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_拯救大兵瑞恩_与美国必胜信念

_拯救大兵瑞恩_与美国必胜信念

_拯救大兵瑞恩_与美国必胜信念
_拯救大兵瑞恩_与美国必胜信念

《拯救大兵瑞恩》与美国必胜信念

Ξ

文/〔美国〕阿尔伯特?奥斯特

译/吉晓倩

战争如今已经消逝在过去的岁月,你可以言书本所未言了

。———威廉?T.谢尔曼将军(1880年)

进入21世纪后,美国社会出现了一个突出的文化主题,即对经历过大萧条并且为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做出了英勇牺牲的一代的颂扬。对他们的这种崇奉体现在畅销书中。比如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汤姆?布罗考写了《最伟大的一

代》(The Greatest G eneration )和《最伟大的一代在发言》

(The Greatest G eneration Speaks );詹姆斯?布雷德利在《我们父辈的旗帜》

(Flag of Our Fathers )中讲述了他父亲约翰?布雷德利的故事,约翰?布雷德利是把美国海军旗帜插上硫磺岛的几个著名士兵之一,还有史学家斯蒂文?埃姆布罗斯关于二战历史的系列著作

《D 日①》(D 2Day )、《公民士兵》(Citizen Soldiers )、《兄弟帮》

(Band of Brothers )和《胜利者》

(The Victors )。这种崇奉还体现在一项有争议的决定上,即花费一亿美元在华盛顿的国会大厦与华盛顿纪念碑之间的草地广场上建一座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念碑,以此向40万死于这场战争中的男人和女人以及1600万服役者表达敬意。

这种颂扬是对历史修正派观点的全面反拨。自20世纪80年代起,直至90年代末,没有一场战争,甚至是二战,能够逃脱历史修正派成员的批评。他们,比

如由文学批评家转为战争回忆录作者的保罗?福赛尔(《战时岁月》[Wartime ]的

作者)和塞缪尔?海恩斯(《一个士兵的故事》[A Soldier πs Tale ]的作者),强调了战

争的荒谬与残暴。这些二战修正论者无疑受到了美国介入越战并失败的影响,并且认为有必要击败二战是“好的战争”的正统观念。

对于大萧条和二战一代的迷醉恰好与90年代一系列划时代的事件———美Ξ①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法国北部发起进攻的日子(即1944年6月6日)。———译者

译自美国《大众电影与电视》杂志,2002年夏季号。作者系福德姆大学传播学与媒体研究系副教授,近作有《1945年以来的美国电影与社会》。———编者

国以冷战反对苏联的胜利,海湾战争中美国发动的对伊拉克的军事行动的胜利,以及科索沃战争的胜利———同时发生。值得讽刺的是,尽管这些胜利巩固了美国作为现存的唯一一个超级大国的地位,却没有一个如其他战争或外交成功那样获得过标志性的胜利结局,比如对于欧洲胜利日或抗日战争胜利日那样的庆祝。实际上,在苏联这个昔日的帝国解体的过程中,西方政界高层有意识地尽力避免去揭俄罗斯人的伤疤。海湾战争和巴尔干地区的冲突也同样以反高潮的方式结束,因为那里的问题没有获得任何真正的解决,在伊拉克还是萨达姆?侯赛因执政,巴尔干人也还在为持久的和平而努力。

由于这些胜利,美国军方洗掉了越南战争的羞耻,电影中也可以出现对于美国军人的较为正面的展示了。但是在影片中决不允许有任何美国必胜的感觉出现。例如,在寥寥几部描述海湾战争的影片中,有一部是大卫?拉塞尔的《三个国王》(Three K ings,1999),在片中,开小差的美国兵去偷伊拉克军队从科威特偷来的金条。不过在抛掉自己的贪欲之后,美国兵帮助一群陷入重围的什叶派教徒从伊拉克逃到了伊朗,这使得美国军队数十年来第一次在电影中披上了“好人”的外衣。但是,即使给了军方道德上的胜利,《三个国王》也没有真正提供在海湾战争中必胜的感觉。确实,战胜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肯塔基州的伊拉克,或者像塞尔维亚那样在反对美国轰炸的抗议集会中穿着耐克跑鞋,炫耀自己的“感恩死者”①圆领衫的民族似乎没有多少荣耀可言。最终,好莱坞,如在越战中用《陆军野战医院》(1970)和《放荡的一伙》(又译《一帮无法无天的人》,The Wild Bunch,1968)来进行影射一样,要为美国在冷战中及随后的一系列胜利寻找一个替身。可能对这一需求最明确的体现就是斯蒂文?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1998)的发行以及在票房和奥斯卡奖上的双重胜利。

从某种意义上讲,斯皮尔伯格是执导一部二战史诗片和世纪末美国必胜信念的标志性影片的完美人选。在《拯救大兵瑞恩》之前他没有制作过描述二战战斗场面的影片,事实上,这或多或少令人感到惊讶,因为战争在他的许多影片中扮演了突出的角色。甚至早在《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πs List,1993)之前,纳粹就在《夺宝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1981)和《圣战奇兵》(又译《印第安纳?琼斯和最后的十字军》,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1989)中作为坏蛋出现了,在《圣战奇兵》中甚至还让希特勒露了一面。《永远》(Always,1989)是斯皮尔伯格对1943年的战争情节剧《名叫乔的人》(A Guy Named Joe)的翻拍,片中有很多个人色彩。《太阳帝国》(Empire of the Sun,1987)讲述了二战期间的日本

①The Grateful Dead:美国迷幻摇滚乐队。———译者

集中营。斯皮尔伯格在滑稽胡闹剧领域唯一而且徒劳的尝试———《1941年》(1979)———讲的是偷袭珍珠港的后果。而少年斯皮尔伯格的第一部影片是二战片《走投无路》(Escape to Nowhere,1960)的8毫米胶片版。

更重要的是如下的事实:斯皮尔伯格曾执导过历史上最卖座的影片中的6部,是好莱坞最成功的娱乐人士,但他为自己这一浮华的名誉加上了庄严的光环,光环来自他那深受好评并且获得多项大奖的描写二战期间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的影片《辛德勒的名单》。尽管斯皮尔伯格依旧制作观众喜闻乐见的卖座片,比如《侏罗纪公园》,但他的作品却越来越多地试图见证重大的事件以及永恒的主题,比如《友谊号》(又译《阿米斯塔德号》,Amistad,1997)中的美国种族主义和《拯救大兵瑞恩》中的二战。

《拯救大兵瑞恩》

在《拯救大兵瑞恩》开始的画格中,斯皮尔伯格显出了娱乐片大师和严肃艺术家的双重特质。他用充满整个银幕的美国国旗的形象,约翰?威廉姆斯的哀伤的音乐,一位美国老人及其家人走过令人肃然起敬的诺曼底阵亡者公墓的场景,奠定了严峻的基调。粗粗几笔,斯皮尔伯格就触及了集体记忆,激起了哀悼感和爱国情。斯皮尔伯格在影片前25分钟对于战争恐怖的具有戈雅①风格的展示,

①戈雅(1746—1828),西班牙画家。作品有铜版组画《狂想曲》,版画集《战争的灾难》等。———译者

就是依靠集体记忆而不是我们在公墓中看到的老兵的实际思维与经验完成的。

军事史家约翰?基冈称这些场面为“电影中最恐怖也最真实的”

(古索,B11)。有些评论家争论说,斯皮尔伯格把战争描绘为血淋淋的屠宰场的做法是受了数十年来被越战所激发的反战影片的影响。但与其说这些场面是反战的,不如说它们是反对死亡的,后者要更符合事实。有一个场面是,一个步兵吃惊地发现头盔救了自己一命,但紧接着,一颗子弹就穿过了他的脑袋,打死了他。另一个场面是米勒上尉(汤姆?汉克斯饰)把一个士兵拖上岸,却发现这个士兵的下半身已经被炸飞了。在这些场面中,斯皮尔伯格展示了战争中死亡那种谋杀般的、随意性的本质。尽管紧贴地面掠过的镜头、逐渐消失的色彩、溅满了水珠与鲜血的摄影机镜头,以及美国士兵尖叫或者搜寻断肢的地狱般的景象新颖独特,这些场景依然有赖于那些粗颗粒的老战地照片和新闻片所激发的灵感,这些照片和新闻片自战争结束后已经成了诺曼底登陆的神圣象征。

那些在登陆第一天冲上奥马哈海滩的人对于恐怖、痛楚和牺牲的集体记忆为《拯救大兵瑞恩》定了调子,从一开始就为它打上了英雄主义和美国在二战中必胜的印记。它提醒我们,正如罗纳德?里根在纪念诺曼底登陆40周年时引用的奥马尔?布雷德利①将军的话,“那天每一个踏上奥马哈海滩的人都是英雄”(坎农,第484页)。

不过,斯皮尔伯格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英雄主义上。在影片开头无与伦比的现实主义段落之后仅仅几分钟,场面就转向了对爱国主义的升华。首先,我们得到消息,瑞恩兄弟中有三人于当日阵亡(两个在奥马哈海滩,另一个在新几内亚),第四个在登陆当天被空投到法国之后就失去了联系。所有这些都通过国防部秘书们兢兢业业地用打字机打出官方阵亡通知书的严肃场景表现出来。下面的场景转化为瑞恩兄弟的母亲在听到儿子们的命运后瘫倒在地的悲剧景象。

