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隋代史官属于皇帝侍臣,通过忠实履行其职权,记录皇帝的“动作法度”,使当代皇帝畏于死后留下臭名而有所顾忌,更使后代皇帝行为举止有所殷鉴,从而实现其存在的政治意义。这表明隋代史官()

A.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限制皇权的作用

B.因侍奉皇帝而影响记载史实的客观性

C.工作认真负责而成为后世史官的典范

D.因参与政治管理而淡化历史记录职能

解析:选A通过题干中隋代史官的作用可知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限制皇权的作用,故A项正确;题干主要述及隋代史官的作用,而B、C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通过题干中所述及的隋代史官的作用可知,其参与政治管理并没有淡化其历史记录的职能,故D项错误。

2.(2019·河南中原名校第五次质量考评)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事”等宰相名号,其主要目的是()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B.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避免出现权臣专权D.使三省六部间相互牵制

解析:选C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分割相权,而未涉及到提高政府效率,故A项错误;分割相权的目的在于加强皇权,而非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据材料“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结合所学可知,宰相权力逐渐被分割,避免宰相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三省之间相互牵制,而未涉及到六部之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

3.下表列举的是古代诗歌中关于武则天的评价。据此能够得出的合理结论是关于武则天的()

A.有虚怀纳谏的胸襟B.治国才能值得肯定

C.当政推动社会繁荣D.当政有违儒家伦理

解析:选B材料强调的是武则天的治国才能而非虚怀纳谏,故A项错误;由材料“居中履正,禀和体微”“临轩御乾坤”可知是对武则天治国才能的肯定,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武则天的个人才能而非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4.(2019·湖北武汉部分学校起点考试)唐代都城寺庙宫观星罗棋布,城内利用寺庙祭日人多之际经常举行“庙会”等流动交易,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唐代的庙会() A.反映唐代市民文化繁荣B.展现了城市的繁华景象

C.推动市坊制度逐步瓦解D.为草市活跃提供了条件

解析:选B唐代庙会仅是市民文化的一种体现,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城内利用寺庙祭日……热闹非凡”,可知展现的是城市的繁荣景象,故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城市结构、布局的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都城的景象,并非草市,故D项错误。

5.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境内钱塘江一带遭到海潮侵袭,万亩农田被淹。吴越国王钱镠组织人力修筑海塘堤坝,使钱塘江附近逐渐变成富庶的农业区。这反映了() A.藩镇林立的局面难以抵御灾害

B.人口大批南迁引发环境问题

C.政治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

D.北方经济发展依仗南方财富

解析:选C材料中吴越国王对吴越境内的经济进行恢复与发展,不涉及吴越与其他政权并立的事,故A项错误;由材料内容可知吴越境内万亩农田被淹是由于遭到海潮侵袭,与北民南迁无关,故B项错误;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政治相对稳定,因而吴越政权能组织人力修筑海塘堤坝,使钱塘江附近逐渐变成富庶的农业区,故C项正确;材料中吴越属于南方割据政权,吴越境内经济恢复对北方不会构成影响,故D项错误。

6.(2019·湖南株洲一模)北宋初年,赵普为宰相,与枢密使李崇矩相交甚好。李以其女嫁赵之子,宋太祖知道后非常不满。李崇矩与赵普一上朝,同处等候奏事,太祖也令二人互相隔开。宋太祖的这些举动()

A.防止结党营私威胁中央集权

B.造成了宰相权力趋于分散

C.强化宗族观念防止外戚干政

D.维护封建礼制以巩固统治

解析:选B宰相和枢密使都属于中央政府官员,与中央集权无关,故A项错误;北宋设置枢密使以分割宰相的军权,这就造成了宰相权力的分散,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强化宗族观念,故C项错误;宋太祖让宰相与枢密使“相互隔开”与维护封建礼制无关,故D项错误。

7.唐宋时期的庄园具有“藏富于民”“为国守财”“为国养民”的特点,与乡村社会的宗族组织融合,庄园经济与乡村社会关系密切。这说明当时的庄园()

A.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B.一定程度上代行乡村治理职能

C.实行类似西周的宗法制度

D.推动了乡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选B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与题目中“与乡村社会的宗族组织融合,庄园经济与乡村社会关系密切”相符,故B项正确;西周宗法制度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D项材料未体现,故D 项错误。

8. (2019·四川成都二模)汉唐“头枕三河(黄河中下游地区),面向草原”,两宋则“头枕东南,面向海洋”。这一立国态势的转变()

A.根源于游牧民族的式微B.得力于世界市场的出现

C.受制于东南部地狭人众D.立足于社会经济的变动

解析:选D两宋时期出现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对立的局面,故A项错误;世界市场的出现是新航路开辟之后,故B项错误;受制于东南部地狭人众的只是南宋,不是两宋立国态势转变的原因,排除C项;汉唐时期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而“两宋则‘头枕东南,面向海洋’”,经济重心已在南方,故D项正确。

9.(2019·广西百校联考)宋代有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蹴鞠艺人,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作“齐云社”,专事负责蹴鞠活动的比赛组织和宣传推广,这是我国最早的单项运动协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宋代蹴鞠增加就业以缓和社会矛盾

B.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受官方支持促进文化发展

D.不见容于“存天理,灭人欲”思想

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蹴鞠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引起人们的喜爱,而不是强调蹴鞠缓和社会矛盾,故A项错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故B 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官方支持文化事业,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市民娱乐生活丰富多彩,而不是强调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故D项错误。

