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监测地震的方法.doc

监测地震的方法.doc

监测地震的方法.doc
监测地震的方法.doc

监测地震的方法

-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将出现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大地测量学、

地球化学及至生物学、气象学等多学科领域中的各种异常现象。经过系统的清理和研究,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已在70

多次中强以上地震前记录到1000多条前兆异常。

这些前兆异常可归为十大类,即地震学、地壳形变、重力

地磁、地电、水文地球化学、地下流体(水、汽、气、油)动态、应力应变、

气象异常以及宏观前兆现象。每一类前兆又包含多种监测手段和异常分析项目。

如地壳形变包含有大面积水准测量、断层位移测量、海平面观测、湖面观测、

地面倾斜观测等手段。地震学前兆分析项目是各大类前兆中最丰富的,包括地

震活动分布的条带、空区集中、地震频度、能量、应变、b 值、震群、前震、

地震波速、波形、应力降等三十多种异常分析项目。

宏观异常项目亦是丰富多

彩,如地声、地光、火球、喷水、喷油、喷气、地气味、地气雾,井水翻花、

冒泡、突升、突降、变色、变味、井孔变形、各种动物行为的反常现象等等。

总之,由于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地震前兆具有丰富,多样和综合的特点。归纳起来,前兆现象可分为十大类,其中包含的异常分析项目和观测手段可达近百项。

目前应用于地震监测的主要手段及方法有以下几种:

1)测震:记录一个区域内大小地震的时空分布和特征,从而预报大地震。人们常说的“小震闹,大震到”,就是以震报震的一种特例。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小震闹”并不一定导致“大震到”。

2)地壳形变观测:许多地震在临震前,震区的地壳形变增大,可以是平时的几倍到几十倍。如测量断层两侧的相对垂直升降或水平位移的参数,是地震预报重要的依据。

3)地磁测量:地球基本磁场可以直接反映地球各种深度乃至地核的物理过程,地磁场及其变化是地球深部物理过程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震磁效益的研究有其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更有震例的事实。

4)地电观测:地震孕育过程中,将伴随有地下介质(主要是岩石)电阻率的变化及大地电流和自然电场的变化,由於这些变化与岩石受力变形及破裂过程有关,因此提取这一信息可以预测地震。

5)重力观测:地球重力场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地球物理场之一,它与观测点的位置和地球内部介质密度有关。因此,通过重力场变化可以瞭解到地壳的变形、岩石密度的变化,从而预测地震。

6)地应力观测:地震孕育不论机制如何,其实质是一个力学过程,是在一定构造背景条件下,地壳体中应力作用的结果。观测地壳应力的变化,可以捕捉地震前兆的信息。

7)地下水物理和化学的动态观测:地下水动态在震前异常现象,宏观现象如水井水位上涨,水中翻花冒泡、井水变色变味等;微观现象如水化学成分改变(如水中溶解氡气量变化等),固体潮(天体引潮力引起的地下水位涨落现象——就像海水潮涨落一样)的改变等。通过地下水动态的观测,可以直接地瞭解含水层受周围的影响情况和受力的情况,从而进行地震预报。

四川省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规定

四川省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规定 【法规类别】地震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四川省人民政府令第167号 【发布部门】四川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3.01.30 【实施日期】2003.04.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章 四川省人民政府令 第167号 《四川省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规定》已经2002年12月2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第86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3年4月1日起施行。 省长:张中伟 二00三年一月三十日 四川省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规定 第一条为了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保障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国务院《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结合四川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地震监测设施,是指国家、省、市(州)、县(市、区)及企业和单位内部的地震台(站)、地震观测站(点)、地震遥测台网以及与地震监测有关的设施、设备。本规定所称地震观测环境,是指保障地震监测设施得以正常发挥工作效能的一定范围内各种因素的总体。 第三条地震监测设施所在地的各级人民政府负有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的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以下简称地震工作部门)对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的保护工作,负责监督、检查、指导和协调。各级国土、建设、公安、交通、水利、电力、电信、广播电视、旅游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的保护工作。 第四条地震监测设施的保护范围: (一)地震台(站)内的地震监测仪器设备、设施; (二)地震台(站)外的观测用山洞、仪器房、观测井(水点)、井房、观测线路、通信设施、供电设施、供水设施、专用堤坝、专用道路、避雷装置及其附属设施; (三)地震遥测台网接收中心的观测设备、设施; (四)地震遥测台网的中继站、遥测点观测用房、地震传输设备、供电设备及其附属设施; (五)地震GPS观测站(点)及其附属设施; (六)地形变、地磁、重力、地电测线和测点的测量标志及其保护设施、测量场地以及专用道路等。 第五条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范围,是指地震监

