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14课教案

第14课教案

第14课教案
第14课教案

《第14课“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教学设计

富顺县骑龙镇柑坳九年制学校张启正一、教材分析

l、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的内容包括“一国两制”、港澳回归和台湾问题三个部分,这些都有较强的时代感,都是学生比较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港澳问题采取“一国两制”已经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台湾问题更是当代的一个热点问题,对于台湾经常有来自岛内和国际上某些反华势力的干涉,但用“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因此三个部分的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教学目标

(1)认知方面:“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及历史意义。

(2)思想方面:使学生认识和平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培养学生爱党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以及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使命感,树立为国奋斗的决心。

(3)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一国两制”的构想和港澳的回归。

4、教学难点:“一国两制”的构想。

二、教学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开拓学生的思路。

2、采用讨论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采用启发式教学,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互配合。

4、采用多种媒体组合的教学方法。

5、采用结构式板书,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三、体现的教学原理和原则

1、情意原理

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运用有关的资料为学生营造历史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历史与现实相联系的原理

通过已学过的历史和学生曾经、现在经历的现实,从而既解决教学的重点,也提高学生初步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活动原理

无论是新课的导入,还是重点、难点的突破,都让学生充分参与,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4、反馈原理

通过课堂练习,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四、教具准备

通过互联网等各种渠道搜集有关“一国两制”、港澳回归、两岸交流方面的资料,根据教学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归纳整理,制成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显示台湾、香港、澳门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历史照片) 你们知道这三幅照片放在一起的用意吗? (生答:是想表达所有中国人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愿望)

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香港、澳门这两个流浪的孩子都已经回到了母亲的怀抱,而台湾却还在母亲的身边徘徊。那么,香港、澳门是如何成功地走完回家之路的呢?台湾问题该何去何从?我们将在这节课中去寻找答案。

(二)新授过程

1、“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

“一国两制”是为台湾问题而设计的方案,就台湾历史来谈一谈? (让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史中关于台湾的历史,教师可再补充古代台湾与大陆的联系,让学生对台湾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对于台湾问题,我们应有什么认识?(引导学生形成三点认识,并投影: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台湾问题是我国的内政;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符合全民族的利益)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方式来解决台湾问题? (生答: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构想是怎样逐步形成的?有几个环节?又各有什

么侧重点?

(让学生依据教材进行归纳,教师进而引导学生得出各环节的

侧重点(见板书))

这体现了党怎样的思维方式?将起到怎样的作用? (学生回

答并自然导入教材的第二部分“一国两制”的实践一一香港、澳

门的回归)

2、“一国两制”的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的回归

(多媒体显示《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中的材料,以香港地区的老照片作为背景) 香港问题是怎么回事? (让学生依据材料简要说明)

香港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声明将在适当的时候收回香

港的主权,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的发展,为香港的回归创造了条件,1982年,英国首相撤切尔夫人访华,揭开了两国关于香港前途问题谈判的序幕。

(插放影片《邓小平》中关于中英谈判的相关片段,同时提供

以下问题供学生讨论:双方的主要分歧是什么?中国政府是如何解

决这一分歧的?双方最后的谈判结果是什么?对影片中以邓小平为

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谈判中的表现,你有何感想?教师随

时对他们的观点进行点评)

大家对香港问题的回答非常正确,可惜的是,邓小平同志没

有能看到香港回归的盛况。今天,我们来重温那一段辉煌的时刻。(播放1997年7月1口香港回归的实况录像片段)

香港已经回家了,我们坚信香港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2)澳门的回归

(多媒体显示:左边展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一一澳门》,右边展示葡萄牙逐步占领澳门过程的文字。请学生大声朗读《七子之歌一一澳门》)

这首《七子之歌一一澳门》被改编成歌曲后,唱遍了中华大地。“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种呼唤叫人心碎。但这种骨肉分离的痛苦终于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结束了!由于有了香港问题成功解决的范例,解决澳门问题的条件也就日趋成熟了。中葡政府在1987年4月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行使主权。 (播放澳门回归的实况录像片段。看完录像后,请学生思考:香港、澳门的回归有何重大意义呢?)