10.(2019·广东肇庆一模)《宋史》创立《道学传》,认为“道”盛于三代,昭于孔子,及于孟子,孟子没而无传,千余年后,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这种认识() A.突出了程朱理学的地位B.混淆了儒家与道家思想

C.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D.阐明了道学的发展历程

解析:选A从材料“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可知宋代出现的程朱理学是继承了孔孟学说,是正统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道”是宋儒讲究的“性命义理”之学,以继承孔孟“道统”自居,不是道家思想,故B项错误;宋代程朱理学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但与材料体现的“道”的思想继承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道”兴盛于孔孟,到宋代发展为程朱理学,没有涉及之后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11.如图为宋代政府翻刻本的《九章算术》(章节部分),其中注有“魏刘徽(数学家)注,唐朝议大夫行太史令上轻车都尉臣李淳风等奉敕注释”等内容。这表明()

A.算学成果受到唐宋政府的重视

B.数学的发展促进了印刷术进步

C.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数学进步

D.古代数学日益重视推导与证明

解析:选A根据“宋代政府翻刻本”“奉敕注释”等信息可知算学成果受到唐宋政府的重视,故A项正确;印刷术的进步与数学的发展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宋代翻刻《九章算术》的部分内容,未涉及数学发展的原因,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注释的具体内容,无法体现推导与证明,故D项错误。

12.(2019·安徽合肥二模)宋代著名山水画家郭熙、范宽等人在绘画创作时重视对岩石的质地进行研究,同时对水的波纹、树叶的构成、甚至季节的变化都加以仔细观察分析。这表明宋代()

A.格物精神影响绘画创作B.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

C.艺术形式的平民化趋势D.商品经济获得空前发展

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宋代画家在绘画时,经过实地写生的观察训练,对每一类山,每一种岩石的质地、特征都做了研究,这就是对大自然的“格物”精神,体现了格物精神影响绘画创作,故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未体现,均排除。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9·河南普通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设三十六郡(实际略多),郡下为县,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在这样的体制下,承担着日常治理重任的是县(含后来的散州)。另一方面,汉代就有由虚到实的州,唐代有道,宋代有路,多少都近于元以后的省,充分体现出大一统实在太大,很难由皇帝直接管理州县。但在有“封建”传统的中国,这类介于中央和州县的机构,常容易产生所谓的“藩镇割据”。

——据罗志田等主编《地方的近代史:

州县士庶的思想与生活》材料二传统社会,高度集权的中央政权实际上无法完成其名义上承担的各种社会责任,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只能由一个双重身份的社会阶层来完成,而基层社会也期待着有这样一个阶层代表它与高高在上的国家政权打交道,这就是“乡绅”阶层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乡绅一方面被国家利用控制基层社会,另一方面又作为乡族利益的代表或代言人与政府抗衡,并协调、组织乡族的各项活动。

——摘编自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秦到元地方政府管理机构演变的特点,并说明

这种演变的意义。(1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传统“乡绅”阶层兴起的原因及意义。(10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在这样的体制下,承担着日常治理重任的是县”结合所学得出县是最稳定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据材料“汉代就有由虚到实的州……很难由皇帝直接管理州县”结合所学得出县以上的地方行政机构在不断调整。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据材料“汉代就有由虚到实的州……很难由皇帝直接管理州县”得出加强了对广大地区的管理;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传统社会,高度集权的中央政权实际上无法完成其名义上承担的各种社会责任”结合所学得出封建政权难以真正深入基层;管理范围太过广大;据材料二“而基层社会也期待着……国家政权打交道”得出基层社会和地方政府缺少联系的通道。第二小问,据材料二“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只能由一个双重身份的社会阶层来完成”“乡绅一方面被国家利用控制基层社会”“协调、组织乡族的各项活动”结合所学得出弥补了传统社会地方政府管理的不足;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管理,维护了基层社会秩序;据材料二“而基层社会也期待着……国家政权打交道”得出沟通了基层社会与政府之间的交流。

答案:(1)特点:县是最稳定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县以上的地方行政机构在不断调整。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广大地区的管理;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原因:封建政权难以真正深入基层;管理范围太过广大;基层社会和地方政府缺少联系的通道。意义:弥补了传统社会地方政府管理的不足;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管理,维护了基层社会秩序;沟通了基层社会与政府之间的交流。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注释:①、②:为店铺幌子,各书:“孙羊店”“正店”;③:灯笼

如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中的情景,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图中提取一个细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宋代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图片细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12分)

解析:由材料“①、②:为店铺幌子,各书:‘孙羊店’‘正店’;③:灯笼”可以看出一些历史信息:如“店铺临街而建”“夜市”“饮食服务设施完备”,然后联系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进行说明,然后对这些历史现象进行评价。另外:1.灯笼→夜市,打破了时间限制;2.幌子→广告宣传;3.“孙羊店、正店”→饮食服务设施完备;4.轿子、骑马、马车→交通工具多种多样。

答案:细节:店铺临街而建。

历史现象:宋代商业活动打破了空间限制,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

概述:在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原有“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宋代改变唐代的市坊分离的局面,打破官府对商业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

评价:商业街的出现,改变了以往市坊分离的城市布局,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对城市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第6讲 魏晋、隋唐时期的

