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

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

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
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

一、概述

1、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意义

石油是一种埋藏于地层深部的流体矿藏,具有独特的开采方式,与其他矿物资源相比,石油的采收率较低。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世界范围内对石油的需求仍将持续增长。尤其在我国,一方面国民经济发展对石油需求量的增长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另一方面,我国的各主力油田均已进入高含水或特高含水开采期,开采难度增大,产量递减幅度加大,而且后备储量严重不足,石油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据预测,按目前的开采水平,到2005年我国进口原油将高达108(1亿)吨/年。大庆是我国最大的油田,按现已探明的地质储量计算,采收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增油5000万吨。这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缓解石油供求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有两条有效的途径:一是寻找新的原油地质储量;二是提高现有地质储量中的可采储量,即提高采收率。寻找新的油田、补充后备储量是原油增产和稳产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多年以来,各油田在开发过程中也不断加大勘探力度,找到新的储量。但是,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它的总地质储量是一定的,而且我国陆上石油资源的勘探程度已经很高,新增地质储量的难度越来越大,潜力越来越少。近年来,几个大油田新增地质储量多数都是丰度很低、油层物性差、开采难度大的油藏。在有限的原油地质储量中,其可采储量是一个变量。它随着开采技术的发展而增加,而且其潜力一般很大。在目前技术水平下,石油的采收率平均约在30%~60%之间。在非均质油藏中,水驱采收率一般只有30%~40%。也就是说,水驱只能开采出地质储量的一小部分,还有大部分原油残留在地下。如何将油藏中的原油尽可能的、经济有效地开采出来,是一个极有吸引力的问题,也是世界性的难题。从长远来看,只要这个世界需要石油,人们必将越来越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提高采收率上。实际上,与勘探新油田不同,提高采收率问题自油田发现到开采结束,自始至终地贯穿于整个开发全过程。可以说,提高采收率是油田开采永恒的主题。

提高采收率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领域。它的综合性表现为两方面:

①高新技术的高度集成。不是一个单项技术而是一套集成技术,注入、采出、集输……

②学科领域的高度综合。涉及各个学科。这种学科交叉、互渗,有助于产生新的理论突破,并孕育着新的学科生长点。而且,提高采收率的原理对于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为这些学科提供发展空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目前,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的提高采收率方法很多。由于驱替介质不同,其具体的驱油机理各不相同,适应条件和驱油效果都不同。但所有驱油方法都基于一些具有共性的原理。

(二)提高采收率方法及其分类

在油田开发史上,运用油藏天然能量开采石油叫做一次采油。一次采油也被称为能量衰竭法采油,其采收率一般只能达到15%左右。通过注水或非混相注气提高油层压力并驱替油层中的原油叫做二次采油。二次采油时原油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发生变化。此时的二次采油叫做维持压力采油。如我国的大庆油田和前苏联有相当一部分油田在投人开发的同时进行人工注水。人工注水采油方法远比能量衰竭法的采收率高,通常为30%-40%,个别油田可达80%。由于水的来源广,价格便宜,采收率又高,所以,美国自20世纪40年代初便迅速地在油田发展起了注水采油技术。20世纪50至60年代,注水开发的工程项目数达到了顶峰。但到60年代后期,注水开发项目一直下降,其原因是一些注水油田已进入开发后期,这时产水率持续上升,产油量却不断下降。当产水率高达95%一98%时,继续注水是不经济的,这时被迫停止注水。我国的大庆油田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就采用人工注水方法采油,在进入高含水期后,坚持“稳油控水”这一基本开发方针,开拓了一条改善高含水期油田开发高经济效益的新路子,为“八五”期间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确定实施“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战略方针做出了重大贡献。进入“十五”期间,我国东部老油田2005年底综合含水率已达到89.71%,部分地区高达90%以上,已进人特高含水后期开采阶段。为了搞清剩余油的分布,在油藏精细地质描述、开发地震技术(包括三维地震和横向预测技术及四维地震技术)、水淹层测井监测技术(包括裸眼井测井技术和套管内水淹层测井技术)和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及石油勘探开发综合软件集成平台技术等方面研究,已经基本上形成了配套技术。在搞清剩余油分布状况的基础上,可通过钻高效调整井如采用侧钻水平井、多底井、分支井等复合井和直井不均匀加密布井,利用地层深部流体转向技术(即向地层注入能大幅度提高油层残余阻力系数或在地层深部堵塞高渗透层的物质,使后续的注入水在地层深部转向)来达到提高水驱波及体积的目的。

人工注水虽然可以提高采收率,但注水后尚有约一半以上的油滞留在油层中,如何采出这些二次残余油(也称为水驱残余油)是油藏工程师们面临的间题。从20世纪20年代起,由于开采技术的发展使开采三次残余油成为可能。

从20世纪20年代起,由于开采技术的发展使开采三次残余油成为可能。这一开采技术主要是通过向油层注入化学物质、注蒸汽、注气(混相)或微生物,从而改变油层中的原油

性质并提高油层压力,这种驱油方式叫做三次采油(Tertiary Oil Recovery )。由于我国油田采用的开发技术除玉门油田外,均没有明确的一次采油和二次采油之分,故对我国油田使用提高石油采收率或强化采油( EOR—Enhanced Oil Recovery)这一名词更为恰当。EOR这一专有名词包括注水和其他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原油的采收率取决于驱油剂在油藏中的体积波及效率(或波及系数)(Volumetric Sweep Efficiency)和驱油效率(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所有的提高采收率方法的都是以提高波及效率和/或提高驱油效率为目标。但是,由于驱替方式和驱替介质不同,各种提高采收率方法的机理、适应性都有很大差异。

根据驱替介质和驱替方式,提高采收率方法可分为如下几类:

1.化学驱

凡是以化学剂作为驱油介质,以改善地层流体的流动特性,改善驱油剂、原油、油藏孔隙之间的界面特性,提高原油开采效果与效益的所有采油方法统称为化学驱(Chemical flooding)。常见的化学驱方法有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碱水驱以及化学复合驱(如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驱、碱/表面活性剂/ 聚合物三元复合驱等)。

2.气驱

凡是以气体作为主要驱油介质的采油方法统称为气驱(Gas flooding)。根据注入气体与地层原油的相态特性,气驱可分为气体混相驱与气体非混相驱两大类。常用于作为驱替介质的气体主要有CO2、N2、轻烃、烟道气等。

3.热力采油

凡是利用热量稀释和蒸发油层中原油的采油方法统称为热力采油(Thermal recovery)。

这是一类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最为有效的方法。根据油层中热量产生的方式,热力采油可分为热流体法、化学热法和物理热法三大类。热流体法是以在地面加热后的流体(如蒸汽、热水等)作为热载体注入油层;化学热法是通过在油层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产生热量,如火烧油层、液相氧化等;物理热法是利用电、电磁波等物理场加热油层中原油的采油方法,这是一类新的且很有发展前景的稠油开采方法。

4.微生物采油

微生物采油(Microbial Enhanced Oil Recovery——MEOR)是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作用于油层及油层中的原油,改善原油的流动特性和物理化学特性,提高驱油剂的波及体积和微观驱油效率。

除了上述几类方法外,油层深部调剖及作用于油层深部的物理法(如声波、电场等)采

油也都属于提高采收率技术范畴。

化学驱方法及技术比较:

·几乎所有化学驱方法都具有高盐敏性,即对矿化度非常敏感,所以一般对驱油体系的矿化度都有限制。

·由于化学体系在油层中运移时,易于发生吸附、滞留,甚至絮凝、沉降,影响化学剂的注入。如何保持足够的注入能力,是一个长期研究的课题。

·减少化学剂在油藏中的损失(吸附、滞留),是直接影响化学驱效果的关键问题。

????????????????烟道气驱氮气驱干气(或贫气)驱富气混相或非混相驱液化石油气混相驱轻烃驱混相或非混相驱气驱2CO

????????????电磁波加热电加热

火烧油层

蒸汽驱蒸汽吞吐注蒸汽热力采油

另外,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技术也日益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加速研究。但由于许多技术方面的问题,其工业化应用还有待时日。

利用物理场激励油层、提高采收率,是一类新的技术思路,属于油气田开发的前言研究领域。这类物理方法提高采收率的机理还不十分清楚,须深化研究。可以与化学驱相互补充,对那些不适用化学驱的油藏是一类很有价值和前景的方法。

(三)国外提高采收率技术发展现状

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应用不仅受技术水平发展的制约,更大程度受油价的制约。近年来,由于油价下跌,多数国家的EOR 技术应用呈下降趋势,但对于EOR 的研究却从未停止。 据美国《油气杂志》2004年对北美及全球原油提高采收率所做的年度调查表明,目前世界开展EOR 项目最多的国家是美国(50项)、委内瑞拉(50项)、加拿大(47项)和中国( 38项);其次是特立尼达(13项)、印度(6项)、印尼(5项)、哥伦比亚(2项);此外,法国、利比亚、墨西哥、土耳其、阿联酋均只有1项。需要指出的是,此项调查没有反映前苏联及东欧石油生产国的情况。

