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学第十一章课程详解

教育学第十一章课程详解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重点:第十一章.doc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重点:第十一章精心为您整理了“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重点:第十一章”供您参考,更多相关资讯,网站将持续为您更新,敬!祝大家新年新气象!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重点: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基础教育改革 1、基础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国家教育建设的根本,也是国家提高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 2、影响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 3、现行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的基本架构主要包括:实行校长负责制、实行教职工聘任制、实行学校劳动分配制度的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历了七次。2001年是第八次改革。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①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②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③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④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的过程。②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③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经验,学生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④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⑤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⑥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6、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态势:①教学模式及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②教学组织形式日趋多样化③教学评价逐步确立了新观念与新方法④现代信息技术与学校教学日趋整合 202X年教师资格证报名>>> 202X年教师资格证报考条件 202X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时间

山香版 教育学 第五章 课程知识分享

第五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内涵 词源 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年间,唐朝孔颖为《诗经》做注。 宋朝朱熹:“紧着课程,宽着期限”——我国最早具有现代意义的课程概念。西方: “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 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课程》,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诞生,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活动分析法” 课程一词源于拉丁文,意为“跑道”(Race— Course)。 课程,是学校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课程的意义(有印象就好) 1.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 2.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3.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4.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5.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二.课程类型 课程类型(匹配选择) 固有属性——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组织方式——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 学习要求——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管理主体——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课程任务——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表现形式——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按固有属性) 1.学科课程——知识 又称“分科课程”,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作为学科的课程类型。 他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课程类型。 我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和“武士七艺”(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都是学科课程。 2.分科课程——经验 也称“经验课程”。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杜威是活动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

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实例介绍练习题

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实例介绍练习题 一、填空题 1.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与“社会”、“语言”、“”、“艺术”并列为幼儿园教育的五大领域。 答案:科学;健康 2.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总目标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科学知识、和。 答案:科学方法;科学情感态度 3.当代各个国家都把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儿童的上,我们对学前儿童进行科学教育,也要培养其对科学的兴趣及、发现问题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将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答案:科学素质;主动探究 4.“做中学”采用的学习方法是、、研究、实验,而不是死记固定的陈述性知识。 答案:行动;提问 5.“STS”的中文意思是、技术与。 答案:科学;社会 6.在我国的幼儿园,实施生命教育主要通过课程、和三种途径来进行。答案:专题教育;课外活动 二、解释题 1.“做中学”教育目标 答案:“做中学”教育目标是:让所有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儿童有机会亲历探究自然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成长方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础。 2.“STS”教育 答案:“STS”教育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 3.幼儿园“STS”教育的方法 答案:幼儿园“STS”教育在方法上仍坚持立足于学前儿童的科学探索,立足于学前儿童的动手操作,立足于学前儿童的直接生活经验。让学前儿童从问题出发,在操作思考中学习,在判断决策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 4.生命教育 答案:一般来说,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 5.儿童的生命教育 答案:儿童的生命教育是个体生命教育的最初阶段,指的是教育儿童从观察与分享生、老、病、死之感受的过程中,通过“知、情、意、行”的整合初步体会生命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完成生命教育的幼小衔接的任务,初步达成人生第一阶段“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目标。

