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骈文及骈文与赋的区别

骈文及骈文与赋的区别

骈文及骈文与赋的区别
骈文及骈文与赋的区别

骈文及骈文与赋的区别

骈文曾经流行于中国文坛一千八百年,有过辉煌的业绩,也遭到众多的责难,可谓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然而五四以后似乎消声匿迹了。很少有人写作和研究,一般文学史避而不谈,即使提到亦多谥为“形式主义”、“唯美文学”,几乎毫无价值,人们渐渐把它淡忘了。但近一二十年来,骈文逐渐又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1〕。虽然比不上古代散文和辞赋研究之盛,总算在学术论坛上占有一席之地了。正因为长期不受重视,研究者对骈文的认识自然难于一致,某些概念理解和使用不同,有些新的观点尚待深入。为此,笔者不揣冒昧,拟就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引起学界对骈文的关注。

一、骈文的名称

究竟什么叫骈文?张仁青《中国骈文发展史》罗列出二十五种,莫道才《骈文通论》归纳为十三项。我以为,其中使用比较普遍而且比较恰当的是骈体文和四六文。骈文是骈体文或骈俪文的简称,四六文可简化为“四六”。

有不少人把“丽辞”、“丽语”、“偶语”、“俳语”当作骈文的代词。准确地讲,它们是指对仗、对偶,属于句式和修辞方法,并非专指骈文。有人认为,《文心雕龙·丽辞》篇是讨论骈文的。其实该篇主要从修辞角度立论,所举对偶句例,有诗,有赋,有文,并不属于文体论。有人称骈文为“美文”、“贵族文学”、“庙堂文学”,那是对其性质的评估,而非科学的定义。

骈文在梁陈时叫做“今文”,唐宋时叫做“时文”,皆相对于古文而言,意思是时下流行的文体。有的古人称之为“六朝文”,未免以偏盖全,无视当时还有非骈体文存在。

如果下定义,可否说,骈文是以对偶句为主介乎散文与韵文之间的一种美文。这句话包括三点:一、以对偶句为主,这是骈文本质所在,舍此不成其为骈文;二、对音律的要求在散韵之间;三、讲究辞藻华丽的美学效果。

从文体角度考察,骈文、散文都是就其语言方式的大致概括,古人并没有当作具体的文章类别来使用,它们的名称出现都比较晚。“散文”一词最早使用于南宋,与之相对的是“四六文”〔2〕。“骈文”一词使用于清代,与之相对的是“散文”或“散体”。以“四六”作为骈文专集之名始于唐末李商隐的《樊南四六》,继后,北宋欧阳修、夏竦等人亦将其所作骈文列为专集以四六名之。南宋始有专论骈文的著作如王铚《四六话》、谢伋《四六谈麈》、杨囦道《云庄四六余话》,与诗话词话同列。然而,四六文并不完全等于骈文。六朝前期,

骈文多用四言单句对。梁陈以后,多用四六言隔句对。唐代骈文以四六为正宗,宋骈爱用三句以上长联,清人也有学魏晋之四言骈体者。所以,后来的“四六文”实际上是骈文的概称。

明代以前,有骈文别集而无总集。明代出现不少四六选本〔3〕,多为公私应酬文字。以王志坚《四六法海》较有学术价值,该书起魏晋止南宋,名取四六法式汇编之意,但并不限于四六对偶之文。清代骈文总集有:李兆洛《骈体文钞》(起李斯止隋陈,编者主骈散合一,故所选并不都是骈体)、许梿《六朝文絜》(专收南北朝短篇骈文)、王先谦《骈文类纂》(起屈原止清末,历代皆选,是目前收文最系统的选本)。此外有:陈均《唐骈体文钞》、彭元瑞《宋四六选》、曾燠《国朝骈体正宗》、张鸣轲《国朝骈体正宗续编》等等。清代仍有人以“四六”命名骈文专著,如陈维崧《四六金针》、孙梅《四六丛话》、李渔《四六初徵》、陈云程《四六清丽集》等。五四以后,学界通称骈文。

有人认为,骈文最早的名称是连珠。连珠是一种微型文体,始于汉,盛于魏晋,绵延于唐宋明清,有其独立的发展历史。它对骈文形成有所启发,但并不等于骈文,也不是骈文的源头。西晋傅玄《连珠叙》说:“所谓连珠者,兴于汉章帝之世。……其文体辞丽而言约,不指说事情,必假喻以达其旨,而贤者彻悟,合于古诗劝兴之义。欲使历历如贯珠,易睹而可悦,故谓之连珠也。”连珠与骈文相似之处在于对仗和用典。不同之处是,连珠尚不成其为文章,每首仅几句话,表述一个简单的命题,只能算文章片断。是当时文人为模拟奏章而作的练习,故每首皆以“臣闻”开头。常常许多首连在一起,但意义互不连贯。若比之现代文体,颇接近散文诗。至于真正代表骈文初始的文章,如蔡邕《郭有道碑》,仲长统《乐志论》,与连珠的差别是十分明显的。

二、骈文的界定

清代骈文号称中兴。骈文家为了与古文家争地盘,极力主张骈文自古有之,一些骈文选本把入选范围搞得很宽,以壮大骈文声势。有的现代学者承袭清人,竟主张,“凡不涉(唐宋)八家藩篱者,皆不得不归之骈文之列。……古文既不足以概散文,则骈文当包括汉魏赋家,以迄于宋四六,乃至近代似骈非骈之应用文字,亦皆在其中。”〔4 〕这种说法,从文体学看并不科学,必须加以厘清。

1、骈文和散文

如前所述,以对偶句(骈句)为主的文章叫做骈文。与之相对,以非对偶句(散句)为主的文章叫做散文。作为句式来讲,骈散自来并存,往往互相搭配,自由组合。散文中可以有少量骈句,骈文中可以有少量骈句。散文骈文之分不在骈偶对仗之有无,而在其数量多少。说骈句自古有之是对的,说骈文古已存在则不妥,因为句子不等于文章。

某些清代学者(如阮元)从《尚书》《周易》《诗经》等先秦古籍中搜集一些对偶句子,就认为那即是骈文了。他们是混淆了文体与句式这两个不同的范畴。现当代研究者有时也没有区别清楚。于景祥《唐宋骈文史》把相当一批以散句为主的文章,如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袁家渴记》,范仲俺《岳阳楼记》、《严先生祠堂记》,李纲《议国是》,岳飞《五岳祠盟记》,皆当成骈文。这些作品,不但当代选家视为散文代表作,清代各种骈文选本亦未见收录。于先生也许是看中里面有少量对偶句子。倘若有对偶即为骈文,恐怕中国古代绝大多数文章皆可算作骈文了。