该项调查统计数据表明,注蒸汽热采、二氧化碳混相驱、烃混相驱及注聚合物驱油(包括化学驱),是当今世界EQR 主流技术,这4种技术所占比例依次为44%(136项),22% (68项} ,14% (45项)和9%(27项)。传统的火烧油层仍是一种有效的热采方法,美国、加拿大和印度还在采用,总计占5%(17项)。在各类EOR 技术中,注蒸汽不但开展的项目多,而

且应用的最为广泛,在被调查的13个国家中有7个国家以此项工艺作为EOR主要手段。开展二氧化碳驱油的主要是美国;而注聚合物驱油则要数中国;进行烃混相驱的首推加拿大,此外委内瑞拉和美国也有一定数量。

从效果看,在所开展的4种主流技术项目中,烃混相驱工艺成功率达91% ,二氧化碳混相驱达84%,蒸汽驱达75%,注聚合物驱油(包括化学驱)达57 %。根据统计数据,烃混相驱已有87%的项目获利或有望获利,二氧化碳驱和蒸汽驱项目的获利项目水平接近,分别占65%和68%。对于注聚合物驱,此项调查未提供确切数据。

按照这项调查资料,我国开展蒸汽驱的主要是胜利油田、辽河油田、河南油田、新疆油田,开展注聚合物的则有大庆油田、胜利油田、辽河油田、新疆油田、大港油田、河南油田、吉林油田等。

1. 美国EOR技术应用状况

美国的提高采收率研究于二十世纪初起步,但初期发展较慢。直至1973年,由于阿拉伯石油禁运,美国将提高原油采收率作为其能源政策的一部分,并对提高采收率项目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使提高采收率的研究和应用得到迅速发展。1986年,提高采收率研究与应用达到高峰,全年共实施512个项目。1986年后,随着油价急剧下跌,提高采收率项目持续减少;而EOR产量在1992年调查时居最高,达760907桶/天,以后略有下降,近几年又稍有回升。

2. 前苏联EOR技术应用状况

前苏联的多数油田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期间仍处于注水有效期,因此在80年代以前,其三次采油的方法研究进展较慢。60年代,EOR的试验工作才开始开展,70年代有了较大发展,进人80年代,前苏联对EOR的研究工作极为重视。进人90年代的1991高速发展。

前苏联曾在122个油田的237个区块上实施过EOR方法,主要为热力采油、化学驱和气驱。

实施热采的主要地区是哈萨克。累计产油量到1992年已达4080万吨。其中近一半是靠蒸汽驱采出的(2030万吨)。注热水产油1690万吨,火烧油层产油360万吨。

实施化学驱的地区主要是鞑靼斯坦、西西伯利亚、伏尔加—乌拉尔。到1992年已累计产原油3920万吨,其中主要是靠聚合物驱采出的。也做过一些活性剂驱的矿场试验,

但由于设备陈旧、管理不善、活性剂成本高,大多数试验的经济效益不好。

3. 我国EOR技术发展状况

在我国,目前常规稀油的平均采收率约为33. 6%,即约有66. 4%的储量(77.3 x 108t)靠注水方法采不出来,只能靠三次采油和其他新技术开采。我国开展EOR研究最早的是克拉玛依油田,1958年开始研究火烧油层。20世纪60年代初,大庆油田一开始投人开发,就开始了EOR研究工作,先后研究过水驱、聚合物溶液驱. CO2混相驱、注胶束溶液驱和微生物驱。70年代后期,我国对EOR的研究逐渐重视起来,玉门油田开展了活性水驱油和泡沫驱油。80年代,大港油田开展了碱水驱油研究工作。进人90年代以来,特别是在“九五”、‘“十五”期间,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对聚合物驱油都开展了研究,相继研究出了三元复合驱及泡沫复合驱提高石油采收率等新技术。其中,聚合物溶液驱油技术已经基本成熟,已于1996年走向工业化推广应用阶段;ASP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技术及泡沫复合驱油技术也正在由扩大化工业试验阶段向工业化推广阶段迈进。

我国提高采收率的研究起始于60年代初,其发展高峰是80年代初。

1979年,原石油工业部将提高采收率(三次采油)列为我国油田开发十大科学技术之一。开始着手进行EOR技术调研,组织国际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就此揭开我国EOR 技术高速发展的序幕。从经济和产量角度综合考虑,化学驱是我国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的最佳选择。

1982年,在对国外五个主要石油生产国十余种EOR方法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23个主力油田进行了EOR方法粗选。

1984年开始与日、美、英、法等国在大庆、大港、玉门等油田进行聚合物驱和表面活性济驱的技术合作。

我国从“七五”开始表面活性剂驱油技术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于“八五”开展了复合驱油技术的研究。由于复合驱油技术远比聚合物驱复杂得多,难度更大、风险更大,所以“八五”期间的研究侧重于应用基础,并开展了5个不同油区、不同类型复合驱油先导性矿场试验。1993年,复合驱油技术在胜利油区孤东油田小井距试验区取得成功,在水驱采出程度已达到54%(属油田枯竭)条件下,又提高采收率13.4%,使其总采收率达到67%。

我国以化学驱油技术为代表的EOR技术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陆上主力油田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接替技术。目前,我国不论是在EOR的研究水平上,还是在EOR技术的应

用规模、年增产原油量和技术的系统完善配套上,均已走在世界前列。预计到2010年我国化学驱年总增油量将占全国陆上油田年产油量的15%左右,成为世界上EOR技术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1. 我国提高原油采收率潜力

(1)与国外典型油田条件的对比

原苏联:注水开发的杜玛兹油田,原油地下粘度2.5mPa·s,含水82.9时已采出地质储量的49.3%,方案设计采收率为59%。

美国:东得克萨斯油田水驱,原油地下粘度为0.93 mPa·s,含水80%时已采出地质储量的50%,方案设计采收率可高达80%。

我国:油田主要分布在陆相沉积盆地,油层物性变化和砂体分布均比海相沉积复杂,泥质含量高,油藏非均质性远高于主要为海相沉积的国外油田。而且陆相盆地生油母质为陆生生物,原油含蜡高、粘度高。这样的陆相沉积环境和生油条件,加大了我国油田开发的难度。我国依靠科技的力量,发展了一系列注水开发的配套技术,十使注入水不断扩大波及体积,延长了油田的稳产期。应该说我国注水开发技术和稳产指标,已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油田水驱开发的先进水平。尽管如此,由于油层物性差,非均质性严重,原油物性差(粘度高、含蜡高),我国油田的水驱平均采收率只有34.2%,一些油田只有20%~25%,远低于国外海相沉积油田的水驱采收率水平。

大庆油田,陆相沉积、油藏非均质变异系数0.7左右,原油地下粘度为9 mPa·s(是美国东德克萨斯油田原油粘度高10倍之多!),综合含水82%,仅采出地质储量的30.1%,最初预测最终水驱采收率仅为34.8%,经过多年的工作,不断改善水驱开发效果,大庆油田预测水驱采收率也仅可提高到40%左右,仍然远远低于国外海相沉积大油田的水驱采收率。

胜利油田,陆相沉积,原油地下粘度:上第三系馆陶组油层60~90 mPa·s,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油层10~20 mPa·s。现含水已达89.8%,仅采出地质储量的21.1%。预测水驱采收率也只有27.7%。

我国油田总水驱采收率水平较低,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由于油层的非均质性,水驱波及系数低;

驱油效率低。

这两点决定了我国油田采用以扩大波及体积和提高驱油效率为目标的EOR方法具有很大潜力。

(2)采收率潜力分析

·大庆油田13口井水淹层密闭取心资料表明,以正韵律厚层砂岩为主的喇嘛甸、莎北、莎中地区,注入水在平面上沿条带状突进,垂向上厚层底部水淹严重──在注水倍数为1时水洗厚度仅为69%,其中强水洗厚度也只有26.5%,水洗段平均驱油效率47%。·大庆中区西部已注水开发30余年,在聚合物驱前,钻井取心资料表明:萨Ⅱ1-3层水淹厚度仅33.7%,葡Ⅰ1-4曾水淹厚度仅28.4%,采出程度只有20%。

·胜利油田的胜坨油田,河流—三角洲沉积,为高渗高粘油田。1994年取心资料表明,在已注水开发近30年,注水倍数已达1.1~1.44,综合含水已高达92%~95%的情况下,水洗和强水洗厚度仅为油层厚度的54.6%,平均驱油效率也仅为41.6%~47.1%。

