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14课 戊戌变法

第14课 戊戌变法

第14课   戊戌变法

第14课戊戌变法

[内容]

(一)填空

1.科举制度创立于_________朝。________朝规定仕人参加科举考试,必须作_______文。(二)单项选择

2.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对中国统治长达近半个世纪的人是()

A.康熙帝

B.乾隆帝

C.雍正帝

D.慈禧太后

(三)多项选择

3.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A.陈启沅

B.康有为

C.梁启超

D.谭嗣同

二、课堂效果检测

(一)填空

1._________年4月,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组织________ ,呼吁救国,宣传变法。

2.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________》,实行变法,史称"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

3.表示:甘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维新派人物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康广仁

(三)多项选择

4.下列清朝官员中支持维新变法的有()

A.奕

B.文廷式

C.翁同

D.陈宝箴

(四)列举

5.列举戊戌六君子。

(统编版)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课戊戌变法课堂演练岳麓版选修29

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第15课戊戌变法 1.“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梁启超所说的“大梦之唤醒”表现为( ) A.民族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运动 B.认识到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真正实现富强 C.暴露清政府的腐败,人民反清斗争风起云涌 D.认识到日本的先进,大批知识分子赴日留学 解析:甲午战败,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成为当时的呼声。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领导维新变法运动。 答案:A 2.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曰:“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 ) A.洋务派B.早期维新派 C.康梁维新派D.顽固派 解析:材料体现号召商战,争夺利权。主张商战,挽回利权是早期维新派的主张。 答案:B 3.19世纪末,某组织的章程开宗明义地提出:“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该组织最有可能是( ) A.兴中会B.保国会

C.强学会D.同盟会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故开斯会以冀保全”。1898年,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救亡团体保国会,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 答案:B 4.戊戌变法法令中哪一措施使“举国守旧迂谬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本,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 A.裁撤冗员B.裁汰绿营 C.废除八股取士D.裁撤闲散衙门 解析:八股取士制度是旧时守旧迂谬的文人可以加官晋爵、光宗耀祖的根本,废除了这个制度,就造成一大批守旧势力看不到前途,故起来反对新政。 答案:C 5.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为一场政治活动,关键是( )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B.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D.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完整、准确地理解维新变法的爱国启蒙作用。然后,结合相关知识点,不难选出正确答案。 答案:B 6.阅读下列图片材料:

2019年精选高中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 戊戌变法岳麓版习题

2019年精选高中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岳麓版习题精选第三十三篇 第1题【单选题】 近年来,许多史学家在研究戊戌变法时,认为康有为依靠光绪帝进行变法,反映出他具有高超的政治艺术。所谓“高超”应是指这种方式有利于( ) ①减少变法阻力②弥补资产阶级力量的不足 ③获得列强的支持④取得顽固派的支持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虽然内容基本相同,但是结果却相反,下列原因中不包括( ) A、新兴阶级力量的强弱有关 B、国际环境是否有利 C、群众发动的程度与领导的强弱有关 D、皇帝(天皇)是否支持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从根本上看,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决定了中国的戊戌变法运动( ) A、能够彻底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 B、能够彻底动摇中国的封建思想 C、不能完成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 D、必将遭到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维新运动留下的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主要包括( )①解放思想②建立社团③兴办学堂④创办报刊⑤提倡女学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史学界一般认为,太平天国有两个革命纲领,一个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另一个适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其中,适应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纲领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定国是诏》 D、《海国图志》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近代,康有为将《论语》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传统句读改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引起了思想界不小的震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侧面反映了文言文不加标点容易引起歧义的局限性 B、体现了康有为借传统儒学阐述政治主张的思想特点 C、表明了资产阶级有启发民智以推进民主的思想认识 D、说明维新变法运动在当时已经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第 15课 戊戌变法

第15课戊戌变法 一、历史根源 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联系必修二) 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联系必修三) 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二、戊戌变法的过程 (一)开始:“公车上书” 1.时间:1895年 2.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二)发展: 1.变法宣传: ①创办报纸: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强学报》后改为《时务报》,当时《时务报》发行最为广泛。 ②组织学会:1895年在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 ③创办学堂:长沙创办了“时务学堂”。 影响: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2.施政纲领:1898年,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 3.组织机构:保国会。 宗旨:“保国、保种、保教”. 影响: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三)高潮:百日维新(措施) 1.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2.目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3.内容: 从6月11日到9月21日,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提议下,光绪帝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变法诏书。 变法具体措施:

三、评价: 1、结果:失败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杀害戊戌六君子。新政内容除设立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得以保留外,其余全部废除。 2、失败原因: ①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旧势力的反对和镇压;②维新派力量弱小,不掌握实际权力;③维新派在方针策略方面的一些失误。④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⑤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力量对比过于悬殊;⑥严重脱离群众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⑦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 3、影响:启蒙的,进步的,爱国的,尽管它是失败的。 ①.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启蒙的) a维新思想的传播,起了开阔眼界、解放思想的作用。 b各种社团及新式学堂的创办,促进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c新式书局、报刊、杂志等近代传媒的创办使人们的认知空间空前扩大。 d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 ②.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进步的) ③.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爱国的) 3、经验教训: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思维拓展】 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 (1)相同点: ①背景:两国都是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并且得到发展。 社会矛盾尖锐,阶级矛盾激化。 ②性质:都通过最高统治着颁布诏书加以实施;都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③内容:注重学习西方;发展教育;振兴工业。 (2)不同点: 社会背景: ①日本明治维新前,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幕府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②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 ①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对敌对旧势力清扫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②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封建势力的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3)政策措施: ①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②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高二 选修一教案 第15课 戊戌变法

第15课戊戌变法 枣庄八中北校王永平(364918101,lliuxingyu69@163.com) 【课标解读】 课标阐述: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课标领会: 从社会背景、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等方面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了解戊戌政变,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学习康、梁等维新志士们力图改革现状、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情操。 【本课分析】 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戊戌变法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掌握维新思想的发展情况;理解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了解“公车上书”、强学会成立等事件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失败的原因及意义。通过对戊戌变法的科学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各种课外补充材料,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历史知识,通过分析19世纪末中国的国际国内形势,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认识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与本课知识点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加深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补充一些课外资料,介绍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不同评价,引导学生就此展开课堂讨论。学生应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通过讨论形成对戊戌变法的整体认识,得出正确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戊戌变法背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末期中国所面临的严重的民族危机,增强历史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对维新思想内容和特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这一思想的先进性和局限性。 通过对戊戌变法经过的学习,了解维新志士们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不懈努力,体会其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通过对戊戌变法的正确认识和评价,了解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从而进一步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重点:1、戊戌变法的背景。2、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特点。3、戊戌变法的内容。4、戊戌变法的影响。

第7课 《戊戌变法》教案

《戊戌变法》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结合课文,利用文件奏折、宣传图画等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到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此外,就康有为、梁启超变法在社会各界的反应进行对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 一、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 二、难点:戊戌变法意义和戊戌变法主张不能实现原因的认识。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教师设问引导)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什么形势?引导学生察看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时局图,中国面临瓜分危机,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启发学生该怎么办?假如你是19世纪末一位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命运的中国人,你会怎样去拯救我们的民族呢? 学习新课: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引导学生看书分析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临亡国的严重危机。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们要求实行变法改革社会现状。 请同学们阅读“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思考:康、梁等维新派为变法做了哪些准备?请学生试着归纳:上书皇帝、创办报刊、创办新学堂、成立学会、著书讲学。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是公车上书?有何影响?引导学生回答?冲击了封建社会腐败沉闷的思想文化,引发了一场思想解放潮流,激发起人们关心国家命运的热情,启发了人们探索救国救亡之道的积极性,为随后进行的戊戌变法作了有力的铺垫。 二、百日维新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百日维新”,思考:戊戌变法的直接背景是什么?时间是哪年?为什么称为百日维新?主要内容?结果?性质?影响? 关于变法法令内容,试让学生制作一个表格,来归纳内容;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各项内容逐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分析。讲述中可对每一项内容设问,如政治方面:广开言路是什么意思?为那些人开了路;裁撤冗官,是那些官,他们会支持吗?经济方面的措施,则有什么作用?文化方面的措施,又会有什么作用?

