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管理哲学

管理哲学

管理哲学
管理哲学

3.无为而治

从历史上看,在社会比较稳定的年代,统治者多采用“王霸兼用”的方略;而每当战乱之后新王朝建立初期,社会急需休养生息,统治者多采用“无为而治”方略。

在《尚书》、《诗经》、《左传》、《国语》等文献中,不难找到效法自然、垂拱而治、因人成事的论点。但从现存文献看,最早系统阐述“无为而治”的是老子。老子“无为而治”的要点主要有:(1)自然而为。“无为”既不是无所作为,也不是随心所欲。而是顺应自然法则,遵循事物客观发展规律:“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而无所违也。”(王弼:《老子道德经注》)(2)清静无为。老子把君主执政分为四种类型:“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老子》第17章)就是说,最好的统治者是人民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是百姓亲近他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是百姓害怕他;最坏的统治者是被人民轻侮。为什么第一种是最好的执政者呢?因他清静无为,很少发号施令,任万物自然生息,顺万物自然之情,而天下却治理得井然有序:“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57章)其基本精神是,主张把政治回归到一切存在的根源与本性,即完全清静无为的状态中去,只要统治者不多事扰民,老百姓便会自然归化。(3)无欲无私。纵观中国古代历史,财政多由统治者为政贪暴繁苛而起,横征暴敛,以逞统治者好大喜功之欲,实乃百姓贫苦的根源之一。因而,老子主张,要行清净无为之政,必须无欲无私。(4)要“为而不争”。世间的一切恩怨和仇恨,社会的一切残杀和战争,根源都在一个“争”字上。为此,老子反复告诫人们:“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第81章)统治者只有甘于“下民”,把自身利益追求置于百姓的利益之下,如“水”般滋养万物,才能获得臣民的推崇和拥护:“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老子》第66章)可见,“无为”是一种似无实有的统治技巧,“无不为”才是要达到的终极目的。这正是其无为而治思想的实质:“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第3章)。

在“无为而治”这一总法则下,老子描绘了一系列执政法则,即所谓“君人南面之术”。老子从历史事实和社会生活中,深刻洞察了“物极必反”的规律。他看到,飘风不终期,暴雨不终日,月盈则亏,物壮则老,狂风可以吹折大树而柳妊不断。由此,他想到人事,盛极必衰,刚强易折,轻诺必寡信,等等。老子把这个规律称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第40章)。这包含两层意思:其一,事物越是急于肯定自己(居有),越是会急剧地走向否定(得无);越是急于有所作为,越是可能一事无成。相反,人们一旦懂得用“反”,不再执著于“有”,反而会常保其“有”;自觉谦下地居于“无”,反而会“有”。其二,可利用相反相成的法则,为了达到某种意图而先行表现出与意图相违的行为。老子正是在相反相成中把握事物的两面性,从而在两者之间实现对立面的巧妙转换。老子认为,“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老子》第39章)。在高、下两种策略取向中,谁能下,谁就能高;谁能谦卑自守,谁就能受人仰慕,成为圣王。在国与国之间也是这个道理:“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老子》第61章)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第22章)在曲全、枉直、洼盈、敝新、少多诸概念中,老子的取向和旨归似在曲、枉、洼、敝、少这些看似消极的方面,其实不然,因为这些概念既包含了自身的内容,又包含了全、直、盈、新、多的积极因素。老子以水性这一自然现象为喻说明一些社会现象:“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第78章)正是这种看似柔弱依顺的力量,却有着无可遏制的强大冲力,无往而不胜。所以,老子总是强调“守柔日强”(《老子》第52章)。这种“隐身之术”能够巧妙避开争执而得到进取之机。这处处体现出来的机巧之心,与君王意欲利用臣下民众的功利考虑是深深默契的。《老子》一语泄露天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

以静,天下将自定。”(《老子》第37章)道家所尊奉的“柔弱”在人民群众是真正的柔弱,对于统治者而言则只是表象,道家是要以统治者的“外柔内刚”为所欲为地宰割真正“柔弱”的“少私寡欲”之民,是以民众之“无为”达到统治者“无不为”的目的。故而,老子的哲学一直被后世的统治者奉为“金库玉律”。

当然,老子所言“无为”,主要是针对君主(“圣人”)而言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第2章)至于臣僚百官是否也必须“无为”,老子没有做出明确的说明。而墨家早就注意到“君道”与“臣道”的不同。墨子讲:“贤人唯毋得明君而事之,竭四肢之力以任君之事,终身不倦。若有美善则归之上,是以美善在上而所怨谤在下,宁乐在君,忧戚在臣,故古者圣王之为政若此。”(《墨子·尚贤中》)这一论述,不仅包含着君臣上下尽职尽责的意思,也包含“君无为,臣有为”之意。庄子认为,君主存在的理由是统治全天下,所以他的功能和职责时自己无为,而命令别人替他作为。换句话说,他的统治方法是以无为用天下。臣子的功能和职责,则是接受命令,遵命而为,“为天下用”:“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故古之王天下者,知虽落天地,不自虑也;辩虽雕万物,不自说也;能虽穷海内,不自为也。”(《庄子·天道》)申不害也说:“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申子·大体》)慎到认为,一国之治乱,不能全归功或归罪于君主一人,“将治乱,在乎贤使任职”(《慎子·知忠》),君主把每人之所能、所长集合起来,君主就无所不能:“廊庙之才,盖非一木之枝也;粹白之裘,盖非一狐之皮也。”(《慎子·知忠》)因此,君主要善于发挥臣子的才智,让他们把事情干完、干好:“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无事,君逸乐而臣任劳,臣尽智力以善其事,而君无与焉,仰成而已,故事无不治,治之正道然也。”(《慎子·民杂》)依慎到之见,君主的职责是用臣,而不是代臣行事。代臣办事“是君臣易位也,谓之倒逆,倒逆则乱矣”(《慎子·民杂》)。