各种地震监测方法内容简介

附件2 各种监测方法内容简介 目前监测手段总体分为两类:测震(地震监测和强震)、前兆(形变、地磁、地电、流体、电磁波等),这里介绍潼南拟上的监测项目或手段。 地震监测和强震监测属于地震已经发生后监测地震发 生的时间、地点、震级、强度等,是人们常说的“事后诸葛亮”类型的监测,主要是为了确定地震发生的上述几要素,为政府抗震救灾和应急救援提供决策依据,否则,不知地震发生的一切信息,救灾就无从谈起。因此这一监测手段也是目前各国、各地区发展最早、技术最为先进和完善的监测方法。其他的监测手段统称为前兆手段,主要是通过各种方法的监测数据来预测预报地震。 一、地震监测、GPS监测 地球动力学是从地球的整体运动出发,由地球内部和表层的构造运动来探讨其动力演化过程,进而寻求其驱动机制。其基本问题是研究地球的变形及其变形机理。 板块构造概念带动了地学的一次重大革命,板间构造和板块运动理论能否成立或被人接受,均需得到全球板块运动的最新直接测量结果的支持。此外,板块运动的动力学机制、板内和板缘运动的复杂性的精细描述等方面,有待更多测量结果去完善。 中国大陆东部受西太平洋洋型板块俯冲、削减的影响,造成了一系列与弧后扩张有关的陆缘海伸展和断陷盆地;西部和西南受印度板

块与青藏块体陆壳碰撞后的构造效应,形成不同地质构造时期的推覆构造带。现代地壳运动则以青藏高原的快速隆起和沿巨型活动带的走滑或逆走滑的强烈变动为特征。据有限的观测,其水平运动速率每年高达l~4cm,垂直运动速率每年达1cm。这说明同时存在当代板块构造学说两种最具代表性的边界,即陆-陆壳相碰撞型和洋 陆壳俯冲型边界,既具有主要的全球构造意义,又具有独特的演化特征。这里的现代地壳运动类型多样,性质复杂,地貌清晰,是全球动力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特殊地位的实验场。 因此,不论从地球动力学、板块运动还是青藏高原隆起,运用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动态实时定量的观测技术,建立符合实际的地球动力学基础的全国统一的观测网络,势在必行。 对于地震监测预报而言,这种紧迫性尤为显著,因为我国地震台网,尤其是地震前兆网,存在着严重的三个主要缺陷: 第一,自1988~1999年,我国大陆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53次,其中7级以上地震9次,若以东经105°为界,西部地区发生8次,东部地区为1次,为8∶1。可是,在东经105°以西,由于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台网布局极为稀少。一个释放地震能量90%以上的地区,台网过稀,无疑浪费了宝贵的地震信息的天然资源,大大延迟了人类的实践,从而延缓了提高地震预报水平的进程。 第二,全国地震前兆台网都是以“点测”形式进行相对变化量的日常观测,各台站的观测数据都是相对独立的,台站之间数据没有相

地震监控系统硬件的电路方案

地震监控系统硬件的电路方案 版本:V 1.0 深圳市非常智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016 年09 月

目录 1 方案简介 (4) 2 方案设计 (4) 2.1 系统框图 (4) 2.2 主要元件选型 (4) 2.3 功耗估算 (6) 2.4 成本估算 (6)

1方案简介 本方案提供了一种低成本、低能耗的野外地质地震检测的电路设计。本方案可实现: ●24bits 模数采样精度,GPS定时时戳获取 ●地震采样数据保存于SD卡 ●电池供电,工作时长可在1个月以上 ●适应高寒、高温环境,工作温度:-40°C to 85°C ●…… 2方案设计 2.1 系统框图 小板电路框图 2.2 主要元件选型 1、MCU的选型

我们主要在两款通用的内嵌处理器芯片之间选型:STM32和MSP430。STM32是意法半导体公司生产的一种32位CPU处理器;MSP430是Ti公司生产的一款面向低成本、低能耗、高稳定性的通用处理器,在本方案中,我们选取其中集成了24位AD转换的型号。这两款CPU,在工业控制领域,均得到广泛应用。 由表一可见,STM32和MSP430芯片各有优点,STM32性能更高;而MSP430能耗更低、片内具备24bits的AD转换器,无需外置独立的ADC器件。本方案中,优选MSP430芯片。 2、GPS定位芯片的选型

SiRF和U-blox为目前为全球最大的两家GPS芯片供应商,其芯片被广泛用于智能手持终端(如手机、平板电脑)、车载导航等领域。相比较而言,SiRF的芯片体积更小而更适合于在小型设备中集成,价格也稍有优势。本方案中,SiRF芯片为优选。 2.3 功耗估算 TF卡:100mA ,3.0V MCU(MSP430): 4.4mA,3.3V GPS(SiRF GSD4e):4.4mA,1.8V 地震传感器:(未定) 总功耗为(未包括地震传感器):100*3+4.4*3.3+4.4*1.8=323mW。 我们下面估算一下采用电池供电(如2600mAH,9.88WH的手机电池)时,地震监控设备在野外可持续工作的时间: 9880/323=30.59小时。这个时间长度显然是不够的,还需在软件中对能耗进行优化。我们可采用“休眠”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即每秒中,MCU只开启10ms进行数据采集,其余990msMCU处于休眠状态。休眠状态的设备能耗近似为0,可忽略不计。则软件优化后,设备在野外工作的时间可在一个月以上。 2.4 成本估算 为主要的硬件Bom成本,供参考。