(3)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

(在学生归纳后由教师整理如下)雪洗了百年国耻;开创了港澳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香港、澳门顺利回归了,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你有何感想?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拨,从而达成共识:要大力发展生产

力,提高综合国力)

“一国两制”是一个成功的构想,成功解决了港澳问题,其未来也必然是光明的。 (自然过渡到教材的下一目一一“一国两制”的未来)

3、“一国两制”的未来——两岸关系

(多媒体显示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配以《思乡曲》) 从这首诗中,你可以感受到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结?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诗人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吗? (学生回答)

(总结到此,请学生根据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通过多媒体演示、手抄报展示、口头陈述等方式向大家介绍、分析台湾问题的动向,结合台湾局势发表感想,教师作好引导、总结丁作)

(多媒体显示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关于台湾问题的片段)江泽民主席的谈话代表了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立场,对台湾问题的现状作了科学的分析并且明确表达了主张,既不给“台独分子”任何希望,又表达了我们热切盼望和平统一的愿望。我们有理由相信,既然我们能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解决台湾问题,统一大业必将实现!

(三)巩固小结

根据板书指出本节教材的结构体系,让学生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四)作业:书后练习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4课《母鸡》优秀教案

14母鸡 ?教学目标 1.认识“疙、瘩”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恶”,会写“讨、厌”等15个字,正确读写“讨厌、理由”等10个词语。 2.默读课文,通过具体的语句,体会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的变化。 3.比较本文与《猫》在表达上的异同。 ?教学重难点 通过具体的语句,体会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的变化。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重点指导容易读错的字,如,“忠”读翘舌音,“绩”读第四声,“警”读后鼻音。“孵、毒、戒”三个字要重点指导。 2.阅读理解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还要弄清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然后再交流读书体会。 3.表达运用 主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叙述动物的特点时善于用总分的构段方式。 ?教学准备 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图片。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疙、瘩”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恶”,会写“讨、厌”等15个字,正确读写“讨厌、理由”等10个词语。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学习字词 1.导入新课。

(1)师引导:谁见过母鸡?谁见过下蛋后叫个不停的母鸡?虽然你们认为它很烦人,但是这只是母鸡的一个方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老舍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鸡》。 (2)板书课题:母鸡。 (3)齐读课题。 2.简要介绍作者。(出示课件) 3.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1)师引导:同学们在课下已经认真地预习了这篇课文。学习课文前,先读读这几个字,看看你们是否通过预习认识了它们。 (2)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3)师指名认读,相机正音。(生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4)认识多音字“恶”。(出示课件) (5)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①师指名读;生齐读。 ②师引导交流:你们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③生自由交流;师点拨。 a.字源识记“毒”字。 课件出示: ,毒,会意字。本义是有毒的草在野地里到处生长,后引申为有毒的物质。 b.用加一加的方法识字:讨=讠+寸;忠=中+心;掘=扌+屈;歪=不+正。 c.换偏旁识字:厌—伏。 ④指导书写。 孵:笔画较多,视频出示书写笔顺,生边看边书空。 戒:“戈”从上、右包围“”,不要漏写一撇。 (6)课件出示词语。 ①生齐读;师指名读。 ②师指名选择其中一个词语,结合课文内容说一句话。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因此指导学习生字新词时,主要引导学生运用以前掌握的方法自主记忆,逐步引导学生养成分析字形、归类书写的好习惯。对于难写的字,要重点指导,帮助学生总结规律,准确识记。 板块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六年级第14课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14课四季之歌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个性化写作成为新时期作文的主旋律,古语日:“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不同的人,即使是对同一事物,感受也不尽相同,而写作也应各具特色。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展示个性的积极性,并努力创设学生个性发展的广阔空间,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写景作文的一般结构,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景物,能按一定顺序、有重点地具体描写四季的景色。 2、能力目标: 培养全方位、多视角地观察能力,在欣赏图片和与伙伴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表达自己对四季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培养全方位、多视角地观察能力,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景物,能按一定顺序、有重点地具体描写四季的景色。 教学难点: 巧妙构思,从独特角度进行习作,写出自己的个性。 教学流程: 一.课前游戏: 中国的汉字是非常有意思的,许多文字游戏也由此而诞生,下面我们就来玩一个简单的文字游戏: 十加两笔共可以组成九个姓氏,你能一下子全写出来吗? 公布答案: 丰王井韦支车牛计木

