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古代史重要大事年表(下)

中国古代史重要大事年表(下)

中国古代史重要大事年表(下)
中国古代史重要大事年表(下)

中国古代史重要大事年表(下)

(来源于网络,如有错误,请以历史书为主)

隋( 581 年—618 年)

581 年:杨坚代周,隋朝建立,北朝结束

589 年:隋灭陈,统一南北,南朝结束

605 年—610 年:开通大运河(永济渠 -通济渠 -邗沟 -江南河)

611 年:山东长白山农民首先发动起义

618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灭亡

(选官制度:两汉: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朝时期:科举形成)

唐( 618 年—907 年)

618 年:李渊称帝,定都长安,唐建立

627 年—649 年:贞观之治

初唐帝王次序: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

640 年:唐太宗征服高昌,设置安西都护府

641 年:文成公主入藏

646 年:日本仿唐,开始推行大化改新

690 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

702 年:武则天设置北庭都护府 7 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713 年—741 年:开元盛世

8 世纪前期( 713 年):唐玄宗封粟末靺鞨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8 世纪前期( 738 年):南诏首领皮罗阁合并六诏为南诏

8 世纪中期:骨力裴罗统一回纥(9 世纪中期瓦解)

755 年—763 年:安史之乱

780 年:开始实行两税法

9 世纪前期( 822 年):长庆会盟

875 年—-884 年唐末农民战争

五代( 907 年—960 年)

907 年:朱温废唐称帝,后梁建立,唐亡,五代开始(梁唐晋汉周)

916 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辽)北宋( 960 年—1127 年)

960 年:陈桥兵变,北宋建立

979 年:宋太宗灭北汉,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005 年:宋辽澶渊之盟

1038 年:元昊建立西夏

11 世纪中期(宋仁宗庆历年间):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1043 年:宋仁宗、范仲淹庆历新政

1044 年:宋夏和议,元昊取消帝号

1069 年:宋神宗、王安石开始变法

1114 年:完颜阿骨打起兵抗辽

1115 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

1125 年:金灭辽

南宋( 1127 年—1276 年)

1127 年,靖康之变、金灭北宋、南宋开始

1140 年:岳飞组织宋、金郾城大战(1141 年被解职, 1142 年被害)

1141 年:南宋与金和议(绍兴和议),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1206 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

1227 年:蒙古灭西夏

1234 年:蒙古灭金南宋:我国经济重心已到南方,江浙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元( 1271 年—1368 年)

1271 年:忽必烈定国号元

1276 年:元灭南宋

13 世纪(宋元之际):指南针、火药及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

1351 年:刘福通等领导红巾军大起义,元末农民起义爆发

明( 1368 年—1644 年)

1368 年:明朝建立,盟军攻占大都,元亡

明初:开始修建明长城

1405 年—1433 年,郑和七次 "下西洋 "

1421 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称北京为“京师”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开始出现

1553 年:葡萄牙欺骗进入澳门

1561 年:戚继光抗击倭寇取得台州九战九捷 ,

1565 年基本肃清倭寇

1581 年实行一条鞭法

1616 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27 年:陕北王二起义,明末农民战争爆发

1636 年:后金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1644 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农民军攻占北京,明亡

清(鸦片战争以前)( 1636 年—1840 年)1644 年,清军入关

明末清初:蒙古分裂为漠南、漠北、漠西三大部分

1662 年:清灭了南明最后一个小朝廷,基本统一全国

1662 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69 年:康熙宣布“更名田”

1673 年—1681 年:三藩之乱

1683 年:施琅收复台湾

1684 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1685—1686 年:康熙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1689 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712 年:康熙规定“固定丁口”