应该指出,骈文和散文的区别,不仅在于对偶句的多少,还在于文章风格的追求。明王志坚《四六法海》“总论”说:“古文如写意山水,俪体如工画楼台。”现代学者钱基博指出:“主气韵勿尚才气,则安雅而不流于驰骋,与散文殊科。崇散朗勿矜才藻,则疏逸而无伤于板滞,与四六分疆。”(《骈文通义》)台湾学者张仁青说:“散文主气势旺盛,则言无不达,辞无不举。骈文主气韵曼妙,则情致婉约,摇曳生姿。”这些见解相当精辟。张氏又说:“散文得之于阳刚之美,即今世所谓壮美者也;而骈文得之于阴柔之美,即今世所谓优美者也。”“散文家认为文章所以明道,故其态度是认真的,严肃的,盖以文章为经世致用之工具也。……骈文家之见解则以文章本身之美即为文章之价值,故其态度是淡泊的,超然的,盖以文章为抒写性灵之工具也。”〔5〕如此概括恐未必尽然。骈文中并不乏阳刚柔之美如骆宾王《讨武氏檄》,散文中也有擅阴柔之美如晚明小品。骈文亦可经世致用如陆贽,散文亦宜抒写性灵如公安竟陵派。究竟如何从美学上探究骈文与散文的不同,是一个有待开拓的新课题。

2、骈文与辞赋

研究者大致有三种意见:一、骈文包括辞赋,二、不包括,三、包括骈赋而不包括其他赋体文学。

我认为,辞赋与骈文是并存的两种文体,各自有其独具的特色和产生、发展、变化的历史。在古代文体分类中,赋从来自成一家。在当代赋学研究著作中,辞赋并不隶属于骈文,骈文亦不被视为赋体。二者有交叉关系,那就是六朝骈赋。至于汉晋大赋和抒情小赋,唐之律赋,宋之文赋,都不宜算作骈文。

骈文与辞赋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从修辞看,骈文以对仗为主,辞赋以铺陈为主;从句法看,骈文以对偶句为主,辞赋以排比句为主;从音律看,骈文有时要求平仄而不求押韵,辞赋除平仄外还要求句尾押韵;从题目看,绝大多数的赋以赋命题,骈文则没有固定的文体标志;从功用看,辞赋用于描写与抒情,骈文除此二者还可议论并充当应用文。

铺陈是指对事物或现象的方方面面作周详的描绘陈述。排比是指三个以上句型相同句意相近

的句子连续使用,是实现铺陈的手法之一。如果只有两个句型相同句意相近的句子,那往往是对仗或曰骈偶,而不能叫排比。排比是对仗的增加,对仗有时是排比的组成部分。辞赋以排比为主,也不乏对偶句;骈文以对偶句为主,也可用排比句。

姜书阁《骈文史论》认为“汉赋尚未成为骈体,只是骈之初始而已。”这是对的。但又主张律赋应归骈文,似欠斟酌。于景祥《唐宋骈文史》把散体赋(即文赋)的代表作《秋声赋》、《赤壁赋》等当作骈文,未免过宽。不但当代各家骈文选本没有先例,古代骈文选本亦罕见。

骈文和赋的界限,古代骈文家在写作中是意识到了的。如陆机《豪士赋》、庾信《哀江南赋》,前有序,为骈文,序之后才是赋的本体。只要读过这类文章,就不难发现其间的区别。序不押韵而赋押韵,序句参差而赋句整齐。如果说序是骈文,赋也是骈文,无视二者的界限,无论解释古代作品或是面对今天的读者恐怕都讲不清楚。

清代及台湾有些骈文选本往往兼收骈赋,那属于“从宽处理”。如同清代古文选本以散文为主也往往收少量骈文及散体赋一样。这表明古今选家文体概念有时可以适当放宽而不拘泥,并不能证明骈文、散文和赋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古人若主张“从严处理”,骈文亦可不收赋,如王志坚《四六法海》、李兆洛《骈体文钞》、陈均《唐骈体文钞》等是。

中国古代文学史习题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 、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 出自曹操的() ① 《短歌行》② 《篱里行》③ 《步出厦门行》④ 《苦寒行》 2 、《让县自明本志令》的作者是() ① 曹丕② 曹操③ 曹植④ 孔融 3 、 "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 出自曹植的() ① 《白马篇》② 《赠白马王彪》③ 《野山黄雀行》④ 《美女篇》 4 、魏晋时期擅写四言诗的除了曹操外还有() ① 曹丕② 王粲③ 嵇康④ 左思 5 、陶渊明诗歌中继承了阮籍、左思传统的是() ① 田园诗② 山水诗③ 咏怀、咏史诗④ 咏物诗 6 、祢衡咏物赋代表作是() ① 《蝉赋》② 《鹦鹉赋》③ 《舞鹤赋》④ 《洞箫赋》 7 、《思旧赋》的作者是() ① 向秀② 谢庄③ 曹植④ 阮籍 8 、《三都赋》的作者是() ① 班固② 左思③ 张衡④ 扬雄 9 、《芜城赋》的抒情性极强,寄寓了() ① 对故乡的思恋② 对历史兴衰变化的感慨③ 对广陵城的喜爱④ 对友人的怀念 10 、《北山移文》的作者是() ① 孔稚珪② 鲍照③ 丘迟④ 郭璞 11 、《兰亭集序》的作者是() ① 王羲之② 陶宏景③ 嵇康④ 丘迟 12 、《搜神记》中见义勇为、自我牺牲的山中客形象见于() ① 《韩凭夫妇》② 《干将莫邪》③ 《宋定伯捉鬼》④ 《李寄斩蛇》 13 、《石崇每要客燕集》表现了() ① 石崇盛情待友② 石崇的吝啬③ 石崇的奢侈和残忍 ④ 石崇的礼让 14 、《画王弃市》选自() ① 《西京杂记》② 《世说新语》③ 《笑林》④ 《博物志》 15 、《韩凭夫妇》在艺术上成功地运用了() ① 细节描写② 景物描写③ 神话故事④ 寓言故事 16 、南朝时以 " 九品论人,七略裁士 " 品评诗人的诗论家是() ① 曹丕② 钟嵘③ 刘勰④ 陆机 17 、突破传统的 " 诗言志 " 说,提出 " 诗缘情 " 的是() ① 钟嵘② 曹丕③ 陆机④ 刘勰 18 、《文心雕龙》论述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关系的是() ① 《神思》篇② 《情采》篇③ 《时序》篇④ 《知音》篇 三、填空题 1 、建安时期以()和()为代表的许多优秀诗人,一方面学习汉乐府,描写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一方面歌唱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方的风格,后人称之为()或()。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继承建安文学传统的作家有魏末的()、()、西晋的()和刘宋的

