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采桑子重阳教案(鄂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采桑子重阳教案(鄂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采桑子重阳教案(鄂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采桑子重阳教案(鄂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采桑子重阳教案(鄂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采桑子重阳教案(鄂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含义;

2、感受毛泽东的非凡气势;

3、背诵。

重点难点

领会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法

教学时数

1

教学准备

录音磁带;拓展练习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背景

1929年6月,红四军第七次党代会后,毛泽东离开了领导岗位,到闽西地方工作。11月份以后,才又回到前委工作。这年秋天,红四军转战赣、粤、闽三省边界,打了几次胜仗,发展了红军,扩大了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写此词,充分表达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朗读

1、听读;

2、自读。

三、自学讨论

1、“人生易老天难老”有怎样的哲学意味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2、为什么词人说“战地黄花分外香”

3、“一年一度秋风劲”中的'“劲”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4、概括全词主旨。

--“人生易老”是将人格宇宙化,相对于时间无限的宇宙来说,短暂人生只是流星一瞬,唯其如此,更当奋进,莫让年华付流水。“天难老”却将宇宙人格化,相对于短暂人生来说,宇宙是时间无限的。一有尽,一无穷,既对立,又统一,揭示了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正因为“天难老”而“人生易老”,所以,我们要把有限的生命奉献给无限伟大的革命事业。这里,体现了词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情绪是奋发昂扬的。

--红军打胜仗,黄花分外香,这是词人的独特感受,渲染了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革命战争,又抒发了豪迈情怀。

--“劲”字,雄悍威猛,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除陈腐的凌厉之势,表现革命形势的锐不可当。

--全词借景抒情,表现了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和对革命前途的乐观。

四、背诵

五、拓展练习略

?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1《采桑子 重阳》教案 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1《采桑子重阳》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1、体会词的意境,品味词的豪放风格。 2、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浓郁的诗情画意。 2、反复诵读,在吟诵中体味词的意境。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检查《沁园春·长沙》的背诵。 学习毛主席的另一首词——《采桑子·重阳》。 二、写作背景 教师结合课文后注释,补充: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的心情。 本词是一曲战地秋景的颂歌。历代的诗人、作家,一接触“秋”字,总是要发一通悲秋的感叹;在他们笔下,“悲”和“秋”永远难于分开。主席的诗词一反悲秋的传统情调,把秋写得无比可爱,读了以后给人以很大的鼓舞。这首词写的是重阳节战地风光,诗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诗人与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从容不迫、欢快愉悦的心情。 三、诵读,理解文意 1.请一学生朗读、评价。

2.集体朗读。 3.补充注释: [采桑子] 44个字。双调。前阕,后阕各4句。平字押韵,阳、阳、香、光、光、霜。一韵到底。重阳和春光的重复,韵律匀整和谐,但这不是规则,而是作者的技巧。 [重阳] 9月9日的节日。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重阳节习俗: 1.登高: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登高的目的——登高望远,思念家乡和亲人;希望自己生活顺利,步步高升;锻炼身体。 2.吃重阳糕: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3.重阳节还有插茱萸辟邪的习俗。4赏菊:喝菊花酒。 “登高”是全家到郊外爬小山。作为菊花节,要喝菊花酒。哪一个都有驱邪的意思。 [黄花] 菊花。重阳节时少不了菊花,所以在李白的诗中有“九日龙山仗,黄花笑逐臣”(见子《九日龙山饮诗》)。李白的诗可能是漂在杯中的菊花瓣儿,但毛泽东的一定是盛开的菊花,秋天花香浓郁。卢照邻的诗里有“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裙。”咏桂花的香味在衣服周围绦绕的情景。 四、阅读鉴赏: 毛泽东的这首词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它写了深秋的战地风光,写的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天空海阔,气度恢弘。它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而使人受到无限鼓舞。 1、分析上片

