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区域背景下自然地理要素的综合分析教学建议

区域背景下自然地理要素的综合分析教学建议

区域背景下自然地理要素的综合分析教学建议
区域背景下自然地理要素的综合分析教学建议

区域背景下自然地理要素的综合分析教学建议

“区域背景下自然地理要素的综合分析”教学建议

一、区域地理在高考的重要性

(一)加强区域地理考查的力度是课程标准下地理高考的趋势

(二)以区域为背景、图文材料为载体综合考查自然、人文等地理知识和获取、描述、分析、论证信息等能力,是广东地理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

(三)区域地理是学生知识体系的薄弱环节,其复习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高考成绩的高低

二、区域地理复习的两种思路

(一)地理要素下的空间分布和区域差异

(二)区域背景下的地理要素综合

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自然资源、自然灾害

三、

(一)落实每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 位置

落实主要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最好用填图的方法)

2. 地形

(1)地形特征的描述方法

(2)地形特征的图像表达与解读(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

(3)地质作用与地貌(板块构造学说、构造地貌、外力作用地貌)

(4)地质、地貌的图像表达与解读(地质剖面图、地貌景观图等)

3. 气候

(1)气候特征的描述方法

(2)气候特征的图像表达与解读(气候类型或自然带分布图、气候资料统计图表、气象要素等值线图等)

(3)气候成因分析的方法

4. 水文

(1)河流水文、水系特征的描述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2)河流水文、水系特征的图像表达与解读(流量曲线图、水系形状图等)

5. 植被、土壤

(1)植被、土壤的分布与气候的关系(自然带分布图)

(2)自然带地域分异的表现(几种地带性)

6. 自然资源、自然灾害

(1)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分布特点的描述方法(分布图的解读)

(2)世界主要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和规律(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

(二)理清各个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三)讲解区域背景下自然地理要素综合分析的方法

确定区域位置

根据区域位置,分析地形、气候特征

以地形、气候条件为基础,分析水文、植被、土壤、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等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

【例题】某国家人口稠密,经济以传统农牧业为主,森林覆盖率为29%。读图及材料,完成以下表格。

图1 某国家示意图图2 该国某地的气候资料

地形

地形地势

地貌地质

土壤

自然带

河流水文、水系特征自然资源

自然灾害

20XX年各地高考的世界地理试题选编

1.孟买和洛杉矶分别是发展国家和发达国家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根据下列资料,结台所学知识,回答(1)一(5)题。

资料一:见图l8。

资料二:见图l9。

(1)孟买位于洛杉矶的________方向。

(2)夏季,甲海域近岸洋流的流向为________,乙海域近岸洋流的流向和性质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3)下列有关孟买和洛杉矶气候的描述,正确的是________ (多选题,填选项字母)。

A.孟买夏季高温多雨

B.洛杉矶夏季高温多雨

C.孟买冬季高温少雨

D.洛杉矶冬季温和多雨

E.洛杉矶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F.孟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4)随着城市的发展,孟买市在老城区之外建了一个新城区。主要是为了缓解哪些城市问题?

(5)洛杉矶市城区分散,占地面积广,“空心化”现象突出。分析其今后发展应注意哪些问题?

2.阅读日本河流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河流众多,大多发源于部山地。位于太平洋沿岸的山区年降水量多达3000毫米,而面临日本海的地区与濑户内海沿岸地区年降水量较少。

材料二:日本专门设有河流水资源开发机构。该机构负责河流管理与流域综合开发,主要工作是:①用水权的管理与水权费的征收等;②河流设备设施的维护;③……

(1)从河流的长度、流域面积、水流速度、流量

季节变化等方面,归纳日本河流的主要特征。

(2)说明日本河流在航运、水能利用方面的价值。

(3)一般而言,夏季日本太平洋沿岸河流径流量

大于日本海沿岸河流,其原因是什么?而日本太平洋

沿岸地区的水资源却显得较为紧张,原因又是什么?

(4)濑户内海沿岸地区河流在冬、夏季节的降水

补给均比较少,解释其原因。

(5)除了材料二列举的工作外,根据流域综合开发的一般原则,你认为日本河流水资源开发机构还可能进行哪些方面的工作?(至少答出两点)

3.读下列有关瑞士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XX年上海世博会的瑞士国家馆

(右图)主体结构由两个承重的大小圆柱组成,

左为“城市空间”,右是“自然空间”,主题构思

为“城市与乡村的互动”。“城市空间”的顶部是

绿草如菌的屋顶。在“自然空间”参观者可以乘

坐山地缆车从地面到屋顶参与奇特的乡村旅行,

欣赏瑞士美丽的花卉,领略瑞士“欧洲屋眷”、

“欧洲水塔”的独特乡村风貌。瑞士大量人口居住于城市周边的小镇,每天乘坐火车等公共交通到城市工作。

材料二:瑞士经济发达,但95%的原料、能源依靠进口。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分别为4%、23.3%和72.7%。瑞士素有“钟表王国”、“金融帝国”和“会议之

国”之称,钟表制造十分发达,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全国共有银行6000余家,苏黎世是国际金融心之一;瑞士也是许多国际组织的所在地,

每年仅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会议就达6000个之多,20XX年游客过夜数达3636万人次。

(1)瑞士位居欧,西接法国,南邻________(国家),北与________(国家)为邻。________河是瑞士唯一通往北海的国际航道。

(2)从地形和河流的特征看,瑞士享有“欧洲屋脊”、“欧洲水塔”之称的原因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的所占比重看,瑞士的第______产业很发达,在这一产业, ________业、________业尤为突出。

