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文化相对主义

浅析文化相对主义

浅析文化相对主义
浅析文化相对主义

浅析文化相对主义

姓名:仲青青

学号:22

班级:09新闻1班

学院:商务学院

内容摘要

文化相对主义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末,活跃于50年代。该派的鼻祖是美国人类学大师博厄斯。鲍亚士(FranzBoas又译博厄斯) 美籍德国基尔大学物理学博士,师承冯特。他在20年代便不断重申文化人类学的旨趣是在历史上人类文化的差异性,明确提出了有关文化相对性的思想。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 Relativism)的提出建立于鲍亚士多方的学术研究之上,有着坚实的第一手实践材料作为支柱。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是尊重差别并要求相互尊重的一种社会训练,它强调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这种强调以寻求理解与和谐共处为目的,而不去批判甚至摧毁那些与自己原有文化不相吻合的东西。简单点说就是承认并尊重不同的文化,并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

关键词:文化相对主义;跨文化传播;相对论思想;绝对主义

浅析文化相对主义

一、文化相对主义和其主张

文化相对主义是就如何考察、比较、看待和评价异质文化而提出的一个观念,可以概括为“文化是相对的”这样一个命题。“相对”指有条件的、暂时的、有限的,亦即没有稳定的规定性,与“绝对”相反。文化相对主义所谈的文化的相对性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某一文化的整体或它的方方面面都不是绝对必然如此的,其它文化更不必绝对如此。这种相对性在有异质文化相比照的情况下才比较明显。另一种指文化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因为不存在一个适合于所有文化的、客观的、统一的评价标准。文化相对主义认为:(1)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它独特的发展过程,由它所处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人们的行为所决定;人们在这种文化中生活,同时也以自己的交流和创新行为丰富着这种文化。(2)一种文化的内容只能放在这种文化的整体中来理解和评价,只能在它本身的价值体系内用它本身的价值标准来衡量。文化相对主义的讨论主要是在人类学领域内展开的,但其理论已经渗透到很多人文社会学科,成为一个文化相关研究,尤其是跨文化传播研究中的热门话题。

二、文化相对主义的各种历史表现和缺陷

文化相对主义的理论基础是相对论思想,亦即哲学上的相对主义。为了阐明文化相对主义,这里需要清理一下相对主义的来龙去脉。事物的相对性历来为人们所注意,在古今中外的学术论著中,讨论事物相对性的文字很多,几乎在所有比较成熟的思想体系中都有关于事物相对性的比较深入系统的论述,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也有因夸大相对性等原因而产生的种种谬误。在中国的儒、道两家的理论中,把握事物的相对性不仅被当作一种思想方法被广泛应用,而且还作为一种宇宙的准则和理想的境界受到推崇。儒道两家都反对极端,但所走的道路不同:儒家奉行的是中和的相对主义,而道家主张的是退避的相对主义。孔孟从治国平天下这样的社会需要出发“不言怪力乱神”,他们用显微镜看世界,把目光放在社会时务中的细枝末节上。孔子在具体的事物中看到对立双方的存在,如《论语·子罕》中有:“子曰:吾有知乎?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但孔子不再进一步去考量对立双方的关系,认为“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孔子不是不知道对立双方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以及矛盾双方内都存在着不确定的规定性,他在回答冉求提出的关于天地起源的问题时就作出了“古代和今天一样”的这样极具相对主义思想的回答,但孔子不愿意作更多的形而上的思辨,他希望把问题以包容的方式划简,主张对事物报以“中庸”的态度,用“中和”的方法去化解矛盾,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既把握了事物的相对性,又省去了在思辨上的纠缠。儒家绕过了所有的中间环节直接来到了“中庸”这个极具相对意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孔子看来,“中庸”是对待事物的最高境界,他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此外,儒家“中和”的方法中还包含着“求同存异”的思想,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乐黛云教授就指出儒家的“中和”可以补西方文化相对主义的一些不足。

道家也要把事物划简,但所用的方法是恰与儒家相反的分析和思辨,即把事物划简为形而上的概念和观念。道家用望远镜看世界,视野中不仅出现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还出现了我们这个世界背后的浩大的宇宙,在这浩大的宇宙中“天

地如一粒米”。眼前的世界虚虚实实、变幻不定,但他从中感到了一种贯穿于整个宇宙的力量:“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从他姑且称之的“大”、“道”的角度看,人们在世上忙忙碌碌的经营和费尽心机的思虑大多都是虚妄的,因为那些大多都是不符合“大”、“道”的“人道”。老子主张避开人为的干扰,让“人道”符合“天道”,也就是所谓的“大”或“道”。在这个广阔的视野里,将不同事物相比照,道家发现事物只有在矛盾对立中才能确定其意义,反过来也就是一个事物的意义要依赖其它事物而定,所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道家由此抓住了相对性这个法宝,并试图用它解决一切难题。它的具体做法就是用事物的相对性,也就是意义的不确定性,否定了事物中“道”以外的一切意义,这样也就把所有事物最终统一到它的“道”上来了。道家为了避免人的主观因素的干扰,极力反对思辨,其中也包括分辩,认为“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这样,道家就把本来清晰起来的事物关系及其意义包裹在一种无可无不可的放任的态度里面,不再去确定它究竟是什么,究竟怎么样。

事物的相对性在西方思想家那里也得到了深入而广泛的讨论。如大家所熟知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用“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命题来说明河流意义的相对性。智者派哲学家普罗泰戈干脆把相对主义作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原则,他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他以感觉论为基础,把认识主体即人的内在差别及其变化看作是认识的相对性的根据,从而否定了认识的客观性内容和标准的客观。古罗马的怀疑论者强调认识的不完全性、条件性,对这方面的夸大导致他们对一切知识的可靠性都持否定态度。英国的哲学家休谟也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之上怀疑经验之外的世界的客观存在,进而得出了世界不可知的结论。当代的实用主义、马赫主义等,都夸大认识的相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并把这种相对性变为主观随意性,从而否定了客观真理。显然,包括文化相对主义在内的各种相对主义思想在他们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于破除保守思想、独断主义、教条主义等都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他们自身也存在着理论弊病,往往陷入怀疑论、不可知论。追根溯源,相对主义的理论缺陷在于它割裂了相对与绝对的辩证关系,即一个事物中同时包含着绝对和相对两个方面,没有看到相对中也包含着绝对,绝对要在相对中显现出来。一方面,一个事物包含着无条件的、永恒的、无限的内质,这是决定着它是什么的方面,同时它也表现出一些有条件的、暂时的、有限的特征,这是展现它是怎么样的方面,这两个方面同时存在,相互依存。

