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魏晋六朝文学参考书目

魏晋六朝文学参考书目

魏晋六朝文学参考书目
魏晋六朝文学参考书目

第三编魏晋六朝文学参考书目

《后汉书》范晔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

《三国志》陈寿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

《晋书》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

《宋书》沈约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

《南齐书》萧子显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

《梁书》姚思廉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

《陈书》姚思廉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

《南史》李延寿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

《魏书》魏收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

《北齐书》李百药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

《周书》令狐德芬等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

《北书》李延寿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严可均编中华书局1958年12月版《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

《人物志》刘劭撰四部丛刊本

《世说新语》刘义庆撰四库全书本

《文心雕龙》刘勰撰四库全书本

《诗品》钟嵘撰四库全书本

《金楼子》萧绎著百子全书本

《弘明集》僧佑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版

《广弘明集》道宣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版

《高僧传》慧皎撰中华书局1992年10月版《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方立天著中华书局1982年4月版《佛经转译与中古文学思潮》蒋述卓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魏晋思想论》刘大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魏晋的自然主义》容肇祖著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版

《魏晋玄学论稿》汤用彤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版

《郭象与魏晋玄学》汤一介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版

《魏晋玄学新论》徐斌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罗宗强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版

《魏晋玄学与中国文学》卢盛江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4月版

《鲁迅全集》第三卷《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诗化人生:魏晋风度的魅力》陈洪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版

《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钱志熙著东方出版社1997年6月版

《六朝美学》袁济喜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

《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版

《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门阀制度与永明文学》刘跃进著三联书店1996年3月版《六朝世族中的谢氏集团》丁福林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世族与六朝文学》程章灿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刘师培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中古文学史论集》王瑶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中古文学系年》陆侃如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6月版

《中古文学史论文集》曹道衡著中华书局1986年版

《中国中古诗歌史》王仲陵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5月版

《中古文学论稿》陈庆元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2月版《中古文学理论范畴》詹福瑞著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版

《中古文学文献学》刘跃进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中古文学与文化研究》刘文忠著学苑出版社2000年6月版《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林庚等编中华书局1962年8月版《三国两晋十六国诗文纪事》周建江辑校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版《南北朝隋诗文纪事》周建江辑校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版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著中华书局1996年10月版《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王运熙、杨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版《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胡国瑞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年5月版

《八代诗史》葛晓音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2月版

《魏晋诗歌艺术原论》钱志熙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月版

《魏晋南北朝诗学》陈顺智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汉魏六朝诗讲录》叶嘉莹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版

《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逯钦立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版

《汉魏六朝文学论集》詹福瑞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

《乐府文学史》罗根泽著北平文化学社1931年1月版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萧涤非著中国文化服务社1943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3月再

版)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黄节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著中华书局1996年10月版

《汉魏六朝小说史》侯忠义著春风文艺出版社1989年3月版

《汉魏六朝小说史》王枝忠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版

《魏晋南北朝赋史》程章灿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2月版

《六朝文章新论》谭家健著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4月版

《后汉书》范晔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

《三国志》陈寿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

《晋书》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

《建安文学概论》沈达材著北平朴社1932年1月版

《三曹诗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8月版

《曹子建诗注》黄节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6月版

《魏武帝魏文帝诗注》黄节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2月版

《胡笳十八拍讨论集》中华书局1959年11月版

《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李宝均著中华书局1962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0月再版)《曹操集译注》安徽亳县《曹操集》译注小组中华书局1979年1月版

《王粲集》俞绍初校点中华书局1980年5月版

《三曹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

《曹丕》章新建著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版

《三曹年谱》张可礼著齐鲁书社1983年5月版

《王粲集注》吴云、唐绍忠注中州书画社1984年3月版

《曹植集校注》赵幼文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6月版《建安文学讨论集》《艺谭》编辑部编黄山书社1984年11月版

《曹植新探》钟优民著黄山书社1984年12月版

《建安文学编年史》刘知渐著重庆出版社1985年3月版

《建安文学论稿》张可礼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9月版

《建安七子集》俞绍初校点中华书局1989年7月版

《建安七子集校注》吴云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11月版《曹丕集校注》夏传才、唐绍忠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10月版

《建安文学新论——全国第三届建安文学讨论会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建安文学述评》李景华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版

《建安七子综论》韩格平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版《魏晋文学史》徐公持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9月版

《阮步兵咏怀诗注》黄节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4月版

《阮籍集校注》陈伯君校注中华书局1987年10月版

《阮籍评传》韩传达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版

《嵇康集校注》戴明扬校注中华书局1962年7月版

《嵇康集译注》夏明钊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1月版

《陆士衡诗注》郝立权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排印本

《陆机集》金涛声校点中华书局1982年1月版

《陆云集》黄葵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8月版

《潘岳集校注》董志广校注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5月版

《郭璞研究》连镇标著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7月版

《东晋文艺综合研究》张可礼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版

《东晋诗歌论稿》陈道贵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版《志怪小说与人文宗教》王连儒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搜神记》干宝撰汪绍楹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9月版

《陶渊明》梁启超著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

《陶靖节年谱》古直著中华书局1926年版

《陶渊明年谱》傅东华著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

《陶渊明批评》萧卿望著开明书店1947年7月版

《陶渊明传论》李长之(张芝)著棠棣出版社1953年版

《靖节先生集》陶澍注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排印本

《陶渊明集》王瑶编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8月版

《陶渊明讨论集》中华书局1961年5月版

《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2年1月版《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陶渊明卷》中华书局1962年11月版《陶渊明集》逯钦立著中华书局1979年5月版

《陶渊明》廖仲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7月版《陶渊明论集》钟优民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版

《陶渊明论稿》吴云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4月版《陶渊明诗文浅注》唐满先著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版《陶渊明论略》李文初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2月版

《陶渊明年谱》许逸民著中华书局1986年4月版

《陶渊明诗文赏析集》李华著巴蜀书社1988年3月版

《陶渊明诗文赏析》陶文鹏、丘万紫著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9月版《陶渊明探稿》魏正中著文津出版社1990年12月版

《陶渊明年谱》邓安生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版

《陶渊明新论》李华著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11月版

《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葛晓音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1月版《陶渊明集译注》魏正中译注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陶渊明新探》邓安生著台湾文津出版社1995年7月版

《陶渊明评传》魏正中文津出版社1996年3月版《陶学史话》钟优民著台湾允晨文化实业有限公司1996年版

《陶渊明集校笺》龚斌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陶诗佛音辨》丁永忠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2月版