(4)根据材料一判断,目前瑞士的城市化发展已经进入________________阶段。

(5)从资源、劳动力、市场等因素分析瑞士成为“钟表王国”的工业区位条件。

(6)20XX年上海世博会瑞士馆的许多设计展示了瑞士自然与人文地理特色,诠释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会主题。列举两例说明。

4.结合材料,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9的主要国家是拉丁美洲经济一体化集团的重要成员国。甲国为拉丁美洲人均

GDP较高的国家,与国有良好的贸易关系,20XX年8月双方签订了农田灌溉系统建设、矿产品开采、机电生产等多项协议。

(1)分别说出A、B两地所在地形区的主要地形类型。

(2)描述H河下游的水文特征。

(3)说明甲国建设农田灌溉系统的自然原因。

(4)分析甲国吸引国投资工业的有利条件。

5.阅读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花卉消费的国际需求迅速

增长,北美、日本、欧洲、成为世界三大花卉消费

市场。同期,图4所示国家成为所在大洲第二大花

卉出口国。

(1)简述该国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

(2)说明该国有利于花卉生长的自然条件。

(3)概述该国发展花卉产业的社会经济条件。

6.读图6.完成下列问颢。

(1)图哪些区域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为什么?

(2)分析海陆分布与地形对甲、乙两地

气候形成的影响。

(3)简述该区域第四纪主要外力作用及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4)你认为该区域的经济活动主要分布

在哪里?判断依据是什么?

20XX年各地高考的世界地理试题选编答案

1.(1)西南(2)向南(顺时针或由高纬到低纬)向南(由高纬到低纬)寒流(3)A、C、D (4)①交通拥堵;②环境污染;③居住拥挤;④用地紧缺;⑤治安恶化等其它问题。(5)①节约用地;②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合理分区);③改造老城区;

④优化环境(建设生态城市)。

2.(1)日本河流短;流域面积小;水流急;流量季节变化较明显。(2)日本河流短小而湍急,不利于航运;水能资源丰富。(3)因为夏季风会带来丰富的海洋水汽,形成大量地形雨,从而补给地表径流;而夏季日本海一侧处于背风坡,雨水较少。

(4)因为日本太平洋沿岸属世界著名工业区,城市密集,人口众多,工业与生活用水需求量大。(5)在濑户内海沿海岸地区,冬季有北部的山脉阻挡西北季风带来的日本海水汽,夏季有南部的山脉阻挡东南季风带来的太平洋水汽。(6)维护流域生态环境;统筹安排供水、发电、防洪等任务;制定流域与水资源综合管理的政策与措施等。

3.(1)意大利德国莱茵(2)阿尔卑斯山脉横贯全境,地势高峻;多条大河从这里发源(3)三金融、旅游、会展(4)逆城市化(5)山地多,原料、能源贫乏,客观上趋向发展占地少、耗费原料和燃料少的工业部门;钟表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基础雄厚,劳动力技术熟练,工艺精湛,世代相传;旅游业、会展业发达,可以为钟表业提供广阔的市场。(6)山地缆车体现了瑞士山地特色;“城市空间”和“自然空间”展示了“城市与乡村的互动”,诠释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4.(1)A:高原 B:山地(2)水量丰富;水位季节变化大;无结冰期;含沙最小;水流平缓。(3)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干湿季明显;干季需要水源灌溉;下游平原地势低平,雨季需要排涝;山区适宜建水库。(4)石油、煤、铁、水能等资源丰富;国家之间协作较好,人均收入较高,市场潜力较大;水运便利(海运与河运);政策支持。

5.(1)位于南美洲(西)北部,赤道从背部穿过(位于低纬地区或热带地区),西临太平洋。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多高峰。(2)(地处低纬),雨量较充沛,(地势较高)常年光照充足,气候温暖,年温差小。(3)通过航

空运输,可以方便联系北美、欧洲等花卉消费市场,该国(为发展国家)劳动力成本低廉。(政府决策)推动花卉种植和出口。

6.(1)66.50N及其以北地区原因:黄赤交角为23.5°,地球公转导致昼夜交替消失。(2)甲地: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丰富,季节分配均匀,气温年较差小;西临大西洋,盛行西风,山脉走向与海岸平行,迎风坡,暖流经过。乙地: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相对少,集在夏季,年较差较大;背风坡,海域面积小,海洋水汽较少。(3)冰川作用、流水作用西部海岸曲折,多峡湾;湖泊广布,东部形成冰湖群;河流平行状排列,湖泊多位于河流上游。(4)主要分布在波的尼亚湾沿岸地区理由:主要城市分布在海湾沿岸地区;铁路和公路环绕海湾分布;众多河流的下游,地形平坦。

高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练习题

中国地理 、选择题 (2014 ·安徽)2013 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规划目标到2020年),从开发内容上将全省划分为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下图)。完成1~2 题。 1.图中代表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的分别是() A.Ⅰ、Ⅱ、ⅢB.Ⅰ、Ⅲ、Ⅱ C.Ⅱ、Ⅲ、ⅠD.Ⅲ、Ⅰ、Ⅱ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土地利用方式。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突出,主要分布山地等区域,因此图中Ⅲ为生态功能区;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城市用地比重较小,农业用地比重较大,故图中Ⅰ为城市化地区,Ⅱ为农产品主产区,选项D 正确。

