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25课唐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练习题岳麓版初一_七年级

第25课唐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练习题岳麓版初一_七年级

第25课唐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练习题岳麓版初一_七年级
第25课唐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练习题岳麓版初一_七年级

第25课唐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通过这次练习,意味着你]

1、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说出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知道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故事,找出两者之间共同之处,能运用比较法去认识历史现

象和历史人物

3、观察“唐长安城示意图”。了解长安城城市建设布局特点,培养观察能力。

[课堂同步练习(A)]

一、课堂训练

1、在隋唐与各国的交往中,中国有三位高僧做出重要贡献,其中不包括( )

A.玄奘 B.义净 C.法显 D.鉴真

2、下列内容,哪些是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 ( )

①都是唐朝的僧人②都在唐朝的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

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④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的国家是 ( )

A.印度 B.阿拉伯 C.朝鲜 D.日本

4、沟通中西文化,把中国的造纸、纺织、制瓷等技术传到非洲、欧洲的国家是 ( )

A.天竺 B.波斯 C.大食(阿拉伯) D.东罗马

5、唐朝的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原因是( )

①唐朝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②对外交通发达

③唐政府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④西欧处于文化低潮时期

⑤唐朝统治者大多推行三教并行的宗教政策

A.①②③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③④⑤

6、据史料记载,隋唐时“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①统治者推崇佛教②佛经浅显易懂③雕版印刷佛经④人们盼望安定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7、对日本影响深远的哪些事件( )

①遣唐使②鉴真东渡③“大化改新”④明治维新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

8、假如你要查看有关印度的历史地理风俗,你该查阅下列哪本书( )

A.《徐霞客游记》 B .《西游记》 C .《大唐西域记》D.《史记》

9、天竺戒日王对玄奘说:“弟子闻彼国有《秦王破阵乐》歌舞之曲,未知秦王是何人?复

有何功德,致此称扬”你知道秦王是谁吗?( )

A.唐高祖 B .唐太宗 C .唐中宗 D .唐玄宗

10、王维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诗句,下列反映了不正确是( )

A.重重深宫禁苑一殿殿都已敞开大门;文武百官和客臣拜谒皇帝听候旨令。

B.唐都长安是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国际性大都市,是唐王朝开放的象征。

C.每年有大批少数民族与外国人被迫来到长安,受到唐政府接见。

D.来的人主要有:外国人,酋长、商人、留学生、学问僧、各国艺人。

二、课堂回顾

1、材料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贞观四年起,日本不断派“遣唐使”到中国来,至唐后期894年止,遣唐使到达中国的有十三次。随同大使、副使来的还有学者、学问僧、留学生、画师、医生、工匠、水手等。

材料2:647年,天竺摩揭陀国遣使来中国;随即,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作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材料3:唐初,阿拉伯半岛上大食兴起,651年侵占了波斯,波斯国王插斯路和他的儿子泥捏斯来到唐朝,客居长安,后来先后客死长安。波斯商人的足迹遍于长安、洛阳、扬州、泉州、广州。他们贩买珠宝、香药及西域、南海一带的土产。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商品也大量运往波斯,并被波斯商人转销到西方。

材料4:大食于651年遣使和唐朝相通……安史之乱时,唐借大食兵帮助收复长安和洛阳。

——均摘自《中外关系史讲义》依据上述材料,从历史条件、双边关系和相互影响方面评述唐朝的对外政策。

要求:表述成文,限180字。

2、问答题

世界各国为什么把中国人称为“唐人”?

列举唐朝和日本友好往来的史实。唐朝文化对日本产生了哪些影响?

三、课堂延伸

(一)1、在图中长方框内填出长安城内的重要地名。

2、填写在长安城内,最繁华的商业区叫________,居民住宅区叫__________。城内最中心的街道叫___________。

3、这样布局有什么样的含义?

(二)1、在图中方框内填出隋唐时候和中国通商往来的主要国家。2、在图中用红色笔标出唐朝有频繁外贸活动的四个城市。3、认别A、图B,在地图上用直线连接他们到达的国

家。

4、填出下列各国在今天的名称:新罗今_________,天竺今________。

5、请你想象玄奘西行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学到玄奘法师哪些精神。

开放与交流课堂训练

一、课堂训练

1、C

2、A

3、D

4、C

5、A

6、A

7、D

8、C

9、B 10、C

二、课堂回顾

1. 材料题

答唐朝时,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交通发达,中外交往频繁。唐朝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了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唐朝与亚洲邻国友好往来,关系密切。唐文化在政治经济制度、城市建筑、文化习俗诸方面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

2. 问答题

答:唐朝前期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政府采取比较开明的对外政策,使唐与亚洲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唐朝经济、文化对各国影响很大,所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誉,各国把唐朝看成中国的象征,把中国人称为唐人。

答:(1)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遣唐使来中国有13次之多;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和唐玄宗时东渡日本的鉴真和尚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和友谊做出了贡献。