三、文化相对主义的偏失

文化相对主义强调文化是相对的,认为一种文化的价值不能从另一种文化的角度,用另一种文化的标准去衡量评价。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但由此推断不同文化之间不能互相比较就错了。如果认为文化是不可比的,我们也就无从知道文化的优劣,如果没有好坏的分别,我们又如何进行文化的交流呢?事实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一直在发生着,各民族都曾从与其它民族的交流中得到收益。文化相对主义这个错误的原因在于它割裂了文化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尤其是忽视了文化的绝对性方面。无论是哪一个民族的文化,无论它们之间多么的不同,它们都是人类的创造,都作为人的观念形态存在于人所创造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中。文化的这种使其成为文化的内在本质就是文化的绝对方面,

它是所有文化所具有的共性,这种共性把所有的文化并列地联系在一起,使它们既以各自不同的面貌独立存在,同时又构成同一类事物的整体。既同属一类又各有分别,那么比较就是可能的。比如,健康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维护健康是人类的一个共识,那么与此相关的因素必定存在于所有的文化之中,虽然它们会以不同的形式在各种不同的文化中存在。我们可以根据维护和促进健康这一原则,将有利于健康和不利于健康作为为区分文化好坏的标准,哪种文化更利于健康,哪种文化就更好。所以,在承认文化是相对的同时,我们也要承文化是绝对的,衡量文化的标准也是客观存在的。

文化相对主义的第二个错误在于它没有注意到在不同的范围里比较的标准是不同的。反对用从一种文化中得到的标准去衡量另一种文化,这显然是有道理的,因为比较的前提是比较的标准必须覆盖所有的比较对象,也就是要与所有的比较的对象建立对应关系。这就好像将一篮子苹果与一篮子梨相比。如果我们将目光限于苹果篮子之内,我们只能比较这个篮子内的苹果之间的好坏。如果要比较这篮子苹果与那篮子梨之间的好坏,我们首先就得将这两个篮子同时收入我们的视野,而且要将标准从苹果的或是梨的水平提高到水果的水平,也就是一个将苹果和梨都包括在内的一个大的范围。由于二者属于对立的两个集合,所有苹果的情况不能完全说明梨,梨的情况也不能完全说明苹果,但苹果和梨属于水果,是水果的子集,从水果这个大概念出发定出的标准既能说明苹果,也能说明梨。进行东西方文化的比较,我们必须站在同时高于东方也高于西方的水平上,将自己置于东方或者西方一隅,得出的见解就难免失于偏颇。文化是十分复杂的多面体,我们应该站在不同的范围层次上,从多种不同的角度,按多元的标准分别进行不同的考察和比较。文化相对主义发现了以欧洲中心主义为代表的人文中心主义都犯了用自己文化的标准去衡量其它文化的错误,但它没有去研究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而是走上了回避或拒绝文化比较的道路。我们不应该因为有错误的比较方法的存在或者错误比较的发生就否定所有的比较,其实异质文化间的比较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大有裨益的。

对文化相对主义的剖析让我们明确了文化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及其关系。这些理论概念的澄清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跨文化传播中的具体问题。首先,文化的绝对性的一面提醒我们要客观公正地看待一切文化,因为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化就其存在的意义和对整个人类的价值而言都具有绝对性的一面,也就是说他们具有同一性质的在同一个平面上的相同的绝对价值。从文化的这个本质方面出发,我们就可以得出不同的文化具有同等地位和相同价值这一结论。确认不同文化的平等地位和相同的价值是克服跨文化障碍实现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基础,因为跨文化传播要永远发生在共存的两极之间,失去了一极,就谈不上“跨”文化,也就不存在传播与交流,而两极共存的前提就是平等地位和相同价值的认定。另一方面,不同文化的同等地位和公认价值的存在也是使跨文化传播交流的前提。这就犹如我们要在河流上架设桥梁,桥的两端必须是同样的河岸,而不可能桥的一端是土地,另一边通向天空,也就是说,跨文化传播交流只能发生在彼此能够建立内在联系具有共同本质的两极之间。印度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中国文化、欧洲文化这世界四大文化体系各具特色,是历史上人类社会的四种生存方式,我们不能笼统地说哪一个文化体系优秀,哪一个文化体系低劣;对于人类来说,他们都是有价值的,它们相互借鉴融合为人类的进步提供了很多捷径。

其次,文化相对性的一面也提醒我们注意文化价值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文化比较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文化的绝对性是普遍存在于所有文

化的一个抽象物,而我们所面对的文化总是具体的特定的文化,即使人马上产生感性认识的、活生生的、多彩多姿的文化。很多原因造成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其中它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它们自身的历史发展是最主要的因素。再者,文化是发展的,发展使一种文化自身产生不同,今天的文化不同于昨天的文化,明天的文化也必将不同于今天的文化。既然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是普遍的、永恒的,我们就应该以理解的和包容的态度来面对不同的文化,而且还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来借鉴不同的文化,想不同的文化学习,这个借鉴和学习过程也就是跨文化传播。

四、小结

文化的交流、传播、接受和创新中的主体性是一种能动的力量,总是在不同程度地改变着文化,并改变着对文化的理解和运用,因而使现实的活的文化成为相对性的文化。然而在这种变化着的相对的存在之中,总是有某种“文化”,即某种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贯穿其中,在不断地发生、发展、演变。这就是文化的相对性之中的绝对性。因之,我们可以理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赞成或承认文化相对主义,但这应当是具有相对意义的文化相对主义或弱文化相对主义,而不会赞成或导致绝对意义上的文化相对主义或极端文化相对主义。

参考文献:

1.张震:文化相对主义在当前的诸种面相及其批判学术月刊, 2004年04期

2.罗康隆:文化相对主义述评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04期

3.《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德]马勒茨克著,潘亚玲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1年月版。

4.《全球的文化》[美]雷德里克·杰姆逊、三好将夫编,南京大学出版社,南京,2002年1月版。

5.《文化与人性》[美]M·E·皮思罗著,徐俊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1999年6月

6.《中西文化概论》张忠利、宗文举著,天津大学出版社,天津,2002年4月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

