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技术创新文献综述

技术创新文献综述

技术创新文献综述
技术创新文献综述

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浙江理工大学,吴华贵,杭州,310018)

摘要: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是自主创新绩效评价和国家创新政策制定的基础。本文回顾了已有的对自主创新能力研究的相关文献,主要从自主创新的投入能力和环境支撑能力两个角度出发,发现以往的文献对投入和外部环境的研究比较多,而对于企业内部的运行和产出能力研究较少。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建议方面强调政府作用的占多数,缺乏对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的内部因素进行研究。

关键词:自主创新;自主创新能力;FDI;R&D;

创新概念的定义

要理解自主创新,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创新,自主的涵义又是什么。

创新一词在辞海中并没有,引用“英汉辞海”innovate,innovation的意思,即采取新的事物,变革,创新,改革。查“英文字根字典”英文单词来自nonus,nonellas.意思是NEW 新的意思。①

熊皮特在其1911年出版的《经济增长理论》首次引入了创新这个概念。他认为任何生产都是一种组合。而当有一种新的组合,这种新的组合是不连续的出现的时候,那么具有发展特点的现象就出现了。这种现象就是创新的最初概念。之后其又在《经济变动分析》一文中对创新做了如下定义:创新就是生产函数的变化,这种生产函数的变化不能分解为无限小的步骤,曾做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你可以把许许多多的邮车加起来,加到你想要加到的地步,但你永远得不到一条铁路(熊彼特著,叶华译,2007) 。这一定义后来也被学者广泛引用,但是对熊皮特的生产函数跳跃式变动持有不同的观点。S.C. Gilfillan(1935)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内容是无数进步细小的更新和改良,而重大创新发生的概率是很低的。John Enos(1962)对美国精细化工工业的技术创新进行了长时间的跟踪研究,发现每项新技术产生的经济效益有一半来自发生在新技术投入商业化使用之后的持续改进。Abernathy 和Utterback(1978)提出:“重大创新”和“渐进创新”两种创新模式并不是彼此独立的类别,许多组织都经历了从重大产品创新到渐进创新的改变;工艺和渐进创新与产品创新具有同等甚至更重要的商业价值。N. Rosenberg(1982)认为:熊彼特强调的是重大创新,却忽略了渐进创新的作用。

从熊皮特提出创新概念到现在,创新被赋予了很多形式: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组织创新、过程创新、管理创新等。但最终可以归纳为两种形式,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凡是涉及“人与人关系”的创新就是制度创新(改变生产的“交易成本”),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创新就是技术创新(改变生产的“技术成本”)(汪丁丁,2003)。按照这种分类方法,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资源配置创新、过程创新应该属于技术创新,而市场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属于制度创新。

自主创新的涵义

自主创新是在创新的基础上加了定语“自主”,那么对于“自主”两字应该如何理解,学者之间看法不一。

“自主”两个词于中国的特殊国情背景是离不开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正在飞速的发展,然而更多的是依靠跟踪模仿、技术引进、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发展的。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由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的转变,既与科技资深发展的规律有关,也受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影响和制约,更是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内在要求。①

目前,国内对于自主创新的英文翻译各有不一致。有"aggressive patten","independent innovation","independence innovation"不同译法。但是自主创新不排除对国外技术的引进、吸收、再创新。所以更准确的应该翻译成"self-directed innovation","self-determined innovation".②而国外对于自主创新的研究相对较少,因为自主创新更多的是针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的。

对自主创新涵义的界定众多学者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主要在以下方面存在分歧:第一,自主技术创新还是涵义更为广泛的包括制度创新在内的自主创新。第二,自主创新是针对国家而言还是针对企业而言。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选择性地列出了国内学者对自主创新这一概念所下定义的研究文献。

学者定义技术

范围制度范

国家

层面

企业

层面

陈劲(1994)自主创新的含义是“自主技术创新”,是在引进、

消化以改进国外技术的过程中,继技术吸收、技

术改进之后的一个特定的技术发展阶段

√√

施培公(1996)自主创新具有不同层次的含义,当用于表征企业

创新活动时,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身努力,

攻破技术难关,形成有价值的研究开发成果,并

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

节,完成技术成果的商业化,获取商业利润的创

新活动。当用于表征国家创新特征时,是指一国

不依赖于他国技术,而依靠本国自身力量独立研

究开发,进行创新的活动。

√√√

柳卸林(1997)自主创新是创造了自己知识产权的创新

√√√√

傅家骥(1998)自主创新是企业通过自身努力产生技术突破,攻

破技术难关,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能力推动创

√√

①此处引自李建民.中国科技发展战略转变动因分析[J]. 中国科技论坛,2004,2;25~28.

新后续环节,完成技术商品化,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

万君康(2000)通过本国自身的学习与R&D活动,探索技术前

沿,突破技术难关,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的技术,形成自主开发的能力。

√√

彭纪生(2003)自主创新是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完成技术

创新全过程, 关键技术上的突破由本企业实现。

√√

吕春燕(2005)我国在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创新主体依靠自身实

力,抢占技术制高点,在事关国家经济建设、社会

发展和安全的热点与难点的重大科研项目、关键

设备、核心技术、前沿科研等方面取得突破性与

原创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

√√

徐大可,陈劲(2006)自主创新是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自主性,对创新

成果的自主拥有,以及关注创新涉及技术的率先

性和技术支持的内在性。

√√

路风(2006)自主创新是一个企业或一个国家坚持技术学习

的主导权,并把发展技术能力作为竞争力或经济

增长动力主要源泉的行为倾向、战略原则和政策

方针。

√√√

吴贵生,刘建新(2006)宽松的定义:自主创新指在创新主体控制下的创

新。

收紧的定义:自主创新实在创新主体控制下,获

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

√√√√

王锋正(2007)自主创新的核心思想是不走别人的老路,但这并

不意味着一切要从头做起,关键要善于捕捉并有

效利用前人的崭新的理论、技术或概念打开新的

局面。

√√√√

表1 国内学者对自主创新的定义

首先,从以上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学者对自主创新的定义局限在技术层面,陈劲更是直接把自主创新理解成自主技术的创新。直到吴贵生,刘建新提出的主体控制下的创新和王峰正对自主创新的解释才逐渐摆脱了技术层面走向了更宽松的定义。其次,学者们对自主的理解也不近相同。例如:陈劲、万君康、吕春燕更多的是从国家层面理解。而傅家骥、彭记生则是从企业层面定义的。施培公、路风、吴贵生和刘建新则是更多的有两个层面的意思。本文综合以上学者的解释,对自主创新作出如下定义:自主创新是国家或企业通过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资源而形成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新的成果,并把这种结果商业化的过程。