(2)唐朝文化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645年日本的“大化改新”,这次改

革是仿效隋唐制度进行的。日本的都城建设规模完全仿效长安。日本文字是在中国汉字的基础上创造的。此外日本人的生活习惯、节日风俗也受到唐朝的影响。

三、课堂延伸

1、大明宫、宫城、东市、西市;市、坊、朱雀街;答:作为国际性大都市,体现了长安城

规整建筑布局,左右对称,体现了皇权的威严,划一,表现皇帝至高无上的政治地位。

2、朝鲜、印度;答:困难:路途遥远,天寒地冻,寒风惨烈,毒蛇猛兽,不谙风俗,祸从

天降,沙暴天气。精神:真诚学习,勇于探索真理,不顾安危,受尽艰难而不退,寻求真理,

攀登学术高峰,建正法幢,作狮子吼,热爱祖国,在文化上作出贡献,译业彪炳,诲人不倦。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硕士研究生必读书目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硕士研究生必读书目 Part I: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经典导读》,何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彭英明,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陈国新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中国民族理论研究二十年》,金炳镐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干部读本)》,民族出版社,2002。《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与实践》,金炳镐、青觉,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民族问题著作选》(增订本),中央民族学院民族学研究所,1985。 《中国民族理论发展论纲》,周传斌,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 Part II:民族主义理论 《民族与民族主义》,(英) 厄内斯特〃盖尔纳著;韩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民族与民族主义》, (英)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著;李金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民族主义:理论, 意识形态, 历史》(英) 安东尼〃史密斯著;叶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民族主义》,(英) 埃里〃凯杜里著;张明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美)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族群性和民族主义:人类学透视》,埃里克森. (王亚南译),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2。

Part III:民族学与民族社会学 《民族学基础》(苏) 勃罗姆列伊, 马尔科夫主编;赵俊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宋蜀华, 白振声主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马戎编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马戎,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民族社会学:目的、方法和某些研究成果》,(苏) 阿鲁秋尼扬等著;马尚鳌译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 《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主编,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多元文化与社会进步》,[美]P .K.博克.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 《社会转型:多文化多民族社会》,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族群社会学:美国及全球视角下的种族和族群关系》,(美) 马丁〃N. 麦格著;祖力亚提〃司马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Part IV:世界民族问题 《民族主义、国家结构与国际化:南斯拉夫民族问题研究》余建华著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少数的权利: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公民》(加拿大) 威尔〃金里卡著;邓红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 《少数人权利的法理》,周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民族主义与当代国际政治》,刘中民, 左彩金, 骆素青著,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全球化进程中的东南亚民族问题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

初一七年级历史练习题第25课 唐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第25课唐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通过这次练习,意味着你] 1、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说出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知道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故事,找出两者之间共同之处,能运用比较法去认识历史现 象和历史人物 3、观察“唐长安城示意图”。了解长安城城市建设布局特点,培养观察能力。 [课堂同步练习(A)] 一、课堂训练 1、在隋唐与各国的交往中,中国有三位高僧做出重要贡献,其中不包括( ) A.玄奘 B.义净 C.法显 D.鉴真 2、下列内容,哪些是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 ( ) ①都是唐朝的僧人②都在唐朝的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 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④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的国家是 ( ) A.印度 B.阿拉伯 C.朝鲜 D.日本 4、沟通中西文化,把中国的造纸、纺织、制瓷等技术传到非洲、欧洲的国家是 ( ) A.天竺 B.波斯 C.大食(阿拉伯) D.东罗马 5、唐朝的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原因是( ) ①唐朝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②对外交通发达 ③唐政府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④西欧处于文化低潮时期 ⑤唐朝统治者大多推行三教并行的宗教政策 A.①②③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③④⑤ 6、据史料记载,隋唐时“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①统治者推崇佛教②佛经浅显易懂③雕版印刷佛经④人们盼望安定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7、对日本影响深远的哪些事件( ) ①遣唐使②鉴真东渡③“大化改新”④明治维新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 8、假如你要查看有关印度的历史地理风俗,你该查阅下列哪本书( ) A.《徐霞客游记》 B .《西游记》 C .《大唐西域记》D.《史记》 9、天竺戒日王对玄奘说:“弟子闻彼国有《秦王破阵乐》歌舞之曲,未知秦王是何人?复 有何功德,致此称扬”你知道秦王是谁吗?( )

人教版(部编2019年)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四)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法

课题:中国古代史(四)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法 教学目标: 1、识记:①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②金与南宋的对峙;③宋代经济的发展; ④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⑤宋元时期的都市。 2、培养学生比较、综合分析能力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认识到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的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之间战争是短暂的,和平交融是历史主流。。 教学重难点: 北宋的中央集权政治和元朝的行省制度;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导入提问“什么是“贞观之治”?该皇帝的统治措施有哪些?”待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小结导入课题。 2、指导学生阅读湘版《中考历史》P.9考纲,明确学习目标,转入本课教学。 二、教学新课: 1、夯实基础:请学生速读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第6-11课的内容,然后思考完成湘版《中考历史》P.9—11的考点扫描填空题。 (1)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大金。 (2)澶州之战后,辽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史称为“澶渊之盟”。之后,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北宋西夏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3)金灭辽后,对北宋发动了战争,北宋妥协求和,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北宋灭亡后,赵构称帝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4)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其统治,就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岳飞。之后,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5)宋代经济发展的重大表现: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领先于世界地位,南宋设计了先进的指南针;宋朝最大的商业城市是开封、杭州;还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代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开封和临安人口多达百万,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第04课 唐朝的中外交流

