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孔子墨子论难文言范式流变考论(下)

孔子墨子论难文言范式流变考论(下)

孔子墨子论难文言范式流变考论(下)
孔子墨子论难文言范式流变考论(下)

2009年11月第25卷第6期

唐都学刊Tangdu Journal

Nov .2009Vol .25 No .6

【哲学研究】

收稿日期:2009-06-18

作者简介:周兴生(1962—),男,陕西西安人,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副教授,德国汉诺威大学法学博士。

①此文所援《墨经》文言一准于《道藏》本。

②此句式中“然

”与《说卦》“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即成万物也”中的“然”字都谓“前言尽是”。

孔子墨子论难文言范式流变考论(下)

———墨子“语经”之源与体系

周兴生

(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陕西西安 710063)

摘 要:华夏哲学有否论难能力是一个不曾讨论,但关乎其文化体系价值的问题。考释揭示,孔子、墨子皆重视文言哲学。孔子倡导“法语”以规范论难文言,还概括六典为“经”,其文言范式正确性来自演绎性。“经”之质在“事辞称”,其哲学基础在于六典文言构造的“系”式连缀。墨子继承发展了孔子“法语”及“经”思想,创造了“语经”体系。它有“定义”“说求”“渔大”三物。其必然性保障论难文言的正确性。他还从孔子“经”名推演出“辞论”。其三要素“故”、“理”、“类”皆有程式。“故”恃“说”,“理”有“还原本意之程”,“类”有“十三格”。全面揭示了墨辞之理的科学性。

关键词:事辞称;法语;语经三物;辞论三要素中图分类号:B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300(2009)06-0042-06

一、“语经”内容考

(一)“语经”章原文

“语经:语经也,非白马焉,执驹焉说求之。舞说非也。

渔大之舞大,非也。三物必具然,后足以生”。

[1](P279-280)①

(二)对此章内容认识之争

历来有人怀疑此章内容连贯,以为它“原非一人一时之作”。

[2](P92)

也有人尝试“次第”其“不易辨认”的部分。

[3](P350)

但迄今无人讨论“次第”的得失。王闿运曾以“语经”二字为判别《大取》架构之据。他说“语经”前归《大取》,“语经”二

字后是“语经”章。此即《大取》篇一分为二之论。[4](P219)

论其旨如何,诸论都不触及“语经”章论难范式。这致使研究者不能剖判“语经”章主文与其自释的文言,阻碍了《墨经》论难文言范式的揭示。

孙诒让以为,“‘语经’者,言语之常经也,此总目下

文”。[5](P406)“总目下文”是讲为下文编目次,即“语经”是其

后段落之目次。按孙氏所言,此章的编目样式应该是:“语经”“语经也,非白马焉。……”

按此观点,始“语经”两字以下归一个单元。此单元与“语经”以上篇章无内容联系。孙氏读“三物必具然后足以

生”句的习惯是明代以来不论句式串并文言习惯,他将“然”与“后”搭配在一起,将“具”与“然”拆分,于是出现了“三物必具,然后足以生”的句读。②续之,他以为“此下疑当接后‘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也者’句。三物,即指故理类而言之,谓辞之所由生”。

[5](P406-407)

观孙氏之言者不难发现,孙氏

之论基于他疑此处有错简。准此,“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也者”数言应该从后面前移到此处,以便“三物”之论连通。此怀疑引起了后来学者的重视,成为更多怀疑之药引。

应该承认,“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也者”数言在文法上不足,故在前端缺开头。孙氏谓,开头所缺之言应该是“夫辞”两字。此认识正确。但此截缺开头是一回事,“语经”章论题是什么则是另一问题。孙氏将此两个问题并作一个问题考察。其混合观使他有条件大范围跨越篇章文义连属,将本来不连的两处硬连起来,使“语经”与“辞论”混合:原文的两个话题也就被嵌套为一个话题。

孙氏的尝试引发了其他学者离开文本猜测,亦放弃了考虑文言单元内在文义联系。刘文清揆度,“下‘语经’以下二十四字则与上下文义不相属,疑为错简,又涉上‘语经’二字

而误衍”。[6](P103)

照此认识,语经一章,竟是“衍误”而成。准

此揆度,“语经”章内含不值得求索。

以上考释揭示,“语经三物”分别是:从(论难)定义起步、论难以说求未知者实现、说求宜停于获得大故。这三者必然性保障讨论者所获得者正确。这样,墨子的“语经”范式是完满的思想步子。文言(思想)形式的目标是求得未知,文言(思想)从定义开始,再用说求展开,求得大故,则能据此获得未知者。求大故的步子是求周之步。这在《小取》中有详尽阐述,兹不赘述。

诸步必然性使欲求者被捕获,所求者正确。据此可讲,“语经”是论难文言(思想)形式的完满描述,它与《经上下》《说上下》《小取》论述互不重叠,在内涵上互补。这又印证了《墨经》体系完整,内涵深奥。

6.关于“语经”章为何不述“辞”之疑“语”固然不外论难。它是周举的名称。既如此,它自然也可用来讨论法治疑难。依墨子追求“去暴人”的法治抱负观察,辞本宜成为“语经”章话题之一。但墨子为何不在此章阐述辞的文言范式呢?

在此,我们不能依靠扬雄供给的认识孔子等人“经”观诀窍认识墨子。据史载,墨子参与宋国行政。华夏古代执行法令与司法是一个政权单元。他对判非(辞)的认识必然反映“奉辞伐罪”之“辞”义。这是古典时代评是非的文言样式。它本身不外司法工作(见上辞词考)。至于墨子还把“辞”用来判定一些思想的不是,这是墨子对“辞”字蕴含的引申使用。譬如,《墨子》中有“辞过”“非乐”“非儒”等篇名。

至此,我们只能讲,墨子之“辞”有统辖性“判……非”之义,不仅可用来指某人某种引发法令援用的行为之非,而且可用来判定某观念之非。从“辩当”的立场出发,判定某人观念之非,这仍需要辞。因此,墨子之“辞”有较之杨雄认识的“君子”“经”义包含的“事辞称”之辞更广泛含义。据此,我们认识墨子“辞”观宜用并列视角观察《大取》中“语经”与“辞”之联系,不可像孙让那样混同两者为一。这样,《大取》中,“语经”与“辞”观的篇章连属松散是有缘故的。如此,我们才能看到,墨子在继承先王之“辞”上走的路子与孔子不同。孔子模式是“经统观”,即“以经辖辞观”,墨子之路是“经辞并重观”。这既是两人“经”观之别,也是墨子对孔子“经”观之改良。不过,其改良有深厚的传统思想支撑。

基于此,下面考证《大取》中“辞”观的范式完整性。①

二、墨子“辞”式自在范式考

(一)《大取》“辞”式章首阙字补正难题

此章原文:“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也者,立辞而不明于其所生,忘也。今人非道无所行,唯有强股肱,而不明于道,其困也,可立而待也。夫辞以类行者也,立辞而不明于其类,则必困矣。”

此章首阙字指相关文句不全。问题是,应该从何处觅得合适文字以补正此阙。

所阙何字,对学者而言已不是问题,由于他们能以文言习惯推知阙字与“辞”字相关,也愿意听从孙氏以“夫辞”补阙之进言。但此两字何自出?这关系到学者对《大取》篇完残篇的补正,这是另外的态度。孙氏当年不曾讨论包括自己在内的读者立场问题,这至少说明他不曾重视此文完整性问题。

笔者坚持前面的观点,故尝试在《大取》内觅得阙字。下面兹以《大取》“智与意异”章中“为辞”观考较“辞式”章原文连属所阙,以觅得为辞观中富裕的“夫辞”两字,以补正辞式章。最后阐释《大取》辞式论的体系。

