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试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及其研究方向

试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及其研究方向

试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及其研究方向
试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及其研究方向

试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及其研究方向

郭树勇

【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研究进入低潮,一方面与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谷有关,另一方面也表明,我们过去的研究视野稍显狭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体系,至少包括经典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苏联特色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以及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等四个子系统。与时俱进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应该借鉴现实主义、新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的理论资源。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研究的遗产与困惑

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理论)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中国学界曾经积累了宝贵的研究经验,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北京大学梁守德教授对民族解放运动的研究,北京大学李石生教授对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研究,复旦大学陈其人教授对殖民地经济的研究,复旦大学刘星汉教授对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念的研究,人民大学冯特君教授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姜琦、张月明等教授对苏联问题的研究,外交学院鲁毅教授和国际关系学院张季良教授关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国际关系理论的尝试,上海交通大学俞正樑教授对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战争现象的原因的研究,以及中央党校姜长斌等教授对苏东问题的研究,等等,成为后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的重要知识基础,也为外交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可以这么说,中国之所以避免步入苏联式社会主义道路和对外政策模式,之所以成功地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在资本主义世界的汪洋大海里始终能够战胜惊涛骇浪,除了战略文化、国内政治、社会基础和国际关系诸因素以外,国际共运与民族解放研究成果对决策层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原因。

但苏联解体后,昔日在民族解放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方面有突出优势的中国学界和苏东学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研究低潮。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研究之所以进入低潮,一方面是因为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谷,社会主义运动发生转向,现实世界的根本性变化,对长期以来被奉为圭臬的斯大林释义下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严重挑战;另一方面表明,我们不可能完全按照过去的路子研究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需要另辟蹊径,从现有的所有文明成果和学术资源中汲取新鲜养分。目前,国内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研究形势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一是系统性不强,人们往往基本上是选择其语录,了解马克思主义对待国际事务的出发点,运用原著中有关论述来指导国际关系研究;二是虽然对马克思国际关系理论做了深入的研究,但未对全面意义上的国际关系理论进行具体的阐述;三是相关研究成果偏少,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发表的论文篇数仅占国际关系理论论文量的5%弱。与此相反,近年来,国外特别是西方学者的研究颇有成效,出现了一批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问题的有影响的著作,如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科克斯的《社会力量、国家与世界秩序》,他们受葛兰西、卢卡奇等人及法兰克福学派影响较深,独特地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在当代条件下的嬗变。

二、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是一个开放而复杂的体系

长期以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的研究形成了若干观念,其中两个尤为突出:一是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缺乏体系性,认为马克思没有专门地研究过国际政治,也无意建立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透视国际政治的思想体系。二是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仅限于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或扩大到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对于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以及20世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葛兰西,没有给予足够的学术关注。如果第一个观念暂且成立的话,那么第二个观念似乎有失褊狭。

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体系。它至少有以下四个子系统(见表1),即:以世界交往、国际阶级斗争与世界革命为主要视野的经典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以帝国主义战争、民族解放为主要视野的苏联特色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以霸权、批判

精神和资本主义世界为主要视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以及以和平与发展、国家崛起与融入世界为主要视野的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

(1)以世界交往、国际阶级斗争与世界革命为主要视野的经典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主要代表是马克思、恩格斯,他们以阶级斗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等哲学理念,来研究国内政治与社会矛盾,进而扩及国际政治。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主要关注世界范围内的生产交换与社会革命的内在必然性与外在实现形式。其研究国际政治的主要概念是:“世界历史”、“世界性场所”、“世界交往”、“世界市场”、“世界革命”、“殖民制度”、“商业战争”、“民族压迫”、“被剥削者的兄弟联盟”、“阶级斗争”等,他们的主要结论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缔建一个共产主义社会。用现代国际关系学的术语述之,经典作家的主要国际关系思想有以下几个组成部分:一是国家利益是各阶级对本阶级利益普遍化和共同体化的社会建构,形式上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二是国际社会是一个世界体系,资本主义的发展把世界结成了一个经济全球化与相互依赖的有机体,而殖民制度和商业战争则揭开了现代国际关系的第一幕;三是国际冲突、国际合作和国际格局等国际关系,根本上是“两个起决定作用的”阶级之间的关系;四是“国际政治的秘密”是大国之间的霸权政治与侵略战争,要“根绝一切战争”和结束霸权政治的最根本道路是无产阶级革命,其目标是创造一个以和平作为国际原则的新社会;五是世界生产力与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将逐步消灭地域性共产主义,最终导致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同时实现共产主义。

(2)以帝国主义战争、民族解放为主要视野的苏联特色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主要代表是列宁、斯大林等,他们主要从被压迫民族解放的角度,探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内在必然性与外在可能性,基本上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概念体系,如“阶级斗争”、“殖民制度”、“殖民战争”、“世界革命”、“民族解放”、“民族压迫”、“世界市场”等,同时对于“世界革命”概念的含义进行了重新界定,以此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增加了一些新概念,如“帝国主义”、“被压迫民族”、“一国革命”、“和平共处”、“帝国主义和平”、“时代”、“战争正义性”;也有了一些新的判断,如“民主的和平”只是“前后两次战争之间的‘喘息’”、“帝国主义战争不可避免”、“世界上存在两个平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力量包含总危机”、“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等,提出了世界革命的新思路。具体地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时代是研究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人类进入“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二是这个时代国际关系主要特点是,帝国主义“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居民实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杀”,“强者公然掠夺弱者”,世界体系变成了垄断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三是帝国主义把世界分为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民族压迫国际化、全球化,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成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四是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战争和不断重新划分殖民帝国;五是战争与和平都是政治的继续,“战争是和平时期政治的继续,和平是战争时期政治的继续”,帝国主义战争与“民主的和平”是帝国主义政治的继续;六是和平共处是处理过渡时期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等等。(注:参见王沪宁主编:《政治的逻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28~668页;梁守德、洪银娴:《国际政治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18页。)

(3)以霸权、批判精神和资本主义世界为主要视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其代表人物是葛兰西、科克斯、吉尔、沃勒斯坦等人。这里所谓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是指受到卢卡奇、葛兰西等影响下的重视社会本体论、市民社会建设和社会批判精神同时又兼顾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思想方法,它显然是一种思想庞杂、不乏矛盾的思想体系,有时也称新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二战之后的各种思潮与传统马克思主义方法融合和碰撞的产