古代汉语骈体文

一、骈文与辞赋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修辞看,骈文以对仗为主,辞赋以铺陈为主; 2、从句法看,骈文以对偶句为主,辞赋以排比句为主; 3、从音律看,骈文有时要求平仄而不求押韵,辞赋除平仄外还要求句尾押韵; 4、从题目看,绝大多数的赋以赋命题,骈文则没有固定的文体标志; 5、从功用看,辞赋用于描写与抒情,骈文除此二者还可议论并充当应用文。 注:铺陈是指对事物或现象的方方面面作周详的描绘陈述。排比是指三个以上句型相同句意相近的句子连续使用,是实现铺陈的手法之一。如果只有两个句型相同句意相近的句子,那往往是对仗或曰骈偶,而不能叫排比。排比是对仗的增加,对仗有时是排比的组成部分。辞赋以排比为主,也不乏对偶句;骈文以对偶句为主,也可用排比句。 二、骈体文的发展 骈文在梁陈时叫做“今文”,唐宋时叫做“时文”,皆相对于古文而言,意思是时下流行的文体。有的古人称之为“六朝文”,未免以偏盖全,无视当时还有非骈体文存在。 三、骈文和散文 (一)含义 以对偶句(骈句)为主的文章叫做骈文。与之相对,以非对偶句(散句)为主的文章叫做散文。作为句式来讲,骈散自来并存,往往互相搭配,自由组合。散文中可以有少量骈句,骈文中可以有少量骈句。散文骈文之分不在骈偶对仗之有无,而在其数量多少。说骈句自古有之是对的,说骈文古已存在则不妥,因为句子不等于文章。 (二)两者之间的区别 骈文和散文的区别,不仅在于对偶句的多少,还在于文章风格的追求。明王志坚《四六法海》“总论”说:“古文如写意山水,俪体如工画楼台。”现代学者钱基博指出:“主气韵勿尚才气,则安雅而不流于驰骋,与散文殊科。崇散朗勿矜才藻,则疏逸而无伤于板滞,与四六分疆。”(《骈文通义》)台湾学者张仁青说:“散文主气势旺盛,则言无不达,辞无不举。骈文主气韵曼妙,则情致婉约,摇曳生姿。”这些见解相当精辟。张氏又说:“散文得之于阳刚之美,即今世所谓壮美者也;而骈文得之于阴柔之美,即今世所谓优美者也。”“散文家认为文章所以明道,故其态度是认真的,严肃的,盖以文章为经世致用之工具也。……骈文家之见解则以文章本身之美即为文章之价值,故其态度是淡泊的,超然的,盖以文章为抒写性灵之工具也。”如此概括恐未必尽然。骈文中并不乏阳刚柔之美如骆宾王《讨武氏檄》,散文中也有擅阴柔之美如晚明小品。骈文亦可经世致用如陆贽,散文亦宜抒写性灵如公安竟陵派。究竟如何从美学上探究骈文与散文的不同,是一个有待开拓的新课题。

中国古代文学试卷(十)

中国古代文学试卷(十) 名词解释: 1、建安风骨 2、正始文学 3、太康体 4、玄言诗 5、永明体 6、宫体诗 7、田园诗 8、志怪小说 9、《搜神记》 10、志人小说 11、《世说新语》 填空题: 1、建安诗坛的“七子”指、、、、、、。太康诗人中“三张”即、、张亢,“二陆”即、,“两潘”即、,“一左”即。 2、现存文人诗中最早而完整纯粹的七言诗是的《》。《赠从弟》三首为的代表作。 3、梁陈时代不受宫体薰染的诗人有、吴均、等人,其中吴均诗有清拔之气,时号体。 4、融合南北诗风的北朝著名诗人除庾信外还有,他的代表作是《》。 5、南朝乐府民歌分、、神弦歌三大类,堪称南朝民歌压卷之作的是《》。 6、陶渊明的、诗,继承了阮籍、左思的传统,发扬了建安精神; 诗是他所开创。

7、鲁迅先生说:陶渊明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还有‘刑天舞干戚’之类的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 8、隐渊明晚年所作的《》,是他田园诗的一个新发展。 9、陶渊明除了诗作以外,尚有《》、《》、《》散文、辞赋名篇。 10、被刘勰称为“魏晋之赋首”的是的《》。 11、魏晋南北朝赋分为、、三类。 12、的《鹦鹉赋》明写鹦鹉,实是暗喻自己的。 13、魏晋南北朝赋作成就最高的是,标志着骈体赋创作顶峰的作品是他的《》。 14、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是一篇自传体文章,前一部分主要是,后一部分是。 15、的《》是用典很多且灵活多变的骈文名作。 16、南北朝小说按其内容可分为、两大类。 17、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篇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专论是的《》。 18、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较系统而完整的文学创作专论是西晋的《》。 19、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最重要最系统的一部著作是的《》。 20、的《诗品》是一部专门评论诗的著作,它把诗人及作品分为。 选择题: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曹操()中的名句。 A、《短歌行》 B、《蒿里行》 C、《步出夏门行》 D、《白马篇》 2、“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是曹植()中的名句。 A、《白马篇》 B、《赠白马王彪》 C、《野田黄雀行》 D、《短歌行》 3、魏晋时期善写四言诗的除曹操外还有()。 A、曹丕 B、王粲 C、嵇康 D、吴均

小度写范文和散文 散文和小说区别是什么-散文和小说的区别是什么模板

和散文散文和小说区别是什么|散文和小说的区别是什么 杂文和散文的区别什么是散文呢?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广义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 不过,古代没有“散文”这一个名称;“散文”这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在现代,广义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如秦牧在《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中说,“不属于其他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属于散文的范围”。 这样,就有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等的分类。 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 这是因为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这就是狭义的散文杂文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言禁未开之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 杂文概念的种种界定及归属论述杂文和散文区别的时候,也提及过这方面的内容:杂文在表述中要尽量避免情感的参与,情感介入过多,就成了了散文,语言也要尽量客观化,否则容易被看作有宣泄的倾向。 这是文章对于杂文定位的解答,我们知道散文和杂文的形式逐渐明朗,但是在“大散文”范畴,传统的散文、随笔、小品、杂感、笔记等等都是散文,而随笔、小品、杂感等又界于散文杂文之间,很难进行确切的划分,上个世纪30年代文艺界习惯