该场景信手拈来了美国的文化资料,其形象设计取自格兰特?伍德②和安德鲁?韦思③的作品。随之是在陆军参谋长乔治?马歇尔将军(赫尔沃?普莱斯奈尔饰)的办公室里举行的作战室会议。军官们被召集起来,是为了讨论这一事件可能会造成的潜在的公关灾难。该事件是海军萨利文兄弟的悲剧在陆军中的重演,在那一悲剧中,萨利文兄弟五个同乘一艘军舰,在他们的舰艇沉没后全部丧

①②③安德鲁?韦思(1917— 

),美国画家。以对宾夕法尼亚州和缅因州人们和乡村景色的描绘而闻名。———译者

格兰特?伍德(1891—1942),美国画家。关心传统题材,提倡美国本土艺术风格。———译者

奥马尔?布雷德利(1893—1981),美军将领,在二战中多次挫败轴心国军队,曾于1944年6月参

加诺曼底登陆,在欧洲作战直至欧战结束。著有回忆录《一个士兵的故事》(1951)。———译者

生。不过,当马歇尔将军读了林肯总统在美国内战中写给莉迪亚?毕克斯比夫人的信之后,军事上的必要性与战场人道主义之间的争论出现了爱国主义的转折。在信中,总统安慰了五个儿子均阵亡的毕克斯比夫人。搬出林肯的话使影片脱离了单纯的现实主义领域,使它沐浴着与林肯有关的、崇高的国家主义光辉。正如埃德蒙德?威尔逊在《爱国者的血》(Patriotic G ore)中所指出的,“他(林肯)确实具有英雄色彩,在信中他似乎最终……如正义事业的先知般卓然屹立”(威尔逊,第115页)。

与毕克斯比信件的联系为即将到来的寻找幸存的瑞恩兄弟并带他回家的任务注入了几乎是纯精神的成分(林肯传记作者卡尔?桑德伯格认为这封信是“美国《圣经》的一页”[皮特森,第224页],而且由于始终没有发现原件,它变成了美国内战回忆录中某种接近于“圣杯”的东西[皮特森,第246页])。这也是一个具有某种程度的反讽意味的联系,因为后来发现毕克斯比夫人只有两个儿子,而不是五个,历史学家对于林肯是否真写了这封信而长期争论不休(唐纳德,第680页)。

毕克斯比信件的真伪姑且不论,它在《拯救大兵瑞恩》里的出现代表了片中胜利的第一小部分———美国精神的胜利。我们看到,我们的领导者,从林肯直到马歇尔,不管战争给予了他们怎样的历史重担,他们依旧具有同情心,愿意去安慰战争的受害者,并有能力来公正行事。

马歇尔将军决定找到列兵瑞恩。这一决定启动了约翰?米勒上尉———小分队的头儿———称为“公关”行动的任务。他组织起来的小分队是二战片的老一套:成员们的民族、宗教、家乡和社会状况各异(唯一缺的就是种族,因为二战时美国军队还没有让黑人与白人混编)。结果,这个小分队包括一个工人出身的意大利裔列兵卡帕佐(文?迪塞尔饰),痛恨纳粹的犹太人列兵麦里什(亚当?戈德堡饰),不合群的纽约客列兵莱宾(爱德华?伯恩斯饰),来自南方、时时引用《圣经》的神射手列兵杰克逊(巴里?佩珀饰),富有同情心的卫生员列兵魏德(乔万尼?里比斯饰),明智务实的豪沃斯军士(汤姆?塞兹摩尔饰),以及书呆子气十足、未经战阵的下士厄珀姆(杰里米?戴维斯饰)。

关于这个小分队,以及更早的出现在如下战争片《瓜达尔卡纳尔岛日记》(Guadalcanal Diary,1943)、

《阳光下的散步》(A Walk in the Sun,1945)、《大兵乔的故事》(The Story of GI Joe,1945)中的小分队,应该记住,重要的是他们不仅仅是美国丰富多变与宽容的隐喻,不仅仅是美国作为大熔炉的活生生的例子,还是美国文明与价值观的核心。同样,米勒上尉也具备所有好莱坞英雄的通用特征:“不普通的普通人”。他的战前生活对于他的手下来说是一个谜(他们甚至为此而打赌),他们说他是“用死去的美国兵的器官组装起来的”。

他本是一个高中英语教师兼棒球教练,并非出于嗜血的欲望和对荣誉、升职或征服的渴望才去战斗;相反,他之所以参战是为了长期以来普通美国士兵的共同夙愿———回到妻子与家人身旁,而这个愿望,据米勒说,会随着他每一次杀人而淡漠下去。由于频繁的战斗而造成的压力和目睹死亡所带来的痛苦,米勒的手会时不时地颤抖。他还代表着一个伤亡统计数字,据他自己计数,有94个人在他的指挥下死去。尽管如此,米勒在忠于职守方面从未迟疑过,因为,在最终的意义上,二战中所有小分队的真正“任务”是“击败野蛮而不是别的东西”(凯恩,第101—149页)。

在《拯救大兵瑞恩》中,美国必胜信念似乎是不需同盟支持而独力获得的。与之形成对照的是,达里尔?柴纳克展现诺曼底登陆战的史诗片《最长的一天》(The Longest Day,1962)则承认美国的盟友英国、法国和加拿大的贡献,刻画了几十个参与登陆行动的或有名或无名的角色。柴纳克甚至通过对隆美尔、冯?伦斯泰特和普通德国士兵的充满同情的塑造而向敌人表示了敬意。在斯皮尔伯格的影片中,没有提到苏联人,唯一一处提到英国人的地方是评论蒙哥马利将军的寥寥数语,说他被“过高的估计了”。尽管法国人的确在片中出现了,但出现的仅仅是作为象征而飘扬于瑞恩一家在开始段落中所参观的诺曼底公墓上空的三色旗,以及当美国和德国狙击手们在周围激烈交火时躲在公寓楼的残骸之下、吓得魂不附体的法国家庭。

在影片中,对于盟友仅有的正面提及都是间接的,比如美国士兵在战斗间歇饶有兴趣地聆听伊迪斯?比阿夫①的唱片,以及由凯瑟林?拜伦来饰演老年瑞恩的妻子(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斯皮尔伯格崇敬迈克尔?鲍沃,并以此作为向他致敬的手段。迈克尔?鲍沃是凯瑟林?拜伦的长期合作者,并执导了一系列由她出演的著名的英国二战片。参见冯?贡登)。

斯皮尔伯格并不满足于仅仅消弱盟友的重要贡献,并且宣扬美国人自己在诺曼底登陆中的成就。他与编剧罗伯特?罗达走得更远,甚至展现了“优等民族”②的成员对于美国流行文化的关注。因此,一个被小分队抓获后吓破胆的德国士兵,为了讨好他们,歇斯底里地卖弄他关于美国女影星贝蒂?格拉布尔的知识(“漂亮的大腿”),而且在最后绝望的求生努力中,喊出了美国粗话之最:“操希特勒!”

伊迪斯?比阿夫(1915—1963),法国女歌唱家、演员。———译者

②Master Race,纳粹所谓的德国非犹太族的白种人。———译者

这个德国兵的被俘,以及米勒上尉在厄珀姆下士抗议后拒绝下令处死这个德国兵的行为,使小分队内慢慢累积起的紧张气氛达到了顶点。队员们因为这项几个人冒着生命的危险去营救一个人的任务而感到沮丧,而且攻打德国阵地时“医生”魏德的死激起了复仇情绪,他们最想做的莫过于枪毙他们的囚犯。米勒决定饶他一命,这差点儿引发一场叛乱,直到上尉最终讲出了他作为平民时的生活情况,在部下眼里,他从一个命令的服从者和指挥系统中的一环变成了一个真实的人时,骚动才平息。这一时刻强调了美国士兵和其他军队的不同,在《拯救大兵瑞恩》中是美国胜利的另一根源。尽管美国士兵作战时也很凶猛,能够而且有时也的确在战争的迷雾中犯下暴行(斯皮尔伯格描绘了在奥马哈海滩上对于几个投降的德国兵的几乎是兴高采烈的屠杀),但这是特例而不是规则。在其他例子中,美国人有关良心和忠实遵守战争规则的声音也处处可闻。

有关良心的声音来自厄珀姆下士,他在小分队和影片里扮演了一个奇怪的角色。在那些饱经战火锤炼的游骑兵①中,他显得对战斗一无所知。米勒上尉把他招来是让他做翻译。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厄珀姆可以随口引用爱默生②1838年的著名演讲《战争》:“战争培育理智,将意志转化为行动,锻炼人的体格,在危急时刻把人们带入突发的密切冲突之中,让人们相互较量。”(理查森,第275页)。厄珀姆做不到的是背自己的装备,而且,直到影片结尾,他依然无法履行士兵的基本功能———杀人。