《采桑子重阳》 教案教学设计

《采桑子重阳》教案教学设计 一、说“重阳” 重阳节 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重阳节习俗: 1.登高: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 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登高 的目的--登高望远,思念家乡和亲人;希望自己生活顺利, 步步高升;锻炼身体。 [唐]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简析】: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 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 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 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 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 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2.吃重阳糕: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 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3.重阳节还有插茱萸辟邪的习俗。茱萸,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是一种重要植物,气味辛烈,可以防止恶浊气味。人常插茱萸辟邪,祝福全家 平安。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简析】: 诗中很朴实地抒写了对兄弟们的怀念。全诗主客相契, 情景交融,“每逢佳节倍思亲”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写出了 人们共通的感情。 4赏菊:喝菊花酒。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采桑子__重阳》教学设计1

《采桑子?重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 2、理解诗中表达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培养学生宽广的胸怀和乐观精神; 3、能联系已学过的秋景诗,体会毛泽东词的高远境界,并背诵。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意象把握诗歌境界; 2、联系其他秋景诗了解毛泽东的开阔胸襟和豪迈气概,把握毛泽东诗词的意境高远、词风豪迈等特点,并做好诗词积累。 教学难点: “人生易老天难老”句的情感分析及对整首词词风的作用。 预习要求: 1、自学辛弃疾《采桑子少年不识愁滋味》。 2、查阅一些与重阳有关的古诗词,以增加必要的积累。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孟浩然也有著名诗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菊花。”从中我们可以知道重阳节有登高、插茱萸、赏菊的特点。1929年,由于左倾思想的错误领导,毛泽东暂时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跌入了人生的低谷。这时的毛泽东,面对重阳的秋景又该是怎样的感慨呢? (二)熟读课文 1学生自读,自己体会词中感情和节奏。(将自己放入文本,才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精髓) 3、诵读指导:读出辽远的秋景,读出胜利的喜悦,读出战斗的豪情和自信。 (三)研读诗文 抓住关键句,以点带面进行赏析。 1、分析上片 ①“人生易老天难老”、“天若有情天亦老”作者为什么有“人生易老” 和“天难老” 的感受?

【明确】作者在此仿用了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句,突出的“天难老” 再用“天难老”与“人生易老”对比。正因为人生短暂,所以要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革命事业”中去,所以感叹“人生易老”。 ②为什么在毛泽东眼里觉得“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明确】“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 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岁岁年年,都有重阳,重阳是过不完的。古人每逢 重阳,也往往作诗填词,大约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萧瑟,满怀岑寂。只有毛泽东此词, 意趣横生,戛然独造。假如说“今又重阳,”犹略似“日月依辰至”;而“战地黄花分外香”, 那就横扫千古了。 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2、分析下片 ①怎样理解“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这两句词? 【明确】“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此情豪迈异于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风光。 ②全文写重阳秋景,抓住“黄花”和“秋风”两个意象,但作者为什么说“胜似春光”?说明了什么? 【明确】作者战争胜利,意气风发,豪情万丈,对革命的将来充满着希望与信心,即使是面对秋景,自然而然会有一种乐观向上的革命情怀。这也是作者积极、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的体现。 ③你能列举一些“胜似春光”的古诗词来印证这首词吗? 【明确】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因为春风比秋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 黄庭坚《登快阁》:“木落千山天远大”,秋天叶落以后山明天远大。 ④末句为什么用“万里霜”而不用“万里秋? 【明确】A、押韵;B、既响亮又含义丰富,再现诗人炼字之精当。 郭老解释“霜”字,以为“这并不是普通的霜雪之霜,而是秋色的代词,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霜。但‘霜叶’不限于‘红’,还有黄叶。秋色也不限于霜叶,还有各种果实以及天高气爽的寥廓景象。”这是很精到的。霜是白的,但古典文学作品中却有丹霜、紫霜等字面,这就说明了古人用霜字有时不是指霜的本身,而是指经霜变红、紫等颜色的草树之类。所以“万里霜”不是白茫茫的一片,而是五彩斑斓,各种色调都有。 “万里霜”就是“万里秋”,作者选用了霜字,不仅由于压韵的关系,也是由于霜字既响亮,又含义丰富。

采桑子重阳教案(原创)