历史特殊论与文化相对主义的关系及影响2

历史特殊学派与文化相对主义 姓名张云鹤 学号20101010245 学院人文学院 专业民族学

历史特殊学派与文化相对主义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人类学界出现一个新学派——历史特殊论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博厄斯、克鲁伯、罗维、萨丕尔等人;主要理论建树:历史特殊论,文化相对论,文化区理论,克鲁伯超有集体的文化观,文化形貌等。本文将探索该学派与文化相对主义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并简要阐述我对文化相对主义的理解。 关键词:历史特殊论历史研究法文化相对论文化区理论文化相对主义的影响 目录(一)历史特殊学派及其理论建树(二)文化相对主义(三)历史特殊学派与文化相对主义的关系及相互影响(四)我对文化相对主义的理解 一历史特殊学派及其理论建树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人类学界出现一个新学派——历史特殊论学派,其创始人是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故又称博厄斯学派,其全部理论的核心就是“历史特殊论”:(1)主张各个民族,文化集团有其具体的历史,有独一无二的特殊的历史,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因此研究重点应是特定民族的文化历史,事件特点和规律,而不是研究全人类普遍文化的历史(2)在研究方法上提倡“历史方法”,强调对具体事实的描述和记录,与比较方法对立(3)主张文化人类学的一般任务是“研究社会生活现象的总和”,并构拟人类文化和文明史。此理论反对进化论,但赞同拉马克学派的生物进化论,而不是达尔文的(即环境与种族的改变是互动的),反对单线平行的进化,认为不同社会的文化特质是他们各自的历史的,环境的结果,必须放在这个背景下,文化特质才能被理解,不同的社会被不同的历史环境所创造出来,对文化现象的最佳解释需要研究社会的历史发展。 在《原始人的心智》一书中,作者用反证法来否定古典进化论的“平行发展”

结构功能主义 与 冲突理论分析

结构功能主义 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 现代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就是在以往的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0世纪4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提出了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他为结构功能主义的形成作出了很大努力,并成为这一学派的领袖人物。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行动系统的4 个子系统(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文化系统和社会系统)之一。在社会系统中,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形成了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社会角色,作为角色系统的集体,以及由价值观和规范构成的社会制度,是社会的结构单位。社会系统为了保证自身的维持和存在,必须满足4种功能条件:(1)适应;(2)目标达成;(3)整合;(4)潜在模式维系。在社会系统中,执行这4种功能的子系统分别是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共同体系统和文化模式托管系统。这些功能在社会系统中相互联系。社会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社会系统内的各亚系统之间,在社会互动中具有输入—输出的交换关系,而金钱、权力、影响和价值承诺则是一些交换媒介。这样的交换使社会秩序得以结构化。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趋于均衡的,四种必要功能条件的满足可以使系统保持稳定性。 冲突理论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西方社会学流派。以率先反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结构功能主义而著称。它强调社会生活中的冲突性并以此解释社会变迁。 作为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冲突现象,曾受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社会理论家的广泛关注。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以T.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成员共同持有的价值取向对于维系社会整合、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将冲突视作健康社会的“病态”,努力寻求消除冲突的机制。50年代中、后期,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短暂稳定的消退和冲突现象的普遍增长,一些社会学家开始对帕森斯理论的精确性产生怀疑。他们吸取古典社会学家,特别是K.马克思、M.韦伯、G.齐美尔等人有关冲突的思想,批评和修正结构功能主义的片面性,逐渐形成继结构功能主义学派之后有重大影响的社会学流派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L.A.科瑟尔、L.柯林斯,德国的R.达伦多夫,英国的J.赖克斯等。

新文化时期的保守主义

新文化运动中的“保守思想” ——从传统到现代的另一种思考 汪立洋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的态度是复杂的,有激烈批判的一面,但也同样存在着注重传统的倾向,本文罗列了一些新文化运动时期各个派别显示出来的不同程度的保守思想,有些保守思想甚至出现在比较激进的人物身上,这些保守思想的出现,在当时中国的国情和所面对的国际形势来看,影响比较深刻。 关键词:保守思想传统新文化运动 一.清末民初的保守思想进程及其演进 (一)从清末的论战看保皇派的保守思想 清末,从1903年到190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进行了三次论战。三场论战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君主还是共和;第二,是改良还是革命;第三,是维护还是改革封建土地所有制。在20世纪初中国革命奔涌向前的时代里,这样的论战,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不同阶层在将中国建设成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上的分歧,无论是康、梁所主张的君主立宪方式,还是孙中山所主张的民主共和方式,二者在理论上各有自身的价值。相对于中国的封建制度而言,君主立宪也是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而君主立宪相对于革命派而言,则是一种洋务派在思想上的延续和发展,具有一定的保守性质。两派各自的理论上表现出来的一定合理性也为以后康梁二人后来坚决的反对新文化运动埋下伏笔。 (二)西化派中的保守主义: 共和派中的西化派也有类似的思想,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胡适在《文学改良诌议》发表后3个月的4月9日给陈独秀的信中说道:“此事之是非,非一朝一夕所能定……吾辈主张革命……绝不敢以吾辈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胡适虽然坚信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但也不排斥别人的反对,认为可以用辩论的方式是反对者接受自身的观点。而陈独秀回信道:“鄙意容纳异议,自由讨论,故为学术发达之原则,独至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之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①陈独秀认为“革命”就是掌握真理的我们来实施的雷霆手段,我们的“天经地义”就必须为大众所接受,别人的“天经地义”则必须扫除,又不是做学问,怎么能商量着来呢?正是这样和陈独秀的对比,显示出了胡适在革命问题上的非激进和非暴力的思考方式,可以看出他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从这里就可以一窥革命派中出现改良主义和激进主义的分歧的必然性。 (三)主要的分歧及其向对立演变 分歧导致论战,论战导致保守主义的清晰,不只是在政治制度上的争论,在革命方式上,对待传统文化的方式上,各个派别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和不可调和的争论点,不只是革命中的激进派逐渐掌握了语言上的控制权,保守思想也逐步巩固了自己的阵地,并且进行坚守,梁启超,康有为,梁漱溟,章太炎等对激进式的革命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从而为自己的保守思想加固了理论支撑。比如梁漱溟就认为自己不是反对“德赛”二先生,梁漱溟当时虽然与陈独秀、胡适他们的文化观念不同,但他坚决不承认自己反对思想革新。他对西方文化的态 ①胡适等,《胡适往来书信选》,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文化相对主义

