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教学案设计及课后观评

背诵《蒹葭》

节设计

导入新课(4分钟)—出示目标(1分钟)—预习自测(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诗经二首 蒹葭》优质课教学设计_16

12《诗经》二首 《蒹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诗经》相关文学常识; 2.分析意象特点,领会人物情感,并能联系生活和阅读体验理解“可望而不可即”的意境; 3.重章叠句、叠词的艺术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文学常识——在预习和老师提问的过程中,掌握诗经“六义”含义并体会。 2.意境理解 (1)圈划、描述、概括“秋水”、“蒹葭”意象所营造的如梦如幻、寒意萧瑟的景色。 (2)自己探究自学解答追寻者与“伊人”是怎样的人,把握追寻者与“伊人”的关系。 (3)概括景与人和情之间的关系。 (4)把握《诗经》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可望而不可即”的意境丰富自身生命体验,领会古人纯朴而丰厚的情感,欣赏简单却不直白的美丽,提升审美品味。 2.理解到“文本”的重要性,以及准确的思考态度——在参考前人考证与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判断,对于“信古”和“创新”都不能盲目和过度,知道作品分析是会受到当时时代的审美倾向、意识形态等而有所“局限性”。 学情分析 初中八年级学生对诗歌的意象能够说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初次接触《诗经》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探索的热情应该还是有的。结合已有知识,学习应该没有太大问题。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景、人、情的特点及关系。 教学难点:从追寻者与“伊人”间的关系中欣赏“可望而不可即”的朦胧美和距离美。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引入激趣:播放《在水一方》歌曲,大家一起说说这首影视歌曲取材于哪里?(《诗经》/《蒹葭》) 2.读课文,正字音,注意句读,停顿。(配乐朗读,教师范读) 3.明确诗经基本文学常识 第一部诗歌总集:标志着中国文学史起点;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源头。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共305篇。(PPT显示朝代时间跨度即为西周初至东周中叶) 《诗经》内容——①史诗;②反应劳动生活;③婚姻家庭生活;④宴饮情形;⑤行役艰难批评时政 《蒹葭》与“六义”中哪些方面相关? 风——民间歌谣。有十五《国风》,160篇。《风》是《诗经》中最精华的部分。相对于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来说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地图) 雅——“王畿”(jī古指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域,也泛指帝京)之乐,即朝廷正乐,105篇。 颂——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40篇。 赋——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陈述和铺排陈述。比——“以彼物比此物”,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能够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仅仅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二、赏析意境,把握主题 1.赏析诗歌描绘的朦胧飘渺的意境,把握诗歌主题“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境界。思路:景——>人——>情 第一,前人评价本诗意境飘渺朦胧,第二,这首诗完全是写内心情感的,而非写景。所以我们从景、人、情三方面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学生带着问题诵读诗歌明确秋景特点: ①通过取画名,了解本诗大致情境。 “蒹葭”:A点明深秋时间,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萧瑟肃杀的季节。自古以来,在多情人眼中,秋景肃杀,最为伤悲。自古逢秋悲寂寥,它凄美而令人感伤。B阻隔视线。C茫茫一片,遥遥无迹,随风飘荡,轻柔。 “白露”:A表示时间是清晨。