1723 年:雍正“摊丁入亩” ,

1723 年:雍正禁止传教,西学东渐的势头衰落

1726 年:雍正大规模改土归流

1727 年:雍正设置驻藏大臣

1757 年—清军经 70 多年,最后粉碎准噶尔贵族的割据叛乱,统一天山北路,设乌里雅苏台将军、科布多参赞大臣

1757 年—1759 年:维吾尔贵族大和卓、小和卓发动叛乱

1762 年:清设伊犁将军,统管新疆

1771 年: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

第五章 中国古代史学术动态

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初步形成 第一节华夏文明的起源 一、传说中的三皇五帝 在夏王朝之前,中华大地存在一个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统。尽管很多史家认为,这些古帝并非实有其人,而是由神话传说构成的,是不可信的伪古史。然而,这些传说仍然具有可信的成分,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表明,这个古史系统反映了我们祖先创造历史的轨迹,是我国从蒙昧时期进人文明时代的缩影。 三皇五帝时代处于我国的新石器时代。在这一时期,人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进行生产劳动。原始农业有了长足的进步,进人锄耕阶段,农作物的品种北方以粟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产量有很大提高,经济作物品种增多。农业的发展为家畜饲养业奠定了基础,饲养牲畜的品种和数量都较以前明显增加。手工业技术也有了提高,制陶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 从现有考古资料看,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已达七千多处,遍布全国各区域,其文化内涵、时间先后等方面各有差异,如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大溪文化、良诸文化;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鄂、豫地区的屈家岭文化;东北、内蒙古地区的红山文化;甘、宁地区的齐家文化等。这些文化各有其重要价值,反映出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形成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异彩纷呈的特色。 从大约五千年前开始,我国黄河、长江流域的一些氏族、部落先后从母系氏族进入到父系氏族公社时代,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表明原始社会已经处于解体阶段。 二、古代国家的形成 原始社会时期,部落联盟的首领一般由联盟议事会选举产生,这也就是后人津津乐道的“禅让制”。在不断进行的掠夺性战争中,部落联盟首领获得了更多的财富,他们的家族变得更加富有和强大。随着部落联盟的发展和联盟首领后代地位的加强,他们开始觊觎联盟首领这一有利可图的位置。 禹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有意识地扶植其子启的势力,在他长期刻意的安排下,启在争夺部落联盟首领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建立了夏王朝,禅让制为王位世袭制所取代。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公共权力”日益蜕变为个人及家族权力的结果。夏王朝建立后,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管理机关被彻底改造为维护夏后氏王权的国家机器,因而有学者认为“启的夺权是质变,是野蛮与文明、部落制度与国家的分野”。 夏王朝建立后,夏朝君王建立了一套贯彻和维护王权的强制性机关,从而成为取代联盟管理机关的专政机构。同时,在地方上分封夏后氏同姓和异姓方国诸侯,使他们与夏王建立君臣名分的政治纽带,成为夏后氏家族的统治机器在全国各地的延伸。从这个意义上说,夏朝应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王朝。在夏王朝国家机器的运行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其中有不少是承袭原始社会末期早期国家的制度而来,在夏朝得以继续完善和发展。 商朝的国家形态上承夏朝、下开西周国家制度的先河。我国早期国家的一些基本制度,在商朝时期确立、完善而为后来的周朝所承袭并全面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内外服制”。所谓“内”、“外”,分别指商王直接统治地区和诸侯国地区。商王直接统治的中心地区又称为“王畿”,由内服百官治理;中心地区以外的土地是由商王分封或由他承认的诸侯国管理,他们与商王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上下级的臣属关系。这种国家结构在西周时演绎成分封体制,从而更加完善。“内外服”的国家结构,是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独具特色的一种国家结构形式。此外,商朝职官系统的设置、刑法的制定等都较前代完善,对后来的西周产生了很大影响。 西周王朝建立后,历经周公、成王、康王三世的经略,国体一改商王朝时异姓国族林立而臣服于商的运作模式,逐渐建立起一个“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

中国古代史教学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史教学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史教学的重要性 以前我一直在想,像朝鲜这样的弹丸小国,他们的历史肯定充满了哀怨愁苦,一定自卑到了极点。直到我看翻到一些关于朝鲜通史的文章,才发现自己很受启发。结果我大错特错了,朝鲜人的民族自豪感是中国人望尘莫及的。他们充满豪情的宣传尽管朝鲜现在很小,可最初的朝鲜更小,首次统一朝鲜的新罗王朝,其北部边界还没有到达大同江,经过朝鲜人由南到北一步步地开拓,到明清时,终于把边境向北推倒了鸭绿江和图们江边。整篇通史洋溢着无比的自豪和英勇,大讲特讲古代朝鲜是如何向东北、西北开疆拓土以及挫败中国和日本的侵略的。这样的历史,姑且不说朝鲜人,就是一个外国人读了,也会仰慕朝,为之振奋。相反,我国的历史教育则侧重于近现代史的屈辱,冷落古代史的辉煌。甚至很多地区因为种种理由,减少或删掉了古代史教学,中国古代史教育正面临山重水复的绝境和失去生存的空间。诚然,我们不能妄自尊大,但也不能因此走向另一极端,只给学生沧桑,只总结教训。其实,一定重视古代史教育。 一,通古可以治世。 历史科学是传统国学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学科,也是华夏文明赖以传承的主要载体,它有着独特而重要的社会功能。在历史科学的诸多社会功能中,鉴戒资治、劝世厉行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项。唐初著名史学家令狐德指出历史科学的社会功能在于“惩恶劝善,多识前古,贻鉴将来”,宋朝一代史学巨擘司马光讲到其编撰《资治通鉴》的动机 是:“专取关国家盛衰, 系生民休戚, 善可为法, 恶可为戒”。近代国学大师梁启超也明确指出历史学的宗旨在于“将过去的真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之资鉴”, 具体说来就是“念先民辛勤未竟之业,则矍然思所以继志述事而不敢自暇逸;观其失败之迹与夫恶因恶果之递嬗,则知耻知惧;察吾遗传性之缺憾而思所以匡矫之也”。所有这些古今著名学者在此都表达了一个共同心声,即史学具有显著的鉴戒资治、劝世厉行的社会功能。毛泽东、华盛顿、丘吉尔等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政治家,使中国、美国、英国出现开创性的局面,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与他们博古通今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古代史 一、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0.5-0.7万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0.4-0.5万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禹传予启,夏朝建立,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 商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定都于亳(今天河南安阳)。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今河南郑州) 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 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定都咸阳,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定都洛阳(今河南洛阳)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壁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