(二)《大取》“智与意异”章考释

1.原文

原文:“智与意异。重同,具同,连同,同类之同,同名之同,丘同,鲋同;是之同,然之同。有非之异,有不然之异。

有其异也,为其同也。为其同也,异:一曰乃是而然,二曰乃是而不然,三曰迁,四曰强。子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

察次山比因至优,指复次。察声端名,因请复正夫辞恶者,人右以其请得焉。诸所遭执而欲恶生者,人不必以其请得焉”。

2.“智与意异”义释

(1)义层与蕴含

此章题目是“智与意异”。后面分别陈述“智与意异”所谓,“智”即“知”,“意”即《经上》“信,言合于意”之“意”。意即以私心或者个人之智揆度某情。“知与意异”谓:人所知(某情)与人揆度(某情)不同。在此截墨子阐述了其文言哲学体系内“为辞”中“理”之所谓。换言之,在墨子那里,“理”依靠辞实现。墨子的陈述有四层。下面先释前三层,续之细释第四层,由于第四层包含传写错误。

首层讲“同”的种类。它有九种:重同,具同,连同,同类之同,同名之同,丘同,同;是之同,然之同。

第二层讲“异”:“有非之异,有不然之异”。后句是上层“然之同”的否定。

“非”谓否定。它是前面的“是之同”的反面。否定肯定皆是文言哲学上的价值判断。否定文言之式固可一样,但文言有数个部分。有否定成分之言包含的否定对象可以不同:可否定时间,可否定行为,可否定行为者等等。文言的否定部分可以不同,此所谓“非之异”。

“不然之异”是对前面“然之同”的否定。“不然之异”讲“非真判定”的差别。“不然”谓非真。在文言连属中,“不然之判”与否定文言是不同性质的话题。“不然”之判系否定式真伪之判,它辄对推求结果而言。否定作为文言连属之式,它不仅能用于真伪之判,而且能在普通文言构造上运用,它更为广泛。这是两者之别。

第三层讲学者检阅文言真伪之技巧:“有其异也,为其同也。为其同也,异:一曰乃是而然,二曰乃是而不然,三曰迁,四曰强。子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

“有其异也,为其同也”是一个假设句与命令句嵌套句。“有其异也”是假设句,“为其同也”是命令句。此嵌套句讲:倘若(文言显示)某人揆度某物情与另物情异,尔须尝试以文

“强”与“迁”的方式类似,但两者情况不同。“迁”谓检阅文字者是中立的,待检阅文字的属文者个人不曾故意使某文字位置更改,检阅者仅需要将相关文字换位子便足够了。但在出现“强”的文言中,属文者以私欲使某文言处于本来不宜处之位置。逢此情况,检阅者需要相应地以强制强,使此文言居宜居之位。

“子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亦是命令句。如何认识“子”,学术界存在歧见。

谭介甫以为,“子深其深……”诸言之“子”谓“子墨子”。其后诸言指“墨子教人,深浅……”。[3](P370)他添附“墨”“教”诸字,使原文“子”这个不定尊称产生定指之力。循《墨子》文例,凡尊称除其标志“子”外,应该言其姓字,否则尊称他人者自己谬察。谬察尊称对象的情形在先秦文人之间是大忌,更是名家大忌。故此情况不大可能出现在墨子书中。亦即“子”字不是墨子尊称。

李渔叔以为,“子”用于称谓当时非难墨家的学者[14](P308)此识无任何证据。

以“子”为祈使句之始,则没有问题。祈使对象是《墨经》研习者或墨子门人。祈使此对象的行为是为文中的伦列德行。

《大取》曰“羛①可厚,厚之;羛可薄,薄之。谓伦列德行:君上、老长、亲戚,此皆所厚也。为长厚,不为幼薄”。

使推测之深(厚)用文言表述,此所谓“子深其深”。“浅其浅”同。

第四层讲“以意察声端名”,这是察名实之理的诀窍(《小取》),故需细释。

(2)以意察言备要

第四层云:“察次山比因至优,指复次。察声端名,因请复正夫辞恶者,人右以其请得焉;诸所遭执而欲恶生者,人不必以其请得焉”。

此层本有两大截,前截分两句,后截有一句,共三个嵌套句。其义难于揣摩,故在墨子用字不循成例,而达“便谓”(《大取》)。更兼西汉中晚时版本转换者不明《墨经》体例,连简勾文失其旧措,“夫辞”两字强归此处。欲释此截,宜兼顾其上截“智与意异”之论。再依《经上》“意”之功能解之。点在“声”。声即音,音即言。无声之言不存在。古文“音”“言”是一字。“意”即“私心揆度”。对此,《大取》曰:“智与意异”。

更前一截专讲“是意之别”:“是璜也,是玉也。意楹,非意木也,意是楹之木也。……”。“是”即肯定某系某。“意”则谓今揣度某系某。两者之别在于,“是”式言依靠已知名及情况进行正判断。但“意”是虚拟判断,即今人所谓“某某应该如何”。文言检阅者欲检阅他人之言,必须察音。联系《经上》“察”论可知,此截重点讲怎样察音。它与次不可分割。

察者,审也,周辨物名也。次者,排序也。“次山”者,声音之次序也,讲话必连缀声音。据《说文》,“山,宣也”。“宣”谓声气行。此即今人所谓讲话。不过古人对此行为的认识更深入。声气行即气上行而出口。在人言则并谓声律。许慎之释常人不采。但考以扬雄《法言寡见》:“雷震乎天,风薄乎山”,[15](P591)许氏所言不差。“风薄乎山”讲,与平地参照,风在高处不浓。任何人讲数言,皆以声气上行为基础。平躺之人,不能久言。“次山”即给声气排序。亦即检阅他人之言者必须懂音律,

并以此检阅他人之言。

“至优”谓“抵达优”。“优”谓“饶”(《说文》),饶谓丰。在前后文中上,“优”作使动,谓“使……更多”,指“曾被增加(的部分)”。此部分即大于情实部分。大于情实则不然。

如此,“察此山比因至优”谓“检阅语音排序”,且“循律择善而从,以及所增部分”。按此方式,某人累赘之言可尽收心底。

“指复次”是偏正组合。“指”谓“以名指物之性”。“复”讲“使还原”,“次”表曾排之音序。“指复次”即循名指物之性对既排之序复原。这是闻者闻言能力的极致。

“察声端名”即检律正名。它是墨子的正名观。“因请复正夫辞恶”中,“夫辞”二字系谬连简文所致(详后):剩余“因请复正恶”。“因”,如上。“请”即“情”,伍非百诂云“请当作情”,[7](P422)堪采。考以秦简,情字作请,例如秦《法律答问》:“女子甲去夫亡,男子乙亦阑亡,相夫妻,甲弗告请,居二岁,生子,乃告请,乙即弗弃,而得,论可殹?当黥城旦舂”。此即秦法一斑:女甲男乙俱亡,且相夫妻,甲未告诉乙自己曾婚配,被官府察知,被黥。[18](P132)“请”谓“情”。“复”者,“还也”。“因请复”谓“以情还原受范”。

“正恶”中,“恶”与上言“比”所含之善是对语。据《说文》,“恶,过也。从心亚声”。“过”即“去”,“往”。古“亞”字从“井”字。字有两读:一曰乌各切;一曰乌故切。皆在韵入声。[19](P509)在此宜读乌故切。与“堊”同音。它是算学学

名。“正恶”谓以正去之。所去者,数也。数者,在言即声律也。闻言即闻律。去律者,去上述多余之律(言)也。

循以上正谬之式,检阅文言者能准确复原言者之意,以达是非之判。在此高级闻言工巧中,闻者需揆度言者之声律,再以情实理之,言者所言之序复原,则文言单元完整,不至于遗漏言者之意,最终能获得言者所谓。墨子这截阐述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文言哲学的精粹。