教育学第十,十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十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1、班级是师生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它兼有自功能性与半自治性。 2、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特点:1.新时期班主任的角色2.班主任工作的时代任务3.班主任胜任力的时代要求 3、简述新时期班主任的角色? 答:1.班主任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引导者和社会生活规范的训育者。2.班主任是学生发展潜质的发现者和学生自主发展的引领者 (学生的发展涉及多个领域,具体表现为:1.知识与认识能力的发展;2.情感的发展; 3.兴趣态度的发展; 4.社会技能的发展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人类的智力潜能表现在八个独特的且彼此相对独立的方面,即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肢体-动觉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和关于自然的智力)3.班主任是学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和整合者 4、论述班主任工作的时代任务? 答:1.加强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帮助学生肃清网络文化的不良影响。2.在促进学生一般能力充分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素质教育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改革的重点。 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首先,班主任应当善于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实践兴趣。其次,班主任要关注并促使学生生理和心理素质综合、协调的发展。再次,班主任要在学生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对其实施具有针对性的专门训练。最后,班主任要经常在真实的情境中为学生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要求和条件。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首先,班主任应当协调学校各方面教育力量,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意识地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其次,班主任应当善于保护和培育学生的创新个性。最后,班主任要与其他教师相配合,在课内外教育教学中,为学生设置多样化的问题情境,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以灵活和创新的方式把相关理论知识运用于问题解决。)3.适当协调社会发展需求与家长教育意愿之间的关系。 5、简述班主任胜任力的时代要求? 答:班主任不仅要通过教学工作体现教书育人,通过班级的组织管理体现管理育人,还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中体现服务育人。 (一)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学能力、传授知识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的能力、启发学生思维的能力、洞察学生心理变化的能力、渊博的知识、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错误的能力,阅读理解的能力、设计问题的能力、教学反馈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教学诊断能力、控制自身情感的能力、板书能力、留作业的能力、教具演示的能力、科研教研能力、把握相关学科发展并渗透到本学科的能力、写作能力。 (二)班级管理能力 新时期,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其一,班主任要善于恰如其分地确定班级发展目标、制订班级发展规划,并使其具有可行性。第二,班主任应当善于巧妙地处理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之间的辩证关系,既保证班级建设的秩序性,又不挫伤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其三,班主任要善于在班级营造清新的物质环境与和谐的心理氛围。其四,班主任必须善于组织策划各种教育活动,并利用各种评价反馈系统对活动的展开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调控,其五,班主任要善于针对学生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发展学生自我教育

教育学第五章 课程

教育学第五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一、课程及其意义 (一)课程的内涵 最早出现在唐宋期间,《五经正义》; 在西方,最早出现于英国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 美国博比特1918年出版《课程》,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这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他提出的“活动分析法”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二)课程的意义 1.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 2.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3.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4.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5.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二、课程类型 (一)按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来划分,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 是指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类型。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课程类型; 2.活动课程 又称经验课程,是指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代表:杜威 (二)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划分,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1.分科课程 又叫学科课程,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他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2.综合课程 是指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使学校教学系统中分化的各种要素及各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课程形态。 (三)从对学生学习要求的角度来划分,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1.必修课程 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制定的,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科目。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2.选修课程 针对必修课程的不足之处提出来的,是为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而开设的课程;(四)从课程设计、开发、管理主体或管理层次来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五)根据课程任务,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 (六)从课程的表现形式或者说影响学生的方式为依据划分,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1.显性课程:公开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显性课程的

教育学第五章试题及标准答案

教育学第五章试题及答案

————————————————————————————————作者:————————————————————————————————日期: 2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 A.潜在性 B.现实性 C.特殊性 D.可塑性 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 A.《学记》 B.《师说》 C.《论语》 D.《春秋》 3.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 A.动力 B.动机 C.条件 D.基础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于()。 A.1978年 B.1985年 C.1993年 D.1995年 8.当代教师素质能力的集中体现是()。 A.教师的个人修养 B.教师的专业素养 C.教师的品质 D.师生关系 9.教师的教育素养基本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二是教育技巧。 A.教育理论 B.教育手段 C.教育思想 D.思想品质 10.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 A.学科专业素养 B.教育专业素养 C.品德专业素养 D.职业道德素养 11.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是,必须具有()。 A.管理能力B.控制能力 C.教育能力 D.研究能力 12.“为人师表”是说教师必须具备()。 A.专业意识 B.专业态度 C.专业技能 D.专业品质 13.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 A.条件 B.任务 C.途径 D.结果 17.提出“教师一方面要贡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取一切优良的东西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的教育家是()。 A.列宁 B.加里宁 C.苏霍姆林斯基 D.陶行知 18.教师最基本的权利是()。 A.管理学生权 B.科研学术活动权 C.民主管理权 D.教育教学权 19.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表明,教师任职期间应接受()。 A.高等教育 B.在职培训 C.继续教育 D.终身教育 20.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 A.权利 B.威严 C.权威 D.人格力量 21.“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特点。 A.示范性 B.复杂性 C.创造性 D.劳动方式个体性 22.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A.热爱教育事业 B.热爱学生 C.教书育人 D.创新开拓 23.教师专业化的尝试始于()。 A.教师职业的出现 B.师资培训机构的建立 C.教育立法的规定 D.国民教育制度的确立 27.教师的最基本条件是()。 A.承担教育教学职责 B.以教书育人为使命 C.专门从事某一学科的教学 D.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28.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的决定颁布始于()。 A.1985年 B.1989年 C.1993年 D.1995年