把小品文也同视为杂文。 在《辞海》小品是随笔、杂感等短小的文章;而对杂文的解释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杂感、杂谈、随笔归入这一类;而张恨水在1946年5月23日的《新民报》上对小品文划了界限:小品文是一种含有诗意的散文,然而它不是诗,不是小说,也不是笔记,及一切杂文。 我们先不去论谁对谁错,我们可以看看现在的杂文。 个人认为,现在的“杂文”大概有三类,一是针砭时弊讽喻现实的文章;一类是通过日常生活琐事扩写而成的生活情趣和人生理想的文章;三是一些笔记、札记、随笔、日记等等既有记的成分也有感的成分的文章,这里的感与杂文之感相同,所以也归在杂文。 从杂文的三个种类回头看对杂文的定位,杂文和其他散文下的分支文体有个交叉点,我们所纠缠的也是在这里,假如对文体要求不太严格的话,有感的文章放在杂文是没有问题的,可以粗放一点;但是现在讨论的问题正是因为粗放而引出的,我在字母文章下所说的杂文定位,和达此文的某些观点相同,我需要细化杂文。 当然细化之说针对的是子归杂文版并非对于杂文文体,所讨论的定位问题也是子归杂文版的定位问题。 子归杂文版需要细化下的杂文,并非有感就行,时评和讽刺小品,人文随笔和人文杂感等等,而对于有感的日记、笔记、游记等之类的感如果偏向生活情趣和人生理想的闲适飘逸的文体归在散文版。 潘达要论述好这个问题首先是“要站好位置”是站在杂文文体上说杂文定位问题还是站在子归杂文版位置说杂文定位。 在文里我看到达是站在杂文文体和子归杂文论坛的位置说的,昨天我们谈话时说的

唐代骈文对士子的影响

唐代骈文对士子仕途的影响 06历史1班黄小慧0606010029 骈文作为一种文体,介乎韵文与散文之间。它起于魏晋,盛于南北朝,一经产生便在公文写作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到了唐代,骈体公文写作的艺术技巧已经完全发展成熟,用骈体写作公文不仅深入人心,而且成为时尚通行于官场,并进而对封建士子们的政治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决定了他们的前途和命运。在唐以后的各个朝代里,骈文一直作为官府处理公务的重要工具而被使用;尤其在唐代,骈体公文更是盛行一时,不仅名家辈出、佳作纷呈,而且形式多样、手法翻新。 隋唐以来,影响并改变着封建士子的生存生活方式以及文学创作的最大外部因素,是逐渐建立并完善起来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建立,使广大出身寒门的士子们有了进身之阶。作为中国古代士子政治生活的起点,科举考试使他们首次与骈体公文发生了联系。唐代盛行行卷之风,要求举子们能够熟练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故他们迫切寻求一种“文备众体”的文章精选集作为范本以供他们朝夕揣摩。因而前代优秀的骈体公文成为唐代士子应付科考的范文。事实上,唐代很多通过科举踏上仕途的著名士子如张说、苏頲、张九龄、陆贽、元稹、白居易、令狐楚等,同时也是著名的骈体公文作家。 一、骈文的特点 一提到骈文,人们很容易就想到萧统<<文选>>所选的许多篇章,辞藻富艳,多用典故,显得非常深奥难懂,可是唐代骈文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唐代骈文除少数作家(如初唐四杰,李商隐)的较多篇章深奥外,大多数作品是平易的,有的还相当通俗。如白居易的骈文,其行文明白晓畅,流行广泛。 骈文也具有自身的自足性和对各类文体的兼容性,所以尽管骈文在很长一段时期有实无名或有其他别名,但它始终是古代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上的对偶、典事、藻饰、声律等使得骈文得以自立;也是其形式特征使得其具有兼容古代各体文章的可能。骈文具有“复合体”的形式美,具有内容上的典雅美,所以仍能以迥异于言志载道的审美风格,发展、演变千余年。 骈文的独特还在于其具有兼容性。诏策奏启,章表书记等文体在古代具有相

高二语文骈文辞赋选读

【哀江南赋】(节选) (北周)庾信 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华阳奔命,有去无归,中兴道销,穷于甲戌,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 天道周星,物极不反。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凯之平生,并有著书,咸能自序。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下亭漂泊,高桥羁旅;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 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惟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壁无籓篱之固。头会箕敛者合从缔交;锄耰棘矜者因利乘便。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 【与朱元思书】 (梁)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嶂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逸,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别赋】 (梁)江淹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况秦吴兮绝国,复燕宋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掩金觞而谁御,横玉柱而沾轼。居人愁卧,怳若有亡。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巡层楹而空掩,抚锦幕而虚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 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至若龙马银鞍,朱轩绣轴,帐饮东都,送客金谷。琴羽张兮箫鼓陈,燕赵歌兮伤美人。珠与玉兮艳莫秋,罗与绮兮娇上春。惊驷马之仰秣,耸渊鱼之赤鳞。造分手而衔涕,感寂寞而伤神。 乃有剑客惭恩,少年报士。韩国赵厕,吴宫燕市,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泣共诀,抆血相视。驱征马而不顾,见行尘之时起。方衔感于一剑,非买价于泉里。金石震而色变,骨肉悲而心死。 或乃边郡未和,负羽从军。辽水无极,雁山参云。闺中风暖,陌上草薰。日出天而曜景,露下地而腾文。镜朱尘之照烂,袭青气之烟煴。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沾罗裙。

骈文与散文的区别

骈文与散文的区别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骈文与散文的区别骈文与散文的区别,骈文有所要求:一是对仗:骈体文的句子多数是四、六句,而且对偶。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二是声韵:讲究“四声八病”,用字讲究平仄。比如孔稚珪的《北山移文》。 三是用典:用古代的人和事来反映自己的思想感情。比如鲍照的《芜城赋》。 四是藻饰:讲究文字华丽,不惜堆砌词句。比如庾信的《哀江南赋》。 散文: 古代散文: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现代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样式。 散文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骈文是一种从修辞学角度划分的文体,是以对偶句为主介乎散文与韵文之间的一种美文。这句话包括三点:一、以对偶句为主,这是骈文本质所在,舍此不成其为骈文; 二、对音律的要求在散韵之间;三、讲究辞藻华丽的美学效果。而散文对骈文莱说,就是散文不用对偶,只要散行的文字构成文章。言语优美,形散而意不散~~~~~~ 一是对仗;骈体文的句子多数是四、六句,而且对偶。比如吴均的,这一点与散文不同。 二是声韵;讲究“四声八病”,用字讲究平仄。比如孔稚珪的。散文没有这方面的要求。 三是用典;用古代的人和事来反映自己的思想感情。比如鲍照的。这一点相同,散文也用典。 四是藻饰;讲究文字华丽,不惜堆砌词句。比如庾信的。散文虽也追求词句的华丽,但远不及骈文那么刻意。

