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农民阶层流动的价值分析

农民阶层流动的价值分析

农民阶层流动的价值分析
农民阶层流动的价值分析

农民阶层流动的价值分析

摘要:大规模的农民流动是我国社会转型期一个特有的社会现象,对这一现象的研究直接关系到现代中国发展中研究的重要课题——“三农”问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农民问题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农民阶层流动不仅仅具有经济价值,还有深层次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在我国,对农民阶层流动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许多有代表性的观点和有见地的解释及建议,这些成果具有相当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试图对有关研究做回顾性的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农民阶层流动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农民;阶层流动;综述;价值

流动是一个伴随社会发展的客观的社会现象,也是一个社会的重要属性。当然,流动主要是指人口的流动,即人口是一个社会中流动的主体。而在中国,占人口比重绝大部分的农民又是整个社会人口流动的主力军。因此,对农民流动研究非常必要且至关重要。

一、相关文献综述

(一)农民阶层流动的原因

自身方面:大多数农民阶层流动是想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改善自身及整个家庭的经济条件。农村的收入低,而城市的高工资率、高预期收入给他们的迁移带来了动力。同时,迁移本身需要一定的成本,如货币成本、机会成本、心理成本等(蔡承荣2001),转移者在成本与预期收益中寻找平衡点。

外部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工业化战略、户籍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和统购统销制度(盛来运2008)束缚着农村农民阶层的转移和发展,使农村积存了大量的剩余农民阶层。农村改革之后,人们的束缚被减轻,新兴的产业部门对农民阶层也有大量需求。这样,农村和城市就从两个方向对农民阶层流动起着推力和拉力作用(张正河、谭向勇1999)。

此外,我认为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那就是农民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流出的农民阶层一般都是农村中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年轻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几乎成了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活的代言词。他们充满着激情和梦想,城市生活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二)农民阶层流动的特征

作为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农民流动具有一定的结构特征,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更是众多学者的兴趣所在。因此,关于这方面的成果很多。可以说,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研究视角,也正是这些不同角度的分析概括了农民流动的总体特征。

1、年龄特征。流动农民在年龄结构上一般表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特征,即流动者大部分是青壮年农民阶层。据赵树凯主持的一项大规模调查表明,农村中外出人口中35岁以下的占86.3%,而且近年来随着流动强度的增加,农村流动人口的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显著。这其中有许多人是通过上学等途径直接流入城市,不想回到农村务农。同时,不能通过这一途径流动的青年农民也纷纷向城镇和大城市流动,以获得更大的发展,

2、文化特征。研究表明,农村流动人口具有相对较高的文化程度。尽管相对于整个社会的流动人口而言,农村流动人口属于低层次性的流动人口,但他们多数是其所在农村社区中受过一定教育,文化水平的重要性就在于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民在流入地的工作和收入状况,受教育程度越高,就越具有相对的优势(谭深1997)。

3、边缘性特征。有学者指出,农村流动人口的双重身份是一种独有的特征。他们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但由于收入低和不稳定使得他们不能或不敢放弃手中的土地使用权,这样的双重身份使他们成为城镇和农村之间带有过渡性的特殊人口群体(杨子慧,萧振禹1997)。

还有学者认为流动者的边缘化不仅仅表现为其不被流入地社会认同,还因其与流出地社会的人在观念和地位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因此,他们事实上已形成了一个新的类别和群体。(三)农民阶层流动的影响

1、对迁出地的影响。

农村阶层向城市流动不仅没有为农村的发展造成阻碍,反而是资源的更有效利用。在外出户的农业生产中存在着资金对劳动的替代。因为,中国的农民流动是一个既有流出又有回流的过程。返乡农民带回的资金、技术、先进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盛来运2008)。

然而,大规模的农民流动对迁出地也有一些不利影响,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大量土地因缺少农民阶层而被抛荒;二是育龄妇女大批外出使计划生育变得困难;三是大量乡村精英的转移不利于当地经济发展;另外,外出者会给家庭留守人员带来情感压力。

2、对迁入地的影响。

多位学者分析新增农民农民阶层对迁入地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但积极评价占主导:新增农民阶层一方面填补了城镇地区结构性农民阶层短缺,丰富了城镇的行业构成和就业结构,使其产业和就业结构趋于合理;另一方面还促进了城乡统一农民阶层市场的建立和开放,推动了城市化和现代化(张晓莉、李辉2006)。

总之,在宏观环境上,不管是对迁出地还是迁入地,农民阶层流动都有较大的积极影响,也推动了农民阶层市场建设和就业制度的改革,在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和谐社会等发面都起了促进作用。

3、对流动主体的影响。

流动本来就是一个重要决策,流动成本与收益的矛盾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才能解决,但到时不管对错,流动都不可逆转,否则成本更高。而且,流动也会对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劳动技能、行为规范等方面产生多种影响(张正河、谭向勇1999),他们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适应新的环境。

我认为,适度的农民流动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但目前很多省份的农村已经出现只剩下老弱妇孺的现象,即农民阶层流出过度。这使我国本来的人口分布不均问题愈加严重。这种极度不均衡现象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即使有好处也只是暂时的,不会得到长足的发展。迁移者总生活在不是家的地方,没有归属感,也不利于他们及其后代的发展。

二、对农民阶层流动的价值分析

上述文献综述主要从农民阶层流动的原因、特征以及影响来进行阐述,下面将从不同的价值角度着重分析农民阶层流动的影响。

(一)经济价值

农民流动对经济的影响一直是农民流动研究的热门话题,其对经济的影响也是多方面、多方向、多层次的。

1、农民流动优化了劳动力资源的配皿,使就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工业化、现代化,要求就业结构高度化,就是要使以农业为主的就业结构变成以工业或非农产业为主的就业结构。我国目前已进人工业化的中期,在市场配置各种资源中,要求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按照经济规律在产业间和地区间流动。但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仍是以农业为主。1994年约有3.3亿劳动力在农业中就业,约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54.39。由于人均占有耕地等资源较少,农业中存在着大批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按每个劳动力经营5亩耕地计算,全国约有1.2亿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寻找出路.农民流动,顺应了历史的发展。一方面使得城镇和经济发达地区不少劳动力相对缺乏的行业有了充裕的劳动力来源,另一方面,农村中的剩余动力也找到了相应的出路。大量的

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使就业结构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加快了流入地经济发展的步伐,也带动了流出地经济的快速增长。

农民流动,也改变了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加快了农村脱贫致富的步伐。农民外出,不仅挣钱富了自己,更重要的是开阔了视野,转变了观念,学到了技术,增长了才干。许多农民经过自己的艰辛努力,由打工仔成长为管理人员,他们在都市文明的熏陶、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变得精明起来,在积累了资金后,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引回家乡,纷纷回乡办厂,发展第三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家乡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这就使得经济发展不平衡条件下,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农村经济在系统外部找到了自身发展的启动力。而乡镇企业和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又使得农村经济结构不靠领导的意志调整而自动向合理化方向演进。

