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白先勇笔下沧桑感的透视

白先勇笔下沧桑感的透视

白先勇笔下沧桑感的透视
白先勇笔下沧桑感的透视

白先勇笔下沧桑感的透视

摘要:作为台湾文坛比较有成就和影响力的作家,白先勇善于从不同人物

角色的命运,直接或间接地去强调那种失落和绝望的情绪,并且在人生际遇中寄托人世变迁的深沉感慨。白先勇先生出生在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下,又有过飘洋过海的难忘的留学生涯,其个人这些复杂曲折的人生际遇,是他的小说富于历史蕴涵和人世变迁的沧桑感的源泉。在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当中,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白先勇先生是用人世变迁这一抹看似浅淡的悲伤,去完成对宇宙时空里所包蕴的深沉沧桑感的透视。

关键词:白先勇小说沧桑感

一.人生际遇对作品风格的影响

白先勇生长在一个很特殊、很动荡的历史年代里,他那显赫的家庭以及其在中国历史剧变期所发生的沧桑变化,使得他从童年时代起就耳濡目染到了交织在一些重要政治人物身上的历史兴衰和他们发自沧桑人世的个人悲慨。青年时代远离家乡客居香港、台湾和再度飘洋过海定居异国他乡的人生,使他从自身经历中切身地感受到这一代“自愿放逐”的“漂流的中国人”失根的无奈和复杂的心境。这一些都为后来白先勇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蕴含、现实依据和人生体验。因此,在读他的作品时,我们总能透过他的文字看到其背后或隐或显的感慨今昔之变、沧海桑田的印痕。

白先勇一生的际遇是奠定他整个文学作品风格的基石。因此,无论是他的《寂寞的十七岁》,还是《孽子》,抑或是他的名篇《台北人》,总是或多或少地离不开对宇宙时空里的怆然感和沧桑感的透视和呈现。当然,其中《台北人》所透视的怆然感和沧桑感尤为浓郁。白先勇先生曾这样表述过对文学的看法:“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是对历

代兴亡、感时伤怀的追悼,从屈原的《离骚》到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中所表现出人世沧桑的一种苍凉感,正是中国文学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三国演义》中‘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历史感,以及《好了歌》(《红楼梦》)中‘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的无常感。”由于他把这种历史感看作是“中国文学最高的境界”,结果他对人生的品味也常常以这种境界作为归结。他的许多小说的设境,常常使人感到历史在此浓缩,岁月在今夜汇聚,由此而来的沧桑感便愈加的深沉。

二.《台北人》中的“台北人”的今昔之比

从《台北人》看,白先勇用自己的心触摸到的历史魂魄大致是历史的苍凉感和无常感,也即简单地说是沧桑感。我想,这也是这部短篇小说集成为文坛名篇的部分原因吧。在《台北人》的扉页上有这样的题词:“纪念先父母以及他们那个忧患重重的时代”,并且引录了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头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样的题词和引诗明白无误地昭示了这部小说集的根本诣趣:大人物的没落,小人物的辛酸以及世事的沧桑,难以预料。

《台北人》中主要角色大多数出身于中国大陆,而非地道的“台北人”,除《孤恋花》中的娟娟来自台湾乡下外,其余皆是随国民党当局逃亡到台湾来的大陆人。这些客居台北的所谓“台北人”都有过荣耀的或值得留恋的过去。离开大陆时,他们或是年轻人,或是壮年人,而历经时空流转后,他们若非中年,便是已到了垂暮之年,这一切便都一去不复返了。他们无一不例外地眷恋着过去,挣扎于现在,

迷惘地面对着未来。这期间的历史变动和人生际遇,于无形中衍生了深沉的人生沧桑感。《台北人》一方面真实地反映了“台北人”的生活境遇和思想感情,另一方面对他们没落的命运表现出悲悯和哀悼,从而透视出浓郁人世沧桑感。

《永远的尹雪艳》中的尹雪艳不管是在大陆,还是来到台北,总是风情万种,风光无限,门庭若市,得意非凡。“在人堆里,象个冰雪化成的精灵,冷艳逼人,踏着风一般的步子,看得那些绅士以及仕女们的眼睛都一齐冒出火来。”她能十年如一日地保持不老花容,然而她周遭的其他人事却因为她的这些“一成不变”而发生着难以预料的变数。《一把青》里的朱青在上海经历了刻骨的爱和死,到了台湾后用酒菜、麻将、曲艺和嬉闹过半辈子。她后来的生活看似轻松自如,却不及往日在大陆有灵跳过人的丈夫郭轸相伴时那般的美好蜜甜。《花桥荣记》里的花桥荣记,当年在桂林“那块招牌是响当当的”。小说中的“我”流落至台北后,再也不是曾经的营长太太。为谋生计,只好重操旧业,一番惨淡经营之余感慨“我自己开的这家花桥荣记可没有那些风光了”,生意当然与在桂林时无法比。《孤恋花》之娟娟,有着和五宝一样的三角脸,短下巴和飘零落魄的短命相以及唱戏时的悲苦神情,不同的是五宝已死了多年,娟娟却正在经历五宝当年的痛苦煎熬。为了结束这种煎熬她杀死了柯老雄,连自己也疯了,而喜欢她的林三郎则眼睛全瞎了。《秋思》之华夫人,花园里种有几十株白茸茸的“一捧雪”,却非抗日胜利那年秋天在她南京住宅园中盛开的百多株“一捧雪”。相似的时节,心境却迥然不同: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金大班的最后一夜》里,金大班最后搂着跳舞的青年,虽然同样是个眉清目秀、腼腆羞赧的男学生,却不是当年她痴恋过的月如。上海百乐门的头牌红舞女已经老去,如今是半老徐娘要给自己谋身。金大班在风月场上走了十年,最终还是委委屈屈嫁了个自己不爱的人。作者在《游园惊梦》中感叹人生如梦,美的事物不是长久的。小说里的人生如梦归结为失落、轮回。主人公钱夫人蓝田玉曾是秦淮河畔的名伶,她当年凭一出昆曲《游园惊梦》唱红十里秦淮,一夜之间由一个清唱姑娘变成了将军夫人。尽管钱鹏志是一个可以做她的爷爷的人,但当年钱夫人在南京官场上是何等的风光,何等的体面。她整日讲排场、耍派头,宴客的规格每每轰动整个京城。然而十几年后,却遭遇到一路沧桑:丈夫去世、情人背叛、地位下降、青春消逝、嗓子大不如从前。她一个人流落至台北,伶仃度日,生活一落千丈。十几年前的风光不再,荣华富贵随风飘逝,她的生活由绚烂归入平淡。钱夫人过去荣耀、窦夫人卑微,后来窦夫人的过去竟变成钱夫人的现在,而钱夫人的过去则变成了窦夫人的现在,这使得她不免体味到曲终人散、世态炎凉的孤寂和凄凉。以上的这些《台北人》中的篇目都是通过女主人公的人生际遇引领读者去经历并“目睹”那个时代的沧海桑田。波涛汹涌的海峡和白驹过隙的岁月使这些女性繁华已逝,青春不再,现实多艰,并且命运难测。每一个故事里的女主人公都不免尴尬地与过往对撞,今昔对比,不管他们多么留恋,也挽回不了那已逝的往昔了。