采桑子重阳教案 一、检查背诵: 分小组检查背诵 二、看一道高考题:(口头回答)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乐观豁达的心境。是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来表现的。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答: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目的是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三、导入新课: 用视频导入 四、重阳节介绍: 说“重阳”重阳节 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重阳节习俗:(板书) 1.登高: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登高的目的——登高望远,思念家乡和亲人;希望自己生活顺利,步步高升;锻炼身体。 [唐]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简析】: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2.吃重阳糕: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3.重阳节还有插茱萸辟邪的习俗。茱萸,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是一种重要植物,气味辛烈,可以防止恶浊气味。人常插茱萸辟邪,祝福全家平安。[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采桑子重阳》阅读及答案

《采桑子重阳》阅读及答案 《采桑子重阳》阅读及答案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阅读训练】: 1.对上面这首词语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人生易老天难老——人生因有情人易老,天因无情天难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无限惆怅。 B.岁岁重阳——自然界从不会因为人事变化而改变它的运行规律,年年重阳节都会如期而至。 C.战地黄花分外香——经历过战火洗礼的野花都比以往更芬芳。可见红军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诗人。 D.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秋风比春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后一句更表现出诗人乐观、开阔的情怀。 2.根据“寥廓江天万里霜”的意境,从《沁园春·长沙》

中找出能表现此句意境的句子。 3.下片上句刚说“不似春光”,下句又马上说“胜似春光”,是不是自相矛盾?请说明理由。 4.这首词哪个字写出了秋天的景色特征?这个字使你联想到了《沁园春长沙》中怎样的景象? 5.诗中说“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毛泽东为什么如此颂扬秋天呢? 【参考答案】: 1.A 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3.不矛盾。“不似春光”是就秋天的景色比较单调这一特点而言的。“胜似春光”是就秋天到处见橙黄,时时有收获这一情景说的。又加红军打了胜仗,看到“寥廓江天万里霜”的景色,自然就发出了由衷的赞美。 4.“霜”字写出了丰富多彩的秋景。使人想到《沁园春长沙》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霜叶。 5.从景物特点上看,劲厉猛烈的.秋风、霜红烂漫的秋色、铿锵有力的秋声更能锤炼人的意志,更能催人进取。从个人性格上看,毛泽东豪放旷达、积极乐观,“寒秋”的环境,更宜于构造雄深高远、阔大壮美的诗境,更宜于表现金戈铁马、叱咤风云的战斗生涯,显示词人兼战士慷慨悲壮、豪健旷达

《采桑子重阳》阅读及答案

《采桑子重阳》阅读及答案 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阅读训练】: 1.对上面这首词语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人生易老天难老——人生因有情人易老,天因无情天难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无限惆怅。 B.岁岁重阳——自然界从不会因为人事变化而改变它的运行规律,年年重阳节都会如期而至。 C.战地黄花分外香——经历过战火洗礼的野花都比以往更芬芳。可见红军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诗人。 D.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秋风比春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后一句更表现出诗人乐观、开阔的情怀。 2.根据“寥廓江天万里霜”的意境,从《沁园春·长沙》中找出能表现此句意境的句子。 3.下片上句刚说“不似春光”,下句又马上说“胜似春光”,是不是自相矛盾?请说明理由。 4.这首词哪个字写出了秋天的景色特征?这个字使你联想到了《沁园春长沙》中怎样的景象? 5.诗中说“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毛泽东为什么如此颂扬秋天呢? 【参考答案】: 1.A 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3.不矛盾。“不似春光”是就秋天的景色比较单调这一特点而言的。“胜似春光”是就秋天到处见橙黄,时时有收获这一情景说的。又加红军打了胜仗,看到“寥廓江天万里霜”的景色,自然就发出了由衷的赞美。 4.“霜”字写出了丰富多彩的秋景。使人想到《沁园春长沙》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霜叶。 5.从景物特点上看,劲厉猛烈的秋风、霜红烂漫的秋色、铿锵有力的秋声更能锤炼人的意志,更能催人进取。从个人性格上看,毛泽东豪放旷达、积极乐观,“寒秋”的环境,更宜于构造雄深高远、阔大壮美的诗境,更宜于表现金戈铁马、叱咤风云的战斗生涯,显示词人兼战士慷慨悲壮、豪健旷达的性格。

