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物态变化知识复习归纳

初中物态变化知识复习归纳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一.考纲解读

(一)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

作原理,会测量温度。

(二)知道熔化和凝固、知道晶体的熔化规律及熔点,能识别

晶体和非晶体。

(三)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及蒸发制冷作用。知道沸腾现

象、规律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知道液化现象及液化方法。

(四)知道升华和凝华及升华会吸热。

(五)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

二.知识点:

(一)自然界中的物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1)固态:既有一定的体积,又有一定的形状,很难被压缩

2)液态:不容易被压缩且有一定的体积,但由于它具有流

动性,没有一定的形状

3)气态:很容易被压缩,具有流动性。即既没有一定的体

积,也没有一定的形状

4)等离子态:由等量的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离子组

成。(了解,重在强调应用)

(二)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首先利用分子动理论从微观意义上解释物态变化的本质

1)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着无规则的运动

3)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并且存在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

(三)温度、温度计

1)温度

a)物理意义:温度是表征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b)单位:

①常用单位:摄氏度符号℃→摄氏温度

②国际单位:开尔文符号K→热力学温度

c)温度的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1.01*105帕),把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而把沸水的温度规

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

每一等分成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提示:用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是不可靠的。

要准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就要使用测量温度的工

具----温度计。

2)常见温度计

a)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b)一般说来,一切物质的任一物理属性,只要它随温

度的改变而发生单调的、显著的变化,都可用来标

志温度而制成温度计。

c)构造:

①粗细均匀的玻璃壳,壳上有刻度和符号

②壳中间是一个毛细管

③毛细管下端内的玻璃泡内装液体

d)分类:

①实验室用温度计:用在实验室里测试温度,测温物质一般是水银、

酒精和煤几种液体。它的量程是:-20~100℃,它的最小刻度为1℃

②体温计:测温物质是水银。它的玻璃泡容积比一般温度计的大,玻

璃管内径也更细,对于微小的体温变化能显示出较长的水银柱变化,因此测量结果更精确。体温计成水银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做得非常细的缩口,测体温时,水银膨胀能通过缩口升到上面玻璃管中,读体温计时,体温计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来不及退回玻璃泡,就在缩口处断开,仍指示原来的温度,所以体温计能离开人体读数,而普通温度计则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而读数。要使温度计中已上升的水银再回到玻璃泡中,需拿着体温计的上部用力向下甩。它的量程是:35~42℃,最小分度值:

0.1℃

③寒暑表:家用温度计,测量室内气温。它的测温

物质是酒精。量程

是:-30~50℃,最小分度值:1℃

e)使用:五会

①会选。实验前,应先估测待测液体的温度,然后

选择合适量程的温度计进行测量。温

度计选择不合适造成的后果:把温度计胀破;测

不出温度

②会看。对选好的温度计进行观察时,着重看其量

程和分度值。

③会放。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进入到待测液体

中,不要使温度计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因

为容器底和容器壁的温度通常与容器中的液体

的温度有差异,容器底和容器壁的温度偏高;另

外,温度计的玻璃泡壁很薄,当他碰到容器底或

容器壁是,很容易破碎。

④会读。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

璃泡必须停留在待测液体中(体温计除外),并

且视线应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问题:

把温度计从被测液体中拿出来读数。温度计示数

会怎么变化?)

⑤会记。记录温度的数值和单位。

3)其他温度计:

A、气体温度计:气体温度计是利用气体的某些性质(体积或压强)随温度变化的特点支撑的,一般用氢气和氮气制成。因为氢气和氦气的液化温度很低,接近于绝对零度,故它的测温范围很广。这种温度计精确度高,多用于精密测量。

B、高温温度计:是指专门用来测量500℃以上的温度的温度计,有光测温度计、比色温度计和辐射温度计。高温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都比较复杂,这里不再讨论。其测量范围为500℃至3000℃以上,不适用于测量低温。辐射温度计:辐射温度计是靠接受热辐射来测量温度的。这种温度计通常用来测量高温物体的温度,他能测量高达1600℃的高温。

C、双金属片温度计:它是以双金属片做为感温元件,用来控制指针。双金属片通常是用铜片和铁片铆在一起,且铜片在左,铁片在右。由于铜的热胀冷缩效果要比铁明显的多,因此当温度升高时,铜片牵拉铁片向右弯曲,指针在双金属片的带动下就向右偏转(指向高温);反之,温度变低,指针在双金属片的带动下就向左偏转(指向低温)。

D、转动式温度计:转动式温度计是由一个卷曲的双金属片制成。双金属片一端固定,另一端连接着指针。两金属片因膨胀程度不同,在不同温度下,造

成双金属片卷曲程度不同,指针则随之指在刻度盘上的不同位置,从刻度盘上的读数,便可知其温度。

E、电阻温度计:电阻温度计是利用金属或半导体的电阻随温度而改变的性质制成的。金属温度计主要有用铂、金、铜、镍等纯金属及铑铁、磷青铜合金的;半导体温度计主要用碳、锗等。由于这种温度计测量精确,往往用作测量温度的标准仪器。它的测量范围为-260℃至600℃左右。半导体的电阻变化和金属不同,温度升高时,其电阻反而减少,并且变化幅度较大。因此少量的温度变化也可使电阻产生明显的变化,所制成的温度计有较高的精密度,常被称为感温器。

F、温差电偶温度计:是一种工业上广泛应用的测温仪器。利用温差电现象制成。两种不同的金属丝焊接在一起形成工作端,另两端与测量仪表连接,形成电路。把工作端放在被测温度处,工作端与自由端温度不同时,就会出现电动势,因而有电流通过回路。通过电学量的测量,利用已知处的温度,就可以测定另一处的温度。这种温度计多用铜——康铜、铁——康铜、镍铭——康铜、金钴——铜、铂——铑等组成。它适用于温差较大的两种物质之间,多用于高温和低温测量。有的温差电偶能测量高达

3000℃的高温,有的能测接近绝对零度的低温。G、热电偶温度计:热电偶温度计是根据“两根不同的金属线组成的闭合环路中,如果有一个接头被加热,环路就会产生电流,两个接头的温差越大,电流越强”的原理制成的。热电偶温度计是由两条不同金属连接着一个灵敏的电压计所组成。金属接点在不同的温度下,会在金属的两端产生不同的电位差。电位差非常微小,故需灵敏的电压计才能测得。由电压计的读数,便可知道温度为何。

