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论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论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论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论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作为商品输出国的中国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同时资源的大量开采,各种工厂的兴起,造成了中国乃至世界环境的大患,为了延续人类生存的继续,适量开采,倡导经济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当今世界必须正视且严肃对待的难题。

中共“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 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报告》为我们提出的基本要求。

所谓的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利用又同时主动保护自然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

基于目前世界人口众多,生活物资稀缺的现状,我们深知生态文明是长期艰巨的建设过程。发达国家上百年出现的污染问题,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集中出现。因此,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双重任务和巨大压力,既要保证人民生活的基本要求,又要坚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的恢复。这决定了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那么怎样让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更加完善的共同发展呢?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实质上并不冲突。其本质都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但结合资源有限而人类欲望无限的现实,在实际操作上确实存在着很大的难度。结合现今实际情况,已有一些举措在实践中取得了效果,尚有一些举措缺乏实践环境。

1、加强教育和学习,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一种平等和谐的统一关系。我们必须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吸取教训,把促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与保证未来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实践表明,过去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是不负责的行为, 将会为子孙后代带来惨痛的代价。

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向前发展,生态文明将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文明形态。应深入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和环境法规,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大幅度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力度。与此同时,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 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行动,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应履行的道德义务与责任。

2、支持文化创新,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要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森林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绿色消费文化等生态文化, 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政绩观、消费观, 并使之广泛渗透到社会、经济、科技、法律、政治以及伦理等领域, 为经济社会的生态化发展提供智力与精神支持。

3、发展现代循环经济

发展现代循环经济就是实现国民绿色经济,解决经济增长和生态破坏之间矛盾的有效出路。现代的循环经济,包括从源头预防污染物产生,从消费降低废物排放,从处理增加利用效率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改变传统工业生产中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高污染”,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努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淘汰落后生产技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实现结构节能。大力提倡生态科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4、增加对生态、环境的投入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环保投资就达到GDP的2%,英国2.4%,日本1.8%- 2.9%,

到1992年美国达到了2.5%,而中国到2005年才达到1.3%。“十一五”期间规划的投入比例是1.5%,中国生态、环境投入总量不足,加之有效投资率低和投资保障制度不完善,以致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目标难以实现。应当根据引进庇古税等有效的方法约束生态破坏行为,并增加环境治理的财政收入。用法律以及各种规章制度清晰的明确政府、企业、社会、公民对环境保护的责任、义务,并全方位增加对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投资。

5、树立正确消费观,节能减排

人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杜绝浪费。这要求人类摒弃过度挥霍性消费的享乐主义,而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进行适度消费,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间的物质交换,使得生产消费的消耗最小。资源的使用和环境的破坏都基于人类的欲望,因此以节俭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目标的适度消费必定能够大幅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持续性、公平性及和谐性,追求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转变观念,由征服自然变为尊重自然,由索取自然变为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选择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生态文明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共同繁荣,和谐相处,持续发展的文明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当前的客观需求。

建设生态文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导航仪和方向标。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价值理想和目标追求,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环境生态等方面的沉重代价。从总体上讲我国的发展还是粗放的、外延的、初步的,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较为突出,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表现得尤其明显。实践证明,那种以追求GDP为目标、以资源消耗为依托、以环境污染为代价,以廉价劳动力为优势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经济发展方式往什么方向转,就是要朝着建设生态文明的方向转。生态文明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思想理念、价值取向、评判标准、目标方向、路径选择。新的发展方式必须体现渗透生态文明的精神,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有利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有利于实现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与生态权益的有机统一

