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藤野先生》优秀实用教案(附板书)

《藤野先生》优秀实用教案(附板书)

《藤野先生》优秀实用教案(附板书)
《藤野先生》优秀实用教案(附板书)

5 藤野先生

方法

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第一课时

导入一(故事导入):1998年11月29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日本仙台市参观了鲁迅纪念碑(出示图片)。鲁迅的纪念碑为什么建在仙台呢?藤野先生和鲁迅是什么关系?鲁迅在离开仙台二十年后写了一篇回忆老师的文章《藤野先生》,(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沿着鲁迅先生的足迹,去重温那一段往事。

导入二(复习导入):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杂文集《华盖集》《坟》等。

2.交流背景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留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3.知识链接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姓藤野,名严,排行第九,1874年生于福井县一个医生家庭,在名古屋爱知县立医学专门学校毕业。1904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教学。1915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改为东北医科大学,藤野先生到东京学耳鼻科,以后回到家乡——福井县木村自立诊所。1945年8月11日逝世,终年72岁。

鲁迅的三位恩师

(1)寿镜吾(私塾先生):封建的老师,总是爱用戒尺来吓唬学生,却不会真打。知识渊博。死板的寿镜吾先生作为鲁迅的启蒙老师,对鲁迅的作品起着很大的影响,他的骂世和他的爱国精神也同样传到了鲁迅身上。对学生严厉,但教学的严厉中又带着轻松气氛。

(2)藤野严九郎(解剖学教授):在日本关心鼓励鲁迅,是鲁迅弃医从文的关键人物。藤野先生是一个日本人,令鲁迅难忘的是他没有民族偏见,对自己一视同仁,热情地教育。他是一位没有民族偏见,认真负责,治学严谨,要求严格,尊重他人,热情诚恳的人。

(3)章太炎(学者、革命家):十分爱国,却又明是非,不会盲目地爱国。他的革命业绩甚至比他在学术上的造诣还深!太炎先生最令鲁迅敬佩的是他的革命精神,也影响了鲁迅一生。正直,有革命之志,引原文中一句话“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后来,退居于宁静,有人批评他,但在鲁迅心中,老师仍是后世楷模。

4.积累字词

(1)注音

绯.红(fēi) 烂熳.(màn) 芦荟.(huì)

解剖.(pōu) 不逊.(xùn) 匿.名(nì)

诘.责(jié) 瞥.见(piē) 畸.形(jī)

寒颤.(zhàn) 发髻.(jì)

芋梗

..汤(yù gěn g) 杳.无音信 (yǎo)

(2)解释词语

①绯红:鲜红。

②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

③不逊:傲慢;无礼。

④标致: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⑤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⑥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顿挫转折。

⑦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

⑧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这里指考试不及格。

⑨毫不介意:对不愉快或不满意的事,一点也不放在心上,丝毫不往心里去。

(一)整体感知

1.课文是围绕什么中心选材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2.文章变换了几个地点?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划分全文的结构层次。

3.文中记叙了藤野先生几件主要事情?赞扬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贵品质?

方法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标示段序,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抓住关键性词句。

【交流点拨】1.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选材。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离别—怀念) 暗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

2.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全文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5段),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从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3.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

(二)深层探究

1.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哪些内容?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仔细阅读课文38自然段,请作简要的概括。

设计意图: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1.(1)在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恶浊、庸俗的生活;

(2)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

(3)受到仙台医专的职员的优待;

(4)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

(5)弃医从文的思想的转变。

写这些都是为表现“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是感激、怀念和愧疚,具体表现在:①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先生的照片;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和力量。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记叙了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断,其中有东京“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有东京到仙台的旅途回忆,有在仙台的食宿情况,也有受到日本具有狭隘民族观念的学生的排斥,还有一次看电影受到的刺激,而重点是记叙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内容丰富,形散神凝,一条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线索贯穿全文,使每个看来平淡无奇的生活片断闪耀着夺目的光华,从而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第二课时

找一个同学回忆一下鲁迅先生去日本学医的原因……那么作者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了呢?主要是因为两件事,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看是两件什么事,并准备复述。

(一)深层探究

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藤野先生的内容。

1.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文中作者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学生朗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交流点拨】1.语句略。

初步印象(白描手法)

目睹印象——治学严谨

耳闻亲见——生活俭朴,学者形象

2.四件事情:(选取典型事例)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结论: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二)品析语言

1.精读1—2段,思考: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2)“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

【交流点拨】(1)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

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流露出作者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情绪。反衬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2)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反语的讽刺力量,更强烈表达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视和反感。而改动后语意直露,缺乏了讽刺意味。

2.精读第24—31段,思考:

(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的“何尝”是什么意思?

