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羊群效应与从众行为之区别

羊群效应与从众行为之区别

羊群效应与从众行为之区别
羊群效应与从众行为之区别

羊群效应与从众行为之区别

作者:李雪飞来源:中国社科院

摘要:羊群效应和从众行为分别是经济学和社会学两门学科用来解释人群趋同行为的理论,羊群效应被经济学家用来解释恶性的盲从行为,从众行为被社会学家用来解释社会中的追风现象。目前一些学者往往只重视二者之间的相同点,在分析群体消费盲从行为时常常混用,不加区分。本文试图从消费的角度对“羊群效应”理论和“从众行为”理论进行差异性分析,指出,羊群效应与从众行为应用范围差别的诱因是外在环境的不同。这种跨学科的探讨有利于拓宽学科的发展思路,为寻找解释社会现象的方法提供新的路径,并为进一步探讨消费现象做理论准备。

关键词:消费行为羊群效应从众行为

消费是人们每天必做的事情,我们的日常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无一例外的都在跟消费打交道。消费实质就是进行再生产的前提准备活动。在这里,我们探讨的消费主要是指日常生活消费,日常生活消费是维持我们日常生活需求的消费活动。在研究人类的日常消费中的趋同行为时,不同的学界有不同的理论解释,其中经济学界提出了“羊群行为”理论,社会学界提出了“从众行为”理论。实际上这两种理论指的是同一件事情,都是用来解释群体在消费行为中存在一种群体行为趋同现象。

从众(Conformity)现象最早是由谢利夫(M·Sherif)在1935年提出来的,谢利夫在自动光点运动实验中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如果是一个人判断,这个人就按照自己的判断决定是固定还是移动的,如果是几个被试一起判断,这几个被试者往往把各自不同的看法收敛起来,最终形成一致的看法,谢利夫把这种随从别人的行为称为从众行为。“从众”一词的提出,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和兴趣,后来,阿希1951年关于线条长度的判断实验,也发现过这种现象,阿希把实验对象分成真被试和假被试,用事先策划好的假被试的错误观点去影响真被试,结果发现,真被试者中有1/3的人按照这个错误的观点下判断,把明明不是相等的线条判断为相等的。阿希成功地证明了从众现象的存在,证明了集团规范或采取多数人意见对个人的影响力。[1]从众是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某种集团规范或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做出社会判断、改变态度的现象,也就是没有主见,多数人怎么看、怎么说,就跟着怎么看、跟着怎么说,人云亦云,别人穿什么、做什么自己也跟着穿什么、做什么。从众是对多数人的盲从,如果不能随从就会觉得是一种压力,有一种孤独感。比如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否了解韩国民俗就开始凑热闹、追时髦,看到社会上流行“韩风”就跟着穿韩版服饰、讲韩语、看韩剧,听

到别人说韩版衣服好看,也不分自己的体型相貌就一味地买韩版衣服。从众者认为,如果不这样做,就有可能被视为异己,被周围人抛弃。

“羊群行为”(herd behavior)是一种有意识地模仿别人决策的现象,这种现象普遍出现在经济生活中。这个词语形象地概括了人们的盲目消费行为,就是说,一个羊群(集体)是一个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冲右撞。如果一只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还有更好的青草。羊群行为的出现有两个必要条件:第一,别人的决策是可观察的,否则无法模仿;第二,各个决策有先后次序,而不是同时做出决策。[2]金融市场中常常存在羊群行为,它是指市场参与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模仿现象,导致他们在某段时间内做出相同的投资决策。有一则笑话很形象地说明了羊群效应: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已经座无虚席,没有地方落座,于是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后来的了。这时,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

图片:https://www.wendangku.net/doc/7013937201.html,/

从这两个理论的基本含义上看,羊群最终是一窝蜂的跟着领头羊吃绿草,人群在消费过程中最终是追时髦,去个性化的随波逐流了。“羊群行为”和“从众行为”两种理论都以群体行为趋同化为最终结果。因此学者们在分析消费行为时常常将这两种理论看成是一种理论,在分析消费问题时常常混用。在这里,笔者对二者的相同点不再过多的解释,本文将着重探讨两者之间的不同,以便对这两种行为进行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造成羊群行为和从众行为的条件不同。羊群行为是由于资源有限,人与人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其中有某个人或某个企业处于领先地位,这种领头羊式的角色常常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旦领头羊做出了新的选择,往往会引导其他人或企业也跟着做出同样的选择。整个羊群不断模仿这只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里淘金。而从众行为是由成员本身的特点引起的,一般来说是,成员的经验不足,阅历浅,自信度低、成功感弱,都容易受众人意见的影响,从而产生从众行为。从众行为不涉及群体内部的竞争,从众是一种适应性行为。如果不随从大众的意见就会有压力感和孤独感。从众是一种盲目行为,很多人追时髦赶时尚就是一种盲目行为,是去个性化的行为,但是不涉及竞争。比如,看到社会上流行迪斯科热舞,自己不会跳就觉得不体面、不够“现代化”水平,于是,在既不理解迪斯科,又不具备个人条件的情况下,凑热闹、赶浪潮,把自己淹没在潮流中,也热衷于迪斯科,全然不顾自己更适合跳民族舞的特质。

其次,羊群行为是一种预期理性行为,而从众行为不是一种预期理性行为。羊群行为是在现有的信息条件下人们通过模仿领头羊的行为以期达到自己的预期结果,虽然预期希望常常不能如愿以偿,但是在做出这个选择之前,人们有一种理性的预期希望,为了达到这种预期的希望,人们选择这种跟从行为。例如,今年网上流行的带头大哥777就是股市中的股神,带头大哥在博客中预言某只股票会大涨,他的粉丝们就买进这只股票,后来带头大哥因涉嫌私募敛财而被捕,粉丝们才恍然大悟,失声痛哭。在这里,股民并不认识带头大哥,受网络上很多人跟随并成功的影响,一批又一批的股民相信了网络,期望跟着带头大哥自己也能发财。股民相信自己所具有的信息,即使是不完全信息也是目前状态下的理论前提,并对此行为有一个良好的预期期望,于是采取了羊群行为。而从众行为没有预期的希望,只是盲目的随波逐流,不计后果的去进行某种行为。例如,看到周围人流行双眼皮,于是自己也模仿的去做手术割双眼皮,医生根据她的脸形、皮肤建议不要做手术,但是这种劝告是无济于事的,从众的人不考虑自身的情况,而只在乎自己有没有进行这种行为,以寻求认同感、归属感。

