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的

浅谈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的

浅谈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的
浅谈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的

天津公安警官职业学院

毕业论文

浅谈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的

问题及对策

姓名:

专业:

指导教师:职称:

完成日期:

论文摘要

空巢老人是21世纪我国城市中逐渐扩大的弱势群体。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空巢综合症、抑郁、焦虑、孤独等。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均期望寿命延长和生育率的进一步下降,“空巢”现象日趋突出,空巢老人家庭逐年增加,已成为我国老龄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我国城市空巢老人面临着诸多的心理问题。因此,研究城市空巢老人心理问题并对其进行有效干预,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维持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前瞻性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解决对策

近几年来,我国老年群体的需求日益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他们不仅需要必要的物质条件以及他人在身体上的照顾,更需要在精神方面得到满足。他们渴望与他人特别是子女有更多的交流,希望充分融入家庭与社会,还希望老有所为,进一步获得他人尊重和自我提升。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老年人这种多元化的需求常常被亲属乃至社会所忽视,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很不乐观。他们面对职业生涯的结束、体力和精力的日渐衰退、经济收入减少、人际交往圈变窄以及亲友亡故等,很容易产生悲观情绪,其中的一些人就有可能患上抑郁症并导致自杀等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积极防治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疾病,及时解除老年人的心理障碍,已成为我国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空巢家庭

空巢家庭一般是指家庭中因子女外出工作学习老人独居的一种现象。所谓“空巢”,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年一代人独自生活的家庭。而一旦配偶去世,则家庭生命周期进入鳏寡期。空巢期与鳏寡期对老年人来说是生活中容易发生困难的两个重要阶段。就像小鸟长大展翅飞翔,远走高飞一样,巢穴中再也没有嗷嗷待哺的雏婴了。而一旦配偶去世,则家庭生命周期进入鳏寡期。空巢期与鳏寡期对老年人来说是生活中容易发生困难的两个重要阶段。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穆光宗先生认为空巢家庭有这么几种:一种是纯空巢家庭,包括单身空巢家庭和配偶空巢家庭;另一种是类空巢家庭,包括虽然子女不在身边但其他亲属在身边的空巢家庭。还有一种分类:一是年老的空巢家庭,另一种则是年轻的空巢家庭——比如独生子女家庭由于不少孩子少小离家外出求学,结果空巢期提前到来,而且空巢期在延长。在统计上,通常将只有夫妇两人的家庭户及老年人独居的一人家庭户合计作为空巢家庭户的数量。

“空巢家庭”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趋势、社会进步的体现及人们价值观念改变的结果。在发达国家,空巢家庭出现较早,现在十分普遍,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只占10-30%,而发展中国家达到60-70%。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52%的老年人与子女同住,到80年代,只有百分之十几。独居老年人占较大的比例。如在比利时、丹麦、法国和英国,80年代初,全部家庭户中65岁以上独居者占 11%。瑞典独居老年人达到40%,即每十个老年人中就有四人独居。现如今,发达国家中,除了日本,大多数老年人均生活在空巢家庭,与子女分居。

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促成了空巢家庭的迅速发展。随着社会转型加快,代沟越来越突出。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追求精神生活,老少两代人都要求有独立的活动空间和越来越多的自由,传统的大家庭居住方式已经不适应人们的需求,小家庭被普遍接受。我国的家庭正趋向核心化和小型化。近几年,我国城市居住条件显著改善,子女首先搬入新家,离开原先一起居住的父母。农村掀起建房热,农村青年婚后一两年内建立自己的小家庭在许多地区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迁入新住宅往往成为代际之间分离的契机。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20多年,二、三十年后,随着独生子女逐渐进入中年,他们的父母进入老年,空巢家庭将越来越多。可以预料,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城市,甚至许多农村地区老年人家庭的主要模式。

二、城市空巢老人存在的心理健康的问题及表现

(一)空巢综合症问题

“空巢综合症”是指老人处于空巢环境中,由于人际疏远而产生被疏离、舍弃的感觉,出现孤独、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情绪低落等一系列情感、心理和躯体不适综合症。“空巢综合症”会使人的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紊乱导致免疫功能减退,机体抵抗力下降,进而引发各种疾病,或使原有的疾病加重,严重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家庭“空巢综合症”主要的症状是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常常会有自责倾向,认为自己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没有完全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另外也会有责备子女的倾向,觉得子女对父母不孝,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让父母独守“空巢”。

(二)孤独感问题

城市空巢老人由于子女不在身边,社会交往减少,娱乐方式单一,心理上更易产生孤独感。城市空巢老人伴有中到重度的孤独感,孤独感的水平因个体的年龄、婚姻状况及收入的不同而各异。害怕孤独这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心理异常,其主要表现是自我评价过低、生存意识消极、经常对他人不满及抱怨。长此以往,有此情况的老人就会加强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强化自我内心的封闭,逐渐地疏远社会,最终会形成孤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并将默默地承受孤独带来的痛苦。这类老人既希望别人关心照顾,又害怕由于过分期望而

出现过大的心理落差和失望,于是常常拒绝与他人交往,因而会变得行为孤独、性情孤僻,与周围人的距离越来越远。

(三)焦虑感问题

焦虑是城市空巢老人常见的心理问题。焦虑是个体由于达不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或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内疚感增加,所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性的情绪状态。老年焦虑症容易导致精神致残、自杀率高,成为老年健康的一大杀手。城市空巢老人焦虑,影响其焦虑情绪发生的主要因素为躯体疾病、收入、娱乐活动。空巢老人的焦虑症状往往会发展为焦虑和抑郁的混合状态,从而进一步损害老人的身心健康。

一般而言,焦虑可分为三大类:

其一,现实性或客观性焦虑。如爷爷渴望心爱的孙子考上大学,孙子目前正在加紧复习功课,在考试前爷爷显得非常焦急和烦躁。

其二,神经过敏性焦虑。即不仅对特殊的事物或情境发生焦虑性反应,而且对任何情况都可能发生焦虑反应。它是由心理——社会因素诱发的忧心忡忡、挫折感、失败感和自尊心的严重损伤而引起的。

其三,道德性焦虑。即由于违背社会道德标准,在社会要求和自我表现发生冲突时,引起的内疚感所产生的情绪反应。有的老年人怕自己的行为不符合自我理想的标准而受到良心的谴责。如自己本来是被周围人认为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人,但在电车上看到歹徒围攻售票员时,由于自己势单力薄,害怕受到伤害而故意视而不见,回来后,感到自己做了不光彩的事,深感内疚,继而坐立不安,不断自责。

焦虑心理如果达到较严重的程度,就成了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官能症。焦虑症是以焦虑为中心症状,呈急性发作形式或慢性持续状态,并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特征的一种神经官能症。

老年焦虑症有一般焦虑症所没有的特点。而且人们往往忽略这种心理疾病,而把原因归结到一些器质性疾病,比如心脏病、糖尿病中去。

(四)抑郁感问题

空巢老人心理问题中,抑郁的危害性较大。其发生与性别、婚姻状况、与子女的关系及兴趣爱好、是否参加文体活动有关。作为老人中的特殊群体,空巢独居老人生活范围更加狭窄,社交范围更小,因此获得的社会支持也相应较少。此外,生活在农村的空巢独居老人,极少有机会参加娱乐活动,精神生活极为贫乏,因此更易引发抑郁症