教育学题库-第五章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一、填空 1.现代意义的教师与古代意义的教师的本质区别是、、、。 2.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是通过教师职业在整个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所占有的地位资源来体现的,主要包括、、、。 3.教师享有的社会权利除一般公民权利外,还包括职业本身特点所赋予的专业方面的自主权,即、、。 4.教师职业是以为职责的创造性职业。 5.现代教师的职业形象包括、、。 6.一般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有三种取向,分别是、、。 7.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具体包括、、、、。 8.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又是。 9.学生的本质特点是以系统学习为主;是具有的人;具有明显的特征。 10.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有方面、和环境方面。 11.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 12.在师生关系的诸类型中,是师生关系的主体。 13.教师的领导方式主要有三种,即型、型、型。 二、不定项选择 1.现代意义上的“教师”与古代意义上的“教师”有着本质的区别,表现在。 A 多功能性 B 专门性 C 高素质性 D 发展性 2.教师职业的地位包括。 A 政治地位 B 经济地位 C 法律地位 D 专业地位 3.学生的本质特点是。 A 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B 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C 以直接经验的获得为主 D 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4.我国在1993年颁布的把“教师”界定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A 《宪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C 《义务教育法》 D 《教师资格条例》 5.下列不是教师所扮演的职业角色的是。 A 朋友角色 B 管理者角色 C 灌输者角色 D 示范者角色 6.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 A 崇高的职业道德 B 丰富的文化知识 C 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D 高尚的社会地位 7.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A 无差别原则 B 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C 无歧视原则 D 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8.教学中的“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A 稳定性 B 不均衡性 C 个别差异性 D 顺序性 9.男生在游戏中一般喜欢扮演坚强不屈的英雄,女生喜欢扮演救死扶伤的大夫,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A 稳定性 B 不均衡性 C 个别差异性 D 顺序性 10.在师生关系的诸类型中,是师生关系的主体。 A 心理关系 B 教育关系 C 社会关系 D互动关系 三、名词解释 1. 教师2.教师专业发展3. 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4.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5.教师的专业理想 6.教师的专业能力7.教师的专业知识8.教师的专业自我9.教师的职业角色10.教师的职业形象11.学生发展12.师生关系

教育学 知识框架

教育学知识框架 第一章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1、教育的其他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 2、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需要 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二、教育的发展 1、原始教育形态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教育的物产阶级、平等性 教育内容简单 教育手段和方法单一 2、古代学校教育 奴隶社会教育 封建社会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特征 3、现代学校教育 现代学校教育的内涵 360安全浏览器.lnk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三、当代中国教育 1、当代中国教育的历史定位 2、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现状 3、当代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经济对教育的作用 2、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3、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4、科技对教育的作用 二、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教育在正在发展中的作用 3、教育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4、教育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 5、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具有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 1、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人的发展的阶段性 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 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2、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 内发论 外铄论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的定义 遗传素质在人都能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作用的性质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的定义 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环境作用的性质与特点 3、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的定义 人的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三、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促进作用 2、教育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 第四章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概念 2、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价值 3、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的因素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 1、西方教育目的理论 宗教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 2、中外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 我国古代的教育目的 中国近代的教育目的 欧洲中世纪的教育目的 西方国家近现代的教育目的 三、新中国的教育目的 1、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化

教育学第十一章考试重点

第十一章班主任工作 第一节、班级与班主任 一、班级的概念 所谓班,指的是按照一定年龄、学业程度、师生比例所分编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学生群体,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班的划分往往与学年、学级相联系,因而通常被称为班级。识记P384 班级的产生与发展领会班级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梗概, 最早正式使用“班级”一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伊拉斯谟; 最早从理论上设计班级组织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将儿童按照年龄划分为六个班级,分别为各个班级配备适合的教科书,并提出了与这些教科书相应的教学方法; 班级的功能识记P386 现代教学中的班级至少具有如下几种基本功能:归属功能;社会化功能;个性化功能;选择功能;保护功能 二、班主任的职责识记班主任职责P388~389 几个方面:1、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全面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 3、组织和指导各类班级活动的开展; 4、协调和整合校内外的各种教育力量。 简述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 三、班主任的角色转变P389 教育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是班主任在班级教育活动中扮演的主要角色。班主任必须由管理者角色向指导者角色的中心转移。 第二节、班级群体的发展与教育 一、班级群体的发展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合作群体集体 二、班集体的培养领会:班主任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P394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P391 请您结合你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才能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了解学生? 2、建立和健全班级组织机构、规范