1.文化相对主义是一个关于道德本性的理论,乍一看好像合情合理,但事实并非如此。在经过有理 有据的分析后,我们便会发现其漏洞。而文化相 对主义自有其论证形式。它的主要内容为: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道德准则 ●在道德方面没有客观真理,对错只是个人观念 问题,并且这种观念会随着文化背景的改变而 改变。 举个例子,Greeks认为吃死者的尸体是一种祭奠,而Callatians则认为吃死者的尸体是一件难以接 受的事。这种现象正是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 2.James认为,如果文化差异论证是正确有效的,那么它就可能导致以下不良 后果: ●我们再也不能说其他社会的习俗比我们自己 的要低级,因为文化的好坏是无法评价的。 ●我们再也不能根据我们社会的标准来判断某 一行为的好坏。 ●文化发展的观念也会陷入迷茫,我们无法判断 文化进步与否,因为只有符合传统才是好的, 这会致使文化陷入停滞不前的境地。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客观的评判是非的标准。 3.我同意他的批评,理由如下: 生活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人对同一事物和行为的理解不同,因而会产生不同的评价,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个世界上不存在判断是非对错的客观标准,像我们所追求的善良,真诚,正直,希望,美丽等等,这些都是人类所共同追求的品质,也许各自追求的方式不同,对其含义的理解也有所区别,但渴求美好的心情是一样的,这也是人类文明得以继承和发展的内在原因。同样的,贪婪,嫉妒,欲望的泛滥是人类所不耻并在努力加以遏制的。另外,文化的好坏虽无客观标准,但却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先进文化,就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反映时代发展潮流的文化。落后文化,就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对生产力的发展己不能起促进作用的文化。文化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判断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的标准是其是否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或阻碍作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

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 摘要:在跨文化交际中,一定要紧紧把握价值现这一核心来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是美国文化的核心,是美国文化的灵魂所在。个人主义价值观在美国日常交际中有着十分广泛的体现。 关键词:个人主义价值观;跨文化交际;价值观;日常交际;美国文化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它们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语言的使用脱离不了产生这种语言的社会环境。不同的语言要素反映不同的文化属性,不了解语言中所蕴涵的社会文化就无法真正掌握这门语言,也就无法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价值观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价值观的差异是中西文化差异的精髓所在,不理解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就不能真正理解跨文化交际。价值观与交际是支配和反映的关系,价值观决定人们如何进行交际,交际反映出人们的价值观。 一、个人主义价值观与美国文化 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是美国文化的核心,是美国文化的灵魂所在。美国社会遵循个体价值至上的原则,提倡个人利益为最高利益,强调主动进取,追求自由平等,自立自强,注重个人自由和权利,并把它视为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英语中有不少谚语很好地阐释了这种重视自我、依赖自我和强调个体独立的价值观。“Every man is nearest himself”(每个人都最亲近自己)。“Every man is the architect of his own fortune.”(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设

计师),“God helps them that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由此可见。作为美国文化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深深植根于美国的民族语言中,且在日常交际、词汇、谚语、文学作品中都有广泛体现。 二、个人主义价值观在日常交际中的体现 1.称呼语 在英语所有的人称代词中,“you”(你,你们),“she”(她),“he”(他),“we”(我们),“they”(他们),“it”(它),只有当它们位于句首时,才大写第一个字母。而“I”(我)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一律要大写。大写的“我”。强调以“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汉语中,我们中国人往往会在姓氏前加上“老”或“小”来称呼他人。姓氏前加上“老”字表示对听话者的尊重。加上“小”字表示对听话者的爱护和关心。这样称呼可以缩短对话双方的心理距离。便于双方进一步交流,而英语中则没有类似的用法。这和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西方国家崇尚个人主义,不希望自己因为年龄而受到他人更多照顾.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年龄阶段,他们都希望得到别人平等的对待,而且在英语文化中,“老”字意味着衰老残年,不中用,来日无多等。因此西方人十分忌讳“老”字.如果称某外国朋友为“old Mr.John”(老约翰先生)。肯定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引起对方不快。由于美国人强调平等,珍视平等的权利,他们的社会等级观念相对而言比较淡薄。因此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没有各种各样的繁多礼节。上级与下级之间,家长与子女之间,老板与员工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见面时只需笑一笑。说声“嗨”(Hi)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保守主义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保守主义 本堂课所讲的主题是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之保守主义,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保守主义的特征;二、保守主义的内涵;三、保守主义的类型;四、当代保守主义。 近代以来的主要意识形态或政治思潮为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无政府主义、女性主义、环境主义、宗教基本教义派。 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出现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文艺复兴以来的乐观主义认为:第一,世界的存在是有序的;第二,人类痛苦的来源并不是人的原罪,而是罪恶的社会。只要改造社会,痛苦就会最终从人类消失。保守主义的内涵指出,人类理解以及改变世界能力有限;罪恶,痛苦不仅仅是人类生活中暂时的因素,不仅仅产生于不公正的社会组织,而是人类生存中永恒的,不可消除的现象。保守主义两个基本涵义是:不完美主义和政治的有限性。保守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不完美是内在的,永久的,而不是暂时的。在这点上,保守主义不同于激进主义,也不同于反动派。保守主义,不是改变现状,也不是怀恋过去,而是保持现状。历史上的保守主义有:法国式,以梅斯特尔为代表的极端保守主义以及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温和保守主义;德国式,发端可以追溯到早期政治浪漫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是诺瓦利斯;英国式,代表人物是柏可,其理论展示了保守主义的一些一般特性,如尊重传统,强调社会是有机体,是自然的产物,而不是人为设计的产物。保守主义的类型有,政治保守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社会保守主义。政治保守主义,反对激烈变革,反对革命,维持现状。文化保守主义,强调传统文化的价值,反对自由主义的普遍主义理念,拒绝所有文化都会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的预测,拒绝承认某种文化代表了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社会保守主义,在德国浪漫主义时期表现得最为典型。保守主义者厌恶现代化带来的社会后果,如人与人关系的淡漠,城市化,环境污染等,他们憧憬田园诗般的生活,憧憬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没有一个自由主义者具备自由主义者的所有特征,其他主义者亦同。从1950年开始,出现了一场持续的保守主义革命,特别是美国。构成这种保守主义革命有多重势力:经济上的新自由主义;形形色色的文化保守主义;基督教右派;新保守主义。这些即为当代保守主义。在非西方国家中,则是世界范围的宗教与传统文化的复兴以及对启蒙运动的反动。当然在这些西方政治中的各种思潮,无所谓好亦无所谓坏,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在现代西方人眼中,我们不是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而是共产主义。对于这些过