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余江和方新(2002)把自主创新能力定义为:能独立进行产品技术、工艺技术的研发乃至开发出面向市场的有竞争力的全新产品的能力。温瑞琚、龚建立和王黎娜(2005)认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由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价值实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四个方面综合

构成。①本文认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指在市场竞争中,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下,企业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为宗旨,以推动企业技术升级、实现增长方式转变为出发点,以提高企业素质、增强竞争力为归宿,以我为主,有效整合和运用企业内外各种创新资源,有目的、有意识地准确识别、把握创新先机,有效应对技术和市场变化,开创性地进行创新活动的各种能力的有机综合。②本文把这些能力总结为自主创新的投入能力、运行能力、产出能力、环境支撑能力。其中环境支撑能力又分为内部运行环境和外部支持环境。因为单独对运行和产出能力的研究比较少,所以以下分别从投入和环境支撑能力出发对现有的文献做出回顾和评述。

投入能力

刘和东,梁东黎(2006)从R&D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建立了R&D投入与自主创新能力关系的模型,并以1991—2003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有关自主创新方面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对大中型企业R&D投入与自主创新能力问的长期均衡关系及不同时期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二者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不同时期分别出现不很明显、明显、双向明显的因果关系”。并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通过加强政府对科技的引导、提高企业对科技投入的主动性、引导金融风险机构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和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外资方面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但是他们的研究以大中型企业为研究对象,且数据资料截止到2003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4]王黎娜(2006)等则从创新模型方面对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机理做出了研究。提出关注企业外部资源、创新过程中资源的流动过程、知识的管理和产品中内含的创新资源的整合价值。薛蓓蓓,蔺玉(2006)分析了国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做法总结出我国要积极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充分发挥政府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挥非盈利性机构的作用。纪锦辉(2007)则重点从高层次专业人才方面研究其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他提出制约约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有:陈旧的人才观念、僵化的管理机制、落后的分配制度、滞后的培训制度。张晓,李敏华(2007)则分析了出口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低下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张平(2008)通过对发达国家和部分典型创新国家的分析,提出政府应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运用政府采购机制以及使用间接税收优惠的方式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动力和能力。张克俊(2008)从国家高新区的角度出发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做出了研究,提出:重要途径是整合创新资源,关键是培育创新型企业,重要抓手是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和战略工程,而加强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则是不可缺少的环境支撑。综合以上的文献,对创新能力的研究主要是从R&D 和科技投入、高科技人才投入、金融投入方面来提高自主创新的投入能力。对于政府的作用强调的比较多,比如:政府对科技的引导、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运用政府采购机制和税收优惠政策来提高企业的投入能力。而对企业内生的投入能力,包括后面要提到的内部运行环境的研究文献不多。

①这里引用了肖高,刘景江.先进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关键途径与案例分析.科研管理,2007年第3期

②引自夏志勇,袁建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系统构建与构成要素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10期第

环境支撑能力

内部环境

关伟(2007)主要是从企业的内部环境对自主创新做出了分析,提出企业家精神和市场价值导向及企业文化对自主创新的影响。倡导建设一种自主创新的企业文化。李垣,李西壶,方润生(2007)分析了企业家精神、科技人才、内部激励机制、组织结构、知识产权管理以及产权结构等内部因素对于我国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影响作用,并结合了河南近200家企业的问卷调研结果。并得出企业家精神不足和高科技人才缺乏是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实施的最大障碍。然而由于研究方法的缺陷以及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其结果的正确性还有待于研究。崔振洪等(2008)从中小企业角度出发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做出了研究,认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真正“瓶颈”是在企业内部并建议从从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角度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可以看出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内部环境因素的研究主要着重于企业家精神,最主要的是提高企业家的自主创新意识。

外部环境

从外商直接投资角度研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外部环境因素的文献比较多。一些学者认为通过技术引进的方式可以避免重复性的研发投入,以较低的成本获取世界先进的技术和研发管理的经验,迅速缩小引资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Caves(1974)分别检验了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两个国家在1966年制造业的行业横截面数据,发现在澳大利亚制造业中技术效率与行业内的外资份额呈现正相关。有些学者认为FDI加强了本国企业消化、吸收能力型的R&D投资。如Griffith,Redding和Reenen(2000)发现吸收型的R&D可以提高本国企业吸收FDI研发外溢效应得能力。Barrios and Strobl(2003)通过考察西班牙制造业1990年~1994年间的企业面板数据,发现在技术吸收能力较强的出口企业中却存在显著的FDI 技术溢出效应。Kinoshita(2001)考察了捷克制造业1995年~1998年间的企业面板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在R&D密度很高的当地企业中FDI对本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影响效应最显著。候仕军、曹洪(2004)则指出三种主要的研发溢出途径:(1)在跨国公司中央实验室和其海外R&D分支机构间,技术和知识是相互流动,使得国内企业则可以从外资公司的基础研究所开发的新产品、新工艺中获益;(2)跨国公司的R&D以市场为核心.其项目选择的科学性和研究管理的规范性,均使研发投入产出的效率更高,从而促进中国企业提升R&D管理水平和面向市场的科研体制改革;(3)跨国公司在华的R&D机构既拥有充足的资源.又积极实施人才本土化的战略.吸引当地最优秀的研发人才.他们一旦回流到本土企业,将极大地促进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孙文杰(2007)提出了FDI对本国技术创新关系的作用机制的四个方面,即:(1)示范和模仿效应;(2)市场竞争效应;(3)人员培训和流动渠道;(4)产业关联效应;(5)跨国公司与东道国的研发合作。他在文章中认为自主创新包含了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同时他也指出:以往的实证分析中没有采用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合理指标体系,而只是用专利数据来代替,专利只能反映技术创新的数量,而技术创新的其他方面,如产品市场竞争力,对新技术的吸收、消化能力等,是专利数据所不能涵盖的,而这些对研究FDI研发外溢效应的准确程度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实证分析时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崔秀花(2008)从市场失灵理论出发对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新的企业所得税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企业所得税法中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对科技产业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第二,企业所得税法中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会