中考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教师参考)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①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③分封对象:功臣,王族,先代贵族。 ④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⑤义务: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⑥作用:前期加强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但是随着兼并战争的开始,削弱了周王室的地位。. 2.宗法制: ①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含义: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 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③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④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⑤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⑥与分封制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他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3.西周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祭祀)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③以血缘关系为纽 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由来: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②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朕、制或诏、玺) 2.秦朝的中央机构:①三公:丞相:皇帝的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分左右两名.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地位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没有实权.②丞相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它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郡县制:①由来:春秋时期,就已有县和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②内容: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中国古代史》学习指南

学习指南 一、中国古代史概况 中国古代史讲述我国远古至明清时期的历史。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 史学界一般把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分界线划在公元前21世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界线,虽有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魏晋等多种不同的说法,但战国封建说较为流行,以公元前476年为界。按照这种划法,原始社会大约从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1世纪,奴隶社会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476年,封建社会从公元前475年到1840年。这种划法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把春秋战国划在两个不同的社会形态,把清朝后期排除在古代史之外。但它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古代的历史仍然是有一定帮助的。我们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是按照这种流行的分期方法来处理问题的,但对其中的某些环节进行了调整,将春秋战国视为一个整体,并将涉及清代后期的若干问题。 我国的原始社会包括猿人、智人和氏族公社三个时期,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遗存。从已发现的材料看,“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是我们的远古祖先。智人开始人工取火,并发明了弓箭,推动了原始社会的发展。氏族公社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组织,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仰韶文化是母系氏族公社的典型,龙山文化是父系氏族公社的典型。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剩余产品,所以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随着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和分工的发展,原始集体生产逐渐被个体生产所取代。个体生产发展的结果是财产私有。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出现了贫富的分化,导致了原始社会的瓦解。 我国的奴隶社会包括夏、商、周三代。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阶段,商朝是发展阶段,西周是鼎盛阶段,春秋战国则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变革的阶段。在夏商周三代,全部土地和奴隶在名义上属于国家所有,各级奴隶主只享有占有权和使用权,在形式上表现为奴隶主阶级的多项占有。与奴隶主阶级这种所有制相适应,在政治上表现为严格的宗法制、分封制和等级制。奴隶主阶级为了保持他们的统治地位,建立了强大的国家机制。神权也是奴隶主阶级进行统治的特别重要的补充手段。 我国的封建社会包括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和明清五个时期。有时处于统一的局面,有时则出现分裂的格局,情况复杂。秦汉时期包括秦、西汉、东汉三个王朝,是第一个统一时期,也是封建时代的重要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第一个分裂时期,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等阶段,头绪相当纷繁。三国是指魏、

中国古代史重要分期

中国古代史重要分期 一.先秦时期(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 先秦时期指我国境内人类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即秦以前,秦之先 1.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约179万年前——约公元前221年) Ask.以前讲原始社会,现在不讲,但是原、封、资、社,严格地说不是历史,是社会发展史。是历史的一个分支,我们是学历史的,so we把奴隶制在形成以前,叫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 Ask.传说是不是历史?=>NO,but传说里包含历史的因素、历史的常识、历史的内容在里面 Eg.嫦娥奔月,神话到现实,玉兔捣药,桂花树.so,神话里包含历史信息 2.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 中国进入阶级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以前是没有阶级。 注意:夏朝历史不是正史,只有以前留下的东西上有记载,没有出土文物能够证实。我们了解历史有两个途径:一种通过文字了解,eg.历史典籍。另一种是通过文物,也就是考古发现来印证。相比之下考古发现更有说服力,因为口说无凭。How to证明夏朝存在呢?有没有出土文物来证明?eg:商朝,we挖出了甲骨文,周朝也有许多文物来鉴定,唯夏朝在考古学上至今没有找到过确凿证据。So像港台出版的历史书,一般写中国历史从商朝开始讲,不写夏朝,因为夏朝还没有真正确定存在,以严谨的学术观点看,只是传说。 约——>公元前1046年,没有约,也是近十年考证出来的,why?武王伐纣的那一年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so询问天文学家,在公元前11世纪,出现这种天文现象最有可能是哪一年?=>天文学家推算说应该是1046年,不是历史学家,而是天文学家的推算,商朝历史very重要,eg.资料. 中国的鬼神观念,迷信思想就是继承商朝,而且现在做生意的叫商人。商朝被西周灭了,土地被夺了,商部落的人为了生存,只好东奔西走做生意,这些人叫商人。 没地,被迫做生意,说明商人地位very低下 3.西周…… ①.宗法制:商有,西周完善了eg.now五百年前是一家,祠堂、家谱 4.东周 严格说,春秋、战国是时期,不是朝代……资料 二.秦汉时期 大一统:高度统一,不仅国家统一,货币、思想、观念,一切都统一 1.大一统2.制度 3.影响 秦:大一统汉武帝:大一统 唐人街(华人聚集的地方)CHINA TOWN Why.把中国人住的地方叫唐人街,因为影响大 But并不是all国家都叫唐人,还有叫汉人。秦人的。 Eg.韩国首都首尔,首尔即首都,没有文化。首尔以前叫汉城,中国城,以中国成为首都说明此地可能是中国的地盘,why改名?韩国人以中国城为首都不好,说明汉和韩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秦人:秦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时间轴

