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注入、产出剖面行业标准

注入、产出剖面行业标准

注入、产出剖面行业标准
注入、产出剖面行业标准

目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通则 (1)

3.1测井仪器设备 (1)

3.2图头 (1)

3.3刻度 (1)

3.4图面 (1)

3.5测井深度 (1)

3.6测井速度 (1)

3.7数字记录 (1)

4注入剖面测井原始资料质量要求 (2)

4.1放射性核素载体法示踪测井 (2)

4.2井温测井 (2)

4.3注入剖面组合仪测井 (2)

4.4电磁流量测井 (3)

4.5生产测井组合仪(PLT)测井 (3)

5产出剖面测井原始资料质量要求 (4)

5.1过环空集流点测油水两相流测井 (4)

5.2过环空油水两相流产液剖面组合仪测井 (5)

5.3生产测井组合仪测井(DDL一Ⅲ) (6)

5.4放射性示踪组合测井(DDL一Ⅲ) (7)

附录A(资料性附录) 注入、产出剖面测井仪器主要技术指标 (8)

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石油测井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测试技术服务分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胜利石油管理局测井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晓华、赵平伟、徐金武、张志文、邓荣、蔡兵、史丽华。

注入、产出剖面测井原始资料质量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注入、产出剖面测井原始资料的质量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注入、产出剖面测井原始资料的质量监督和检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奉标准。SY/T 5132 测井原始资料质量要求

3 通则

3.1 测井仪器设备

3.1.1 测井使用的仪器、设备应符合产品要求。

3.1.2 各种测井仪器的主要技术指标参见附录A。

3.2 图头

测井原始资料图头应符合SY/T 5132中图头的规定。

3.3 刻度

各种测井仪器刻度应符合SY/T 5132中刻度的规定。

3.4 图面

3.4.1 图面整洁、清晰、走纸均匀,纵横格线清楚。曲线按规定格式摆放,布局合理,各项数据齐全准确。

3.4.2 测井曲线横向比例按曲线变化范围选择,曲线显示清楚,交叉可辨,线条宽度不超过0.5mm。

3.4.3 曲线连续变化,无抖、跳现象,若出现与井下条件无关的畸变及限幅等情况,应重复测量。必要时更换仪器验证。

3.5 测井深度

3.5.1 以钻井方补心上平面为井深计算的零点值,记号深度标注清楚、准确。每次测井应测量校深用的自然伽马曲线或磁性定位曲线。

3.5.2 其他各项深度要求应符合SY/T 5132中深度的规定。

3.6 测井速度

3.6.1 明记录要记录1min的测速标记和测速曲线,数字记录应记录测速数据。3.6.2 测速均匀,测量速度不超过规定值的±10%。

3.7 数字记录

3.7.1 数字记录与明记录应一致。测井队在离开井场前应仔细检查数字记录是否正确,若发现漏记或数字记录与明记录不一致,应进行补测或重测。

3.7.2 原始数字记录标识内容应填写齐全,标识内容包括井号、井段、曲线名称、测量日期、测井队别、文件号,同时标注主曲线和重复曲线的文件号。

3.7.3磁性介质记录应按资料处理中心要求的数据格式拷贝。各条曲线深度对齐,曲线问的深度误差应在±0.2 m以内。

4 注入剖面测井原始资料质量要求

4.1放射性核素载体法示踪测井

4.1.1 自然伽马及放射性示踪曲线

4.1.1.1 自然伽马曲线(基线)数值应符合本地区规律,与地层岩性吻合。重复曲线与主

曲线对比形状基本相同,相对误差应在±10%以内,引进数控测井仪在±5%以内,重复测量井段50m。

4.1.1.2测速600m/h,横向比例为20API/图格,深度比例为1:200(找漏曲线深度比例1:500)。

4.1.1.3放射性示踪曲线与自然伽马曲线(基线)应采用统一的横向比例。

4.1.1.4放射性示踪曲线与自然伽马曲线(基线)至少保证一种比例曲线完整显示在图幅内。4.1.1.5放射性示踪曲线应分层清楚,能够判别由示踪剂沾污引起的异常高值。放射性示踪曲线应多次重复测量,直到相邻两次测井曲线形态基本一致为止。

4.1.2磁性定位曲线

4.1.2.1磁性定位(管柱曲线)与自然伽马(基线)、放射性示踪曲线应同时测量。每张图上均应记录磁性定位曲线。

4.1.2.2曲线变化显示清楚,接箍信号峰幅度大于3cm,干扰信号幅度小于接箍信号幅度的l/3。

4.1.2.3磁性定位曲线上显示接箍、井下工具(封隔器、配水器)等的曲线特征清晰可辨。4.1.3施工压力监测曲线

4.1.3.1放射性核素载体法示踪测井应同时监测施工压力曲线。压力曲线应记录测前(开井状态下仪器在防喷管内停留时)、测基线、测重复基线、同位素释放、跟踪监测示踪曲线、测后等不同时间段的压力变化情况。压力曲线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压力。4.1.3.2测前、测后(开井状态下仪器在防喷管内停留时),测基线和测放射性示踪曲线时的压力值保持稳定,允许误差应在±0.5MPa以内。

4.1.3.3释放放射性示踪剂、起下仪器测放射性示踪曲线时,压力变化应显示清楚。在测井过程中中途更换仪器测井时,压力曲线可分别录取。

4.1.3.4根据压力曲线解释的施工压力(即仪器在防喷管内停留时的开井压力)应与施工设计相符,压力误差在±lMPa以内。

4.2井温测井

4.2.1井温测井采用下测方式,测量井段从目的井段以上50m开始,测至最下一个注入层以下50m静水部位。

4.2.2测速小于600m/h,深度比例为1:200。横向比例的选择应使井温曲线和微差井温曲线对应吸入层位变化明显,且不出记录纸。一般情况,井温横向比例2℃/cm,微差井温横向比例0.2℃/cm。

4.2.3动态井温曲线应在正常注入条件下测量,异常部位重复测量应待井底温度场稳定后测量。

4.2.4静态井温曲线应在关井适当时间,待井底温度场稳定后测量。测量时井口溢流不大于2m3/d。

4.2.5井温曲线在静水区温度显示应与该深度处地层温度一致。

4.2.6井温曲线重复测量井段50m,同一深度点井温误差应在±1℃以内。

4.2.7在正常情况下,井温仪器每三个月应校验一次仪器常数K值和零点温度T0值,拆卸修理后应重新校验。

4.3注入剖面组合仪测井

4.3.1测量参数

仪器应一次下井录取放射性核素载体法示踪、磁性定位、连续流量、井温和压力等参数。4.3.2放射性核素载体法示踪、井温曲线

放射性核素载体法示踪、井温曲线质量要求应分别符合4.1和4.2的规定。

4.3.3流量曲线

4.3.3.1上提方式测量,测速应均匀。测速600m/h,深度比例1:200。

4.3.3.2在两个射孔层之间,流量曲线摆动幅度小于10%。

4.3.3.3零流量曲线应记录到最下一个吸液层底部以下10m,总流量曲线应记录到射孔层段顶部以上20m。

4.3.3.4重复整个测量井段,两条曲线重复相对误差应在±10%以内。

4.3.4压力曲线

4.3.4.1压力梯度曲线为上提测量连续曲线,测速600m/11,深度比例1:200,横向比例1MPa/图格。

4.3.4.2压力曲线全条重复i霪I量,同一深度点压力误差应在±0.1MPa以内。

4.4电磁流量测井

4.4.1测量方式

电磁流量采用点测及连续方式测井,点测时依据套管接箍或射孔层顶、底界深度在磁性定位曲线上的显示读值进行校深,使测井深度与完井电测深度一致。

4.4.2磁性定位曲线

磁性定位曲线质量要求符合4.1.2的规定。

4.4.3电磁流量连续曲线

4.4.3.1采用下放仪器测量,测并速度应小于150m/h。

4.4.3.2总流量及零流量测量要求按4.3.3的规定。

4.4.3.3重复测量整个测量井段。

4.4.4电磁流量点测曲线

4.4.4.1在连续曲线正常的情况下,根据设计测点要求录取资料;在连续曲线不正常的情况下(特殊情况),除了根据设计测点要求录取资料外,射孔层部位应加密测点录取。加密测点间距一般为1.0 m。

4.4.4.2点测曲线应稳定,曲线录取时间应不少于60s,曲线波动应在±5%以内。4.4.4.3点测曲线应重复测量第一测点(总流量)、主要吸液层(或层段)的上下测点、零流量测点等。