影响企业成本和收益.使企业的成本减少而收益增加。第三.企业所得税法中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可以降低企业科技创新的风险系数。第四,企业所得税法中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可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市场化和产业化。

黄烨菁(2008)首先分析了现阶段开放条件下技术进步面临的挑战,他认为我国企业在跨国公司市场冲击下创新动力受到挫伤,企业的技术成长受制于跨国公司很难有技术超越,本地企业的创新活动的环境相对不乐观。他提出通过模仿创新、集成创新、推进开放式创新平台的建设来逐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①

纳敏(2007)分析了自主创新能力的外部环境分析,指出政策和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人才环境的重要性。

夏志勇,袁建华(2007)则通过构造企业自主创新的系统模型从内外部运行和支持系统,系统地阐述了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他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内部运行系统分解为:(1)自主创新决策系统;(2)自主创新开发与系统;(3)自主创新实现于系统;(4)自主创新扩散子系统。外部支持系统分解为:(1)金融支持子系统;(2)财政支持子系统;(3)税收支持于系统;

(4)法律支持子系统;(5)市场支持子系统;(6)文化支持于系统。②可是说他的研究是前面研究的一个综合和概括。但是他只是从理论角度给出了分析并没有对各因素做出实证性的分析,其有效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察。

高永岗(2008)论述了建立我国自主创新战略导向的产业基金的必要性,并从组织形式、投资机制、融资机制、退出方式、风险及补偿机制、费用及收益机制六个方面阐述了这种产业基金的运行机制。

赵志耘(2008)在文中提到提到:第一,创新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产权制度和创新成果评价缺乏客观性,投融资体制欠发达。对科研机构的创新资金比重高,而对创新项目支持比较少。缺少对科研经费使用过程的监控,使得大量的科研经费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资金渠道单一,资金分配不合理,中小企业很难获得支持。第二,教育培训体制改革发展滞后,产学研结合机制不紧密。并建议我们国家应该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投融资体系。一要加大政府财政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二要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和风险担保基金。三要加快培育资本市场,满足科技企业吸纳资金、扩张资金的需要。四要积极推行金融创新,加强金融界与科技产业界的合作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发展以企业为主体的,紧密、长期和全面的战略合作模式改革科技评价机制,加快建立公平、公正、透明的科研经费分配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人才开发和培养的体系。

可以看出对环境支撑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融资、产业联盟、人才、国家政策、研发机构、产业基金、基础科技资源等方面。

总结

从自主创新概念提出开始,国内不少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做出了研究。但是系统的单独对创新能力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更多的是从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自主创新的评价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在现有的自主创新能力研究中,对自主创新运行和产出能力的研究比较少,投入能力和环境支撑能力的一些影响因素也会提高自主创新的运行和产出能

①此处引自黄烨菁开放条件下的技术引进——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世界经济研究)2oos年第6期

②引自夏志勇,袁建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系统构建与构成要素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10期第26卷

力。比如资金和人才方面的因素。然而他们又具有自己的特殊的影响因素。比如对市场价值的把握能力、把高科技产品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人才等等。再者,更多的学者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力量放在政府上面,对于创新主体的企业的研究比较缺乏。今后的研究可以从企业角度出发,按照投入、运行、产出和扩散能力进行更为系统科学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吴贵生,刘建新.对自主创新的理解[J].创新与创业管理,2,2006

[2]李建民.中国科技发展战略转变动因分析[J]. 中国科技论坛,2004,2;25~28.

[3]孙文杰,FDI与本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述评[J],现代管理科学2007,9;41~42.

[4]刘和东,梁东黎.R&D投入与自主创新能力关系的协整分析[J],科技政策与管理,2006,8;21~26.

[5]张晓,李敏华.出口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和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5;

[6]张平.鼓励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的国际比较与启示[J],江苏商论,2008,6;160~162.

[7]薛蓓蓓,蔺玉.国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作法及启示[J],经济纵横,2006年,7;52~56

[8]克俊.国家高新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08,3;33~39

[9]关伟.基于企业战略层面的自主创新因素分析,东北大学学报2007,6;495~500

[10]崔秀花.简论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激励作用[J],企业参考,2008,5;82~85.

[11]夏志勇,袁建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系统构建与构成要素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7,10;

[12]纳敏.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外部环境分析,集团经济研究[J],2007,2;106~107.

[13]崔振洪,盛秋生.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策略研究,商场现代化[J],2008,1;

[14]纪锦辉.增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考,经营管理[J],2007,6;13~15.

[15]高永岗.自主创新战略导向的产业基金:必要性及运行机制研究,生产力研究[J],2008,6;34~47.

[16]刘娜,薛耀文,王学军.自主创新梯度策略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J],2OO8,2;40~46.

[17]万君康,李华威.自主创新及自主创新能力的辨识,科学学研究[J],2008,1;205~210.

[18]赵志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几个重要问题,太原科技[J],2008,8;1~3.