建设生态文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和途径。建设生态文明孕育新的发展机遇传统经济理论认为,严格的环境保护必然会增加生产成本、降低企业竞争力。长期实践证明即环境保护能够刺激技术创新,减少费用,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优势。建设生态文明为推动技术创新步伐、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力。建设生态文明蕴藏新的经济增长点,推了以环境保护和治理为主的环保产业,以资源回收再利用为特点的循环经济以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为基础的低碳经济,以有机无公害产品为主打产品的绿色产业,以高新技术、知识经济、总部经济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拓展了新兴产业的成长空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空间、突破贸易壁垒的国际市场空间。建设生态文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加大对生态环境整治项目、新能源开发项目、农村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既能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能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无论对眼前还是长远,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五位一体的高度把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从“五位一体”的高度把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 展的关系 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联合课题组 2013-05-13 09:13:31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3年05月09日编者按 为学习领会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与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联合组成课题组,就“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专题调研和文献研究,形成了《从“五位一体”的高度把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课题成果。今日特刊发这篇文章,以飨读者。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明确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了党章。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党和国家的战略层面,需要我们对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使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和各方面工作,全方位建设美丽中国。 一、把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需要克服模糊认识 新世纪以来的十多年,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可持续发展能力要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

路。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些战略部署落实到具体的环保工作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成效,为经济较快增长、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必要支撑和保障。 但也要看到,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发达国家一两百年间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改变,压力还在加大。例如,在资源的可持续性上,中国向世界贡献了7%左右的GDP总量,却消耗了15%左右的世界能源。在大气污染上面,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负荷巨大,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为2267.8万吨、2273.6万吨,均居世界第一,工业粉尘排放量为1277.8万吨,已远超环境承载能力。其中,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辽宁中部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等已经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突出的12个重点区域。我们对形势的严峻性必须有充分认识,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意识,继续为保护和改善环境做出不懈努力。 制约环保工作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既有主观问题也有客观问题,既有思想因素也有机制因素。表现在部分党政领导干部中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和不当思维模式,缺乏对发展与环保这两者之间关系的科学把握,以致产生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 一是将发展与环保视为对立关系。这表现为一种典型的代价论思维,认为在一个时期内,为了实现经济发展必然要牺牲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是一种必要的代价,没有这些代价,就没有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因此,在

试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试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国家治国理念的一个新发展,是根据中国国情条件、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做出的正确决策。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刻洞察,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国际化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 生态,一般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存在状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一次顺应世界潮流的新选择。作为一种基本的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对当代中国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实践性提升,它将通过多种渠道对发展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重大的引导和调整,进而引导国家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前进。 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科技等各个领域,它涵盖了全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涵盖了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内容。生态文明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重点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植根于自然界之中,根植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之中。从性质上来讲,生态文明是一种文化伦理观,是用于指导全社会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形态。中共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到了发展目标的高度,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历史主动精神。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增加投资和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很快,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如果生态系统不能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调研报告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调研报告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调研报告 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环境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两者“双赢”,已成为全社会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常山县_镇实际,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_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现状 位于“中国胡柚之乡”的常山县城北郊的_镇,是衢州市四大强镇之一,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矿藏资源,现已探明的石灰石储量为10亿吨,石煤储量3亿吨,无论在储量上还是品位上均居全省首位。依托资源优势,建材、轻钙等资源消耗型企业发展迅猛,目前全镇有工业企业96余家,其中水泥企业3家,轻钙企业10家,石灰立窑12家,石灰生产加工企业20家等,到20xx年,全镇工业生产总产值已经达到14.5亿元,工业利税达到3800万元。但是,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原有土法烧制的土窑,石灰加工棚、一批石灰石石煤破碎点磨粉点,吃进矿石,也“吐”出了大量的烟尘,加上水泥、轻钙企业、石煤开采企业的环保投入和管理不到位,使_镇成为全省有名的污染重灾区,老百姓深受环境污染之害,环境污染纠纷频繁发生,极大的阻碍了_镇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当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种: 1、区域生态环境意识淡薄。一方面,当地群众环境保护意识较为淡薄,_镇几十年的污染现状使得当地老百姓对环境污染都习以为常,只有当自身利益受到直接损害时才会去寻求赔偿和保护;另一方面,绝大部分当地企业主缺少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愿意在环境保护设备方面增加投入和加强管理,甚至经常性闲置环保设备并偷偷排污,往往牺牲和破坏环境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还有当地基层不少镇村干部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不够协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区域生态破坏现象比较严重;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太大且产生二次污染;资源破坏和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大气环境、水环境的污染比较严重,环境质量低劣。但区域经济