我国对25个主力油田资料进行研究表明:平均水驱波及系数最终可达0.623,驱油效率为0.531,据此预测全国陆上油田水驱采收率仅达34.2%。这意味着水驱之后我国还有近百亿吨探明地质储量残留在地下,有待新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开采。这就是我国提高采收率的巨大资源潜力。

1988年应用美国能源部提高采收率潜力模型,对我国13个油区173个油田、近千个区块、总计74×108吨地质储量进行了三次采油潜力分析,其结果表明:我国陆上油田适合聚合物驱的共有59.7×108t地质储量,平均提高采收率8.7%,可增加可采储量5.19×108t。适合表面活性剂和复合驱的地质储量有60×108t,平均提高采收率18.8%,可增加可采储量11.3×108t。

实际上,经过近30个矿场试验和推广应用表明,聚合物驱可提高采收率10%,复合驱先导试验可提高采收率15~20%。这些数字充分显示出我国提高采收率具有很大的潜力。

2. 我国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发展总体状况

(1)总体概况

我国的提高采收率研究起始于60年代初,其发展高峰是80年代初。

1979年,原石油工业部将提高采收率(三次采油)列为我国油田开发十大科学技术之一。开始着手进行EOR技术调研,组织国际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就此揭开我国EOR 技术高速发展的序幕。从经济和产量角度综合考虑,化学驱是我国油田开发提高采收率技术的最佳选择:

我国近年来原油产量约为1.4×108t,全国陆上油田含水已高达82%,进入了高含水期开采阶段。每年年产量综合递减800多万吨。仅仅是为了稳产,每年就需增加近8×108t

地质储量。目前我国陆上油田新区勘探难度越来越大,单纯靠新区增加可采储量已无法满足需要。另一方面,我国老油田还剩余近百万吨储量无法依靠二次采油开采出来。大庆油田对其外围新区未动用的低渗透新油田和老油田每采100×104t原油所需总费用进行了对比:老区继续水驱加密阱网总费用4.22亿元;老区聚合物驱3.93亿元;外围新区8.3亿元。这说明,在老区提高采收率所投入的经费是较低的。以北一区中块为例,作了开发指标的经济评估(按EOR8年有效期计)对比:

这表明,大庆老区用EOR方法是经济有效的,不仅可以大幅度增加可采储量,还可以大幅度减少注水量和产液量。

1982年,在对国外五个主要石油生产国十余种EOR方法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23个主力油田进行了EOR方法粗选。

1984年开始与日、美、英、法等国在大港、大庆、玉门等油田进行聚合物驱,表面活性济驱油技术合作。

由于我国探明气源不足,油田混相压力较高,不具备广泛实施混相驱的条件,确定了化学驱油作为我国EOR技术的主攻方向,并以首先聚合物驱作为重点。“七五”(1986~1990)、“八五”(1991~1995)、“九五”(1996~2000)连续将EOR技术研究列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2)聚合物驱技术发展

仅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在“八五…末期,就基本掌握了聚合物驱油技术,完善配套了十大技术,即:①注水后期油藏精细描述技术;②聚合物筛选及评价技术;③合理井网井距优化技术;④聚合物驱数值模拟技术;⑤注入井完井、分注和测试技术;⑥聚合物驱

防窜技术;⑦聚合物配制、注入工艺和注入设备国产化;⑧采出液处理及应用技术;⑨高温聚合物驱油技术;⑩聚合物驱方案设计和矿场实施应用技术。

规模与效果

采收率:聚合物驱先导性试验、工业性矿场试验、工业化应用均取得了在水驱基础上提高采收率10%以上的好效果。

大港油田:西四区聚合物驱先导性井组试验在“七五…期间最早取得明显增油降水效果,井组含水由90.5%下降到67%,日产油由48.6t上升到88.4t ,采收率提高了10.4%;注1t聚合物干粉增油达400t。

注聚前后对比:高渗透层吸水强度由15m3/m下降到10m3/m,低渗透层吸水强度由1m3/m下降到7m3/m。

表明:有效地扩大了注水波及体积。

大庆油田:中区西部聚合物先导性井组试验。

该区注水开发近30年。聚合物驱后在葡Ⅰ1-4单层试验井组全区综合含水由95.2%降到79.4%,日产油由37t上升到149t,平均注1t聚合物干粉增油241t,中心井比水驱提高采收率14%。在葡Ⅰ1-4和萨Ⅱ1-3双层开采试验井组,全区综合含水由94.7%降到84.4%,日产油由86t上升到211t,平均每注1t聚合物干粉增油209t,中心井比水驱提高采收率11.6%。

北一区断面葡Ⅰ1-4层工业性矿场试验。试验区面积达3.13km2。地质储量632×104t,注采井数达61口,全区含水由90.7%下降至73.9%,日产油由651t上升到1356t,试验未结束时提高采收率已达13.62%,比聚合物干粉增加原油130t。

大庆油田从1996年开始聚合物驱工业化推广应用。目前已有15个区块实施聚合物驱,已成为大庆油田开发的重要技术。例如:

大庆采油一厂

聚驱工业区块已达5个,年产油保持在300×104t,占全厂总产油量的近1/4。

96年开始注聚的三个区块目前聚合物用量已达577.21mg/L PV,综合含水已回升到87%,目前已达提高采收率10%。

大庆采油三厂

目前,聚合物驱工业应用区块已达5个,年产量占全场总产量的29%左右。

北二西东、西两个区块分别于95年12月。96年8月投入聚合物驱开采,面积15.35km2,地质储量2818×104t,总井数222口(其中注入井98口,采出井124口)。截止到2000

年底,累计注入聚合物干粉25125t,聚合物溶液2540.55×104 m2。累计增油186.87×104 t,1 t聚合物增油74 t。阶段才采出程度为17.04%,较数模高3.9%。

河南双河油田,油层温度72℃,发展了一套高温聚合物驱技术,矿场先导性试验已提高采收率8.6%,预计试验完成后可提高采收率10.4%。

“八五”末,全国已进行聚合物驱油矿场试验19个。并在6个大油区25个油田、区块开始推广应用,建成168×104 t原油生产能力。

“九五”开始,已将聚合物增产原油列入我国陆上原油生产计划,现已达到年增产原油700×104 t。预计整个“九五”期间增产原油1500×104 t。1997年全国投入聚合物驱工业化应用的油田面积达101.3 km2,动用地质储量2.21×108 t,年注入聚合物干粉2.37×104 t。聚合物驱年增产原油达303×104 t。我国已成为聚合物驱规模最大、增产效果最好的国家。

(3)复合驱油技术

我国从“七五”开始表面活性剂驱油技术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于“八五”开展了复合驱油技术的研究。由于复合驱油技术远比聚合物驱复杂得多,难度更大、风险更大。所以“八五”期间的研究工作是由基础开始的。

开展了5个不同油区、不同类型复合驱油先导性矿场试验。首次于1993年在胜利油区孤东油田小井距试验区取得成功:在水驱才采出程度已达到54%(属油田枯竭)条件下,又提高采收率13.4%,使其总采收率达到67%。

大庆油田:在原油×108t基本无酸值的条件下,中区西部先导性试验区、杏五区先导试验驱试验结果,6口水驱最终采收率提高20%,比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高出已一倍左右。

新疆克拉玛依砾(lì)岩油田二中区小井距先导试验区:在含水99%的条件下,中心井产量增长了12倍,含水下降到83%。

辽河油区兴隆台油田兴28区块具有气顶边水小断块油田已注水枯竭的情况下,采用碱—聚合物二元复合驱,中心井日产油由0.9 t上升到9.7 t。

我国以化学驱油技术为代表的EOR技术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陆上主力油田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接替技术。当前不论从规模上、年增产原油量和技术的系统完善配套上,均已走在世界前列。预计到2010年我国化学驱年总增油量将占全国陆上油田年产油量的15%左右,成为世界上EOR技术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应当指出的是,EOR技术中,除注水技术外,其他技术都存在投资大、风险大的特点。因此,应严格按照“实验和机理研究->先导性试验->扩大化工业性试验->工业化推广”的程

序进行实施,每一阶段都应该严格地按照技术要求来进行施工,而且为下一阶段做好准备。

EOR技术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很强的应用技术,它涉及的学科多,知识面广,应该按照系统工程的原理组织化学、开发地质、油藏工程、采油工程、地面集输工程等各方面的专家联合攻关。

