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论我国赏石文化现状与展望

浅论我国赏石文化现状与展望

浅论我国赏石文化现状与展望
浅论我国赏石文化现状与展望

浅论我国赏石文化现状与展望

-- 兼述奇石的性质

作者: 陈慧明

石头是构成地壳的矿物质硬块,它做为一种文化,与人类文明和进步相伴随。

人类从低级动物中解放出来恰恰是从石头开始的。原始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一件工具就是石头,燧石取火,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在中华民族广袤的土地上,先民们繁衍生息,孕育了灿烂的古代传统文化,也留下了赏石的千古佳话。

中华赏石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爱石赏石是高层次的文化要求,自古有之。在历史记载中有“周公植璧于座”、汉武帝拜启母石、屈原佩石、陶渊明卧石、杜甫供石、白居易咏石、米芾拜石,, 用美丽奇石装饰自己是审美意识的升华。

在河南南阳的汉代石刻画像所绘的“羲和捧日”与“女娲捧璧”形象地用神话赞美了石头。

我国赏石之风大概始于商周,盛于秦汉、唐、宋,并在唐、宋时期传入日本、朝鲜等地,以后逐渐在东南亚及欧美等地流行。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特殊种类,石文化曾经几度灿烂辉煌,影响深远,她博大精深,与其它文化相辉映,共同筑造东方文化大厦,是文化艺苑中的一支奇葩。

人们喜爱石头,是因为它能颐情养性、启迪心灵、涤尘净心。石头有灵,涵育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石头有神,凝聚着民族独特的气质精神。大诗人陆游说过: “花能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迄今赏石之风尤盛,这是世道繁荣昌盛、社会安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表现。这说明人们喜爱的休闲文化已向纵深发展。

虽然人们青睐奇石,但遗憾的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爱石赏石由于社会各方面的因素而时断时续,有时处于萧条。奇石美学的体系不健全,研究、理论也

只是零散的论述,在好多方面几近空白,还处于初级阶段,不能不让人忧心。我们 任重而道远,担负着历史使命,责无旁贷。

发扬光大石文化,并非一两句话就能解决问题。要了解当前赏石界现状,只有

知道自己有什么病,才能对症下药。那么我国目前赏石文化是个什么现状呢 们回

忆、分析一下 :

一九九零年七月,地矿部、文化部和国家旅游总局共同主持在北京召开了

国首届观赏石理论研讨会”,并于年底成立了“中国观赏石协会

( 筹)”。 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了第十一届亚运会艺术节中国观赏石展览,这是开了国家级 赏石大展之先河。随之而来赏石队伍迅速扩大,奇石展示和交流活动声势越来越 大,奇石市场发展迅速,理论研究活动频繁,逐步形成跨地区、跨行业、跨国发 展,与世界接轨。比较大的石文化活动主要有 : 由中国观赏石协会 (筹)所领导的一

九九三年九月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名人名家藏石展” ; 而后于一九九四年九月

在郑州举办了第二届,同时商洽成立中国宝玉石协会观赏石专业委员会 ; 一九九五 年十月在桂林举办了第三届 ; 一九九六年九月在济南举办了第四届。这几次活动造 成了一定的轰动效应,但由于存在一些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也由于出于当时的历史 原因,譬如主办不利,有些名不副实等等,以后至今没有续办第五届。比较大的石 文化活动还有就是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领导举办的,于一九九二年十月在宜昌开先 河的“首届中国赏石展和赏石理论研讨会”,并成立了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赏石艺术 委员会;此后,于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在柳州举办了第二届 ; 一九九六年十月在徐州举 办了第三届 ; 一九九九年九月在淄博举办了第四届 ;二零零一年九月在武汉举办了第

五届并召开赏石学术研讨会。

除了以上规模较大的石文化活动之外,比较有影响的当数中国收藏家协会领导 举办的一些石文化活动。中国收藏家协会于一九九八年成立了石文化专业委员会, 先后组织了很多石文化活动 : 一九九八年六月在大连举办了“首届大连国际观赏石

艺术节” ;一九九九年及二零零零年“洛阳国际奇石博览会” ;一九九九年四月在北

京召开了“全国石文化事业先进单位表彰大会”,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颁 奖仪式; 一九九九年九月“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奇石大展” ;一九九九年九月

兰州全国观赏石精品展” ; 一九九九年十月“第二届中国泰山国际奇石大展 ";

零零零年十月“中国临朐新世纪首届中华奇石精品博览会” ; 二零零零年十二月在 昆明“世搏园”中国馆举办了“中国名人名石展。此外,二零零零年九月在上海举 办了“首届, 让我

同年十月

中国藏石珍品展” ; 二零零一年十一月在深圳举办了“全国第二届藏石珍品大展暨中华奇石展销会” ;二零零零年四月在浙江温岭举办了第三届; 二零零一年七月在银川举办了“国际赏石旅游

节” ,, 等等。这些都是中国收藏家协会协助地方上推动赏石事业发展的一些举措,同时也充分体现了“盛世收藏”。

在赏石大气候的影响下,各地的赏石活动风起云涌、层出不穷: 一九九零年十一月珠海“中华奇石展” ; 一九九一年五月上海“首届中华奇石展” ;一九九一年十

月上海“中国观赏石展览"; 一九九一年起,洛阳借牡丹节之机每年搞石展; 一九九二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成立奇石艺术委员会并在北京办全国石展; 一九九四年

一月在南宁举办了“九四南宁赏石精品展”并对部分奇石精品进行了拍卖会九九四年、九六年上海“东方奇石博览会” ; 一九九六年广州“中华奇石展销会”;

一九九八年七月“首届青岛国际赏石艺术博览会” ; 一九九七年八月淄博“首届中国石文化专家研讨会” ; 继一九九零年七月的“首届全国观赏石理论研讨会”八年后,又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全国赏石理论研讨会” ; 一九九九年“九九昆明世搏会”石展;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首届柳州国际奇石节” ; 二零零一年搞了第二届,零零四年搞了第三届; 二零零零年八月内蒙“巴林石节” ;二零零零年十二月“中国

抚顺国际踏雪赏石艺术节” ; 二零零零年九月“全国观赏石代表会议”在京召开,

并于当年十月在京召开了“中国宝玉石协会第三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等等。大

大小小的赏石活动数不胜数,把中国赏石文化推向了历史高潮。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各种媒体的宣传推波助澜,使原来的个体分散型藏