地震台站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工作的现状与措施研究

地震台站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工作的现状与措施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模式与传统相比 也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其中的地震台站监测设施与观测环境保护也不例外。本文主要针对地震台站监测设施与观测环境保护工作现状和对策来展开分析,在对工作现状进行分析之后,最后从地震台站的角度入手来提出加强地震监测设施与观测环境保护工作的对策,希望能够为有关部门工作带来帮助。 关键词:地震监测;设施;观测环境;保护 前言 在1998年3月时,我国第一部规范地震监测预报、地震应急救援与地震灾害预防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压法》,下文简称《防震减灾法》,随着该法律的实施,这也预示着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开始进入法制化管理的新阶段。随着相关法规制度的不断完善与落实,有关部门领导的执法意识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且相关的执法队伍建设、地震部门等也都得到了充实,就连社会各界参与防震减灾工作的积极性都有了明显提升。但是,由于我国防震减灾法律建设起步时间较晚,且整体的基础状况也不是很理想,导致在实施过程中常常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也直接影响了相关工作的开展。 1、观测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任何一次成功的地震预报都是在得到准确、及时、连续的地震监测资料基础上实现的,而工作人员要实现对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其就必须要重视监测资料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一般情况下,地震监测是分析震情趋势、进行地震速报的关键依据,但监测资料的准确性则需要有良好监测环境与设备才能实现,所以为了保证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顺利开展,其就必须要加强对相关基本条件的保护,因为一旦设备与环境遭到破坏,那么将会直接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1】。 2、监测环境遭受破坏后产生的影响 2.1会对区域性地震监测预报系统造成破坏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如果某一地震台站的地震监测环境被破坏,那么不仅会造成台站资料的销毁,而且还会直接失去一个分析地震预报的参照点,这在时间上与空间中都表现得非常明显。一旦遭到破坏,其不但会影响该区域地震趋势的准确分析,甚至还会造成严重损失。 2.2会降低地震台站的功能 我们都知道地震台站的主要作用是分析预报与地震监测,当然也需要向上级部门上交相关的监测资料。如果地震监测环境遭受破坏,那么该区域所监测到的信息就会损失价值,而一旦工作人员使用这些资料来进行研究与地震分析,其就一定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从而影响后续工作的开展。其次,由于其无法提供真实有效的监测信息,那么该台站就会失去自身价值。 2.3会导致环境无法排除干扰成分 监测环境干扰会比监测设施遭受破坏还要难发现,这是因为地震监测环境受到干扰之后,虽然相关的监测仪器不会立即停止工作,且数据也不会中断,但受干扰之后的数据会出现异常状态,即会与地震前兆信息结合到一起,无形之中便提高了地震预报工作的难度与复杂性【2】。因此加强对监测环境的保护工作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3、当前地震监测设施与观测环境保护现状 3.1国家重视

环境法律法规汇总

环境法律法规名录大全 国际公约 1人类环境宣言1972-6-5 2内罗毕宣言1982-5-18 321世纪议程1992-4-3 4国际清洁生产宣言1998-9-29 5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1992-6-10 6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82-12-10 7气候变化框架公约2000-7-23 8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89-9-11 9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10生物多样性公约 11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82-3-12 12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2001-5-1 13关于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1995-9-22 14防治荒漠化的公约 15作业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公约1990-6-25 16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11-23 17关于《1992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议定书》2000年修正案和《1 992年国际油污赔偿基金公约议定书》2000年修正案生效的公告2003-11-11 18京都议定书

环保综合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摘录)1999-3-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摘录)1999-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9-1 5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1-1 6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1996-8-3 7关于积极发展环境保护产业的若干意见1990-11-5 8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定1997- 9关于加强乡镇煤矿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定 10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1999-7-8 11中国人民解放军环境保护条例1990-7-10 12铁路环境保护规定1997- 13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环境保护工作管理办法1991-5-1 14化学工业环境保护管理规定1990-12-21 15电力工业环境保护管理办法1996-12-2 16电子工业环境保护管理暂行办法1986-6-18 17医药工业环境保护管理办法1990-6-1 18建材工业环境保护工作条例1986-2- 19交通行业环境保护管理规定1994-1-1 20轻工业环境保护工作暂行条例1981-6-4 21冶金工业环境管理若干规定 22防治尾矿污染环境管理规定1992-10-1 23环境保护设施运营资质认可管理办法(试行)1999-

