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江南的冬景》学案

《江南的冬景》学案

《江南冬景》学案

临朐二中高艳芹

教学目标:深入语言,体会意境

教学重点: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得基础上品味语言,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创设得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与文本建立感情,体验到意境的美妙。

教学过程:

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煊羊肉( ) 剥花生米( ) 蛰居( ) 曝背()闽粤( )

赭色( ) 远阜( ) 湖沼( ) 槎桠( ) 恣意( ) 月晕()

找一生读,读错的,师订正。师强调一下多音字,如晕;多意字,如阜;形似字,如煊,宣,喧,渲,暄;

2、江南的冬景有什么特点?

明确:文眼明朗

导入文本: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以上的诗句都是说江南之春景,江南的冬景如何,郁达夫给我们描绘了江南的冬景。冬景在我们的感觉中,总不是太讨好的,冷是一大特点。可郁达夫描绘出了江南冬景的可爱之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一篇美丽的散文——《江南的冬景》(图片展示标题)

师:课文预习后有什么感受?你觉得写得美吗?

生:美!

生:一般情况。(这个回答出乎老师的意料)

同学们大胆地表达着自己的感受,教室里热闹起来。

师:好,我们这节课的任务就是让那些认为这篇课文“一般”的同学感受到它的“不一般”,让那些已经感觉很“美”的同学读的更有味道,以至迫切的想读并且能够读的懂郁达夫的更多的作品。

展示学习目标深入语言,体会意境

师:题目《江南冬景》,我们先来看看哪些段落是直接描写江南冬景?

大家先小组讨论,把意见再统一统一。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师:好,那个组先来说?

生:我们组觉得五七八九段是直接描写江南冬景的。

师(鼓励):你能说出都具体描写了些什么吗?

生:分别写了江南的草木,雨,雪,旱冬。

师:其他组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我们组觉得第2段,第六段也是。

师:具体说说。

生:第2段开头“但在江南,可又不同”接下去写的就是与北国不同的江南冬天。

第6段“说起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也就是说,寒郊散步也是江南冬景中的一景。

师:好,分析的不错。这位同学很会读文章,抓住段落的关键词语,是解读文意的好办法。还有没有要补充的?(师巡视教室,无一人起来)

精讲点拨

师:大家来看看第三段,(师读)“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黑体字重读)未读完,学生就喊“是,是”。

师:对,这段也是。只是描写的不是具体景致,而是总体印象,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师读)对于江南的冬景,……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明朗(多媒体展示)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师:可以说每一处具体印象的都是一幅美妙的图景,我们能否用最简洁的词语给每幅画拟个标题。小组讨论一下,推荐出你们组最好的。

生:我们组给第七段拟了个标题——微雨寒村图。(展示图片)

生:我们组给第九段拟了个标题——旱冬逍遥图。(展示图片)

生:我们组给第五六段拟了个标题——寒郊散步图。(展示图片)

生:我们组给第八段拟了个标题——江南雪夜图。(展示图片)

精讲点拨

师:好,说的不错。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第2段写江南总体印象中,有几句精彩的描写,那也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师读“寒风——西北风……岂不也可爱的很么?”我们能否用里面的一个词语作为画的标题。

生思考片刻,——曝背谈天图。(展示)

师:在这幅曝背谈天图中,作者用了一个比喻,“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江南的冬天雪是少见的,就连霜也来得轻,薄,像黑女脸上的脂粉。

“一上”“便又”“便又放出”“就又”写出江南冬天的晴暖,可爱。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师:我们就这样深入语言中,感受江南冬景的优美意境。自己挑一处最喜爱的图景进行品味。

(全班同学开始静静的独自阅读品味,过一会,小组热烈讨论)

师:下面咱们交流一下。

生:我觉得第八段写的好。

师:请读一下,把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尽量读出来。

生读的轻缓,语速适中,一副乐陶陶的样子。

师:谈谈你感觉好的理由。

生:日暮时候见到老朋友了是“能饮一杯无”,更深人静后,也许雪已经停了,月光下的梅花影子印在微雪的路上,不时地远处还会飘来酒香,偶尔会传来几声犬吠,到得早晨,雪地里狗和孩子都在兴奋的嬉戏着,忽有一孩童惊喜地跑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意境很好。

师:好一幅清丽雪中梅花图!这幅图景里有色有声还有味!虽没有直接写景,而

意境全出了。

师:那听我读一段:“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像些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这段是——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生齐答),也是描写的雪景。那这两段的最大差异是什么?

生:老舍写雪,写实实在在的雪,直接描写;郁达夫写雪,引用诗句,借用诗的意境想象出一种雪景,不是真的。

师:不是真的,这叫虚写。没有写景,可是优美的诗句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生齐答)。用作者的话说“借了这几句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的多?”作者太谦虚了,他为我们创设的雪景实在“美丽”(展示)极了。

师:我们接着交流,哪组要发表看法?