石赏石转向群体组织型; 由家庭收藏自赏型转向联合办展共赏型; 由封闭保守型转向

市场开放型。这些进步和变化推动了石文化的发展,增进了交流,广交了同好,促

进了石文化繁荣。中国赏石文化圈不断扩大,发展至各行各业,人们越来越认识到

奇石的永恒、永固、永存。在赏石过程中可以与石感应交泰,物我一体,石我交融

可以暂时逃逸出在红尘闹市中疲于奔命的繁忙桎梏,得到一点安宁; 在与奇石野趣

的嬉闹中聆听奇石的特殊语言; 在将百里之势浓缩于咫尺之间的奇石中感受它所蕴

含的无限的大千世界。

正是在这种赏石心态和赏石气候的影响和潜移默化之下,赏石藏石之风遍及祖

国的大江南北,不仅蔓延在石文化界,而且延伸、辐射到文化领域各个方面。大小

不等的售石馆、藏石馆、展石馆、混合石馆遍布各地,各地各层次石展日益频繁,

奇石市场形成,奇石交流活动加大,以石文化为主题的各种专刊、

专著、杂志、报纸也相继出版面世。在这方面主要有: 《中国观赏石》(袁奎

等编,1994年5月出版); 《雨花石鉴赏》(刘水主编,1994年9月出版);石玩艺

术》(刘翔主编,1994年10月出版); 《中华奇石》(1994 年11月出版);中国赏

石大观》(1995年2月台湾黄忠胜主编); 《奇石大观》(1995 年2月刘清涌主编);

中国奇石盆景根艺花卉大观》(1995 年9 月陈东升、蒋则君主编); 《合山奇石》(1995 年9 月覃九宏、张家志主编); 《中国石玩石谱》(1995 年底王文正、周石磊主编); 《中国历代赏石精品100件赏析》(1995年12月钟陵强主编); 《小石头记》(1996 年3月贾平凹撰文); 《黄河石谱》(1996 年9月李强主编); 《奇石美

学》(1997 年3月来层林主编); 《观赏石艺术》(1997 年9月梁玉堂主编); 《奇石

学基础》(1997年8月夏华炳主编); 《观赏石宝典》(1997 年10月孟庆颐主编);

玉质天章》(1998年7月候喜福主编); 《广西奇石》(1998 年11月丁乐玉主编);

中外奇石》(1999 年1 月罗献林、刘文龙主编); 《中国当代藏石名家名品大典》

(1999年1月黄俭、钟陵强主编); 《奇石精谱》(1999 年5月李宝祥主编); 《宁夏奇石》(1999 年5月陈西主编); 《中国赏石大典》(1999年9月出版); 《石道姻

缘》(2000年6月王朝闻主编); 《中国奇石鉴赏》(陈东升编); 《中国奇石赏析》

(郭继明编); 《台湾雅石》、《台湾石头故乡》、《水月禅心》; 以及个人藏馆的

奇石王国收藏录》(1995 年5月李广岭主编); 《观石堂藏桂林奇石》(1997 年初

张家志主编); 《平钧藏石》、《观云奇石》、《天兴藏石》等等。尤其是到了新世纪,此类书籍更是层出不穷。这些书籍、画册为赏石文化增添了异彩,也推动了石文化交流。但还不够,目前还要靠以下赏石刊物来进行交流: 《石友》杂志(甘肃黄河石协会双月刊); 《石道》杂志(广西柳州柳石轩主办月刊); 《赏石》杂志(广西柳州市园林局主办月刊); 《石语》杂志(青岛市观赏石协会主办月刊); 《石之艺术》杂志(台湾陈良吉主办月刊); 《盆景赏石》杂志(湖北省林业厅主办月刊); 《奇石世界》杂志(广东省赏石文化专委会主办双月刊); 《环球赏石盆景》(上海昆仑赏石俱

乐部和国际盆栽协会主办季刊); 《赏石文化》杂志(广西地矿厅不定期出版); 《中国奇石》杂志(中国文化信息协会石文化专委会主办不定期); 《雅石共赏》杂志(广

东韶关社科联双月刊); 《山东奇石盆景》杂志(山东省花卉盆景奇石艺术家协会主办不定期):

上海石报》报(上海市观赏石协会主办双月刊); 《世界奇石收藏》报(徐州灵壁石文化俱乐部主办月刊); 《海上藏石》报(中国文化信息协会石文化专委会主办月刊); 《中原赏石》报(河南省观赏石协会主办月刊); 《闽南赏石》报(漳州赏石协会主办不定期); 《三晋赏石》报(山西省石文化研究会主办不定期); 《赏石世界》报(洛阳市观赏石协会主办不定期); 《黔中奇石》报(六盘水市奇石根艺协会主办月

刊); 《中国石文化》报(北京三希堂文化艺术发展中心主办); 《山东宝玉石》报(山

东省地矿局主办季刊); 等等。此外,还有几百个奇石网站宣传赏石文化。

我们可以说石头是伟大谦和的、亘古不朽的、自然奇异的、美丽贵重的、神圣亲切的,, 那么,作为赏石的人来说,他们的感受却因人而异。这是因为人们各自的修养不一样,情操各异,胸襟视野、大小远近不一。这就造成了不同的观点、风格、流派,争论也随之而出。审美观的产生不是孤立的,虽然前辈们留下了大量的论石、品石、鉴石篇章给我们的赏石铺垫了基础,但仍显不够。赏石文化的复杂性在于自古以来就没有统一标准,它是多元文化的结合体。石小乾坤大,天然灵气多?赏石不可能永远拘泥于某种特定形式,任何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赏石也不例外。泥古不化,必显陈旧,一味标新立异,也会造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要想在国内进行广泛、积极的奇石交流,就要对目前我国赏石文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所了解。

关于奇石的称谓自古以来称呼很多: 奇石、供石、灵石、美石、雅石、丑石、绮石、巧石、文石、拙石、顽石、幽石、瘦石、怪石、彩石、异石、珍石、神石、圣石、禅石、摆石、纹石、茶石、趣石、玩石、案石、贡石、艺石、秀石、寿石、水石、观赏石,, 等等。以上诸多称谓,目前用得较多的是“奇石”和“观赏石”。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社会上时兴观赏鸟、观赏鱼、观赏动物、观赏植物等等,故有人把“奇石”称为“观赏石”,至后来越叫越响,现在可以和“奇石”并驾齐驱了。

是称“奇石”好还是称“观赏石”好呢, 中国现在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艺术名称,况且争论不休。奇石或观赏石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各异。也有人说观赏石涵盖了工艺石,因为工艺石也是供观赏用的,为什么不能称为观赏石呢, 而称奇石似乎工艺石没什么神奇可言,所以把“国称”叫奇石要好一点。

比方说“咱们到奇石馆去观赏奇石”,很顺嘴也符合语文动、名词逻辑。而如果说“咱们到观赏石馆去观赏观赏石”,则显得很别扭。现在这两种观点还在继续争论,且国家级石协还没有统一规定,虽然中国观赏石协会已经成立,但对此还是没有做出结论,目前我们只能沿袭习惯用法,靠自己灵活把握。

关于与国际接轨或许有人自认为中国石文化历史悠久,在这方面日本、韩国都是徒弟而欧美等国家是徒孙了。也有人认为接不接轨无所谓,认为“我乃中华泱泱大国,谁奈我何?我们自己玩自己的岂不更好, 我们既无内债又无外债岂不自在,”我们说,这些人也可能忽视了一个问题: 乞丐是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所以说,要想将中华石文化发扬光大,不但要古为今用,而且还要洋为中用。做为石友,应该对这些问题有所了解。