状。

老年期抑郁症患者较突出的表现是焦虑和过分担心,往往把问题看得复杂化。行为方面表现坐卧不安,搓手顿足,反复以躯体不适纠缠家人或医生。由于治疗效果不佳,检查又没有严重的躯体疾病,家人对病人就产生了厌烦情绪。因此,患者觉得患了不治之症,感到家人讨厌自己。在此基础上怀疑家人为摆脱包袱而伤害自己,患者感到周围的人也都议论自己,别人的一举一动都是暗示自己去死等精神病症状,如被害妄想、关系妄想、疑病妄想。患者自认为患有严重疾病,受疾病痛苦的折磨,而家庭成员又不理解,这样在抑郁情绪和病理性恶劣心境的基础上,以及妄想体验的影响下产生悲观厌世、无助感、无望感,而发生自杀企图和自杀行为。老年期抑郁症自杀行为也与青壮年患者有所不同,老年期抑郁症患者在自杀前顾虑重重,把自己死后的各种可能结果都面面俱到地考虑好,一旦采取自杀,态度坚决,自杀的成功率一般比青壮年的抑郁症患者要高。

(五)主观幸福感较低问题

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整体生活的满意度与快乐感,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提示空巢独居老人主观幸福感较低,经济状况是影响农村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较低最重要因素。除此之外,城市空巢老人还可伴有自卑、恐惧、失落等负性情绪,这些负性情绪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纾解,将会成为导致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出现的重要因素。

三、解决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对策

(一)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心理刺激的缓冲因素或中介因素,对健康产生间接的保护作用,同时,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有益健康。因此,增加社会支持力度,完善各种老年社会保障,如建立完善的老年医疗保障体系,建立老人院,建立社区家政服务站等,对满足空巢老人的服务需求、给老人提供正常的生活平台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深入开展具有社区特色的个性化家庭服务

深入开展具有社区特色的个体化家庭服务。空巢老人大多患有一种以上的慢性病,且老人独自在家,缺乏家人照顾,急需社会对其提供帮助。作为老年人“第二空间”的社区,应根据空巢老人的社区护理需求,针对性地定期进行家庭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包括健康体检、疾病护理、用药指导、心理咨询、生活照料及其他医疗护理服务项目。

另外,为防止意外情况发生,还要建立应急呼叫系统,以方便老人随时与社区联系。

(三)开展空巢老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完善丰富老年人业余生活。社区可采取讲座、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或举办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等帮助空巢老人进行心理调适,维护身心健康。多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健身娱乐场所,以丰富老年人的业余生活,营造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社会氛围。加强空巢老人心理状况监测,对高危人群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社区医护人员在为空巢老人进行社区服务过程中,首先对空巢老人的个性特征、经济状况、社会背景、人际关系、心理表现等实行评估,筛选出存在或易产生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将心理学理论知识及技术运用于心理护理中,如采用心理分析、认知疗法、松弛训练等方法可有效干预老年空巢综合征的产生和危害。

(四)鼓励空巢老人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鼓励城市空巢老人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克服空巢心理接受空巢现状,了解空巢心理对自身带来的危害,改变不良认知观念是空巢老人摆脱空巢化带来的心理危机的三部曲。在了解了影响空巢心理发生发展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之后,空巢老人可以通过发展兴趣爱好以转移注意力、扩大交际圈以增加社会支持、积极进行身体保健以提高生活质量等途径,远离空巢心理危机。在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人口迁移日益频繁的今天,空巢老人问题已成为比较突出的社会现象,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农村空巢老人作为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心理问题如不能得到有效纾解,极易诱发各种身心疾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各种困难,从而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社区服务网络,帮助空巢老人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念,适应社会与周围环境的变化,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总之,通过对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了解以及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更加有利于改善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推动老年养老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付美珍.空巢老人养老困境及对策[J]. 改革与开放.2012(02)

[2]李志菊.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进展[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04)

[3]李雪丽.老年空巢综合症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J].广东医学,2010(07)

[4]罗惠芳.空巢家庭问题的研究现状[J]. 现代护理, 2006(07)

[5]莫丽萍.空巢老人身心健康存在的问题及护理[J].全科护理. 2009(11)

[6]王玲凤.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2)

[7]王艳坤.直面空巢家庭关注寂寞老人[J].决策探索,2006(02)

[8]王津宏.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3(01)

[9]朱瑜.城市空巢老人的生存现状与对策[J]. 黑河学刊,2011(01)

[10]章志霞.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及应对措施[J].甘肃中医,2009(08)

(完整版)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导读: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益于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那么,老人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保持年轻健康的心态,生活才会过得丰富多彩,但是我们都知道,长期保持放松愉快的心情是不太可能的。对于老年人来说,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基础,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对维护心身健康至关重要。那么,评判老年人心理健康都有些什么标准呢? 综合国内外心理学专家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结合我国老年人的实际情况,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基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界定:

*1、有正常的感觉和知觉,有正常的思维,有良好的记忆。就是说在判断事物时,基本准确,不发生错觉;在回忆往事时,记忆清晰,不发生大的遗忘;在分析问题时,条理清楚,不出现逻辑混乱;在回答问题时,能对答自如,不答非所问;在平时生活中,有比较丰富的想象力,并善于用想象力为自己设计一个愉快的奋斗目标。 *2、有健全的人格。情绪稳定,意志坚强。积极的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和外界的事物,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办事较少盲目性和冲动性。意志力表现的非常坚强,能经得起外界事物的强烈刺激。 在悲痛时能找到发泄的方法,而不至于被悲痛所压倒。在欢乐时能有节制地欢欣鼓舞,而不是得意忘形和过分激动。遇到困难时,能沉着地运用自己的意志和经验去加以克服,而不是一味地唉声叹气或怨天尤人。

*3、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帮助他人,也乐于接受他人的帮助。在家中与老伴、子女、儿媳、女婿、孙子、孙女、外甥等都能保持情感上的融洽,能得到家人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尊重。 在外面,与过去的朋友和现在结识的朋友都能保持良好的关系。对人不求全责备,不过分要求于人,对别人不是敌视态度,而从来都是以与人为善的态度出现。无论在正式群体内,还是在非正式群体内,都有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4、能正确地认知社会,与大多数人的心理活动相一致。如对社会的看法,对改革的态度,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对社会道德伦理的认识等等,都能与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态度基本上保持一致。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是不接纳社会,与时代前进的步伐不能同向同步。 *5、能保持正常的行为,能坚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活动。其一切行为符合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身份和角色。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与护理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与护理 (一)离退休综合征 1.评估①离退休前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②离退休前后生活境遇反差过大,如社会角色、生活内容、家庭关系等的变化;③适应能力差或个性缺陷;④社会支持缺乏;⑤失去价值感。 2.表现离退休综合征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异常反应,主要体现在情结和行为方面,具体表现为坐卧不安,行为重复或无所适从,有时还会出现强迫性定向行走;注意力不能集中,做事常出错;性格变化明显,容易急躁和发脾气,多疑,对现实不满,经常怀旧,并存有偏见。大多数有失眠、多梦、心悸、阵发性全身燥热等症状。心理障碍的特征可出现无力感、无用感、无助感和无望感。 3.预防与护理 (1)帮助老年人正确看待离退休:退休是一个自然的、正常的、不可避免的过程。 (2)做好离退休心理行为准备:快到离退休年龄时,老年人可适当地减少工作量,多与已离退休人员交流,主动及早地寻找精神依托;退休前积极做好各种准备。 (3)避免因退休而产生的消极不良情绪:刚刚退休下来,不妨多与亲朋好友来往,将自己心中的郁闷、苦恼通过交谈等方式进行宣泄,及时消除和转化不良情绪,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和舒畅。 (4)营造良好环境:尽量多陪伴老年人,从而减少心理问题。