地震监测管理条例(2016) .doc

地震监测管理条例(2016) (2016年修订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地震监测台网的规划和建设 第三章地震监测台网的管理 第四章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地震监测活动的管理,提高地震监测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地震监测台网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以及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 第三条地震监测工作是服务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公益事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地震监测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四条国家对地震监测台网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分类管理。 第五条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震监测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震监测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国家鼓励、支持地震监测的科学研究,推广应用先进的地震监测技术,开展地震监测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海岛的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和运行。 第七条外国的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地震监测活动,必须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合作进行,并经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批准。 从事前款规定的活动,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不得涉及国家秘密和危害国家安全。 第二章地震监测台网的规划和建设 第八条全国地震监测台网,由国家地震监测台网、省级地震监测台网和市、县地震监测台网组成。 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和有关单位、个人建设的社会地震监测台站(点)是全国地震监测台网的补充。 第九条编制地震监测台网规划,应当坚持布局合理、资源共享的原则,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相协调。 第十条全国地震监测台网总体规划和国家地震监测台网规划,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根据全国地震监测预报方案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并负责组织实施。

地震监测系统

GIS地震探测系统 一、概述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地球的构造分为三层:即中心层地核、中间层地幔、外层地壳; 1.地壳: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是岩石圈上部次极圈层。 2.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岩石圈是它的一部分,软流层以上。地幔多以流体形式的岩浆等物质存在 3.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是液体的,所以又称外核液体圈。内核,是固体的,主要由铁、镍组成,又称内核固体圈。 地壳与地幔之间由莫霍面界开,地幔于地核之间由古登堡面界开。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超级地震指的是指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但其发生占总地震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所以超级地震影响十分广泛,也是十分具破坏力。 下图为全球板块构造运动图: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的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就是地球表面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他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海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50万次。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称为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做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做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做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做深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的震源深

甘肃省防震减灾条例

甘肃省防震减灾条例 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46号 《甘肃省防震减灾条例》已由甘肃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2011年7月29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甘肃省防震减灾条例》公布,自 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 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1年7月29日 甘肃省防震减灾条例 2011年7月29日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等防震减灾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震减灾工作,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增加。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设立防震减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和运行、地震灾害防御基础工作、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地震应急准备、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建设与培训、防震减灾新技术推广应用、地震群测群防等工作。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协调、部署、监督检查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震减灾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统一指挥、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抗震救灾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承担本级人民政府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和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日常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发展改革、建设、民政、财政、教育、卫生、国土资源、交通运输、水利、公安、科技、广电、电力、通信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依法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上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震减灾工作。 第六条省、市(州)人民政府应当支持防震减灾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提高防震减灾科技水平。支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相关企业研究开发和推广使用符合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应急救援需要的经济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施、新装备。 第七条每年5月12日所在周为本省防震减灾宣传周。 第二章防震减灾规划

国内外微地震检测技术现状与应用

国内外微地震检测技术现状与应用 一、国内技术应用现状 基于微震监测的裂缝评价技术正发展成为油层压裂生产过程中直观而又可靠的技术。近几年来,国内众多油气田纷纷投入人力、物力和资金,积极开展该技术的应用与研究工作,广泛用于油气勘探开发工作。 1、2011年,东方物探公司投入专项资金,积极开展压裂微地震监测技术研究,压裂微地震监测技术水平得到快速提升。截止2011年11月,东方物探公司已成功对11口钻井实施了压裂微地震监测。 2、同年,华北油田物探公司针对鄂尔多斯工区大力推广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不断提高储量动用率及单井产量的要求,2011年年初就对微地震检测技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并对检波器、记录仪器、处理软件进行实际考察。 他们与科研院校合作,在鄂南工区富县牛东4井与洛河4井开展微地震监测裂缝评价技术攻关,采用微地震技术对储层压裂进行监测,结果与人工电位梯度方法(ERT)监测结果一致。该公司还通过组建微地震监测项目组,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并与科研院校“高位嫁接”,开发微地震检测特色技术,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3、近年来,胜利油田积极开展微地震压裂检测技术应用研究,并把它作为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技术手段和技术储备。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非常规油气藏将成为胜利油田的一个重要接替阵地,而微地震压裂检测技术是非常规油气藏勘探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新技术。 通过开展对国内外微地震压裂检测技术现状、微地震压裂检测采集方法、数据处理及裂缝预测方法、目前成熟的处理反演软件、微地震压裂检测技术应用实例分析等方面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和掌握微地震压裂检测技术的技术特点、技术关键、技术实用性及其发展方向,为胜利油田下一步开展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工作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更好地为油气藏勘探开发工作服务。 二、国外技术研究与应用 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矿业局就开始提出应用微地震法来探测给地下矿井造成严重危害的冲击地压,但由于所需仪器价格昂贵且精度不高、监测结果不明显而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和推广。 近10年来,地球物理学的进展,特别是数字化地震监测技术的应用,为小范围内的、信号较微弱的微地震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为了验证和开发微地震监测技术在地下岩石工程(如地热水压致裂、水库大坝、石油、核废料处理等)中所具有的巨大潜力,国外一些公司的研究机构和大学联合,进行了一些重大工程应用实验。如1997年,在美国德州东部的棉花谷进行了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水压致裂微地震成像现场实验,以验证微地震成像技术的实用价值。该实验取得了巨大成功,证明微地震成像技术相对于其它技术来讲,分辨率高、覆盖范围广、经济实用及可操作性强,很有发展潜力。 美国之所以成为目前世界上页岩油气开发的领跑者,就是因为它已经熟练掌握了利用地面、井下测斜仪与微地震检测技术相结合先进的裂缝综合诊断技术,可直接地测量因裂缝间距超过裂缝长度而造成的变形来表征所产生裂缝网络,评价压裂作业效果,实现页岩气藏管理的最佳化。该技术有以下优点: ①、测量快速,方便现场应用; ②、实时确定微地震事件的位置; ③、确定裂缝的高度、长度、倾角及方位;