年代重要事件 1838年底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 1839年 6 月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 6 月英军发动鸦片战争 1842年 8 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1 )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洋银 2100 万元; 3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 岸; 4)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 →《南京条约》影响: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 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 2 ) 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变为帝国主 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4) 反侵略反封建成为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5)中国逐渐开始了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843 年,中英《虎门条约》签订; 1844 年,中关《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841年 5 月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 略武装斗争。 1842年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1846-1850年两广自然灾害 1851年 1 月洪秀全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 年 3 月,占领南京 ,定为首都 ,改名天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颁布《天朝天亩制 度》、天平军北伐 1856年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法国利用“马神甫事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 9 月天京事变,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 盛转衰的分水岭。 1857-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阶段 1858年 1 、清政府与英、法、俄、美签订《天津条约》:1)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 处为通商口岸; 2)允许外国人到内地 游历、通商、自由传教; 3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 4 ) 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 5 )赔偿英国白银 400万两, 法国 200 万两。 2 、太平军第二次攻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

中国古代史《第六单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鸦片战争以前)》精品高考

第六单元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一)宏观掌控 总体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全面走向衰败。 1、政治 (1)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预示着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特务统治显示了统治的极端 虚弱, 八股取士抑制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2) 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祖国的辽阔版图最终奠定。 (3) 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突出,同时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b5E2RGbCAP 2、经济 (1)统治者在一定时期调整生产关系,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2)“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使封建人身 依附关系松驰。 (3)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4)商业繁荣,商品经济渗透到农业中。 (5)对外贸易在整个经 济中占份额较小。 p1EanqFDPw 3、民族关系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各民族间形成了不可分离的关系。 4、对外关系 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前期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明中期后出现了一些新情况: (1)明中后期遭到 倭寇、葡萄牙、荷兰等殖民势力侵扰。 (2)清前期北有沙俄,南有荷兰等殖民者侵略。 (3)前期对外经济 文化交流依然活跃。 (4)中后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DXDiTa9E3d 5、文化 (1)基本特征是承古萌新。 (2)传统科技(古典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3)理学走向极端,带有反封建色 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4)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学蓬勃发展。 (5)大型类书、丛收的编纂 成就辉煌。 (6)西学东渐昙花一现。RTCrpUDGiT (二)微观细嚼 1、明朝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 建立:1368年,朱元璋 应天(南京) 加强君权措施:①调整官制: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设五军都督府,和兵部互相牵 制。地方,三司分权,统归中央。②制定《大明律》 。③始行厂卫特务统治。④八股取士:从四书、五 经中命题;实行文化专制,严格控制思想。5PCzVD7HxA 2、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 靖难之役:①原因:建文帝削藩;②经过:燕王朱棣起兵,1402年破南京,朱棣即位;③性质,封建 皇族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jLBHrnAILg 营建北京:1421年建成,迁都。目的是为了加强北方的力量,抵御蒙古族残余的进攻。 3、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明末农民战争 表现:①皇帝昏庸腐朽;②奸臣把持朝政;③宦官专权;④土地兼并严重。 (尤其是宦官专权,引起朝中大臣和东林党人的反对) 原因:政治腐败;魏忠贤专权;东林党斗争;土地兼并严重;天灾不断。 经过:①1627年王二陕北首义;②李自成“均田免粮”,1644年西安 大顺;3月占北京,明亡。 意义:推翻了明朝,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均田免粮”标志农民反封建斗争进入新阶段 4、满洲的兴起及统一

中国古代史历史学教学大纲下

课程编号:16014202 《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The Syllabus of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适用专业:历史学本科 总课时:72(其中理论72 ) 学分:4 制定单位:历史文化系执笔者:王芳审核人:赵元编写日期:2010年9月20日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本科的主干基础课。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科学地、系统地阐明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及其规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专业相关理论和历史基本知识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扎实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发展动态,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增强学生为社会服务的自信心和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 第十章隋朝:统一帝国的再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隋朝前期的政治 掌握隋初的各项政治制度及隋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熟练掌握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大索貌阅、输籍定样等重要概念; 第二节隋朝政治经济的发展 了解隋朝政治经济的发展的概况,熟练掌握隋代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及其影响。 第三节隋朝的文化和对外文化交流 了解隋朝的文化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概况。 第四节农民起义与隋朝的灭亡 掌握隋末农民起义的具体经过及结果,熟练掌握隋末农民起义的背景及其意义。了解隋朝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地位。 第十一章唐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 第一节唐前期的政治和经济 掌握唐初的各项政治制度及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熟练掌握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武则天的统治等重要史实。分析唐代前期繁盛局面产生的重要原因。 第二节唐后期的政治和经济