论文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是指科学向上的生态发展意识, 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 和谐的生态发展环境, 全面、协调、绿色发展的态势, 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发展, 以及由此保障的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是绿色发展战略向人们展示出的一种崭新的价值取向。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的思想战略: (1)生态文明揭示了绿色发展战略的深刻内涵;(2)绿色发展战略拓展了生态文明的建设领域;(3)探索促进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生态文明揭示了绿色发展战略的深刻内涵 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 不仅需要以物质文明为基础、精神文明为指导, 更需要以生态文明为支撑。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绿色发展战略的本质特征。长期以来, 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是以物质文明为中心的, 这本来无可厚非, 但当物质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阶段后, 人类文明出现了片面、畸形发展的态势。近二百年来工业社会的发展, 工业废弃物无情地排放、倾泄,改变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 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人类生产活动与社会交往的规模和手段每一次质的飞跃, 都将伴随着这种危机由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全球环境问题的产生、恶化和尖锐化表明, 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繁荣”, 只能是短暂、表面的现象, 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由此可见, 绿色发展观念是人类在遭到“大自然报复”后长期反思的产物,是人类走出困境、摆脱危机、求得永续生存和发展的科学战略, 也是当今可供人类选择的唯一途径。

二、绿色发展战略拓展了生态文明的建设领域 绿色发展战略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以科学技术为内核、以社会文明为基础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这一发展模式客观上为生态文明及其建设注入了新的内涵,从而拓展了生态文明的建设领域。 首先, 绿色发展战略强调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表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从而赋予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历史重任。“绿色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发展, 发展取决于人的素质。人是发展的主体和动力, 也是最终的目标。在生态环境问题上, 人是最大的污染源和破坏者, 同时又是治理污染和恢复生态环境的最终决定力量。在全球面临生态危机, 人类又要追求生存和发展权利的时候, 人类一方面不能凭借手中的技术和力量去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 而另一方面又必须去深入挖掘和利用人类自身智慧, 去开拓新的资源。以人的智力资源开发利用为发展基础的时代, 就是人类社会文明素质极大提高的时代, 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提高全民的思想文化科技素质。 其次, 绿色发展战略强调要以科学技术为内核, 表明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来促进社会与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 才是高质量的和绿色的发展, 从而拓展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现代文明的基石, 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杠杆。科学技术不仅可以改变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且可以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今天我们要积极保护资源、合理而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资源, 实现“向自然索取速度”与“自然界恢复速度”的绿色平衡, 确保生态价值的增殖, 建立科学的“天人合一”

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效益

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效益摘要:环境保护的生态经济效益是潜在的、难以计量的,有的是直接的,有的 是间接的。环境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普遍引起了国内外环境专家和经济 学家的重视。如何处理环境保护的经济效益及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成为当 今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环境保护;生态经济效益;环境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s ecology economic efficiency is latent, measures with difficulty, some are direct, some are indirect.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economy are coordinat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question to cause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nvironment expert and economist's value generally. How to process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the coordina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environment relations into now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key question. 当今全球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人类已经从征服自然、掠夺

