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1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1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1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1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

绪论

第一章阴阳五行

第二章藏象

第三章气血津液

第四章经络

第五章病因与发病

第六章病机

第七章防治原则

绪论

一. 选择题:

1.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是: A

A. 先秦、秦、汉

B. 两晋、隋、唐

C. 宋、金、元

D. 明清

E. 近代

2. “寒凉派”的代表医家是: A

A. 张元素

B. 刘完素

C. 张从正

D. 朱震亨

E. 李杲

3. 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医家是:D

A. 张元素

B. 刘河间

C. 张子和

D. 朱震亨

E. 李杲

4. 提出“三因学说”的医家是:B

A. 张从正

B. 陈无择

C. 张仲景

D. 巢元方

E. 孙思邈

二. 多项选择题:

1. 标志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代表性著作有:ABC

A. 《黄帝内经》

B. 《难经》

C. 《伤寒杂病论》

D. 《针灸甲乙经》

E. 《千金要方》

2. 属于“金元四大家”的是:

A. 张元素

B. 刘完素

C. 吴又可

D. 朱震亨

E. 李杲

第一章阴阳五行

一、选择题:

1. 昼夜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

A. 上午

B. 上半夜

C. 中午

D. 下午

E. 下半夜

2. “阴病治阳”适用于:

A. 阴损及阳

B. 阳损及阴

C. 阴盛则阳病

D. 阳虚则阴盛

E. 阴盛则寒

3.“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 阴阳对立制约

B. 阴阳交感相错

C.阴阳互根互用

D. 阴阳相互消长

E. 阴阳相互转化

4. 按五行生克关系,肝为脾之:

A. 母

B. 子

C. 所胜

D. 所不胜

E. 所克

5. 属于子玻郯母的是:

A. 肺玻郯肾

B. 肝玻郯肾

C. 心玻郯肾

D. 脾玻郯肾

E. 肝玻郯脾

6.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肺的所不胜是:

A. 肝

B. 肾

C. 心

D. 脾

E. 胃

7. 情志与五行配属,思属于:

A. 木

B. 土

C. 金

D. 水

E. 火

8. 下列各项中属于“实则泻其子”的是:

A. 肝实泻肾

B. 肺实泻脾

C. 肝实泻肺

D. 肝实泻心

E. 心实泻肝

第二章藏象

一、单项选择题

1. 既属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的脏器是:

A. 膀胱

B. 三焦

C. 胆

D. 脑

E. 女子胞

2. 气血生化之源是:

A. 心

B. 肝

C. 脾

D. 肾

E. 肺

3. 称为全身阴阳之根本的脏是:

A. 心

B. 肝

C.脾

D. 肾

E. 肺

4. 在体液代谢中起最主要作用的是:

A. 心

B. 肝

C. 脾

D. 肾

E. 肺

5. 当人安静时,血主要归藏于:

A. 心

B. 肝

C. 脾

D. 肾

E. 肺

6. 肾在液为:

A. 泪

B. 涎

C. 汗

D. 唾

E. 涕

7. 心对血液的主要作用是:

A. 化生血液

B. 推动血行

C. 固摄血液

D. 贮藏血液

E. 调节血量

8. “朝百脉”是何脏的功能:

A. 心

B. 肝

C. 脾

D. 肾

E. 肺

9. 下列属于肾的生理功能的是:

A. 主气

B. 纳气

C. 生气

D. 调气

E. 养气

10. 肺的生理特征是:

A. 喜和降

B. 喜清肃

C. 喜燥恶湿

D. 喜润恶燥

E. 喜条达

11. 肾其华在:

A. 面

B. 唇

C. 毛

D. 发

E. 爪

12. 称为“后天之本”的是:

A. 心

B. 肝

C. 脾

D. 肾

E. 肺

13. 脾的所有生理功能中,最基本的是:

A. 主运化

B. 主升清

C. 主统血

D. 主四肢

E. 主肌肉

14. 在肝主疏泄的各种生理作用中最根本的是:

A. 调节情志

B. 调节脾胃升降

C. 调畅气机

D. 调节胆汁分泌

E. 调节女子月经和男子排精

15. 肺的通调水道功能主要依赖于:

A. 肺主气

B. 肺主皮毛

C. 肺司呼吸

D. 肺主治节

E. 肺主宣降

16. 内脏下垂与下列哪个脏腑功能失常有关:

A. 心

B. 肝

C. 脾

D. 肾

E. 肺

17. 称为“娇脏”的是:

A. 心

B. 肝

C. 脾

D. 肾

E. 肺

18. “主升清”的脏是:

A. 心

B. 肝

C. 脾

D. 肾

E. 肺

19.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生理学基础是:

A. 气能生血

B. 人以水谷为本

C. 脾主升清

D.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E. 脾为后天之本

20. 下列最能概括肝的生理特点的是:

A. 喜条达恶抑郁

B. 主动、主升

C. 体阴而用阳

D. 为藏血之库

E. 为罢极之本

21. 命门之火实际上是指:

A. 心阳

B. 肝阳

C. 脾阳

D. 肾阳

E. 肺阳

22. 大怒主要影响机体的:

A. 呼吸功能

B. 疏泄功能

C. 藏精功能

D. 气化功能

E. 运化功能

23. 情志抑郁与下列哪个生理功能失调关系最密切:

A. 心神不足

B. 髓海空虚

C. 肝失疏泄

D. 肝火上炎

E. 肺气虚损

24. 下列哪一种不属于“五液”:

A. 尿

B. 涎

C. 涕

D. 泪

E. 唾

25. 《内经》所说的命门是指:

A. 右肾

B. 两肾

C. 肾间动气

D. 目

E. 两肾之间

26. 下列哪一项是指心:

A. 罢极之本

B. 气之本

C. 封藏之本

D. 生之本

E. 仓廪之本

27. “膻中”是指下列中哪一项:

A. 肺

B. 心

C. 心包

D. 腹腔

E. 脑

28. 称“相傅之官”的是:

A. 心

B. 肝

C. 肺

D. 脾

E. 肾

29. “诸湿肿满”,皆属于:

A. 心

B. 肝

C. 肺

D. 脾

E. 肾

30. “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指的是:

A. 命门

B. 肾

C. 心

D. 脑

E. 膻中

31. 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 心者,血之本

B. 肺者,罢极之本

C. 肝者,气之本

D. 肾者,封藏之本

E. 脾者,生之本

32. 在下列五脏所藏中错误的是:

A. 心藏神

B. 肝藏魂

C. 肺藏魄

D. 脾藏意

E. 肾藏智

33. 全身“水液”运行的通道是:

A. 肺

B. 脾

C. 肾

D. 三焦

E. 膀胱

34. “原气之别使”是指:

A. 肾

B. 十二经脉

C. 奇经八脉

D. 三焦

E. 血脉

35. 胃气一般是指:

A. 胃的受纳功能

B. 胃的腐熟功能

C. 脾的运化功能

D. 脾胃功能的合称

E. 水谷精微之气

36. 称为“水谷气血之海”的是:

A. 脾

B. 大肠

C. 小肠

D. 三焦

E. 胃

37. “泌别清浊”是属于:

A. 胃的生理功能

B. 小肠的生理功能

C. 大肠的生理功能

D. 膀胱的生理功能

E. 肾的生理功能

38. “决渎之官”是指

A. 肾

B. 膀胱

C. 肺

D. 三焦

E. 脾

39. “中正之官”是指

A. 心

B. 肝

C. 胆

D. 脾胃

E. 肾

40. 有“化物”功能的是

A. 膀胱

B. 小肠

C. 大肠

D. 三焦

E. 脾

41. “传导之官”是指

A. 膀胱

B. 小肠

C. 大肠

D. 三焦

E. 脾

42. “中精之府”是指

A. 心包

B. 胃

C. 胆

D. 三焦

E. 脾

43. “州都之官”是指

A. 胃

B. 膀胱

C. 小肠

D. 大肠

E. 肾

44. “五脏之本”是指:

A. 心

B. 肝

C. 脾

D. 胃

E. 肾

45. 精血同源是指哪两脏的关系?

A. 心与肾

B. 脾与肾

C. 肝与肾

D. 肺与肾

E. 肝与脾

46. 调节全身气机主要是哪两脏?

A. 心与肾

B. 脾与肾

C. 肝与脾

D. 肝与肺

E. 肝与心

47. 两脏关系表现为阴阳水火既济的是:

A. 心与肾

B. 肝与肾

C. 脾与肾

D. 心与肺

E. 心与肝

48. 与血的生成、运行有关的两脏是:

A. 心与肾

B. 肺与肾

C. 肝与脾

D. 肝与肺

E. 脾与肾

49. 连结肺司呼吸和心主血脉功能的中心环节是:

A. 元气

B. 营气

C. 宗气

D. 卫气

E. 肾气

50. 两脏之阴常相互资生的是:

A. 心与肝

B. 肺与心

C. 脾与肾

D. 肝与肾

E. 肺与肾

51. 舌赤糜烂,小便短赤多属:

A. 心火亢盛

B. 小肠实热

C. 肝胆火旺

D. 心火下移小肠

E. 膀胱湿热

52. 腹胀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水肿者,多属:

A. 脾胃虚寒

B. 脾肾阳虚

C. 肝脾不调

D. 脾气虚

E. 肾阳虚

53. 与大肠相表里的脏是:

A. 肝

B. 心

C. 脾

D. 肺

E. 肾

54. “肝肾同源”的理论依据是:

A. 同居下焦

B. 精血互化

C. 同寄相火

D. 水能生木

E. 同源于水谷精气

55. 与“气虚”关系最大的两个脏腑是:

A. 心与肺

B. 肺与脾

C. 脾与胃

D. 肝与肺

E. 肺与肾

56. 在脾与胃的关系中最根本的是:

A.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

B. 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

C. 脾主升,胃主降

D. 脾为阴土,胃为阳土

E. 脾为胃行其津液

第三章气血津液

一、单项选择题

1. 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

A. 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 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C. 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D.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2. 肺在气生成过程中的作用为:

A. 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B. 呼出体内的浊气

C. 参与宗气的生成

D. 行脏腑之气

E. 参与新陈代谢

3. 防止血液溢于脉外为气的:

A. 推动作用

B. 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 固摄作用

E. 气化作用

4. 生命的基本特征为:

A. 气化运动

B. 气机升降

C. 气血充盈

D. 脏腑功能正常

E. 经络功能正常

5. 化生血液的最基本物质是:

A. 水谷精微

B. 津液

C. 精

D. 营气

E. 元气

6. 脾胃虚弱可以导致血液的病理变化为:

A. 血虚

B. 血瘀

C. 血寒

D. 血热

E. 血脱

7. 肝在血液代谢中的主要作用是:

A. 贮藏血液

B. 调节血量

C. 调畅气机

D. 直接生血

E. 肝木疏土

8.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津液:

A. 胃液

B. 肠液

C. 涕液

D. 泪液

E. 血液

9. 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为:

A. 体液

B. 阴液

C. 津液

D. 津

E. 液

10. 下列哪一脏腑与津液生成无直接关系:

A. 脾

B. 胃

C. 心

D. 小肠

E. 大肠

11. 下列哪一脏腑与津液的输布无直接关系:

A. 脾

B. 肺

C. 肝

D. 肾

E. 心

12. 气能生血的含义为:

A. 生血的动力

B. 生血的原料

C. 生血的动力和原料

D. 气能生津

E. 气能生精

13. 直接推动血液循行的气为:

A. 心气

B. 肺气

C. 卫气

D. 元气

E. 营气

14. 理气活血以治血瘀的理论依据为:

A. 气能生血

B. 气能行血

C. 气能摄血

D. 血能载气

E. 血可化气

15. 气能生津的机理为:

A. 气为生津的物质基础

B. 气为生津的动力

C. 气为生津的物质基础和动力

D. 气能化精

E. 气能生血

第四章经络

一. 选择题:

1. 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是

A. 十二经别

B. 十二经筋

C. 十二皮部

D. 十二经脉

E. 十五别络

2. 分布于上肢内侧面的经脉,其前、中、后的顺序是:

A. 太阴、少阴、厥阴

B. 少阴、厥阴、太阴

C. 太阴、厥阴、少阴

D. 厥阴、少阴、太阴

E. 少阴、太阴、厥阴

3. 络脾,属胃的经脉是:

A. 足少阳

B. 手少阳

C. 足阳明

D. 手阳明

E. 足太阴

4. 按照十二经脉气血的流注次序,手少阳经上接:

A. 足太阴经

B. 足厥阴经

C. 手厥阴经

D. 足少阴经

E. 足太阳经

5. 按照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心经下接:

A. 肺经

B. 肾经

C. 膀胱经

D. 小肠经

E. 脾经

6. 十二经脉中,手足阴经交接于:

A. 上肢

B. 下肢

C. 头面

D. 胸中

E. 腹部

7. 心包经在四肢的循行部位是:

A. 上肢内侧前缘

B. 上肢外侧前缘

C. 上肢内侧中线

D. 上肢外侧中线

E. 上肢内侧后缘

8. 足少阴肾经在下肢的循行部位是:

A. 内侧前缘

B. 外侧前缘

C. 内侧中线

D. 外侧中线

E. 内侧后缘

9. 小肠经的经脉是:

A. 手太阳

B. 足太阳

C. 手阳明

D. 足阳明

E. 手少阳

10. 循行于腰背部正中线的是:

A. 冲脉

B. 任脉

C. 督脉

D. 肾经

E. 膀胱经

11. 称之为“十二经脉之海”的经脉是:

A. 督脉

B. 任脉

C. 肝经

D. 冲脉

E. 阴维脉

12. “一源而三歧”的三条经脉是:

A. 督脉、任脉、带脉

B. 任脉、冲脉、带脉

C. 冲脉、督脉、任脉

D. 督脉、冲脉、带脉

E. 督脉、任脉、阴维脉

13. 具有“主下肢运动”和“司眼睑开合”功能的经脉是:

A. 督脉、任脉

B. 冲脉、任脉

C. 阴跷脉、阳跷脉

D. 阴维脉、阳维脉

E. 肝经、肾经

14. 十二经脉的别络的分出是从:

A. 四肢肘膝以上

B. 四肢肘膝以下

C. 体腔脏腑深部

D. 体腔脏腑浅部

E. 头面部

第五章病因与发病

一. 选择题:

1. 六淫中具有升散上冲特性的是:

A. 风暑火

B. 风寒燥

C. 风暑湿

D. 风燥暑

E. 风燥湿

2. 下列属于湿性趋下的是:

A. 妇女带下

B. 咳嗽

C. 小便清长

D. 大便秘结

E. 汗出恶风

3. 下列不属于水湿痰饮致病特点的是:

A. 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B. 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C. 易扰乱神明

D. 伤津耗气

E. 多见滑腻舌苔

4. 毒蛇咬伤,伤口表现以麻木为主,无明显红肿热痛,属于:

A. 风毒

B. 火毒

C. 风火毒

D. 血循毒

E. 混合毒

5. 钩虫的形成多由:

A. 饮食不洁

B. 手足皮肤直接接触了粪土

C. 食生的或未经煮熟的猪牛肉

D. 脾胃虚弱

E. 饮食不节

6.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系指:

A. 邪气损正

B. 正气抗邪

C. 邪正俱衰

D. 正虚致邪犯

E. 正胜邪负

7. 下列除何项外,均属于正气的范畴:

A. 肾中精气的抗邪能力

B. 元气的抗病作用

C. 卫气的卫外功能

D. 机体“阴阳自和”的能力

E. 保健抗衰老的药物

8. 同一邪气感受于人群中不同的个体,有的人发病,有的人却不病,此说明发病与否主要取决于:

A. 邪气的性质

B. 正气的旺衰

C. 正胜邪负

D. 邪胜正负

E. 邪气的轻重

9. 某一疠气致病并流行,“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在此情形下,下列何项起着主导的作用:

A. 正胜邪负

B. 正气虚衰

C. 正邪两者

D. 邪气致病

E. 正气旺盛

10. 下列除何项外,均属于邪气损正的范畴:

A. 造成机体形质的损伤

B. 导致机体阴阳失调

C. 改变个体体质特征

D. 促使疾病不药而愈

E. 导致机体体用失谐

第六章病机

一、单项选择

1. 病机理论,源于:

A. 《难经》

B. 《诸病源候论》

C. 《内经》

D. 《血证论》

E. 《杂病源流犀烛》

2. “病机十九条”奠定了下列哪项病机的理论基础:

A. 外感病机与痰饮病机

B. 脏腑病机与六气病机

C. 气血病机与津液病机

D. 六经病机与三焦病机

E. 卫气营血病机与内伤七情病机

3. 所谓实,主要指邪气亢盛,而此时机体的正气,则是:

A. 正气未衰,抗邪有力

B. 正气已衰,但不严重

C. 正气受损,但尚有抗病能力

D. 正气不足,无力抗邪

E. 正气虚损,兼挟实邪

4. “大实有羸状”的病机是:

A. 实中夹虚

B. 虚中夹实

C. 实转为虚

D. 虚转为实

E. 真实假虚

5. “至虚有盛候”的病机是

A. 实中夹虚

B. 虚中夹实

C. 因虚致实

D. 由实转虚

E. 真虚假实

6. 热结胃肠之真实假虚证,下列见症,何为假象:

A. 大便秘结

B. 尿黄而少

C. 潮热

D. 精神萎顿

E. 谵语

7. 脾虚失运,气不化水,水湿停聚而见水肿,则属于:

A. 由实转虚

B. 真虚假实

C. 虚中夹实

D. 实中夹虚

E. 真实假虚

8. 对“六郁”病机有创见性阐释的是:

A. 《医贯》

B. 《景岳全书》

C. 《格致余论》

D. 《丹溪心法》

E. 《内科撮要》

9. 疾病的基本病机,主要是指:

A. 经络的功能失调

B. 脏腑的功能失调

C. 卫气营血的功能失调

D. 阴阳、气血的功能失调

E. 内生五邪的病理变化

10. 邪正盛衰,决定着:

A. 病证的寒热

B. 病位的表里

C. 气血的盛衰

D. 病证的虚实

E. 脏腑的盛衰

11. 中医临床病证的虚实变化,主要取决于:

A. 气血的盛衰变化

B. 气机升降的失调与变化

C. 阴与阳的盛衰变化

D. 正气与邪气的盛衰变化

E. 脏腑功能活动的盛衰变化

12. “实”的病机最根本的是:

A. 邪气亢盛,正气未衰

B. 脏腑功能亢进紊乱

C. 气血瘀滞

D. 水液贮留

E. 痰浊壅盛

13. 从邪正斗争状况来预测疾病的转归,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邪盛正衰则病进

B. 正盛邪衰则病退

C. 邪盛正未衰则病变为实

D. 正虚邪衰则病危

E. 正气衰竭,邪气独盛则死亡

14. 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的病机转变是:

A. 由实转虚

B. 虚实夹杂

C. 真虚假实

D. 真实假虚

E. 因虚致实

15. “至虚有盛候”的病机,主要是:

A. 正气不足,邪气亢盛,而见实象

B. 脏腑虚极,运化无力,外现实象

C. 素体衰弱,外邪侵袭,而见实象

D. 脏腑失调,饮食积聚,而见实象

E. 内生五邪而外现实象

16. “大实有羸状”的病机,主要是:

A. 脏腑气血失调,功能减退而见虚象

B. 邪气亢盛,正气衰败而见虚象

C. 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而见虚象

D. 邪热炽盛,煎熬津液而见虚象

E. 疾病初期,兼见虚证而见虚象

17. 在下列形成“阳偏胜”的病机中,最主要的是:

A. 感受阳邪,从阳化热

B. 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

C. 气郁化火

D. 瘀热在里

E. 痰食积滞,郁而化热

18. 在下列阴阳失调病机中,最易出现虚阳外越的是:

A. 阴损及阳

B. 阳损及阴

C. 阴盛格阳

D. 阳盛格阴

E. 阴虚阳亢

19. 阴偏衰的病机是指:

A. 阳气亢盛,阴气相对不足

B. 阳热病邪侵袭而伤阴

C. 阴气和精血津液不足,机能虚性亢奋

D. 精血津液亏乏,阳不敛阴

E. 阳热盛极,格阴于外

20. 阳偏衰的病机是指:

A. 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

B. 脏腑机能减退

C. 阴寒伤阳,阴盛阳虚

D. 阳气虚损,导致精血津液不足

E. 阴寒积聚、阳气受抑而不升

21. 病人持续高烧,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其病机应是:

A. 重阳必阴

B. 寒极生热

C. 阳胜则热,从阴化寒

D. 阳损及阴

E. 阳长阴消

22. 病人先有阴虚内热病证,以后又出现畏寒肢冷,大便溏泄,其病机应是:

A. 阴损及阳

B. 阳损及阴

C. 阴盛格阳

D. 阳盛格阴

E. 阴阳亡失

23.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病机的理论依据是:

A. 气随津液而丢失

B. 津气两虚

C. 津亏无以载气

D. 津液精血不足

E. 津亏失养,机能减退

24. 《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

A. 气不摄血

B. 气机逆乱

C. 血随气脱

D. 血随气逆

E. 血随气结

25. 形成血虚病机的原因,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

A. 失血过多,血脉空虚

B. 脾虚气弱,生化无源

C. 劳力过度而耗伤

D. 久病不愈,慢性消耗

E. 思虑无穷而暗耗

26. 气陷的病理表现,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

A. 内脏下垂

B. 腰腹胀满重坠

C. 里急后重

D. 子宫脱垂

E. 久利脱肛

27. 血热的病理表现,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

A. 身热以夜间为甚

B. 舌质红绛

C. 心烦或躁扰发狂

D. 衄血或吐血,血色鲜红

E. 崩漏色淡

28. 血瘀病理状态的形成,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

A. 气滞

B. 气虚

C. 血热

D. 津液干涸

E. 津液停滞

29. 何种气血关系失调,可出现人体某部瘫痪不用,甚至萎缩:

A. 气滞血瘀

B. 气虚血瘀

C. 气不摄血

D. 气随血脱

E. 气血两虚

30. 形成津液不足病理状态的原因,下列哪一项是不确切的:

A. 燥热之邪灼伤

B. 五志过极化火耗伤

C. 忧愁思虑而暗耗

D. 多汗、多尿,吐泻太过

E. 过用辛燥药物化火耗伤

31. 津液的排泄障碍,主要在于哪几脏的气化功能减退:

A. 肺脾肝

B. 肺脾肾

C. 脾肾心

D. 心肾肝

E. 肝肾脾

32. 从一定意义上说,伤津主要是失水,而最易引起伤津的则是:

A. 高热煎灼

B. 慢性病耗伤

C. 吐泻所伤

D. 汗出所伤

E. 久病体虚,生成不足

第七章防治原则

一. 选择题:

1. 就病变过程中矛盾主次关系言之,其标本划分,下列中何项为错:

A. 正气为本,邪气为标

B. 症状为本,病因为标

C. 先病为本,后病为标

D. 原发病为本,继发病标

E. 脏腑病为本,肌表经络病为标

2. 素体气虚,反复感冒,治之以益气解表,以标本先后缓急治则思想言之,属于:

A. 标急则先治其标

B. 本急则先治其本

C. 标缓则先治其本

D. 本缓则先治其标

E. 标本兼治

3. “阳病治阴”之“治阴”,系指:

A. 温散阴寒

B. 发表散寒

C. 滋阴制阳

D. 扶阳消阴

E. 阴阳并补

4.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主要适用于下列何项病机变化的病证:

A. 阴偏盛

B. 阴偏衰

C. 阳偏衰

D. 阴虚致阳亢

E. 阳虚致阴盛

5. 气虚证治以补气,一般认为当以何脏腑为其重点:

A. 肺与大肠

B. 心与小肠

C. 脾与胃

D. 肝与胆

E. 肾与膀胱

6. 根据脏性喜恶的理论,对于脾虚湿阻之证,适宜的治法是:

A. 甘寒生津

B. 降逆和胃

C. 清热利湿

D. 甘温燥湿

E. 滋阴养血

7. 下列除何项外,均可属于腑病疗脏的范畴:

A. 膀胱虚寒治以温肾扶阳

B. 三焦虚寒治以温肾扶阳

C. 小肠虚寒治以温补脾阳

D. 胃病虚寒治以温补脾阳

E. 心火上炎治以通利小肠

8. 在寒冷的季节里应慎用寒性药物,此用药戒律称为:

A. 热因热用

B. 寒因寒用

C. 寒者热之

D. 用寒远寒

E. 用热远热

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库)