3、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积极作用,

据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和全国居民收入抽样调查数据、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及其他部门调查数据等计算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农民阶层的流动规模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与此同时,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收入构成比例发生显著变化,外出打工所占比例显著增加。同时,调查表明,农村外出农民阶层具有高额汇款回乡的倾向,这种资金的回流有利于缩小区域收入差距。然而,关于农村农民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和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学术界始终存在不少争议。农民流动在一些富裕地区外出的农民阶层主要来自于一些低收入家庭,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但在一些贫穷地区,因为主要来自于中等偏上收入家庭,却起到了扩大收入差距的作用。

(二)社会价值

1、农民流动推进社会制度完善

任何制度的健全与完善都是建立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之上的。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制度政策限制了农民流动的自由,不利于保障进城农民的合法权益。为了能够突破这些制度政策的影响,农民时时刻刻都在努力,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希望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因此可以说正是由于农民长期以来不断冲击城乡二元结构的樊篱,才促进了相关制度的健全与完善。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民流动推动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二是农民流动推动户籍制度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也是法制经济,需要法律来保驾护航。农民进入城市,一般来说处于城市的低层,属于弱势群体,容易受到来自他人的侮辱和伤害。湖北籍青年孙志刚的遭遇是个典型案例,一个打工的青年,在收容所里竟被殴打致死。这个案件得到了高层领导人的重视,才得以顺利地将那些违法人员绳之以法。孙志刚用血的代价促进了新的收容管理政策的出台。我们相信,随着农民流动的加剧,相关的法律还会更加的健全。此外,农民流动推动户籍制度的改革。长期以来,农民流动不断冲击着城乡二元结构,正是有了农民这种锲而不舍的奋斗事实,促使户籍制度得以慢慢地展开。当前,有的地方为了吸引农民工,积极主动的出台相关政策,为农民提供优惠条件。例如在湖南、广东两省,2002年就颁布了户籍制度改革措施,湖南取消了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制”管理模式,统称为湖南居民户口。这些制度政策的改革顺应民心,为农民享受国民待遇迈出了第一步,深受农民的欢迎。

2、农民流动推动社会结构变迁

社会转型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农民流动的作用举足轻重。随着农民流动的加剧,农业劳动者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在不断的缩小。这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旧有的社会阶层在分化、解体,新的社会阶层在重组。农民工阶层的不断壮大是其中的一个突出表现。在中国,由于农民人数最多,农民阶层能否实现合理分化成为中间阶层壮大的关键因素。其实,除了农业劳动者阶层以外的所有阶层都有可能向中间阶层靠拢,

促使中间阶层壮大的潜力巨大,实际上就已经形成了“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结构。这样的社会将是一个稳定的社会,因为首先中间阶层介于高层和低层之间,能够起到缓冲器的作用,减缓高层和低层冲突。在我国,如何培养促进中国中间阶层的崛起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而农民流动恰恰是促进中间阶层的产生的重要途径。

(三)文化价值

1、农民流动丰富了城乡物质文化

农民生存价值观以经济为目标,“巨大的经济驱动力是促使农民大规模外出的主要动力。”经济趋动力使农民面向外面的世界寻求物质财富。农民对物质文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农民是城市物质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农民工主要是城市建设中的体力劳动者,直接参与城市的一、二、三产业的体力劳动,给城市提供和补充了急需的廉价的农民阶层资源,促进了城市的物质文化大发展。没有农民流动带来的大量农民阶层资源的补充,城市物质文化建设将得不到应有的速度发展。

(2)农民流动为农村带回了大量的物质文化财富。农民流动既为城市文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更为农村物质文化建设带来发展机遇。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村剩余农民阶层转移,农民在外挣得比农村多得多的经济收入,这收入又回到农村转化为农村物质财富,丰富了农村物质文化。

2、农民流动加快了观念文化的现代转变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民农民阶层的转移与流动促进了物质、制度文化建设,更加快了城乡观念文化的现代化转变,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农民观念与现代都市相结合,城市居民在观念上具备了更强的竞争意识,农民流动带来了二者观念的更新,城乡观念文化上了新台阶:

(1)农民的传统乡村文化向现代开放文化转变。农民在打工中适应了环境,转变了一些旧观念。主要表现在:第一、伴随自我保护意识,法制观念增强。在打工中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如工资报酬发放、人格尊严的保障,农民工倾向借助法律手段解决劳资纠纷等权益。第二、传统的婚姻、家庭、人口观念受到动摇,自由观念深入人心。行为的自由需要观念的更新,自由观念在流动中得到加强,青年人冲破传统媒妁婚姻,自由恋爱结婚,“多子多福”的传统家庭观念向少生转变,计划生育从农民流动行为中部分受益。第三、竞争意识明显,重视职业、知识、技能的教育。农民在流动中明显感到竞争中知识技能的重要性,希望自己有一技之长。很多年轻的农民工在外打几年工后又重回到学校接受再教育,高校自考生中就有相当的比例。年纪大的农民工就非常重视下一代的教育,观念上大变化,同时也深深影响了呆在本土上的农民。

(2)农民流动推动容纳农民的城市和区域进入现代都市理念。对于接纳农民的城市和区域来说,既是该地区发展机遇,也给该地区的发展带来挑战,推动该地区观念文化的现代转变。第一、管理者进入现代都市管理理念。大量的农民流动给城市带来巨大的压力,如交通、卫生、安全等,如何正确面对和处理农民流动带来的问题是检验该城市和地区政府职能部门的施政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正是农民的大量流动使管理者提高管理能力,寻找先进的管理理念,同时吸引高级管理人才。管理理念的革新促进管理者观念文化的现代转变。第二、城市市民“优”势理念向“同存”和竞争观念转变。农民的大量流动部分改变了传统的城市市民“优”势理念,竞争是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不努力,城市市民也会“下岗”。城市市民和农民同在城市竞争,能力中的竞争力才是“优”势地位的最大说服力。大部分市民观念发生明显转变,对农民打工有一种包容心,既接纳、又竞争,市民观念文化向城乡“一体化”转变。

3、农民流动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融合

农民流动加快了各地的现代化进程,农村、城市物质文化的丰富、制度文化建设的完善、观念文化的现代转变,促进了文化的大融合,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

(1)推动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农民流动首先是区域间的流动,表现为:l、不同级别的流动:农民进城打工和进城居住即城镇化;2、同级别的流动:一地农民到另一农民所在地打工或居住。以上两种情况交错分布。农民流动促进了城乡文化的交流与结合、乡村与乡村文化的共融,特别是城乡文化的结合。

(2)促进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民间传统文化进入现代都市、与现代都市文化汇流,传统文化受城市文化的影响增加新的内容、附加新的内涵,现代都市文化也吸收民间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扩充自己的内涵。如:民间手工工艺传入都市转变为现代机器生产传统工艺品,二种文化在此得到很好的结合。同时民工返乡又带回现代都市文化,使传统文化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农民流动是一个动态过程,也是一个实践活动,实践是文化变迁的动力。农民流动促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契机,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4、农民流动促进中国人文化全面发展