4.4.5测量误差

4.4.5.1第一测点(指全井)测量流量与井口计量误差应在±10%以内;点测流量重复测量在同一测点误差在±5%以内。

4.4.5.2连续曲线重复测量在同一深度流量测量误差应在±10%以内。

4.5生产测井组合仪(PLT)测井

4.5.1测量参数

生产测井组合仪一次下井应测量自然伽马0磁性定位、井温i压力、流量等参数。至少有一张原图应同时记录测量的全部参数。

4.5.2自然伽马、磁性定位曲线自然伽马、磁性定位曲线用于校深,曲线质量要求应符合4.1.1和4.1.2的相关规定。

4.5.3井温曲线

井温曲线质量要求应符合4.2的规定。

4.5.4涡轮非集流流量测井曲线

4.5.4.1涡轮流量测井应分别采用上提、下放方式以不同测速各测量四次以上。4.5.4.2测量速度按等差法选择,并同时记录测速曲线,每次测速变化不大于10%。同一深度八条流量曲线回归方程的线性相关系数应大于0.99。

4.5.4.3上提、下放方式测量的流量曲线变化趋势应各自相同。密度、井温曲线要与流量曲线合并到同一张图上,深度误差应在±0.2m以内。

4.5.4.4零流量曲线与总流量曲线记录深度按4.3.3的规定执行。流量曲线上至少有一个记录文件上磁性定位曲线是完整的。

5产出剖面测井原始资料质量要求

5.1过环空集流点测油水两相流测井

5.1.1磁性定位曲线定点测井深度控制

5.1.1.1下井仪器串中,应组合磁性定位器同时下井,记录磁性定位曲线。磁性定位曲线质量要求符合4.1.2的规定。

5.1.1.2依据磁性定位曲线上显示的套管接箍或油层顶(或底)界深度值,与前磁套管接箍深度及射孔时放射性校正值或射孔顶底界深度数据校准深度,使测井深度与完井电测深度一致。

5.1.2点测涡轮流量

5.1.2.1集流点测流量测井采用定点测量方式测量,测点应选在相邻两个射孔层之间。在最上一个射孔层顶部,选点测量总流量。

5.1.2.2全井流量不得超过仪器测量上限值。

5.1.2.3全集流点测流量连续记录曲线:

a)每个测量点流量连续记录曲线至少有两次打泵记录,且每次打泵记录时间应大于10s,抽油饥井的产量曲线变化周期应与抽油机井的冲次相同。

b)最后一次打泵前后流量记录曲线,曲线的录取时间应大于60s,打泵前后的流量曲线要稳定。曲线的周期显示明显的,打泵前后的流量取值至少按产量曲线两个波动周期取值;周期显示不明显的,打泵前后的流量取值时间应大于15s。

5.1.2.4非全集流型点测流量连续记录曲线,要求流量曲线稳定,曲线的录取时间应大于60s。曲线的周期显示明显的,至少按四个周期取流量值;周期显示不明显的,取值时间应大于30s。

5.1.2.5测量误差:

a)同一产量记录曲线打泵前后取值误差应在±5%以内;

b)产量稳定时,同一测点前、后两组涡轮计数相对误差应在±3%以内。

5.1.3点测持水率

5.1.3.1取样式电容法测持水率连续记录曲线:

a)曲线由明显显示油水初期分离过程的弯曲部分和相对稳定分离过程的平直段两部分组成;

b)曲线显示录取时间应大于400s,稳定段持水率误差应在±3%以内,持水率取值应是稳定段

末端值。

5.1.3.2过流式测持水率连续记录曲线:曲线显示录取时间应大于200s,录取段内持水率误差应在±5%以内,持水率取值应是最后录取段60s的平均值或录取段全曲线的平均值。5.1.3.3阻抗式测量持水率连续记录曲线:

a)全水值至少记录一条连续曲线,曲线显示录取时间应不少于60s,曲线要稳定,曲线波动误差应在±3%以内。

b)各测点均要录取混相值连续记录曲线,曲线显示录取时间应不少于100s,曲线要稳定(在曲线内取两段长度不少于30s的频率值误差应在±3%以内),取值应是曲线稳定段频率的平均值。

5.1.3.4分离式测量持水率连续流量曲线:分离式测量持水率,是通过涡轮流量连续曲线和电极油(或水)连续台阶曲线计算实现的。

a)在井下不同出液段,涡轮连续曲线应具有明显的产液变化台阶,在相同流量井段内曲

线要稳定,其平均频率波动误差应在±3%以内。

b)不同流量井段内电极油(或水)连续曲线台阶要清楚,在相同流量井段内曲线要稳定,曲线频率波动误差应在±3%以内。

5.1.3.5持水率计检定:

a)持水率计在投产前或大修后,应在油水两相流动实验装置中进行刻度。正常使用情况下,每年进行一次刻度,误差范围在±5%以内。

b)测井前应在空气中进行检定,空气值误差在±5%以内。

5.1.3.6测量误差范围:

a)持水率现场标定的空气值与室内标定的空气值相对误差应在±5%以内。

b)同一测点前后两次取样,其持水率测量相对误差应在±5%以内。

c)数字测井系统持水率刻度回归方程,其相关系数不小于0.995 c.

d)测量全井持水率与井口化验全井含水率误差应在±10%以内(产液量低于10m3/d的油井除外)。

5.1.4流量、持水率重复测量要求

下列情况之一者,均应重复测量验证。

5.1.4.1第一测点(总流量测点)。

5.1.4.2测量产量、持水率与静态资料相矛盾的层段。

5.1.4.3产液量在10m3/d以上,下测点比上测点计算产量高出5%的测点;产液量在10m3/d以下,下测点比上测点产液量高出0.5m3/d的测点。

5.1.4.4分层产液量占全井产液量25%及以上的层段(分层产液量均低于全井产液量的25%时,选择产液量最高的层段)。

5.1.4.5合层产量有变化,而上下两测点持水率无变化时。

5.1.4.6测到某一测点无流量显示时,应下到下一测点进行测量,如果下一点仍无流量显示,则上提至上一测点测量,验证仪器工作是否正常。

5.1.4.7测量全井产液量与实际产液量,测量持水率与化验含水率超出允许相差范围时:

a)全井日产液50m3以下,测量日产液大于实际产液15m3/d。

b)全井日产液50m3以上,测量日产液大于实际产液30%。

c)测量日产液低于实际产液10%。

d)测量全井持水率与化验含水率误差在±10%以上。

5.1.4.8在测井过程中需要更换仪器时,应重复已测测点中的任一点,并应于验证两支仪器的一致性后,且该点产量和含水与上支仪器测量误差应在±5%以内,方可继续测量。5.1.5点测资料打印记录要求

5.1.5.1各测点打印记录资料间隔(空纸)大于2cm。

5.1.5.2应首先打印持水率计空气值,打印深度为零,记录不少于三个。

5.1.5.3每个测点要打印出深度、产液量和持水率。涡轮转速、持水率计输出频率要分别记录两组,每组三个数据。

5.1.5.4持水率计输出频率应打印记录到变化稳定时为止,对于含水波动大的油井,第一测点或主产层要打印出三组持水率计数,并取其平均值作为解释计算用值。

5.2过环空油水两相流产液剖面组合仪测井

5.2.1集流点测流量、持水率及磁性定位定点深度控制

点测流量、持水率及磁性定位定点深度控制质量要求按5.1的规定执行。

5.2.2井温曲线

产出剖面测井测量正常生产条件下的动态井温曲线,其质量要求执行4.2的相关规定。5.2.3压力曲线

压力测井曲线质量要求应符合4.3.4的规定。

5.2.4流量、持水率重复测量要求

5.2.4.1井温曲线异常段上下测点。

5.2.4.2井温曲线有异常变化,而流量测量无产液量的井段。

5.2.4.3井温曲线没有异常变化,而流量测量有产液量的井段。

5.2.4.4井温曲线在射孔层以下没有按地温梯度变化时,应在射孔层以下加测一点流量,以确定是否有套管漏液现象。

5.2.4.5其他各项要求按5.1.4的规定执行。

5.3生产测井组合仪测井(DDL一Ⅲ)

5.3.1测量参数

生产测井组合仪应测量自然伽马、磁性定位、流量、井温、压力、密度及持水率等参数,应有一张原图同时记录测量的全部参数。

5.3.2涡轮非集流流量曲线

5.3.2.1零流量井段涡轮响应曲线应是一条平稳直线,涡轮转速与电缆速度回归方程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9以上,其截距(涡轮转速为零时的测速)绝对值小于2.54cm/min。5.3.2.2一般用8m/min,12 m/min,16 m/min,20 m/min四种测速上下测量。最大测井速度应高于流体流动速度。