目前世界上各地石协主要有三类石文化活动主题: 一是研究岩石艺术。这是带有考古性质的,研究探讨一些古人类留下的岩画、绘画、雕刻以及符号等等,主要是探讨人类远古文明; 再一类是研究收藏动、植物化石及矿物、陨石等。这一类主要是从历史及地质等角度上观察、研究,有比较直观、明确的科学的内涵和理念,属自然科学范畴; 还有一类就是类似中国赏石现状的“水石"艺术。这种石文化活动

带有大量东方国家风格的人文艺术特点,有比较抽象的理念和人格化的感情色彩,并带有浓厚的日本文化色彩,通用日本称谓“水石”,而不用中国的“奇石”或

观赏石”,其发音为“ suiseki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因为日本的赏石文化比较传承有续,有一套比较完整的赏石体系,政府与民间团体合作搞好赏石活动,并把这些活动传播到欧美等国家。而做为赏石文化始祖的中国,由于种种原因,在某些方面已落后了很多,令人慨叹?幸亏近年来广大石友的争取和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中国观赏石协会成立了,形势正朝着好的方面发展。

1989 年,欧洲第一个赏石组织——意大利水石协会成立。其后,相继有佛罗伦萨水石协会、德国水石协会、不列颠水石协会、南非水石协会、法国水石爱好者协

会、欧洲水石协会、美国加利福尼亚水石协会等协会成立。此外,还有北美观赏石

协会及加拿大华人为主的加拿大雅石会、澳洲水石协会(成立于1996

年);1992年,欧洲赏石联合会在卢森堡成立,简称“ ESA,曾经多次到亚洲

各国和台湾参加观摩国际石展的德国人威廉?本斯,在第二年成立了全国性的德国

赏石协会并组织赏石展览会。

在以上所提协会之后,重点介绍一下几个国际上比较大的协会和石展

国际爱石协会:于1990年3月17日在韩国汉城市举行发起会议,当年6月13

日在台北制定了国际爱石协会规约,正式成立。1991 年5月2—5 日在台北县文化中心举办了第一届展览;1992 年4月在韩国汉城第三届;1994 年3月日本东京第四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一、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 (一)文化的概念 1、什么是文化? 当今社会,“文化”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词汇,无论在口头还是在书面上,随处都可以听到和看到“文化”这个词。例如:“我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姓氏文化”等等。《辞海》、《辞源》中对文化这两个字具有比较准确的定义: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模式叫文化。《周易》有所谓:“观乎天文以观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可能是中国人最早对文化的论述。西方人论述“文化“要比中国人晚,但比中国古文献中的论述要广泛,要科学。 “文化”一词作为一个术语,大约要到19世纪中叶才形成。这以后,文化和文明这两个词语经常被看作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学者们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文化现象及其历史发展,给“什么是文化”做出了很多解释,其中较有影响的观点有三种:第一种是方式论,即认为文化是一定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并非由遗传而得来的生活方式。这里包括了人们的兴趣、爱好、风俗、习惯。第二种是过程论,即认为文化是人类学习和制造的工具,特别是制造定型工具的过程,这里包含了人类智力和创造能力的不断进化,强调了文化的演进性。第三种是复合论,即认为文化是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音乐、风俗、法律以及其他种种能力的复合体,这强调了文化的熔铸性。 本文认为文化是人化,也就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及其成果,是一种活法,文化是人的生存样式。 2、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按照一般解释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各种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少有中断,总体来说变化不大,并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世界同期其他民族文化不同。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论深度还是广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试论赏石文化与赏石观

试论赏石文化与赏石观 赏石文化博大精深。 如果把赏石事业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其中的文化就是那茂密的树冠,我们只能就地剪取个把枝梢,再加以梳理,与方家石友分享。 何为赏石文化?尚未见定论。我们认为,赏石文化是与赏石相关的哲学、科学、道德、理念、信仰、文学、艺术等一切经赏石人实践而获得的物质与精神上的综合。另外,赏石的寻觅、发现与开采、赏石的收藏与保护、赏石的流通与买卖等等也都是赏石文化的一部分。无论是赏石文化中的哪一部分,人们都对它有一个认识上的问题,即所谓的观点,也就是赏石观。 赏石观是随着赏石文化的产生、发展而同步演进的。传统的赏石观以“赏心悦目、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为主导,称为“休闲文化观”。时空在变换,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这种休闲文化观还适宜吗?休闲文化观究竟是什么理念,这是我们值得讨论的问题。 这里所说的休闲文化观不是赏石文化的全部,而是指赏石、玩石这个领域。采石是一种劳动:对石的生成、结构的探求是科学研究;石的买卖的流通那是生意。 休闲文化不是赏石的专利。人们在“玩”的领域内所

从事的活动都可纳入休闲文化。如饮酒、品茶、桥牌、文艺欣赏、旅游观光等。赏石的休闲文化观不过是休闲文化的一部分。我们不妨称它叫“赏石休闲观。” 在人生旅途中是需要休闲文化的,无论他是将军还是士兵;无论他是科学家还是工人;也无论他是教授或是园工,都要忙中有逸。陈毅云:“志士嗟日短,愁人知夜长,我则异其趣,一闲对百忙。” 劳和逸是对立统一的,有劳必有逸,逸者更为劳。机器运转久了还要休息加油,何况人乎。 休闲文化相对的说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可以为创造物质财富做精神和力量的准备。休闲文化中有不健康的休闲活动,如酒文化中的酗酒,娱乐文化中的麻将成瘾等。然而赏石的休闲文化虽然也有“玩物丧志”的个例,但其主流是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高雅的,可使人获得巨大的精神财富和体能财富。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是因为石的本身所具有的优良品质。大文学家林语堂先生说:“石是伟大的、坚固的,暗示一种永久性。它们是幽静的,不能移动的,如英雄一般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赏石名家刘清涌教授对赏石的评价更为具体,他认为:石是谦和的,石不能言最可人;石是巨大的,不朽的,是真正的永垂不朽:石是自然的,不攀不附,不媚不俗;石是奇异的,我们不时可发现它奇妙和怪异之处;石是美丽的,即

浅谈传统文化没落的原因

浅谈传统文化没落的原因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认识 发展 摘要: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却出现了诸多文化侵略现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缺乏深刻的了解与认识,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对立,不顾自己民族的特点,一味模仿或照搬别的文化,是造成这种现在的主要原因。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慢慢的流失,而我们的国民,却没有意识到,只是盛赞现代生活丰富多彩,文化七彩斑斓。 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但由于传统文化的脆弱性和“文化大革命”的劫难,我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现状仍然特别令人担忧:随着现代化进程、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大批风情独特的古村落、民居、作坊及其他文化遗址遭到破坏,大量珍贵的无形文化遗产失去传承,更严重的是出现了诸多文化侵略现象, 2005年底,沸沸扬扬的韩国将端午节申遗事件终于尘埃落定,韩国成功的 将“江陵端午祭”申报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这无疑是中华文化的一次耻辱,炎黄子孙永远的心痛! 2006年10月,韩国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消息,所谓“韩医”,其实与中医是一脉相承的,病理理论和治疗方法基本类似。等等类似的事件多不胜数。礼失于野,而路人拾之,我们在这时才幡然醒悟,大声疾呼,可惜,悔之晚矣,在我们痛呼时,是否在想想,如何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目前我国在实行文化强国战略。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总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否定民族精神。人为地割断自己的“根”。美国文化哲学家怀特说过:“文化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文化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产生于更早的文化环 境”,“现在的文化决定于过去的文化,而未来的文化仅仅是现在文化潮流的”。可以说,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史,也就是发展和丰富传统的历史。同样,作为凝聚和激励人民重要力量的民族精神也是传统文化长期熏陶与培育的结果,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一个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柱,精神上无所依托。所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决不单纯是个文化问题,而是一个关系民族命运发展的问题。许多历史事实证明,一个国家走上民族振兴,走向现代化,无不是从弘扬民族精神做起。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否定传统文化,必然抹煞