《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中写了一个有钱人家的男工人王雄

“原是湖南乡下种田的,打日本抽壮丁给抽了出来”,没想到一混多少年过去了,他来到台北,而家里还有个老娘,有个定亲的“妹仔”。他是那么憨厚、纯朴,“一经还保持着一种赤子的天真”“喜怒哀乐,就好象金门岛上的烈日海风一般,那么原始,那么直接”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因为和主人家的小姐、女佣人的小小纠葛而投海自杀了。曾经小姐丽儿是那么地依赖他,可是随着时间地推移,她渐渐疏远王雄,甚至处处逃避他。这使王雄觉得不堪面对,令人难以想象他竟然选择了这种极端的方式去结束这一切。《岁除》里的一个老连长、伙夫头赖鸣升,虽然已经年逾花甲,却仍然孤身一人,在除夕来到过去的下属家里吃团年饭。他在酒醉中吹嘘过去的战斗经历和香艳故事,最后浑然醉倒。他参加过北伐,投身过抗日,在台儿庄之战留下碗口大的圆疤……然而他做梦都想不到自己竟会成为孤独的漂泊异乡的人。虽然那些英勇事迹的真伪已经无从考究,然而一种眼前的郁郁不得志却毫不打折扣地衬托出了他年青时的潇洒奔放。《梁父吟》中写一个总司令王孟养早年投身辛亥革命,后来叱咤风云,步步高升,但最终也流落到台北,且际遇和心境概不抵从前。《国葬》中的李浩然是陆军一级上将,统率过百万大将,曾经声名显赫。沦落成为“台北人”之后,却被冷落一旁,只好借爬山、打猎聊作消遣,最后抑郁而亡。他原来手下有三员猛将,也都郁悒不得志。他们不是移居国外,就是因病住院,再不就看破红尘出家做了和尚,纷纷落得个凄凉结局。《冬夜》里的教授不再是五四时期的风流人物,他们有着琐碎困窘的生活和老来现实的打算。在《思旧赋》中,通过两个垂老的女仆的谈

话,可以了解到李宅今时不同往日,几十年前轰轰烈烈的日子再也回不去了。夫人过世,主人瘫痪,小姐出走,儿子痴傻。死的死,散的散,痴的痴,令人惋惜痛心。这些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们都曾经拥有值得留恋的点点滴滴,然而一切皆在时间的沙漏中流散,再也拾不起来,就如那拼凑不完满的回忆一样。

《台北人》大部分篇章表现出的是业已退出历史舞台的上流社会人物的衰败命运,在过去、现在和大陆、台湾两个时空的不断交错闪回中,呈现人生的无奈和苍凉。正如评论者叶维廉在他的《激流怎能为倒影造像》中指出的那样:“白先勇的小说有一种很强悍的令人激荡的思想性”,这突出地表现为作品揭示了“一种繁华、一种兴盛的没落,一种身份的消失,一种文化的无从挽回,一种宇宙的万古愁”。时间永不停驻。时间不为任何一人,暂止流动。青春,不为任何一人,久留一刻。而时间,无情的时间,永远不停,永远向前流去。不论你是叱咤风云的将军,或是未受教育的男工;不论你是风华绝代的仕女,或是下流社会的女倡,到头来都是一样,时间将青春腐蚀,终于化成一堆骨灰。一切伟大功绩,一切荣华富贵,只能暂留,终归灭迹。所有欢笑,所有眼泪,所有喜悦,所有痛苦,到头来全是空虚一片,因为人生有限。“过去”永远不能变成“现在”,这便使得作品里洋溢的沧桑感变得更加凝重。

三.《纽约客》中“纽约客”沧桑与无奈

《台北人》中的各类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富于历史兴衰感和人世沧桑感,在时间上几乎都有沉重的今昔之比、年华之叹,在空间上几

乎都从大陆迁移而来,隔岸遥想,烟波浩淼。于是时间上的沧桑感和空间上的漂泊感叠加在一块,组成了这群台北人的双重人生幅度,悠悠的厚味和深邃的哲思就从这双重人生幅度中生发而来。与《台北人》相比,白先勇的其他作品透视的社会和人生的沧桑感虽然显得不及前者那么厚重,但也比较浓郁。人们称白先勇的小说是“流浪者的哀歌”或是“飘零弟子的哀愁”。白先勇作品中的今昔对比,盛衰对照,情势对应,将人世沧桑感推向极致。《纽约客》和《台北人》一样是书写沉重的人生悲歌、文化悲歌。一九六三年,白先勇负笈美国,从此一头扎进那说不清、道不明的“沧桑”中而不能自拔。在《纽约客》中,白先勇用冷峻的笔调写尽了浪子们沧桑的漂泊历程和他们苍凉的心态,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广阔、深层的对祖国文化传统的执著追求和无根的漂泊海外的痛苦心情的画卷。他们的悲剧可以说是历史兴衰和人世变迁的必然产物。

在《芝加哥之死》中,主人公吴汉魂是个已经三十二岁的留学生,为了学业,为了实现他的留学梦,半工半读苦熬了六年。在这六年里,他起早摸黑,拼命赚钱,刻苦读书,完全像一架高速运转的机器。终于学有成就时,却感到“茫然不知何去何从,他失去了方向观念,他失去了定心力,好像骤然间被推进一所巨大的舞场,他感觉到芝加哥在他脚底下以一种澎湃的韵律颤抖着,他却蹒跚颠簸,跟不上它的节拍”。情人离去,母亲逝世,只剩下孑然一身。后来尽管拿到了博士学衔,等待他的却是一职难求。回首自己六载寒窗埋头学问,倍感凄凉。“书架上那些密密麻麻的书本,一刹那,好像全变成一堆花花绿

绿的腐尸,室内这股冲鼻的气味,好像发自这些尸身上”,从而迷失了人生的意义。他在苦闷徬徨中第一次走进酒吧,欲求缓解身心压力,结果被一个老妓女所骗。他在密歇根湖畔犹自彷徨,形影相吊,最后在绝望中跳湖自杀。与吴汉魂不同,《谪仙记》中的李彤,出身显贵,人又漂亮,享有“中国皇帝的公主”的美誉。“谪仙”顾名思义,本应是天上的神仙,却被贬下凡,常常形容有才华却不得志的人。白先勇小说《谪仙记》主要讲了四个女人从风华正茂到成年结婚的平常故事。出场的时候,四个人都年轻貌美才华出众,尤其是李彤,“总是那么佻挞,那么不驯,好像永远不肯倒下去似的。”然而他们无法摆脱爱情的失败与幻灭。她们就好像被贬谪的仙子来到了本不属于自己的世界,却无法回到天堂,无法找回自我,无法找回她们曾经的美丽与心气。遭遇政治的剧变以及父母在去台时的沉船罹难,致使李彤在失去政治依靠后又相继失去了经济保障和家庭温暖。因此便造成了她后来性格的自暴自弃:由于西方文化的浸濡,久居异国的李彤由心灵空虚而放纵自己,抽烟、喝酒、赌钱、狂舞,甚至发展到与外国人鬼混,认同了腐朽的生活方式,但在她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剧烈的矛盾。当她那尚未泯灭的民族心在激烈痛苦中久久无法排解时,她选择了投湖自杀,以死来解脱无法承受的心理负担。虽然这一切赤裸裸地暴露了李彤的性格弱点,但是没有人有权利去责备她,也不会去责备她,因为她也是人世沧桑的连锁反应里的牺牲品。吴汉魂亦是如此。