《陶渊明研究》袁行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版

《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戴建业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版《20世纪陶学论著》魏正中著花城出版社1999年8月版

《陶渊明论丛》赵治中著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陶渊明及其研究论》魏正中著文津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文心雕龙札记》黄侃著北平文化学社1927年版(中华书局1962年9月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5月版)

《中国文学批评史》(三)郭绍虞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魏晋六朝文学批评史》罗根泽著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朱东润著开明书店1944年版

《谢宣城诗注》郝立权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谢灵运诗选》叶笑雪选注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谢康乐诗注》黄节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洛阳伽蓝记校注》范祥雍校注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2月版

《庾信诗赋选》谭正璧、纪馥华选注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2月版

《文心雕龙注》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版

《诗品注》陈延杰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洛阳伽蓝记校释》周祖谟校释中华书局1963年版(上海书店2000年4月版)

《鲍参军集注》钱仲联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文心雕龙校证》王利器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颜氏家训集解》王利器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庾子山集注》(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版

《庾信选集》舒宝章选注中州书画社1983年5月版

《世说新语笺疏》余嘉锡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

《世说新语校笺》(上下)徐震堮校笺中华书局1984年2月版

《江文通集汇注》(明)胡之骥注中华书局1984年4月版

《水经注校》王国维校袁英光、刘寅生整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版《庾信生平及其赋之研究》许东海著台湾文史出版社1984年9月版

《玉台新咏笺注》(清)吴兆宜注、程琰删补中华书局1985年版

《水经注研究》陈桥驿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5年5月版

《文选平点》黄侃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7月版

《谢灵运论稿》钟优民著齐鲁书社1985年10月版

《文选李注义疏》高步瀛疏中华书局1985年11月版

《文选》(1—6)萧统编、李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版

《中国文学理论史》蔡钟翔、黄保真、成复旺著北京出版社1987年6月版

《谢灵运集校注》顾绍柏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望乡诗人庾信》钟优民著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3月版《水经注疏》杨守敬、熊会贞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版

《文选学》骆鸿凯著中华书局1989年11月影印本

《历史的庾信与庾信的文学》张翥、杨萌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年12月版《中国志人小说史》宁稼雨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10月版

《谢宣城集校注》曹融南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1月版《南北朝文学史》曹道衡、沈玉成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12月版《文心雕龙义证》詹锳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版

《文心雕龙今译》周振甫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版

《文心雕龙讲疏》王元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版

《世说新语笺疏》余嘉锡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诗品集注》曹旭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沈约集校笺》陈庆元校笺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月版《文心雕龙学综览》文心雕龙览编委会上海书店1995年6月版《谢眺与李白研究》茆家培、李子龙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9月版《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著中华书局1996年10月版

《北朝文学史》周建江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7月版

《庾信传论》鲁同群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世说新语研究》蒋凡著学林出版社1998年4月版《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曹道衡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版《世说新语译注》张万起、刘尚慈译注中华书局1998年8月版

《中外学者文选学论集》中华书局1998年8月版

《昭明文选研究》穆克宏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世说新语》(上下)刘义庆撰中华书局1999年2月版《鲁迅辑录古籍丛编》(1—4)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7月版

《谢灵运集》李运富编注岳麓书社1999年8月版《论刘勰及其文心雕龙》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学苑出版社2000年2月版《文心雕龙研究》(第四辑)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版《庾信研究》林怡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

《玉台新咏研究》刘跃进著中华书局2000年7月版《南北朝文学编年史》曹道衡、刘跃进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版《文心雕龙校注拾遗补正》杨明照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版《文心雕龙研究史》张文勋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

《昭明太子集校注》俞绍初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版

《刘勰与文心雕龙》王守信、孔德志著齐鲁书社2001年9月版

《文心雕龙研究史》张少康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版

《文心雕龙系统观》石家宜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版

《文心雕龙研究》(第五辑)中国文心雕龙学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文心雕龙义疏》杨明照、吴林伯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版《南朝佛教与文学》普慧著中华书局2002年2月版

《文心雕龙的传播与影响》汪春泓著学苑出版社2002年6月版《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王运熙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6月版

《乐府诗述论》王运熙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版

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

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 一、填空题 1、建安七子中年辈最长者为(),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书信体散文写得最。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王粲,其代表作为(《》)二首。 2、(),谥魏文帝,有《魏文帝集》,其成就在诗歌上,价值最高的是现存最为完整的()《燕歌行》。 3、在汉魏六朝文学中,有两对文学兄妹的创作很有名,他(她)们分别是()、()与鲍照、鲍令晖。 4、曹丕,谥魏文帝,有(《》),其成就在诗歌上,价值最高的是现存最为完整的七言诗(《》)。 5、西晋文学家为一傅、一张、三张、两陆、两潘、一左。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潘岳、()和()。 6、汉魏六朝在文学史上有两对文学夫妇,分别为()、()与秦嘉、徐淑。 7、王羲之和谢安,两人的散文创作,应该说是各有其特点,前者世称王右军,有(《》),后者有书信体散文(《》)。 8、汉魏六朝在文学史上有两对文学夫妇,他(她)们分别为司马相如、卓文君与()、()。 7、建安七子年辈最长者为(),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书信体散文写得最好,代表作为《与曹公论盛孝章书》。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有《王粲集》,其代表作为《七哀诗》二首。 8、在中国诗歌史上,向来有魏代三祖之说,指的是魏武帝()、魏文帝()和明帝。 9、()和(),两人的散文,各有其特点,前者世称王右军,有《兰亭集序》,后者有书信体散文《与支遁书》。 10、()的《自悼赋》是一篇由女子所写的伤悼自己命运的赋。其赋的前半部分叙进宫遭弃的过程,后半部抒写藏于自己内心的痛苦。在文学史上开了自悼的先例,其后有左芬的《离思赋》,还有江采蘋的(《》)。 11、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阮籍和(),前者在诗歌方面的代表作为《咏怀诗》八十二首,后者代表作是散文名篇(《》)。 12、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不仅()写得好,其辞赋与散文也写得有特色,最为有名的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 13、南北朝时的北方文人,()创作了《水经注》,()创作了《洛阳伽蓝记》。 35、西汉最有名的散体大赋是(),其创作流传至今的计有六篇赋,那就是(《》)、《上林赋》、《长门赋》、《美人赋》、《大人赋》、《哀二世赋》。 14、东晋田园诗人(),不仅田园诗写得好,其辞赋与散文也写得有特色,最为有名的是(《》)、《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 15、南北朝时,由南朝而入北朝的文人中,在创作上成就最高当推()与()。 16、南朝文学,是以新变为主要特征的,最突出的表现是诗歌的()的骈文的盛行。诗歌格律化有()的“四声八病”说,骈文盛行有以萧纲为中心的文学集团 17、()的(《》)是我国现在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收录上起周秦下迄梁代的一百三十余位