“君无为,臣有为”的主张,有限制君主独裁的积极意义;其强调让百官各司其职,也颇有见地和价值。当然,若说君主无为,百官自然就会干得很好,则未免太过理想化了。战国末期,韩非以“道”入“法”,将老子的“因顺自然”改造为“因循道法”。韩非称:“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韩非子·用人》)正是从“循天、顺人”出发,韩非在老子的“无为”之中注入了法术的灵魂而摒弃了老子思想的一些消极、保守的成分,将老子的作为自然规律之道改造为政治领域的君臣之道。具体而言,韩非认为,君主应摈弃人道的好恶,效法天地的无私,缘法而治,做到臣下职责分明,则君自不必亲躬于具体的事务,即“君操其名,臣效其形,形名参同,上下和调也”(《韩非子·扬权》),从而使君主实现“执一”以“驭多”的无为而治:“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上有所长,事乃不方,矜而好能,下之所欺……上下易用,国故不治。用一之道,以名为首,名正物定,名倚物徙,故圣人执一以静,使名自命,令事自定……因而任之,使自事之。”(《韩非子·扬权》)

其实,儒家也认为天道是自然无为的。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就是说,纵使是像尧、舜这样的圣人,都“则”天而行,更何况凡夫俗子。所以,君子应“贵乎天道”(《礼记·哀公问》),并依“天道”而行。“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礼记·中庸》)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孟子·尽心上》)“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这些说法都是说天道是非有意而为之的自然,都有反对统治者多事多欲之苛政的意义。相比较而言,道家的无为而治以虚无、清净为基础,顺道而为,顺其自然,不强为不胡为,以清净无事、返璞归真来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而儒家所说的无为而治,则是指君主通过“德修于己”的无为手段,达到“感化他人”的有为目标,而实现天下至治:“是做君子笃恭而天下平”(《中庸》第32章)。

无为而治的思想,在历史上对于君王无限制的贪婪和强作妄为的欲望有极大的消解作用;同时轻徭薄赋、节俭不奢、体恤民生、不妄为、顺民而治等思路,对于频遭战乱、暴政蹂躏的社会民生也有极强的安抚作用,并能促进经济的自然发展。纵观中国历史,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东汉光武帝的柔道治天下,唐太宗

“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的贞观之治,宋太祖的“慎罚薄敛,与世休息”,朱元璋的“休养安息”政策,无不具体实践着老子的无为统治思想。不过,无为思想在后世也曾被消极地解读。例如,宋徽宗在《御解道德真经》中认为,有为就会有过错,只有无为才能免过:“夫无为而寡过者易,有为而无患者难。既利物而有为,则其于无尤也难矣。”因而,他对治理天下表现出了明显的畏难情绪,极力反对有为。宋徽宗反对“有为”的现实原因,可能是对神宗以来的“变法”与反“变法”之争感到厌倦,因而他明确反对“治大国而数变法”。这里的“变法”不光是指王安石立新法,也包括司马光等人废新法。宋徽宗既不同意立新法,也不同意废新法,而主张既不立也不废,也就是维持现状:“不立一物,兹谓常无;不废一物,兹谓常有。”但现实情况是新党、旧党的政治斗争已愈演愈烈。宋徽宗不去想办法调和矛盾,而是以“无为”为借口任由矛盾发展,结果使政治变得愈来愈黑暗,最终导致北宋灭亡。①

四、全能治理

从中国古代的具体管理模式来看,自秦代奠定了皇权政治下家天下,大一统的基本格局以来,经两汉四百余年的发展、积淀,以中央集权统治和皇权至高无上的君主制政体为核心的大一统体制得以最终确立,并一直延续至清末。这种体制以专制、集权为核心,以行政权力支配社会作为控制社会的基本准则,导致形成一种对社会资源全面垄断和对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社会事务进行全面控制的社会管理模式——全能治理,即以“要在中央”、“利出一孔”和“思想一统”为核心的三位一体的社会管理体系。

①参见《御解道德真经》:卷一,道藏,第11册,841~849页。

浅谈中国管理哲学

浅谈中国管理哲学 前言:中国管理哲学是目前中国管理学界中比较热门的一个研究课题,本文立足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葛荣晋对中国管理哲学的看法,利用文献综述的形式写出对中国管理哲学理论部分的思考,又利用“球迷”对足球的深刻认识,添加了足球中反应管理哲学的例子,从而对中国管理哲学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关键字:中国管理哲学,中庸,足球 所谓中国管理哲学,是以中国传统智慧与西方科学精神的融会贯通为目的,以“中国管理科学化,管理科学中国化”为宗旨,以集科学、文化、艺术三位一体为特征,用中国传统管理范式“文化管理”来统帅西方管理制度和工具,所形成的行之有效、生生不息的管理哲学。伴随着中国式管理的提出和应用,中国管理哲学也被中国的学术界和企业界热烈探讨起来。 首先是管理哲学研究对象的问题,即对管理本质的理解,管理学源自西方,西方人比较崇尚科学管理,认为“管理是通过对组织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而快速地达到组织目标过程”。西方管理强调管理手段和管理目标,偏重于从管理程序和职能来界定管理的本质,侧重于如何管别人。而中国管理强调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中国式管理以“安人”为最终目的,因而更具有包容性;以易经为理论基础,合理地因应“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人事现象;主张从个人的修身做起,然后才有资格来从事管理,而事业只是修身、齐家、治国的实际演练。诸子百家也对管理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认为管理是一门“以人为本”的“正己正人”的科学。这一点上是中国管理与西方管理的本质不同,也是中西方管理哲学对象的本质不同所在,中国管理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式的以人为本的以修身为起点的管理学。 人是感性与理性的复合物,人的心理和情感对人的行为有着巨大影响,针对人的管理一定要注意“安人”,否则,管理的结果将是无效和失败。对于这一点,我们从两次足球队“将帅失和”的实例中可见一斑。在针对人的管理中,管理者“安人”的同时要注意自己的“修身”,就如朱镕基总理所说:“为人要正,正人先正己”。在上述两个例子中,迟尚斌带着自己的弟弟去深圳队,多梅内克把戈武当成了自己的“亲儿子”,这样带上“有色眼镜”看球员,必然只会看到各种颜色的抗议的拳头。 其次是中国管理哲学研究范围的问题。西方崇尚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刚性管理,日本喜欢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中国人自古喜欢中庸之道,不爱走极端,因此中国的管理哲学也一样,除了法家的“法、术、势”三结合的刚性管理之外,也包涵了很多柔性管理的因素在里面。正如中国管理哲学在强调“修身”的自我管理的同时,也不忽视对“治人”的管理模式和手段的探讨。中国管理哲学有两种基本模式和多种管理手段:一是“有为而治”的模式,二是“无为而治”的模式。在“有为而治”模式中,由于对“有为”内涵的不同解读,又可分为三种主要管理手段:一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主张“为政以德”的柔性管理;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主张“循法而治”的刚性管理;以孙武为代表的兵家学派,主张“以智治军”的智慧性管理。在“无为而治”模式中,由于对“无为”的不同诠释,又可分为四种不同管理手段:一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式的“道法自然”的无为而治;二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式的“尚贤推德”的无为而治;三是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式的“君人南面之术”的无为而治;四是以《淮南子》作者为代表的黄老式的“因循为用”的无为而治。如此看来中国的管理包涵了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的特点,并将其揉碎提炼,结合中国长久的传统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管理哲学。这种管理哲学相对西方与日本来讲相对中庸一些,也正是因为中庸导致其研究范围比较广泛。 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不用心,又不能太出格。实际管理中,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凡事既不能不用力又不能用力过猛。例如:英格兰足球队球星众多,实力不可谓不强,可是近年来每次征战世界杯都铩羽而归,杰拉德、鲁尼们一到国家队就发挥不出在俱乐部的水平,对此很多球迷认为“他们在俱乐部踢不好球会没饭吃,在国家队踢不好球又有什么