地震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支持2G/3G/4G 网络 ?与强震动仪实现串口协议对接 ?支持远程管理与维护 ?工业防护等级大于等于 4 级 ?宽压支持 DC12-48V ?能够长期承受-20℃-70℃的高低温环境 智联物联地震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采用智联物联4G路由器ZR2000与固定观测台站数据采集仪相连接,通过以太网方式将现场的地震数据上传到地震背景场探测系统中心; 4G路由器ZR2000能够适应严苛的室外环境,采用2G/3G/4G高速无线网络作为数据承载网络,为远程设备和站点之间的联网提供安全高速的无线连接。无论观测站点身在何处,都可通过2G/3G/4G网络快速接入互联网,4G路由器ZR2000

通过VPN与地震背景场探测系统中心建立通信连接,便于技术工程师使用专业软件对强震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智联物联科技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技术服务及定制化开发于一体,产品有工业级3G/4G无线路由器,GPRS DTU,3G /4G DTU,车载wifi,无线视频监控,移动路由器,联通路由器,电信路由器,GRE,PPTP,L2TP,IPSec,OPENVPN,,GPS模块,4G模块,直播负载均衡路由器,4G工控机,M2M云平台等硬件及软件。 遍及智能电力、智能交通、智能消防、智能家居、智慧水利、智慧医疗、快递柜、充电桩、自助终端、公共安全、安防通信、工业监测、环境保护、环境监测、路灯照明、花卉栽培、车载Wifi等多个领域。 对所有地震台站4G路由器ZR2000的在线状态监控、批量管理、流量监控,提高管理效率;基于地图的网管系统,方便用户进行现场定位,精细化管理设备现场;优化的网管协议,适合低带宽、高延时的网络环境,符合无线移动网络特点。4G路由器ZR2000通过触手可及的对远程设备进行管理和监控,优化了地震监测行业的整体通信解决方案。 智联物联优势: 高可靠性网络功能 ?采用高性能ARM9平台,快速接入2G/3G/4G网络; ?采用软硬件看门狗及多级链路检测机制,具备故障自动检测、自动恢复能力,保证设备稳定可靠运行; 易用性 ?丰富的接口,赋予设备高扩展性;

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

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题注】国务院令第140号 【章名】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保障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顺利进行,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地震监测设施,是指地震台(站)监测设施、地震遥测台网设施和其他地震监测设施。 本条例所称地震观测环境,是指保障地震监测设施得以正常发挥工作效能的周围各种因素的总体。 第三条地震监测设施所在地的人民政府负有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的责任。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对地震监测设施及其 观测环境的保护工作,负责监督、检查、指导和协调。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的义 务。 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危害、破坏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危害、破坏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的行为,都有权检举、控告。 第六条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应当尽量避免或者减少对 国家、集体和个人造成损失。 【章名】第二章保护范围 第七条地震监测设施的保护范围:

(一)地震台(站)内的地震监测仪器设备、设施; (二)地震台(站)外的观测用山洞、仪器房、观测井(水点)、井房、 观测线路、通信设施、供电设施、供水设施、专用堤坝、专用道路、避雷装置,及其附属设施; (三)地震遥测台网接收中心的观测设备、设施; (四)地震遥测台网的中继站、遥测点观测用房、地震传输设备、供 电设备,及其附属设施; (五)地形变、地磁、重力、地电测线和测点的测量标志及其保护设施、测量场地以及专用道路等。 第八条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范围,是指地震监测设施周围不能有影 响其工作效能的干扰源的最小区域。

地震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地震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地震行业观测台站广泛设立在边远郊区等交通环境恶劣的环境中,致使获取数据的效率以及台站观测数采仪设备的维护效率大大降低。无法及时、快速、准确的处理数据信息。为了提高地震背景场探测系统的信息化水平,提高数据分析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避免地震带来的重大危害,有效及时发现并救援,将各采集点的数据实时上传到中心监控端进行分析预测是地震监测行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智联物联根据地震行业的监测特点,采用4G路由器ZR2000系列智能网关,构建一整套地震监控系统解决方案,实现地震背景场探测系统的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加强地震科学研究、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及紧急救援的基础设施。