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解读

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解读 第1讲中国古代史教学内容的修订 闫璟(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学高级) 徐赐成(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学高级) 华春勇(陕西师范大学附中,中学一级) 内容纲目: 一、修订后《课程标准》关于中国古代史学习内容的变化 二、修订后《课程标准》中国古代史内容编排的特点 一、修订后《课程标准》关于中国古代史学习内容的变化 闫:当我们拿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会发现,中国古代史的内容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分为七个历史时期,即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在每一时期下设有若干学习要点,总共是40个学习要点。那么,修订后的课标在古代史整体介绍方面有那些明显变化? 徐:在古代史的导言部分,主要有三方面的变化,第一,学习内容丰富了。第二学习要求降低了。第三,也是我们认为最突出的变化,即,完整地概述了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线索,较实验课标相比,更加详细。 比如先秦史,《课标》表述为"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迄今发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西周取代商朝后分封诸侯,对疆域的控制更加稳固。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渐趋瓦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思想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这段话,至少有6个信息点: 第一,夏是第一个王朝。夏的主要特点有了。 第二,商朝算信史时代,国际承认,因为有文字记载。 第三,商朝最主要的成就是甲骨文和青铜器。 第四,西周最主要的制度特点是分封制。 第五,春秋的时代特点是诸侯争霸,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第六,战国是大变革的关键期。农业的铁器牛耕,政治上变法转型,文化上自由开放,百家争鸣。 闫:《课标》的导言概述各个时代最主要的文明成果。之后各朝代都是如此,即高度概括,又能把最基本的历史面貌呈现出来,看过之后,能够形成最基本认识,有所收获。 从学习要点上看,实验《课标》设置了9个专题现在变成了7个,这个变化是怎么能考虑的呢? 徐:在具体内容标准的安排上,修订版《课标》的特点是强调了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按照历史上时期把历史内容分为7个阶段,实验版《课标》,则是在时间为主线的基础上把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单列为两个专题。比如把原来的科学技术专题下"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思想文化下的"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放到了夏商周时期"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这种变化不是单纯的着眼于知识的系统掌握而是着眼于展示完整的文明成果。同时删除对汉字演变的要求,化繁就简,体现了课程标准追求的基础性特点,也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 闫:那具体到《课标》设定的各个历史分期的具体内容又有什么变化?大家通过这个

中国古代史常考简答题

中国古代政治史(一)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最早的实践是什么?其理论来源于谁的思想? (2)最早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朝代是什么?这一朝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柳宗元说:“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请解释这句话。 (4)“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时发展了哪些制度? (5)在西汉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中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相背离的是哪项措施? (6)汉武帝时期开创和实行了哪些制度和措施? (7)隋朝是个开创性的朝代,它首创了哪些制度? (8)唐朝时既削弱相权,又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的制度是什么? (9)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有哪些? (10)北宋通过设立什么官职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 (11)元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首要措施是什么? (12)元分别设立什么机构管理西藏、台湾?元时的监察机构是什么? (13)明清是封建社会衰落时期,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走向极端时期。最能说明明清两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走向极端的措施分别是什么? (14)明清时期对人们思想控制的显性措施和隐性措施分别是什么? (1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有哪些趋势? 答案: (1)商鞅变法,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2)秦朝,皇权至高无上(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由皇帝任免) (3)秦朝灭亡的原因不是郡县制而是由于秦朝的暴政。 (4)刺史制度、察举制度、编户齐民(5)封国制 (6)剌史制度、察举制度中的孝廉科、推恩令、附益法 (7)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庸(8)三省六部制 (9)重文轻武、守内虚外、极度削弱地方,高度集中于中央 (10)转运使(11)实行行省制度 (12)宣政院、澎湖巡检司、御史台 (13)明:设立特务机构、清:设立军机处 (14)文字狱、八股取士 (15)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统治者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加强。 中国古代政治史(二) (1)先秦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是什么?选官标准是什么? (2)商鞅变法对这个制度作了什么修改? (3)墨子用人的标准是什么? (4)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是什么?标准是什么? (5)汉武帝时期,士大夫的主要做官途径是察举制中的什么科? (6)三国时魏国的选官制度是什么? (7)隋唐科举制的积极意义有哪些? (8)明清科举制的消极影响有哪些? (9)谁在改革中改革科举制度? (10)科举制形成于哪一个皇帝时期? (11)从历史上得出什么选拔人才的经验或启示? (12)秦朝、汉朝、北宋、元朝、明朝监察的官职和机构分别是什么? (13)历代重视监察给我们什么启示? (14)什么选官制度是从上而下的? (15)哪一朝代科举录取人数太多而导致冗官冗员冗费? 答案: (1)世袭制,门第 (2)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3)尚贤、反对任人唯亲 (4)察举,才能和品德 (5)孝廉 (6)九品中正制 (7)抑制了门阀士族;扩大了官吏来源和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推动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8)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成为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工具;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创新才能;阻碍了中国传统科技向近代科技的转变。 (9)王安石 (10)隋炀帝 (11)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要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危害严重;应树立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正确观念。 (12)御史大夫、刺史制度、通判、御史台、提刑按察使司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2