再次,羊群行为和从众行为产生的结果不同,羊群行为往往是无法挽救恶性结果,从众行为的结果一般无妨大事。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就是一桩羊群性的跟风案例,进城务工人员很羡慕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城市人的一举一动都成为农民的榜样,在“城乡二元结构”环境下,农民跟城市居民形成意识竞争,农民常有的一种心态就是,“城市人有什么了不起的,你们城市人有的,我们农村人也有!”。进城务工人员看到城市人用奶粉来喂养幼儿,回到家乡后模仿城市人不用母乳喂养,改用奶粉喂养,这种模仿的前提给劣质奶粉生产厂家带来牟利的机会。幼儿在饮用劣质奶粉之后,营养不良,导致“大头娃”现象。羊群行为的预期理性化常常带来不可挽救的恶性后果,因为人们在预想的理性情况下很可能更加坚持自己的行为,局外人无法阻止这种坚定的行为,直至坚定的行为产生恶劣的后果,坚定的行为才可能自动停止。从众行为一般不会有恶性后果,从众的结果是可以预见的,是人们为了寻求外在的认同感而产生的模仿行为,看到别人割双眼皮,就可以设想自己割后的效果。“从众”一词仅仅用来形容人们的盲目追风现象,看到别人跳迪斯科,为了寻求认同感,自己也跳,跳迪斯科本身不会带来恶性的后果;看到别人穿韩版的服饰,自己也买,穿韩版服饰本身也不会带来恶性的后果。

最后,羊群行为是从众行为的极端行为。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羊群行为和从众行为的关系是:羊群行为是从众行为变种,是从众行为的极端化结果。在资源有限、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从众行为就成为羊群行为;而处在比较平和环境中,人们为了寻求认同感,略大范围的模仿行为才成为从众行为。进一

步分析发现,日常的趋同行为只是一种模仿行为,例如,儿童模仿大人说话,这是一般性的模仿,这种模仿可以使得社会成员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模仿是社会化的前提,是适应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心理学家塔德认为,模仿是一个人根据另一个人行为,做出同样的行为。从本质上看,羊群行为和从众行为都是模仿行为,羊群行为就是在外在竞争激烈的环境情况下的恶性模仿,而从众行为就是环境平和状态下的大面积模仿。

总结,羊群行为和从众行为的外在特征都表现为行为趋同,其本质是模仿。羊群行为和从众行为的不同之处的诱因是所处的外在环境的差异,羊群行为是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的从众行为,它是从众行为的极端行为。

参考书:

1、《社会心理学》沙莲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

2、《经济社会学》

3、《微观经济学》

4、行为主义心理学

5、《社会学新修概论》

从众心理

从众—社会心理现象之一 有朋友也说到这样一个现象,尽管自己对所持股票充满信心,但当看到很多的报道或身边的人抛售时,犹豫之后,还是将手中的股票抛掉了,但之后就对自己的此行为后悔不已。其实,这种现象就是近来很多分析师提到了一个心理名词—从众。 什么是从众,从众有哪些经典研究,什么因素可以预测从众,个体为什么从众,谁会从众,我们是如何抵制从众的社会压力的。社会心理学家作了系统的研究。 一,从众的概念和内涵从众(COMFORMITY)是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从众可以表现为顺从和接纳. 靠外在力量而表现出的从众行为叫顺从,主要是为了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如果顺从行为是由明确的命令所引起的就叫服从(OBEDIENCE).真诚的,内在的从众行为叫接纳(ACCEPTANCE). 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是,顺从只是使自己符合某种期望或要求,但并不真正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很多时候,为了心理平衡,顺从之后紧跟着接纳,因为人通常会赞成自己持续在做的事情.例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一开始不愿意接受的工作安排,但随着过一段时间,我们会为自己找到各种可接纳的理由,并可能让自己做得更好.因此,我们应该知道这样一个道理:权威可以强使公众服从,但私底下的接纳却是另一件事情. 二,关于从众的经典研究 (一),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揭示了从众的

主要原因是暗示的作用.实验给我们的启迪是:我们对现实的看法未必就是我们自己的观点.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暗示处处存在.例如我们可能发现这样有趣的现象,一个人咳嗽,笑或打呵欠,他周围的人也好象被感染了;有如此行为;通常我们处在愉快的人中间会使我们有愉快感;同一工作群体中的人们的心境通常非常相似.这都是暗示结果,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心境联结”. 还有另外一些有趣的现象,如经常与一个晃脚的人在一起,你也变得更会晃脚,你可能只是认为这是一种自动行为而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从众,社灰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变色龙效应”. 当然暗示在现实中并不总是有趣的.例如,在听了劫机,自杀的新闻后,这类的事故也会迅速增加.在1962年8月,梦露自杀后,美国8月份的自杀事件比往年同期多了200多起,所增加的自杀事件只是发生在自杀被报道的区域.报道得越厉害,以后的灾祸增加得就越多.如美国” 9.11”事件后,因为过多关注和报道的缘故,同期在世界范围内的自杀式劫机事件超过了有史以来的劫机事件. 在所有的人群中,心理学家发现,青少年是易感人群.所以模仿自杀行为更多是发生在青少年群体中. (二)阿施的群体压力研究 压力是从众的主要原因. (三)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他的实验虽然违背了道德伦理问题,但却发现了一种极端的从众现象-服从.并揭示了引起服从的原因.