2.三类区域中() A.区间人口迁移主要由Ⅱ区迁往Ⅰ区 B.铁路建设成本Ⅱ区一般大于Ⅲ区 C.商业网点密度Ⅲ区一般大于Ⅰ区 D.承接省外产业转移的主要是Ⅱ区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区域发展状况。安徽城市化速度较快,人口主要由农村迁入城市,即由Ⅱ区迁往Ⅰ区,选项A 正确。铁路建设在山区成本较高,平原地区成本较低,故铁路建设成本Ⅱ区一般小于Ⅲ区,选项B 错误;商业网点密度山区小于平原,农村小于城市,因此Ⅲ区商业网点一般小于Ⅰ区,选项C 错误;承接省外产业转移的是城市地区,即Ⅰ区,选项D 错误。 (2014 ·安徽)1958 年竺可桢在《中国的亚热带》一文中指出:我国亚热带北界接近34°N,即淮河、秦岭、白龙江一线直至104°E;南界横贯台湾中部和雷州半岛南部??。完成3~4 题。 3.我国亚热带在34°N以南、104°E以西分布范围小,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B.地形 C.季风D.海陆外置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气候分布及影响因素。我国34°N 以南、104°E以西大部分为青藏高原,受青藏高原地势影响,形成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因此导致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范围小,选项 B 正确。 4.北半球亚热带在我国分布总体偏南,是因为我国( ) A.冬季气温南高北低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 第三章第一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以及整体性》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1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以及整体性 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两大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 期。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1)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也 愈来愈大。 (2)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造成自然地理环境前所未有 的显著变化。 (3)作为人地关系的主导因素,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 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思维拓展地理环境整体性特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1)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会产生生产 功能、平衡功能等整体性功能,这是单个地理要素所不具有的。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共同构成了西北独特的荒漠环境。

(3)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2.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形成为例 3 (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 环境产生影响。 (2)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3)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考点一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形成为例 1.读“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关于高三地理教学反思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 林泽敏 地理学科复习备考的难点:一是地图记忆困难,尤其是初中地图知识严重缺乏的学生,我们学生的初中地理基础几乎是空白,没有看图习惯或者看到图就厌倦的学生,到了高中重新复习区域地理是对“图”有感觉的很少。二是理论应用,这个学生指的可能主要是自然地理,地理学科强调“原理、规则、定理、规律的套用”,很多学生缺少的是对于原理、规则、定理、规律的真正透彻理解。第三,综合题总是很难答得全面,这位学生归结为练习少,文字表述能力只有通过长时间的规范训练才能提高。 本人本学期担任高三年级的地理教学工作,反思这两个多月来的地理教学,本人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 一.认真研讨考纲 作为高三地理教师应认真学习地理教学新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分析对比考纲的变动情况,研究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把握高考命题走向,使高三地理复习有明确的导向。 二.立足课本,夯实双基 分析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突出能力立意,重在考查学科的知识主干、基本原理和规律,以及地理理性思维逻辑和知识运用能力。而能力是建立在夯实的基础上的,没有扎实、全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很难获得高分。因此,在第一轮复习阶段,切不可盲目追求进度,要稳扎稳打,注重立足课

本、夯实基础,突出主干知识,重视图表的判读、分析等基本技能的掌握到位,以及地理学科语言的运用,力求使学生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和转化,灵活运用基本知识去辨析和认识与人类生存或环境相关的具体问题。 三.重视图表教学 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特殊语言,地理试题的信息往往来源于图表,从地理图表中正确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是历届高考文综地理试题的一个重点。但地理图像繁多、庞杂,在教学中教师应对那些最能考查考生思维能力、最能体现地理特色的地图,如:等值线图(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压线图等)、日照图、经纬网图、(中国和世界)区域图、地质构造图等给予充分的重视,要指导考生进行图文互换、变换角度,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对解题有用的地理信息并加以描述,从而提高考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和地理表达能力。当然,对地理图表的分析、简图的绘制也应该成为考生经常性的练习。 四.优化练习,提高练习的针对性 知识的巩固,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适当而有效的练习才能实现。因此,及时收集各地的模拟试卷,根据考生的具体情况和高考的命题趋势,精心选题、组合练习试卷,并对练习进行及时评讲,规范专业术语,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既能使学生及时发现知识缺漏,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

高二区域地理试题(中国部分)

抚顺市十二中学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地理试卷(中国地理综合)组题人:姜囯忠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70分) 1.下列叙述不是我国地形地势特点的是() A.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B.地形复杂多样 C.山地主要集中在第三级阶梯 D.山区面积广大 2.秦岭—淮河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下列界线与它大体一致的是() ①暖温带和中温带的界线②年平均气温0℃等温线 ③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④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3.下列四大高原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较频繁的是() A.云贵高原 B.青藏高原 C.黄土高原 D.内蒙古高原 4.我国不少山脉走向不仅控制了主要河流的走向,还是这些河流的分水岭,如长江与珠江的分水岭是() A.天山 B.阴山 C.秦岭 D.南岭 某学校利用暑假期间带领学生进行夏令营活动,他们分别考察了下图中A、B、C、D四地,根据图中信息(图中黑粗线为铁路线)。回答5~6题。 5.同学们考察A城和B城后发现两城主要工业部门不同,A、B两城主要工业部门分别是() A.棉纺织工业、毛纺织工业 B.毛纺织工业、棉纺织工业 C.钢铁工业、毛纺织工业 D.化学工业、钢铁工业 6.同学们到达C山脉时发现该山脉两侧景观明显不同,造成C山脉两侧景观不同的主要要素是() A.热量 B.降水 C.海拔 D.人类活动 7.关于下图中四个省区叙述正确的是() A.四个省区由北而南的排序是①②③④ B.四处省区中没有一个濒临海洋 C.四个省区彼此之间互不相邻 D.图中①省位于四川省北边 8.黄河、长江干流都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和地形区有() A.青海、西藏和青藏高原 B.四川、甘肃和四川盆地 C.青海、四川和青藏高原 D.青海、甘肃和黄土高原 水资源人口总数耕地资源 东北 5.56℅8.76℅16.97℅ ①46.44℅19.55℅14.44℅ ②33.72℅38.64℅25.1℅ ③ 6.14℅26.02℅31.9℅ ④8.14℅7.03℅11.9℅ A.东南、西南、华北、西北 B.西南、东南、华北、西北 C.东南、西南、西北、华北 D.西南、东南、西北、华北10.①、②、③、④所对应的地区中,人均耕地资源最少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1.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 B.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 C.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为主 D.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 12.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 ①夏季热量充足②劳动力价格较低③农业科技发达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13.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这是由于() ①太阳辐射的南北差异②离海远近的不同③大气环流的影响④山脉的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左下图是2012年4月18日8时-4月19 日8时我国部分地区降水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4—15题。 14.形成图示地区降水的主要原因是() A.高压脊控制 B.锋面活动 C.反气旋过境 D.热带气旋影响 15.若图示降水持续多日,最易发生洪涝的地区是()