兽用中草药研究开发展望

中兽医医药杂志J TCVM 2005年第4期 综述专论兽用中草药研究开发展望 梁剑平1,张应禄2,李滋睿2 (1.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农业部新兽药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50;2.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图分类号:S85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354(2005)04-0021-03 兽用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畜禽疾病,或促进动物生长,提高饲料报酬。由于它无药物残留,对人类健康不构成危害,所以受到了广大消费者和畜禽养殖者的欢迎。有关专家认为,兽用中草药由于不会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将在很大程度上逐步取代化学药品,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使其开发商机凸现。兽用中草药是我国兽医药学的宝贵遗产,长期以来对畜禽的繁殖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不仅在中国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而且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亚洲的很多国家和地区把兽用中草药当成提高畜禽健康质量的重要手段,与西方现代兽医药共同用于临床。欧美各国在/回归大自然0的口号影响下,也越来越重视兽用中草药的研究,一些兽用中草药的治疗作用逐渐得到了临床的认可。 1畜牧业发展对兽用中草药开发及其技术需求分析近些年来,食品安全、药残与耐药性等问题日益受到重视,许多发达国家已经禁用了许多兽用药品饲料添加剂。美国基于人畜交叉抗药性的顾虑而撤销了恩诺沙星与沙拉沙星在禽类使用的注册标准,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也不再审批任何氟喹诺酮类作为兽药。2000年7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召开会议,提出了限制对家畜使用化学抗菌药新建议。近年来发现化药、抗生素类具有毒副作用及其残留,严重地影响人类健康,甚至引起/三致0和损害免疫功能。自1987年以来,英国和法国植物药的购买力分别上升了70%和50%,而美国市场每年亦以高于20%的速度增长。日本的汉方制剂从90年代开始,每年都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长。国际植物药市场份额每年已达270亿美元。 标准化是我国传统医药进入国际市场的突破口,是兽用中草药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物种丰富,药物种植面积大,品种齐全,但所占市场份额还不足5%。其中最大的制约因素是我国中药标准化程度低,生产工艺较落后,缺乏科学规范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手段。这是中兽药界的难点问题,同时也是制约中兽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瓶颈0。因此,必须要建立健全中药材的质量规范标准,在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所列的药材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2国内外科技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国外由于受到中药资源的限制,中兽药的发展起步较晚,主要是通过微生物发酵制备多糖、寡糖。多糖能提高动 收稿日期:2004-12-27 项目来源:/十五0国家攻关计划资助 作者简介:梁剑平(1963-),男,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兽药研究。物免疫力,其中消化道免疫占动物免疫系统的很大部分,因而能对消化道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另外,肠道黏膜内的IgA 抗体还可通过其自身产生的抗体细胞毒素直接杀灭细菌。寡糖为1~9个单糖所组成,由于其能促进猪、鸡肠道内有益菌群优势形成,其中主要是拟杆菌、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等,能有效地降低病原菌的致病力,结合吸收外源性病原菌及调节机体免疫系统,提高动物免疫力等功能,成为研究的热点。在国外寡糖是最有希望替代化药与抗生素的天然物质。其研究主要通过完成了菌种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酶的生产条件、酶的纯化与特性、酶基因的克隆表达与序列分析、酶的高产菌株选育、寡糖的组分、结构及生理功能分析,以及酶和寡糖的工业生产试验等涉及多学科的系统工程,结合极端菌及极端酶的特性,以新的方法解决了酶的碱、盐、热稳定性、酶活力、寡糖生成率等,实现了极端B-聚糖酶以及寡糖的生产及应用。国内在多糖、寡糖研究方面也进行了诸多的研究,已通过对酵母菌培养,成功的生产出甘露寡糖。除多糖、寡糖研究外,中兽药主要是围绕我国丰富的中药资源进行了中药的方剂学,有效单体的提取、合成及结构修饰,与中兽药的稳定性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因为在新兽药创制中,重要的环节是要保证有高质量的、稳定可控的中药材原料。 2.1中药资源开发取得新的进展 我国现有的中药资源种类已达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仅对320种常用植物类药材的统计,总蕴藏量就达850万吨。全国药材种植面积超过580万亩,药材生产基地600多个,常年栽培的药材达200余种。野生变家种取得了积极成果,许多已成为主流商品。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品种开展了人工种植、养殖和人工替代品研究,对进口药材的引种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药材进口的数量明显减少。云南西双版纳分布的植物锡生藤已合成新药/傣肌松0,与进口的/氯化箭毒碱0有相似的肌肉松弛作用。从进口药材的国产近缘植物中寻找代用品的实例还有很多,如以国产安息香代进口安息香;以国产马钱子代进口马钱子;以西藏胡黄连代进口胡黄连;以白木香代沉香等等,应用有效成分为指标,从近缘科、属中扩大药源,这方面中国已做了大量比较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工作,已进行研究的主要种类有小檗属、薯蓣属、鼠尾草属、葛属、黄连属、大黄属、甘草属、石蒜属、丹参属、金银花属、莨菪类、蒿类、柴胡属、淫羊藿属、苦参属等植物。 2.2科研开发形成新的局面 2.2.1提取和合成制药在提取和合成制药的研究及生产 21