人生法则——羊群效应

人生法则 ——羊群效应 一些非常重要的社会规律和生活法则,隐藏在复杂的社会现象之中。 掌握它们,会帮你发现事物真相,更深刻地认识社会和人性;合理运用它们,许多复杂和疑难问题会迎刃而解。 石油大亨和羊群 天堂要举行一个特别重要的石油会议,石油大亨们都接到了邀请。有一个石油大亨迟到了,当他推开会议室的大门,发现已经没有他的座位了。他在会议室里转来转去,先来的人丝毫没有想给他让座的意思,于是,他眼珠一转,高喊道:“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坐在椅子上的石油大亨们纷纷向外跑去,那位最后来的石油大亨有了足够多的座位。可是,坐了没多久,他就有些着急了,心想,大家都去了,难道地狱里真的发现了石油?他再也坐不住了,就匆匆忙忙地也向地狱跑去。 石油大亨们的这种盲从行为很像羊群吃草。一群羊在草原上寻觅着青草。他们非常盲目,左冲右撞,杂乱无章。这时,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青草。群羊就紧随其后,一哄而上,一会儿就把那里的青草吃了个干净。于是,人们就把这种基于从众心理而产生的盲从现象称为“羊群效应”。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教授在黑板上画了A、B、C三条线,然后又在A线旁边画了一条X线。A、B、C三条线互不等长,X线和B 线一样长,并且很容易就能看出来。然后他请来10个人。 教授说:“请问三条线中哪条跟X线一样长?” 教授话音未落,10个人中有9个人同声说:“A。” 剩下的那个人愣了一下,心想:“怎么回事儿嘛?明明是和B 线一样长啊!”但是他没说出来。 这时教授说:“好像有人没发表意见,我再问一遍,X线跟A、B、C三条线中哪条等长?”那个刚才没回答的人刚想说话,那9个人又说:“是A。” 没回答的人十分茫然,不知道该不该说。 教授又说:“好像还是有人没有发表意见,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要回答。好,我再问一遍,到底这三条线中哪条线跟X线一样长?” 那9个人又异口同声地说:“是A,绝对没错!”然后,教授问那个没说话的人:“你觉得哪两条线一样长?”这个人犹豫了一下,但还是特别坚定地说:“我也认为A和X一样长。”

心理学从众经典实验

心理学的从众经典实验 作者:08工商管理郑明贵 你一定经历过这样的场面,当音乐会或是其他的什么演出完毕后,前排的观众一个接一个的起立鼓掌,当这股浪潮向你而来时,你也站起来了吗?如果你对这次演出不满意,你完全可以不站起来,不是吗?你有这样的自由和权利,相信在场的人中有不少的人持有这样的观点(即对演出并不满意),可是为什么他们还是站起来了呢?是什么样的力量促使他们这样做了,成为那样不从众的少数派便真的那么难吗? 那么让我们看看心理学对这些从众行为的研究吧-----三大从众心理学的经典实验。 Sherif的规范形成 第一步:Sherif要求一个试验者A在一个完全黑暗的房间,用肉眼观察一个光点移动的距离长短,并说出光点到底移动了多少,因为是完全黑暗的情况下,所以没有可以参考的依据,但是根据大数原则,在实验重复进行多次后,说出的答案会越来越接近真实答案,事实试验者也是如此。 第二步:在第二天中,试验者A做同样的实验,不同的是身边多了倆个试验者B和C(但是B和C是Sherif的工作人员),这次的实验的标准答案是1.5米,按昨天A的表现,他会在多次实验后得出接近1.5米的答案,而在Sherif的安排下B和C的答案要求向2.5米靠近,结果在此后的实验中,A并不想我们想象的那样做出1。5的接近答案,而是2.5米,这便是规范的形成结果。 在这次sherif的实验中,得出了从众可能是来源与规范形成,这很大程度上与人的社会性有关,人们在很多程度上的行为,比如:西方人礼貌性的吻别,中国人过年一定回家,走路向右靠,都是潜在的规范形成,换句话说,大家都在从众,这样的规范来源与暗示的影响的结果(起码sherf是这么认为的),而让我提到暗示又不得不提起的是暗示的另一种影响即“自杀是会传染的”人的本性有很多,其中也包括自杀的本性。

羊群效应与从众心理

2014年12月31日晚,上海外滩陈毅广场,一场不期而遇的踩踏事故,让36条年轻的生命还没来得及听到新年的钟声,就将生命永远定格在那一刻。近年来,类似的悲剧在国内外屡屡发生。在拥挤狭小的空间里,人们的手脚为何成为扼杀别人生命的铁蹄?人群就像磁铁,对每个人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有时候,原本有序的人群可能会因为一个小小的诱因而崩溃。大多数人会因为恐惧而“慌不择路”,这被称为“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小到中国式过马路,大到富士康连续跳楼事件,许多社会现象都与这个效应有关。 也叫“从众效应”:是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将自己的意见默认否定,且不会主观上思考事件的意义。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羊随大群不挨打,人随大流不挨罚”,看来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近年来,从一些贪官警示录的教育片中发现,这些昔日的政府官员、今日的阶下囚们在反思自己最初跨入腐败堕落之路时的心理,大多数总有这样的辩解:“现在大家都这样,你给人家办事,人家给你点答谢,我不过是随大流”,“我不带头搞不正之风,但你捞我也捞,不捞白不捞”。如,原四川省成都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高勇在狱中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开始,我小打小闹地接受了不少人送的‘好处费’,后来在收受了大笔的‘好处费’后,我见没有什么事,就产生了一个错觉,认为这就是随大流,只有随大流才能进步。大笔大笔的‘好处费’使我的胆量得到了锻炼。后来,接受上百万元的贿赂也不心虚了。”他们在讲这些话时,大有“理直气壮”之慨。上帝是公平的,给了每个人一次生命。但对待生命的不同态度,决定了每个人的生命长度不同。我们的人生往往被各种狂潮般的价值观冲击着,那些被引以为信条的价值观真的值得我们舍命拥抱吗?有没有哪怕一次,我们勇敢地做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人,从人性出发,为自己的人生抉择,并勇敢地去承担结果。看来,摈弃“羊群效应”、“从众心理”是我们立志做一个独立完整之人的首选。于是乎,我们便尽力做到热信息冷处理,不随便跟风。因为,看透彻想清楚了再行动也不迟啊!(

