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8课程重点《藏象学说》第一节:藏象概论—人体五脏六腑的秘密

8课程重点《藏象学说》第一节:藏象概论—人体五脏六腑的秘密

8课程重点《藏象学说》第一节:藏象概论—人体五脏六腑的

秘密

二、藏象学说以什么构成五个功能活动系统?

藏象学说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等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形体官窍所构

成五个功能活动系统。

三、什么是藏?

藏:藏于体内的内脏

四、什么是象?

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五、什么是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奇者异也,恒者常也。奇恒之腑,形多中空,与腑相近,内藏精气,又

类于脏,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故称之。

六、五体?

皮、肉、筋、骨、脉五种组织结构。

七、五官七窍?

(耳、目、口、舌、鼻)合称五官;

(眼二、耳二、鼻孔二、口)合称七窍。

八、五脏包括哪五个脏?

心,肺,脾,肝,肾,

九、六腑包括哪六个腑?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十、奇恒之腑有哪些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十一、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

共同的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五脏“藏而不泻”,“满而不实”

十二、六腑的共同的生理功能?

共同的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六腑“泻而不藏”,“实而不满”

中医藏象学说重点总结

中医藏象学说重点总结 1.藏象,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2.脏腑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 3.脏有五,即心、肺、脾、肝、肾,合称五脏(在经络学说中,心包亦作为脏,故又称“六脏”)。 腑有六,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 奇恒之腑亦有六,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4.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如《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5.奇恒之腑在形态上中空有腔与六腑相类,功能上贮藏精气与五脏相同,与五脏和六腑都有明显区别,故称之。 6.心的生理功能 (1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心主血脉包含心主血和心主脉两个方面。 心主血是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另一内涵是心有生血的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 心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 (2)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作用。 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之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 狭义之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情感、性格等精神活动。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意识、思维、情感等狭义之神。《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7.心的生理特性 心为阳脏而主通明生理上心脏必须保持强大的阳气,才能温运血脉,振奋精神,温煦周身。 ②心气下降

中医藏象学之五脏六腑学说笔记

中医五脏学说 林双竹 心 (一)亚洲人正常面色: 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蜡黄:1、肝功能不好2、心血需 (二)心主血脉功能 四个表象正常异常 面色红润有光泽鲜红或淡白 舌色淡红舌,薄白苔舌尖红白腻 脉象均匀和缓有力无力结代脉温脉 心胸部感觉舒畅胸闷心悸心慌胸痛 心悸是心血虚,脉细是心气虚 神1、主宰 2、道、规律 3、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外在表现 (三)形窍志液 在志为喜:喜则气缓 在液为汗:激动紧张时出汗 在体合脉:脉象主要反映的还是心的功能 其化在面:华:花,华彩 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 心主神明功能是否正常的外在表现 正常不正常 精神振奋萎靡或兴奋过度,狂躁 意识清晰模糊,昏迷 思维敏捷,灵敏迟钝健忘 睡眠安然入睡失眠多梦 肺 (一)别称肺为娇脏水上之源,相傅之官 (二)肺的特点 运动方式 气,津液代谢,向上向外布散全身经吸清呼浊 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向全身 宣发:肺气向上向外的运动方式,呼浊 肃降:肺气向下向内的运动方式,吸清 向下向内输送侄肾,膀胱全身血都会聚于肾

(饮食---胃----脾----肺---全身) (三)功能 1、主气,司呼吸 主一身之气 (1)生成后天的精气,中气的生成和肺有关 (2)气机胸闷、腹胀 2、通调水道 3、肺朝百脉 (1)朝向,汇聚 (2)潮,推动 经吸清呼浊 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向全身 4、肺主治节 (四)形窍志液 在志为悲 在液为涕(正常的涕) 百合、梨养肺阴。 在体和皮,其华在毛 开窍于鼻 细辛,辛夷花,黄芪防己汤 脾 别称: 仓禀之官,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功能: 1、脾主运化:脾将饮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其输送至全身的作用 (1)运化水谷 (2)运化水液 饮食物 胃脾肺汗 小肠肾膀胱尿