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展望

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 未来发展展望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班级:14级汉语国际教育班学号:xxxxxxx姓名:xxxxx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展望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可持续发展道路为目的,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生态文明是一种发展理念,指的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物质文明得到满足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拒绝对大自然进行野蛮与粗暴的掠夺,积极建设和认真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 随着中国社会进步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但自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实行主要依赖增加投资和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导致了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使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森林资源锐减,沙漠化加剧,水资源污染,大气污染,物种多样性减少,人口压力等方面。 在这样一个发展艰难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实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但我们清醒地看到,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发展后劲不足越来越突出。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创造1万美元价值所消耗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近5倍。目前我国不足40%的城市生活生产垃圾能够按环保的方式处理,三分之一的土地遭遇过酸雨的袭击,主要河流中一半以上的水资源完全不可用,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没有纯净的饮用水,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我们面临着残酷的社会现实。人口压力大、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系统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宣告着生态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面对如此严重的生态问题,党和政府也意识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大上,党中央就创造性的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上,把“建设生态文明”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作出战略部署;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和十八大上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 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未来展望

论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

论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随着经济建设的大力推进,生态问题日渐突出,然而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基本依托,经济发展的模式必须与生态的具体状况相适应,否则, 生态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困境将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明晰生态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及影响,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协调生态问题、经济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在矛盾,这将对解决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产生积极的现实意义。因此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奋斗目标! 关键词: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发展小康社会 第一章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进入二十世纪,人类进入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通过对资源的过度利用,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造成了诸多的资源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可以说人类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处理好经济与资源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成为人类发展的重要问题。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生态文明建设,这二者能否兼顾?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一定是矛盾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改善可能有助于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 1.1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是彼此依托、互相推动的。一方面21世纪所提倡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成本的一个部分,因而生态文明建设保护成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经济发展速度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持续生产能力,因而保护和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我们今天所说的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不只是单单的保护,或者是消极的防治,而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要求人类倒退文明来保存自然的原始是荒谬可笑的。今天的环保不但不能要求经济停滞不前,还恰恰需要经济持续的力量为环保提供物质上、技术上的条件。由此看来,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保护是相辅相成、唇齿相依,是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的。 1.2推进经济建设必须保护生态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我们生活的生态文明建设,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要在这里生活。我们发展经济破坏了生态生态文明建设,有些破坏是无法弥补的,是对子孙后代的犯罪。现在世界各国都已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大力发展绿色工业,无公害产业。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大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更应该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生活空间。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为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保护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战略。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生态文明建设,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1.3推进经济建设必须保护生态是自然规律的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自然生态文明建设受到了严重损害,那么我们将受到自然的严厉惩罚。重大的洪涝灾害都是破坏生态文明建设造成的必然结果。自然规律是无情的,谁侵犯了它谁将受到它的报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发展经济过程中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第二章我国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工业经济取代农业经济后,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大幅增加,同时工业生产所产生的废水、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刘 婷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430200)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两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我们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文章结合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就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提出自己的思考建议。 关键词:生态文明 经济建设 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随着资源的枯竭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也越来越显的重要和紧迫。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但是要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必须要协调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两者的关系,做到统筹发展。 一、 生态文明概述 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 )是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体现。包括对天人关系的认知、人类行为的规范、社会经济体制、生产消费行为、有关天人关系的物态和心态产品、社会精神面貌等方面的体制合理性、决策科学性、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性、行为自觉性、公众参与性和系统和谐性。王朝全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称,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文化伦理形态[1]。对于什么是生态文明,学者们的具体表述各有所长,但大多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乃是生态文明的基本要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列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此次会议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十八大把“美丽中国”彰显了国家对于生态文明的重视力度。,,以何为标准列为单独论述对象做了详细阐述发展高度的设定也体现了我国对后代的顾忌和贯彻社会公平、“五位一体”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有关于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决心。伴随着经济生活中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日趋严峻只有经济发展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关联也吸引了国内相关领域学者日益密集的关注。“五位一体”思想的深生态建设良性互动才能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两型社会的建立以及入实践、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取得的一切积是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共生、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物质与精神成果极、进步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包含社会机制和制度、经济和产业、科学和技术、观念和意的总和。一般来讲,形成促进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和运行条件。生态文 明建设是一识等各个领域,不仅涉及到技术和产业结项跨越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各个领域的 一个多维系统结构,另外还需要依靠制度体系来作为而且还涉足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 值观,构调整,经济才会实现永人类社会才会长远发展,,只有这么方方面面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法 律依据以选择内涵式发展,续增长。生态文明中的经济形态,首先要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开始经济的绿色外延式发展为辅。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成的经济发展方式转文研究方式为主、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发展低碳经济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意义、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两者相,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将此理念从实践上得以 升华和加深的体现、同时兼,,是理论指导与实践践行的完美结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调解人与自然关系得益彰是对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上的重要,,以科学的发展来替代非科学发展顾生态变革和社会变革才是前者的发展能够有,,也正是由于科学发展观给予生态文明建设以正确的理论指导体现,建设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可持续发展强调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序稳健进行。保持 生物资源多样兼顾环境保护和自身发展的协调性,人们要掌握好对自然资源的开釆度,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求经济发展中的社会与生态代价最小化。性小康社会的建,,战略要求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小康社会建设理念想吻合、另一方面更强调人们精神生活的享受、人文素质,立不仅包含生活水平的提升、经济整体飞速发展为人类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这就需要我们改善现今存在的恶劣环境问题,,的提高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明确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党章。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党和国家的战略层面,需要我们对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使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和各方面工作,全方位建设美丽中国。但也要看到,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发达国家一两百年间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改变,压力还在加大。制约环保工作发展以及生态1 / 3 视发,因素也有机制因素。其一文明建设,既有主观问题也有客观问题,既有思想,城镇化发 展进程中没有必要过多重视资源在工业化、展与环保为对立关系因此,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其二,视发展与环保节约和环境保护,过于重视反而会损害经 先发展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发展、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还要走,甚至引发更多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这种承受底线”就会不断挑战社会的的老路,现实的和可持续性的发展路径。其三,视发展与环保思路显然不是真正的科学的、 和重、急和缓,必然造成手硬一有程度上的轻重关系,在每个具体问题上都强调轻各具差异。这三种观点各自不同、的结果,往往是两手都没抓好。从表面上看,手软其实,它们内含一种共