大学生从众心理论文

论大学生从众心理 摘要:从众心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所谓从众,就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在大学校园中,从众现象也很普遍。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一方面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充满热情,勇于创新,常常以标新立异的装束和独特的言谈举止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另一方面,他们的独立性、自制力、意志力及分辨是非的能力都不是很强,往往会陷入焦虑、困惑和迷茫之中,导致行动上随波逐流,思想上迷失自我。本组随机调查了100名山东中医药大学长清校区在校学生。 关键词:大学生从众行为从众心理 前言: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本组使用自编量表调查大学生从众行为的总体状况,量表内容包括大学生四种主要从众行为的比例和表现形式。结果显示,这四种主要从众行为包括:学习从众、消费从众、恋爱从众、上网从众。从分布的总体情况看,大学生消费从众的比率最高占67.5%;其次是学习从众,占51.8%;最后是恋爱从众和上网从众,分别占24.6%和18.2%。 一.大学生从众行为的表现 学习从众。新生入学后都在探索大学环境新的学习方法,寻求新的学习动力。班级、宿舍每个成员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以及平时学习时间的利用都成了其他成员最直接的“参照物”。他们在形成自己的学习特点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程度不同地与班级、宿舍大多数人保持一致。高校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入校时

实力相当并且随意安排的学生班级之间、宿舍之间在一年左右时间,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 消费从众。进入高等学府,对于刚刚脱离高中苦海的大一新生来说可谓是大开眼界,校园里有些大学生追求档次、崇尚名牌、名目繁多,五花八门;经常光顾高消费文体娱乐场所;配备高档通讯设备;聚会交友大讲排场等。在一些学生中,盲目消费、攀比消费、“面子”消费、超前消费等高消费甚至浪费现象非常普遍。其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其绝对数不小,而且对他人的负面影响也非常大。 恋爱从众。大学时一个恋爱的季节,成双入对的男女们形影不离。校园恋爱极富感染性,有的班级一阶段没有几人谈,而另一阶段则出现了一群谈恋爱的。大学校园内也不乏舍友或者同学怂恿某人追求某人的现象,尤其是在宿舍熄灯之后的卧聊,舍友之间交流各自心得,未恋爱的羡慕恋爱的,恋爱的鼓动未恋爱的,如此相互地“激励”便会出现恋爱从众现象。 上网从众。大学生活空暇比较多,课余时间多数用来上网,沉迷于网络,迷恋网络游戏和网络色情。宿舍同学之间相互怂恿,结伴长时间网上游戏,花费大量财力和精力,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一些原本不喜欢网络游戏的学生在其他人的怂恿之下也走上网游的道路,为的只是能和大家玩在一起。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 首先是主观因素。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按需要的强弱其先后出现的次序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作为低级需要,是一种匮乏性需要,在一般情况下都能得到满足。于是人们产生了高级需要。跨入中学之后的青少年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需要朋友,需要在团体中与同学建立深厚的友谊,这便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在青少

浅谈生活中的羊群效应

浅谈生活中的“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的现象。现在,在管理学上,通常用它来描述企业的一些市场行为现象。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有则幽默讲: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已经座无虚席,没有地方落座,于是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后来的了。这时,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 法国科学家让亨利·法布尔曾经做过一个松毛虫实验。他把若干松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在花盆的不远处,又撒了一些松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松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这一走就是七天七夜,饥饿劳累的松毛虫尽数死去。而可悲的是,只要其中任何一只稍微改变路线就能吃到嘴边的松叶。 曾经有一只兔子听到“咕咚”声响,大叫“不好了,咕咚来了”,结果,动物们都恐慌地跟着跑起来。动物如此,人也不见的有多高明。有一个人白天在大街上跑,结果大家也跟着跑,除了第一个人,大家都不知道奔跑的原因大街上有两个人在吵架,这根本不是什么大事,结果,人越来越多,最后连交通也堵塞了。甚至连后面的人也停下了脚步,努力地抬头向人群里观望……从2003年的“非典”时期的疯抢“板蓝根”到前段时间发生核泄露后的“盐荒”,从全民炒股到今天的房价问题,都真实的反映出“羊群效应”随处可见。 有学者曾经进行过一项有关从众心理的实验,结果发现在被测试的人群中仅有1/4~1/3的人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可见这是一种常见的生活

(易错题精选)最新时事政治—从众心理引发消费的基础测试题(2)

一、选择题 1.在电视广告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影视明星为某种产品代言。之后,许多粉丝纷纷抢购与明星相同款式的衣服、饰物等商品。但这些商品往往很快就被闲置一旁,造成浪费。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A.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应当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B.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需要量人为出,适度消费 C.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需要量人为出,适度消费 D.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应当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2.居家过日子,常常有这样的尴尬:面对衣柜里积存的众多衣物,却挑不出中意的;兴冲冲买到了“便宜货”,却发现没什么用处,弃于角落;到餐馆用餐,明明看到门口贴着种种“优惠”广告,可最后结账时还是有被宰一刀的感觉……如此种种,大都是因为 ①盲目的非理性消费所致 ②居民收入水平增加所致 ③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所致 ④没有从自身的实际需要出发所致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在成为卡奴、房奴之后,80后、90后最近又光荣地成为了“抠抠族”和“海囤族”。随着日用品价格一天一变,大家纷纷在网上晒出省钱秘笈,大到省了上万元的房子车子,小到省了几毛钱的一把青菜一块肥皂。这是 A 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B 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C 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D 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 4.“土豪”是讽刺那些有钱又很喜欢炫耀的人,尤其是没文化、没品位还肆意炫耀自己有钱、消费水平很高的人,是社会大众对有物质无文化、有金钱无素质、有奢侈无品位群体的一种鄙视。“土豪”现象启示我们在消费上 ①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②要量入为出,从紧消费 ③应求实消费,反对享受 ④应坚持物质消费与文化消费协调发展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5.在电视广告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影视明星为某种产品代言。之后,许多粉丝纷纷抢购与明星相同款式的衣服、饰物等商品。但这些商品往往很快就被闲置一旁,造成浪费。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A.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应当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B.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需要量人为出,适度消费 C.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需要量人为出,适度消费 D.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应当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2020高考模拟作文及2篇范文:求真务实,练好真实本领