物,它试图发掘和弥补马克思在非经济领域的思想潜能,光大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哲学取向,同时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应用于晚期资本主义统治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借鉴了许多新的学科,其术语也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例如:“国家”、“市民社会”、“世界体系”、“中心”、“边缘化”、“社会批判”、“依附”、“文化领导权”、“霸权”、“公共领域”、“生产国际化”、“历史结构”、“优势竞赛”、“文化重建”、“文化殖民”、“实践旨趣”、“意识形态”、“晚期资本主义”、“合法性危机”等等。其内容较为广泛:第一,霸权是权力、观念与制度的统一体,不仅是物质力量,还是文化领导权,摧毁霸权不但表现为暴力冲突,还表现为文化领域的斗争;第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发达的核心与欠发达的边缘之间存在着剥削交换关系,并对应着不同的劳动控制形式;第三,社会、国家与秩序具有辩证关系,生产组织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社会力量,新的社会力量反过来又塑造了国家结构,而这种国家结构若在不少国家范围内发生同样的变化和“溢出效应”,则会改变世界秩序;(注:[美]罗伯特•J.科克斯:《社会力量、国家与世界秩序:超越国际关系理论》,载罗伯特•O.基欧汉编,郭树勇译,秦亚青校:《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6~232页。)第四,国际关系研究应该重视历史社会学方法,把当今的国际现象和国际实体置于特定的历史时段、文明环境和国际国内因素互动背景之下考察,其中生产关系、社会力量与政府合法性等因素发挥了重大作用,(注: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0~168页。)等等。

(4)以和平与发展、国家崛起与融入世界为主要视野的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其代表人物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半个世纪以来,三代领导集体所代表的国际关系思想,一方面继承了经典作家的思想,如“全球化”、“世界交往”、“和平共处”等,也创造了一些独特的概念如“一边倒”、“三个世界”、“武装共处”、“反帝统一战线”、“改革开放”、“国家利益”、“一国两制”、“韬光养晦战略”、“国际关系多极化”、“世界新秩序”、“和平与发展”、“国际关系民主化”、“新安全观念”、“战略机遇期”等。另外,一些新的命题也令人耳目一新,如“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发展是硬道理”、“世界大战一时打不起来”、“世界大战可以避免”、“国家利益至上”、“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人权高于主权是站不住脚的”等。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转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世界大战可能避免,维护和平是有希望的。二是广大殖民地纷纷独立后,世界“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国际社会出现了两大阵营、两个中间地带以及三个世界,即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亚非拉经济落后国家和欧洲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两个中间地带,“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除日本之外的亚洲、整个非洲以及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注:谢益显:《中国外交史(1949—1979)》,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43页。)三是发展中大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后,要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要真正做到不结盟,既要反对霸权主义,又要发展与西方大国的正常关系,不以意识形态定亲疏,对国际问题,按事件本身是非曲直作判断;四是社会主义国家要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提高世界交往力,坚持改革开放,逐渐融入国际社会,为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迈进打下基础。五是国家根本利益高于政治制度利益,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可以采取“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形式。六是在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一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要理性地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其中包括联合第三世界国家共同反对霸权主义,但坚决不当第三世界的领袖,冲破意识形态障碍,扩大党际交往对象,尊重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在政治制度变迁上的选择,在地区冲突问题上持相对超脱态度,反对超级大国对我制裁干涉同时又要发展友好关系,从而开创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新局面。(注:颜声毅等:《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概论》,北京:长征出版社,2002年版。)七是以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推动国际关系多极化和民主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等等。

上述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的四个子系统,是从思想体系来分类的,若将之抽象化和简单化,纳入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分析,则可以视为三个形态的外化。这个三个形态即为经典形态、发展形态和当代形态(见表2):

从图表可以看出,四子系统的分类是相对的,形态分类是对系统分类的补充。不同的系统之间有交叉性,如苏联子系统内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托洛茨基虽然生活在苏俄时代,却坚持不断革命的理论,实际更像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又如毛泽东与邓小平虽都有其中国特色思想,但却对时代判定有着截然不同的观念,毛泽东的思想只能是发展形态与当代形态之间的过渡形态。另外,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的重要部分,是一个独立的子系统,但从形态分类上看,西马的葛兰西-沃勒斯坦-科克斯不能构成独立的发展阶段,只能勉强地归入发展形态。从这个意义上看,形态分类也是相对的。

三、借鉴西方国关理论成果,推进马克思主义国关思想研究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三大流派(现实主义、新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均为美国产物。严格地讲,除了美国学派之外,北欧学派、法国学派特别是英国学派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囿于篇幅,我们主要阐述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兼顾英国学派的一些成果。美国理论所以成为国际学界的主流,除了美国本身是超级大国,“拳头大,声调高”,大力推广其意识形态、话语霸权外,客观上美国学派的理论针对性强、研究方法创新、现实功能明显。表3可粗略说明这几个特点。

然而,具体到我们的研究与美国理论如何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个问题上,学界往往持一种谨慎的态度。可能有几个原因:第一,马克思主义解决的是长时段的大问题。即两类制度如何斗争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问题,而西方学说主要解决具体小时段的问题,两个学说的层次和高度不一样,难以平等对话。第二,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的基本立足点是世界主义的,而美国主流国际关系理论都是国家主义的,为了国家崛起要求马克思主义向西方理论借鉴,似乎有实用主义与机会主义之嫌。第三,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学说在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上是根本对立的,具体上谈相互借鉴有难度。