师总结:文字游戏考验我们平时的积累和活学活用,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多多留心,多多积累。 二.谈话导入: 师导语: 同学们,一年四季之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喜欢它?说出你理由。(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总结: 一年岁月,四季更替。春天是欣欣向荣的,一切景物在春风中萌发生机;夏季是热情的,在骄阳的沐浴下万物惊羡迷人身姿;秋天的景色是迷人的,象征着丰收和繁荣,意味着欢乐和富强;冬天是凄美的,在圣洁的白色中尽展独特的风光。四季风景,淋漓尽致,让我们走近四季去观察、去感受……(板书:四季之歌) 三.积累语言: (一)描写四季的词语: 你能一下子说出五个以上的词语吗? 春()()()()()() 夏()()()()()() 秋()()()()()() 冬()()()()()() (二)描写四季的句子: 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的句子,边读边想象每个句子所描绘出的画面。(指名读,每人读一句,轮读) 春 1、春姑娘乘着清风,带着温暖翩翩而来,她张开双臂,舞动着纤细的手,把碧绿洒满大地,把百花插上枝头。 2、正是初春,李子树上已吐出米粒大的嫩黄芽苞,在春阳下仿佛刷刷地在伸展。 3、暖融融的雨丝好像一串串的珍珠,又好像春姑娘的鞭子,抽打着冬天的阴影,驱赶着料峭的寒意。 4、那一簇簇的小草顶破了地面,悄悄地探出了嫩绿的脑袋,神气地立在地面上。

(公开课设计)第14课《要下雨了》优秀教案(含反思)

14 要下雨了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要下雨了》是一篇科学童话,课文通过“鱼出水面,燕子低飞,蚂蚁搬家”等自然现象,介绍了下雨前动物的不同表现,以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根据教材知识螺旋上升的这一特性,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低年级学习要求,“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综合文本内容,使学生“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在教学时采用图文对照法组织阅读活动,从图入手,先引导学生看图,认识图意,再随图逐段学文。学文是为了认识事物、获取表达才能,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并提高观察的深刻性和思维的逻辑性。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关于本课的多媒体课件。(教师) 2.本课生字小卡片。(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目 1.诵读儿歌:“乌云密布天气闷,天空一片阴沉沉,闪电婆婆把腰伸,雷声响起一阵阵。”从这些自然现象,你们知道了什么? 2.观看动画。 出示课件:乌云密布,狂风骤起,雷电交加的动画情景。 3.学生自由地说说看到的画面和听到的声音。 4.揭示课文题目,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运用动画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同时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2.再读课文,读时圈画出本课的生字,自学生字,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3.同桌互相读,比一比谁读得准确,声音洪亮。 4.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文中的小白兔遇到了几个好朋友?都是谁?分别是在哪几个自然段遇到的? 5.师:朗读了课文,谁愿意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小白兔遇到了三个好朋友,分别是:小燕子、小鱼和蚂蚁。遇见小燕子是在第2、3自然段,遇见小鱼是在第4~6自然段,遇到蚂蚁是在第7自然段。)

第14课_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教案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 一.教学分析 1.说学情: 经过必修一和必修二专题一至专题三的学习,学生对自古至今的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状况有一定的了解,为学习本课内容奠定了基础。学生在初中课本里也已初步领略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概况,但他们的知识是零碎的,没有形成系统的规律性的认识。这一节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可以让学生自主收集资料进行主干知识的展示,教师以问题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 2.说教材: 本专题主要叙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主要涉及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交通和通信工具、大众传媒三个领域,重点突出鸦片战争、中华民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改革开放四个发展阶段。 本节课主要讲述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中国人民大众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奇特异、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鲜事物,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阔画面。因此,本课内容是对学生学习近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的延伸和丰富,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近现代社会政治与经济史的理解。 对于本课教学,可以根据课标要求整合“衣、食、住、习俗四个子目”的内容,突出引导学生分析变化的因素,理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同时,我要依据学情和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拓展,通过对典型史料的研读来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 (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 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提供大量近代以来不同时代服饰的图片和文字材料,引导学生研习中国近代以来服装的变迁史,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史料研习和多角度探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2)引导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并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

14课教案 辽师大版(三起)

14课教案辽师大版(三起) 标掌握多龟画图命令。教学重点难点重难点:掌握多龟画图命令。教学方法手段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教具学具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和电子教室软件进行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如果画10个连环,小海龟的位置很不容易控制,如果是10只海龟来画,会很容易的。通常情况下我们看到的只有一只海龟,其实LOGO王国中有很多只海龟,请同学们欣赏海龟的表演。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过程执行方式。利用过程执行方式画图就可以把画图过程保存下来,还可以随时编辑修改呢! 二、新授: 1、定义过程。教师操作演示。动手做:让小海龟画出漂亮的图形。过程的基本结构:TO 过程名过程体 END提示:一个过程的过程头和过程尾要单独成为一行,过程体可以有多行。 三、练技能: 1、编辑过程。(1)动手做:尝试打开编辑窗口,有几种方法?(2)练一练:打开编辑窗口,编写:长方形、正三角形、菱形、正五边形、圆形等基本图形的画图过程。(3)聪明屋:介绍相关知识。 2、保存过程。(1)动手做:试着用以前学过的方法保存过程。(2)练一练:指导学生操作练习。提示:保存的文件扩展名为、LGO。一个过程文件中可以保存多个过程