2020高考模拟作文及2篇范文:求真务实,练好真实本领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时候,中山国人酿的酒享誉天下。有个鲁国的酒店老板想得到他们的酿酒秘方,始终未能如愿。后来,他想方设法弄了些中山国的酒糟,用自己的酒浸泡,对人说:“这是中山国的酒。” 慕名来喝酒的人很多,品尝后都说是地道的中山国酒。有几个曾经喝过中山国酒的人也说同原先喝过的没两样。酒店越开越兴旺,天天座无虚席。 一天,中山国的酿酒师傅来到鲁国,听说这里也有中山国酒卖,就买来喝,刚呷一口,便吐了出来,苦笑着说:“这哪里是中山国酒?与我们的泡糟水一个味啊。”客人知道受骗,一哄而散。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 学会学习:信息意识、勤于反思 审题 限制性 1.写作内容的限制。写任务驱动型作文最忌信马由缰,本次写作明确要求考生就“以上材料”进行联想和思考,脱离“以上材料”即为偏题或跑题。 2.立意的限制。本题为寓言性材料作文,考生要注重对材料的挖掘,应透过现象道出本质,抓住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要围绕材料背后的深意展开联想和思考,揭示其中蕴含的道理。以此,引发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不能因为材料在讲述某一事件,就在事件上任性发挥;也不可抓住一个关键词就自说自话,任意发挥。 3.思维限制。对于寓言性的作文题,必然要在材料基础上延伸思维,展开类比或对比联想,从而展示有关社会、人生的道理。 开放性 1.立意角度是开放的。材料涉及多人的不同观点、不同行为,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联想,就可以有不同的立意,这就为写作者提供了灵活自由的写作空间。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考生确定论点之后,可以围绕论点自由联想、自主思考,从而表达出对生活的认知。 3.写作文体开放。题目只要求考生“联想和思考”,对文体未作明确要求,考生可以展开联想,感性表达,写成记叙文;也可以理性思考,写成议论文,但必须文体明确。 解题 本题作文材料是一则完整的事件,事件的真实性不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我们要关注的是事件给予人的理性思考。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可以收获到不同的人生启示。但在联想和思考的过程中,应抓事件本质,不能停留在表象上。鲁国的酒店老板为什么想方设法要得到中山国人的酿酒秘方?为什么明明只是用自己的

各种作文可能用到的效应素材

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 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任何事物发展均存在定数与变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其发展轨迹有规律可循,同时也存在不可测的“变数”,往往还会适得其反, 一个微小的变化能影响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的发展具有复杂性。 木桶效应 木桶定律是讲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1]。一只木桶想盛满水, 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 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 最短的那块木板。也可称为短板效应。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 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1]。因此,整个社会 与我们每个人都应思考一下自己的“短板”,并尽早补足它[2]。 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鲶鱼在搅动小鱼生存环境的同时,也激活了小鱼的求生能力[1]。鲶鱼效应是 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业活跃起来投入到市场中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激活市场中 的同行业企业。其实质是一种负激励,是激活员工队伍之奥秘。 需要强调的一点,在某些企业中,由于一些官僚长期无所作为或者无力承担新任务新 责任,鲶鱼性人才成为企业正向提升的动力。 大部分种类的鲶鱼生存于淡水中,但也有部分种类的鲶鱼是生活在海洋中。(有学者 文章指出,“鲶鱼效应”的主体内容存在致命瑕疵:鲶鱼属于生活在江河湖等淡水水体中的鱼 类,而沙丁鱼则属于海洋咸水鱼类,运输沙丁鱼需要使用海水,将鲶鱼放入海水将导致鲶鱼 死亡,根本不可能出现两种物种共生并相互影响的情况。) 目前关于鲶鱼效应的描述都是中文,并没有确切的外文文献引用可以说明其出处是国 外,且没有数据表明其在实践中的有效性,请读者斟酌采纳。 破窗理论 破窗效应(英语:Broken windows theory)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该理论由詹姆士·威尔逊(James Q. Wilson)及乔治·凯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并刊于《The Atlantic Monthly》1982年3月版的一篇题为《Broken Windows》的文章。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 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 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 弃在地上。这个现象,就是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 蝴蝶效应