《金大奶奶》中的金大奶奶年轻时过过一段舒服的日子,可惜好景不长,丈夫因为痨病没过几年就让她做了寡妇。丈夫给她留下了一

笔丰硕的家产,招来了夫家一帮混帐亲戚的明争暗抢,经过他们的一番精心算计,弄掉好些田产。后来便又遇上了一个潇洒倜傥的二十来岁的小伙子,他就是金大先生。她满心欢喜地以为找到了终生依靠。刚结婚时,金大先生对金大奶奶很好,从来不给她颜色看,可一旦“田契首饰拿到手后,就完全变了一个人,不是打就是骂”,“更糟糕的是自从金二奶奶搬进来后,便把金大奶奶的地位抢去了而且还帮着金大先生来欺负她”,甚至在金大先生取二房时二人死命地欲将金大奶奶赶出家门。家里人人嫌恶她,好像她是个“多余人”。新的金大奶奶娶进门后不久,金大奶奶便在所有人的忽视中郁郁而终。这样的人生,留给人的是难以咀嚼的凄楚和发人深思的沧桑。法国书评家雨果·马尔桑曾这样评价白先勇的《孽子》:“《孽子》有传奇的故事的紧张、强烈,却无强加的乐观结局。虽然描写人性的被破坏,被蹂躏的一面。但并不分刽子手和受害者,好人与坏人,拯救者和忏悔者之间的界限,是一部罕见的作品,也是一部伟大的小说。”不难看出,这段话里面不仅对作品有恰到好处的评价,也有对其毫无保留的肯定。除此之外还有就是对小说中所呈现的人世沧桑的高度概括:由于不乏传奇故事的紧张,才使得小说中所表现的人世变迁来的有根据;因为不分刽子手和受害者,好人与坏人,拯救者和忏悔者之间的界限,才使得作品中所表达的人性世界的沧海桑田若隐若现。《红楼梦》中有句话是这样的:质本洁来还洁去。世间万事万物本都应该如此,经历的曲折与变化留在背后,也许剩下的唯有不胜思量的沧桑感。白先勇先生就是这样地带着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一群现实人物,走出自己的高级将领的

贵族之家。他目睹了去台军政官员、上流人物及其家属今非昔比的境况,留美学生荣辱升降的命运,社会底层小人物特别是妇女的种种屈辱和苦难,包括了社会各阶层人物的众生相,也都能以他的爱憎眼光加以观察而得到人生的感悟。这位出身没落豪门的小说家,用华丽的文笔演绎着他所经历过的人生沧桑,去完成对宇宙时空里所包蕴的深沉的沧桑感的透视。

参考文献:

[1]王晋民.白先勇小说选[M].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

[2]白先勇.白先勇自选集[M].广东花城出版社,1996

[3]白先勇.台北人[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4]白先勇.孽子[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5]白先勇.寂寞的十七岁[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白先勇小说中女性视角1

浅谈白先勇小说中女性视角 摘要:白先勇先生小说中的女性角色不可谓不经典塑,他的小说带有一种独到的女性视角,这种视角表现出一种对于女性的关爱与怜悯。从书面语言的表现形式来看,白先勇先生的女性视角表更加偏重对于心理与细节的描写,女性同胞坎坷的命运在这种女性视觉下表现的淋漓尽致。先生认为女性是独立存在的,是与男性平等共存的,而不是作为男性的附属产物存在,是把女性当作“人”来刻画的。有许多原因促成了这种独到的白先勇式女性视角。白先勇式女性视角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他早年与众不同的成长经历和他与同性相爱的感情经历,再融合了传统中国文化中细腻情感的熏陶和其他很多方面原因最终交融勾连出独特的小说叙述形式。白先勇先生通过女性视角通过描绘一个个活灵活现散发出独特艺术魅力的的角色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形象生动的女性世界。 关键词:白先勇女性视角女性世界

Abstract: Plastic Mr. Bai Xianyong novels female characters may not classic, his novels with a unique female perspective, this perspective showed a for feminine care and compass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form of expression of the written language, Mr. Bai Xianyong "female perspective table even more emphasis to the psychology and the details of the description, female compatriots twists of fate in the female visual performance incisively and vividly. That is independent of the presence of women is equality with men the coexistence of, and not as male accessory products is the women as" human "to describe the. There are many reasons contribute to this unique Bai Xianyong's female perspective. First white The root cause of the formation of Yong female perspective is his early unique growth experience and his feelings with same-sex love experience, re integ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delicate emotional edification and many other reasons eventually blend hook is connected with a unique narrative forms. Bai Xianyong Mr. through female perspective by depicting one vivid exudes a unique artistic charm of the character as we presented a vivid image of women in the world. Key words: Bai Xianyong's female perspective female world

迟子建小说中的悲剧意识分析

迟子建小说中的悲剧意识分析 在创作中一直坚持着悲剧意识的写作,这使得她的小说富有极大的感染力,感动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她的小说。本文就是从死亡意识、苦难意识来解读其小说人物命运,通过对小说结局的分,了解迟子建对悲剧意识的超越——活着,人只有坚韧的活着才能超越苦难。 一篇小说的情节设置能最直观体现作者的艺术思想。迟子建的悲剧意识在其小说人物的命运设置上,有非常清晰的体现。这些人物的命运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人物不断的经历命运的嘲弄,生命的死亡,灾难一个接一个的压过来,而作家从来不给他们留一个“光明的尾巴”,来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小说里那无常的命运,能很清晰的传达出作家对于生活的悲剧性认识。 一、死亡意识 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曾经指出:“死亡,是每一个诞生在光线中的人的共同命运。”然而“死的意义不在于它是一个实在的死,而在于它震动了终有一死的人的心智,使人对自己应该认识和思考什么有所醒悟”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四卷本《迟子建文集》收录小说39篇,直接写到死亡的竟有29篇之多。虽然很多作家都热衷于探讨死亡本身的含义,但是迟子建说,“我写过的死亡都是漫不经心的,并不是刻意的设计,因为它往往是日常生活中的突然遭遇,而生活遭遇本身就是艺术的。祖父和父亲去世时对我有一种深刻的影响,有特别心痛的感觉。有人说死亡是随时降临的,不是谁能把握的生比死艰难,死是速战速决的,而生则是非常惨烈的过程”。对于一个人是怎么死的,死时的心理状态怎么样,她并不感兴趣,她的兴趣总在发生死亡事件之后,活着的人是怎样克服痛苦继续活下去。在设置人物命运障碍时,死亡情节之所以受到作家多次的青睐,在于作家内心最大的痛苦来自于亲爱的人的死亡。在她眼里,死亡是一种遭遇,一种失去,是人痛苦的最高级别。只有在人生最大的痛苦面前,才能激发出人最宝贵或者最真实的状态。作家在《死亡的气息》中说童年“从那时起我便知道人活着有多么糟糕,因为死亡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事情。它同人吃饭一样简单”。所以,她写了那么多的死亡,真正想表达的却是活着,活着比死亡更有难度。 《白雪的墓园》中父亲死去,关于他的死,着笔寥寥,然而他死后,却给家人带来无尽的痛苦与思念,并激发了生者坚强活着的意志;《百雀林》中周明瓦爷爷与母亲的去世,特别是他母亲的去世显出生命的荒诞与无奈,带给周明瓦一生的孤独感与残缺感,造成了他一生的悲剧;《一匹马两个人》老太婆的非自然死亡,让人扼腕,由此引发了老头和那匹马生活的重大变故……死亡之所以是最能体现人类悲剧的,在于死亡是人类最大的痛苦,而这种痛苦往往通过他者的死亡激发出来。迟子建正是通过人物面对他者死亡时呈现出的状态,揭示人类的普遍性。 迟小说的里的死亡极少寿终正寝的安详,往往都是非正常死亡,甚至是死得离奇与荒诞。各种死法都有,体现出生命的脆弱,往往连死来临之前连恐惧都来不及,多半是一种突然而至的血腥。作家对于亲人死亡的体验的深刻性,