【交流点拨】(1)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日本人的心理来写,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的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受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2)“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幸灾乐祸,麻木不仁,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

3.学生自读课文38段,分析其作用。

【交流点拨】语段中“良心发现”一词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增

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等。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文章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鲁迅的文章尤为如此。走进散文《藤野先生》,使我们触摸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更深透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藤野先生,令鲁迅感念,更镌刻在读者的心中,愿我们在关爱的沐浴中,生活的天空更为湛蓝、亮丽。

同样是写老师的回忆录,试比较本文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文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交流点拨】作者对三味书屋中施行封建教育的先生只是“很恭敬”;而《藤野先生》则表现了作者对毫无民族偏见,热心诚恳地关心、帮助“我”的藤野先生真诚的感激和深切的怀念。

藤野先生

鲁迅明线: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没有民族偏见——怀念先生

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实习

问中国女人裹脚

暗线:鲁迅的爱国主义情感——弃医从文

(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藤野先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落第、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抑扬顿挫”等词语。 ⑵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写作背景。 2、能力目标: ⑴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⑵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品析“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似乎”等副词对表达文意的作用。 ⑶理清文脉,把握本文的叙述线索。 3、德育目标: ⑴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尚品质。 ⑵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1、理解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品评重点句段,领会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思想感情丰富深刻。引导学生揣摩品读重点句段,悉心体会作品的结构方法和富含浓郁感情的语言。 2、研讨探究法: 散文回忆了作者在日本的留学生活和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引导学生研析重要句段,如反语、副词的表意等,以求准确深入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时代背景材料。引导诵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通过研读典型事例,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忆及老师,三味书屋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则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那么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 (板书文题、作者)

老舍《我的母亲》公开课教案

《我的母亲》 阳春市实验中学高一语文薛光男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文章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的总体把握,引导学生掌握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 2.体会赏析文中描述母亲做人做事的细节描写,进而把握母亲的形象。 3.训练学生运用细节描写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真情实感的能力。 4.体会来自平凡世界的人际温暖,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鉴赏作者笔下所塑造出的伟大的母亲形象,领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文中朴素的语言,赏析文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一直强调的母亲对其的“生命教育”,从而提升对浓浓亲情的珍视。 教学方法: 阅读法、诵读法、活动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一位作家这样说道:“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是历史,赋予母爱亘古的深沉;是深情,赋予儿女对母亲深深的依恋。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儿女还没来得及报答母亲,母亲却永远地离去了。抗日战争爆发后,老舍孤身一人在大后方从事抗战文艺创作和组织工作。1942年,老舍的母亲在北京去世了,最初家人没敢把母亲病亡的消息立即告诉他,害怕加重他的孤独痛苦。差不多一年后老舍才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于是,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了《我的母亲》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我的母亲》,感受老舍笔下那位普通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 二、课文内容分析: 那么老舍身为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母亲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 快速阅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加上顺序号,并从文中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用以下句式来回答: 1.第自然段,写了母亲(事),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的人。 参考: (1)第8段。“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第8段。“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 第8段。“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勤劳诚实认真 (2)第10段。“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 ——热情好客 (3)第11段。 ①“姑母时常闹脾气。……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当如此。” ②“她最会吃亏。……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位侄子,声称有承继权,母亲便一声不响,教他搬走那些破桌子烂板凳,而且把姑母养的一只肥母鸡也送给他。” ——善良隐忍、宽厚忍让 (4)第12段。“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她的泪会往心中落!” ——坚韧刚强 (5)第13段。 ①“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 ②“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二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二 教学目的: 一、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设想: 一、讲清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和“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抓住物征写人的方法,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藤野先生的高尚风格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二、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 三、充分运用课后的练习进行教学;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横线处内容让学生回答)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同学们讨论、回忆。教师归纳、明确。)现在我们再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板书课题) 2、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学生回答,由教师归纳明确: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朝”读zhāo,早晨的意思。早晨的花到晚上拾起来,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3、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初读课文,思考完成: 1、划出文中生字词。 2、给题目添加修饰词,感知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 (正直热诚)(治学严谨)(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具有求实精神)(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考点分析