骈文及骈文与赋的区别

骈文及骈文与赋的区别 骈文曾经流行于中国文坛一千八百年,有过辉煌的业绩,也遭到众多的责难,可谓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然而五四以后似乎消声匿迹了。很少有人写作和研究,一般文学史避而不谈,即使提到亦多谥为“形式主义”、“唯美文学”,几乎毫无价值,人们渐渐把它淡忘了。但近一二十年来,骈文逐渐又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1〕。虽然比不上古代散文和辞赋研究之盛,总算在学术论坛上占有一席之地了。正因为长期不受重视,研究者对骈文的认识自然难于一致,某些概念理解和使用不同,有些新的观点尚待深入。为此,笔者不揣冒昧,拟就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引起学界对骈文的关注。 一、骈文的名称 究竟什么叫骈文?张仁青《中国骈文发展史》罗列出二十五种,莫道才《骈文通论》归纳为十三项。我以为,其中使用比较普遍而且比较恰当的是骈体文和四六文。骈文是骈体文或骈俪文的简称,四六文可简化为“四六”。 有不少人把“丽辞”、“丽语”、“偶语”、“俳语”当作骈文的代词。准确地讲,它们是指对仗、对偶,属于句式和修辞方法,并非专指骈文。有人认为,《文心雕龙·丽辞》篇是讨论骈文的。其实该篇主要从修辞角度立论,所举对偶句例,有诗,有赋,有文,并不属于文体论。有人称骈文为“美文”、“贵族文学”、“庙堂文学”,那是对其性质的评估,而非科学的定义。 骈文在梁陈时叫做“今文”,唐宋时叫做“时文”,皆相对于古文而言,意思是时下流行的文体。有的古人称之为“六朝文”,未免以偏盖全,无视当时还有非骈体文存在。 如果下定义,可否说,骈文是以对偶句为主介乎散文与韵文之间的一种美文。这句话包括三点:一、以对偶句为主,这是骈文本质所在,舍此不成其为骈文;二、对音律的要求在散韵之间;三、讲究辞藻华丽的美学效果。 从文体角度考察,骈文、散文都是就其语言方式的大致概括,古人并没有当作具体的文章类别来使用,它们的名称出现都比较晚。“散文”一词最早使用于南宋,与之相对的是“四六文”〔2〕。“骈文”一词使用于清代,与之相对的是“散文”或“散体”。以“四六”作为骈文专集之名始于唐末李商隐的《樊南四六》,继后,北宋欧阳修、夏竦等人亦将其所作骈文列为专集以四六名之。南宋始有专论骈文的著作如王铚《四六话》、谢伋《四六谈麈》、杨囦道《云庄四六余话》,与诗话词话同列。然而,四六文并不完全等于骈文。六朝前期,

古代韵文骈文散文文体知识

古代韵文骈文散文文体知识 (一)韵文 1.诗 (1)古体诗:在句式上有四、五、六、七言、杂言等,用韵和篇幅较为自由,在文体上有的有“吟”、“歌”、“行”等作标志。如:《诗经》、《楚词》、《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近体诗:规格、音韵有严格要求,又称格律诗。 A.律诗:有五律和七律。每首8句。每句7言为七律,五言为五律。 B.绝句:有五绝后七绝。每首4句。每句五言为五绝,七言为七绝。 2.词:又称“长短句”、“曲子词”、“诗余”。每首词都有词牌,不同的词牌,段数、句数、字数不同。从字数上看,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1)小令:字数在58个以内。如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2)中调:字数在58-90字之间。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3)长调:字数在91以上。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曲:由词“蜕化”而来的一种文学样式。元曲可分为散曲和杂剧。 (1)散曲:最明显的标志是宫调名。散曲有小令、套数两种。小令是独立的一支曲子,套数是两首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如马致远《越调 ? 天净沙》、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2)杂剧:由曲子、宾白、科介组合在一起,用来在舞台表演故事的一种形式。如关汉卿《窦娥怨》。 4.辞赋:对押韵要求不严格,文中间有散文句式。如杜牧《阿房宫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箴铭哀诔:一般是全文押韵,不杂有散文句式。如刘禹锡《陋室铭》、《红楼梦》中贾宝玉祭奠晴文的《芙蓉诔》。 (二)骈文 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在词汇上大量用典,追求华丽;在句式上多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故称“四六文”。如吴均《与朱元思书》、王勃《藤王阁序》。 (三)散文 1.史传文: (1)编年体:主要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资治通鉴》。 (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3)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如《通鉴记事本末》。