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1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下图,完成1—2题。 1.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A.地处赤道附近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D.地形复杂 2.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A.气温日较差大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答案】1.B 2.C 但该岛地处热带,有温暖的环境。而气温日较差大,是全岛的环境;该岛并不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动物的分布不是垂直分布。故选C。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 1.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 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 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 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 流) 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分解作用 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 运、堆积、固结成岩、变质、 重熔再生 物质循环简图 能量 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 能(降水、径流)太阳能光合化学能分解 热能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 力能 意义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 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 衡的矛盾; 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 塑造地表形态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 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 量的流动、转化; 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 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 各种自然景观; 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 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输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如下表: 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 概念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合成有机 物的能力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 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区域地理教学一般思路

区域地理教学一般思路 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内容大体分成三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区域地理实际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理论在区域中的实际运用。我认为区域地理复习的一般思路如下: 一、把握区域特征: 主要是教会学生区域地理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思路。一个区域特征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部分。我复习时一般这样分析区域: 1、自然特征: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 ⑴位置特征:包括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海陆位置、山河位置等) 例如美国本土位于西经75———西经123之间,北纬30——北纬49度之间西接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南接墨西哥湾和墨西哥高原,北与加拿大接壤 ⑵地形特征:包括地势特征、地形类型、分布、起伏大小以及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等 例如美国地特征为:地势东西高,中间低;东部为古老低矮的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为年轻、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落基山脉等),山脉间有宽广盆地,中部为广阔平坦的平原。 ⑶气候特征:包括气候类型、降水和气温等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资源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 例如美国气候特征为:气候类型复制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广布,地形对气候影响显著、易受寒潮、飓风威胁等 ⑷河流特征: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①水系特征:主要是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水系归属、河道特征(河谷宽窄、河床的深浅、河流弯曲系数)、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河湖关系)、流域面积、水系排列形式等。 ②水文特征:主要是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断流、干涸)、含沙 量、结冰情况(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等。 ③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河流中上游地面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开发水能资源; 在河流中下流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 2、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包括人口、居民、城市、交通、工业、农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 ⑴居民:主要从人种、人口及分布、民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分析。 ⑵农业:农业结构、地域类型、区位条件、农业生产特点等分析 ⑶工业: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特点、区位条件及评价如原料产地、工 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条件及布局要求)等方面分析。 ⑷城市: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 等方面分析。 ⑸交通:主要从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运输 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 ⑹环境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 ①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②生态破坏:包括资源(土地,生物,水,矿产)破坏与浪费和环境恶化(沙