提高采收率之复习题

提高石油采收率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EOR:即提高原油采收率,通过向油层注入现存的非常规物质开采石油的方法。或除天然能量采油和注水、注气采油以外的任何方法。 2.水驱采收率:注水达到经济极限时累计采出的油量与原始地质储量之比。 3.洗油效率:波及区内被水从孔隙中排出的那部分原油饱和度占原始含油饱和度的百分数。 4.残余油:注入水波及区内水洗后所剩下的油。 5.毛管数:驱油过程中粘滞力和毛管力的比值。 6.流度比:表示驱替相流度和被驱替相的流度之比。 7.聚合物:由大量的简单分子化合而成的高分子量的大分子所组成的天然的或合成的物质。 8.水解度:聚丙烯酰胺在NaOH 作用下酰胺基转变为羧钠基的百分数。。 9.特性粘度:聚合物浓度趋近于零时,溶液的粘度与溶剂的粘度之差除以溶液的浓度与溶剂粘度的乘积。 10.CMC:开始形成胶束的表面活性剂浓度为临界胶束浓度CMC; 11.泡沫驱油:泡沫驱油法是在注入活性水中通入气体(如空气、烟道气或天然气),形成泡沫,利用气阻效应,使水不能任意沿微观大孔道,宏观高渗透层或高渗透区窜流,从而改善波及系数提高采收率的方法,这种方法也称注混气水提高采收率法。 12.原油的酸值:中和一克原油使其pH值等于7时所需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 13.协同效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分共存时的性质强于相同条件下单独存在的效应14.初次接触混相:注入的溶剂与原油一经接触就能混相。 15.蒸汽驱油:以井组为基础,向注入井连续注入蒸汽,蒸汽将油推向生产井的采油方法。

16.热力采油:凡是利用热量稀释和蒸发油层中原油的采油方法统称为热力采油(Thermal recovery)。这是一类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最为有效的方法。 17.界面张力:单位长度的表面自由能称为界面张力,单位mN/m,其方向是与液面相切。18.粘性指进:在排驱过程中由于油水粘度差异而引起的微观排驱前缘不规则地呈指状穿入油区的现象。 19.水的舌进:是指油水前缘沿高渗透层凸进的现象。 20.剩余油:水未波及到的区域内所剩下的油为剩余油,其分布是连续的,数量较大。 21.原油采收率:是采出地下原油原始储量的百分数,即采出原油量与地下原始储油量的比值。 22.微观洗油效率:也叫排驱效率,就是已被水从孔隙中排出的那部分原油饱和度占原始含油饱和度的百分数,是衡量水波及区微观水洗油效果的参数。 23.宏观波及系数:面积波及系数与垂向波及系数的乘积定义为宏观波及系数。波及系数是衡量水在油层中的波及程度的参数。 24.流度:地层隙数与地下原油粘度的比值。 25.聚合物驱:是把聚合物加到注入水中,增加注入水的粘度,降低水相渗透率,从而降低注入水流度的一种驱油方法。 26.机械剪切降解:在高速流动时,具有柔性的长链受到剪切力的作用而被剪断,使分子间结合力下降,粘度降低。 27.化学降解:是指氧攻击聚合物分子长链上薄弱环节,发生氧化,从而使分子长链断裂,分子量降低;或发生自由基取代、水解等。 28.不可进入孔隙体积:在多孔介质渗流过程中,有些孔隙能让水通过,却限制了聚合物分子的进入,称这部分孔隙体积为不可进入孔隙体积,简称IPV。 29.阻力系数:水通过岩心时的流度与聚合物溶液通过岩心时的流度比值。 30.残余阻力系数:聚合物溶液通过岩心前、后盐水流度的比值。

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技术探究

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技术探究 石油资源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石油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因此需要对我国的石油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开发。三次采油技术能够对老油田中未开发的石油资源进行开采,从而缓解我国石油短缺的压力。本文对三次采油技术和方法进行了阐述,并对三次采油技术的研究和发展进行了介绍。 标签: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 1 三次采油技术概述 一次采油是通过消耗天然能量来进行石油开采的,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简单,而缺点则是采收率过低,通常只有5%~10%。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知道了油井产量和压力梯度之间有些密切的联系,油井产量和压力梯度成正比,因此人们通过注水来弥补天然能量的消耗,对石油进行进一步开采,这就是二次采油技术。虽然相对于一次采油,二次采油技需要的操作和技术都变得更加复杂,并且投入也相应增加,但使石油的开采率提升到了30%~40%,不过依旧有大部分的石油没有被开采出来,这是由于二次采油后期注水量发到一定程度,无法通过继续注水来进行石油开采,因此三次采油技术应运而生。经过不断地研究和发展,目前形成了以热力驱、化学驱、注气驱和微生物驱为主要方法的三次采油技术。 2 三次采油技术的主要方式 2.1 热力驱油技术 热力驱油采油技术的原理是通过提高油藏温度,改变原油的物理特性,使原油的粘度降低,从而使原油的流动能力得到提升,进而提高原油的采收率。热力驱油采油技术主要应用于稠油的开釆,其主要特点是成本较低,并且安全环保。热力驱油技术主要包括热水驱、蒸汽吞吐、蒸汽驱以及火烧油层等方式,近几年来还出现了一种基于地热来进行原油开采的方式,也称为地热采油,这种方式更加的节能和环保。 2.2 化学驱油技术 化学驱油技术是通过向油藏中注入表面活性剂、碱水、聚合物等化学物质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目前我国的化学驱油技术技术水平较高,并且应用比较广泛。目前,聚合物驱油应用较多,复合驱油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应用。使用化学驱的方式进行原油开采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较多,如地层水矿化度、原油pH 值和粘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化学驱油的效果。目前,热/化学复合驱油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这种复合驱油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热驱油之后的油田的采收率。 2.3 注气驱油技术

《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讲义

石油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冀东油田开发新技术高级培训班讲义 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 岳湘安 2001.4.7

一、概述 (一)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意义 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世界范围内对石油的需求仍将持续增长。尤其在我国,一方面国民经济发展对石油需求量的增长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另一方面,我国的各主力油田均已进入高含水或特高含水开采期,开采难度增大,产量递减幅度加大,而且后备储量严重不足,石油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据预测,按目前的开采水平,到2005年我国进口原油将高达108吨/年(1亿)。这将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 缓解石油供求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有两条有效的途径:一是寻找新的原油地质储量;二是提高现有地质储量中的可采储量,即提高采收率。寻找新的油田、补充后备储量是原油增产和稳产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多年以来,各油田在开发过程中也不断加大勘探力度,找到新的储量。但是,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它的总地质储量是一定的,而且我国陆上石油资源的勘探程度已经很高,新增地质储量的难度越来越大,潜力越来越少。近年来,几个大油田新增地质储量多数都是丰度很低、油层物性差、开采难度大的油藏。在有限的原油地质储量中,其可采储量是一个变量。它随着开采技术的发展而增加,而且其潜力一般很大。石油是一种流体矿藏,具有独特的开采方式。在各种矿物中,石油的采收率是比较低的。在目前技术水平下,石油的采收率平均约在30%~60%之间。在非均质油藏中,水驱采收率一般只有30%~40%。也就是说,水驱只能开采出地质储量的一小部分,还有大部分原油残留在地下。如何将油藏中的原油尽可能的、经济有效地开采出来,是一个极有吸引力的问题,也是世界性的难题。从长远来看,只要这个世界需要石油,人们必将越来越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提高采收率上。实际上,与勘探新油田不同,提高采收率问题自油田发现到开采结束,自始至终地贯穿于整个开发全过程。可以说,提高采收率是油田开采永恒的主题。(这种说法一点也不过分)。近几年,我国已成为纯石油进口国,预计到2005年将进口1亿吨/年。国民经济急需石油,大庆是我国最大的油田,按现已探明的地质储量计算,采收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增油5000万吨。这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提高采收率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领域。它的综合性表现为两方面: ①高新技术的高度集成。不是一个单项技术而是一套集成技术,注入、采出、集输…… ②学科领域的高度综合。涉及各个学科。 这种学科交叉、互渗,有助于产生新的理论突破,并孕育着新的学科生长点。而且,提高采收率的原理对于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为这些学科提供发展空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提高原油采收率(DOC)