戊戌变法 习题(含答案)

戊戌变法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共34.0分) 1. 公车上书的主要发起人是() ①严复②谭嗣同③康有为④梁启超。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 2.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 创办京师大学堂 B. 废除科举制度 C. 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D. 精简机构 3. 拉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A. 《马关条约》的签定 B. “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 C. “公车上书” D. 《天演论》的发表 4. 1898年,作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一座新式学堂,这座新式学堂是() A. 万木草堂 B. 京师大学堂 C. 京师同文馆 D. 北京大学 5. 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难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A.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B. 师夷长技以自强 C.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D.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6. 课堂上,老师问大家哪一个历史事件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同学们给出了四种答案,请你帮大家选出正确的一项() A. 《马关条约》的签订 B. 公车上书 C. “明定国是”诏书颁布 D. 戊戌政变的发生 7.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这表明维新派实质上要求() A. 改革社会风尚 B. 吸收世界文明 C. 发展近代交通 D. 主张机器生产 8. 维新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A. 变法的目的不是维护清朝的统治,所以不能得到广泛支持 B. 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遭到顽固派的破坏 C. 变法不够彻底 D. 变法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9. 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有() A. 戊戌变法历时103天,谈不上有什么影响 B. 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C. 戊戌变法裁撤了冗官,减少了财政开支,提高了政府效率 D. 戊戌变法训练了新式军队,建立了三支海军 10. 拉开戊戌变法运动序幕的一次轰动全国的事件是() A. 公车上书 B. 虎门销烟 C. 兴办民用工业 D. 创办海军 11. 直接引发“公车上书”事件的是() A.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 B. 《马关条约》的签订 C.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D. 八国联军侵华 12. 百日维新期间,发布的对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着最为直接作用的一项措施是()

第15课戊戌变法学案

第15课戊戌变法 【课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过程与方法:师生合作共同探究来完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改革的艰巨性,曲折性,需要有勇气和牺牲精神。 【学习重点】 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基本内容。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 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对百日维新的评价。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知识链接】必修一15课《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必修二11课《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必修三20课《西学东渐》 【问题探究】 第一课时 1.联系必修一、必修二的内容,谈谈甲午战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②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某些爱国志士提出“设厂自救”的主张。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促使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提供了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2、总结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 社会原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严重 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在知识分子产生了早期维新思潮,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戊戌变法前影响最大的一位维新人士,是中国主张君主立宪的第一人,提出著名的“商战”观点)等。他们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兴办学校,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他们的维新宣传为康、梁的维新思想作了思想理论的准备。 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挺身而出,四处奔走,呼吁通过变法来谋求国家的富强,挽救民族危亡。他们联合统治阶级中的开明人士,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2.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的有识之士掀起维新变法运动,联系必修三的知识,填下列表格,了解资产阶级维新人士的思想,并比较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思想同早期维新思想的不同。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教案岳麓版选修1

第九讲戊戌变法 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掌握维新思想的发展情况;理解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了解“公车上书”、强学会成立等事件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各种课外补充材料,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历史知识,通过分析19世纪末中国的国际国内形势,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认识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与本课知识点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加深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戊戌变法背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末期中国所而临的严重的民族危机,增强历史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对维新思想内容和特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这一思想的先进性和局限性。 教学重点: 1.戊戌变法的背景。 2.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 2.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的实质。 授课时间:2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自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 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教学主题: 一、变法的历史背景 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 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5.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政治团体的建立。 二、戊戌变法的过程 (一)开始:“公车上书” 1.时间:1895年 2.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二)发展: 1.变法宣传: ①创办报纸: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强学报》后改为《时务报》,当时《时务报》发行最为广泛。②组织学会:1895年在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③创办学堂:长沙创办了“时务学堂”。 影响: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2.施政纲领:1898年,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 3.组织机构:保国会。 宗旨:“保国、保种、保教”. 影响: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三)高潮:百日维新(措施) 1.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2.目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历史课堂实录——第7课 戊戌变法

第7课戊戌变法 设计思路 【课标要求】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 过程与方法:结合课文,利用新闻报道、文件奏折、宣传画照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意义 【教学手段】导学案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堂流程】 导入新课 师:我们常常说,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我们一次次地挨打,有人用《那一次,我们挨打了》、《这一次,我们又挨打了》来形容我们在近代史上被侵略的历史,可以说是生动形象。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中国在近代受到过哪些侵略呢? 生: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 师:同时,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先进的中国人奋斗的历史,探索的历史,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进行的第一次探索——洋务运动,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中国近代化的第二次探索——戊戌变法。 讲授新课 第一环节:读课本、填学案 (师):依托文本,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填空。 (师)(让学生小组自己核对正确答案,由疑难问题举手指出,教师让掌握的同学回答,纠正答案) (师)再用ppt图文并茂地展示戊戌变法的过程:公车上书、强学会、《中外纪闻》、变法内容、结果等等。 第二环节:讲授新知、巩固知识 师:首先,我们看到课题,戊戌变法,那这一次变法为什么被称为戊戌变法呢? 生:戊戌变法发生1898年,这一年是农历的戊戌年,所以称为戊戌变法。 师:对了,因为中国传统社会一般采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变法发生在1898年,而1898年刚好是农历的戊戌年,所以称为戊戌变法。