3、执行和修改过程。(1)执行过程试着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执行过程。练一练:指导学生操作练习。(2)修改过程试着用以前学过的方法修改过程。命令格式一:EDIT 过程名命令格式一:EDIT 过程名1 过程名2命令格式三:EDIT ALL练一练:指导学生操作练习。 四、比一比:学生展示自己设计图形。 五、谈谈收获,师总结。教学反思由于本堂课侧重于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应当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感受新知、解决问题。既然要求同学们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就必须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合作氛围,鼓励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备课簿课题 11、巧定位置课型新授教学目标掌握用坐标定位和定向命令画一些简单的图形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LOGO语言中的坐标系,移动和转角的参照。 教学方法手段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教具学具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和电子教室软件进行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画一个三角形的花 二、新课: 1、坐标系以母位为原点,横坐标为X轴,纵坐标为Y轴。 2、坐标定位命令: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14课 英文教案

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实习教案 教案内容:Lesson 14 Do you speak English? 学院:外国语学院班级:09英语1班 姓名:赵纯学号:200941327117 Lesson 14 Do you speak English? 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1.Review the usage of General Question. 2.Master the usage of past perfect , and the word “except”. 3.Grasp the following words and phrases: amusing, experience, village, wave, lift, reply, reach, language, journey, drive on to, wave to sb., ask for a lift, apart from, neither of , not at all, on the way, as soon as.

4.Learn a kind of word—adverb “-ly”. 5.Practice oral English with the topic “An amusing experience you have at shool”. Teaching Content: Text ; Exercises (from V ocabulary to Writing) Teaching Key points and difficult points: 1.the usage of past perfect. 2.amusing, experience, ask for a lift, apart from, on the way Teaching Periods: 6 periods Teaching Procedures: Period 1-2: Ⅰ. Introduction to the text by asking some questions. Questions: 1.Do you remember the first English word you can speak? “Yes”“No”? 2.Do you think speaking English is difficult? Why? 3.Who is the first person you spoke to in English? Your teacher or your classmate? 4.What did you talk about when you spoke English at the first time? 5.How many years have you been learning English? 6.How do you think your oral English now? 7.Do you often make mistakes when you speak English? What are they? 8.Have you ever talked with foreigners in English? When and where? 9.Do you know how to greet when you meet foreigners? 10.Can you recognize a person who is an English or French? Ⅱ.Ask students to go through the text and finish the pre-class work to get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Then analyze the text the general idea . Ⅲ. Explain the text in details. 1. amusing adj. causing laughter or smiles; enjoyable; funny and entertaining e.g. * an amusing story/anecdote/incident * Our visits to the theatre made the holiday more amusing. a highly amusing (=very amusing) film mildly/vaguely amusing (=a little amusing , but not very ) a mildly amusing spectacle -amusingly adv. ※Amusing/amused Amused adj. e.g. If you are amused by something, you think it is funny and you smile or laugh.. amused at / by Ellen seemed amused by the whole situation. I could see she was highly amused (=very amused). The man looked a little amused.

第14课生命只有一次教案

第14 生命只有一次教案 第14 生命只有一次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 (1)生命是地球上最宝贵的东西。 (2)生命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地球上的生命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3)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每个人的生命是独特的。(4)生命是父母赋予的,父母养育自己是辛劳的。 2理解 (1)各种生命都以自己独特的价值存在,我们应该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2)理解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 (3)自己的生命是独特的,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体会生命的价值,珍爱生命,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让生命的价

值无限。 3活动 (1)以“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伙伴”为主题,作一次本地区的植物、动物物种及其生存状况的调查。 (2)以“”生命无价”为主题,开展一次班会活动,探讨生命的价值,珍爱生命,呵护生命。 教学重点:“我是独特的”“生命的呵护” 教学难点:“生命的产生” 教学准备:要求学生收集有关生命的起源、展示生命的图片和实物或者音像制品等,并做好介绍的准备。(或由老师制成多媒体) 教学方法:讲故事、游戏 教学过程: 探讨一:生命是怎样产生的?人类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学习小组代表发言) 1生命:植物、动物、微生物 (1)植物生人—日尔曼传说 (2)自然生人—我国神话