吴梦玲蒹葭教学设计

蒹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初读诗歌,感受《蒹葭》一唱三叹的节奏美; ②听读诗歌,联系文本深入体会《蒹葭》的景美和景中人的美; ③掌握诗经中的比兴手法; ④齐读诗歌,多角度品《蒹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重重难点: 理解诗歌意义 解读诗歌意象 教学方法:朗诵法,引导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古代每一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成就,明清的突出成就是小说,往前追溯是元曲、宋词、唐诗、汉赋、楚辞,之前还有没有呢?(设置PPT,以曲线图形呈现,在教师的提示下尽量由学生自己回答)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首诗经中的经典篇目《蒹葭》。 二、一唱三叹——读《蒹葭》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读课文,边读边感受此诗所传达出的感情。 (学生随便谈初读后的感受,并适时抽学生起来读,体会) 2.通过读,你发现此诗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呢? (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每句4字,句式整齐;分章节,每章只有几个字不同,重章叠句,有一唱三叹的音律美) 3.采用重章叠句有什么好处呢? (回旋反复,增强诗歌的音乐感、节奏感,感情更强烈;便于吟唱,插入对“风”的介绍) 三、联想想象——绘《蒹葭》 1.苏轼曾经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今天我们学的《蒹葭》是否有这样的特点呢?如果有,那么画中有哪些景,景又是怎样的景呢?听老师配乐朗诵,大家思考。 ①评老师读得如何。<师生平等对话交流> ②你看到了哪些景,景是怎样的景? (蒹葭、白露、霜,总体说来是一种萧瑟、绵长、迷茫之景,具体由学生进行描绘,通过追问引导回归文本) 2.巧妙插入对季节和时间的追问,并让学生从诗歌中找出原句。 (秋,早上,含有白露和霜的句子都可以看出来) 3.继续追问早晨有什么意味儿? (朦胧之感;“一天之计在于晨”,早上是充满希望的) 4.这些景有什么作用? (蒹葭写出环境的清冷;白露从“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形象勾勒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主人公天亮就来到河边,直到太阳东升,独自一人在河边久久徘徊;寒霜浓重的凄冷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气氛,烘托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12 《诗经》二首 - 蒹葭

《蒹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理解诗歌的内容。 2、学习“兴”的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本诗中的运用。 3、理解诗歌主题的多重性和主要的思想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1、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理解诗歌的内容。 2、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诗歌意境及抒情主人公形象。 难点: 1、体会诗歌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形式及“兴”的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激发渲染爱的氛围: 多媒体播放Flash歌曲《在水一方》,导入课题:《在水一方》这首歌曲的歌词是台湾著名作家琼瑶根据《诗经》里的一首诗《蒹葭》改编而成的,美丽的画面、优美的旋律、深情地唱词把我们带入到一个如梦如幻的诗境里,今天让我们再次传唱这古老的歌谣,欣赏这美丽的爱情,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蒹葭》。 (导入课题后,多媒体展示复习介绍有关《诗经》的相关知识) 二、声情并茂读《蒹葭》 教师要求以下几个步骤: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及课件上老师的补充注释先扫清字音障碍,试读全诗;学生根据《诗经》的语言特点,读准节奏,读出感情;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并指导学生饱含情感朗读《蒹葭》,有:学生自由读、齐读、男女生演读、和老师一起诵读。 三、争奇斗艳说《蒹葭》整体感知思考:

1、这首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诗中流淌着怎样的感情?明确:一个男子强烈思念心上人,苦苦追寻而不得的失望、惆怅的心理。 诗中流淌着的感情:忧愁、悲愁、愁苦、哀愁,伤感、无奈······(师生共读,体会情感)师:“重章叠句”。这是诗中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有一唱三叹的美感。我们一起来读,感受诗歌回环往复的美。全体学生读《蒹葭》。 2、合作探究:《蒹葭》在表现形式上有哪些特点?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1)用了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2)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词。手法: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四、各抒己见品《蒹葭》 1、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走近这幅画,你依稀看见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 2、思考:(1)伊人在哪,给追求者的感觉如何?(2)追求者是怎样追求伊人的?追求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用诗歌回答;用自己的话回答。) 师:夜有所思,日有所为,追求者夜里辗转难眠,天未亮就徘徊在秋水河畔。逆流而上去寻,道路崎岖遥远;顺流而下去找,幻象迷离。追求者追寻了多少次?无数次地追寻,无数次的伫立遥望,等过了生命里无数的斑斓与斑驳,伊人宛在,但却觅之无踪。说到等,我想到了另一首词《望江南》。《望江南》是等,等到的是绝望,一腔愁思又化成了悠悠江水,《蒹葭》是寻,寻到的是惆怅,一股惆怅氤氲在迷离的蒹葭河畔。 3、请女生扮演伊人,读奇数行,男生扮演追求者,读偶数行。(生演读) 师:此时此刻,此情此境,你感觉追求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向往爱情,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4、学到这,我们来小结一下这首诗的朦胧美。(1)景:朦胧(梦幻惆怅)(2)人:朦胧(缥缈迷离可望而不可及)伊人(3)情:朦胧(剪不断理还乱)追求者 总之,整首诗歌给人以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之感。 五:百家争鸣悟《蒹葭》 思考:追求者炽热追寻的“伊人”仅仅是一位美丽的女子吗,还能不能有其他的理解呢?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学设计4