第6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政治:国家分裂,出现民族大融合;中央集权制遭到破坏,三省制雏形出现;九品中正制,士族势力强大。 经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得到开发,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产生。 科技文化:三教并行,儒学危机;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融合的特点;书法、文人画等成为自觉艺术。 隋唐时期(581~907年) 政治: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中央集权加强。 经济: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农耕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瓷器出口;商品经济繁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科技文化:政策宽松,出现了三教合流的趋势;科技领先世界,文化繁荣,形成中华文化圈。 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君主专制的演进 1.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三省六部制 (1)内容 ①三省:唐朝中央的三省为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 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二)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加强

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三)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2)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3)选官依据:门等出身。 (4)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为官。 2.科举制 (1)形成: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 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 1.农业 (1)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形成耕耙技术。 (2)生产工具:隋唐时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当时已经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3)灌溉工具:唐朝时创制筒车。 2.手工业 (1)冶金业: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 (2)制瓷业 ①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②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③唐朝越窑的秘色瓷极为名贵。

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课程目标: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和传播。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沈括和《梦溪笔谈》、郭守敬和《授时历》。探究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和传播,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历史想象形象思维能力及概括、归纳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⑴制作泥活字,了解活字印刷的过程。 ⑵分析宋元时期科技发达的原因,培养学生独立思索的能力。 ⑶指导学生观察本课中的有关插图、阅读有关历史材料,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学习的习惯和依据史料获得历史信息的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通过对四大发明的介绍及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⑵学习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活字印发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

难点:充分认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课前准备 ⑴师生收集、查阅、整理、宋元时期科技信息。 ⑵制作POWEPOINT课件。 ⑶准备印章一枚。 教学过程 导入:中华文明悠久绵长,提问:中国古代的四大文明是什么?(学生答略)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正文部分: 一、活字印刷的发明和传播 师:四大文明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东汉时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的问题解决了,大家知道我们手中的课本是怎么印刷的吗?(学生思考) 生:(扫描、静电复印、胶印、油印) 师:这是现代印刷手段,那么一千多年前人们是用什么方法来传播文化呢?(学生思考) 生:手抄。 师:对,那么手抄有什么缺点呢?(学生思考并作答) 归纳:费时、效率低、易抄错漏抄。随着文化不断发展,抄书已不能满足人们对文化的需要,这为印刷发明提供了客观

第四单元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第五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知识结构:见《导与练》 ●课堂讨论与思考: 1.隋唐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原因:(1)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2)、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如前期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后期又实行了相对合理的两税法。 (3)、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互通有无 (4)、交通发达,中外经济交往频繁 (5)、各族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6)、继承了前代成就 (7)、科技的进步 2、隋唐时期江南圩田和开垦荒地的现象很多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该如何评价这种现象?从中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原因:(1)、隋唐的大一统,人口增长; (2)、安史之乱后,北民南迁; (3)、土地兼并剧烈,贫苦农民为生活所迫,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 影响:积极:一方面使土地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推动了江南地区农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创造了条件; 消极:另一方面,围湖造田影响河道的治理和疏通,向山要田易致水土流失,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 启示:经济开发,应运用先进的生产力;注意人与自然和谐,保护自然生态平衡;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重人口增长率与土地的承受力之间的关系等。 3、隋唐时期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表现和原因有哪些?隋唐时期江南农业发展中存在什么问题? 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农业:土地资源的大规模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农田灌溉发展和农具改进,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超过了六朝总和,江东地区出现的曲辕犁,便于水田耕作。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南方的手工业和商业逐步繁荣起来,特别是扬州在唐后期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 发展原因有:北方长期战乱,黄河流域劳动人民大规模南迁;南方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大运河的开通,沟通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外商路的变化推动了南方对外贸易的发展。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存在问题: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环境有所影响 4、瓷器和中国在英文中同为“China”,这说明瓷器在世界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请思考:(1)、从原始社会到唐朝,陶瓷技术是怎样不断推陈出新的? (2)、陶瓷品种不断创新的原因是什么? (3)、陶瓷在古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如何? 推陈出新:(1)、原始社会已有彩陶、黑陶、白陶,其中白陶为我国以后瓷器的出现打下基础; (2)、商周时期原始陶瓷的出现是我国制瓷史上的一次飞跃; (3)、魏晋南北朝南方盛产青瓷,北方白瓷的产生为我国制瓷业开辟了广阔前景; (4)、唐朝出现三彩瓷和秘色瓷,唐三彩的出现为后代彩瓷的产生开辟了道路。 创新原因:(1)、是古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与进步的结果,也是工艺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2)、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与推动; (3)、对外贸易发展与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 (4)、劳动人民的积极创造与聪明智慧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隋唐宋元明清时期 对外关系导学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隋唐宋元明清时期对外关系导学案新人教版 一、遣唐使(官方交往) ①唐朝时,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目的),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 ②背景: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③影响: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 文字、典籍、制度、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鉴真东渡(向东)(民间交往) ①地位: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6 次东渡日本)。 ②贡献:在日本传授佛经、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 三、玄奘西行(向西)(民间交往) ①时间与过程: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古印度)取经(走西汉时期陆上“丝绸之路” 一路西行),遍访天竺,曾在佛学最高学府游学。 ②著作:《大唐西域记》它记载了玄奘所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 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四、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 、宋朝的对外关系: ①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是闻名世界大商港。 ②宋代的海路形成多条航线,中国商船可通往朝鲜、日本、东南亚、印度等国家和地区, 远达半岛(波斯湾)和岸,当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国家有五六十个。 ③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海关),加以管理。 、元朝的对外关系: ①陆路:元朝统治区域辽阔,为了加强同各地的联系,建立了四通八达的。元代陆路 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等欧洲国家,使东西方的使臣、商人往来非常方便。 ②海路: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较大发展,并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使得 宋元时期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 进入时期,当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国家有140多个。 ③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 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中国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 币、驿站制度等输入西方,西方药物、数学等也传到中国。元朝在中央设置了、 回回药物院等机构,来自伊斯兰地区的天文历法、医药等方面的科技人才受到朝廷的重用 1、郑和下西洋的: ①目的: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 和,“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 ②经过: 从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满载中国丝绸、瓷器、茶叶和漆器 及大量金银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③意义: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与 之间的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戚继光抗倭 ①元未明初,时人称日本为。②明朝中期,倭寇猖獗,时称。 ③戚继光抗倭经过:率领戚家军到东南沿海抗倭,南下浙江。1561年率军在浙江 九战九捷歼灭倭寇一万多人。此后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④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和爱国主义者。 3、明清的对外关系:①末期,荷兰侵占台湾。②收复台湾:年,被荷兰殖民 者占据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英 4、清朝的闭关锁国: ①原因:A.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B.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 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②表现:A.顺治时,颁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B.台湾设立行政键之后,宁波、漳州为对 外通商口岸,但严格限制进口种类和出海船只载重量。C.1757年,清政府下令只开放 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③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