在真正的意义上,厄珀姆正是爱默生在他的经典之作《论美国学者》中所贬斥的人:依赖于过去的书呆子。相比之下,能够立即听出爱默生的引言,从而表明他多少也是个知识分子的米勒,则是爱默生理解并赞许的依靠自己的人,这种人“在大庭广众之中也能以十足的可爱态度保持孤单的独立”(阿特金森,第150页)。

提及美国第一个伟大的学者仅仅是为了强调斯皮尔伯格和罗达对于美国文化资源的忠诚。他们本可以轻松地在无数欧洲诗人和哲学家那里找到有关战争的引语。他们却选择了这个曾被评论家欧文?豪称为“美国新纪元”的诗人和哲学家,在影片中创造了另一个例子来说明美国的卓越,这次是在思想领域。

与米勒和厄珀姆的博学以及小分队的种族差异和地域特点相对照,列兵瑞恩(马特?达蒙饰)是被扔进恐怖的欧战的天真纯洁的农场男孩。他是那种在欧内斯特?海明威、约翰?多斯?帕索斯和e.e.卡明斯,可能还有司各特?菲茨杰拉

Rangers,二战中,美国仿效英国突击队组建的特种部队。———译者

②R.W.爱默生(1803—1882),美国散文作家,思想家、诗人、演说家和美国19世纪超验主义文学运动领袖,其作品广泛流传,影响极大。———译者

尔德笔下①,一眼就能认出来的人:就存在的意义上说,是那种在战争中创造自我的美国人。因此,瑞恩在听到兄弟的死讯和要他回家的命令后,他的评论是:“我现在仅仅是和曾被我抛弃的兄弟在一起,我不会再舍弃他们了。”

确实,瑞恩几乎已经记不起他的弟兄与家庭了。听到米勒提议在具体的经历中怀念他们之后,他才开始回忆起他和弟兄们最后一次聚在一起的情景。他和两个兄弟对大哥搞了一个恶作剧,这个愚蠢的回忆却是对于和平时光的动人追忆,与米勒和瑞恩所处的毁弃的法国村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他们正置身其中,随时等待德国人又一轮的进攻。

瑞恩拒绝回家,他已经忘掉了许多东西,其他士兵在德国人攻击之前交替进行着放荡与伤感的回忆,这些突出了斯皮尔伯格和罗达眼中的属于那一代人的特质以及美国必胜信念的终极证据:原先的普通人变成了能够击败世界上最强大军队的兄弟帮和战争机器。影片的最后20分钟证明士兵们已经多么精通杀人的技术。小组战术,米勒上尉创造的“粘性炸弹”、杰克逊列兵出神入化的射击,大多数人从未动摇过的忠于职守的信念,通过这一切,他们在一座生死攸关的桥上挡住了一支德国机械化部队的推进,直到救援纵队和空中掩护到来。

可以预言的是:小分队的大部分成员在战斗中阵亡了,包括豪沃斯军士和米勒上尉,米勒上尉的遗言是给列兵瑞恩的命令:“打赢这一仗!”他的临终嘱托被劫后余生的瑞恩铭刻在心,因此在米勒上尉的墓前,他要求他的爱妻:“对我说我的一生过得很好。对我说我是一个好人。”瑞恩这一深刻反省式的要求得到了他身旁充满敬意的家人和爱妻的明确回应。

尽管对于瑞恩的命令,在潜台词中,是对于他这一代人的命令,但“打赢这一仗”也是从瑞恩的一代一直回响到婴儿潮的一代甚至X一代和Y一代的命令。确实,每一代美国人都必须对得起奥马哈海滩和二战其他战斗中的牺牲。

米勒上尉的遗言使将来的世世代代在20世纪和21世纪有可能把大萧条/二战的一代转化为自我牺牲的美国理想的化身。正如南北战争在19世纪的后半叶成为同样的爱国观的试金石一般,二战对于美国人来说,已经变成了神话般的时刻,在那一时刻整个国家都致力于战胜邪恶和野蛮。

① E.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他的两部分别描写一战和二战的小说《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成为现代世界名著。J.多斯?帕索斯(1896—1970),美国小说家,其作品反映二战后青年人

《美国》三部曲等。F.S.菲茨杰拉尔德(1896—1940),美国小说的迷惘情绪。代表作有《曼哈顿中转站》、

《夜色温柔》和《最后一个巨头》等。e.e.卡明斯(1894—1962),美国现代家,代表作有《了不起的盖茨比》、

美术家、小说家、剧作家、诗人。曾在巴黎学习艺术,以大胆的现代派艺术创新著称。成名作有《巨大的房间》和《埃米》,诗集有《郁金香与烟囱》。———编者

从二战的回忆中所获得的力量,即使在冷战期间、在朝鲜那场“被遗忘的战争”(布莱尔)期间和美国介入越战期间,也没有消逝。因此,二战已经变成了美国爱国美德和必胜信念的不可或缺的象征。无论何时,只要有必要,它就会被提出来颂扬美国军队和美国精神。美国在冷战和海湾战争中低调的胜利使其荣誉多少显得有些暧昧,《拯救大兵瑞恩》对此是一剂解毒的良药。尽管在开始段落有令人震惊的现实主义,《拯救大兵瑞恩》仍是一组光辉神话的混合物,混合进了美国那位受难圣徒般的第16届总统的宗教光环,好莱坞二战片的传统,不顾历史真实、对于盟友在战胜法西斯的斗争中所起的主要作用的否认,对美国思想传统的颂扬,以及把美国士兵当成世界上最伟大的战士而进行美化,这些混合在一起,使《拯救大兵瑞恩》成为书籍和电影重要的灵感来源和参照影片,比如《珍珠港》(Pearl Harbor)和《十三日》(Thirteen Days)就继续欢呼美国的必胜信念,并将其带入了21世纪。

[参考书目]:

Brooks Atkins on ed.The Com plete Essays and other W ritings of Ralph W aldo Emerson(New Y ork:Modern Library, 1950)

布鲁克斯?阿特金森(编)《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论文全集及其他作品集》(纽约,现代图书馆,1950)

Michael Bechloss and Talbott Strobe A t the Highest L evels:The Inside S tory of the End of the Cold W ar(New Y ork:Lit2 tle Brown,1993)

迈克尔?贝克洛斯与塔尔博特?斯特罗布著《最高层:冷战结束的内幕》(纽约,小布朗出版社,1993)

Clay Blair The Forgotten W ar:A merica in Korea,1950—1953(New Y ork:Free Press,1987)

克雷?布莱尔著《被遗忘的战争:美国在朝鲜,1950—1953》(纽约,自由出版社,1987)

Lou Cannon President Reagan:The Role of a L if etime(New Y ork:Simon and Schuster,1991)

卢?坎农著《里根总统:终生的角色》(纽约,西蒙和舒斯特出版社,1991)

David H Donald L incoln(New Y ork:Simon and and Schuster,1995)

戴维?H.唐纳德著《林肯》(纽约,西蒙和舒斯特出版社,1995)

Mel Guss ow“A child(and an Adult)of War:A military Historian Puts a Vivid Cast on World War I.”(New York Times,J uly3,1999:B11)

麦尔?古索著《战争的孩子(与成人):军事史学家令第一次世界大战栩栩如生》(《纽约时报》,1999年7月3日,B11) Irving Howe The A merican New ness:Culture and Politics in the A ge of Emerson(Cambridge:Harward UP,1986)欧文?豪著《美国新纪元:爱默生时代的文化与政治》(坎布里奇,哈佛大学出版社,1986)

K athryn K ane V isions of W ar:Hollywood Combat Films of World W ar II(Ann Arbor:UM I,1982)

凯瑟林?凯恩著《战争景象:好莱坞的二战作战影片》(安阿伯,UM I,1982)

Merrill D Peters on L incoln in A merican Memory(New Y ork:Oxford UP,1994)

梅里尔?D.皮特森著《美国人记忆中的林肯》(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

Robert D.J r Richards on.Emerson:The M ind on Fire(Berkeley:U of California P,1995)

小罗伯特?D.理查森著《爱默生:燃烧的思想》(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95)

K enneth Von Gunden Post Modern A uteurs.Coppola,L ucas,De Palm a,S pielberg and Scorsese.(Jeffers on:McFarland, 1991)

肯尼思?冯?贡登著《后现代“作者”:科波拉、卢卡斯、德?帕尔马、斯皮尔伯格和斯科塞斯》(杰斐逊,麦克法兰出版社, 1991)

Edmund Wils on Pat riotic Gore:S tudies in the L iterature of the A merican Civil W ar(New Y ork:Oxford UP,1966)埃德蒙德?威尔逊著《爱国者的血:美国内战文献研究》(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66)

关于信念的名言_名人名言(精华版)