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吕风霞 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始终是人类社会的主旋律,但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充分顾及人民群众生存环境的基础上,保持生态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规模的基本平衡,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经济发展必须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严重失衡。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20多年的时间内集中出现。就我省而言,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快速增长,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也已接近饱和。如果到2010年,GDP在2005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即使万元GDP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低35%,全省的污染物排放总量也将是2005年的1.3倍。这将远远超过我省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为新的发展腾出环境容量和空间。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必需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上狠下功夫。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是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产业体系的首要环节。只有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下决心淘汰那些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生产能力,严禁新上那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缓解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才能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努力实现增产减污。 经济发展必须顾及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发展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但是,发展绝不等同于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要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真正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国外的经验教训和国内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不能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过去那种拼资源、拼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不计环境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对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带来了极大损害。这种所谓的发展,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子孙后代,实际上是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最终是不可持续的。 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价值理念,实现以环境换取经济增长向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转变。绿水青山

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概念 (一)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之后的相对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类改造生态环境、实现生态良性发展成果的总和。狭义的生态文明着眼于人类同自然的和解,而广义的生态文明还要求实现人类本身的和解。 (二)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不是一个概念。经济增长只是一种物质的吸收和累积所表现出来的数量性增加,而发展是一种质量性的改进和潜力的实现。通过从有限的环境中吸取和积累物质而达到的经济规模的数量性增加是不可持续的,而质量性改进和潜力的实现则可永远持续。 (三)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前提和生命线。党的十七大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这是把科学社会主义同中国基本国情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得出来的马克思主义论断。 结论:科学发展是以绿色、和谐发展为核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时政 目前,全球气候大会在南非德班举行,备受关注。大会进展并不那么顺利。欧盟从谈判一开始就提出所谓“路线图”计划,提出有条件签署《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要求在2015年前制定涵盖主要经济体的新法律框架,并于2020 年实施。美国则称只有主要经济体都加入量化减排协议之后,美国才会加入。日本、加拿大、俄罗斯会谈前就明确提出不加入《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坚持双轨制,坚持《京都议定书》,坚持《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非政府组织也强烈要求环境公平,呼吁发达国家承担历史责任,在气候变化方面展现领导力。发达国家在自身减排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支持的政治意愿不足,是影响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努力的最主要因素。这归根结底,都是经济利益的驱动造成的。可见,现如今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全球环境的恶劣形势,但要真正做到在生态文明基础上发展经济,是难上加难的。全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二、辩证统一的关系 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是须臾不可脱离的。离开生态文明单纯地去抓经济发展,不仅不会成功,反而会使经济发展远离既定的目标。同样,离开经济发展来谈生态文明,也不会有真正地发展。 (一)生态文明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生态文明建设》测试题 1-20单选题(每题2分) 1、资源和环境是经济社会( B)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和环境的支撑。 A、全面 B、可持续 C、又快又好 D、协调 2、建立和完善环保立法和独立执法监察体制体系建设。加快环境保护立法、执法、监督的动态机制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环保独立执法监察体制体系建设,把人和自然关系纳入制度化、( C )轨道。 A、民主化 B、规范化 C、法制化 D、有序化 3、循环经济的特征是( B )。 A、能量梯次使用 B、以上都是 C、物质闭路循环 D、以上都不是 4、( B)的核心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A、低碳发展 B、绿色发展 C、循环发展 D、生态发展 5、( A )作为当代乃至我们长期追求的目标,受到全世界不同制度国家的普遍关注,成为时代潮流。 A、生态文明 B、生态文化 C、生态和谐 D、生态精神 6、“生态文明是自然、人、社会价值的生态定位和选择”是以下面哪个视角在对生态文明进行界定?(B) A、世界演化图景的视角 B、价值论视角 C、社会文明的研究视角 D、文化形态的视角