关于“意”包含的私心揆度,这不必责难。后人不辨私厶两字之用。以不宜之式自营曰厶。各求其当则是私。许慎记,韩非书“厶”谓“自营”,以今本《韩非子爱臣》观之,韩子书中“厶”被尽改为“私”。总之“私”是各人行为。每人都闻言,闻者揆度则是私人揆度。

再看“夫辞”两字。此两字不必是墨子门人或《墨子》书流传中研究者添附,而应该是版本更易时抄写者理措散简不当而致。故两字当从此处剥离,以归正于当归之处。当归处即《大取》辞式部分之前。

谭氏曾将“因请復正”舍去,而将“夫辞”与“恶”及其后言联结,形成“夫辞惡者,人有以其请得焉……”。他援《周礼秋官小司寇》“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及《易系辞》下篇“吉人之辞寡,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以释自以为前后勾连无误的“夫辞恶”。[3](P370-371)他的尝试远离古文单字自足的文言习惯,增添了检阅者自己的偏好。这不符合墨子客观察言工巧的本旨,故不可取。

检验显示,“夫辞”两字归属《大取》“辞论”之首相宜。这样,不需要从篇章外填补“夫辞”两字给原文,原文的纯正及完整性得以保留。

(三)墨子辞式

(1)《大取》辞式原貌

《大取》辞章文言如下:“夫辞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也者,立辞而不明于其所生,忘也。①今人非道无所行,唯有强股肱而不明于道,其困也,可立而待也。夫辞以类行也者,立辞而不明于其类,则必困矣”。

(2)辞式内涵

辞式主题是“辞生于故”,“长以理”,“行以类”。“故”即“辞之根”,“理”即“辞之养分”,“类”即“辞之股肱”。

“故为根者”,即以假设产生判非之根。这是以上语经中“说”的形式。“长以理者”,以理文言使之壮大,而后以类使之前进。前进指言者之言能流动到闻者那里,而不是仅连属。这在是强调辞式文言必须有说服之力,被闻者采纳。

值得重视的是,后世讲的“理”字本于《周易坤卦》“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墨子将“理”发展成对某种存在判非的一种步子,其功能在于察名实是否有理。这是名家文言哲学的精髓。

“类”是“辞之股肱”讲,“类”是判非的“股肱”。“股”是人迈步之力的传导部分,肱是人膂力的传导部分。两者的合力能使人前进。这说明墨子将“类”比作判断力的中继器。这是非常高明的认识。在《大取》内,墨子将辞式所需之类进

在此,我们看到,辞本身也有“故”。它与语经之“说”在功能上交叉。“说”的形式是“以说出故”(《小取》)。在辞式中,语经的第三步是辞式的开端。这显示出语经与辞式在墨子宏大的思想宝库中是不同的支柱,故不可混同。

三、孔墨文言范式论评价

经式文言连属是孔子倡导的秩序文明的载体。此式文言特点是,“故”(事)与“辞”之称。它是作为孔子治学对象的六典的普遍特点。

孔子在治学教学中归纳出议论疑难的文言范式法语。此范式特点是:讨论疑难所用文言单元是一个。某情之故的展示是单线程演绎展示。讨论者面临不同疑难应该考虑情形之异,以便遵循此范式。基于其个案针对性,此范式能引导学者获得疑难之解答。

墨子语经也是文言连属范式。它有三个连续内容:从定义开始,进行单线程文言连属说求未知,以求大故为末步。

辞式文言在墨子那里不再从属经式文言,而是独立的文言范式。它有三要素:故、理、类。它以假设产生判非之根,以理文言使文言生长,以类到达闻者,使闻者信服。墨子两文言范式中,前者是分析式文言。后者当中的故是分析式文言,但理不是。它是纯文言哲学中的私意复原范式。其基础是文言构造论。

孔子的“经”式文言范式特点尽在“事辞称”上。这个思想被墨家所继承。孔子的“法语”观也被墨子继承②。《大取》语经两字包含的经无疑是孔子以经命指文言范式影响所致。法语之语亦系语经的另一半。孔子墨子范式名称的相似来自两人对范式共同性的认知。“法”在墨子那里是其范式观的另一端。

从内容上看,孔子经名所函“事辞称”及法语包含的讨论疑难的文言连属范式被墨子打磨得更锐利了。法语要求单举,这里有单个定义。法语要求“说”。这里有“说”。比较孔墨两论可知,墨子语经的特点是,在单定义存在下在继续连属文言,用归纳形成大假设文言,以求未知。“语经”是墨子分析式论难文言连属范式总论,是《周易》以后华夏文言哲学的第二个高峰①。依孔墨思想之体观察,孔子修治典籍的劳动促进他提出“经”式文言连属论及论难“法语”范式。墨子基于此创造了分析式论难文言范式语经。墨子也创造了对他人之言辩是非的文言范式,这就是辞式。两者互为依托,既能用于断狱、论物,又能用于判断言论是非。他们的文言范式是华夏文言形式学说的宝藏。

[参考文献]

[1] 文物出版社,等影印:道藏(第27册)[C].北京:文物

出版社,1988.

[2] 栾调甫.墨子要略[A].墨子研究论文集[C].北京:人

民出版社,1957.

[3] 谭介甫.墨辩发微[M].北京:中华书局,1964.

[4] 王闿运.《墨子注语经》题解[A].无求备斋墨子集成

[C].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

[5] 孙诒让.墨子间诂(全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

2001.

[6] 刘文清.再论《墨经》二《取》之篇名及其相关问题

[J].大陆杂志,2001(102).

[7] 伍非百.中国古名家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81.

[8] 陆德明.经典释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缩印本,

1984.

[9] 庄周.庄子[M].郭象注,陆德明音义.浙江书局刻,光

绪二年.

[10] 周兴生.《墨子经上》中成式法律推理约束力考论

[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11]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2] 高明.古文字类编[Z].北京:中华书局,1980.[13] 吴大澂.说文古籀补[M].续修四库全书第243册.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4] 李渔叔.墨子今注今译[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9.

[15] 汪荣宝.法言义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6] 程树德.论语集释(四卷本)[M].北京:中华书局,

1990.

[17] 郭璞.尔雅义疏(第2册)[M].上海:上海中华书局据

家刻足本校刊,1936.

[18]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M].北

京:文物出版社,1990.

[19] 周祖谟.广韵校本(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4.

[责任编辑 王银娥]

On Theor i es of C onfuc i us and M o Z i on the Developm en t of C l a ssi ca l C h i n ese ———An Appr aoch to the O r i g i n and Syste m of

M o Z i’s Ideology of C l a ss i ca l C h i n ese

ZHOU Xing-sheng

(D ept.of Econo m ic Law,N orthw est U n iversity of Po litics an d L a w,Xi’an710063,Shaanxi,Ch ina) Abstrac t:It still r e m ains a puzzle whether Chinese philos ophy involves mode l of c lassica l Chine se which conce r ns the evalua tion of Chinese cultur e.Studies indicate tha t Conf ucius and Mo Zi attach great i mportance to philos ophy of classical Chine se.Confucius advocate s r egularizing cla ssical Chinese by summ arizing the six standards as clas2 sics.Mo Zi ca rries for ward Confucius’ideol ogy of classical Chinese and establishes the syste m of classicswhich en2 sures the corr ectne ss of w riting in cla ssical Chinese.