H、光测高温计:物体温度若高到会发出大量的可见光时,便可利用测量其热辐射的多寡以决定其温度,此种温度计即为光测温度计。此温度计主要是由装有红色滤光镜的望远镜及一组带有小灯泡、电流计与可变电阻的电路制成。使用前,先建立灯丝不同亮度所对应温度与电流计上的读数的关系。使用时,将望远镜对正待测物,调整电阻,使灯泡的亮度与待测物相同,这时从电流计便可读出待测物的温度了。

I、液晶温度计:用不同配方制成的液晶,其相变温度不同,当其相变时,其光学性质也会改变,使液晶看起来变了色。如果将不同相变温度的液晶涂在一张纸上,则由液晶颜色的变化,便可知道温度为何。

此温度计之优点是读数容易,而缺点则是精确度不

足,常用于观赏用鱼缸中,以指示水温。

J、红外线测温仪:红外线测温仪是根据“物体的温度

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强”的原理制成的。

K、压力式温度计:压力式温度计是利用封闭容器内

的液体,气体或饱和蒸气受热后产生体积膨胀或压

力变化作为测信号。它的基本结构是由温包、毛细

管和指示表三部分组成。它是最早应用于生产过程

温度控制的方法之一。压力式测温系统现在仍然是

就地指示和控制温度中应用十分广泛的测量方法。

压力式温度计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机械强度高,

不怕震动。价格低廉,不需要外部能源。缺点是:

测温范围有限制,一般在-80~400℃;热损失大响

应时间较慢;仪表密封系统(温包,毛细管,弹簧

管)损坏难于修理,必须更换;测量精度受环境温

度、温包安装位置影响较大,精度相对较低;毛细

管传送距离有限制。压力温度计经常的工作范围应

在测量范围的1/2--3/4处,并尽可能的使显示表与

温包处于水平位置。其安装用的温包安装螺栓会使

温度流失而导致温度不准确,安装时应进行保温处

理,并尽量使温包工作在没有震动的环境中。(四)物态变化的六种具体形式

1)熔化和凝固

a)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b)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c)晶体:有固定熔化温度的一类物质,如冰,食盐,

明矾和各种金属

d)非晶体:没有固定熔化温度的一类物质,如松香,

玻璃、柏油等

e)熔点和凝固点:晶体都在一定的温度下熔化,也在

一定的温度下凝固。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做凝固点。在相同条件下,同

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f)晶体熔化的和凝固的条件:

①晶体熔化的条件:ⅰ温度要达到熔点ⅱ要继续

吸热

②晶体凝固的条件:ⅰ温度要达到凝固点ⅱ要继续

放热

g)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异同:

①相同点:

ⅰ都是从固态(液态)变成液态(固态)的过程

ⅱ在熔化(凝固)过程中都需要吸热(放热)

②不同点:

ⅰ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即晶体升高到一

定温度时,才能熔化;非晶体随着温度的不断升

高,逐渐由固态变成液态。

ⅱ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持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直到晶体全部熔化为液体后才继续升高;非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也要吸热,同时温度不断升

高。

ⅲ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图像不同。晶体的熔化图像是一条折线,而非晶体的是一条曲线。

h)影响熔点(凝固点)的因素:

①压强。平常所说的物质的熔点,通常是指一个大

气压时的情况。对于大多数物质,熔化过程是体

积变大的过程,当压强增大时,这些物质的熔点

升高;对于像铋、锑、冰来说,熔化过程是体积

变小的过程,当压强增大时,这些物质的熔点降

低。

②物质中混有杂质。纯净水和海水的熔点有很大的

差异。

2)汽化和液化

a)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b)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c)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①蒸发:仅仅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②影响蒸发的因素及如何影响:

ⅰ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温度越高,蒸发速度越快ⅱ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及越大,蒸发越快ⅲ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液体表面上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③沸腾: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在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④沸点:液体在沸腾时的温度。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与液体表面积气压的大小有关,液面上的气压增大,液体的沸点升高。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⑤液体沸腾的条件:

ⅰ液体的温度能够达到沸点

ⅱ能够从外界继续吸热

以上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⑥蒸发和沸腾的区别与联系:

ⅰ联系:它们都属于汽化现象;液体在蒸发和沸腾的过程中都需要吸热。

ⅱ区别:

A、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

化现象,而沸腾是液体在一定的温度下才能

发生的汽化现象

B、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汽化现

象,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

烈的汽化现象

⑦沸腾与熔化的比较:

ⅰ液体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晶体熔化也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ⅱ液体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也保持不变

ⅲ沸腾的必要条件:一是温度达到沸点,二是需要继续吸热。晶体熔化的必要条件:一是温度达到熔点,二是需要继续加热

d)液化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①所有气体温度降到足够低都可以液化

②有些气体,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可以液化

③有些气体,必须使他降到一定温度下,再压缩体

积才能液化

e)理解“白汽”和“白雾”

水蒸汽和空气一样,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凡是看见的“白汽”“白雾”都不再是水蒸气,而是由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小水珠)。一般情况下,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成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即形成“白汽”,附着在物体表面形成水滴。夜间气温下降,水

蒸气遇冷放热液化成小水滴,凝结在空气中的尘埃

上形成“雾”,凝结在地面物体上形成“露”。

3)升华和凝华

a)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b)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c)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d)应用:生产中常用升华现象获得低温来冷藏食物或

实施人工降雨

e)升华和凝华的现象:

在烧瓶中放入少量固态碘,并且对烧瓶微微加热,

固态碘没有熔化成液态碘,而是直接变成了碘蒸气。

停止加热后,碘蒸气并不液化,而是直接附着在烧

瓶上形成固态碘。前者是升华现象,后者是凝华现

象。

放在衣箱里的樟脑球变小,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

干,白炽灯永久后,灯丝变细等都属于升华现象。

自然界中“霜”的形成,冬天玻璃上的“窗花”,灯

泡用久了变黑都属于凝华现象。

(五)利用物态变化解释自然现象

1)雾:低空中的水蒸气由于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珠附在浮

尘上便形成雾

2)露:地面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物体液化成小水珠

附在物体表面便形成露

3)霜:地面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很冷的物体凝华成冰

晶附在物体表面便形成霜

4)云:高空中的水蒸气由于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珠和凝华

成小冰晶便形成云

5)雨:高空中的水蒸气由于温度降低在云上液化成大水珠

后下落便形成雨(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很冷的物体凝华成小冰晶,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与空气摩擦,温度升高融化成小水珠便形成雨)