单选题 1、五行中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作用的为(B ) A 金 B 木 C 水 D 火 E 土 2、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是根据五行中(A) A 相生 B 相克 C 相乘 D 相诲 E 相反 3、在中医领域中,下列属阴的功能是(D) A 推动 B 温煦 C 兴奋 D 滋润 E 上升 4、有孤府之称的是(A) A 三焦 B 小肠 C 大肠 D 胆 E 胃 5、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D) A 阴阳五行和藏象学说 B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C 证治异同和整体观念 D 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 E 四诊合参和阴阳五行 6、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正常状态是(A) A 阴平阳秘 B 阳平阴秘 C 相对平衡 D 绝对平衡 E 不断活动 7、按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足太阴脾经的气血将流入(A) A 手少阴心经 B 手阳明大肠经 C 足阳明胃经 D 手厥阴心包经 E 足少阳胆经 8、手少阴心经分布于上肢内侧的(C) A 前缘 B 中线 C 后缘 D 上部 E 下部 9、一日一夜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D) A 上午 B 下午 C 前半夜 D 后半夜 E 中午 10、燥邪伤人最易损伤人体的(D ) A 肝 B 心 C 脾 D 肺 E 肾 11、心主神志指的是(B) A 调节情绪平衡 B 调节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C 调节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D 调节血液代谢功能 E 以上均不是 12、奇经八脉中与脑、髓、肾关系密切的是(D) A 带脉 B 冲脉 C 任脉 D 督脉 E 阴跷脉 13、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特点是(A) A 似脏非脏,似腑非腑 B 藏精气,藏而不泻 C 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 D 既藏精气又传化水谷 E 以上均不是 14、足厥阴经与足少阳经相交于(B) A 小指端 B 足大趾 C 鼻旁 D 足小趾 E 食指端 15、五味的五行属性,甘属(C) A 木 B 火 C 土 D 金 E 水 16、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的表现与何种情志致病有关(B) A 怒 B 惊 C 思 D 恐 E 喜 17、大出血时,同时伴随少气乏力的表现,其原理是(E) A 气能生血 B 气能行血 C 气能摄血 D 血能生气 E 血能载气 18、津液变成尿液依赖气的(E) A 推动作用 B 温煦作用 C 防御作用 D 固摄作用 E 气化作用 19、机体抗御外邪的正气所概括的物质不包括(B) A 精 B 神 C 气 D 血 E 津液 20、人的七情中,恐则(C)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1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1

按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要求建立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制。在强化公益性服务和公益性职能 基础上,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共同做好农业技术推 广工作,特别是注重利用涉农科研、教学、企业、 专业协会、专合组织等各方面作用,共同开展农业 技术服务。 在抓好农技推广单位的基地建设情况下,配置基本试验基地,配备电脑、照相机、投影仪等现代化推广服务设备,提升农技推广的质量和效益。 创新方式方法,激发农技推广工作活力。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现代传媒开展技术服务,发挥"农业信息网站"、手机短信等现代服务手段作用,推进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 中医基础理论 (答题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罢极之本”是指()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1、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融洽的科学知识体系。 2、中医基础体系形成标志,四大经典:《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3、金元四大家:①刘完素(河间)—火热论—寒凉派,《河间六书》 ②李东垣(李杲)—内伤脾胃学说—补土派,《脾胃论》 ③张从正(子和)—病由邪生—攻邪派,《儒门事亲》 ④朱丹溪(震亨)—相火论—滋阴派,《格致余论》 4、温病四大家:①清·叶天士——《温热论》 ②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③清·薛生白——《湿热条辨》 ④清·王士雄——《温热经纬》 5、整体——是指联系性、统一性和完整体。 整体观念: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医整体观即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外界环境(自然界、社会)的统一性。 (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①结构上: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事不可分割的(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 ②生理上:五脏一体观、形神合一 ③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 ④病理上:相互影响,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 ⑤诊断上:察外知内 ⑥治疗上:局部病变与脏腑病变,治未病,五行传变 (2)整体观念·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①生理方面②病理方面 (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昼夜晨昏变化的影响、地方区域变化的影响、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3)整体观念·人与社会环境关系密切 6、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区别 症: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观异常感觉和某些病态变化):发热、咳喘。 体征: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面黄、目赤、脉数。 证: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含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变化),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如感冒、痢疾。 7、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8、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9、辨证和论治的关系——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具体实施。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是否准确。故辨证和论治是疾病诊疗中相互联系而不分割的两个方面。 10、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气机的含义为: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 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E.偏嗜某种食物 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 A.肺 B.脾 C.肾 O.三焦 E.肝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 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 2.以下哪两个脏腑有表里关系: A.脾 B.大肠 C.小肠 D.胃 E.肝 3.下列哪两项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腑: A.脉 B.胆 C.脑 D.骨 E.髓 4.分别循行于躯干前后正中线的是下列中哪两项: A.冲脉 B.任脉 C.带脉 D.督脉 E.肾经 5.十二经脉分布于上肢内、外侧中线的两条经脉是下列中哪两项:A.手太阳 B.手少阴 C.手少阳 D.手太阴 E.手厥阴 6.下列病因和病邪性质、致病特点中,哪两项是相对应的: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习题

一、填空题 1.宇宙的构成原本是()。 2.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是()。 3.气的根本属性是()。 4.气的运动称为()。 5.精气概念的产生,源于()说。 6.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 7.根据阴阳的属性与可分性,一天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 8.脏腑分阴阳,则五脏属(),六腑属()。 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在内,();阳在外,()。 10.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是()或()。 11.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或()。 12.“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适用于()证,《内经》称之为()。 13.“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适用于()证,《内经》称之为()。 14.事物和现象五行归类的方法,主要有()和()两种。 1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胜则(),阳胜则(),阴胜则()。” 16.五行相生关系又称(),相克关系又称()。 17.五行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和()。 18.五行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和()。 19.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是()和()。 20.根据五行相克关系确定的治则是()和()。 21.中和思维中的“中和”包括着()和()两层意思。

22.类比法在中医学中叫做()或()法。 选择题 (一)A1型题 23.精气学说滥觞于() A.先秦时期 B.两汉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E.西周时期 24.气的运动产生宇宙万物各种变化的过程称为() A.变化 B.气化 C.转化 D.消化 E.代谢 25.古代哲学精气概念的产生是源于() A.水地说 B.五材说 C.元气说 D.五方说 E.人体之精说 26.古代哲学认为人类的化生本原是() A.人气 B.精气 C.元气 D.烦气 E.水地

2012年1月中医基础理论(一)试题及答案

四川省20 1 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医基础理论(一) 试卷 (课程代码0297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1.下列哪项不属五液之一? 【】 A.尿B.涎 C.涕D.泪 2.病人突然目光转亮,颧赤如妆,食欲增强,属于【】 A.神乱B.少神 C.假神D.失神 3.六淫中致病病程较长的邪气是【】 A.湿邪B.火邪 C.暑邪D.燥邪 4.对机体的生、长、壮、老、已起决定作用的是【】 A.心血的充盈B.肾精的盛衰 C.谷气的充足D.肺气的调畅 5.脉来缓而时止,止有定数的脉象是【】 A.促脉B.代脉 C.结脉D.缓脉 6.布散于皮肤、孔窍,主要起滋润作用的是【】 A.气B.血 C.精D.津 7.“水不涵木”属于【】 A.母病及子B.子病及母 C.相乘D.相侮 8.具有“主胞胎”功能的奇经是【】 A.督脉B.冲脉 c.任脉D.带脉 9.能主决断的脏腑是【】 A.胃B.肝 C.心D.胆 10.阴阳偏盛形成的是【】 A.寒证B.热证 C.虚证D.实证 11.中医理论体系的最主要特点是【】 A.藏象理论和阴阳五行理论B.整体观和藏象理论 C.辨证论治和整体观D.辨证论治和藏象理论 12.药物五味中属阳的是【】 A.辛味B.苦味 C.酸味D.咸味