汉魏六朝文学思考题

汉魏六朝文学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体物大赋 2、汉赋四大家 3、纪传体 4、《史记》的互见法 5、《汉书》 6、《古诗十九首》 7、建安七子 8、建安风骨 9、左思风力10、潘陆11、玄言诗12、颜谢 13、田园诗14、《文心雕龙》15、《水经注》16、《诗品》 17、徐庾体18、《玉台新咏》19、永明体20、《世说新语》 21、宫体诗22、骈文23、志怪小说24、志人小说 二、简答题 1、简述汉赋发展的三个阶段 2、枚乘《七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史记》与《汉书》的不同。 4、以《项羽本纪》为例,说明《史记》塑造人物形象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方法和手段。 5、汉乐府诗有哪些艺术成就。 6、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在文学史上有着怎样的特殊地位? 7、《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8、简述谢灵运与谢眺山水诗的不同特点 9、简析《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说明陶渊明诗的风格特色。 10、简述陶渊明的词赋、散文创作。 11、鲍照乐府诗在文学史上有着哪些特殊的贡献? 12、简述“永明体”新体诗的主要特点及其代表诗人。 13、以江淹《别赋》为例具体分析骈赋的形式特点。 14、简析《搜神记·干将莫邪》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 15、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发展情况。 三、举例论述题 1、举例论述《史记》的文学成就。 2、班固评述司马迁撰《史记》“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试加诠释与简要评价,并举例说明此种写作原则在《史记》中的体现。 3、举例论述《孔雀东南飞》中焦刘二人在反抗封建礼教时的异同之处。 4、试比较三曹诗歌创作的不同。 5、举例论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 6、说明陶渊明田园诗的主要内容。 7、南朝民歌语言运用上的最突出特点是什么?试举一例说明之。 8、举例论述谢眺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9、举例论述《世说新语》的艺术成就。 四、作品 《项羽本纪》《上邪》《孔雀东南飞》《行行重行行》《迢迢牵牛星》《归去来兮辞》《蒿里行》《短歌行》《东临碣石》《神龟虽寿》《燕歌行》《白马篇》《郁郁涧底松》《少无适俗韵》《结庐在人境》《种豆南山下》《野外罕人事》《精卫衔微木》《登池上楼》《对案不能食》《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西洲曲》《敕勒歌》

中国当代文学史

◆表示老师说的重点 1、当代文学含义:指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学 2、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1、十七年文学(1949~1966)当代文学一体化逐步形成 2、文革文学(1966~1976)文学一体化达到顶峰 3、新时期文学(1976~)80年代文学 逐步解体,走向开放90年代文学 4、文学思潮 ◆5、中国当代文学史开端: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19日,北平) (1)三个主要报告:A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 B周扬关于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报告《新的人民的文艺》是把解放区文学当作新中国文学的楷模和雏形来论述的。 C茅盾关于国统区文艺情况的报告《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从反面为解放区文学做了铺垫。 (2)会议确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毛泽东文艺思想成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 (3)新体制的组织建设:(1)建立了文联、作协等各种社团(2)创办《文艺报》(全国文联)、《人民文学》(作协) (4)文代会的意义:“当代文学”的起点。 6、建国后三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0-1951) (二)、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1954-1955) (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运动与胡风集团冤案(1955年开始) ◆7、文艺界短暂春天:百花文学含义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 ◆“干预生活”的作品,(1)加强了对现实政治的“干预性”,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刘宾雁 《在桥梁的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耿周《爬在旗杆上的人》,李国文《改选》 (2).创作题材突破了不能描写爱情等禁区,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 (3)讽刺和象征的诗歌形式体现了同样的现实战斗精神:流沙河《草木篇》 11、十七年诗歌(主题) 主要特点:(一)颂歌、战歌成为诗歌的主导潮流 (二)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发生了根本性变异 主要诗人:郭小川、贺敬之、闻捷 12、郭小川: (1)主要作品:①政治抒情诗:《向困难进军》、《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组诗) ②长篇叙事诗:《将军三部曲》、“爱情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一个和八个》(回避战争的直接描写,着力写主人公的心理和内心活动) 13、贺敬之:诗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回延安》、《放声歌唱》等 18、十七年小说的两大题材(注意作者和作品,会有选择题)

文学欣赏大纲(新)

《文学欣赏》教学大纲 (适用于:2013级各专业,参考学时:16学时)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为13级各专业第4学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周学时 2 ,总学时16学时。旨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文学欣赏水平,增加对外国民族名著了解,熟悉外国民风民俗,拓宽知识面,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吸收外国优秀名篇名著精华,以适应改革开放形势对现代人整体素质的要求。 二、教学目的 主要介绍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名著及其作用,多角度地分析作品的主要思想内容,欣赏其中的艺术特色。教学注重采用比较文学的方法,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外民族的不同个性、鉴别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从而增强吸收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胃功能”。 三、教学要求 面向层次为各专业专科学生。 1、了解文学的基本特点,即文学的形象性、典型性、倾向性;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题材与主题,情节与结构,语言特征,中外文学史常识,以中外重要文学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为线索。 2、理解文学的社会作用,即文学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重要作家、作品的艺术风格、思想内涵及文学成就,注意同一时期中外文学发展的比较,不同时期同一题材作品的穿插介绍,便于学生理解文学的流派变革;注意用现代意识,创造性地鉴赏传统文学作品。 3、掌握不同文学体裁的特征,可侧重于诗、词、小说、散文等体裁;文学作品的一般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等;阅读赏析作品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即文学作品欣赏的一般规律。 四、教学方法