晁波作业:关于区域地理部分教学反思

作业:关于区域地理复习方法的教学反思 晁波 根据高中地理内容编排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我们在高中课程教学中完成必修Ⅰ、Ⅱ之后增加区域地理内容教学。大致利用一个学期加两个月的时间。区域地理部分教学一直是很大的问题,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区域地理是记忆量最大的教学内容,因为不同区域有自 己的自然、经济、社会特点等,这些都需要记忆。但是区域地理就是单纯记忆罗列知识点吗?肯定不是。记忆是基础,重点是掌握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利用地理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反过来说,如果连基础都打不牢,又如何去运用呢? 第二,对于学生来说,区域地理部分需要记忆的内容成为很多学生学习过程中无法逾越的障碍,我们如何再去谈让他们融洽地区运用知识。 第三,所学知识、所掌握的知识与高考考核要求有一定差距,当考题创设全新情境,考察学生的地理分析应用能力时,学生对所学知识不能有效地反馈,往往梳理不清。 第四,区域地理复习不能停留在教材的层面上,因为初中的教材体系大部分只讲分布和特征,对成因不予探讨。建立完善的中学地理知识结构就需要把高中的系统地理原理知识应用导区域地理的复习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初中的知识,初中的能力”而我们学生的现状是初中几乎没有学过地理,我们现在的任务是既要补充知识,又要提升能力,真的有些困难。如何带着学生们学好区域地理?我也看过很多学好区域地理的方法,也不断地传授给学生,也在教学中尝试过一些方法,但是成效都不是特别显著。 上学期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针对学生空间定位不清,常见地名不熟,读图能力差等问题,加强了对学生识图,记图环节的监督和检查,为了提高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兴趣,设置了每课一题的环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了绘图竞赛;建议学生每日一题讲到地理时换成讲解某一国家。可以说这一系列的教学举措,加强了学生对于区域地理知识的掌握,成效比较明显,但这距离高考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上学期我们年级组共进行了三次考试,期末考试时我们的考查范围是整本书,试题的综合性比较强。学生在测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不能有机结合,分析应用能力差,思维线索不完整,从地理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差,回答问题的语言存在能力差等等,这些因素严重制约学生成绩的提高。还有另外一个问题也不容忽视,有一部分同学地理基础比较差,可到了高二也知道该好好学习了,他们很用心在跟着老师学习,也知道这部分知识需要记忆的部分多,便下定决心的去背,可是区域地理部分是综合题的必然组成部分,是地理原理考察的空间载体,而这部分学生往往系统地理原理掌握较差,高考以及综合性考题,这部分学生根本不可能考高分,可能会和没有认真学时差不多,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状态,没有了动力和信心。 如何指导我们的学生有效地学习区域地理,使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原理有机结合,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难题。经过两轮的区域地理教学,我认为教学中主要\\\\\\\的问题有: 首先,教师在教授区域地理知识之前,应该对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做全面了解。尤其弄清楚学生关于必修Ⅰ自然地理部分掌握情况,这样我们在教学中当涉及地理原理时就知道该讲到什么深度,哪些知识该带学生复习一下,哪些知识该重新讲解一下。查缺补漏,才有利于建立完善的知识网络。 其次,强化地图的作用。区域地理内容的掌握要以图为载体,把基本知识落实在地图上。为此要经常进行读图、填图、析图和简单的绘图训练。要区分单要素和要素叠加图的使用,单要素图要求重点把握分布规律,要素叠加图要理解要素之间的关系。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多篇)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 从xx年秋季试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来,经过二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我校地理课改工作初见成效,教学效果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经过二年多的摸索、探讨与实践,我们认为地理课改首先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把握好课标,使用好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学习;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等;以下是我们的具体做法: 1、认真研读和领悟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编写地理教材的依据,各种版本的教材无一不是是围绕课程标准编写的。对于课标无论是教材的编者,还是教材的使用者,都有各自的理解。我们觉得新课程标准要求不具体,讲多深、讲多少,很难把握。新课程地理教材正文简短,有的只有几句,许多知识点到为止,留给教师发挥的余地过大(变相地加重了教师负担);针对正文篇幅小、弹性大的特点,我们备课组的几位地理教师每周都坚持集体备课,统一要求,集体讨论;利用教材素材理解掌握它想说明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成因及规律,同时紧密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识相关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关的原理等。 2、“带活地图”

高中地理教材中穿插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们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注意发挥图像作用,注意教给学生读图技巧,启发学生如何挖掘图中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 由于初中阶段地理虽然是中考科目,但由于采用开阅考试,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懒于记忆,造成地理基础非常差,进入高中后普遍感到地理难学,而且地理知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许多老师说:地理新课程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更困难。针对知识缺乏系统性、零散的情况,上课时我们利用第二教材帮助学生了解三维目标和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教师每上完一节课要进行课堂小结,每学完一个单元也要进行小结,及时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把一些陈述性知识变成生成性的知识,让知识开花结果。 4、营造探究式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针对难学这一点,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心理上预先让学生喜欢它,尽量发现学生某方面的优势

高中区域地理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高二地理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40题,1---30题每题1分,31---40题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四大洋中,跨经度最多的是: A 太平洋 B 北冰洋 C 印度洋 D 大西洋 2.下列各组大洲中均为北回归线穿过的是: A 亚洲、欧洲、南美洲 B 亚洲、欧洲、北美洲 C 非洲、亚洲、南极洲 D 非洲、亚洲、北美洲3.在下列4个国家首都中,最早迎到旭日东升的是: A 伦敦 B 纽约 C东京 D 开罗 4.2004年,“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在上海召开了太平洋发展中岛国特别机构会议,参加会议的岛国目前面临最大的环境问题是: A 火山地震 B 大气污染 C 水体污染 D 海平面上升 5.关于中亚的经济,说法证确的是: A 种植业为主,盛产小麦 B 盛产棉花、黄麻,纺织业发达

C草地森林广阔,畜牧业发达 D 矿产丰富,采矿业占重要地位 读右图,回答6---7两题: 6.下列关于A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该国冬季盛行东北风 B 该国中西部的德干高原是茶叶的主要 种植区 C 该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为过渡型 D 该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 7.我国哪个省的气候与A国的主导气候一致: A 海南省 B 山东省 C 浙江省 D 青海省 8.下列有关日本河流的水文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流程短 B 含沙量大 C 水能丰富 D 流速急 9.关于欧洲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阿尔卑斯山地区地震火山是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接触带 B 欧洲地势是北高南低 C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多峡湾是冰川作用形成的 D 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一洲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自然地理要素分析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自然地理要素分析 一、结合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对“山水以水为血液,以草为毛发,以烟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的理解。 郭熙的这句词,从旅游地理学的角度即是某一旅游点地形、水文、植被、气候的组合。现结合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提出我对这句话的理解。 地形地貌: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隶属于印度大陆与亚欧大陆碰撞最前缘的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地区,是冈底斯、雅鲁藏布和喜马拉雅三大地质单元交汇的地区,各大单元为断层接触关系[1]断层线为雅鲁藏布江所在,地垒隆起为山。位于藏东南南迦巴瓦峰下的大渡卡乡是雅鲁藏布江的大拐弯入口……是藏东南冰川泥石流的主要发育地之一,其中的则隆弄冰川在近60年就发生过3次跃动,并两度阻江形成短暂的堰塞湖。[2]在地质运动和冰川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秀丽的山峰——南迦巴瓦峰,给游客带来磅礴之感。 水文:雅鲁藏布江河床的平均海拔在3000千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河.它的下游围绕喜马拉雅山东端的最高峰,形成一个奇特的马蹄形大转弯,在青藏高原上切割出一条长504千米的巨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2268米,最深处达6009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江水在帕隆藏布汇入后,骤然急转南流进入连续高山峡谷段,形成一派宏伟气势。在这里,大拐弯峡谷以它的雄伟峻险和奇