5.3.2.3零流量曲线与总流量曲线记录深度按4.3.3的规定执行。流量曲线上至少有一个记录文件磁性定位曲线完整。

5.3.2.4上提、下放测量方式下的流量曲线变化趋势应各自相同。密度、持水率、井温曲线要与流量曲线合并到同一张图上。深度误差应在±0.2m以内。

5.3.3磁性定位曲线

磁性定位曲线要求符合4.1.2的相关规定,测量曲线至少有一个记录文件接箍完整。5.3.4自然伽马曲线

测井曲线质量要求符合4.1.1的相关规定。

5.3.5压力测井

5.3.5.1测前要打印刻度值,定期半年标定一次,如果更换探头应重新标定。5.3.5.2要有车间校验数据,误差值在±0.0352MPa以内,重复测量误差在±0.0703MPa 以内。

5.3.6温度测井

5.3.6.1车间校验测量值与参考值误差在±1.1℃以内。

5.3.6.2井温测速小于600m/h,重复测量误差在±2.2℃以内。

5.3.7持水率曲线

5.3.7.1具有水中、空气中、油中的半年定期校验数据。大修后要有频率随温度变化的车问校验值,做出校验图版。

5.3.7.2测前进行地面(空气中)的刻度,频率误差在±3%以内。打印出车间刻度空气和水的频率值。

5.3.7.3在射孔层底部测得持水率为全水值,而且要稳定。曲线重复误差在±5%以内。5.3.7.4在每一个出液层的上部,应定点测量,并按时间驱动方式记录2min以上。5.3.7.5在动液面、油管鞋处,应测有持水率曲线。

5.3.8密度曲线

5.3.8.1车问每半年用油、空气、水三种介质对仪器进行校验,其测量值误差在±0.02g /cm3以内。

5.3.8.2测前进行0g/cm3,1.2g/ cm3点刻度,检查用0.1g/cm3,0.4g/cm3,0.7g

/cm3进行检查,其误差在±0.02g/cm3以内。

5.3.8.3重复测量误差在±0.02g/cm3以内。

5.3.8.4流体密度曲线在死水区井段内,曲线变化平直、稳定,且为全水值显示。

5.4放射性示踪组合测井(DDL一Ⅲ)

5.4.1深度校正

测井时要用套管接箍或射孔层在磁性定位曲线上显示两种方法进行校深。

5.4.2示踪流量测井

5.4.2.1仪器适用于单层产液大于2.,5m0/d的生产井,射孔层的层问厚度大于2m或射孔层中有较厚的夹层,可按用户要求进行分层测井。

5.4.2.2示踪流量测井应自上而下依次选点,在射孔井段顶部和底部也要进行测量。射孔层顶部至少要重复测量三次。

5.4.2.3示踪曲线图上应标明源距与探测器之间的距离,并标注测点深度。5.4.2.4同一口井的不同测点,喷射示踪剂的时间应相同。

5.4.2.5如果定点测量时峰值没有降低的趋势,应等待7min以上,观察并记录其变化。5.4.2.6 自然伽马数值要达到便于准确读数。如果所测点产量为零时,应测量5min以上,测得的自然伽马值为本底值,然后再进行追踪测井。

5.4.2.7在同一测点至少喷射两次示踪剂进行测量,若两次测量结果误差在±10%以外,须重复测量。

5.4.2.8定点测量时示踪剂喷射口、伽马探测器均应在非射孔层段中。追踪测量时,应保证两个峰值均在非射孔层段中。

5.4.3高灵敏度持水率计测井

5.4.3.1测前进行地面(空气)刻度。

5.4.3.2测井时要上提测量。测速小于13m/min,测量误差在±0.33持水率以内。如果所测数值与通知单所给流体性质不符合时,要更换仪器重测。

5.4.3.3测动液面及筛管处的持水率曲线。

5.4.4温度测井

井温曲线质量要求应符合5.3.6的规定。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注入、产出剖面测井仪器主要技术指标

表A.1注入、产出剖面测井仪器主要技术指标

注入、产出剖面测试作业管理细则.

注入、产出剖面测试作业管理细则 1适用范围 本管理细则适用于在延长油田进行注入、产出剖面测试作业的所有作业单位。 本管理细则规定了在延长油田进行注入、产出剖面测试作业人员设备配置、现场测试作业技术规范、资料录取要求、施工监督及施工作业质量评价、解释结果及作业效果评价、作业质量管理标准及质量考核等方面的要求。 施工作业过程中除符合本管理细则外,尚应符合有关现行的国家标准、法律、法规的规定。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均采用最新版本。 2引用标准和规范 SY/T 5131 石油放射性测井辐射防护安全规程 SY/T 5132 测井原始资料质量要求 SY/T 5465 注入、产出剖面测井作业规范 SY/T 5783 注入、产出剖面测井资料解释规程。 SY/T 6547 注入、产出剖面测井原始资料质量规程 3 测试施工需要满足条件 作业单位必须具备以下设备和人员及其他条件,方可允许进行注入、产出剖面测试作业。 3.1 设备配置

3.1.1 地面设备及仪器:测井地面仪、测井绞车、符合注水剖面安全测井作业施工要求的吊车; 3.1.2井口装置:天、地滑轮及配套装置、耐压大于注水压力1.5倍的井口防喷器、长度大于仪器连接总长度1-2m、耐压大于注水压力1.5倍的防喷管、耐压大于注水压力1.5倍电缆封井器; 3.1.3 井下仪器及工具:磁性定位器、自然伽马测井仪、同位素释放器、井温侧井仪。 3.1.4 吸水剖面测试解释软件系统 3.2 人员 3.2.1 现场主要操作人员必须具备熟练操作的能力,有三年以上现场操作经验,且取得油田公司认可的岗位资格证。 3.2.2 资料解释人员必须具有测井工程师及以上资格,具有至少两年的测井解释工作经验,具有一定的地质基础,掌握并熟练操作所用吸水剖面测试解释软件。 3.3 其他 3.3.1 作业单位具有合格的企业资质,无不良施工作业记录。 3.3.2 作业单位必须取得当地安全部门认可的安全生产许可证。 4 选井原则 4.1测试注水井的选择应在构造位置、岩性、开采特点上具有代表性,在时间上要有连续性、可对比性。 4.2测试注水井井场道路良好,井场平整,具有适合摆放测井车辆的位置及空间,作业区内无妨碍作业的障碍物。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期末复习(王松版) 1地震资料解释——以地质理论和规律为指导,运用地震波传播理论和地震勘探方法原理,综合地质、测井、钻井和其它物探资料,对地震数据进行深入研究、综合分析的过程。 2地震子波(wavelet):地震勘探过程中,爆炸产生的尖脉冲传播到一定距离时波形逐渐稳定。 3褶积模型的应用: 已知r(t)和w(t),求s(t):正演问题 已知w(t) 和s(t) ,求r(t) :反演问题 已知s(t) 和r(t),求w(t):子波处理 4同相轴:指地震时间剖面上相同相位的连接线 5极性判断 6有效波的识别标志 1)强振幅: 叠后资料往往经提高信噪处理,反射波能量大于干扰波能量 2)波形相似性: 子波相同、同一界面反射波传播路径相近,传播过程影响因素相近,相邻地震道上的波形特征(主周期、相位数、振幅包络形状等)是相似的。 3)同相性: 同一个反射波的相同相位,在相邻地震道上的到达时间也是相近的,每道记录下来的振动图是相似的,形成一条平滑的、有一定长度的同相轴,也称相干性。 4)时差变化规律: 在共炮点道集上,直达波、折射波是直线,反射波、绕射波、多次波等为曲线。在动校正后的剖面上,原来直线的同相轴被校正成曲线,一次反射波成为直线,多次波、绕射波为曲线。 1、2用于识别波的出现; 3、4用于识别波的类型、特征及地层界面特征的判断。 7水平叠加剖面的特点 (1)在测线上同一点,根据钻井资料得到的地质剖面上的地层分界面,与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同相轴在数量上、出现位置上,常常不是一一对应的。 (2)时间剖面的纵坐标是双程旅行时t0 ,而地质剖面或测井资料是以铅垂深度表示的,两者需经时深转换,其媒介就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它通常随深度或空间而变化。 (3)反射波振幅、同相轴及波形本身包含了地下地层的构造和岩性信息,如振幅的强弱与地层结构、介质参数密切相关。但是反射波同相轴是与地下的分界面相对应,同相轴与界面两侧的地层、岩性有关。必须经过一些特殊处理(如声阻抗反演技术等)才能把反射波所包含的“界面”的信息转换成为与“层”有关的信息后,才能与地质和钻井资料进行直接地对比。 (4)地震剖面上的反射波是由多个地层分界面上振幅有大有小、极性有正有负、