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历史简介

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简介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中的分分合合不间断,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的朝代更替中,还夹带有春秋战国、楚汉争霸、三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时期。但是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又与其他时期有着严格的区别:这些朝代的中国大部分是处在统一的阶段。 秦朝,西元前221年由秦始皇建立,君主代表就是秦始皇,著名事件是“焚书坑儒”。创立过程简单来说就是灭六国,修灵渠,统一越族,统一西南,击退匈奴,夺取河套地区。朝代功绩是创立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从此在中央集权统治下货币统一土地私有,书同文、车同轨,修建长城抵御外敌。灭亡主要原因是秦朝的暴政统治。人民渴望和平稳定的生活,而秦国一直沿用“苛政”(有功重赏、有错重罚)。随着秦统治的扩大而秦政越来越苛刻,被压迫的人民,在忍无可忍的后决定揭竿起义,秦朝在起义反抗之下崩溃了。汉朝,西元前202年由汉高祖刘邦建立。创立过程从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和刘邦楚汉之争开始,到刘邦的获胜并创立汉朝结束。君主代表为汉武帝,最著名事件让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朝代功绩主要集中在经济科技方面,开辟丝绸之路,东汉时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纸,张衡发明世界上第一台能够预报地震的“地动仪”,司马迁还写出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等等。灭亡的主要原因有①皇帝昏庸,苛捐杂税众多②政权旁落宦

官专权,政局混乱。 隋朝,581年隋文帝杨坚代北周称帝,改国号为隋。589年灭了南朝陈,结束了中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正式确立隋朝。君主代表是隋文帝,著名事件是兴修了至今仍能使用的大运河。朝代功绩有①政治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创建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②军事上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③经济文化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增加政府收入,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繁重的无休止的兵役和徭役,导致劳动力空前缺乏,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阶级矛盾的激化,农民爆发起义。 唐朝,由李渊于618年建立。隋朝末期,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爆发隋末农民起义617年五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孙子代王杨侑为帝,但是在618年李渊夺位称帝,定国号为唐,唐朝正式确立。君主代表是唐太宗,著名的“贞观之治”时期让世界记住了唐朝。朝代功绩发展完善和确立了后世运用的三省六部和科举选士制,又推行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经济得以发展,繁荣了文化、美术、宗教领域,最瞩目的就是唐诗。灭亡最主要原因是君主昏庸无能,战事不断,经济衰退,藩镇割据,经过黄巢起义后,、唐朝的基础被打破,很快就灭亡了。 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赵匡胤首先行假途灭虢之计,灭亡了南平和楚,之后又灭亡后蜀、南汉、南唐三国,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公元960年正式确立。君主代表是宋徽宗,著名事件就是“靖康之耻”。