试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试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20080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甘肃省电大武威电大分校赵静 摘要: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以对生存悲剧的苍凉书写,传达了对个体生命的生存寂寞、生存痛苦、生存恐怖的深刻感悟和对生命悲剧性的理性认知,并由此标示出一种苍凉悲怆的审美风格。张爱玲笔下的人物是在生命中苦苦挣扎着,但终不免一个悲剧性的命运。她对小说故事性的高度重视,摆脱了当时主流意识形态和启蒙话语强加在小说身上的重荷,体现了对小说这种文体的充分尊重。本文就从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表现的几个着眼点:情爱关系、人性的探索、人生的体验、悲观忧伤的结局,以及悲剧意识根源进行阐述,力指导现实的人少生私寡欲,少谋个人私利,多贡献于社会。 关键词: 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 张爱玲(1917---1995),河北丰润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并带有传奇色彩的作家。其小说创作是现代文学的巨大收获。其文学成就创造了写实小说的新高,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是一位具有文学史意义的作家。由于张爱玲的童年家庭的不幸和她对这个家庭的憎恨又使她的作品的整体染上一种深沉的孤独感和被遗弃感以及清醒的没落感,她笔下的那些女性大多是悲剧性人物。 张爱玲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她在其作品中刻画了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人物,其中女性人物占了绝大多数,这些女人的命运无一不是悲剧性的。她为女性文学掀开了女性心狱充满疮痍的一角,由此构成了她小说的苍凉、婉哀、惨伤的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张爱玲独特的人生经历所形成的独特精神个性、人生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平凡的没落贵族家世以及当时的社会现实使她过早地经历了人生的大喜和大悲,喧闹和孤寂,铸成了她悲观的作家气质。使她对人生既

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

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一) 路遥及其作品表现出的昂扬斗志曾经感染了一代代读者的灵魂,激励着许多青年走向了人生的辉煌。这与作家的曲折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在当前的路遥研究中,对作家身世及对其创作的影响逐渐多了起来。本文将研究视角投向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从作家本人的人生悲剧中探究路遥创作中悲剧的艺术魅力,并尝试多角度对造成主人公悲剧的原因做出理性思考。研究认为,路遥小说中浓郁的悲剧意识和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相结合,使作品散发出悲壮而冷峻的悲剧美。 一、苦难的人生经历 在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天幕上,路遥犹如一颗倏然而逝的流星,在短暂的写作生涯里,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一道难以磨灭的辉煌。他的成名作《人生》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代表作《平凡的世界》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短短43年的人生历程,路遥一直与命运抗争着,艰辛与奋斗一直伴随着他。他是共和国的同龄人,经历了新中国社会变革的风风雨雨。小时候乞讨般的生活,被过继给伯父;学生时代面临着失学和饥饿的威胁;直到他临走的时候,他也未能完全摆脱成长过程中的阴影。这种生命体验,直接促成了《人生》、《平凡的世界》等其他小说的诞生?/span> (一)命运多舛的童年 1949年,当路遥降生到陕北清涧县一个很偏僻的荒山沟里时,他的家庭和社会生活的生存环境,并没有给他呈现艳丽色彩,一开始,人生于他就意味着残酷。 路遥的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家里十来口人,十分贫穷,共有一床被子,缺吃少穿。7岁的时候,为减轻家里负担,父亲带着他一路乞讨来到两百华里之外的延川县,把他过继给伯父。 ?????????“这时候,我有两种选择:一是大喊一声冲下去,死活要跟我父亲回去——我那时才是个七岁的孩子,离家乡几百里路,到了这样完全陌生的地方。我想起了家乡掏过野鸽蛋的树林,想起砍过柴的山坡,我特别伤心,觉得父亲把我出卖了……”⑴ ???? 尽管只有七八岁,贫困艰难的生活给路遥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象。他幼小的心灵受到极大创伤。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童年:“童年,不堪回首。贫穷饥饿,且又有了一颗敏感自尊心。”⑵路遥独立地做人就从这个时候开始了。 (二)饥饿中体验人生????? 路遥一直在伯父家度过了他的中学年代。伯父家也很穷,他时常为买不起几分钱一支的铅笔而发愁。六十年代初的困难时期,他常常独自跑到荒野地里,在收过的土地上去寻觅被遗留下的几粒玉米充饥。中考时,他从一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伯父无力再供他上学,就找来劳动工具,让他砍柴、放羊。他愤愤地把绳子锄头扔进沟里,义无反顾地上学去了。 整个高中三年,是路遥人生中最困苦最难熬的时期。他没有生活保证,连五、六块钱的伙食费都交不起,有时连五分钱的清水煮萝卜菜也吃不起。他整天饿得发晕,似乎感到自己的生命到了最后时刻。

浅谈白先勇小说中的女性视角3

浅谈白先勇小说中的女性视角 摘要 白先勇是最先被大陆百姓所认识的台湾作家,其作品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最具有典型的代表。白先勇书中打造了很多经典女性人物,其书中所表达出对女性关注与同情,展现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女性角度。这篇文章主要以白先勇小说性别阐述当做主要起点,目的就是在对其书中做一个描述与剖析,想要探究性别层面对小说阐述与女性人物打造的意义,进而揭露作者在创作时形态以及小说内部含义。 就技巧来说,白先勇女性视角展现了其在使用很多阐述技巧。这篇论文就描述者、谈话以及内心描写这三个层面对白先勇女性叙述战略做了一个剖析。 关键词:关键词;白先勇;女性视角;叙事策略;女性世界