《关于信念的名言》 1、我一向憎恶为自己的温饱打算的人。人是高于温饱的。高尔基 2、少而好学,如出之阳;壮而好学,如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刘向 3、多听,少说,接受每一个人的责难,但是保留你的最后裁决。莎士比亚 4、有谦和愉快诚恳的态度,而同时又加上忍耐精神的人,是非常幸运的。塞涅卡 5、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保罗 6、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陶铸 7、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萧伯纳 8、人生如同。重要的并不在有多长,而是在有多好。塞涅卡 9、有真道德,必生真胆量。凡怕天怕地怕人怕鬼的人,必是心中有鬼,必是品行不端。 宣永光 10、人喜欢习惯,因为造它的就是自己。萧伯纳 11、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志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周文雍 12、人就个人而言终有一死,就整体而言则是不朽的。艾普利亚 13、对一个尚未成熟的少来讲,坏的伙伴比好的老师起的作用要大得多。伊索 14、信仰是没有国土和语言界限的,凡是拥护真理的人,就是兄弟和朋友。亨利希曼 15、贤者能自反,则无往不善;不贤者不能自反,为人子则多怨,为人父则多暴。袁采 16、人活着,总得有个坚定的信仰,不光是为了自己的衣食住行,还要对社会有所贡献。张志新 17、时间会刺破青春表面的彩饰,会在美人的额上掘深沟浅槽;会吃掉稀世之珍!天生 丽质,什么都逃不过他那横扫的镰刀。莎士比亚 18、过于求速是做事上最大的危险之一。培根 19、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越到后来,这队伍也就越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鲁迅 20、受惠的人,必须把那恩惠常藏心底,但是施恩的人则不可记住它。西塞罗 21、我们应该注意自己不用语言去伤害别的同志,但是,当别人用语言来伤害自己的时候,也应该受得起。刘少奇 22、你要记住,永远要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高尔基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如果真的有一种情感可以使人荡气回肠,如果真的有一次行动可以让人感慨万千;那么这种情感一定是超越普通情感的伟大情义,这次行动也一定是一次伟大的行动--影片《拯救大兵瑞恩》所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情感,这样一次不计报酬、为人类的解放事业作出自己贡献的大无畏行动。《拯救大兵瑞恩》于1998年上映,鉴于以前客观条件的限制,一直没能够好好欣赏这部战争题材历史上的经典影片。通过在课堂上老师的推荐,我开始认真的看了一下这部经典之作,这部影片完全可以称为战争题材历史上的里程碑。 《拯救大兵瑞恩》是由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执导,重温60多年前惊天动地的诺曼底登陆战的恢宏场面,让人惊骇的目睹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给人以战争真实性的视觉冲击和声音震撼。壮观宏大的战争场面,血肉横飞的诺曼底战役,整个奥马哈海滩被战士的鲜血染红了。影片用纪录片的手法表现了腥风血雨的战场,震撼人心并且导演着重刻画了战争中人物关系和人性的表现。汤姆.汉克斯的实力表演使得影片更加精彩和出色。 《拯救大兵瑞恩》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惨烈的诺曼底登陆为背景,通过一系列的自然主义拍摄手法再现了上世纪那场为人类解放而战的战争。1944年当百万大军登陆诺曼底海滩时,一小队由约翰--米勒中尉(汤姆---汉克斯饰演)

率领的8名美军士兵却深入敌区,冒著生命危险拯救一名士兵詹姆斯瑞恩(麦特---戴蒙饰演)。詹姆斯---雷恩是四兄弟中年纪最小的一个,他的三名兄长都在这次战役中相继阵亡。美国作战总指挥部的将领为了不让这位不幸的母亲再承受丧子之痛,决定派一支特别小分队,将她仅存的一个儿子安全地救出战区。该拯救小组的任务就落在了刚刚完成登陆任务的约翰.米勒上尉(汤姆.汉克斯饰演)身上,而米勒上尉和他的部队刚刚经历过奥马哈海滩登陆战的惨烈激战,伤亡很大,此时米勒已经顾不上闲暇歇息,而必须组建一支小队即刻出发开始拯救任务,他匆匆地挑选了几位身边较为优秀的士兵,然后又临时从别的部队征召了几名专业兵种,在别的部队还在原地休整的时候,米勒的八人小队又开始踏上长驱直入敌方占领地带,在茫茫未知的广阔地域中寻找一名叫瑞恩的士兵的征途。当小分队的士兵们陷入敌区,各种困难和危险相继扑面而来,人力和装备的严重不足,对语言与地形的不熟悉,还有路边墙角随时可能埋伏着的危险的敌人,面对身边的战友们一个个相继倒下去,他们逐渐开始怀疑这项任务的合理性:为什么这一个士兵,就值得让八名士兵去冒死拯救?瑞恩的一条命为何比他们的生命更有价值?但是,尽管他们心存疑惑,他们还是坚决执行上级的命令。而拯救的旅程也像是一条通往死亡的道路,一条漫漫的考验战争中每个人心中人性观念与价值的磨练之路,一条充斥着自我矛盾

国旗下讲话稿:树立必胜的信念

国旗下讲话稿:树立必胜的信念 又是一个新学期开始了,在这个学期里,我们要树立必胜的信念 先分享一个故事吧,在茫茫的沙漠,一支探险队在负重跋涉,阳光强烈,到处是干燥的风沙,而口渴如焚的队员们没有了水,这时候,探险队队长从腰间拿出一只水壶说:这里还有一壶水,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那壶水从队员们手里依次传开来,沉沉的一种充满生机的幸福和喜悦在每个队员濒临绝望的脸上弥漫开来。结果已经清楚,探险队员们挣脱了死亡线,顽强地穿越了茫茫沙漠,他们相拥着为成功喜极而泣的时候,突然想起了那壶给了他们精神和信念以支撑的水。拧开壶盖,汩汩流出的却是满满一壶沙,你看信念的力量有多大。 信念是什么,是人的精神支柱,古往今来,绝处而逢生的伟人们创下丰功伟业,他们凭的也是信念。 史蒂芬·霍金,一个传奇人物,他肌肉失效,全身瘫痪,终身与轮椅相伴,不能说话,只能靠计算机和别人交流,最为可怕的是,患者的头脑思维却不受影响,也无任何痛感,有的只是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别人眼中生不如死的人,创立了黑洞和大爆炸理论,被世界公认为是继爱因斯坦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这样说:“无论命

运有多坏,人总应有所作为,有生命就有希望,但没有梦想无异于死掉。” 同学们,人生路上不可能总是鲜花和掌声,也许有不少的是荆棘和泥泞,就拿学习来说,可能有一些同学总觉得自己的学习困难重重,没啥希望了,他们可能只是因为一首诗记不下而放弃了语文;他们可能因为几个单词记不了,对英语便敬而远之;他们也可能因为一道题不懂,而从此和数学无缘了,还有很多可能,所以他们总和成功有距离。其实这些同学不缺学习能力、不缺学习条件,更不缺学习环境,只是缺了必胜的信念,同学们,要成功不难,只要你有必胜的信念,那么要优秀,你就能优秀;要成功,你就可成功;要进步,你便能进步。 拿破仑说过“人生之光荣,不在永不失败,而在能屡仆屡起”。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即使生活无情地将我们的奋斗、努力打成碎片,但只要信念没有被打碎,我们就有机会拥有想要的成功。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的观后感500字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的观后感500 字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的观后感500字1 每一个故事都能带来震撼,都能带来心灵的富足与发自肺腑的感慨。昨天看了一部影片,名字叫《拯救大兵瑞恩》,这部战争片,深深地震撼了我! 故事从诺曼底登陆开始…… 当美军攻击德军时,面对城墙上的机关枪突突的不停,美军冒死冲了上去,沙滩上是无数的尸体,而一波又一波的潮水全是红色的!有的人是在海底被射死的,有的是在冲锋时死的,一位年轻的米勒上尉,带领他的部队,利用镜子,发现了敌军的数量,于是,他带着自己的兵,火力掩护后,攻占了城墙! 然而,故事还没有结束…… 一个家庭有着四位兄弟,可三位兄弟都战死了,只剩下最小的瑞恩被运输机投错了地方,生死未卜! 此时的陆军参谋长得知此事后,人道主义精神使他毅然决定,派搜索小队搜索瑞恩,可他的部下却不解,于是,他拿出了

林肯给南北战争中一位因战争而失去五个儿子的母亲写的信来说服大家,于是,派出了米勒等出动…… 这部片子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在武器面前,生命是那么渺小!在那一眨眼的瞬间,但在战争的背后,多少是有点人道精神。生死只在一眨眼,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人类只能靠自己的运气,与经验! 这部影片让我深深的感觉到其实外国的“抗战”也挺艰难!甚至比中国死伤的还厉害!原本以为诺曼底这一仗盟军打得很欢死伤很少的我彻底改变看法。 最让我感动的是瑞恩,他恪守职责,不因个人生死而抛弃队友!与大家共进退!这让我看到了美国军队的精神,他们是那么有责任感!最终撑到了大部队的来临! 我彻底感悟了:一场战争的赢与输,其实并不重要!正如那句话所说的,耕耘了,不一定有收获,但不耕耘就一定没有收获!责任感对于一个人来说多么重要,爱拼才会赢,只要敢拼博,胜利一定不远了!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的观后感500字2 昨天晚上看了《拯救大兵瑞恩》这部电影,看的时候十分投入,被里面的情节深深吸引。今天早上起来之后,脑海中仍然回荡着电影里的情景。