论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工作

论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工作 论文提要 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大地对人工激发地震波的响应,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叫作地震勘探。地震勘探自20世纪20年代问世以来,已成为钻探前勘测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重要手段。 地震勘探过程由地震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地震资料解释三个阶段组成,其中地震资料解释工作是地震勘探的重要环节。 地震资料解释是把经过处理的地震信息变成地质成果的过程,包括运用波动理论和地质知识,综合地质、钻井、测井等各项资料,做出构造解释、地层解释,岩性和烃类检测解释及综合解释,绘出有关的成果图件,对测区作出含油气评价,提出钻井位置等。 近十几年来,地震资料解释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以计算机及相关人员为支撑的人机联作地震解释工作站的普遍使用,不但减轻了解释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尤其是由于三维解释和可视化技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解释精度,是地震解释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水平。 从世界油气勘探发展历程看,地震解释随地震技术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地震构造解释阶段;地震沉积解释阶段(包括地震地层,层序地层和地震岩性解释)及地震地质综合解释阶段。 正文 一、地震构造解释概论 (一)构造解释流程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的核心就是通过地震勘探提供时间剖面和其他物探,重力,磁法,资料以及钻井地质资料结合盆地构造地质学的基本规律,包括区域的,局部的各种构造地质模型,解决盆地内有关构造地质方面的问题。 地震构造解释的流程一般可分为资料准备,剖面解释,空间解释和综合解释四个主要阶段如图一 其具体任务是确定反射标准层的构造,地层属性,接触关系,不整合面性质,并划分构造层,确定盆地类型,盆地内构造基本特征和构造样式,空间位置与形态以及火成岩体,盆,逆,岩体,礁体等地质体的识别,确定并分析盆地内断裂的活动历史,断层性质,识别断层产状,进行断层平面组合,分析盆地的演化历史,地层展布格架及其与够早的配置关系,确定盆地的基本类型,划分各级构造单元,汇编各种比例的区域和局部构造图件,最后结合其他物探,重力,磁法和地质资料对盆地内区带和局部构造进行含油气综合评价,为勘探部署提供决策依据。

注入、产出剖面行业标准

目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通则 (1) 3.1测井仪器设备 (1) 3.2图头 (1) 3.3刻度 (1) 3.4图面 (1) 3.5测井深度 (1) 3.6测井速度 (1) 3.7数字记录 (1) 4注入剖面测井原始资料质量要求 (2) 4.1放射性核素载体法示踪测井 (2) 4.2井温测井 (2) 4.3注入剖面组合仪测井 (2) 4.4电磁流量测井 (3) 4.5生产测井组合仪(PLT)测井 (3) 5产出剖面测井原始资料质量要求 (4) 5.1过环空集流点测油水两相流测井 (4) 5.2过环空油水两相流产液剖面组合仪测井 (5) 5.3生产测井组合仪测井(DDL一Ⅲ) (6) 5.4放射性示踪组合测井(DDL一Ⅲ) (7) 附录A(资料性附录) 注入、产出剖面测井仪器主要技术指标 (8)

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石油测井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测试技术服务分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胜利石油管理局测井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晓华、赵平伟、徐金武、张志文、邓荣、蔡兵、史丽华。

注入、产出剖面测井原始资料质量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注入、产出剖面测井原始资料的质量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注入、产出剖面测井原始资料的质量监督和检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奉标准。SY/T 5132 测井原始资料质量要求 3 通则 3.1 测井仪器设备 3.1.1 测井使用的仪器、设备应符合产品要求。 3.1.2 各种测井仪器的主要技术指标参见附录A。 3.2 图头 测井原始资料图头应符合SY/T 5132中图头的规定。 3.3 刻度 各种测井仪器刻度应符合SY/T 5132中刻度的规定。 3.4 图面 3.4.1 图面整洁、清晰、走纸均匀,纵横格线清楚。曲线按规定格式摆放,布局合理,各项数据齐全准确。 3.4.2 测井曲线横向比例按曲线变化范围选择,曲线显示清楚,交叉可辨,线条宽度不超过0.5mm。 3.4.3 曲线连续变化,无抖、跳现象,若出现与井下条件无关的畸变及限幅等情况,应重复测量。必要时更换仪器验证。 3.5 测井深度 3.5.1 以钻井方补心上平面为井深计算的零点值,记号深度标注清楚、准确。每次测井应测量校深用的自然伽马曲线或磁性定位曲线。 3.5.2 其他各项深度要求应符合SY/T 5132中深度的规定。 3.6 测井速度 3.6.1 明记录要记录1min的测速标记和测速曲线,数字记录应记录测速数据。3.6.2 测速均匀,测量速度不超过规定值的±10%。 3.7 数字记录 3.7.1 数字记录与明记录应一致。测井队在离开井场前应仔细检查数字记录是否正确,若发现漏记或数字记录与明记录不一致,应进行补测或重测。 3.7.2 原始数字记录标识内容应填写齐全,标识内容包括井号、井段、曲线名称、测量日期、测井队别、文件号,同时标注主曲线和重复曲线的文件号。 3.7.3磁性介质记录应按资料处理中心要求的数据格式拷贝。各条曲线深度对齐,曲线问的深度误差应在±0.2 m以内。 4 注入剖面测井原始资料质量要求 4.1放射性核素载体法示踪测井 4.1.1 自然伽马及放射性示踪曲线 4.1.1.1 自然伽马曲线(基线)数值应符合本地区规律,与地层岩性吻合。重复曲线与主

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及解释

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及解释 论文提要 断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较复杂的地质现象,我国华北、苏北、江汉、南海北部湾盆地等地区断层都相当发育,断层对于油气的运移聚集起着很重要的控制作用,与油气形成、分布、富集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正确解释断层就成为地震资料解释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下面我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正文 断层在时间剖面上的主要特征: 1.反射波同相轴错断,由于断层规模不同可表现为反射标准层错断和波阻系的错断,在断层两侧波阻关系稳定,波阻特征稳定,这一般是小型断层的反映,其特点是是断距不大,延伸较短,破碎带较窄。 2.反射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波阻间隔突然变化,在断层的下降盘地层变厚,而上升盘地层变薄甚至缺失,这种情况往往是基底大断层裂的反映,其特点是断距大,延伸破碎带宽,这种断层对地层厚度起着控制作用,一般是划分区域构造单元的分界线。 3.反射波同相轴形状突变,反射零乱或出现空白带,这是由于断层错动引起的两侧地层产状突变,或是断层面的屏蔽作用和对射线的畸变造成的。 4.标准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强相位转换等现象,一般这是小断层的反映,但应注意这类变化有时可能是由于地表条件变化或地层岩性变化以及波的干涉等引起,区别他们要综合考虑上下波阻关系进行分析,对于地表条件引起的同相轴扭曲常表现为对不同深度的同相轴都是一样的影响。 5.异常波的出现这是识别断层的主要标志,在时间剖面上反射层中断处往往伴随出现一些异常波如绕射波,断面反射波它们一方面使记录复杂化另一方面成为确定断层的重要依据 一、断层模型的剖面特征 (一)水平地层中的断层 图一所示是水平地层中直立断层、倾斜正断层、倾斜逆断层的断层模型和叠加剖面上的反射同相轴形态,从图中可以看出地震反射剖面特征与实际模型基本一致,断层棱点处出现绕射波。 (二)倾斜地层中的断层 当断面倾斜时,断面反射波向其下倾方向偏移有以下几种情况: 正向断层和反向断层上下盘地层倾向与断面倾向一致称为正向断层,上下盘地层倾向与断面倾向相反称为反向断层,在水平叠加剖面上,正向断层的两盘的反射和断面波都向下倾方向偏移,反向断层的两盘反射向断面波相反方向偏移,(图一)绕射波的极小点对应真实地层断点位置,断盘反射波在断点处与绕射波向切,断面反射相对地下真实地层的断面位置总是向下倾方向偏移。