稻盛和夫的33条管理哲学

稻盛和夫的33条管理哲学 1、人真正的能力是什么 人真正的能力,应该包括抑制欲望、全力投入工作的克己心在内。不管你有多大的能力,但不能战胜自己贪图安逸之心,不肯努力奋斗,不能发挥天赋之才,从这个意义上讲,就是缺乏发挥自己能力的能力。人生如戏,所需要的能力不仅仅是脑细胞的多寡。 2、经营12条 1. 明确事业的目的意义 2. 设立具体的目标 3. 胸怀强烈的愿望 4.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5. 销售最大化,经营最小化 6. 定价决定经营 7. 经营取决于坚强的意志 8. 燃烧斗志 9. 拿出勇气做事 10. 不断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11. 以关爱和诚实之心待人 12. 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 3、如何成功 希望事业获得成功,首先必须抱有梦想并沉醉于梦想。只有沉醉于梦想,才能激发出实现梦想的热情。当然,一旦着手于实际工作,就必须进行理性的判断、防患于未然,周密考虑具体的对策,引导工作获得成功。 4、管理理念 1. 制度观:制度是公司发展的基石,但与制度相比,更重视人心

2. 激励观:员工动力一定要有物质基础,与物质激励相比,更重视精神奖励 3. 利益观:与股东利益相比,更重视员工利益 4. 人才观:才能固然重要,与才能相比,更重视人的品行 5、作为人,何为正确 稻盛和夫:这个“作为人”非常重要。不是对京瓷来讲有什么好处,更不是对我个人来讲有什么好处。超越单个企业和单个人的利害得失,把作为人应做的正确行为贯彻到底,光明正大,无愧于天地。这已经成为以我为首的全体员工最根本的行动规范。 6、思维方式决定人生和经营 我们在生活和经营中,需要做出各种各样的判断。这个时候我们会对照自己持有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进行判断。企业经营也一样,企业业绩乃至企业寿命全部取决于是否具有出色的“思维方式”。 7、经营最重要的 是那些看不见的公司风气和员工意识许多人认为,企业的经营,最重要的是确立经营的战略,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那些看不见的公司风气和员工的意识。也就是说,如果每一位员工都能够以自己的公司而自豪,都能够发自内心地为公司服务。 8、“血盟”精神 创业之初,无法给职工象样的待遇,设备又差,也没有什么得意的技术。在这样一种什么物质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要让大家一起去拼命地于活,必须以创业时的“血盟”精神作为企业经营的基础。 9、人生是灵魂的修炼 不论你多么富有,多么有权势,当生命结束之时,所有的一切都只能留在世界上,唯有灵魂跟着你走下一段旅程。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次灵魂的修炼,使它在谢幕之时比开幕之初更为高尚。

《管理哲学》形考作业答案

《管理哲学》形考作业答案 P B0 K4 u& y1 R* r 7 e0 W/ J0 v: `2 W1 }4 M5 T(附答案所在页码)/ a. V2 Z d2 B f2 v+ A+ ? 一、填空题 / t! i+ b8 c: F(一)作业一:9 t# _|# N% p: I% ~! a4 m 1.新兴交叉(P1)2.世界观(P1)3.19世纪(P5)4.礼(P6) ) |: D# b5 J7 ^7 S G5.法(P6)6.个不到一样、一样到个不(P14)7.权威(P54)8.人、财、物(P70)9.人(P7 9)10.需要(P80)3 }9 s$ J% g- Z (二)作业二: 8 @, l* H) z1 {3 D+ X11.战略决策、治理决策、业务决策(P130) 7 B i6 y5 N2 I/ w( Y6 i& W: L' H12.打算、组织、操纵(P154) ; d& i. K}- G6 Z# J P13.社会属性(P177)1 4.人际关系(P178)15.矛盾的同一性(P179); P# f, F) A. h: y' p 16.真、善、美(P234) 1 \# X6 M o J( v4 y! x + y (三)作业三:& v W4 I: N1 l0 i* o- o 17.治理者必须成为哲学家(P246)18.七分治理(P 248) , j- Z) ~i/ _1 `19.看得见的手、看不见的手(P251)2 0.对立统一(P260) " `2 I$ E; T5 j4 z21.道德原则、物质利益(P27

2)22.热岛(P352): i' @9 @; O8 l 23.跨度思维、顿悟思维,严密的逻辑思维方式(P276) ! t6 M! c! v% Z* u. w( ~二、选择题0 I, F& T. Y- M! m; L7 v+ r3 H; F (一)作业一 0 u; a. g7 k1 J6 o1.(A、B、C、D、E)(P5—11)2.(A、 B、C、D)(P61—66): X' {* X$ t# i" y5 P: j6 h0 [7 N5 P 3.(A、B、C、D、E)(P83)4.(A、B、C、D)(P85—89) ' `& E- e* l, Q) C. [* E5.(A、B、C、D)(P99—111) ' u0 F3 W5 x: x: \! K[& [7 e+ Y(二)作业二:" C$ m 7 z$ j( N- \# j 6.(A、B、C、D)(P132)7.(A、B、C、D、E)(P132—134): V) K. u# W6 e 8.(A、B、C、D、E)(P160—171)9.(A、B、C)(P1 82)! \' W% Q9 E/ s3 g 10.(A、B、C、D、E)(P215)) V, I1 I8 K4 |7 }. {' q5 w: j0 U (三)作业三:! [- V8 x' w3 S0 s5 H6 o! b* Z) | 11.(A、B、C)(P244)12.(A、B、C、D)(P258) 4 N q/ r2 F1 ?+ y13.(A、B、C、E)(P26 9)* t) Q' c. X4 S7 V H) X 14.(A、B、C、D、E)(P337) 4 y3 A y# c0 f6 k9 Z15.(A、B、C、D、E)(P349—352)( f1 ` 5 O" S( }2 |4 m p9 Z T" i7 i4 O3 B+ x 三、名词讲明 % h- H4 E# e; G5 x) M2 n- i4 v作业一:6 R' v" W! M( k