Abstract Bai Xianyong was the first to be known by the mainland people of Taiwan writers, whose works are the last century, the most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sixty or seventy's.. Bai Xianyong book to create a lot of classic female characters, the book expressed their concern and sympathy for women, showing a unique female perspective. This article mainly in Bai Xianyong's gender, described as the main starting point, the purpose is to make a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book, want to explore gender layer face fiction to expound the significance and the female characters to create and exposing the creation form and the novel internal meaning. In terms of skill, Bai Xianyong's female perspective shows many of the techniques used to explain it. This thesis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three aspects of Bai Xianyong's female narrative strategy in the aspects of description, conversation and inner description. Key words: key words; Bai Xianyong; female perspective; narrative strategy; female world

白先勇 永远的尹雪艳

白先勇永远的尹雪艳 永远的尹雪艳。 《永远的尹雪艳》是1993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小说。 作者是白先勇。 该小说通过对尹雪艳形象的刻画。 揭示出台湾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 书名,永远的尹雪艳。 作者,白先勇。 ISBN,9787535409676。 页数,263页。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3年。 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永远的尹雪艳》是白先勇的代表作之一。 现在上海人对过去。 尤其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风华非常向往,白先勇先生曾走在上海的繁华街头。 望着川流不息的人群和闪烁的霓虹灯。 感叹尹雪艳永远不老。 上海永远不老。

这篇小说体现一种文化乡愁。 能勾起人们对百年上海绝代繁华的旧时记忆。 作者一方面竭力渲染她的神秘的魅力。 一方面又总让她的迷灿恋者们大多以悲剧作为结局。作者写道不错。 尹雪艳是有一身雪白的肌肤。 细挑的身材。 容长的脸配配着一付俏丽甜净的眉眼子。 但是这些都不是尹雪艳出奇的地方。 她的出奇是由于她一举手。 一投足。 总有一份世人不及的风情。 是由于她那又中听。 又熨贴的吴侬软语。 以及那布置得十分妥贴,叫人坐着不肯动身的客厅。更让人说不清。 数不尽的还在于因为她既有迷男人的魔力。 又有迷女人的功夫。 而且。 总也不老……。 创作背景。

说起尹雪艳。 白先勇说。 这个人物的灵感来自他童年的记忆。 我从9岁到12岁都在上海度过。 1945年。 我从尘土飞扬的重庆来到上海一看。 花花世界。 那时我只是个孩子。 也不曾进过百乐门。 只是路过在门口张望。 见一群舞小姐婀娜地款步踏入。 那种无与伦比的翩然风姿。 真是踏遍全世界都再找不到。 怕是只有在大上海。 这方百年来浸润于中西文化的灵气之地。才能吸纳。 融合。 培育出这样精致的美人。 多年后。 当他在美国爱荷华大学读书时。 便萌生了写《台北人》的想法。

论白先勇小说中人物的精神困境

硕士学位论文 M.D.Thesis 论白先勇小说中人物的精神困境 Bai Xianyong in the spirit of the plight of people 王芳 Wang Fang

摘要 通观白先勇的小说,可以明显地觉察到一种浓郁的伤感气氛深隐其中。他总是在讲述一个又一个悲惨的故事,构建了一个充满心灵痛苦的“悲惨世界”。白先勇始终坚持把创作目光投向个体生命,尽管其小说视野随着作家经历的变化而变化,小说的创作技巧也在不断地向前探索,然而他的创作却存在一个不变的因子——“对人类心灵痛苦的执著书写”,这种文学信念上的坚持并没有造成其创作上的单调重复,反而构画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生命图景。这种独特的书写方式背后,隐含着的是他对人的精神困境的困惑和无奈认知。白先勇是自觉运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进行创作的作家,其小说中经常出现对人物的性本能的描写,及对人物内心深处潜意识的深度挖掘。笔者尝试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探讨人物难以言说的痛苦,除绪论和结论,本论文共有三章: 第一章,按照时间顺序梳理白先勇的小说创作。将其创作历程分为两个阶段:赴美前与赴美后。虽然其小说视野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发展,审美探索上也在更进一步,然而其创作存在一个不变的因子——“对人类心灵痛苦的执着书写”。归纳出其小说中人物的三种精神困境:欲求之阻,丧失之痛,孤独之苦。简述其表现,并探究其成因。 第二章,人物面对各自的精神困境所采取的逾越方式。或努力抗争,或漠然放弃或走向另一个极端——毁灭他人与自我毁灭。最终的结局都不免黯然。 第三章,人物逾越这些困境的失败结局,向我们昭示了人的需求与人类文明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人物的悲剧命运是必然的。白先勇的小说,在对这一矛盾的深入骨髓的揭示之下,可以令人感到其潜在的主观态度,即深广的悲悯情怀,他正是将这种悲悯情怀毫不吝惜地注入到其作品中去,从而完成了对人物的精神困境的客观冷静而又宽容慈悲的关照。 关键词:白先勇人物形象精神困境逾越方式悲悯情怀

浅析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

XX大学 毕业论文浅析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院系名称: 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XX大学制 二〇一五年月日 目录 引言 (1) 一、小说创作的悲剧意识表现 (2) (一)命运抗争者的悲剧 (2) (二)女性的悲剧 (5) (三)农村政治家的悲剧 (7) 二、悲剧因素 (8) (一)时代、社会因素 (8) (二)人物自身因素 (9) (三)作家自身的因素 (10) 三、悲剧意识的影响 (11) (一)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11) (二)对读者的影响 (11)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谢辞 (14)

引言 著名作家路遥(1949—1992),原名王卫国,汉族,是中国当代土生土长的农村作家。1949年出生在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实在很穷就被过继给了延川县农村的伯父。他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过,1969年又回到家乡务农。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他发表了《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在他的不断创作下,1982年他发表了中篇小说《人生》,文中描写的是一个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的经历,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后改编成同名电影后,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顿时轰动全国。而后又发表了《在困难的日子里》,并获得了1982年《当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奖,就在这年他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1988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以恢弘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他在近十年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出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的生活与社会的巨大冲突,纷繁交织在一起,把普通人在那种大时代的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道路全然的展现出来了。因此,路遥获得了第二届茅盾文学奖。但是不幸降临在了这个伟大的作家身上,他因肝硬化腹水,1992年在西安逝世。 由于路遥是出身于农村,所以他的写作素材大多是来自农村生活的,从农民的身上找寻写作的灵感。他从始至终都认定自己“是一个有着农民血统的儿子”,他是个农村人,但却有着城里人的思想,他坚信“人的一身中最大的幸福在于不断创作的过程,而不是在于最后的那个结果”。所以他认为“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才会活得更为充实”。他写的作品几乎都是对艰苦奋斗的人生旅途的关注。他从内心对农民就有一种潜在的认同,还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的小说大多以中国社会的变革为背景,塑造的是城里和乡下一系列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但是这些人物的命运却各不相同,而且大都是以悲剧结束的,在小说《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中表现尤为突出。所以,悲剧意识成了路遥小说中一个显著的特点。