6)雪:高空中的水蒸气由于气温急剧下降在云上凝华成大

冰晶后下落变成了雪

7)冰雹:雨下落遇到零度以下的气温凝固成大冰块便形成

冰雹

大海、湖泊、河流、土壤和植物中的水分蒸发后形成水蒸气,在高空遇到冷空气后液化成小水珠或凝华成小冰晶。大量的小水滴或小冰晶集中悬浮在高层空气中,就形成了云。

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随着气流的急速下降而上下运动,他们相遇后越聚越大,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冰晶吸热熔化成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是雨。

当气温降到0℃以下时,云中的水蒸气凝华为小冰晶,

在下落过程中周围的水蒸气与其接触而结晶,当其所受

的重力足够大的时候,就下落到地面,这就是雪。

夏季气温变化剧烈时,高空中会有冷空气团存在,空中

悬浮的小冰晶在冷空气团的作用下,凝聚成小冰块。有

些小冰块的体积较大,下落过程中不能完全熔化成水,

这就是冰雹。

在夜间,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降低,如果空气中含有的

水蒸气较多,气温足够低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气也会

液化,在空中形成很多小水滴,这就是雾。

初秋季节,空气比较湿润,在夜间温度下降,地面附近

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植物枝叶表面放热液化成小水滴,这

就是露。到深秋和初冬季节,晚上气温可降低到0℃以

下,这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茎叶上放热凝华

成小冰晶,这就是霜。

一部分雨、雪、冰雹、霜、露和雾吸热后发生汽化或升

华,成为水蒸气,另一部分则吸热熔化为水汇入河流、

湖泊、大海,或者被土壤吸收,然后经过蒸发重新发散

到空气中。

以上就是一个完整的水循环。

(六)利用物态变化解释生活现象

1)高压锅:高压锅工作时,与外界相通的放气孔被安全阀

封闭,蒸发出来的水蒸气仍留在锅内,使得水上方的气

体压强增大。由于液体的沸点随液面上方气体压强的增大而升高,所以水到了100℃后仍不沸腾,温度继续升高,压强也继续增大。直到锅内气体压强能够顶起安全阀,内部气压便可以维持在一定值,水也达到沸点,水温也就维持在某一值而不再升高。一般,家用高压锅内部温度能够达到110~120℃。易熔片的安装是为了防止出现故障而起备用保险作用的,他使用熔点较低的合金材料制成。一旦安全阀失败,锅内气体压强过大,温度也随之升高,当温度达到易熔片的熔点时,再继续加热易熔片开始熔化,锅内气体便从易熔片处喷出,使锅内气体压强减小,从而防止爆炸事故的发生。

2)电冰箱:家用电冰箱内的制冷系统主要由蒸发器、压缩

机和冷凝器三部分组成。电冰箱所用的制冷物质是容易液化和汽化并且在汽化时能大量吸热的物质。

电动压缩机用压缩气体体积的方法将气态制冷物质压入冷凝器使其在冰箱外部放热液化,同时被液化了的制冷物质通过节流阀进入电冰箱内的蒸发器,在蒸发器里迅速吸热汽化,使电冰箱的温度降低。蒸发器中汽化了的制冷物质又不断被压缩机抽出,重新压入冷凝器中液化,并且放出在蒸发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如此往复循环,从而使电冰箱达到制冷的效果。

3)空调器:压缩机将气态的制冷剂压缩为高温高压的液态

制冷剂,然后送到冷凝器(室外机)散热后成为常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所以室外机吹出来的是热风,然后到毛细管,进入蒸发器(室内机),由于制冷剂从毛细管到达蒸发器后空间突然增大,压力减小,液态的制冷剂就会汽化,变成气态低温的制冷剂,从而吸收大量的热量,蒸发器就会变冷,室内机的风扇将室内的空气从蒸发器中吹过,所以室内机吹出来的就是冷风;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到冷的蒸发器后就会凝结成水滴,顺着水管流出去,这就是空调会出水的原因。然后气态的制冷剂回到压缩机继续压缩,继续循环。降温:在空调器设计与制造中,一般允许将温度控制在16~32℃之间。除湿:人们感觉舒适的环境相对湿度应在40~60%左右,当相对湿度过大如在90%以上,即使温度在舒适范围内,人的感觉仍然不佳。升温:热泵型与电热型空调器都有升温功能。升温能力随室外环境温度下降逐步变小,若温度在-5℃时几乎不能满足供热要求。净化空气:空气中含一定量有害气体如NH3、SO2等,以及各种汗臭、体臭和浴厕臭等臭气。空调器净化方法有:换新风、过滤、利用活性碳或光触媒吸附和吸收等。A、换新风:利用风机系统将室内潮湿空气往室外排,使室内形成一定程度负压,新鲜空气从四周门缝、窗缝进入室内,改善室内空气质量。B、光触媒:在光的照射下可以再生,

将吸附(收)的氨气、尼古丁、醋酸、硫化氢等有害物

质释放掉,可重新使用。增加空气负离子浓度:空气中

带电微粒浓度大小,会影响人体舒适感。空调上安装负

离子发生器可增加空气负离子度,使环境更舒适,同时

对降低血压、抑制哮喘等方面有一定医疗效果。变频空

调高功率启动运转,迅速达到设定温度,低功率维持,

室温平衡,因而制冷制热迅速、省电、室温波动小。定

频空调以固定功率运转,通过频繁开关机维持室内温

度,因而制冷制热速度缓慢,对家庭电网冲击大,室温

波动大。

当频繁使用空调时,就会出现空调病,症状多为浑身无

力、咳嗽、发烧等。

(七)利用物态变化解释航天技术中的现象

1)运载火箭的液态燃料和助燃剂:为了携带足够多的气态

燃料(通常为氢气和氧气),采用将气体液化的方法减

小燃料的体积。类似的有家用罐装液化石油气,医院和

焊接施工现场的氧气瓶等均采用液化的方式储存。

2)飞船返回舱的“放热衣”:吸热式放热:在返回舱的某

些部位,采用导热性能好、熔点高和热容量大的金属吸

热材料通过熔化过程来吸收大量的气动热量。烧蚀放

热:利用高分子材料在高温加热时表面部分材料熔化、

蒸发、升华或分解汽化带走大量的热量。

三.复习方案

(一)本专题复习在了解摄氏温度的规定及常用温度计的原

理之后,运用比较法从构造、量程、分度值及使用方法这

四个方面区别三种常用温度计。

(二)运用晶体从固态变化到气态的曲线图反映熔化和沸腾

规律。

(三)运用列表法比较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四)运用物质三态变化示意图反映物质三态间的变化及吸

