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清宫医案中的“调畅情志法”

清宫医案中的“调畅情志法”

清宫医案中的“调畅情志法”
清宫医案中的“调畅情志法”

清宫医案中的“调畅情志法”

作者:张景春

肝主疏泄,对人体气机的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故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气血的运行。肝之生理极复杂,病理亦头绪纷繁,故“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

清宫御医众法调肝

清宫御医之中不乏善治肝者,诸如韩一斋全面概括了肝郁的病因病机。其学术继承人刘奉五秉承师说,深入研究了“肝与五脏的关系”,总结出了妇科治肝八法。佟阔泉提出“万病由肝理论”结合临床诊疗之经验,常以平肝、调肝以恢复肝脏的疏泄功能。袁鹤侪则在前人基础上总结出“醒胃必先制肝论”,辨证胃脘痛病证。

肝失疏泄会导致气机失调,从而影响各脏腑器官的生理活动,此外,对精血津液的生成及运行输布也会产生不利影响。故《知医必辨》指出:“人之五脏,惟肝易动难静,其他脏有病,不过自病;惟肝一病即延及他脏”(植物神经系统机能紊乱对全身内脏、血管、腺体的广泛影响)

格格胁胀逍遥散之

《金匮要略》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是指情绪的变化首先波及的就是消化系统),实际临床中情绪与脾-胃之关系十分密切,不少脾-胃病从肝论治,疗效确切。清宫妃嫔肝气郁结之疾固多(情绪不爽,情志因素),食饮伤脾之症亦复不少,用疏肝解郁法调理脾-胃机能,成为御医们常用的一种方法。

如御医陈嘉善为嘉庆朝二阿哥的二格格看病,脉案中称“系肝木乘脾,肝脾两亏之症,以致胸满胁胀、午后潮热;形瘦、懒食,今用和肝理脾汤(柴胡八分,白芍一钱五分炒,归身三钱,茯苓三钱,白术三钱,橘皮一钱五分,半夏曲二钱炒,缩砂八分研,丹皮三钱,生地三钱,甘草八分生,引煨姜两片,薄荷四分)调治。”(心-身疾病)

1当归、白芍、柴胡、薄荷;丹皮、生地(疏肝理气清胆除烦,调神)

2半夏曲、橘皮、砂仁;茯苓、白术、甘草(和胃、健脾,治身)

本案以逍遥散加减,以橘皮、半夏曲、缩砂奏健脾和胃之功。虽然脾主肌肉,胃主受纳,形瘦懒食等症属脾-胃疾患,但考虑“胸满胁胀”与情绪相关,“宫中妇女本自多郁”,故不单纯治其脾胃,而投疏肝解郁之逍遥散加味,数剂而安,由此可证疏肝解郁法在脾胃病治疗中确有一定价值。

此外,疏肝解郁法在清宫医案中,亦多用于妇女经带之疾、胸痹、心悸之症,瘰疬、目疾从肝论治疗效显著。如光绪朝珍妃之阴痒症、乾隆朝惇妃结喉痈症、宣统帝之皇后婉容之瘰疬结核,屡用清肝导赤汤、四逆散等,散见医案之中,兹不复赘。

宫人外感多兼气郁

宫闱之中,颇多隐曲,间有争宠竞妍者,郁愤忧怒,在所难免。肝主疏泄,调畅情志,故对于此类情志病,当遵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即疏肝理气、调畅气机之总原则。

观宫中日常之脉案,逍遥、越鞠、柴胡疏肝、和肝理脾等方药,使用十分频繁,足证宫中之人,多肝郁气滞之体,治疗常用疏肝解郁法。感冒是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的一种外感疾病,为清宫医案中具有最多医案的病种。值得注意的是,清宫感冒医案大部分在感冒之初就有里热证,究其缘由,清宫内廷之人平素易犯肝胃不和,情志化火;或内生食积,郁而化火;导致素有内热。

经对清宫感冒医案的治疗方药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感冒病使用最多的为疏解正气汤、疏解化饮汤等。分析其“组方结构”,理气药的使用频率最高,最常见的组方配伍结构为发散风寒药+理气药+补气药。

此外,疏肝解郁方不仅用于治病,也常用于平日之调理。如乾隆之惇妃常年所用之和肝养荣丸(当归、白芍、川芎、生地;白术、茯苓;黄芩;砂仁、苏梗、炒枳壳、陈皮;续断、炙甘草)。

1疏肝:疏调气、血、水、火-----(荆防柴归汤,中年妇女常用方)陈皮、砂仁、苏梗、炒枳壳;(气)

黄芩;(火)

当归、川芎、白芍、生地;(血)

生白术、茯苓;(水)

2补肾:续断、炙甘草。

定贵人所用之越鞠保和丸(香附、川芎、苍术、栀子、神曲;木香、槟榔)。嘉庆二阿哥福晋所用之佛手乾药引等等,皆属疏肝解郁范畴。纵观清宫运用疏肝解郁法之脉案,其范围广,病种多,时期长,但使用剂量小,如是则安全而有效。现代人精神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等诸多因素,使得中医的情志病日益增多。肝主疏泄,能够调畅情志。调理肝气法,在治疗情志病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清宫医案中治肝、调肝、防病养生之法,可供今日临床借鉴。

2018年中医综合全真试卷及答案解析

2018年中医综合全真试卷及答案解析 (1/81)一、A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4个备选答案,在答题时请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第1题 下列属于金元时期滋阴派观点的是 A.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B.阴常有余,阳常不足 C.独阳不生,孤阴不长 D.阳在外,阴之守也 下一题 (2/81)一、A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4个备选答案,在答题时请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第2题 阴阳互损体现了什么阴阳关系 A.相互转化 B.阴阳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相互制约 上一题下一题 (3/81)一、A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4个备选答案,在答题时请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第3题 依据疾病的传变规律,肝火犯肺属于 A.母病传子 B.子病传母 C.相乘传变 D.相侮传变 上一题下一题 (4/81)一、A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4个备选答案,在答题时请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第4题 肝主疏泄最基本的作用是 A.调畅情志 B.促进消化 C.调畅气机 D.疏通经络 上一题下一题 (5/81)一、A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4个备选答案,在答题时请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第5题 气的推动作用减弱会出现 A.早衰 B.畏寒 C.自汗

上一题下一题 (6/81)一、A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4个备选答案,在答题时请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第6题 按照子午流注运行规律,上接手少阳经的是 A.手少阴经 B.足少阴经 C.手厥阴经 D.足太阴经 上一题下一题 (7/81)一、A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4个备选答案,在答题时请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第7题 下列选项中,体现风性善行的是 A.眩晕震颤 B.痛无定处 C.手足抽搐 D.角弓反张 上一题下一题 (8/81)一、A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4个备选答案,在答题时请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第8题 五志过极和六气郁滞皆可化生的是 A.痰浊 B.湿热 C.燥热 D.内火 上一题下一题 (9/81)一、A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4个备选答案,在答题时请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第9题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出自 A.《内经》 B.《难经》 C.《中藏经》 D.《伤寒论》 上一题下一题 (10/81)一、A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4个备选答案,在答题时请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第10题 症见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呼吸微弱者,属于 A.假神 B.神乱