7、2008年1月29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 C )次集体学习时间明确强调“贯彻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协调”。 A、四 B、二 C、三 D、五 8、以下哪项不属于生态环境问题的特征?(B) A、艰巨性 B、人文性 C、长期性 D、复杂性 9、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在哪个方面彻底转型?(B) A、两者都不是 B、两者都是 C、经济结构 D、能源结构 11、(A)是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强烈的精神信仰,是一种理性的、具有生态智慧的信念。 A、生态精神 B、生态文明 C、生态和谐 D、生态文化 12、“生态文明要求转变传统工业化生产方式,提倡清洁生产”属于下面哪个层次?(A) A、生产方式层次 B、物质层次 C、生活方式层次 D、以上都不是 13、通过认识和实践,形成(D)和生态相结合的生态化理论。 A、自然哲学 B、社会学 C、伦理学 D、经济学 14、佛教认为,生命中的行是( B ) A、一种思维活动 B、生物行为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十八大把“美丽中国”列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得目标。此次会议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发展,以何为标准列为单独论述对象做了详细阐述,彰显了国家对于生态文明得重视力度。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五位一体”高度得设定也体现了我国对后代得顾忌与贯彻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决心。伴随着经济生活中资源与环境问题得日趋严峻,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得动态关联也吸引了国内相关领域学者日益密集得关注。只有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良性互动才能实现社会得持续发展、两型社会得建立以及“五位一体”思想得深入实践、生态文明就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得关系所取得得一切积极、进步成果得总与,就是实现人与自然与谐共生、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得物质与精神成果得总与。一般来讲,生态文明包含社会机制与制度、经济与产业、科学与技术、观念与意识等各个领域,形成促进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得环境与运行条件。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一项跨越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各个领域得一个多维系统结构,不仅涉及到技术与产业结构调整,而且还涉足人们得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另外还需要依靠制度体系来作为法律依据,只有这么方方面面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人类社会才会长远发展,经济才会实现永续增长。生态文明中得经济形态,首先要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开始,以选择内涵式发展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成得经济发展方式转文研究方式为主、外延式发展为辅。经济得绿色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发展低碳经济 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得意义、建设生态文明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得体现、科学发展观就是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将此理念从实践上得以升华与加深,两者相得益彰,就是理论指导与实践践行得完美结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调解人与自然关系,同时兼顾生态变革与社会变革,以科学得发展来替代非科学发展,就是对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上得重要体现,也正就是由于科学发展观给予生态文明建设以正确得理论指导,才就是前者得发展能够有序稳健进行。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可持续发展得必然要求、可持续发展强调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人们要掌握好对自然资源得开釆度,兼顾环境保护与自身发展得协调性,保持生物资源多样性,力求经济发展中得社会与生态代价最小化。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得战略要求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小康社会建设理念想吻合、另一方面,小康社会得建立不仅包含生活水平得提升、经济整体飞速发展,更强调人们精神生活得享受、人文素质得提高,这就需要我们改善现今存在得恶劣环境问题,为人类生活提供一个良好得环境。 党得十七大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得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党得十 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并列,明确了 "五位一体"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党章。生态文 明建设,上升到党与国家得战略层面,需要我们对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得关系作进一 步深入得研究,使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与各方面工作,全方位建设美丽中国。 但也要瞧到,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与城镇化加速发展得阶段,发达国家一两百年 间逐步出现得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显现,呈现明显得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 环境总体恶化得趋势尚未根本改变,压力还在加大。制约环保工作发展以及生态文明