采桑子重阳教案(鄂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采桑子重阳教案(鄂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采桑子重阳教案(鄂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含义; 2、感受毛泽东的非凡气势; 3、背诵。 重点难点 领会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法 教学时数 1 教学准备 录音磁带;拓展练习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背景 1929年6月,红四军第七次党代会后,毛泽东离开了领导岗位,到闽西地方工作。11月份以后,才又回到前委工作。这年秋天,红四军转战赣、粤、闽三省边界,打了几次胜仗,发展了红军,扩大了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写此词,充分表达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朗读

1、听读; 2、自读。 三、自学讨论 1、“人生易老天难老”有怎样的哲学意味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2、为什么词人说“战地黄花分外香” 3、“一年一度秋风劲”中的'“劲”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4、概括全词主旨。 --“人生易老”是将人格宇宙化,相对于时间无限的宇宙来说,短暂人生只是流星一瞬,唯其如此,更当奋进,莫让年华付流水。“天难老”却将宇宙人格化,相对于短暂人生来说,宇宙是时间无限的。一有尽,一无穷,既对立,又统一,揭示了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正因为“天难老”而“人生易老”,所以,我们要把有限的生命奉献给无限伟大的革命事业。这里,体现了词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情绪是奋发昂扬的。 --红军打胜仗,黄花分外香,这是词人的独特感受,渲染了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革命战争,又抒发了豪迈情怀。 --“劲”字,雄悍威猛,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除陈腐的凌厉之势,表现革命形势的锐不可当。 --全词借景抒情,表现了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和对革命前途的乐观。 四、背诵

重阳节《岁岁重阳菊花香》教案

重阳节《岁岁重阳菊花香》教案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重阳节《岁岁重阳菊花香》教案 课案缘起: 重阳将至,对这个传统节日,我们似乎远没有足够的重视,何不和学生一起学习,也好逼迫自己去亲近感悟这在古诗词中芬芳的传统重阳。 用古诗词中有关重阳节的诗词来丰富学生的情感和体悟,从诗中感悟这秋高气爽,菊花飘香,登高思亲的浓浓诗意。 教学过程: 一.《中华民谣》导入 童白:「朝花夕拾杯中酒 寂寞的人在风雨之后 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 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 ……

一千多年前,唐朝,有个寂寞的人,在风雨之后吟出一首流传千古的诗,跟着我一起背诵: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孤独的诗人是(王维),他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尤其是“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中说的佳节是(九九重阳节)二.说重阳,话风俗 ⒈九九重阳节:中国古人认为,月与日阳数一致的日子特别吉利。如正月初一为春节,三月三为上已节(清明节),五月初五是端午,七月初七是七夕节,九月九重阳节,九是最大的阳数,九九相重,谐音“久久”,寄长久、长寿的美好寓意,特别吉利,故称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⒉王维告诉我们,重阳节在唐朝已有的风俗有: ①登山 ②插茱萸 据说:

“登山”后成了秋游日,野餐节,吃重阳糕,饮菊花酒。 “插茱萸”是为了避难驱邪消灾,后来也“簪菊花”(菊花,古人认为是除病的长寿花) 那一天,亲人相约登山,插茱萸,朋友相聚。 ⒊那一天,孟浩然《过故人庄》(齐读)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老朋友准备了鸡和黍等农家饭菜,邀请我去他家做客。绿树围绕着村庄,青山在城外斜立。打开窗户,就可以看到打谷场地和菜园,好朋友赏菊饮酒畅谈,不亦乐乎!等到九九重阳,我还要来饮酒赏菊。 三.跟诗人登山去 1、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九日齐山登高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教学设计

课外古诗词诵读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颖州西湖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感情之美。 2.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3.了解此词结构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颖州西湖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感情之美。 【教学难点】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欧阳修晚年《采桑子》组词中的第一首。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颖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全词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二、文学常识积累 1、作家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采桑子》词牌名,取自唐教坊曲《杨下采桑》,前、后片各四句,共44字;前、后片均于第2、3、4句押平韵。