(3)泥土造人—女娲造人的传说等 (4)类人猿进化成人—达尔文的进化论 第一框人类生命的独特性 一、生命的奇迹 1生命是地球上最宝贵的东西。地球因生命而精彩。 2生命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其历史已有40亿年。地球上的生物大约有一百八十多万种。 3人类生命的奇迹。 (1)人类的历史只有几百万年,自然界经过漫长的岁月才造就了人类。 (2)生命的诞生需要十个月的孕育,需要消耗母亲的多少精力;十多年的养育需要父母付出多少心血。 思考:你对父母有哪些新的认识?今后应该怎样对待父母? 二、我是独特的 1生物生命的独特性。 观察树叶:寻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第14课教案

《第14课“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教学设计 富顺县骑龙镇柑坳九年制学校张启正一、教材分析 l、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的内容包括“一国两制”、港澳回归和台湾问题三个部分,这些都有较强的时代感,都是学生比较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港澳问题采取“一国两制”已经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台湾问题更是当代的一个热点问题,对于台湾经常有来自岛内和国际上某些反华势力的干涉,但用“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因此三个部分的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教学目标 (1)认知方面:“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及历史意义。 (2)思想方面:使学生认识和平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培养学生爱党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以及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使命感,树立为国奋斗的决心。 (3)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一国两制”的构想和港澳的回归。

4、教学难点:“一国两制”的构想。 二、教学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开拓学生的思路。 2、采用讨论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采用启发式教学,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互配合。 4、采用多种媒体组合的教学方法。 5、采用结构式板书,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三、体现的教学原理和原则 1、情意原理 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运用有关的资料为学生营造历史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历史与现实相联系的原理 通过已学过的历史和学生曾经、现在经历的现实,从而既解决教学的重点,也提高学生初步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活动原理 无论是新课的导入,还是重点、难点的突破,都让学生充分参与,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4、反馈原理 通过课堂练习,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四、教具准备

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

第 14 课明朝的统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朱元璋灭元朝、建立明朝政权的情况;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设置锦衣卫;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 (2)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重点由学生讨论、研究、分析、归纳。同时进行纵向对比、联系。 (2)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归纳,比较和分析。 (3)识读《明朝疆域图》、《举子看榜图》和有关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4)播放微课小视频,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教学重点】 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 【教学难点】 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还是影响来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需要教师设计直观、通俗、有效并带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导学法、讲授法、图示法、归纳法、合作探究法阅读课文、史实,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正确地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提炼、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微课视频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凤阳花鼓>>里最知名的唱段“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然后向学生提问:凤阳花鼓里的朱皇帝指的是哪一位皇帝?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朱元璋。 二、讲授新课 (一)明朝的建立 教师:展示教材66 页的朱元璋像,接着展示自主学习任务:阅读课本第66 页第一自然段,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学案第一部分——明朝的建立,并能简单复述明朝的建立情况。(课件展示) 学生根据学案和教材复述出明朝的建立情况: 1.背景:元末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 2.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3.统一: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 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教师引导: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学生讨论: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教师提问:“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一般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 通过学生回忆,引出“朱元璋强化皇权”这一内容。

第14课 文艺复兴运动教案

第五单元步入近代 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 1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文艺复兴的内容及代表人物 教学难点:人文主义的理解——以普遍的人性掩盖阶级社会中人的阶级性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起意大利,人们不禁会浮想联翩,那里有世界最具权威性的足球赛;有最神秘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有世界著名的永恒之城──罗马。就在这片土地上,也曾出现了斯巴达克斯、但丁、米开朗琪罗、达·芬奇、伽利略、马克·波罗等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走进 14、15世纪的意大利,探寻当时文化、思想繁荣的足迹。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文艺复兴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的背景) 1.教师讲述:意大利是资本主义萌芽最早产生的地方,以佛罗伦萨为例,佛罗伦萨是当时欧洲最著名的手工业、商业和文化中心,在1338年已拥有200多家毛织业工场。在13世纪末,佛罗伦萨的钱庄、银行已遍设西欧各大城市,在西欧货币市场上取得了支配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后的社会状况是文艺复兴的“源”;文化上回忆古代希腊、罗马高度繁盛的文化思想遗产,以及意大利保留了大量文化成果,汇集大批文化名人等史实,文化的传承发展是文艺复兴的“流”。