01.三省六部制:隋唐时的官制。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中书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诏令,驳正违失,其长官为侍中;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共同负责中枢政务。六部是尚书省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任务,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礼部主管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法律和刑狱,工部主管水路工程。各部长官均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三省分权改变了以往宰相一人执掌大权的情况,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02.政事堂会议:唐初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统治机构,政事堂是三省长官议事的地方,皇帝启用一些有才干、资历浅的人加“头衔”,同中书门下,进一步分相权,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相权。 政事堂唐宋宰相议事的地方。政事堂会议是常设的,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唐初设政事堂于门下省。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原仅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是当时宰相。其后皇帝又以他官参加政事堂会议,称为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以后逐渐统一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等,亦为宰相。唐中宗即位后,移政事堂于中书省。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23)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不仅有决策权,还对尚书六部有对口管辖权,掌握一部分行政权力。北宋前期沿唐制,以政事堂为宰相,参知政事议事办公处设于禁中。政事堂囊括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的大部或主要职权,是最高行政机构。政事堂下设舍人院,有知制诰或直舍人院,负责撰拟诏旨。还设孔目、吏、户、礼、兵和刑等五房,分曹处理事务。 03.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为官名。唐初定制,以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从太宗起,在者不轻以授人,常令他官居相职,给予参知政事等名义,贞观十七年(643),诏以萧瑀为太子保,李靖为詹士,二人并同中书门下三品,意谓与侍中、中书令相同,高宗以后,除原官位三公、三师、中书令外,非加同中书门下不为宰相,永淳元年(682)起,原官四品以下而参知政事者,用加“平章事”的名义。肃宗乾元后,通用“中书门下平章事”为衔,同中书门下三品之名遂废。 04.《开皇律》:隋文帝时颁布的国家法典。隋文帝即位后,制定了《开皇律》。其共二十卷,五百条,主要内容是:刑法分五刑,即死、流、徙、仗、笞,共二十等。十恶不赦之罪,即谋反、大不敬等罪;八议之科,规定八种人犯罪应给予减免。该法律废除了前代的一些酷刑,简化了律文,成为后代法律条文的范本。 05.大索貌阅:隋朝为清查户口而采取的措施。南北朝以来,由于赋税沉重,户口隐漏情况严重,开皇五年(585年),隋文帝下令清查户口,按照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体貌进行核对,此即“大索貌阅”。如有不实,三长要发配远方。清查结果使户籍增加了四十万丁,一百六十四万余口。大索貌阅使大量逃避的丁壮和隐匿的户口重新编入户籍,增加了赋税收入。 06.输籍之法:隋朝推行的划分户等和纳税标准的措施,又称输籍定样。隋文帝于开皇五年(585年)采纳宰相高颖的建议,实行输籍定样。即有国家制定划分户等的标准,各州县依定样划分户等,作为征调户税、吏役的标准。由于国家规定的户税、吏役数量低于豪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量,许多原来依附于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他们,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成为国家的编户。次制度使国家增加了财政收入,扩大了吏役来源,豪强地主的势力遭到极大的削落。 07.《唐律疏议》:唐朝颁布的国家法典,是刑律和注疏的合编,又称《永徽律疏》。唐初在《开皇律》的基础上,制定出《贞观律》、《武德律》。高宗时,又命长孙无忌对《贞观律》、《武德律》加以修改、注疏,成为《永徽律疏》,后世称之为《唐律疏议》。内容上有五刑十恶,量刑定罚上有所减轻。次法典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最完整08.河朔三镇:河北地区的卢龙、魏博、承德的节度使李怀仙、田承嗣、李宝臣三人为安史的旧将领,各自分为节度使。此三镇割据程度最强,历史上称“河朔三镇”或“河北三镇”。次三人管理地区也是安史叛乱的地区,民族成分复杂,有一定的胡化色彩,唐后期,三镇节度使的任命朝廷基本不能干预,都是家族相传或悍将传位,09.南衙北司之争:唐后期中央政府内部朝官和宦官间的政治斗争。此时,宰相官署在宫廷以南,称南衙;宦官所在的内侍省在朝廷北部,称北司。所以称此斗争为南衙北司之争。其中最激烈的是顺宗时期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和文宗时的“甘露之变”。两次东斗争的结果均以宦官胜利而结束。宦官势力进一步加强。唐末昭宗时,宰相崔胤利用节度使朱温消灭宦官势力。南衙北司之争结束。南衙北司之争进一步削弱了中央集权。 10.《通典》:是我国第一部典制体通史,即专门记载历代政治、经济等典章制度严格变迁的通史。作者杜佑,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课程类别校级优秀□省级优质□省级精品√国家精品□项目主持人丁毅华 课程建设主要成员赵国华、吴琦、熊铁基 中国古代史是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以内容丰富、资料浩繁、研究方法多样、研究历史悠久为基本特色的学科为依托的课程。 华中师范大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历史文化学院是国学大师钱基博、张舜徽等曾经执教的学院,他们是我院中国古代史课程建设的开创者。现仍在工作岗位上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研究的熊铁基教授也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史学家。我院的《中国古代史》课程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雄厚的实力。近20年来,老中青几代人又不断努力,使学科建设水平、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成为一门有实力、有特色的课程。 本课程受到国家、地方和学校的支持和扶植。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是国家级文科人才培养基地。本课程1991年被列为学校第二批重点建设的校级主干课程,1993年经过评估验收,被评为优秀。1994年12月,被评为湖北省普通高校优质课程。1997年、2002年又两度被评为湖北省普通高校优质课程。2004年,经过严格的评审,被湖北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精品课程(湖北省教育厅文件,鄂高教[2005]4号)。学校对于本课程有显著的投入,课程的建设、改革一直在进行。与此同时,本课程在历史文学院的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担任课程负责人的是丁毅华教授。 丁毅华,硕士研究生学历,1982年起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工作。曾多次获得校级教学优秀奖,并主持过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并获省级奖励。参加了八卷本《湖北通史》的撰写,承担其中的“秦汉”一卷,1999年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分别获得湖北省、武汉市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部分收入《丁毅华史学论文自选集》,2002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治学严谨,教学能力强,经验丰富,对教学研究关注和投入多,所撰写的教学研究论文已有多篇公开发表。 中国古代史教研室是一个团结、协作的集体。目前在岗教师共9人,年龄结构基本合理。在这支队伍中,有老一辈的历史学家熊铁基教授(博导),也有中青年博导、博士。多年来,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已形成良好的教学梯队。 熊铁基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秦汉史、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出版了多种专著,如《秦汉新道家略论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秦汉官制史稿》(与安作璋合著,齐鲁书社1984年)、《秦汉军事制度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汉唐文化史》(湖南出版社1992年)、《中国老学史》(与马良怀、刘韶军合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秦汉文化志》(《中华文化通志》之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二十世纪中国老学史》(与刘韶军等合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等,长期担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已经成为知名的史学家。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原始社会--北魏)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原始社会: 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1965年发现) 中国是文明古国,较早出现人类活动的迹象原始人类遗址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 距今约70万~20万年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类(1)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但他们已经能直立行走(2)上肢基本上具备了现代人的特点,手发展较快(3)缓慢进化 北京人会打制石器(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的重大进步),会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叫做旧石器时代。 距今约1.8万年山顶洞人生活在北京房山周口店山顶洞人的面貌与现代人已经没有多大的区别可以捕捉水生动物制造装饰品制作骨针 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面部之间的区别 北京人的头部和前额低平,眉骨宽大,鼻子宽扁,嘴巴突出,头部微微前倾,没有明显的下颌,保留一些猿的特征。山顶洞人前额丰满,眉骨趋向薄、平,上下颌骨,由前凸而后缩,嘴部明显后缩,以形成现代人那样的下颌,和前鼻棘,面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早期人类的定居地,成为聚落 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成为氏族 距今约7000多年河姆渡聚落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种植:水稻饲养:猪、狗、水牛黑陶 距今约6000多年半坡聚落陕西西安半坡村半坡聚落的种植和饲养:种植:粟、白菜、芥(gai)菜等饲养:猪、狗定居:半地穴式红陶我国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他们还经常去打猎、捕鱼,以补充食物。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使用磨制石器(精细,方便,提高生活质量)的时代被称为新石器时代。 磨制石器与打制石器的不同在于:1.时间不同 2.制作方法不同 3.劳动效用不同 距今约四五千年大汶口原始居民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出现。 私有制出现贫富分化阶级差别 距今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黄、尧、舜时期(出现了交换现象,有了集市)炎帝“神农氏”:教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 黄帝: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仓颉:造字,历法,算术,音乐嫘祖:养蚕抽丝阪泉之野炎帝(败) vs 黄帝(胜)尧禅让舜 大禹治水: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王朝更替 (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五帝:黄帝,颛顼,尧,舜,帝窖)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十二)·中国古代的重大战事