关于信念或意志的励志名言50句

关于信念或意志的励志名言50句 也莫不辨是非地随波逐流,宁肯孑然而自豪地独守信念。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信念或意志的名言,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信念或意志的励志名言 1、我有个原则:想到要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做到,而且要做得彻底。——狄更斯《远大前程》 2、不作什么决定的意志不是现实的意志;无性格的人从来不作出决定。——黑格尔 3、信念最好能由教训和明白的思维来支撑。——爱因斯坦 4、懦夫在未死之前,就已经死过好多次;勇士一生只死一次。(莎士比亚《裘力斯·凯撒》)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佚名 6、智慧是做事用的,对于灵魂来说,靠的是信仰。——高尔基 7、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巴尔扎克 8、信念!有信念的人经得起任何风暴。——奥维德 9、每个人总以为自己的信念都是正确的。——威。柯珀 10、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罗曼。罗兰 11、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就自然而然地会有能耐、机灵和知识。——陀思妥耶夫斯基 12、信念是贮备品,行路人在破晓时带着它登程,但愿他在日暮以前足够应用。——柯罗连科 13、只要厄运打不垮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郑秀芳 14、人有没有信念并非取决于铁链或任何其他外在的压力。——托·卡莱尔 15、信心不是到处去寻找顾客的产品倾销员,它永远也不会自动地去敲你的大门。——赵鑫珊 16、信念只有在积极的行动之中才能够生存,才能够得到加强和磨炼。——苏霍姆林斯基 17、宁肯孑然而自豪地独守信念,也莫不辨是非地随波逐流。——查·丘吉

尔 18、在荆棘道路上,惟有信念和忍耐能开辟出康庄大道。——松下幸之助 19、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20、正义的事业能够产生坚定信念和巨大的力量。——托·富勒 21、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一个人的成就不会超过他的信念。——美国 22、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99个只有兴趣者。——列夫·托尔斯泰 23、让我不要祈求痛苦的平息,只愿赐予我征服它们的勇气。——泰戈尔《采果集》 24、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丁玲 25、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惠特曼 26、使意志获得自由的唯一途径,就是让意志摆脱任性——(朱·查·黑尔) 27、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源头;一个人的成果不会超过他信念。——美国 28、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信念,他就能创造奇迹。——温塞特 29、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99个只有兴趣者。——列夫·托尔斯泰 30、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一个人的事业也是这样,他的成绩决不会超过本人的信念。——林肯 31、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罗曼·罗兰 32、有必胜信念的人才能成为战场上的胜利者。——希金森 33、伟大的作品不只是靠力量完成,更是靠坚定不移的信念。——塞缪尔·约翰逊 34、对我协助最大的并不是朋友们实际协助,而是坚信得到协助的信念。——伊壁鸠鲁 35、一个人的信仰或许可以被查明,但不是从他的信条中,而是从他惯常行为所遵循的原则中。——萧伯纳

《拯救大兵瑞恩》中的三个“情结”(影评)

“一只颤抖的手、一句临终时的遗言、一个用六个士兵拯救的生命......”这三个情结构成了火爆的美国进口大片《拯救大兵瑞恩》的全部主题。看过影片的人都记得,我们最初对米勒上尉的认识就是从一只颤抖的右手开始的。随着影片的继续,斯皮尔伯格用了四个特写镜头来表现这只手,其用意何在?因为战争不光是政治的延续,它会给我们所有的人留下不同的记忆,或惊栗,或惨烈,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它给我们最多的是伤痛。米勒上尉最初是中学老师,战争的不断升级和扩大改变了他原有的平静生活。戎马倥偬,硝烟弥漫,使他的身体不可避免地留下了战争的烙印,这种伤痛本身就说明了战争的残酷无情。我们至今还依然无法得悉他的手是如何负的伤。但是总是在战争场面就要一触即发之前,导演都有意地让这只手出现我们的眼帘中。在美国人的思维中,从来都是赞美和敬重英雄人物的。这就是为什么“蓝博”、李小龙到今天还依然有人津津乐道的缘故。而影片中颤抖的手会是一种心理恐惧在身体上的反映吗?当然不是。我想这无非是要说明米勒上尉无法抹去的痛苦经历。然而士兵的使命感和战争的需要驱使着米勒为完成任务,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用一把小手枪在做着实际上是无谓的抵抗的时候,他仍然想起了自己的任务是把最小的瑞恩从战争中拯救出来,能够安全地回到母亲的身边。因此,当生命即将离去,他哽咽着在瑞恩的耳边说道:不要辜负了大家的期望,一定要活下去。在这里,我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是瑞恩,听到这句临终的遗言,你会怎么想?是否会因为这句话而更加激起内心对法西斯发动这场战争的仇恨呢?还是一定要活着回到母亲身边?我认为是这两者都是有可能的。但从影片的终极主题分析应该更倾向于后者。当该片在国内上映时,影视界很多评论都质疑“用六条生命去拯救一条生命”这样的事件不符合逻辑,是美国在宣扬他们的价值观,是虚伪的。我想电影是映射一个国家政治、历史和文化背景的最佳载体。很多人的想法同影片中小分队成员一样,就是“为什么用我们的生命去换取别人的生命,难道我们没有母亲,没有兄弟姐妹?我们不是一样在战场上拼死拼活?凭什么他就有这个特权?”问题不是在这里,因为二战中,象瑞恩这样的家庭是数不胜数的,岂独他哉!我想导演的意图一定是:珍惜生命和帮助他人。拯救队员因为帮助瑞恩而知道家庭的温暖和生命的可贵;而瑞恩因为米勒上尉和拯救队而感悟用自己的生命去保护、照顾更多需要拯救和帮助人们。爆发战争对于每个人是不能选择和左右的,但帮助他人是自己可以选择和作决定的。 [!--empirenews.page--] 我这里之所以称为“情结”,是因为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三处是让我曾经迷惑、不知所措的情感疙瘩。因为它不同于我们的价值思维和意识形态,从中国传统军事理念上无法解释。这可能就是东、西方的差异吧。《拯救大兵瑞恩》确是一部非常好的战争片,它摆脱了历来这类影片只注重场面和高层人物运筹帷幄的窠臼,它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战争残酷的反思,更多的是对普通士兵们内心人性的挖掘。我们现今生活在阳光雨露下,根本无法想象战争中士兵所遭受的苦痛给他们内心留下的阴影。当然这种伤痛会留在那些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们记忆中的深处。我们今天虽然幸运地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在影片的强烈音响效果中依然如感同身受一样真实,一样惨烈。

拯救大兵瑞恩

《拯救大兵瑞恩》影片分析 一、故事梗概 年迈的瑞恩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公墓,他走到米勒中尉的墓碑前跪下,抚摸着洁白的十字架陷入了对往事的追忆中… 1944年6月6日,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展开的德国法西斯的战略反攻,而此时的美国本土有位母亲将在同一天接到三份阵亡通知,为了不让这位母亲经历所有儿子都失去的悲痛,上级决定找到她的幼子瑞恩并将其带回国。 米勒中尉接到上级命令,组成八人小分队踏上寻找瑞恩的“旅途”,在经历了对八人营救一人到底是否值得的讨论,战友的牺牲,八人内部的冲突,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后找到他们要找的瑞恩,但瑞恩坚持坚守岗位不肯离去,米勒中尉决定留下和瑞恩一起作战,在弹尽粮绝时,后援部队的到达,让他们看到了胜利的希望,瑞恩最终安全的回到了母亲的身边… 二、结构大纲 1、开场部(4分30秒) 飘扬的美国国旗,蹒跚的脚步,跟着头发斑白的老者来到公墓,在米勒上尉的墓前,年迈的瑞恩陷入对往事的追忆,影片也就此开始讲述… 2、开端部(37分41秒) A、开端:奥马哈海滩登陆,战争的激烈残酷,米勒中尉及部下突围成功。

B、发展:在美国本土出现的三份阵亡通知书,瑞恩母亲承受丧子之痛,马歇尔决定派人找到瑞恩,并将其带回国。 C、高潮:米勒中尉接到上级指令,组队寻找瑞恩,并将其带回国。 D、结尾:八人营救小队组成,成V字形列队,踏上寻找瑞恩的“旅途” 3、展开部(23分13秒) A、开端:厄本同其他队友打招呼,在行进途中,大家讨论八个人去营救一个人的任务到底值不值得。 B、发展:小分队找到自己的部队,在小镇因小女孩的哭声引起埋伏的敌人的注意,卡帕佐牺牲,其余七人离去,莱宾对瑞恩的咒骂。 C、高潮:在于101伞降师哈上尉会和前遇到小股德军,找到瑞恩,交谈后才知道找错人,小分队再次担负寻找的任务。 D、结尾:坡脚的士兵给小分队指出新的寻找的方向,哈上尉希望他们能找到瑞恩并将他带回国,小分队在小镇休息。 4、递进部(38分43秒) A、开端:小分队在小镇休息的晚上,彼此间的交流。韦德为卡帕佐完成他未完成的家书,厄本与中尉的谈话。 B、展开:小分队找到伞兵队伍,在滑翔师特中尉手中拿上牺牲的伞军的名牌开始找瑞恩,韦德制止了他们将名牌当做纸牌而打扑克的行为。 C、递进:米勒中尉在一名伞兵的口中得知了瑞恩的地点,伞兵给他们指出最后见瑞恩的地方,并告知瑞恩被派往华美,守一座桥。