中医情志与五脏五行

中医情志与五脏五行 前言:晚间食饭,巧见文化中国:《养生之道》之七调好情绪成良医,颇感兴趣,亦欲从中聊慰吾心,遂搜罗整理,了然于心,并与之共阅。 在中医理论中,木、火、土、金、水分别代表了人体的肝、心、脾、肺、肾。 中医情志分七,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故又称为“七情”。 中医认为,适度的七情,是人类正常的心理活动;反之,七情失度,就会引生疾病,需要治疗。喜,在五行属火,在五脏属心; 怒,在五行属木,在五脏属肝; 忧、悲,在五行属金,在五脏属肺; 思,在五行属土,在五脏属脾; 恐、惊在五行属水,在五脏属肾。 心主喜,肺主忧,肝主怒,脾主思,肾主恐。 大喜伤心,多忧伤肺,大怒伤肝,多思伤脾,多恐伤肾。 依据中华传统中医五行图:木、火、土、金、水是相生的关系 金、木、土、水、火是相克的关系 所以情志上相生关系为喜生思、思生忧/悲、忧/悲生恐/惊、恐/惊生怒、怒生喜情志上相克关系为怒克思、思克恐/惊、恐/惊克喜、喜克忧/悲、忧/悲克怒下面分别以事例说明。 怒克思:愤怒可以克制思结。中医言:“思则气结”。思考某一问题而长期获得不到答案,气机就会结滞,引发疾病,轻则食欲减退,心情抑郁不畅,重则思考力下降,不堪思考。 传说战国时代的齐闵王患病,请宁国名医文挚来诊治。文挚详细诊断后对太子说:“齐王的病只有用激怒的方法来治疗才能好,但如果我激怒了齐王,他肯定要把我杀死的。”太子听了恳求道:“只要能治好父王的病,我和母后一定保证你的生命安全。”文挚当即与齐王约好看病的时间,结果第一次文挚没有来,又约第二次,二次没来,又约第三次,第三次同样失约。齐王见文挚连续三次失约,非常恼怒,痛骂不止。过了几天文挚突然来了,连礼也不见了,鞋也不脱就上到齐王的床铺上问疾看病,并且粗话激怒齐王,齐王起身大骂文挚。经这一怒一骂,齐王的病也好了。可惜,太子和他的母后并没有保住他的性命,齐闵王还是把他杀了。为什么怒能克思呢?“大怒则气通血脉畅达也。”了知这个道理后,我们也不必非要用激怒的方法。常言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如果欲长期进行某种研究性思考,那么一定要天天安排出身体煅炼的时间,只有这些,才能将思考坚持下去。 出处:儒书言:齐王疾痟,使人之宋迎文挚。文挚至,视王之疾,谓太子曰:“王之疾,必可已也。虽然,王之疾已,则必杀挚也。”太子曰:“何故?”文挚对曰:“非怒王,疾不可治也。王怒,则挚必死。”太子顿首强请曰:“苟已王之疾,臣与臣之母以死争之于王,〔王〕必幸臣〔与臣〕之母。愿先生之勿患也。”文挚曰:“诺,请以死为王。”与太子期,将往,不至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王〕衣,问王之疾。王怒而不与言。文挚因出辞以重王怒。王叱而起,疾乃遂已。王大怒不悦,将生烹文挚。太子与王后急争之而不能得,果以鼎生烹文挚。(《论衡?道虚》) 释:赵简子病,扁鹊治,亦怒之。物理论曰:“大怒则气通血脉畅达也。”(《太平御览》

中医情志疗法案例

例:《三國志˙華陀傳》記載:有一郡守病,陀以為其人盛怒則差,乃多受其貨而不加治,無何棄去,留書罵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殺陀。郡守子知之,屬使勿逐。守瞋恙紀甚,吐黑血數升而癒。 例:張子和治一婦人失眠,認為是傷思慮過甚,二年不寐,醫藥無療,兩手脈俱緩,此脾受之也,脾主思故也。乃與其夫以怒激之,多取其財,飲酒數日,不處一法而去。其婦大怒,汗出,是夜困眠,如此者八九日不寤,自是而食進,脈得乎平。 例:邱汝誠治一女子,恒笑不止。求診,問生平所愛何衣?令著之,使母與對飲,故滴酒沾其裙,女大怒,病遂痊。乃以怒勝喜。 3. 驚恐療法—喜傷心者,以恐勝之;驚傷膽者,以恐解之

翁壽承指出:「心有所樂謂之喜,何反謂傷心哉?凡人之氣,以平為期,不及者病,過者亦病。經曰:『心藏神,神有餘則笑不休』,試即以『不休』二字味之,乃樂之過而失其正也。當此樂以忘憂之際,有放心而求其心,所藏之神不亦因之而渙散乎?至於恐能勝喜,其義為何?蓋喜為心志,恐為腎志,水能制火,既濟之道也。抑更有顯而易見者,人當極喜之時,適有恐懼之事,猝然遇之,末不反喜為憂者,惟以喜之情緩於恐,恐之情急於喜也。是僅以水火相克之理言之,或近附會,而不知勝復之道本乎人情,實有深相印合者。」 因喜致病者,以恐、怒或悲治之。《儒門事親》:莊先生治以喜樂之極而病者。莊切其脈,為之失聲,佯曰:「吾取藥去」,數日更不來。病者悲泣,辭其親友曰:「吾不久矣」。莊知其將癒,慰之。詰其故,莊引《素問》曰:「懼勝喜」。 「驚」與「恐」是一組情志態勢的漸進詞,由見驚繼而出現恐懼的心理效應,就是以恐懼死亡之言,憂愁悲哀之語,採用突然襲擊法,使患者在短促的瞬間內,神志惶恐,使患者當時處於心內空虛、思緒緊張、神態驚慌、表情恐懼,使神憚散而不藏之氣閉鬱而結塞,是一種應激保護性心理反應,使怒狂除、嘻笑停、歌樂休、躁憂寧,適用於精神亢奮、狂、躁、動、怒為特徵的狂症。《素問˙舉痛論》:「驚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 第七辑(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七辑(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七辑 1302 《伤寒论今释》 1303 《伤寒论类方汇参》 1304 《金匮要略今释》 1305 《杂病论方证捷咏》 1306 《金匮篇解》 1307 《中医实践经验录》魏长春编著。卷一读书体会:对《内经》治病必求于本的体会、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中医治病要决、对《素问上古天真论》的体会、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调神二字的体会、对《素问玉机真脏论》五实死五虚死的体会、读《素问》五脏已败其色必夭的体会、对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的体会、劳风是外损之源、久服轻身亦可作服药见效解、《难经七十五难》可作内伤病治则、历代名医因生活环境不同各有发明、读《内经》但于可信永精研之、读《格致余论》罗太五治久病虚赢有积滞先养后攻的体会、阳明燥渴与少阴厥逆之预后、对汗后脉躁疾为阴阳交死证的体会、对阳脉之极的体会、对急劲弦强乃真脏死脉的体会、以校勘考证法读古书、论《医说》所载张仲景治汉武帝消渴之误、对“平人脉缓而迟者多寿,脉急而数者多夭”的体