浅析个人主义在美国的体现

浅析个人主义在美国地体现 摘要: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地核心.本文从个人主义地概念、个人主义地本质、个人主义地产生和发展、个人主义在美国文化中地体现、个人主义对美国社会地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了解个人主义与美国文化地关系有助于我们深刻了解美国文化,提高我们地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个人主义;美国文化;本质;体现;影响 在美国文化中,有一种早已形成地文化现象,那就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构成了美国文化模式地基本特性和主要内容.美国文化中地个人主义能真正表述美国思想.我们学习英语地同时也在了解和学习英语国家地文化.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地灵魂所在.因此对美国个人主义地正确理解,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美国文化. 一、个人主义地涵义 英语中地个人主义与汉语中地个人主义不同.从汉语地角度来看,个人主义带有浓厚地贬义色彩,即一切从个人地利益出发,是赤裸裸地个人物质利益与个人权利地追求.然而英语中个人主义地内涵却是积极地,肯定地,即认为个人价值至高无上,强调自我支配和自我控制,反对权威、宗教、国家、社会及其他任何干涉和阻挠个人发展地外在因素.同时,个人主义又是一种价值体系,一种人性理论,甚至成了对某种政治、经济、社会和宗教行为地一种态度和倾向. 二、个人主义地本质 美国文化中地个人主义,能真正表述美国思想.它源自清教主义地理性原则,源自清教主义对个人自主地追求,是一种典型地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和社会哲学. 在英语世界里首先使用“个人主义”一词地是美国哲学家爱默生,他对个人主义大加渲染和推崇,认为它有益于个性地发展和社会地进步,其“没有政治者地政府才是牢不可破地政府” []地观点,早已渗透到美国民众地思想意识之中.如今,美国成了个人主义价值观地典型代表,这种植根于早期殖民时期及在开拓边疆时期得到发扬光大地自立精神一直延续至今,成为美国精神地重要组成部分.基督精神,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共同构成美国文化地三大支柱.但代表美国文化模式基本特征地个人主义却是直接、真实地涵盖了美国思想.个人主义成了美国人地最高理想及社会理想和世界观.对美国人来说,个人主义等于其生命攸关地身份认同.在美国文化地发展过程中,它成了美国思想地起点和归宿,构成美国文化地精髓. 三、个人主义地产生和发展 美国地个人主义是伴随着美利坚合众国地诞生而产生地?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在它地历史上曾经有多次移民地大潮,但给现代美国带来影响最大地主要是被“五月花”号载到北美大陆地英国人,这批移民主要是在英国大陆受到宗教迫害地清教徒?清教徒主张自己拯救自己,而传统地天主教认为个人只能通过教会?教皇或其他教主才能拯救自己,这从根本上违背了他们地利益?因此,早期清教徒受到了圣公会地迫害,被逼来到了美国?早期清教徒地主张实际上也就是美国民族精神地核心——个人主义地根源?可是当早期清教徒来到北美以后,却发现

第九讲 结构功能主义

第九讲结构功能主义 一,结构功能主义的特征及其思想渊源结构功能主义是二战后在美国崛起的最重要的社会学流派。从战后一直到60年代在美国社会学一直居于主导地位。 (一)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特征 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于1945年首先提出来的。在他的倡导下,结构功能主义在美国得到广泛的传播,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结构功能主义者尽管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分歧很大,但还是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1. 在研究层次上,结构功能主义通过强调 “系统”范畴而将社会结构和社会整体 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把研究重点放在 社会上。结构功能主义继承了杜尔干的 整体优先于个体的立场。 2. 在研究方向上,结构功能主义代表着一 种与历史进化论和传统因果分析论不 同的研究取向。在解释社会现象时,结

构功能主义强调和侧重的是社会系统 的现存结构及其在维护系统生存中所 发挥的社会效果。 3. 在研究主题上,结构功能主义致力于回 答的最基本问题就是,一个社会系统为 了维护其存在,有哪些基本条件必须得 到满足以及是如何满足的。 凡是有助于系统存在的因素、机制和过程都得到突出的强调和优先考虑,经 常使用的概念有:秩序、均衡、适应、 稳定、整合等,而相反的概念比如冲突、 压力、失调等,都未给予重视。有维护 现状的保守倾向。 4. 功能分析方法。 (二)思想渊源 1. 早期社会学家的影响 孔德、斯宾塞、涂尔干 2.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的影响 马林诺夫斯基(1884-1942)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现象最终根源于个人的那些长期存在和经常需要的生理和

心理需求。社会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制度、观念、信仰以及物质设施都与某项确定的需求相对应,是人们为满足特定的需求而创作出来的。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功能普遍性和功能不开缺少性两个假设。即功能普遍地存在于任何文化现象中,任何文化都发挥着不能为其它文化要素所代替的必不可少的功能。 布朗(1881-1955) 布朗师承涂尔干,强调社会的整体形状,认为功能分析不能脱离结构分析。布朗把功能活动定义为文化活动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对维持社会结构的存续所作出的贡献。因而文化现象所具体的功能不是满足了个人的需求,而是表现为它满足了社会整体的需求。布朗提出了功能统一性的假设。即社会整体是一个功能统一体,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不会产生不可调节的冲突。 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所提出的三条假设成为了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前提。 二,帕森斯的理论学说

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评析

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评析 摘要: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主要的思潮,本文对近代史上的文化保守主义的产生环境和根源加以分析,对“非典型”和“典型”的文化保守主义进行了简单的评价和区分,这其中“典型的文化保守主义”可以看做是儒家中庸思想的独特体现,是民族文化惰性的产物。在此基础上对“典型文化保守主义”在当代文化建设的借鉴意义进行了阐述。 关键字:文化保守主义;文化变革;国粹派;现代新儒学;文化惰性;文化态度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进程,一面是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古老中国的大门,中国的民族危机和国内矛盾的不断加深使中国所面临的“亡国灭种”的危机;一面是中华民族“睁眼看世界”学习西方的思想、器物,与列强抗争、争取民族解放的英勇历程。其中,中华民族为争取自身的解放和寻找建国的航向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主流。文化思潮的探索成为这一主流中的中流砥柱。不论是清末时期的洋务派思想、康有为的保皇思想、还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全盘西化思想,亦或是后期的国粹派思想和新儒学思想。可谓是流派众多、“百家争鸣”,让人联想到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的繁荣。 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思想的流变,其背后的主要推动力是社会环境所决定的,清末一场场对外反抗战争的失败和民初的政局动乱,封建割据势力纵横中国。在近代中国多灾多难的状况下,国人不得不一步步的反思,尝试过学习西方器物的方式却依然没有保全民族,仁人志士们开始尝试进行思想和文化上的反思和探索,一场遍及各各领域的文化运动在中国兴起。总结近代以来的各路思潮、流派,根本上都是在围绕对中西方文明或文化在中国体制和文化革新中所占的比重所做的探索,虽然各种思潮的立场不同、激进或温和,仁人志士都是怀揣着一颗赤子之心,为国家的出路思考。 在笔者看来,不同的只是“思变”的程度,当代评价顽固派思想,几乎是以“迂腐”、“冥顽不化”毫无生机可言。例如清末理学名臣倭仁,深受理学的影响,对于以恭亲王奕欣为代表的的洋务派痛加斥责,依然主张这“重人心轻技艺”,重谈“夏夷之防”①而对于以陈独秀和胡适的“全盘西化”思潮的评价也是“忘本”、“崇洋媚外”过于激进式的评论。现在分析则不难看出这两股思想处在了近代文化思想变革流变中的两极,在这两极两端也没有出现第三种文化变革的主张。 “思变”的程度在于思潮流派中代表人物对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心理接受程度。在以上两种思潮的特例中,其文化的根都是接受中国传统式的文化教育,而大相径庭的在于表现出来的视野和思想的开放度,这种现象可以归结为文化的根意识,在当代被解释为“我族中心主义”,中华民族的我族中心来源于狭隘的民族主义,过度的民族自信和优越感。中华民族的优越感古来有之,翻看每个民族的历史记录也都有表现,正像殷海光在《中国的文化的展望》所说的:“在通常情形下,一般民族或文化单位对于自己的风俗、习惯、制度、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理想,当期继续发挥功能时,总是有意无意持爱护的态度。笼统的说,如果一个国度就是一个文化单位而且这个文化单位就是这个国度,那么一国的国人爱护其国的文化毋乃一件自然而然的事。”②我国的仁人志士虽一直抱