_传奇_的上海书写_论张爱玲与白先勇笔下的上海

[作者简介]江莎,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传奇”的上海书写 ———论张爱玲与白先勇笔下的上海 ○江 莎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摘 要] 本文以张爱玲与白先勇所创造的上海小说为切入点,试图比较二者在叙事话题、叙事时间、叙事方式 和叙事风格等方面的异同,并以此探究二者笔下的上海传奇。 [关键词] 张爱玲; 白先勇; 上海书写; 命运 中图分类号:I 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06)11-0084-04 上海,这个被西方称为“冒险家的乐园”“东方巴黎”的中国第一大都市,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便一直是中国经济、文化的中心。上海的畸形繁华,吸引着各地的各色人物,聚集在这个热闹的“乐园”,或冒险,或投机,或享乐。因而,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中,上海也成为了一个被众多作家一再书写到的城市,几乎所有在上海生活过的作家都在他们的作品中写到过上海,张爱玲和白先勇也在其中。 对从小就生活在上海洋场的张爱玲来说,上海人、上海文化、上海风情都与她的文学创作有着不可扭断的渊源,这也是她创作的首要考虑。在《到底是上海人》① 一文中张爱玲说到:“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炼,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结果也许是不甚健康的,但是这里有着一种奇异的智慧。”在她写作《倾城之恋》、《金锁记》、《十八春》等篇章时,她心里无时无刻不想到上海,“只有上海人能够懂得我的文不达意的地方”。她的《传奇》是为上海及上海人而作的,而上海也成就了张爱玲自己的传奇。对于白先勇来说,上海是他曾经生活过的一个城市,与张爱玲相比,白先勇只能算是一个上海的“外来户”,但他也被这座城市深深吸引。在《永远的尹雪艳》、《孤恋花》、《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等作品背后,都有一个上海的存在,那里面充满着白先勇对上海生活的种种回忆,同时它们也延续着一个个属于上海的传奇。 一、人生的琐碎与命运的无常 作为有着相似生活经历的两位作家,张爱玲与白先勇在他们上海小说中都不约而同地放弃了宏大的历史叙事,转向关注日常生活的叙事立场,他们都把目光投向了日常生活中平凡琐碎却又令人心惊的故事,在琐碎的生活中表现普遍的人性,在平凡的人事中展示人类生存的永恒困境。在他们的小说中没有热血激昂的英雄,也没有青史留名的将相,只有着一张张随处可见的平凡庸常的面孔。爱情的明争暗斗,金钱的算计思量,人生的生老病死成为他们上海书写中一再出现的画面。他们以普通的人生作为自己的描写载体,着意于在这样的书写中展示不同人物形貌背后所蕴藏的普遍人性,并以此直指人生的悲剧宿命。在他们的小说中没有圆满的故事,故事中一个个主人公的经历无疑是一份份失败的记录,每个人在故事的开端都自信地认为自己可以把握自己的命运,结果却都是无一例外的失败。人在命运面前不能自持是他们小说中潜在的主题。 张爱玲的小说中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有的是一群群沉浮于世俗欲望中的男男女女。 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可是这时代的广大的负荷者。因为他们虽然不彻底,但究竟是认真的。 他们虽然不过是软弱平凡的人,不及英雄有力,但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这时代的总量。 他们没有悲壮,只有苍凉。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 — 48—

论白先勇笔下的女性形象——女性命运的悲歌

本科生毕业设计 (论文) 题目:女性命运的悲歌 ——简析白先勇小说笔下的女性形象Title:Female Fate Elegy ——Bai xianyong's image as women 教学单位 __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___ 姓名 _______李晓妹________ 学号 _____200730401051_____ 年级 ______07_____________ 专业 _______汉语言文学____ 指导教师 ___ 王进 职称 ___ 副教授 2011年 5 月 2 日

目录: 摘要与关键词 (2) 序言…………...............................................................................................................3. 4 一、下层社会风月女子的命运悲剧………………………………………………4. 5. 6 .7 二、上流贵妇人的爱情悲剧…………………………………………………………7.8 三、迷失于爱情的女子的命运悲剧………………………………………………..8.9.10 四、欧风美雨里的“中国”丽人的命运悲剧..........................................10.11 结语 (12) 参考书目 (13) 致谢 (14)

摘要:白先勇是一位善写女人的现代小说家,他的小说以刻画不同的女性形象而著称,小说里的女性角色性格形象鲜明,风采样貌琳琅满目,生活经历也多姿多彩,他非常关注于女性的命运及女性角色的塑造,尤其是表现在历史场合中女性心灵深处的痛楚与伤感。白先勇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视角,将时代的变幻和动荡在女性的生活中起伏的影响表现出来,奏出了一曲曲凄婉的女性命运的哀歌。 关键词:白先勇小说女性形象悲剧命运 Abstract:Bai Xianyong is a modern novelist who is good at writing novels of female novel, and his novels depict different images of women known for the novel's female characters vivid personality, style appearance dazzling, colorful life experiences but also his Very concerned about the fate of women and women in shaping the role, particularly where the performance of women in the history of soul pain and sorrow. Pai its unique narrative style and perspective, the changing and turbulent times in the ups and downs of life for women shown in the impact, and played one after another plaintive lament the fate of women. Keywords:Bai Xianyong novels female characters fate elegy Tragedy

《永远的尹雪艳》读后感

《永远的尹雪艳》读后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是同一本书、同一个视频,不同的读者也能获得不同的阅读感受。下面,为大家带来“《永远的尹雪艳》读后感”,更多内容尽在,欢迎大家的阅读。 《永远的尹雪艳》读后感1 提到台湾文学,便自然会想到白先勇先生的《台北人》。而《永远的尹雪艳》作为《台北人》的开篇之作,一直以来都被公认为使白先生最经典的短篇小说之一。 文章开篇首句就说道:“尹雪艳总也不老。”这就像一句魔咒笼罩全篇,无疑增加了尹雪艳的神秘感,令银雪艳不同于其他人。背负“重煞”、永葆青春的尹雪艳就像一个“冰雪化成的精灵”,站在高处,以一种悲悯的眼光俯视着那些曾经风华绝代的、正在志得意满的人们。乍看之下,文章似乎在叙写尹雪艳社交生活的一景,但细细品来,作者是将尹雪艳当作一条线索,描摹了人世的无常和追求欲望的人们的悲凉。没有人可以逃脱这种悲哀,就像没有人可以摆脱岁月的变迁和年华的凋零。 而维持了昔日气息的尹雪艳,在经历了巨大变迁的“台北人”眼里,当然还是当年的尹雪艳,自然是“永远不老”的了。换句话说,永远不老的,并不是尹雪艳的容颜,而是她所代表的“台北人”的渴望,也就是回忆中永远的京沪繁