中国管理哲学的对象和范围

_中国管理哲学的对象和范围_ 一、管理哲学的研究对象。 说到底是对管理的本质的理解。从中西方对管理的本质的不同理解可以确定中国管理哲学的对象。 在西方管理学界,管理的本质的最具权威的定义要数法约尔了。他在1916 年出版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中指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由于这一定义的不完全性,他之后的管理学家在其基础上,采取管理职能叠加的方法,根据时代的需要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地修正和补充它。如赫伯特。 A ?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穆尼认为“管理就是领导”;孔茨认为“协调是管理的本质”;韦里克肯定“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而小詹姆斯? H?唐纳利则肯定“管理就是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过程。”西方理论界对管理虽有各种界说,但是“管理是通过对组织的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技术、时间等)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而快速地达到组织目标过程”的说法,则为多数人所赞同。从这一界定中可以看出,西方管理强调管理手段和管理目标,偏重于从管理程序和职能来界定管理的本质。在他们看来,管理学只是如何管理别人,而忽视如何有效地管好自己,这就势必会在管理场中造成管理主体的“缺位”。 由于中西方社会政治制度、传统文化背景和人的价值观念的差异性,中国人对管理的界定不同于西方。从本质上来看,西方传统文化是一种崇尚科学主义的“工具理性”文化,是一种注重自我价值和追求法治的“智性”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一种崇尚人文精神、伦理道德和中庸和谐的“价值理性”文化,是一种强调“克己复礼”的“德性”文化。东西方传统文化的这一差异性,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东西方人对管理本质的不同理解。所以,中国人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把管理的本质规定是一门大写的“人学”。诸子百家的管理思想虽不尽相同,但对管理的本质却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认为管理学是一门“以

中国古代的管理哲学

古代管理哲学中的用人艺术探讨 摘要:管理要以人为本,正确合理地任用人才是中国古代管理哲学的核心内容。在考察相关的古代文献的基础上,将古代用人艺术归纳总结为知人、用人、励人和容人四方面,并结合现代管理科学,指出这种古老的用人艺术在新时 代的管理实践中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管理;用人艺术;古代哲学 《管子霸言》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管理要以人为本。人是社会实践中唯一能动的要素。管理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其主要的主体和客体就是人,人既是管理的中心也是管理的对象。因此,人在管理 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纵观中国几千年来的管理实践和理论,以人为本”的思想始终是其核心。 古代管理哲学中以人为本”思想体现在众多方面,而用人则是其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无论古今中外,用人都是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自古以来,成功的统治者或者说管理者都不是孤军奋斗的,他们的成功都建立在驾驭人才的 基础之上。一名成功的管理人员,他本身也必定是一位精通用人艺术的大师。远至古代有作为的君王如秦皇汉武之辈 近至当代成功的企业家如日本的松下幸之助等人,无一不拥有一套独特的用人之道。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能占 据益州,与曹、孙三足鼎立,建立自己的一方霸权,很大程度上在于他善于识人、善于用人(尤其是对诸葛亮这类人才的 任用);而运筹帷幄、才能过人的诸葛亮之所以会估计错误失了街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他一时用人不慎,没有很好 地做到知人善任,错误地任用了马谡,以至于后来不得不唱起了空城计”这些都很生动地说明了用人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对于用人的重要性,古人很早就有所认识,于是诸子百家在各自的学说中或多或少都对用人之道进行了总结和概括。《管子》强调用人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言勇者试之以军,言智者试以官。试于军而有功则举之,试于官而事治者则用之。”墨家提出尚贤”要求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唯贤是用。被儒家奉为六经之首的《易》中也有不少 可以视作用人原则的内容,如《坤》卦象传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从管理哲学角度理解,就是指管理者应该像大地那样承载万物、包容万物,所以作为管理者应当有宽容的精神,在用人的过程中要宽厚待人。汉末魏晋时的曹操 提倡唯才是举”颁布求贤令”诸葛亮分人才为上宾、中宾、下宾三类,并提出七条知人之道”而在与魏、蜀三分天下的吴国,其统治者孙权也以实际行动实践着他的用人之道,努力做到求”、用”、信”、容”。 尽管在不同时代中,不同学派提出的关于用人方面的管理思想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还是大同小异。总结几千年 来中华民族管理哲学中的用人智慧,基本上都可以归结为知人、用人、励人、容人四个方面。 1知人的艺术 知人就是要识别人才,了解人才的长处和不足。这是用人的前提和基础。《论语》有言:事之至难,莫如知人;事 之至大,亦莫如知人。诚能知人,则天下无余事矣。”可以说,知人是任用人才过程中最难的一步。对人才认识不足或认 识得不正确,会直接导致用人的错误和失败,从而影响到整个管理行为。因此,正确地认识人才、评价人才,在管理中至关重要。 要正确地认识人才,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总的说来不外乎是德才兼顾、大处着眼和因公废私这三个原则。 一般而言,人可以分为四类:德才兼备,有德无才,有才无德,无德无才。除了最后一类人之外,前三类人都有可取之处,用人时当然以第一类即德才兼备的人最为理想。然而,德才兼备的人才相对而言并不多,在需要大量人才的时候,往往还需要考虑到有德无才和有才无德这两类人,根据所掌握的人才的资料,衡德量才,视具体情况任用。因此,所谓德 才兼顾并非指强求人才一定要德才兼备,而是要求管理者能够根据需要,在德与才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合理地安排工作,并采取相应的约束手段,使所用之人既可以胜任工作,又不至于胡作非为。这就需要有成熟良好的监察、考核和赏罚制度,促使人才不断进步。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又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或多或少总会有缺点,因此知人必须从大处着眼。看待任何人或事物都要辩证地看,从大处看,看其本质,看其长处,千万不可抓住小节吹毛求疵。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人有缺点,也必会有优点。若只看他人的缺点不看其优点,往往很容易会错失了人才;而若将注意力放在发掘他人长处上,则能发现更多的人才。打个比方,千里马虽然食量大于普通马匹,但其日行千里的超常能力也是普通马匹难以比拟的,