3、确立班级群体的共同目标 4、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5、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三、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教育领会:班主任正确对待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要 求P395 班级非正式群体:是由群体成员在日常学习和交往中,基于居住地域、交往频率、兴趣爱好等而自发形成的小群体。 这类群体并无明确的目标、任务,成员之间的角色与地位并不明确,群体内也并不存在某种严格的组织体系。 班主任要对非正式群体进行有效的引导与教育: 首先,必须正确认识班级非正式群体,既懂得班级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可变性,又能把握非正式群体对于群体发展和个体成长的双重性,即每个非正式群体都在同程度上存在着积极、正面意义和消极、负面影响。 其次,要全面了解非正式群体的情况,把握非正式群体的性质、结构和人际互动关系,以便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 再次,要抓好核心人物的转化工作。 四、班级人际冲突的预防与协调 导致班级冲突的原因有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 有效预防班级冲突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着手: (1)采用范例法、模拟法、后果展示法、自我评价法、移情法等方法、策略,防止班级日常生活中冲突的发生; (2)通过程序控制、规范控制、责任控制、时间控制、应变控制、评价控制等手段,防止班级活动中冲突的发生; (3)运用竞赛、小组合作、论坛、演讲、辩论、观摩角色表演、情境创设等多种方式,开展积极冲突,预防消极冲突。 常用的手段则有:分离掣、权威掣、关系掣、后果掣、惩戒掣等 第三节、班级个别指导 一、班级教育与个别指导 识记:简述班级个别指导的一般原理和要求

教育学第五章 教育目的课后思考题

第五章教育目的练习题 一、单选题: ⒈197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 ) A.生产相结合 B.劳动相结合 C.生产劳动相结合 D.工农业生产劳动相结合 ⒉当前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 ) A.体育 B.体育、美育 C.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D.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⒊美育即() A.审美教育 B.艺术教育 C.社会美教育 D.自然美教育 ⒋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有: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 A.监督作用 B.评价功能 C.教育功能 D.全面发展功能 ⒌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教育思想 B.教育制度 C.教育目的 D.教育方法 ⒍教育方针的有关规定表述了国家的()。 A.教育目的 B.教育性质 C.培养目标 D.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⒎从教育法所规定的教育方针看,我国教育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是()。 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B.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教育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D.教育必须培养劳动者 ⒏我国教育目的的建立的理论基础是()。 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学说 B.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学说 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D.教育必须培养劳动者学说 ⒐.教育的最高理想通过体现出来。 ( ) A.课程目标 B.教育目的 C.教育目标 D.培养目标 ⒑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是指( )。 A.从各自理想出发,使各个价值得到充分发展 B.人的精神、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的发展 C.德、智、体、美相结合的全面发展 D.自由天然性得到自由发展

2020年现代教育学靳玉乐教案8

现代教育学靳玉乐教案8 朱永新千字文xx0316(周二) 中国大学网:李晓燕现代教育学靳玉乐教案8 第九章德育论本章教学内容分为:第一节道德、品德与教育第二节国外德育思想流派第三节德育目标第四节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任务、内容和特点第五节德育的途径和方法第六节德育的过程第一节道德、品德与教育一、道德与德育二、品德与德育三、教育与德育第二节国外德育思想流派一、原苏联的主要德育思想(一)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1、关于集体教育的原则。2、关于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教育原则。(二)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1、关于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核心地位。2、关于集体主义教育和道德信念的培养。3、关于自我道德教育。二、当代西方主要道德教育思想与流派(一)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代表人物:皮亚杰(瑞士)、柯尔伯格(美国) 1、提出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发展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认知发展具有三个水平六个阶段。2、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3、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4、两种基本德育实践模式新苏格拉底德育模式新柏拉图德育模式(二)道德教育的体谅模式代表人物:麦克菲尔(英国)道德情感教育模式(三)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思想代表人物:班杜拉等。观摩学习榜样示范强化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四)价值澄清学派的德育思想代表人物:哈斯、哈明、西蒙等。在价值冲突的背景中具有重要意义,是道德相对主义,有实用性、操作性、现实性、有效性。第三节德育目标一、德育目标概述 1、含