岳麓版选修1高中历史第4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学业达标测评62

第15课戊戌变法 教材整理1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1.社会根源 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2.经济基础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 (1)阅读教材P104康有为《孔子改制考》中的材料,联系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想一想,他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提示】①其目的是利用古代圣贤、经典著作的影响力来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

治学说,寻求救国理论。 ②在顽固派旧势力还很强大,封建传统观念在许多人的思想中还根深蒂固的情况下,借用儒家学说和孔子作偶像对外进行宣传可以减少阻力和压力,在当时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斗争策略。 ③康有为的维新活动一开始就抱住孔子的理论权威和皇帝的政治权威,也表明他所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2)尝试理解教材P105吴汝纶《天演论·序》中的材料的意思。 【提示】大意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无法抗拒的社会变化规律。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任天为治”、无所作为的态度是不足取的。只有发愤图强,“以人持天”、“与天争胜”,才能在竞争的世界上生存发展。 教材整理2戊戌变法的经过 1.开端——公车上书 (1)概况 ①1895年春,《马关条约》草案电传回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立即发动各省举人联名上书,要求拒签和约。 ②由于保守派官员的阻挠,致使“公车上书”未能递交到光绪帝手里。 (2)影响 ①以康有为为首的士人通过向统治者请愿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激情和参政愿望,冲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 ②“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标志着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2.发展——强学会与《时务报》 (1)表现 ①维新团体的建立:1895年,由文廷式出面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宣讲“中国自强之学”。1895年,康有为在张之洞的资助下,创办了上海强学会。 ②维新报刊的创办:1896年,康有为创办《强学报》;《时务报》创刊后,由梁启超担任主笔,使其成为宣扬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 (2)影响:宣扬了维新变法,使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政治。议论时政、集会结社蔚然成风,维新变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 3.高潮——百日新政 (1)施政纲领:1898年初,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变法措施,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组织机构: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组织救亡团体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在其影响下,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3)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从6月11

第6课戊戌变法

第6课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公车上书、维新运动的展开等基本史实、初步认识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等。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历史图片和史料,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感知历史,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归纳出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得出变法失败的原因、意义和教训;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时,统治阶级内部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但结果失败了。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面对地主阶级探索救国救民的失败,在洋务运动中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又将以怎样的方式继续探索斗争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进入第6课《戊戌变法》的学习。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3.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中国如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二、百日维新 1.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决心变法。1898年6月,清政府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2.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谭嗣同等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第7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人民版]

戊戌变法 材料 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刑场上,一位男子大义凛然的向监斩官高喊:“你过来,我有话说!”监斩官不敢理睬,示意刽子手立即行刑。这名男子面对围观群众,大声说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随后就倒在屠刀下。这个人叫谭嗣同,跟他一起就义的还有杨锐、刘光弟、林旭、杨深秀和康广仁。后人称他们为“戊戌六君子” 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谭嗣同?谭嗣同要杀害的是盗贼吗?后人为什么称这些遇害者为“戊戌六君子”? 师:第七课戊戌变法 上一堂课我们学了地主阶级兴起的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技术。但是成功没有?甲午战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洋务运动的失败。知识分子对时局是最敏感的,甲午战后,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搞洋务这么多年,又是买兵器,又是练海军,又是请外国专家,还是不堪一击?惨痛的教训使他们逐渐认识到,原来中国缺的不光是先进的技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也要来一个改变,我们的邻国日本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向日本学习就是像西方习学,学习西方进步的政治、经济制度,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提出这一主张的的阶层我们称之为资产阶级维新派。 师:那么我们一起来看资产阶级维新派兴起的这场变法到底是怎么样一步一步进行的,结果怎样? 首先揭开戊戌变法的序幕是:公车上书 请一个同学来回答什么是公车上书? “公车”是举人进京赶考专坐的马车,引申为知识分子。 时间:1895 直接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 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影响:。却轰动了全国。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但上书最终没能到达皇帝的手中。公车上书失败。资产阶级维新派是否就此停止努力?没有。 我们来看戊戌变法的发展,康有为、梁启超又进行了那些努力? 创办《万国公报》后改为《中外纪问》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 组织了强学会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不断努力使戊戌变法迎来了高潮—“百日维新” 同学们看到小字部分,下面我们根据小字请三个同学演一段历史剧: 舌战群儒 旁白:德国强占胶州湾,内忧外患,康有为再次上书,要求变法于是康有为被请到总理衙门“问话”,出席“问话”的有李鸿章,荣禄,翁同龢等五位大臣. 这次问话后,光绪帝下令康有为筹化变法. 荣禄:(盛气凌人):你老是变法,变法呀,你知不知道,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变则背天理,必然祸乱天下. 康有为:﹙反驳﹚:世事万物皆变化,祖宗之法为什么不能变? 祖宗之法治国之本,只有变祖宗之法中陈腐之处,国家 才能富强.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第15课 戊戌变法教案 岳麓版选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 戊戌变法教案岳麓版选修1 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掌握维新思想的发展情况;理解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了解“公车上书”、强学会成立等事件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各种课外补充材料,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历史知识,通过分析19世纪末中国的国际国内形势,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认识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与本课知识点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加深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戊戌变法背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末期中国所而临的严重的民族危机,增强历史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对维新思想内容和特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这一思想的先进性和局限性。 教学重点: 1.戊戌变法的背景。 2.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 2.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的实质。 授课时间:2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自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