(二)文艺复兴 1.含义: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动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 2.实质:文艺复兴是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 3.核心:人文主义,肯定人性,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 目标导学二:但丁 “文学三杰”(薄伽丘、但丁和彼特拉克) (1)●薄伽丘: 代表作:《十日谈》 思想主张: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2)●但丁(如图):“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恩格斯) 代表作:《神曲》 思想主张: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 (3)●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代表作:《歌集》 思想主张: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目标导学三:达·芬奇 “美术三杰”(拉斐尔、米开朗琪罗、达·芬奇):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作者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对人类世界的细致观察,自由发挥,表现了高超的技艺。 关于《蒙娜丽莎》(如图)的一些轶事 1503-1505年,雷奥纳多·达·芬奇开始绘制《蒙娜丽莎》。这幅画一直跟随在他 的身边,直到他死后数年,画像由法国皇帝法兰西斯一世买下。此后,它一直归法国王室所有,直到1805年拿破仑将之珍藏在卢浮宫。这幅画就像一位有生命的天外来者,它 的超凡魅力和奇闻轶事令人惊叹甚至难以置信: 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得到《蒙娜丽莎》后,把它挂于家训堂,命令女儿整天模仿画中 的笑容,经过数年努力,公主们终于将那神秘的微笑模仿得惟妙惟肖。 拿破仑拥有《蒙娜丽莎》时,喜欢把它挂在卧室内,每日早晚要独自欣赏多次,有时竟能面对画面伫立一天半日,入迷得忘记一切。 1963年6月《蒙娜丽莎》在美国华盛顿展出,保安人员有四万余人,每个参观者要经过6道哨卡,接受各种仪器的检查。 1974年5月《蒙娜丽莎》在日本东京展出,每个参观者只准在画前站9秒钟。 每年前去罗浮宫瞻仰这幅画的人达700百万左右,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不完全统计,截至1991年底,全世界已先后有二百多部研究《蒙娜丽莎》的专著问世,其它各种出版物则汗牛充栋,数不尽数。 全世界已发现《蒙娜丽莎》的赝品二百多幅,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就收藏了34幅,她说:“我实

部编二年级上册语文14课教案

课题:14 我要的是葫芦 【教学要求】 1. 1.认识“葫、芦”等11个生字,会写“棵、谢”等8个字。学会生字、 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对比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表达特点。 【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间的联系。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葫、芦”等11个生字,会写“棵、谢”等8个字。学会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我们班的同学们是最聪明的小朋友,那这个谜语你们能猜出来吗?(课件出示2) 说我是丝瓜,我比它圆,说我是梨子,我比它大,我中间细,两头圆。小的时候,我可以做成一道美味,年老时,我可以用来做药和装酒,还能吹出动听的乐曲!猜猜我是谁?(葫芦) 孩子们,果然聪明,一下子就猜到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个关于葫芦的小故事,教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我要的

是葫芦》。(板书:我要的是葫芦) 2. 咦?怎么葫芦不高兴啦!原来是你们把它的名字叫错了,“葫芦”的“芦”字儿单个读二声,它们合在一起的时候应该怎么读? (注意轻声)声音很洪亮,如果把那个“葫芦”的“芦”字读得再轻点就更好了。(师范读生跟读) 二、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 提出要求:(课件出示3)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多读几遍。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课件出示4) kē xia xiǎnɡ dīnɡ yán lín zhìɡuài 棵谢想盯言邻治怪 ①各自拼读,读好前鼻音“面、纷、阵”,后鼻音“朗、将”以及整体认读音节“夜”。 ②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2)出示新词(课件出示5) hú lu t?nɡ yá ch?nɡ huā xia dīnɡ zhe 葫.芦.藤.蚜.虫花谢盯.着 sài ɡu?ɡǎn dào qíɡuài màn màn de 赛.过感.到奇怪慢.慢.地 ①开展读词游戏。 指名读,开火车读。 ②小老师领读,齐读。 “藤、盯”是后鼻音,“赛”是平舌音,“葫芦”中的“芦” 在词语中念轻声。 (3)识记生字: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14课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周教案设计 1.找春天总课时数:2 韦周中心小学邵会玲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 教学重点:认记生字,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春天的美景,热爱春天。 课文重难点:全文 感情朗读训练点:全文 读说结合点:说一说春天事物的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找春天——教学演示课件》视频歌曲《春天》、《小雨沙沙沙》、《布谷》 学生:生字卡片,关于春天的图片,文字资料,歌曲。 教学时间:二课时。 预习提纲 导语: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小伙伴们都出去寻找春天了,他们都发现了什么呢?让我们带着兴奋和好奇来预习课文吧。 1.根据常规预习提纲预习课文。 2.读读记记下列词语。 丁丁冬冬躲躲藏藏遮遮掩掩 3.你能用什么办法记住下面的字(只写生字的序号)。