12.《诗经》两首 【导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节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课时计划】 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关雎》,第二课时完成《蒹葭》。 第一课时学习《关雎》 情景导入:雎鸠啼鸣,荇菜差参。琴瑟钟鼓,君子淑女……这一切,在心中荡漾着爱意的恋人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与幽怨吧!你听,他们各自为自己倾心的“淑女”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雎(jū) 鸠(jiū) 窈窕(yǎo tiǎo) 逑(qiú) 荇(xìng) 寤寐(wùmèi) 芼(mào) 2.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实词 关关:拟声词,一种鸟的叫声。洲:水中的陆地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寤寐:指日日夜夜。芼:挑选。 (2)词类活用 ①琴瑟友之(名词做动词用,做朋友,相亲相爱,亲近) ②钟鼓乐之(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乐) (3)古今异义 左右流之(古义:捞取;今义:流出) 3.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成《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其语言生动传神。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一)朗读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交流点拨】第一节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这一节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节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急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五节写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2.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交流点拨】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诗经蒹葭优秀教案

诗经蒹葭优秀教案 【篇一:《蒹葭》教学设计】 《蒹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体会诗歌重章叠句的章法特点。 2.品味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体会古人表达感情时特有的含蓄之美、健康之美。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音韵美,画面美,情感美。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元好问有一问倒千古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与爱情有关的诗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今天我们要一起欣赏另一篇佳作《蒹葭》。 二、初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一)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1.简介《诗经》的艺术特点.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句式以四言为主,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2.“诗非读不能品也”,首先,让我们听一遍配乐朗诵。 ①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结合介绍的关于《诗经》的艺术特点,体会《蒹葭》的音韵美。 3.自由读后,思考讨论,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作品的音韵美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音韵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基本句式是四言。②采用叠章的形式。③押韵。

小结;《蒹葭》四字一句,节奏鲜明而短促,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产生了一唱三叹,余音绕梁的效果。 4.齐读,把自己体会到的音韵美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疏通诗歌的基本意思。 2.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学生分四人一组讨论后,明确:《蒹葭》是一篇美丽的情歌,表现 了一位痴情男子对心上人的爱恋、追求和求之不得的伤感。 三、听读,想象诗歌的画面美 王维的作品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同样也充满了 浓浓的诗情画意,下面,再听读诗歌,大家边听边想象,看看脑海中会有 怎样的画面? 1.配乐朗诵,学生闭目自由想象。 2.小组自由讨论、沟通、交流 3.学习小组选派一位同学描绘自己脑海中的画面,教师明确描绘时 应达到的要求:有什么景物?有什么人物?各自的活动?而且发言 时应该用一段话来描绘给大家欣赏。 示例:金秋时节,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 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蔼迷蒙,弯 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 恋者,踯蹴水畔,他热烈而急切的追寻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 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 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4.小结:刚才大家精彩的描绘,再一次证明了“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 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咱们所想象的“伊人”,都有每个人的审美情趣,并不统一。之所以能让大家产生这么丰富的联想,应该归功于谁?——应归功于作品本身!因为它给我们读者留下了适当的艺术空白:“所谓伊人”,从头到尾都没有清晰过她的面容,从来都没有正对过 读者;她似乎就在眼前,忽而又远在天边;她似乎无影无踪,又忽 然出现在水中的小洲。这简直像镜中花、水中月,她如梦似幻,若 隐若现。这就是整首诗所表现的朦胧美、神秘美、含蓄美,而诗又 贵在含蓄,将最浓烈的爱恋用最不抢眼的色调、最不华丽的辞章表 现出来,的确是诗中的精品呵. 四、再读,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蒹葭教学设计