Key wor ds:coincidence bet ween rea s on and sentence;regularizing classical Chinese;thr ee parts of the c lassics syste m;three elements of rhetoric

《易》之后,第一个高峰是周文王的《易》述。由于墨子追求文言范式,其《经上下》《说上下》(除《周易》外)的范式性

墨子题库带答案

一、上下句背诵 1. 君子之道也:(),(),(),();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答: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 2. ();();(),不足与友;(),(),(),不足与游。 答: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 3. 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此以怨省而行修矣。答: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 4. 故君子力事日强,(),()o 答:愿欲日逾,设壮日盛。 5. ();();()o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国抑而大丑也。 答: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而尚摄中国之贤君。 6. (),故能大。圣人者,事无辞也,物无违也,()。答:是故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已也;故能为天下器。 7. 故虽有贤君,();虽有慈父,()。 答:不爱无功之臣;不爱无益之子。 8. (),非此位之人也;(),非此禄之主也。 答:是故不胜其任而处其位;不胜其爵而处其禄。 9. 君子战虽有陈,();丧虽有礼,();士虽有学,()。 答:而勇为本焉;而哀为本焉;而行为本焉。 10. 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无务求远;(),无务外交;(),无务多业; (),无务博闻。 答:近者不亲;亲戚不附;事无终始;举物而暗。 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身》)答:死则见哀。 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修身》)答:行不果 1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亲士》) 答:自易而难彼 二、解释字词 1. 列出《墨子》《修身》篇中的通假字; 答案:陈:同“阵”;辩:同“辨”;戴:同“载”。 2. 解释:镒; 答案:古代的重量单位,二十两为一镒。 3. 解释:铦; 答案:锋利。 4. 解释:谮慝; 答案:诬蔑毁谤。 5. 解释:砥;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之比较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之比较 内容摘要:先秦时代,思想极为活跃,各种学派著书立说,展开争鸣,较为著名的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而在众多学派中又以“儒家”“墨家”在当时并称为两大显学,时人有“非儒即墨”之说。然而有趣的是儒、墨两大思想流派思想核心都是关于爱护人,提倡人文关怀,但是却产生了尖锐的思想对立。本文着力探讨两种关于爱的观念的异同,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兼爱仁爱墨子孔子 一、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的时代背景 在春秋战国的历史舞台上,不管是出身尊贵还是落魄士者,不管是出身名门还是贩夫走卒,不管是白发苍苍还是稚龄童子,只要有才干,有想法,都能封候拜相得到重用一展才华。重士的风气,使得一时间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受到赏识的如苏秦、张仪之辈,合纵连横,于乱世之中施展雄图大志,位极人臣,青史留名。也有的受主客观因素影响,转而著书立说,广招门徒,潜心研究,将想法转化为思想理论的高度深度。将思想传于后世,造福百世万世。培养门徒,携弟子周游列国,宣传思想主张,以图有朝一日施展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在思想的交流争锋中逐渐形成了众多思想流派,较为著名的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而在众多学派中又以“儒家”“墨家”在当时并称为两大显学,时人有“非儒即墨”之说。然而有趣的是儒、墨两大思想流派思想核心都是关于爱护人,提倡人文关怀,但是却产生了尖锐的思想对立。以至于儒家亚圣孟子在其《孟子·滕文公下》写到:“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样的尖锐批评来痛骂讽刺墨家“兼爱”思想。为了弄清孰是孰非,我们必须先弄清儒、墨两家在思想上有何本质区别,导致它们核心虽同属关爱人,却产生了尖锐对立。然后再透过两家的争论交锋,看清它们思想上又有何殊途同归之处。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答案 1.★鲁人徙越 1.①自己②有人③凭④长处3.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2.★农夫殴宦 1.(1)给(2)眼泪(3)通“值”价值(4)就3.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迫害。 3.★教学相长 1.(1)味美(2)即使(3)困惑(4)增进,促进 3.教学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4. ★樊重树木 1.(1)但是(2)从前(3)都 3.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造作准备,有长远打算。启示:学习也是如此。 5. ★颜回好学 1.(1)早(2)极度悲哀(3)更加 3.颜回年轻轻就死了,现在没有像他那样好学的人了。 6. ★王充博览 1.(1)赞扬(2)以……为师(3)就(4)就 3.指诸子百家的著作,如《老子》、《孟子》、《庄子》、《韩非子》、《荀子》等。 7. ★不记人过 1.(1)过失、过错(2)假装(3)责问(4)制止 2.略 3.吕蒙正为人正直,襟怀坦白,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寻机报复。有胸怀,更有智慧。8.★欲食半饼喻 1.(1)原因、缘故(2)停止(3)假如 2.略 3.讽刺了那种不究因果而钻牛角尖、徒生苦恼的糊涂虫(愚蠢的人)。 9. ★反裘负刍 1.(1)背(2)为什么(3)你 2.略 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10. ★管庄子刺虎 1.(1)制止(2)代词,指老虎(3)举动(4)却 2.略 3.做事应善于分析矛盾,把握时机,以逸待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 ★齐人有好猎者 1.(1)回家(2)妻子孩子(3)应该(4)努力耕田 3.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暂时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蛮干,当失败时,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策略。) 12. ★何梅谷之妻 1.(1)将(2)黄昏(3)指何梅谷妻每天念千遍“观音菩萨”这件事。(4)留下。 3.何梅谷妻每天念佛千遍,何梅谷阻止她她不听,不阻止她呢,又恐怕会让读书人见笑。 13. ★邴原泣学 1.(1)能够(2)假如,如果(3)白白地(4)钱,学费 3.发现邴原无学而泣,躬身垂问。得知邴原身世后,甘愿舍弃自己的收入,免收邴原学费。这位老师“关心贫幼”、“帮助有志者成才”的品质值得每一个人敬佩。