(5)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并组织老年人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让老年人感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二)空巢综合征 1.评估①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感到冷清、寂寞,对离退休后的生活变化不适应;②对子女情感依赖性强,有“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及至老年正需要儿女做依靠的时候,儿女却不在身边,不由得心头涌起孤苦伶仃、自卑、自怜等消极情感;③自身性格方面的缺陷,对生活兴趣索然,缺乏独立自主、重新规划晚年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2.空巢综合征的主要表现 (1)精神空虚,无所事事:子女离家后,父母原来多年形成的紧张有规律的生活被打破,转入松散的、无规律的生活状态,他们无法很快适应,进而出现情绪不稳、烦躁不安、消沉抑郁等。 (2)孤独、悲观、社会交往少:长期的孤独使空巢老人情感和心理上失去支柱,对自己存在的价值表示怀疑,陷入无趣、无欲、无望、无助状态,甚至出现自杀的想法和行为。 (3)躯体化症状:受“空巢”应激影响产生的不良情绪可导致一系列的躯体症状和疾病,如失眠、早醒、睡眠质量差、头痛、食欲不振、心慌气短、消化不良、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等。 3.预防与护理 (1)改变认知观念:使之能接受社区和社会所提供的养老机构,如敬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满足老年人养护的需要。

【精品文献】骨科接台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

【精品文献】骨科接台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论文范文 题目:骨科接台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 编辑:司马小 随着社会的进步~交通的越来越发达~以及人类的不断老化~交通事故、跌倒或其他原因导致的骨折病人越来越多。目前~提高住院病人3—5天内手术率与接台手术已成为医院管理者的工作重点之一。因医院人员编制有限~手术室间配备有限~接台手术更是每天不断的增多。为了做好骨折病人接台手术的心理护理~本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168例骨折接台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共有168例接台手术病人。男94例~女74例~年龄从12岁至90岁~其中行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病人55例~股骨粗隆骨折支架外固定术病人80例~髋关节臵换术20例~膝关节镜病人13例。 2 护理体会 2.1做好术前心理评估~耐心真诚做好解释工作术前一天~接到手术室安排后~通知接台手术病人的大概手术时间。评估病人情绪、心态。护士以真诚的态度、柔和温暖的语言向病人耐心的解释手术要接 台的原因是由于第一台和第二台手术病人年龄大、病情重、创伤性大、危险性高等。向病人及家属解释医院安排手术的时间是根据病人病情的需要~配合医生的时间以及手术室间的安排等来决定的。无关乎病人职位高低、经济条件好坏、文化水平高低等条件~让病人觉得安排合理~无担忧与愤怒不平等情绪。对于特别紧张、有埋怨、不平、不理解情绪的病人~护士应多关怀。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使病人术前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保持在手术中情绪稳定~生命体征平稳。

2.2术前提供手术有关信息手术病人对自己病情不了解~术前应向患者全面详细的介绍病情、手术的必要性、危险性、预后情况以及术前术后注意事项。讲解术前准备~术前用药~术中配合的目的。并主动介绍主刀医生的技术、医德的可信性,主动介绍主刀医生成功病例的病人到病房进行探访~解除病人忧虑、紧张、恐惧的心理。 2.3指导病人进行松弛训练教会病人配合手术减轻痛苦和不适而进行的自我调整方式。指导术前深呼吸、有效咳嗽、扩胸、挺腰抬臀等活动。并根据需要合理进行训练行为示范~让病人术前充满信心~并让病人觉得被尊重、重视~解除病人心理障碍。 2.4做好术前用药一般手术病人有焦虑紧张情绪~表现为术前夜不能入睡。可适当让病人术前口服安眠镇静药~让病人心情放松入睡。对于接台手术病人~早上应多巡视~耐心回答病人提出的疑问~定时巡查病人~及时发现病人不良情绪。口唇干裂者~可用湿棉枝涂抹嘴唇。接台手术等待时间长的病人~尤其老年骨折病人~多伴有一至二种脏器疾病~由于等待时间长~心情紧张~会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有时还会出现四肢发凉、发抖等情况~可提前适当予NS加能量合剂静脉点滴、低流量吸氧~防止发生低血糖。有高血压病史的病人平时有口服降压药片的~可在清晨六时左右用一小口开水送服1,2片降压药片。有糖尿病病人早上测量空腹血糖~但不能注射胰岛素。髋部骨折的病人~因术前一天已做好手术皮肤准备~拆除了伤下肢皮牵引后~防止病人伤肢的疼痛和骨折的移位~要改变用裸套牵引。夜间伤肢疼痛~可适当应用止痛剂。接台手术病人等待手术时间稍长~在等待中~要让病人有充分的休息和舒畅的心情。 2.5家人支持和配合医护人员术前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向病人家属解释病人术前家人陪伴的安全性、重要性。让家人陪护。安慰、鼓励、关心病人~解除病人被冷落、被遗弃及恐惧的感觉。使病人保持心情平静~对手术充满信心。

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及疏导方法

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及疏导方法 [摘要]空巢老年人因退休和子女“离巢”心理上易产生孤独寂寞、空虚失落、抑郁忧伤、焦虑恐惧、自卑无助、内疚自责等负性情绪感受,作者试图帮助老年人学会用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和构建家庭情感支持系统三方面进行自我心理疏导,帮助空巢老人提高心理健康程度。 [关键词]空巢老人,心理问题,心理疏导 随着社会发展,人口的老龄化速度加快,空巢老人的数量也急剧上增。我国最近10年空巢家庭的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北京市空巢家庭的比例为34%,上海市为34.8%,广州市为30%,天津市为36.5%;除大城市外,随着农民工子女外出打工数量的增多,农村空巢老人的额数量也不断增多;据统计空巢老人已占老人总数的40%以上[1]。 一、空巢老人的界定 本文将空巢老人界定为:子女因忙于工作、学习或结婚离家,只剩下自己独自生活的老年人。空巢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真空巢,即没有子女,夫妻老两口相依为命或鳏寡独守空房;第二类是形式上的空巢,主要表现为子女在外地求学或工作,或虽在同一城镇,但分开住;第三类是“无形”空巢,即儿女虽与老人同住,但因工作繁忙或存在矛盾而缺乏沟通[2]。 二、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 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表现存在个体差异,不同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和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年人的心理问题表现不同,另外,老年人心理健康程度还受身体健康、人际交往、家庭关系满意度、以及生活和文体活动满意度等因素的影响[3]。但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其心理健康总体呈下降趋势,各种心理问题表现也趋于明显化,通过现实生活的观察及相关研究的总结,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孤独寂寞感 孤独寂寞感指老年人因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及子女不在身边,引起的冷清、孤苦伶仃等孤独寂寞的感觉。例如,绝大多数老人都过着“出门一把锁,入门一盏灯”,“两个老人伴条狗”的生活,假如老伴去世一人独居,其体会到的寂寞感会更强[4]。 老人的孤独寂寞感与性格因素有关,内向的老人可以集中于感受自身的内心世界,体会到孤独寂寞感比外向的人更少;独居的老年人比有老伴的老年人体会