会、《研经言》论中暑与瘪螺痧治法、劳瘵人只知为虚而不 知为实,蛊胀人只知为实而不识其虚,内外俱伤便是两感、气血凝滞脉络不能贯通衍义、理中汤随证变换示例、《研经言》用药论、用药宜随证重轻、温寒须行气,清热要活血、麻口之药亦能麻肺、《宋元明清名医类案》所载陈修园医案 乃易思兰医案改名、毒药外敷疥疮之害。师友经验:张禾芬夫子用甘露消毒丹治阴虚湿痹似劳症、张禾芬夫子治热痧误补腹胀验案、颜师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水肿、颜师用雪羹梨汁竹沥治郁怒引动肝风、颜师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治妊娠春温、颜师用黄芪苡仁粥治小儿体虚湿热证、颜师用轻剂清肺养胃法治肺劳兼秋燥症、颜师用重剂参附治妇人崩血脱证、颜师治暑热吐血先清解止血后用养肺胃培本验案、宋星斋治疗妇科胎前产后病的经验、黄志棠儿科谈乳儿疾患须查询乳母健康状况、范文甫老医用乌梅安胃丸和白蜜治胸脘剧痛、范文甫老医治危症诊趺阳脉、刘达人老医诊久咳伤肺下见悬痈案、刘达人老医谈治杂病以保脾胃为主、曹炳章老医辨舌柔硬以察胃气存亡、胡炳藻老医谈治疗温症要使湿热分离、胡炳藻老医谈《温疫论》学说二则、严鸿志老医谈治病要法、张生甫老医谈《内经》养生却病法、张生甫老医谈察舌通变、舒绅斋儿科治麻疹经验、夏思襄外科治疗疥癣不用毒药外敷、杨楚和治温热病及湿热病经验、徐莲塘老医用生化汤经验、郑慎安老医治妇女乳病经验、沈汀舫用张景岳新方治病经验、

9.问止中医大脑心与血病医案4则

问止中医大脑心与血病医案4则

01中医大脑|49岁中年男性胸痹、心胸痛,治案一则 中医上讲的“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这其实就是西医上讲的心脏类疾病。很多患者西医检查不出结果,被西医劝说回家休息即可,实际耽误了宝贵时机。 既然开始心胸痛,表示心脏正在给你发出警告信号:心脏已经开始不好了!西医尚未检查出结果表示疾病尚处于早期,恰恰是最应该下手治疗的时间。 中医讲,上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等到真的心脏病发作,大概率悔之晚矣。 初诊:无诱因心胸痛,查不出病因 慕先生,男,49岁。初诊时患者自诉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前胸疼痛,去医院做胸片检出心电图均没有问题,后在老家口服中药治疗后有好转。 1周前上述症状再发加重,大口呼吸时胸痛伴随头痛,头痛以头顶为主,今天呼吸时前胸也痛、时有背痛,但是背痛不随呼吸变化。白天想睡、精神差。口苦。大便稀。有去西医诊所输液治疗,没有好转,今特来此就诊。 详细望闻问切后,发现慕先生还有容易疲惫、半夜会醒过来、夜尿、口干,并有糖尿病病史,血糖控制不佳。 舌诊:舌质暗、胖大有齿痕、有裂纹、苔黄腻。 脉诊:涩脉。

▲中医大脑 中医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 中医有云“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患者这是属于胸痹的范畴,把上述症状录入中医大脑后,中医大脑计算推荐处方如上图所示。解读中医大脑的方剂可知,寓意散寒养血祛瘀。 《类证治裁胸痹篇》云: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其症胸满喘息,短气不利,痛引心背。由胸中阳气不舒,浊阴得以上逆,而阻其升降,甚则气结咳唾,胸痛彻背。夫诸阳受气于胸中,必胸次空旷,而后清气转运,布息展舒。胸痹之脉,阳微阴弦,阳微知在上焦,阴弦则为心痛,以《金匮》、《千金》均以通阳主治也。 分析来看,中医大脑“通阳”的思路暗合《类证治裁胸痹篇》之本意。信心十足,开具处方后,嘱咐其注意饮食、按时休息。 二诊:心胸痛明显好转 二诊,慕先生自诉现在胸口已经不痛。大口呼吸仍有前胸疼痛,但程度较前减轻。现头摇晃

医案分析题基础及答案

医案分析题(基础版) 例1:杨X X,男,28岁。 主诉:头痛、咽痛、发热1天。患者前天晚上与朋友到酒店吃饭,当时吃了一些辛辣食品,饭后坐摩托车回家。回到家时觉得鼻稍塞,头微痛。第二天起床时觉发热恶寒,全浮数。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要求写出方名、药物、用量、用法)(下同) 例2.张XX,女,42岁 主诉:咳嗽1周。患者一周前感冒,发热,恶寒,鼻塞,流涕。经服用感冒药后症状好转,但觉咽痒,咳嗽,痰少,微恶风,胃纳正常,大便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例3:杨X X,男,58岁。 主诉:咳嗽、哮喘、痰多而稀4天。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6年。前几天因不慎淋雨受寒,突发感冒,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胸膈痞闷,咳嗽,轻微哮喘,痰多而稀,舌淡红,苔白滑,脉浮。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例4:林X X,女,42岁。 主诉:恶寒、发热、肢体疫痛2天。患者平素体质较差,常易感冒。前几天不慎吹风受寒,又被雨水淋湿,之后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瘦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痰白,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重按无力。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例5.陈X X,男,19岁。 主诉:腹痛,时时下痢、恶臭清水1周。患者因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穿街走巷,贩卖爆米花度日。时