2016年江苏常州中考满分作文:文以“群”分

2016年江苏常州中考满分作文:文以“群”分 “群”,轻飘飘地抛过来,没错,一个字。再想想,可不是?这个字像乾坤圈罩住了无边的世界;像一个小手指,轻巧巧地就把千万年、千万人提溜起来了。“群”里乾坤大,“群”里宝藏多。赶紧挖宝吧,考场一片嘁里咔啷的声音,考生中也形成了这几个群体(以下仅从立意上分出层次,实际得分还包括题材、表达、书写等要素):温饱型“群”体——记叙成长中跟群体有关的温情故事,表现对亲人、朋友的感恩,成长的快乐与收获。类似于“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有你们真好”“我们集体有力量”。这类文章容易上手,但长着一张大众脸,识别度不高,有可能“撞衫”甚至“撞脸”,激起阅卷老师贾宝玉式的叹息——这个妹妹在哪里见过? 小康型“群”体——记叙并思考自己在群里的得与失、角色和位置。比如写自己从单打独斗到合作共赢,写群体从貌合神离到同舟共济的过程;或者写自己建群交友、众筹、做公益的喜怒哀乐,或失败或成功;类似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我的选择我的群”“群生活的美丽与哀愁”。跟“温饱型”相比,它更注重自己“这一个”的独特体验,闪烁着个性和时代的光辉。 实际上,所有的作文题都是一个“杯具”,什么造型不重要,关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键是——装的是什么(题材)?如何装(表达)?语文课标对作文除了要求“表达真情实感”,还要求“多角度观察生活”。譬如看似平淡无味的阳光,架个三棱镜,不得了,赤橙黄绿青蓝紫。同一扇窗户,有人看到了光秃秃的墙,有人看到了山外青山楼外楼。要学会横看成林侧成峰,前提是不人云亦云,“有话则短,无话则长”(扯到高考作文了,真不是故意的)。于是下面的立意可以有—— 大康型“群”体——通过成长的真实体验,对“群”进行辩证性思考、建设性反思。本想在群里寻找快乐,但充斥的是段子、八卦、游戏;想在群里寻找友谊,但不幸被拉帮结派,甚至遭到欺骗、利用;想在群里寻求真相,但是以讹传讹,站队互撕,舆论暴力。群成了绳,成了网,成了坑,成了求点赞、求投票的工具。加入一个群是容易的,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群却不易;羊群效应一直在,真相并不掌握在多数人手里。可以结合自己经历对群进行反思,也可以写自己对群的主动筛选或改造。类似于“想说爱你不容易”“群,我该如何存在”“我的群我做主”“今夜的寂寞让我如此美丽”“且行且珍惜”。 俱往矣!结合前两年的“老人与孩子”“温馨的设计”,看起来作文题一直是“标新立异二月花”,实质“生活恒久远,一题永流传”,它们彼此联通着生活的脉脉流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社会心理学--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由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的真实的或是臆想的压力所引起的人的行为或观点的变化。“羊群效应”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 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1)由于“羊群行为”者往往抛弃自己的私人信息追随别人,这会导致市场信息传递链的中断。但这一情况有两面的影响:第一,“羊群行为”由于具有一定的趋同性,从而削 弱了市场基本面因素对未来价格走势的作用。(2)如果“羊群行为”超过某一限度,将诱发另一个重要的市场现象一一过度反应的出现。(3)所有“羊群行为”的发生基础都是信息的不完全性。因此,一旦市场的信息状态发生变化,如新信息的到来,“羊群行为”就会瓦解。这时由“羊群行为”造成的股价过度上涨或过度下跌,就会停止,甚至还会向相反的方向过度回归。这意味着“羊群行为”具有不稳定性和脆弱性。 由于信息相似性产生的类羊群效应由于信息不完全产生的羊群效应 从众效应 引发大学生从众效应最值得注意的是“班级效应”和“宿舍效应” 班级效应”、“宿舍效应”在班风、舍风中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反之,庸俗的从众行为往往会导致班风、舍风消极落后。 大学校园的从众行为,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优化群体结构,利用从众行为的积极影响,防止其消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众行为的过分普遍,反映了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缺乏个体倾向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从众行为中消极现象抬头的主要原因,即使从众行为出现积极效应,但一旦失却这种从众氛围,又很容易不知所措,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走向社会后的迷悯、失落,实际上这是从众现象最直接的后遗症。 此外,一味从众也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意味着自己失去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抛却了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盲目从众意味着部分大学生丢失了以个体色彩的思维和行动编织的草帽,在喧哗与骚动中麻木自己,“创新意识“在头脑中只成了四个机械的汉字,所接受的高等教育也锈蚀成了斑驳的条条框框,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只成了人生进程中的标志,却难以成为升华人生的动力。大学生,摆脱从众的盲目色彩,用独立的思想和明晰的脚印使自己主动融入集体的行列,这样,你将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浅谈从众心理

浅谈从众现象 xxxxx 摘要:从众现象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同时也是我们当今现实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情景,它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一致的现象。”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或多或少地受着它的影响,周围的很多事情也可以用从众现象来说明,可以说从众现象早已成为了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对从众心理,为何会从众做出了浅要概括、分析。更好的帮助人们了解从众,并如何做出选择。 关键词:从众成因选择盲从自我意识 所谓从众是在既没有遵从于团体的直接要求,也没有任何改变行为的充分理由的条件下,个体为了适应真实或想象中的团体压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或信念。从众行为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从众行为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从社会学角度来说,一个社会需要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价值观和较为一致的行为方式 ,这样才有利于社会功能的执行及社会文化的延续。但是不分析实际情况一味地盲从有时会给社会或个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人们应当减少盲目从众,遇事要理性思考。从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众行为具有正负效应。从理论上讲,从众现象的产生可以是由于对比参照的需要、能使人产生安全感或忠于集体的容纳等因素引起的。本文中从众现象的产生,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影响:即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 一、从众的成因 (1)环境因素,来源于群体压力,阿希的关于独立性的研究就是一个关于群体压力的的规范性影响的经典从众研究。阿希的实验情境在客观上具有明白确定性, 但实验助手们那种颠倒是非的行为可以造成从众者形成对问题情境的模糊 认识, 即在心理上产生对问题的知觉与判断他人确定行为真假的矛盾, 因而从整体看,阿希的实验情境带有明显的、人为造成的、心理上的模糊性。实验中阿希向被试验的学生每次呈现一组卡片,每组卡片共两张,一张卡片有一条线条,称为标准线条;另一张卡片上有三条不同长度的线条,其中有一条很明显的是和标准线条的长度相同。所有正常的人都非常容易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试验开始,实验者此时都能明确自己观念,说出正确答案。第二次情况发生了变化。第一、二、三、四位被试验的错误的答案,导致最后一位被试验的学生做判断时,思想观念出现混乱,没有遵从视觉给出的答案,说出了和其他人一样的错误答案。实验中阿希“助手”的错误答案,明显使得他人产生了从众心理。一个新的团体规范的形成,迫使了每一个个体判断向新团体规范靠近。阿希的实验向我们表明:有些人情愿追随群体的意见,即使这种意见与他们的意见相互抵触。群体压力导致了明显的趋同行为,虽然他们可能从未见过面,不认识。 生活中,环境会对人产生巨大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一种力量,尤其在当前社会中,环境对人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和鼓动力,它能让人们在某种情景下失去理智的思考,在头脑发热的情况下跟随大众一起做出选择。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决不少见。例如在《影响力》一书中,就列举了很多相关的例子。比如一个人在听到