蒹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蒹葭》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首诗歌。它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蒹葭》是一首爱情诗,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执着之情。 学生分析 八年级(初二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音乐的氛围,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所以,教师注重营造特定的氛围,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学生感受、创造美的情趣。 2.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投影仪、录音带和VCD碟片。

2.诗词曲赋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一)导语设计: 师: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初读诗歌 1.多媒体投影薄雾中的水边芦苇,芦叶萧萧,茫茫苍苍。在这个画面的衬托下,投影出诗歌原文。(蓝色字幕) 2.播放背景音乐(低声地):播放小提琴曲《水边的阿蒂丽娜》。 3.学生初读课文:借助“预习提示”以及注释,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文采飞扬的导语,清新自然的背景画面,悠扬恬静的音乐,使课堂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美,使学生体验了情境美、奠定了本堂课的基调。】 二、品味赏析 (一)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在《水边的阿蒂丽娜》的音乐声中,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教案

24 《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4、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5、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关雎》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正音。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芼(mào):挑选。钟鼓乐(lè)之:使……快乐 2.读准字音、读对节奏。把握语速、读出情感。(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句读分明,停顿合理。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3、合作交流 (1)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2)学生自由翻译,然后抽译。 (3)学生再一次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教师小结:这首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2、请具体分析本诗结构。 第一章(第1节),描写小伙子见到一位漂亮的姑娘,从而引起的爱慕的感情和求婚的愿望。 第二章(第2、3节),描写小伙子求婚,苦于无法,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

(完整版)《蒹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体会诗歌重章叠句的章法特点。 2.品味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体会古人表达感情时特有的含蓄之美、健康之美。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音韵美,画面美,情感美。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元好问有一问倒千古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与爱情有关的诗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今天我们要一起欣赏另一篇佳作《蒹葭》。 二、初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一)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1.简介《诗经》的艺术特点.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句式以四言为主,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

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①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结合介绍的关于《诗经》的艺术特点,体会《蒹葭》的音韵美。 3.自由读后,思考讨论,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作品的音韵美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音韵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基本句式是四言。②采用叠章的形式。③押韵。 小结;《蒹葭》四字一句,节奏鲜明而短促,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产生了一唱三叹,余音绕梁的效果。 4.齐读,把自己体会到的音韵美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疏通诗歌的基本意思。 2.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学生分四人一组讨论后,明确:《蒹葭》是一篇美丽的情歌,表现了一位痴情男子对心上人的爱恋、追求和求之不得的伤感。 三、听读,想象诗歌的画面美 王维的作品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同样也充满了浓浓的诗情画意,下面,再听读诗歌,大家边听边想象,看看脑海中会有怎样的画面? 1.配乐朗诵,学生闭目自由想象。 2.小组自由讨论、沟通、交流 3.学习小组选派一位同学描绘自己脑海中的画面,教师明确描绘时应达到的要求:有什么景物?有什么人物?各自的活动?而且发言时应该用一段话来描绘给大家欣赏。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教案