项目需求: ?支持2G/3G/4G 网络 ?与强震动仪实现串口协议对接 ?支持远程管理与维护 ?工业防护等级大于等于 4 级 ?宽压支持DC12-48V ?能够长期承受-20℃-70℃的高低温环境智联物联地震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采用智联物联4G路由器ZR2000与固定观测台站数据采集仪相连接,通过以太网方式将现场的地震数据上传到地震背景场探测系统中心; 4G路由器ZR2000能够适应严苛的室外环境,采用2G/3G/4G高速无线网络作为数据承载网络,为远程设备和站点之间的联网提供安全高速的无线连接。无论观测站点身在何处,都可通过2G/3G/4G网络快速接入互联网,4G路由器ZR2000通过VPN与地震背景场探测系统中心建立通信连接,便于技术工程师使用专业软件对强震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智联物联科技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技术服务及定制化开发于一体,产品有工业级3G/4G无线路由器,GPRS DTU,3G /4G DTU,车载wifi,无线视频监控,移动路由器,联通路由器,电信路由器,GRE,PPTP,L2TP,IPSec,OPENVPN,,GPS模块,4G模块,直播负载均衡路由器,4G工控机,M2M云平台等硬件及软件。 遍及智能电力、智能交通、智能消防、智能家居、智慧水利、智慧医疗、快递柜、充电桩、自助终端、公共安全、安防通信、工业监测、环境保护、环境监测、路灯照明、花卉栽培、车载Wifi等多个领域。 对所有地震台站4G路由器ZR2000的在线状态监控、批量管理、流量监控,提高管理效率;基于地图的网管系统,方便用户进行现场定位,精细化管理设备现场;优化的网管协议,适合低带宽、高延时的网络环境,符合无线移动网络特点。4G路由器ZR2000通过触手可及的对远程设备进行管理和监控,优化了地震监测行业的整体通信解决方案。 智联物联优势:

监测地震的方法.doc

监测地震的方法 【 -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将出现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大地测量学、 地球化学及至生物学、气象学等多学科领域中的各种异常现象。经过系统的清理和研究,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已在70 多次中强以上地震前记录到1000多条前兆异常。 这些前兆异常可归为十大类,即地震学、地壳形变、重力 地磁、地电、水文地球化学、地下流体(水、汽、气、油)动态、应力应变、 气象异常以及宏观前兆现象。每一类前兆又包含多种监测手段和异常分析项目。 如地壳形变包含有大面积水准测量、断层位移测量、海平面观测、湖面观测、

地面倾斜观测等手段。地震学前兆分析项目是各大类前兆中最丰富的,包括地 震活动分布的条带、空区集中、地震频度、能量、应变、b 值、震群、前震、 地震波速、波形、应力降等三十多种异常分析项目。 宏观异常项目亦是丰富多 彩,如地声、地光、火球、喷水、喷油、喷气、地气味、地气雾,井水翻花、 冒泡、突升、突降、变色、变味、井孔变形、各种动物行为的反常现象等等。 总之,由于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地震前兆具有丰富,多样和综合的特点。归纳起来,前兆现象可分为十大类,其中包含的异常分析项目和观测手段可达近百项。 目前应用于地震监测的主要手段及方法有以下几种: 1)测震:记录一个区域内大小地震的时空分布和特征,从而预报大地震。人们常说的“小震闹,大震到”,就是以震报震的一种特例。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小震闹”并不一定导致“大震到”。 2)地壳形变观测:许多地震在临震前,震区的地壳形变增大,可以是平时的几倍到几十倍。如测量断层两侧的相对垂直升降或水平位移的参数,是地震预报重要的依据。

微地震检测技术简介

微地震监测技术及应用 随着非常规致密砂岩气、页岩气藏的开采开发,压裂技术在储层改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微地震监测技术是评价压裂施工效果的关键且即时的技术之一。根据微地震监测处理高精度地反演微震位置,从而预测压裂裂缝的发展趋势及区域,对压裂施工效果进行跟踪及评判,同时也为后期油气藏的开采和开发提供技术指导。 第一节微地震监测技术原理与发展 微地震监测技术是通过观测、分析生产活动中所产生的微小地震事件来监测生产活动的影响、效果及地下状态的地球物理技术,其基础是声发射学和地震学。与地震勘探相反,微地震监测中震源的位置、发震时刻、震源强度都是未知的,确定这些因素恰恰是微地震监测的首要任务。微地震是一种小型的地震(mine tremor or microseismic)。在地下矿井深部开采过程中发生岩石破裂和地震活动,常常是不可避免的现象。由开采诱发的地震活动,通常定义为,在开采坑道附近的岩体内因应力场变化导致岩石破坏而引起的那些地震事件。开采坑道周围的总的应力状态。是开采引起的附加应力和岩体内的环境应力的总和。 一、技术背景 岩爆是岩石猛烈的破裂,造成开采坑道的破坏,只有那些能够引起矿区附近的地区都受到破坏的地震事件才叫做冲击地压或煤爆、“岩爆”。对地下开采诱发的地震活动性的研究表明,矿震不一定全都发生在开采的地点,且不同地区的最大震级也不相同,但矿震深度一般对应于开采挖掘的深度。每年在一些矿区的地震台网能记录到几千个地震事件,只有几个是岩爆。在由开采引起的地震事件的大的系列里,岩爆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分支。对矿山地震、微地震及冲击地压的观测具有一致性,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必须区别对待。 二、微地震技术的发展 基于微震监测的裂缝评价技术正发展成为油层压裂生产过程中直观而又可靠的技术。近几年来,国内众多油气田纷纷投入人力、物力和资金,积极开展该技术的应用与研究工作,广泛用于油气勘探开发工作。2011年,东方物探公司投入专项资金,积极开展压裂微地震监测技术研究,压裂微地震监测技术水平得