提高原油采收率 摘要:针对提高采收率,这篇文章主要对我国石油开采现状,提高采收率的四种常用的方法以及世界各国的技术应用现状进行论述,说明我国提高采收率技术发展方向和目前我们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提高采收率技术应用现状问题发展 在讨论提高原油采收率之前,我们要首先搞清楚一个概念,所谓的采收率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呢?采收率是衡量油田开发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极限内,在现代工艺技术条件下,从油藏中能采出的石油量占地质储量的比率数。采收率的高低与许多因素有关,不但与储层岩性、物性、非均质性、流体性质以及驱动类型等自然条件有关,而且也与开发油田时所采用的开发系统(即开发方案)有关。同时,石油的销售价格和地质储量计算准确程度对采收率也有很大影响。 在国际原油价格高位运行和中国经济对石油的需求持续增长的情况下,提高现有开发油田的原油采收率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全国已开发油田的平均采收率仅为30%多一点,存在较大的提高空间。全国的平均采收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等于增加可采储量1.8亿吨,相当于我国目前一年的原油产量。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在今年的年度工作会议上提出,今后的原油采收率要达到40%,力争50%,挑战60%。中国石化油田经过40余年的开发,走过了稳步增产、快速上产、稳产、递减等阶段。截至2006年底,中国石化东部油田平均采收率为28.9%,而国内如中石油平均为34.5%,国外如美国平均为33.3%,中东平均为38.4%,因此,中国石化油田提高采收率具有较大的潜力空间。 目前世界经济迅猛发展,对能源尤其是石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因此,提高油田的原油采收率(EOR,即Enhanced Oil Recovery)日益成为国际上石油企业经营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国内石油消耗量同样与日俱增。20世纪90年代,我国石油消费的年均增长率为7.0%,而国内石油供应年增长率仅为 1.7%。这种供求矛盾使我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2004年对外依存度迅速达到42%。国内各大油田经过一次、二次采油,原油含水率不断增加,平均含水率已经高达80%以上,而近几十年来发现新油田的难度加大,后备储量接替不足。为此,三大石油公司一方面加大国内外勘探力度,另一方面挖掘现有油田潜力,保持稳产,其中提高原油采收率则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部分大油田先后进入三次采油阶段,即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工业化应用阶段。国家计委在“七五”至“十五”计划期间,把提高采收率技术列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先后开展了热采、聚合物驱、微乳液—聚合物驱、碱—聚物驱以及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驱等技术研究,使我国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进入了世界领先水平。 *提高采收率技术分类 目前世界上已形成提高采收率四大技术系列,即化学法、气驱、热力和微生物采油。 化学法又分为化学驱和化学调剖。化学驱包括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碱水驱及其复配的二元、三元复合驱、泡沫驱等。调整吸水剖面包括浅调、深调和调驱三类技术。调剖剂分为无机类水泥、无机盐沉淀、有机聚合物凝胶、树脂类、颗粒类及泡沫类等。 气驱包括混相、部分混相或非混相的富气驱、干气驱、CO2驱、氮气驱和烟道气驱等,注入方式分为段塞注入、连续注入或水气交替注入。 热力法包括热水驱、蒸汽法、火烧油层、电加热等。其中蒸汽法又包括蒸汽吞吐、蒸汽驱、蒸汽辅助重力驱、蒸汽与天然气驱;火烧油层又分为干式、湿式、水平井注空气等。 微生物采油包括微生物调剖或微生物驱油等。此外,声波物理法采油也有大量的研究报道。 上述提高采收率技术,部分已进行工业化推广应用,部分开展了先导性矿场试验,部分尚处于

提高采收率原理习题2010

《提高采收率原理》习题 第一章:原油采收率及其影响因素 一、概念 1.EOR 2.原油采收率 3.面积波及效率 4.洗油效率 5.流度比 6.剩余油 7.残余油 8.毛管数 9.界面张力10.指进11.舌进 二、简答 1. 写出流度比与毛管数的定义式,说明流度比、毛管数与原油采收率的关系;从流度比与毛管数的定义出发,分析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途径和方法。 2. 推导原油采收率E R与波及系数E V和洗油效率E D的关系,说明提高采收率的途径有那些? 3. 影响体积波及系数的因素是什么? 4. 影响洗油效率的因素是什么? 5、用什么参数表征地层的宏观非均质性,它们是如何定义的? 第二章:聚合物驱油 一、概念 1.聚合物 2.水解 3.水解度 4.不可入孔隙体积 5.机械捕集 6.阻力系数 7.残余阻力系数 8.特性黏度 9.机械降解10.化学降解11.筛网系数12.聚合物溶液的黏弹性13.堵水14.调剖15.单体16.聚合度17.构型18.构象19.流变性20.假塑性流体22.视黏度23.过滤因子 二、简答 1.聚合物溶液产生降解、溶液粘度下降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2.影响聚合物溶液溶解性能的因素。 3.影响聚合物溶液黏度的因素。 4.影响聚合物溶液静吸附的因素。 5.选择聚合物时应考虑那些因素。

6、调剖堵水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机理是什么? 7、什么叫过滤因子和筛网系数?如何测定? 8、比较残余阻力系数与阻力系数的大小,并解释原因。 9、影响聚合物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解决稳定性问题? 10、当含盐量增加时,HPAM的吸附量如何变化?为什么? 11、写出特性黏度的表达式,其物理意义是什么?实验室如何测量,并绘图说明。 三、计算 室内在绝对渗透率为0.8μm2的饱和水的天然岩心中用聚合物溶液进行驱替实验。实验步骤如下:首先在一定注入速度下注盐水,压力稳定后测得岩心两端的压差为0.5 MPa,然后以相同的速度注聚合物溶液,压力稳定后测得岩心两端的压差为5.5 MPa;最后又以相同的速度注盐水,压力稳定后测得岩心两端的压差为0.7 MPa。据实验结果确定聚合物溶液的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并说明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的物理意义。

注二氧化碳与氮气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的对比研究与应用

注二氧化碳与氮气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的对比研究与应用 本文描述了我国提高采收率的发展现状,以及适合注CO2与N2的筛选标准。讨论了注CO2提高油气藏采收率的机理,并对注CO2与注N2提高采收率两者做了比较。评价了不同注入CO2与N2的驱替效果,结果表明:中轻质油藏适合注CO2驱油,而埋藏较深的,重力驱气顶油藏和凝析气藏适合注N2。 标签:采收率发展现状CO2驱N2驱混相驱非混相驱 1 我国提高采收率的发展现状 针对我国大多数油田是陆相沉积的特点,在石油行业大力发展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特别是目前比较成熟的化学驱取得了飞速发展。如聚合物驱油已形成完整的配套技术,并已在大庆、胜利等大油田工业性推广;复合驱油技术获得重大突破,先导性试验获得成功。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生产实际问题,为今后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在微生物采油技术方面,开展了多项工作:微生物地下发酵提高采收率研究,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研究,生物聚合物提高采收率的研究。注水油层微生物活动规律及其控制的研究。目前辽河油田、胜利油田、新疆油田等油田均在开展室内研究与应用。 气体混相驱研究相对较晚,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随着西部油田的开发,安塞世界级气田的发现,长庆注气混相驱和非混相驱被列入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吐哈油区的葡北油田注烃混相驱矿场试验得以启动,大大推动了我国混相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快速发展。 总体上来看,世界范围内的EOR工程在20世纪80年代处于高峰期,而后略有下降,90年代末又稍有回升。进入21世纪,EOR工程的数量仍大幅度减少。但随着勘探费用上涨、勘探难度加大以及目前高油价的形势, 终将再一次刺激EOR工程数量的增加和技术研究的热潮。 2 适合注CO2与N2的筛选标准 很多文献中已经给出了CO2和N2的筛选标准见表(1)、表(2)。 表1,表2的适用性虽然很广泛,但是仅仅表明了油气藏是否适合注CO2进行驱替,没有考虑适合CO2混相驱的油藏必须尽快达到混相压力。CO2所需最小混相压力要比N2,烟道气,天然气的混相压力小,由于这种压力限制,所以CO2混相驱对浅层有较好的开发效果。混相压力随着油藏深增大而增大,当原油密度大于0.9218g/m3时则不适用于CO2混相驱,从表中还可以看出当原油密度小于0.8251g/m3,埋藏深度小于762m时也不适合CO2混相驱。除此之外

浅析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

浅析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 我国大多数油田都是陆相沉积,具有油品密度大、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利用常规的方式开采,效率较低,约有一半以上的储量并未开采出来。目前,陆上已开发油田的主力油区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剩余油层水淹严重、采收率低、产量减少以及经济效益差等,如何提高原油田的采收率是目前我国各大油田所需解决的主要难题。 标签:原油;采收率;提高 1 原油采收技术的作用 采油是油田开采的重要环节,而采油技术的应用则是影响油田产量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油田开采工程在后期采油技术的应用上仍有所不足,因此,对后期采油技术的研究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以下为原油采收的作用: 1.1 提高石油开采的采收率 从众多采油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来看,这些采油技术虽然具体的适用范围与效果不同,但均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原油的采取率,使油田的产量大大增加,而这也是采油技术最为直接的作用。以三次采油技术为例,在这一采油技术的应用初期,我国东部大部分油田的采取率提升幅度都在20%以上,其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1.2 降低石油开采成本 采油技术的应用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石油开采的成本,虽然在采油技术的研发过程中耗费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资源,但随着采油技术的应用,石油开采效率都会大幅度提高,很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也会随之减少,同样以三次采油技术为例,通过这一技术的应用,传统技术无法开采的油井能够实现再次开采,也就不必再选择新油井进行开采,这其中所节约的成本是非常多的。 1.3 推动石油开采工程发展 在采油技术的推动下,我国油田开发的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高素质的采油队伍也随之建立起来,油田产量同样不断提高,这些对于石油开发工程的发展来说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2 提高原油田采收率技术措施 近些年以来,随着油田开采程度的不断深入,原油的分布情况变得越来越复杂,极大地增加了油田开发的难度。相比于国内外的采收情况来看,国内的采收措施效果较差、耗水量大,从而降低了油田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因此对于原油采