《藤野先生》考点分析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与鲁迅相关的中学课本中的常识; 2、记叙文中相关考点: 准确概括文章内容;正确文章;分析文章双重线索;深刻领会文章;描写人物手法及作用;分析人物情感性格 3、提高学生处理记叙文阅读的能力。 【学习重点:】 情节梳理、双重线索、主题把握、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 【学习难点:】 描写人物手法及作用; 【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前小活动 说说你最尊敬的或印象最深刻的一位老师 (要求:能用最简洁的语言说出他(她)的性格,并能说出至少一件有关于他(她)的事。) 出示课题《藤野先生》鲁迅——中考考点分析 二、相关考点的梳理: (一)、相关文学基础知识;(二)、准确概括文章内容 (三)、正确梳理文章情节;(四)、分析文章双重线索 (五)、深刻领会文章主题;(六)、描写人物手法作用 三、合作探究,交流归纳总结: (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归纳;师总结补充) 考点一、相关文学基础知识 1、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和左联的领导者之一。鲁迅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思想家和短篇小说大师。 2、鲁迅主要作品 小说集3部:《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1部:《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1部:《野草》;杂文集16部:《华盖集》《坟》《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还主编多了文学期刊,并著有大量学术文章,是民国时期的学术大家。3、著名篇目的出处 《呐喊》:自序、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孔乙己、社戏、故乡 考点二、准确概括文章内容:(人+事) 考点三、正确梳理文章情节: 在与先生相处的过程中,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事? 添改讲义11-15;纠正解剖图16-19;关心解剖实习20-22;了解裹脚23; 考点四、分析文章双重线索: “明线”与“暗线”所谓双线结构法,就是指叙事过程中设置两条线索,分叙两件事,彼此映照、对比、交叉、重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 藤野先生教案 新人教版(1)

《藤野先生》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围绕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来分析文章 教学要求: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当堂练习作文片段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从中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的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鲁迅的这篇散文《藤野先生》弄个明白。 明确本文出处、教学重点、写作背景以及与《回忆我的母亲》写法上的不同。 二、简介作者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从事了文学,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三、理清全文结构层次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投影显示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 相识前相识相处时相别后 东京(离往、初到、在)仙台(回)北京

见闻感受??相识肖像声调深切怀念 ??相处四件事例珍藏讲义 ??悬挂照片 相别神情话语多写文章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那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 四、分析讲解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 1.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 明确这些语句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投影显示如下) (1)外貌描写的句子符合人物身份 (2)动作体现人物特点 (3)说话声调治学严谨 (4)介绍解剖学历史生活俭朴 (5)忘带领结,穿旧外套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 2.学生默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1)添改讲义 提问:“我”很吃了一惊的原因是什么?“我”为何感到“不安”? (2)纠正解剖图 藤野先生对学生要求严格,工作一丝不苟,循循善诱,平易近人,和蔼地指出鲁迅图中的错,可当时的鲁迅有点任性,口头答应着,心里却不服气。哪个 成语可恰当地概括这中情形?试着找出与此成语相反的词语。 (3)关心解剖实习

《藤野先生》教案

1、《藤野先生》教案 主备:赵方喜 《藤野先生》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落实生字生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思路、结构,概括主要事件。 教学重点、难点:理思路、概括主要事件。 二、预习导学 1、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1)根据拼音写汉字: fēi红()油光可jiàn()解pōu() mò()生 不xùn() nì名() ji责() hè()彩 yǎo无音讯() piē()见 yì扬顿挫()深wù痛疾() (2)解释划线的字: 油光可鉴()好意难却() 出言不逊()匿名() 毫不介意()杳无消息() 2、鲁迅,原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家,他的小说集有,,著名小说有,等,本课选自他的散文集,我们学过选自这个集的课文为,。 3、默读课文,思考并完成: (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转换了三个地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2)在三个地点“我”先后经历了哪些事情?试简要概括,并以此划分全文的层次结构。 在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恶浊、庸俗的生活; 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 在仙台:受到仙台医专的职员的优待; 与藤野先生交往;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离开仙台:怀念藤野先生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藤野先生》 写作特点