论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仁爱”的不同之处

论墨子的“兼爱”与孔子“仁爱”思想的不同之处 在中国伦理史上,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都主张爱人”,但儒家的爱人是“仁爱”,墨家家的爱人是”兼爱”。虽然在“爱人”这一点儒墨两家有着共同之处,但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毕竟还是有着一些区别的。 第一、“兼爱”和“仁爱”的核心不一样 儒家的仁爱精神是建立在亲亲基础上的,并且亲亲的核心是孝悌。儒家道德以孝悌说仁爱,又把孝悌建立在返本的自然情感上,而把仁从外部的规范变为人性的本能。在亲亲基础之上,孝梯通过纵横两个方面把血缘关系和等级关系两方面构造起来。孝移于君,便有了“忠”,悌移于尊,便有了“义”。然而,墨家兼爱的核心却是爱无差等,是一种没有等级观念的爱, 要求人们抛弃儒家所说的血缘等级等因素, 做到爱人如己。就是墨子所说的“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由此达到“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 盗贼无有, 君臣父子皆能孝慈”的和谐安定的社会局面。而在墨子看来,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是难以行得通的。 第二,“兼爱”与“仁爱”的本质不一样 儒家道德讲“爱人”,归根结底是爱己、为己。儒家道德的修己安人之道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个人利己这一目的的方法。这种行为在本体上表现为“不忍人之心”,在行为上表现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以力假人者霸,以德行人者王。”由此可见,儒家之仁爱是在“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的推的人情法则作用下,达到利己、为己的目的.然而,墨家兼爱却是一种利人、为人之爱。墨子把是否‘中万民之利”作为评价人的行为善恶的准则。墨子认为,讲兼爱必须给人以实际的利益。关于爱人和爱己的关系,墨子认为两者并不矛盾。他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第三,“兼爱”和“仁爱”的产生起点不一样 儒家的的“爱”不是由外向内强加于人的, 而是自发的。它以人性向善作为其哲学起点, 孔子“爱人”的观念是对人性的信赖和人格的尊重。儒家注重伦理,认为首先要作为一个尽“孝”道的人, 才有可能去爱其它的人, 这是行仁之道的基本条件。提倡“亲亲”之爱, 乃是发之于人的本性, “父子”血缘关系是人与人关系的基础和起点。因此,儒家的爱是由特殊性到普适性的, 由“爱亲”产生而推至“爱众”、“爱民”。墨子则认为“爱”是自外向内的, 由于现实的需要而存在。他的政治思想以“天志”为本。面对战国时期频繁的兼并战争、崩坏了的道德规范,墨子从“天志”出发推出“兼爱”, 让“爱”成为天下太平的工具。在墨子的学说中, “爱”是外在产生的, 作为人们生存必需拥有的一项品质而强加。 第四,“兼爱”与“仁爱”实现的方式不一样 孔子把春秋时代看作“礼坏乐崩”的时代, 因此, 他提出了以“仁爱”为基础内容的“礼乐”思想。反过来“,礼乐”成为其“仁爱”的实现方式, 即内乐而外礼的人的标本。对于违背礼法原则的行为, 他总是给予严厉的批评和抵制。孔子认为, 实现了忠恕之道, 也就实现了对他人的泛爱。与孔子相比, 建立在功利基础上的墨子之“兼爱”思想的实现, 就体现在他的“尚贤”、“交相利”、“非攻”、“非乐”、“节用”、“节葬”等。“兼爱”则以“交相利”为准则, 带有功利主义色彩,并且将“兼爱”的实现寄希望于王侯将相,不易为人所实施, 就难免流于空想。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 爱思想的异同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先秦诸子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文人人格相对独立,思想最为活跃的时代,也是一个异彩纷呈、硕果累累、学术上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在当时涌现出的许多思想主张互不相同的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两个,一个为孔子开创的儒家、一个为墨子开创的墨家。《韩非子·显学》记载:“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从孔子和墨子的思想内容上来看,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爱”,墨子的核心思想是“兼爱”,虽然两者都强调“爱”,但这个爱却也有着许多不同之处。要分析这两个爱的异同,我们就先来看看仁爱和兼爱的具体内容。 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很多,其中比较全面的论述是与颜渊的一段对话,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人由己,而由仁呼哉?”颜渊进一步追问具体条目,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在这里首先说明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这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点,天下的人都会认为他做到仁了。 孔子所说的仁的基本性质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其特点是突出强调了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定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做到仁。对于统治者,孔子鼓吹所谓的“使民”、“利民”、“安民”、“教民”等等,其实质是强调统治者只有这样全面驾驭人民,才可以稳定地长期地巩固贵族的统治秩序,也只有这样,才算是达到了仁的标准。孔子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这就是说贵族才有仁这个品德,而被统治的奴隶和其他劳动人民根本谈不上这个品德。 孔子将恢复和巩固礼的统治秩序叫做仁。周礼是建立在宗法制度“亲亲”的基础上的,所以他非常注重孝悌,强调培养人们具有孝悌的品德是最基本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孔子推崇仁爱的首要心理动因是“报恩心”和“同情心”,报恩心主要是指孝道,孝就是爱父母,这是人最真实、最基本的情感,也是其他一切感情的基础。因为人一出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得分评卷人 (1)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15—18题。(共11分)3357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负箧曳屣.()(2)主人日再.食() (3)腰.白玉之环()(4)略无慕艳.意()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17.摘录文中具体表现“我”的“口体之奉”的语句。(2分) 18.结合本文的内容,谈谈你对我们现在的读书生活应该持怎样的态度。(2分) 得分评卷人 (2)阅读文言短文《何充》,回答19—20题。(共4分)3357 王含(晋人)作庐江郡(担任庐江郡的行政长官),贪浊(贪污)狼籍。王敦(王含之弟,时任大将军,总揽军政大权)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都)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地方行政长官属下掌管文书的官吏)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是。”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不安),充晏然(坦然),神情自若。 (选自《世说新语》) 19.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旁人为之反侧”的原因。(2分) 20.你最佩服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2分) 得分评卷人 (3)阅读韩愈《马说》,完成15—17题。(共8分)3826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词或短语的意思。(3分) ①食马者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才美不外见 ...()④执策.而临之()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段中画线句的意思。(3分) 17.文中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2分) 得分评卷人 (4)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18—19题。(共5分)3826 及.(接触)之而后知,履.(实行)之而后艰.(知道艰难),乌有 ..(哪有)不行而知者乎披.(阅)五岳之图,以为知

孔子和墨子观念的几点比较

孔子和墨子观念的几点比较 孔子把《仁》摆在了重要位置,而墨子则把《贤》和《义》放在了首要位置上,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的秩序虽然摆放的位置有所不同,颠来倒去,都没有逃离封建主义的藩篱。本质上都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都是为了封建主义好的,只是在各自的具体思想方法上有所区别。他们的社会伦理观念和治国理政的思想都属于空想的封建社会 主义,是不会被统治阶级所采纳的,孔子,墨子有些相同的地方,他们的一些想法有谁能听,又有谁去能实行,都不过是活动活动心眼,都是空想的封建社会主义者,只不过有些东西符合封建统治也只能算是不谋而合的。现在,把三千年前腐朽的封建主义的货色当做所谓文化精华来抵御资本主 义的价值观,就显得十分可笑,资本主义本来就是反封建的,不过,摆个封建主义的地摊,赚点资本主义的小钱,想法到也不错,也是可行的,但是要想占什么领道德高地那是不可能的,资本主义相对封建主义是社会的进步,是历史的进步。不反对封建主义哪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进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历史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不用科学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观念而用封建的东西比什么都 幼稚可笑。 墨子《非儒》,认为儒生教学能力不咋地,把聪明的教

傻了,好学生都教坏了,还乱收束脩,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大是做不来,小事不愿做,搞个文艺活动的还勉强凑合,做工务农,保家卫国也指不上他们,所以参政议政的事,绝不能让儒生瞎参和。孔子:“仁者爱人”,其实质是爱君子,不爱小人。分别亲疏远近,不平等。 墨子揭发批判了儒家的假仁假义:儒者曰:“亲亲有术,尊贤有等。”儒者曰:“君子必服古言,然后仁。又曰:“君子循而不作。”又曰:“君子胜不逐奔,掩函弗射,施则助之胥车。” 又曰:“君子若钟,击之则鸣,弗击不鸣。”等都属于错误的言行。 孔子阴谋策划颠覆齐国和吴国的活动。孔子到了齐国得不到重用,孔某乃恚,怒于景公与晏子,乃树鸱夷子皮于田常之门,告南郭惠子以所欲为。“树鸱夷子皮”来谩骂田常的,在道德行为上纯属小人一个。借机会报复搞破坏活动,孔子的行为属于贩卖情报,挑拨离间,制造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导致战争,“深虑同谋以奉贼,劳思尽知以行邪,劝下乱上,教臣杀君,入人之国,而与人之贼,知人不忠,趣之为乱,逃人而后谋,避人而后言。”在这一点上现在某些文化人与当年孔子何其相似乃尔。 墨子尚贤,尚同,兼爱,非攻,非命,非儒,非乐。 尚同,其实也是掩盖着矛盾的,在同中是在存异的。制

《中国思想史》题库及答案

《中国思想史》题库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美德合称。 2.西周的治国安民大纲是。 3.古代周朝的五种酷刑是指、、、、。 4.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 5.“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在一书中提出的。 6.《告子上》中写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体现了孟子的价值原则。 7.阴阳五行中的“五行”是指、、、、。 8.禅宗真正形成为宗派,应从唐中叶(公元7世纪下半叶)算起,被推尊为禅宗六祖,是禅宗正式诞生的标志。 9.宋代理学朱陆之争指的是和两大思想家的斗争。 10.《明儒学案》的作者是。 11.战国末年的为法家思想的总结者。 12.“,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这句话表现了孟子的思想 13.“尚贤”“尚同”思想是的思想主张。 14.邹衍的历史学说“五德终始说”,是一种神秘的历史循环观念。它以五德相生关系说明王朝更替,这五德的先后顺序为:、、、、。 15.“荆公新学”是北宋改革者的思想内容。 16.《周易》中八卦是指、坤、、、艮、、兑。 17.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三等:、“斗筲之性”、。 18.《中说》的作者是唐代。 19.理学的认识论和道德修养论往往是不分的,这在二程表现得尤为明显,它反映在“格物致知”和