热和放热。

(五)运用归纳法系统反映雾、露、霜、云、雨、冰雹的成因。

四.课时安排

本专题复习计划2课时:1课时梳理归纳精讲和针对性训练,1课时训练评讲。

五.题型分类

(一)温度计的使用

1.了解温度计的构造特点

2.掌握使用注意事项

3.能识别一些错误的作法

(二)不准确温度计的校正

本类型题重点考查不准的温度计的校正。此类型题主要与

数学知识相结合运用对应成比例的方法进行求解。

(三)熔化和凝固图像

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的不同,并知道其不同所在。

(四)熔化和凝固条件

了解熔化和凝固是有一定条件的,晶体只在一定温度下熔化和凝固,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和凝固温度。(五)开放探究题

熔化和凝固是两种重要的物态变化,融化凝固一节中涉及的考点主要有四个:探究熔化的实验过程;晶体和非晶体;

熔点和凝固点;熔化和凝固图像。

(六)蒸发的快慢和应用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会用这些知识解答实际问题。(七)沸腾及沸腾的特点

沸腾是常见的生活现象,对沸腾和沸腾的特点要有所了解,会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八)液化现象及其应用

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考题是近年来中考试题命题的一个趋势,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观察身边的现象,并将它们与我们学过的物理知识联系起来。

(九)物态变化的判断

正确分析物质是从哪种状态到哪种状态,属于什么过程。

(十)升华和凝华的应用

看物质是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还是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掌握某个问题/知识的学习要点。想要一份整理好的知识点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1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2 第二章《物态变化》 1、通常情况下,人们将物质的固态、液态、气态称为物质的三态。物态变化与温度有关,物态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即吸热的物

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1. 物态变化的概念 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由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一般 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变。物态变化可以受到温度、压力和外界条件的影响。 2. 固态到液态的变化(熔化) 固态到液态的变化被称为熔化。当物质的温度达到熔点时,固体分子的热运动 增加,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加,相互作用力减小,固体变成液体。这种过程是可逆的,即可以通过降低温度将液体转变回固体。 3. 液态到固态的变化(凝固) 液态到固态的变化被称为凝固。当物质的温度降低到凝固点时,液体分子的热 运动减慢,分子之间的距离缩小,相互作用力增大,液体变成固体。这种过程也是可逆的,即可以通过升高温度将固体转变回液体。 4. 固态到气态的变化(升华) 固态到气态的变化被称为升华。当物质的温度超过升华点时,固态分子的热运 动变得非常剧烈,分子间的吸引力逐渐减弱,固体直接转变为气体,跳过了液态的中间过程。这种过程也是可逆的,可以通过降低温度将气体转变回固体。 5. 气态到固态的变化(凝华) 气态到固态的变化被称为凝华。当物质的温度降低到凝华点时,气体分子的热 运动减慢,分子间的吸引力增大,气体转变为固体。这种过程也是可逆的,可以通过升高温度将固体转变回气体。 6. 液态到气态的变化(蒸发/汽化) 液态到气态的变化有两种过程,一种是蒸发,一种是汽化。蒸发是指在液体表 面上,温度低于沸点时,根据分子的热运动,有些分子具有足够的能量逃离液体表面,成为气体分子。汽化是指在液体内部各处,发生的液体向气体的相变过程。蒸发和汽化都是非常重要的自然现象,涉及到能量转换和温度的影响。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精选4篇)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精选4篇〕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 表。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外表相平。 5.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一样。 9.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

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熔化和凝固曲线图:(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 图) 11.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2.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3.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外表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4.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外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5.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外表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6.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7.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8.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宏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如何进步解物理题的速度? 进步做物理题的速度,同学们都应该重视起来,这是在考场上获取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 1. 物态变化的概念 物态变化又称为相变,是指物质从一个物态转化为另一个物态的过程。物质在不同的物态之间转化时,呈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2. 物质的三态 物质的三态指的是固态、液态和气态。 2.1 固态 在固体状态下,物质的分子固定在一个位置,只有极小的振动,形态不易改变。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2.2 液态 在液态状态下,物质的分子仍然有固定的位置,但是由于振动幅度增大,分子间距也增大,因此能够相互滑动,呈现定形态和流动形态。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确定的形状。 2.3 气态 在气态状态下,物质的分子不断地运动、振动,并且保持着不断的碰撞,因此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气体具有无定形的形状和无定量的体积。 3. 物态变化的类型 3.1 固态与液态之间的相变 3.1.1 熔化 熔化指的是将物质从固态转变成液态的过程。在熔化过程中,物质吸收热量,使分子内部的相互作用减弱,使得分子可以相互滑动而变得流动。 3.1.2 凝固 凝固指的是将物质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在凝固过程中,物质放出热量,从而使分子内部相互作用增强,使分子逐渐变得固定在一个位置上。 3.2 液态与气态之间的相变 3.2.1 汽化 汽化指的是将物质由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在汽化过程中,物质吸收热量,使分子内部相互作用减弱,分子不再相互吸引,不断地向外运动,以变成气态。