藏象——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藏象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它是对人体内脏器官的分布、相互关系和功能进行系统的描述和解释。在中医理论中,人体被认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藏象理论是对这个整体的组成部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归纳。 根据藏象理论,人体内有五脏和六腑,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理功能。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它们分别对应五行中的火、木、土、金、水。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心脏是五脏之首,被称为“君主”,它主管血脉循环,掌控情志活动;肝脏是“将军”,主要负责疏泄作用,调节情绪;脾脏是“中土”,主管运化功能,包括消化吸收和营养供给;肺脏是“金司”,主要负责呼吸和气机运行;肾脏是“水司”,主要负责生殖和水液代谢。 与五脏相对应的是六腑,它们分别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六腑与五脏相辅相成,共同协调人体的消化、排泄和运化功能。胆腑负责储存和排泄胆汁,帮助消化和脂肪代谢;胃腑主要负责食物消化和吸收;小肠和大肠则负责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废物的排泄;膀胱主要负责尿液的储存和排出;三焦则负责调节水液代谢和温热之气的运行。

五脏六腑是中医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描述了人体内脏器官之间的密切关系和相互作用。五脏六腑的关系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解释和理解。 首先,五脏六腑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每个脏腑都依赖其他脏腑的支持和协调,共同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例如,心脏是五脏之首,它主宰着血液循环和情志活动,但它也需要肝脏的调节和疏泄功能,脾脏的运化功能,肺脏的气机运行以及肾脏的水液代谢来支持其正常工作。同样,其他脏腑也相互依存,彼此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其次,五脏六腑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特点,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相互制约和相互调节的关系。这种制约关系可以通过五行学说来说明。根据五行学说,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相互制约,维持着动态的平衡。例如,心火可以温煦脾土以助消化吸收,但如果心火过旺,就会伤及脾土,导致消化功能受损。这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得五脏六腑之间形成了一个相互调节的动态平衡系统。 此外,五脏六腑之间还通过经络系统相互联系。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一种传导气血和营养物质的通道系统。经络系统连接着五脏六腑,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通过经络的运行,五脏六腑之间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与护理 黄雅光 1,什么是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故张景岳在《类经》中说:“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基本概念: 所谓藏象,即指藏于体内的脏器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与自然界相通的事物和现象。藏,是指藏于躯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象,是指表现于外部的生理病理现象与比象。 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 藏象学说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在《黄帝内经》中,藏象学说即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 人们通过宰杀猎物及解剖战后的尸体,即对动物及人体内部器官进行了早期的观察。随着医药活动的开展,人们迫切需要了解人体内部器官的部位与形态,因此,人们对人体器官的观察成为比较自觉的行动,并力求和医疗实践结合起来。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细致地观察了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并联系当时的解剖知识,即对人体的脏腑器官及其功能活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对其相互关系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古人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观察到某些病理现象与相应的脏腑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调整某些脏腑的功能,又往往可使病理反应消失,因而分析这些病理现象与治疗效应的对应关系,即可以反证机体某些脏腑的生理功能。 3,藏象学说的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主要体现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整体性及五脏与自然环境的同一性两方面 脏与腑是一个统一整体: 心与小肠相表里; 肺与大肠相表里; 脾与胃相表里; 肝与胆相表里; 肾与膀胱相表里。 五脏与形体官窍联结成一个整体: 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 肺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 脾其华在唇,其充在肌肉,开窍于口 肝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 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开窍于耳及二阴 五脏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 五脏与五神的关系: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称为“五神脏”。 五脏与五志的关系: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五脏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根据五行学说的归属,自然界的五时、五气、五色、五味、五化等与人体五大功能系统

中医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 藏象的基本概念:藏,指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象,即征象、形象。所以,藏象是指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应于外的征象。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二、研究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腑:是位于人体颅腔、胸腔和腹腔之内,视之可见、触之可及的内脏器官的总称,是一个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相统一的综合概念,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1、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五脏与自然环 境的统一性。 2、2、从“象”来考察“脏”的功能活动。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系统连属: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 1、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有推动血液在脉中循行、周流全身、输送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主血:心行血----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循行的功能。 心生血 ----指心具有化生血液的作用。 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收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顺畅。 3、心主神志:又称心主神明或心藏神。是指心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 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4、