以多媒体课件为主,辅以丰富的图片影像资料,以古代、外国文化和文学常识为讲授内容。以适当的提问和讨论激发同学们的思考,增加师生的互动交流。 五、教学基本内容及课时安排 (一)理论教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一、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 二、文学欣赏是人类文学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三、文学欣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 教学要求:掌握中外文学欣赏的规律和方法 重点:文学欣赏的性质和特征 难点:欣赏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诗歌欣赏 一、中国古典诗歌欣赏:《诗经》、屈原《九歌》、陶渊明、张若虚、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欧阳修、李清照、辛弃疾等的诗选。 二、中国现代诗歌欣赏:余光中、海子、席慕蓉、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艾青、北岛、舒婷等的诗选 三、外国诗歌欣赏:叶芝、泰戈尔、莎士比亚、歌德、席勒、拜伦、普希金、惠特曼、聂鲁达等的诗选。 教学要求:了解古今中外诗歌的演变与发展 重点:了解诗歌欣赏要从意境、意象、意蕴切入,代表作品欣赏。难点:中外诗歌欣赏比较 第三章散文欣赏 一、中国古代散文欣赏:《左传》、《战国策》、《孔孟语录》、明清散文小品欣赏、李斯、司马迁、韩愈、柳宗元等的作品。 二、中国现代散文欣赏:鲁迅、胡适、郁达夫、朱自清、梁实秋、巴金、钱钟书、余光中、贾平凹、林清玄、吴伯萧等。 教学要求:了解散文文体“四分法”及其他分类 重点:掌握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代表作品的欣赏 难点:散文艺术感应力的把握

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五部分魏晋南北朝小说 中国古代小说系统分为文言小说(成熟形态是唐传奇)和白话小说(成熟形态是宋元话本)。 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有文言小说,此时小说可以统称为笔记体小说,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记叙上流社会的奇异故事、人物逸闻轶事或者其只言片语。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性格的描写等方面都已初具规模,作品的数量也相当可观。但作者的创作意图仅仅是当成真实的事情来写,缺少艺术的虚构,还不是成熟的小说形态。 一、小说的起源与在魏晋南北朝的兴盛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最初指琐屑的言说,无关政教的小道理。 东汉班固据《七略》撰《汉书·艺文志》,把小说家列于诸子略十家的最后,是小说家见于史家著录的开始。——“小说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七略) 1、神话传说。(尽管记载十分简略,但从中可以看到故事情节和 人物性格这两种重要因素)神话传说一部分被采入正史,逐渐凝固; 一部分不断发展丰富并且被记录下来成为具有浓厚小说意味的逸史。 ——《穆天子传》《燕丹子》 2、寓言故事。(不少人物性格鲜明,已经带有小说的意味。小说源头 ——《庄子》《韩非子》 3、史传。(写人叙事为小说提供了素材和经验) ——《战国策》《三国志》 《汉书·艺文志》著录的15家小说,均已亡佚。 今存题为汉人所著的小说,其实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伪托汉人的作品。——托名东方朔之《神异论》托名班固之《汉武帝故事》 二、志怪与志人 魏晋南北朝小说可以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 志怪小说记载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虽然很多作品表现了宗教迷信思想,但也保存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但不可否认的是志怪小说的兴盛与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有很大关系。 1、地理博物。——张华《博物志》 2、鬼神怪异。——干宝《搜神记》曹丕《列异传》分类 3、佛法灵异。——王琰《冥祥记》颜之推《冤魂志》

现当代文学小说概述

现当代文学小说概述 ----简评《命运的嘲弄》 阿拉伯人善于辞令,自古就传下许多雄辩的演说辞和优美的散文。在继承这一传统的基础上,随着报刊的出现、普及,以及19世纪后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首先从埃及开展的文化启蒙运动的进行,阿拉伯近现代的散文逐渐发展、繁荣起来。这些短文短小精悍,富有战斗性,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在20世纪头30年代活跃于阿拉伯文坛的“旅美派”和“埃及现代派”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文学流派。 “旅美派”融阿拉伯民族传统文学与西方文学与一体,在小说方面起了先驱作用。纪伯伦发表了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叛逆的灵魂》等;努埃曼创作有短篇小说集《往事已矣》、《粗腿肚》、《豪绅》,中篇小说《相会》等;他们的作品主要是在宗教、恋爱、婚姻、道德观念等问题上反映了反封建思想,同时也抨击了西方文明的金钱至上、人情冷漠等丑恶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阿拉伯世界的小说所反映的生活面更广,揭示的问题更深刻。其中成就最突出的是198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埃及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另外还有塔哈.侯赛因。 此外,在埃及,阿卜杜.拉赫曼.哈米西、尤素福.伊德里斯、阿卜杜.拉赫曼.舍尔卡维等写的小说,遵循现实主义原则,深刻地反映

了城乡下层人民的苦难和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尤素福.西巴伊、伊赫桑.阿卜杜.库杜斯等则多以浪漫主义手法表现民族政治和社会问题。而当代文坛新秀当属杰马勒.黑塔尼、尤素福.盖伊德、萨布里.穆萨等一群被称为“六十年代辈”的作家。他们充满忧患意识,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正为埃及小说的现代化和民族化探求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黎巴嫩老一代作家继续笔耕不辍,如陶菲格.阿瓦德发表于1972年的《贝鲁特磨房》,以1968年的贝鲁特为背景,从政治、社会、经济、思想、宗教等方面揭示了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被认为是一部揭示了黎巴嫩内战原因的作品。其他著名的作家还有苏海勒.伊德里斯,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深沟》、《我们燃烧的手指》等。 叙利亚当代文坛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是哈纳.米纳,他以长篇小说《蓝灯》蜚声于20世纪50年代阿拉伯文坛,此后,发表于60年代的《帆与风》,70年代的《阴天的太阳》、《残留的影像》、80年代的三部曲 ------ 《水手的故事》、《主桅》、《遥远的港口》都是具有较深刻的社会意义和鲜明的时代特征的力作。 二战后,伊拉克老作家祖.努.阿尤布陆续发表了中长篇小说《手、土地与水》、《被遗忘的信》,并写有多部杜阿篇小说集。他善于用现实主义手法,以犀利、明快的笔调,揭露殖民主义与封建主义相互勾结统治下的种种社会黑暗面。鲁拜伊著有《江河》、《月亮与围墙》《巢》等,作品多表现现实政治、社会题材。 苏丹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是塔伊布.萨利赫,代表作《移居北方的季节》写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在阿拉伯青年知识分子思想上引起的