13.具有营养全身和化生血液作用的是【:】 A.卫气B.元气 C.宗气D.营气 14.主藏神的脏是【】 A.脾B.肝 C.肺D.心 15.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 A.木B.金 C.土D.水 16.“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体现了阴阳的哪一关系? 【】 A.互根互用B.对立制约 C.消长平衡D.相互转化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7.下列脏腑之间具有相克关系的是【】 A.肝与脾B.心与脾C.肺与脾 D.脾与。肾E.胃与脾 18.疫疠邪气的致病特点是【】 A.症状相似B.一气一病C.有季节性 D.病情重笃E.传染性强 19.面色青可主【】 A.痛证B.惊风C.寒证 D.血虚E.瘀血 20.下列属正治法的是【】 A.虚者补之B.热者寒之C.寒因寒用 D.通因通用E.既病防变 21.肝具有的生理功能包括【】 A.主藏血B.主藏精C.主疏泄 D.主升清F主统血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2.宗气 23.心肾不交 24.奇经 26.盗汗 四、判断分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判断正误。在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划上“√”,错误的划上“×”,并简述理由。 27.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 28.神志不清,语言重复,声音低弱者,称为谵语。 29.七情所伤时,“怒则气乱”、“思则气消”。 30.凡见浮脉均属表证。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习题

第一章中医学导论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中医学的指导思想是() A.阴阳学说B.五行学说C.精气学说 D.整体观念E.辨证论治 2.中医学的理论核心是() A.阴阳学说B.五行学说C.精气学说 D.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E.辨证论治 3.中医学的诊疗特点是() A.治病求本B.辨证论治C.辨证求因 D.四诊八纲E.以上都不是 4.下列哪一论著的作者是秦越人() A.《伤寒论》B.《金匮要略》C.《中藏经》 D.《难经》E.《针灸甲乙经》 5.下列哪部著作的成书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千金要方》 D.《中藏经》E.《诸病源候论》 6.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 A.《难经》B.《伤寒杂病论》C.《黄帝内经》 D.《神农本草经》E.《中藏经》 7.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医著是() A.《针灸甲乙经》B.《伤寒杂病论》C.《小儿药证直诀》D.《黄帝内经》E.《难经》 8.下列哪部著作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 A.《伤寒论》B.《金匮要略》C.《诸病源候论》 D.《难经》E.《脾胃论》 9.确立六经辨证论治纲领的医家是() A.张介宾B.华佗C.钱乙 D.陈无择E.张机 10.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是() 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诸病源候论》 D.《神农本草经》E.《中藏经》 11.在病因学方面,提出著名“三因致病说”的医家是() A.王清任B.华佗C.张介宾 D.陈无择E.巢元方 12.将诊脉方法加以推广的医家是() A.巢元方B.陈无择C.张机 D.王清任E.王叔和 13.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医家是() A.朱震亨B.张从正C.王清任 D.叶桂E.刘完素 14.被后人称为“滋阴派”的代表医家是() A.朱震亨B.刘完素C.叶桂

中医基础理论(一)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气机的含义为: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 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 E.偏嗜某种食物 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 A.肺 B.脾 C.肾 D.三焦 E.肝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 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 2.以下哪两个脏腑有表里关系: A.脾 B.大肠 C.小肠 D.胃 E.肝 3.下列哪两项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腑: A.脉 B.胆 C.脑 D.骨 E.髓 4.分别循行于躯干前后正中线的是下列中哪两项: A.冲脉 B.任脉 C.带脉 D.督脉 E.肾经 5.十二经脉分布于上肢内、外侧中线的两条经脉是下列中哪两项: A.手太阳 B.手少阴 C.手少阳 D.手太阴 E.手厥阴 6.下列病因和病邪性质、致病特点中,哪两项是相对应的: A.寒邪 B.湿邪 C.其性数变 D.其性凝滞 E.易致疮疡 7.用气与津液的关系来说明临床病理变化,下列各项中,哪两项相互有关: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津能载气 D.气虚导致白汗,多尿等 E.汗、吐、下太过,导致气脱 8.哪两种情志因素最易影响心: A.惊 B.喜 C.怒 D.悲 E.恐 9.以下哪些属于大肠的生理功能: A.分清别浊 B.吸收水谷精微 C.形成粪便 D.进一步消化饮食物 E.排泄糟粕 10.阴盛格阳,其病证的寒热本质是: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与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一)第一章【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古代哲学认为,宇宙的构成本原是:A.水 B.天 C.地 D.风 E.气 2.气的根本属性是: A.上升 B.下降 C.外出 D.运动 E.静止 3.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 A.互根互用 B.对立制约 C.交感合和 D.消长平衡E.相互转化 4.精气神学说中所谓的“精”主要指: A.生殖之精 B. 后天之精 C.自然界之清气 D.肾中所藏之精 E.水谷精微 5.天、地、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是: A.气 B.气 机 C.气化 D.彼此感应 E.神 6.精气神学说中的“神”主要指: A.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 B.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 C. 一切生物生命力的外在表现 D.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E. 以上均是

7.精气神学说中特别重视: A.精的作用 B.气的作用 C.神的作用 D.精气互化的作用 E.精气生养神的作用 8.阴阳属性的征兆是: A.动静 B. 水火 C.上下 D.晦明 E.寒热 9.阴阳比较完 整而简要的概念是: A.事物的对立 B.事物的对立统 一 C.事物的一分为二 D.事物内部的一分为二 E.事物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10.阴阳感是指: A.阴阳二气的和谐状况 B.阴阳二气是运动的 C.阴阳二气的相互运动 D.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E.阴阳二气的对峙11.天地阴阳二气交感是万物生和变化的: A.结果 B.根由 C.形式 D.物质 E.现象12.“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阴阳的: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13.“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阳的: A.制约 B.交感 C.消长 D.互根 E.互用14.“无阳则阴无以生,阴则阳无以化”说明阴阳的: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15.根据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阳的脏是: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16.根据阴阳属性的可性,五脏中属于阳中之阴的脏是: A.心 B.脾 C.肝 D.肺 E. 肾17.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阳中之阳的脏是: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8.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至阴的是: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19.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阴的脏是: A.心 B.肺 C.肝 D.脾 E.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一)