中国古代的重大战事 在中国古代史上,伴随着朝代的更替和发展,战争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常见政治现象。在中国古代史的复习中,应注意对中国古代重要战事的掌握 一、中国古代重大战事概况 重要战争战争概况 牧野之战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与商军战于牧野,商军倒戈,商纣自杀,商朝灭亡 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兼并战争城濮之战春秋时期晋楚争霸,晋国经过城濮之战打败了楚国 桂陵之战战国时期齐魏之间的一次著名战役,也称为“围魏救赵”,齐军击败魏军 马陵之战战国时期齐魏交战的关键性战役,魏国战败,从此,魏国力量大为衰落 长平之战 战国后期,公元前260年,秦赵在长平交战,秦军大获全胜。这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中 规模最大、杀伤最多的一次战役 秦国的统一战争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掉东方六国,此后,秦又统一了越族地区; 又击败匈奴,取得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 西汉对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27年,匈奴南进,汉派卫青出击匈奴,汉收复河南地公元前121年,汉派霍去病出击匈奴,匈奴退出河西走廊 公元前119年,汉以。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汉大破匈奴,匈奴北徙漠北 东汉对匈奴的战争东汉前期,大将窦固、窦宪先后出击,大败北匈奴 北宋统一中原的战争北宋建立后,宋太祖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进行统一南北的战争,基本上削平了南方的割据势力;979年,宋太宗消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宋辽战争北宋建立后,为夺取幽云十六州,发动了对辽的战争。但都以失败而告终。1004年,辽军大举南下,逼近东京,这时在澶州的宋军击毙辽军统帅,大挫辽军锐气,为宋辽和谈 创造了条件 蒙古及元统一战争蒙古汗国建立以后,发动了大规模战争:蒙古先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后来又招降吐蕃,征服大理。1276年,元军攻破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 靖难之役明建文帝上台后实行削藩措施,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1402年, 朱棣攻破京师,靖难之役结束 明朝抗倭战争明朝派戚继光到浙东抗倭,他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抗倭斗争的重大胜利。后来,他又在福建、广东与抗倭将领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到1565年,东南沿海 的倭寇基本肃清 雅克萨之战明清之际,东北边境空虚,俄国侵略者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并继续增兵,扩大侵略。为了捍卫边疆,康熙皇帝下令组织自卫反击战。1685年和1986年,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俄军伤亡惨重。俄国政府被迫同意谈判解决中俄东段边界问题 清朝的平定地方叛乱 的战争在清朝统治前期,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先后平定了漠西蒙古准葛尔部叛乱、三藩之乱 等 二、中国古代战争的分类 (1)反对民族压迫掠夺的战争:两汉北击匈奴、完颜阿骨打抗辽、两宋抗金战争等,这些战争维护了边境安全,打击了少数民族贵族南下掠夺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正义的、进步的战争。 (2)反对分裂、平定叛乱的战争:唐朝北击突厥的战争、清朝平叛战争,这些战争平定了叛乱,维护了边境的安全,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是正义的、进步的战争。 (3)民族争霸、征服战争:春秋战国争霸战争、楚汉战争、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淝水之战、唐末藩镇割据混战、五代十国间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辽宋夏金间的战争、蒙古政权西征等。这些战争造成社会动荡或国家分裂,广大人民群众被迫卷入战争,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因