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一览表

《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论作业》魏晋南北朝诗歌文学一览表 文学时期代表人 物 代表作品特点 建安文学三曹: 曹操、 曹丕、 曹植; 七子: 孔融、 陈琳、 王桀、 徐干、 阮瑀、 刘桢、 应玚 蔡琰 诗歌 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 起来的新诗体,桓、灵之世"古诗"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 已经初步成熟。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 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如徐干的《室 思》就比同一题材的《青青河畔草》或《冉冉孤生竹》写 得细腻深厚。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郭 门行》等都作于汉末战乱发生之前,其写作时间不一定比 "古诗"晚,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就更加值得重 视。 辞赋 "七子"写了大量的小赋,他们在张衡、蔡邕等已经取 得的成就基础上,为小赋的进一步繁荣作出了贡献。"七子 "的小赋有三点值得注意: ①取材范围更加扩大,题材的普通化、日常化进一步 冲淡了过去大赋的贵族性质; ②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更趋加强,直接描写政治事件 的作品有所增多; ③抒情色彩愈益浓厚。对于"七子"的赋,曹丕在《典 论·论文》中曾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刘勰在《文心雕 龙·诠赋》中也表示了同样的意见,还特别认为王粲、徐 干二人是曹魏一代的"赋首",说他们可与宋玉、司马相如、 左思、潘岳等并列。 散文孔融的章表,陈琳、阮瑀的书记,徐干、王粲的论说 文,在当时都能独树一帜。它们的共同优点就是曹丕所说 的"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贯注了作者独特的气 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从黄 巾起义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大 约五十年时间。在东汉末群雄 并峙逐鹿中原的争夺兼并中, 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 并吸引大批文士,形成了以曹 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 团。建安诗歌便是社会由分裂 动荡趋向统一这一历史时期 的产物。“世积乱离,风衰俗 怨”的时代特征,建安文人开 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 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 度,直抒胸臆、质朴刚健的抒 情风格,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 有的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风 貌。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新 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 骨”这一诗歌美学风范。 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 时期,建安文学中所反映的人 在社会角色义务之外,还有个 人的情趣,爱好,公共的社会 生活之外还有私人的日常生 活。建安文学是充分展示个体 生命的文学,它充分展示着伟 大的生命精神,具有恒久的魅 力和价值.。 东汉王朝恢复,曹操便制 订了“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的治国方针。曹操在逐个消灭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库

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库 一、填空 1、建安文坛的领袖人物是曹操,其最负盛名的作品是《短歌行》。 2、中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 3、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是曹植,[南朝梁]钟嵘《诗品》称之为“建安之英”。 4、曹植的生活与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的代表诗作是《白马篇》,后期的代表诗作是《赠白马王彪》。 5、被[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称为“七子之冠冕”的作家是王粲。他的代表诗作是《七哀诗》。 6、建安时期,著名的女诗人是蔡琰,其代表作是五言体的《悲愤诗》。 7、继建安之后的正始诗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阮籍和嵇康。 8、阮籍,字嗣宗。曾为步兵校尉,故世称阮部兵。他的代表作是《咏怀诗》。 9、西晋太康、元康时期,诗坛出现了一些诗人,“二陆”即陆机和陆云,“两潘”即潘岳和潘尼,“一左”即左思。 10、陆机的《拟古诗》12首,是模仿《古诗十九首》写成的。 11、后人写哀念亡妻的诗以“悼亡”为题,是受了潘岳的《悼言诗》影响。 12、西晋诗坛以写游仙诗而闻名的诗人是郭璞。他的游仙诗是借游仙以抒怀。 13、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是孙绰和许询。 14、现存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 15、最为杰出的北朝民歌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 16、北朝民歌中有一首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描绘北国草原的辽阔壮美的诗篇是《敕勒歌》。 17、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是谢灵运。他的代表作是《登池上楼》。 18、在南朝诗坛上,并称“颜谢”的诗人是颜延年和谢灵运,并称“大小谢”的诗人是和谢灵运、谢眺。 19、谢灵运诗歌创作的结构多半用“记游写景说理”这种章法。

六朝志怪小说中_祈寿_情节之文化考察_张黎明

2009年6月 第27卷 第2期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 urnal of T aiy uan U niver sity o f T echno log 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Jun.2009  V ol.27 N o.2 六朝志怪小说中“祈寿”情节之文化考察 张黎明,李 艳 (天津大学中文系,天津300072) 摘要:祈寿情节是六朝志怪小说中的一大情节类型,是民间祈寿信仰、祈寿心理的反映。祈寿情节中首先展现了不同的祈寿方式,可分为三类:祭星祈寿、向鬼祈寿、向佛祈寿。通过这些祈寿情节可以看出民间祈寿心理的某些特点,即祈寿的功利性、人情化特点以及儒、释、道的交互影响。祈寿情节的频繁出现体现了六朝乱世中人们对生命的热情、对苦难现世的执著。 关键词:祈寿;祭星;借寿;功利性;人情化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37(2009)02-0057-05 人情都是好生惧死,祈求长寿是汉民族中起源较早、影响深广的一种文化现象。民俗风尚、宗教祝祷、艺术审美中都可以寻见这种祈寿文化的印记,在这其中小说作品的展现又更加直观而生动。本文拟就六朝志怪小说中的祈寿情节加以分析,以探求这一时期世俗民众的祈寿心理特征①。 一 现实生活中,祈寿的方式多种多样,孩子的长命锁、百岁宴,老人的重阳节、寿星图;简单的默默祝告上苍,复杂的做法事、摆道场、请神送佛,不一而足。六朝志怪小说中的祈寿情节就首先展现了不同的祈寿方式。 (一)祭星祈寿 在民间信仰中,祈寿最直接的对象就是寿星。汉魏时,寿星执掌国之福寿,是当时的国家祭祀之一。《史记·封禅书》索隐:“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寿。”[1]这大约是在古代星占思想基础上发展来的。除了寿星,还出现了拜祭北斗祈寿的观念,《搜神记》卷三《北斗南斗》是对这一祈寿方式的较早记载:术士管辂见到赵颜,谓其必定夭亡,赵父求管辂为赵颜延命。管辂让其准备“清酒一榼,鹿脯一斤”,在卯日时,把所备之物献于正在下围棋的二人: 颜依言而往,果见二人围棋,……饮数 巡,北边坐者忽见颜在,叱曰:“何故在此?” 颜唯拜之。南面坐者人语曰:“适来饮他酒 脯,宁无情乎?”……语颜曰:“救汝至九十 年活。”颜拜而回。管语颜曰:“大助子喜, 且得增寿。北边坐人是北斗,南边坐人是 南斗。南斗主生,北斗主死。凡人受胎,皆 从南斗;祈福皆向北斗。”[2] 这是一个朴素的有趣故事,文中物什的选择也颇为经心:清酒、鹿脯、桑树、围棋等,都是与长寿有关的吉物;而且一顿酒、脯换来了增寿至九十的超级回馈,可见在人们的想像中主生死的南斗、北斗还是极为慷慨,非常有人情味的。在古人的观念中,斗星曾被认为是极星,是天地的中心,掌管生杀化育。后来这种观念为道教所吸收、利用,成为道教的一大祝祷对象[3]。汉魏时,这一观念的道教色彩还较淡,主要是建立在北斗君掌管阴间鬼事的信仰基础上,如纬书《老子中经》谓北斗“持人命籍”,各种阴间冥吏统归“鬼官北斗君差遣”[4]。在六朝志怪小说中,虽然阴曹地府主要由泰山府君掌握,但“北斗主死”的观念依旧常见。如《搜神记》卷九的“道士吕石”中吕石梦见到了北斗门下,随后亡:“石昼卧,梦上天,北斗门下见外鞍马三疋,云明日当以一迎石,一迎本,一迎思。石梦觉,语本、思:`如此,死期至,可急还,与家别。'”[2]《幽明录》中有“王姥”事:“吴时,有王姥,年九岁病死,自朝至暮复苏,云:`见一老妪,挟将 *收稿日期:2008-11-24 作者简介:张黎明(1976-),女,山东邹平人,天津大学讲师,南开大学博士生,从事古代小说研究。 ① 求仙访道以求长生不在本文讨论的范畴之内,虽然这是一种最直接的祈寿行为,而且汉魏六朝的神仙传记不乏其数,但宗教的狂迷并不能完全代表俗众的虔诚。