第04课唐朝的中外交流 1.为了学习中国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多达十几批,当时称为“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的留学生和留学僧等。 2.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百折不挠,第 6 次东渡终于到达日本。 4.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5.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 6.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难,历经磨难。他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7.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材料一唐朝的开元通宝与日本的和同开珎 1.上面两幅图中的日本钱币和唐朝的钱币,有什么相同之处? 首先看它的外形、图案,日本的和同开珎,与唐朝的开元通宝,都是圆形方孔钱,大小相当,较宽的圆圈和中间方孔边缘的形状相似。钱币上的文字都为汉字。然后比较两者出现的年代,唐朝开元通宝比日本和同开珎早88年。总之,和同开珎是仿唐朝开元通宝制造的。这说明唐文化对日本的巨大影响。日本出土的“开元通宝”达几万枚,“和同开珎”在我国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这说明唐朝时中日贸易的频繁。 2.你还能举出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一些事例吗? 首先日本以唐朝制度为模式,进行改革。如仿唐朝科举制,采取通过考试的办法选官。其次,日本人还受唐朝文化的很大影响。日本都城平城京,几乎同唐长安的建筑样式相同。日本还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参照隋唐律令制定了《大宝律令》;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随堂巩固案

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 (自动保存的)

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 一、秦朝的民族政策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秦大一统后,国家疆域空前辽阔,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与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融合问题显得十分棘手。秦朝首创皇帝制度,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独揽一切大权,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治组织体系,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最高官职。设置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分管国家各项事务1。“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成36个郡,由中央直接管辖,一个郡下又分若干县。始皇帝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国家统一的政策。秦朝颁布统一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与车轨;统一文字;修建了从帝都咸阳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开通联系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修筑长城以及进行大规模的移民等等。这些措施对封建王朝的经济文化发展,巩固国家统一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秦朝面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管理,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后各封建王朝的民族政策,大都有借鉴与延续秦朝

的制度,具体有以下2: 1、在民族聚居地设“道” 秦在征服边疆各少数民族,完成统一大业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并根据边疆少数民族具体情况进行了特殊的设置。在郡下设“道”就是秦始皇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设置,道就是县的特殊形态。道的设置,就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的发端,为后代皇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设置开创了先河。 2、武力征服少数民族 秦始皇统治中原后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就是武力征服的政策,最突出的就就是“北击匈奴”与“南平百越”。秦始皇的武力征服统治,虽对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但这种战争,对被征服者带来了灾难的痛苦,它也加深与激化了秦皇朝内部矛盾,就是秦皇朝短命速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3、制定管理少数民族的法律 秦始皇在对少数民族的统治过程中,制定了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民族法,涉及少数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面相当广,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步专门治理少数民族的成文法。 4、少量征收、贡献方物 面对靠近内地的少数民族,秦始皇在赋税方面对她们有优惠政策,每年只需缴纳少量的赋税。面对偏远的民族地区,秦实际上

第25课唐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

第25课唐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抽测】 1、贞观之治局面出现在哪个皇帝在位时期? 2、开元盛世局面出现在哪个皇帝在位时期? 3、唐朝时期出现的农用工具有哪些,它们的用途分别是什么? 4、唐朝陶器中的精品是什么? 5、唐朝著名的国际性大都市是哪里? 6、唐太宗李世民的两点统治措施? 【学习目标】 1. 能记住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掌握唐朝与吐蕃交往的史实。 2.能掌握中外交流频繁的条件及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的相关史实。 能记住唐朝的民族政策与对外政策并理解其重要意义。 (独学完成) 阅读教材P12—14,在书上标记出:①唐朝实行的民族政策;②北方民族对唐太宗的尊称;③藏族祖先的名称;统一吐蕃的首领;他迎娶的汉族公主;汉藏通婚的影响;④唐蕃会盟的时间、盟约及意义。 2.阅读教材P14—16,在书上标记出:①中外交往盛况空前的原因;②与唐朝交往最密切的国家和地区;③唐朝初年西行取经的僧人、目的地、他的著作及其地位;④唐玄宗时赴日本的僧人及其贡献;⑤唐朝和睦的民族关系与频繁的中外交往的意义;⑥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综合提升】(独学完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履我国都。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1)材料一中的“文皇”和材料二中的“联”指的是谁?他被少数民族尊称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说一说“朕”之前的统治者对待少数民族的态度是怎样的?“朕”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是什么?试举一例说明。 (3)“文皇统治”,为了密切汉藏之间的关系,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有什么历史意义? (4)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处理民族关系上,你有什么建议? 【知识梳理】(独学完成) 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尊称为: 民族关系唐与吐蕃:吐蕃概况:吐蕃是中国古代政权名,7世纪前期,统 一了青藏高原各部落,定都罗些。 唐蕃交往史实: 对外交往唐对外交往出现盛况空前局面的原因: 对外交往的表现: 对外交往的特点: 根据新知探究阅读教材并在书上做好圈点勾画,然后完成综合提升、知识梳理3、对学内容: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 一、专业简介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学科(专业)是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兼容、理论与政策兼纳的综合性新兴学科,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学科(专业)(世界上只有中国单列其为独立学科),也是中央民族大学的特色、优势学科。本专业是部委级重点学科、中央民族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985工程”重点学科,同时也是全国同类专业中唯一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包括博士后)教学培养层次和系列的学科。 1984年我校开始设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方向;1995年,经国务院学位办审核批准,获得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得了该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这也是在全国范围内第一个获得了该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本专业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在全国同类学科(专业)中领先,拥有首批北京市精品课程、北京市精品教材。 二、培养目标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学科的科研、教学及行政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其基本要求为: 1、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系统掌握马列主义、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理论,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纲领、政策及实践经验,系统了解世界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中国历代民族政策,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胜任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方面较高层次的科研、教学或管理工作。能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