3.2.2 液态凝馏 液态凝馏指的是将物质从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在液态凝馏过程中,物质会放出热量,使分子内部相互作用增强,反而会引起向内运动,逐渐变得固定,变成液态。 3.3 固态与气态之间的相变 3.3.1 升华 升华指的是物质由固态直接转化为气态的过程。在升华过程中,物质吸收热量,使分子内部相互作用减弱,分子不断地向外移动,逐渐变得无定形,直接变成气态。 3.3.2 凝华 凝华是指物质由气态直接转化为固态的过程。在凝华过程中,物质放出热量,分子内部相互作用增强,不断地向内运动,逐渐变得固定,直接变成固态。 4. 物态变化的影响因素 物态变化受物质的性质、温度、压强等因素影响。 4.1 温度 温度是影响物态变化的最主要因素。通常情况下,固态物质的分子振动极小,液态物质则有较大的振动幅度,而气态物质的分子以最高速度运动,分子之间相互间距也最大。随着温度的升高,固体会熔化成液体,液体会汽化成气体。 4.2 压强 在相同温度下,物质受外力的压强越大,其分子就越难以运动,不容易发生相变。如将气体压缩,就可使气体液化。 5. 结语 以上是关于初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的详细介绍,物态变化是高中物理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初中也需要对其有所了解。希望此篇文章有助于帮助您更加深入地学习物理知识。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所有知识点全整理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所有知识点全整理 物态变化是物质由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包括固态、液 态和气态三种物态。下面是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的所有知识点的整理。 1.固态物质 固态物质的特点是分子间力较大、分子固定不动。在固态下,物质的 形状和体积保持不变。 2.物质的微观结构 物质的微观结构由分子、原子和离子组成。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决定 了物质的物态。 3.相态变化 相态变化是物质由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常见的相态变 化有凝固、熔化、蒸发、凝结、升华和沉淀。 4.熔化和凝固 熔化是固态物质升温到一定温度时,分子热运动增强,分子间的相互 作用力减弱,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物质的过程。凝固与熔化相反,是液态 物质降温到一定温度时,分子热运动减弱,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液 态物质转变为固态物质的过程。凝固点是液态物质转变为固态物质的温度。 5.蒸发和凝结 蒸发是液态物质在温度较低、表面积较大、分子热运动较强的条件下,分子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凝结与蒸发相反,是气态物质在温度较低

的条件下,分子热运动减弱,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气态物质转变为 液态物质的过程。饱和蒸气压是液态物质与其饱和蒸气达到平衡时的压强。 6.升华和沉淀 升华是固态物质直接从固态转变为气态,无液态存在的过程。沉淀是 气态物质直接由气态转变为固态,无液态存在的过程。常见的升华物质有 干冰(二氧化碳)和樟脑等。 7.物态图和相变曲线 物态图是描述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强下的物态变化过程的图表。 相图曲线描述了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强下的相变情况,如凝固曲线、沸点 曲线等。 8.物态变化的能量变化 在物态变化过程中,物质的内能发生变化。在固态到液态的熔化过程中,物质吸收了热量;在液态到气态的蒸发过程中,物质吸收了更多的热量;相反,在凝固和凝结过程中,物质释放出热量;在升华和沉淀过程中,物质吸收或者释放热量。 9.物态变化的因素 物态变化受到温度和压强的影响。增加温度或降低压强会促使物质发 生相变。 10.压强对物态变化的影响 提高压强会使物质的相变温度升高,降低压强会使物质的相变温度降低。这是由于压强改变了物质的分子热运动。

初中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 物态变化是物质的物理性质之一,指的是物质在不同的温度、压力和 外界条件下,所呈现出不同的物态状态,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以下是 初中物态变化的主要知识点的归纳: 1.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 物态变化是物质从一种物态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状态的过程。物质 的物态状态取决于分子的排列和运动状态,而分子的运动状态又与温度、 压力等因素相关。 2.固体的性质和变化: 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很强。固体的物 态变化主要包括熔化(固体变液体)、凝固(液体变固体)和升华(固体 直接变气体)三种过程。 3.液体的性质和变化: 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能够流动。液体的物态变 化主要包括沸腾(液体变气体)、蒸发(液体表面分子由液态过渡到气态)和凝结(气体变液体)三种过程。 4.气体的性质和变化: 气体具有无固定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的距离较远,分子之间的相互 作用力较小。气体的物态变化主要包括压缩(气体体积减小)、膨胀(气 体体积增大)和液化(气体变液体)三种过程。 5.物态变化的条件和气体状态方程:

物态变化受到温度、压力等外界条件的影响。温度对物质的性质和物 态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温度升高可以促进物态变化。压力对气体的压缩 和液化起着重要作用。通过物态变化的实验观察,人们总结出了气体状态 方程,PV=nRT,其中P是气体的压强,V是气体的体积,n是气体的物质量,R是气体常量,T是气体的温度。 6.相变的热效应: 相变是物态变化的一种,具有固有的热效应。当物质发生相变时,吸 热过程称为吸热反应,放热过程称为放热反应。常见的吸热反应有熔化和 蒸发,放热反应有凝固和凝结。 7.物态变化与粒子模型的关系: 物态变化可以用粒子模型来解释。在固体中,粒子之间的距离很近, 并且只能做微小的振动;在液体中,粒子之间的距离适中,可以自由流动;在气体中,粒子之间的距离较远,可以自由运动。通过粒子模型的理解, 有助于深入理解物态变化的原理。

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一. 自然界中大部分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三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总需要吸热或放热;吸热物体的能量增加,放热物体的能量减小,所以物态变化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三.温度 1.定义: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测量温度的仪器:温度计,分为三类:寒暑表 -30℃~50℃、1℃、体温计35℃~42℃、0.1℃、实验室用温度计-20℃~110℃、1℃ 3.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根据测温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4.常用单位:摄氏度℃国际单位:开尔文K 5.摄氏温标的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沸水的温 度规定为100℃;在0℃和100℃之间分为100个等份每一份就是1摄氏 度; 6.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物体后要稍侯一会儿,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四. 汽化 1.定义: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2.汽化方式: 1蒸发 ●定义: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影响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 2沸腾 ●定义: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比较剧烈的汽化现象 ●现象:水中形成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图象: ●

1.定义: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2.液化的方法:1降低温度所有气体在温度降低到足够低时,都能被液化 2压缩体积 3.属于液化的一些现象: ●看到的“白气”、露的形成、雾的形成 ●棒冰上方冒“白气”、夏天冰箱里拿出的啤酒瓶出汗 六、熔化 1定义: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做熔化,熔化要吸热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晶体不同,熔点一般也不同; 2固体根据熔化特点分为两类: ◆晶体:具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例:海波、萘、冰、各种金属、水晶◆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比如松香、烛蜡、沥青、玻璃、塑料 特点: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初中化学物态变化总结归纳