2、写作背景: 公元1049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数年后,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这组《采桑子》从不同侧面描写了“水深莫测,广袤相齐”的西湖美景,从中折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 三、吟读,感知音韵美 1、自由吟读,读准字音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作者:欧阳修 轻舟短棹zhào西湖好,绿水逶迤wēi yí, 芳草长堤dī,隐隐笙shēng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lián yī,惊起沙禽掠lüè岸飞。 2、视频朗读,读准韵律 3、教师范读,注意节奏 4、自由吟读,读出感情 5、全班齐读,读出诗味 四、赏读,感受意蕴美 1.解释下列词语。 短棹:划船用的小桨。 琉璃:指玻璃,这里形容水面光滑。 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采桑子重阳》教案

《采桑子重阳》教案 教学目标: 体会词的意境,品味词的豪放风格。 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浓郁的诗情画意。 反复诵读,在吟诵中体味词的意境。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检查《沁园春?长沙》的背诵。 学习毛主席的另一首词——《采桑子?重阳》。 二、写作背景 教师结合课文后注释,补充: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的心情。 本词是一曲战地秋景的颂歌。历代的诗人、作家,一接

触“秋”字,总是要发一通悲秋的感叹;在他们笔下,“悲”和“秋”永远难于分开。主席的诗词一反悲秋的传统情调,把秋写得无比可爱,读了以后给人以很大的鼓舞。这首词写的是重阳节战地风光,诗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诗人与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从容不迫、欢快愉悦的心情。 三、诵读,理解文意 请一学生朗读、评价。 集体朗读。 补充注释: [采桑子] 4个字。双调。前阕,后阕各4句。平字押韵,阳、阳、香、光、光、霜。一韵到底。重阳和春光的重复,韵律匀整和谐,但这不是规则,而是作者的技巧。 [重阳] 月9日的节日。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重阳节习俗: 登高: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登高的目的——登高望远,思念家乡和亲人;希望自己生活顺利,步

《采桑子 重阳》的教案

《采桑子重阳》的教案 《采桑子重阳》的教案 一、由上节课导入新课: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眼中的一种秋景。其实,在诗人的眼中,秋天还有另一番景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毛泽东的另一首词《采桑子重阳》。 二、本词的写作背景: 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采桑子重阳》这首诗反映了毛泽东病中的心情。 三、学生自读全词,了解大意,走进词作所创设的意境,领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总结全词:自宋玉《九辩》以来,悲秋就成为中国古典诗赋的传统主题。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退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 五、课堂练习: 1、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2、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词。 2、课外选读一首毛泽东的词作,并写一篇赏析性文章。 江苏省怀仁中学顾惠 教学目标:

人教版《采桑子·重阳》教案

人教版《采桑子·重阳》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毛泽东的文学常识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词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默写这首词。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掌握词的背景,搜集有关知识。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词句的含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一代伟人毛泽东,大家应该非常熟悉,他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袖和主要缔造者,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而且也是一位大手笔的文学家,他的讲话收在《毛泽东选集》(五卷),他的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文集》等。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首词(板书题目)。领略这位伟人在文坛上的风采。 二、解说题目:

采桑子,词牌名。重阳,题目,即阴历九月份初九重阳节,本词是一首战地颂歌。 三、写作背景: (归纳学生搜集的资料)1929年5月开始,毛泽东率领红四军开进闽西扩大革命根据地。这年九月,赣闽根据地连成了一片。由于同年6月,红四军党内领导者之间在军队建设的一些原则问题上发生了争论,毛泽东提出的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不应盲目攻打大城市等主张,一时未能为多数同志所接受,因而受到排挤,被迫离开领导岗位。后由于患病,只好在永定金丰山区养病。9月,病中的毛泽东坐担架赴上杭参会。会后继续留此养病,后病情好转。病中正逢重阳节,见院中黄菊盛开,遂成此文。 四、集体朗读课文。 五、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问题1:怎样理解“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这句的意思是“人生容易衰老而天很难衰老,年年都有重阳节”。人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自身是变化很快的,可是整个社会如果不通过变革那是很难使之变化的。 问题2:“战地黄花分外香”中的“战地”“黄花”分别指什么?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战地”指闽西农 村根据地;“黄花”指野菊花。“分外香”体现了作者乐观