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教学主题: 一、变法的历史背景 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 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5.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政治团体的建立。 二、戊戌变法的过程 (一)开始:“公车上书” 1.时间:1895年 2.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二)发展: 1.变法宣传: ①创办报纸: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强学报》后改为《时务报》,当时《时务报》发行最为广泛。②组织学会:1895年在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③创办学堂:长沙创办了“时务学堂”。 影响: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2.施政纲领:1898年,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 3.组织机构:保国会。 宗旨:“保国、保种、保教”. 影响: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三)高潮:百日维新(措施) 1.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精选2019-2020年高中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 戊戌变法岳麓版

精选2019-2020年高中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岳麓版知识点练习二十五 第1题【单选题】 下列法令中与戊戌变法无关的是( ) A、京师设立铁路.矿务总局 B、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 C、实行铁路国有政策 D、准许民间创办报馆,鼓励私人办学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马克思曾说:“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适合评价 A、毛泽东思想 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D、新文化前期的指导思想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康、梁等的宣传活动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英、日等国都曾暗示愿意帮助中国变法的主要原因是( ) A、帮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B、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C、推翻慈禧太后的统治 D、与他国争夺在华的利益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租借地和“势力范围”的实质是( ) A、列强掠夺中国高峰时的产物 B、瓜分中国狂潮的主要内容 C、走向殖民地的过渡形式 D、中国已被肢解的具体表现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热衷于“大誓群臣”,为此一再拟疏上奏,却没有想到要从京都至各省分批召集官绅,讲习新法,以理服人,减少阻力。由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维新思想的影响极其深远 B、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发生变化 C、康有为反对改革集权体制 D、社会变革需要重视思想启蒙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今天北京菜市口是繁荣祥和的,而1898年北京菜市口却承载了一段悲痛的历史。刽子手操起屠刀,戊戌六君子的鲜血染红了他们脚下那片多灾多难的大地。他们生命的终结宣告了戊戌变法的悲壮失败。那波澜壮阔的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源是( ) A、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C、资产阶级维新派改革的策略不当 D、旧势力的阶级根基很深厚 【答案】: 【解析】:

第6课戊戌变法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时局图》:戊戌变法前所面 临的政治局面。 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 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请2-3位学生回答。(随机让学生回答) 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展示康有为、梁启超的照片。 (康有为从小受到严格的儒学教育,后来又阅读了大量的外国书籍,他认为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他是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为变法维新运动的开展做了大量工作,变法失败后他逃往国外。 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学生,他深受康有为思想的影响,并和康有为一起积极开展变法活动,他们合称为“康梁”,变法失败后他也逃往国外。) 2.教师提问: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维新变法拉开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学生回答:公车上书。 (“公车”最初是指汉代用公家的马车送应举之人赴京考试,后来公车成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 教师强调: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始。随后提问:公车上书提出了哪些主张?其结果是什么?