坚定信念,确立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

坚定信念,确立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 认识规律,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立足现实,坚持远大理想与立足本职的统一 加强修养,永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一、坚定信念,确立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 1.理想与信念的内涵与外涵 (1)理想的含义 理想是指人们对事物未来发展作出的合理想象或期望,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人生奋斗目标上的集中表现。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的产物。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关系会给人们的理想打上不同的烙印。理想又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人们对未来的设想,充分体现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从理想的内容来看,一般又可分为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等。 由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理想的多样性。由于生活的历史条件不同、生存环境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理性思维的方式和水平不同,不同主体提出的理想也各不相同。就社会理想——人类改造社会的长远目标而言,不同社会形态中的不同阶级,人们所向往的理想社会就迥然不同。 无产阶级的社会理想,即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它从社会实践中产生并经受了社会实践的检验。《共产党宣言》发表的150多年来,共产主义理想已经从“一个幽灵”变成了“一面旗帜”,引导着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而高擎这面旗帜的始终是共产党人。 (2)信念的含义 信念是指人们对现存的或可能的出现的事物、观念等的正确性和正义性,所作出的一种坚定不移的确认和笃信。它是主体把握客体的一种方式,是主体坚信某种观点、学说正确,坚信某种事物发展趋势及其未来价值的稳固、持久的观念。就其性质而言,有科学与非科学、正确与错误之分。信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政治信念处于主导地位,起着支配作用。 一般而言,信念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实际地怎样想和做才有益、有效的基础上,自然地形成一些思考和行动的模式。其内容则是对现实和观念所作的价值判断。凡是信念,它所揭示的内容总是同人们“应当”持有的态度和“应当”采取的行动有关。信念往往是具体的,可以表现为人对一时一事的现象持有某种观念和态度,也可以表现为对宇宙人生的总体性、普遍性的观念和态度。

坚定信心敢打必胜 树立立足现有装备打胜仗的思想

坚定信心敢打必胜树立立足现有装备打胜仗的思 想 敢打必胜信心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是战斗士气、战斗意志、战斗作风的基础,是战斗精神的源泉。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既是物质力量的较量,又是精神力量的较量,需要我们立足现有装备夺取胜利。我们要从战争的本质和全局上,科学分析战争制胜因素,综合进行敌我力量对比,切实增强立足现有装备打胜仗的信心。 一、未来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决定胜负的因素仍然是人不是物 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告诉我们,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正如毛主席所说“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是人不是物”。但随着科索沃战争以来高技术武器装备在军事领域的成功运用,现代战争的形态、样式和特点的变化,广大官兵在深刻感受到现代战争巨大威力和高技术武器装备重大作用的同时,“高技术武器装备决定论”也悄然滋生,一些同志甚至对马克思主义战争观产生了怀疑,认为已经过时。这种“唯武器论”的思想不仅是有害的,也是错误的。不管武器装备怎样发展,作战样式如何不同,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胜负基本规律的论断没有变。 一是先进的武器装备不能自发地发挥作用,人仍然是驾驭战争的主体。任何武器都是由人来制造和使用的,离开了人,无论是冷兵器、热兵器、核武器还是信息化武器,既不会自动产生,也不会自发地发挥效能。武器装备无论怎样更新换代,都改变不了人在战争中的主导地位,人与武器之间的关系,只能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交战双方面对面搏杀的机会少了,但在武器与武器较量的背后,仍是人与人之间的较量。武器装备仍是由人来操纵的,战争胜负仍是由人的因素决定的。进入新世纪以来发生的几场局部战争,尽管越来越呈现出打信息化、打高技术武器装备的特点,但也同样证明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并没有过时。比如,以美国为首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已经具备了信息化的雏形,在这场战争中美军使用了大量的先进武器,在战争力量对比上占据着绝对优势。表面上看,这场战争的胜利是靠先进武器装备打出来的,但实质上如果没有大批高素质的人来驾驭这些先进武器,就不可能把先进武器的优势转化为战争的胜势。正如美国国防部在给国会报告中说的,“战争是依靠人来进行的,灵巧武器需要灵巧的手来操作”。反观伊拉克军队,自海湾战争以来虽受到西方国家多年封锁,但仍保存了不少现代化武器,如法制“幻影”式战斗机、“飞鱼”式导弹、俄制坦克等,但由于部队缺乏严格训练,军事素质很差,许多作战人员不会使用这些武器,结果在美军狂轰滥炸面前,那些先进武器装备也只能成为一堆废铁,像“共和国卫队”这样的所谓“精锐之师”也只能作鸟兽散。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仍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尽管武器装备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增大了,但战争活动归根结底还是人的活动;离开了人的作用,任何先进的武器装备也无济于事。事实说明,适应现代化战争的需要,必须尊重科学,重视武器的作用,但也决不能迷信“武器制胜”一类的神话。 二是先进的武器装备不能代替正确的战争指导,人的主观能动性仍然影响着战争的进程。战争既是作战双方物质力量的竞争,又是主观指导能力的较量。许多以弱胜强、以劣胜优的成功战例,就是由于正确的战争指导弥补了武器装备的不足,最终赢得了战争胜利。比如,在过去革命战争年代,我军武器装备一直比较落后,长期处于敌强我弱的态势,由于我们党实行人民战争的战略指导,采取“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在战争舞台上导演了一幕幕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再比如,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也正是我军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以正确的战争指导和灵活的战略战术,

坚定必胜信念

坚定必胜信念把握发展主动 ——论贯彻两会精神推进“四个全面” 一年一次的全国两会,标注砥砺奋进的坚实足迹,开启不懈奋斗的崭新征程。今年两会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共商国是、共谋大计,对做好今年各项工作作出具体部署,为走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汇聚起强大奋进力量。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一年来,面对全球经济复苏曲折乏力,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等多重困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经济结构有新变化,发展质量有新提升,对外开放有新突破,人艮生活有新改善,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增强,困难比预想的大,结果比预想的好。来之不易的成绩,为完成今年各项任务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更加坚定了我们乘势而上、合力推进“四个全面”的信心和决心。 观大局、察大蛰、抓大事,取决于能否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不畏浮云遮望眼,不因风险挑战而畏葸不前,不因枉顾实际而盲目冒进。在世界风云变幻的大局中全面审视我们面临的艰和险,从国内改革发展的大势中辩证分析我们拥有的时和势,关键在于审时度势,把时和势转化为有效应对各种挑战的战略举措,形成具体可行的工作任务书、施工路线图、进度时间表,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地协调推进各项重大战略部署,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实现宏伟战略目标迈进。 今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还在加大,发展中各种深层次矛盾更加凸

昱,面临的困难可能比去年还要大,但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综观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有巨大的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增强忧患意识,坚定必胜信念,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就能保持强大定力,化解各种矛盾风险,实现预期发展目标。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体制机制弊端和结构性矛盾对发展的制约越发突出,正处在克难攻坚、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车重坡陡路难行。不加大深化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力度,就难以实现平稳健康发展。只有继续把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通过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强监管、扩大开放,让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改革中的矛盾、发展中的问题.才能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让权力不再任性、竞争更加公平、社会更为和谐,把改革红利充分释放出来,使市场活力竞相迸发。 制定政策贵在实,取得实效重在干。没有符合实际的目标、真抓实干的精神和主动作为的状态,再好的部署也无法落地生根。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定位7%左右,考虑了需要和可能,符合发展规律,符合客观实际。从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到保持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再到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劝力,中央对今年政府工作的一系列重要部署,体现了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贯穿了统筹兼顾的大原则,彰显了主动作为的大担当。贯彻落实好这些重要部署,就要从各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搞好中央决策部署的落地对接,形成各

二战影片《拯救大兵瑞恩》观看心得

二战影片《拯救大兵xx》观看心得 优秀范文5篇《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描述二战时期的影片,讲述了盟军一只八人小分队潜入德军后方,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成功找到并带回一位名叫瑞恩士兵,把他送还给他那已失去四个儿子中三个的母亲的故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拯救大兵瑞恩观看心得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大家进行阅读和参考。 周末,我看了一部电影:拯救大兵xx。 爸爸说这是一部十分经典的战争篇,它大致讲了::瑞恩在草地上见到了自我恩人(也就是一位烈士)的陵墓,突然想起了当年的那场战役……快要到岸上了,敌军的机枪开扫了,血流成河。不久后,用许多战士的生命换来了沙头摊。攻入沙头滩后,上级派来了一支小部队专门寻找瑞恩的下落。经过很长时间,历经千辛万苦,他们最终找到了瑞恩。此时瑞恩正扛着火箭筒炮轰敌军的运兵装甲车,找到瑞恩后,大家来到桥头准备瑞恩的最终一战。寻找瑞恩小队的队长是为了自我的爱人才不放弃这一场战争的,值得让人敬佩。队长为了不让瑞恩受伤,自我牺牲了,瑞恩成功回到了家乡。 我想到自我打羽毛球。虽然我十分喜欢羽毛球,可是一累就不想继续了,而队长却为自我喜欢的不顾一切,真是值得敬佩。 为什么队长能为自我喜欢的不顾一切,而我却不能? 在距离这天这个和谐安定的社会六十年前,这个世界在法西斯这个战争狂人的误导下,充满了硝烟,完全没有和平。六十年转眼就过去,二战也早就结束了,有一位有心的导演斯皮尔伯格将它其中的一个感人的故事用电影这个形式记录了下来,感动了成千上万的观众。 电影开头就是,老瑞恩带着自我的家人来到米勒上校的坟前,向他的灵魂祈祷。自从俄马哈抢滩成功后,总部接到了瑞恩一家三兄弟都牺牲的消息,便下令让米勒一行人去救他。半途中,他们几个一个个地走向死亡,经过艰苦的努力,最终找到了瑞恩。可是,米勒一行人没有立刻走开,他们决定和瑞恩留下来守卫桥,最终米勒上校还是死了,死前还叮嘱瑞恩要好好活下去。