管理学与哲学的关系

管理学与哲学的关系 管理学是哲学的近亲 中国式管理就是中国哲学的衍生物 有关中国式管理的问题,一个全新的命题是“管理学是哲学的衍生物”,管理学是哲学的“近亲”。人们应该承认,一个民族的管理思想形成、推衍的背后,其实是其哲学思想发展过程的表象化。中国式管理的魂魄,就是就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精髓所在。因哲学是各学科之首,对各学科的发展引领和导向作用十分明显,并且具有很强的历史传承性和相对稳定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式管理就是中国哲学的衍生物。 管理与哲学的渊源深厚,因此研究管理问题就绕不过哲学思维和理念。有关中国哲学问题诸多概念之内涵与外延的界定,应该从哲学大家那里寻求答案。管理学也是一种学术,应该现有学之说,后有术之理。一如西学,西方的哲学始于古希腊,也是西方主流文化包括管理学的滥觞。而中国的哲学应该是始于先秦。哲学家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述》一书中提出:“历代学术纯为我国所创者,实止先秦学而。”由此看来,先秦诸子百家学之说算是中国最早哲学的“丛林理论”,也是中国管理学思想的滥觞。由此,我们可以对“中魂”给予概念方面内涵的界定,核心理念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表现,中国现实的管理哲学则是中国本土哲学思想的时代化。 中国式管理更具有唯物主义色彩 讲哲学是管理学的衍生物,那么很难回避一个哲学命题就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上个世纪30年代西方实用主义学者杜威到中国讲学时就是推行他的唯心主义哲学理念。他的核心思想胡适后来做了形象的解释,“大胆的假设,小心求证”,这就带有唯心的色彩。我们在管理之初制定计划往往是根据现实的观测,收集整理现存的材料,再经过反复的斟酌分析才做出来的。而西方人可能更多的是先假设一个管理目标,经过一段管理过程之后再考察实际结果与假设目标的预测值差异,为下一次制定管理目标提供参考——中魂其实就是在管理活动开始之前的唯物主义情结,而西魂可能就是唯心主义情结问题。这是魂的核心,也是管理哲学的分水岭,或许其下才是中西方方法论方面的区别。 由此可以总结出中魂,就是“格物至致”的唯物主义哲学思维权重大一些,同时在方法论层面更多的是对当下存在的事物严格考证。以此得出结论。或许不及西方唯心主义假设来的超前,预见性、前瞻性的权重要小一些。或许这就是中国在金融领域难有巴菲特、索罗斯的主要原因,在管理学理论方面也难有西方超前的创新思想提出。 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如果把管理作为哲学的衍生物,当然也包括管理世界观和管理的方法论。管理过程就是管理哲学方法论的主要体现。管理这个词就已经把管理活动的

管理制度与管理哲学

管理制度与管理哲学 第一讲中国经济的非均衡分析 弟一讲创新与宏观政策目标 第二讲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四讲公平、效率与道德力调节 第一讲中国经济的非均衡分析 、两种体制与两种调节手段 (一)资源配置 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问题资源配置含义,怎样配置资源配置的制度。配置的 方式。 (二)两种体制 1.计划体制与市场体制的定义。

2.区别 ①微观经济基础不同:是不是真正的市场主体 ②经济运行方式不同:指令与选择 ③政企关系不同:上下级关系还是服务关系 ④经济活动范围不同:板块论还是复盖论 ⑤指导思想不同:有些事既可由政府办,也可由市场办。分歧在 于,“政府可以办的由政府办” ,还是“市场可以办的由市场办” (三)两种体制不能并存,也不能结合 1.为什么不能并存 “为主”的只能一个。 2.为什么不能结合 从上述区别看出,两种体制互相排斥。 (四)两种调节手段可以兼用 1.市场体制下可以用计划调节手段(即政府调节手段) 为什么可以如此 2.计划体制下可以用市场调节手段 为什么可以如此

五)搅拌机假设 1.搅拌机的作用 2.搅拌机的管理者 ①制定规章制度 ②排除故障 ③微调 3.管理者代替不了搅拌机 4.市场是一个大型搅拌机 5.搅拌机的动力何在 、计划体制在中国长期存在的原因 (一)空想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 1.以为可以消除资本主义弊病,消除贫富差距,从而实现理想社会。 2.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都向往计划经济。 (二)社会主义的幻想之一:建立计划体制将解决短缺问题 幻想为什么破灭 1. 从供给与生产者积极性分析 2. 从有效供给与市场需求分析 3.从投资风险与无效投资分析 4.从开放与资源转换分析 (三)社会主义的幻想之二:建立计划体制将保证公平的 实现 幻想为什么破灭

管理哲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2)

管理哲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2 2009-04-15 18:30 一、填空题 1、对一个企业管理来说,决策可分为战略决策、管理决策、业务决策三种类 型。 2、管理活动的共同特点,都是由计划、组织、控制三个阶段组成的运动过程。 3、人不仅有自然属性,而且有社会属性,决定人的本质的是社会属性。 4、协调的主要内容包括物物关系、物人关系、人际关系三个方面。 5、协调的主要哲学依据是矛盾的同一性。 6、管理更深层的目的在于追求“真、善、美”。 二、选择题 1、决策的基本特征如下(ABCD) A、决策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标,没有目标无法进行系统决策 B、决策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追求目标的优化 C、决策过程是从若干个有价值的方案中选择最优,选择过程就是一个优化过程 D、决策具有可行性 E、决策具有随意性 2、决策的基本类型可分为(ABCDE) A、根据决策目标,决策可分为定型化决策,非定型化决策和准定型化决策。 B、根据其重要程度,决策可分为战略决策和一般决策。 C、按决策的目标要求,决策可划分为理想决策和满意决策。 D、按决策范围,决策可分为国际决策、国家决策、集团决策和个人决策。 E、按总决策结果可分为肯定型、非肯定型、风险型。 3、组织中的矛盾关系包括(ABCDE) A、个人与组织的矛盾关系 B、平衡与不平衡的矛盾关系 C、集权和分权的矛盾关系 D、稳定和变革的矛盾关系 E、“宽”与“严”的矛盾关系 4、协调的类型可分为(ABC) A、制度性协调 B、沟通性协调 C、利益性协调 D、常规性协调 E、临时性协调 5、广义的管理具有如下特点(ABCDE) A、管理是面向集体的 B、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假造和保持一种环境 C、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命和目标 D、管理的核心在于决策 E、管理的最终目标在于获得社会经济绩效 三、名词解释 1、决策:一般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对遇到的情况和问题,从两个以上方案中选择一个有效方案(或手段)的过程。 2、决策科学化:是指决策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能运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方法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决策过程,使决策符合实际。 3、决策民主化:指决策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决策的全过程中贯彻群众路线。 4、管理价值:是客观对象或人们的行为对于提高或改善管理活动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 四、简答题 1.什么样的决策才称得上是科学决策? 答: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1)决策所确定的目标是正确的;(2)决策所确定的措施方案也是正确的;(3)保证在实施方案、实现正确目标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人力、物力、财力最少,时间最短;(4)能保证在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副作用最小,并且对一旦产生的副作用有严密完善可行的处理措施。