浅析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

浅析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 摘要:个人主义是美国价值观念的核心,它的产生有其思想和现实来源,其渗透到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个人主义的推崇和奉行,对美国社会有利有弊。 关键词:美国个人主义独立 基督精神,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共同构成美国文化的三大支柱。但代表美国文化模式基本特征的个人主义却是直接、真实地涵盖了美国思想。个人主义是美国价值观的核心,在美国的文化思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对美国历史的发展道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个人主义的分析有利于加深对当代美国社会的了解。 一个人主义的内涵 个人主义在西方文化特别是在美国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个人主义”这个术语最早的用法是法语形式的“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作为一种个人主义思想体系及其理论,也即是西方的一种政治哲学和社会哲学。其主要内容是:尊重个人空间,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人奋斗,尊重人权。强调人是价值的主体,相信每个人都具有价值,高度重视个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发展。个人主义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人生哲学。个人进步,全在于自己的艰辛努力和不息奋斗;个人进步,也是自我价值实现的主要标志。反对权威,反对任何形式“不合法的”对个人的强制,尤其反对国家对个人不必要的控制。 二个人主义产生的原因: (1)历史渊源。 在美国,“个人主义”最早从法国启蒙运动得到启发,最初是唱着对资本主义和自由主义民主的颂歌而出现的。它成了一种具有巨大意义形态的象征性口号。最早的一批移民包括了来自欧洲的清教徒,他们认为上帝判断其选民的标准时个人在世俗世界中取得的成就,不希望遭到上帝的遗弃就应该通过个人努力获得成功。随后,伴随着西进运动和二战,个人主义实用性的优越性不断被证实,这一传统也被新一代和新移民不断得继承了下来。 (2)长久以来的独立意识传统。 首先,这源于东西方家庭观念的不同。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受伦理思想和传统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纽带更为紧密。代系之间教育和赡养义务往往持续终生。而西方人则视此为影响个人能力的发展。父母对孩子的抚养义务仅以法律规定的上限为终点。孩子成年以后,在经济和心理上都要与父母相分离。连至亲的不想过分依赖的美国人,唯有靠双手为想要的生活奋斗不止。其次,美国人非常重视隐私。所以他们严格区分私有空间和公共空间。在公共空间内,他们热情洋溢,和家人朋友亲密无间;而这些人一旦侵入他们的私有空间,这种私有性便会被打破,隐私权被侵犯。所以,美国人认为,社会是一个个独立的,各不相同,互不侵犯的个人组成。社交就是独立个体之间的交流分享,共同创造。 (3)移民国家的自我安全感的创造。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自美国建国以来以来,大量欧洲,亚洲、非洲、拉美的人民怀揣着“美国梦”离开本土。他们不安于现状,不相信命运,只相信自己的双手,希望在这片新大陆上大展宏图。随之而来的艰难困苦使他们内心的漂泊感油然而生。奋斗初期孤立无援的困境和由此形成的独立人格使得他们认为,归宿感和安全感的获得,只有通过谋求一片立足之地,让自己成为这个这崭新世界的一员,而方法只能是自强不息,自我打拼。他们坚信,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虚无缥缈的外力并不能为自己的成功带来帮助。移民一代的这种传统思想意味着人格的独立性和选择的自主性,与美国主流价值观相得益彰。 三个人主义在美国社会的表现 美国人对个人主义的推崇渗透生活的方方面。在服饰、饮食、政治领域、文学创作等方

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结构功能主义,名谓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实为一种广义的方法,这种方法只不过是社会学早已存在的对社会所做的普遍的、明确的科学分析的同义语,而这种科学分析方法,可以从功能主义开始说起。 一、理论发展: (一)早期理论渊源 功能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从生物学占据统治地位的19世纪发展起来的。那时有关人体、微生物以及遍布全球的动植物的知识不断增长。孔德和斯宾塞提出了功能主义的最基本原则:社会与生物有机体在许多方面是相似的。这一观念中包含了三个要点: 第一,社会与生物有机体一样都具有结构。一个动物由细胞、组织和器官构成;与其类似,一个社会由群体、阶级和社会设置构成。 第二,与生物有机体一样,一个社会要想得以延续就必须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例如,一个社会必须要有能力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得食物和自然资源,并且将它们分配给社会成员。 第三,与构成生物有机体的各个部分相似,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也需要协调地发挥作用以维持社会的良性运行。受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的影响,斯宾塞和他的追随者们都坚持任何系统都会自然地趋向均衡或稳定的观点,同时,社会中的各部分对社会的稳定都发挥了一定的功能。因此,从功能主义的视角来看,社会是由在功能上满足整体需要从而维持社会稳定的各部分所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 后来的一些学者吸收了“社会与生物有机体相似”这一功能主义的基本思想,并且对其进行了提炼和补充。从不严格的意义上可以说,孔德、斯宾塞开创了结构功能主义的先河。 (二)传统功能主义 1、强调社会的整体性质,即通过揭示带有整体性的“社会事实”研究各种人的行为和社会现象,而且他还把社会组织和价值系统对应起来,研究社会组织与价值系统的在联系。 2、杜尔克姆社会学的一个重点是社会团结和社会整合问题,他对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强调被后来的结构功能主义所继承。 3、杜尔克姆是第一个将因果分析方法和功能分析方法严格加以区分的人。杜尔克姆指出了功能关系和因果关系的不同,用实际研究和统计分析证明功能分析的重要性。 杜尔克姆的功能主义又影响了两个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他们二人给社会学提供了新的概念和分析方法,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在对土著部落社会中创造性地运用了结构——功能分析,为后来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 文化保守主义作为一种世界性与自觉性并存的文化现象,是对现代化过程所衍生的精神世界的迷失,是传统文化日渐衰落等现象的历史性反應。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是近代以来,面对西方文化冲击而形成的捍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价值的思想潮流。本文结合改革开放之后的时代转向与传统文化的特征,分析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文化建设的积极与消极影响,提出规避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消极影响的措施,在开放的大格局中理性对待并创新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本民族特色,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传统韵味。 标签:文化保守主义;中国传统文化;思潮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质与内在发展的需要,开放的格局吸引了众多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国的文化主体面临着主流价值选择、民族根性和民族认同感加强的形势。在此文化背景下,文化保守主义学派捕捉契机重整旗鼓,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全国性“国学热”,“崇儒反马”思想理论甚嚣尘上,试图以儒教代替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并出现反对中国文化的“西方化”等思潮。 一、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分析 改革开放后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再次兴起对社会的影响,不能简单地持肯定或者否定态度,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与社会现实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要警惕文化保守主义对社会和个人的消极影响。对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评价全面而深刻,温和不偏激,防止陷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困境。 (一)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有利影响分析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引起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注重从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有利资源来重构自身与社会的精神家园,尤其在学习国学的过程中对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文化素质的培养以及情操的陶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预防“急性病”与“人失其性”的危机。文化保守主义学者的倡导不仅有利于塑造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以助于社会稳定与幸福,而且促进了在新时代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有利于对民族根性和民族身份的强化,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豪感,形成自身的文化软实力,抵御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侵略,使西方霸权主义以及西方文化殖民主义成为泡影,在全球文化浪潮中保持自己民族特色与传统,避免文化“失语症”,拥有自己的文化话语权。 (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分析 首先,文化保守主义学者宣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引起对传统文化的回