华。关于这一点,作者在文中也直言不讳地点出:“尹雪艳便是上海百乐门时代永恒的象征,京沪繁华的佐证。” 法国学者勒内.基拉尔在他1986年的著作《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中认为,人作为主体而存在,在选择自我的同时,也会不自觉地选择欲望客体。而在主体、客体之间,还存在着介体。课题是主体欲望、追求与向往的指向,它永不可企及,主体只能依靠介体获得姑且的满足。“通过汲取介体的生命而贴近客体。” 尹雪艳公馆里的常客吴经理和宋太太,便是疯狂依靠介体以获得暂时满足的典型。吴经理曾是上海的风云人物,当过银行的总经理,到了台湾却只在一家铁厂挂个顾问的名,又害了风湿和沙眼,真正是今非昔比。而宋太太,在上海的社交阶曾轰动一时,来到台北却得了痴肥症,先生松协理还有了外遇,往日繁华只能是回忆了。对于他们这一类人,欲望的指向,亦即客体,是昔时上海大千世界的荣华富贵,是无法挽回的往日盛景。 因此,他们迷恋尹公馆。在尹公馆里,他们吃贵妃鸡,玩精雕麻将,重温过往奢靡的生活,谈谈老话,想想当年,发发牢骚,忘记外面台北市的阴寒溽暑,忘记现实的困窘。无疑,他们不愿也不能缺少了尹雪艳。在他们眼中,尹雪周身都散射着大上海的霓虹和麝香。尹雪艳就是他们疯狂依靠的介体。在无常的人世中,在尹雪艳悲悯的注视中,牌局变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二稿修改

前言 张爱玲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直面残酷的生活,将目光投注于在痛苦和困难中挣扎的人们,讲述这些苦难灵魂的悲剧生活,展示出一幕幕震撼的人生悲剧。张爱玲对时代、文明、人生的悲观认识,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种荒凉感和虚无感。从而散发出浓厚的悲剧意识,呈现出一种苍凉的美学风格。张爱玲的这种独特的美学风格和创作意识值得我们探究。 一浮世的悲歌 (一)、不可逃离的悲剧命运 张爱玲的小说充满了强烈的悲剧意识。在她的小说中,人的生存欲望与现实困境的悲剧性冲突是其小说的基本冲突。张爱玲从自己的生存状况出发,从童年、亲情、恋爱、婚姻生活等切身的感受中探索个体的生存状况,她的人生观和生命的悲剧感就渗透在她对个体在荒凉世界里的生存状况的描绘。她以一种逼近本质的直觉,揭示个体生命的悲剧性,传达她对一个时代的生存体验:人的生存欲望和现实困境之间有着不可磨灭的矛盾,人注定要成为被征服者,在最终结局面前,人类的一切努力都毫无意义,终究要归于沉寂。“总之,生命是残酷的”,[1]没有悲壮,只有无奈的堕落和苍凉。张爱玲认为,人生永远无法完满,只有委屈和难堪的生存,痛苦才是人生的永恒主题。在她看来,人生与现实困境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由不得自己做主。“人生恐怕就是这样罢,生命即是麻烦,怕麻烦,不如死了好。麻烦刚刚完了,人也完了。”[2]这种将人生看作麻烦,麻烦与生命同生同灭的感悟,就是张爱玲创作的出发点,她在《论写作》一文中谈到:“是个故事,就得有点戏剧性。戏剧就是冲突,就是磨难,就是麻烦。”[3]张爱玲透过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情感体验、精神状态,从司空见惯的生活中挖掘出其中的悲剧内容。 1.鲜明的悲剧个体 张爱玲的创作大多是描写普通人的平庸生活,“他们是这时代的广大的负荷者”,在难堪的生存中“有挣扎,有焦虑,有慌乱,有冒险”。[4]张爱玲认为这才是生命真正的图案,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沉沦,在荒凉的胁迫中表现出对自我生命意义的困惑,以及对虚妄无妄的生活困境的屈服是人类荒凉的生存景况的呈现。张爱玲在人物的塑造方面,往往赋予这些角色鲜活的生命力和强烈的生存欲望和意志,他们大多想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在这个平庸无为的世界里抓住些什么,或是爱情,或是理想,或是平凡稳定的生活。但最终的结果往往得到更多的痛苦,一步一步地看着自己所追求的走向幻灭。如《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本是一名普通的小女子,一位单纯的中学生,为了学业,她向自己的姑妈求助;

论路遥《人生》中的爱情悲剧

论路遥《人生》中的爱情悲剧 摘要 路遥的《人生》1982年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们对其的评论更是褒贬不一。《人生》中与时代命运息息相关的爱情,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高加林这一苦闷、追求、盲目的特殊心理,引起了社会青年的共鸣,而他身上所体现的那个时代的爱情观也成为路遥在其小说中爱情价值观的缩影。 路遥的爱情观源于陕北特有的社会地理环境、传统文化底蕴和他个人的情感经历,表现在作品中一是对以土地为载体的母性意识的依恋,二是对肯定自我的现代女性意识的追求,三是对美好爱情的悲剧结局的表现,这就形成了路遥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相互扭结的悲剧性爱情观,其实质是两种文明的冲突。因此,本文在联系社会大背景的前提下,主要分析《人生》的悲剧爱情、路遥的爱情价值观以及两者的当代价值等三个问题。 关键词:路遥《人生》爱情悲剧

Abstract Lu Yao's " life" was published in 1982 and subsequently, in the community has aroused strong repercussions, the commentary is mixed. " Life and times" in fate 's love, has become a major concern, this anguish, Gao, blind pursuit of special psychological, caused a society of Youth Chorus, and he was the embodiment of that era 's view of love has become in its novel love values of the miniature. Lu Yao's concept of love from North Shan special social environment, cultural tradition and his personal emotion experience, manifested in the works is on the land as the carrier of the maternal consciousness of attachment, two is a positive self modern female consciousness pursuit, three is the love of the beautiful tragedy performance, this on the formation of Luyao traditional civilization and modern civilization in mutual kink tragedy sexual love, its essence is the two kind of clash of civilizations. Therefore, this paper on the social big background, mainly analyzes the" life" of the tragedy of love, his love values and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three problems. Keywords: Lu Yao " life" love tragedy

浅论铁凝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浅论铁凝小说中的农村女性形象 胡雪玲 内容摘要:由于传统社会的负面影响和自我意识的丧失,农村女性总是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困境和情感困惑。凭着对底层女性的关注,铁凝在其小说作品中塑造了许多独具魅力的农村女性形象,展现了农村女性在男权社会强大阴影下所要面临的生存困境和情感困惑,显示了积极的人文关怀。本文主要从生存现状和情感状态两方面来探讨铁凝小说中的农村女性形象。 关键词:铁凝小说;农村女性;生存现状;情感状态 Village within shallow theory iron Ning novel female image Hu Xueling Contents summary:Because negative effect and ego consciousness of traditional society loses, the village female always faces huge existence predicament and emotion perplexity.By dint of to the first floor female's concern, iron Ning molded female image of many villages that only have magic power in its novel work and maded a show of village's female under the male power social strong shadow wants to face of existence predicaments and emotion perplexity, showed aggressive humanities care.This text mainly inquires into the village in the novel of iron Ning female image from existence present condition and emotion status both side. Keyword:Iron Ning;The female of the village;Exist present condition;Emotion status 铁凝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新时期阶段重要的作家之一,在她的创作生涯里,写下了大量的农村题材小说。其中短篇小说《哦,香雪》和《孕妇与牛》,还有之后的《棉花垛》、《麦秸垛》、《青草垛》“三垛”系列等都是非常有影响的农村题材作品。铁凝生于城市,长于城市,但是她对于农村却有着深刻的了解和深厚的感情。在铁凝十几岁时,