中国古代民族融合问题研究摘要

中国古代民族融合问题研究 陈玉屏 四川民族出版社 前言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民族发展的实质是一个不断融合的过程 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四次民族大融合:先秦时期是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天下万国”——为数众多的族群不断聚散分合,但其趋势是一些主要的族群规模不断扩大,而族群数量减少,到了周初,以“周礼”的形成为标志,华夏民族最终形成,继而四夷各族逐步形,经春秋战国,四夷中一大批民族或族群融入华夏,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完成,秦汉时期,民族融合出现了“互动”现象,少数民族与汉族间的相互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方五胡政权的建立和南方经济的大发展,中华大地上各民族前所未有的大交融,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后果产生了一个经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峰的盛唐王朝,辽宋金元时期第三次民族大融合。清朝时期,经济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民众的双向流动大规模进行,我国历史上第四次民族大融合完成 建立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里素质——共同文化 达到相当的理性高度的文化认同,在民族融合进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华夏族最终形成理论意义上的民族是在周朝初期,周礼的形成和同遵同礼,此后的发展趋势是华夏族——汉族犹如滚雪球越滚越大 融合是民族从产生直至消亡的严演进过程中的永恒主题 本书目的:客观的系统的研究中国历史上汉族占主体,少数民族占部分这种独特的民族融合现象,科学的分析其原因,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时实践价值 1、儒家民族观与中国古代民族融合 儒家的民族观具有凯敏包容的时代特点 强调夷夏之分的意识源于实践——夷夏碰撞的社会现实 孔子首创了自觉的、系统的民族理论——孔子以他的仁学为出发点看待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归宿,孔子的理想社会是不分民族、世界大同的社会,孔子十分推崇没有剥削,没有阶级,泯灭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界限的、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孔子的民族观,有事与他提倡的仁和主张的德政密切联系,孔子对人生命的重视——当时战乱连连的现实,孔子的民族观有着朴素的民族平等思想的因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的民族同化思想——政治上,经济上,教育上。儒家以礼仪作为标准来区分夷夏 重夏轻夷的倾向,华夷存在这较大的差别和摩擦冲突,轻视落后的优越感 孔子“夷不乱华”的主张中包含了在夷夏冲突中保护现金的华夏文明,不能倒退到“披发左衽”的落后状态的意愿,是有一定的进步性的 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民族是孔子民族观的重要内同,孔子提出一种以文化心里素质为记住、部分族类、一视同仁、兼容并包、共同发展的民族观,正确总结了华夏族发展壮大的历史经验,也反映了春秋时代民族关系进程的主流,这是合乎理性的明智选择,更是他的仁学思想在民族问题上的逻辑结论,孔子主张行仁德之政和修文德以来远人的民族观对后世处理民族问题上有着积极的影响 战国时儒家民族观的进一步发展,孟子对四夷的看法又进了一步 秦汉时期的民族观是以坚持大一统的主张为基础的 大一统观念的成熟标志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董仲舒完成 大一统的国家观念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接受,汉儒认为只有华夷统一的国家,才是完全意义上的中国,主张“爱及四夷”,强调对四夷以仁义道德的感怀和礼制,进一步发展孔子修文

第25课唐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第25课唐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教学目标 ①唐朝疆域广大,唐政府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住空前频繁。通过对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及其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认识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 ②通过对唐太宗、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为发展民族关系所做出贡献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理解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唐僧取经的故事与历史事实的联系和区别的分析,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的鉴别能力。 ③通过对《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的观察,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④运用阅读、讨论和联想比较法,探究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使学生感知日本等国的遣唐使节和中国的鉴真、玄奘等,为发展唐代中外友好交往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及其重大贡献。唐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交通发达,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由此可见,国力的强大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基础,开放的对外政策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社会进步。 重点和难点 重点: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唐朝对外开放的政策。 难点: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唐朝的对外开放丰富了中外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 导入新课 提问:“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情况? 教师指出:唐朝前期处于繁荣阶段,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时期。这一时期,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得到发展。 一、和同为一家 探究点: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1、唐朝的疆 域2、边疆各族的分布