广州市地震监测中心广州市地震监测数据管理组织与信息服务系统

广州市地震监测数据处理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二期)——应用软件开发采购需求书 一、项目名称 广州市地震监测中心广州市地震监测数据处理与信息服务系统(二期)-应用软件开发 二、采购项目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委托开发预警数据综合分析展示子系统、警报信息分析与发布子系统、预警信息接收终端、预警工作管理子系统、地震监测信息公众服务子系统升级改造、数据接口,项目资源库建设、数据迁移,采购数据库软件和智能报表工具各一套。 三、采购项目名称、编目及预算情况 1、采购项目名称:广州市地震监测中心广州市地震监测数据处理与信息服务系统(二期)-应用软件开发。 2、采购编目:xxxxxx 3、本子项目总预算128.9万元。(支付金额按市财政局下达额度为准)具体支付方式在标书上反映。 四、商务要求 1、投标供应商应具备《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相关条件;

2、投标供应商必须在中国境内依法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且注册资金200万人民币或以上的合法企业; 3、投标供应商必须具备相关主管部门颁发的《软件企业认定证书》; 4、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形式的投标。 五、技术需求 1、软件系统建设一览表

2、开发广州市地震监测数据处理与信息服务系统(二期)建设标准规范如下:(技术标准以建设方案为准)《《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GB8566-88 《软件包质量要求和测试》GB/T 17544 《信息技术软件产品评价质量特性及其使用指南》GB/T 16260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92 《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93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国地震信息服务系统技术规程》(JSGC-06) 《地震数据库系统技术规范(试行)》(中国地震局2001年9月发布) 《中国地震局信息网站管理办法》(试行) 《地震数据分类与代码》 DB/T11.1-2000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管理办法》 《地震科技数据与共享用户的分类、分级指南》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服务规定》 《地震科学数据汇交管理规定》

地震监测中异常次声波的识别方法

V ol 35No.1 Feb.2015 噪 声与振动控制NOISE AND VIBRATION CONTROL 第35卷第1期2015年2月 文章编号:1006-1355(2015)01-0240-04 地震监测中异常次声波的识别方法 左明成,武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学院,武汉430074) 摘要:地震异常次声波的监测是地震监测中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但是,该次声波在接收过程中受到了众多噪声的干扰。为了找到一种地震异常次声波识别监测的有效方法,根据已经收集到的次声波数据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按照去噪、特征抽取、信号筛选、分类决策的过程鉴别异常的次声波。在实验中此方法和思路不仅仅得到了较好的识别效果,而且在监测过程中也可识别出矿山爆炸信号和巴东地震次声波信号。从而说明该方法是地震次声波自动识别与监测的一条有效途径。由此,不仅可以较大地减轻地震监测的工作量,实现异常次声波的自动监测,还可以应用到其他的地质灾害的监测和地震的震前监测程序之中。 关键词:声学;信号分析;地震监测;地震次声波中图分类号:TB132;TN911.6;TP18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1335.2015.01.049 Recognition Method of Abnormal Infrasound in Earthquake Monitoring ZUO Ming-cheng ,WU Yu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Computer College,Wuhan 430074,China ) Abstract :Monitoring the earthquake abnormal infrasound is the important means for seismic monitoring,but the infra-sound is often disturbed by many noises in the receiving process.In order to find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abnormal sound recognition in seismic monitoring,the collected infrasound wave data was analyzed.With the process of de-noising,feature extraction,signal filtering,classification and determinasion,the abnormal infrasound was detected.Application of this idea and method can get a better recognition effect in the experiment.As an example,this method was applied to identify the mine explosion signal and Badong earthquake infrasound signal.It shows that this method is effective for automatic recogni-tion and monitoring of earthquake infrasound.This method can realize automatic monitoring of abnormal infrasound effec-tively and economically,and can be applied to the monitoring programming for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some other geo-logical disasters monitoring. Key words :acoustics ;signal analysis ;seismic monitoring ;seismic infrasound waves 地震发生时震源会向大气中辐射有明显特征的异常次声波[1–3],这为异常次声波的识别分离提供了先决条件。通过对地震异常次声波的特征进行相关研究,就可以掌握异常次声波的大体形态特征。而 收稿日期:2014-08-01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1310491060)作者简介:左明成(1992-),男,山东莱阳人,本科生,空间信 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地震监测、数据挖掘;数字图像处理、三维可视化。E-mail:1317085693@https://www.wendangku.net/doc/6e5048452.html, 通讯作者:武云,讲师,计算机应用系研究生。 E-mail:23753648@https://www.wendangku.net/doc/6e5048452.html, 地震在发生之前通常也会产生异常次声波,对于地 震前的监测和其它地质灾害的监测而言,异常次声波的特征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1数据源 为了得到次声波数据,在湖北省境内安装次声波接收仪器的方式接收次声波,次声波接收仪使用的是中科院声学所研制的In SYS 2008型号的次声波传感器,仪器可以长时间稳定地接受信号。将16台次声波接收仪接收到的数据通过仪器转换存储在二进制文件中,可以更直观的对次声波数据进行研究。图1中是次声波传感器。