浅谈明清小说的悲剧意识

浅谈明清小说的悲剧意识 谈到明清小说的悲剧意识,首先我们得了解其繁荣及其如此繁荣的原因。已进入封建社会晚期的明清时期,小说观念的进化及之前的创造实践为大批小说家们累积丰富的经验,对日益丰富的明清社会生活、不断丛生的社会弊端加以反映的任务,已不是传统诗文所能担负。 因此小说取得了于传统诗文在文学中同等的地位,成为明清文学创作的中心和主流,可以说明清小说的题材范围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丰富,艺术手法也相当之成熟全面。 以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为例,《红楼梦》一经面世,便在文坛上引起了爆炸式的轰动,不但拥有众多读者,更引起文人们竞相点评这一部惊人之作,最后总括着《红楼梦》中众多的头绪和线索的,是一种深刻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知人论世,曹雪芹出生于一个与清皇室有着密切关系的贵族世家中,其曾祖在其父亲共三代四人,前后任江宁织造六十年。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四次驻跸曹家。康熙死后,曹家被卷入皇室内争,两次被抄家,其家族从此一败涂地。曹雪芹的一生,恰好与曹家盛极而衰的经历重叠。他少年时代在南京有过一段富贵繁华的生活,懂事后即目睹家族巨变,生活每况愈下,在穷愁潦倒之中,四十多岁就去世了。可以说,亲身经历为曹雪芹创造《红楼梦》提供了必要的生活基础。 《红楼梦》的表层是一个哀怨动人的爱情故事:宝玉与黛玉相爱,但由于家长的横加干预,结果黛玉含恨而死;宝玉看穿了一切,“悬崖撒手”,出家做和尚去了;而宝钗在取得家长的恩准,好不容易得到了“宝二奶奶”的身份后,最终也成了这场不成功的婚姻的殉葬品。这是一个多重线索的爱情婚姻悲剧,但它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才子佳人故事,因为曹雪芹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了这场悲剧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悲剧 宝黛爱情悲剧首先是社会悲剧,这体现在家长为宝玉择配的条件上。由于贾府走向衰亡,子孙一代不如一代,家长便把光宗耀祖的希望寄托在宝玉身上,对他的婚姻大事也一直十分关注。家长在黛玉和宝钗两人中最后选定了宝钗,原因是: 第一,从精神思想上说,只有宝钗可以使宝玉走上封建主义正道; 第二,从性格能力上说,宝刹“稳重和平”,善于调解矛盾,在“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圆滑中,又有着处理家务的实际才干,可以化解家族内部的重重矛盾; 第三,从身体条件说,宝钗的“肌肤丰泽”远胜于黛玉的体弱多病,何况黛玉的病情加剧的原因,实在令家长头疼; 第四,从对男女之情的态度来看,黛玉不善于掩饰自己对宝玉的感情,宝钗却能“大理上不错”,表面上不做任何违背封建礼数的事。 这四个方面归结起来,实质就是对封建制度是顺从还是叛逆的问题,贾府虽然面临着衰亡,但家长们决不允许带有叛逆色彩的爱情萌生和发展,他们无情地摧残了宝黛间的爱情,制造了悲剧。 二、性格悲剧: 宝黛爱情悲剧又是性格悲剧,因为悲剧的不可避免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宝黛两人性格上的弱点造成的。宝玉和黛玉既是封建家族的叛逆者,优势贵族公子小姐。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他们行为的不一致:一方面,他们对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不以为然,对功名富贵和与之紧密相连的圣贤经传、忠孝节义的道德规范嗤之以鼻,他们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向往着人际的平等和个性的自由;另一方面,他们往往不自觉地流露出贵族后代的优越感,他们的言行实际仍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贵族子女的身份所左右。这样,作为叛逆者的宝黛反对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为作为贵族公子小姐的他们却又不可能离开贾府生活一天;作为叛逆者的宝黛敢于心心相印地互吐衷肠,作为贵族公子小姐的他们(特别是黛玉)却在思想深处信守着封建道德观念,仍然希望通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蕴

目录 中文摘要 (1) 英文摘要 (1) 一、引言 (2) 二、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及其体现 (2) (一)苍凉的艺术风格 (2) 1、意象表现 (3) 2、氛围表现 (3) (二)悲剧性的主题内容,人物和结局 (4) 1、爱情的悲剧性 (4) 2、亲情的悲剧性 (6) 三、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形成的原因 (9) (一)社会原因 (9) (二)家庭原因 (9) (三)个人情感原因 (10) 注释 (11) 参考文献 (13)

绵延不尽的苍凉—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摘要:张爱玲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勇于直面残酷的现实生活,将敏锐的目光投注在痛苦和困难中挣扎的人们,讲述这些苦难生灵的悲剧生活,展示出一幕幕震撼的人生悲剧。张爱玲对时代、文明、人生的悲观认识,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种苍凉感和虚无感,从而散发出浓郁的悲剧意识,呈现出一种苍凉的美学风格。 本文立足于文学研究,从女性的视角,运用文献研究、归纳演绎、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从整体的眼光纵览张爱玲小说的创作,全面梳理、剖析和阐释张爱玲小说中所呈现的悲剧意识,追溯张爱玲小说中悲剧意识形成的原因。 第一部分主要叙述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具体体现。张爱玲的悲剧意识体现在对人性的探索中,她冷冷的撕开生命外表的华美,露出人性深处的自私、阴暗、虚伪和孤独。通过独特的艺术技巧,利用意象表现和氛围表现,建构起一种苍凉的艺术格调,再加上主题、人物以及结局悲剧性的叙述和描写,逐步形成她小说的悲剧意识。 第二部分主要探究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形成的原因,主要从社会,家庭以及个人这三个角度简略剖析。张爱玲所处的时代背景的动荡,父母感情的破裂,家族亲人的爱恨情仇,以及自己与胡兰成的感情的破裂,这一切的经历使其在创作上更加倾向悲凉。 本文力图通过这两个大的方面来了解张爱玲,把握其小说创作的悲剧意识。 关键词:苍凉悲剧意识小说张爱玲 Not the desolate stretch of Eileen Chang's novels--the tragedy of consciousness Abstract:Eileen Chang is a writer who has a strong tragedy consciousness and has a brave courage to face the cruel reality and life .Her keen eyes with pain and difficulty tell us the the suffering of the people and the tragedy of the lives, showing the scenes of life tragedyies.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men by using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inducing deducti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to overciew zhang ai-ling's novels.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comb make zhang ai-ling's novels with a consciousness of tragedy, tracing her novels of the causes of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