这两个命题上。“格物致知”一词源于。 二、名词解释 1.性恶说 2.“大宗师” 3.“参验说” 4.名辩思潮 5.正始之音 6.性善论 7.谶纬8.“言不尽意” 9.《五经正义》 10.经世致用 11.“反者道之动” 12.黄老学派 13.玄学 14.洛学学派 15.公羊三世说 16.“天人感应” 17.“效验”学说 18.鹅湖之会 19.“致良知” 20.中体西用 三、简答题 1.简答墨子的“尚贤”思想。 2.简要谈谈商鞅、慎到、申不害的法、势、术思想。 3.什么是陆九渊的心学体系? 4.法家韩非对朴素唯物主义的贡献是什么? 5.“本无”“即色”“心无”三宗的思想内涵是什么? 6.简答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思想。 7.如何评价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 8.简答桓谭批判谶纬迷信的主要论点? 9.谈谈王夫之“继善成性”观点的主要内容。 10.墨子也把“兼爱”称为“仁”,谈谈他的“仁”与孔子有哪些不同? 11.《庄子注》的作者是谁?他们对《庄子》作了哪些解释发挥? 12.隋唐时期儒学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四、论述题 1.论述《易传》的思想体系。

仁爱与兼爱

摘要: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社会过渡时期,战争不断、烽火连天是这个时代所具有的特征。在社会动荡的时代历史背景下,产生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在当时涌现出的诸多学派中,影响最大的有两个:一为孔子开创的儒家,一为墨子开创的墨家。在怎样对待人的问题上,两家均以爱为出发点,形成了两种不同形态的人道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倡”仁爱”,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提倡”兼爱”,两种人道思想之间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各自独特之处。本文扼要阐述了仁爱与兼爱的内涵。二者在不同的方面体现了各自的差异和独特之处。然而,“仁爱”与“兼爱”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仁爱”是“兼爱”的基础和来源,“兼爱”是对“仁爱”的延续、扩展和创新。因而,二者又有相通之处。 关键词:仁爱兼爱儒家墨家 一、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的的主要内容 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子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非攻、节用”等思想,构成了墨家学说的核心。其中,“兼爱”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如穿珠之线,贯穿“非攻”、“天志”、“明鬼”、“节用”等思想。亦如梁启超《墨子学案》所言:“墨学所标纲领,虽说十条,其实只从一个基本观念出来,就是‘兼爱’”。关于“兼爱”,甚至曾批评墨子“无父”、“禽兽”的孟子亦言:“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墨家思想的精义在于“兼爱”,“兼爱”是墨家的重要理论思想,而“兼爱”思想的核心内容则是“兼”。 墨子倡导“兼爱”不是停留在空泛的说教上,而是要解决实际问题,要着眼于实利。“兼爱”论的提出,其普遍性、彻底性、平等性的特性,迅速吸引世人的眼光,取得社会的广泛认同,一时蔚为风潮。 孔子的仁学观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孔子关于“仁”的观念,发端于西周时期的人本思想。孔子吸收了西周时期“德”的观念发展形成的诸多成果,用“仁”概括了“德目”的众多内容,将“仁”的观念系统化,铸造起以“仁”为核心的哲学范畴——即“仁学观”,成为儒学和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根本观念导向。“仁”,即“爱人”,这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和爱心,它既是一种生命的相互感通,是人、我、群、己之间的普通联系与相互关照,又是一种主体内在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文中的之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 ) ③而忘操之( ) ④反归取之( ) ⑤何不试之以足( ) (二)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 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 ①窃入学舍窃:( )②辄默记辄 ( )③儿痴如此痴( ) ④恬若不见恬⑤父怒挞之挞( ) ⑥曷不听其所为曷( ) 2.翻译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 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 )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加点字 ①席而啖菱啖( ) ②欲以去热也去( ) 2.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自( )是吾剑之所从坠是( ) 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 ),最后一句是( )。 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 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

“仁爱”与“兼爱”之比较

“仁爱”与“兼爱”之比较 周理平 (吉首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 摘要:“仁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点,“兼爱”是墨家学派思想的要旨所在。“仁爱”思想与“兼爱”思想的提出和形成,标志着儒墨两家的分野与对立。二者在不同的方面体现了各自的差异和独特之处。然而,“仁爱”与“兼爱”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仁爱”是“兼爱”的基础和来源,“兼爱”是对“仁爱”的延续、扩展和创新。因而,二者又有相通之处。 关键词:仁爱;兼爱;儒家;墨家 中图分类号:B222;B224文献标识码:A 任何思想和理论的产生和提出,都离不开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生存条件的制约。一种思想和理论的形成,如同黑格尔所说的那样,是对时代精神的把握,是“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的反映和体现。“仁爱”和“兼爱”学说便是儒墨两家各自对其所处时代所进行的精神把握。春秋战国时代,即儒墨两家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社会过渡时期,战争不断、烽火连天是这个时代所特有的特征。与这种社会动荡相对应的是,思想界同样是不安静的,史称“百家争鸣”。正是在此种环境背景和历史条件下,“仁爱”和“兼爱”的思想诞生了,两者应社会问题而生,都蕴含着民本主义的济世思想。以“爱”作为彼此共同的出发点,同时又存在着各自立场和各自所处的环境条件的不同,这就注定了此二者之间既有相通性的一面,又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差异和对立之处。 一、“仁爱”与“兼爱”的同一性 (一)基本内涵一致 “仁爱”与“兼爱”,和西方的基督教的博爱具有某种相似性,因而,二者皆显出了爱的普遍性,体现了“仁者爱人”的伦理品格。虽然说“仁爱”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有差别的爱,但是其最终指向,却是面对全社会的,是一种针对所有社会成员的,不分贫富、贵贱、愚智的普世的爱。无论是孔子的“泛爱众”,还是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无不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同样地,墨子的“兼爱”在这一点上与“仁爱”是殊途同归、一脉相承的。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对孔子泛爱一切人的思想的进一步发挥。所谓兼就是圆满周遍之爱,兼爱即尽爱,“尽,莫不然也。”(《墨子·经上》)因此,兼爱是以泛爱天下之人为目的,而不是只爱其亲人、爱其家人、爱其国人,不是局限于部分的人,而是泛爱天下之人。“爱人必待周爱人而后为爱人。不爱人,不待周不爱人,不周爱,因为不爱人矣。”(《墨子·小取》)这就说明爱人必须普遍圆满才是“兼爱”。但不爱人则不是所有的人都不爱才是不爱人,只要不是普遍圆满的爱,甚至对极少数的人不爱,也就是不爱人。墨子倡导的是“天下之人皆相爱”,“爱人者此为博焉”。兼爱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平等、普遍地爱,主张“兼而爱之,从而利之”。 《淮南子·要略》说墨子曾受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不苟儒家礼仪形式烦琐,自创学派。这种渊源关系,使得其二者在尚仁这一点上相通相融,都遵循“仁”的要求,秉承“仁”的