时间剖面上断层的解释

(五)、时间剖面上断层的解释 在构造解释中,关键是对比同一个界面的反射波。对比正确,构造形态就正确。 在对比过程中,正确地识别断层,正确地识别断层两盘同一界面的反射波,构造形态就正确。否则,对比结果“串层”,构造形态就错误。 解释人员都认为:断层是最令人头痛的事,导致对比反复的是断层,使人犹豫不知向哪对比的是断层,使构造图难勾的是断层,最难解释的是断层,最容易出错的也是断层。 地质模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DP剖面示意 1.断层在时间剖面上的特征 (1)反射同相轴数目突增突减或消失大断层 P188图6.5-7 一般是基底大断裂的表现,常常为正断层,下降盘一侧沉积增厚,反射层明显增多,上升盘变薄甚至缺失。 这类断层断距大,规模大,延伸长,破碎带宽,常为区域构造或一级构造单元的分界线。 这类断层一般是区域大断层,对沉积起控制作用,走向应平行于区域构造走向。 (2)反射波组错断中等断层北海模型 断层两侧波组对应关系基本稳定,特征清楚,一般为中等断层。这类断层

断距不大,延伸较短,破碎带较窄。 (3)反射同相轴产状突变,反射零乱或出现“空白带”。GrisysP23 P24(4)反射同相轴强弱相位转换或扭曲小断层 可能反映小断层,也可能反映岩性横向变化。 (5)出现断面波和绕射波 2.断层要素的确定 (1)断面的确定 将剖面上浅、中、深断点连起来,即为剖面上断面的位置。 (2)断层升降盘及落差的确定 升降盘:由断面两侧反射层位的升降关系确定。 垂直落差:同一反射层上下两盘在断点处的t 差值。 水平落差:同一反射层上下两盘在断点处的水平距离。 (3)断面倾角的确定(与确定地层倾角的方法相同,以后介绍) 3.断裂系统图的绘制 ╡上盘,│下盘,→下降,←│或╡│正断层,╡→逆断层。 2 4 6 5

地震资料解释

第五章:地震资料解释 用地震资料解释地下的地质问题,是地震勘探的最终目的。 §5.1地震反射信息的构造解释 序:构造油气藏的类型见P183,构造解释就是用地震资料识别解释构造油气藏。 一、地震时间剖面与地质剖面的对应关系 1.地震反射界面与地质界面的对应关系 (1)二者往往一致 只要有波阻抗,就有反射,所以地质上的层面,断层面,侵入接触面,不整合面,流体分界面,都有地震反射同相轴与之对应。 (2)二者不完全一致 例1:古老的地层,长期的构造运动和地层压力作用,使相邻的两套地层可能有相近的波阻扰,这种地质层面没有反射。 例2:有些地层界面,虽然两侧物性差异很大,但界面太短或太粗糙,地震上没有明显的反射,如珊瑚礁只有零星反射。 例3:同一岩性的地层,无层面又无岩性面,但由于含流体成份不同而形成反射界面产生反射波,但却不是地质界面。 例4:声波、面波、干扰波没有对应的地质界面。 2.地震的反射同相轴有地质年代意义 地质上主要以不整合面划分地质年代,这样的不整合面、层面有对应的反射同相轴,所以同相轴也就有了年代意义:上新下老。(北海模型)3.地震反射同相轴形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熊粉书P52) 一般情况下反射同相轴的形状反映构造的形态,但有速度陷阱。 R 012

下拉 021021 4.地震反射与岩性有关 介质的岩性、反射系数、速度、密度、吸收等对地震波的波形有影响,对振幅、频率影响较大。反过来说不同的波形、不同的振幅、不同的频率反映不同的岩性。 总之: 现代的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极相似,因为地震剖面是地质剖面对地震波的响应。地下的构造特点,岩性特点决定了地震时间剖面的特点,二者有联系但又不完全一一对应,必须去伪存真,找出地质上有用的东西,这就要进行解释。 二、时间剖面的对比 (一)反射波的识别标志(北海模型) 1.波的对比 在时间剖面上,反射层是以同相轴的形式出现的,追踪反射层就变成 了对同相轴的追踪,只有同一个界面的反射波才能反映构造的形态,追踪 .. 同一个界面的反射波的同相轴叫做波的对比 ...................。 2.波形相似 同一界面的反射波,其上覆层的性质、深度、岩性、产状等,在一定 的范围内变化不大,在相邻的记录道上有相似性,因而导致同一个界面的 ...... 反射波相似 .....。主要有三个相似特点,也叫反射波对比的三大标志。 3.反射波对比的三大标志 (1)强振幅标志 反射波振幅比干扰波振幅明显强 ..............,因为各种野外方法、处理方法都在加强一次波。

FSI产气剖面测井技术在F页岩气田水平井中的应用-应用昆虫学报

涪陵页岩气田水平井产气剖面测井技术 应用试验 秦羽乔1,石文睿1,石元会2,张志华2,葛华2 (1. 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湖北武汉 430100; 2. 中石化江汉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测录井公司,湖北潜江 433123) 摘要:涪陵页岩气田水平井具有水平段长、产量高的特点,为了解水平井各压裂段的动态产气能力、认识返排规律以及确定单井最佳生产工作制度,实现气田低成本高效开采,利用FSI流体扫描成像测井仪,采用牵引器或光纤连续油管输送工艺,在25口重点井中进行了连续产气剖面测井试验和资料解释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牵引器或光纤连续油管能将测井仪器安全高效地输送至井底,满足测井施工要求;即使在同一口页岩气井的相同或相似层段,各压裂段的产气能力仍存在较大差别;C井在日产20×104m3的工作制度下,页岩气井滞留地层中压裂液无返排现象,而在日产30×104m3的工作制度下,滞留地层中压裂液返排量明显增加,并影响部分压裂段生产。研究成果被用来指导气田单井工作制度的制定,对国内外同类页岩气田开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页岩气;水平井;产气剖面测井;多相流动;光纤-连续油管传输;爬行器;FSI测井仪 中图分类号:P631.84 文献标志码:A 引言 涪陵页岩气田是迄今国内发现并投入开发的大型非常规气田,水平井钻井和水平段分段压裂是页岩气藏开发的主要方式[1,2],了解和掌握各压裂段的产出情况,确定临界携液流量和最佳生产工作制度,对气田的开发和合理配产至关重要。传统的产出剖面测井技术,在应用于水平井时会面临较大的困难[3-8]。一是水平井段多相流流态的复杂性。水平段的流动以分层流动为主,且油气水之间存在滑脱现象[9-12],尤其是低流量时,井斜对流态的影响程度更为强烈。传统的产出剖面测井仪器在井筒中为居中测量,无法准确测量和评价水平段复杂的分层流动情况。二是水平井井眼轨迹和井身结构较为复杂,传统的测井仪器组合很难在水平井中实现工具串的顺利起下与测量,稳定合理的测速也难以保证。 为了实现涪陵页岩气田水平井产气剖面测量,采用江汉油田研制的JHQY-A/B型电缆牵引器或 1 收稿日期:2016-08-5 回稿日期: 基金项目: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科技攻关项目“复杂井射孔与产气剖面牵引器应用研究”(SG15-26K),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

对断层解释的研究

对断层解释的研究 论问提要 断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地质现象,对于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起重要的控制作用,因此,对断层的解释是地震解释的重要内容。实际对比中,由于断层附近地层产状的变化,形成不同类型的断层,在断层附近地震反射波错断特征变的十分复杂,因而,做好断层解释是时间剖面构造解释的关健,也是解释工作中最难以掌握的工作。 断层对人类既有利又有害。认识各中断层,研究它的性质、分布规律、活动特点和成因,有助于利用它有利于人类的一面,避开它不利于人类的一面。断层除了找矿物勘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有密切关系外,和石油地质也有紧密的联系,它的一方面可以起到聚集油气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会破坏已经形成的油气藏。 正文 一、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一般标志 (一)反射波发生错断。 断层两侧同向轴发生错断,但反射波特征清楚,波组或波系之间关系稳定,这一般为中小型断层反映。 (二)反射波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加、减少或消失。 表现为:下降盘同向轴数目逐渐增多,上升盘同向轴数目突然减少。 (三)反射同相轴形状突变、反射零乱并出现空白反射。 边界同生大断层,这主要由断层上盘长期隆升剥蚀为基底变质岩,火成岩或其他褶皱岩系组成,不具备形成层状地震反射条件。 特点:断距大,延伸长,控制盆地边界或二级构造单元。 (四)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和强相位转换等,一般是小断层的反映。 (五)异常波出现,是识别断层的重要标志。 二、断层模型的剖面特征 (一)水平地层中的断层 剖面反射特征与实际模型基本一致,断层棱点间出现绕射波。 (二)倾斜地层中的断层 1、正向断层和反向断层:上下盘地层倾向与断面倾向一致称为正向断层;上下盘地层倾向与断面倾向相反称为反向断层。在水平选加剖面上,正向断层的两盘反射和断面波都向下倾方向偏移;反向断层的两盘反射向断面波相反方向偏移。 2、屋脊断层:上下盘地层倾向相反,形成上凸状屋脊形称为屋脊断层。屋脊断层上下盘断点距离大于实际断点的距离。屋脊断层上下两盘的反射波中断点间应空开,绕射尾巴不受干涉。 3、反屋脊断层:上下盘地层倾向相反,形成上凹状屋脊形称为反屋脊断层。反屋