对这些观点,我们逐次分析。第一个观点。关于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是从宏观出发的,而美国理论多是中观或微观理论,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这种现象与大陆哲学和英美哲学之间的视野差别有关。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大多起源于大陆国家,反实证主义倾向明显,思辨性较强,往往是从原则和立场出发,对经验特别是具体情况下的经验规定得不甚详细;而美国理论多半受实证主义影响较大,即使是原本辩证性很强的建构主义理论,也逐渐接受了结构主义与实证主义的方法。这种差别在很多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上都存在,却没有影响交叉发展。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从来就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马克思的阶级斗争思想受到柏拉图、李嘉图等人的影响,恩格斯的国家起源思想受到摩尔根《古代社会》的启发,列宁的帝国主义学说借鉴了霍布森的《帝国主义》,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理论与法国人类学家阿尔弗雷德•索维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江泽民的“新安全观”与1982年帕尔梅委员会的合作安全概念也有某种重合。近20年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霸权、世界秩序、世界体系等问题上的开创性研究表明,马克思主义完全可以借鉴西方理论中的有用成果。

第二个观点。不可否认,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就其本源而言是世界主义的,它关注的是全球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高度发达和危机的程度下,如何进行世界性的社会主义革命,但是它并不排斥对一些民族问题的思考,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从经典形态向发展形态、当代形态的转换过程,就是不断正视和接纳民族主义的过程。我们认为,至少有四个因素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从经典形态向当代形态转换,它们分别是时代主题因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主角因素、全球化进程因素以及民族主义因素。前三个因素是重要的:时代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形态转换的一把钥匙,一战前后、二战前后以及冷战结束前后

的时代变迁,意味着国际关系实践体系的变迁,时代主题变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必须发展变化;德国社会民主党、苏俄(联)以及中国先后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主角,各个政治实体在国际体系中的不同地位、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不同地位以及本民族不同的政治文化传统,导致了理论形态建构方向和特色的不同;全球化向世界的展开程度和范围,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的生成,150年来全球化从欧洲向世界范围转换,从经济领域向非经济领域转换,并且逐渐为国际关系行为体所接受。与上述三个因素相比,民族主义似乎更为重要。

民族主义是与国际主义或世界主义相对立且远较后者更为强大的政治社会文化思潮,是任何社会学说都不能低估的力量,是现代世界的规定性。在现代性尚未完全丧失其合理性和现实性的历史条件下,任何学说都试图假其名而行之,或者至少不能完全排斥它,否则就不能成为一种实践性政治学说。从历史上看,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克服却又接纳民族主义的过程。最初,马克思并不否定民族主义,认为民族国家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最好政治形式,但是随着全球化与世界交往的扩大,国家被国家间相互依赖所代替。19世纪下半叶,工业化的普及、自由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拓展、新康德主义对黑格尔主义的取代、工人运动的国际化,均表明了19世纪初盛行于欧洲大陆的民族主义出现了弱化,而正是这种弱化是形成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经典形态的基本因素。但是这种趋势没有一直发展下去,“工人没有祖国”论断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号召,在20世纪初期遇到了严重挫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再一次显示了民族主义的强大力量,各国工人都站在本国的战壕里殊死保卫自己的祖国。20世纪初民族主义在欧洲的再度兴起,是导致发展形态的主要缘由。列宁抓住了这个机遇和挑战,果断而天才地提出了“一国革命论”,把建设共产主义的视角从世界范围转移到一国范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民族主义的又一次演示,它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也把列宁与威尔逊共同倡议的民族解放运动推向新的高度,雨后春笋般的民族国家带动了叠又一波的世界性民族主义浪潮,苏联、东欧、越南、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关系虽然坚持了国际主义原则,但这种原则往往是“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国际主义”,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中苏论战与珍宝岛冲突、中越边境冲突等再一次彰显了民族主义对于国际主义的巨大影响力。

第三个观点。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学说确实有着巨大的差别,但是,并不能说两者之间没有联系。从某种程度上讲,两者都是开始于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社会进步向前的观点,与美国学派中的理想主义是一致的,正因为如此,列宁与威尔逊总统共同倡议“民族自决”原则。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与现实主义也有相似的地方,比如两者都认为国际关系的本质是冲突的,只不过后者认为是人性之恶造成了国际冲突,而前者则强调国内国际的阶级斗争与阶级冲突是国际冲突的基本来源。马克思主义与建构主义的相似点在于,两者都认为世界是某种力量的建构,而这种力量不独是物质力量,用马克思的话说,“现实不仅仅是外在于人的客观律令,而且是由意识影响的”,“人创造自己的历史”,列宁也说,“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关于美国主要流派与马克思主义的联系,我们可以用表4来简单图示。

从表中不难看出,美国主要流派与马克思主义有着许多的联系,就本体论而言,马克思主义与新制度主义特别是建构主义更近一些,三者都认为,国际关系学面对的对象世界,根本上讲不全是物质的,而是社会的、实践的,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的论点更加支持了这种看法,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讲,研究马克思主义借鉴新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成果是可行的。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以及目前大行其道的国际政治经济学(IPE)研究,都是一种成功的尝试,加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上的独特贡献,似乎从其政治经济学到国际政治经济学是符合逻辑的发展。从认识论上看,四大流派都全部或部分地坚持可知论,承认世界是客观的,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同之处在于,建构主义(实际上也包括怀特、布尔代表的英国学派及

其他传统现实主义者)坚持不能完全用实证主义的态度对待主体建构的世界。从方法论上看,马克思主义与建构主义更接近一些,都坚持社会学方法论。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完全可以借鉴现实主义的国家利益概念和新制度主义的权力与制度关系的角度,也需要从建构主义那里汲取理论资源。

建构主义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理论。建构主义的主要研究方法是社会学方法,尽管释义学、符号学方法都起了一定的作用。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国际政治的历史很长,但真正促使国际政治社会学(IPS)成为一门学科,从本体论的角度对待国际政治,则是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的兴起。不能把建构主义的兴起简单地等同于IPS的兴起,后者的意义更为广泛。IPS与IPE一样,从大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国际政治,不过前者侧重于从社会性和国际政治文化,后者注重从利益、成本角度来进行研究。马克思既是政治经济学大师,又是“政治社会学之父”。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显示出了他独特的社会实践本体论思想。我们从建构主义和IPS的角度,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世界交往”思想,并进而把握马克思的IPS思想。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世界交往”的概念,从社会哲学和历史哲学的高度对世界前景做出科学的判断。世界交往不是纯粹的物质概念,包含精神交往的成分,类似于世界性生产关系,但这种生产关系中有文化认同的内容。马克思把世界交往看成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基本动力,“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时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页。)在马克思IPS思想中,世界交往概念是“世界生产力”、“经济全球化”、“战争”、“世界革命”等概念的基础,同时,世界交往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共产主义“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9页。)可见,由建构主义研究进入IPS研究,由IPS进入马克思的IPS思想,从而深化了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的研究。