3、唐朝与突厥的关 系4、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 对少数民族的态度:开明、平等、一视同仁 读图了解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 表现:(1)唐朝与突厥的关系:唐朝多次击败突厥,先后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等机构管理天山南北地区。 (2)唐朝与回纥的关系:唐朝对其进行册封,曾 3次将公主嫁给回纥可汗,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3)唐朝与靺鞨的关系:唐朝对其进行册封,与唐朝长期保持和好。 (4)唐朝与南诏的关系:开元年间,唐玄宗册封其首领为云南王。 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A、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通婚 B、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尺带珠丹(吐蕃赞普)“和同为一家” 唐蕃通婚的意义:增强了汉藏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 C、9世纪初唐蕃结盟,建立会盟碑,此碑成为汉藏两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 唐朝处理民族关系都有哪些措施? ①册封;②战争;③设立行政机构;④和亲;⑤会盟。 和亲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重要形式。历史上除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外,还有哪些汉族公主与边地少数民族首领成亲? 715年,固安公主嫁奚王李大(酉甫) (宗室出女辛氏) 717年,永乐公主 嫁契丹首领李失活(东平王外孙女杨氏) 722年,燕郡公主嫁契丹王李郁于 (宗室出女慕容氏) 726年,东华公 主嫁契丹王李邵固(玄宗侄甥女陈氏)等 二、西行与东渡 探究点:唐朝的中外交往 1.背景: 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先进的经济、文化;对外交通发达。

专题三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专题三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1)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2)元朝回族形成 三、能力训练 一、选择题1“长安——河西走廊——新疆——中亚”的交通路线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A张骞通西域B鉴真东渡C玄奘西行D郑和下西洋 2“你挑着担,我牵着马……”唐僧到西天取经的故事妇孺皆知。唐僧西行取经的目的地是()。A天竺B新罗C日本D波斯 3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A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B印度南端C好望角D波斯湾 4“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郎。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儿歌中的“戚爷”()。A打退了沙俄侵略军B七下西洋C荡平东南沿海倭寇D收复台湾 5清朝初期,康熙帝两次组织雅克萨之战,重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A沙俄侵略者B 荷兰侵略者C法国侵略者D英国侵略者 6清朝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当时代表中央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的是()。A伊犁将军B黑龙江将军C驻藏大臣D乌里雅苏台将军 7美丽的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关于新疆历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汉武帝派班超出使西域B西汉王朝设西域都护C清朝打败回部噶尔丹的叛乱D郑成功收复新疆 二、非选择题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丝绸之路路线A——河西走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 (1)指出图中A代表的城市和丝绸之路的开辟者。 材料二:郑和与哥伦布首次远洋航行对比表 (2)有人认为“世界海洋第一人”不是哥伦布、麦哲伦,而是明朝的航海家郑和。从材料二看,郑和被称为“世界海洋第一人”的理由有哪些? (3)丝绸之路的开辟和郑和下西洋是中外交往史上的典范。请指出它们的共同作用。 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文成公主入藏,带去许多工艺品,谷物、菜籽、药材、茶叶以及历法、生产技术与各种书籍,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材料二:元朝,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西藏等边陲地区也都处在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材料三:清朝,西藏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更加紧密。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于清初到北京,受到顺治皇帝接见,被正式赐予“达赖喇嘛”封号。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史实发生在哪个朝代? (2)清朝初期受到册封的西藏喇嘛教首领除了材料三中的达赖还有谁? (3)为了有效地管理西藏,清朝还设置了什么机构? (4)综上所述,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 姚大力 2002年第4期 在考察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国家认同问题时,元朝灭亡后的那几十年中方面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是明初甘为元遗民者为数众多。这里所谓遗民,指的是经历改朝换代后拒绝这样一种遗民概念的完全形成,大概要到元明之际。但是,凡在前一个王朝作过一道德约束实际上是从宋朝起就得到大力提倡和强调的。所以宋朝灭亡以后留下当然上述道德约束并没有要求作遗民的人直接去反对新政权或者从事秘密抵抗运合法性,只要采取消极的不合作态度(不再作官)就可以了。著名的宋遗民谢枋得就只不过他本人已是“宋室孤臣,只欠一死”而已。1传说中的商遗民伯夷、叔齐“不食土国家的概念去考量这段史事时,他们发现,像这样作遗民只有死路一条;因为草,莫不属于周朝所有。因此他们宁可把“不食周粟”解释成不接受周的俸禄。当那意思是:“伯夷久不死,必有饭之者矣。”这是实际上在婉转地说,他们并不是食。 元朝这样一个由蒙古人做皇帝的王朝,也留下大批心甘情愿的遗民,并且其中个人遭遇差别很大。其中名声最大的三个被明人称为“国初三遗老”,入明后分别考试的试卷等文化活动,但拒绝到明政府里面正式做官,居然都安然无恙地活到杨维桢写过一篇《老客妇谣》,借一个“行将就木”的老妇人不愿再嫁的话题来表诗拿给朱元璋看,建议朱元璋杀他。朱元璋说“老蛮子止欲成其名耳”,没有采取行因为也有一点名气,躲了几年,还是被政府找出来,强迫他们做官,结果只好自当然更多的人没有这样戏剧化的命运,能够平安无事地以遗民身份了却一生。 二是遗民心态的泛化。如果遗民是指拒绝在新王朝做官的人们,那么遗民的范王朝做官的机会而又拒绝了这种机会(包括拒绝科举考试)的人们。这样的人数量总能扩大到比之大得多的社会范围中去。元明之际的遗民心态突出地表现在对改仕舆论中间。明朝的开国文臣第一人宋濂晚年因为子孙犯罪受牵连,被流放四川,息说,宋濂对自己一生小心为人,却几次遭遇命运颠簸很有点想不通。在夔州的来向一位老和尚请教。老和尚问他,“于胜国尝为官乎?”宋濂回答,曾经作翰林国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各民族长期生活在统一的国家中,共同创造开发了中国的统一、辽阔的疆域与繁荣的民族文化。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泱泱大国,其民族与文化、疆域与统一,在东亚这片土地上,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一、地理环境中的民族关系——半封闭内向型的地理环境导致了各民族的内聚趋势 中国的地理环境,从边界的自然环境来看,除东部与南部临海,其他边界大多被山脉、高原、沙漠所阻隔,自然形成了一个半封闭的、内向型的地理区域。这种环境,一方面阻断了区域内各民族与外界的联系,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区域内各民族之间密切的交往,使各民族的多元文化能在发展中逐渐走向一体,而中国历史上多次分裂后而统一的版图都基本相似也得益于该地理环境。 而从内部环境来看,内部地形变化多样,又造成了各民族社会、经济与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北方是蒙古高原,以草原游牧民族为主,相继有北狄、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和蒙古等部落和民族;东北既有茂密的森林丘陵又有辽阔的东北平原,主要以狩猎民族为主,相继有东胡、肃慎(满族祖先)、乌桓、鲜卑(锡伯族祖先)、室韦(蒙古族祖先)、契丹和女真等族;西北地区是一系列的山脉和沙漠,其间有绿洲适合人类发展,不少民族在此孕育了绿洲文化,相继有塞人、乌孙、月氏、匈奴、突厥、回纥和蒙古准葛尔部等居住;西南是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以藏、羌等半农半牧的高原民族为主,自古就有吐蕃(藏族祖先)、门巴、羌、白、苗、傣等几十个民族。 这些周边地区的民族,与边界外的联系被自然地理屏障所阻断,而中原地区温和的气候、肥沃的平原、丰富的资源物产和先进的文化对他们充满了吸引力。所以,尽管周边民族之间互相也有一定的流动与交往,如东北的鲜卑、室韦等民族向西进入蒙古草原,蒙古草原上的匈奴、突厥向西北扩张等,但总体来说,中国历史上的四边少数民族总是向着中原方向发展的,这是地理环境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内聚的影响。 二、政治中的民族关系——“中原—四方”的“天下一统”格局和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 中国一词作为我们国家的名称,是从辛亥革命以后才开始使用的。在古代,中国是指国家领域的中心部分,而整个国家的概念是以“天下”、“四海”、“海内”等词来称呼的。中国历代皆认为天下既包括中原地区,也包括四方的少数民族地区,历代中原王朝的统治者,不管是汉族还是其他民族,都有“天下一统”的思想。尽管在国家之内有华夏和狄夷的区分,有民族歧视的观念和政策,但几千年来,“夷夏一体”、“四海一家”的思想始终与这些民族歧视的观念并存。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历代统治者都执行或多或少的善待异民族的政策。在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中原王朝,境内都包括了众多的民族,“夷蛮狄戎,犹错处内地”,而即便是少数民族的地方政权,也往往是多民族杂居的局面。几千年各民族日益密切的交往,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使得华夷之分的概念逐渐淡漠,各民族大一统的思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思想则日益深入人心。至清末民初,各民族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意识和中国的国家概念。 几千年来,中国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之下允许多种类、层次的管理制度与多种类型的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的并存,也是多民族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中央集权制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占主导地位,皇帝