楚辞与骈文

楚辞与骈文 【原文出处】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原刊地名】长沙 【原刊期号】200104 【原刊页号】63~67 【分类号】J2 【分类名】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200205 【英文标题】Chuci and Parallel Style LiteratureGUO Jian-xunDep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Hunan Univ,Changsha 410082,China 【作者】郭建勋 【作者简介】郭建勋(1954-),男,湖南涟源人,湖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教授,博士.湖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湖南长沙410082 【内容提要】“楚辞”具有特殊的句式特点,那便是以“兮”字为核心和枢纽的对偶型组构方式。它规定了句子内部和两句之间的对应关系及基本节奏,同时也规定了句子必须以两两相对的偶句形式出现,从而使其具备了产生骈偶的基础和条件,并将这种骈对基因传给它的嫡子赋体文学。由楚辞到赋、到赋的骈偶化、再到用骈偶的方式作文章、最后在西晋形成骈文,汉魏辞赋充当了“楚辞”发展到骈文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 【英文摘要】Chuci has a special characteristic of syntax that the antitheticsentence structure pivots on the word "xi".The characteristicstipulates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 and the elementary rhythmwhich exist and between sentences.At the same time,it stipulatesthat sentences must appear in the relative form in twos so thatit is provided with the basis and condition producing antitheticsentences.Moreover,it transmits the parallel-antithetic elementto its direct:Rhyme-prose literature,the ancient literary fromin Han and Wei Dynasty serves as a middle link in the process ofChuci to Rhyme-prose and to Rhyme-prose in the parallel-antitheticform,then to articles written by the form of Rhyme-prose,finallyto parallel-writing.This process lasted over six hundred yearsthat started in West Han Dynasty and ended in West Jin Dynasty. 【关键词】楚辞/赋体文学/骈文Chuci/Rhyme-prose literature/parallel-prose writing 【参考文献】 [1]容肇祖.中国文学史大纲[M].台北:朴社,1935. [2]简宗梧.赋与骈文[M].台北:台湾书店,1998. [3]徐嘉瑞.中古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亚东图书馆,1924. [4]姜书阁.骈文史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63(2001)04-0063-05 一、骈文与赋体文学的关系 骈文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类,只有在汉民族语言的特定基础上,才能产生出这样的文学体裁。它或有韵或无韵,与中国古代的韵文、散文构成复杂的交叉关系。 骈文作为体式的边缘性源于其内涵的驳杂。李兆洛《骈体文钞》包括31个子类,大凡铭刻、颂扬、哀诔、诏书、书论、碑志、连珠、笺牍、杂文等等,除诗赋外,只要是以骈对为主,即全归入“骈文”之中。孙梅的《四六丛话》虽有所精简和变化,也仍有19类。可见无论是实用性的还是审美性的文章,都有可能成为骈文,其入选的标尺便是骈对句法的运用。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第一节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 一、建安文章: 1、建安文风“以气质为体”,影响及建安文章注重“气质”。曹丕提出“诗赋欲丽”,加速了东汉以来文章渐趋骈化的进程,推动骈文臻于成熟,建安文章“气”与“丽”的结合,为后世确立了“以情纬文,以文被质”的典范。 2、在建安各体文章中,曹操的教令甚具异彩,饶有通脱之风。其《让县自明本志令》自叙身世志愿,恳切率真。 3、曹丕、曹植的书札,能随境生趣,慷慨任气,文采焕然。曹植的表文也是情文并茂。 二、抒情小赋的繁盛: 1、辞赋在魏晋时期出现了新局面,其标志是抒情小赋的涌现,从而拓展了辞赋的表现领域与表现风格。沿着东汉以来情理赋发展的方向,魏晋之际的辞赋创作显示出抒情化、小品化的特色。这一时期的作家往往集诗人与小赋作者于一身,这也标志着诗赋交相影响的深化。 2、王粲的代表作《登楼赋》将荆州的离异之感于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融为一体,即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论辩文的勃兴: 魏晋是继春秋战国以后又一个思想高峰,各种思想交锋争辩,受谈辩风气的影响,论辩文出现高潮。其中嵇康的辩论文最为杰出。 第二节南朝美文的衍化 1、南朝文坛沿着魏晋以来文章追新逐丽的趋向继续发展,并带有阶段性的特点。刘宋时代,抒情体物的华美文章繁盛起来,至齐梁时期,变本加厉,美文的影响力还波及北方。 2、元嘉三大家的美文创作。 3、陈寿的《三国志》,叙事议论,高简有法,质而不野。范晔的《后汉书》合史职与文才于一体,尤其是纪传的论赞部分,对偶工稳,辞采润泽,声律协畅,显示出以骈文论史的高超水平。史传文学的递嬗轨迹,反映了南朝美文的衍化。 4、刘勰的《文心雕龙》以“深得文理”著称,但也表现出卓尔不凡的骈文才力。齐梁时期,文学的“新变”意识更加突出,对于文章体貌深有影响,表现在:①永明声律说兴起;②文笔之辨的深入;③不拘常体的呼声增多。 5、齐梁文章新变的成果表现在:在题材与风格的处理上翻新出奇和出现了诗体赋。这反映在江淹、任昉、庾信、徐陵等人的创作中。 6、南朝的写景文也取得很大成就,以丘迟、吴均、陶弘景为代表。 第三节《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 一、《水经注》: 1、《水经注》产生与北方,但对东晋以后南方地方志广泛参考和吸取,并不以南方为鸿沟,体现出大一统的理念。 2、《水经注》集六朝地志之大成。

关怀伦理是女性所独有的道德特质吗-华梵大学

关于骈文研究的若干问题 骈文曾经流行于中国文坛一千八百年,有过辉煌的业绩,也遭到众多的责难,可谓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然而五四以后似乎消声匿迹了。很少有人写作和研究,一般文学史避而不谈,即使提到亦多谥为“形式主义”、“唯美文学”,几乎毫无价值,人们渐渐把它淡忘了。但近一二十年来,骈文逐渐又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1〕。虽然比不上古代散文和辞赋研究之盛,总算在学术论坛上占有一席之地了。正因为长期不受重视,研究者对骈文的认识自然难于一致,某些概念理解和使用不同,有些新的观点尚待深入。为此,笔者不揣冒昧,拟就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引起学界对骈文的关注。 一、骈文的名称 究竟什么叫骈文?张仁青《中国骈文发展史》罗列出二十五种,莫道才《骈文通论》归纳为十三项。我以为,其中使用比较普遍而且比较恰当的是骈体文和四六文。骈文是骈体文或骈俪文的简称,四六文可简化为“四六”。 有不少人把“丽辞”、“丽语”、“偶语”、“俳语”当作骈文的代词。准确地讲,它们是指对仗、对偶,属于句式和修辞方法,并非专指骈文。有人认为,《文心雕龙·丽辞》篇是讨论骈文的。其实该篇主要从修辞角度立论,所举对偶句例,有诗,有赋,有文,并不属于文体论。有人称骈文为“美文”、“贵族文学”、“庙堂文学”,那是对其性质的评估,而非科学的定义。 骈文在梁陈时叫做“今文”,唐宋时叫做“时文”,皆相对于古文而言,意思是时下流行的文体。有的古人称之为“六朝文”,未免以偏盖全,无视当时还有非骈体文存在。 如果下定义,可否说,骈文是以对偶句为主介乎散文与韵文之间的一种美文。这句话包括三点:一、以对偶句为主,这是骈文本质所在,舍此不成其为骈文;二、对音律的要求在散韵之间;三、讲究辞藻华丽的美学效果。 从文体角度考察,骈文、散文都是就其语言方式的大致概括,古人并没有当作具体的文章类别来使用,它们的名称出现都比较晚。“散文”一词最早使用于南宋,与之相对的是“四六文”〔2〕。“骈文”一词使用于清代,与之相对的是“散文”或“散体”。以“四六”作为骈文专集之名始于唐末李商隐的《樊南四六》,继后,北宋欧阳修、夏竦等人亦将其所作骈文列为专集以四六名之。南宋始有专论骈文的著作如王zhì@①《四六话》、谢jí@②《四六谈麈》、杨@③道《云庄四六余话》,与诗话词话同列。然而,四六文并不完全等于骈文。六朝前期,骈文多用四言单句对。梁陈以后,多用四六言隔句对。唐代骈文以四六为正宗,宋骈爱用三句以上长联,清人也有学魏晋之四言骈体者。所以,后来的“四六文”实际上是骈文的概称。 明代以前,有骈文别集而无总集。明代出现不少四六选本〔3〕,多为公私应酬文字。以王志坚《四六法海》较有学术价值,该书起魏晋止南宋,名取四六法式汇编之意,但并不限于四六对偶之文。清代骈文总集有:李兆洛《骈体文钞》(起李斯止隋陈,编者主骈散合一,故所选并不都是骈体)、许lián@④《六朝文xié@⑤》(专收南北朝短篇骈文)、王先谦《骈文类纂》(起屈原止清末,历代皆选,是目前收文最系统的选本)。此外有:陈均《唐骈体文钞》、彭元瑞《宋四六选》、曾燠《国朝骈体正宗》、张鸣轲《国朝骈体正宗续编》等等。清代仍有人以“四六”命名骈文专著,如陈维嵩《四六金针》、孙梅《四六丛话》、李渔《四六初徵》、陈云程《四六清丽集》等。五四以后,学界通称骈文。 有人认为,骈文最早的名称是连珠。连珠是一种微型文体,始于汉,盛于魏晋,绵延于唐宋明清,有其独立的发展历史。它对骈文形成有所启发,但并不等于骈文,也不是骈文的源头。西晋傅玄《连珠叙》说:“所谓连珠者,兴于汉章帝之世。……其文体辞丽而言约,不指说事情,必假喻以达其旨,而贤者彻悟,合于古诗劝兴之义。欲使历历如贯珠,易睹而