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

国际政治的秘密_对马克思国际政治观的政治社会学重读

国际政治与国际法 “国际政治的秘密”: 对马克思国际政治观的政治社会学重读 郭树勇 【内容提要】马克思关于“国际政治的秘密”的观念,是理解其国际关系思想的一把钥匙。用霸权与侵略战争来简洁地解读马克思关于“国际政治的秘密”的观念,无疑方向是正确的,它深刻地指出了国际政治欺骗性的一面,然而却未全面阐述国际政治复杂性的一面。关于后者,有必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与马克思的国际关系思想总体框架,从国际政治社会学的角度加以分析,其中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外交史及霸权构成的各种观点尤为有益。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国际政治 秘密 国际政治社会学 马克思从世界历史转变的宏大视野所提出的一系列国际关系思想至今仍有指导意义。一方面,马克思研究的对象是处于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全球化及其不断扩展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与国际社会,而这个对象目前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仍然处于主导地位,“马克思是我们同时代的人”的说法并非没有理由;另一方面,我们囿于种种局限未能穷尽对马克思政治哲学包括世界政治哲学的认识,随着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我们需要对后者作重新的解读。马克思关于“国际政治的秘密”的观念包含了他的主要国际政治观,是理解马克思国际关系思想的一把钥匙,本文试图用国际政治社会学对此加以重新解释。 一、“国际政治的秘密”说法的由来及其一般解释 1848年革命以后的十多年里,欧洲工人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遭受了重大挫折,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过程中,马克思将理论视角转向了国际政治。要掀起工人运动的新高潮,推动人类解放事业向更高的层面发展,必须建立一种工人阶级的国际政治斗争的联盟。为此,他于1864年领导并成功促进了第一国际的成立。为了明确地表明第一国际的宗旨,以理论与知识加强对工人阶级运动的指导,马克思代表第一国际撰写了《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就是在这个宣言中马克思提出了工人要了解国际政治的知识,要“洞悉国际政治的秘密”。 (一)马克思提出“洞悉国际政治的秘密”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在宣言中指出了三点:一是尽管英国工业发展与对外贸易增长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作者简介:郭树勇,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华版)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 及其基本特征 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 (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 (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① 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发展变化的。没有认为世界统一) ② 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 ③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1)辩证法: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 (2)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 产生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②自然科学前提③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基本特征:★★ ①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 ②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理论体系(内容); ③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阶级属性、根本特征、社会作用)。 二、物质与意识 1.辩证唯物主义 的物质观 2.意识的起源、 本质与作用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③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① 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② 哲学的基本问题 ③ 哲学的主要派别 ①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②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③ 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 意识的本质 ③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④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①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学习总结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学习总结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这门课共学写了20 课时,对于学生生涯最后一门社会科学类课程,我倍感珍惜,每次课都比较认真地听讲,老师们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对这门课的内容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作为一名工科学生,进入这样一门完全陌生的领域后,感觉非常震撼: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习就是开拓。结合了网上的内容,对这门课的基本知识,我进行了一小点梳理。 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是一个完整的、开放的科学体系,它由实事求是、矛盾分析、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实事求是是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其他三个方面是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和展开。此外,辩证逻辑方法,作为唯物辩证法在思维领域的应用,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的重要内容。现代科学方法论主要是信息方法、控制方法、系统方法,它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新的方法。尽管从学理上来说不能直接包含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体系内,但是给予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以启迪和补充。比如系统方法,它很显然的补充了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方法,所以是很有价值的。(一)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这个词出于《汉书?河间献王传》,原指一种治学态度。在30年代末,毛泽东就明确使用实事求是的概念,并进行新的解释,赋予了哲学命题的含义。在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系统阐明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 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根据这样的解释“,实事求是” 就是用中国语言表述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的思想方法。作为思想方法,它要求人们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发挥主观能动性,探求事物内部的客观规律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以实践为基础,实践以理论为指导;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思想方法是与主观主义的思想路线、思想方法根本对立的,也是在与之作斗争中形成的。 主观主义是一种从主观意志和愿望出发,从书本和某些原则出发,不顾客观 实际情况,违背客观规律的唯心主义思想方法,曾经给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其基本特征是主观与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是主观主义的两种表现形式。教条主义以书本为出发点,照抄照搬已有的结论和别国的模式;经验主义是从狭隘的经验出发,忽视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两者的出发点不同,但都是从主观出发,脱离客观实际,因而不能正确地认识客观实际,寻求客观规律,都是极为有害的。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必须时时处处防止和纠正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钟卫华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定义述评 1. 领袖人物给马克思主义下的定义 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这一定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来加以界定的,突出了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但是没有揭示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本质,也没有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同时会被人误解为只要是马克思的言论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会把马克思主义不同时期形成的成熟的、不成熟的观点都当作真理性的东西。斯大林则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群众的革命的科学,是关于社会主义在一切国家中胜利的科学,是关于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这个定义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但同样没有揭示马克思主义这门完整科 学的研究对象,只强调了自然和人类社会,而把思维领域排除在外。可见,列宁 和斯大林是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定义的。 2. 国内学者给马克思主义下的定义 国内学者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根据自己的知识、阅历和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定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高放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国际无产阶级领袖和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 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这个定义是简洁的一个定义,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

精髓,但不够完整。 吴江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历史科学,是一门迄今为止我们所获得的具有最高视野的阐述人类历史发展的科学,也就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大史学,其中包括着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这一定义有其合理性,但同样会让人 发生误解,很多人就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产物,随着特定历史条件的消失和环境的变化,对今天马克思主义是否还适用提出了质疑,甚至以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产物来否定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适用性。 段若非也给马克思主义下了一个定义,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世界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更特别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这一定义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言,并没有反映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状况,并且这个使用了“特别是、更特别是”的递进副词,这就“把关于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论,看成不 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更特别’的内容;即使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 律理论,也被看成不是马克思主义‘更特别’的内容。” 程恩富则认为,经过数十年国内外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定义的探讨和争论, 可以给出马克思主义四层面的新定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从创立主体层面界定),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 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术思想和科学体系(从学术内涵层面界定),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指导思想和科学体 系(从社会功能层面界定),是关于人生信仰和核心价值的社会思想和科学体系(从价值观念层面界定)。”除此之外,还有梅荣政、赵家祥、梁树发、郭大俊、桑志达等学者也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考研真题(1996-2018)