关于产业技术创新的研究综述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166期2012年第20期Serial No .166 No .20,2012一、技术创新的概念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第一次提出“创新”的概念:“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 的新的组合。” [1] 弗里曼(1973)认为,技术创新是技术、工艺商业化的过程,导致新产品的市场实现和首次商业性转化[2]。Bessant (2001)认为,技术创新是技术变革过程中发明之后的阶段[3]。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1969年的研究报告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变革的集合;在1976年的报告中把模仿和不需要引入新技术的改进视为低层次的两种创新,划入技术创新的范畴[4]。傅家骥(1995)认为,技术创新是:从研究开发(R&D )到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机会,重新组合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建立生产费用更低、能效更强、效率更高的生产经营的系统活动过程[5]。 曹萍等(2008)认为,技术创新是指企业根据市场需求、 竞争状况及自身条件,进行技术研究开发以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6]。廖媛红(2009)指出,技术创新是对新产品、 新工艺、新服务以及上述各项改进的构想从闪现、研究到生产、销售,实现市场价值的全过程[7]。 综合上述观点,技术创新是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过程,是包括新构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到成果引入市场、商业化和应用扩散的一系列科学、技术和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二、技术创新模式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先后出现了五种具有代表性的技术创新模式。 1.技术推动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式,是指创新主体通过研究开发得到新技术、新产品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并通过生产和销售把新技术、新产品引入市场。在这种模式中,科技进 步或研究开发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来源,市场只是被动的接受创新成果[8]。 2.需求拉动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式,认为多数的技术创新是由社会和市场需求拉动的渐进性的过程,而不是技术推动的直接结果[9]。 3.技术推动与市场需求相互作用的模式,强调技术和市场的有机结合共同推动技术创新,把单一的技术创新模式视为科学、技术和市场交互作用的特例[10]。 4.技术创新一体化模式,认为技术创新过程包括构思、研究开发、生产以及营销等行为,强调研发和制造的一体化,以及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沟通联系[11]。 5.技术创新的网络模式是一体化模型的发展,强调合作企业之间更密切的联系和信息交换。随着技术的进步,技术创新过程的网络化已成为创新过程发展的趋势。 三、我国产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按照划分对象的层次不同,技术创新可划分为企业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和国家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是以企业技术创新为基础,推动整个产业进步,提高产业竞争力的过程[1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7)指出,随经济社会发展,我国企业技术条件发展较快,部分企业已具备较好的创新基础和研发能力,但仍然缺乏技术型人才和核心技术[13]。肖虹(2007)通过对37个产业1999—2004年技术创新统计数据的研究,指出当前中国产业技术转化能力较弱,高新技术产业与非高科技产业对技术的转化能力不强[14]。 王健(2007)结合我国高新技术产业2000—2004年的指标值,认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在R&D 投入和产品占世界出口份额上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对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也较为薄弱[15]。董瑜等(2011)的研究表明:我国的产业技术创新 收稿日期:2012-05-30 作者简介:王璐(1988-),女,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关于产业技术创新的研究综述 王 璐 (安徽大学,合肥230601) 摘要: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在创新过程中,要注重培育企业主体创新意识,引进和培养技术创新人才,提高研发人员比重,创建学习型组织。政府要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力度,选择正确的技术创新战略,加强对科研成果的保护力度,加大产业政策扶持,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氛围和政策环境,从而提升产业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2)20-0020-02 20——

论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论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1、引言 自奥地利经济学家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oseph.A.Scohumpeter)在其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创新基本概念和思想以来,世界各国的一批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创新与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证分析,对传统经济理论中忽视技术进步和创新的研究思路与观念进行了批评,创立了以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理论以及创新经济学(Innovation Economic)理论体系,使技术进步和创新因素开始从外生变量过渡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进入21世纪,科技发展和知识创新在人类经济生活、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也成为了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根据中、加合作开展的“中外技术创新理论发展与应用比较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的成果,回顾了国内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走过的历程,对目前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及其应用取得的进展和若干重要领域的发展动向进行了述评,并就未来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趋势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对促进国内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及其应用的深入发展有所帮助。 2、国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进展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尤其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技术创新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影响日益加深的背景下,许多学者沿着熊彼特的创新思想对技术创新理论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完善,并逐步形成了以技术变革与技术推广为对象的技术创新经济学和以制度变革与制度形成为对象的制度创新经济学两大分支。 西方国家的技术创新理论研究与发展,是从对占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无视技术创新与变革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弊端进行批评开始的。熊彼特于1912年提出“创新理论”以后,又于1939年和1942年分别出版了《经济周期》、《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部专著,对创新理论加以补充完善,逐渐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创新经济学理论体系。但是,由于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熊彼特的学说具有社会主义倾向,在相当长的时期中,创新经济学理论一直受到西方国家的冷遇,未能引起理论界的关注。20世纪50年代以后,以微电

先进技术创新综述

洛阳理工学院 课程创新性报告 课程名称:先进制造与工程仿真技术 课题报告:金刚石刀具刃磨技术的创新性报告 系别:机械工程系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姓名:丁军杰 学号: B12023519 日期:2014.02.25

摘要 先进制造技术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当前世界各国发展国民济的主攻方向和战略决策。精密与超精密加工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和关键。现在,超精密加工技术,特别是单晶金刚石刀具切削技术,已经被国防、航空航天、电子、精密机床和精密仪器等领域广泛应用,单晶金刚石刀具切削及其相关技术也已被更多的学者所重视。 本文针对天然单晶金刚石刀具刃磨技术及工艺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在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金刚石刀具刃磨设备的设计方案,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研究技术途径。从金刚石刀具刃磨技术基础出发,深入剖析了金刚石刀具的刃磨机理、金剐石刀具的设计及制造技术,并对金刚石刀具的刃磨质量检测技术做了深入了解,总结了国内外目前刃磨设备的特点,为开展具有创新性的金刚石刀具刃磨技术与设备研究做好了充分而必要的技术准备。 在金刚石刀具刃磨技术实践研究中,课题以生产实际需要为主,在总结、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结合了金刚石刀具使用现状,选取了适合于已有刃磨设备和金刚石刀具特点的工艺路线,创新性地提出了可行的刀具质量在线检测方法,修磨了两把天然金刚石刀具。经过原子力显微镜(AFM)检测,刀具刃口半径达到了0.6μm,基本满足了实际生产的设需要,实现了课题与生产的紧密结合。经过课题的逐步深入研究,对现有刃磨备进行了一些技术改造,安装新的刀具质量检测装置、刀具装夹工装以及其他设备,使之更加适合于刃磨技术研究工作。 通过综合现有工艺、设各的优缺点、研究结论和将来研究的需求,提出了刃磨设备设计方案,已初步对设计方案进行改进与优化,使其在功能性、经济性、可靠性等方面更加合理。 同时,论文还对将来金刚石刀具刃磨技术及设备研究工作提出了研究设想,通过进一步研究金刚石刀具刃磨工艺及设备,提高金刚石刀具超精密切削质量。 关键词:天然金刚石刀具;刃磨;刃口半径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文献综述研究