特的转折而闻名于世,就像深嵌在巨斧辟开的狭缝里一样,谷底是呼啸奔腾的急流,河床滩礁棋布、乱石嵯峨。河水奔腾,发出巨大的声响,更添蓬勃之感.河流的形、影、声、色在此处得到充分体现。江水在拐弯处斗转所形成的的气势,使整个画面鲜活起来,使驻足观看的游客感觉自身的血液都沸腾起来。是云“山得水而活”。 植被:据徐凤翔(1995)的研究,墨脱在海拔(500)600~(1000)1100m 为山地热带雨林、季雨林,(1000)1100~1800(1900)m为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松林,2000(2200)~2800(3200)m为以Tsuga dumosa 为主的山地暖温带、温带针阔混交林,2800(3200)~3800(4000)m为山地温带、亚高山寒温带暗针叶林,3800(4000)~4300(4400)m为高山寒带疏林、灌丛。[3]在山的同一坡面上,从高到低形成了九个垂直自然带,不同高度的自然带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观,犹如凌空展开的一幅神奇美丽的画卷。在这里可以见到从寒冷的北极到炎热的赤道分布的动植物,许多珍贵的的林木和花卉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各种野生动物攀援穿梭其间,有“植物类博物馆”和“动物王国”的美誉,显示出一派生机勃勃之感,是云“得草木而华”。 气候:热带季风向北推移受阻于喜马拉雅山脉,一部分季风沿着大峡谷深入谷地,带来大量水分和热量,形成天然的水热通道。导致山地类型的雅鲁藏布峡谷地区温度降水均高于类似地区,有明显的热带季风气候类型特征和相应的植被特征。在这种气候之下,峡谷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云遮雾涌,

B区浅谈高二区域地理学习方法

B区高二区域地理复习思路 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规律原理都离不开区域地理中具体的地理事象,都可以在诠释区域事象中得到完整的体现,并能反映出学生基本的地理思维能力状况。研究近年来地理高考题都会发现区域地理是地理高考的主旋律之一,如历年来的全国文综Ⅰ地理卷和文综Ⅱ地理卷都将区域地理的比重控制在30%左右。同时区域地理也是难点,知识点繁、杂,只要地球上的区域都有覆盖。再加上区域地理内容本为义务教育内容,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所有使用的“区域”都只是作为“案例”,由于某些原因,放到高中阶段学习,所以课堂时间紧张,补充的课外知识有限,学生大多兴致不高,导致整体学习效率偏低。显然,对学生的区域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把区域地理学习到位,并且具备区域分析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高考是通过概括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解决区域问题和分析区域发展条件来考查地理学科特点之一区域性的。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是要我们抓住区域“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 一、“在哪里”—如何熟练掌握地图 “在哪里”也即是准确的区域地位,这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也是很多学生的难点。由于在平时学习中没有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从而拿到地图读不懂,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呢?我觉的读图、识图能力的培养,可采用蒙图,在地图上标注出主要的地理事物的方法;并教会学生正确的读图方法。拿到地图可以从下面入手: 1.掌握绝对定位:根据经纬度分布规律来确定该区域的大致范围;或根据地理坐标来确定该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和占据的空间。例如拿到北美地图可重点掌握30°N,66°34′N及75°W、120°W所经过的地区。 2.掌握轮廓特征:包括陆地、国家、大洲轮廓、省区轮廓,河流、湖泊形状轮廓,铁路的走向等。 3.掌握海陆位置:拿到一幅区域地图我们应该了解其海陆位置从而更好的定位。如某大陆东部为大西洋,西部为太平洋,且在南半球,则可确定为南美洲;通过某地理事物与周围相关地理事物在方向、距离上的比较,确定它的区域位置。例如大自流盆地位于大分水岭的西侧,若能确定某平原东部为大分水岭,即可确定其为大自流盆地。 4.抓住特殊地理事物或区域典型特征来定位。不同区域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都有一定的规律性或特殊性,这些典型特征是区域判断的重要线索在学习中应该特别的重视。如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英国伦敦大本钟,法国巴黎凯旋门、艾菲尔铁塔,上海东方明珠塔,云南西双版纳的竹楼、泼水节等。除此以外,根据气温和降水情况可以判断是低纬还是高纬,是内陆还是沿海、是大陆东海岸还是大陆西海岸。要达到熟练掌握地图的目标必须坚持每日读图,只有长时间的训练才能成功构建心里地图。 二、“有什么” 即通过图掌握本区域内气候、地形等事物状况,并以此推断其它自然地理特征及人文地理特征等。有人说,学习区域地理特征时,可以把区域当作一个大箩筐,然后分成两格,一格装自然地理特征,另一格装人文地理特征。这个比喻很形象,对我们学习区域地理很有帮助。