必胜决心的激励语录

必胜决心的激励语录 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下面是我整理的必胜决心的激励语录,欢迎来参考! 1、强悍勇猛的蚂蚁,它们派遣出一个兵营的力量,排着长长的队伍,向战场出发,去猎取它们强大的俘虏。 2、寸土都不许退,可采取武力自卫。国家存亡在此一举,设若冲突,卢沟桥即然而你们的坟墓! 3、家仇国恨,等待何时!日机炸我同胞,向其讨还血债! 4、昔日成功,今日成仁,此其时矣,弹尽各自裁。 5、今日之战有进无退,有我无敌,后顾者必杀之! 6、南阳就然而我的葬身之地,各位好友来生再见! 7、我们这种人,生来就然而要毁灭一些东西。前面然而山,我们就爬山,前面然而海,我们就渡海,前面然而皇宫,我们就开炮! 8、汝必以痛,偿还僭越。汝必以眼,偿还狂妄。汝必以血,偿还背叛。 9、美德好像战场,我们要过美好的生活,要常常和自己斗争。 10、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11、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12、中国只有阵亡的军师长,没有被俘的军师长,千万不要由第三军开其端。 13、衅将不免,吾辈首当其冲,战死者荣,偷生者辱,荣辱系于一人者轻,而系于国家者重。 14、对男子来说,社会然而战场,然而令人不断处于紧张状态的舞台,而家

庭则然而心灵唯一的绿洲和安憩之地。 15、误国之罪,一死犹轻,愿我同胞,努力杀敌。 16、现在正然而军人报国的时候,我们要为国争光,流尽最后一滴血! 17、戎马鸣兮金鼓震,壮士激兮身忘命。 18、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19、你已手握刀剑,那么就准备战斗。 20、千万头颅共一心,岂肯苟全惜此身,人死留名豹留皮,断头不做降将军! 21、卑军守土有责,尺地寸草,不得放弃;为救国保家而抗日,虽牺牲至一卒一弹,决不退缩。 22、如果战端一开,那就然而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惟有牺牲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的胜利。 23、命运这种东西,生来就然而要被踏于足下的,如果你还未有力量反抗它,只需怀着勇气等待。 24、施计于情场和战场,都然而无可非议的。 25、余献身革命,早具牺牲决心,以报国家。倘于此次战役中,得以成仁,则无遗憾。 26、我堂堂中国军人,沙场捐躯,死亦光荣,岂能求一时苟安,丧失民族气节,为人耻笑! 27、正然而国家民族存亡之秋,治中身为军人,理应身赴疆场荷戈奋战,保卫我神圣领土,但求马革裹尸,不愿忍辱偷生,如不幸牺牲,望能以热血头颅唤起全民抗战,前赴后继,坚持战斗,抗击强权,卫我国土。

拯救大兵瑞恩影评

《拯救大兵瑞恩》影评 一、结构分析(系表) 开端部: 1、开场老瑞恩带着一家人来到米勒上校的坟前 2、俄马哈抢滩成功 发展部: 总部收到瑞恩家三兄弟牺牲的消息,上校决定拯救瑞恩家的小儿子——詹姆斯?瑞恩; 米勒一行人雨中协助同盟破敌,卡帕佐死; 错认他人为詹姆斯?瑞恩 在途中休息两小时,米勒和手下暗夜聊天 第二天继续前行,得知瑞恩在兰姆勒; 又一次小规模战斗,魏德死; 放掉德国俘虏; 找到大兵瑞恩,米勒告诉他来意。 高潮部: 米勒一行人决定不走,帮助瑞恩保住桥,等待救援。 整个战役 结尾部: 米勒死,临死叮咛瑞恩要好好活下去。 尾声: 老瑞恩在米勒坟前对他诉说自己的生活。 二、人物分析 瑞恩——瑞恩并不是一个功能性人物,但是他却是一种象征。是胜利的象征,他对于米勒一行人意味着任务的终结,对美国意味着国家人性化、人权化、民主化的象征。他从简单的符号人物,变成了一个具有深远意义且空泛的标志。但剧本赋予他的却很少,他只是一个二等兵、没有比别人更多的勇气、战绩和故事,是一个普通的,年少轻狂,拥有拳拳报国心的男子。这就更引发人们对这次任务的思考,思考它是否值得,是否劳师动众、是否像剧中米勒一行人所议论的:只

是因为他有三个同样骁勇,战死沙场的兄弟吗?只是因为怕他的妈妈伤心吗?试问:谁没有父母?谁的死对于家人又是一件好事呢?凭什么他能享受到这样的幸运待遇?凭什么要为他去浪费那些珍贵的军用物资呢?难道只是为了美国的那些小小的虚荣心?为了高呼民主,人权吗?米勒说过:“为了一项任务,死掉两三个人是值得的,但是可以换取二十、三十、甚至成百上千人的姓名。这样死是值得的。”但是为了区区一个二等兵瑞恩,却死了三条人命,这看起来并不值得。但是幸好我们的瑞恩是个视死如归的硬汉,试想:如果他只是个软弱怕死的孬种,这次任务还是否具备他的意义?还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呢?瑞恩只是美国人概念中的士兵群像,是他们憧憬的士兵的形象,是他们心目中的英雄,至少值得用生命去换取的人,是一个理想化的士兵。是弘扬英雄主义的一个最好的典范。他的形象不见的高大,但是平凡中却显出不平凡,并不需要多少另类,也足以讴歌美国兵士对国家的忠诚、对信仰的致死不逾。另外:瑞恩有一个完美的家庭,儿孙成群,看上去他真地按照米勒说的那样,“好好地活下去”,但是他的家庭美满与坟冢排列整齐的白色墓碑相比是最大的反差;以至于在影片的结尾,瑞恩不禁问自己的太太:“我是不是一个好人?”这是发自本源的一种疑问?他确实使得很多人为他而死,虽然他是无辜的,他是不知情的,但是在无形中,他背上了一个包袱,三条人命的包袱,这是国家赋予它的,是生活赋予它的。他必须被动接受,比起那些死去的人,瑞恩活得艰难许多,他虽然活着,但是永远不能放下包袱轻松的活着,他的生命不掌握在自己手里,他是为国家、为责任、为了三条人命活着,甚至为了米勒临死的那句话活着;战争中,他的生命掌握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听天由命;战争结束了,他的生命掌握在强烈的责任感里,身不由己。瑞恩没有自由,他不能掌握自己的生死,这是他极度可悲的一面。战争泯灭人性,只要踏在战争边沿,或者涉足其中的人,从那天起,生死就永远不属于自己,就永远要背负着包袱沉重地走下去。这是战争带给人们最深刻最可怕的痛楚。 厄本——厄本在多数人眼中是个孬种的形象,在他的反衬下,米勒一行的其他人显得如此的高大伟岸;但是厄本只是个小小的翻译官,从来没有参加过战斗,在他眼里,面对敌人,他并不确切知道什么是仇恨,并不知道应该冲上去将他的头颅打爆。他只是一个大多数百姓的象征,他只是个平凡普通的人。他表现出的躲闪,懦弱、不敢面对死亡、不敢冲出重围挽救同盟……这一切都是人之常情,