提高石油采收率试题库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一次采油:完全依靠油气藏自身天然能量开采石油的方法。 2、二次采油:用人工方式向油藏注水补充油层能量来增加石油采出量的方法。 3、三次采油:为进提高油藏开发后期的石油采出量,向油藏注入化学剂或气体溶剂,继续 开采剩余在油藏中的石油。 4、提高石油采收率或强化采油(EOR):自一次采油结束后对油藏所进行的所有提高石油 采收率的措施。 二、问答题 1、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方法按注入工作剂种类分为哪几类? 答:分为:水驱、化学驱、气驱、热力采油和微生物采油五大类。 2、提高石油采收率方法按提高石油采收率机理分为哪几类? 答:分为:流度控制类、提高洗油效率类、降低原油粘度类和改变原油组分类。 3、简述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的发展方向。 答:发展方向有: ●进一步改善聚合物驱油效果,降低成本,加快新型聚合物的研制工作,扩大聚合物驱的应用范围; ●加快三元复合驱工业化生产步伐,优化三元复合驱体系配方,尽快研制出高效、廉价的表面活性剂; ●完善蒸汽驱配套技术,加快中深层稠油油藏蒸汽驱技术攻关,努力扩大稠油蒸汽驱规模; ●加快注气提高采收率配套技术的研究,争取以较快的速度使其发展成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提高采收率技术; ●因地制宜开展微生物采油、物理法采油等多种提高采收率方法的研究与推广。 第一章油气层地质基础 一、名词解释: 1、石油地质学:是应用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这是一门应石油工业发展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学科。是一门观察地球的各种现象,并研究这些现象之间的联系、成因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地壳运动:引起地壳结构和构造发生大规模改变的运动。 3、平行不整合:它是指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要素基本一致,但二者之间缺失了一些时代的地层,表明当时曾有沉积间断,这两套地层之间的接触面即为不整合面,它代表没有沉积的侵蚀时期。 4、角度不整合:即狭义的不整合,它是指上下两套地层之间不仅缺失部分地层,而且上下地层产状也不相同。 5、褶皱:层状岩石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系列连续的波状弯曲现象称为褶皱,它是在地壳中广泛发育的一种构造变动,也是岩石塑性变形的变化形式。 6、背斜:为岩层向上弯曲,中间地层老,两侧地层新。 7、向斜:为岩层向下弯曲,中间地层新,两侧地层老。 8、断盘:是指断层面两侧的岩层或岩体,也即断层面两侧相对移动的岩块。 二、填空题 1、地壳表面高低起伏,由(海洋)和(陆地)所构成。 2、地壳表层长期与大气和水接触,遭受各种外力作用,形成一层沉积层,平均厚度为18千米,最厚可达70千米,局部地区缺失,是现代石油地质研究与勘探的主要目标。 3、地球自形成以来时刻都在运动着,其表现形式各种各样,它们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的自身

微生物驱油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油藏工程新进展论文 班级:油工08-5 学号:080201140513 姓名:梁立宝

微生物驱油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的生产与供求矛盾越发突出,石油作为工业发展的命脉,由于其储量的有限性,使得人们对它的研究和关注程度远胜于其它能源。寻找有效而廉价的采油新技术一直是专家们不断探索的问题。 有资料表明我国原油开采采出率仅有3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50%-70%的采出率,高粘、高凝和高含腊的胶质沥青油藏为原油的开采带来诸多困难,而新型微生物采油系列产品对“三高”油藏的开发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使采出率大幅度提高。 (一)微生物驱油技术定义 利用特定的微生物或菌种作用于地下油藏,通过其生长、繁殖以及产生的各种具有驱油作用的带下产物,改变储油层的渗流特征或使油水间的物化性质发生改变,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称之为微生物驱油技术。 微生物采油是技术含量较高的一种提高采收率技术 ,不但包括微生物在油层中的生长、繁殖和代谢等生物化学过程 ,而且包括微生物菌体、微生物营养液、微生物代谢产物在油层中的运移 ,以及与岩石、油、气、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岩石、油、气、水物性的改变。 (二)微生物驱油技术机理 采油微生物种类较多,各种微生物特性和作用机理不尽相同,但从效果上概括起来主要是对原油起到清蜡降粘的作用,在微生物代谢的同时伴有产热、产气和产生表面活性物质等。 微生物通过在岩石表面上的生长繁殖,粘附在岩石表面,占据孔隙空间,在油膜下生长,最后把油膜推开,使油释放出来。微生物所产生的表面活性剂会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减少水驱毛管张力,提高驱替毛管数。同时生物表面活性剂会改变油藏岩石的润湿性,从亲油变成亲水,使吸附在岩石表面上的油膜脱落,油藏剩余油饱和的降低,从而提高采收率。微生物在油藏高渗区生长繁殖及产生聚合物,能够有选择的堵塞大孔道,增大扫油系数和降低水油比。在水驱中增加水的粘度,降低水相的流动性,减少指进和过早的水淹,提高波及系数,增大扫油效率。在地层中产生生物聚合物,能在高渗透地带控制流度比,调整注水油层的吸水剖面,增大扫油面积,提高采收率。 (三)微生物驱油技术细菌功能分类 1、产气(包括CH4、H 2、CO2、N2等气体) 2、降解烃类 3、堵塞岩石孔道 4、产生有机酸和溶剂

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

一、概述 1、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意义 石油是一种埋藏于地层深部的流体矿藏,具有独特的开采方式,与其他矿物资源相比,石油的采收率较低。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世界范围内对石油的需求仍将持续增长。尤其在我国,一方面国民经济发展对石油需求量的增长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另一方面,我国的各主力油田均已进入高含水或特高含水开采期,开采难度增大,产量递减幅度加大,而且后备储量严重不足,石油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据预测,按目前的开采水平,到2005年我国进口原油将高达108(1亿)吨/年。大庆是我国最大的油田,按现已探明的地质储量计算,采收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增油5000万吨。这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缓解石油供求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有两条有效的途径:一是寻找新的原油地质储量;二是提高现有地质储量中的可采储量,即提高采收率。寻找新的油田、补充后备储量是原油增产和稳产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多年以来,各油田在开发过程中也不断加大勘探力度,找到新的储量。但是,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它的总地质储量是一定的,而且我国陆上石油资源的勘探程度已经很高,新增地质储量的难度越来越大,潜力越来越少。近年来,几个大油田新增地质储量多数都是丰度很低、油层物性差、开采难度大的油藏。在有限的原油地质储量中,其可采储量是一个变量。它随着开采技术的发展而增加,而且其潜力一般很大。在目前技术水平下,石油的采收率平均约在30%~60%之间。在非均质油藏中,水驱采收率一般只有30%~40%。也就是说,水驱只能开采出地质储量的一小部分,还有大部分原油残留在地下。如何将油藏中的原油尽可能的、经济有效地开采出来,是一个极有吸引力的问题,也是世界性的难题。从长远来看,只要这个世界需要石油,人们必将越来越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提高采收率上。实际上,与勘探新油田不同,提高采收率问题自油田发现到开采结束,自始至终地贯穿于整个开发全过程。可以说,提高采收率是油田开采永恒的主题。 提高采收率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领域。它的综合性表现为两方面: ①高新技术的高度集成。不是一个单项技术而是一套集成技术,注入、采出、集输…… ②学科领域的高度综合。涉及各个学科。这种学科交叉、互渗,有助于产生新的理论突破,并孕育着新的学科生长点。而且,提高采收率的原理对于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为这些学科提供发展空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原油采收率

一、填空: 1.EOR技术包括: 化学驱油法,混相驱油法,热力驱油法,微生物驱油法。 2.常用的热力驱油法: 蒸汽吞吐法,蒸汽驱油法,火烧油层法。 3.粘土矿物的性质: 带电性,吸附性,膨胀性。 4.影响粘度的因素: 聚合物的分子结构,水解度,溶剂的影响,含盐量,聚合物浓度。 5.降解分为: 剪切,化学,温度,生物降解。 6.滞留分为: 吸附滞留,机械补集,水力滞留,物理堵塞。 7.xx吸附实验结果影响因素: 岩石的类型及其组成,聚合物分子量,聚合物水解度,聚合物浓度,聚合物含盐量。 8.粘弹性流体: 具有粘性流体的流动特点,具有弹性变形的特点。 9.聚合物的常规性能: 外观,固含量,颗粒分布,不容物含量,水解度,表观粘度,溶解速度,残余单体含量,分子量。