心的系统连属:心在志为喜,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血瘀阻则面色青紫;心气不足则面白晦滞,心血亏少则面色苍白无华),开窍于舌(心气虚则舌淡白;心阴虚则舌红绛;心火上炎则舌尖红赤),在液为汗(心阴虚则盗汗;心气虚则自汗)。 二、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1、主气: 主气主一身之气—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的作用,体现在宗气的生成和全身气机的调节。 主呼吸之气—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2、司呼吸: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具有呼吸功能。 3、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升宣、向外布散的作用。 ①肺的气化作用,将浊气排出体外; ②肺气扩散运动,将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 ③肺气布散功能,将卫气散至全身体表。 4、主肃降:指肺气具有向下、向内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①肺能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②将代谢产物和多余的水液下输膀胱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③肃清肺和呼吸道异物。 5、通调水道:是指肺通过宣发与肃降调节体内水液的运行、输布及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6、朝百脉:全身血液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至全身。 7、主治节:是指肺具有治理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的作用。 肺的系统连属:肺在志为悲忧;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液为涕(肺寒则鼻流清涕;肺热则流黄浊涕;肺燥则鼻窍干燥)。 三、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脾气主升、主统血。 1、脾主运化: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2、脾气主升:指脾气以升为顺。具体表现为升清和升举内脏两个方面。 3、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 脾的系统连属:脾在志为思;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失健运则口淡无味,或口有甜味,食欲不振);在液为涎。 四、肝的主要生理功能:肝主疏泄,肝藏血。 1、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使气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表现为:调畅气机;助脾运化及胆汁分泌排泄;条达情志;调节生殖功能。 2、肝藏血: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中医理论】臧象解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中医理论】臧象解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臧象解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藏象 一、藏象学说的定义 l l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脏象论》。“藏”,即指藏之于体内的内脏; l “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l 二者组合,脏象即为机体内脏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l 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l 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藏象学说以脏腑为基础 l 按照脏腑生理功能的特点,将脏腑分为三类,即: l 五脏 l 六腑 l 奇恒之腑 l 五脏 l 五脏名称:即心、肝、脾、肺、肾 l 五脏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内脏,具有藏精气而不泻的特点。 l 附:前人把心包列入又称六脏,但心包位于心的外廓,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其病变基本同于心脏,故历来把它属于心,仍称五脏。 六腑 六腑名称: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六腑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的内脏,具有 传化物,泻而不藏的特点。 l 《素问·五脏别论》中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

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l 备注:这里指的“满”、“实”,主要是针对精气和水谷的各自特点而言。 奇恒之腑 l 包括:脑、髓、骨、脉、胆、胞宫。 l 在形态上似腑,而功能上似脏,即不同于一般的六腑,故称“奇恒之腑”。 l 它不与水谷直接接触;而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而且还具有类似于脏的贮藏精气的作用。 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l 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这一整体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l 1、脏与腑相互对应,构成了一个整体。 l 2、五脏与形体诸窍相互连接,构成了一个整体。 1、脏与腑相互对应,构成了一个整体: l 如:心与小肠、肝与胆、脾与胃、肺与大肠、肾与膀胱、心包络与三焦就是相互对应,互为表里,脏在里,属阴;腑在表,属阳; l 脏与腑之间的表里关系,是由经脉来联系的,彼此经气相通,相互作用,两者在生理上既对立又统一,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相互传变。 l 虽然脏腑各有功能,但并非互不相干,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2、五脏与形体诸窍相互连接,构成了一个整体 l 脏腑还与肢体组织(脉、筋、肉、皮毛、骨)、五官九窍(舌、目、口、鼻、耳及前后阴)等都是有机联系的。 l 五脏各有外侯,形体诸窍与五脏各有特定的联系。如心开窍于舌,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唇,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和二阴。 小结 l 五脏之间存在着相互资助与制约的关系 l 六腑之间存在着承接合作的关系

藏象与五脏

藏象与五脏 《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 五脏,是心、肝、脾、肺、肾的合称。在经络学说中,将心包络也称一脏,合为六脏。藏象学说习惯将心包络附属于心,故一般称为五脏。 五脏共同的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但各有专司,与六腑、形体、官窍、情志、时令关系密切,在心的主宰下,形成五大功能系统。 心: 在五行中属火,通于夏气,与小肠相表里。心为阳中之阳,为生之本,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中医学从整体观出发,认为神分属于五脏,故曰“五神脏”,但主要作用归属于心,心有接受外界信息反映的能力。 心包络 (1)含义:心脏外面的包膜,上面附有脉络,是气血运行之通路。又称“膻中”。 一指心包络 “膻中” 二指气海,“膻中为气海” 三指两乳之间的穴位名。“膻中穴”。 (2)功能:保护心脏,代心受邪 《灵枢·邪客篇》:“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包络”。