人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也内涵有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有些方面就农民流动而言涉及的人文化在这里不再一一论述,只谈农民流动对人的审美文化的促进和人的自由价值的实现的贡献:

(1)农民流动促进社会主体对审美文化的更深刻的认识。乡村农民文化一度被视为落后的传统文化,没有什么价值,不是美的事物,但却在农民流动过程中促进地区间的大发展。事实证明传统的并不是落后的、落后的并不是没有积极意义,交流这一社会实践能化“丑”为美,人类发展就是在社会实践中前进。农民流动促使社会主体对这一事实进行慎思,强调整体、长远的观点,对美的标准的再认识,自觉地矫正自身美的标准、评价美的行为,丰富审美文化的内容,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农民流动的文化价值也在于着眼于长远去审视文化现象,不能否定农民流动的社会文化价值。

(2)农民流动促进人对自由与发展的关系的全面理解。农民流动创造了文化,文化的内涵是自由,农民在自由流动中实现了人的价值的提升,农民流动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价值,农民也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农民的自由是建立在城市和地区为他们提供的局部的自由的基础上。农民流动带来一系列的新的社会关系对全面理解自由与发展、理解人文化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自由中求发展,在发展中获得自由,城乡之间、农民市民之间的自由都是双向的,彼此的相互作用力也是客观存在的,双方在发展中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双方行为本身共同创造了文化,证实了文化的“自由”的真正涵义,农民流动的文化价值也在于它是对人文化的进一步深化,自由包容了文化的一切。

三、结语

可以说,在我国现在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农民流动都将是一个无尽的探讨主题,这决定了在这一研究领域,我们还要不断地工作下去。农民流动,符合历史发展的进程,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长远发展,主流是好的。然而,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由于管理工作跟不上,农民流动在一定程度上还处于盲目无序的状态,给社会治安、交通运输、就业、住房、计划生育、市容卫生等方面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流出的农民阶级还存在着就业歧视待遇、生活居住条件差、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必须对农民流动这一问题不断进行探索,这不仅能够带来理论上的突破,更重要的是能够为现实的社会发展总结经验,从而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蔡承荣. 农业剩余农民阶层[J]. 宏观经济, 2001, 1.

[2]李强. 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J]. 中国社会科学, 2003, 1.

[3]盛来运. 中国农村农民流动过程的经济学分析. 2008, 10.

[4]谭深. 农村农民流动的性别差异[J]. 社会学研究, 1997, 1.’

[5]文军. 从生存理性到社会理性选择: 当代中国农民外出就业动因的社会学分析[J]. 社会

学研究, 2001, 6.

[6]杨子慧. 萧振禹, 流动人口与城市化[J]. 人口与经济, 1996, 5.

[7]张晓莉, 李辉. 从我国农民阶层转移的历史看农民阶层面临的主要问题[J]. 实证分析,

2006.

[8]张正河, 谭向勇. 论中国乡城人口迁移[J]. 财经问题研究, 1999, 1.

[1]都阳:迁移与减贫———来自农户调查的经验证据,《中国人口科学》,2003(4)

[2]高迎斌:农业剩余农民阶层转移与小城镇建设,《农业经济》,2000(4)

[5]周晓虹+流动与城市体验对中国农民现代性的影响***北京(浙江村。与温州一个农村社区的考察[J],社会学研究,1998,(05)-

[7]徐勇1挣脱土地束缚之后的乡村困境及应付***农村人口流动与乡村治理的一项相关性分析[J]2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2)3

[8]孔维军4论农村流动人口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J]5广西社会科学,2001,(01)6

[9]周毅7中国人口流动的现状和对策[J]8社会学研究,1998,(03)9

[10]龚维斌:农村农民阶层外出就业与家庭关系变迁[J];社会学研究,1999,(01)<

[11]卢福营=利益整合)农民流动与分化中凸显的家庭功能[J]>社会,1997,(12)?

[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50.

[3]景天魁.中国社会发展与发展社会学[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259.

农民工现状调查报告

农民工现状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父母外出打工,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年迈的父母身边,或托付给亲戚来照管孩子,这些人便成了“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这些人中,老人本 身都需要别人来照顾,反过来,还要关照小孩生活,对孩子的学习更无法过问。下面有整 理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欢迎阅读! 经过一周多紧张有序的走访、调查以及宣传,迎来了我们暑期社会实践的~结束,我 们按计划完成了我们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并且受到了理想效果,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政策的了解。我们走访了劳动局、就业保障局,在xx局长等的交谈下了 解到了黄陂区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并且了解到与农民工相关的政策:小额担保贷款的条件 以及贷款金额,就业培训的相关部门及政策,农民工个人保险灯政策。而且我们拿到了黄 陂区劳动局根据自身情况编目的关于农民工的政策与指导,因还未出版,没有具体的书名,只是一份稿件。 首先,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登记程序繁琐。其次农村合作医疗的理赔程序也很繁琐。城镇居民的医保都是可以拿来抵押一部分医药费的,可以直接在卡上交医疗费的,事 后再来结算。国外的医疗保险更是让医院、医生与保险公司而不是患者发生直接的利益关系。而有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要农民先垫付,这样如果一些农民借不到钱还是看不起病,然后持着有关手续到合作医疗报帐中心申报,最后又要去信用社领钱。有的村庄离报帐中 心和信用社很远,来回的车费都比较贵。繁琐的登记、理赔程序增加了农民许多不毕业的 麻烦,降低了农民的满意度。 其次,我们走访了阳光电脑培训中心、黄陂技术学校等培训机构,了解到了机构培训 的对象与内容,更重要的是农民工参加培训的基本情况。 (一)合理确定农村低保标准。农村低保标准的高低,直接影响低保对象家庭的生活水平。根据座谈大家认为:确定低保标准应该以农村低保对象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来确定。根 据市场菜篮法测算,全县农村居民年最低消费支出1180元,建议农村低保标准定在1200元,平均补差额在750元。这个标准既可以保障农村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又可以缩小与 城镇低保标准的差距。 再次,我们通过xx区劳动局的介绍,走访了xx养猪场及其附近的凉亭村、晨龙电子 公司及其所在的油岗村、同建电子公司及同建村,从城市来到边远地区,再回到城市边缘 相对发展较快的地区。通过与村长交谈了解本村的政策、农民工就业等基本情况,通过与 农民工及其家属的交谈更直接的了解了他们的现状与需求,并介绍了政府的相关政策。另外,我们还大范围的做了问卷调查,通过具体数据来科学的分析农民工的现状与需求,更 具有科学性、真实性。