科技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代新儒家”的困境和理论局限 所谓“现代新儒家”,是由一批抱持传统文化本位主义立场而又具有现代经世意识的知识分子所建立的、力图通过吸纳西方文明而重建儒家道德形上学以抗拒全盘反传统思潮的攻击、寻求中国现代化理想道路的思想流派。这个思想流派是在儒学受到全面批判处于“花果飘零”时期在中国曲折成长起来的。从思想发展的背景看,现代新儒学主要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兴起的全盘反传统思潮(实质上是全盘西化思潮)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潮的“文化回应”。这一思潮大体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科玄论战”,奠基于张君劢、熊十力,系统化于牟宗三的“新心学”和冯友兰的“新理学”,而普及于20世纪80至90年代的国际新儒学思潮。现代新儒家做了许多理论创新工作,其中最有成效的是熊十力、牟宗三和冯友兰。熊、牟二氏弟子众多,在台港形成一大学派,其理论臻于精密;冯友兰则是孤将独帅,虽有弟子而未成军立派,虽有理论而未臻精密。 然而,现代新儒家的理论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严重的理论缺陷:第一,他们怀有过多的悲情意识,因此不能客观理性地评价马列主义与共产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也不能全面公正地认识与解释中国传统学术的缺陷以及西方新学的精华。第二,他们试图纯粹从中国文化传统中开出或转出原本没有或极其贫乏的资源(诸如民主政治、现代科学与知识论)的努力是事倍功半的,在理论上充满矛盾与困惑。第三,他们虽然有“援西入儒”的思考,但他们对西方民主、自由、人权、法治的根本精神的认识是不深刻的。例如牟宗三提出“本内圣开出新外王”的命题,仅从外王的制度之用去理解西方民主价值观,就反映了其固守传统不求变道的思想局限。第四,他们具有强烈的道统观念和卫道意识,缺乏新时代应有的博大胸怀和融摄多元文化的气度,因而在理论上表现为相当程度的主观独断性和排他性。至于冯友兰的“新理学”,更是一个粗糙而非精密的、矛盾而非一贯的理论体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其人生遭遇了过多的政治运动和思想批判运动,因而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之异同分析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之异同分析 [摘要]孔子和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大显学家,孔子提倡“仁爱”,墨子提倡“兼爱”,两种爱人的思想既具有相别的地方,也有许多相通之处。两者产生的阶级基础不同,具体内容不同,实施要求不同。但是两者都主张“仁”,都提倡公利,反对私利,都注重践行。对孔墨的“仁爱”和“兼爱”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对于如何做到真正爱人,如何修身具有重要妁参考作用,甚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孔子;仁爱;墨子;兼爱 一、“仁爱”与“兼爱”的相异之处 孔子和墨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大显学家,孔子提倡“仁爱”,而墨子提倡“兼爱”。虽说这两种思想都是一种爱人的思想,都注重“仁”,但是这两种思想有许多相异的地方。比如,两者产生的阶级基础不同,两者的具体内容不同及两者实施的要求不同。 1产生的阶级基础不同。春秋末年为社会大变动时期,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革新,促使了生产关系内部的大幅度调整。奴隶的反抗斗争和大规模的流亡,使部分奴隶主贵族失去了往昔的天堂,他们无力维持原有的生活,内部也发生了重大的分化。有的贵族失去了世袭祖业,形成流民。当时流民大约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昔日做官,如祝、宗、乐、士,而后失业者,或者是失势的贵族,这些上等的流民多成为儒士;一种是农工下层失业者,或刑徒苦役,这些流民多成为侠士。儒家出自儒士,孔子自己就是一个大儒士。孔子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这就注定其思想主张必然强调封建礼仪、宗法制度和等级差别,这就决定了其仁爱思想是建立在亲亲基础之上的,这种仁爱是推己及人的爱,先爱自己的亲人,再爱别人,是一种爱有差等的仁爱。而墨家出自侠士,来自于农工失业流民和刑徒苦役,墨子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他们来自社会的最底层,他们更能体会到老百姓的疾苦与艰辛,这就决定了墨子的思想主张更多反应劳苦大众的要求,要求博爱,爱无差等。 2具体的内容不同。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墨子所提倡的“兼爱”也称之为“仁”,从表面上来看,孔墨都注重“仁”,但是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在具体内容上却有很大的差别。孔子提倡的“仁爱”是建立在“亲亲”的基础之上的,孔子的“仁爱”强调宗教程度、血缘尊卑、亲疏贵贱,是一种由亲而疏,由近及远的爱,是“爱有差等”。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仁人之事亲也,如事天”(《衰公问》)。由此可见,孔子的爱人思想是从爱亲人开始的,以爱自己的亲人为最重要之事,是建立在“亲亲”的基础之上的,是“爱有差等”。而

_仁爱_与_兼爱_的异同及其现实意义

“仁爱”与“兼爱”的异同及其现实意义 杨丽娟 (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仁爱”与“兼爱”在先秦诸子百家中都是独树一帜的学说,各自表达了不同的见解。“仁爱”与“兼爱”的真正分歧在于两者的出发点、依据、侧重点、“爱”的性质、爱与利的关系以及体现的主体性的不一致。但是同为爱人之道,它们还是有相通之处,对它们两者的理解,对现当今的社会是有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仁爱;兼爱;区别;现实意义 先秦诸子百家当中,儒家与墨家的爱人之道是值得称赞的。儒家的仁爱以“亲亲”为本,讲“爱有差等”。而就其所及的范围而言,最高境界的仁爱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墨子主张“兼以易别”,但是墨子批评孔子的仁爱是“亲亲有术、爱有差等”,而孔子反过来攻击墨子是“无父也”、“是禽兽也”,实质上他们所爱的对象以及最终理想境界是没有分别的,他们都把道德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孔墨的真正分歧在于他们学说的依据、出发点、侧重点等呈现出不同的局面,因此,对它们异同点的分析,有助于人们更进一步的了解“仁爱”、“兼爱”学说。在分析“仁爱”、“兼爱”的异同点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仁爱”与“兼爱”的涵义。 一、“仁爱”与“兼爱”的涵义 孔子的“仁爱”学说,根据对象的先后次序不同,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是“爱亲”,孔子把“爱亲”规定为“仁”的本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亲亲,仁也”6对它的最好的诠释。“爱亲”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指属于一定血缘关系范围内人的相亲相爱。第二层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7里的“人”泛指相对于己而言的他者。从而在进一步扩大了的社会关系交往中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最终达到“泛爱众”的最高境界,这就是“仁爱”的第三个层次,“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3 墨子主张“兼以易别”,“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4,“兼爱”即对天下之人不分远近亲疏,兼而爱之,“为彼犹为己也”,“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5如“兼爱”学说真正实施,则“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6最终达到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的理想境界。 二、“仁爱”与“兼爱”的区别 (1)两者的起点不一样。“仁爱”重私德,而“兼爱”重公德。孟子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见,儒家认为,只有先“修身”,也即“修己”,才能“齐家”,而后齐家才可以治国,治国才可以平天下。儒家是先将个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的利益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兼爱”是与“独善其身”相对立的,它主张“兼善天下”,即“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7由此可见,儒家的“仁爱”重视个人的“独善其身”的私德。而墨家“兼爱”重视的“兼善天下”的社会公德。 (2)侧重点不一样。“仁爱”学说对仁的推行侧重于己,行仁先从己开始,然后再推己及人。由根基于血缘关系的亲子之爱而推至“爱人”,最后达到“泛爱众”的最高境界,体现了“爱”由远而近、由亲而疏的量的变化,这种推己及人贯彻的原则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兼爱”学说侧重于视人若己,“为彼犹为己也”,也就是彼此利益不别,达到浑然一体的境界。要像爱自己的国家一样去爱别人的国家;要像爱自 831 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NO.11.2009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1-20) 1.班昭续《汉书》 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注释]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文化常识] 女文史家。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竞_________②辄_________ 2.翻译: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②师事焉

2.蔡文姬求情 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②死。文姬③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 [注释】①屯田都尉:职官名称。②当:判决。③文姬:蔡文姬。④使驿:使者。 ⑤文状:文书。⑥明公:对曹操的敬称。⑦原:原谅,此指赦罪。 [文化常识] 蔡文姬。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的女诗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她博学有才辩,通音律。初嫁卫仲道。夫亡后归母家。遇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曹操平定中原后,念蔡邕无后代,便以重金赎归,再嫁董祀。她凭记忆写出了四百多篇古文。她的《悲愤诗》及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最为著名。当代戏剧家曹禺创作有话剧《蔡文姬》。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诣_________②徒_________③厩_________④虎士_________ 2.翻译:①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②诚实相矜;③济垂死之命。 3.理解:“操感其言”属什么句式?