高一历史周测试卷(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解析版

江西省全南中学2019届高一年级下学期周测历史试卷一 命题人:钟昌渭审题人:高一历史备课组时间2017年2月28日 一、选择题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1.人类学家安德森在《中国食物》一书中提及“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很少吃牛肉,而牛肉却是西方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原料”。造成这种饮食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方式不同B.宗教信仰不同 C.生活习俗不同D.历史传统不同 2.《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重农抑商”的思想B.“靠天吃饭”的观念 C.“盐铁专卖”的政策D.“精耕细作”的特点 3.西汉晁错《论贵粟疏》载:“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材料主要强调了()A.商人获利的非法性 B.商业发展的危害性 C.农商并重的必要性 D.以商济农的重要性 4.宋史专家邓广铭认为:“宋代物质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下列史实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A.“草市”开始出现 B.“市”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C.工商业市镇在全国大量出现 D.形成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5.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把“它”视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因为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这里的“它”指的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井渠 D.大运河 6.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主要是指中国实行了什么政策() A.重农抑商 B.重商主义 C.闭关锁国 D.自由放任 7.《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赀(资或财)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大中祥符末,薛田为转运使,请官置交子务,以榷其出入。”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蜀地商品交易居全国之首 B.民间私发纸币存在弊端 C.铁钱已基本被纸币所取代 D.“交子”由政府首先发行 8.有学者认为,战国至西汉初农民的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等多种经营的收入,可占农家生产