值新年,尤为辛劳,经常饮食失时,饥餐冷饮,更受风寒,遂以致病。又初因劳碌,未能及时就医,十余日后,病情加剧,始来求诊。就诊时证见脘腹痞满,疼痛拒按,时时下利,色纯青,气甚臭,口渴,舌红苔黄厚,脉滑而实。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例6,刘X X,女,30岁。 主诉:右下腹疼痛,伴发热2天。患者乃某公司打字员,平素不喜欢饮水,也较少参加体育活动,有习惯性便秘和腹痛病史。近来刚好遇中秋节,病者吃过多油腻食品和食过多月饼,加上劳累过度,以致腹痛加剧,遂来就诊。就诊时见患者发热,体温38~C,右下腹疼痛拒按,右足喜屈而不喜伸,伸则痛甚,大便干结,苔黄腻,脉滑数。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例7.梁X X,女,35岁。 主诉:寒热往来,胸胁胀满,经水适断2天。缘患者一向月经不调,上周经来而劳累,自觉“外感”,症见恶寒,发热,头痛,咽痛。自服“感冒药??(具体不详),而病未好转。遂至月经中断,寒热往来,胸胁胀满,心中烦闷,情志抑郁而默默不欲食,食后欲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例8.何X X,男,28岁。 主诉:右胁疼痛,寒热往来,呕吐黄涎4天。缘患者素有慢性胆囊炎病史,近日因饮食不节,加之感受外邪,而见右胁疼痛,恶&~nlgn~,寒热并作。曾服消炎利胆片治疗而未效。来诊时表现为胁胀疼痛,寒热如疟,发热甚而恶寒轻,口苦,胸膈满闷,吐酸苦水,甚则呕吐黄涎,巩膜微黄,小便黄短,舌红苔白腻,脉弦滑数。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情志与养生浅析

情志与养生浅析 李峰*,姜铭*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对养生的关注度逐日增高,社会医学模式的改变,对于日常养生的各种论述纷繁复杂,但最重要的养神调志仍未引起重视,心身疾病的日趋增多也为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本文强调养神调志,注重情志养生,期为养生者带来帮助。 关键词:情志;养生;情绪;心理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工作方式,加重了人们心理负荷,使人类心身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当前发达国家心身疾病的发病率已占到疾病谱的80%,我国大城市中心身疾病的发病率己占约40%。当前医学模式己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理社会因素和情绪紧张刺激对人的精神和躯体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强烈,国内外与心理、环境相关的心身疾病和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已越居感染性疾病之上。世界卫生组织曾预测提示:21世纪将是心理障碍疾病多发的时期。[1] 各种资料表明情志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机体健康,这为中医心理治疗的兴起提供了时代背景。需要是最大的动力,时代迫切要求解决当前困惑人们的精神压力,非药物情志疗法调理人体气血阴阳,改善不良心态、和谐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无疑正好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1. 情志的概念 情志学说是中医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情志是指“七情”、“五志”,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恐、悲、惊;五志指喜、怒、思、忧、恐。明·张介宾云:“世有所谓七情者,即本经之五志。”(《类经·疾病类二十六》) 在一般情况下,情志属于正常的心理活动,是人体脏腑机能的正常体现,如《素问·气交变大论》说:“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素问·天元纪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强调了精神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的功能活动。只有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正常承受范围,才能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成为情志致病因素,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按照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情志非情绪也非认识,似乎“情志”一词混淆了情绪与认识的界限。但从现代心理学整合趋势的精神来理解情志,情志中既含情感(情绪)的成分,又含认识活动成分,“情志”是以情感(情绪)为主体,兼顾认识、意志过程的多维结构的心理现象,是三大心理过程有机联系的整合体。情志包括心理学中的情感、情绪反应,其中思则属于人的认知活动,与现代情绪心理学相比较,七情学说中的情是在强调整体、兼顾形神的基础上对情绪的总体把握,在七情中列入思,更是把认识过程中的理性认识-思维纳入在其中,情志一词更能

刘渡舟治疗心下痞、精神分裂症医案

刘渡舟教授,1978年任北京中医学院教授,并开始培养中医硕士研究生。1985年又成为全国第一批招收中医博士研究生的指导老师。他还任北京中医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教材编写委员会委员以及《北京中医学院学报》总编等职。在教学中,他辛勤工作,获得群众的拥戴。1983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985年又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从1978年至今,他历任第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1985年至今,任国务院学位评议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医学)成员,1987年以来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1991年更名为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医人网站博采众家之长,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及爱好者编辑大量医药文献,现转载刘老治疗心下痞及精神分裂症医案免费供同道分享,畅想传承之快。 案1:心下痞案:孙某,男,37岁。初诊日期:1993年9月26日。一年前患胃病,曾诊为“浅表性胃炎”。现心下痞满,时时恶心,噫气频频,大便溏薄。舌苔白而腻,脉弦而带滑。自诉有嗜酒之癖,辨证为酒湿伤及中州,脾胃升降失调,阴阳之气痞塞不通,而又痰气胶结,吴谦称为:“痰气痞”者是也。由于此证脾气不升则寒从内生,胃气不降则热从内起,因此治法若单纯治寒、治热、治虚、治实皆搔不到痒处。只宜调和脾胃,协调中州阴阳。《金匮要略方论》指示“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疏方:半夏15g,黄连10g,黄芩6g,干姜10g,党参10g,炙草10g,大枣7枚。患者服药4小时许,大便排泄出痰絮物,似涎如胶甚多,而恶心与噫气随之大减。服药3剂,病告痊愈。 按:半夏泻心汤是治疗寒热错杂痞的代表方。方中用芩、连苦寒以降胃气;用干姜之辛以温脾;用参、草、枣以补虚;用半夏化痰和胃降逆以消痞。可见该方集寒热补消之药于一体,清上温下,辛开苦降甘补,以达到恢复脾胃升降之目的。尤以半夏重用为君,独具涤痰开结,和胃降逆之功,正是针对痰气痞而设。故患者服药后大便排出痰絮物是不足为奇的。 案2:精神分裂症案:曲某,男,27岁。初诊日期:1991年5月29日。其母代诉:因发高烧送医院急诊。在医院狂躁不安,打骂医生,不接受治疗。西医诊为“精神分裂证”。刻下,患者精神不安,视、听、言、动,时慧时眯,烦躁而又善悲,五天彻夜不眠,大便数日未解,且泛恶不欲食。脉弦按之有力,舌质红、舌苔黄而中褐。脉证合参,证属肝胃气火交郁,火热上扰心神而致。其大便不通,舌苔黄褐则主阳明里实已成。治法:疏肝清热,兼下阳明之实。拟大柴胡汤:柴胡18g,黄芩10g,大黄2g,枳实12g,白芍10g,半夏15g,生姜15g,大枣7枚。药服2剂大便得下,烦躁得减,但舌苔尤未退净。又继服3剂,大便又泻,舌苔方得退净,且有食欲,情绪稳定。唯夜间少寐,转用丹栀逍遥散(改为汤剂)以善其后。 按:大柴胡汤主治少阳阳明并病。方由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方中大黄配枳实可泻阳明与少阳之实热;芍药配大黄酸苦涌泻,能土中伐木,以平肝胆之逆。综观全方,既疏利肝胆之气滞,又荡涤肠胃之实热;既治气分,又调血分,因此对于气火交郁之精神失常及多种急腹症功效卓著。

清宫医案中的“调畅情志法”