第一册采桑子·重阳_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册采桑子·重阳 课型教材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双基分析) 1、清本词的思路,体味作者精妙的构思。 2、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3、分析全词的内容,把握词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的(知识能力、德育的目标要求)1、体会本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2、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胸怀,学习他天下为己任的革命精神。 教具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重阳是传统的登高赏菊的日子,文人骚客也少不了吟诗为文以记,但凡作诗文咏重阳,大抵离不了《登高》赏菊、吟秋的内容。多有凄凉之慨。在青年革命家毛泽东笔下重阳节所见所感的又是什么?板书:采桑子·重阳 二、背景1927年大革命失败,帝国主义在华矛盾随之尖锐,各派军阀之间的混战加剧,给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发生和坚持焉提供了条件。1929年,毛泽东领导的红军第三次入闽,这次入闽,天高气爽,秋色烂漫,胜利在望。诗人的心头充满了喜悦畅抒胸臆,写下了这首情景交融,饱含哲理脍炙人口的词作。 三、讲授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 2、解释词语黄花秋风劲万里霜 3、引导学生讨论、赏析(1)第一句有何哲理?提示:这是一句带有大彻大悟意味的警句,出得非常的突兀,给人的出头捧

喝之感,亦使课接下来的内容平添一般渺远苍凉之气,以自然万物的永恒写人生的短暂。(2)诗人为什么会觉得“战地黄花”分外香?提示:乐观的精神,对革命前途充满了必胜的信心。(3)下阕应如何理解?“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讲的是一般的自然规律,通常人们也都能具备这样的感受和境界,但是“寥廓江天万里霜”却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体味到的。这里的霜,不仅仅是“霜白”的意思,还是五彩斑斓,包括了黄花,叶红和各式草树,还包括了各种秋实和天高气爽的寥廓景象。(4)末句为什么用“万里霜”而不用万里秋?提示:A、押韵B、既响亮又含义丰富,再现诗人炼字之精当。板书提纲:采桑子·重阳特点:富含哲理:人生易老天难老情景交融:战地黄花分外香寥廓江天万里霜

重阳节教案

《重阳节》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久久重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说出重阳节的日期,初步了解重阳节的由来及象征意义;让学生了解一些普遍的重阳习俗;简单的给学生了解一些有关重阳的诗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体验中华民族不断攀登的精神,激发不断向上的志向, 让学生懂孝道,知孝行。 过程与方法:.在重阳节活动中过得文明、安全;对重阳节中的一些现象和习俗产生探究的愿望和初步行为。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前搜集重阳节的有关资料;图片、课件等。 2、学生准备: (1)在课下收集有关重阳节的有关诗词。 (2)查询关于重阳节的传说。 (3)查询大人们在重阳节有哪些与平时不同的活动。 教学重点 知道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了解过重阳节和传统习俗。 教学难点 知道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体验中华民族不断攀登的精神,激发不断向上的志向, 让学生懂孝道,知孝行。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九九重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我国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出示节日名称),春节是我们常说的农历新年,可以放假来庆祝。这些都是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节日。人们在不同的节日中可以做不同的事情来庆祝,今天我们就重点来了解其中的一个节日——重阳节。(板书:重阳节)(出示图片)本节课所要讲解的主要内容。 二、教授新课 1、重阳节简介 (1)让学生谈谈他所了解的重阳节。 (2)(出示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重阳节的概况。 师: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在民间流传着关于重阳节来历的美丽传说,老师也找到一些相关资料,同学们想不想了解重阳节到底是怎样来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聆听那动人的传说。 2、重阳节的来历、传说 (1)重阳节的来历 师:在中国,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数字一、三、五、七、九为阳,二、四、六、八为阴。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出示图片)来历其一、来历其二。 (2)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出示图片)讲故事。 ①听完故事,你体会到桓景什么样的品质?你有什么收获?桓景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小学九月初九重阳节主题班会——《传承文明 感恩重阳》教案