初中化学物态变化总结归纳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科学,而物态变化则是化学中 常见而重要的概念之一。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经历一系列的条件改变下,从一个物态(如固体、液体、气体)转变成另一个物态的过程。 在初中化学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物理性质、物质 状态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本文将对初中化学物态变化进 行总结归纳,帮助读者加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一、固体的物态变化 1. 熔化:固体经过加热,温度达到一定点时,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 减弱,固体逐渐失去规则的排列形态,转变为流动性较强的液体状态。这个过程叫做熔化,是固态物质由固体状态向液体状态变化的过程。 2. 凝固:液体在降温过程中,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增强,液体逐渐 变得粘稠,凝固成固体。凝固是物质由液体状态向固体状态的变化过程。 二、液体的物态变化 1. 汽化:液体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时,液体表面部分液体分子获得足 够的能量,克服表面张力跃出液体成为气体。这个过程叫做汽化,是 物质由液体状态向气体状态变化的过程。 2. 凝结:气体冷却到一定温度时,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增强,气体的运动减慢,变得接近液体。这个过程叫做凝结,是物质由气体 状态向液体状态的变化过程。

三、气体的物态变化 1. 蒸发:液体在室温下,由于液体中的分子获得的能量能够克服表面张力跃出液体成为气体,但并非液体全部变为气体,只在液体表面发生,这个过程叫做蒸发。 2. 液化:气体在被压缩的同时,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气体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增强,气体变为液体。这个过程叫做液化,是物质由气体状态向液体状态变化的过程。 以上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物态变化的总结归纳。化学中物态变化的研究对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过程非常重要。通过学习物态变化,我们不仅能够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还能够应用于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物态变化的学习,深入探索其中的规律和原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结起来,物态变化是化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物质状态之间的相互转化。通过研究这些物态变化过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行为,为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对初中化学物态变化有更全面的了解。

初中物理知识归纳:物态变化

初中物理知识归纳:物态变化 初中物理的第一章就是物态的变化。这一章不仅是初中物理的基础,而且是初中化学的基础。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温度: 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 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摄氏温度: (1)我们采用的温度是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二、温度计 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2、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 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 3、温度计的使用: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

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 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 1、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 2、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 3、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4、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叫做缩口; 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 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四、熔化和凝固: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熔 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熔化要吸热,凝固要放热; 2、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晶体和非 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

初中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 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不同条件下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在初中化学中,我们学习了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物态,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变。以下是对初中物态变化知识点的归纳。 一、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特点和状态转变 1.固态(solid): 固态是物质的一种存在状态,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例如,铁、冰、石头等都是固态物质。 固态的特点是分子之间间距短,排列紧密,分子保持相对固定的位置。 固态物质的状态转变为液体或气体需要提供足够的能量。 2.液态(liquid): 液态是物质的一种存在状态,具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 液态的特点是分子之间间距适中,无规律排列。 液体与固体相比,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分子可以相对自由地移动。 3.气态(gas): 气态是物质的一种存在状态,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气态的特点是分子间距离较远,没有规律的排列。 气体分子以高速无规则运动,碰撞力较强,容易填满容器。 4.物态之间的转变:

在不同的条件下,物质可以从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以下是常见的状态 转变方式: - 固体熔化成液体(熔化/融化):加热固体使其温度升高,分子振动增强,间 距加大,从而形成液体。 - 液体凝固成固体(凝固):冷却液体使其温度下降,分子的振动减弱,逐渐 排列紧密,形成固体。 - 液体汽化成气体(汽化/蒸发):加热液体使其温度升高,液体表面部分分子 获得足够能量逃离液面,形成气体。 - 气体凝结成液体(液化/冷凝):通过冷却或增加压力使气体分子减速并靠近,逐渐形成液体。 - 固体升华成气体(升华):固体直接由低温下加热到高温,部分分子足够能 量克服固态结构,形成气体。 二、气体的压强与温度的关系 1.气体压强(P): 气体分子的碰撞产生对容器壁的压力。压强是单位面积上的力,常用帕斯卡(Pa)表示。 气体的压强与气体的体积(V)、温度(T)和分子数(n)有关,可以使用理 想气体状态方程来表示:P·V = n·R·T。(其中,R为普适气体常数) 气体的压强与温度成正比,温度升高,压强增加;温度降低,压强减小。 2.热胀冷缩: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固体、液体和气体等不同物态的 物质。而这些物质的变化过程以及其背后的物理原理,是我们初中物 理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将对初二物理中物态变化的知识点进行 总结,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一、物质的三态及其特征 物质的三态是指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物态。每一种物态有其特 有的特征和运动方式: 1. 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紧密排列,无规则 热运动。 2. 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的形状,分子之间有一定 的间隙,无规则热运动。 3. 气体:既没有一定的形状又没有一定的体积,分子之间间隔 较大,呈自由运动。 二、物质的相变 相变是指物质从一个物态转变到另一个物态的过程。常见的相变 有固体熔化、液体凝固、液体沸腾和气体凝结等。在这些相变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重要概念:

1. 熔点:物质从固体变成液体的温度称为熔点,对应着固体的熔化(熔融)。 2. 凝固点:物质从液体变成固体的温度称为凝固点,对应着液体的凝固(冻结)。 3. 沸点:物质从液体变成气体的温度称为沸点,对应着液体的沸腾。 4. 蒸发:液体表面分子由低速向高速散开并逸出液体形成气体,称为蒸发。 5. 凝结:气体变成液体的过程称为凝结,与沸腾相反。 6. 升华:固体直接转变成气体的过程称为升华。 7. 凝华:气体直接转变成固体的过程称为凝华。 三、物质相变背后的能量交换 在物质的相变过程中,能量的转移和交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能量转移的几个重要概念: 1. 潜热:物质在相变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的热量称为潜热。潜热分为熔化潜热和蒸发潜热两种。 2. 熔化潜热:在相变过程中,物质从固体转变为液体时吸收的热量称为熔化潜热。 3. 蒸发潜热:在相变过程中,物质从液体转变为气体时吸收的热量称为蒸发潜热。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 1、温度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为温度。 2我国的温度单位:℃摄氏度 3℃温度调节:在标准大气压下,冰和水的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沸水温度规定为100℃。在0℃和100℃之间有100个相等的部分,每个部分为1℃ 2、温度计 1.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膨胀和冷收缩特性工作。注意根据不同的温度测量需要选择液体。 2种类:常见的有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家庭用的寒暑表温度计。它们的量程即测量范围不同,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数值也不同。 3.使用方法:使用前,应先识别除法值的每个小网格所代表的范围和值;测量时,首先要注意放置:温度计的玻璃气泡应完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接触容器的底部和壁。其原因是:一是容易断裂;第二,容器底部和壁的温度与液体中间的温度不同;第二,注意等待:放入后等待一段时间,待温度计指示稳定后再读取,因为传热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段时间;第三,注意正确读数:视线应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平齐。 1、熔化 1定义:固态变成液态。春天来了,雪山上的冰雪融化了。② 雪在离开太阳的路上融化了。 2熔化吸热。例如①下雪不冷化雪冷是因为化雪是熔化过程,要吸热造成气温降低。 ②吃冰棍感到凉爽,是冰棍熔化时从人体吸热。 2.熔化定律: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熔化过程中的恒定温度称为熔点;非晶熔体也吸收热量,但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定的熔点,也就是说,没有熔点。 1晶体熔化条件:①温度达到熔点;②能继续吸到热。 2熔化图像:在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这反映出图像中有一部分平坦且平行于时间轴。画一张图来解释图片中每一段的意思。 3、凝固: 1定义:从液体变为固体的过程。例如,水形成冰,铁水在工厂用来铸造零件。

初中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物态变化的概念:物态变化是物质由一种物态(固体、液体、气体)转变为另一 种物态的过程。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的相互转变是物态变化的主要形式。 重要观点: 1.物态变化是由于物质微观结构的改变而引起的。固体是由紧密排列的分子或 原子组成,分子或原子之间通过强的吸引力相互作用;液体是由随机排列的 分子或原子组成,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气体是由高度分散的 分子或原子组成,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非常弱。 2.物态变化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时,物质的粒子运动加剧,分子或原子间的 相互作用力减弱,物态由固体向液体或气体转变;温度降低时,物质的粒子 运动减缓,分子或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加强,物态由气体或液体向固体转变。 3.物态变化也与压强有关。在一定温度下,压强增大,物质的粒子之间的距离 变小,分子或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加强,物质由气体向液体或固体转变;压 强减小,物质由固体或液体向气体转变。 关键发现: 1.固体的熔化:当固体受到足够的热量时,其微观结构发生变化,固体分子或 原子的振动加剧,逐渐脱离有序结构并向更高的能量状态转变。当温度达到 物质的熔点时,固体变为液体。 2.液体的凝固:当液体散发热量时,其微观结构发生改变,液体分子或原子的 振动逐渐减弱,并重新聚集在一起。当温度降低到物质的凝固点时,液体变 为固体。液体凝固过程中的一种常见形式是冷凝,冷凝是气体直接向固体转 变,跳过液态。 3.液体的汽化:当液体吸收足够的热量时,其微观结构发生变化,液体分子或 原子的振动增强,逐渐脱离彼此间的相互作用力。当温度达到物质的沸点时,液体变为气体。 4.气体的液化:当气体散发热量时,其微观结构发生改变,气体分子或原子的 振动减弱,并开始互相吸引。当温度降低到物质的凝固点以下时,气体变为 液体。气体液化过程中的一种常见形式是冷凝。 5.物质的升华和降华:一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直接从固体向气体转变,这 个过程称为升华。如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在室温下直接转变为二氧化碳气 体。而气体也可以直接转变为固体,这个过程称为降华。如冬天早晨露水结 冰的过程。 进一步思考: 1. 物态变化的转变过程中,物质的质量是否会发生变化?为什么?在物态变化过程中,物质的质量是不会发生变化的。这是由于牛顿运动定律的保守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 物态变化是物质由一种物态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根据物态之间的 转化方式和特点,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物态变化的知识点。 1.固态到液态的熔化 当固体受热达到熔点时,固体分子或离子的振动剧烈,破坏了各个粒 子之间的排列次序,使粒子间的距离增大,最终固体融化成液体。一般情 况下,固态到液态的熔化是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进行的。 2.液态到固态的凝固 当液体冷却到一定的温度时,分子或离子的振动减弱,逐渐重新排列 形成有规则的层状结构,从而变为固体。凝固的过程可以通过冷却或者加 入固体结晶核来实现。 3.液态到气态的蒸发或汽化 当液体受热达到一定温度时,液体表面的分子能量增加,逐渐克服分 子间的相互吸引力,从液体中逸出成为气体,形成蒸汽。蒸发是从液态到 气态的无规律的分子跃迁,而汽化是液体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渐变成气体。 4.气态到液态的凝结 当气体冷却到一定温度时,气体分子的运动速度减慢,分子间的相互 吸引力增大,使气体分子聚集成液滴,凝结成液体。凝结的过程也可以通 过改变温度或者增加凝结核来实现。 5.固态到气态的升华

当固体受热到一定温度时,固体分子的振动增大,逐渐克服固体分子 间的相互吸引力,直接从固体态转变为气体态,形成升华。在常温下,常 见的升华有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和樟脑等。 以上是物态变化的基本过程,下面是一些与物态变化相关的概念和现象: 1.相变:物态变化过程中,物体的性质和组成不发生变化,但物质的 物态发生变化的过程称为相变。例如,熔化、凝固、蒸发、凝结、升华等 过程都是相变。 2.熔点和沸点: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相变发生在熔点,而液态到气态 的相变发生在沸点。熔点和沸点是物质物态变化的重要参考指标,可以用 来确定物质的纯净程度。 3.相变潜热:物质在相变过程中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称为相变潜热。 比如,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蒸发时吸热,凝结时放热,升华时吸热。相变潜热可以根据热量转化公式计算得到。 4.借助外界条件可调节物态的变化:很多物质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 存在多个物态,通过改变温度和压力可以调节物质的物态。例如,水在常 温下存在三种物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5.超临界流体:当物质在超过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下,其液态和气态 逐渐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介于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物态,被称为超临界流体。超临界流体具有介乎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特殊性质,广泛应用于化学反 应和工业生产中。 总结:通过以上的归纳,我们可以了解到物态变化是物质从一种物态 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包括熔化、凝固、蒸发、凝结、升华等过程。