_拯救大兵瑞恩_与美国必胜信念

《拯救大兵瑞恩》与美国必胜信念 Ξ 文/〔美国〕阿尔伯特?奥斯特 译/吉晓倩 战争如今已经消逝在过去的岁月,你可以言书本所未言了 。———威廉?T.谢尔曼将军(1880年) 进入21世纪后,美国社会出现了一个突出的文化主题,即对经历过大萧条并且为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做出了英勇牺牲的一代的颂扬。对他们的这种崇奉体现在畅销书中。比如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汤姆?布罗考写了《最伟大的一 代》(The Greatest G eneration )和《最伟大的一代在发言》 (The Greatest G eneration Speaks );詹姆斯?布雷德利在《我们父辈的旗帜》 (Flag of Our Fathers )中讲述了他父亲约翰?布雷德利的故事,约翰?布雷德利是把美国海军旗帜插上硫磺岛的几个著名士兵之一,还有史学家斯蒂文?埃姆布罗斯关于二战历史的系列著作 《D 日①》(D 2Day )、《公民士兵》(Citizen Soldiers )、《兄弟帮》 (Band of Brothers )和《胜利者》 (The Victors )。这种崇奉还体现在一项有争议的决定上,即花费一亿美元在华盛顿的国会大厦与华盛顿纪念碑之间的草地广场上建一座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念碑,以此向40万死于这场战争中的男人和女人以及1600万服役者表达敬意。 这种颂扬是对历史修正派观点的全面反拨。自20世纪80年代起,直至90年代末,没有一场战争,甚至是二战,能够逃脱历史修正派成员的批评。他们,比 如由文学批评家转为战争回忆录作者的保罗?福赛尔(《战时岁月》[Wartime ]的 作者)和塞缪尔?海恩斯(《一个士兵的故事》[A Soldier πs Tale ]的作者),强调了战 争的荒谬与残暴。这些二战修正论者无疑受到了美国介入越战并失败的影响,并且认为有必要击败二战是“好的战争”的正统观念。 对于大萧条和二战一代的迷醉恰好与90年代一系列划时代的事件———美Ξ①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法国北部发起进攻的日子(即1944年6月6日)。———译者 译自美国《大众电影与电视》杂志,2002年夏季号。作者系福德姆大学传播学与媒体研究系副教授,近作有《1945年以来的美国电影与社会》。———编者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在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斯皮尔伯格使用大量中,近景镜头拍摄了战争中人们的悲惨,痛苦和英雄主义,赋予了电影多角度,多方面,细致和丰富的表现形式。登陆舰发射子弹,炮弹轰鸣,士兵遭枪击,可以看出这部电影并不局限于流于表面的宏观的战役,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电影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1 我在《新概念作文》中的《上发条的心》一文中获得情报,有一部战争片叫:《拯救大兵瑞恩》。出于对战争的好奇,我便寻着了这部电影。简介上说去执行救援任务的只是一只仅有8名人员的小分队,并且最后全军覆没。我满心欢喜,心想可以看到一副如《狼牙山五壮士》或《亮剑》一样的剧情了,立马开始观看。这几部篇子使我对战争片充满了好感。让我期待第三次世界大战,幻想着自己勇敢无畏地冲上战场。 影片刚开始的是诺曼底登陆。登陆在诺曼底的美国大兵们对作战显得格外恐惧,不像《亮剑》里表现得狂热不怕死。人们在胸口画着十字架,嘴里乞求着上帝的保佑,然后被撕裂了腿,打穿了肚子,肠子流的满地是,口中大叫妈妈;或是哼都没哼一声就倒地了,身首异处。在看着战友们被子弹打飞了半个脑袋,撕裂了一只胳膊的情况下,不少士兵精神失常,软弱地躺在死人堆里不能继续作战,而没有因此大发脾气,冲上去嚷嚷着要报仇。

在之后那个小分队协助另外一个分队把守桥梁,敌军的坦克来临前,所有的战士都深深地感到了恐惧,迫使自己跟战友说一些美好的事,勉强地笑着,等待着死亡。机枪手们弹药在作战过程中没了弹药,补送弹药的战士被朋友们给炮弹炸得灰飞烟灭而吓得瘫倒在路上,毫无行动力。导致那些可怜的机枪手在于敌肉搏时硬生生地,缓慢地给一把匕首插进了心脏,配音让你听到一丝丝肌肉紧绷,被戳穿的吱吱嘎嘎的声响,使人胸口冰凉,好似真有把匕首正在穿破你的心脏,你正在感受漫长的恐惧,走向死亡。 而他的老娘,正在拼命地祈祷,希望自己的儿子没事,可以安全的退役回乡。在这样的屠宰场,死,只是迟早的事,而又要亲眼目睹身边的一个个人不见了、消失了,来增添自己心中的死亡气氛,在恐惧中紧张痛苦地死去。还会让你的家人们也分享到许多不安。被自己杀死的人们,亦是如此。 《拯救大兵瑞恩》带给我的不是狂热而是恐怖,战争真是可怕。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2 观看了《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惊叹于斯皮尔博格深厚导演功力的同时,一些东西似乎压在心头,用一个夸张些的句子来说就是——战争,离我们有多远。 80年代初,甚至更早一些出生的人,大概都是在红色电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记得小时候,一些电影,如《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闪闪的红星》等片子是百看不厌的。更后来些,有了《大决战》系列,更是让人大呼过瘾。同时,一种非常不好的观念也油然

关于信念的名人名言

关于信念的名人名言 1. 自信者不疑人,人亦信之。自疑者不信人,人亦疑之。——《史典》 2. 我们对自己抱有的信心,将使别人对我们萌生信心的绿芽。拉罗什富科 3. 在真实的生命,每桩伟业都有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奥格斯特.冯史勒格 4. 信心是命运的主宰。海伦.凯勒 5. 只有满怀自信的人,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认识自己的意志。高尔基 6. 一个人是否有成就只有看他是否具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两个条件。苏格拉底 7.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8.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9.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周恩来 10. 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不然就是奴才。但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孤立。徐特立 11. 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罗曼.罗兰 12. 要有自信,然后全力以赴--假如具有这种观念,任何事情

十之八九都能成功。威尔逊 13. 每个天才的产生,必是热忱的产物。本杰明.狄斯拉里 14. 幸运是个伟大的老师,而不幸则更伟大。拥有会纵容思想,欠缺能却训练并强化思想。威廉.哈立特 15. 诚实是雄辩能力的一部分;我们因自己热切诚恳,而使别人信服。威廉.哈立特 16. 价值产生信心,信心产生热忱,而热忱则征服世界。华特.H.柯亭姆 17. 人多不足以依赖,要生存只有靠自己。拿破仑 18.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决。爱默生 19. 深窥自己的心,而后发觉一切的奇迹在你自己。培根 20. 吾无过人者,但生平行为,无不可对人言耳。——司马光 21. 地球上的任何一点离太阳都同样地过远。——伯顿 22. 我们对自己抱有的信心,将使别人对我们萌生信心的绿芽。——拉劳士福古 23. 除了人格以外,人生最大的损失,莫过于失掉自信心了。——培尔辛 24. 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萧伯纳 25. 坚决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们,做出惊人的事业。——马尔顿 26. 哥伦布发现了一个世界,却没有用海图,他用的是在天空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XX字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XX字 导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影片《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欢迎阅读! 【篇一:《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拯救大兵瑞恩》,斯皮尔伯格1998年神作,久闻其大名是在各种电影专著中。《拯救大兵瑞恩》的标签很多:斯皮尔伯格、二战、战争片、美国精神。网上有关影评多如牛毛,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我来说,选在这个时候看《拯救大兵瑞恩》完全是出于《伦理学》通识课倪老师的要求。因此,我的切入点或多或少与这堂课的听课感受有关。 影片开头近半个小时的战争场面让我恶心,这么直观地看战士们在战争的各种残酷血腥的死法还是第一次。这半个小时里我一直在想的一个问题是:瑞恩和这群人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拯救他?他怎么了? 答案在半小时后揭晓,诺曼底登陆成功了,伞兵瑞恩被困在了敌人后方,而他的三个兄弟全部在战争中死亡,家中的老母亲只剩下了这个唯一的儿子。美国作战总指挥部得知情况之后,决定组织一个小分队前往救援,米勒上尉和他的七个部下,外加德语翻译厄本。在战火依然燃烧的欧洲战场,敌方危险重重,他们毅然上路,只为一个上级的命令,只为实现对一个他们不认识的母亲的诺言。而死亡,随时可能到来。

风雨交加中的逃生、危险暗藏的伏击、长途的跋涉、兄弟的相继牺牲、希望的日渐渺茫,我困惑了:这么多人去救瑞恩值得吗?为了瑞恩牺牲这么多战士明智吗?疑问不攻自破。 米勒上校把这场寻踪看成一场赌注,殊不知他内心的痛楚。每个人在战争到来之前都曾有过美丽但与战争毫无关系的梦想,有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生活幸福。米勒在面对部下要离开时没有表现出任何吃惊,在踏上这条没有回头路之前,他或许预料到了这一切的发生,但对他而言,战场上的使命比什么都神圣。米勒说,到兰姆勒带瑞恩回家能让我回到妻子身边,我会担下这项任务。你想退出?你想回去战争?没关系,我不会阻止,我甚至还会替你申请,我只知道,每多杀一个人,我就离我的家越远。拯救可以救赎在战场上疯狂杀戮的罪恶,于是,没人想再退出。 所有人生命的价值此时被大大的简化,即救出瑞恩,然后回家。陆续牺牲的战士,临死前都会说一句话,“妈妈,我想回家。”还有一封写好的带给家里的信。因此,拯救大兵瑞恩的人的终极目的和瑞恩的终极目的融汇一体,即:实现对母亲的承诺,平安回家。这正是人性中相通的地方,没有人想继续战争,那么拯救瑞恩,可以逃避战争;瑞恩平安回家即是对米勒他们平安回家愿望的变相实现。这即是米勒及其部下不顾一切拯救瑞恩的终极价值。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