复习教案: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人教版)

专题二、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 民族关系:主要形式有战争,册封、和亲、经济文化交流;和平为主流,历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行政管理(台湾、西藏、新疆、蒙古) 一、中国历代民族关系特征 1、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秦发动对匈奴和越族的战争,修筑长城。西汉初年与匈奴和亲,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解决匈奴问题。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迁都洛阳,以利对中原的控制,客观上有利于吸收先进的中原文明。改汉姓、穿汉服、讲汉语、与汉人通婚等,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3、唐朝通过和亲、册封、会盟等和平方式与少数民族交往 ⑴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西北少数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⑵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 ⑶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后,多次派使者向唐朝求婚,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夫妇二人为促进吐蕃的经济进步和文化发展、为密切唐朝和吐蕃的交流、增强汉藏人民的友好做出了贡献。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后来尺带珠丹上书唐朝时说唐与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4、两宋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既有战争,也有和平相处,但和平占主流。 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后改为辽。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定都东京,史称北宋。后辽军大举攻宋,辽宋议和,史称澶渊之盟。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连年与宋交战,后来,双方议和。12世纪初期,女真的杰出首领阿骨打,在会宁称帝,国号金。金先灭辽,又于1127年灭亡北宋。宋高宗定都临安,史称南宋。金军继续南下,南宋抗战派将领英勇抵抗,抗金名将岳飞是这一时期杰出的英雄人物。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5、元、明、清:加强行政管辖,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元朝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元朝实行“行省制”将西藏、云南、辽阳、岭北等边陲地区都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⑴驻藏大臣的设置 ①清统治者重视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清初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 ②1727年,清雍正时设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管西藏事务。 ③驻藏大臣享有行政、军事、财政、外交等大权。通过“金奔巴瓶”制度确定达赖、班禅继承人时,也由驻藏大臣督办。驻藏大臣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有利于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①18世纪中期,清平定新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设伊犁将军。 ②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新疆,促进了维吾尔族同中原地区的交流,对巩固西北边疆起到了重大作用。 (3)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管理蒙古。 (4)清朝时设置台湾府(1684年),隶属福建省。 6、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提出:在筹建新中国时,中国共产党就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中国古代史部分 4 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 民族:中原的华夏民族;北方的匈奴和东胡;西方的戎;南方的越 形式:经济文化交流(最基本形式);频繁的战争(直接动力) 影响:为后来秦统一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民族关系方面:“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开始了融合【注释】春秋战国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时期,同时也是民族融合的时期。在北方、东北方有肃慎、东胡、匈奴等草原游牧民族,在西部地区有乌孙、义渠、羌等民族,在西南地区有巴、蜀、夜郎等民族,在广大的南方生活着越族。这一时期,民族矛盾时而激化,长时间的接触和斗争,使矛盾化解,走向融合,形成了以东方的齐国、南方的楚国、北方的燕国、西方的秦国为主的民族融合中心,在这一过程中民族之间互相往来,互相渗透,互相吸收,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这一融合兼并过程,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二、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匈奴】匈奴之名,始见于战国时期。公元前3世纪(战国时期),匈奴兴起于我国阴山河套地区,其政治中心在头曼城(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一带)。匈奴族包括荤粥xūn yù、鬼方、猃狁xianyun、戎、狄、胡在内所有活动于大漠南北的各族。

白登山之围表明西汉尚无力抗御匈奴,汉高祖刘邦采纳了娄敬提出的与匈奴“和亲”的建议,以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每年赠送大量的絮、缯、酒、食物等,并和匈奴约为兄弟,双方以长城为界。汉初的和亲政策以有限的牺牲换取了整顿内政、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积蓄力量的时间。到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已经具备反击匈奴的条件。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北击匈奴。(河南之战(也叫漠南之战)公元前127、河西之战公元前121、漠北之战公元前119年)。经过这三次大规模的反击战,匈奴势力开始衰败,再无力南下侵扰汉朝边境,从此,“漠南无王庭”。西汉建国以来近百年的匈奴边患至此基本解决。 公元前85年,匈奴统治集团内部爆发了争夺权位的斗争,诸王纷纷自立,形成“五单于争立”的局面。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亲自入汉觐见汉帝,“赞谒称臣”,塞北与中原始归一统。 教师: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内迁到河套地区陕西、山西北部,同汉族杂居并开始向农耕定居生活过渡。北匈奴居住在蒙古高原,并控制着西域,它割断了西域与东汉的交通,还经常出兵进攻东汉北部郡县,掳掠南匈奴人和汉人。后西迁康居 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东汉已具备了反击北匈奴侵扰的军事力量。89年,朝廷派窦宪攻击北匈奴。90年,汉军再击北匈奴。91年,汉军又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破北匈奴。北匈奴单于出漠北地区,居住在东北的鲜卑族乘机占领了北匈奴控制的区域,居留在漠北地区的北匈奴后来融合于鲜卑。 【比较张骞通西域和班超经营西域】