生:我们觉得第五六段的寒郊散步很美。我不喜欢咱这里的冬天,太冷,(生笑)而且颜色太单调,你看江南的冬景色彩多丰富,有红色的芦花,雪白的桕子,根边总带点绿意的草,有这些为冬天打底,真是太美了。

师:郁达夫真是位着色高手!你想去江南吗?

生:想啊,做梦都想。(生大笑)

师:你把这两段读一读,领着大家去江南寒郊散散步,过过瘾吧!

生读的很好,普通话极标准,声音清晰,用舒缓的语调把大家带进了江南的美丽意境。

生(补充):我还觉得有个词语很好,“青天碧落下,……含蓄在那里的生气”中的“饱觉着”,说明在别处感受不到感受不足这种生气,只有在江南冬天才能做到。还有,表现出作者的满意神情。

生(补充):我觉得“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

中的“实在是”“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表达了作者地自豪自足,对大自然的由衷的感激,

师(微笑着):感激!怎么理解?

生:北国的冬天冰天雪地,寒风凛冽,而在江南的寒郊却风和日暖,草木富有生机,能够出去散步,作者心里不是感恩吗?

师:是啊,作者笔下的江南寒郊让我们感到实实在在的温润富有生气(展示“生气”)。

师:我们继续交流。

生:我觉得第七段很好。这段作者写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时,仿佛给我们画了一幅优美惬意的田园画。

师:是啊,郁达夫是个名副其实的绘画家啊,著名画家刘海粟说过:“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高度评价了郁达夫的散文。老师我也喜欢这段文字,我来给

大家读一读,好么?

师范读。有同学在下面情不自禁地跟着小声读起来。

师:“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这是怎样的“悠闲”?用自己的话说说。

生:秋收过后,没有农事;又逢下雨,更是无聊。三五家聚在一起,对长桥,临远阜,够悠闲了。再加些景致,泊一条小船,添些酒客,天垂暮了,还有灯光月晕,就更悠闲了。此时此景,连绿林豪客也客气起来,你说江南迷人不迷人?

师:迷人!(师模仿生的语气说,大家大笑。展示“迷人”)

师:从行文的语气中,能不能品出点悠闲的味道?

生(恍然大悟):“你试想想”“你说还够不够悠闲”“我们总该还记得”“这不是……又是什么”,语气由“我”变成“你”,又变成“我们”,选择反问句语气更柔和。这样,这样就使得读者和作者更好的交流沟通,更容易进入作者所描写得情景中去。

师:用了一种悠闲的语气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悠闲的境界中了。这段在读时要注意语气舒缓,把作者那种悠闲自在读出来。谁来试试?大家推选一位朗读好的同学。

生读。

师(微笑):读得可以。语调处理得还可以再舒缓些,悠闲,陶醉的感觉还可以表现的更充分些。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师:大家看黑板,作者在寒郊散步中提到“散步”,在旱冬逍遥中又提到“闲步逍遥”,文章结尾又写到“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为什么一再提到散步?是不是罗嗦,一处毛病?大家讨论一下。(这个问题的提出,使学生感到很突兀,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小组里的同学热烈地讨论,有的甚至跨组讨论)

大约五分钟,

生:不是毛病。江南的冬景明朗,悠闲,迷人,美丽,散步的心情也是愉悦,悠闲的,散步的心情和所写的景致情调相统一,正好是对景致最好的诠释。师:你理解的很好。

生:我觉得不罗嗦。第一处是说“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肯”是商量的口气;第二处“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感到快活一点”,去郊外闲步逍遥,就会恣意享受到江南的冬景,况且,喜欢徒步旅行的日本人,德国人,就是欢迎这样的冬天。第三处,“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得洋溢”,引诱得作者都坐不住了,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借“散步”,作者的心境与景致融合的越来越紧密,让我们一步一步更深入地体味到作者舒适闲静的心情。师:这个思路不错,有创新。

生:第三段“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可以看出来,江南对于郁达夫,就如北平对于老舍,是他的故乡,在自己的故乡的土地上散步,更表现出作者的对故乡的热爱,眷恋。

精讲点拨

师:大家的思路很开阔了,我再补充一点,郁达夫有句话“自己大约因为从小的教养和成人以后的习惯的关系,所嗜读的,多是些静如止水的遁世文学。”