一、简释题 1.里根主义 2.钢铁盟约 3.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 4.中非经济关系四原则 5.诺曼底战役 6.戴高乐对未来欧洲的构想 7.协约国集团 8.美国独立战争 二、论述题 1、试论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地位 2、评八十年代上半期的美苏关系 3、试论新技术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4、试分析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

一、简释题 1.洛美协定 2.1958年台湾海峡危机 3.发展中国家基本经济特征 4.(日本)综合安全保障战略 5.美英战争 6.三国同盟 7.第三帝国 8.大东亚共荣圈 二、论述题 1、评冷战结束后,美俄对外战略的调整; 2、试论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重要意义; 3、评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4、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的形成

一、简释题 1."小协约国" 2.钢铁盟约 3.苏联东方战线 4.新技术革命的基本特征 5.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6.新日美安保条约 7.埃以"和平协定" 8.经济互相依赖理论 二、论述题 1、试析北约东扩的背景和影响 2、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英德战略三角关系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的新发展

一、简释题 1.日美安保体系 2.改革开放后中国新型党际关系准则 3.冷战后的新安全观 4.罗斯福总统的隔离演讲 5.相互依存的敏感性 6.大国伙伴关系热 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8.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应具备的条件 二、论述题 1、试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际关系的的变化 2、试论"一国两制"与香港回归的意义 3、新科技革命对21世纪国际关系有何影响

一、名词解释 1.布列斯特和约 2.远东慕尼黑阴谋 3.霸王战役 4.哈尔斯坦主义 5.拿骚协议 6.美国战略防御计划 二、简答题 1、"东方战线"在苏联卫国战争中所起的作用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冷战后北约战略新概念 三、论述题 1、分析希特勒在二战前的外交战略 2、试分析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的内容和作用 3、试论全球问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和认识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座,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用辩证方法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从它的本质来讲是物质的,物质按照本身固有的对立统一规律运动、发展,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

浅谈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必要性

WORD格式整理版 海南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 实践教学论文 (二○一五至二○一六学年度第一学期) 论文题目:论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 学生姓名:暨巧莹 学生学号:20141602310007 所在学院:信息与科学技术学院 年级专业:2014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任课教师:丛德生 完成日期:2015 年 11 月 21 日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制

论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制度的不断深化,现代大学生在就业、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正在承受着莫大的压力,快节奏、新问题、新状况的不断涌现,常常使大学生在思想觉悟和认识上感到迷茫、无力。因此在新的文化发展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必须要与当今社会同肩并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开创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而对思想教育工作最有利的基础思维方式就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大学生的必要性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现状所决定,是改革开放的需要,也是批判错误思潮的需要。因此,当代大学生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必要性 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19世纪中期,此时,西方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英国率先引起了第一场工业革命,随后德国、法国等国家相继也开始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社会生产力有了跨越性的提高。与此同时,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浮出水面,经济危机爆发,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也日益增强。 随着大批的工人起义,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这个大舞台。针对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弊端,时代发展呼唤一个新的科学理

我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看法

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机器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大量精神财富,连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的时间中创造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库。它涉及的诸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无论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还是人类文明继续发展进步的新时代,都当之无愧地称得上博大精深。 马克思主义的晨曦照耀在古老的东方,给黑暗中的中国带来光明,使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走向自为,中国人民的精神从被动转为主动。它一经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便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日出东方,开天辟地,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的耀眼光辉和巨大威力,使越来越多的人崇敬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 很多人都认为马克思主义非常深奥,而且没有什么用,因此没有兴趣去学习。其实不然,如果我们用心,就会发现它和我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或多或少启着指导的作用。我发现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有时会不自觉的应用一些马克思主义原理,但是我们并不知道,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我相信别人也会有同样的经历,扩大化来说整个社会因该都存在着这样的一种现象,但就是不统一,有很多价值观相差很大的地方。正是这样,我们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来认识我们自身和这个社会,以便我们可以更好的和他人交流相处,更默契的为我们的社会主义中国梦做贡献。我相信当我们踏上社会就会明显的感觉到这种思想对我们的影响之大,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各个角落。