江苏新高考地理学科教学建议

2008年新高考地理学科教学建议 一、模块分析 1.08年新高考方案 江苏2008年普通高考模式为“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具体讲,就是由“3个(语文、数学和外语)统考科目、七个(理化生政史地技)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和综合素质评价(“普通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三部分组成。其中学业水平测试又分为5门必修水平测试和2门选修水平测试。因此除综合素质评价由学校组织外,由省统一组织的高考考试将有三类,设有三个本科门槛即5门必修应达5C,2门选修应达2B,统考科目总分达省本科投档线。学业水平测试达6A者,可在统考科目总分中加10分参与划线,统考科目以440分划本科线,以480分排序投档。 可见08新高考模式对于三门统考科目仍以原始分计算,但削弱了相互(原为五门)间的互补关系,加大了区分度。对于学业水平测试以等级区分,虽模糊了同一等级中分数间的差异,但互相独立,将现在的三门综合测试变成了逐门等级测试,提升了各门学业水平测试科目的筛选功能。你达到标准就上,否则就没有上本科资格。故对于学生来说学业水平测试,尤其是选修水平测试一点也不能失误(只考一次),一旦失误将造成无法补救的后果。因此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科双基夯实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2.08年新高考模式下的地理学科地位 高中地理,作为2008年新高考学业水平测试科目,有必修和选修两个层次水平测试。 必修层次的水平测试在每年的4月8~9日进行,学生在校期间可以报考二次。考试时间75分钟,等级计算方法:满分为100分。100分~90分为A级,89分~75分为B级,74分~60分为C级,59分及其以下为D级。单科C级及其以上的比例一般控制在95%以上。参加两次测试的,取较高等级计算成绩。可见必修学科的水平测试是以分数60分作为划定C级的标准线,且比例控制在95%以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控制难度(相当于现在的会考水平)以本为本,以标为纲,多快好省的狠抓双基,力争大面积丰收。 选修层次的学业水平测试在每年的6月9日,考试时间100分钟。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只可报考一次。选修学科等级计算方法:满分为120分,根据考生成绩按比例折换成相应的等级。A级为前20%(含20%)的考生,其中前5%为A+;B级为前20%至前50%(含50%)的考生,其中20%—30%为B+; C级为前50%至前90%(含90%)的考生,D级为90%以后的考生。可见选修层次的水平测试等级是以比例作

高考《区域地理》综合题选练

《区域地理》相关练习 1.(2011·山东文综)下图为1969~2008年山西省长治市寒潮发生总次数等值线图。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该区域寒潮发生总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该特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8分 (2)当地菜农在寒潮到来之前,常采用浇水的方法来防御寒潮对蔬菜的冻害,其中的原理是什么? 【答案】(1)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盆地多于东西两侧的山地和高原(最高值出现在盆地北部地区,最低值出现在太行山以东地区)。纬度位置;地形。 (2)水的热容量大,可减小地表温度的下降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或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或水汽凝结释放热量等也可酌情给分)

2.(2011·长沙模拟)下图中的甲为某滑坡区域坡度面积频率分布图,乙为某滑坡区域土质分布图。读图回答有关问题。 (1)据图说明该区域什么坡度、土质发生滑坡可能性最大 4分。 (2)简析滑坡的成因,6分该区域滑坡多发,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6分 【答案】(1)坡度15°左右、砂质土壤滑坡发生的可能性最大。 (2)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加强监测与预警预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等。

3.(2011·宁德模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甲,描述我国北方地区初霜冻日期分布总体特征,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 8分 (2)读图乙,指出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与初霜冻日期的关系,并简述防御霜冻的主要措施。6分 【答案】(1)北早南晚;海拔高的地区早,海拔低的地区晚(西早东晚)。纬度位置、海拔、海陆位置。(2)初霜冻日期越早,产量越低。地膜覆盖;培育抗霜冻能力强的作物品种;营造防护林;人工施放烟幕。

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地理教学反思范文》的内容,具体内容:"反思性学习"符合《地理课程标准》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理念,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尤为重要。教师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反思性学习... "反思性学习"符合《地理课程标准》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理念,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尤为重要。教师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反思性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欢迎参考。篇一 在前段时间的地理教学中,我深感许多教学环节没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以下是我教学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处和今后的对策,希望它能时刻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再走同样的弯路,调整和改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营造和谐、以学定教、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发展学生的求异生自主创新学习的信心,教师要明确学生是不习主体,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协商式的,知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知道学生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在课堂上,一切顷其自然,教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教师和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教与学的块乐之中,如初一地理内容适宜搞一些游戏和课外探索性的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教材内容而言,可以以下问题作为切入点,有什么特征有什么规律是什么原因,有什么样的联系等等,让学生在愉快

中接受知识,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牢固树立学生全面发展思想,从而形成一种不唯书,不唯师,敢于质疑敢于于创新的学习风气。 第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放在首位,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敢于对已有教材同现实生活问题联系起来,把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实践问题。运用主体教学,给学生一定时间,去探求寻找答案,在寻找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穿插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第三,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应该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使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景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

普通高中 2017级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普通高中 2017级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 版)》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方案、新课标)精神,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第二批试点省市(北京市、海南省、山东省、天津市)普通高中课程、教学和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等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特制定“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针对新课程方案、新课标、新高考方案等诸方面要求,结合试点省市现行教材及教学等实际情况,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具体建议。 上篇:必修课程 一、概述 必修课程包括地理 1 和地理 2 两个模块。每个模块 2 学分,36 课时。共计 4 学分,72 课时。 必修课程为全体高中学生必学内容,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性考试的内容。 二、具体内容 (一)地理 1 本模块的内容,依据新课标地理 1 的“内容标准”确定,并与现行教材必修一中的相关内容对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理解一些自然地理现象的过程与原理;增强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 1.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