24.《诗经》两首Array关睢蒹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两首诗中的文言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这两首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爱情是神圣的、纯洁的。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纯洁的爱情观。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诵读法、理解记忆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生字识记 雎(jū):用于古人名,如范雎。雎鸠:古书上说的一种鸟。 窈(yǎo):深远。 窕(tiǎo):与“窈”组成合成词。窈窕:美好的样子。 参:1.(cēn):参差,参错。本文取此义。2.(cān):①进见, 如:参拜。②封建时代指弹劾。如:参劾。3.(shēn):人参。如: 差:1.(chā):①减法运算中,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所得的数。 差数。②稍微,较。如:天气差暖。2.(chà) 差得远。②错误。如:说差了。③缺欠。如:差点儿。3.(chāi):①派 遣。如:鬼使神差。②被派遣去做的事。如:公差。4.(cī):等级,等 次。“参差”为合成词,“长短不齐”的意思。本文取此义。 寤(wù):睡醒。寐(mèi):睡。如:假寐。芼(mào):选择。 蒹(jiān):荻,像芦苇。葭(jiā):芦苇。溯(sù):1.逆着水流的方向 走。如:溯流而上。本文取此义。2.往上推求或回想。如:回溯。 晞(xī):1.干,干燥。如:晨露未晞。本文取此义。2.破晓,天亮。 东方未晞。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涘(sì):水边。沚(zhǐ):水中小块陆地。颢(hào): 白而发光。 貂(diāo):哺乳动物的一属,身体细长,四肢短,耳朵三角形,听觉敏 锐,种类很多,毛皮珍贵。 二、词语识记 关关雎鸠:雎鸠鸟在彼此和鸣。关关: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窈窕淑女:美丽善良的姑娘。 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君子好逑:君子的好配偶。 君子: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逑: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流:寻求,择取。 思服:思念。服,想。悠:思念。反:覆身而卧。 辗:转动。侧:侧身而卧。友:亲爱。 苍苍:茂盛的样子。白露为霜:白色的露水结成了霜。 所谓:所说的。伊人:那人。溯徊从之:沿着河道走向上游去寻找 她。

《蒹葭》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诵读欣赏《蒹葭》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蒹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诵读欣赏的一一首爱情诗,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和起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执着之情。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这首诗篇幅简短,却意味深长,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永恒的艺术魅力,历来备受人们的赞赏。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就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可见《蒹葭》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及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吟诵欣赏诗歌的技巧与方法,学会节奏、押韵的确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 (2)理解本诗的意象特点及其作用。(难点) (3)学习重章叠句和托物起兴的表现手法。(难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美读、感悟、体验,读出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情感美。(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中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之情,从而感受先人的情感美,领略华夏民族文化。(重点) 3、突破重难点的设想 通过“初读,体会诗的音乐美——研读,感悟诗歌的意境美——品读,感受诗的情感美”层层深入,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围绕诵读、抓意象,研读赏析,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情感美。 二、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式营造氛围朗读体验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完整版)12《诗经二首.蒹葭》教学设计

12.《诗经二首·蒹葭》教学设计 【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欣赏品味。【教学目标】 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把握“伊人”的形象。 2.体味诗歌的音韵美、画面美、人性美、主题美,培养审美情趣。 3、能够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画面美。 2.把握主人公形象,感受诗歌人性美。 难点:感受诗歌音韵美、主题美。 【教材分析】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播放《在水一方》同学们听了刚才的歌曲,在心中会出现什么样的画面啊?(秋水伊人)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关雎》中的窈窕淑女,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追寻一下,从《蒹葭》中走出的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的伊人。 二、新课教学 (一)活动一:朗读全诗,把握文意 1.听读,整体感知这三节诗之间的特点: 句式相同,你们很敏感地发现它们相同的地方,我们称之为“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有一种美感,我们一起来读来感受这艺术魅力。 2.练读,注意停顿和字音,展示读,师生点评。 3.译读。朗读诗歌,发挥联想想象,谈谈对诗的理解,再现诗的美丽画面和优美意境。 4.这首诗讲了什么内容?《蒹葭》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著的爱情追求的? 《蒹葭》是一首美丽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 教师点拨:从内容上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全诗回旋三叠,反复歌咏。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却可望而不可即。另外注意了景和情地结合,将景和诗人的彷徨失望和执着追求融为一体。 (二)活动二:思读全诗,探究写法 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提示: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交待时间、季节及天气情况;营造氛围,烘托心境;渲染气氛,为主题服务;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案