(一)A型题 1.古代哲学认为,宇宙的构成本原是: A.水 B.天 C.地 D.风 E.气 2.气的根本属性是: A.上升 B.下降 C.外出 D.运动 E.静止 3.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 A.互根互用 B.对立制约 C.交感合和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4.精气神学说中所谓的“精”主要指: A.生殖之精 B.后天之精

C.自然界之清气 D.肾中所藏之精 E.水谷精微 5.天、地、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是: A.气 B.气机 C.气化 D.彼此感应 E.神 6.精气神学说中的“神”主要指: A.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 B.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 C.一切生物生命力的外在表现 D.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E.以上均是 7.精气神学说中特别重视: A.精的作用 B.气的作用 C.神的作用 D.精气互化的作用 E.精气生养神的作用 8.阴阳属性的征兆是:

B.水火 C.上下 D.晦明 E.寒热 9.阴阳比较完整而简要的概念是: A.事物的对立 B.事物的对立统一 C.事物的一分为二 D.事物内部的一分为二 E.事物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 10.阴阳交感是指: A.阴阳二气的和谐状况 B.阴阳二气是运动的 C.阴阳二气的相互运动 D.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E.阴阳二气的对峙 11.天地阴阳二气交感是万物发生和变化的: A.结果 B.根由 C.形式 D.物质

12.“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阴阳的: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13.“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阳的: A.制约 B.交感 C.消长 D.互根 E.互用 14.“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说明阴阳的: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15.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阳的脏是: A.心 B.肺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精)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 - 1. 最早提出“六气病源说”的是 A. 《黄帝内经》 B. 《伤寒杂病论》 C. 《神农本草经》 D. 《难经》 E. 《左传》 答案:1.E 2. 《素问 ? 脉要精微论》所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主要反 映了 A. 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C.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D. 辨证论治 E. 以上都不是 答案:2.B 3. 《灵枢 ? 五癃津液别》所说“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暑衣厚则为汗”,说明了 A. 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 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C. 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D. 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E. 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答案:3.B 4. 《素问 ? 疏五过论》所说“尝贵后贱”可致“脱营”,体现了 A. 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 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C. 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D. 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E. 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答案:4.E 5.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 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B. 阴阳五行和脏腑经络 C.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D. 望闻问切和辨证论治 E. 辨证求因和审因论治 答案:5.C 6.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心是 A. 五脏 B. 六腑

C. 经络 D. 命门 E. 脑 答案:6.A 7. 中医学关于“证”的概念是 A. 对阴阳气血失调临床表现的概括 B. 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鉴别概括 C. 对疾病表现症状的综合概括 D. 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概括 E. 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答案:7.E 8. 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主要依据是 A. 病种 B. 病名 C. 症状 D. 体征 E. 证候 答案:8.E 9. 属于中医学防治特点的确切表述是 A. 同病异治 B. 异病同治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1

按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要求建立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制。在强化公益性服务和公益性职能基础上,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共同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特别是注重利用涉农科研、教学、企业、专业协会、专合组织等各方面作用,共同开展农业技术服务。 在抓好农技推广单位的基地建设情况下,配置基本试验基地,配备电脑、照相机、投影仪等现代化推广服务设备,提升农技推广的质量和效益。 创新方式方法,激发农技推广工作活力。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现代传媒开展技术服务,发挥"农业信息网站"、手机短信等现代服务手段作用,推进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 中医基础理论 (答题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罢极之本”是指()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1)(3)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20 题,每题 1 分,计 20 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 5 个备选答案中选出 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D)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D)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C)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 “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B)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C )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B)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 “罢极之本”是指(A)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A)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C)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0.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D )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C )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D ) A. 正经 B.经别 C.经筋 D. 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D)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B) A.偏阴质 B.偏阳质 C.痰湿质 D.阴阳平和质 E.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D ) A. 风邪 B.火邪 C.暑邪 D. 燥邪 E.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B) A. 怒则气上 B.思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A) A. 正气不足 B.邪气侵袭 C.正邪相争 D.体质虚弱 E.气候异常 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C)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盛转阳 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D ) A.脾肾 B.肺肾 C.心肺 D.脾肺 E.心肾 2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C)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试题及答案中医药类专业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一(A1)(答题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罢极之本”是指()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 A.正经 B.经别 C.经筋 D.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 A.偏阴质 B.偏阳质 C.痰湿质 D.阴阳平和质 E.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E.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A.怒则气上 B.思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 A.正气不足 B.邪气侵袭 C.正邪相争 D.体质虚弱 E.气候异常 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盛转阳 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 A.脾肾 B.肺肾 C.心肺 D.脾肺 E.心肾 2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 A.阴偏盛 B.阳偏盛 C.阴偏衰 D.阳偏衰 E.阳胜则阴病 二、多项选择题(21~40题,每题1分,共20分)(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 个是正确的。请为每题选择2个及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21. 在药食五味中,属于阴的味是()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章试题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 A.互根互用 B.对立制约 C.交感合和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2.天、地、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是: A.气 B.气机 C.气化 D.彼此感应 E.神 3.阴阳交感是指: A.阴阳二气的和谐状况 B.阴阳二气是运动的 C.阴阳二气的相互运动 D.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E.阴阳二气的对峙 4.“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阴阳的: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5.“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阳的: A.制约 B.交感 C.消长 D.互根 E.互用 6.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阴的是: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后半夜 E.以上均非 7.“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何证: A.阳损及阴 B.阳盛伤阴 C.阴虚阳亢 D.阳气暴脱 E.阳虚阴盛 8.把“脾”归属土,主要采用的是何归类法: A.取象比类法 B.推演络绎法 C.以表知里法 D.试探法 E.反证法 9.“亢则害,承乃制”说明五行间的: A.相生 B.相克 C.相乘 D.相侮 E.制化