①羞②遮③掩④嫩⑤符⑥触⑦鹊⑧探⑨躲 能用加一加的办法记住: 能用换一换的办法记住: 4.反复读课文第三段,试着写出下面词语说的是谁,怎么样? 遮遮掩掩: 躲躲藏藏: 害羞: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写了小伙伴们去()寻找春天,发现()发芽了,()开了,()也发芽了,()解冻了……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 6.细读课文第1、2段,你感受到了孩子们怎样的心情? 。 7.读一读第3--8段,想一想,小伙伴们寻找春天为什么得“仔细地找”?从文中画出有关句子。在寻找春天时,他们看到了 ,听到了————————————————,闻到了————————————————。 教学过程 一.成果展示 1.播放课文范读视频《找春天》,让学生在听读的同时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并注意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在小组里由组长带领大家学习自己不认识的生字,想办法记住生字。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3.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认识的生字,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4.利用Flash动画《找春天——生字学习》,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有选择地选取生字进行全面的总结性学习。 5.开火车接读课文,教师指导难度的句子。 ①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②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新概念第二册第14课教案

Lesson 14 Do you speak English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7) amusing adj. 好笑的,有趣的 experience n. 经历 wave v. 招手 lift n. 搭便车 reply v. 回答 · language n. 语言 journey n. 旅行 ★amusing adj. 好笑的, 有趣的enjoyable, causing laughter or smiles The story is amusing. (好笑的) amuse v. 使发笑,使愉快make sb. laugh or smile The story amused me. amused adj. 感到好笑的(要笑出声) < I am amused. be amused at/by 因…感到好笑 eg. Everyone was amused at the cute boy. 大家都被这个可爱的孩子逗乐了。 or: Everyone was amused by the cute boy. be amused to do sth 做…取乐 amusement n. 娱乐,消遣[U] eg. She looked at me in amusement. 她饶有趣味地看着我。 ! funny adj. 好笑的(不一定要笑出声可以指贬义),开心的,令人开心的interesting / funny story ★experience n. 经历(可数);经验(不可数) ①n. 经历(可数) He has a lot of experiences. (经历,可数名词) an amusing experience 一次好笑的经历 an unpleasant experience 一次不愉快的经历 ) an unusual experience 一次不同寻常的经历 ②n. 经验,体验(不可数) They want someone with a lot of experience for this job. (经验,不可数名词)Does she have any experience in teaching ③vt. 经验,体验 Have you ever experienced anything like this The village has experienced great changes since 1980.

第14课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教案(3课时)

第14课法律就在我们身边 课时:三课时教者:黄建平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在社会生活中做知法、守法、护法的合格公民。 2、自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积极培养健康文明习惯,在社会生活中努力成为具有高尚品质 的人。 3、不断增强权利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知识与能力]1、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2、懂得法律与道德既相互区别,又相辅相成。我们既要增强法律意识,又要提高自身的道 德素质和道德水平。 3、了解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共安全、打击违法犯罪中的作用和意义。理解法律是 我们的“保护伞”和“守护人”。 4、知道违法犯罪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法律制裁。养成自觉遵守法律的行为习惯。教学重点:懂得法律与道德既相互区别,又相辅相成。我们既要增强法律意识,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 教学难点: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在社会生活中做知法、守法、护法的合格公民。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后记: 要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在知识经济时代,各种信息不仅数量庞杂,而且变化万千,搜集、选择、处理、应用信息资源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影响学生终生发展的重要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1: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生:将课前收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们的行为规范进行展示。

师:大家展示了各种形式的行为规范。常言道,“没有规范,不成方圆。”行为规范是人们的行为准则,有了这些行为准则,人们才能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在众多的行为准则中,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它的特殊在什么地方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话题。 师:下面我们给大家呈现一组视频资料,请大家借助视频资料一起深入了解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多媒体展示第一组视频资料:全国人大审议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也可采用教学时最新通过的法律) 师:请大家讨论,在上述视频材料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讨论略。 师:(在归纳、点评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我国的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法律制定的一般程序是:法律议案的提出,审议和讨论法律草案,对法律草案进行表决和公布法律。 视频展示:我国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名称。江苏省人大制定的法规名称。 在学生观看上述视频资料后介绍“知识链接”部分广义的法律和狭义的法律概念,并进一步说明国家制定的法律规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师:(归纳):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所以我们又将法律称为国法。 视频展示:人民法院审判内蒙古伊利集团原董事长郑俊怀等五名高管涉嫌挪用公款案,审判湖北省原省长张国光案,普通公民的违法犯罪案。 师:观看以上视频资料后大家有什么感受? 生:回答略。 师:(在总结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在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任何超越法律的特权,这也是我国宪法的规定。无论普通公民还是国家干部,只要触犯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列举社会团体的组织纲领、民族的习俗等在规范人们行为方面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特征。)这说明法律是对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请学生展示教材第41页探究活动的结果。(教师应在课前将此探究活动布置学生完成)师:请大家想想,如果没有国家强制力,我们的社会秩序、人生安全等将受到什么危害? 生:回答略。 师: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公民的民事活动日益增多。相应的,公民之间的民事纠纷也有所增加。我国的法律在调节民事纠纷,保证社会和谐方面也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民法院的民事判决、民事调解都具有强制力,公民如果无故不执行民事