高中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广东汕头期末)魏晋南北朝时,一些佛寺“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招揽农民,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产品主要供内部享用,政府按惯例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这些庄园内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后来,北周武帝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北周实力大大增强。这说明() A.佛教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D.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 解析据题干材料信息说明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故选C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到对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的冲击,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也不能说明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提到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答案 C 2.(2019·江西九江“十校”联考)东汉末年,由于中央集权的衰落,少数民族开始进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逐渐受到冲击。西晋灭亡后,游牧民族大批进入中原,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 A.北方形成农牧并重局面B.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 C.少数民族完成汉化过程D.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 解析少数民族以游牧经济为主,大举南迁,农业经济会造成土地过度开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但发展畜牧业,可退耕还牧,恢复生态环境,故选D项。 答案 D 3.(2019·湖南师大附中月考)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工技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这主要反映出() A.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 B.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 C.北魏政府严格限制私立学校发展 D.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 解析材料“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主要反映了政府注重对工匠的管控,说明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故选D项。 答案 D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课时练习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广东汕头期末)魏晋南北朝时,一些佛寺“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招揽农民,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产品主要供内部享用,政府按惯例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这些庄园内的 农民被称为“佛图户”。后来,北周武帝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北周实力大大增强。这说明() A ?佛教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 .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D .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 解析据题干材料信息说明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故选C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到 对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的冲击,故 A项错误,材料信息也不能说明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提到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答案 C 2.(2018江西九江“十校”联考)东汉末年,由于中央集权的衰落,少数民族开始进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逐渐受到冲击。西晋灭亡后,游牧民族大批进入中原,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 A .北方形成农牧并重局面 B .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 C.少数民族完成汉化过程 D .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 解析少数民族以游牧经济为主,大举南迁,农业经济会造成土地过度开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但发展畜牧业,可退耕还牧,恢复生态环境,故选D项。 答案 D 3.(2018湖南师大附中月考)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工技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这主要反映出() A .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 B .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 C.北魏政府严格限制私立学校发展 D .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 解析材料“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主要反映了政府注重对工匠的管控,说明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故选D项。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1

第五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隋唐时期农业发展的及其特点;手工业的发展及其特点;商业的繁荣及其特点;城市的兴旺。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隋唐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的发展及其特点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和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隋唐是我国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达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具体的经济状况出发,正确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政治课相关理论分析:隋唐初期社会的安定和政策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经济的发展,又巩固了隋唐的政权。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隋唐时期,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劳动人民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隋唐时期,长安和洛阳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商业的繁荣、长安和洛阳。 教学难点: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影响、邸店和柜坊。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复习隋和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积极作用。 指出:①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农民有了土地,生产时间也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许多荒地开垦出来。 ②这些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发展,出 现了一些繁荣的大都会,隋唐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讲授新课: 一、农业的发展 1.江南地区的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大提高 ①圩田普遍,适于种高产水稻; ②放火烧山,开垦山地的现象很多。 ③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粮食产地。 ④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⑤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影响自然生态平衡。 2.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 ①隋朝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 ②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 ③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仅江南就大大超过六朝的总和。 ④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东胜区七年级历史下册隋唐宋元明清时期对外关系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一、遣唐使(官方交往) ①唐朝时,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目的),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 ”。 ②背景: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③影响: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 文字、典籍、制度、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民间交往) ①地位: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 (6次东渡日本)。 ②贡献:在日本传授佛经、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 (民间交往) ①时间与过程:贞观初年,玄奘西行 (古印度)取经(走西汉时期陆上“丝绸之路” 一路西行),遍访天竺,曾在佛学最高学府 游学。 ②著作:《大唐西域记》它记载了玄奘所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 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四、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 1、宋朝的对外关系: ①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 是闻名世界大商港。 ②宋代的海路形成多条航线,中国商船可通往朝鲜、日本、东南亚、印度等国家和地区, 远达 半岛(波斯湾)和 岸,当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国家有五六十个。 ③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 (海关),加以管理。 2 ①陆路:元朝统治区域辽阔,为了加强同各地的联系,建立了四通八达的 。元代陆路 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 等欧洲国家,使东西方的使臣、商人往来非常方便。 宋元时期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 进入 时期,当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国家有140多个。 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中国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 币、驿站制度等输入西方,西方药物、数学等也传到中国。元朝在中央设置了 、 回回药物院等机构,来自伊斯兰地区的天文历法、医药等方面的科技人才受到朝廷的重用 1: ①目的: 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 和 ,“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 。 ②经过: 从 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满载中国丝绸、瓷器、茶叶和漆器及大量金银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 ③意义: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 与 之间的 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 ①元未明初,时人称日本为 。 ②明朝中期,倭寇猖獗,时称 。 ③戚继光抗倭经过: 率领戚家军到东南沿海抗倭,南下浙江。1561年率军在浙江 九战九捷歼灭倭寇一万多人。此后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④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 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 和爱国主义者。 3、明清的对外关系:① 末期,荷兰侵占台湾。② 收复台湾: 年,被荷兰殖民 者占据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英 4 ①原因:A.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B.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 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②表现:A.顺治时,颁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B.台湾设立行政键之后,宁波、漳州为对 唐朝对外 关系 宋元 时期 对外 关系 隋唐宋元明清时期对外 关系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课时跟踪:模块1 第3单元 第7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模块一第三单元 第7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届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三,4)北魏中后期,工商业者由原来与“皂隶”并称,不准与自由民通婚,不准衣袖、不准做官,上升为与“吏民”同列,可上书言事甚至做官。这一变化() A.推动了北魏工商业的发展 B.使北魏统治基础得以削弱 C.说明北魏抑商政策的松动 D.为民族间融合奠定了基础 解析:选C材料“工商业者由原来与‘皂隶’并称,不准与自由民通婚,不准衣袖、不准做官”,反映了抑商的一面,“上升为与‘吏民’同列,可上书言事甚至做官”,体现了抑商政策出现了松动,故选C项;“推动了北魏工商业的发展”是这一变化的影响,由材料不能得出这一结论,排除A项;工商业者社会地位的提高,扩大了北魏统治的社会基础,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北魏中后期的经济政策,排除D项。 2.根据北魏的均田制,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 A.抑制了土地兼并 B.加强了皇权的衰落 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D.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 解析:选D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均田制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具有限制兼并的作用,但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抑制兼并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皇权的信息,故B项错误;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促进农业经济