《藤野先生》写作特点 这篇回忆录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学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有如下特点。 1.脉络分明,记叙有序。 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的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然后用设问句自然过渡。接着写初到仙台受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很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仙台医专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作者弃医从文,都围绕这条内在的线索。因此,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 2.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 文中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就甚为传神。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很能反映他们的思想本质。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留洋学生既要学时髦,又要表示忠于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对他们的辫子进行形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也反映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3.语言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这篇回忆文章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伟大的”人,记的是震动作者灵魂的典型的事。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如怀念藤野先生,作者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直接抒发感激敬仰之情。再如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写弃医从文的举动,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深切感情。

《回忆我的母亲》名师教案

《回忆我的母亲》名师教案 (一)教学建议(500字左右) 1.在学习之前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朱德生平及朱德母亲的事迹,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外阅读结合起来。 2.本文写的是“回忆我的母亲”,这是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话题。尽管时代不同,“母亲”的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是每一个时代都相通的。所以,教学本文,要适当联系学生生活,让学生获得体验。 3.文章的语言朴素真挚,但深沉的表达作者对母亲的崇敬和怀念,可让学生讨论文章语言的魅力。 教学建议:两课时 (二)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一些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他们对于作品内容已经具备了概括、分析的能力,但有些内容理解得不够全面、客观。不过,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只要给他们机会就会展示出来。因此,多注重课前预习指导,课堂引导得当,他们就会迸射出智慧的火花。 二、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词句,了解作者及回忆录的语体特征。 2.学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 3、学习朱德母亲的传统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和敬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1. 学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 2.理解文意,概括文中的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四、教学方法 情境渲染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加上教师深情的语言创设情境,营造与课文内容想吻合的浓厚的亲情氛围。 合作探究法:用于对人物性格和语言特点的分析。鼓励学生结合阅读经验,研讨交流,大胆质疑,以感悟作品包蕴的人文内涵。 诵读教学法:课文以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再现了一位平凡又伟大的母亲形象。全文毫无夸饰之辞,直白,坦诚。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把握文中的母亲形象,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 五、教学过程及要点 第一课时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马琼芬 一、教材依据 《藤野先生》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是一篇精读课文。 二、设计思想 (一)、教材分析: 《藤野先生》是一篇传统课文,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地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洋溢着作者一腔的爱国之情。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学到叙事性文章的写法,也能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 (二)、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有主见,他们对于作品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概括、分析能力,但看问题往往不够客观、全面、深入。不过,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好胜心强。倘若教师在班级中创设交流、探索、合作的良好氛围,在教学中“还政于民”,引导得当,学生定会从中获得感悟,得到教益的。 (三)、设计理念: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设计。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时,展开横向思维,读懂事件与主题的关系;在引导学生欣赏名家作品的同时,使学生受到前人高尚情操的熏陶,达到既学读书又学做人的目的。 本文篇幅较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如果讲课时不分巨细、面面俱到,势必会顾此失彼,给学生“零碎”的感觉。授课时,应紧紧抓住文章两条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这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这一暗线,采用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思路,首先弄清文章的主要形象藤野先生,然后再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中要始终突出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法重点就在探究学习上,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讨论法、仿写法等学法。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方法与过程:抓住文章两条线索,采用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思路,首先弄清文章的主要形象藤野先生,然后再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的高贵品质;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五、教学难点 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相关背景资料,了解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现状

《藤野先生》精品教案(第3课时)

藤野先生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修辞的作用和关键句段的含义)教学过程: —、修辞作用 文中第1自然段“但花下……实在标致极了”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明确:比喻、反语的巧妙使用,使文章语言幽默,风趣而又不失力度。 (1)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二、分析关键句段 1. 这篇文章既然重点写藤野先生,从文章内容上看,写清国留学生的所作所为、日本“爱国青年”的所作所为,似乎与藤野先生无大关系,认真思考,这些内容与写藤野先生有何关系? 明确:本文记叙抒情的对象是藤野先生,但在五千字的文章里,正面写藤野先生的不过两千字,其余文字表面看来与藤野先生没有多大关系,但实际上“形断意连”,笔笔都是为了衬托藤野先生。总体来看,作者写清国留学生和日本“爱国青年”,是在写与藤野先生相识、相交、相别的社会背景。 2. 鲁迅去日本留学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离开东京?为什么学医?又为什么弃医从文?这些都表现了鲁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1)鲁迅原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 (2)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櫻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去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 (3)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藤野先生》教案鲁教版(1)