观赏石历史

观赏石历史 一、观赏石历史 爱石、玩石、采石、藏石是我国的文化传统,长盛不衰,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赏石艺术方面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古今一切用石头的行为及其理论,构成了我国石文化的基本内容。其实,人类最早与石结缘并非玩赏,而是在于实用、装饰和崇拜。早在原始社会,就称为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利用石头做成各种简单的工具、武器,营造穴居和生活器皿。后来,又逐渐把具有美丽色彩和质地的石块制成饰品。早在7000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造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赏石文化的序幕。人们将纹理细密,色彩鲜丽,形状奇绝的“美石”作为审美对象。在古人心目中的玉,不仅包括真玉(角闪石),还包括蛇纹石、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绿宝石等彩石玉。从新石器时代就有许多文化遗存,如辽西的红山文化、山东的大汶口文化和长江下游杭州湾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中都发现过大量的玉质、玛瑙质和水晶质的石制品,有的作为生产工具,有的用来作为佩戴的装饰品或殉葬的礼品。早在五六千年前,南京的原始先民就把雨花石作为装饰品和欣赏品。在鼓楼岗的北阴阳营氏族村落遗址中,就有出土陪葬。人们从石器的制作过程中获得雕刻技术的训练,孕育着雕刻的艺术才能和审美观念。中国雕刻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作为赏石文化的先导和前奏,雕刻艺术日趋成熟,出现了很多精美的石雕作品。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现在所见的中国古代石雕作品,基本上从属于墓葬、宗教和建筑。汉代玉器奠定了中国玉文化的基本格局,玉雕大致可分为礼玉、葬玉、饰玉、陈设玉四大类。中国赏石文化最初实为赏玉文化的衍生与发展,在东汉开始流行,到南朝时已达相当水平。 二、观赏石文化史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朦胧期: 中国战国时代的《尚书》中有一篇《禹贡》,专门记述各区域山川分布、交通、物产状况以及贡赋等级。内中指出泰山山谷中产怪石,并将怪石列为进贡物品之一。这说明先秦时代统治者对“怪石”就已产生浓厚兴趣,并有了一定数量的需求。有奇石,必然会出现石迷、石痴。古人“癖石者”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则属春秋时代《阙子》里面记述的这样一个亦庄亦谐的故事: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即梧宫之台。梧宫,齐国宫名。故址在今山东临淄县西北)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大宝。周客闻而观之,主人斋七日,端冕之衣,衅以特牲,革匮、缇巾十袭。客见之,卢胡而笑,曰:“此燕石也,与瓦甓不殊。”主人大怒,曰:“商贾之言,竖匠之心!”藏之愈固,守之弥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先秦时代,民间罕有收藏奇石者,癖石者被视作“愚人”,“燕石”等同粗陶器。“宋之愚人”是因燕石之美才精心收藏的。因此,当有人将石视作不值钱的商品,他便“大怒”,骂他们有小商人的势利眼,人匠般的粗顽心。宋之愚人,大可作为后世“石痴”们真正的祖师。燕石,燕山所产石。《山海经.北山经》:“北百二十里曰燕山,多婴石。”晋代郭璞《注》曰:“言石似玉,有符彩婴带,所谓燕石者。”可见,燕石是一种有着玉一般质地和五彩纹理的美石。 先秦时代,有关奇石的记载还是零星散见的,对奇石的描述也语焉不详,但先秦诸子哲学中的美学思想,却为我国的赏石理论奠定了基础,我国以及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受儒、道思想影响较深的国家,赏石玩石的雅事流风绵绵,历久不衰,也和这种坚实的理论基础密不可分。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论诗,主张“温柔敦厚”;论文,主张“文持彬彬(质文兼备)”;论乐,主张“雅乐”,这些理论对后人赏石追求“造型雅致”观念的形成极为重要。此外,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学说,也使得“奇石是一种缩景艺术“有了理论依据。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主张清静无为、崇尚自然,反对雕琢堆砌,反对矫揉造作,更是后世赏石家们最为推崇的理念,并将其运用到对奇石的采治、养护等实践操作中。 秦汉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关奇石的记载,还多局限于皇家宫苑和贵族园林。如秦始皇的阿房宫,西汉王朝的未央宫、上林苑,汉梁孝王的兔园(梁园)等,都用了大量的观赏性奇石加以点缀或堆砌假山。 值得注意的是,到魏晋南北时期,奇石从园囿中构筑假山的局限中脱颖而出,开始成为独立欣赏的对象。《南齐书.文惠太子传》介绍,文惠太子开拓园圃的同时,还在“楼观塔宇”中,“多聚奇石,妙极山水“。但这只是个别例子。 在南北朝之前,“奇石”收藏,还只能说是处于一个朦胧时期。如:被后世文人尊奉为赏石祖师陶渊明,也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一向以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豪的中华民族,必须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措施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传统文化机遇挑战应对措施 引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 然而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一向以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豪的中华民族,不得不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如何应对等问题。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如十七大六中全会所要求的那样“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力量”。[2] 一、全球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是历史上延续下来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相对于外来文化而言是本土文化,即民族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是指历史上形成并流行至今的文化。 [3]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4]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要经历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最终还要实现文化的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过程是世界性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和实践认同的发展趋势,它必然会对世界上所有的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构成破坏和冲击,这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付出的

尘肺病临床治疗研究概况

实、叙述的写作手法来记录检查的情况,切忌在笔录中作评论、推断。现场笔录应该是执法人员在现场所看、所听的实录,而不应是询问笔录。2.2 贴近案情 可以采取“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方法,首先简要描述大环境、方位地点,再收缩到具体需要重点检查的位置;从物品总体摆放、堆码再聚焦到具体商品数量,包装标签及现场痕迹等等。同时,对现场从业人员在从事何种活动,也要作好记录。对与具体案情关联不大的内容,可以简写,而对于与案情关联紧密的商品、标识、人员作业情况、工具、原料、广告、检查过程,甚至能证明案件事实的地面污水痕迹、废弃损毁物品的状况都应详记,并尽可能地加以固定、提取。2.3 抓住重点 现场检查中,往往可以意外地发现一些对定案十分关键的证据,要注意策略,可以采取以虚掩实、迂回反抄的方法将这些证据予以固定、提取。3 制作要点 3.1 当事人在被检查场所开展经营活动的由来或 当事人与被检查场所的关系。3.2 场所的概况。情况复杂的场所应交代方位,必 要时绘图说明。 3.3 与违法行为有关的物品、工具、设施的名称、规格、数量、状况、摆放位置、使用情况及相关的书证、物证。3.4 与违法行为有关的人员的活动情况,包括当事人及其职工、帮工以及顾问、消费者的情况。3.5 检查人员检查的活动及结果。3.6 当事人在检查活动中的异常表现及其行为。3.7 交代现场询问当事人、旁证人员,现场摄影、录像、绘图,当事人主动提交的证据的情况。3.8 交代抽样取证、强制措施的情况。情况复杂、 规模较大的场所,可以按照分工,由检查人员按照各自的检查任务,分别制作笔录,但最后应制作汇总笔录,总结整个检查情况。3.9 《现场检查笔录》应在现场检查时当场制作,不能今天检查,第二天才完成笔录。3.10 笔录写好后要交给当事人阅读或向其宣读,并由当事人签章(逐页)。当事人拒绝签名或不能签名的应当注明原因,并且由2名以上执法人员在笔录上签字。有其他人在场时,可由其他人签名。法律、法规和规章对现场检查笔录的制作形式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综 述? 尘肺病临床治疗研究概况 崔 萍,侯 强 (山东省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002) [收稿日期]2007204230 山东省医药卫生计划科技项目 项目号:(2003-133) [摘要] 我国尘肺病是危害人数最多的职业病,发病率约占所有职业病的80%,建国以来,政府对尘肺病的防治一直十分重视,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作者回顾了近50年尘肺病临床治疗的几个主要阶段,从基础治疗(营养、运动)、西药、中药、肺灌洗几个方面,分别概述了与其相关的药物成分、作用机制、临床研究和疗效。提倡目前依病人的病情进行肺灌洗、抗纤维化、减轻非特异性炎性反应、调节免疫功能、抗脂质过氧化、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措施。提出霜桑叶有望成为疗效高、无毒副作用、价格低廉、依从性好治疗尘肺病的新药。 [关键词] 尘肺病;治疗方法;药物疗法;中医中药;肺灌洗 [中图分类号]R13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131(2007)0320226204 尘肺病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 主的全身性疾病。尘肺病被称为中国头号职业病,卫生部称截至2005年,中国尘肺累积病例607570