清宫医案中的“调畅情志法” 作者:张景春 肝主疏泄,对人体气机的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故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气血的运行。肝之生理极复杂,病理亦头绪纷繁,故“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 清宫御医众法调肝 清宫御医之中不乏善治肝者,诸如韩一斋全面概括了肝郁的病因病机。其学术继承人刘奉五秉承师说,深入研究了“肝与五脏的关系”,总结出了妇科治肝八法。佟阔泉提出“万病由肝理论”结合临床诊疗之经验,常以平肝、调肝以恢复肝脏的疏泄功能。袁鹤侪则在前人基础上总结出“醒胃必先制肝论”,辨证胃脘痛病证。 肝失疏泄会导致气机失调,从而影响各脏腑器官的生理活动,此外,对精血津液的生成及运行输布也会产生不利影响。故《知医必辨》指出:“人之五脏,惟肝易动难静,其他脏有病,不过自病;惟肝一病即延及他脏”(植物神经系统机能紊乱对全身内脏、血管、腺体的广泛影响) 格格胁胀逍遥散之

《金匮要略》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是指情绪的变化首先波及的就是消化系统),实际临床中情绪与脾-胃之关系十分密切,不少脾-胃病从肝论治,疗效确切。清宫妃嫔肝气郁结之疾固多(情绪不爽,情志因素),食饮伤脾之症亦复不少,用疏肝解郁法调理脾-胃机能,成为御医们常用的一种方法。 如御医陈嘉善为嘉庆朝二阿哥的二格格看病,脉案中称“系肝木乘脾,肝脾两亏之症,以致胸满胁胀、午后潮热;形瘦、懒食,今用和肝理脾汤(柴胡八分,白芍一钱五分炒,归身三钱,茯苓三钱,白术三钱,橘皮一钱五分,半夏曲二钱炒,缩砂八分研,丹皮三钱,生地三钱,甘草八分生,引煨姜两片,薄荷四分)调治。”(心-身疾病) 1当归、白芍、柴胡、薄荷;丹皮、生地(疏肝理气清胆除烦,调神) 2半夏曲、橘皮、砂仁;茯苓、白术、甘草(和胃、健脾,治身) 本案以逍遥散加减,以橘皮、半夏曲、缩砂奏健脾和胃之功。虽然脾主肌肉,胃主受纳,形瘦懒食等症属脾-胃疾患,但考虑“胸满胁胀”与情绪相关,“宫中妇女本自多郁”,故不单纯治其脾胃,而投疏肝解郁之逍遥散加味,数剂而安,由此可证疏肝解郁法在脾胃病治疗中确有一定价值。

《黄帝内经》情志调治机理探讨-崔廷宝,鞠宝兆

165 第16卷 第7期 2014?年?7?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6 No. 7 Jul .,2014 情志,即七情五志的统称,是人体对客观事物 的不同反应,包括精神、意志、情绪、情感等相关活动。《黄帝内经》将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之为七情,怒、喜、思、忧、恐称为五志。情志活动以脏腑气血为依托,受心神的主宰,若情志不节可使人体气机运行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导致百病丛生。因而,情志疗法在神志病、情志病以及心身疾病的调治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旨在对《黄帝内经》所载情志疗法的调治原理做以分析探讨。 1 情志相胜法 情志相胜法是根据情志的阴阳五行属性、缓急特点以及五脏的分属关系,来调整不良情绪所致的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1.1?五行相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五运行大论》中依据五脏主五志应五行的理论,结合五行生克的规律,倡导情志相胜疗法,即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是以五行学说的基本原理为依据,利用情绪情感之间的相克规律,即一种情绪活动可以对另一种情绪活动进行影响、调节、抑制或矫正,使任何一种情绪活动都不会过亢或过激。[1]如怒为肝志,五行属木,思为脾志,五行属土,木克土,怒胜思。《吕氏春秋》曾记载齐闵王因思虑过度,损伤脾胃,以致积食内停,久治不愈,名医文挚以激怒疗法治愈其病。在历代名医医案中大量记载了以悲胜怒、以喜胜悲、以思胜恐、以恐胜喜的成功案例。 1.2?阴阳互制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灵枢·行针》亦云:“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不同情志有着不同的阴阳属性,由于阴阳是相互制约的,因此以阴阳之互制关系来说明情志相胜的机制。七情的阴阳分属,喜、怒、惊为阳,悲、忧、恐为阴,思居中属土兼阴阳之性。喜、怒、惊情志活动能够推动人体气血流行,甚至亢逆激越,具有阳动的作用趋势;悲、忧、恐情志令人气血不畅,甚至凝结,具有阴静的特点。所以在情志活动中怒与恐、悲与喜、惊与思、乐与忧、怒与思、喜与怒等,均可构成阴阳对抗的情志制约疗法。比如对于思之气结,不仅可以用怒之气上气逆冲散,还可以用喜则气缓、惊则气乱,使其散乱、涣散,解除郁结。 1.3?气机调节 气机是指气的运动,表现出升降出入相互对应的四种基本形式。《素问·举痛论》提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由于不同情志对气的运动产生不同的作用,因而可通过情志对气机的影响调治情志所伤为病。如思虑、忧愁容易使气机郁结、气血不畅,而怒则气上,能升发阳气,激活气机,促进气血运行,具有忘思虑、去得失、解愁忧、消郁结、抑惊喜、振意志等作用,能够调治过于思虑所致的心身之病。同样,大怒时气逆冲上,血随气涌,可以引发“大厥”“薄厥”等严重后果,如果用情志疗法,使“悲则气消”,改变气逆的方向,分解搏击的 《黄帝内经》情志调治机理探讨 崔廷宝,鞠宝兆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847) 摘 要: 通过对《黄帝内经》有关情志疗法经文的考察,整理出情志相胜法、移精变气法、语言开导法、暗示诱导法、宁心安神法等常用情志调治方法,调治原理主要是通过调畅气机、平衡阴阳、协调脏腑、形神兼养来实现。 关键词:黄帝内经;情志疗法;机理 中图分类号:R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4) 07- 0165- 02 收稿日期:2014-01-14 作者简介:崔廷宝(1973-),男,辽宁朝阳人,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黄帝内经》术语词汇研究。通讯作者:鞠宝兆(1965-),男,辽宁建昌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黄帝内经》理论多学科研究。 Emotional Adjustment Mechanism in Huangdi Neijing CUI Tingbao,JU Baozhao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847,Liaoning,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emotional therapy in Huangdi Neijing ,this paper sorted out feelings therapy, changing method,language method,suggesting induction method,tranqulizing method and other common emotiona regulating methods,which are commonly used principles for regulating qi,balancing Yin and Yang and Zang-Fu organs and cultivating body and spirit. Key words:Huangdi Neijing ;emotional therapy;mechanism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4.07.060