12.《诗经》二首 关睢蒹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两首诗中的文言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这两首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爱情是神圣的、纯洁的。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纯洁的爱情观。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诵读法、理解记忆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生字识记 雎(jū):用于古人名,如范雎。雎鸠:古书上说的一种鸟。 窈(yǎo):深远。 窕(tiǎo):与“窈”组成合成词。窈窕:美好的样子。 参:1.(cēn):参差,参错。本文取此义。2.(cān):①进见,谒见。如:参拜。②封建时代指弹劾。如:参劾。3.(shēn):人参。如:参须。 差:1.(chā):①减法运算中,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所得的数。如:差数。 ②稍微,较。如:天气差暖。2.(chà)①不相同,不相合。如:差得远。②错误。如:说差了。③缺欠。如:差点儿。3.(chāi):①派遣。如:鬼使神差。 ②被派遣去做的事。如:公差。4.(cī):等级,等次。“参差”为合成词,“长短不齐”的意思。本文取此义。 寤(wù):睡醒。寐(mèi):睡。如:假寐。芼(mào):选择。 蒹(jiān):荻,像芦苇。葭(jiā):芦苇。溯(sù):1.逆着水流的方向走。如:溯流而上。本文取此义。2.往上推求或回想。如:回溯。 晞(xī):1.干,干燥。如:晨露未晞。本文取此义。2.破晓,天亮。如:东方未晞。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涘(sì):水边。沚(zhǐ):水中小块陆地。颢(hào):白而发光。貂(diāo):哺乳动物的一属,身体细长,四肢短,耳朵三角形,听觉敏锐,种类很多,毛皮珍贵。 二、词语识记 关关雎鸠:雎鸠鸟在彼此和鸣。关关: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窈窕淑女:美丽善良的姑娘。 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君子好逑:君子的好配偶。 君子: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逑: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流:寻求,择取。 思服:思念。服,想。悠:思念。反:覆身而卧。 辗:转动。侧:侧身而卧。友:亲爱。 苍苍:茂盛的样子。白露为霜:白色的露水结成了霜。 所谓:所说的。伊人:那人。溯徊从之:沿着河道走向上游去寻找她。 从:追,追求。溯洄:逆流而上。阻:险阻,难走。

蒹葭导学案

《蒹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经》相关文学常识;掌握朗读四字诗的节奏,熟读成诵。 2、能力目标: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3、情感目标:体味诗歌的音韵美、画面美、人性美、主题美、诗意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画面美。 2、把握“追求者”形象,感受诗歌人性美。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画面美、人性美。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附:在水一方歌词)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他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他的方向却见依悉彷佛他在水的中央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而已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他的踪迹却见依悉彷佛他在水中伫立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二)、文学常识回顾 1、诗经相关知识收集 2、生字词积累(提前板书字词、注音,每章节诗句及重点字词的解释,翻译,分组进行) (三)、听读课文,感受音韵美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地这个优美的爱情故事,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去感受那一份浅浅淡淡地哀伤。 [听读课文,配乐范读学生齐读] 自读思考:找出你认为音韵美的几个方面: (四)、赏读课文,感受画面美 小组合作读、思、讨论下列问题 ①、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大家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间呢?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②、在同学们的眼中,这个季节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 秋天是一个()的季节;秋天是一个()的季节;秋天是一个()的季节;秋天是一个()的季节…… ③、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准备:芦苇——()。白露秋霜——()。 河畔道路——()。秋水——()。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④、现在你能否说说诗歌通过这些景物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