发展的结论,故C项错误;按照材料意思,均田制理论上的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异化为户内田产的世代继承,名义上的国有土地变成了事实上的私产,故D项正确。 3.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许多历史著作都突出地加重了对南方社会发展进程的记载。《晋书》记载有关江南水利兴修之事,《宋书》记载北方人口南迁和侨立州郡的情况,《隋书》极言扬州之盛,称丹阳“埒于二京,人杂五方”,《通典》记载了江南漕运对于关中的重要性。这说明() A.北人南迁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 B.江南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变化 C.历史著作带有时代特点的印记 D.历史撰述越多越接近历史真相 解析:选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魏晋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不能体现出江南经济发生根本变化,故B项错误;魏晋隋唐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推动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故材料中的著作都记载了相关内容,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史书记载了当时的主要社会现象,与历史撰述越多越接近历史真相不符,故D项错误。 4.(2020届河南顶级名校高三开学摸底)根据下面表格信息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开元年间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B.开元至天宝初农业较为繁盛 C.唐中期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

五、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五、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一)、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 (二)、农业发展特点: 1、江南土地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2、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农田水利灌溉的发展 4、农具的改进:筒车、曲辕犁、钢刃铁农具 5、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三)、手工业发展特点: 1、手工业类型: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农民家庭手工业 2、手工业发展特点:产地广、规模大、分工细、产量和品种多、技艺高 (四)、商业发展繁荣:交通发达、货币统一、市场发达、商人队伍庞大 (五)、城市的兴旺:1、长安、洛阳 2、扬州、成都 3、汴州、广州 二、能力培养目标: (一)、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与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对比学习,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表现及成就,培养其归纳、对比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通过指导学生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原因的分析以及农业、手工业发展与商业繁荣和城市兴旺关系的分析,加强学生对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认识,培养其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一)、通过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的稳定市场经济发展和繁荣的前提条件。

(二)、通过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成就以及国际地位和影响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时期,并处于当时的世界领先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起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为什么说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的时期? 说明:每一节教材的重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它所要阐述的中心问题。它与知识要点之间是统领与被统领的关系,每一个知识要点都是为了说明重点而设计的。本节教材所阐述的中心问题正是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的空前繁荣发展,教材中每一个知识要点都是在说明这一中心问题。 二、难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与政治的关系 有关的生产技术问题 说明:本课的重点是经济的繁荣,经济繁荣的原因分析就构成本课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将要涉及到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原理,这一原理在历史学习中的应用正是学生的弱点,因此运用这一原理来分析具体的历史现象,就成了本课的一个难点。大多数学生缺乏社会生产实践经验,对古代社会的生产技术问题理解起来就会更加困难,而对生产技术的学习和了解,对于理解本课重点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有关的生产技术问题就成为了本课的又一个难点。 [教学模式] 导读和研讨式 说明:什么样的课堂模式最能反映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心问题。导读和研讨这两种方式能比较好的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使课堂教学能够按照科学的计划进行,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真正的成为主人,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导读和研讨相结合的课堂模式,能较好地反映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妨一试。 [教学过程设计]

2020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题:阶段(三)课时2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课后练习+W

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一、选择题 1.(2019·山东威海模拟)隋初,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宰相高颎主张由政府将民户统一划定不同的户等,规定各自应负担的赋役数目,并使之低于豪强地主对依附农民的剥削量。该主张有利于() A.抑制土地兼并 B.消除封建割据基础 C.壮大自耕农队伍 D.催生新的社会阶层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该主张使许多原来依附于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他们,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成为国家的编户,壮大自耕农队伍,故C项正确。 答案 C 2.(2019·江西上饶模拟)唐代,大运河将长安、洛阳与江淮地区的漕渠、汴水和淮南的官河连接起来,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王朝生命线。据此可知,唐代大运河() A.加强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B.密切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 C.推动了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 D.促进了全国政治的统一 解析根据材料中“‘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王朝生命线”说明大运河的开凿密切了当时与东南地区的联系,故选B项。 答案 B

3.(2019·四川成都模拟)下表为唐贞观、天宝年间南北方户数对照表。据此可知() B.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 C.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战争导致人口大量南迁 解析观察材料表格,由对照表可知北方户数增长比南方户数增长要快,占比较大,说明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故选B项。材料体现了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人口的增长情况,也不能体现人口南迁,A、D项错误。答案 B 4.(2018·山东烟台模拟)唐代前期,漕粮主要以关东地区为主,“发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入关”;唐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每年向北方运粮达30万石左右。材料主要说明() A.关东地区经济发展呈滞后性 B.重农政策在唐后期全面贯彻 C.先进农业工具对经济的推动 D.经济重心已完全转移到南方 解析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唐朝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地区农业发展,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故选C项。材料不是强调关东地区发展滞后,A项错误;重农政策在唐朝一直被贯彻,B项错误;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D项错误。 答案 C 5.(2019·广东佛山模拟)下表为古代中国实行的几种形式的授田法。据表可知()