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

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十分丰富。它首先要求我们抓好经济发展,这是我们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与此同时,也要求我们毫不放松地抓好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做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推动经济与生态的统筹协调发展,也就是要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发展,在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可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在不牺牲后代人利益为代价的基础上发展。 一、全面认识生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生态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条件的。人类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决不是可以无所不为的。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在经历与自然界长期斗争后得出的结论。我们必须全面认识生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并以此来指导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 (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思想家既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中国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将自然这个概念提升到了形而上的高度,指的就是自然法则不可违,人道必须顺应天道。《齐民要术》中讲的“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刘基《自然力的利用》一文中讲的“惟圣人为能知盗,执其权,用其力,非徒取其物发其藏而已也”,都是指人们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掌握驾驭自然的主动权,不能只知道耗费自然界所固有的物质财富,无不浸透了朴素的自然观和发展观。 (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只能建立在环境承载能力许可的范围之内。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和子孙后代惟一的家园。任何把“人定胜天”推向极致的做法,都将使人类陷入生存的困境。300多年前西方从传统农业文明转向了工业文明,带来了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但也毁坏着我们经济发展的支持系统。目前世界上至少有1/3耕地的表土流失,有50%的牧场因过分放牧而向荒漠演化。世界森林自出现农业以来已经缩小了一半左右。濒危物种在鸟类中占1/8,在哺乳动物中占1/4,在鱼类中占1/3。整个20世纪,人类消耗掉石油1420亿吨、煤2650亿吨、铁380亿吨、铝7.6亿吨、铜4.8亿吨。占世界人口15%的工业发达国家消费了56%以上的石油、60%以上的天然气和50%以上的重要矿产资源。全球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仅为1400多亿吨,静态保障年限仅40年;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为150亿立方米,静态保障年限仅60年。据预测,我国到2010年左右,全国的石油和铁矿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将分别达到57%,铜和