书法艺术何以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

书法艺术何以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 书法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一朵奇葩,在世界各国文字书写中,没有任何其他文字的书写,像汉字的书写一样,最终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并且源远流长,在当代不仅没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电脑的普及、手写量的减少而导致魅力消减,相反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当代中国参与者最多、受众最广泛的艺术形式之一。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说:“如果说能够表现个性,这就是最高的美术,那么各种美术,以写字为最高。”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代替了它而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林语堂认为:“书法提供给了中国 人民以基本的美学,中国人民就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的。因此,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中国书法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实在是十分独特的。”当代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说:“世 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与宗白华齐名的美学家、美术史家邓以蛰先生也认为“吾国书法不独为美术之一种,而且为纯美术,为艺术之最高境”。这些观点容或有溢美之处,但是也充分说明,前贤对于中国书法曾经赋予过多么崇高的地位!这些学者对中国文化乃至西方文化艺术的了解,都是极其深厚的,他们这么说,不会没有缘故,总有他们的理由。简单

概括,也许可以这样认为——至少他们相信,中国书法在整个中国文化艺术系统中的重要性是值得特别关注的。《曹全碑》作为中国人,学习掌握一点这门古老而仍然生机勃发的艺术的基本知识,不仅能够提高和丰富自己的艺术审美修养,更意味着增加了了解和学习本国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中国的书法艺术,表面看来非常普通,不过是拿毛笔蘸墨汁在宣纸(当然有时也用其他的书写载体)上书 写汉字而已,似乎人人都会,没有任何神秘和独特之处。但事实恰恰相反,看起来形式如此简单的艺术,却一点也不比那些在形式上显得复杂得多的艺术容易掌握、容易明白。 何以如此?原因在于,在她表面的简单中,蕴含着无限的丰富。 一、以简驭繁 书法艺术的形式,最为简单不过——只有汉字、只有黑白的组合,至多加上纸色和装裱形式的变化以及红色印章的搭配。但是,这最简单的形式中,却包含着无限变化、无限丰富的形态。首先,字体的复杂性。汉字的历史形态本身是丰富多样的。从最初的甲骨文、到商周的金文、到秦汉的篆书隶书草书、汉代以后的行书楷书,还有处于这些形态之间的各种过渡样式,各种历史形态和过渡样式之间,又是既有区别更有联系的,彼此之间进行沟通的可能性极大。可谓林林总总,自身构成了复杂多变的系统。书法以汉字为

浅论我国赏石文化现状与展望

浅论我国赏石文化现状与展望 -- 兼述奇石的性质 作者: 陈慧明 石头是构成地壳的矿物质硬块,它做为一种文化,与人类文明和进步相伴随。 人类从低级动物中解放出来恰恰是从石头开始的。原始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一件工具就是石头,燧石取火,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在中华民族广袤的土地上,先民们繁衍生息,孕育了灿烂的古代传统文化,也留下了赏石的千古佳话。 中华赏石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爱石赏石是高层次的文化要求,自古有之。在历史记载中有“周公植璧于座”、汉武帝拜启母石、屈原佩石、陶渊明卧石、杜甫供石、白居易咏石、米芾拜石,, 用美丽奇石装饰自己是审美意识的升华。 在河南南阳的汉代石刻画像所绘的“羲和捧日”与“女娲捧璧”形象地用神话赞美了石头。 我国赏石之风大概始于商周,盛于秦汉、唐、宋,并在唐、宋时期传入日本、朝鲜等地,以后逐渐在东南亚及欧美等地流行。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特殊种类,石文化曾经几度灿烂辉煌,影响深远,她博大精深,与其它文化相辉映,共同筑造东方文化大厦,是文化艺苑中的一支奇葩。 人们喜爱石头,是因为它能颐情养性、启迪心灵、涤尘净心。石头有灵,涵育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石头有神,凝聚着民族独特的气质精神。大诗人陆游说过: “花能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迄今赏石之风尤盛,这是世道繁荣昌盛、社会安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表现。这说明人们喜爱的休闲文化已向纵深发展。 虽然人们青睐奇石,但遗憾的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爱石赏石由于社会各方面的因素而时断时续,有时处于萧条。奇石美学的体系不健全,研究、理论也

只是零散的论述,在好多方面几近空白,还处于初级阶段,不能不让人忧心。我们 任重而道远,担负着历史使命,责无旁贷。 发扬光大石文化,并非一两句话就能解决问题。要了解当前赏石界现状,只有 知道自己有什么病,才能对症下药。那么我国目前赏石文化是个什么现状呢 们回 忆、分析一下 : 一九九零年七月,地矿部、文化部和国家旅游总局共同主持在北京召开了 国首届观赏石理论研讨会”,并于年底成立了“中国观赏石协会 ( 筹)”。 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了第十一届亚运会艺术节中国观赏石展览,这是开了国家级 赏石大展之先河。随之而来赏石队伍迅速扩大,奇石展示和交流活动声势越来越 大,奇石市场发展迅速,理论研究活动频繁,逐步形成跨地区、跨行业、跨国发 展,与世界接轨。比较大的石文化活动主要有 : 由中国观赏石协会 (筹)所领导的一 九九三年九月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名人名家藏石展” ; 而后于一九九四年九月 在郑州举办了第二届,同时商洽成立中国宝玉石协会观赏石专业委员会 ; 一九九五 年十月在桂林举办了第三届 ; 一九九六年九月在济南举办了第四届。这几次活动造 成了一定的轰动效应,但由于存在一些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也由于出于当时的历史 原因,譬如主办不利,有些名不副实等等,以后至今没有续办第五届。比较大的石 文化活动还有就是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领导举办的,于一九九二年十月在宜昌开先 河的“首届中国赏石展和赏石理论研讨会”,并成立了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赏石艺术 委员会;此后,于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在柳州举办了第二届 ; 一九九六年十月在徐州举 办了第三届 ; 一九九九年九月在淄博举办了第四届 ;二零零一年九月在武汉举办了第 五届并召开赏石学术研讨会。 除了以上规模较大的石文化活动之外,比较有影响的当数中国收藏家协会领导 举办的一些石文化活动。中国收藏家协会于一九九八年成立了石文化专业委员会, 先后组织了很多石文化活动 : 一九九八年六月在大连举办了“首届大连国际观赏石 艺术节” ;一九九九年及二零零零年“洛阳国际奇石博览会” ;一九九九年四月在北 京召开了“全国石文化事业先进单位表彰大会”,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颁 奖仪式; 一九九九年九月“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奇石大展” ;一九九九年九月 兰州全国观赏石精品展” ; 一九九九年十月“第二届中国泰山国际奇石大展 "; 零零零年十月“中国临朐新世纪首届中华奇石精品博览会” ; 二零零零年十二月在 昆明“世搏园”中国馆举办了“中国名人名石展。此外,二零零零年九月在上海举 办了“首届, 让我 同年十月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 1、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首先,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是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因为他是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同时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这是因为传统文化在影响现代的同时,也在新时代的氛围中蜕变。 因此,传统文化离我们并不遥远,黑格尔说:“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受过来的忠实的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的保持着并传给后代。它也不像自然的过程那样,在它的形态和形式的无限变化与活动里,永远保持其原始规律,没有进步。” 所以,传统文化就传承而言,强调的是文化本源及沿着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增长的人文精神总和,它不等于古代文化,不等于复古,现代文化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是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升华。 2、中国传统文化的利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或固有传统,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为的最高准则,在历史上起了推动作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是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或者说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传统文化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感染熏陶了大多数人的思想,维系着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而在文化系统中,伦理道德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的深层设计。在长期的发展中,经过批判扬弃,创造发展,传统文化的智慧对人类社会的价值提升仍具有普遍意义和时代意义,是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 但同时也因为这些固有的观念与传统,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在行为方式上形成一种