我觉得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收获挺大的。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让我更深刻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形成的,而且更进一步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给我带来了深远意义。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我应该遵循的原则。我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受益匪浅。这么精彩的课程如果没有用心学的话直接来说就是白上大学,白交学费了,因为我们没有学到大学生应该具有的优秀的思想品质。 作为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培养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个人觉得当代大学生使命感应该是很强的,我们这一代人可能是一二十年后的国家领导人,制定政策,法律,可以影响整个国家的一代人。即使能够影响整个国家的走向的也就仅仅是中央那么几个人,但是余下的却也担负着提高整个国家国民素质的责任。看一看现在社会方方面面,各行各业,每每在新闻出现让人出现一些让人惋惜的事件,这些事件的背后我看有很大比率的素质问题。如果说大学生这个群体都不能带动国民素质的进步的话,哪到底哪个群体,哪个组织有如此庞大的数量,还有如此良好的理论基础来提高国民素质。国民素质的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热点难点问题与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热点难点问题及答案经远离了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恰恰是非 1 的、1.问: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教条的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失败。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面 答: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问题可以从内容和历史使命两个方对着西方社会的和平演变政策的大举压境,不仅没有坚持马克思 面来回答。首先,从内容上说,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体现在马克主义,反而在“新思维”的指导下,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 思主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相互联系,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和侧面论位和指导作用,这才是前苏联社会主义解体的真正原因。 证和解决共同理论主题——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与趋势。具 体的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其 3.问: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吗?还有没有别的标 中辩证唯物主义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然观;历史唯物主义准? 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在自然观基础上对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的理答: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说,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 论观点。两者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世一标准,不存在其它的标准。当然,这并不排斥人类理性和逻辑 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证明在检验认识真理性过程中的作用。可是,逻辑证明尽管重要,内容,马克思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但它毕竟是一种理性思维活动。逻辑证明的前提、规则、结论, 观点和方法,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仍然要通过实践检验去确定其真理性与科学性。逻辑证明是实践 的基本矛盾,论证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它既是马克思主义检验的必要补充,却不能代替实践检验,也不能脱离实践单独进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运用,又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行。具体的实践有局限性,实践检验认识只能是一个过程,无限 理论验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标指向,马发展的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认识的真理性。因此,在坚持实践标 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准时,要防止把实践标准简单化。 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论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 预测和描绘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图景,也使社会主 4.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否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义理论从空想变为了科学。综上所述,从理论内容上来说,马克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 思主义理论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不同的理论层面论证和展示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 了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的理论命题,三者紧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 密联系,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其次,从观性和差别性。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使命——解放无产阶级及全人类来说,马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 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解决的是人类如何从自然对人的束缚中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 解放出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解决的是人类如何从社会对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 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在马克思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当时所处的历史时代下,如何解放无产阶级;科学社会主义是无 5.问:在高度机械化、自动化的企业里,价值是不是唯一的由工 产阶级和全人类获得自由和解放的前景与方面的描绘。三者从时人的活劳动创造的?先进的机器设备是否也能创造价值? 间、空间、条件不同的维度指向了一个共同的历史使命——解放答:在高度机械化、自动化的企业里,商品的价值也只能是由工 无产阶级和全人类。总之,无论从理论内容,还是历史使命上,人的活劳动创造的。先进的机器设备并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因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相互联系为一个不可分割为机器设备并不是独立的生产要素,它不能离开其他生产要素 的整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也通过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彼(特别是人的劳动力)而独立存在。机器设备的开发和应用离不 此联系展现出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认识来源于对马克思开包括科技人员、生产人员、管理人员等在内的众多的“总体劳 主义理论整体性的认识和把握。动者”的艰辛劳动。机器设备的开启、监视、调试、信息处理和 检修等,也都离不开人的劳动。所以,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机 2.问:既然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为什么在这个科学理论的指器设备只是作为“物”的要素、作为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挥 导下,前苏联社会主义还会解体?作用的。在生产过程中,不变资本的价值可以通过活劳动转移到 答: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理论不等于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商品当中去,但它本身不会创造新价值。现实生活中,采用先进 个终极理论,由于时代背景和时代主题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设备的企业之所以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并能实现较多的利润 从它产生那一天起就面临着不断丰富、创新和发展的境况。在社收入,原因主要在于,先进的机器设备虽然本身不能创造价值, 会主义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但利用先进的机器设备进行生产却可以大大提高人的劳动生产 基础上不断解决新问题,并在不断解决新问题中获得丰富和发展。效率。在某一部门劳动生产率既定的前提下,如果哪一个个别企 但前苏联社会主义自斯大林伊始,教条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业率先采用了先进的机器设备进行生产,该企业的个别劳动生产 不顾前苏联社会主义建立的历史前提已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率就会大大高于部门平均的劳动生产率,其所生产的单位商品的 社会建立的历史前提有所不同,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教条个别价值就会低于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社会价值, 地搬用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描绘,形成了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而商品在市场上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价值进 设的模式——斯大林模式,僵化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并在此基础行交换的,因此,采用先进设备的企业在市场交换过程中就可以 上出现了种种社会矛盾,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运用本身已获得超额的价值补偿,获得较高的利润收入。

读马克思主义思想感受

读马克思主义思想感受 11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赵国浩马克思主义,相信很多国人无论是党员还是普通百姓或多或少的都了解一点或者都听过,而作为一名党员,马克思主义都是必须要学习的。毛泽东主席说过:“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可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重要性!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呢?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于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解释。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又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中国的先辈们就是坚定不移的依靠马克思主义思想,不断地与侵略者斗争,才有了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建立后一代又一代的领导人不断完善和发展并将其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使得马克思主义完全的适应了中国的国情,不仅在中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还发展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列宁同志依靠马克思主义结束了俄国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苏联国家得到了蓬勃发展,其国力之强大,使美国都感到忌惮。特别在二战

结束后,依靠马克思主义建国的苏联建立了强大的海陆空军部队,誓与美国一较高低。新中国建国后发展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全军和各民族人民。大力发展生产力,先后经历朝鲜战争、中印战争、越南战争,最终确立了世界大国的地位。 建立新中国之前的那段动荡时期,伟大的中国人民就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怎样才能救中国于水火。寄希望于封建主义,结果维新变法失败,寄希望于资本主义,于是有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人们刚刚看到希望,又被袁世凯窃取,然后称王称帝,又失败了。先辈们又不断的摸索不断地尝试,终于在马克思主义上看到了希望,可是过程是多么的漫长,八年抗战打跑了小鬼子,又迎来了3年的内战,在那个黑暗的年代人们看不多光明,可是先辈们坚定不移的依靠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在黑暗中为中国人们带来了光明。 1999年9月,英国的BBC广播公司通过新闻网页举行前风云人物的评选中,马克思名列榜首,被评为过去千年中最伟大的思想家。西方媒体认为,马克思主义“对过去一个多世纪全球的政治和经济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着当代马克思主义,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拓展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 通过学习,我学到了许多的知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更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历史与时间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自创立之初150多年来之所以至今还保持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经典著作选读》复习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背景:1845年春天,马克思在布鲁塞尔草拟的一份笔记。产生背景:无产阶级的世界革命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如何超越旧唯物主义成为马克思、恩格斯考虑的重点。 地位:批判性的研究成果;在今天仍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背景:1845年秋至1846年5月,马克思很恩格斯共同撰写。产生背景:适应当时无产阶级实践革命的需要而写作,也是他们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地位:对唯物史观的第一次全面阐述;对德国思辨哲学的批判;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革命。 3.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出自:《共产党宣言》。时间:1847年12月-1848年1月。作用: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战斗口号;这一口号公开宣布了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性质和国际主义性质。 4.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出自:《<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宗教观的观点。 人民以宗教为精神抚慰从而创造了一个颠倒的世界,这与鸦片对人的荼毒一样。马克思此言意在指出宗教对于人民的害处,从而得出对宗教的批判的必要性。 5. 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指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第一次从整体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了阐述。 6. 灌输理论出自:列宁的《怎么办?》无产阶级的自觉,社会主义意识的形成,只能靠工人阶级政党的思想工作,把社会主义理论首先灌输给才智出众的先进工人,使他们接受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然后经过把他们科学社会主义灌输给工人群众以指导工人运动。所以,灌输就是教育,从外面灌输就是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教育工人阶级,克服自发性,提高自觉性,运用科学社会主义指导革命运动。 7. 马克思主义对于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及其价值(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生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阶级问题的基本理论出发点。(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阐明了全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的最重要的结论,是整个人类阶级斗争史、特别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阐明了无产阶级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历史使命,指明了阶级斗争的最终归属。 三点贡献是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的核心内容,是学习、领会、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主要之点。