浅析产出剖面测井仪器在油田的应用

浅析产出剖面测井仪器在油田的应用 本文从指导油层改造阐述了产出剖面测井资料应用效果,揭示了产出剖面测井技术在油层改造等领域的应用前景,为高含水后期油田动态监测技术的不断优化和发展提供了技术思路。 标签:产出剖面测井资料;油田开发;应用分析 1 前言 产出剖面测井资料是在油井正常生产的条件下获得的有关油井的信息,主要包括井筒内不同深度处流体的温度、流量、持水率等,在油田开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油田开过程中,为了控制综合含水率的上升,保持油田的持续稳产和高产,提高开发水平和效益,必须对油井进行改造,改造的措施通常是对油井进行压裂、酸化及封堵高含水层位,产出剖面测井资料为油层改造提供了依据,并且为措施效果的检查提供了可靠的手段。 2 主流测井技术分析 过流式低产液产出剖面测井仪在原理上具有2点技术特色,一是涡轮流量计的工艺优化设计与低流量段刻度曲线的分段拟合及解释,以此来降低流量测量的下限,提高精度;二是含水率计采用过流式电容法的工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因低产井井下间歇出油等因素带来的含水测量误差。同时由于取消了取样继电器部件的设计,使仪器的可靠性得到提高,维护工作量也有所减少。 分离式低产液测井仪是一种比较新颖独特的找水技术,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几组电极探测井下集流空间中油水分离界面的移动时差来推算油相的流量。该仪器的突出特点在于它的流量测量下限低,测量精度和油水分辨率较高。仪器测量精度不会受到电路温漂的影响,从而降低了设计和制造难度。这种测量方法的关键是,为了消除分离空间已有油相存在的影响,在解释时必须搞清滑脱速度与持水率和油水密度差三者间的关系。低产液测井技术在大庆油田外围及杏区应用较多。在应用过程中又不断进行了改进完善工作,一是数据处理和解释方法的完备与自动化;二是高可靠性集流器的持续改进,因此技术实用性得到一定的提高。 油田自主研发的阻抗式产出剖面测井技术专门针对高含水井产出剖面测井而设计,含水率测量采用电导传感器,通过测量传感器内混相油水介质的阻抗变化来确定含水率。该技术适合在水为连续相条件下工作。其突出特点是能够实现在时间轴上对流量和含水2个参数同时进行连续测量,测井过程中可在不同深度测点对地层水电导率进行实地校正,因此产出水矿化度和流体温度变化对测量的影响很小。最近几年对阻抗式含水率计又进行了一系列的优化及相关理论与实验研究,同时开发了高流量阻抗式产液剖面测井仪,可较好解决作业自喷井的测试问题。目前阻抗测井技术已成为油田高含水产出剖面测井的主力技术。电导相关流量測井同样是一种基于电导传感器测量流量的测井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当油水

吸水剖面和产液剖面资料在严重非均质油藏剩余油研究中的应用

吸水剖面和产液剖面资料 在严重非均质油藏剩余油研究中的应用 林明华1 贾 中2 石玉霞 2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 中原油田分公司采油五厂) 摘 要 针对胡状集油田储层纵向及平面渗透率变化大,难以准确建立地质模型,油藏数值模拟准确率低的问题,提出根据水驱油动力学原理,把生产测井资料与流管法结合起来,利用生产测井资料提供的产液量和含水率及分层注入量等资料,确定油藏内任意一点上的剩余油饱和度及其分布,对油藏的开发调整和三次采油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为生产测井资料应用开辟了一个新领域。 关键词 非均质油藏 吸水剖面 产液剖面 剩余油 应用 1 原理概述 根据渗流力学的原理,把生产测井资料和流管法结合起来,利用生产测井提供的油层的产液量(注入量)和含水率等资料,确定油藏内任意井点上的剩余油饱和度,从而计算出井间(即平面上)的剩余油饱和度。 1 1 井点剩余油饱和度的确定 1 1 1 含水率与油水相对渗透率的关系 为了研究油藏含水饱和度的变化,以及不同时刻产量、压力等的变化规律,依据水驱油理论,从油水关系的达西定律出发,推导建立了含水率与油水相对渗透率的关系(已简化的): f w = 1 1+ K ro K rw w o (1)式中 f w 含水率; K ro 、K rw 油、水相对渗透率; o 、 w 油、水粘度。1 1 2 相对渗透率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从式(1)可以看出,含水率是油水两相相对渗 透率的函数,因此为求含水率必须先求出相对渗透率。根据油层物理知识和Pirson 公式: K rw =S 4w S w -S wi 1-S wi (2) K ro =1-S w -S wi 1-S w i -S nwt 2 (3) 式中 S wi 束缚水饱和度; S nwt 束缚的非润湿相的饱和度。 1 1 3 含水率和含水饱和度的关系 水驱条件下任意岩层断面上的含水率是含水饱和度的函数,即含水率是随着含水饱和度的变化而变化。 由任意S w 在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上查出对应的K ro 、K rw 值,代进公式(1),这样就可确定出该饱和度下的含水率值。利用求得的S w -f w 值作图就可得到其关系曲线,再利用图解微分求导还可作出f (S w )的图形。在明确了S w -K ro 、K rw -f w 的相互关系后,就可以根据已知的含水 (f w )值推出对应的含水饱和度(S w )的值。1 2 井间剩余油饱和度的确定 流管法在流管中,流体流动是一维的。一维流体的流动符合Buckley-Leverett 定律[1]。1 2 1 流管中的水驱油理论 假定地层水的密度为 w 、地层油的密度 o ,流管的中心坐标为 ,孔隙度为!,渗流面积为A ,则在流管中有 42 断块油气田 2002年11月 FAULT BLOCK OIL &GAS FIELD 第9卷第6期 收稿日期 2002-06-15 第一作者简介 林明华,1965年,高级工程师,1988年 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石油及天然气勘探专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读研究生,现从事油田开发地质工作,地址(457001):河南省濮阳市,电话:(0393)4812974。

水平井产液剖面解释方法研究

水平井产液剖面解释方法研究 康清清彭小明 (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摘要]:建立了水平井随流量变化的气水、油水两相的流型图,给出了产液剖面的解释模型,并利用模型和测井仪器串对某口水平井进行了解释,解释结果和实测结果基本一致。 [关键词]:水平井;流型;产液剖面;解释模型;持率;相速度 由于重力分异作用、井倾斜度变化引起了水平井的流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其井眼流型极其复杂。流型的巨大变化使传统的测井仪器不再适用于水平井中,对产液剖面的解释也不再有效。需要新的测井仪器来测量各个参数,也需要新的解释模型来解释来对水平井的产液剖面进行正确的解释。通过研究,更加明确了水平井的流型和参数测量的一些仪器以及解释模型,并通过实例来解释,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1 水平井中的流型 在可控制的流体回路及油和水流速相同的情况中进行的两相实验(如图1)说明井眼偏移(890-910)对流型的巨大影响。 图1 流动回路试验 在90°情况下,油和水的速度和持率几乎是相等的。在偏移小于90°的情况下,水(重

质相)的速度降低,油的速度增加。持水率增加,持油率减少。若有气体存在将会出现段塞流。当井的偏移大于90°时,流体仍然是明显成层的,由于水具有大的流体密度,水比油的速度快。持水率减少,持油率增加。 在不同的流量下,水平井会有不同的流体形态,下面主要以前人的试验结果为前提,得到了不同的流量条件下,不同的油-水和空气-水下的流型。我们由试验数据得到的流型图2与图3。 从图2我们可以得到:在水相流动较低的情况下,流型分为四种:层状流(气水界面光滑),波纹层状流(界面呈波纹状),波状流和环雾流。流型的过渡是随着气的流量增大依次转变的。层状流中,气体的流量很低,占据了管子的上半部,气水界面光滑;随着气体的增加,气水界面上产生波纹,这就形成了波纹界面层状流;随着气体的进一步增加,气水界面产生了很大的波动,这就是波状流;随着气体流量继续增大时,气体在中间,套管壁上为液膜,这就是环状流,同时中间的气体含有雾状水滴,这就是雾状流。 从图3可以知道,油水两相下的流型不同于气水两相下的流型。在油流量很小和水流量业很小的情况下,流型为分层流,当油流量不变时,随着水流量的增加,油以泡状的形式分布于连续相水相中;当油流量和水流量都属于中等时,主要是分层流,但是当油流量中等时,随着水流量的增加,流型由分层流转变为段塞流;随着油流量和水流量的进一步增加,出现混相流。 图2 空气-水混合物在1.026in内径水平管道中的关于流量的流型