最新骨科护理常规(全本)讲课教案

最新骨科护理常规(全 本)

骨科疾病护理常规 一般疾病护理常规 【骨折病人护理要点】 1、针对病人异常心理状态,及时进行疏导。 2、骨折病人先固定,后搬动。。 3、如伴有休克发生,先行抗休克治疗,再处理骨折。 4、四肢损伤,抬高患肢,并注意观察患肢远端动脉搏动、血管充盈度、皮肤颜色及温度、疼痛及肿胀等。 5、因骨折而造成病人的剧烈疼痛,遵医嘱尽快给予镇痛药物。 6、保守治疗的病人,应注重骨折部位固定效果的观察。 【手术护理】 1、术前护理 (1)脊柱及腰以下各关节手术的病人,术前训练床上排大、小便。 (2)手术区域的皮肤应在术前24小时开始准备,皮肤不甚干净者,酌情提前准备。能活动的病人进行沐浴并更换清洁衣裤,不能活动的病人指导家属进行皮肤清洁擦拭。 2、术后护理 (1)、按不同的麻醉方式,实施病情观察及护理。 (2)、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 (3)、石膏固定的病人,执行石膏病人护理要点。 (4)观察病人伤口渗血、渗液情况。 (5)、脊柱术后的病人,翻身时进行轴向翻身,观察四肢感觉、运动情况。 (6)、四肢手术的病人抬高患肢,并注意末梢血液循环的观察。 (7)、对危重病人做好预防合并症的护理,注意营养及水分的补充,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静脉营养。 (8)、根据病人的精神状况,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护理。 (9)、根据手术部位的不同,协助、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以促进恢复。

危重疾病护理常规 1、对危重患者先抢救、后办住院手续。 2、将患者安置在抢救室,准备好抢救用物,在医生到达之前,护士可酌情给予建立静脉通路、止血、吸氧、吸痰、人工呼吸等。 3、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生命体征监测,及时发现问题,报告医生,给予及时处置。 4、保持呼吸道通畅,颈椎骨折病人保持颈部制动。 5、留置导尿,记录每小时尿量和24小时出入量。 6、伤口护理观察包扎止血效果是否明显,经输血及扩容后,伤口渗血是否明显增加,是否有活动性出血。 7、建立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详细记录病情、用药和液体出入量,注意药物间的配伍禁忌。 8、加强巡视,保持各种管路的通畅。 9、保注意适当保暖,可加用盖被,但不宜用热水袋加温,以免使皮肤血管扩张,加重休克。 10、四肢创伤病人注意患肢末梢血循环、活动、感觉情况 11、需急诊手术者遵医嘱做好各种术前准备。 12、对神志清醒者做好心理护理,减轻急躁情绪;休克病人宜暂禁食水,口渴时可用湿棉签润唇。 13、休克病人不宜频繁翻身,以免加重病情,但要注意做好各种基础护理。 石膏固定病人护理

中老年人主要健康问题【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中老年人主要健康问题【中老年人的 心理健康问题】 中年人不论在社会、在家庭,都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中坚地位。下面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希望能帮到你。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1.事业上要量力而行,不可超负荷工作。成人正处于成家立业、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扮演角色多,易导致紧张。而大多数慢性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的发生考,试大网站收集多与工作紧张、心理压力大、不良行为生活方式相关。 2.保持家庭稳定和幸福。家庭稳定、幸福是中年人情绪稳定、乐观、事业成就的基石。医学|教育网搜集所以,要担负好家庭 中的角色,如孝女、贤妻、贤媳、良母的角色并求同存异,以维持家庭和睦的大局,心胸宽大处理好家庭矛盾。 3.矫正不良行为,培养健康行为是预防各种慢性病的关键。所以要保证充足睡眠,

吃好早餐,平衡膳食结构、不吸烟、不酗酒、低盐食,改变A型和C型行为。面对这些问题中年人应注意几个方面 注意身心健康,避免心理负荷过重中年期任务繁重,压力很大,加之个体意识到人到中年,此时不搏更待何时,因而常常主动找事情做。但由于中年人生活工作繁忙,常感时间紧迫,又有很多想做的事情做不了,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 中年期的烦恼也超过其他年龄阶段。据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引起中年人烦恼”的因素依次排列为:身体不好、社会分配不公、想做的事做不了。此外,还有子女成长不称心、工作不理想、个人价值被否定、人际间的内耗(猜忌与摩擦)、真诚不被人理解等,也是引起中年人烦恼的因素。 紧张感、焦虑和过多的烦恼均容易引起心理和躯体疾病,严重者还可导致自杀。研究表明,30~40岁年龄阶段的个体自杀率明显增高,40~60岁是自杀高峰期。60岁以后即开始下降。尽管自杀者在同龄人中毕竟是极少数,但根据自杀发展的年龄趋势来看,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1、重视准确、忽视速度 (一)老年人小心谨慎 心理学家发现: 老年人在做一件事情时,往往比较重视完成任务 的准确性即比较注意避免犯错误,而对完成任务所花时间的长短并不是很在意。生活中老年人常常嫌年轻人做事毛手毛脚,不够踏实认真。 2、不会轻易冒险 老年人表现在行动上的另一种小心谨慎就是做事稳扎稳打,轻易不愿冒风险。这也是一般人对老年人的一种印象深刻的看法。心理实验证实: 老年人宁拿较低的工资,也不愿冒较大的风险去选择一份有机会得到高工资的工作。 (二)老年人“固执” 性格是一个人对自己、对别人、对周围的社会生活环境所持的一种态度和行为方式,是心理特征的一种稳定表现。进入老年期之后,人的活动能力和生理机能就开始逐渐衰退。许多在年轻时意气风发、活泼向上的人,到了老年期之后就变得低沉、缓慢和淡漠。此外,老年人由于一生经历众多,经验丰富,因此其性格特点就更为突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个人思想的逐渐成熟,老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逐渐成型,有了自己独特的为人处事的模式。那些不了解老年人身心特点和个性特点的人就会感觉到老年人是越来越冥顽不化和固执己见了。 对于个性特点较为固执的老年人,有一种心理技巧和策略可以一试,就是低球技术。其具体做法就是:

先提出一个较小的要求,待老年人接受了之后,接着再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这个要求需要老年人负出比第一个要求更多的物质和精神代价。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使用低球技术比直接提出那个较大的要求来得更容易,并且为老年人接受。 (三)老年人爱“唠叨” 俗话说: 树老根多,人老话多。老年人一但上了年纪之后,说话就开始重复,早就过去的一件小事也会唠叨个不停,而且对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还深信不疑,决不屈从别人的意见。 老年人由于生理衰老的原因,开始显得精力不够充沛,许多事情自己不能直接参与,或者无法再象年轻时那样从容和潇洒地把事情做得较为理想。因此,他们只好通过说话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情绪,这样他们才会觉得心理平衡。同时由于自尊心的强烈作用,老年人对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都会进行坚决地维护,也就是心理学上说的自我防卫。这个时候,老年人为了排出寂寞,也会借助重复和唠叨的语言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一点热闹的气氛;老年人最善于津津乐道的就是自己的陈年往事,自己以前取得的成绩,这都是为了能得到一点心灵上的慰籍,以解脱现时的空虚和无奈。 (四)老年人的“怀旧情绪” 对于过去的时光和以往美好时代的怀念之情,感染着全世界的老人们。这种现象也可以理解为多数老年人对不断变化、急剧动荡的当今时代感觉到无法适应,从而企图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 古语说得好: 树高千尺,落叶归根。人到老年,仿佛思想就开始退步,不再象年轻时那样憧憬未来,而是开始对自己几十年走过的路进行回味和自我评价,说的话和做的事都带着浓厚的怀旧色彩。由于退休之后突然之间就失去了生活奋斗的目

空巢老人身心健康存在的问题及护理

空巢老人身心健康存在的问题 及护理 莫丽萍 关键词:空巢老人;空巢综合征;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文关怀;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424748.2009.11.078 文章编号:167424748(2009)4B21028202 老年空巢家庭是指身边无子女共同居住,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其中包括单人空巢家庭和夫妇两人的空巢家庭,将这些家庭中的老人称为空巢老人[1]。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空巢家庭发展迅速,所带来的空巢家庭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老年人的生活照顾、医疗保健、情感和心理需求等。关注空巢家庭,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将成为新世纪社区医疗护理关注的热点。 1 我国空巢老人的现状 由于我国的老龄高峰是和计划生育政策以及社会转型相伴随着的,所以与子女减少、家庭小型化并行,将会出现大量独守空巢家庭的老人。据2000年全国第5次人口普查,全国家庭中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户占全国家庭户总数的20.09%,而空巢家庭户占到有老年人家庭的22.83%[2]。从发展看,未来10年内空巢家庭将成为老年人家庭的主要形式。专家预测, 50年后,我国老年人家庭的空巢率将达到90.0%。 2 空巢老人身心健康存在的问题 2.1 空巢综合征 长期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在子女纷纷离开之后,面对空荡的房子和漫长的独居生活,会产生各种心理反应。空巢综合征的核心是缺乏爱。爱作为一种心理感受状态,是生命质量的组成部分。老年人缺乏爱,其身心健康会受到影响,将会导致生命质量的低下[3]。空巢综合征可导致内分泌、中枢神经和免疫系统功能的紊乱、失调和减退,抵抗力下降。空巢老人面临着身体状况差、患病率高、行为不便等问题。空巢老人大多抑郁、惆怅、孤独、寂寞及行为退缩,对自己的存在价值表示怀疑,陷入无趣、无欲、无望、无助的状态,甚至容易引发老年痴呆症。 2.2 患病率增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机体各项生理功能逐渐减退,容易患病。而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等都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这些疾病一旦形成,则很难治愈,且常伴有不可逆的并发症,需要终生治疗及护理,既损害了老年人的躯体健康,又影响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2.3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躯体功能逐渐减退,做饭、购物等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甚至起床、穿衣、洗漱、进食、室内活动等简单的日常生活事件也无法自理。日常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人其生活质量必然下降,使得健康状况急剧恶化,造成恶性循环。 2.4 社会适应能力降低 老年人退出工作岗位后,与社会和同事朋友的接触日益减少,生活由以事业为重心转向以家庭为重心,由面向社会转向面向家庭。老年人闲暇时间多了,与子女之间距离的拉大和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的差异,使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下降,产生了离退休综合征、空巢综合征等不良情绪。3 护理 3.1 建立多层次的空巢老人关怀体系 3.1.1 老年人应自我调适,克服空巢心理 老年人无事可干是诱发心理问题的一大因素,所以老年人应培养兴趣,广交朋友,充实生活。其次,积极投身到社会中去,关心社会,重新确立追求目标,发挥余热,老有所为。参加社会活动是充实心理、克服空虚的较好方法。重新确立新的生活追求目标是老年人克服空巢心理的最佳方式。一个人一旦有了一个坚定的追求目标,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之大是令人难以想象的。第三,建立有规律的生活,老年人最好请医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为自己制订科学的生活作息时间表,按时间表起居,有利于保养身体、克服心理问题。 3.1.2 子女应敬老养老 子女应在可能的条件下,担负起赡养老年人的义务。尽管存在多种养老方式,但大部分老年人喜欢与子女生活在一起,不愿意住在敬老院。许多发达国家的社会养老机构很发达,但绝大多数老年人还是选择家庭养老。对于老年人来说,家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华民族素来有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作为子女应尽可能的照顾老年人。如果条件不允许老年人与子女生活在一起,经常的探望、电话问候也是必需的,儿女的关心常常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快慰。研究表明,提高老年人从家庭和亲友中得到支持是进一步改善心理健康状况的关键[4];而当家庭亲密度下降,子女对老年人的态度不良易引发老年人自觉幸福度的下降。 3.1.3 完善社会支持 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提高社会的养老意识,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化养老机构,如敬老院、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并提高这些机构的环境设施和服务功能,以提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而老年人对社会化养老机构的要求最集中的是有定期的体格检查、多组织社会活动。因此,必须着重建立社区服务网络,建立社区家政服务站,大力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协助老年人做家务,采购生活用品,协助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如饮食、起居等。建立老年公寓、福利院,接纳生活不能自理的空巢老人。 3.2 加强健康教育 3.2.1 做好慢性病健康教育 很多老年人不去就医,是因为他们认为身体出现症状是正常衰老所致,而不是疾病所致,尤其是听力损害及泌尿生殖系症状。身边没有儿女的观察和照顾,有些老年人实际已身患疾病且出现相应症状,但由于不去就诊而耽误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因此,做好健康教育,使老年人具备有关慢性病的常见症状及影响因素等知识,使其认识到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疾病预防和康复的重要意义。 3.2.2 改变空巢老人的认知观念 目前我国的家庭结构由“扩大家庭”逐渐过渡到以“核心家庭”为主,家庭赡养功能逐渐弱化,多数老年人希望的“养儿防老”模式的实现在主观上和客观上都具有困难。为了避免面对空巢,老年人应改变观念,接受社区和社会所提供的养老机构,如敬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这些机构在居住环境、娱乐场所、医疗保健等方面设备较完善,可以满足老年人养护的需要。 3.2.3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身体健康状况较好的空巢老人,尤其是空巢夫妇老人,其闲暇活动的要求较为强烈,愿意发挥余热,为社会多做点事,因此应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再学习和再就业的机会,如举办老年大学,组织离退休技术人员和知识分子组成 ? 8 2 1 ?CHIN ESE GEN ERAL NU RSIN G April,2009Vol.7No.4B

