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肾透明细胞癌少见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照

肾透明细胞癌少见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照

肾透明细胞癌少见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照
肾透明细胞癌少见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照

肾透明细胞癌少见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照

[摘要]目的:分析肾透明细胞(renal clear cell carcinoma , rccc)的少见影像学表现,探讨其与病理的关系及临床意义,以提高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非典型rccc38例患者资料。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皮髓交界和实质期增强扫描,6例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复习影像及临床资料并与手术病理对照分析。结果: 38例rccc共40个肾脏病灶。38例表现为少血供14例;囊性10例;多发性eccc2例,其中2例合并动静脉瘘。结论: rccc少见影像学表现包括:肿瘤为少血供,囊性,多发病灶,合并肾外肿瘤,肿瘤致侧支循环及动静脉瘘等。认识这些少见影像学表现有利于提高rccc诊断的准确性,减少误诊。

关键词:肾透明细胞癌;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中图分类号: r4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205-04

肾透明细胞癌是肾细胞癌最常见的组织亚型,倍增时间明显快于乳头状肾细胞癌和嫌色细胞癌,5年生存率也明显低于后者。有关rccc的报道多为典型、常见表现,血液动力学及其病理基础研究少见。笔者搜集我院近5年间38例不典型rccc病例资料,结合临床及手术病理结果,探讨其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基础,以提高对不典型rcc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超声诊断肾透明细胞癌一例

超声诊断肾透明细胞癌一例 发表时间:2012-03-09T13:20:54.780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2012年2期供稿作者:潘伊菊[导读] 肾癌在病理上根据所含细胞成分不同分为三型,即透明细胞型、囊颗粒细胞型和未分化型。 潘伊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人民医院超声科 017000) 1 患者 女性,38 岁,因体检发现右肾肿物1 个月而入院。患者无尿痛、尿急及血尿,尿常规正常。超声检查:右肾增大,下段可见皮髓质结构,中上段可见一囊性为主的囊实性包块,大小约11.0×8.0 cm,边界清,壁厚约3~6 mm,其内见多条分隔回声及等回声组织分布,CDFI示:分隔回声可见血流信号,等回声组织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PW示:等回声组织呈低速、低阻动脉血流频谱,RI=0.50。超声诊断:右肾囊实性占位,囊性肾癌可能性大。入院后常规术前检查后第三天行右肾根治术:术中所见:右肾明显增大,中上段形态失常,见以囊性为主的囊实性病变,內见多条分隔及等回声组织。病理诊断:右肾透明细胞癌。 图1 右肾占位血流信号丰富 图2 右肾分隔囊性占位 图3 肾透明细胞癌(大体) 2 讨论 肾癌在病理上根据所含细胞成分不同分为三型,即透明细胞型、囊颗粒细胞型和未分化型。其中透明细胞肾癌占肾癌约70~80%,病理表现为多囊性,极少单囊,囊腔大小不等,见有条带状间隔,囊壁或间隔局部增厚,可达3~15 mm,肿瘤成分少,不易侵犯血管。肾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常到肿瘤体积很大时才被发现。该病例体检时发现,且瘤体较大,彩超表现为较大囊实性肿物,内见有多数条带状间隔回声,囊壁增厚约3~6 mm,有少许实性组织,彩色血流信号丰富,故完全不同于肾细胞癌囊性变。后者是以实性为主的囊实性肿物,常有灶状出血、坏死、软化或钙化等改变。所以超声检查时,应仔细观察囊肿壁及间隔厚度,血流信号,连续性等,借以排除肾癌囊性变,肾多房囊肿,其诊断率较高。尽管如此,透明细胞肾癌的最后诊断还需依赖病理学检查。