产液剖面测井技术

产液剖面测井技术 钻探工程公司测井二公司数解中心生产解释组 二O一O年四月

产液剖面测井技术 产出剖面测井资料是在油井正常生产的条件下获得的有关油井的信息,目前应用的测井仪器是集流型产出剖面测井仪,采取集流点测的方式,使井流体流经仪器,测量井筒不同深度处流体的体积流量,持水率,温度,压力,磁定位等参数,进行综合解释,得出油井产出剖面结果,由于采取集流方式,使得液流加速,油水充分混合,克服了流速低,流量多变,流体粘度差异,持水率不同,及油水相混合不均对测量传感器响应的影响,提高了测量精度。 产液剖面五参数测井技术主要包括:井温、流量、压力、磁定位、含水率五个参数。该技术用于油水两相井。通过产液剖面五参数测井可以对高含水层实施堵水作业,又可以对低产层进行挖潜改造。在工程检测,油井生产状态诊断,油田开发效果分析及开发综合调整方面也有较大的应用。

涡轮流量计是进行分层产量测试的仪器。当流体的流量超过某一数值后,涡轮的转速与流量成线性关系。 即N = K(Q-q),其中q为涡轮的启动排量。 涡轮流量计下部是集流器总承,它的作用是密封仪器与套管的环形空间,保证流体全部流过仪器。它由中心管、皮球、振动泵、泄压阀组成。当仪器到达预定深度后,给振动泵通电,则振动泵就吸入井液流,通过中心管的进液口流向仪器部,达到集流的目的。完成一个测点测井后,给泄压阀通电,打开阀门,则皮球的液体通过中心管的导管及泄压阀自动流回井,皮球收缩。

含水率测量方法有电容法和阻抗法两种。两种方法分别适用于低含水与高含水(50%以上)情况。 电容法测含水率是利用油气与水介电常数差异测定含水率的。 水的相对介电常数约为60-80,油气的相对介电常数为1.0-4.0。仪器对集流后流经仪器的液流进行取样,在取样室油水靠重力分离,在取样室轴心置一电容电极,电容电极与取样室外壳构成同轴圆柱电容器,流过其间的流体相当于电介质。不同含水率流体,其电介质不同,则电容量值不同,通过二极管泵电路把电容量转化成电位差值,并记录输出。 不同的油水比,电位差不同。 取样式含水率计结构为一个柱状电容器,在进液口和出液口分别加了

断层解释

断层解释: 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标志是: (1)反射波同相轴错断,由于断层大小不同,可表现为反射波的波组与波系的错断。 (2)标准反射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强相位转换等现象,这一般是小断层的反映。 (3)反射同相轴突然增减或消失,波组间隔突然变化,这往往是大断层的反映。 (4)反射同相轴产状突变,反射零乱或出现空白带。这是由于断层错动,引起两侧地层产状突变,以及由于断层的屏蔽作用,引起断面下反射波射线畸变等原因造成的。 (5)特殊波的出现是识别断层的重要标志,在反射层错断处,往往伴随出现断面波、绕射波等。 断层解释的另一个工作环节是确定断层要素,包括: (1)断层面的确定:断层面的合理确定,最理想的情况是浅、中、深层都有断点控制,这些点的连线就是断面。有时可利用特殊波来确定断面,当浅、中、深层都有绕射波出现时,那么各层绕射波极小点的连线就是断面。如果有断面波出现,在偏移剖面上它能正确归位,从而反映出断面的准确位置。 (2)断层升降盘及落差的确定:根据反射层位在断层两盘的升降点来确定升降盘,两盘的垂直深度差就是断层的落差。 (3)断面倾角的确定:当测线与断层走向垂直时,地震剖面上断层的倾角为真倾角,当测线与断层面斜交时,可得断层面的视倾角。 不整合面是地壳升降运动引起的沉积间断。 它与油气聚集有着密切关系,例如不整合遮挡圈闭就是一种地层圈闭油气藏。(1)平行不整合其特点是:上、下构造层之间存在侵蚀面,但产状一致,这种不整合不易识别。但是由于不整合面受长期风化剥蚀而凹凸不平,在水平叠加剖面上往往产生一些弯曲界面反射波或绕射波。又因不整合面上下波阻抗差较大,产生的反射波振幅较强。这些特点可用来识别平行不整合。 (2)角度不整合表现为两组或两组以上视速度有明显差异的反射波同时存在。这些波沿水平方向逐渐靠拢合并。不整合面以下的反射波相位依次被不整合面以上的反射波相位代替,以致形成不整合面下的地层尖灭。 超覆和退覆(如图4-1-7所示)发育于盆地边缘或斜坡带。 超覆是海侵发生时新地层依次超越下面老地层、沉积范围扩大所形成; 退覆则是海退时新地层的沉积范围依次缩小而形成。 在时间剖面上它们都是同时存在几组互相不平行而逐渐靠拢合并和相互干涉的反射波同相轴。所不同的是超覆时不整合面之上的地层反射波相位依次被不整合面的反射波相位代替;而退覆则是不整合面以上的上覆地层内部,较新地层的反射波依次被下伏的较老地层反射波所代替。时间剖面上超覆和退覆点附近常有同相轴分叉、合并现象。 尖灭就是岩层的沉积厚度逐渐变薄以至消失。一般可分为岩性尖灭、超覆尖灭、退覆尖灭、不整合、地层尖灭等。在时间剖面上总的表现形式也是同相轴的合并靠拢、相位减少。 断层:是一种普遍存在较复杂的地质现象,南海海域各盆地断层很发育。断层对油气运移和聚集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与油气藏的形成、分布、聚散有很密切的关系。因此,正确解释断层就成为地震资料解释中一个很重要内容。

几种典型断层和断裂系的解释

几种典型断层和断裂系的解释 论文提要 大家都知道地壳是不断运动的,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组成地壳的岩层不断发生变形和变位,使这些岩层的原始产状改变,形成一定的地质形态,岩层变动后形成各式各样的几何形体。岩层受力后发生断裂,两盘岩层断裂面发生显著位移时,这种构造成为断层。组成断层的基本要素有断层面、断层线、断盘、断距等。断层的主要类型有正断层、逆断层、平推断层和断层的组合形式。地壳受力是比较复杂的,再加上各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因此断层不是想象中那么的规则,我们要根据采集来的数据进行具体的分析解释。断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地质现象,对各种与断层有关的构造的形成和油气的运移以及其重要控制作用。因此,对断层的解释是地震解释的重要内容。一下就对各种断层的形成机理和各种断层的特征与识别作出阐述。希望读者通过此文能对断层有个更生的了解。 正文 一、张性断裂系 在断层复杂地区,经常遇到断层切割问题。采用地震剖面分析断层切割问题时,因从地质角度出发,根据本区各组断层发育的历史,结合地震剖面特征,按照各断层特点及其规模大小,确定出各组断层间的相互顺序及主次关系是解释的关键;只有认真分析主要断裂和次要断裂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在剖面上合理的解释断层间的相互切割问题。比如,根据一般地质规律,只断深层不断浅层的,是较老断层;深浅层都断,落差随深度增大而增大的,是长期发育的断层。 图一 Y字形断裂系剖面特征 在张性为主的各类盆地中,地震剖面上常见的断层相互切割关系,大体上有“Y”字形,“X”形、“人”字形、包心菜形和阶梯状断裂系等各种样式;其中,“Y”字形断

裂系中,向深层延伸较长断层一般是长期发育且规模较大的主断层,而延伸较短的是伴生断层(图一)。阶梯状断裂系有反向阶梯状断裂系和正向阶梯状断裂系,前者断层倾向于地层倾向相反;后者断层倾向于地层走向一致这类断裂系多发育在盆地缓坡,一般规模较小,不断入盆地基地(图二)。这类断裂的形成主要与盆地沉降过程中缓坡翘倾产生的滑落或隆张等作用有关。包心菜式断裂系一般发育在张性盆地隆升构造顶部,断层由外向内由老变新依次下降,剖面特征似空心菜。 图二反向阶梯状断裂系剖面特征 图三为受边界生长断层控制与其相关半生发育的次级正断层与逆牵引构造,在逆牵引构造顶部发育包心菜式断裂系,在逆牵引构造侧翼发育“Y”字形断裂系。图三中,边界断层上升盘及基地岩系中出现的反射同相轴与凹凸不平的断面反射有关。 图三与边界生长断层有关的正断层系相互切割关系和逆牵引构造