义: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人的思想品德素质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是预期的德育结果。由国家制定,依据社会的道德要求,受教育者身心发展需要和教育价值观制约。特点:具有方向性、预见性、超前性、社会性、层次性。 2、我国德育目标的基本表述我国中小学德育总目标。阶段具体目标。二、德育目标的层次与序列德育目标的层次与序列的涵义。1、不同层次的学校德育目标要求层次有高低。2、目标内部也有层次之分三、坚持“全面发展”方针,建立新德育目标体系,以“三个面向”为指引,促进德育目标新发展(1)实现了从超阶段到符合时代要求的转变;(2)实现了从一律化要求向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分层次目标转变;(3)实现了从成人化倾向到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目标转变;(4)实现了从过分偏政治要求向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并重的目标转变。以素质教育为中心,进一步完善德育目标体系。第四节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任务、内容和特点一、我国学校德育的总体任务三、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特点二、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第五节德育的途径和方法一、德育的途径(一)直接的道德教学 1.模仿学科教学的道德课 2.道德课的优点和问题(二)间接的道德教育 1.学科教学与德育 2.教育原则与德育 3.教育方法与德育 4.活动与德育5.品德评价与德育 6.教育管理模式与德育二、德育方法(一)概念(二)分类(三)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品德评价法自我教育法第六节德育的过程一、德育过程概述(一)德育过程概念即思想品德教

黄达《金融学》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六章至第十一章【圣才出品】

第六章存款货币银行[视频讲解] 一、单选题 1.自动转账制度的创新属于()。[中央财大2011金融硕士] A.避免风险的创新 B.技术进步推动的创新 C.规避行政管制的创新 D.降低经营成本的创新 【答案】C 【解析】自动转账制度是20世纪70年代的一种创新。在美国,为了避免银行因招揽存款而进行不公平竞争,对储蓄存款付息,对活期存款不准付息。自动转账制度这一创新就是规避不准对活期存款付息的规定。 2.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区别之一在于其能接受()。[浙江财经学院2011金融硕士] A.原始存款 B.定期存款 C.活期存款 D.储蓄存款

【答案】C 【解析】职能分工体制下的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最大差别在于:①只有商业银行能够吸收使用支票的活期存款;②商业银行一般以发放1年以下的短期工商信贷为其主要业务。 二、概念题 1.资本充足率[深圳大学2012金融硕士;人行2010研]

答:资本充足率是指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资本充足率反映商业银行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前,该银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比率中的风险资产是指不包括商业银行第一、第二级准备金在内的资产。只有这些资产才有必要考虑其保障程度。这一指标不必用资本给予保障的资产排除在外,较多体现了资本的“抵御资产意外损失”的功能。 作为国际银行监督管理基础的《巴塞尔协议》规定,资本充足率以资本对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来衡量,其目标标准比率为8%。 2.资产证券化[东北师范大学2005研] 答:资产证券化指把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如金融机构的一些长期固定利率放款或企业的应收账款等通过商业银行或投资银行的集中及重新组合,以这些资产做抵押来发行证券,实现了相关债权的流动性。其主要特点是将原来不具有流动性的融资形式变成流动性较高的市场性融资,以住房抵押融资的证券化为例。住房抵押融资虽然信用度较好,但属小额债权,且现金流不稳定,为此,有关金融机构将若干小额债权集中起来,通过政府机构的担保,使其转换成流动性较高的住宅抵押证券。 3.金融控股公司[中央财大2007研] 答:金融控股公司指在同一控制权下,所属的受监管实体至少明显地在从事两种以上的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同时每类业务的资本要求不同的金融企业集团。金融控股公司具有如下特点:(1)集团控股,联合经营。集团控股是指存在一个控股公司作为集团的母体,

教育学-第五章-课程结构

第五章课程结构 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进程。 第一节教与学之间传递着什么——课程内容的组成和类型一、课程结构的要素与成分 (1)课程要素的演化 课程结构的要素: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选择的构成课程所必需的经验因素。是新生一代必须从前人经验中吸取的“因子”。 杜威确定的课程要素有:认知经验要素、道德经验要素和审美经验要素。 (2)我国现代课程的要素与成分 我国中小学课程包含着认知经验要素、道德经验要素、审美经验要素和健身经验要素。 为什么我国中小学课程需包含这些要素呢? 答:一方面,在前人积累的社会经验中,最有价值的经验是关于真、善、美的经验。另一方面,儿童个体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构成课程的三种基本成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的方式。 二、课程的结构