骈文的特点

骈文的特点 阅读精选(1): “骈”作为一种文体,在语言方面有以下特色: 一、在语言方面,讲究节奏和平仄。 骈体文在语音方面要讲究节奏,对仗字数不同,节奏也不同。现以五字句为例:骈体文五字句的节奏,和五言诗的节奏不同;五言诗的节奏一般是二三式,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而骈体文五字句的节奏一般是二一二式,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这种格式,大多是在四字句中间插入一个虚词。 除此之外,骈体文在语音方面还讲究平仄,骈体文平仄协调,能增强语言的声音美。南宋齐武帝永明时期,声调被自觉地作为艺术化手段,那时出现了新体诗又名“永明体”,然后发展成近体诗律诗的声律。之后的宋词、元曲格律也受此影响。魏晋时期的骈体文,不讲究平仄;而唐以后的骈体文,受到律诗的平仄格律影响,也讲究平仄了。这就是说,在骈体文中,要求平仄相对。 二、在语句方面,讲究骈偶。 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列叫偶。骈偶就是两两相对,因为古代的对仗是两两相对的,所以骈偶又叫“对仗”。骈体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相对,其基本要求是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句法结构互相对称。例如,初中语文教材《陋室铭》中就有这样两两相对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以上句子无论是实词虚词,句法结构,还是词性都比较对称,这样的句子读来琅琅上口,与“散体”大不相同。综上所述,骈偶不仅仅要求整体对称,而且上下联内部的句法结构也要求一致。 三、在用词方面,讲究用典和词藻。 用典又叫“稽古”,是引用的一种,这在先秦两汉的文章中是一种修辞手法,还未构成文体的特点,它主要是引用古代的故事或诗文来表情达意,容易引起联想,使文章变得典雅、含蓄。 如初中语文第五册刘庶凝《还乡梦·自序》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是一株水土不服的故园里的橘树,我的诗篇但是是些苦涩的果实。”这句话就活用了?《宴子春秋》中的典故“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是也。”深沉含蓄地道出了远离祖国。在异域他乡的苦闷和自己之所以要回归祖国的肠贰斑荷职沽办泰暴骏原因,字里行间流露着诗人归根的追求。 骈体文在用词方面,除了讲究用典外,还讲究藻饰,就是用华丽的词藻来修饰,追求形式上的整齐。 阅读精选(2): 骈文的特点 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中国的散文从汉代到六朝,出现了“文”、“笔”的对立。所谓“文”,就是专尚辞藻华丽,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骈文。所谓“笔”,就是专以达意明快为主,不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散文。(此处所述不当。据刘勰《文心雕龙总述》引录颜延之观点称:笔之为体,言之为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而刘勰本人的观点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可见发生于宋齐时期的文笔之辩着眼点在于有韵与否,而非散文骈体之别。而况,南北朝时期的散文也多有押韵,故加修正。) 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资料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而南北朝时期,亦不乏资料深刻的作品,如庾信的

007第六章 南北朝的骈文和散文

第六章南北朝的骈文和散文 南北朝时代,由于社会政治的原因,以及文学思潮的影响,形成了骈文畸形繁荣的局面。但是,在一部分历史、地理之类的学术性著作里,散文也还有一定的发展馀地。 第一节南北朝的骈文 在帝王和贵族左右着文坛的南北朝时代,作家们大多数都生活在帝王、贵族的周围,他们的生活、思想、艺术趣味都受到很大的束缚。为了用华丽纤巧的形式来掩饰空虚贫乏的内容,骈文这种特别注意形式美的文体,便受到当时文人们普遍的欢迎,大大地繁荣起来了。 骈文的形式技巧也比魏晋时代更加精密了。在句法上,不仅讲求对偶,而且把偶句分类归纳为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等类型,加以探讨研究。句的字数也渐渐趋向骈四俪六,《文心雕龙?章句篇》说:“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变也。”在声律上,骈文虽然不像诗歌那样有“八病”的限制,但也要求平仄配合,“辘轳交往”。其他如用典、比喻、夸饰、物色等等的技巧,《文心雕龙》也各有专篇讨论。 由于文学的发展,特别是文学形式技巧的发展,南北朝作家们开始探索文学和非文学的区别。他们最初是把经、史、诸子划在文学范围之外,又区分文学范围以内的作品为“有韵”的“文”和“无韵”的“笔”两类。后来梁元帝萧绎认为只有“骑彀纷披,宫徽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的作品,才可以称之为“文”,至于“退则非谓成篇,进则不