农民工收入调查分析报告

农民工收入调查报告

————————————————————————————————作者:————————————————————————————————日期: 2

农民工收入调查报告 导言: 农民工人,他们是农业户口,但从事着非农业的工作;他们是生活工作在城市,为城市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一类特殊的群体。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我国大约有两亿的农民工。农民工群体在社会生产上所占的比例是巨大的。他们在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关注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和生活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暑假期间,我走访了长株潭部分农民工的集中地区,调查了他们的就业状况,薪酬状况,生活环境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发现农民工的工作薪酬在长株潭地区内还是有待改善的,与本地工人的薪酬相比,农民工的工资相对较低,而且农民工的就业环境大多是在建筑及服装等劳动强度相对较大行业,这些地方工作环境艰苦,工作量也相对较大。经过国家最近几年对农民工的关怀与帮助,我们也发现,像类似于拖欠工资与工伤赔偿等劳务纠纷问题也相对少了许多。另外,农民工在类似于医疗保险与养老保险等工作待遇上与本地劳务工人并没有享受同等待遇,他们大多没有这方面的保障。最后农民工子女在入学教育这方面也缺乏必要的保障。因此,再次呼吁社会对农民工的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更多实际的帮助,为农民工兄弟们创造一个更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调查背景及目的: 现在中国有两亿多农民工,他们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从事着各个职业,他们是默默无闻的一群人,他们工作勤劳刻苦,但往往得不到最公正的待遇,他们是社会的顶梁柱,同时他们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城市的正常运行,社会的和谐发展都离不开这一群默默无闻的人们,对于他们我们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帮助。暑假期间,我对长株潭地区就本地的农民工工作生活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希望从中发现农民工们存在的一些问题,研究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希望通过这次调查,能更加了解现实,同时引起社会更加关注农民工兄弟,为农民工兄弟创造一个更加公平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一视同仁,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也希望通过这次调查,能够锻炼我的调查能力,观察能力,协调交际能力等工作能力,为以后出身社会工作奠定基础。 调查过程: 调查时间:2013年8月1日至8月7日 调查地点:湘潭市株洲市长沙市

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形成原因

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形成原因 摘要:农民阶级创造了我国封建时代的繁荣与辉煌;同时农民阶级受所处时代的影响,也具有本身所不可克服的阶级局限性。导致其阶级局限性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受封建社会环境的影响,其中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思想因素是其主要因素。二是受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局限性社会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 现行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试验修订本·必修)上册教材,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观原因归结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中的所有重大失误、错误和不足,从根本上,都是由于其阶级局限性造的,而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其自身是无法克服的。那么,如何理解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的形成原因,教材及教参均无深入涉及。本文试就该问题作一初步探析,以就教于史学界的广大同仁。封建社会的农民阶级有许多优点和长处,如勤劳、善良、质朴、憨厚等等优良品质。但从本质上看,由于农民群众分散的落后的经济地位,从根本上决定了他们思想上不可克服的缺陷。作为小生产者,狭隘的、闭塞的自然经济使农民目光短浅,自由散漫,心胸比较狭窄,家族观念和地方观念较强,这就不容易形成长久坚强的内部团结;作为小私有者,农民阶级私有观念比较强,这正是历史上农民领袖往往争权夺利贪图享乐的思想根源;此外,再加上各种腐朽的封建思想对农民阶级的侵蚀影响,农民队伍中不健康的观念和习惯存在是比较普遍的。总之,可以把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包括为:封闭保守而缺乏创新意识;自给自足而缺乏合作精神;与世无争而缺乏竞争意识;安于现状而缺乏民主意识;重视体验而缺乏理论指导;追求平均而缺乏进取精神等。 原因一:社会环境因素 (一)经济根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导致其局限性的根源 1、从生产过程来看,封闭保守,缺乏合作。我国封建社会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农民阶级所代表的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对外界的需求和交流较少,且任何一个劳动力都可以独立完成劳动过程,对分工协作的需求也很少,这就造成中国农民阶级的封闭、保守、落后的本性,从而也就缺乏合作精神。这种观念植根于商品交换不发达的农业社会,尤其是地主庄园经济的现实土壤。在各个朝代,都有一批名门望族、豪强地主经营庄园,这些庄园构成了各种各样的经济系统。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小农经济是王朝的赋税来源,与王朝的盛衰兴亡息息相关,而家庭小手工业和家庭小农业的紧密结合,自给自足,是中国小农经济的最基本特征。王朝的经济职能,也在于维持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因此自给自足的经济,必然产生自给自足的观念。 2、从产品分配方式上看,追求平均,缺乏进取。实现农民阶级自给自足的先决条件就是具有一定数量的土地,而一旦土地被地主阶级所剥夺,就会导致阶级矛盾逐渐尖锐,最后激化为农民阶级的武装起义。农民阶级参加起义的主要目的只是要求获得土地,而不是变革封建生产关系。明末李自成起义所提出的“均田免粮”的口号,就是很好的佐证。广大中下家庭经济力量相对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只能维系最低生活水平,这就需要农民阶级在节俭的基础上,实行消费上的绝对平均主义。“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经济观念,虽然可使贫困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和睦,增强向心力,并且平均主义最容易实的。但是,这平均主义往往是一种消极的平均主义。它有时表现为对比自己贫穷的人的同情,如捐献财物后心情舒

农民工现状调查报告

农民工现状调查报告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农民工现状调查报告 一、主题简介 农民工是有农村户口,有承包土地,但离开户籍所在地,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员,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农民工是城市面积的拓展者和社会价值的创造者。同时,农民工问题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性产物,是与农民工现象相伴生并不断凸显的社会问题。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和生活环境相对传统农民工有了很大改善,对工作和生活有更高的、不同的要求;但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就业结构下,他们面临一些基本社会问题。 二、调查情况 1、调查背景 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进行,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农民工已经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但由于农民工学历不高,缺乏技能,所以工作辛苦劳累,每天长时间劳作,很少有休息日,常常被认为是城市中的最底层人群。 2、调查目的 通过本次调查了解到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农民工面临的诸如生产生活环境差、负担不断加重、等问题,为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提供参考依据。 3、现状与问题 随着农民工的大量进军城市,农民工的问题也伴随而生。农民工的劳动力是很低廉的,多数民工认为钱是谋生的基本条件,说明目前金钱在民工生活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起到的是基础作用,金钱、知识、技能是民工最缺乏并最想得到的财富。农民工收入大工为:2800/月,小工为:2400/月,技工为:2600/月,这些都反映出农民工的收入偏低。而他们每天的工作都超过十个小时。在调查的农民工中,65%为高中学历,30%为初中学历。如此低的学历决定了民工在城市中不可能从事技术性的高薪职业,劳动密集型的建筑业是务工的首选行业。尽管新生代农民工仍以初高中文化程度为主、职业技能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相对传统农民工,他们的文化和职业教育水平已有较大提高。 由于没有很高的学历,农民工的收入都很低,他们收入中有一半用于支出,其支出主要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其中,食物支出与住宿费用是两项比较大的开支,合计占总支出的55%,文化娱乐支出很少。民工的居住条件比较艰苦,租房、住在集体宿舍、工作地点或临时搭建的工棚,生活质量也随之下降。所以,家庭困难、经济原因是进城务工的首要原因