课程结构: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探讨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 (一)工具类、知识类、技艺类学科之间的关系 工具类学科主要指:语文、数学和外语。 知识类学科主要指: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两大类。 技艺类学科主要指:体育、艺术类与技能类两方面的课程。(二)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与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 中小学课程结构的安排,基本上是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和社会活动四个“板块”组成的。 必修课:是指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 选修课:是指那些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修习的课程。 活动课:主要是指兴趣小组、班团活动、课外辅导等。国外也有人把课外活动称为“第三课堂’. 社会活动课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同时为了培养学生活动能力而安排的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课程的基本类型 课程的类型:是指课程设计的不同种类或方式,是由不同的设计思想产生的。

教育学第八章-第十一章课后练习题标准答案

教育学第八章-第十一章课后练习题答案

————————————————————————————————作者:————————————————————————————————日期: 2

第八章教学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 D )。 A、教师教育学生的方法 B、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C、教师讲授课程的方式 D、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 2、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C )。 A、运用知识 B、感知教材 C、理解教材 D、知识的巩固 3、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做示范性的实践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的知识,这种方法 是( B )。 A、实验法 B、演示法 C、参观法 D、实践活动法 4、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按照一定的条件作用于一定的 对象,使学生亲自看到所学对象的某些变化过程的方法是( A ) A、实验法 B、演示法 C、实习作业法 D、参观法 5、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一般认为是在( C )。 A、唐朝中期 B、明朝中期 C、清朝末年 D、辛亥革命 6、《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 A )。 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B、启发式教学原则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D、巩固性教学原则 7、在近代教育史上,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智力或思维,而传授 知识无关紧要的理论被称为( C )。 A、现代教育理论 B、传统教育理论 C、形式教育理论 D、实质教育理论 8、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证明,学校工作必须做到( A )。 A、以教学为主 B、教学、科研并重 C、感觉、科研、生产三中心 D、所有时间用于教学 9、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主张是( D )。 A、学不躐等 B、各因其材 C、及时而教 D、开而弗达 二、填空题 1、《学记》中说的“学不躐等”所体现的是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2、教师备课要写出三种设计是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计划。 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课外作业、课外辅导、成绩的检查与

教育学第八章-第十一章课后练习题答案

第八章教学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 D )。 A、教师教育学生的方法 B、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C、教师讲授课程的方式 D、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 2、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C )。 A、运用知识 B、感知教材 C、理解教材 D、知识的巩固 3、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做示性的实践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的知识,这种方法是 ( B )。 A、实验法 B、演示法 C、参观法 D、实践活动法 4、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按照一定的条件作用于一定的 对象,使学生亲自看到所学对象的某些变化过程的方法是( A ) A、实验法 B、演示法 C、实习作业法 D、参观法 5、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一般认为是在( C )。 A、唐朝中期 B、明朝中期 C、清朝末年 D、辛亥革命 6、《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 A )。 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B、启发式教学原则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D、巩固性教学原则 7、在近代教育史上,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智力或思维,而传授 知识无关紧要的理论被称为( C )。 A、现代教育理论 B、传统教育理论 C、形式教育理论 D、实质教育理论 8、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证明,学校工作必须做到( A )。 A、以教学为主 B、教学、科研并重 C、感觉、科研、生产三中心 D、所有时间用于教学 9、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主是( D )。 A、学不躐等 B、各因其材 C、及时而教 D、开而弗达 二、填空题 1、《学记》中说的“学不躐等”所体现的是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2、教师备课要写出三种设计是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计划。 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课外作业、课外辅导、成绩的检查与

《护理教育学》第一章至第五章练习题(1)

护理教育学》第一章至五章练习题 人文教研室丁素娇 护理学第一章练习题 一、概念 1. 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可界定为: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制度保证的,有目的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 身心发展: 3. 最近发展区 4. 护理教育学 5 教育学 二、单项选择 1. 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 educate",原意是导出,也即是对人进行某种引导。西方教育家对教育概念有不同的表述,其中,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就是经验的不断改造”是以下哪位教育家() A. 斯宾塞; B.杜威;C裴斯泰洛齐;D.夸美纽斯 2. 认识身心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对于教育、教学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故,心理学家就提出了,把身体或者心理的某一个方面技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和发展的时期,称之为() A. 最近发展区; B青春期; C关键期; D.心境化 3.1920年10月,我国第一所培养高等护理人才的学校出现,学制4--5年,学生 毕业后授予学士学位。这是学校是() A. 福州医院开办的学校; B. 南京国立中央高级护士职业学校;