2014年中央电大行政管理本科《管理哲学》期末复习题参考答案

《管理哲学》期末复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管理哲学属于新兴交叉学科,正在形成和发展中。 2.管理哲学是从世界观的高度,对管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所作的哲学概况。3.经验管理学是管理理论的萌芽时期,主要指从人类社会产生到19世纪。4.中国古代儒家的孔子、孟子主张以礼治国。 5.中国古代法家提出以法治国。 6.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是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 7.要称为管理主体,除了具有管理素质娥管理能力之外,还必须拥有相应的权威。 8.管理客体主要由人、财、物三种基本要素组成。 9.人是管理客体系统的中心。 10.重视人需要是管好人的关键。 11.对一个企业管理来说,决策可分为战略决策、管理决策、业务决策三种类型。12.管理活动的共同特点,都是由计划、组织、控制三个阶段组成的运动过程。13.人不仅有自然属性,而且有社会属性,决定人的本质的是社会属性。14.协调的主要内容包括物物关系、物人关系、人际关系三个方面。 15.协调的主要哲学依据是矛盾的同一性。 16.管理更深层的目的在于追求真、善、美。 17.克--霍金森说:“倘若哲学家不会成为管理者,那么管理者必须成为哲学家18.三分技术七分管理正是对管理在企业运行中的地位的生动概括。 19.所谓看得见的手是指政府干预社会经济生活;而看不见的手是指市场调节。20.企业管理者中的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简单地说,义就是道德原则、利就是物质利益22.城市气温要比郊区高,这就是热岛效应 23.东方文化注重人文精神和跨度思维、而西方文化注重科学精神和顿悟思维,严密的逻辑思维方式。 二、选择题 1.管理哲学的产生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理论基础:(A、B、C、D、E)2.管理主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有(A、B、C、D) 3.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理论包括如下几个方面(A、B、C、D、E) 4.在管理领域,影响较大的西方几种人性假设理论主要有(A、B、C、D)5.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主要包括(A、B、C、D) 6.决策的基本特征如下(A、B、C、D) 7.决策的基本类型可分为(A、B、C、D、E) 8.组织中的矛盾关系包括(A、B、C、D、E) 9.协调的类型可分为(A、B、C) 10.广义的管理具有如下特点(A、B、C、D、E) 11.现代文明社会的三大支柱是指(A、B、C) 12.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念,主要包含以下四方面的原则(A、

中国管理哲学作业答案

以下哪项没有体现出“商道即人道”的中国管理智慧( )选择一项: a. 法家:以严酷的刑法来进行治理 题目2 以下是东西文化的不同特点及其成因的解释,说法正确的有( )选择一项: a. 西方文化是注重自我价值和追求法治的“智性”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则强调集体主义、克己复礼的“德性”文化,后者高于前者。 题目3 人性论是中国传统管理哲学思想理论的基础,以下属于法家管理思想的人性观点是()选择一项: b. 人性“好利恶害”,人与人之间皆“用计算之心相待” 题目4 以下不属于“以情激励”的管理案例有()选择一项: a. 某一制造业公司靠严谨无漏洞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员工 题目5 儒家“见得思义”的哲学智慧运用于具体商业经营,最能体现该思想的是()选择一项: c. 明清徽商在商业活动中始终坚持以“义”作为经商获利的道德取舍标准 题目6 以下关于中国商人群体的论述不正确的是()选择一项: d. 先秦时期,商高于士、农、工各层,备受尊敬和推崇 题目7 以下不属于中国管理哲学的基本理论架构的是()选择一项: B.本体理论 题目8 我国古代哲学智慧在管理实践中集中表现为推行不同的管理手段。以下古典思想论述中体现出“智性”管理手段的是()选择一项: C.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题目9 以下各项不属于“无为而治”的管理模式的有( )选择一项: d. “仁爱管理”与“以德服人”的管理方式

道家思想是中国管理哲学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不属于这一学派管理思想架构的()选择一项: a. 人性论上,提出向善是人的本性 题目11 在现代商业管理活动中,感情是一把“双刃剑”,不同的处理方法,可以带来良好效果也可能导致困难甚至灾难。以下各项中反映了情绪的积极处理的是()选择一项: d. 以德报怨 题目12 俗语“嘴里吃着一批,手里抓着一批,眼里盯着一批,脑袋里盘算着一批”用在商业经营方面,是指企业经营者应当具有()意识:选择一项: d. 超前经营 题目13 迂回战略是传统兵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以下不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选择一项: b. 海尔张瑞敏当众销毁有质量问题的冰箱 题目14 以下经典论述中,能够解释道家“上德若谷”思想的是()选择一项: b. “致虚极,守静笃” 题目15 在对待生死的问题上,与儒家“三不朽”不同,道家提出了“齐生死”的观点,它的内涵不包括():选择一项: d. 通过高尚的道德、杰出的功德和睿智的思想万古流芳来弥补个体生命的短暂 题目16 “奇正之术”是兵家哲学智慧的重要体现,把“以奇制胜”运用于现代商战,要求企业家采取“出奇”的策略,以下不属于这些策略的是()选择一项: a. 出奇的组织架构 题目17 在激烈的现代商业竞争中,要做到“以奇制胜”,同时又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应对相应的风险,这些方法不包括() 选择一项: c. 多多学习理论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题目18 儒家强调“为政以德”为核心的柔性管理方式,以下各项中不属于这一方式的是():选择一项: D. “攻心夺气”