肺 肺为“华盖”:脏腑中,肺的位置最高,遮覆其它脏腑,故称为“华盖”

肺为气之本,主气之脏,以五脏分阴阳,肺为“阳中之阴”,五行中属金,“通于秋气” 。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液为涕,在志为悲。肺有主气司呼吸,主宣降,主通调水道,助心行血、化血的功能。 《素问·灵兰秘典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肺朝百脉:指全身血液都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然后输布全身。 脾

脾与胃相表里,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五行中属土,为“阴中之至阴”。脾为“仓廪之官”。脾具有主运化, 主升清,主统血三大功能。脾被称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脾的生理特性 脾为湿土,喜燥恶湿: 1、脾为湿土:脾与胃位于中焦,属土,脾属脏为脾为湿土;胃属脏为阳,胃为阳土。脾体阴而用阳。 2、喜燥恶湿:同气相求,湿邪易困脾伤阳,脾不升清,脾失健运。故临床上常用香燥药健脾化湿。忌滋腻助湿之品。 肝 以五脏分阴阳,肝为阴中之阳。肝为风木之脏:肝属木,通于春气,与风气相应。 肝的生理特性: 肝为刚脏:因肝为将军之官,主升主动,内寄相火,在志为怒,喜条达恶抑郁,有刚劲躁急之性。 因此,病理情况下,肝病多见肝阴易亏,肝阳易亢,肝火易升,

第三章藏象学说第一节脏腑

第三章藏象学说第一节脏腑 第一节脏腑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在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以脏腑为基础。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照生理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以五脏为中心,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为表里,由经络相互络属。为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其共同特点是能贮藏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各种精微物质,如精、气、血、津液等;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其共同生理特点是主管饮食物的受纳、传导、变化和排泄糟粕;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其共同特点是它们同是一类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却不与水谷直接接触,即似腑非腑;但具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即似脏非脏。 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来源于古代的解剖知识。如《灵枢·经水》中说:"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二是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例如因皮肤受凉而感冒,会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因而认识到皮毛、鼻窍和肺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三是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如从一些补肾药能加速骨折愈合的认识中产生了"肾主骨"之说。 藏象学说是一种独特的生理病理学理论体系。其中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心、肺、脾、肝、肾等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讲,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

2017.06.28总结藏象学说

2017.06.28总结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在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以脏腑为基础。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照生理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以五脏为中心,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为表里,由经络相互络属。为五脏,即、、、、,其共同特点是能贮藏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各种精微物质,如精、气、血、津液等;六腑,即、、、、、,其共同生理特点是主管饮食物的受纳、传导、变化和排泄糟粕;,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其共同特点是它们同是一类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却不与水谷直接接触,即似腑非腑;但具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即似脏非脏。 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来源于古代的解剖知识。如《灵枢·经水》中说:“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二是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例如因皮肤受凉而感冒,会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因而认识到皮毛、鼻窍和肺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三是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如从一些补肾药能加速骨折愈合的认识中产生了“肾主骨”之说。 藏象学说是一种独特的生理病理学理论体系。其中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心、肺、脾、肝、肾等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讲,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

中医护理学藏象

第二篇中医护理基础理论 第三章藏象 重点难点 一、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 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和病理征象;藏象学说,就是通过考察人体外在的生理、病理现象,以了解人体内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人体内脏根据其生理特点,可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脏,即肝、心、脾、肺、肾,合称为五脏,其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腑,即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合称为六腑,其共同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此外,还有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奇恒之腑的形态大多为中空而似腑,但生理特点却为贮藏精气而似脏; 二、五脏 一心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心五行属火,与小肠、脉、舌等构成心系统;心对整个人体生命活动起着主宰的作用,故称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藏神; 1心主血脉:是指心气具有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从而保证全身组织得到血液濡养的作用; 2心藏神:是指心具有主司全身脏腑体窍等组织的生理活动和精神情志等心理活动的作用; 2.心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2在窍为舌 3在志为喜 4在液为汗 二肺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肺五行属金,与大肠、皮、鼻等构成肺系统;肺有“华盖”、“娇脏”之称;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呼吸之气、主一身之气、通调水道和朝百脉;肺气的运动主要表现为宣、降两种形式; 1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具有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其他交换的作用; 2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具有主持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 3肺通调水道:是指肺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作用; 4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通过百脉汇聚于肺,经过肺的呼浊吸清,进行气体交换,然后通过肺气宣降运动,将富含清气的血液再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肺主治节是指非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津液等作用,是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2.肺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藏象学说