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016840579.html, 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宋朝龙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18年第04期 〔作者简介〕宋朝龙,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北京 100871。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第二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于2018年5月5日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五大洲30多个国家,120多名国外学者和国内知名学者等共1100余人参加了大会。大会以“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设十个分论坛和四个高端论坛。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夏伟东、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主任徐光春以及厉以宁、欧阳淞、于鸿君、顾海良、李慎明、林毅夫等国内著名学者,第三世界论坛主席萨米尔·阿明、意大利前总理马西莫·达莱玛以及哈维、科兹、比岱、卡弗、布兹加林、阿尔卡利布、迈弗路德斯、奥尔汉加济、安德森、达莱玛、塞耶斯、胡比耶夫、赛义德、米尔勒、迦凯、奥伊蒂宁、吉乌拉斯、布伦特、舍甫琴科、考普夫、施拉潘托克、哈夫纳维、哈利勒、希梅内斯、德雷等、考普夫等国际学者参加了各论坛的活动。在对“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讨论中,如下五个议题成为学者们热烈讨论的焦点: 第一,金融资本引领全球化的限度。概括学者们的发言,可以发现学者们实际上是在金融资本悖论逻辑的框架下揭示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的原因和诊断金融资本引领全球化的限度。所谓金融资本的悖论逻辑,是指当金融资本的生产性积累不可避免地遇到危机时,金融资本试图以非生产性积累的扩张来解决生产性积累的困境,结果却是饮鸩止渴,导致更为严重的金融、经济、社会和政治危机。所谓金融资本的生产性积累,是指金融资本作为职能资本的集中表现,是推动生产革命、流通革命和信用革命的引擎;所谓金融资本的非生产积累,是指金融资本通过价格的垄断操作、证券投机、信用欺诈、地产投机、国债和主权信用操弄等一系列手段而实现的圈钱机制。当金融资本的生产性积累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而陷入困境时,金融资本试图以非生产性积累的扩张解决生产性积累的危机,结果不但不能解决反而加深和扩大了危机,这就是金融资本的悖论逻辑。金融资本的悖论逻辑所造成的经济危机又必然向社会危机、政治危机和国际关系危机转化。在过去五六百年的世界历史中,每当世界体系中的核心国家处于上升时期时,自由贸易和国际合作就成为主流;每当核心国家处于下降期时,就会出现矛盾激化、积累中心转移、保护主义不断上升以及国际矛盾尖锐化等问题。从荷兰到英国再到美国,积累中心和霸权更替都经历了相当大的社会动荡,甚至伴随着世界大战。从1970年代起,资本主义就已进入到第二波衰退中。资本主义现在面临的危机,不是局部性危机,而是资本主义自身的危机。当下的资本主义制度,意味着资本主义体系已经进入长期衰退之中。未来二三十年乃至五六十年,我们将处于一个大动荡、大改组时期。现在美国在全球挑起矛盾的政策,就是美国霸权处于下降期的表现。特朗普政权则是美国垄断资本主义趋于衰败的表现。此次资本主义自身危机的真正答案是如何逐步走出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人类如何跨越资本主义。马西莫·达莱玛、迈弗路德斯、欧兹·奥尔汉加济、阿明、如姆鲁·图阿松、大卫·施瓦茨曼教授、许建康研究员、李慎明研究员、丁晓钦教授、宋朝龙研究员等国内外学者对金融资本的悖论逻辑及其所引起的结构性危机、对金融资本引领全球化的限度做了发言和讨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提出了自我意识主要关注于客体与自我的关系,实现了对希腊哲学的超越;提出了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完善了自我意识结构;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论文篇一论马克思博士论文对黑格尔哲学的继承和超越 摘要: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提出了自我意识主要关注于客体与自我的关系,实现了对希腊哲学的超越;提出了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完善了自我意识结构;提出了自我意识必然面对和解决不同的时代问题。马克思博士论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源头和马克思公开出版的第一部著作。本文立足于文本,具体分析了马克思通过博士论文究竟在哪些方面批判继承了黑格尔哲学,又在哪些层面实现了对黑格尔超越。 关键词:马克思博士论文;黑格尔;自我意识 一、马克思博士论文中自我意识哲学的提出 人们对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的地位评价并不高,称其为马克思“不成熟时期”的作品,也不具有独立意义和价值。这种观点的理由在于,虽然马克思在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下开始用个别自我意识来冲破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也闪现了一些零星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比如提出了“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是哲学的世界化”来说明哲学的世界批判意义,但是这种尝试仍然是在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基础上开展的,所以总的说来这时马克思还是一个彻底的黑格尔主义者。 事实上马克思已经在《博士论文》中,对黑格尔哲学及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展开了批判的考察。所以,与其说《博士论文》是青年黑格尔派的马克思的不成熟著作,不如把他看成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一次尝试性突破,这对于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史前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博士论文》开始就讨论了关于伊壁鸠鲁主义、斯多亚主义、怀疑主义三大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定位,在马克思眼中,希腊哲学看起来似乎遇到了一出好的悲剧所不应遇到的结局,即平淡的结局。在希腊,哲学的客观历史似乎在亚里士多德这个希腊哲学中的马其顿王亚历山大那里就停止了。 马克思认为,这样一种理解显然割裂了罗马哲学与希腊哲学的内在关联。这正是他要区别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和伊壁鸠鲁原子论差别的一个重要动机。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是外在的,只是量上的相互组合和凝聚,以这种眼光看待希腊哲学与罗马哲学,势必会得出上述的结论。而伊壁鸠鲁的原子则是原子自身的各种变化,是原子的本质与存在的关系,是内在的关系,以这种眼光看待希腊哲学与罗马哲学,结论很显然,所谓的罗马哲学不过是希腊哲学的新的形式。所以,希腊哲学的死亡就如英雄之死:英雄之死与太阳落山相似,而和青蛙因胀破肚皮而死不同。太阳的落山不过意味着新的旭日东升,希腊哲学死亡之处,正是新哲学重生之地。 《博士论文》中对自我意识哲学的肯定,这一点是和青年黑格尔派一致的。在第一部分中,马克思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基本差别,即对人的知识的真理性和确定性上、对待学问的态度和实践上,以及对反思的形式上。 在对知识的真理性和确定性方面 马克思认为,在对人的知识的真理性和确定性上。德谟克利特采取怀疑的、不确定的、模糊不清的态度,伊壁鸠鲁则采取独断的态度,坚持一切感性直觉都具有客观真实性,感性知觉是唯一客观的现象,“一切感官都是真理的报道者”。①因此,在马克思看来,德谟克利特怀疑感性世界,伊壁鸠鲁则肯定感性世界,“哲人比大家高明之处,正在于他对自己的认识深信不疑”②。也就是说,对伊壁鸠鲁来说,唯一真实的东西就是人的感性知觉,这是唯