毕业论文 科技型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文献综述研究 专业名称:市场营销 班级: 111601班 学生姓名:施晓燕 学号: 201116060123 指导教师:常洁 二零一五年六月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对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政府出台的许多政策、措施也体现出了对其的高度关注。但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缺乏认识与研究,更缺少对系统的构建与运行,因此,本论文的研究对企业认识系统起着理论与现实的意义。 技型中小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分析现状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综述本论文在对山西省高新区科论文写作方法对中国知网等相关网站上的资源进行统计筛选整理分析,从生态系统、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4个方面的文献入手,在分析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评述,最终分析总结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整体理论。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Medium-small-sized enterprises are playing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Many policies and measures promulgated by the government also reflect the high attention of it.But due to the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ecologic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theory lack of understanding and research,lack of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n enterprise understanding system plays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Shanxi Province high tech Zone SMEs field survey analysis of the status , using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 of writing of CNKI and other related web resources for statistical sorting analysis, starting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the ecosyste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cologic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ecosystem of literature, are reviewed 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finally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overall theory of technology-based SM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cosystem. Keywords: Medium-small-sized enterpris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chnology innovation; ecosystem

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趋势综述

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趋势综述 【摘要】技术创新是新技术的产生和商业化应用。本文根据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趋势,将其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单个企业创新行为、创新企业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创新企业与国家关系的研究阶段,并将各阶段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技术创新理论;演变趋势;综述 1.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A.Schumpeter,1912)的《经济发展理论》的出版,首次提出了“创新”这一概念,他认为:“所谓创新,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a new combination)引入生产体系。”其内涵包括:(1)引入新产品;(2)引入新工艺;(3)开辟新市场;(4)控制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5)实现工业的新组织。熊彼特的创新概念既包括了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又包括了非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其创新理论开辟了技术创新理论的先河。下表列举了以往研究者对“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见表1)。 表1 以往研究者的“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列举 2.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发展阶段 20世纪熊彼特最早提出了技术创新理论,从此,拉开了技术创新研究的序幕。根据相关研究文献,从时间上可把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 2.1第一代技术创新理论 第一代技术创新理论研究阶段为单个企业创新行为研究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技术创新研究迅速发展,逐步突破新古典经济学的限制与束缚,形成对技术创新起源、效应和内部结构与过程等方面的专门研究。但研究主要停留在对单个企业创新行为的研究上,如熊彼特于1934-1944强调企业家的作用(见图1)。此后,技术创新理论形成了以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为研究对象、组织变革和组织形式为研究对象的两个分支。该时期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 图1 熊彼特的企业家创新模型 (Mark Dodgson,Roy Rothwell,2000) 2.2第二代技术创新理论 第二代技术创新理论研究阶段为创新企业与企业的合作关系研究阶段。时间为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该阶段研究强调创新企业与企业的合作关系

技术创新理论概述

目录 摘要 (1) 一、技术创新理论概述 (1) (一)企业需要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1) (二)技术创新理论的提出及其发展 (2) 二、基于技术创新理论的海尔集团核心竞争力分析 (4) (一)技术创新是海尔的核心竞争力 (4) (二)技术创新在海尔的成功运用及管理 (5) 三、海尔集团成功经验的启示 (7) (一)提高企业创新管理水平与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重要保障 7 (二)建立学习型组织,培养企业家型人才,为技术创新提供思路与方向7(三)进一步转变观念,实现思维和观念创新 (7) (四)构建与创新先进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文化不断进行创新、发展.. 7(五)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促进完整的创新生态体系的建立 (7) (六)利用外部资源,加快发展步伐 (8) 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9) 海尔集团核心竞争力分析及启示 —基于技术创新理论视角 学生:指导老师: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企业需要技术创新的必要性以及技术创新理论的

提出与发展,在强调了企业需不断创新的必要性基础上,着重从技术创新角度分析了海尔集团成功的宝贵经验,总结了海尔集团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全球化时代能够持续、稳步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对其基于技术创新理论的分析,得出启示性建议与措施,以探索出适合我国企业自身发展的新道路。 关键词:技术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海尔集团 Abstract The passage brifly introduce the necessity that companies ne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propose the innovation theory and development firstly. Base on the necessity of the emphasis that companies ne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t emphasises on the precious experience of the successd of Haier Group from the new view. And it summaeizes why Haier Group could develop continuly and steadily during the fierceful goldlization period. Through the anylysis of the new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ory, it gets revelational suggestion and arrangement to search the new way of their own that fit to our country's companies. key word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nterprise core competitiveness 、Haier Group 一、技术创新理论概述 (一)企业需要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21世纪是创新制胜的世纪,在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环境急剧变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确信变是唯一不变的真理。而如今,“创新”也已成为全球范

绿色技术创新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e8888332.html, 绿色技术创新研究综述 作者:李杰中 来源:《创新科技》2015年第10期 [摘要] 回顾绿色技术创新研究的演进历程,梳理理论研究的热点和主要成果,从评价模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等方面探讨绿色技术创新评价研究,评析研究现状与指出存在问题,探讨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关键词] 绿色技术创新;理论;评价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04 ;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10-32-3 Research Review on the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Li Jiezhong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ingde Normal University,Ningde Fujian 352100)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ed the evolution of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research,combed the hot and main achievement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discussed the evaluation research of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terms of the evaluation model,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methods,assessed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pointed out the problems,to explore the direction and focus of further research. Keywords: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Theory;Evaluation research 绿色技术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随着资源与环境约束的加剧,绿色技术创新成为创新领域研究的热点议题,学者们对此进行了诸多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不少积极的研究成果。 1 国外绿色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对绿色技术创新研究随着绿色意识的增强和对环境保护的关注而逐渐展开。从时间维度看,绿色技术创新本身历经了几个明显的发展阶段,从末端技术到无废工艺(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从废弃物最少化技术到清洁生产技术(1984年至1989年),直到对污染预防技术的关注(1990年),绿色技术不断演进,不断向前渗透,目标和关注重点历经了污染的 去处与资源化、资源的合理利用、零排放、节能减排与源头消减,更加强调全过程的绿色技术创新,更加强调防患于未然,更加强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互动。