脾虚百病生

脾虚百病生,脾气虚的人应该怎么调理 近日,读到国医大师路志正的《活到天年》,更是看到了大师对健脾是非常重视。中医认为:脾虚百病生,补肾不如补脾,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让我们看一下,路志正对脾虚的论述,可以加深我们对健脾八珍糕的认识。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人们抱怨某些人懒,“能坐着绝不站着,能躺着绝不坐着”,整个人软塌塌的,干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能少走一步就少走一步,能少动一下就少动一下。 他们很多其实也不是懒,很多人都是犯上了脾气虚的偏差。脾气主升,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脾气一虚,就像是没了气的气球,整个瘪在地上了。所以我们有时候也说他们“没脾气”,因为脾气一虚,就算是准备干点事,往往也很难坚持下来,缺乏一股干劲儿。 我们常用“中气十足”来形容一个人说话洪亮,这个“中气”包括脾气,脾胃居身体中央,所以脾气又称中气。中气不足的人,说话往往低声细语的,性格也比较内向。 脾气虚的人应该怎么调理呢?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饮食有节,饭吃八分饱。《说文解字》徐注说:“脾主信藏志,信生于土。”“脾主信”说的是脾的功能是有节律的,到时间该吃饭就吃饭,然后让它去消化吸收,不能不停地吃,老让它工作,也不能有一顿没一顿的,这样就是“失信”了。 为什么饭吃八分饱呢?可以说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要给肚子留一点空间,这样才能让它动起来。玩过益智游戏“华容道”的人都知道,必须留两个空格,才能让棋子走动。吃得太多,把胃堵实了,它就不容易动了。第二个原因就是当你感觉吃饱了的时候,其实已经吃多了。所以适当地留下一点空间对机体有益。 《黄帝内经》中还说,老人“七十岁,脾气虚”,也就是说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消化能力也开始自然减退,而我们很多老年人,有节约的习惯,看到碗里还剩一点饭,即使感觉吃饱了也会勉强自己吃下去,其实这一点也应该引起注意。 脾气虚的人,可以试试以下三个食疗方。 第一个是药粥,原料:党参(或西洋参)3克、山药12克、陈皮3克、生薏仁10克、粳米50克(或小米)。做的时候,把除了陈皮之外的药材和粳米一起熬粥。陈皮最好用广东新会县出的新会皮,新会皮较香。陈皮需要先用水洗净泡30分钟,然后剁得碎碎的。粥快熬

李仝中医治疗前列腺癌医案分享

李仝中医治疗前列腺癌医案分享 前列腺癌是原发于男性前列腺的恶性肿瘤,其好发于60—80岁男性患者,40岁以下者罕见。在中国传统医学中,中医学属“癃闭”、“结”、“血淋”、“劳淋”等。李仝教授认为生殖系统肿瘤部分因阳虚,小部分属寒湿所致,而以湿热致病为最多。今天给大家介绍前列腺癌的因机症治以及李仝教授对其临床治疗的综合辨证。 验案举隅:患者,男,78岁,于2009年明确诊断为前列腺恶性肿瘤,并于2018-4-27来北京泰和国医肿瘤科就诊。首诊时以腿疼(西医诊断为股骨头坏死)、夜尿多,大便稀,乏力,舌暗淡,苔白腻稍水滑为主要临床症状。李仝教授辩证为阳虚寒凝证,处以真武汤加减治疗,经两年持续治疗后患者自述症状均好转,现扔于我院维持治疗。现症见乏力,动则气短,畏寒恶热不明显,全身酸痛,口干口苦,皮肤出现散在出血点,食欲不振,纳少,大便干,常用开塞露,小便黄,近期体重下降5KG。李仝教授认为此属本虚标实之证,以脾气亏虚、肾阴不足为主,兼见湿热之象,治当以扶正祛邪,从脾、肾培补先后天之本,辅以清热利湿、解毒抗癌之药。 治疗:李仝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大体将其分为四种证型进行处方施治。一、肾气虚亏证当滋阴补肾、益气健脾,方用六味地黄汤合四君子汤加减;二、湿热蕴积证当利湿清热、散结通水,方用八正散加减;三、瘀血内结证当活血化瘀、通水消结,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 四、脾肾两虚证,当益气补肾、抗癌消癌,方用参芪蓉仙汤加减。 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肾、脾、肝、膀胱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具体可能有以下几种分析:一、年老体弱,肾元亏虚;二、饮食不节,脾虚不升;三、嗜食辛辣,湿热下注;四、七情内伤,肝郁水停;五、败精不去,瘀热交结。 遂处方: 茯苓15g 白芍15g 炒白术20g 生黄芪50g 木香6g 砂仁10g 生杜仲15g 益母草15g 续断15g 莪术15g 炒麦芽15g 鸡内金15g 火麻仁30g 生薏仁30g 枳壳10g 陈皮10g 酒苁蓉15g 升麻10g 仙鹤草30g 石斛10g 枸杞子10g 黑顺片15g白花蛇舌草30g 李仝教授用药思路 方中以黄芪、白术、白芍、茯苓健脾益气利湿;杜仲、续断补肝肾培元;黑顺片祛寒湿止痛;久病伤阴,加之秋燥,遂用石斛、枸杞养阴生津;仙鹤草补虚收敛止血;白花蛇舌草、黑顺片一热一寒,解毒抗癌祛湿;火麻仁、酒苁蓉润肠通便,以使邪有出路;枳壳、升麻、