┬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一)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三)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四)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二)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一)五脏──肝、心、脾、肺、肾(5个) │││Ⅰ.《素问·五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二)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6个) │││Ⅰ.《素问·五藏别论》:“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三)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6个) ││奇恒之腑的特点:形中空似腑★,藏精气似脏★ ││注意:胆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腑 │└五、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和作用 ├第二节五脏 │┬一、心 ││┬概说 │││┬部位──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护卫 │││├形态──如倒置未开的莲花 │││├生理机能──主血脉,主藏神 │││├生理特性──为阳脏而主通明 │││├别称──“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主”、“阳脏”、“火脏”│││├联系─┬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藏脉舍神);在液为汗;通于夏气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络属 │││└属性─┬五行属性:火 │││└阴阳属性:阳中之阳 ││├(一)主要生理机能 │││┬1、主血脉──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1)主血─┬①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 │││││└②心有生血的作用,“奉心化赤”、“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2)主脉──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的条件:①心气充沛、②血液充盈、③脉道通利 │││└2、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 │││含义:心能统摄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意识、思维、

藏象学说之五脏六腑

藏象学说之五脏六腑 《黄帝内经》 只要是筋的问题,治肝没错。 只要是骨的问题,治肾没错。 只要是肌肉的问题,治脾胃没错。 只要是血脉的问题,治心没错。 只要是皮肤病毛发的问题,治肺没错。 五脏 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相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淤结);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理功能:①主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肛门会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六腑 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肠主液”。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胱: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十二经络流注】 一日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流经一个经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掌握了自己的身体,也就掌握了长寿健康的秘诀!

《黄帝内经》选读——藏象(一)

《黄帝内经》选读——藏象(一)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论人之藏象 原文 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词解: 阳;通于夏气,其性属火,故为太阳。 阳中之太阴:肺居胸中,当为阳。但其性主收生之本,神之变:张介宾注:“心为君主而属阳,阳主生,万物系之以存亡,故曰生之本。心藏神,神明由之以变化,故曰神之变”。张志聪注:“心主血,中焦受气取汁,化赤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为生身之本。

心藏神而应变万事,故曰神之变也。”前者从心为君注,后说从心主血解,义皆通。又《新校正》云:“详‘神之变’,全元起本并《太素》作‘神之处’。”律以下文“魄之处”、“精之处”、“魂之居”,则作“处”为是。处,即居处之意。 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前“阳”字指部位,后“阳”字指功能特性。心居上焦,胸中为敛、肃降,应于秋气。秋气敛降,对冬藏之气而言,当为“少阴”。《甲乙经》及《太素》均作“少阴”。 阴中之少阴:肾居下焦属阴,其功能特性以“藏精”为主而应于冬季,故“少阴”当作“太阴”。《甲乙经》及《太素》均作“太阴”。《灵枢·阴阳系日月》也云:“肾为阴中之太阴。” 罢极之本:罢极,历代注家见解不一,以“罢”通熊羆之“羆”,其义为胜。羆,即熊之雌者,耐劳而多勇力,用以喻肝脏任劳勇悍之性。 阳中之少阳:肝脏应春,具有少阳生发之性,故称“少阳”。但其位居下焦,故应作“阴中之少阳”。《甲乙经》、《太素》均作“阴中之少阳”。 转味而入出者也:指六腑对水谷精微之气与糟粕的升降运化而言,受纳水谷而化生精微,将糟粕排泻而出。 至阴之类,通于土气:至,有到达、往复之意。此以脾脏性质为主而概括胃、肠、三焦、膀胱诸腑。脾居中焦大腹,其气转枢,交通上下,使周身气面得以升降往复,故称“阴中之至阴”。 十一脏取决于胆也:众说不一,而以“十一”乃“土”字之误的观点较妥。