《诗经》《关雎 蒹葭 》 教案

《诗经》关雎蒹葭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 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 活动准备: 3. 利用工具书,自我疏通文意。 4. 收集《诗经》的相关资料,熟悉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熟读成诵。 教学建议: 诵读欣赏既要诵读更要欣赏,学生应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得到美的享受,在诵读中形成良好的欣赏品味和高尚的审美情趣。需要注意的是,诵读与欣赏不能割裂开来,两者是交融的。诵读欣赏很讲究诵读,但这种诵读不能停留于一般的朗读,它要求融入感情,要读出诗、文的韵律节奏之美,要读出诗、文中字里行间蕴藏的真挚感情。 第一课时 一、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二、学习《关雎》 1. 顺畅朗读: 2. 注意读音: 雎鸠(jū jiū)窈窕(yǎo tiǎo)逑(qiú)荇(xìng)菜寤寐(wù mèi) 3. 有感情地朗读 4. 根据注释,发挥想象,描述内容。(想象、交流) 5. 译诗 (1)关雎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2)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左右东西。 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3)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 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亮。 (4)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 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 (5)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 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

蒹葭(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蒹葭(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知识与能力目标 1、把握诗歌内容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朗诵全诗。 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3、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 点拔引导品味赏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诗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流程 ㈠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前播放秋水边芦苇画面配《在水一方》二胡曲,课中以不同的画面和需要低声循环播放)

导语: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 佳篇如林,大家知道诗歌的源头是哪吗?是《诗经》。《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 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痴情少年 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诗经》,走 进《蒹葭》,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板 书课题)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㈡感知朗读,理解内容 1老师范读;2学生练读;3齐读;4指名朗读;5同桌 合作,结合注释弄清诗歌大意,不明白的地方做标记,一会 提出共同解决; 6共同释疑:可能的问题①所谓:所说的,所思念的② 白露为霜:白露变成霜 7哪位同学能概括诗歌内容?一个男子强烈思念心上人,苦苦追寻而不得的失望、惆怅的心理。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 知诗歌内容 ㈢赏析景物,感受意境 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依据是什么? 教师准备:秋季而且是深秋。白露为霜。 俗语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曹丕《燕歌行》中

蒹葭教学设计

蒹葭教学设计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蒹葭》教案设计 普定县第二中学高海燕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把握全诗感情基调,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品味与欣赏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教学重点:诗歌朦胧凄清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伊人”的意象理解,诗歌主题的多义性。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引导,点拨,探究,体验。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首歌曲。(播放幻灯片1,听邓丽君的《在水一方》 2、刚才我们都被这优美的歌声陶醉了,这首歌的歌词是当代言情小说家琼瑶根据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名篇《蒹葭》所编写的。这说明了这首三千年前的民歌依然有它旺盛的生命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什么它经过了那么长时间的磨砺却能日久弥新呢带着这个好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歌。(出示幻灯片2) 二、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蒹葭》和前面所学的《关雎》都选自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提问个别学生,其他学生补充,再出示幻灯片3加以明确) 三、疏通文意 1.同学们先看一下这首诗,找出诗中生僻难解的字词,借助课文注释或字典弄清它 的读音。 2.请同学起来为大家朗读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听,并对他的朗读做出评价。 3.出示幻灯片4,订正字音,范读诗歌,并要求学生做出比较性评价。 4.学生大声自由仿读,然后师生齐读。 5.讲解诗歌第一章,出示幻灯片5,请同学朗读第一章,其他同学注意听,并在课 文注释中找出幻灯片上红色字体的解释,然后说说这章诗歌的意思。(提问个别,集体评价) 6.用第一章的学习方法学习第二章。出示幻灯片6 7.用第一章的学习方法学习第三章。出示幻灯片7 8.总结该诗的基本内容。(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参考文字对照,用一句话概括该 诗的内容。出示幻灯片8) 四、美的体验 (一)音韵美 1.请男生朗读诗歌,请女生边听边找出诗的韵脚。 2.请女生朗读诗歌,请男生边听边找出诗歌所用的叠词。 3.说说诗歌用韵与叠词的作用(出示幻灯片9)