王孟英医案分析

王孟英医案分析

原文 何氏妇年未四旬,于庚戌冬患腹胀善呕,或云寒凝气(否)滞,宜吸鸦片烟以温运之,及烟瘾既成,而病如故。或云冷积也,莫妙于(渐断)蒜罨。往夏遂以蒜杵如泥遍涂脊骨,名曰水灸。灸后起疱痛溃,骨蒸减餐,其胀反加,经乃渐渐。招越医庄某治之,云劳损也,进以温补,病乃日甚。复邀张凤喈(jie)、包次桥、姚孟斋诸人视之,佥云劳损已成,或补阴、或补阳,服至冬令。便泻不饥,骨立形消,卧床不起。今春请神方于各乩(ji)坛,皆云不治。其夫因蒲艾田荐于许信臣学使,随任广东,家无主意,束手待毙而已。蒲闻而怜之,为屈孟英一诊,以决危期之迟速,初无求愈之心也。切其脉弦细数,循其尺索刺粗,舌绛无津,饮而不食,两腿肿痛,挛不能伸,痰多善怒,腹胀坚高,上肤黄粗,循之戚戚然,昼夜殿屎,愁容黎瘁,小溲短涩而如沸,大便日泻十余行,脉色相参,万分棘手,惟目光(相凌)炯炯,音朗神清,是精气神之本实未拨。病虽造于急中之急,却非虚损之末传也。殆由木土相凌,为呕为(瞋)胀,洋烟提涩其气,益令疏泄无权,蒜灸劫耗其阴,更使郁(热闪烁)攸内烁,进以温补,徒为壮火竖(贴)帜而涸其津,溉以滋填,反致运化无权而酿成泻,固之涩之,煞费苦心。余谓赖有此泻,尚堪消受许多补剂,纵临证心粗,不询其泻出之热而且腻,岂有肾虚脾败之泻,可以久不安谷而延之至今乎?夫人,气以成形耳,法天行健,本无一息之停,而性主疏泄者肝也,职司敷布者肺也,权衡出纳者胃也,运化精微者脾也,咸以气为用者也。肝气不疏,则郁而为火;肺气不肃,则津结成痰;胃气不通,则废其容纳;脾气不达,则滞其枢机,一气偶愆,即能成病。推诸外感,理亦相同,如酷暑严寒,人所共受,而有病有不病者,不尽关乎老小强弱也,以身中之气有愆有不愆也。愆则邪留著而为病,不愆则气默运而潜消。调其愆使其不愆,治外感内伤诸病,无余蕴矣。今气愆其道,津液不行,血无化源,人日枯瘁,率投补药,更阻气机,是不调其愆而反锢其疾也。疾日锢而腹愈胀。气日愆而血愈枯,或以为干血劳,或以为单腹胀,然汛断于腹胀半年之后,是气愆而致血无以化,非血病而成胀矣。既胀而驯致腿肿筋挛,不可谓之单胀矣。肿处裂有血纹,坚如鳞甲,显为热壅,不属虚寒。借箸而筹,气行则热自泄,首重调愆,展以轻清,忌投刚燥;热泄则液自生,佐以养血,须避滋腻,宜取流通。徐洄溪所谓“病去则虚者亦生,病留则实者亦死”。勿以药太平淡,而疑其不足以去病也。艾田云:薛一瓢谓“人须修到半个神仙身分,才可当得名医二字。聆君妙论,不愧名医”。于是以沙参、竹茹、丝瓜(汤煎药)络、银花、楝实、枇杷叶、冬瓜皮、黄柏、当归、麦冬、枸杞、白芍出入为方,用水露煮苇茎、藕汤煎药。服四剂,脉柔溲畅,泻减餐加。乃参以西洋参、生地、黄连、花粉、薏苡、栀子之类,又六剂,舌色渐淡,腿肿渐消。服至匝月,忽然周身汗出溱溱,而肿胀皆退,舌亦津润,皮肤渐蜕,肌肉渐生,足亦能伸,便溺有节。并不另授峻补,两月后可策杖而行矣。天时渐热,服药已久,以虎潜丸方熬为膏,用藕粉漂捣成丸,因丸剂皆药之渣质,脾运殊艰,孟英凡治阴虚须滋补者,悉熬取其精华,而以可为佐使者和之为丸,

情志

情志,又称为情,在现代心理学中被称为情绪,是人类心理活动之一。人类的情绪反应是建立在心理生理活动的基础之上的,情绪的生理反应会直接影响身心健康,所以人类会将情绪活动视作身心活动的桥梁。关于情志,《黄帝内经》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等的记载,也有“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等论述。下面让我们看看具体的情志特点和如何进行情志养生吧。 喜、怒、忧、思、悲、恐、惊 情绪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积极情绪是指个体由于体内外的刺激、事物满足个体需要而产生的伴有愉悦感受的情绪。而消极情绪是指在某种具体行动中,由外因和内因影响而产生的不利于人继续完成工作或正常思考的情感。消极情绪的产生是因人因时因事对应激源产生的反应。 七情太过容易致病 太过,主要是指两种情况,一种是指情绪波动过大,过于激烈,如狂喜,盛怒,骤惊等突发性激烈情绪,往往很快使人致病 二是七情的持续时间过长,过久也会使人患病,如长时间悲伤,过于思虑,常处于不良心境中,都会积久成疾。 喜——狂喜失常(气缓)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在正常的情况下,这些喜事可以缓和精神紧张,使我们精神舒畅。《素问?举痛论》认为,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营卫是指营气和卫气,从现

代分析,营气是指营养物质,是指人体所必须的各种营养物质。卫气是指防卫免疫体系及消除外来机体内生的各种异物的功能)喜的正常表现是徐缓和顺,但有些朋友在遇到喜事时候的突然狂喜,会使我们大笑不止。 笑后之气过于缓慢,即心气涣散,血运无力而淤滞,表现出心神涣散,神不守舍,精神不集中,甚至出现心悸,心痛,失眠,健忘等一类病症。《灵枢?本神》篇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著名病症 吴敬梓《儒林外史》(范进中举)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喻昌《寓意草》 昔有新贵人,马上洋洋得意,未及回寓,一笑而逝 我终于知道自己为什么老是记不住东西了 怒——暴怒致死(气上) 《养性延命录》说:“喜怒无常,过之为害。”怒,是由于某种目的和愿望不能达到,或人格受到伤害,逐渐加深紧张状态,终于发怒。怒者轻则会肝气郁滞,食欲减退;重则便会出

清朝宫廷档案揭秘

清朝宫廷档案揭秘 最近几年,对清代历史发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原因是越来越多的影视剧取材于清代历史,大多数观众并不善于区别哪些是真实的历史,哪些是毫无根据的传闻之辞,哪些情节哪些人物是虚构的,哪些是史学界还在争论的问题。《清宫档案揭秘》在充分挖掘清代宫廷档案的基础上,告诉你真实的历史。对学术界尚有争议的一些问题,也尽可能地向读者客观介绍。 中国青年出版社李国荣主编清初第一疑案——太后下嫁 在封建时代的中国,普通的民间寡妇茹苦守节,会受到表彰,立牌坊。如若再嫁,则难免遭到亲邻的非难物议。何况作为尊贵的皇太后绣球重抛,梅开二度,当然是惊世骇俗的旷古奇闻。此说一出,即广为流传,到民国初年便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举凡谈前清掌故,莫不津津乐道…… ●《清宫档案揭秘》告诉你真实的历史 ●“太后下嫁”之说 ●孝庄其人其事

●多尔衮生前身后 ●“太后下嫁”疑案辨疑 想当和尚的顺治皇帝 传说中,甚至一些史学工作者也存疑,认为顺治皇帝并非在他二十四岁时患天花去世,而是出家去五台山做了和尚,其“天花去世”之说,不过是朝廷掩人耳目罢了。那么顺治皇帝真的出家了吗?如果是,原因又是什么呢? ●顺治其人 ●顺治的身世 ●顺治出家了吗 ●顺治为什么要净发出家 雍正:朕就是这样汉子 雍正究竟是怎样的一位皇帝?他夹在康乾盛世中间,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要实实在在地认识雍正,最好的办法