中药师必修课:藏象学说

中药师必修课:藏象学说 学习中医必不可少的是要学习“藏象”学说,“藏象”又称“脏象”,其学说在古代哲学的影响下,贯穿中医学的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方剂、药物、预防等各个方面,在中医药学里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中药性能中,归经的理论基础便是中医学的藏象学说,了解藏象学说,是为了能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出病变所在脏腑经络,按照归经理论选择适当药物进行治疗,以增强用药的准确性,提高临床疗效。 藏象学说基本特点 藏象学说认为,人体是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等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循行联结,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形体官窍,构成五个功能活动系统。这五个系统不仅都受天地、四时、阴阳的影响,同时互相之间也紧密联系,从而使人体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构成一个复杂的网络结构。藏象学说的内容主要为脏腑、形体和官窍等。从系统整体的观点来把握人体,是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 脏腑的分类及生理特点 五脏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从形象上看,五脏属于实体性器官;从功能上看,“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素问·五脏别论》)即五脏生化和贮藏气血、津液、精气等精微物质,强调五脏的精气保持充满而不能溢泄,也不能受水谷而积实。 六腑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府通“腑”,有府库之意。从形象上看,六腑属于管腔性器官;从功能上看,六腑是主“传化物”,“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素问·五脏别

论》)即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主要是对饮食物起消化、吸收、输送、排泄的作用。六腑经常充盈水谷,而不贮藏精气,因传化不藏,故虽有积实而不能充满。 奇恒之府 奇恒之府是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者。奇者异也,恒者常也。奇恒之府,形多中空,与腑相近,内藏精气,又类似于脏,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故称之为“奇恒之府”。《素问·五脏别论》记载:“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第二章藏象: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

第二章藏象: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 第二章藏象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对养生延寿防病和疾病的诊治康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 藏象学说是以脏腑的形态和生理病理为研究目标的中医学基本理论。中医学既通过解剖分析的直接观察方法认识脏腑的形态和功能,又运用哲学思维,以整体观察的方法认识脏腑的生命活动规律,并以脏腑精气的贮藏、运动和代谢来解说脏腑机能。因此,中医学的脏腑,不仅仅是形态学结构的脏器,而是在其形态学结构的基础上,赋予了某些特殊机能的生理病理学系统。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近年来又写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象”二字,首载《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可见《内经》对藏象的论述,包括了人体结构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主要内容,涉及了脏腑的生理活动和与之相联系的心理活动、形体官窍、自然环境因素等。张介宾《类经·藏象类》注云:“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包括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由于五脏是所有内脏的中心,故“藏”之所指,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其涵义有二:一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如“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素问·藏气法时论》)等;二是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如心气通于夏,“南方赤色,入通于心”(《素问·金匮真言论》)等。中医学正是通过观察外在征象来研究内脏的活动规律,认识内脏的实质,即所谓“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灵枢·本藏》)。一般说来,任何外见的表象都有一定的内在形态学基础,自然界的各种变化与内脏的功能活动也有一定的通应联系。“藏象”把形与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较确切地反映了中医学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认识方法。 “藏”与脏器的概念不同。“藏”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学的整体观察和“以象测藏”的认识方法,决定了“藏”的结构是一个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础上赋予了功能性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功能合一性结构。如心“如倒垂莲蕊”的形态及“主血脉”的功能,无疑是通过解剖分析而发现的,而其“主神志”的功能则是通过整体观察推理而赋予心的。因此“藏”的概念,不仅是一个解剖学概念,而更重要是一个生理、病理学概念,一个功能单位的概念。脏器,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体内外的器官而言。如心、肝、脾、肺、肾、胃、肠、胆、胰腺、膀胱、脑、子宫等,为内脏器官;眼、耳、鼻等,为感觉器官。就其结构来说,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体性的结构,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的解剖分析而获得。因此,“藏”与脏器的名称虽然大致相同,但其内涵却大不一样。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藏象学说,《内经》中已基本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藏象学说的形成基础,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一)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第一节 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第一节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一、名词解释: 藏象:藏,是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是指脏腑显现于外的形象,也就是指人体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所反映在外部的现象。 第二节脏腑 名词解释: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全身的血依赖心的推动在脉中运行,周流不息,循环无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主要靠心气。 心主神志(心主神明):即心有主宰人体生命活动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脾主运化水谷:脾将水谷化成精微,后经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将水谷精微布散全身,营养五脏六腑及各组织器官。 脾主运化水液: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的作用,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的作用。脾将饮食水谷中的水液,清者吸收散精于肺而布散全身;多余或者含浊的水液转输给肺和肾,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 脾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其溢出脉外的功能。 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疏通、调达、升发的特性,有调畅全身气机的作用。 脾气主升:脾气的运化特点是以上升为主,即脾气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的作用 三、问答题或叙述题: 何谓肺主宣发?其生理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宣发: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的作用。其生理作用表现在以下三方面:⑪排出体内的浊气;⑫将由脾转输来的津液、水谷精微输布到全身,外达皮毛;⑬宣散卫气,调节腠理。 何谓肺主肃降?其生理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肺气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其生理作用表现在以下三方面:⑪吸入自然界的清气;⑫将清气和由脾转输来的津液、水谷精微向下向内布散;⑬肃清肺和呼吸道。 何谓脾主运化?请叙述脾主运化的两个方面。 答:脾主运化:脾把水谷化为精微并转运输送至全身的功能。包括两方面: ⑪运化水谷:脾将水谷化成精微,后经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将水谷精微布散全身,营养五脏六腑及各组织器官。 ⑫运化水液: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的作用,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的作用。脾将饮食水谷中的水液,清者吸收散精于肺而布散全身;多余或者含浊的水液转输给肺和肾,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与书上概念略有不同) 脾失健运(水谷、水液两方面)有哪些临床表现? 答:脾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减退,则消化吸收功能减退,表现为腹胀、便溏、完谷不化、食欲不振等;由于气血化生不足,可表现为倦怠、消瘦等。脾运化水液功能减退,则可致水液不布散而停滞体内,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或发生水肿。 人体的消化功能为什么与肝、脾两脏有关? 答:人体对食物的消化,虽然由脾胃来完成,而脾胃之气的升降,靠肝主疏泄的调节作用。同时肝分泌胆汁,排泄胆汁,亦有助于消化作用。脾主运行,能运化水谷。饮食入胃后,虽然是在胃和小肠内进行消化,但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作用,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布散全身。所以,人体的消化功能与肝脾有关。 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肝主疏泄表现在以下方面: ⑪协调气血运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得以正常运行。 ⑫促进消化吸收: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保持脾胃升降协调;肝的疏泄还调节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帮助脾胃对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 ⑬调节精神情志: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则精神愉快,心情舒畅。 ⑭调理冲任二脉:肝的疏泄影响冲脉和任脉的通利协调。 叙述“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来源及其两者互相的关系。 答:肾中所藏的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后天