诱致性技术创新:文献综述及其引申

诱致性技术创新:文献综述及其引申* Induc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heoretical Development and Literature Review 何爱曾楚宏 内容提要梳理半个世纪以来诱致性技术创新的理论演变过程并综述相关文献。该理论成功地揭示了既定资源条件下技术生成和变化的方向,主要被应用于农业发展研究。现有文献多数以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为对象,且多为验证性研究。通过对理论发展和实证研究表明,以该理论研究中国农业尚存在很大空间。 关键词诱致性技术创新技术变革农业发展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0;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420 He Ai Zeng Chuhong Abstract:This paper provid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studies on the theory of induc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finds that most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focuses 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developed economies,and especially,they are confirmatory studies.As to Chinese agriculture,there are still huge potential research areas under this theoretical frame-work. Key words:induc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echnological change,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技术变革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将技术变革与 资源禀赋结合到一起,通过把技术变革视为内生变量,成功地解释了在自然资源 给定的条件下技术生成和变化的偏向问题。该理论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至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得到关注与发展,并主要被应用于研究农业技术变革和 农业发展。现有研究通过对各国(地区)农业的考察,成功地说明了农业技术变 革的路径及其对整体农业发展的影响。但较多集中于对发达国家(地区)农业的 研究,且多数仍属验证型,即考察理论的存在性和正确性,较少研究运用该理论 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 一、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 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最初是从厂商理论中发展而来,包括两个分支。一个 分支是“施莫克勒-格里利切斯”(Schmookler-Griliches)假说,重点关注增长的产 品需求对技术变革速度的影响,也可称其为市场需求诱致的技术创新理论。 Griliches采用这一理论对美国杂交玉米的发明和推广进行研究,并解释了这一 过程中市场需求所起的作用,但是并没有给出一个比较完全的理论模型描述[1]。 而Schmookler非常肯定地指出,引致发明的因素在于市场力量的作用,而不是 其他可获得的基础科学知识[2]。尽管如此,“施莫克勒-格里利切斯”假说并没有 被广泛接受而是遭遇了一些批评。例如,Mowery and Rosenberg认为,“市场需求 *该标题为《改革》编辑部改定标题,作者原标题为《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演变与研 究评述》。

(完整版)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编程与操作课程教学大纲

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编程与操作课程教学大纲 一、说明 1.本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本课程是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专业必修课程,它以数控铣床(加工中心)为对象,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的基本知识与核心技术,掌握数控铣床(加工中心)削加工编程方法、掌握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操作技能、学习数控系统的控制原理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床的维修技能。学生掌握数控机床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学会合理地选用组成数控机床切削参数,培养学生达到正确使用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的能力。 2、本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任务:使学生掌握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的结构、工作原理、编程方法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的操作技能,为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的特点、工作原理; (2).掌握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的机械结构特点; (3).掌握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的手工编程方法; (4).了解数控系统的基本组成及软、硬件工作原理; (5).掌握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的基本操作和操作要点。 (6)、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应具有必要的生产实践和感性认识,故本课程应在金工实习后进行教学。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本课程以自学与辅导助学为主,文字教材为主要教学媒体;另外还有配套的IP课件。学习中首先阅读教学大纲,了解各部分的重点、难点及学习目标,按照教学要求完成作业。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织短期集中面授,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也可以借助仿真软件,进行辅助教学,检验程序的正确性;还可以通过工程实际,采用项目教学法,把数控加工工艺、编程技术和数控机床操作紧密结合,边学习、边实践。从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大学生创新项目文献综述

技术文件写作与交流 课程作业文献综述 课题名称:智能家居系统 系部: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专业: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 姓名:田雨 __ 学号: 2014210455 指导教师: 二0一六年三月

智能家居系统 摘要:随着人们对家庭住宅观念的改变,智能家居系统已经走进了人们生活之中。智能家居系统是融合了计算机、网络、自动控制、传感等多种技术,借用无线传输来调控家中的电器,从而实现优化人们生活的目的。 关键词:. 智能家居系统无线传输优化 Smart Home System Abstract :With the change of the people for family housing idea, intelligent hous ehold system has entered people's life. Smart home system is combined with com puter, network, automatic control, sensing and other technology, use wireless tra nsmission to control home appliances, so as to realize the purpose of optimizing people's life. Keywords: Smart Home System , Wireless transmission, optimization 简介 本文是关于智能家居系统的综述。介绍了其研究背景发展意义,国内外在智能家居领域的现状,以及从搜集到的文献中,总结出来的不同设计方案的系统。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人们对家庭住宅观念的改变,人们对生活的安全、舒适、便捷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智能家居必将成为现代化住宅的发展趋势。“智能家居”(Smart Home)又称智能住宅。他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嵌入式系统和网络通讯技术,将家庭中的各种设备(如照明系统、环境系统、安防系统、网络家电)通过家庭网络连接到一起,融合了计算机、网络、自动控制、传感等多种技术,借用无线传输来调控家中的电器。一方面,智能家居让用户有更方便的手段来管理家庭设备,比如无线遥控器、手机、互联网等。与普通家居相比,智能家居不仅拥有传统的居住功能,提供舒适与安全。高品位且宜家的家庭生活空间;还有原来的被动静止结构转变为具有能动智慧的工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交互功能,帮助家庭与外部报纸信息交流畅通,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帮助人们有效安排时间,增强家居生活的安全性,甚至为各种能源费用节约资金。 基于调研结果和家居的发展特点和现状可以看出,虽然目前智能家居系统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产品,但总体还处于市场发展初期,特别是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权威的产品出现。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激射的进步,人们对家庭环境必然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计算机技书,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消费电子产品正逐渐与计算机、通讯技术密切结合在一起;同时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家庭安全、家居智能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将高科技产品应用于住宅和物业管理已经成为当今商品房的一大卖点。目前美国的智能建筑、智能家居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国内的智能家居产品大多数招办火简单改装国外产品。由于我国家具居生活与国外相差甚大因此开发适合我国家居特色的智能家居产品显得由为重要。[3] - 2 -