蒹葭教学设计

《蒹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吟诵的基本形式和要求。 2. 在吟诵中感知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 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在吟诵中感知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一、导入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汇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蒹葭》选自《诗经秦风》,秦国是一个好战乐斗的地方,而一首《蒹葭》却有与崇尚武斗的民风截然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魅力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蒹葭》,感受它独特的魅力。 二、初读解译 过渡:首先,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请大家来朗诵这首诗,朗诵的过程中注意字音。 1.检查预习 (1)全班齐读,注意字音 (2)教师点拨:需掌握的字音、字形 蒹(jiān)葭(jiā)溯(sù) 洄(huí) 晞(xī)湄(méi) 跻(jī)坻(chí)

涘(sì)沚(zhǐ) 过渡:除了会读还要会写,这些字词同时也是书写过程中容易出错的,请大家拿出本子,写写这些字。 (3)听写检查 过渡:读和写是基础,理解是关键,请大家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大意。(这个过程中,请拿出你们手中的笔,圈点勾画) 2.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3.全班齐读,读出情感。 过渡:今天老师要带大家用一种新的方式——吟诵,来学习这首诗。首先老师为大家做吟诵示范。 4. 教师示范吟唱,学生畅谈感受 三、指导吟诵 (一)出示吟诵要求 (二)教师教吟,学生跟吟 (三)全班齐吟 (四)个人吟诵,互相点评,语言品析 1.探究第一章节 (1)指名吟诵第一章节,学生点评: 示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点明了时间和环境:朦胧、梦幻的意境;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交代了所思慕的对象和她所在的 地点,表现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愉悦又坚定。

《诗经蒹葭》教案

《诗经蒹葭》教案 蒹葭 一、重点难点 1(重点:以景起兴,借景抒情;重章叠句,一唱三叹。 2(难点:“伊人”所指何人。 二、背景材料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305篇。 《诗经》本名《诗》,或《诗三百》。后世儒家学者把它尊为经典,故称《诗经》。 1(诗经的分类。 《诗经》按音乐性质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民谣、土乐,有十五国风,106篇,大多数为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根据音节、律吕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多为贵族、士大夫所作; “颂”多采用庙堂祭祀舞曲,有商颂、周颂、鲁颂,共40篇。 2、《诗经》的题材。 《诗经》的题材十分广泛,它以形象的手法反映了周的建国、周初的经济制度、生产状况以及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不少民间创作还揭露了统治阶层的剥削丑行,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感情,再现了青年男女爱情和婚姻的悲喜剧,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从整体上来看,它也可以说是华夏民族的史诗。

3、《诗经》的艺术。 《诗经》的艺术手法,前人曾概括为赋、比、兴。据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一书中的解释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就是说,赋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描写;比就是比喻;兴是先借用别的事物或所见的眼前之景起头,然后引出要歌咏的人或事。赋、比、兴是前人对《诗经》艺术手法的总结,其实《诗经》的艺术手法远不止这三方面。 《诗经》以四言为主,节奏简约明快;常用重章叠句,情致回环往复;根据不同内容的需要,灵活地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写景抒情极富艺术感染力。语言质朴优美,韵律和谐悦耳。 4、《诗经》的流传。 先秦古籍在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楚汉相争的战火之后,散佚很多。但由于《诗经》是口头讽诵的诗,因此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汉代传习《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 即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前二者取其国名,后二者取其姓氏。毛氏说诗,以《左传》、《尔雅》为依据,被称为“古文经学”,其余三家被称为“今文经学”。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使毛诗盛行,鲁、齐、韩三家诗于魏晋后亡佚。现在我们读到的《诗经》,就是《毛诗》,即汉代毛公讲解和流传下来的本子。 5(《蒹葭》是十首秦风中的第四首。秦,国名,其地即今天陕西、甘肃部分地区。关于国风,朱熹在《诗集传》中说:“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朱熹还 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歌,各言其情者也。” 三、作品串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