一年级语文上册拼音13-14课教案

13、an en in un ün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前鼻韵母an 、en 2个复韵母,读准字音,认清形,能在四线三格中正确书写。 2.学习声母与an 、en 组成的音节,准确拼读音节,读准三拼音节,复习ü上两点省写规则。 3.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uan 。 教学重点: 1.学会韵母an 、en 2个复韵母,读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2.学会声母与an 、en 组成的音节和整体认读音节。 教学难点: 学会介母是ü的三拼音节,读准音节juan 、quan 、xuan 。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到目前为止学习了哪些复韵母?能按顺序说说吗? (ai 、ei 、ui 、ao 、ou 、iu 、ie 、üe、er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再认识几个韵母朋友,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这课书的内容比较多,有信心学好吗?下面我们先来学习前2个韵母及音节。 板书:13 an en 二、看图学习韵母an 、en 1.学习韵母 an (1)出示an 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 (2)自己试着发an (安) (3)教师指导发音:把嘴张大,摆好a 的口形,让气流从前鼻腔里出来,也就是n 的尾音。 (4)学生练习读,体会前鼻韵母的发音方法。 (5)同桌同学互读,纠正发音。 (6)指名读,开火车读。 2.学习韵母 en (1)出示en 图,问:你们看这个人在干什么? (2)借助“摁”的第四声交成第一声学生练习发en 的音。 (3)en 是由哪两个字母组成的?(e 和n )发音时,先发e ,嘴半闭,舌尖抬起抵住上牙床快速读,鼻子出气,一口气读出en 的音。 三、书写韵母an 和en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母鸡》优秀教案

14母鸡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单元以“喜爱的小动物”为主题,《母鸡》是老舍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在教材里是一篇精读课文,编排者意在将本文与前面的精读课文《猫》作比较。两篇文章的作者都是老舍,语言风格大体一致,但具体写法技巧又有不同,本文的写作特点是先抑后扬。语言口语化,直白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阅读这篇课文,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懂得“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道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学习其写作方法,另外文中出现了大量的拟人、夸张、对比的修辞方法,值得学生借鉴。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与作者相关的小故事。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观察母鸡乱叫时、下蛋后、带小鸡时、保护小鸡时的样子。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通过具体的语句,体会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的变化。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1.出示多幅母鸡图片:同学们,看一看,这是什么?(学生回答:母鸡) 导思:说一说你眼中的母鸡都是什么样子的。(可爱)从你们的描述中无不流露出对母鸡的喜爱。那在大文豪老舍先生眼里的母鸡又会是怎样的呢?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播放PPT,简介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他是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一生创作了一千多篇(部)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经典著作。 3.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与我们平常看到的母鸡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走进

本文。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导入课题,让学生对课文的主角母鸡有了初步的认识,再介绍老舍,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测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和平常的母鸡有什么不同,从而产生好奇心,激发探究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掌握生字 1.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好,现在请带着你们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师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一读。读准生字读音:“疙”读ɡē,不读ɡā;“啄”是翘舌音。 3.出示课后的词语卡片,集体读一读。 指导书写:出示“孵”,先观看书写视频,再强调左边“卵”字写窄些,右边的“孚”的“子”的横要从竖中线写起,做到左右相当,写出的字才漂亮。 4.指名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疙瘩:皮肤上突起的或肌肉上结成的硬块。 颤颤巍巍:抖动摇晃的样子。 如怨如诉:好像很哀怨凄婉,又像在倾诉衷肠。形容声音悲切。 5.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再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6.思考:老舍先生对母鸡前后的情感态度有什么样的变化? 7.屏显: “我一向讨厌母鸡。”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8.引导学生读这两句话,读出老舍先生由“讨厌母鸡”到“不敢再讨厌母鸡”的情感变化。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本课的生字、生词比较多,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引导学生从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到理解意思后再读。教师提出注意字音的要求,并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互评互练中,把词语读正确,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探究内涵,体会老舍先生对母鸡的先后的不同态度,引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