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皇帝, (拒和是指拒绝和日本签订合约, 迁都是指迁都到西安, 变法是指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实行资 产阶级制度。) (公车上书虽然没有成功,但影响很大,它 打破了长期以来清朝黑暗统治下政治舆论沉 闷的局面,推动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发展。) 3.教师过渡:从公车上书这一事件中,我 们可以看出,康有为、梁启超是具有初步资 产阶级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那么,“公车 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又进行了哪些运 动? 学生回答:在各地组织学会, 宣传变法,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列举一些著名的 学会和报刊?并说说它们宣传了哪些思想观 点? 学生回答:著名的学会有强学会、农学 会等;主要报刊有上海的《时务报》天津的 《国闻报》。 其中《时务报》宣传了梁启超的“法者,天 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的力行 变法思想,“变亦变,不变亦变”,日本以 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 亡,这些文字议论新颖,通俗易懂,风靡海 内外; “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国 闻报》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问题思考:上述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 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 观点:主要宣传维新变法,介绍西方资本主 义政治制度。影响: 对推动维新运动起了很大的作用,使以救亡 图存为目的的维新运动在全国迅速展开,增 强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政治觉悟。) 4.教师强调:维新思想的传播,极大地 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为百日维新奠 定了思想基础。 (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 主立宪制。这与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 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是不同的。)

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

第7课:戊戌变法 备课人:王建辉 温故知新: 1.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人物是() A .奕 B.曾国藩 C.左宗棠 D.李鸿章 2.(2007年重庆)洋务运动中,左宗棠创办了() A.江南制造总局 B.安庆内军械所 C.汉阳铁厂 D.福州船政局 3.史料记载:1876年,中国宁波海关税务司李圭首次参加在美国举办的世界博 览会,他发现美国展品“约居十之八”,而中国“竞无一物于此” 疾呼“机器正当讲求”。这一主张属于下列哪个派别() A.顽固派B.洋务派C.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4.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其根本目的是()A.师夷长技以自强 B.维护清朝统治 C.适应近代化潮流 D 5.下列人物中,为洋务运动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有() ①李鸿章②左宗棠③康有为④梁启超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提出的主要口号是() A.自强和求富 B.民主和科学 C.独立和自由 D.民族和民生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 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重点:1.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的展开 2.“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所产生的社会影 和能力。 2.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的失败。 3.可以制作历史大事看年表,列举1895——1989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 导入新课: 1895年春天,中日《马关条约》签定的消息传到北京,引起当时一部分有识之士的反对,他们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于是,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自主学习,知识梳理: 第一板块:公车上书 学生阅读教材P32——33页的材料,思考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高中历史_第15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戊戌变法》课堂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总结戊戌变法的特点。 2依据史料,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总结观点类问题做题方法。 3.认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感悟维新志士救亡图存的时代责任。 【课前培训】 1、预习培训:指导学生预习的步骤和方法。先阅读文本一遍,然后根据教材助读对文本进行标注、补充,最后根据情境导学初步明确戊戌变法的背景,找出戊戌变法的内容,并能够对改革的地位形成初步认知。

【问题一】 戊戌变法的背景 通过《时局图》,分析出: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 危机空前严重。 通过欧美各国的改革形势图,分析出世界形势:政治民主 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反观中国,当时的情况是: 政治上专制、经济上落后、思想上封闭。国力的落后和领 导集团的固步自封,导致今日的亡国灭种大祸学生可能存在问题:时空观是学生必备的一项历史学科心素养,近代史上一切事件发生都有深刻的国内、国际景。尤其是19世纪末的中面临着被列强的处境,而同期的欧美各国却经过政治经改革在蒸蒸日上。只有学生成了时空观念,在分析背景才能把眼光放到更高的层次才能更轻松的理解。 解决措施:让学生分析时人出的《时局图》,和欧美各国改革形势图,找出中国与世潮流的差距。瓜分 【问题二】 戊戌变法的内容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戊戌变法的内容,引导学生逐条分析, 提升历史解释的学科核心素养。 结合黑板展示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 和认知,通过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在“新”“旧”两 个方面的相关措施分析,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戊戌变法 的特点;第二,变法措施与维新派的主张方面有何不同? 从而得出“希望”有微弱的光芒,但是因为维新派核心主 张(即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制等)的失位,也 预示着改革的前途是希望渺茫的。历史也证明,改革仅维 持了103天就在封建势力的反扑下失败了。 在课堂上,由学生依据所学内容,积极地将自己的想法表 达出来。教师鼓励所有同学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 学生可能存在问题:学生在 据表格对内容进行分析时, 大的困难是无法准确归纳出 法的特点。 解决措施:对此,提前进行 容的条理化归类: 第一、政治上颁布新法内 与改革旧例的内容,各自 析其意义和弊端。 第二、经济上的措施与中 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联系,并深入到戊戌变法 根源上。 第三、文教与军事内容的 比,可以联系洋务运动的“ 体西用”。 通过逐步的分析,最终归纳 戊戌变法的特点,并引出变 失败的原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