浅谈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浅谈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的时代正在远去。今天,无论是正在考验我们的沙尘暴、干旱,还是颇为流行的绿色食品、低碳经济,都凸显着生态环境的价值。国际金融危机催生了欧美等国发起的绿色新政潮,环境保护、气候问题在国际舞台上地位凸显,国内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推进环保事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在人类的经济系统中,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无限制地掠夺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源,造成了生态系统的破坏;PM2.5已经困扰着人类,这就是人类破坏自然系统的后果。人类来自自然,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经济系统也是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生态危机产生的背后还存在着由人类经济系统扩张所引起的一系列原因: 第一,人类视自然为征服的对象。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寓言中的“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故事充分说明了人们很早以前就把自然视为一种可以被征服的对象。无论在东方文化还是在西方文化里,自然都被视为一个女性形象、一个母亲的角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母亲又常被当作无私奉献精神的化身,常常遭到子女的剥削。这种理念一旦运用于对待自然的态度中,那就意味着整个人类对自然无休止的掠夺。 第二,人口的快速增长给经济系统带来了日益沉重的压力,而这种压力最终必然地会转嫁给地球生态系统。 第三,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为经济系统的扩张提供了可能。煤和石油的大肆开发和利用、工厂的迅速扩建等,使得能源日益枯竭、空气污染日益严重。例如,煤和石油的无节制使用,使得能源危机问题日益严重;同时,其使用和工业生产,都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就中国的国情而言,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经济稳定、影响民生的重要问题。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当前中国的生态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大气、水与海洋污染日益严重,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许多物种正濒临灭绝,森林的过度砍伐与矿产资源的过渡开采都给人类生存与发展带来了现实的与更严峻的潜在威胁。生态环境资源的稀缺性逐步表现出来,正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生态环境治理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因此,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之间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点总结

1.可持续发展 1.1基本理论 (1)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类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2)内涵:可持续发展应包括经济的可持续、环境的可持续、社会的可持续,其中经济可持续性是基础、环境可持续性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性是目的;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并重,即系统整体效益的效益观。 (3)基本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即代际之间的公平; ②可持续性: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仍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 ③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不同国家、地区的人类的共同目标,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具有共同 性,以及全人类采取的行动具有共同性。 (4)主要特征: ①从单纯的经济增长为目标转向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综合发展; ②从注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转向注重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发展; ③从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知识推动型的发展; ④从对自然的掠夺的发展转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 (5)可持续性评判的四项指标: ①污染物和废弃物的排放是否超过了环境的承载力; ②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是否超过了它的再生速率; ③对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是否超过了其他资本形式对它的替代速率; ④收入是否可持续增加。 (6)可持续发展范式 ①弱可持续发展:总存量资本(包括人造资本及自然资本)保持不减,允许人造资本替代自然 资本;并不关心局部,更关心整体 ②强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本保持不减;要求保持系统组分的良好状态,同时也关心到系统整体。

1.2如何看待可持续发展概念中环境、经济、社会三者的权衡问题? 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社会、环境三者是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的,可持续的发展应包括经济的可持续、社会的可持续、环境的可持续,其中经济可持续是基础,环境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是目的。可持续发展应是包含经济、社会、环境复合系统的协调稳定的可持续的发展。 1.3弱可持续发展范式与强发展范式是否都有其存在的根据和理由? 弱可持续发展范式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思想基础上,认为人造资本和自然资本是可以完全替代的,而实际是有些人造资本是可以替代自然资本。 但是对于强可持续性发展,认为对于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撑功能而言,可能的替代是非常有限的,认为人造资本与自然资本是部分互补的部分可替代的。 2.生态文明 2.1内涵 (1)什么是生态?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提倡的是整体论和系统方法; “生态的”即“自然关系之中的”,自然关系既包括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也包括生 物与其它物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生态”与“环境”的区别: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 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我们通常所称的环境就 是指人类的环境,即以人类为中心。 (2)什么是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就是以生态学、非线性科学、系统科学、生态哲学为基本指南而谋求人类 与地球生物圈协同进化的文明。 生态文明提倡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提倡环境 伦理观(环境伦理观包括三方面:①人一定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尊重生态系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