浅谈空巢老人的护理

浅谈空巢老人的护理 ——怎样更好地为老人提供护理 作者:李菲金和平 【摘要】目的正确地了解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变化,更有效的为空巢老人提供更好的护理,让他们能快乐的安度晚年。方法2010年12月,通过观察与问卷调查发现,经常参加活动、锻炼以及和外界交流的老人,他们的生活充实,很快乐,反之,则易引起心理问题结论多与老年人交流,为他们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他们有家的感觉。 【关键词】空巢老人健康问题健康教育生理心理护理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家庭结构的演变,我国空巢老人家庭发展迅速。空巢老人是社会弱势群体,其健康问题需要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对空巢老人的关心与护理。给予空巢老人实际的帮助和必要的情感支持,从而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是我们今后护理工作的侧重点。空巢家庭是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成家立业后离开老人另组家庭,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纯老人家庭。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提供的资料,近年来,我国空巢家庭一直呈上升趋势。 1 现状: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老龄高峰和计划生育政策以及社会转型相伴随,加之子女减少、家庭小型化,“空巢”现象日益凸现。同时,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龄化,老年人比例每年在成倍增加,空巢家庭将成为我国老年人家庭的主要形式。预计到2030年空巢老人家庭占老年人家庭比例的90%,空巢现象将是21世纪我国面临的重大课题。关心和重视空巢老人健康问题,满足空巢老人的社区护理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开展全方位的社区护理服务十分必要。据民政部统计,目前我国老龄人口约有1.69亿,其中40%是空巢老人。专家预测30年后,我国老年人家庭的空巢率将达到90%。调查发现,空巢老人存在的身心健康问题很多:a)空巢综合症【1】:长期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因子女求学、工作、成家等原因远离而独居在家。这些“空巢老人”因独居而遭遇孤独,心情抑郁.他们在子女纷纷离开之后,面对空荡荡的房子和漫长的独居生活,产生各种异常心理反应。其核心问题是缺乏亲爱,爱作为一种心理感受状态,是生命质量的组成部分。老年人缺乏爱,其身心健康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生命质量下降。空巢综合症还会导致人的内分泌、中枢神经和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失调和减退,抵抗力下降。空巢老人面临着身体状况差、患病率高、行走不便等问题。从我们走访调查看,空巢老人大多抑郁、惆怅、孤独、寂寞及行为退缩,对自己的存在价值表示质疑,陷入无趣、无欲、无望、无助的状态,甚至出现老年痴呆症【2】。b)患病率增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机体各项生理功能逐渐减退、容易患病。而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等都是老年人的常见病【3】。这些疾病一旦形成,则很难治愈,且常伴有不可逆的并发症,需要终生治疗和护理,这既损害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又影响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c)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4】: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躯体功能逐渐减退,做饭、购物等日常生活能力逐渐下降,甚至起床、穿衣、洗漱、进食、室内活动等简单的日常生活都无法自理。日常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人,生活质量必然下降,使得健康状况急剧恶化,造成恶性循环。d)社会适应能力下降:一般老年人退出工作岗位后,与

2018年骨科常见病护理计划

一股骨颈骨折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潜在并发症:骨折移位 2、躯体活动障碍与骨折、牵引或石膏固定有关 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骨折、软组织损伤或长期卧床有关【护理措施】 1、保持适当的体位,防止骨折移位 (1)患肢制动、矫正鞋固定:患肢制动,卧床时两腿之间放一枕头,使患肢呈外展中立位;可穿防旋矫正鞋固定,防止髋关节外旋或脱位;通过下肢支架、皮牵引固定保持患肢于合适位置。 (2)卧硬板床:卧硬板床休息,经医师许可后患侧卧位;更换体位时,避免患肢内收、外旋或髋部屈曲,防止骨折移位。 (3)正确搬运病人:尽量避免搬运或移动病人,必须搬运移动时,注意将髋关节与患肢整个托起,防止关节脱位或骨折断端造成新的损伤。 2、指导病人正确活动 (1)练习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指导病人进行患肢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距小腿关节屈伸及足部活动。每天多次,每次5~20分钟,以防止下肢深静脉栓塞、肌萎缩和关节僵硬。锻炼前后注意评估患肢的感觉、运动、温度、色泽及有无疼痛和水肿。 (2)指导病人进行双上肢及健侧下肢的全范围关节活动和功能锻炼。(3)髋关节功能锻炼: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周后,帮助病人坐在床边进行髋关节功能锻炼,动作应缓慢,活动范围由小到大,活动幅度和力量逐渐加大;指导病人借助床栏更换体位。 (4)转移和行走训练:评估病人是否需要辅助器械完成日常生活,指导病人坐起、移到轮椅上和行走的方法。非手术治疗的病人8周后可逐渐在床上坐起,坐起时双腿不能交叉盘腿,3个月后可逐渐使用拐杖,患肢在不负重情况下练习行走,6个月后弃拐行走。行人工全髋

关节置换术的病人,2~3周时允许下床后,指导病人在有人陪伴下正确使用助行器或拐杖行走;骨折完全愈合后患肢方可持重。 3、压疮的预防和护理 (1)便器:病人卧床期间使用适宜于卧床病人的特制便器。 (2)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和平整。 (3)定时协助病人更换体位,按摩受压部位和皮肤护理。 二股骨粗隆间骨折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有发生髋内翻畸形的危险与保持正确体位有关 2、功能锻炼不积极与疼痛及对疾病认识不足有关 3、潜在并发症: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便秘、下肢深静脉血栓等。 【护理措施】 1、保持正确体位 (1)保持患肢于外展中立位,如患肢内收,可发生髋内翻畸形。(2)去除牵引后仍要保持患肢外展,平卧时两大腿间放一枕头,侧卧时不能卧于健侧。 2、指导病人正确的功能锻炼 (1)说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使之能够克服困难主动进行锻炼。(2)掌握正确的锻炼时机和方法。患肢主要锻炼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髌骨被动活动和踝关节屈伸及足部活动。 (3)锻炼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以不感到疲劳为度。 3、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1)保持床铺柔软、清洁、干燥、平整,定时更换体位,按摩受压部位,经常用温水擦身,以防压疮发生。 (2)鼓励病人扩胸、深呼吸、咳嗽以锻炼肺功能。保持口腔卫生,室