《藤野先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收集鲁迅生平和创作的资料,认识鲁迅的人生道路,为理解鲁迅作品打下基础。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明确这篇回忆录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记叙的。 2.复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探究本文外貌描写及典型事例对揭示人物思想和性格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习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 2.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等词语。 2.回顾复习作者鲁迅及相关知识;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时代背景材料。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4.研读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学习运用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5.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

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出示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作家作品: 学生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 2.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09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课文。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标示段序,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2.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请你依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内容,列出结构简表。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板演自己列出的结构图。 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 见藤野前,在东京 相识 与藤野在仙台相处 离别 相别后,深切怀念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这篇文章还有另外一条暗线,那么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我们先按下暂且不表。下面先来看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述藤野先生的。

我的母亲优秀教案

我的母亲优秀教案 我的母亲优秀教案 我的母亲一文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我的母亲优秀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学习目标: 1. :掌握如何阅读写人散文。 2. :把握母亲的人物形象,感受母亲对胡适成长的深远影响。 3. :形成紧扣文本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胡适先生的回忆性散文《我的母亲》,同学们都预习了吗?那我想问问同学们是如何预习的?预习时都做了些什么?学生可能会有的:1、字词。(直接讲,不上黑板。)2.人物形象。3.分几个部分。(本文的文眼。)4.作者对母亲的情感……师:很好。看来同学们对本文都做了很好的预习。那同学们阅读过程中有没有思考,并形成自己的问题?(学生可能有两种情况:1.有,那就请学生提问,仅限3位。2.没有,要求同学们以后阅读一定要带着思考、带着问题阅读,这样才更有阅读价

值。)二、教师总结:从同学们预习反馈来看,如何阅读、预习写人散文的方法也就能得出:其实,总的归纳起来就是写了什么(1、2、3)?为什么写(4)?怎样写的(5、6)?其实这是读任何文章我们都需要思考的,只是不同的文章我们思考的具体问题不同罢了。当然,最根本的前提便是我们要思考。 1 字词等基础知识。 2 写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3人物的形象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4写此人的目的是什么? 5文章是如何安排结构和详略的?如此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6赏析文中的优美语句,或理解文中的疑难语句。 三、老师问几个问题,看看能不能借此来解决同学们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也夹杂了老师自己的理解,借此与大家共享。 1.分别请学生读胡适的简介与最后一段:“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一胡适14岁就一个人在外闯荡,却成为近现代史举足轻重的大家,她的母亲功不可没,母亲究竟是如何影响

《藤野先生》优秀教案设计

《藤野先生》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收集鲁迅生平和创作的资料,认识鲁迅的人生道路,为理解鲁迅作品打下基础。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明确这篇回忆录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记叙的。 2、复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探究本文外貌描写及典型事例对揭示人物思想和性格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习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 2、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等词语。 2.回顾复习作者鲁迅及相关知识;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时代背景材料。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4.研读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学习运用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5.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出示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作家作品 学生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 2.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

五藤野先生

年级九年级学科语文备课日期授课日期 编制人王婷玉课时一课时课题抹不去的回忆难忘怀的师恩 学习目标1.运用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 3.品评人物,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学习重点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学习难点品评人物,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导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破题法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预习反馈希沃白板展示反馈预习成果 知识链接时代背景:鲁迅出国前后,中国正迅速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祖国面临 日甚一日的危亡形势。作者东渡日本前,1894年爆发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 八国联军入侵我国。这两次战争,最后都是以中国割地赔款而告终。鲁迅到 日本后,1904年至1905年,爆发日俄战争,这是日本和俄国两个帝国主义 列强为了争夺中国的东北而发生的战争。鲁迅出国留学和后来弃医从文,都 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活动一:典型事例难忘记——刻画人物,凸显精神 (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阅读方法指导: 略读与精读相结合(把阅读的重点放在了解人物的典型事例上,其他内 容可以一带而过。) 自主学习 具体要求: 1. 用序号标出段落。 2. 概括“我”与藤野先生交往时的典型事例,完成表格。 仙台(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典型 事件 1 2 3 4 3.批注自己的阅读体会(也可列出不懂之处,看能否在学习过程中解决) 【温馨提示:组内自读,尽量在5分钟内读完】 合作学习 (二)分析形象,体会情感。 阅读方法指导:运用圈点勾画法找出关键点。 1.再次默读,通过典型事例分析藤野先生形象。 2.圈点勾画《藤野先生》中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句子。 请用以下句式回答: 通过记叙的事例,使我了解到藤野先生是一 个的人。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情感)。 【温馨提示:小组研讨,时间5-7分钟】