中国古代史复习题

名词解释 1.血缘家族、血缘群体、血缘群婚: (1)血缘家族:旧石器时代,婚姻关系已经摆脱了原始的杂交状态,进入群婚的早期阶段,婚姻只能在同辈之间进行,父母和子女不得婚配,即“血缘婚”。由这样的婚姻关系结合成的社会组织叫做“血缘家族”。这是人类婚姻形态的一大进步。人类的社会组织也开始向母系氏族公社过渡。 (2)血缘群体:旧石器时代,人类社会组织处于原始群,以血缘为纽带组成的群体,叫做血缘群体。群体内过着群婚、乱婚生活,只知其母。 (3)血缘群婚:又称班辈婚、兄妹婚或等级婚。此种婚姻属于同一集团内部的同辈男女互为共夫共妻,异辈之间绝对禁止通婚。班辈婚严格禁止长辈与晚辈、祖先与子孙、父母与子女通婚,血缘群婚制的出现,是人类婚姻形态的一大进步。它为后来的母系氏族的族外群婚奠定了基础。 2.图腾崇拜:氏族的徽号。原始人相信各氏族与某种动植物或某种无生物具有特殊的亲缘关系,故将该自然物视为本氏族的祖先或保护神,而加以崇拜。氏族往往以它命名,成为本氏族的图腾,从而同其他氏族加以区别。图腾作为原始宗教,分为动物崇拜、生殖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具有加强和维系本氏族成员团结的作用。 3.禅让制:我国古代部落联盟时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按军事民主制的传统,部落联盟最高军事首领,必须通过一定民主形式,由众多的部落首领共同推举,得到氏族成员的承认,才能确立。禅让制的基本原则是选贤举能。在从尧到舜、从舜到禹时期,禅让制至少表面上还发生作用。但是凭借强权、力图变禅让为世袭的企图和斗争愈演愈烈。 4.二里头文化:主要分布在晋南以及豫西这一地区,是属于夏文化的文化遗存。因河南偃师市二里头村发现的该类文化遗存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故以此命名。二里头遗址共有四层文化堆积,与夏王朝存在的时间大致吻合,但目前人们对夏代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之间的认识还存在一些分歧。二里头文化的发现为人们了解夏代社会生活提供了最为直观的材料。 5. 少康中兴: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中兴”的时代。由于夏王太康荒淫无度,引起了百姓的强烈不满,使得后羿乘乱赶走了太康,成为夏的君主。太康的孙子相则开始着手恢复家业,夺回王位,失败后其子少康继承父业,终于在夏朝老臣的帮助下夺回了王位。少康即位之后,充分吸取了太康失国的教训,对内实行德政,对外积极改善与四周夷族的关系,夏王朝的国势逐渐强大,使得夏王朝的政权得以稳定。史称“少康中兴”。 6.伊尹放太甲:在商汤的孙子太甲即王位之后,头三年中暴虐昏乱,败坏朝政。于是开国元勋伊尹就将太甲流放到成汤的坟墓前反省悔过,在此期间由伊尹自己代行王政。后来,直到伊尹认为太甲真正改正了错误后,才派人将其迎回继续担任商的君主。 7.人殉人祭:人殉人祭就是用人殉葬及杀人祭祀。中国的人殉人祭,大约出现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是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认识的愚昧无知和人格化的神灵崇拜的产物。人殉人祭成为一种社会制度并广泛流行,是在殷商奴隶制国家出现之后。人殉人祭在商代早、中期就很普遍,但用人数量较少;盘庚迁殷以后进入鼎盛时期,用人数量达到最高峰。在西汉时期正式得到废除。 8.牧野之战: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兴兵伐商,正月甲子日清晨,周师与诸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