当代中国农民工阶层特征分析

当代xx 农民工阶层特征分析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变迁过程中,社会阶层结构经历了空前深刻的分化与整合,涌现出一系列新的社会阶层。在诸多新的社会阶层中,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尤为引人注目。其阶级属性和社会地位,成为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热点。中共中央2004年1号文件强调指出: “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一新的社会阶层毕竟不同于传统的产业工人,具有自己的显著特点。阐明和揭示其特点,对于党和政府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维护进城就业农民工的利益,团结和带领他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进城就业农民工的经济地位 进城就业的农民工,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群体。与传统产业工人一样,他们也在城市就业,从事非农业劳动,同属非农业劳动者。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活资料,已经不是主要来自农业劳动收益,而是非农劳动的工资性收入。因此,就其生产方式和取得生活资料的来源来说,他们是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2003年全国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达9820 万人,在第二产业中已占从业人员总数的 57.6%,在第三产业中已占从业人员总数的52%以上。但是与作为城市居民的产业工人相比,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在经济地位上又有明显不同。 1.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同农业、农村、农民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传统的产业工人一般都长期生活在城市,具有城市户口和相对稳定的工作,而进城就业的农民工没有城市户口,尽管在城市就业和生活,但其社会身份仍旧是农民,在农村还保留着承包土地。他们虽然已经主要从事非农业劳动,但大多还要在农忙季节返乡从事农业生产。他们属于亦工亦农者阶层。 他们的工作完全由劳务市场需求调节,与所供职的企业或雇主之间没有长期的固定契约关系,两者之间的雇佣关系往往随着一项工程或业务的完成而终结。这种关系一旦终结,就需要重新寻找工作。 他们的职业具有临时性、季节性、流动性等特点。他们是一个介于产业工人

影响社会发展的因素——科学技术

影响社会发展的因素——科学技术 包括科学知识、生产工具等在内的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属于人与自然的矛盾,其中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科技进步而带来的人对自然的影响远远超过自然对人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科技进步史。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源的开发是相互促进的。 新知识或技术总是在某些客观事物已经成为或将要成为可供开发和再开发的资源时才出现的。原始人为了采集食物才发明了石器。贫穷的游牧部落为了征服富有的农业地区才改进了军事技术。只是在地理大发现以后,近代科学和生产技术才开始快速发展。(但另一方面,某种具体的知识或技术在何时何地由何人发现或发明纯粹是偶然的。) 新技术的出现会导致可开发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增加,改变资源间的相对重要性以及地区间的资源分布状况。在一定时期和地区,某类关键技术的发明可以使以前不能开发的资源变为可开发的资源,使以前重要的资源变为不重要的资源。这类技术连同可被这类技术开发的资源一起又形成新的可开发资源,并导致更多的可开发资源的出现。这样,掌握最新技术的地区往往能获得资源优势,它们拥有最主要的可开发资源,并通过资源的流动而成为其它资源的净流入地区,从而改变了资源的分布和流动状况。 例如,从公元前三千纪到公元前一千纪,农业用具主要由石器制成,适于耕种类似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半干旱的沙土地,因此中东是当时世界经济相当发达的地区。但随着铁制农具的出现和推广,在地中海沿岸地区的其它类型的土地和更多的自然资源可以被开发。大量增加的铁器和农产品促进了手工业、商业、航海业的发达,使地中海沿岸地区取代中东地区成为新的经济中心。随着中东地区的资源优势逐渐转变为资源劣势,古亚系亚文明也逐渐衰落,而古希腊罗马文明逐渐兴起。 再以美国经济重心的转移为例。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的经济重心是为欧洲纺织业提供原料的南方种植园,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欧洲对大量棉花的需要导致大量人力资源即黑奴的输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的经济重心是作为重工业基地的东北部,因为那里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原料来源。重工业对资金和自由劳动者的需要导致华尔街的出现和南方奴隶制的崩溃,大量资本的流入和流动以及劳动力自由流动进一步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还为活跃的工人运动提供了基础。近几十年来,美国的经济重心是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太平洋沿岸地区,随着资金、高科技人才的大量流入和相应的服务业的兴起,加利福尼亚也因此成为美国人口最多和最富有的州。 技术差异使不同地区间形成某种自发分工关系,而这种自发分工又会因技术的扩散而改变。相对先进的技术的扩散会导致资源优势的丧失,从而削弱已有的自发分工。例如,西罗马帝国的繁荣是以帝国内部经济互补为前提的:有的地区提供手工业制品,有的地区提供农产品,地区间的商业交流维持着帝国内部的分工与合作。但随着手工业技术的扩散,帝国经济逐渐分解为许多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于是已有的基于商业流通的自发分工被削弱,帝国也慢慢地衰落和解体。因此,掌握先进技术的社会为保持自身的优势,总是限制先进技术的转移。在生产和交往不发达的古代,重要技术的扩散可以通过各种保密措施来减缓;在现代,技术优势只能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来维持。 相对落后技术的转移可以加强地区间已有的分工,并能同时转移社会矛盾。这实际上相当于技术先进地区的扩张或殖民,技术先进地区在保持其资源优势的同时又扩大了可供开发的资源总量。例如,自二战以来,许多下游产业从西方发达国家转移到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使它们成为发达国家的原材料或初级产品供应地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市场。一方面,那些原本是自给自足的不发达国家进入国际分工体系,在经济上陷入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另一方面,发达国家把因原材料开采所引起的人与自然的矛盾,以及在劳力密集形产业中比较突出的人与人的矛盾,转移至发展中国家。 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越多,人类对自然的驾驭能力就越强,人类社会也就越发达。但人类在

城市中农民工现状调查

成绩 评分教师 石家庄学院马列教学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变革社会实践报告 院系:化工学院 专业及班级:12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班 12级化学本科专业一班 姓名、学号:侯玺康20120706063 杨秀20120706055张永君20120701027实践教学:分散 指导教师:周秀菊 2013年05月25日

城市中农民工现状调查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农民工主要活跃在沿海城市,他们是城市面积的拓展者和社会价值的创造者。农民工问题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性产物,是与农民工现象相伴生并不断凸显的社会问题。新生代农民工是在改革开放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群体,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传统农民工问题在新阶段的延续、体现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和生活环境相对传统农民工有了很大改善,对工作和生活有更高的、不同的要求;但在城乡二元社会体制没有彻底打破之前,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就业结构下,他们与传统农民工有着类似的社会境遇,面临一些共同的基本社会问题。总之,这个群体的出现对我们解决农民工问题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 目前,已有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他们干的是城市人不愿干的最脏、最重、最险的活,他们为社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他们的工作,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权益在很多地方仍然让人堪忧,他们的生活现状牵动大多数人的心。我们特针对此类问题对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现状做一次全面的深刻的调查。现在我们将此次实践活动调查的结果报道如下: 调查对象:农民工的生存现状 调查人员:侯玺康杨秀张永君 调查方式:走访、交谈、查看新闻,报纸、网上调查 调查地点:河北省石家庄市 农民工现状问题调查总结: 一.大量农民积极入城 据收集到的数据显示:关于农民工的性别:男性占68.3%,女性占31.7%。关于农民工的年龄调查:20岁以下占16%,20-30岁占35%,30-40岁占36.2%,40-50岁占21.1%,50岁以上占13.3.农民工大量涌入市区的主演原因是经济条件较差,仅仅靠务农的收入十分微薄,子女上学费用昂贵,农用费用支出大,很难支撑家里的所有开支。再加上农村事务繁琐,大多是体力活,家中除了靠卖粮食获取大