传承文明感恩重阳 活动目标: 1.了解重阳节的风俗及民族文化含义 2.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学会感激老人。 3.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对老人的情感,动手又动脑。 4.培养学生敬重老人,关心老人的优良品质,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活动准备: 1.关于重阳节的传说故事和有关图片。 2.事先让父母和孩子初步了解有关重阳节的有关民俗。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前几天老师给你们布置了一个任务,就是了解重阳节的有关内容,你们都了解了重阳节的哪些内容,谁能来给我们大家说一说? 二、认识重阳节 1.了解重阳节的来历 通过故事《重阳节由来的传说》,加深学生对重阳节的了解和认识。 2.介绍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人们有丰富的活动,如登山、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3.关于重阳节的诗歌 《采桑子重阳》毛泽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过故人庄》孟浩然 三、发表感言

播放图片,发表感想。 (1)我可以为爷爷奶奶做些什么事情? a.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打一个电话或陪老人吃一顿饭。 b.讲一个动人的故事给老人听。 c.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拍一张幸福照。 d.陪伴老人一起散步。 e.为老人们做一道可口的菜(可以是水果拼盘)。 f.自制一张精致的贺卡表达对他们的美好祝福。 (2)我想对爷爷奶奶说句心里话。 四、活动总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不仅了解了重阳节的来历,还知道了重阳节的相关习俗,既增长了见识,又培养了我们对老人的尊敬之情。在这里,老师要送给你们一句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句话是告诉我们,既要孝顺自己的父母、长辈,也要关心身边的老人、长辈。希望每个同学能尊敬老年人,做个尊老的好孩子。相信你们能做到的是吗?最后祝愿天下的老人,重阳节快乐! 播放《孝亲敬老歌》结束这节课。

2020-2021年高一语文上册《采桑子 重阳》教案 人教版第一册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册《采桑子重阳》教案人教版第一册(一)明确目标 1.学习《采桑子•重阳》,抓住主要意旬把握内容。 2.研读品味语言,尝试朗读训练,迁移训练。 (二)整体感知 1、复习上节内容。 ①背诵《沁园春·长沙》。 ②关于“意象”和“意境”的知识。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一个术语,它指的是“意中之象”。这里的“意”,指诗人所表达的情思、情趣;“象”,指诗人赋予情感的“物”,它常常是具体的、客观的、存在着的“物”,它不依赖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天地虫鱼鸟兽一旦入诗,融合了人的情感,渗进了人的诗人的人格与情趣,就成为有血有肉、有情有意的一个形象了。这种“意”和“物”的有机结合,就形成了诗中的“意象”,即“形象”。一般说来,诗都是借助“意象”来抒情的,“情”是“象”的灵魂。 “意境”,也称为境界。几个意象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就会构成一个完整的形象画面,这就是意境。 例如马列致远的词《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九种不同的景物(意象)组织在一个意境里,渲染出一派凄凉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

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2.导入新课 ①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阅读题下注释) 毛泽东大病初愈,又在中央的支持下恢复职务,在精神振奋之余,写下这首小令。 ②学生自读《采桑子•重阳》,了解大意。 (三)赏析重点词句,突破重点难点。 1.抽学生朗读全词。 2.提出问题,引起思考讨论:这首词中,你认为哪一句写得好?说说这一句给你的感受。 [点拨] ①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重阳是传统的登高赏菊的节日,一般作诗文咏重阳,都离不了登高、赏菊、吟秋的内容,这首词也不例外。但与吟秋多悲慨的传统不同,毛泽东眼中的菊花不仅开得艳,开得香,体现出勃勃生机,而且是战地黄花,令人遐思无限。这“黄花”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开得漫山遍野,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这一句形成了生机盎然的意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豪迈旷达的情怀。 ②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肃杀的秋天在诗人的眼中胜过“春光”,具有勃勃生机,秋色无限。这表现了诗人对革命前程感到无限美好,对共产主义事业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豪迈情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