文化相对主义的善与恶

文化相对主义的善与恶 摘要:文化相对主义不仅是一个哲学概念,也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基本理念。其主流思想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西方学者对于文化和社会的理论进行的重新思考。作为一个理论而言,文化相对主义有着其善的一面,它倡导以平等的视角去看待每一个文化,并尊重其他文化,以达到所有文化的和谐共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理论逐渐落后于实践,并且它的特征也导致一些如文化相对独立缺乏交流等危机的产生。本文以文化相对主义的善与恶为主题,以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为例子,来分别就文化相对主义的善或恶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的积极和消极作用进行论述,并对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利用好文化相对主义提出意见。 关键词:文化相对主义;善与恶;发展;中华文化;繁荣 一、文化相对主义概述 文化相对主义是就如何考察、比较、看待和评价异质文化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可以概括为“文化是相对的”这样一个命题。其中的“相对”在文化哲学角度来看,就是有指有条件的、暂时的、有限的,亦即没有稳定的规定性。文化相对主义所谈的文化的相对性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某一种文化的整体或者它的方方面面都不是绝对必然如此,其它文化更不必绝对如此。这种相对性在有异质文化相比较的情况下才显得比较明显。另一种指文化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因为不存在一个适合于所有文化的、客观的、统一的评价标准。 文化相对主义的概念由来已久,早在古希腊时代就有哲人提出文化相对主义的思维,有学者认为18世纪德国哲学之父黑格尔所提出的尊重所有文化共同体的独特价值,是近代文化相对主义论调的理论渊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以美国人类学家弗朗兹·博厄斯为代表的西方学者怀着对种族主义、文化殖民主义的厌恶和对落后国家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开始对文化和社会的理论进行重新思考,他们热衷于社会和文化的内部分析构造理论,承认非西方文化的客观合理性,否认文化的高低比较方法。 这一思潮下的文化相对主义特征是:(1)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它独特的发展过程,由它所处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人们的行为所决定;人们在这种文化中生活,同时也以自己的交流和创新行为丰富着这种文化。(2)由于每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个文化的独特之处都不会相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观,各民族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所有评价标准都是相对的。(3)一种文化的内容只能放在这种文化的整体中来理解和评价,只能在它本身的价值体系内用它本身的价值标准来衡量。从这三点特征中显现的文化相对主义主张是,人们在对待不同文化时要相互理解和尊重,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的交流。 文化相对主义在提出当时的先进性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其对当代的文化发展,交流也起着积极的作用。简单概括来说,文化相对主义的善,就是其优点以及对文化所具备的意义。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中美不同文化背景下价值观念的差异及其文化根源 每个人,每个社会团体,每个社会阶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价值观通常指人们对于一些重要事物,一些基本行为准则的主观判断的基础,并以此来获取知识,掌握技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等等。简而言之,价值观念属于主观意识形态范畴,它涉及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看法以及对不同事物的取舍态度和标准。比如说,在中国社会,人们提倡和推崇的是“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价值观念,而在美国,这一价值取向却几乎没有市场,美国人信奉的“先为自我,我再帮人”;在中国人心目中,国家民族利益是至高无上的,其次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集体的利益,最后才会考虑自己的个人利益;可是在美国人看来,占第一位的是民主、自由和国家的利益,占第二位的是对物质财富和个人幸福的追求,第三位才是热情好客以及对他人的帮助。价值观念既属于主观意识范畴,就离不开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中美两国由于在政治、历史、地理风貌和经济形态等众多领域的差别,在对许多社会问题的看法和价值取向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实际上反映的是各自文化渊源的差别。在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关于文化差异中国学习者感受最深的就是集体主义观念和个人主义观念的冲突。本文将从这两种文化价值观所体现出的语言文化现象及其产生的历史文化根源进行剖析。 一、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及其语言文化反映 所谓集体主义(collectivism) ,简而言之指的是一种强调集体和国家的重要性,强调集体利益应该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的文化价值观念。它认为,人是集体中的一员,离开集体,个人几乎无所作为或者作用很小,所以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必须重视合作和集体的力量,任何事情必须多为他人考虑,要珍视友谊和家庭。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 与此相反,认为个人虽然离不开社会集体,但是正是由于个人对自我利益和幸福的不断追求才最终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所以在社会事务中应首先考虑个人的幸福和需要。个人主义也认为人离不开社会,它也看重人际关系,但是它强调的是一种松散的社会人际关系及结构。我们不能笼统地把集体主义看成是忽略个人作用的混合体,也不能偏执地认定西方人所推崇的个人主义就是“自私自利”。下面我们来看一些中美文化交际中有关的一些事例。著名美国社会研究专家邓炎昌教授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曾谈到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几个中国人到一位比较富裕的美国人家里去做客,主人引他们参观自己的住所,中国客人说:“你们的房子多好啊,非常漂亮。”主妇听了十分高兴,按美国习惯笑着回答说:“谢谢”。有些中国客人对她的回答感到意外,后来,在餐桌上谈话时,主人对大学毕业不久的中国女翻译说:“你的英语很好,很流利。”女翻译谦虚地说:“不! 不! 我的英语说得很不好。”主人没想到她会这样回答,感到有些迷惑不解。[ 1 ] 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念迥异,使得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时常会产生误会,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问候语上,中国人如果外出路上碰到朋友,会关切地问道:“上哪儿去啊!”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 ? 或者Where have you been ? 大部分美国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心里可能在说It’ s none of your business ! (你管得着吗?) [ 1 ] 通常,美国人的问候语很简单,如果是碰到第一次见面的人,用How do you do ? 如果是熟人,会说How are you ? 或者干脆是Good morning/ af ternoon/ evening。宴客会谈习俗中,如果是两个中国人,谈话很可能是从这样的问题开始的“, 你们家的汽车真漂亮啊,在哪儿买的? 花了多少钱呢?”如果在客人家里碰到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学期填空题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学期 填空题 1.严复翻译的几部世界名著将西方19世纪主要思潮的一部分介绍到中国来,《天演论》(赫胥黎原著《进化论与伦理学》)把进化论思想带进中国。 2.从晚清开始的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观念变革,首功归诸。 3.清末维新运动中形成了以为代表的早期白话文运动。 4.清末小说成绩最突出的是谴责小说,四部代表作是: 的《》、 的《》、 的《》、 的《》。 5. 1915年,陈独秀创办《》,次年9月改名为《新青年》。 6.五四新文化运动是高举“”和“科学”旗帜批判旧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7.五四时期新文化阵营先后与林纾、学衡派、等文化守旧主义者进行过论争。 8.新月社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新文化团体。 9.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一文中提倡“用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 10.、儿童爱、自然爱合成了冰心“爱的哲学”。 11.朱自清把五四时期的新诗分为自由诗派、格律诗派和。12.20年代田汉最成功的剧作是《》和《名优之死》。 13.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 14.除夕将近的空中,/飞来飞去的一对凤凰,/唱着哀哀的歌声飞去,/ ,/飞来在丹穴山上。 15.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16.悄悄的我走了,/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17.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18.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 ,/二者皆可抛! 19.嫩绿的芽儿,/和青年说:/“!” 20.灵台无计逃神矢,,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21.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 22.我冒犯了人们的指谪,/ ;/我怎样欣慰而胆寒呵。 23.“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变革观念都是由提出的。 24.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次年9月改名为《》。25.五四时期新文化阵营先后与林纾、学衡派、等文化守旧主义者进行过论争。 26.是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新文化团体。 27.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辞《敬告青年》中首倡“科学与并重”的口号。 28.周作人在《》一文中提倡“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 29.母爱、、自然爱合成了冰心“爱的哲学”。 30.朱自清把五四时期的新诗分为、格律诗派和象征诗派。31.20年代田汉最成功的剧作是《》和《获虎之夜》。 32.月光恋爱着海洋,/ 。/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 33.除夕将近的空中,/飞来飞去的一对凤凰,/ ,/衔着枝枝的香木飞来,/飞来在丹穴山上。 34.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35.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 36.我不知道风/ ——/我是在梦中,/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文化的多元化与全球化(中英翻译)