关心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

关心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 空巢老人最缺什么?空巢老人最需要就是亲人陪伴和关怀。空巢老人如何才能摆脱生理和心理的阴影,健康快乐地生活呢?邯郸市北斗心理咨询室的牛武兵指出,良好的心态是保持健康的一剂良药,老人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生活重心和生活节奏,找一些自己有兴趣的事做做。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邯郸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许多老年人都过着“空巢”的生活。空巢老人由于长期和子女分离,孤独、寂寞的情绪油然而生,再加之很多老人患有慢性病,让他们生活在痛苦的深渊中。因此,关注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空巢老人最怕寂寞 家住中华南大街的李力胜今年72岁,有一儿一女。近日,他无奈地告诉记者,女儿很优秀,前两年就出国留学了。儿子在外地工作常年回不来,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来住几天。以前老伴在世的时候还没感觉那么寂寞,自从去年老伴走了之后,自己感觉非常孤独,特别希望孩子们回来。但是儿子工作忙,女儿学业忙,很多时候只有通过电话问候,心里总感觉空荡荡的。 和李大爷一样,家住滏阳新村的马阿姨今年53岁。爱人几年前去世,女儿大学毕业后留在广州闯荡。偌大的家里就剩了她一个人,“退休后,家里只有我一个人,静悄悄的。我现在回家都先开电视,让家里有点声儿,不然我的心直发慌。”马女士说,“我

也没啥兴趣爱好,原先在单位也是一直在办公室做文职。除了那几个同事,我也没啥自己的交际圈子。”本来想去广州和女儿住,马女士又觉得不方便。 据了解,邯郸市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他们的养老、精神抚慰和老人健康护理等一系列问题摆在子女和社会的面前,其中最易出现的就是健康问题。 空巢老人排解寂寞,心理呵护健康相伴 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每况愈下,尤其是空巢老人,患慢性疾病的几率有逐渐上升趋势,并且常伴有诸多并发症,不仅严重损害老人的身体健康,还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空巢老人如何才能摆脱生理和心理的阴影,健康快乐地生活呢?邯郸市北斗心理咨询室的牛武兵指出,良好的心态是保持健康的一剂良药,老人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生活重心和生活节奏,找一些自己有兴趣的事做做,如读书、园艺、绘画、音乐、书法、旅游以及适度的体育锻炼等,有条件的老人还可以参加老年大学或社区的一些活动。这样既可以得到一些陶冶情操的训练,使生活丰富多彩,又能 广交朋友。其次,子女也要给父母心灵多一些温暖,这种温暖不仅限于常打电话,有时间还要常回家看看,这是对处于孤独中的老人最大的安慰,多关心关心父母的健康状况。 针对身体健康方面的问题,邯郸市中心医院老年科的郭淑娟医生建议,老年人应经常量量血压,正确服用降压药以保持血压的稳定。除了子女照顾,老年人也应该多关心自己,生活中处处

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

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如何提高广大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群体水平,已逐步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尤其是随着我国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老年人群体寿命逐步增加,如何提高老年人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亿万老年人在身心愉快的状况下安度晚年,已成为老年学研究领域研讨的重要课题之一。下面是为你精心整理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人到老年,机体各部分、各脏器包括大脑在内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老化,功能减退,如视力模糊、两耳失聪、行动不便、皮肤多皱、毛发变白或脱落、代谢下降、免疫功能低下等,这是老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与此同时,也可发生心理方面的改变。 1.情绪改变:有些老人变得多疑善感,容易激动,可为小事而大发脾气,对周围事物总感到看不惯,不称心;有的还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倚老卖老;有的变得郁郁寡欢,苦闷压抑,情绪低落,或是显得淡漠无情,凡事无动于衷。 2.智力改变:记忆力常有减退,以近时记忆较明显,如昨天吃的什么菜,几天前有谁来看望过自己都会想不起来,东西放下就忘,经常要寻找钥匙、眼镜、钢笔等小物件,见到熟人一下子想不起名字,自己也感精力和脑力不足,对空间概念和抽象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

都减退,计算能力也会缓慢迟钝,容易出错,新的知识难以吸收。 3.性格改变:有的老人显得噜苏,说话多重复,过于小心谨慎,唯恐出错;有些变得不修边幅,生活懒散,不注意个人卫生;也有的变得幼稚,喜与孩子们在一起,贪吃零食;或变得自私、贪婪,好占小便宜。 当然,正常老人的这些改变有一定范围,但若过分突出,尤其与一般同龄老人相比,若已明显不同,则要考虑有无老年期精神疾病的可能。 二、老年人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 1.角色转变与社会适应的矛盾。这是老年人退休后带来的矛盾。退休、离休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迁,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是大不一样的。工人退休前后的心理感受变化不大。他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有更充裕的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所以内心比较满足,情绪较为稳定,社会适应良好。但离退休干部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些老干部在离退休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生活的重心是事业,退休、离休以后,生活的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广泛的社会联系骤然减少,这使他们感到很不习惯、很不适应。 2.老有所为与身心衰老的矛盾。具有较高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的老年人,通常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都不甘于清闲。他们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再为社会多做一些工作,所谓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便是这类老年人崇高精神追求的真实写照。然而,很多年高志不衰的老

空巢老人心理问题

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研究 大家好: 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探讨空巢老人的心理调适问题,希望通过今天的讨论,我们能对空巢老人的心理状况,成因,对策及运用我们学到的心理知识识别一些“危险信号”,更好的来帮助我们身边的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名称的由来 “空巢老人”单从字义上讲,空巢就是“空寂的巢穴”。小鸟长大后,离开温暖的巢穴,远走高飞,去开创自己的新生活,而鸟巢中只剩下两只老鸟。于是就有人借用“空巢"二字,比喻日常生活中子女长大成人后像离巢的小鸟一样,一个个地“飞”走了,家中只留下相依相伴的父母。一般而言,学者们认为空巢家庭是指子女不在身边,只有两位老人的家庭。也有的学者将空巢老人分为三类:一是本身就无子女的老人,二是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三是子女在身边却疏于联系的老人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空巢老人家庭发展迅速。最近10年来,我国空巢家庭一直呈上升趋势,1987年我国空巢家庭在老年家庭中所占的比例是16. 7%, 2000年上升到26. 0%。目前,在城市有老年人的家庭中,空巢家庭至少超过30%, 这个比例在2010年达到80%以上。特别是在长期以来严格执行独生子女计划生育政策的城市,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年,空巢家庭将成为老年家庭的主要形式。日前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调查资料显示:2 0 0 4年底,中国6 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 . 4 3亿,2 0 1 4年将达到2亿,2 0 2 6年将达到3亿,2 0 3 7年超过4亿,2 0 5 1年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3亿一4亿的规模。其中90%是空巢老人。这意味着,20年后我们成为老人的时候,全国就将有2亿多空巢老人。 据全国政协的一项调査表明,我国目前己有85%以上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我国农村老人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至5倍。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比一般老人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这不但严重影响到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也会影响到社会和谐和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7月20日~21日,重庆市委召开的三届九次全委会上,审议通过了《关于〈中共重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特点有什么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特点有什么 人到老年,机体各部分、各脏器包括大脑在内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老化,功能减退,如视力模糊、两耳失聪、行动不便、皮肤 多皱、毛发变白或脱落、代谢下降、免疫功能低下等,这是老人正 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与此同时,也可发生心理方面的改变。 1.情绪改变:有些老人变得多疑善感,容易激动,可为小事而大发脾气,对周围事物总感到看不惯,不称心;有的还固执己见,自以 为是,倚老卖老;有的变得郁郁寡欢,苦闷压抑,情绪低落,或是显 得淡漠无情,凡事无动于衷。 2.智力改变:记忆力常有减退,以近时记忆较明显,如昨天吃的什么菜,几天前有谁来看望过自己都会想不起来,东西放下就忘, 经常要寻找钥匙、眼镜、钢笔等小物件,见到熟人一下子想不起名字,自己也感精力和脑力不足,对空间概念和抽象理解、分析和概 括能力都减退,计算能力也会缓慢迟钝,容易出错,新的知识难以 吸收。 3.性格改变:有的老人显得噜苏,说话多重复,过于小心谨慎,唯恐出错;有些变得不修边幅,生活懒散,不注意个人卫生;也有的 变得幼稚,喜与孩子们在一起,贪吃零食;或变得自私、贪婪,好占 小便宜。 当然,正常老人的这些改变有一定范围,但若过分突出,尤其与一般同龄老人相比,若已明显不同,则要考虑有无老年期精神疾病 的可能。 1.角色转变与社会适应的矛盾。这是老年人退休后带来的矛盾。退休、离休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迁,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 离退休的心理感受是大不一样的。工人退休前后的心理感受变化不大。他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有更充裕的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所以内心比较满足,情绪较为稳定,社会适