难以移易的习惯,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近代化,文化日益凸显保守性,这种守旧的性格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明的脚步,所以,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时代性、普遍性等多种特性交错并存的统一体,他的利弊只体现在它的某个层面,并非绝对。 3、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景 中国文化的早熟与定型,决定了它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凝聚力,在长期发展中,又展现了其延续力、包容性、同化性与融合性的特点,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活力的文明,对于它的发展,应该不断吸收融合新的文化,从而在内部不断更新,这种更新不是完全的改变,应是在社会革命中接受时代的洗礼,包容荟萃。 现在有很多人主张发展现代文化,抛弃老朽的传统,但传统文化被抛弃了,现代文化又要何去何从,传统文化的内容固然需要选择和改造,但不应该被丢掉,因为它是近代文化发展方向的风向标,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所讲的文化,没有任何一个文化是十分单纯、简单存在的,都包括至少物质与精神两个层次,现代文明更倾向于物质,而传统文化则更注重精神伦理,现代与传统两种观念并非相悖,我们要试图寻找一个契点,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 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在长期改革中,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结合。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一定有与传统文化相类似的概念,与时代相符合,所以传统文化在现今社会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利用,传统文化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精神上的历史遗产,它使我们在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成就的洪流中,保持着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所以我们要坚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发扬。 因此,总体上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正在发挥重要的教化作用,它拥有光明的发展前景,在发展中,愈发完善具有活力。所以我们要为传统文化披上时代的新衣,让它更加光鲜亮丽。

中华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心得体会

中华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心得体会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提出了对待传统文化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抓住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而且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和要求。 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面临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在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中,最大问题就是共同价值观的确立。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面对国际国内条件变化造成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树立国家伦理价值共识,保障我国文化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共产党一直反复强调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问题,正是从战略高度提升国家伦理价值认同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更是概括了包括“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12 个价值理念“作为美好的价值目标,展现着人们为之奋斗的前景与指向,激励着人们奋勇前行;作为基本的价值尺度,为人民提供了衡量各项建设事业得失成效的重要依据,引导

着社会的发展航向;作为明确的价值范畴,确立了党和国家、全体社会成员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 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中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坚持“尊道而贵德”的好传统,“道”就是世界上永恒运动着的最根本规律;而“德”则是人类对于“道”的认识和把握,以及它在人生和社会中的体现。如今,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开始面对新的“道”和“德”:这个“道”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德”,狭义说就是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道德,广义来说,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承载着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提高国家伦理认同的“铸魂工程”。 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需要我们概括和总结

观赏石的艺术鉴赏与收藏

观赏石的艺术鉴赏与收藏 一、概述 1、观赏石作为自然欣赏、艺术鉴赏及收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亲昧和爱好,古人曰: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观赏石是大自然赐给人们的珍贵艺术品。 2、观赏石它可以巨大、巍伟状观。如湖南武陵源由砂岩构成天下第一奇山,气势雄伟群峰壁立,似扩大的盆景、缩小的仙境。云南路南石林由碳酸盐岩岩溶地貌组成奇峰异石,千姿百态,石簇擎天。山东泰山巍峨挺拔,为五岳之长五岳独尊,花岗岩、变质岩组成了它的基体。安徽黄山花岗岩体雄伟秀丽,峰恋奇妙,景色万千。四川九寨沟碳酸盐沟谷纵横,洁白如玉。石构筑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灵气,石装点了苏州园林的秀丽。 3、观赏石亦可很小、袖珍,尤如掌中山河、案上乾坤、庭院神韵,观赏石淘冶情操丰富了人们的文化艺术情趣,它把大自然的美融进了人们的心田。五彩缤纷的南京六合雨花石,冰晶似玉的东海水晶,晶莹剔透的睛隆萤石晶簇,鸟黑亮铮的个旧锡石,血红闪亮的贵州辰砂晶簇,天然双影效应的广西乐业冰洲石群,汇集了漏、瘦、透、皱、丑、秀、奇、险、幽为一体的太湖石、灵壁石,天公巧琢精美无比。 4、观赏石属广义名称但十分确切,有的也亦称为奇石、雅

石、玩石、艺石。观赏石具体可细分为景观石、象形石、抽象石、纹理石、图案石、文字石、色彩石、纪念石、文房石、假山石、盆景石、卵石,矿物晶体、晶簇、晶洞、结核石、鲕状石、豆状石、肾状石、钟乳状石,经历了高温熔融形态各异的天外来客陨石,各地质时代岩层中保存完整的各门、类、种、属动物、植物、藻类化石,还有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各种人体、动物结石,江、河、湖、海中由文石、硅质、磷质、矿物构成色泽艳丽的珠、螺、蚌、珊瑚。 5、千金易得、一石难求,表明要获得一件精品观赏石是十分不易之事,但有时千里寻觅无踪影却近在只尺,表明要获得一件精品观赏石又存在隅然性,有收藏必然有市场,观赏石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新的产业开始步入国际、国内市场,进入千家万户。 6、地球是由地核、地幔、地壳三部分组成,地壳平均厚度20Km,约占地球半径三百分之一,地壳可分为陆壳、洋壳,陆壳厚度约30Km,包含玄武质岩层、花岗质岩层、沉积岩盖层三部分,在不同地质营力作用下形成不同矿物、岩石类别的观赏石。 7、在漫长的地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各种类别观赏石。地球深部经历了岩浆分异作用、结晶分异作用、同化混染作用,形成了不同矿物系列的岩浆岩。母岩经过风化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形成各类沉积岩,沉积岩占地