中国当代文学概述知识要点

中国当代文学概述知识要点 少数民族叙述诗代表作近现代蒙古英雄叙事诗的代表作是《陶克陶胡》和《嘎达梅林》。居于西北边疆的哈萨克族的叙事诗也异常丰富。在其叙事诗中,英雄叙事诗特别引人注目。如著名的“四个四十”系列长诗中的《克里木的四十位英雄》以及《英雄塔尔根》、《骑海骝马的射手》、《好汉康巴尔》、《霍布兰德》等等。 革命历史小说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代表作 吴强《红日》 梁斌《红旗谱》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杨沫《青春之歌》 曲波《林海雪原》 欧阳山《三家巷》 文革时期的文学现象由于文革时期对文人的迫害,所以好多在文革时期出现的作品都 没有正式发表或者保全。样板戏是特定政治话语的产物。作为一种娱乐形式它固然有艺术方面的特点,但其政治功能较为突出。娱乐媒介最容易传播思想,也最容易使人们主动或被动的接受隐藏在其结构和内容之间的意识相态或政治立场。样板戏至少有4至5年垄断了中国的娱乐媒介,因此它对人民的影响是不可否定的。 1968年底,“上山下乡”在这些文字中间,数量最多的是诗歌,这意味着,“文革”中的“地下文学”,其主干是“地下诗歌”。因此,诗歌一经完成,很快便在知青中间传抄。 文艺无条件为现实政治服务,是贯穿“文革”文学思潮始终的一个基本理念。服务于政治被作为文艺的基本属性,“反映革命本质”是完成服务于政治这一目标的基本方式,这些被一同看做文学史审美内容得基本构成。 朦胧诗的兴起、特点、代表作家作品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

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 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食指、《疯狗》 北岛、《回答》 顾城《远与近》 、舒婷、《致橡树》 文化寻根小说的兴起、特点、代表作家作品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特点:1.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2.具有现代意识,以现代意识关注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3.创作手法上传统和现代相融合。 阿城:“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 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 郑义:《老井》 贾平凹:《商州系列》 王安忆《小鲍庄》 李锐《厚土系列》 莫言《红高粱系列》 先锋小说的兴起、代表作家作品 兴起所谓先锋精神,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形成强烈的冲击。世纪翻新,中国文坛上,丛林般地生长起了一批先锋派青年作家。人们通常叫他们为新生代,他们近乎于改革开放的同代人。他们丝毫无意于挑战“专业作家” ,他们仅仅在挑战生活,挑战自我。他们没有经历过“英雄”的席卷,没有经受过“颂歌”的洗礼,他们用自己的脚走着自己的路 前期的有:格非的《褐色鸟群》;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虚构》、《涂满古怪图案的墙壁》等作品;《筑路》、《白狗秋千架》、《球状闪电》、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残雪的《山上的小屋》; 相对来说后期的有:孙甘露的《信使之函》、《访问梦境》、《请女人猜谜》、《我是少年酒坛子》;余华的《四月三日事件》、《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难逃劫数》等作品;北村的《逃亡者说》、《劫持者说》、《聒噪者说》、《孔成的生活》.[1] 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作品 池莉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你是一条河》、《预谋杀人》和《凝眸》等。其中1987年发表的《烦恼人生》是常常被批评家用来阐述“新写实小说”特征的主要文本之一。这一小说连同《不谈爱情》、《太阳出世》,也曾被人合称为“新写实三部曲”。

魏晋南北朝小说及文学理论

魏晋南北朝小说 小说含义的演变与桓、班的界定志怪小说与《搜神记》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 小说名称由来 小说一词,出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以“小说”与“大达”对举,“小说”显然指的是那些无关宏旨的“琐屑之言”,“小说”是一个词组并非专指文体,与后世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小说”含义不尽相同,但从中所表露出的对小说价值所持的保留态度,影响到后世小说的缓慢发展。 桓谭与班固对小说的界定 桓谭:若其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文选》江淹《李都尉陵从军》诗注引桓谭所称“小说”,继承了庄子说法,他把“合残丛不语,近取譬论”的短书视为小说,言下之意,将“小说”视为子部类中的一个门类。 班固:小说家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汉书·艺文志》班固将“小说”视为稗官所收集的“街谈巷语”或“道听途说”视为小说,并且认为它们可补正史之不足,视其为正史的附庸。班固在收录诸子百家后著录有小说家十五家,但其书均已不存。 桓谭与班固对小说的界定,影响了后世史家与目录家,或将小说归类为子部,或归入史部,纪昀《四库全书》尚且固守此种观念。直至晚清“小说界革命”,在学人观念里,小说才与诗歌、散文、戏剧并为四大文体之一。 小说创作,与小说观念的进步并不同步。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小说萌芽阶段,唐宋是其成熟定型时期,明清则是其高度繁荣时期。 志怪小说与《搜神记》 所谓“志怪”,就是记录怪异,诸如绝域殊方的山川物产、神仙方术、鬼怪妖魅、佛法灵异等。社会动荡、战争频仍的现实,灾祸和死亡的威胁,使宗教迷信思想和社会上侈谈鬼神、称道灵异风气得以流行,加上战国以来就有的怪异之风被当作真事流传的传统,造成了志怪小说的兴盛。留存至今的志怪小说有30多种,其中干宝的《搜神记》最为著名。 干宝(?-336),字令升,新蔡(今属河南)人。晋元帝时召为著作佐郎,曾任始安太守、散骑常侍等职。有史才,曾著《晋纪》,又性好阴阳之术。史载他搜求异闻撰《搜神记》的主旨,乃在于以“古今神祇灵异、人物变化”(《晋书?干宝传》),“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搜神记》内容丰富,其中一些作品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荒淫,表现了人民对暴虐政治的反抗,如《三王墓》、《韩凭妻》、《东海孝妇》等。《搜神记》中还保存了许多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如《董永》《嫦娥奔月》等。这些神话和传说不论题材还是艺术手法对后来的小说、戏曲都有明显的影响。 《搜神记》尚处于小说萌芽阶段,因而记事简约,文字朴素,结构比较简单,还缺乏细致的描写和艺术的虚构。但也有不少优秀篇章,短小精悍,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 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 所谓“志人”,就是记录人物的轶闻琐事。汉末以来盛行的士大夫的清谈和品评人物之风,在玄学大兴的时代条件下进一步畅行,从而为志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便是这类小说的代表。 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王刘道临之子,出