10.聚合物特定性能: 增稠性,耐盐性,过滤性,热稳定性,剪切稳定性,筛网系数。 11.表面活性剂分为: 离子型(包括阴离子,阳离子,两性型。),非离子型。 12.碱剂分为: 氢氧化钠,硅酸钠,碳酸钠。 13.国内稠油对温度特别敏感。 14.稠油的分类:50-100为稠油,100-500为特稠油,大于500为超稠油。 15.毛管(准)数: 驱油过程中的粘滞力和毛管力的比值。(Nvc) 16.xx管准数提高途径: 驱替液速度增加,驱替液粘度增加,油水界面张力降低。 17.微生物的概念: 是体形微小,结构简单的微小生物,一般存在于碳氢化合物的沉淀物中。 18.火烧油层工艺: 干式正向燃烧,干式反向燃烧,湿式燃烧。 19.火烧油层适用条件: 油层渗透率高,厚油层,原油饱和度高,原油粘度高。 二、名词解释 1.EOR:

提高原油采收率EOR

1 第一章 1.波及系数:指注入流体波及区域的体积与油藏总体积之比。 2.洗油效率:指注入流体在波及范围内,采出的油量与波及区内石油储量的体积之比。 3.采收率:油藏累计采出的油量与油藏地质储量比值的百分数。从理论上来说,取决于波及效率(系数)(EV )和驱(洗)油效率(ED ) 。因此,采收率(ER )定义为: ER (η)=EV · ED 4.影响采收率的因素:(1)地层的不均质性(2)地层表面的润湿性(3)流度比(4)毛管数(5)布井 5.流度比:指驱油时驱动液流度与被驱动液(原油)流度之比。 w ro o rw w o o w o o w w o w wo k k k k /k /k M μμμμμμλλ= === 6.毛管数:粘滞力与毛管力的比值。 毛管数增大,洗油效率提高,使采收率提高(即剩余油饱和度减少)-影响残余油饱和度的主要因素。 σμd d V Nc = 7.增大毛管数的途径: (1)减小σ 水驱油时,毛管数的数量级为10-6。从图1-8可以看到,若将毛管数的数量级增至10-2,则剩余油饱和度趋于零。若油水界面张力由101mN.m-1降至10-3mN.m-1数量级,即满足此要求。因此提出表面活性剂驱和混相驱的采油法。 (2)增加μd 这也是提出聚合物驱的依据。 (3)提高Vd 但有一定限度。

8.、 第二章 1. 2.在亲水地层,毛细管上升现象是水驱油的动力,在亲油地层,毛细管下降现象是水驱油的阻力。 2

3 3.Jamin 效应:是指液珠或气泡通过喉孔时由于界面变形而对液流产生的阻力效应。 ) R 1 R 1(2p p 2112-=-σ 4.(1)Jamin 效应始终是阻力效应,亲水地层Jamin 效应发生在油珠或气泡通过喉孔之前;亲油地层Jamin 效应发生在油珠或气泡通过喉孔之后。 (2)Jamin 效应具有叠加作用即总的Jamin 效应是各个喉孔Jamin 效应的加和。 5.润湿现象:固体表面上一种流体被另一种流体取代引起表面能下降的过程。 类型:沾湿润湿、浸湿润湿、铺展润湿。 按照润湿类型的概念,水驱油过程应属浸湿润湿,而一个分散的液珠重新沾回岩石表面应属沾湿润湿。 6.润湿滞后:所谓润湿滞后,就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开始运动时,三相周界沿固体表面移动迟缓而使润湿接触角改变的一种现象。润湿滞后的大小与固体表面的粗糙度和界面移动速度有关。由于润湿滞后,水驱油通过均匀毛细管时会产生附加阻力。 7. 物质在相表面和相内部浓度不同的现象,称为吸附。正吸附是指界面浓度大于相内部浓度的吸附:负吸附是指

润湿性对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影响

润湿性对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影响 【摘要】:结合大量文献调研,综述润湿反转性的概念、类型、影响因素、形成机理及与驱油效率间的关系。润湿反转是将岩石表面由亲油转变为亲水性,使油滴更易于脱离岩石而流动,提高原油采收率。 【关键词】:润湿反转; 驱油效率; 机理 在提高石油采收率的研究中发现,润湿性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且润湿反转性与驱油效率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 油层中的砂岩(主要是硅酸盐),按它的性质是亲水性固体。因此,在砂岩表面上的油较容易被洗下来,但砂岩表面常常由于表面活性物质的吸附而改变性质,即发生了润湿反转。现在储油层中相当一部分的砂岩表面是亲油表面,油在这样的砂岩表面上是不易被水洗下来的,这是原油采收率不高的一个原因。目前有些提高采收率的方法是根据润湿反转的原理提出来的。例如,向油层注入活性水,使注入水中的表面活性剂按极性相近规则吸附第二层,抵消了原来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从而使砂岩表面由亲油表面再次反转为亲水表面。这样,油就容易为水洗下,使采收率得以提高[2]。 一、润湿反转性的概念 固体表面的亲水性和亲油性都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相互转化。把固体表面的亲水性和亲油性的相互转化叫做润湿反转。 二、润湿反转性的类型 岩石的润湿性支配着油气水在储层孔隙中微观分布,决定着孔隙吼道中毛管力的大小和方向从而影响着水驱油效率和剩余油分布[3-4]。 一般可以将岩石润湿反转分为:水湿转变为油湿、油湿转变为水湿、混合润湿转变为油湿或水湿。 三、润湿反转性的影响因素 由于岩石润湿反转性与驱油效率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分析岩石润湿反转的影响因素至关重要。通过大量文献调研,目前比较一致的认为影响岩石润湿反转性的因素有以下几种。 (一)岩石的矿物组成的影响 不同的矿物成分具有不同的润湿性,而储油岩石沉积来源广,矿物本身又

《提高采收率》之复习题学习资料

《提高采收率》之复 习题

提高石油采收率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EOR:即提高原油采收率,通过向油层注入现存的非常规物质开采石油的方法。或除天然能量采油和注水、注气采油以外的任何方法。 2.水驱采收率:注水达到经济极限时累计采出的油量与原始地质储量之比。 3.洗油效率:波及区内被水从孔隙中排出的那部分原油饱和度占原始含油饱和度的百分数。 4.残余油:注入水波及区内水洗后所剩下的油。 5.毛管数:驱油过程中粘滞力和毛管力的比值。 6.流度比:表示驱替相流度和被驱替相的流度之比。 7.聚合物:由大量的简单分子化合而成的高分子量的大分子所组成的天然的或合成的物质。 8.水解度:聚丙烯酰胺在NaOH 作用下酰胺基转变为羧钠基的百分数。。 9.特性粘度:聚合物浓度趋近于零时,溶液的粘度与溶剂的粘度之差除以溶液的浓度与溶剂粘度的乘积。 10.CMC:开始形成胶束的表面活性剂浓度为临界胶束浓度CMC; 11.泡沫驱油:泡沫驱油法是在注入活性水中通入气体(如空气、烟道气或天然气),形成泡沫,利用气阻效应,使水不能任意沿微观大孔道,宏观高渗透层或高渗透区窜流,从而改善波及系数提高采收率的方法,这种方法也称注混气水提高采收率法。12.原油的酸值:中和一克原油使其pH值等于7时所需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13.协同效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分共存时的性质强于相同条件下单独存在的效应14.初次接触混相:注入的溶剂与原油一经接触就能混相。

15.蒸汽驱油:以井组为基础,向注入井连续注入蒸汽,蒸汽将油推向生产井的采油方法。 16.热力采油:凡是利用热量稀释和蒸发油层中原油的采油方法统称为热力采油(Thermal recovery)。这是一类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最为有效的方法。 17.界面张力:单位长度的表面自由能称为界面张力,单位mN/m,其方向是与液面相切。 18.粘性指进:在排驱过程中由于油水粘度差异而引起的微观排驱前缘不规则地呈指状穿入油区的现象。 19.水的舌进:是指油水前缘沿高渗透层凸进的现象。 20.剩余油:水未波及到的区域内所剩下的油为剩余油,其分布是连续的,数量较大。 21.原油采收率:是采出地下原油原始储量的百分数,即采出原油量与地下原始储油量的比值。 22.微观洗油效率:也叫排驱效率,就是已被水从孔隙中排出的那部分原油饱和度占原始含油饱和度的百分数,是衡量水波及区微观水洗油效果的参数。 23.宏观波及系数:面积波及系数与垂向波及系数的乘积定义为宏观波及系数。波及系数是衡量水在油层中的波及程度的参数。 24.流度:地层隙数与地下原油粘度的比值。 25.聚合物驱:是把聚合物加到注入水中,增加注入水的粘度,降低水相渗透率,从而降低注入水流度的一种驱油方法。 26.机械剪切降解:在高速流动时,具有柔性的长链受到剪切力的作用而被剪断,使分子间结合力下降,粘度降低。