微地震技术与压裂效果评价

微地震技术与压裂效果评价 摘要:本文就油田不同开发阶段,利用微地震监测技术对水力压裂人工裂缝实时监测,根据裂缝监测结果应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定量计算水力压裂措施前后渗流阻力及产量,是一项十分必要评价压裂效果的可靠方法。 关键词:微地震;监测;油气藏;地应力;储层;评价 目前提高低渗透油藏单井产量最有效的方法是对油层进行水力压裂改造。通过微地震监测技术,监测压裂人工裂缝形成过程中所诱发的微地震事件,通过对微地震事件反演及震源定位,就可以了解裂缝的产状,进而客观的描述压裂裂缝的再生作用导致的应力改变,以有效地提高油田开发水平。 1.微地震监测技术 微震动(包括微地震)监测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地球物理勘探新技术,应用于油气藏勘探开发、煤矿“三带”(冒落带,裂缝带和沉降带)监测,矿山断裂带监测,地质灾害监测等多个领域。目前微地震监测技术在国内外油气田勘探开发中的应用已经比较普遍。 1.1监测原理 油气水井新井投产或后期改造进行水力压裂时,在射孔位置,当迅速升高的井筒压力超过岩石抗压强度,岩石遭到破坏,形成裂缝,裂缝扩展时,必将产生一系列向四周传播的微震波,微震波被布置在压裂井周围的多个监测分站接收到,根据各分站微震波的到时差,会形成一系列的方程组,求解这一系列方程组,就可确定微震震源位置,进而计算出裂缝分布的方位、长度、高度及地应力方向等地层参数;同时结合井口压力监测可获得闭合压力、液体滤失系数、液体效率、裂缝宽度等参数。 1.2压裂效果评价方法 根据目前国际上通常评价系统,水力压裂前后几何渗流阻力(ΩrP)、产油量(q ) 、渗流阻力下降率(V )分别为: 2.微地震监测技术在青海柴达木地乌南油田应用实例 2.1乌南油田基本概况 乌南油田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为柴达木盆地茫崖坳陷区昆北断阶亚区乌北-绿草滩断鼻带上的一个三级构造,构造面积130km2 ,构造整体为一由东南向北西方向倾没的鼻状构造,构造轴向为北西向,构造西南翼地层倾角较大,东北翼地层倾角相对较小,主体部位轴向330度。区内断裂发育,大小断裂20余条,

国家强制性标准地震震级的规定GB17740-1999修订编制说明

国家强制性标准 《地震震级的规定》(GB17740-1999)修订 编制说明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一个量,是地震的基本参数之一。无论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还是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准确测定出地震的大小都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基础性工作。 一、修订的必要性 震级的测定是地震监测工作的基础工作,也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关键技术环节,涉及地震监测、地震预报、地震应急、地震灾害评估、震害防御、科学研究、科普宣传等多个方面。我国于1999年4月发布了国家标准《地震震级的规定》(GB17740-1999),该标准针对模拟记录的特点,规定了面波震级的测定方法,并将面波震级作为对外发布的震级,该国家标准的实施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一)地震观测系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1999年4月发布了国家标准《地震震级的规定》是根据当时地震台网的实际工作情况,该标准将郭履灿和庞明虎提出的以北京地震台为基准的面波震级作为对外发布的震级,用地震面波两水平向质点运动最大值测定。面波震级容易测定,适于表示5.0到8.0级地震的

大小,对于5.0以下地震会低估地震的大小,而对于8.0级以上地震出现“震级饱和”现象。 为了规范震级测定,1967年在苏黎世召开的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会议上,IASEI向全世界推荐了震级测定公式,国际地震中心(ISC)、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等国际机构和国家都采用了IASPEI推荐的震级公式,使得不同机构测定的震级一致性较好。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一直都没有采用IASPEI推荐的震级,使我国测定的面波震级与国际上主要地震机构测定的面波震级存在0.2的差别。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地震观测系统实现了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历史性突破,到2007年底,我国正式运行的所有地震台站都是数字化的台站,仪器特性、数据传输方式、数据分析处理方式、震级测定的时效性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二)震级测定方法和发布规则有新进展 国内外在震级测定方法和发布规则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并逐步得到应用。2000年以后,美国地质调查局、美国哈佛大学等机构开始测定矩震级M W。矩震级是一个描述地震绝对大小的力学量,它是目前量度地震大小理想的物理量。 美国地质调查局于2001年制订了“USGS地震震级的测定与发布策略”(USGS Earthquake Magnitude Policy)的管理规定,从2002年1月18日起执行。在该管理规定中明确要求地震台网在日常工作要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