7两汉文学概述

两汉文学概述 1、学习要点: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能大致描述两汉魏晋南北朝几个阶段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了解主要作家概况及创作倾向,学习汉乐府民歌等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和“建安风骨”的优良传统。 2、学习重点: 汉赋与乐府诗的艺术特色、《史记》的“史家笔法”。 一、社会背景 两汉(前206——公元220,共426年),分西汉、东汉。 公元前二二一年,以秦最终灭齐为界,实现了中国的大一统,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统一中国并统一文字,为全国性的文学交流准备了条件。 秦始皇统治中国之后,加紧剥削农民,用尽民力,接着又是秦二世的残暴统治,引起农民反抗,爆发了陈涉、吴广起义,推翻了秦的统治。经过楚汉纷争,最后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西汉末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结束了西汉王朝的统治。公元25年,刘秀在洛阳重建汉王

朝,史称“东汉”。 二、汉赋 汉代文学的主流是辞赋。西汉初年,由于全国统一,政治上相对稳定,经济逐步恢复、发展,到汉武帝时,社会经济达到一定程度的繁荣富庶。统治阶级大治宫室园苑,田猎游乐,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在这样一种物质基础上,与之相适应,产生了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基本上为宫廷上层统治者服务的贵族化的宫廷文学——汉赋。 汉赋形式铺张,文字堆砌,主要为上层阶级服务。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等,并称“汉赋四大家”。其中司马相如最为有名,其《子虚》、《上林》二赋也最为驰名。 司马相如简介:西汉辞赋家。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少好读书击剑,景帝时,为武骑常侍。景帝不好辞赋,他称病免官,来到梁国,与梁孝王的文学侍从邹阳、枚乘等同游,著《子虚赋》。梁孝王死,相如归蜀,路过临邛,结识商人卓王孙寡女卓文君,卓文君喜音乐,慕相如才,相如以琴心挑之,私奔相如,同归成都。家贫,后与文君返临邛,以卖酒为生。二人故事遂成佳话,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所取材。武帝即位,读了他的《子虚赋》,

汉魏六朝

从古诗十九首看汉末文人 摘要:《古诗十九首》蕴含着汉末文人的人文精神,体现着他们不平凡的魅力,一字一珠间显真情,他们用不同的心境看待生活,对待悲欢离合,有不一样的感受。 关键词:乐府觉醒精神 一、《古诗十九首》的背景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汉末文人对个体生存价值的关注,使他们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立起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情感联系。过去与外在事功相关联的,诸如帝王、诸侯的宗庙祭祀、文治武功、畋猎游乐乃至都城官室等,曾一度霸踞文学的题材领域,现在让位于与诗人的现实生活、精神生活患患相关的进退出处、友谊爱情乃至街衢田畴、物候节气,文学的题材、风格、技巧,因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二、汉末诗人的关注点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生活在汉末建安前,这是一个正直废放邪狂炽结的历史时期,人们从关心社会政治转向了对个人自身的关注,人文精神也相对低落。十九首较集中地从两方面表现了他们的人生追求:一对爱的渴求,二面对死亡产生的种种困惑。因而在无形中触及到“爱与死”这一文学创作中的重大问题。 如在《行行重行行》之一、《青青河畔草》之二、《凛凛岁云暮》之十六、《孟冬寒气至》之十七、《客从远方来》之十八这些诗中,无不流露出思妇的相思之苦。拿《行行重行行》来说,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妇女怀念离家远行的丈夫。她咏叹别离的痛苦、相隔的遥远和见面的艰难,把自己的刻骨的相思和丈夫的一去不复返相对照,但还是自我宽解,只希望远行的人自己保重。两个人分别了,而且越离越远,一个"生"字写出了两个人被活活拆开(什么原因分离?)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痛苦之余,主人公进行了反思:我们究竟能不能再见面?但结果令他失望,道路又艰险又漫长,会面的可能微乎其微.但是主人公不甘心这种结果,他想到了胡马和越鸟的故事,鸟兽尚且如此依恋,不忍离去,我们就难道不如鸟兽吗?不由的心里宽慰了些,但还是为痛苦所折磨,日渐消瘦,最后只能安慰自己:还是先放在一边,保重好身体,静静的等待相见的那一天吧.这首诗把思念者的那种缠绵悱恻的心情写的入木三分,令人感动。 《行行重行行》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一首,写的是思妇的离愁别恨。东汉末年,游宦之风极盛,读书人为了寻求出路,求取功名富贵,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奔走。当时政治异常黑暗,社会极为混乱,出身低下的知识分子,即使满腹经纶,也难于施展。在这种情况下,亲人远离的痛苦,就显得更为突出。所以,《古诗十九首》中以夫妻别离、互相思念为题材的作品占了很大比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状况,特别是下层知识分子的思想苦闷。汉代的养士、选士制度,驱使文人不得不背乡离井,长期漂泊在外。这些文人或在仕途作无望的追求,或在异乡逃避政治的迫害,更渴求有爱情、家庭的温馨,以慰藉孤独而屈辱的心灵。极写羁旅行役、相思怀人之苦,遂成为《古诗十九首》的一大主题。 三、《古诗十九首》与汉末文人生存时代的联系 《古诗十九首》虽说不是出于一个作者之手,但这些诗篇却都植根于东汉末年大动乱的历史土壤,而具有共同的忧患意识。因为人生理想的幻灭而跌入颓废感伤的深谷的作者们,为了排遣苦闷,需要讽刺和抨击黑暗,这一个惨雾迷漫的外宇宙;而更重要的是,他们还需要对自己的内宇宙进行反思:既然人生如寄,那么人生的价值观该是如何?既然是荣枯变幻、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剖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 (以钱理群版《中国文学三十年》和朱栋霖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为基础) 第一章 2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依钱版名称) 一、名词解释: 1、晚清文学革新运动: 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裘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2、“人的文学”: 1、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2、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3、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3、鸳鸯蝴蝶派: 1、始于20C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 2、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 3、这股文学思潮存在时间较长,到1949年才基本消失。这一流派的出现有社会和文学自身原因,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 4、文学研究会: 1、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是文学革命后第一个纯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12人,后来发展到170多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新文学。 2、其文学宗旨为"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明显表现出对"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倾向。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一般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