5回忆我的母亲公开课获奖【一等奖教案】.doc

《回想我的母亲》教案 [课标要求:] 1、了解母亲普通巨大的终身,学习劳动公民勤劳简朴、宽厚仁慈、坚韧刚强的优 秀道德。 2、了解要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3、学习文章言语朴素,爱情真诚的特色。 4、感触作者对母亲的赞扬、酷爱与思念之情。 [ 学法点悟:] 学习本文要在朗诵中领会作者对母亲的爱情,并感触文章言语朴素美丽的魅力。通 过自学归纳朱德母亲的特色,然后组织沟通评论,在了解文章内容的一起,知道文 章选材典型的特色。 [[ 全体感知: ][ 全体感知: ][ 全体感知: ][ 全体感知: ][ 全体感知: ][ 全体感知: ][ 全体感知: ]] 本文是朱德同志在得到母亲逝世的音讯后,以极端沉痛的心境写的一篇回想母亲的 文章,是一篇爱情真诚、文笔朴素的散文。课文选取了哪些资料?体现了母亲的哪 些优秀质量?课文是怎样将许多的资料有条有理地组织为一个全体的?这便是咱们 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分要侧重考虑的问题。 [[ 疑问解析: ][ 疑问解析: ][ 疑问解析: ][ 疑问解析: ][ 疑问解析: ][ 疑问解析: ][ 疑问解析: ]] 质疑:课文选取了哪些资料?体现了母亲的哪些优秀质量? 解惑:课文环绕“勤劳”精选典型案例,杰出了母亲的优秀质量。如烧饭、种田、 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等体现了母亲的勤劳简朴;没有打骂过咱们,没有 同人吵过架体现了母亲的宽厚;周济和照料比自己更穷的亲属体现了母亲的仁慈; 在家庭遭受不幸时不悲观体现了母亲的刚强;对“我”从事的工作的了解体现了母 亲对革新的支撑,??这些案例普通而又典型,体现了母亲作为“我国千百万劳动 公民中的一员”的优秀质量。 质疑:课文是怎样将许多的资料有条有理地组织为一个全体的? 解惑:课文环绕母亲“勤劳终身”这一叙事头绪,标明工作的时刻并按次序组织记 叙的内容。

藤野先生优质课教案

藤野先生 永城市高庄初级中学张雷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理解本文语言浓厚的感情色彩。 3.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留学日本的情况、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和本文的写作背景。2.把握课文的组织结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我们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呢?让我们一起走访《藤野先生》吧! 二、检查预习 1。作家作品

学生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1936年病逝于上海。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社戏》《雪》2。《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题意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来”,是鲁迅在中年以后回忆自己青少年时的经历感受的集子,原题是《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滋味的小品,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我们前面提到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都是选自这一本集子。 3。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10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课文。 三、整体感知

胡适《我的母亲》公开课教案

胡适《我的母亲》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概括文章中的具体事件,分析母亲优秀的性格品质,感受母亲的人物形象; 2、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 3、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再次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教学重点 概括文章中的具体事件,分析母亲优秀的性格品质,感受母亲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 2、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再次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一、导语设计 现在“中国妈妈”这个词在美国高中成了贬义词。华裔家庭的高中生对这个词的理解和感受是:“中国妈妈”特别爱攀比,永远是以别人为标杆,然后让子女去达成自己心中的目标;而白人家庭的高中生认为“中国母亲”像一只老母鸡,一直用翅膀保护着孩子,在家里什么事都要她说了算。 时至今日,伟大的中国母亲难道就变成了这幅模样,听起来就是一个虚荣心很强、又十分专制的女人。 那么,“中国妈妈”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这堂课就让我们通过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去认识一位典型的中国妈妈,来寻找你心目中的答案吧! 现在,我要隆重请出这位“中国妈妈”,她就是冯顺弟。冯顺弟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农民家的女儿,与许多旧时代的女子一样,从没有机会接受正式的学堂教育。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妈妈,却能够培养出一个一生拥有30多个荣誉博士学位的儿子,那个人就是胡适。那么先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了解一下中国伟大的学者胡适。 【胡适简介】(观看胡适简介的视频) 从刚才的介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胡适的确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那么,那个毫不起眼的中国妈妈冯顺弟是如何教育出这样一个优秀的儿子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心中的疑问,一起走进课文吧!