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历史简介

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简介班级:09级国贸7班姓名:周珂俊学号:109333070730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中的分分合合不间断,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的朝代更替中,还夹带有春秋战国、楚汉争霸、三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时期。但是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又与其他时期有着严格的区别:这些朝代的中国大部分是处在统一的阶段。 秦朝,西元前221年由秦始皇建立,君主代表就是秦始皇,著名事件是“焚书坑儒”。创立过程简单来说就是灭六国,修灵渠,统一越族,统一西南,击退匈奴,夺取河套地区。朝代功绩是创立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从此在中央集权统治下货币统一土地私有,书同文、车同轨,修建长城抵御外敌。灭亡主要原因是秦朝的暴政统治。人民渴望和平稳定的生活,而秦国一直沿用“苛政”(有功重赏、有错重罚)。随着秦统治的扩大而秦政越来越苛刻,被压迫的人民,在忍无可忍的后决定揭竿起义,秦朝在起义反抗之下崩溃了。 汉朝,西元前202年由汉高祖刘邦建立。创立过程从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和刘邦楚汉之争开始,到刘邦的获胜并创立汉朝结束。君主代表为汉武帝,最著名事件让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朝代功绩主要集中在经济科技方面,开辟丝绸之路,东汉时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纸,张衡发明世界上第一台能够预报地震的“地动仪”,司马迁还写出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等等。灭亡的主要原因有①皇帝昏庸,苛捐杂税众多②政权旁落宦官专权,政局混乱。 隋朝,581年隋文帝杨坚代北周称帝,改国号为隋。589年灭了南朝陈,结束了中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正式确立隋朝。君主代表是隋文帝,著名事件是兴修了至今仍能使用的大运河。朝代功绩有①政治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创建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②军事上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 ③经济文化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增加政府收入,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繁重的无休止的兵役和徭役,导致劳动力空前缺乏,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阶级矛盾的激化,农民爆发起义。 唐朝,由李渊于618年建立。隋朝末期,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爆发隋末农民起义617年五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孙

隋唐,宋元,明清文化

隋唐文化 1.韩愈和李翱的作品突出体现唯心主义思想,而柳宗元和刘禹锡更是唐代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韩愈在他著作《原道》和《原性》中复古崇儒、驳斥佛道,认为僧道不顾及生产,浪费社会财富,僧尼道士应当回乡还俗,焚烧佛经咒文,将寺庙观宇改为民居。他推崇孔子在《论语》中道述的道德观念,以其作为日常伦理的标准。他认为天生人性,并可划分为上中下三品。李翱在《复性书》发展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之性皆善,但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喜怒哀乐之情的干扰,使得性无法发挥,要求恢复人的善性克制人的情欲,所谓“复性”。韩愈和李翱的思想是宋代理学的先声”。 2.唐朝的学校以官办为主。中央设国子监,下辖六学,为国子学、太学。科场内外、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这些学校主要招收贵族官僚子弟,也招收少量平民子弟。 3.唐朝音乐舞蹈发达。唐太宗平高昌得高昌乐,并入原有的九部乐成为十部乐:燕乐、清商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唐高宗以后,十部乐开始衰落,音乐家开始研究新的乐舞,各部乐间的区别逐渐消失,至玄宗朝撤销。玄宗本人就是音乐家,爱好亲自演奏琵琶、羯鼓等多种乐器,擅长作曲,作有《霓裳羽衣曲》、《小破阵乐》等百余首乐曲;他非常重视雅乐事业,将十部乐分为坐部伎(坐在堂上演奏)和立部伎(立在堂下演奏),曾经亲选坐部伎三百人,号为“皇帝梨园弟子”,李龟年和永新娘子都是名噪一时的歌唱家。 宋元文化 1.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使中国古代文化达到高度繁荣 3.影响且促进了欧亚等世界文明的发展 明清文化 1.制度建设空前完备。明朝制度建设具有明显的全面整合前朝制度并开创新制的特点。仅以政治制度为例,如经朱元璋大刀阔斧的改革,废除了丞相制和行省制,形成了皇权之下中央以“五府”、“大九卿”为主体,地方以各省“三司”为主体的官制结构;永乐后,又形成辅佐皇帝处理政事的内阁、司礼监体制;还逐渐形成了旨在统一事权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督抚制度。相比元朝,其官制体系既大大简化,又体现出明显的相互制衡的特点,皇权及统治效能皆空前加强。 2.商品经济空前发展。总体说来,明代经济仍以自给自足的农业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但相比前代有了巨大发展,主要表现在随着粮食品种的增多特别是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以及植桑、种棉等经济作物的普及推广,农业生产力有了明显提高。 3.阶级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社会流动加快。宋代以后,世族地主已彻底退出历史舞台,非贵族地主成为地主阶级的主体。而至明代,非贵族地主的数量及其在地主阶级中所占比重都空前提高;除作为主体的缙绅地主外,在经济发达地区还出现了少量的经营地主。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教案 人教版(新教案)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隋唐时期农业发展的及其特点;手工业的发展及其特点;商业的繁荣及其特点;城市的兴旺。 二、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隋唐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的发展及其特点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和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隋唐是我国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达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具体的经济状况出发,正确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政治课相关理论分析:隋唐初期社会的安定和政策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经济的发展,又巩固了隋唐的政权。 三、思想教育目标 .隋唐时期,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劳动人民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隋唐时期,长安和洛阳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商业的繁荣、长安和洛阳。 教学难点: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影响、邸店和柜坊。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复习隋和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积极作用。 指出:①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农民有了土地,生产时间也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许多荒地开垦出来。 ②这些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发展,出 现了一些繁荣的大都会,隋唐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讲授新课: 一、农业的发展 .江南地区的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大提高 ①圩田普遍,适于种高产水稻; ②放火烧山,开垦山地的现象很多。 ③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粮食产地。 ④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⑤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影响自然生态平衡。 .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 ①隋朝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 ②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 ③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仅江南就大大超过六朝的总和。