应良好。但离退休干部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些老干部在离退休 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生活的重心是事业,退休、离休以后,生活的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广泛的社会联系骤 然减少,这使他们感到很不习惯、很不适应。 2.老有所为与身心衰老的矛盾。具有较高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的老年人,通常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都不甘于清闲。他们渴望在 有生之年,能够再为社会多做一些工作,所谓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便是这类老年人崇高精神追求的真实写照。然而,很多年高志不衰 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并不理想。他们或者机体衰老严重,或者 身患多种疾病,有的在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能力的衰退方面, 也非常明例如一位老人突然遇到丧偶的打击,若是缺乏足够的社会 支持,会很快垮掉,甚至导致早亡。据统计,居丧老年人的死亡率 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率的7倍。除丧偶之外,夫妻争吵、亲友亡故、 婆媳不和、突患重病等意外刺激,对老年人的心灵打击也十分严重。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由许多因素所决定的。大致说来有四个方面。一是生理因素。人到老年大脑和其他生理机能开始退化。如果此时 能有效延缓大脑衰老,这对于人的心理健康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基础。如果大脑衰老过快或者个人不能很好地调适自己,有可能导致心理 上失常。二是环境因素。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与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如果生活在一个良好和谐的环境里,人的心理健康就有一个外部的 良好环境。如果生活在一个经常受到恶性刺激的环境里,有可能产 生不良心理,甚至心理变态。三是生活因素。有意义的活动,良好 的生活习惯有益于人的心理健康,若参与一些不良活动,如赌博、 酗酒等就会损害人的心理康。四是文化因素。一个人有较高的文化 素养,他会对人生有一个正确态度,能正确处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 一切挫折和不幸,而不会因意外情况的产生而导致心理失常。要做 到长寿,老年人要对自己负责,多做心理保健。 1.“动”,就是多运动。“生命在于运动。”实践证明,运动不仅延缓衰老,生物学家的研究已经证明人的肌体“用进废退”,古 人也早就提出“不动则衰”。日本一位研究老人问题的专家指出 “君欲延年寿,动中度晚年。”因此,老年人要注意加强身体的适

骨科手术病人心理护理

骨科手术病人心理护理 1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共有168例接台手术病人。男94例,女74例,年龄从12岁至90岁,其中行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 病人55例,股骨粗隆骨折支架外固定术病人80例,髋关节置换术20例,膝关节镜病人13例。 2护理体会 2.1做好术前心理评估,耐心真诚做好解释工作术前一天,接到手术 室安排后,通知接台手术病人的大概手术时间。评估病人情绪、心态。护士以真诚的态度、柔和温暖的语言向病人耐心的解释手术要接台的 原因是因为第一台和第二台手术病人年龄大、病情重、创伤性大、危 险性高等。向病人及家属解释医院安排手术的时间是根据病人病情的 需要,配合医生的时间以及手术室间的安排等来决定的。无关乎病人 职位高低、经济条件好坏、文化水平高低等条件,让病人觉得安排合理,无担忧与愤怒不平等情绪。对于特别紧张、有埋怨、不平、不理 解情绪的病人,护士应多关怀。 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使病人术前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保持在手 术中情绪稳定,生命体征平稳。 2.2术前提供手术相关信息手术病人对自己病情不了解,术前应向患 者全面详细的介绍病情、手术的必要性、危险性、预后情况以及术前 术后注意事项。讲解术前准备,术前用药,术中配合的目的。并主动 介绍主刀医生的技术、医德的可信性;主动介绍主刀医生成功病例的 病人到病房实行探访,解除病人忧虑、紧张、恐惧的心理。 2.3指导病人实行松弛训练教会病人配合手术减轻痛苦和不适而实行 的自我调整方式。指导术前深呼吸、有效咳嗽、扩胸、挺腰抬臀等活动。并根据需要合理实行训练行为示范,让病人术前充满信心,并让 病人觉得被尊重、重视,解除病人心理障碍。

老年人心理健康经典语录

老年人心理健康经典语录 老年人需要经常保持健康的心理,乐观点,生活才能快乐,身心也才能健康。这里为大家总结了一些老年人心理健康经典语录。 世界的纷乱,社会的变革,银色浪潮的到来,我们自身的衰老,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要积极地进行思想改造重新认识自己,才能与时俱进适应我们所处的环境。(自撰) *千万要记住天地和父母给了我们每个人两件东西:一是我们的身体,这是越用越破旧;另一件是精神,这可以越用越好,人老可以志不老,精神可以永存。《家庭宝典》 *心理健康不是消极的,不是静态的,而是积极的,动态的,应该是有坚强的人格,顽强的毅力,能吃苦耐劳,在逆境中奋进,苦中求乐,胜不骄,败不馁。 *忧患而不悲观,成功而不狂妄,视困难为常规,以付出为快乐。

*人应当经常保持一种怀有希望、愉快、明朗、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从事一些对心身有益的学习和思考,如阅读历史、名人格言、处世箴言或观察自然。------培根 *让每天有所感悟,有所创新,有所事事。要主宰生活,不要被生活所主宰。要懂得生活的艺术才能有艺术的生活。 *物物而勿物于物。 *有为有弗为,知足知不足。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 *成事在天,谋事在人。 *广厦千间夜眠八尺,良田万顷日食三餐。 *有所得必有所失,有所失必有所得。 *一分为二,过忧不及。 *可喜不大喜,可忧不大忧。------105岁的陈椿 *物质的匮乏和丰富都可以使一个人精神备受折磨:过去的社会我们称之为匮乏型的社会,不幸的根源来自于人无法获得充足的能量来维持运转;未来的社会我们称之为过剩型的社会,不幸的根源来自于人贮存的能量无处发泄。

*金钱买不到健康,买不到温暖的家庭,买不到真挚的友情,买不到舒畅的心情。 红楼梦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有一位哲学家做过这样的比喻:同样是半杯水,乐观者会说杯子里还有半杯水,而悲观者则会叹息杯子里已失去了半杯水。一个人倘若老是悲观地盯着生活的阴暗面,看不到光明面,那么,焦虑、忧愁等不良情绪就会找上他,缠住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