作文论证—巧用原理效应

国考在即,学生容易陷入“急然后忙,忙而生乱”的困境,总觉自己有很多知识未曾见过,未能掌握,因此什么都想抓,结果什么都抓不住。最后阶段如何将自己已有储备悉数整理,学会使用应该比漫天撒网,蜻蜓点水式速览效果要好的多。这里给大家整理一组常见原理效应,及其对应主题和标准表述。望大家坐下来,耐心学习,发掘自己身上的个性化素材,将其变为应答利器。 常见原理效应应用: 1、木桶原理: 可用主题: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收入分配公平化;关注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等 标准表述: 决定木桶盛水量多与少的那根短板,而决定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高与低的是相对欠发达地区,因此,如何实现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普惠目标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首要难题。 二、自行车原理 原理解释:克强总理在全国公民经济公开课中运用:自行车过快和过慢都容易摔倒,因此自行车行进当适速, 类比1:国家经济发展要适当降低速度,注重提升质量; 类比2:个人成长成才的路上要调整生活、工作节奏。 可用主题: 经济发展要降速提质;纠正唯GDP论的错误政绩观;放慢生活节奏。 标准表述: 全面深化改革一年来,无论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的各行各业创业的风起云涌,还是实体经济的突破重围、艰难起步,亦或是以网络为载体的销售、理财雨后春笋般涌现,让世界见证了经济发展的“中国速度”。然而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大广场、大草坪、大建筑的泡沫化城市发展仍存;“宁毁一座城、不落GDP”的杀鸡取卵式经济路子尚在;中国经济这两自行车将如何骑得稳健、骑得安全还需要转变错误理念、调整产业类型,将未来中国建成山青、地绿、水清、气爽的有品位、有质量的国家。

三、马太效应 原理解释:《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句名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要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后来社会学家将其引申为社会发展中贫富差距拉大的现象。 可用主题:主要用于收入差距问题,公民收入的两极分化/“冰火两重天”;再切收入分配的蛋糕等。 标准表述:由于我国劳资分配体系上客观存在“马太效应”现象,城乡居民、体制内与体制外职工等存在的收入差距非但没有缩减,反而成进一步加剧态势。再切收入分配蛋糕成为越来越多群众的利益新诉求。突破之道一方面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收入较低的弱势群体的财政支持力度即继续坚持“输血式”财政补贴;更重要的是要打破传统是思路,找到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工种的新的利益增长点,变“输血式”补助为“造血式”致富。 四、羊群效应+波纹效应 原理解释:羊群效应——描述当前社会公众出现的随波逐流、盲从跟风;波纹效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微小变化会对周围环境起到带动作用。 可用主题:社会文明建设(文明出行、文明旅游、文明购物排队…);反面:跟风、盲从。 标准表述: 如果说文化对一个城市来说是最好的名片,那文明言行则是一个公民最好的个人名片。然而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地铁吃零食、遇老人不让做;路口闯红灯、见行人不礼让;购票乱插队,逢空子必要钻;出游丢垃圾,望警语而目无睹…而且呈现出盲从跟风的羊群现象;而当我们从我做起,从讲文明语、做文明事、跟文明风做起,发挥每一个社会公众的带动作用和波纹效应之时,全民争文明,共筑中国梦的目标则指日可待。 五、边际效应 效应解释:通俗解释是当我们向往某事物时,情感投入也就越多。第一次

分析从从众心理的行为

从众心理的行为 从众心理来源于两种本能即“屈从本能”和“群居本能”。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是指个人的观念和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和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同时也是为适应团体或群体的要求而改变自己的行动和信念的过程,是在团体或媒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1、群体因素:一般地说,群体规模大、凝聚力强、群体意见的一致性等,都易于使个人产生从众行为。 2、情境因素:这主要有信息的模糊性与权威人士的影响力两个方面。即一个人处在这两种情况下,易于产生从众心理。 3、个人因素:这主要反映在人格特征、性别差异与文化差异等三个方面。一般地说,智力低下、自信心不足、性格软弱者,较易从众;又妇女比男子容易从众;不同文化背 景的人,其从众表现有一定差别。就个人从众的发生看,从众可能是盲目的,也可能是 自觉的;可能是表面的顺从,也可能是内心

的接受。而就其意义说,从众可能是消极的,也可能是积极的。 下面以消费从众为例进行分析。在消费中人们所表现的是一种攀比心理,当有人看中或购买了一件商品时,其他人在视觉和心理的刺激下便产生了一种攀比心态,即使是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或无关紧要的东西也要强行“收入囊中”。 另一种因素则是强烈的依赖心理,所以当看到他人在购买商品时,认为只有自己也去购买才能满座内心的需求,这种需求便由依附心理产生。同时对于那些在性格上自信心不足、性格软弱者,从众可以让他们有安全感。当你处在人数众多的消费群体当中时,自己的行为很可能会受到这些人的影响,会令自己错误的认为自己属于这个整体当中,从而易使自己丧失判断能力。进而产生了从众行为 从众消费能够获得某种报酬。由于任何人都自我利益的最佳判断者和追求者,所以模仿别人的行为很大可能是对自己有利的,而无利的可能性则很小。

作文素材_高中生必知的八种西方效应

高中生必知的八种西方效应 1,鲶鱼效应 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鲶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这是何故呢?原来鲶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燥”,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后人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鲶鱼效应”。 2,羊群效应 有则幽默讲: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已经座无虚席,没有地方落座,于是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后来的了。这时,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 笑过之后,聪明的你应该很快就能明白什么是羊群效应。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旁边可能有的狼和不远处更好的草。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羊群效应”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例如一个羊群(集体)是一个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冲右撞。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还有更好的青草。 羊群效应的出现一般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上,而且这个行业上有一个领先者(领头羊)占据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整个羊群就会不断摹仿这个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里淘金。 正:羊群效应是一种减少研发和市场调研的一种策略,现在被广泛的应用在各个行业上,也叫做“Copy Strategy(复制原则)”。当一个公司通过调研和开发而投放市场的产品,会被对手轻易的复制而免去前期的研发成本,是加剧竞争的一个来源之一。 反:羊群效应更多带来的是盲目上马的项目和没有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而导致的模糊的前景,甚至会分散一个公司的精力。正所谓,没有免费的午餐,把握好羊群效应带来的利弊才能做成正确的决策,选择肥沃的草地。 3,墨菲定律 (Murph y’s Law)缘于美国一位名叫墨菲的上尉。他认为他的某位同事是个倒霉蛋,不经意说了句笑话:“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他去做就一定会弄糟。”这句话迅速流传。经过多年,这一“定律”逐渐进入习语范畴,其内涵被赋予无穷的创意,出现了众多的变体,“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If anything can go wrong, it will.(会出错的,终将会出错)”、“笑一笑,明天未必比今天好。”“东西越好,越不中用”、“别试图教猪唱歌,这样不但不会有结果,还会惹猪不高兴!” 墨菲定律的原话是这样说的:If there are two or more ways to do something, and one of those ways can result in a catastrophe, then someone will do it.(如果有两种选择,其中一种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作出这种选择。)根据“墨菲定律”,一、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二、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三、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四,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4,马太效应