关于企业创新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2018年5月西部皮革理论与研究 关于企业创新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陈园园 (天津财经大学,天津30000) 摘要:创新是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科技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这几年来,中国高度重视创新,提出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企业创新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相关研究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本文通过总 结国内有关企业创新的研究成果,从影响企业创新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两个角度总结了现有文献。 关键词:企业创新;宏观因素;微观因素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 - 1602 (2018) 10 -0051 -02 创新是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科技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国 民经济发展的核心。这几年来,中国高度重视创新,提出创新驱动 的发展战略。企业创新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相关研究 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 1宏观因素 蔡竞和董艳(2016)使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各 城市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的数据,结合中国工业企业在2005年- 2007年的数据,对区域银行竞争程度对企业创新行为是否会产生影 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银行业的竞争性市场结构对企业的 研发创新具有促进作用,而且这种影响在中小企业更为明显。同时,与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相比,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 更好地推动企业进行研发创新。 史宇鹏和顾全林(2013)在建立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国 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情况对微观企业中创新投入的影响。结果发 现,公司中存在的知识产权侵权的程度会对公司的研发活动产生较 强的抑制作用,而且通过调查与查处并不能完全消除这种负面影 响。另外,知识产权保护的程度对不同公司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与 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受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会更大;高竞争 行业的企业也是。 王文春和荣昭(2014)利用1999 -2007年间35个大中型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据,研究了房价上涨对新产品的产量和X&D 投入的影响。结果发现:如果房价上涨越快,那么本土企业创新的 趋势就越弱。 吴超鹏和唐莳(2016)对中国各省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 的不同对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是否会产生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 表明:如果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大,那么可以提高企业的创 新能力,具体表现为企业专利研究的产出和研发投入增加;同时,加强知识产权执法是通过降低研发溢出损失以及减轻外部融资约束 着两种方式来促进企业创新的。 倪骁然和朱玉杰(2016)发现,加强劳动保护可以使企业的创 新创新活动增加。他们以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为基准,建立了双重差异模型。结果显示,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后,劳 动密集型企业的创新投入大幅增加。同时,企业的创新产出也显著 增加。另外,本文的结论在创新需求和竞争程度较高的行业,以及 在民营企业中更为突出。 苏依依和周长辉(2008)吸收和整合了企业行为论与组织生态 学这两个理论,深入探讨了产业集群是否会对企业创新产生促进作 用。首先,从企业行为理论这个角度来看,集群预期为集群公司提 供了绩效评估的基准,这反过来影响了公司的创新决策。其次,从 组织生态学的角度看,集群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将影响集群企业对外部环境的感知,从而影响企业的创新决策。同时,他们实证分析 了基于2002 -2003年中关村科技园区高新技术的数据。结果表明,企业绩效低于集群预期,集群企业采用高强度研发的可能性较大。 林炜(2013)运用内生增长模型以及知识生产函数来分析了劳 动力成本上升是否会对公司创新能力产生影响。他利用1998 -2007 年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进行研究,计算了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对 于劳动力成本的激励弹性系数。结果发现,公司的创新能力与劳动 力成本呈现出正向变动的关系。 张峰等(2016)根据2012年世界银行对中国民营制造企业的 调查数据,研究了非正规部门的灰色竞争是否会对企业创新决策产 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正规部门的存在以及其灰色竞争行为确 实会阻碍正规企业的自主创新,促使正规企业转向模仿。但与此同 时,企业间的合作创新并没有受到影响。同时,非正规竞争的抑制 作用在监管较严的地区更为严重,而在资源丰富或知识产权保护较 强的地区并不是很严重。 江轩宇(2016)结合实施创新驱动型发展战略和深化我国政府 分权改革的现实背景,讨论了地方国有企业金字塔结构对企业创新 的影响。结果发现,地方国有企业的金字塔结构与企业创新呈现出 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政府分权能够有效提高公司的创新能 力。另外,减轻政策负担,增加创新资源,放宽工资控制,增加创 新意愿等措施也是促进企业创新的有效方法。 2&观因 王姝勋等(2017)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以及双重查分法,检验 了2006 -2011年中国上市公司采用期权激励是否会对企业创新产生 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期权激励这一措施增加了公司的专利产量,而且增幅高达30/。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一效应在非国有企业以及 期权行权期较长的公司中更加显著。 余琰和李怡宗(2016)分析了以高息委托贷款为代表的影子银 行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年内从事高息委托贷款 使公司未来的专利产出水平和投资水平降低了,同时,未来营业利 润资产收益率较以前更低,而营业外利润资产收益率变得更高。 周黎安和罗凯(2005)运用1985年至1997年的中国省级面板 数据,研究了中国企业规模和创新的地域差别问题。结果发现,在 中国,企业规模能够对创新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但这种关系在非 国有 业更显著。这表明 业 与 业 的关系 立在一定的公司治理结构上。简单的规模化和集团化并不能保证公司 能够 。 鞠晓生等(2013)利用1998年至2008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发 现,由于存在较高的调整成本和比较 (下转第53页) 作者简介:陈园园(1994-),女,汉族,江苏盐城人,管理学硕士在读,天津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方法。 51

技术创新理论概述精编版

技术创新理论概述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目录 摘要 (1) 一、技术创新理论概述 (1) (一)企业需要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1) (二)技术创新理论的提出及其发展 (2) 二、基于技术创新理论的海尔集团核心竞争力分析 (4) (一)技术创新是海尔的核心竞争力 (4) (二)技术创新在海尔的成功运用及管理 (5) 三、海尔集团成功经验的启示 (7) (一)提高企业创新管理水平与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重要保障 (7) (二)建立学习型组织,培养企业家型人才,为技术创新提供思路与方向 (7) (三)进一步转变观念,实现思维和观念创新 (7) (四)构建与创新先进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文化不断进行创新、发展 (7) (五)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促进完整的创新生态体系的建立 (7) (六)利用外部资源,加快发展步伐 (8)

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9) 海尔集团核心竞争力分析及启示 —基于技术创新理论视角 学生:指导老师: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企业需要技术创新的必要性以及技术创新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在强调了企业需不断创新的必要性基础上,着重从技术创新角度分析了海尔集团成功的宝贵经验,总结了海尔集团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全球化时代能够持续、稳步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对其基于技术创新理论的分析,得出启示性建议与措施,以探索出适合我国企业自身发展的新道路。 关键词:技术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海尔集团 Abstract The passage brifly introduce the necessity that companies ne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propose the innovation theory and development firstly. Base on the necessity of the emphasis that companies ne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t emphasises on the precious experience of the successd of Haier Group from the new view. And it summaeizes why Haier Group could develop continuly and steadily during the fierceful goldlization period. Through the anylysis of the new technological