断层解释应该注意的问题

断层解释应该注意的问题! 1.当剖面的同一部位由浅至深连续解释同倾向、落差相近的断层时,应考虑是否存在资料采集、室内处理等问题造成的假象。 这种假象可能与大小偏移距突变、低速带突变、速度分析不合理引起的动静校正不足或过量有关。 2、在陆相地层中,常出现反射波能量减弱、增强或强弱相位互相转换的现象,这一般指示了岩性变化,而不是断层。 3.侵蚀面反射局部出现同相轴上下跳动,可能与存在风化陡坎有关。 4.砂岩体、膏盐岩体多为透镜状上下错落叠置,在时间顺序上有先后,尽管在剖面上存在同相轴强弱转换现象,不应视为断层。 5.盆地内雷口坡组中下部至嘉陵江组中上部、志留系、寒武系中下部是构造应力消减、断层消失的柔性地层,在褶皱过程中易柔流而导致次生增厚,不应刻意在其中解释断层。 6.避免解释出反射时差不恢复的现今断层。 7.在简单向斜区,断层一般不发育,解释断层应慎重,不能将因其它反射波干扰、干涉所引起的同相轴错断和波形改变解释为断层。 8.解释顺地层倾向的断层应慎重,它一般与受多组不同方向应力场影响有关。这类断层在川南地区相对较常见,在川西地区和川东部分高陡构造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9.在不同斜率的多组波相互干涉的剖面段,干涉区同相轴振幅、波形往往被改造,同相轴发生扭曲乃至错断,不应解释为断层。 10.在薄层干涉严重区,反射能量的强弱变换和反射同相轴时分时合现象不应视为断层。 11.合理解释因断层逆牵引所导致的构造形态。断层的牵引现象是十分普遍的,特别是川东中高陡构造区和盆地周边,中—大型逆断层十分发育,因此,断层的逆牵引现象就很突出。 a.对主体构造而言,无论构造的对称性如何,无论断层发生在主体构造的哪个部

产出剖面测井技术进展和发展方向

产出剖面测井技术进展和发展方向 在现场试验过程中发现,如果利用产出剖面原始测井资料直接进行递减解释,经常出现分层解释结果不切实际的情况。44口试验井中,分层解释结果矛盾井的比例达到了59.1%,传统递减法解释无法得到合格的外报资料,而以往人为调整数据的方法又没有任何理论依据。通过测井资料的优化处理,能够使资料解释摆脱人为干预、提高解释精度的同时,更能够使整个的资料解释过程和结果趋于规范、合理化。 ⑴分层产液量优化解释试验 表3-2为南1-丁6-更37井的现场测量结果与优化解释结果对比。该井萨Ⅲ2层的测量产液量出现负值,无法解释。优化解释将合层产液调整后,得到萨Ⅲ2层产液量为0,同时产液与含水得到了全局性的调整,可见优化解释最终的结果必趋向合理化。 表3-2 南1-丁6-更37井现场测量结果与优化解释结果对比 层位合层产液(m3/d) 分层产液(m3/d) 合层含水(%) 合层产水(m3/d) 分层产水(m3/d) 分层含水(%) 测量优化测量优化测量优化测量优化测量优化测量优化 萨Ⅰ1--4+5 51.5 52.9 8.2 8.2 78 78.3 40.1 41.4 5.5 5.5 67.1 67.1 Ⅱ10-11--12 43.3 44.7 11.2 11.2 80 80.3 34.6 35.9 7.1 7.1 63.4 63.4 Ⅱ14 32.1 33.5 4.5 4.5 85.7 85.9 27.5 28.8 2.9 3.2 71.1 71.1 Ⅲ2 27.6 29 -1.5 0 88 88.2 24.3 25.6 -1.3 0 0 Ⅲ3--4 29.1 29 14.5 14.6 88 88.2 25.6 25.6 9.5 13.8 98.9 94.5 Ⅲ9-10--10 14.5 14.4 5.5 5.5 81 81.2 11.7 11.7 4.1 4.2 74.6 76.4 葡Ⅱ4-5 9 9 9 9 84 84.1 7.6 7.6 6.4 7.5 84 83.3 ⑵分层含水率优化解释试验 在现场试验测井结果中发现,分层含水率大于100%的矛盾情况经常出现,44口井中出现的几率为54.5%,但在主、次产层中的发生情况并无规律。通过优化处理,矛盾层的产液量和含水率得到合理解释的同时,其它层的产出状况也获得了相应调整,尤其表现在低产液层的含水率优化解释前后波动最大。 表3-3为北1-丁3-455井的现场测量结果与优化解释结果对比。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测井结果中有3个层的分层含水率超过100%。通过优化解释,对所有产层的产液和含水都进行了合理解释,得到了合格的测井解释成果。 表3-3 北1-丁3-455井现场测量结果与优化解释结果对比 层位合层产液(m3/d) 分层产液(m3/d) 合层含水(%) 分层产水(m3/d) 分层含水(%)

高含水、低产液产出剖面测井技术进展

高含水、低产液产出剖面测井技术进展 刘兴斌胡金海黄春辉王延军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测试技术服务分公司,黑龙江大庆 163453) 摘要在国家重大专项的资助下,在“十二五”期间,主要针对高含水和特高含水油井、低产液油井、水平 井及油气水三相流条件下的多相流产液剖面测井方法进行了研究,形成了特高含水油井产出剖面测井方法和 仪器、低产液井产出剖面三相流测井方法,水平井油水两相流成像测井方法,阵列光纤探针持气率测量方法 系列。所开发的现场样机进行了多井次的现场应用,初步形成了适应于国内陆上油田产出剖面测井技术。 关键词产出剖面测井高含水低产液水平井 0 引言 生产测井动态监测贯穿于油田开发的全过程,提供重要的储层动用信息,识别高含水层,了解油井的生产状态,为开发方案编制和调整,以及堵水、压裂、补孔等油层改造和增产措施提供重要依据,是精细油藏描述、确定剩余油动态变化的基础资料。国内虽已形成了较完备的生产测井技术,但一些关键技术尚不能适应复杂油气田开发新的需求,其原因是:(1)国内主要陆上油田因长期开发,油井普遍进入高含水或特高含水期,例如大庆长垣各油田综合含水均超过93%,特高含水状况对含水率计分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2)油井流压降低,脱气严重,油气水三相流动日益普遍,克服气相影响以准确测量油水分层产量是急解决的难题;(3)随着新发现低渗透储量的增加,低产液油井越来越多,大庆外围、长庆、吉林等油田单井平均产液量低于10m3/d,要求测井仪器具有低的测量下限;(4)水平井技术在国内快速应用,急需相适应的低产水平井测试技术。近年来,斯伦贝谢等西方公司虽然发展了较为完善的生产测井仪器系列,研制了基于阵列探针的水平井成像测井仪器,但这些技术主要适用于高产液井,难以适用于国内的低产井。因此,急需发展与国内地质条件和开发方式相适应的多相流产出剖面测井技术,满足油田开发对监测技术的迫切需求。 针对上述难题,大庆油田重点开展了高含水和特高含水井、低产液井、水平井及油气水三相流条件下等测井技术研究,结合现代信息处理、电磁场仿真、流场仿真等手段进行对仪器进行优化设计,借助大型多相流装置进行实验研究,并开展了现场试验,为解决多相流产出剖面测井难题奠定了方法基础。 1 高含水油水两相流测井 针对高含水和特高含水油井,在电导含水率计的基础上发展了分流工艺,提高了含水率的分辨能力,同时发展了无可动部件的电磁法来测量油水总流量,有效地提高了可靠性。 1.1基于分流法的高分辨率电导含水率计[1][2] 分流式含水率计是在电导含水率传感器内设置了分流通道,并对进液口进行了改进,通过重力分异效应,一部分水通过分流通道,不经过测量通道而从测井仪器上的出液口直接流到井眼内,从而使流经传感器的油水混合物中的油的比例增大。仪器结构如图1所示。在多相流装置上的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含水率分辨率(斜率)较无分流的仪器可提高约40%。图3为含水率高于90%以上加密标定结果,结果显示,此时含水率分辨率可达2%,优于已有仪器的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