唐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优秀教案

唐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等基本史实;掌握唐代民族政策思路,体会合同为一家的含义。 (2)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说出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知道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史实故事。 2.过程与方法: (1)了解和收集遣唐使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的史料,培养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2)通过列表比较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学习用列表归纳整理知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唐代与少数民族交往史实的学习,了解唐代开明民族政策,树立尊重别人、平等待人的意识,培养待人宽容、豁达的性格,理解我国现在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民族政策。学习鉴真、玄奘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日本等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唐朝在频繁的对外交往中,进一步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教学重点】 唐与吐蕃等民族关系的史实;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理解唐朝对外开放与交流的特点。体会民族交往对汉族与少数民族双方发展的促进作用,认识友好互助是各民族关系的主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展示唐太宗接见吐蕃求婚使者图片导入新课。 问:上图描绘的是唐太宗接见吐蕃求婚使者的情景。唐太宗接受他的请求了吗?此后,汉藏两族人民的关系又有什么新的发展?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一)“和同为一家” 1.师展示材料: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提问:这句话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学生回答。 2.展示唐初边疆少数民族分布图,出示材料: 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 …… 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 ——柳宗元师提问:根据材料并思考:唐太宗为什么被少数民族称为“天可汗”? 学生回答,师总结。 3.简要介绍松赞干布的事迹。提问: (1)松赞干布为什么想和唐朝联姻? (2)唐太宗给文成公主准备了什么嫁妆? (3)文成公主入藏给吐蕃社会带来了什么变化?有什么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4.师提问:文成公主与藏和亲后,唐和吐蕃还有哪些新的友好交往? 学生回答。 5.简要介绍唐蕃会盟碑。 (二)西行与东渡 1.师展示唐朝中外交往路线图。 2.讲述遣唐使含义。 3.师生共同探讨 材料一:“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钱文忠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开放与革新的隋唐时代第25课唐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导学案无答案岳麓版

第25课:唐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教学目标:使学生知道唐朝统治者尤其是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事迹。玄奘西行取经和鉴真东渡,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和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本课重点:“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开元盛世”的表现。 本课难点: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自主学习 1、唐朝统治者实行()的民族政策,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保持()而()的联系。唐太宗受到周边各族拥戴,被北方少数民族尊为()。 2、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见唐太宗特别重视()。(东营中考) A、对外交往 B、民族关系 C、任用贤才 D、虚心纳谏 3、唐朝时少数民族政权吐蕃与唐朝关系密切。你知道吐蕃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吗()? A、维吾尔族 B、彝族 C、藏族 D、蒙古族 4、唐朝时唐太宗把一位公主嫁给了吐蕃首领,从而密切了汉藏两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这里的“公主”和“首领”分别是()。 A、金城公主,松赞干布 B、金城公主,尺带珠丹 C、文成公主,松赞干布 D、文成公主,尺带珠丹 5、唐朝时()的对外政策和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加上()发达,使得当时的中外交往呈现出()的局面。 6、唐朝时期与我国通使交好的国家有70多个,其中与唐朝交往最密切的国家是()。 A、大食 B、非洲国家 C、天竺等南亚国家 D、东亚诸国 7、唐朝与吐蕃的会盟杯保留在今天的(是汉藏两族团结友好的见证。 A、西安 B、拉萨 C、乌鲁木齐 D、洛阳 8、小说《西游记》里“唐僧取经”故事取材于历史上唐朝僧人玄奘西游天竺取经的史实。玄奘所带回来的经典涉及的宗教是()。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佛教 D、道教 9、唐朝僧人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他道日本传播的文化内容包括()。 A、建筑技术 B、佛教 C、文学和绘画 D、医药学 合作探究 1、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相比,唐朝的民族关系有哪些新的特点? 2、鉴真和玄奘都在中外交往史上做出过重大贡献。比较一下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

古代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古代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注:清代关于西藏地区的知识点较多,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雍正帝派驻藏大臣,乾隆帝设立金瓶掣签制度(亦叫金奔巴瓶制)。 近代晚清政府基于海防需要,于1883年将台湾设为行省,首任巡抚:刘铭传。 二、民族融合 1、特点:①范围广:黄河流域→大江南北、全国范围;②程度深:各族人民互相学习和少数民族汉化→形成新的民族回族;③规模大: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各民族间的融合,外来民族与中华民族的融合;④影响深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了基础;⑤中心内容:扩大先进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影响,使少数民族在政治上封建化,经济上农耕化;⑥各民族特点、优点的融合,不断地充实和丰富中华民族这个统一体。 2、基本途径:①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如汉、唐、元、清;②统治政策的强制推进,如北魏孝文帝改革;③政权之间的和好作用,如

文成公主进藏,俺答汗与明修好;④各民族人民共同反抗压迫、反抗剥削的斗争,如班超经营西域;⑤物质和文化的交流,如生产工具,经验技术的推广,边境榷场(宋)和互市(明);⑥民族间杂居并互通婚姻,巩固了民族关系。 3、意义: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发展。 三、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 1、古代的对外交通 (1)陆上丝绸之路 ①西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并出兵大败匈奴,沟通了东西方的交通。西汉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或阳关,后分为南北两路,至疏勒会合。越葱岭,往西南先后可达大月氏、安息、大秦,往北可达大宛、康居。两汉时,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欧洲有了直接往来(大秦安敦王遣使来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