藏象-人体生命的根本核心

藏象-人体生命的根本核心 人体生命运转的核心是五脏六腑,无论东西方的医学、生命科学,对人体的研究都离不开对五脏六腑的研究。 中医认为,不管是人体生、长、壮、老、已的过程,或是人体生长、发育、繁衍与及日常的生命活动,都是由五脏发挥着核心的作用,所以在五脏六腑中,又以五脏为根本的核心。 为什么叫藏象 对人体脏腑的研究,在中医里,有个很特别的词—“藏象”。很多人读到《黄帝内经》时都会有一个疑问,就是明明说的是人体的内脏,为什么会用“藏象”这个词?倒底有什么含义? 现代中医教材认为,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这种理解,从根本上说是片面的,片面的把“藏象”理解成为西医学的生理解剖出来的器官,生搬硬套的进行解释。 “藏”字在古时和“臟”字是相通的,臟腑就是藏腑、五藏就是五臟、藏象就是臟象,内脏的“脏”字是“臟”字的简化。 “臟腑”是内脏的统称,“臟”专指心肝脾肺肾五臟,“腑”是指胃、大小肠、膀胱、胆、三焦六腑。中医认为,五臟六腑又以五臟为最根本的核心。 “臟”是由一个月,加一个藏字组成。古人造字,不是随意的,而是有很深的含义。“月”字旁其实是“肉”的变化,指的是人身上的器官。“藏”字,不仅用来表音,而且更明确的表明“臟”有收藏的作用与意义。 《说文解字》中说:藏,匿也。就是收藏、藏匿的意思。那么,收藏什么?《黄帝内经·素问》明确的表明“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