古代文学之汉魏六朝文学资料 (1)

汉代文学 第一章汉代散文 一、《史记?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二、汉高祖(前206)-----汉惠帝刘盈(前194)-----吕后(前187)-----汉文帝刘恒(前 179)-----汉景帝刘启(前156)-----汉武帝刘彻(前140) 三、“黄老之学”:汉初道家学派----黄老学派的学说。“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老 学派以《老子》为依据,认为虚无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本,“道”是无为的,人效法“道”也应该无为。因而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也就是适应时势,顺其自然。 高祖、文帝时期“与民休息”的各项政策,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四、贾谊的政论文:《过秦论》、《陈政事疏》(又作《治安策》)、《论积贮疏》 《陈政事疏》:“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他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 五、晁错的政论文:《论贵粟疏》、《言兵事疏》、《守边备塞疏》、《说景帝削吴》 六、贾谊、晁错政论文的异同: 同:1、内外政策立场观点一致 2、文风明白了当,激烈迫切,尽所 欲言。 异:1、贾谊文章辞藻华丽,喜用夸张排比甚至有些堆砌; 晁错文章浅显质实,朴实无华。 ---晁错比贾谊略乏文采。 2、贾谊文章思想敏锐,出言大胆直率; 晁错文章见解深刻,说理透辟。 ---二人各有千秋。但晁文不如贾文感情激荡,富有鼓动性;而贾文不如晁 文简练明快,词旨通达。 3、贾谊文章气势纵横,但思维不够严密,建议不够实在; 晁错文章分析事物具体细致,建 议比较切合实际。 ---晁文中的建议可操作性强,贾文反之。 ---贾谊的政论文是文学性的政论 文,晁错的政论文是实用性的政论文 第二章《史记》 1、《太史公自序》:“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 2、“李陵之祸”贰师将军李广利路博德因杅将军公孙敖李绪 3、本纪(12)表(10)书(8)世家(30) 列传(70) “天子称本纪”;“时势主宰者” 《秦本纪》、《项羽本纪》 “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弼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自序》) 《孔子世家》《陈涉世家》 “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自序》) 4、“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

当代文学概述

当代文学概述 一、当代文学的概念及分期 1、概念:所谓中国当代文学是指从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中国文学史。包括大陆文学、台湾文学、香港文学、澳门文学。 2、概念由来:即“中国当代文学”这个概念在最初是如何被构造的,以及此后在不同时期、在不同使用者那里,概念涵义的变异。也即概念在特定时间和地狱的生成和演变,和这种生成、演变所隐含的文学规范性质。 “当代文学”概念的生成,不仅是文学史家对文学现象的“事后”归纳,而且是文学路线的策划、推动者当时的设计。因而,当代文学概念的构造,和这一概念所指称的文学的生成,应该是同步的。 “当代文学”、“新文学”、“现代文学”等,是相互联系无法截然分开的概念。大致在50年代中期以前有关“五四”以来新文学的文学史论著和作品选,大多使用“新文学”名称。在这期间,“现代文学”很少见到,个别以“现代文学”命名的著作,也主要作为“现时代”的时间概念使用。但是,自50年代中、后期开始,“新文学”的概念便被“现代文学”所取代,以“现代文学”命名的著作也纷纷出现。与此同时,一砒冠以“当代文学”或“新中国文学”名称的评述1949年以后大陆文学的史著,也应运而生。 而50年代后期,“现代文学”对于“新文学”的取代,是在文学史叙述上,从两个方面来落实《新民主主义论》的论述。一是新文学构成的登等级划分,二是文学“进化”的阶段论。“现代文学”被明确指“五四”文学革命到1949年的这一时期的文学,而1949年之后的文学,已具

有不同的性质,需要从概念和文学分期上加以确定。 在40年代后期和50年代初,左翼文学界推动“当代文学”生成的选择,是对作家作品和文学派别进行的类型划分。分析的主要尺度,是文学观念、作家作品的“阶级性质”。因此,左翼文学力量认为:“广泛的中间阶层”作家、民主主义作家、进步作家虽然赞同新文学的反帝反封建的方向,对革命抱有同情、靠拢态度,但“世界观”还是小资产阶级的,文艺观念与革命大众文艺存在分歧,他们必须改造自己的文艺观和协写作方式,才可能参与到“当代文学”的创造。 1960年第三次文代会上,周扬题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的报告,在“正式文件”上确定了1949年以来“当代文学”的社会主义的性质。这样,“革命民主主义文学”和“社会主义文学”的区别成为两个文学时期划分的主要依据。当代文学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态,和作文一个文学时期的地位,在这时得到不容置疑的确立。 该概念当时的所指: (1)、文学的阶段性,指1949年以来的文学; (2)、文学的政治性,指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中国文学”,又叫社会主义文学 (3)、文学的地域性,仅限大陆文学。 “当代文学”的特征、性质,是在它的生成过程中描述构选的。 D从内容上讲,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成为主要表现对象,工农兵群众成为创作中的主人公; 2)在艺术形式和风格上,则是民族化和大众化的追求,肯定生活,歌颂生活的豪迈,乐观的风格成为主导风格; 3)“作家队伍”上工人阶级成为骨干; 4)文学与人民建立了从未有过的密切联系,并在现实中发挥重要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