浅谈石头文化的蕴意

浅谈石头文化的蕴意 郧县青曲中学杨正林 石头是构成地壳的矿物质硬块,它做为一种文化,与人类文明和进步相伴随。人类从低级动物中解放出来恰恰是从石头开始的。原始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一件工具就是石头,燧石取火,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在中华民族广袤的土地上,先民们繁衍生息,孕育了灿烂的古代传统文化,也留下了赏石的千古佳话。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特殊种类,石文化曾经几度灿烂辉煌,影响深远,她博大精深,与其它文化相辉映,共同筑造东方文化大厦,是文化艺苑中的一支奇葩。 石头,它能使人颐情养性、启迪心灵、涤尘净心。石头有灵,涵育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石头有神,凝聚着民族独特的气质精神。大诗人陆游说过:“花能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迄今赏石之风尤盛,这是世道繁荣昌盛、社会安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表现。笔者曾经亲临过郧县青曲中学杨正林老师创建的汉江奇石赏石文化博物馆,看到他们利用汉江奇石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成绩卓著。得到许多专家的交口称赞。这说明人们喜爱的休闲文化已向纵深发展。 石头,是人类文明的代表。在数千年的人类发展史中,人类经历了石器时代(包括后期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直到现代文明,石头充当了人类的“摇篮”!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石头是文明的基础,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者,石头在人类文明

发展中,功不可没,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文化形态,如食文化、衣文化、鞋文化、商文化、茶文化、竹文化、石文化等等,其中,“石文化”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传播最广泛。那形态各异、玲珑剔透、石纹奇特、色泽秀丽的石头,或陈设于案头茶几,或布置于庭院,或点缀于园林、城市,真是“花不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它最大的特点是:大自然绝不会造就两块完全相同的珍奇怪石,一经发现,它就是世界上“惟一”的一块,具有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收藏和审美价值,这是任何其他收藏品或商品所不及的。古人云“一城易得,一石难求”,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石头是大自然的杰作。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造就了一种奇特的文化形态,那就是“赏石文化”。赏石之风,始于商周,盛于秦汉唐宋,并在唐宋年间传入日本、朝鲜等地,近代东南亚、南美和欧洲也开始盛行。3000年前,周穆王驾八骏之乘,登昆仑,在群卫之山攻,载玉万只而归。先秦时期,就有关于观赏石的记载,《尚书》中的《禹贡》,指出泰山的峡谷中产怪石,并将怪石列为贡品之一。到了汉代,就有了赏石文化的雏形,文人雅士将从山间或河滩中拾的一些奇异怪石和鹅卵石,置于庭院、摆于茶几,与同窗好友共同欣赏,人们称这些有观赏性的石头为雅石、供石和奇石,现代人称它为观赏石。唐宋时期,赏石藏石之风十分兴盛。著名诗人陆游、苏东坡,书法家黄庭坚等一大批文人收藏、观赏奇石,为之吟诗作赋。清代郑板桥酷爱奇石,称奇石“丑石也,丑而雄,丑而美”。曹雪芹更是从石中引出名著《红楼梦》,亦称《石头记》。当今,赏石文化深深渗透

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或精髓

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或精髓“道德” 【摘要】中华民族对道德的认同、重视,广泛而又深刻,达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中华民族是“道德民族”。 唯此为大的“德”文化乃中华民族是“道德民族”。中华民族对道德的认同、重视,广泛而又深刻,达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 祖先传道德。《易经》对中华民族的道德進行了系统而规范的概括和总结,正式形成了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道德”内涵和“道德”文化,加上儒家、道家和佛家等的“发扬光大”,代代相传,数千年传承不断,一脉相承到今天。 家家讲道德。组成家庭者,“道德”,如“相亲”,女求男条件是“德才”,即有德有才;男求女条件多“贤淑”,即贤德和漂亮;要“明媒正娶”,即名正言顺合道德;支撑家庭者,“道德”,如有德行之父母、子女,以德性为基础的相亲相爱、互亲互爱等;维系家庭者,“道德”,如爱情、亲情、情感、诚实、品性等;延续家庭者,“道德”,代代相传、代代传承,必有道德内涵,不管大家、小家、富有或贫寒,无不希求其子女、子孙重德行,有操守,即使“恶人”也不例外。

人人言道德。最为赞美的话:品质好、德行好、有道德等;最为恶毒的话:缺德、损德、无德、必遭报应等。 国家立道德。中华民族历史的历代统治者多重视道德,并作为其统治的重要工具。 子孙承道德。代代传承,发扬光大(“文革”之前)。民族文化之魂:中华民族小到每个人、每个家庭,大到国家、社会,莫不讲究道德,是中华民族最重要和最关键的“文化基因”,体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意识的方方面面,進而形成了独特的东方文明的“神韵”,比如:做人,讲究品德的美;做事,讲究协调的美;建筑,讲究对称的美;艺术,讲究和谐的美;文化,讲究高雅的美;交往,讲究守诚的美;家庭,讲究和睦的美;社会,讲究和谐的美;追求,公平正义的美;向往,和谐社会的美等。就连小至“八方桌”、“太师椅”等家用器物,大到象征国家或政权的“鼎”等,莫不如此,讲究的是端庄、稳定、协调、持重的美。所以,中华民族已打下了数千年深深的道德烙印,流淌在历朝历代中国人的血液中,弃之便已不是中华民族或中国人,就是“异化”或“变异”!中国的“中”字,无论字形或字义,莫不体现“中正”、“中道”、“均衡”等之内涵。所以,道德乃中华民族

赏石文章

赏石文章 赏尔天赐马石 祝君马到成功 ——对几方马形画面石的鉴赏 王沛 马者骏也。自古及今,马都以其聪明、勇敢、忠诚、耐劳的品格,倍受人类的喜爱和欢迎。古人还常把人之“俊”与马之“骏”联系起来。譬如,古人把贤才称作“骏骨”,取溢美之意,这恰与 “俊谷”谐音。“俊谷”就是“丰谷”,即五谷丰登,大丰之年。故而,撷取几方奔马图形的画面石欣赏,希冀爱石诸君“石”来运转,马年大丰。 少年之马——小马驹 此方观赏石取名《小马驹》,石之画面是田野上一匹活泼可

爱的马驹儿,它前腿直立,后退弯曲,两耳高竖,机警灵慧,凝视远方。整体图案犹如一幅水墨画,主体小马驹水墨布色,浓淡适宜,背景是淡淡的绿草地,有一种“驹留空谷”的意境。绘画作品讲究气韵生动,画面石也要求有画意,景观求境,人物传神,动物有趣。小马驹竖立的双耳,直立的前腿,半蹲半卧的姿势,使其动感剧增,活力尽显,形神俱妙。想起宋代诗人苏轼《尘外亭》中的两句诗:“马驹独何疑,岂堕山鬼计”。你瞧,众驹儿在阳光洒满的山坡、草地、河边互相追逐,撒欢儿打滚,是多么的开怀!惟独这匹马驹不同,它为何独处一边,疑惑惆怅呢?小马驹刚满周岁,别看它身材瘦弱,但奔跑起来风驰电掣,干活力大无比。可主人总以为它还小,只给点轻活儿干,从不委以重任。今日更听人言:“牛犊马驹,惟人所使”,小马驹的情绪一落千丈。它在思考啊:既然把我降生于世,与其浑浑噩噩一生,不如轰轰烈烈一时。它决定,从今以后不再沮丧犹豫,也不能任人摆布,而要主动表现自己,早日成为一匹尊贵骄矜的千里驹。 壮年之马——千里驹 这是一块比较好的观赏石,石名《千里驹》,就是我们常说的千里马。画面马的造型清晰完整,极富神韵,似乎有徐悲鸿笔下奔马的风格。它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