羊群效应——盲从与科学

羊群效应——盲从与科学 在2011年,在日本核泄漏之后,我国出现人民群众大批大批到商场买盐的情况,导致盐价飙升,甚至翻了两三倍,甚至随着盐价上升,蔬菜瓜果的价格也有所提升。尽管政府等有关部门,新闻群体等已发表说明核泄漏不会对我国沿海有污染,人们本应对我国所出售的盐放心,可为什么还会出现“抢盐”的闹剧呢? 在股票投资中有一个术语,名为“羊群效应”。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它是指由于对信息不充分的和缺乏了解,投资者很难对市场未来的不确定性作出合理的预期,往往是通过观察周围人群的行为而提取信息,在这种信息的不断传递中,许多人的信息将大致相同且彼此强化,从而产生的从众行为。也是因为从众心理,才会出现“抢盐”的闹剧,才会让黑心的商家有机可乘。明明知道核泄漏对我国的盐是没有危害的,却因为盲目的跟从,道听途说,误信传言,导致人们去超市抢购盐,破坏了社会秩序,可见盲从危害之大。 大家都知道盲从是不好的,人云亦云是不科学的,但盲从的社会风气存在已久,并不是一时三刻能更改的事。就拿“中国式”过马路来讲,我们从小就会知道要看灯行走,“红灯停,绿灯行”,遵守交通规则,但能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呢?不用看灯,甚至不用看车,只要凑齐一群人就可以过马路,这就是中国人。就如我亲身经历的,当红灯时,我站在人行道上等,身边有大批的人闯红灯,他们不会觉得自己有错,却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难道他们是对的而我做错了么?有没有想过如果大家都遵守交通规则,那大家眼中的异样就即将是哪些人呢? 择善人而交, 择善书而读, 择善言而听, 择善行而从。要做到不盲从,不“随大流”首先就要从思想上有所改变。明辨是非,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理性不盲从,就如2003年春节前后,广州对非典的恐慌达到了高潮。在记者会上,钟南山院士以其人格担保,呼吁市民保持理性。那句流传甚广的“非典可防、可治”通过媒体传播开去,迅速稳定了民情人心。与其说人们相信钟南山,还不如说是相信科学能够最终战胜非典病魔。

以“羊群效应”为话题的作文指导及例文

以“羊群效应”为话题的作文指导及例文 写作佳苑 2011-02-28 0556 以“羊群效应”为话题的作文指导及例文 【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土耳其东部的一个村庄里曾发生过这样一件怪事一天,牧民们将羊群赶到一片草地上,忽然,一只头羊跳下了悬崖。紧接着,1500只羊纷纷“效仿”,争先恐后地从悬崖上跳下去。速度之快,动作之疯狂,令牧民目瞪口呆,却无计可

施。最终有450多只羊丧命。 人们还发现,如果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树枝,头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 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树枝拿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会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羊群效应”。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脱离生活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要关注大千世界,关心社会生活,善于从普通的生活现象中发掘有益的启示,发现问题的本质,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见解,这也是近年来高考作文考查的重要内容。这类作 文题,往往选取生活中富有哲理性的材料,材料中没有议论和观点,需要考生深 入思考,辩证分析,获得某种启发和感悟,进而据此立意作文。 本题材料虽分为两段,但都说明同一种现象——“羊群效应”。可从材料 中所涉及的对象切入,审题立意。从羊群的角度看,羊们不看情况不辨形势,一 味盲从,由此类比联想,发散引申,得出结论随大流,跟风,在盲从中丧失基本的 判断力,更不用说创造力了。这也是人类的劣根性。据此,可以立意为“拒绝盲从,凡事要有自己的判断”“要有创新意识,不能亦步亦趋跟在他人后面”“坚持独立思考,反对盲目跟风”等。从头羊的角度看,可将其与“领导者”进行类比,从两方面立意一是领导者必须做一只好的“领头羊”,因为他是权威,是引 路者,是决定整个团体发展前进甚至生死存亡的关键;二是怎样才能做一只好的“领头羊”?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关键时刻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最佳的选择, 引领“羊群”走向“肥美的草地”,过上幸福的生活。 就文体而言,本题充满思辨色彩,因此,比较适合写议论文。当然,也可以写因事说理的记叙文。总之,要侧重于说理。此外,本题要求“自拟标题”。写作时,可根据内容和中心的需要,拟定一个恰当、精彩而又富有吸引力的标题,如“做一只头脑清醒的‘羊’”“不做盲从的‘羊群’”“‘领头羊’工作指南”等。 【名家示范】 把“羊群”往哪里赶 一群羊在吃草时遇到了一根树枝,领头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羊也跟着跳了过去,牧羊人将树枝捡起,紧跟在后的羊仍像前面的羊一样跳一下,这就是趋同理 论中的“羊群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公众在接收社会信息时,这种趋同心理同样表现得异常明显。这个现象说明,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果政府信息公开不及时、透明度不高,舆论引导不力,公众特别是数以亿计网民的心理,很容易被不确定的、扭曲的甚至是虚假的信息所误导,从而产生误读和曲解,甚至由此生发逆反心理。一旦通过网络等传播媒介散布开来,汇聚成“民意”,其结果可想而知。 2008年5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是一份非常重要的文件,但很容易被一些政府官员所忽视,所忽略。回顾一年来,我国经历了5·12汶川大地震、奥运会成功举办等历史性大事件,以及三鹿毒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