天才知道题库及答案

天才知道题库及答案 【篇一:天才知道总决赛题库】 1、我国神舟飞船真正开始实施实验项目的是神舟几号飞船?(a) a、神舟二号 b、神舟一号 c、神舟三号 d、神舟五号 2、车辆靠右行驶的规定,最早施行于我国的哪个朝代?(a)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3、“掩耳盗铃”现象体现了心理防御机制的哪种作用?(d) a、转移作用 b、反向作用 c、退行作用 d、否认作用 4、受理申请宣告公民失踪或死亡的机关是什么机关?(c) a、民政机关 b、司法行政机关 c、人民法院 d、公证机关 5、第一个在地球以外发现的宇宙中化学元素是哪个?(c) a、硅 b、氢 c、氦 d、氮 6、智力玩具七巧板中的七块板有几块是三角形?(c) a、三块 b、四块 c、五块 d、六块 7、王牌一词在英文中为ace,1918年法国人首先将它用来赞誉第 一位击落5架敌机的飞行员加洛斯,从此成为优秀飞行员的代称。 那么在空军史上击落飞机最多的飞行员是哪一位?他一共击落了多 少架飞机? 埃瑞克〃哈特曼,击落352架。 8、花店老板被人谋杀,探长赶到现场看到三个嫌疑人神情各异,油 店老板一脸诧异,花店伙计面无血色,银行行长面无表情,花店老 板临死前在地上写了一串数字:550971051,由此推理,谁是凶手?答案是油店老板 is oil boss 9、我国的第一部电视剧是什么?(c) a、射雕英雄传 b、敌营十八年 c、一口菜饼子 d、渴望 10、按照abo血型系统划分,世界人口最常见的血型是什么?(d) a、a型 b、b型 c、ab型 d、o型 11、京剧中将四指全扣向掌心,唯独伸直大拇指的指法叫什么?(c) a、剑诀指 b、怒指 c、英雄指 d、称赞指 12、考古学者试图从以下哪个文化中探寻夏文明的新石器文化?(c) a、大汶口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龙山文化 d、良渚文化 13、被称为“光纤之父”的是谁?(d)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比较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比较 摘要:孔子、墨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两位颇具盛名的学者,墨子主张“兼爱”,孔子主张“仁爱”,两位圣贤的这两种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同时,也有自己的独特观点。本文将对孔子“仁爱”以及墨子的“兼爱”进行分析比较,分析出孔子“仁爱”和墨子“兼爱”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分析出两种思想对新时代大学生的行为规范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仁爱墨子兼爱

目录 1“仁爱”和“兼爱”不同之处 (2) 1.1阶级基础 (2) 1.2内容不同 (2) 1.3具体要求不同 (2) 2“仁爱”和“兼爱”的相同之处 (4) 2..1 两种思想都主张“仁” (4) 2..2 倡导公利,反对私利 (4) 2..3注重实践 (4) 3启示 (6) 参考文献 (7)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比较 1“仁爱”和“兼爱”不同之处 孔子倡导的“仁爱”以及墨子倡导的“兼爱”。这两种思想都注重对他人的关心,但两位圣贤的思想却有许多不同之处。在阶级基础,具体内容及两者实施要求有许多不同之处。 1.1阶级基础 春秋末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大变动,社会的生产力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带来了生产工具的发展,生产关系内大幅度的调整。奴隶的斗争使一些奴隶主失去了原来的地位,甚至无力维持生活。孔子就是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家庭背景决定了孔子强调等级差别,宗法制度和封建礼仪的思想主张,这就决定了孔子“仁爱”的思想是建立在亲人这个基础之上的,“仁爱”是推己及人的一种爱,首先是爱自己的亲人,然后再爱他人,“仁爱”是一种有差等的爱。墨子与孔子不同出自侠士,和很多农工失业流民以及刑徒苦役有很多的接触,墨子是这些贫苦百姓的代表人物。因此,更能体会老百姓的艰辛和疾苦,墨子的背景决定了其思想更多的反应社会底层的诉求,即博爱。 1.2内容不同 由于孔子所倡导的“仁爱”建立在亲人这个基础之上,所以他的思想强调亲疏贵贱,血缘尊卑,宗教程度,是一种由近及远的爱。孔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出自《中庸》)。从孔子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仁爱”的思想的出发点是爱亲人,爱亲人为其思想最重要之事 ,是“爱有差等”。墨子的“兼爱”却不分轻重薄厚,亲疏贵贱,血缘尊卑,是爱无差等,是博爱。是普天所有人同等享受的爱。墨子云:“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可见墨子的“兼爱”要求人人平等享有爱,人人无私奉献,爱无差等。是一种远、近,无亲、疏,无高、低,贵、贱的爱。同时,墨子的“兼爱”不是单向的施舍,是一种“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互动的、双向的爱。墨子有云:“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可以看出,墨子提倡如果想要得到别人的爱,必须要付出自己的爱。 1.3具体要求不同 孔子有云:“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出自《论语.雍也》)。白话文就是:要从自身的角度去考虑他人,如果自己有什么要求,就应该想到别人也会这样的要求,在想法设法满足自己要求的时候,也要想办法满足他人的要求。孔子有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自《论语.卫灵公》)。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想接受的事情,不能强加在别人的身上。孔子的“仁爱”倡导达人先达己,欲人先欲己, 爱人先爱亲,由近及远,最终达到“仁者爱人”这个高

老子孟子孔子墨子有何关系

老子孟子孔子墨子有何关系 老子孟子孔子墨子是春秋时期不同派教的代表人物,那么老子孟子孔子墨子有什么联系?下面是为你搜集老子孟子孔子墨子的关系,希望对你有帮助! 老子,(约公元前571-471年),姓李名耳,字聃,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区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的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被后世称为“道教始祖”。 孟子,(约公元前372-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邹人(今山东邹城),是孔子的孙子的弟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和孔子并称“孔孟”。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学说。并且反对杨朱,墨翟。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巴邑(今河南商丘市巴邑县)。他的祖先和墨子一样,都是商汤后裔,是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受业于老子,完整的构建了“德道”思想体系,主张“仁礼”,体现了人道精神,最高理想是“大同”。并且坚持“克己复礼”。被后人称为“孔圣人”,“天纵之圣”。 墨子,本名墨翟,生卒年不详,相传是鲁国人,长期在宋国居住,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

家。自立门户,创立了墨家学说,并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尊天”、“事鬼”的思想主张。 老子道德经介绍《道德经》又被称《道德真经》、《老子》等书,它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写的一部哲学方面的著作。《道德经》名称的经过几次改变。目前的通行版本《道德经》总共有81章,分为《德篇》和《道篇》,前者占了44章,后者占了37章。 一、它有音韵之美。《道德经》的句式非常整齐而且多数是押韵的,是诗歌体系经文一种。容易上口,并且容易记忆。其中很多词句,在押韵的同时还环环相扣,不仅仅具备音韵之美,也有旋律之美。朗诵这部经文,是一种享受,可以让我们在美感中体味到深刻的哲理。 二、它非常的讲究修辞。《道德经》的语言艺术性非常强,使用了很多种修辞方式,让词句看起来更准确、鲜明和生动,这样也更具有说理性和感染力。比如对偶、排比、比喻、设问和反问等修辞方法都可以在这本书书中找到。 三、语言精萃。《道德经》中的有些语言极为精萃,是至理名言,至今仍是非常有名的成语、格言、座右铭等。 《道德经》这部神奇的书籍被称为万经之王,它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它对中国科学、哲学、政治、宗教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子的著作《墨子》这部文学巨作,大多人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