C. 中央红色护士学校; D. 北京协和医学院高等护士学校。 4. 护理教育的任务不包括() A. 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 B. 开展护理科学研究和护理教育研究; C. 发展社会服务项目; D. 提高护理人员的人文素养。 三、多选 1?青年期的心理发展特征,情感丰富、细腻、情感体验错综复杂,在表现上具有以下()特点。 A. 心境化; B文饰; C内隐; D.社会性; E多面性 2.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有多种,主要有() A遗传; B. 个体后天因素; C环境; D.个体实践活动; E教育。 四、填空题 1.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也是教育的本质属性,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教 育的两大功能------ 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根据我国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现行的护理教育制度,毕业会护理教育采取两种方 式进行,即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护理教育学是护理学学科体系中一门新兴的_________ 学科,它是一门将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2(第六章至第十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二 (第六章至第十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哪个词不是来自于西域?() A菩萨B葡萄C苜蓿D哈密瓜 2、()是铸在钟鼎等青铜器上的文字。 A石文B小篆C金文D甲骨文 3、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文化的贡献,首推()。 A《几何原本》B十进位制C《数学记遗》D《九章算术》 4、1647年,()第一次被译为拉丁文,流传于世界,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A《针经》B《本草纲目》C《金经方略》D《神农本》 5、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古的铜炮是()。 A火铳B震天雷C火枪D霹雳炮 6、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 A《七发》B《诗经》C《古诗十九首》D《楚辞》 7、我国第一部编年史是() A《春秋》B《史记》C《左传》D《后汉书》 8、《史记》的作者是()。 A刘知几B司马谈C司马迁D班固 9、《史通》的作者是()。 A刘知几B司马谈C司马迁D班固 10、()作为草书之圣,其代表作有《古诗四帖》。 A张旭B钟繇C王羲之D颜真卿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1、按照语法结构,世界上的语言可以分成四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复综语。 2、宋元四大数学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朱世杰。 3、魏晋南北朝的小说有_________、_________两大类。 4、古代学者把《诗经》的艺术手法归纳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类。 5、《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目录学家合称为“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1、科学 2、二十八宿 3、三体石经 4、九品中正制 5、史评

当代教育学复习整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 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1904年清政府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的第一个实际执行的现代学制,称为“癸卯学制”。1911年后废止。 1922年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提出改革学制的方案——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学制。 义务教育: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教育学的发展:(选择) 1、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儒家教育思想: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论语》基本科目:诗书礼乐易春秋,教育内容:六艺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见过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中心思想) 2、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了著名的问答法。(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人的肉体是人的灵魂的影子,灵魂才是本质。人类想要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通过教育帮助未来的统治者获得真知,以“洞察”理想的世界。《理想国》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政治学》 3、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提出了“泛爱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法国教育家卢梭:倡导自然教育,让儿童任其天性,自由的发展。《爱弥尔》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教育遵循自然,使儿童自然发展。 4、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和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看作是规范教育学的标志。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 17世纪中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一般被认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 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大教学论》《普通教育学》教学的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杜威和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活。他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三中心:儿童、经验、活动 第二章当代世界教育 当代世界教育的特征(2个问答)当代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一、规范迅速增长 二、体制和结构显著变化趋于灵活、多样、高效 三、内涵逐渐扩大,学习化社会初具雏形 四、不平等严重存在 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教育全民化 二、教育终身化 三、教育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是个体享有越来越多的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受到越来越充分的以自主和合作为特征的民主形式的教育和教育制度不断转向公正、开放、多样的演变过程。 四、教育信息化 第三章当代中国教育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 (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受到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如国家、社会教育机会、学生家长、教师的期望均为广义的教育目的。 (狭义)是国家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教育目的具有不同的层次结构。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选择与判断) 现代教育学将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归结为“三因素论”:遗传、教育、环境。 素质教育的内涵、目的与任务 素质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案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