肾透明细胞癌CT诊断

肾透明细胞癌CT诊断(附一例报告) 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刘威 1、病史:潘某、患者半年来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腰部疼痛,为间歇性疼痛,偶向左下放 射,无畏寒发热,无尿频、尿急、尿痛及排尿困难,无肉眼血尿。 2、影像诊断:①外院B超提示左肾皮质内异常稍低回声区(错构瘤可能性大)。②CT 增强诊断双肾体积增大,左肾上极及中极可见类圆形等密度影肿块影,突出于肾轮廓外,大小分别约为4.8CMX4.2CM、4.0CMX3.5CM,CT值44HU,双肾另见小圆形低密度影,CT值12HU,增强皮质期左肾上极及中极肿块不均匀轻度强化,强化密度低于肾实质,病灶中央似见星芒状低密度影,肿块界限较清晰,实质期病灶强化密度增高,分泌期病灶强化密度减低,小圆形低密度影始终未见强化。提示1、左肾上极及中极占位性病变,考虑肾嗜细胞腺瘤可能,建议进一步检查排除肾癌,2、双肾小囊肿。 3、手术经过:1.麻醉成功后,取左侧肾脏手术体位,术野常规消毒铺巾;2.取左侧第12肋 下斜切口,长约10cm,依次切开各层后进入腹膜后间隙,探查见左肾上极各中扪及一包块,约4cmX4cmX3cm大小.于肾周筋膜外充分游离肾脏下极、腹侧、背侧,在肾门处游离出肾动脉及肾静脉后分别以7号丝线结扎。游离输尿管,距肾下极10cm结扎切断输尿管,游离肾上极显露肾上腺,结扎肾上腺,动静脉后切除左侧肾上腺。以7号丝线再次结扎肾动静脉后完整切除左肾。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及脂肪组织。 4、病检:活检大体所见:送检组织15.5cmX8cmX8cm,切开可见5.5cmX5cmX5cm、 4cmX3cmX3cm的结节各一个,切片淡黄色。病理诊断1.(左侧)肾透明细胞癌(Ⅱ—Ⅲ级)侵犯肾被膜,局部穿透肾被膜及肾周脂肪组织。 平扫

肾透明细胞癌MDCT表现与病理学的相关性分析

肾透明细胞癌MDCT表现与病理学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肾透明细胞癌的MDCT表现及其与病理组织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肾透明细胞癌病例术前MDCT表现特点,结合术后经病理证实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6例患者CT平扫均发现肾脏占位,肿瘤最大径可达12 cm,形态多样并突向肾外。平扫示病灶呈均匀低密度或混杂密度,可见不同程度钙化。增强皮质期,实性部分显著强化,CT值为+50~+170 Hu,增强幅度达+120 Hu。假包膜征象5例。病理镜下细胞实性排列11例,囊性排列5例;见小泡样结构15例,不规则钙化3例,厚簿不均假包膜5例;16例病例中均示包浆内富含脂肪,显示出血2例。结论CRCC具有一定的CT表现特点,MDCT 对CRCC的术前诊断在治疗方式的选择及预后评估具有重大的临床指导意义。 标签:肾透明细胞癌;螺旋CT;动态增强;病理 肾透明细胞癌(clear renal cell carcinoma,CRCC)是肾癌中最常见的肿瘤,约占70%[1]。而肾癌是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一种腺癌,是最为常见的腹膜后恶性肿瘤。吴佩军等[2]报道,肾透明细胞癌的血供丰富,血行转移快,恶性程度高,治疗效果不佳,术后5年生存率极低。因此,了解CRCC的MSCT表现及其病理的相关性,对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及疗效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现本研究就我院收治的16例CRCC病例的MDCT表现特点结合术后病理组织学类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铜仁市第一人民医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6例CRCC患者,其中男11例,女5例;最大年龄71岁,最小年龄39岁,平均(54.0±9.6);病变位于右侧7例, 左侧9例,均为单侧发病;临床症状以腰痛、血尿及腹部包块为主,其中腰痛并血尿4例,腰腹部不适并腹部包块2例,单纯腰腹部不适3例,无任何明显不适症状均为常规体检经超声发现肾脏占位7例。 1.2 检查方法 1.2.1 CT检查本组所有病例均采用西门子Emotion 16层螺旋CT扫描。检查前常规禁食8 h及做碘过敏试验,于扫描前4 h口服2%碘海醇非离子型对比剂1000 mL,每30 min一次,125 mL/次,第5次开始憋尿,喝完第8次立即行泌尿系CT平扫。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采用团注法注入碘海醇100 mL,注射速度为3 mL/s。注射完毕后检测主动脉根部CT值,当CT值达到100 Hu时,用自选条件对肾脏进行动态增强扫描。主要观察肿瘤大小、形态、有无假包膜、病灶内有无坏死、囊变、出血、钙化征象以及与相邻脏器的关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