管理哲学主要内容及哲学故事

一.学习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还想学什么? 1.学习内容: 管理哲学是对管理的哲学思考,是从哲学层面来思考管理问题。管理哲学以管理活动中的一般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为研究对象。 管理哲学由三部分组成:管理本质,管理意义,管理规律。本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与运用,即管理规律。管理哲学主要内容包括对管理哲学含义的理解站在哲学的高度对人、组织、环境构成的管理系统进行再认识;通过中外管理哲学的对比,进一步认识并理解中国的管理与国外管理的不同;探索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研究管理哲学等。 2.学习收获: 通过这门课程,笔者逐渐培养起管理思维意识,对中国管理哲学精髓有更加深刻的领悟。回顾现代管理的发展轨迹,西方管理危机频现,中国未来的管理不仅应该去西方管理之糟粕取之精华,更应该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激活中国管理哲学代码。 中国古典哲学基础是简单管理。简单管理的思想在中国古来有之,具有深厚的中国古典哲学基础。老子提出:“道法自然”的管理精义,明确提出了管理的最高境界:“稀言自然”,“无为而治”。“治大国若烹小鲜”更是对简单管理的生动描述。 如何在实际管理中运用中国哲学简单管理思想呢?通过学习,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四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把握规律,抓住关键,即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准确找到并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战略的眼光去感知机会、把握机会、利用机会,致力于培育企业核心专长与技能,聚焦核心,抓企业成功关键。 其次,善于化繁为简,集约高效,即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系统思维,快捷行动,有执行力;在错综复杂的企业内外矛盾之中驾驭矛盾,把握度;集中配置资源,整合资源,提高组织整体运行速度与效率。 然后,应该学会遵从“自然法则大于人为法则”的处事原则,组织的运行基于“客户价值驱动”而不是“权力驱动”,在适应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的过程中不断变革与创新,不断跨越成功的陷阱,追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再者,重视沟通信任,以人为本,即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价值,以“人才价值本位”替代“官本位”,在企业内部建立信任与沟通机制,建立知识共享系统,减少组织内部交易成本,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融合,协同有效。 3.希望继续学习: 通过管理哲学课程学,笔者已经基本掌握管理哲学思考方法,为了能使自己够站在更高的哲学高度审视“管理的丛林”,希望更加全面地了解管理哲学内容。如哲学高度与管理效率的联系,人本管理的哲学问题,管理哲学的基本矛盾分析,如何判断哪些哲学适用于当今中国企业管理等问题。 二.如何设计《管理哲学》课程讲义?如何设计《管理哲学》课程课堂?如何设计《管理哲学》课程考核? 1.管理哲学讲义设计 讲义由案例,哲学名言,哲学故事为主。相关视频,图片,音乐资源为辅生动形象具体地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如何管理,培养管理思维能力。 讲义内容应该顺应管理环境的变化,同时结合现实中国企业缺乏危机管理意识现状和环境不断变化给管理带来的不确定性加强,特别加强对危机管理和不确定行管理的分

答案02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哲学---回答问题

西安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研究生课程课程作业(回答问题) 西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哲学作业 (从以下题目挑选12个以上做) 1、如何理解传统文化? 答:传统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 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同时也指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2、管理哲学的概念(什么事管理哲学)? 答: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作为管理学与哲学的交叉,管理哲学兼具二者的特性。 3、从中国传统文化学什么? 答:在理论层面上批判的学,学有价值的哲学观念,主要有六点: 1)中国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为我们留下的治国之道与管理之道。如《七略·诸子略》中提出的“九流十家”之说。“九流”是指道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和杂家。“九流”再加上属于文学范围的小说家,合称为“十家”。 2)中国历代文人学者作品中所蕴涵的管理思想。在中国历代文人学者的作品中,有不少说理深邃的政论、奏议、书信、杂说,对于现代企业管理也有某些启示意义。如韩愈在《杂说》中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全集·文集》卷一)这里说的是人力资源管理,要求管理者’要具备“识贤”的慧眼,方可发现“千里马”。等 3)中国古代兵书中的管理之道。中国是一个战争频繁的国家,历代兵书极为丰富。以先秦为例,在《汉书·艺文志》中,所载兵书就有53家,790篇,图43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孙子兵法》、《吴起兵法》、《六韬》和《司马法》等。兵战与商战虽有相异之处,但也有之处,因为二者都是人类的不同竞争活动。所以,可以把兵书中的竞争智慧移植到商战中。中国最早将兵家智慧应用于商贾经营的是战国“善为商贾”的洛阳人白圭。他乐观时变,善于掌握气象规律,把握经营时机,在丰年时大量收贮粮食而在歉年出售,从中获取成倍利润在经营策略上,采取“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原则。 4)中国古典小说和史书中的管理思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艺作品有《东周列国志》、《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和《红楼梦》等。现代管理者可以从中吸取不少管理艺术和用人智慧。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孙权和曹操在争斗中使用的多姿多彩的战略战术和管理艺术往往为现代企业家们所津津乐道。《红楼梦》第56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描写的是贾探春如何改革与管理大观园的故事。贾探春按照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的管理原则,以“兴利节用为纲”,“使之以权,动之以利”,实行自负盈亏的承包责任制。5)从中国传统文化《成语》中学管理哲学,从《诗歌》中学管理哲学,”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事半功倍”等等。毛泽东清平乐·会昌: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沁园春、雪》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写景,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