《藤野先生》公开课教案

《藤野先生》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理解本文语言浓厚的感情色彩。 3.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留学日本的情况、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课文的组织结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我们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呢?让我们一起走访《藤野先生》吧! 二、预习巩固 1。作家作品

学生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1936年病逝于上海。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社戏》《雪》 2。《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题意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来”,是鲁迅在中年以后回忆自己青少年时的经历感受的集子,原题是《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滋味的小品,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我们前面提到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都是选自这一本集子。3。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10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课文。 三、整体感知 教师播放朗读,学生聆听,完成下列任务: 1.标注出难字难词。

藤野先生教学案例分析

八年级下期《藤野先生》教学案例分析 孙爱群 一、【导言】 《藤野先生》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长达4000多字,是一篇回忆叙事散文,难度较大,选自鲁迅《朝花夕拾》。按照《中学语文课标》要求,阅读文学类作品时,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重在体验情感,领悟主题,得到启示,同时能够正确评价作品,并且会品味语言。人教版选用鲁迅的《藤野先生》是比较恰当的,其记录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同时对社会人情世态的刻画,浸透着作者深切的人生感受和对中国国民精神的解析,写出了日本仙台生活的描绘中表现出弱国于民在国外感受的耻辱。作者在赞美藤野先生的的高贵品格的同时,又把爱国情感融汇其中,着实很巧妙。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以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以及抓住人物特点画出灵魂的写作方法作为教学目标。 二、精彩片段: …… 师:那鲁迅初遇藤野先生时的印象如何呢请大家朗读6—10段,说说初见藤野,作者印象如何在文章中勾画出相关词句。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6---10段)课文,勾画描写藤野先生的相关文字,) 师:我们可以把鲁迅对藤野先生的印象分为两部分:眼见和耳闻。请同学们先找找眼见的部分 (学生开火车,说特征) 生: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动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师:不错,很正确,那文中还有什么描写 生:语言描写。 师:嗯,语言描写,在哪里呢 生:声调—缓慢而有顿挫。 师:哦,在这里,同学们,注意,这里用了怎样的词来形容藤野先生的语气呢顿挫、缓

《我的母亲》优秀教案

1、《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胪溪中学黄娜娜 教学目标: 1.品味老舍自然朴实的语言,体会从生动的细节中流出的母爱; 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感激、怀念、愧疚等情感; 3.通过探讨母亲对作者的“生命教育”,反省自身,树立正确的亲情观。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感激、怀念、愧疚等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母亲的生日、体重、身高是多少?穿几码的鞋?最喜欢的颜色/一道菜/一首歌/一句话是什么? 在你眼中,你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勤劳、善良、勤俭节约……) 二、初读课文 1、字词字音 揣在怀中chuāi 撮土cuō份礼fèn 刮痧shā教他搬走jiào 血光火焰xuè血色xuè门框kuàng 廿三niàn 2、快速浏览全文,并将文章中表示时间顺序的句子画出来。 三、整体感知 1、找出文中表示时间顺序的句子。 明确:母亲出嫁我的出生我一岁半(庚子闹“拳”那一年)我小学毕业我师范毕业我廿三岁我廿七岁七七抗战去年今年2、文中体现了母亲哪些优秀品质? 明确:勤俭诚实:第3段“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 一丝不苟:第8段“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 爱清洁:第8段“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 热情好客:第10段“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穷,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 善良隐忍:第11段“姑母时常闹脾气。她单在鸡蛋里找骨头。她是我家中的阎王。直 到我入了中学,她才死去,我可是没有看见母亲反抗过。” 乐于助人:第11段“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 宽厚忍让:第11段“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位侄子,声称有承继权,母亲便一声不响,他 搬走那些破桌子烂板凳,而且把姑母养的一只肥母鸡也送给他。” 坚韧刚强、勇敢:第12段“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 保护着儿女。”“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 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 坚强:第13段“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 3、母亲是坚强的,可是在面对子女的时候,却曾流下几次眼泪,从文中找出。(四次) 明确:第一次:不舍之泪(爱子情深)。第9段“母亲含着泪把他送走,不到两天,又含着泪接他回来。” 第二次:不舍之泪。第13段“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 第三次:欣慰之泪(喜悦、辛酸、百感交集)。第13段“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第四次:第14段“老母含泪点了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