农民工:中国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

农民工: xx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 xx文章 中国研究点击数:72更新时间:2006-11-29近几年来,“农民工”成了学术界、新闻界和政策研究部门研究的热点。1984年以前,中国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乡镇企业,形成了一条“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1984年以后,国家放宽了对农民进城的限制,允许农民到城市落户。于是大规模的“民工潮”出现了。到90年代达到高潮。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自1978年至2000年间,中国农村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劳动力1.3亿人,平均每年591万人①。据南方网讯有关调查预测,今后10年我国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将达1.76亿,预计今后20年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将达3亿。这个数字令人忧心忡忡。农民进城市本是为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服务,可是由于某些体制问题使得农民工的处境相当的艰难,社会犯罪率不断上升等等,我们把这些问题统称为农民工问题。 究竟是控制农民进城,抑或是使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的生活?又怎么样使他们融入城市的生活?这都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xx农民工的产生 农民工——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农民户口,但他们又从事着非农产业的工作;他们生活在城市,但又不能完全融入城市的生活。从传统意义上讲,他们既不是真正的农民,也不是真正的工人。于是众多的学者们就干脆给了他们一个有概括性的名字: “农民工”,或者是“边缘人”。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农民工的来源。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什么会涌入城市,有若干理论可以解释: 经济学上,有著名的“推拉理论”可以解释: 由于我国人口不断增长,农村土地的边际生产效益递减,从而对剩余劳动力产生一种“推力”;而城镇由于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相

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

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 人们发生何种的社会流动,大致有着三个层面的因素影响:宏观层面受制于社会结构和国家的制度安排;中观层面,依赖于工作单位和家庭等社会生产单位和社会化组织供给的社会资源;微观层面取决于个人后天努力。从社会研究的视角来看,前两者因素属于先赋因素,即个人能力之外的原因,后者属于自致因素,即个人努力的结果。考察1949年以来中国社会成员的社会流动历程,可以发现上述的因素交织错落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地位升降的际遇。 一、制度因素对个人社会济动及社会地位获得的影响 户籍制度是对人们社会流动影响最为明显也是历时最长的宏观性因素。它不仅制造着国民福利待遇的区别,更重要的是极大地限制了社会成员的发展机会。对职业流动而言,非农户口者,自其出生起就比出生于农村的那些人拥有更多的机会获得较好的工作,并升迁到较高的社会阶层;而出身于农村的社会成员,其命运就被国家制度限定在乡村务农。对教育资源而言,城镇与乡村人口无论在义务教育还是高等教育的机会获得和教育条件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别。户籍制度还具有代际遗传性,父母的户口身份一旦确定,也就基本规定了子女的命运途径。我们的研究资料发现,改革开放以后,对应于其他限制性制度的废除及削弱,户籍制度成为惟一计划时代的制度遗留,它对人们职业地位的影响作用反而更为凸现了。

家庭阶级出身也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影响社会流动的主要宏观因素。阶级划分,是中国革命打碎旧世界社会等级、创建新社会的政治秩序的必然产物。但是阶级在经济上被消灭以后,仍然在政治上被赋予了"敌"与"我"的标签。阶级成份也是讲血统的。父母亲在I949年之前的阶级状况就决定了子女阶级出身,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在社会中的发展机会。我们的研究显示,在1957年之前,国家对民族工商业资本家和富农采取了相对宽容与和平的社会主义改造方式,这些旧社会的上层阶级还得以保持相对优势的职业地位和受教育机会。1957年到I978年文革结束,工农阶级的国家的主人地位逐渐牢固,工、农、革命干部等家庭出身好的人及子女往往有更多的机会在职位提拔和单位调动中向上流动,而失去了生产资料的地主、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则成为被监管、控制和专政的对象。随着改革开放,这种符号化的阶级成分导致的社会地位差别不复存在了。 二、社会组织对个人社会流动及社会地位获得的影响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产生的单位制,是计划时代中国独特的制度安排。单位所有制性质决定着人们来自工作组织的获益,单位行政级别也影响着人们的福利水平。我们的研究显示,首先,对于社会成员的社会流动历程而言,进入好的单位就等于获得好的社会职业地位;其次,好单位也为个人进一步的地位提升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最

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东莞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必然带来大量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寻找生计现象,然而再为城市创造财富,付出劳力的同时,他们却依然生活在城市的“边缘”一一以农民的身份在城市中做着工 人的工作,并未得到正式的工人的待遇和地位。因此,借暑假时间,我进行了一项农民工生活现状的调查,希望能够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 二.调查对象:东莞农民工群体 三.调查方式:走访、问卷调查、资料查找等 四.调查地点:东莞各城乡结合部,工业区 五.现象与分析: 1.大量农民工仍积极进入东莞 据网络资料显示,广东省东莞市全市人口近154万,其中外来人口人数高达458万,但从当地各政府部门实际统计,外来务工人员总数早已超过600万大关。虽受近来的内地城市化 影响,东莞的外来人口比例依然居高不下。 笔者对多家农民工家庭走访后发现,目前在东莞各工业区工作的农民工大多来自四川、湖南等省份的农村,且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其村中年青劳力近七成选择在大城市中打工。 2.收入情况 据国家统计局八月启动的调查数据显示,尽管国家对农民减少了各项收费,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是大多农民依旧选取外出务工经商,生活状况依然十分辛苦。据了解农民工进城务工 经商的平均收入为1000元,一半以上的农民月收入在800元以下,只有一成超过1500元, 男性农民工收入为1070元,女性农民工收入为780元,农民工收入普遍没有城市居民高,他们从事的多是技术含量低,工资水平低的职业,他们的收入水平没有随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明显提高。 究其原因:①自身素质和能力使其大多在报酬较低的产业部门就业,如制造业,居民服务业,建筑业等所需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农民工受技术限制,工资水平偏低。②社 会不太健全的制度使得农民工就业受到不公平待遇,从而阻碍个工资水平的提高。 3.权益保障问题 受访者表示,他们的工作时间大多是每日8至10小时,超过四成受访者表示曾经每日工 作超过12小时,这与他们的工资完全不成比例。究其原因主要是某些私营、个体业主追求高产量,高效益,而工人也为了挣更多钱主动拖长工作时间。 他们工作之余的主要娱乐方式仅为看电视,睡觉等,几乎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然而农民 工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和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农民工的文化权益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政府应该积极营造一个适合农民工消费的文化娱乐环境。 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全国农民工的报酬总体上大有改善,但是少数企业任然存在克扣或拖欠报酬的现象,近四成农民工未和企业签订任何劳动合同或协议,有一半农民工拿不到加班补贴,57%#不到工伤补偿,80%勺不能带薪休假,90%没有享受住房补贴或住房公积金。80%勺女农民工无法享受带薪休产假,12%勺农民工不清楚,不能依法自己的合法权益,更有些农民工只要有活干,有钱挣就行了,签不签合同在他们看来关系不大,非常缺乏自