初中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一、物态变化的概念 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不同的温度、压力等条件下,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常见的物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二、固体的物态变化 1. 熔化:将固体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固体内部分子振动增强,使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弱,最终导致固体转变为液体。 2. 凝固:将液体冷却到一定温度时,液体内部分子振动减弱,使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最终导致液体转变为固体。 3. 升华:将固体暴露在低于其熔点的极低温度下时,固体表面分子直接从固态跳跃至气态形成气体。 4. 融合:将两个或多个相同或不同材料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在它们接触面上形成液态界面,并且两种材料混合在一起。 三、液体的物态变化

1. 汽化:将液体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在表面上形成气体,并将液体分子转化为气态分子。 2. 凝结:将气体冷却到一定温度时,气态分子内部的振动减弱,使得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最终导致气体转变为液体。 四、气体的物态变化 1. 液化:将气体压缩到一定压力下,并且降低其温度,使得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最终导致气体转变为液体。 2. 升华:将固态物质暴露在低于其熔点的极低温度下时,固态表面分子直接从固态跳跃至气态形成气体。 五、物态变化的应用 1. 物理实验:在实验中可以利用物质的物态变化来观察和研究各种现象。 2. 工业生产:在工业生产中利用物质的物态变化来进行各种加工、制造和处理过程。

3. 生活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会利用物质的物态变化来进行各种操作和处理。例如煮饭、洗衣服等。 六、总结 通过对初中物态变化知识点的总结,我们可以了解到固体、液体和气体在不同条件下的物态变化过程。同时,我们也可以了解到物态变化在实验、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学习物理学科和应用科学都有很大的帮助。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 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知识预览: 一、温度计 简述温度计的构造: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1)一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义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义为100摄氏度,表示为:0℃和100℃。 (2)0℃和100℃之间为100个等分,每一个等份代表1摄氏度。 2.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2)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绝对零度:-273.15 开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T=273+t;单位:开尔文,简称:开,符号:K

二、融化和凝固 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1.熔化: 1) 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 2) 关于定义的说明:物质初始状态是固态,末状态是液态 3) 实验装置: A. 名称:水浴加热法 B. 优点:能够使物质均匀受热,实验进度便于控制。 C. 装置图: 注意事项:酒精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3 2 ;火焰分为三层,外边一层淡黄色、第二层桔红色、最里边层浅蓝色;分别为焰心、内焰、外焰;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D. 一般使用方法: a) 外焰的温度最高所以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b) 用石棉网起到均匀受热的作用。

c) 如果要缩短加热时间,可以在烧杯上加盖、减少水、用热水替代冷水等。 E. 熔化图像: F. 晶体与非晶体 晶体:分子间整齐规则排列的固体 特性:①晶体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不变,②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即融化时的温度 ③不同晶体的熔点不同 ④同一晶体的凝固点和熔点一样 非晶体:分子杂乱无章的排列的固体 特性:非晶体没有熔点 常见的非晶体:松香,玻璃,石蜡,沥青等都是非晶体 (1)熔化规律:关键词:熔点。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上升。 (2)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影响熔点的因素: ①压强 ②杂质 2.凝固: (1)凝固规律: 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下降。 (2)晶体凝固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重点) (3)凝固放热。 时间(min ) )晶体熔化图像 非晶体熔化图像 时间(min ) )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6篇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6篇 第1篇示例: 初中物理中,物态变化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涉及到物质的性质 和变化规律。掌握物态变化知识对学生理解物质的特性和应用有着重 要意义。下面就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学生们的 学习有所帮助。 一、固体、液体和气体 1. 固体:固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其特点是分子之间的间距较小、排列有序,并且几乎不具有自由流动的性质。常见的固体有冰、铁、 石头等。 2. 液体:液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其特点是分子间的间距较大, 可以流动但不会散开。常见的液体有水、酒精等。 3. 气体:气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其特点是分子之间的间距非常大,可以流动并且会扩散。常见的气体有空气、氧气等。 二、物态变化的基本过程 1. 凝固:物质由液体状态转变为固体状态的过程称为凝固。在凝 固过程中,物质的分子会由无序排列转变为有序排列,并且释放出一 定的热量。

2. 溶解:溶解是指固体溶解于液体中的过程。在溶解过程中,固 体分子会和液体分子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稳定的溶液。 3. 沸腾: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称为沸腾。在沸腾过程中,液体分 子会受热膨胀,并且逐渐变成气体分子释放到空气中。 4. 气化:固体或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称为气化。气化包括升华和 蒸发两种方式,它们都是物质从固体或液体状态转变为气体状态的过程。 三、物态变化的影响因素 1. 温度:温度是影响物态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来说,温度 升高会促使物质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冰变成水,水变成蒸汽等。 2. 压力:压力对物态变化也有明显的影响。在一定温度下,增加 物质的压力会促使液体变成固体或气体变成液体。 3. 物质本身的性质:不同的物质由于其特有的分子结构和相互作 用力,其物态变化的条件和规律也会有所不同。 四、物态变化的应用 1. 冰冻食品:利用凝固的特性,将食品冷冻保存,可以延长其保 鲜期。 2. 天然气提取:通过气化过程,可以从天然气中提取出液态气体,便于储存和运输。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8篇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8篇 眼睛和眼镜 眼睛:眼睛中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信号传输给大脑。看远处物体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比较薄(焦距长,偏折弱)。看近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比较厚(焦距短,偏折强)。 近视的表现: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近视的原因: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前后方向太长,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 近视的矫治:佩戴凹透镜。 远视的表现: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远视的原因: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前后方向太短,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后。 远视的矫治:佩戴凸透镜。 眼镜的度数:100×焦距的倒数()。 上面对眼睛和眼镜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物理知识,争取做的更好。

中考物理知识点:照相机和投影仪 下面是对物理中照相机和投影仪的内容知识讲解,希望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 照相机和投影仪 照相机: 1、镜头是凸透镜;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 1、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 2、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注意: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屏幕。 3、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以上对物理中照相机和投影仪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效的吧。 中考物理知识点:显微镜和望远镜 同学们对显微镜和望远镜很熟悉吧,下面我们来看看它们在物理中的应用。 显微镜和望远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