技术创新文献综述

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浙江理工大学,吴华贵,杭州,310018) 摘要: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是自主创新绩效评价和国家创新政策制定的基础。本文回顾了已有的对自主创新能力研究的相关文献,主要从自主创新的投入能力和环境支撑能力两个角度出发,发现以往的文献对投入和外部环境的研究比较多,而对于企业内部的运行和产出能力研究较少。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建议方面强调政府作用的占多数,缺乏对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的内部因素进行研究。 关键词:自主创新;自主创新能力;FDI;R&D; 创新概念的定义 要理解自主创新,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创新,自主的涵义又是什么。 创新一词在辞海中并没有,引用“英汉辞海”innovate,innovation的意思,即采取新的事物,变革,创新,改革。查“英文字根字典”英文单词来自nonus,nonellas.意思是NEW 新的意思。① 熊皮特在其1911年出版的《经济增长理论》首次引入了创新这个概念。他认为任何生产都是一种组合。而当有一种新的组合,这种新的组合是不连续的出现的时候,那么具有发展特点的现象就出现了。这种现象就是创新的最初概念。之后其又在《经济变动分析》一文中对创新做了如下定义:创新就是生产函数的变化,这种生产函数的变化不能分解为无限小的步骤,曾做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你可以把许许多多的邮车加起来,加到你想要加到的地步,但你永远得不到一条铁路(熊彼特著,叶华译,2007) 。这一定义后来也被学者广泛引用,但是对熊皮特的生产函数跳跃式变动持有不同的观点。S.C. Gilfillan(1935)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内容是无数进步细小的更新和改良,而重大创新发生的概率是很低的。John Enos(1962)对美国精细化工工业的技术创新进行了长时间的跟踪研究,发现每项新技术产生的经济效益有一半来自发生在新技术投入商业化使用之后的持续改进。Abernathy 和Utterback(1978)提出:“重大创新”和“渐进创新”两种创新模式并不是彼此独立的类别,许多组织都经历了从重大产品创新到渐进创新的改变;工艺和渐进创新与产品创新具有同等甚至更重要的商业价值。N. Rosenberg(1982)认为:熊彼特强调的是重大创新,却忽略了渐进创新的作用。 从熊皮特提出创新概念到现在,创新被赋予了很多形式: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组织创新、过程创新、管理创新等。但最终可以归纳为两种形式,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凡是涉及“人与人关系”的创新就是制度创新(改变生产的“交易成本”),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创新就是技术创新(改变生产的“技术成本”)(汪丁丁,2003)。按照这种分类方法,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资源配置创新、过程创新应该属于技术创新,而市场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属于制度创新。

技术创新理论

技术创新理论 技术创新理论(Technical Innovation Theory) [编辑] 技术创新理论的提出 技术创新理论(Technical Innovation Theory)的首次由熊彼特(Joseph A·Schumpeter)的《经济发展理论》系统的提出。”创新”就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the setting up of a new product in function),即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结合。并将其引入生产体系。创新一般包含5个方面的内容(1)制造新的产品:制造出尚未为消费者所知晓的新产品(2)采用新的生产方法:采用在该产业部门实际上尚未知晓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的市场开辟国家和那些特定的产业部门尚未进入过的市场:(4)获得新的供应商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5)形成新的组织形式创造或者打破原有垄断的新组织形式 创新并不仅仅是某项单纯的技术或工艺发明.而是一种不停运转的机制.只有引入生产实际中的发现与发明.并对原有生产体系产生震荡效应。才是创新。 [编辑] 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 后来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被他的追随者发展成为当代西方众多经济学理论的两个分支一是新古典经济学家为将技术进步纳入到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主要成果就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二是侧重研究技术创新的扩散和技术创新的轨道”和范式等理论问题。从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至今已有将近100年的时间.这期间有众多学者对技术创新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许多有特色的理论。但是由于这些研究的出发点和前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

异.再加上技术创新是一个设计面广。影响很大十分复杂的过程.所以至今各专家学者以及研究机构对“技术创新概念的定义莫衷一是。 1、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1)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197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索罗(Robert Solow)于1956年提出了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该经济使用两类投入(资本和劳动)生产一种均质产品.首先假定技术保持不便.集中考察资本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资本累计模型)。 (2)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1986年罗默(Paul·Romer)在《收益增长和长期增长》中,提出了一个与收益递减的传统模型不同的收益递增的增长模型。他把技术进步视为经济的内生变量和知识积累的结果认为知识积累才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在罗默的模型里.知识被分解为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一般知识产生经济外部性.使所有企业都能获得规模收益.专业知识则产生经济内部效应.给个别企业带来垄断利润.从而为这些企业提供了研究与开发的基金和内在的动力。因此,知识作为一种内生的独立因素不仅可以使知识本身产生递增收益,而且使资本、劳动等其他投入要素的收益递增。这就为经济的长期增长提供了条件。技术与众不同的一个特点在于它是公共品,产出这种技术发明的费用昂贵,但复制它很廉价。 新增长理论的贡献在手改变了我们关于增长途径的思维方式。如果技术水平的不同是导致各国生活水平的诧异的主要原因.并且假定技术知识是一个可以生产出来的要素,那么需要着重研究的方面就有:国家怎样才能提高技术水平7怎样有效的进行技术的转移、扩散和增值等。这就引发了有关国家创新系统的探索。 2、技术创新的”轨道和范式“ (1)从线性范式到网络范式 2O世纪7O年代,在熊彼特的影响下形成了创新研究的”线性范式“。该范式认为技术创新一般经历发明一开发一设计一中试一生产一销售等简单的线性过程.局限于单个企业内部的技术过程。后来的研究发现外部的信息交换及协调对于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效克服单个企业技术创新时的能力局限.降低创新活动中的技术和市场不确定性。此后.创新研究的视野从单个企业内部转向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和互动.导致网络范式的兴起。阿歇姆(Asheim T.1998)对线性范式与网络范式的特征进行了比较。 (2)区域创新与集群创新 ”网络范式”最初应用在国家层面,形成了”国家创新系统”理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经济意义上的”国家状态”日益让位于“区域状态”.区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利益体.关键的商业联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