选择_填空(元明清)资料讲解

说明:本资料只作为参考之用。答案附在后面。 元代部分 “说什么大王、不当、恋王嫱,兀良,怎奈她临去也回头望!那堪这散 高文 27、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 28、“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出自张养浩的散曲作品,名为[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二、单项选择: 1、元杂剧的角色类型有-------------------。 A、末、旦、净、杂 B、生、旦、净、丑 C、末、旦、外、贴 D、旦、末、净、丑 2、元杂剧中一折戏的唱词就是一个---------------。 A、小令 B、套曲 C、诸宫调 D、摘调 3、《汉宫秋》中汉元帝的角色类型是-----------------。

A、末 B、生 C、外 D、杂 4、《赵氏孤儿》刻画最突出的一个英雄人物是------------------。 A、赵朔 B、程婴 C、公孙杵臼 D、韩厥 5、《琵琶记》的女主人公是---------------。 。 三、多项选择: 1、“元曲四大家”是指---------------------。 A、关汉卿 B、王实甫 C、马致远 D、白朴 E、康进之 F、郑光祖 2、关汉卿杂剧《窦娥冤》中窦娥临刑前发下的三桩誓愿是---------------------。 A、蔡婆婆得到赡养 B、惩罚张驴儿 C、血飞白练 D、六月飞雪 E、冤案昭雪 F、亢旱三年 3、下列剧作属于公案剧的有-----------------。 A、《赵氏孤儿》 B、《陈州粜米》 C、《蝴蝶梦》 D、《单刀会》 E、《汉宫秋》 F、《墙头马上》

4、元杂剧“四大爱情剧”是------------------。 A、《汉宫秋》 B、《西厢记》 C、《拜月亭》 D、《梧桐雨》 E、《墙头马上》 F、《倩女离魂》 5、马致远的《汉宫秋》对史料作了如下------------------几项改动。 X ) 21、元代诗人赵孟頫是宋末元初著名才子,还是宋朝宗室。(X ) 明代部分 一、填空: 1、明代“四大奇书”是《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 2、《三国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壬午年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3、《三国志演义》最突出的语言特点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4、《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叫《忠义水浒传》,或叫《忠义传》。 5、《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有70回,编者是金圣叹。

2020年历史(人民版)高考复习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 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2019·江淮十校联考)据学者对6世纪的农业研究发现,我国粟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到十几倍,《齐民要术》记载则达到几十倍至上百倍,而同时期的欧洲收获量只有播种量的二、三倍,最多不过六倍。形成如此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我国() A.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B.以精耕细作的模式经营农业 C.曲辕犁提高了耕作效率 D.用焦炭冶铁提高了农具质量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粟的收获量要远远高于欧洲粟的收获量,主要由于我国传统农业采用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B项正确。同时期的中西方农业经营方式基本都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排除A项;6世纪时,我国农业生产尚未出现曲辕犁,排除C项;南宋时期,我国开始用焦炭冶铁,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2.(2019·黑龙江哈三中调研)隋初,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宰相高颎主张由政府将民户统一划定为不同的户等,规定各自应负担的赋役数目,并使之低于豪强地主对依附农民的剥削量。该主张有利于() A.土地兼并的缓解B.消除地方割据基础 C.自耕农队伍壮大D.催生新的社会阶层 答案 C 解析材料中“由政府将民户统一划定为不同的户等,规定各自应负担的赋役数目”的主张使许多原来依附于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他们,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壮大了自耕农队伍,故C项正确。该主张的实施主要是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与抑制土地兼并无关,排除A项;B项中“消除”的说法错误,排除;该做法使得国家财政收入增加,赋役的来源扩大,削弱了豪强地主的经济实力,但并没有催生新的社会阶层,排除D项。 3.(2018·天水一中模拟)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南朝开始推行的“轮番上

(新)高三历史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 第五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发达的水陆交通,统一的货币,市场较前代发达;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繁华城市。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指导学生归纳隋唐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的发展情况,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2.在教师帮助下,让学生分析“为什么说隋唐是我国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达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出发,正确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教师在讲述隋唐经济的发展时,引导学生运用政治和经济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行分析:隋唐初期社会的安定和政策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经济的发展,又巩固了隋唐的政权。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隋唐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中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隋唐时期,长安和洛阳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 3.通过学习隋唐经济的繁荣以及它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来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要点

一、农业的发展 1.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 2.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 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二、手工业的发达 1.产地分布广泛 2.生产规模扩大 3.分工细,品种多 4.技艺水平提高 三、商业的繁荣 1.发达的水陆交通 2.统一的货币 3.市场较前代发达 4.商人的发展和胡商 四、城市的兴旺 1.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繁华大都会 2.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 五、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为两课时。 本节重点: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商业的繁荣、长安和洛阳。 本节难点: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影响、邸店和柜坊。 二、引导学生回忆上节隋唐制度的革新情况,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隋和唐前期推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农民有了土地,生产时间也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许多荒地开垦出来。这些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