提高采收率原理总复习

实用文档 《提高采收率原理》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泡沫特征值:指泡沫中气体体积对泡沫总体积的比值。 2、最低混相压力:指气驱中气驱采收率超过90%的驱替压力。 3、波及系数:指驱油剂波及到的油层容积与整个含油容积的比值。 4、润湿现象:固体界面上一种流体被另一种流体取代的现象。 5、色谱分离现象:组合的驱油成分以不同的速度流过地层的现象。 6、流度:流度是指流体通过孔隙介质能力的一种量度,等于流体的渗透率与粘度之 比。 7、牺牲剂:在驱油过程中为了减少驱油剂在地层中的损耗而首先注入的廉价化学剂。 8、PI值:PI值是由注水井井口压降曲线和PI值的定义求出的用于调剖堵水决策的重 要参数。 9、残余阻力系数:残余阻力系数是指聚合物溶液通过岩心前后的盐水渗透率比值。 10、Jernnings碱系数:碱系数是指双对数坐标内油水界面张力对碱质量分数的关系 曲线和0.01~1.0 mN.m-1所包的面积与0.01~1.0 mN.m-1和0.001%~1.0%碱质量分数所包的面积之比乘6。 11、酸值:将1g原油中和到pH值产生突跃时,所需KOH的质量,单位是mg/g。 二、填空题 1、碱驱一般要求原油酸值大于0.2 mg/g 。 2、注蒸汽有两种方式,即蒸汽驱和蒸汽吞吐。 3、进行过聚合物驱矿场试验的两种聚合物为HPAM 、XC 。 4、原油采收率= 波及系数×洗油效率。

5、调剖是通过提高注入水的波及系数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 6、在亲水地层,毛细管力是水驱油的动力,Jamin效应是水驱油的阻力;在亲油地层,毛细管力是水驱油的阻力。 7、地层越不均质,采收率越低。将注水采油的毛管数的数量级增至10-2,则剩余油饱和度趋于0。 8、CaCO3在含Na+、K+、Ca2+、Cl-的地层水中表面带正电。砂岩零电位点时的pH为5,在pH=6.5的地层水中表面带负电。 9、调剖堵水是通过提高注入水的波及系数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从水井注入地层的堵剂叫调剖剂,从油井注入地层的堵剂叫堵水剂。 10、碱驱一般要求原油酸值大于0.2 mg/g ,碱驱中使用的流度控制剂主要有聚合物和泡沫。 11、聚合物的四种稳定性是指热稳定性、生物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剪切稳定性。 12、为使二次残油变成可动油,必须克服毛管阻力,解决此问题的两种途径是改变润湿角、_降低界面张力。 13、调剖堵水存在的两个问题是堵剂使用的数量限度、堵剂起作用的机理限度。 三、选择题 1、下列表面活性剂体系驱油采收率最高的是。 (A)上相微乳(B)中相微乳(C)下相微乳 2、下列哪种火烧油层方法要加水。 (A)干式正向燃烧法(B)干式反向燃烧法(C)湿式正向燃烧法 3、若地层水中含有Na+、K+、SO42-、CO32-,则方解石带。 (A)正电(B)负电(C)不带电 4、下列表面活性剂体系中表面活性剂浓度最高的是。 (A)活性水(B)微乳(C)胶束溶液 5、碱驱用碱的最佳pH值为。 第2页共10页

提高石油采收率方法研究现状

提高石油采收率方法研究现状* 孙超张金功 (西北大学地质系,西安, 710069) 摘要国内外所采用的提高石油采收率方法,主要基于降低石油运移的阻力来实现, 目前研究较多的有3种:化学法、热力法和混相法,新兴的方法有微生物法和地震法等, 其中电渗法和声波法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今后主要的发展方向应是各种方法的进一 步优化和结合,另外,从油气成藏机理角度开发新的提高采收率方法可能是今后重要的 研究方向,有望能导致新的突破。 关键词石油采收率化学驱热力驱混相驱 1概述 油气田开发的任务就是尽可能经济、合理地提高地下油气的采出程度,即提高石油采收 率。纵观原油生产的全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提高采收率的过程。在原油生产的第一阶段(一次采油),原油是利用天然能量来开采的,其最终采收率一般只能达到15%左右。当天然 能量衰竭时,通过注水向油层提供补充能量,即开始了开采的第二阶段(二次采油)。它的采 收率远比能量衰竭法高,最终采收率通常为30%~40%。当该油田的水油比接近作业的经济极限时,即产出油的价值与水处理及其注入费用相差太小,而使纯收益减少时,则进入了三 次采油的阶段,这个阶段被称为“提高原油采收率”(或“强化开采”“Enhanced Oil Recovery”,即EOR)。由于一次采油和二次采油方法采出的原油总量一般小于原始地质储量的40%,地下还有至少60%的储量等待开采,因而提高采收率方法的研制,目前备受国内外 重视。〔1,2〕。 从机理上讲,提高采收率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增加原油流动的动力或降低其阻力。增加 动力的方法有注水、注天然气、以及地震法和声波法。降低阻力的方法则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两类:其一为降低流体的表面张力及粘滞阻力,常用方法为化学驱、热驱和混相驱,还有 新兴的微生物驱;其二为扩大运移通道,主要方法为酸化和压裂。 从目前国内外研究状况看,一次、二次采油过程及相应的提高采收率方法相对比较成熟, 而三次采油过程及相应的方法尚处于部分工业运用及实验室研究阶段,下面主要对后者作详细论述。 2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方法 2.1化学法 化学驱可分为3种主要的工艺技术;表面活性剂驱、聚合物驱和碱水驱。表面活性剂和 碱水驱油的机理是以形成超低界面张力为基础的,而单注聚合物或注入表面活性剂后又注入聚合物,则可以控制流动度,从而也就提高了原油采收率。注入到油藏中的碱水与存在于石油中烃的衍生物中的脂肪酸发生化学反应,就地形成脂肪酸的钠盐,形成这些表面活性剂促使造成超低界面张力〔3〕。 表面活性剂驱的研究始于50年代, 60年代中期,美国已开始用磺酸盐投井使用。目前该 法已经成为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方法之一。至于聚合物驱中最重要的一种聚合物是聚丙烯酰胺(PAM),常用于流度控制和渗透率调整。最近有人研究用交联聚合物的方法驱油, 经微观和宏观渗流实验方法研究认为,交联聚合物不但有调剖作用,还具有驱油作用。交联聚合物可明显改善油藏在高含水期的水驱油效果,控制含水率上升速度,以适当的主段塞和副段塞组合可获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4〕。 应用更广泛,研究得更多的是复合驱。例如粘土含量高,原油酸值较低,单独用碱水驱 无法获得较高产油量的油田,应用复合驱可取得较为理想的开采效果。实验表明,采用常规方法,利用离子交换原理,即使使用最优的胶束系统,三次采收率也没超过原始地质储量的50%。但如果用碱液首先驱走原生水中和固定在粘土上的钙离子,然后注入表面活性剂、聚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投稿须知及联系方式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投稿须知及联系方式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主管,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石油类技术期刊。该刊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石化核心科技期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和山东省优秀期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37-1359/TE,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9-9603。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以讨论“油气勘探开发新理论、新方法”和“提高油气采收率技术”为主题,报道内容涵盖了油田勘探开发主业的各个专业。设有“油气地质”、“油气采收率”、“油气钻采工程”和“专家论坛”等栏目。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在国内石油行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现已成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石油文摘》、美国《石油文摘》、美国EBSCO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收录期刊;入选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共同组织编写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为双月刊,大16开本,128页,

逢单月25日出版,每期定价25元,全年150元。发行范围已遍及全国各油田管理机关、生产厂矿、石油院校及科研院所。 投稿须知 1、投稿请投统一邮箱:yqdzycs@https://www.wendangku.net/doc/6f3746230.html,来稿全文(包括图表)需要6 000字左右,综述性文章不得超过8 000字。稿件一经采用,作者需提供利用CorelDRAW软件绘制的、可编辑修改的“*.cdr”格式的图形文件,如果有地震剖面、岩心照片等,请提供清晰的原始图片文件(分辨率至少在400dpi 以上)。 2 、为了有效地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加大防范力度,本刊已加入知网、万方和维普等收录机构的"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对单篇文字重合度、全文比对率超过一定比例的稿件一律实行严格的退稿制度。对于一稿多投的作者,一经查实将被加入黑名单,三年内拒刊其任何稿件。 3、投稿者应自行解决有关保密事宜,文责自负;如对录用稿件有实质性改动,本刊将征得作者同意。 4、本刊承诺自收稿之日起三个月之内回复作者审稿结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