1933年4月,郁达夫全家移居杭州,过着一种近乎闲居的生活,在这个时期,他的创作提倡静的文章,本文正是与这种安逸闲散的生活和闲适宁静的心情紧密相连。这样,我们就可更好的理解作者在江南冬景里散步的心境了。师:大自然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我们该怎样对待大自然呢?这篇文章写于1935年,至今70 年过去了,江南水乡的冬景还这般美丽吗?今年有朋友从江南来,说那里有些地方的水脏兮兮的,天灰蒙蒙的。这都是我们现代人缺乏环保意识造成的。关爱自然,保护环境,从自我做起,让大自然的美景永驻人间,而不仅只在年代久远的文学作品中读到。今天,我们在郁达夫的江南冬景中做了一次心灵散步,同时,我们也走近了郁达夫,了解了他和他的作品的一些特点,课后大家把他的另一美文《故都的秋》好好读读,感受一下那里又是怎样的一番意境。

有效训练:

古典之殇(节选)

王开岭

①每个词语本身,无不包藏着巨大的文化、民俗、生态、历史、生物学信息。那"蒹葭""涟漪""鹿鸣""雎鸠""鹤唳""猿声""虎啸""莺啼""青山""白水"……不仅代表一种草本或动物,更指向一种生态文化、一种自然的繁蕤和物种的丰盛,包含丰富的美学含量和社会学信息。她让今人在欣赏一部美好的自然经典的同时,更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有一种对比、检验和校正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古典文学给我们矗起了一座纪念碑。她是丰碑,但更是殇碑!一座刻有灭绝物象的冰冷的青苔之碑!

②我不知道老师们在沉醉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当儿,有没有升起过一丝隐隐伤感和悲情?有没有把一份疼痛悄悄传递给台下的孩子?如果有,如果能把这粒"痛"种进孩子们的心里,那我要替我们的教育和家长感到庆幸,要为这位老师鼓掌--感谢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因为在未来,这粒小小的"痛"或许会生出郁郁葱葱的"良知"来……如果老师尚做不到这一点,如果那"忧郁"和"哀怨"率先闪现在孩子的眼神里,那老师也应立即醒悟,并亲切地鼓励这"忧郁"(千万不要施加"消极""脆弱"之类的粗暴评语)。要知道,这"忧郁"是多么的美!她包含一种多么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

③我相信,携带这支"疫苗"的孩子,多少年后,当面对一片将被砍伐的森林、一条将被推土机铲平的古街时,当人们被囚禁在钢筋混凝土牢房里不能凝视明亮的星辰时,当人们被莫名的工业尘埃所吞噬时,至少一丝心痛和迟疑总是有的吧!这就有救了,最终阻止无知与粗鲁的,或许正是那一丝迟疑和心痛--而它的源头,或许正是当年的那一节课、那一支无声的"疫苗"!

④其实,又何止语文课!地理、音乐、美术、哲学、生物、历史……哪个不包含着丰饶的自然信息和生命审美?哪个不蕴藏着比僵硬的字根、词条、年代、人名、事件、"中心思想"更辽阔的人文资源和精神含量?关键看你能否感受到那些信息,并有力地展示和传递那些信息。

⑤这些细节和感受,这样的联想与发言,为什么没有进入我们的课堂?为什么不能种进孩子们的心里?难道不比空洞的广告宣传更感人、更有力?

⑥如果连最日常最初级的人文课堂都无法让孩子矗起"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信仰,当他们进入成人序列后,那些所谓的环保宣传和口号标语又有什么用呢?影响一个人终生价值观的,一定是童年的记忆和生命印象--那些最早深深感动过心灵的细节!

⑦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大多停留在了概念说教和灌输上,而在最重要的"审美"和"感动"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最好的教育,一定来源于"感动"--生命美学的"震颤"和"流泪"!

1.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她是丰碑,但更是殇碑"?

参考答案:(1)因为她包含着巨大的文化信息,并能让人欣赏,更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有一种对比、检验和校正的作用(如果学生写出原文:因为它"包含更丰富的美学含量和社会学信息。她让今人在欣赏一部美好的自然经典的同时,更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有一种对比、检验和校正的作用"也给分)。

(2)因为它起到了见证文化物象灭绝人的作用(或因为它是"一座刻有灭绝物象的冰冷的青苔之碑"也给分)。

2.第②段中,作者说:"感谢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请通览全文作答:"精神疫苗"的具体含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信仰和良知。(只答出"是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或"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信仰和良知"均给满分。)

3.第③段中谈到"最终阻止无知与粗鲁的,或许正是那一丝迟疑和心痛"。从全文看,作者谈到的现代社会的"无知与粗暴"有哪些?

参考答案:(1)现代都市的钢筋水泥森林成了"囚禁"人们精神的牢房。

(2)现代工业文明的尘埃吞噬着人们的美好情怀。

(3)推土机铲平了一条条古街。

(4)一片片森林被砍伐。

(5)教育停留在概念的说教和灌输上。(答对其中任何三项即可得全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