脾藏肉、肾藏志”,又说:“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五臟收藏的是人体的精神血气魂魄。 “象”是什么意思?我们现代人容易理解成对事物进行描述和比喻,但“象”的本义是事物的痕迹、印迹,通俗一点说,就是“样子”。形象,就是“形”的“样子”,有形之物自然有象,但无形之物,也同样有象。风一吹,草木就摇动,我们并没有看到风,但看到草木摇动,就知道起风了。草木摇动就是象,是风之象。 《黄帝内经》其中一篇为《阴阳应象大论》,就是论述天地之间阴与阳相应之“象”。汉字造字法之一叫“象形”,就是用符号来表示“象”之形。 明白了“藏”和“象”的意思,再来看“藏象”,其实就是人体五藏之象。西方之医学研究人体脏腑,往往只研究其功能作用。但“藏象”却不只包含功能作用,还包含了其外在表现,最核心、最重要的一点,是天人相应之象。这正是中西方文化上的根本区别,也是现代人最难理解、最易忽略的部分,因为难理解,所以忽略,所以片面的生搬硬套。 《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有很大的篇幅,都是在论述天地、阴阳、气数如何与人体相应。然后接着一句“藏象如何?”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就是人体五藏之象如何与天地自然之象相应。 这才是“藏象”的真正意思! 五藏与五脏的区别 上过生理卫生的人都知道,现代西医学说的五脏,分别是“心、肝、脾、肺、肾”。《黄帝内经》里说的五藏,也是心肝脾肺肾,所以我们就会很自然的将五藏与五脏等同起来。但深入的一读,就会发现,《黄帝内经》的五藏,与现代医学的五脏,有很大的不同。 在西医学中,对五脏的研究非常的粗浅,就像对机械的研究一样,把它们拆分开来,只研究其生理功能,完全没有考虑到人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对五脏之间的关系,与及把五脏作为一个整体的研究基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 •今天讲“藏象学说” •“藏象”:藏(zàng) 意为藏(cáng),即藏(cáng)在体内的脏(zàng) 器。 •象:意为表象,现象; •藏象——指的就是藏在体内的脏器反映在体表的现象。 •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基础理论的最重要部分之一。 •其核心内容为“以表知里,以象测脏”。 •这也是古代封建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人体解剖学的发展受到诸多限制,而走出来的另一条诊查方法。 •虽然某些方面不如西医解剖学那样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中医的独特理论也有其绚丽一面,我们要仔细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在学习藏象内容之前,需明确指出一点,中医藏象与西医解剖学并非一一对应,这一点还应二者互参,不应局限于字里行间,不能自拔。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脏腑的解剖生理和病理 •(二)五脏与形体五官九窍的关系 •(三)脏腑之间的关系 •(四)脏腑与气血津液的关系 • • •脏腑是内脏的统称,按照脏腑的生理特点可以分为三大类:脏,腑,奇恒之腑。 •心,肝,脾,肺,肾——合称“五脏”,属于实体器官。他们的功能是生化和储藏精气津液等物质。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属于腔体脏器,

•他们的功能是收纳和腐熟水谷,传化或排泄糟粕。 •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6种器官。 •这六种器官,形状中空,像六腑一样。但却内藏精气,又像是五脏一样,所以似腑非腑,似脏非脏,所以称之为“奇恒之腑” •注意:这里面“胆”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腑”的范围。 •一:五脏 •1.心 •心位于胸腔之内,隔膜之上,圆而尖长,形似倒垂的未开莲蕊,有心包卫护于外。他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在五脏六腑中居于首位,《素问》称其为“君主之官”。 •心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血脉,二是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五行属火,在德为礼。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心与小肠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相表里。 •(一)主血脉 •主:为主宰,主管的意思。 •心主血脉——就是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其营养和滋润作用。故《素问》说:“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主身之血脉”。 •心的功能正常时,表现为心搏动正常,舌色淡红,脉象和缓,节律均匀,面色红润光泽。 •若心发生病变,则会通过面色,舌色,脉象,和胸部的感觉等表现出来。 •如心火旺(心阳过盛)。可以表现为面色红赤(红为热),舌红生疮(诸痛疮痒皆属于心),脉搏快速(快为阳),心烦不易入眠(兴奋为阳)。这些表现属性,都是为“阳”的热象。 •心血虚,则表现为:面色苍白无光泽,舌淡白,脉细无力,心慌等,如贫血患者,眼睑,甲床,口唇皆现苍白之色。 •心血瘀阻,可以见到面色晦暗,口唇青紫,甚至发黑,舌上可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