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辩证的唯物论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二)唯物的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2.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系研究.pdf

一、辩证的唯物论 哲学编第三章《分类。先验主义》和第四章《世界模式论》中,恩格斯通过对杜林先验主义的“原则在先”和关于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折衷主义思想的批判,论述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这两条认识路线的根本对立,指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决定着思维统一性。恩格斯认为原则不是第一性的、本原的,外部世界才是第一性的本原的,从发展上看,是先有自然界,后有人类和人的意识,不能从原则中推演外部世界,“如果进一步问:究竟什么是思维和意识,他们是从哪里来的,那么就会发现,它们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①关于思维和存在同一性方面,恩格斯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②与以前的旧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不同,恩格斯阐述了以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的辨证唯物自然观。“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③对于时空观,恩格斯阐述了时间上的永恒性和空间上的无限性,“没有一个方向是有终点的,不论是向前或向后,向上或向下,向左或向右”。④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在运动观上的两个基本错误:一是把物质和运动割裂开来;二是把运动和静止割裂开来。他阐明“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无论何时何地,没有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⑤。运动和静止是辨证统一的。不能把运动和静止对立起来,不排斥物质静止状态的可能性,只是任何静止、任何平衡都只是相对的。“从辩证的观点看来,运动可以通过它的对立面即静止表现出来,这根本不是什么困难。从辩证的观点看来,这全部对立,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都是相对的;绝对的静止、无条件的平衡是不存在的。”⑥在生命观方面,恩格斯指出“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就在于这些蛋白体的化学成分不断的自我更新”。⑦通过对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的总结,恩格斯在哲学编中揭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科学基础。 二、唯物的辩证法 恩格斯阐述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⑧针对杜林提出的矛盾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不能归属于现实的说法,恩格斯批判了形而上学思维的知性,提出“运动本身就是矛盾”⑨,事物的运动过程就是一个矛盾的不断产生和不断解决的过程。他从简单的机械位移所包含的矛盾论述到物质的更高级的运动形式,特别是有机生命及其发展所包含的矛盾。指出“生命也是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地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在思维领域也不能避免矛盾。人的无限的认识能力和每个人受主客观限制的认识能力的矛盾实际存在,并在无穷无尽的世代中、前进运动中解决。在质量观上,恩格斯论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客观性和普遍性,量变必然在一定条件下引起质变。对此,恩格斯从三个方面作了论证:第一,“度”是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从量变到质变的“关节线”。恩格斯以液态的水为例说明了质量互变规律的客观性,当事物的量变达到度的“生命线”时事物是一定会发生质变的,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第二,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是多样的。多种力量融合为一种有机整体的力量,而一个又一个力量的“总和”是一个个分散的力量的相加,量的增加或者减少会在一定条件下形成不同的质;第三,量转化为质,质转化为量,这是一条普遍规律。恩格斯以马克思《资本论》中交换价值额转化为资本以及拿破仑所讲的“骑术不精但有纪律的法国骑兵”为证据,论证了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恩格斯通过论述否定之否定规律在动物界、植物界、地质学、数学、历史学、哲学中起着作用,阐明否定的否定“是自然界、历史和思维的一个极其普遍的、因而极其广泛地起作用的、重要的发展规律”。⑩恩格斯批判了形而上学思维的“否定”,指出辩证的否定观“不是简单地说不,或宣布某一事物不存在,或用随便一种方法把它毁掉”,“任何限定或规定就是否定”。?而且它还应当是一个“扬弃”的过程:“第一次否定的时候,就必须使第二次否定能够发生或者将会发生”。这种否定实际上是指否定是事物自身的一个因素、一个方面,事物的运动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运动全过程中的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在《反杜林论》哲学编中,恩格斯系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确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辩证唯物的认识论 在《反杜林论》哲学编中恩格斯阐述了人类认识的辩证过程,论述了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在真理观上,恩格斯指出在知识领域里是不可能存在终极真理的。人的思维是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统一。从认识性质来说,思维是存在的反映,人“能够认识现存的世界”。从认识发展来说,人类的世代延续性使后代人能纠正前人的错误认识,这是一个人类认识过程的无限发展不断深化的系列。“真理和谬误,正如一切在两极对立中运动的逻辑范畴一样,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谬误,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变成真理。哲学编中恩格斯还对道德观、平等观、自由观进行了论述。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一切已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平等的观念,无论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而这种历史条件本身又以长期的以往的历史为前提”。?“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反杜林论》哲学编在一定程度上受着批判对象结构顺序的约束,虽然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全部哲学思想的论述,但在论证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