中国当代城市农民工阶层社会心理分析讲座

中国当代城市农民工阶层的社会心理分析 [作者:徐丹转贴自:《中国社会学网》点击数:266 更新时间:2006-11-26 文章录入:zhwen1230 ]内容提要: 本文着重分析了中国当代城市农民工阶层四种较为负面的社会心理现象,即:“边缘人”社会心理,“排斥性”社会心理,自卑心理和反社会心理。这四种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但是体制的安排,经济地位的低下,政治权利的缺乏,身份与职业的断裂以及社会中广泛存在的歧视,是这些心理现象存在的根本的也是共同的原因。 关键词:城市农民工社会心理边缘人排斥性自卑反社会 Social psychoanalysis of the urban peasant-worker stratum of contemp roraty China This text has analysed four kinds of comparatively negative socia l psychological phenomenas of the urban peasant-worker stratum of con temporary China emphatically ,namely:“edge people”social psychology,“repellence”social psychology, self-inferior psychology and antis ocial psychology.The reasons of these four kinds of psychology phenom enas are various,but the arrangement of system,the low economic statu s,the shortage of the political right,the discrimination existing ext ensively and the fracyure of the identity and job are the common and basic reasons of these psychological phenomenas. Keyword:Urban peasant-worker Social psychology Edge people Repellence Self-inferior Antisocial 城市农民工是农民工阶层中较为特殊,数量也相对庞大的一个群体。在很多时候,提到“农民工”这个概念时,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城市里辛勤忙碌的外来务工人员,本文所论述的农民工正是指离开了土地,离开了乡村,来到大中城市中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即城市农民工,而不是指离土不离乡,在乡镇企业中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 2003年3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谈到:“中国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下岗和失业人口大约1400万;进城的农民工一般保持在

农民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

农民阶级的抗争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侵略的农民运动,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坚持了14年, 势力发展到18个省,严惩了中外反动势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主观原因是一次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客观原因中是外反动势力色结起来,对太平天国联合绞杀.历史教训是:农民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注意:《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编》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产生背景不同;经济主张不同;群众基础不同;作用不同;反映时代特征不同 联系:后者是前者的继承,弥补了前者在社会改革方面的空想性,落后性(二)义和团运动(1899-1900): 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山东等地掀起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把斗争锋芒指向帝国主义,在斗争中提"扶清灭洋"的口号,这口号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义和团运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即以贫苦农民为主,还包括手工业者,小商贩,运输工人和城市贫民等.义和团运动有严重的自发性质,"扶清灭洋"口号体现出对清政府抱有幻想,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义和团爱国运动失败.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注意: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比较 相同点:性质,斗争方式,失败原因,历史作用等 不同点:背景,主要对象,组织性,斗争规模,时代特点等 (三)农民阶级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1,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农民深爱地主阶级和外国资本主义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具有反抗压迫和剥削,要求自由和平等的革命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客观上起了阻止中国殖民地化的历史进程.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学生打击了封建势力,配合了北伐战争.根据地的广大农民,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踊跃参军参战,为夺取民主革命胜利提供了保障. 2,农民阶级由于阶级和时代局限,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农民是小生产者,落后的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具有狭隘性,

中国农民工现状分析.

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课程论文 长株潭农民工薪酬体系制度的建立和题目 完善 学生姓名 学号 系部工商管理 专业班级人管1021 指导教师李友德 职称副教授 2013年6月14日

目录 摘要 (2) 一、中国农民工现状 (2) (一)中国农民工受教育状况 (2) (二)廉价农民工的经济效益 (3) (三)现阶段中国农民工的新特点 (3) 二、建立和完善合理的长株潭农民工薪酬体系制度 (7) (一)建立和完善以“农民工”为本的薪酬体系制度 (8) (1)人本管理理的含义 (8) (2)以“农民工”为本对薪酬体系制度的要求 (10) (3)建立以“农民工”本的薪酬体系制度的原则 (11) 四、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长株潭农民工薪酬体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农民工队伍的产生和不断壮大,对改变农村面貌作出了特殊的重要贡献,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革的巨大力量。伴随着农民工的发展壮大,随之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其中有关农民工薪酬体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也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以湖南长株潭为例,对长株潭农民工薪酬体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字:长株潭农民工薪酬制度以人为本 一、中国农民工现状 (一)中国农民工受教育状况 中国官方日前首次公开发表《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透露目前中国农村还有1.5亿剩余劳动力需要寻找出路。中国农村剩余劳力太多、质素太低,是难以找到出路的两大要因。在我们看来,目前农民工的现状主要表现在数量大、素质低、就业难等方面。 经收集资料及走访湖南省浏阳市政府进行了解相关情况,对目前浏阳市农村劳力的质素有以下描述: 1.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占54.9%;文盲及半文盲劳力占8.5%。在外出就业劳力中,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农村劳力的整体水平,说明学历高与外出就业率成正比。

中国近代社会阶层的流动

中国近代社会阶层的流动 理实-赵权 1840-1905年,中国社会阶层流动仍以科举制度为主,但此时由于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大量传播,科举制度的僵化和不公引起了绝大部分人们的不满。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很大程度就是由于洪秀全4次科举考试失败导致的。为了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统治阶级中的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引进西学,建立新型学校,改变以儒家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方式。在此期间,清政府开始创立京师大学堂,并规定全国建立的各小学、中学、大学,以学习西学为主。逐步改革科举制度。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如果读书人只有科举一条单一的出路,显然不是一个独立的阶层,只能说是一个依附于权力的阶层,无法成为西方意义上的知识分子。19世纪末之后,由于新式企业的出现,特别是那些文化企业的出现,大学、中小学等新式学堂的出现,一个读书人可以不再去寻求做官、做记者、做编辑、做教师照样能生活下来。此时,科举制度的作用已经大大减弱。直到1905年9月2日,在中国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被光绪皇帝的一纸谕令所终结。 统治阶级废科举是为了加快现代化进程,维持清王朝统治。但废科举也等于卸掉了传统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动机。知识分子的产生是要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经济上的相对独立,独立于权力之外的一些新生事物——银行、书局、报馆、工厂、学校……的出现,他们才有生存空间。在未创立替代制度的情况下仓促废除科举,对准备科举者的士人出路缺乏妥善安排,教育与考选体制的衔接不畅,直接导致人心急速涣散。传统士大夫阶层分崩离析,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社会各阶层,导致了社会势力的重组,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也加速了清政府的土崩瓦解。 而此时的中国,仍以农民阶层为主,同时工人阶级开始出现。在鸦片战争后期,由于新兴的军阀、官僚地主和工商地主的大批出现,随之而来的是农民大量的土地被兼并。于是自耕农迅速减少,无地农民迅速增多。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的双重压迫下,广大农民在农村无以为生,被迫离乡背井。其中,一部分进入城市或矿山,转为工人,成为工人阶级的前身。 近代中国工人阶级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5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的在华企业中。早期中国工人阶级人数不多,却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19世纪60年代后洋务派创办的大型军用工业和民用企业以及70年代以后的中国民族企业中,又雇佣了一批工人。到194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工人阶级总数达到200万人左右。为中国无产阶级的崛起提供了基础。此时的