文化的多元化与全球化 在最近的一次学术会议上,费孝通先生曾经讲过这么四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以为这就是所谓文化多元的很好的表述,讲得更简单一点,也可以用《论语?子路》所载孔子的一句名言:“和而不同”。 事实上就其原意而言,“和而不同”这个古训在我们的先人那里也确实是就个人之间的价值多元而言的。包括孔子在内的古代先贤在“华夷之辨”这类“文化间”问题上一般都主张以华化夷,很少人有华夷价值平等的主张。“和而不同”本是主张华夏内部各种学派、思潮、观点和价值偏好应当“各美其美”,真正爱好中国文化的人不会不知道这一点!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多元化就意味着“自由优先于文化”。 有人说自由只是“西方传统”,其实,如果所谓自由传统是指类似哈耶克等人写的大部头著作,那么在西方人为自由而斗争的时候,他们也没有;如果是指人类对自由的一种本能的追求,那么这是普世相通的。 因此在全球“一体化”的阴影下,提倡“和而不同”的原则,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加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宽容,开通和拓宽各种沟通的途径,也许是拯救人类文明的惟一希望。 当前,人类面临着一个重大问题: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科技标准化,媒体传播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人类几千年来创造的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否有可能得以幸存并得到发展?多元的文化生态是否可以得到保护和保存?每当历史转折关头,人们总习惯于回归自己的文化源头,去寻找新的途径。 目前,尊重差别已成为许多人的共识。意大利著名思想家和作家恩贝托·埃柯在1999年纪念波洛尼亚大学成立900周年大会的主题讲演中提出,欧洲大陆第三个千年的目标就是“差别共存与相互尊重”。他认为“人们发现的差别越多,能够承认和尊重的差别越多,就越能更好地相聚在一种互相理解的氛围之中”。 由此可见,无论是为了维护一个多元文化的和谐社会,还是为了认知方式本身发展的需要,重视“差异”,坚持“和而不同”原则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却并不容易,主要障碍来自当前盛行的两种思潮:第一种思潮是全球主义意识形态,包括普遍主义、新雅各宾主义、新保守主义等;第二种思潮则包括绝对民族主义、文化相对主义、文化孤立主义等。 In a recent academic conference, Mr. Fei Xiaotong once said so four sentences: "its beauty, of beauty, of sharing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world Datong" I think this is the so-called multicultural good representation, speakingmore simply, and can also be used to set Confucius Analects Zi Lu "famously:" different ". In fact, the purpose of the original intent, "and different" The old saying in our ancestors indeed between individuals in terms of the value of the yuan. The ancient sages Confucius including Hua Yi "kind of" cultural "issue generally advocated in China of barbarians, few equal the value of Hua Yi advocate. "And the" advocate the China internal various schools of thought, thoughts, views and value preferences should "each of its beauty" true love Chinese culture does not know it! In this sense, cultural pluralism means "freedom takes precedence over culture. Some people say that freedom is the only Western tradition, in fact, if the so-called liberal tradition refers to similar tomes written by Hayek et al, then the the Westerners struggle for freedom, they did not; human freedom ifpursuit of an instinct, then this is a universal interlinked. Under the shadow of the global "integration" advocate "and different" principl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diversity, strengthen understanding and tolerance between people, opening and broadening the variety of ways to communicate, and perhaps save mankind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