表 1 地理 1 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 2.教学方式建议 (1)以认识自然环境要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线索组织教学。教学中应贯穿人地协调观,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在地貌、大气、水循环、自然灾害等内容的学习中,应关注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2)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积极参加观察、观测、实验、野外考察等地理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例如:在“地球的圈层结构”“常见自然灾害”等内容的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地质博物馆、地震体验馆等,开展针对某种自然灾害的避灾应急演练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救能力,增强对生命的热爱;在“地貌”的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进行野外考察,识别家乡的常见地貌等。 (3)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教具。利用地理视频、虚拟现实技术和相关模型,帮助学生在无法实地接触的条件下去认识真实的地理事物。例如:在“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相关的视频资料或太阳系构成模型,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或观察模型形成对地球所处宇宙环境的直观认识。 (4)将生活中的现象作为教学资源,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如用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垂直分层的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霜冻、飞机高空飞行的一般高度等现象。 3.考试、评价建议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观察、识别、描述与地貌、大气、水循环等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实验、考察、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能够运用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合理描述和解释某些自然现象,说明某些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说明某些常见自然灾害成灾的原因及安全防范措施(人地协调观)。 提倡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和表现性评价。例如:在野外考察中,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测量等,采用自评、同伴互评等

(完整版)区域地理(世界地理)测试题

区域地理(世界地理)测试题 山东郓城第一中学李庆敏 一、选择题 图1为世界某地区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地区的地理事物叙述正确的是() A.①处洋流属暖流 B.②处景观为荒漠 C.③处湿地为淡水沼泽D.④处山顶有终年积雪 2.当太阳直射图中⑤所在纬线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悉尼白昼将继续变长B.雅典正值多雨季节 C.北京受亚洲低压影响D.伦敦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3.中国第22次南极考察队乘“雪龙”号共航行2.27万海里(1海里=1.852千米,地球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收集陨石5千多块。这次考察的行程相当于绕30度纬线多少圈?南极地区陨石丰富的原因是() A.2 圈多;降落的陨石比别的地区多 B.1 圈多;气候寒冷,陨石容易保存C.2 圈多;磁场强、能吸引更多陨石 D.1 圈多;降落的陨石比别的地区大 图2为亚洲两个国家略图。读图回答。

4. 两国的临海分别是() A. 红海、亚丁湾 B. 安达曼海、泰国湾 C. 地中海、波斯湾 D. 阿拉伯海、孟加拉湾 5. ②图所示国家的自然特点是() A. 面临海洋、降水丰沛 B. 地势低平、植被茂盛 C. 冬温夏凉、四季如春 D. 沙漠广布、炎热干燥 6.一艘油轮从波斯湾驶往我国沿海。6月下旬经马尔代夫附近海域、马六甲海峡到新加坡,该油轮() A.先顺水航行,后逆水航行B.桅杆的日影始终出现在南侧 C.可以不经过吉隆坡西南海域D.航行期间,雨少晴多 7.起源于西亚地区的世界性宗教包括() A.基督教、佛教B.基督教、伊斯兰教 C.伊斯兰教、佛教D.印度教、伊斯兰教 2004年7月28日,我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78°55′N,11°56′E)建成。据此回答8~9题。 8.从黄河站往正南方,将到达() A.斯堪的纳维亚半岛B.西伯利亚 C.阿拉斯加D.大不列颠岛 9.黄河站至北极点的距离约为() A.600千米 B.900千米C.1200千米 D.1500千米 读上图沿南北半球分界线所作的地形剖面图,回答10 题。 10.a、b两地的陆地自然带存在显著差异,主要是因为()

关于高三地理教学反思共篇

篇一:高三地理教学反思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学科内综合 泉州七中陈文新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人地关系的对立统一性,决定了地理知识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综合的可能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 键是广大师生要有综合的思想和意识。具体的方法和途径是多样的,现举例如下: 一、通过比较进行综合 比较法是教学的常用方法之一,许多相似的或不同的知识都可以列项比较。地理学的区域性特点更为比较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我国南、北方比较: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东部重要地理分界线,其南、北方各方面都有明显差异,通过详细列项比较,既可界定两地区间差异,也可使学生对南、北方各自的地理特征有个明确、综合的认识。 二、从某个知识点向外发散进行综合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努力引申外延,将相关知识和技能拉到一起。如:新亚欧大陆桥 这种思维的发散是没有限度的,只需将最直接相关的、重要的东西拉过来即可。防止太深太滥。教师也不必每个知识点均如此,只需通过几个典型案例,带学生一起发散,教会学生方法是关键。 三、以中心问题进行综合 宇宙中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更不是静止的,都有它存在的环境条件,都在不断的变化发展。因此以某个问题为中心,去探讨它的相关问题,便于形成一个总体的综合认识。如:风将与风相关 的知识拉到一起,形成一个新的知识块,它将帮助学生对风形成一个综合认识,进而能解决与风有 关的各类问题。 再如黄赤交角、温室效应、天气变化、洋流、工业区位、城市化、交通等都是重要的地理中心问题,中心问题宜小不宜大,大则变成专题。 四、通过专题进行综合(含热点专题) 如地图、等值线、地球运动、气候、旅游、西部大开发、台湾问题、人口问题、科技创新、航天技术等等。专题可大可小,但必须突出学科主干,反映社会现实、把握高考脉搏。如等值线专题 知识网: 五、通过地图进行综合 如等值线图、地球日照图、区域图、景观图、统计图等。地图是地理学的重要工具,善于运用地图是学习地理的最有效方法。地图清晰明了,信息容量极大,其中可直接或间接研究的问题极其 广泛。如等值线图,该图看似寥寥几笔,但其内涵极丰富,它可以是等高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等盐度线、等震线或等太阳辐射量线等等。如果是等高线,可以研究地形、坡度、坡向、河流、气温、降水、气压、太阳辐射、植被、土地利用、工程建设、地质作用等等。同样,可以通过其它类 型的等值线研究各自相关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