浅谈农民工群体的性质

浅谈农民工群体的性质 【摘要】农民工作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有群体,一直以来受到了党和国家,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而农民工群体的存在,模糊了传统意义上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界限,他们介乎于工人和农民之间,在城市“讨生活”,在农村生活,正确的认识农民工群体的性质,有助于解决社会发展中所涉及到的农民工问题,有助于明确农民工群体的身份地位,缓解社会矛盾,促进更深层次的改革开放。 【关键字】农民工性质 一、农民工群体概述 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工业吸纳农业劳动力是一个相当普遍的事实。其中,农民都要面临一个共同的身份转变问题。西方国家先后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给予完成了这一社会问题,而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深入,也开始面临着这一问题,随之产生的就是农民工这一群体。 (一)农民工的含义 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农民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民工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一部分是外出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狭义的农民工主要是指后一部分人。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我国狭义农民工的数量为1.2亿人左右,广义农民工的数量大约为2亿人。2013年农民工总量26894万人,比上年增加633万人,增长2.4%,其中,本地农民工10284万人,增长3.6%,外出农民工16610万人,增长1.7%。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2609元,比上年增长13.9%。 作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产业工人相比,进城就业的农民工有着明显不同。 (二)农民工的特点 1、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同农业、农村、农民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传统的产业工人一般都长期生活在城市,具有城市户口和相对稳定的工作,而进城就业的农民工没有城市户口,尽管在城市就业和生活,但其社会身份仍旧是农民,在农村还保留着承包土地。他们虽然已经主要从事非农业劳动,但大多还要在农忙季节返乡从事农业生产。他们属于亦工亦农者阶层。 2、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多为报酬低廉的简单劳动者 进城就业的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缺乏起码的职业技能。在谋求某一职业时,绝大多数农民工根本拿不出相关的技能证书。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他们只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考试复习资料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分层:依据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或现象。 2、社会地位:指具有社会意义的社会属性。具体指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3、社会不平等:是对垂直分化所产生的阶层、阶级之间关系的集中概括。具体指的是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权力、财富、声望、受教育机会等)在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足需求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性。 4、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社会地位向另一个社会地位的移动。由于人们的社会关系空间与地理空间密切相关,因此,一般把人们在地理空间上的移动也称作社会流动。 广义的社会流动是指个人社会地位的改变; 狭义的社会流动是指个人职业地位的改变。 5、官本位制:在改革开放前的身份制分层体系中,干部的分层是一个核心内容,人们常把它称为官本位制。以干部和官员级别的垂直分层作为大陆社会的分成体系的基础,并由此派生出全社会的分层体系。 二、简答题 1、社会学家考察社会不平等的两种范畴 1)第一对范畴: ①法律上的不平等:直接与社会地位相联系,具体指各个层次的社会地位享有不同的法定的权利和义务,这些相互区别的权利和义务得到社会的公认。 ②事实上的不平等:涉及具体人群间的关系,指尽管各个地位群体和个人在法律上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但是由于各自在行使自己权利的手段上存在差异,从

而导致实际行使权利的差异。 2)第二对范畴: ① 稳定性不平等:指社会分层地位和处于这种分层地位上的成员具有长期固定的联系,以及社会成员长时期停留在同一阶层当中。 ② 暂时性不平等:指社会分层地位和处于这种分层地位上的成员具有短暂的、临时性的联系,社会成员有可能或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地位层次或自动跨越地位层次。 2、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的影响 韦伯的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对西方的分层研究产生深远影响,虽然现在西方对于分层的研究名目繁多,但都溯源于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主要特点有: 1) 都采用多元的分层标准。常用的有收入、职业、教育、技术、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 2) 都采用具有连续性的定量标准。权力、声望等都是可以量化的标准。 3) 引进了主观分层的标准,声望、地位的划分都直接取决于人们的主观评价。主观法、声誉法等都受韦伯理论的影响。 3、帕累托精英循环理论的主要内容 精英 非精英 执政 ↑ ↓ 非执政 解读:箭头指向即精英的循环路线。 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一个社会,只有执政阶层的能力、才干的平均值高于非执政阶层时才是稳定的。要保持这一点必须借助于精英循环,即非执政阶层中的精英人物上升到执政层,执政层中的庸才下降到非执政层。A 执政精英 C 非执政精英 B 执政层的庸才 D 芸芸众生

近代中国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近代中国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教材在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时说:“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体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的团结。教材虽然做了表述,但没有进行解释,导致很多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一、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是什么?近代中国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阶级局限性的局限程度与本阶级的生产力发展程度有很大关系,生产力越发达,阶级局限性的体现就越不明显。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是由他们作为自给自足的闭塞的小生产者所决定。在封建社会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而一家一户男耕女织式进行分散生产的小农正是这种生产形式的最主要体现。同时,这也使得农民(小农)变得十分孤立、闭塞,很难形成有组织的力量。农民作为小生产者的孤立、闭塞地位还决定了他们的眼光十分短浅和狭窄。 由于上述原因,决定了农民不是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方式的代表者。到了在封建社会末期,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是由小生产向大生产,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发展的,绝不是保持甚至倒退到小生产状态。在近现代比他们先进的阶级产生之后,他们只能靠别的阶级(资产阶级或无产阶级)来领导他们,不可能由他们去领导别的阶级。 (1)农民阶级受阶级的局限主要表现在: ①从经济上看,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目光短浅。 ②从政治上看,农民阶级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 ③从思想上看,农民阶级没有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④从组织上看,农民阶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领导核心。 (2)近代中国农民阶级受时代的局限主要表现在: 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的力量过于强大,是以往农民战争未曾遇到的新情况。 ②由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较晚和发展不充分,当时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未成熟到领导农民革 命的程度,没有先进阶级和理论指导的农民战争必然要失败。 二、历史史实证明农民阶级不能给人民指出正确的革命目标和方向 如果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和科学革命纲领的指导,农民起义即使建立了政权,最终还是会退 化变质为封建政权。因为无数史实证明,许多农民领袖刚刚起义想的就是如何让自己取而代之做皇帝。陈胜大泽乡起义时的口号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黄巾起义的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李自成从北京撤退前夕还要匆匆忙忙地在太和殿登极过过皇帝癊,洪秀全当然也不例外,起义不久 就在金田附近的武宣东乡称起天皇来。而那些普通的农民起义士兵也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 他们本来就“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 “二十亩地一条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旧式农民的最高理想,所以他们提不出先进的科 学的斗争纲领。太平天国算是我国农民起义的最高峰了,但他们的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所规 划的也是空想的由小农构成的绝对平均的社会。所谓“无处不均匀”竟然均匀到严格规定:“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缝衣裳。几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这样的纲领怎 能给人民指出正确的革命目标和方向? 所以,尽管农民起义有它的合理性、正义性,甚至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但是,依靠 单纯的农民运动是无法推翻旧的封建制度,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