10.“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从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看,其所指内容是: A.木疏土 B.木克土 C.木乘土 D.木侮土 E.土侮木 11.脾病传肾属于: A.相生 B.相克 C.相乘 D.相侮 E.母病及子 12.属于“子病犯母”的是: A.脾病及肺 B.脾病及肾 C.肝病及肾 D.肝病及心 E.肺病及肾 13.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是: A.培土生金 B.佐金平木 C.泻南补北 D.抑木扶土 E.培土制水 14.“泻南补北”法适用于: A.肾阴虚而相火妄动 B.心阴虚而心阳亢 C.肾阴虚而心火旺 D.肾阴虚而肝阳 E.肾阳虚而心火越 (二)B型题 A.寒者热之 B.热者寒之 C.阳病治阴 D.阴病治阳 E.滋阴扶阳 1.“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指的是: 2.“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指的是: A.阴阳的运动 B.阴阳的交感 C.阴阳的制约 D.阴阳的互根 E.阴阳的平衡 3.万物发生和变化的根源是: 4.实现阴阳交感的基础是: A.母病及子 B.子病犯母 C.相乘 D.相侮 E.相克 5.肝火犯肺属于: 6.肝气犯脾属于: (三)D型题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精编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 案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中医基础理论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 2.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人体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界相互统一 3.有机整体的“中心”是:五脏,有机整体的“主宰”是:心。 4.“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理论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5.构成世界的本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是:精气。 6.精气概念源自于:水地说。气的概念源自于:云气说。 7.精气首见于着作:《管子》 8.阴和阳代表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事物属性。 9.《内经》所说的阴阳属性的征兆是:水与火 10.昼夜分阴阳,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是:下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客观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 A.手厥阴经 B.足少阳经 C.足厥阴经 D.手少阴经 2.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3.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下哪一条是错误的? A.木为水之子 B.水为火之所不胜 C.火为土之母 D.金为木之所胜 4.《素问·五脏别论》称为“满而不能实”者是指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脏腑

5.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肺主气,司呼吸 B.肺主升清 C.肺主通调水道 D.肺主治节 6.脾统血的含义是 A.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 B.脾有调节经脉中血流量的作用 C.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 D.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 7.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主要是 A.心阳 B.肺气 C.脾气 D.肾阳 8.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脉 B.筋 C.髓 D.骨 9.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燥邪 10.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的是 A.阴盛慎用寒药 B.阳虚慎用寒药 C.冬季慎用寒药 D.假寒慎用寒药 11.能产生天癸的物质是 A.水谷精微 B.肾精 C.冲任气血 D.命门之火 12.五行中土的特性是 A.生发、柔和 B.阳热、上炎 C.长养、化育 D.清静、收杀 13.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 A.肝的疏泄作用 B.肺的宣发肃降作用 C.膀胱的气化作用 D.肾的气化作用 14.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 A.气滞 B.气逆 C.气不降 D.气脱 15.分布于面颊部的经脉是 A.足阳明胃经 B.足少阳胆经 C.手少阳三焦经 D.手太阳小肠经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中医临床“三基”手册》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 (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诸病源侯论》 2、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是() A.先秦秦汉 B.两晋隋唐 C.宋金元 D.明清 E.近代 3、在金元四大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是 ( )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丹溪 E.陈无择 4、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 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E.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 5、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B.对疾病症状和体征的调查过程 C.对疾病症状和体征的分析过程 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E.阴阳失调的具体表现 6、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 ): A.阴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阳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以上都不是 7、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 )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E.阴盛则阳病 8、“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了阴阳之间关系是( )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制约 C.阴阳互根互用 D.阴阳消长平衡 E.阴阳互相转化 9、“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了阴阳之间的关系是( )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制约 C.阴阳互根互用 D.阴阳消长平衡 E.阴阳互相转化 10、肾病及肝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 A.相乘 B.相侮 C.相生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11、根据情志相胜法,大怒时可用哪种情志去制约( ) A.喜 B.思 C.悲 D.恐 E.惊 12、“木火刑金”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 A.相乘 B.相侮 C.相生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13、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 A.木与土 B.火与金 C.水与土 D.火与土 E.火与水 14、用甘味药治疗肺气虚,其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乘 B.五行相侮 C.五行相生 D.五行相克 E.同气相求 15、以下可用阴阳互相互根来解释的是( )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E.阴盛则阳病 16、“阴中求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 ) A.阴阳交感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相互转化 E.相互消长 17、五行中木的“所不胜”是( ) A.水 B.木 C.土 D.金 E.火 18、肝病传脾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 A.生 B.克 C.乘 D.侮 E.子病及母 19、“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 ) A.阴阳交感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相互转化 E.相互消长 20、“五脏分阴阳,则肺的阴阳属性是( )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阴中之至阴 21、因心火旺而导致目赤易怒者, 为( ) A.母病及子 B.木火刑金 C.水来乘火 D.火来侮水 E.子病及母

中医基础理论整理笔记

第一章绪论 5)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一事物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重、极、甚都是阴阳相互转化的内在因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定义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整体观念主要内容 1)人体整体联系的统一性 a.形态结构的统一性 b.生命物质的统一性 c.机能活动的统一性 2)人与外环境之间的统一性 a.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b.人与社会的统一性 整体观念的意义 1)整体生理观 2)整体病理观 3)整体诊断观 4)整体防治观 5)整体观现实意义:a.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b.强调天地人三才一体;c.强调人命至重 辨证论治 (1)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方面,是中医察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 辨证,就是通过对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病史)进行分析、归纳综合,从而辨识出疾病在这一特定时间范围的原因、病位、性质及邪正关系等病理本质内容,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论治,则是在辩证基础上所确定的治疗法则。 (2)“症”、“病”、“证”的区别联系: 1)症:指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单个的独立的具体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 2)病:是机体发生病变时,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及规律所作的概括。 3)证:指证候,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特定病理阶段的 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邪正盛衰)四要素的高度概括,反映了病变本质。 “症”、“病”、“证”三者有着密切的关系:症是证的依据,证的本质即是由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反映出来的。证是病的某一特定阶段病理变化的实质,中医学尤注重对证的辨识。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 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1)精:在古代哲学中又称精气,泛指气,是指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包括人体)的本原,有时是指气的精粹部分。在中医学中,精是指精,是人体生命的构成本原,是一种有形的液态物质。 (2)气:是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本原。在中医学中,气是推动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是无形的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 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1)气机:指气的运动。 2)气化: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中各种变化的过程。 (3)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阴阳学说 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阴阳学说是研究事物阴阳的属性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古代哲学思想,是古代朴素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阴阳的基本特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凡运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属于阳的范畴。 凡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的范畴。 阴阳的属性 1)阴阳的普遍性 2)阴阳的相关性 3)阴阳的相对性 在一定条件下,阴阳之间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4)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