就是细细解读雍正档案。 ●康乾之间的雍正 ●“朕生平最憎‘虚诈’二字” ●“说一丈不如行一尺” ●“去庸人而用才干” ●“朕身有过” 雍正·道士·丹炉 皇宫档案只是如此简要地记下了雍正的突然死亡,而没有说明任何原因。这就很容易引起人们的猜测,于是雍正不得好死的种种说法便产生了。 ●雍正死因的传说 ●密令寻访道士的手谕 ●清村的炼丹秘档 ●处理炼丹道士的诸多破绽

小儿食积医案一则

小儿食积医案一则(zhujie) 标签:食积拉稀呕吐分类:关于孩子2010-10-28 12:21 10月28日中西医高手zhujie在Q群中分享了他治疗自家的小朋友的一例医案。 因为喝了营养快线食积导致的呕吐下利。算是现在常见的小儿急症了。分享如下: 我家娃娃到他姥姥家去住几天,电话告知,天气变冷,受寒了,呕吐,下利,电话告诉用葱豉汤,吃了仍吐,一夜吐4次,下利一次,只要一吃东西就吐。 今日过去,以为胃肠型感冒,路上买了桂枝汤加葛根,到家见正喂米粥,喂完1分钟就吐了出来,无精神,问有汗没有,姥爷说盖被子会有汗,体温不高,此时小娃便便,水屁同出,动静很大,心中疑惑不是桂枝汤证,摸脉数,滑利甚,考虑是食积伤食,脉滑为积(痰,湿,水,气,火,血,孕,瘤都是积,也都会成积),再问口气,臭,予大黄20炙甘草5枳实1厚朴1煮水喂约20毫升,须臾吐出药汁,又吐出白色奶状物,闻气味象营养快线,吐尽后要喝水,喂葡萄汁兑开水约100毫升,未吐,然后要吃饭,给米粥小菜,尽一碗,睡去。现在睡的正香。 这病如果到医院,不用说,挂水点滴,补充液体糖分盐分,还要加抗生素,蒙脱石剂收敛大便,乳酸菌制剂服用对付腹泻,有的还会给小儿醒脾补脾利消化的药,针对呕吐还会给654-2,胃复安,如果我用西医治疗,不会用抗生素,会只给肠胃动力药如吗丁啉,西沙必利,但是不能保证将积食排掉,而且要让她再泻几次,还要用蒙脱石收敛大便。 现在用中药,一剂就行,还大大减少肝肾代谢药物的负担,而且少受了很多罪,因为小儿要打头皮针,血管不好找,有的还要剃掉一些头发,真是折腾小孩又折腾大人。 现在真是体会到古人所说的“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

从调节气机谈疾病的情志疗法

102 第12卷 第5期 2010 年 5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2 No. 5 May,2010 中医,2007,22 ( 8 ):1-2. [ 2 ] 陈良.从肝论治消渴的生理病理基础及研究态势[ J ].中医药学刊,2003,21 ( 10 ):1732-1733. [ 3 ] 肖玲.糖尿病从肝论治体会[ J ] .吉林中医药,2004,24 ( 8 ):11-12.[ 4 ] 谢胜伟,陈美华.浅述从肝论治心脏神经官能症[ 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 ( 5 ): 590-591.[ 5 ]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56. [ 6 ] 于文娟.从哮有“夙根”谈哮病从肝论治的机理[ J ]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 ( 3 ):445-446. [ 7 ] 郑胜.张敏建教授从肝论治慢性前列腺炎的经验[ J ] .福建中医药,2007,38 ( 1 ):15-16. [ 8 ] 谭成钢,尹光玉.冠心病从肝辨治的探讨[ J ].四川中医,2007, 25 ( 12 ):33-35.[ 9 ] 唐晓勇,孙振高.再生障碍性贫血从肝论治探微[ J ] .中医杂 志,2003,44 ( 3 ):165-166.[ 10 ] 段永强.论“肝郁脾虚”病机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病理意义 及其相关性[ 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 ( 5 ):3-4. [ 11 ] 杨文明,陈彪,鲍远程.肝郁证实验研究概览[ J ] .中国中医 药信息杂志,2004,11 ( 12 ):1125-1127. [ 12 ] 姜杰新.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J ] .医 师进修杂志,2004,12 ( 27 ):51-52. [ 13 ] 蒋清华.四逆散合连理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非特异 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 J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9,19 ( 2 ):41-42. 情志活动是以脏腑精气为内在的生理基础,应答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所产生,是心理和生理两大系统的复杂反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五脏藏精,精化 为气,气的运动应答外界环境而产生情志活动[1], 可见七情(怒喜忧思悲恐惊)的活动皆对应相应的气的运动形式。具体论述如下。 1 情志对气机的影响 情志致病首伤心神,随之影响脏腑气机,导致 脏腑气机升降失常而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因“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心主不明则下不安。《素问· 举痛论》言:“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便是对情志影 从调节气机谈疾病的情志疗法 潘丽丽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 摘 要:首先论述了情志对气机的影响,从情志对气机的影响趋势将喜、怒、悲、恐、思等情志的性质分别归属 阴阳两端——怒则气上,喜则气缓,两者均使气机向上向外,故性质属阳;悲则气消,恐则气下,两者均使气机向下向内,故性质属阴;思则气结,使气机郁结不畅,性质为至阴。继而从调节气机方面系统地论述了传统中医情志疗病的机理,并以典型案例加以说明,打破了传统的五行制约“以情胜情”的机械解说,最后得出:情志作为一种治病的方法,其机理与中药四气五味的调动气机而愈病的作用是等同的,情志疗病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以期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广阔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情志;调节气机;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恐则气下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0) 05- 0102- 02 收稿日期:2009-11-10 作者简介:潘丽丽(1982-),女,山东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仲景杂病证治规律。 Discussing the Emotional Treatment of Diseases from Mechanism of Qi PAN Li-li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250355, Shandong,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emotional impact of the Qi, from the emotional impact of the trend of th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ill be happiness, anger, sadness, fear, thinking, etc. the nature of emotional ownership of yin and yang, respectively, at both ends - Anger causes upward surge of Qi, Joy causes scattering of Qi, both of which make up qi outward, so a nature-yang; Grief causes consumption of Qi, Terror causes downward flow of Qi, both of which make Qi-down inward, so is yin in nature; Anxiety leads to Qi stagnation, it makes Qi movement impaired, so the nature of zhi yin. And then discusses the mechanism of TCM curing diseases emotional systematically on the Regulating Qi flow, and typical cases are listed to illustrate this, breaking the mechanical explan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Five Elements Theory's“to love win situation”. At last, it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emotions as kinds of treatment methods, its mechanism in Regulating Qi flow is same as the Four Properties and Five Flavors mobilization of herbs, and emotional curing diseases deserves further studies, with a view to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s, provide an even broader ideas and methods. Key words: emotional; mechanism of Qi; anger causes upward surge of Qi; anxiety leads to Qi stagnation; terror causes downward flow of Qi DOI :10.13194/j.jlunivtcm.2010.05.104.panll.040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