云取义”的章表、书记等类的实用骈散文字,则只能称之为“笔”(见萧绎《金楼子?立言篇》)。这就表现出重文轻笔的轻向。他这种理论虽然对文学界限的划分作了积极的尝试,并对文学技巧的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他所强调的文学独立性,实质上和他哥哥萧纲讲的“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的观点是互为表里的,这就鼓励作家走上忽视文学思想内容的形式主义歧途。同时,他过分地强调形式,重文轻笔,也使原来较多地采用散文形式的各种笔体文章,都纷纷改用“绮彀纷披,宫徽靡曼”的骈体形式,这也促成了骈文更加畸形繁荣的局面。起源于两汉辞赋的骈文,到了南北朝,在形式上和骈赋的关系也就更为密切了。 骈文注重形式美,当然并不等于形式主义。但是,形式主义的作家特别喜欢骈文,形式主义文风的流行促成了骈文的畸形繁荣,而骈文的畸形繁荣又进一步造成形式主义文风的泛滥,却是非常明显的事实。 南北朝时代,除产生了大量的形式主义的骈赋和骈文之外,还有少数作家在不同程度上摆脱宫庭贵族生活的限制和浮艳文风的影响,写出了一些内容比较充实深刻,具有独创风格的骈赋和骈文。 鲍照的《芜城赋》,是他凭吊广陵(今江苏扬州)的作品。广陵在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孝武帝大明三年,曾经两次遭受战祸,后一次灾祸是竟陵王刘诞割据叛乱所引起的。鲍照在赋里借用了西汉时代曾在广陵建都的吴王刘濞叛乱失败的故事,讽刺竟陵王叛乱所带来的灾祸。这篇赋描写了刘濞称雄的气焰和悲惨的结局,对比了广陵昔盛今衰的面貌。其中描绘战后荒凉景象,尤为动人: 泽葵依井,荒葛罥涂。坛罗虺蜮,阶斗麏鼯。木魅山鬼,野鼠城狐。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修订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南北朝的骈文和散文)【圣才出品】

第6章南北朝的骈文和散文 6.1 复习笔记 一、南北朝的骈文 1.骈文 骈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以四、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词藻,注重形式美,往往影响内容的表达,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 代表作家:江淹、庾信。 2.江淹 江淹是南朝最优秀的骈文作家之一,与鲍照齐名。他的代表作《恨赋》和《别赋》是两篇主题和题材很新颖别致的骈赋,它们既非专事体物图貌,也不完全是写志抒情,而是把诗歌中咏史和代言的传统引入辞赋之中。 (1)《恨赋》写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将相、英雄烈士“饮恨吞声”的死亡,取材和汉魏以来咏史诗传统非常接近,在构思上和他拟古的《杂体诗》也有接近之处。 (2)《别赋》写从军边塞的壮士、感恩报主的剑客、服食求仙的道士、桑中陌上的情人等不同身份的人们“黯然销魂”的离别,取材构思又与乐府的代言体相似。 两篇赋文或慷慨悲歌,或缠绵往复,写得参差错落,丰富多采。文词富丽高华,熔铸诗经、楚辞、乐府、古诗的词语句法,做到了浑成无迹,言约意丰,音韵既铿锵优美,句法又错综变化,善于在篇中插入富有诗意的白描,使全文映照生姿。民歌抒情独白的形式,明转天然的语言,珠圆玉润的音调,也说明作者对南朝民歌有深细的体会。

2.庾信 庾信是南北朝骈赋、骈文成就最高的作家。《哀江南赋》是代表他的骈文最高成就的名作,这篇赋是他晚年在北周怀念故国、自悲身世的作品,其内容与他的《拟咏怀》诗是相为表里的。 二、南北朝的散文 1.范晔 他的《狱中与诸甥侄书》是自述写作甘苦的论文名作,从这里可以看到他是南朝时代最早注意声律、文笔问题的作家之一。 2.郦道元 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为魏晋时代无名氏所著的《水经》一书所作的注释。但他的注释,实际是一部“别开生面”的著作。他博采了汉魏以来许多山川土风、历史掌故的文献,并根据自己随北魏文帝巡幸长城、阴山,以及自己作冀州、鲁阳、颍川、东荆州等地太守、刺史时“访渎搜渠”的调查记录,叙述了大小一千多条水道的源流经历,以及沿岸的山川景物和故事传说。 他的散文,或用自描,或施彩笔,不拘一格,在比较简洁生动的文字中兼有骈文修辞精细的特色。 3.杨衒之 杨衒之在《洛阳伽蓝记》里,心念旧都,悲怆往昔,以状记佛寺警醒时局,记叙历史。作者虽有排佛之迹,然而其书中对佛教灵异事件详加描述,无不流露出他对佛教某种神秘力量的肯定,透露着浓郁的佛教思想。书中还记载了许多类似南朝志怪小说的宗教神怪故事。这部书文字基本是散文,但比《水经注》更多骈俪成分。

骈文骈赋律赋散体文体赋的一些流变关系(初探)(7)

骈文、骈赋、律赋、散体、文体赋的一些流变关系(初探) (7) 一,赋的起源浅说赋的流变关系到赋的起源。赋的来源大抵3种说法,有说是源于“古诗”,所谓赋者,古诗之流也。这个“古诗”,是指《诗经》。也有说赋源自楚辞的。这是两种比较主要的说法。另也有说赋源自先秦散文的。其实无论那一种说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赋者,古诗之流也”的说法来源于《汉书》,而赞同赋起源于楚辞的刘勰是六朝的人。而在这两个时代,赋体的演变还没有终止,还处在发展阶段。所以在这时下结论是有片面性的。对于这些有争议的说法,这里不做详考,仅就传承关系比较明显的“骈赋”“律赋”“文体赋”做些考据。 ① 骈赋骈文的音律流变。 以偶对为文的手法,其源起可以追溯到先秦文。那时期已可以见早期偶对的文字形式。如《道德经》中的“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论语》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大学》的“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

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从这些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早期的“偶”句形式。需要重视的是,后期成熟骈句的阅读节奏与这些早期“偶”句的节奏非常接近。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并且骈文骈赋乃至律赋中有关段“提引”、句“引发”的部分,如“是故、然则、若夫、而后、于是”等等词语,无疑皆是直借或鉴变于这些前秦文章。可以这样推断:赋,确实与先秦文的句式与阅读习惯有莫大干系。若说赋的比兴铺陈出自《诗》与《楚辞》的话,那其句式则与先秦文有大关系。 但要达到后世所公认意义上的“骈偶”,需要有相对规范的韵书做基础。因为没有韵书,实无法在一个统一的层面上规范音律。我国家的音韵体系大抵分为“上古音系,中古音系,近古音系”。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中古音系”。反切注音法的出现是“中古音系”的发端,其代表为《切韵》。而反切注音虽在东汉末初见端倪,但真正“大行”是在六朝,成熟在隋朝。而在反切、四声出现之前的时期,则归为“上古音系”。那时因为缺少科学而准确的注音方法,四声未全,上古音系汉语的声调到底有几类,至今尚无定论。如《说文》《字林》之类,只是区别形体字意。也就是说,在六朝出现“反切注音法”与发现“平上去入”之前,是不可能在“声律”上做到“偶对”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