管理哲学和理念

成本理念(1-50) 1、成本控制是企业生命的底线。 2、平衡计分卡是全球公认的最强大的管理工具。 3、重视成本等于重视利润;重视利润不等于重视成本。(一诺智业) 4、成本就是后悔药,报表出来才知道。(一诺智业) 5、成本核算是整个成本管理工作的百分之一。(一诺智业) 6、成本是企业换取利润的代价,降低成本就是减少这种代价。(一诺智业) 7、成本的发生随意性是很大的,所以,成本的可控性也是很大的。(一诺智业) 8、你让我工厂的每个环节节省10分钱,我让你平步青云。 9、亨利福特悬赏2.5万元,征求有办法让他在每一台汽车上节省一个螺钉和螺冒的人。 10、利润的最大化,一定是成本的最小化。(一诺智业) 11、实现低成本运营是企业成功的标志。(一诺智业) 12、加强成本管理,是降低成本的唯一途径。(一诺智业) 13、建立和实施一个有效的成本管理体系,是搞好成本管理的唯一途径。(一诺智业) 14、以提高成本为代价换来的质量,不是真正的质量。(一诺智业) 15、成本优势就是竞争优势;成本领先就是竞争领先。(一诺智业) 16、企业管理者要不断地研究如何削减成本,如何合理地削减成本。(一诺智业) 17、成本管理首先要控制好管理的成本。(一诺智业) 18、做任何事情都要用成本为代价,所以,研究成本就是研究这个代价;控制成本就是控制这个代价不要太大!(一诺智业) 19、成本的增加就意味着利润的减少;反之,成本的减少就意味着利润的增加。(一诺智业) 20、先砍成本,后提问题。 21、成本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一诺智业) 22、成本是为追求某种目的的代价,代价越小,说明成本管理越好。(一诺智业) 23、成本管理也需要成本。(一诺智业) 24、成本低并不意味着低成本。(一诺智业) 25、传统成本核算(职能基础成本核算)只占成本核算的百分之一。(一诺智业) 26、成本管理是360度的管理。(一诺智业) 27、成本是为利润最大化服务的。(一诺智业) 28、成本无处不发生、无时不发生、无事不发生、无人不发生。(一诺智业) 29、降低经营成本须注意每一个细节。(一诺智业) 30、成本感觉是经营者最为重要的经营感觉。(一诺智业) 31、今后的竞争必将是成本的竞争。(一诺智业) 32、成本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33、企业所忽略的问题,都必将转化为成本问题。(一诺智业) 34、大趋势--- 产品利润趋向于零,强调成本管理的时代已经到来。 35、微利时代的竞争一定是成本的竞争。(一诺智业) 36、成本决定企业的成败。(一诺智业) 37、总经理(CEO)的第一职责就是质量管理和成本管理。(一诺智业) 38、成本管理不仅是几个会计就能完成的工作。(一诺智业) 39、维持现有客户的成本远小于开发新客户的成本。(一诺智业) 40、认可的成本,不一定就是必需的或合理的成本。(一诺智业) 41、无情地剔除非策略性成本至骨头。 42、这个钱到底该不该花?该花多少?是成本管理所关注的焦点。(一诺智业) 43、被放弃的利益就是成本。(一诺智业)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古代传统思想是人类智慧的瑰宝,对世界,特别是对东方的文化产生过巨大影响。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及理论框架基本形成于先秦至汉代这一时期。古代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嗲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还有一些古代经典著作也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成功的管理思想和经验。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一批像孔子、管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孙子、韩非子、李斯、诸葛亮、李世民、王安石、康熙等等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他们也称得上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管理学家。在他们之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最具影响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治国、治生和治身。治国主要是处理整个社会、国家管理关系的活动,即“治国之道”。它是治理整个国家、社会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思想,是对行政、军事、生产、市场等方面管理的学问;治生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它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管理学问;治身主要是研究谋略、用人、选才、激励、修身、公关、博弈、奖惩等方面的学问。 一、“天地之性人为贵”、以人为本的思想 古代思想家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宣扬的就是朴素的人本哲学思想。把人视为现代企业最为核心和宝贵的资源,重视“仁”与“义”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通过实施人才战略、人性化管理和家庭式文化,努力发现、培养和发展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让企业成为员工生活与工作的希望之“家”。随着知识经济的极大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知识经济所倡导的人本主义管理,其政策的出发点和目标都在于“人”,企业中“人”的地位不断提高。企业开始要求员工更广泛、更积极地投入企业运作,并通过员工不断的学习和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来达到企业繁荣和发展的目标。这种模式正在为越来越多国家的企业所采纳。 兼爱”是墨子管理思想的核心所在。墨子认为,只有“兼相爱交相利”才有“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墨子的“兼爱”思想的实质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它通过人们之间的相亲相爱来改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人们既能‘自爱’又能‘爱人’,从而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现代管理学上的“人本管理”思想要求企业领导平等对待员工,把员工当成企业运行的主体,尊重每一个员工的思想及其创造的价值,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从而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创造更大的价值。人本管理的管理思想与墨子的“兼爱”思想实质相吻合,是“兼爱”思想的延伸 二、“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非常强调领导者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崇尚“道德教化”和“正己正人”的管理方式。“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意思是端正自己与他人,成就物业为自我。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最佳的管理行为都应是以双向约束为基本要求的,不仅约束他人行为使之端正,同时也使自己的行为得以规范。先哲们认为,“正己”为“正人”的前提,如果连自己都不能“正”,岂能奢言正人。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本质是“人为、为人”。个人首先要注意自身的行为修养,“正人必先正己”,然后从“为人”的角度出发,来从事、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创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激励环境,使人们能够在激发状态下工作,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人为”与“为人”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对任何管理者或被管理者,都有从“人

中国管理哲学读后感

中国管理哲学读后感 世界经济的发展以西方国家为主导,而他们似乎都在说中国人没信仰,甚至质疑中国企业能否长期、健康地发展。其实,他们并不了解中国人,中国人不是没有信仰,而是早已渗入血液,留下了几千年的烙樱 一些西方学者认为,只有西方基-督教伦理文化背景下的理性契约精神,才是商品经济的文化根基。然而,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腾飞,80年代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和今日中国的振兴,似乎都已经无声地向他们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并向世界证明成功的管理并不是专属于西方,成功的理念更不是只有一种。 日本的迅速腾飞让世人知道了日式管理,而中国现在正处于振兴期,中国式管理将如何自处?我们一直强调“见贤思齐”,而“贤”似乎必然地指向了西方,于是我们引进了西方的资金、技术,同时也吸收了他们的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而这些是否符合中国国情,能否有效地推进中国的发展?现实似乎给出了一个不是很满意的答案,国外屡试不爽的管理方法,当移植到中国时,却产生不了预期的效果,竟是方法错了还是中国人已经病入膏肓?而《中国式管理》恰是给我们点亮了一个火把,让我们看清身边懵懂的表象,它将植于中国人血液的民族性剖析给世人,让我们懂得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中国文化。

一、中国人的小团体 日本人的小团体让人们会自然联想到集团主义,而中国的小团体则可能让人们联想到本位主义、朋党之争和内耗。那究竟是小团体错了,还是中国人错了,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体?在我看来谁都没错,我不赞成将人和小团体隔离开,用严格的制度进行约束。中国人的小团体象征着我们美好的友谊代表着彼此之间的交流,少年时的玩伴、青年时的知心朋友,这些都是我们难以割舍的,这就是我们的生活,从小的生活环境,没必要舍弃。从好的方面来说,中国人的小团体也可以是工作的润滑剂,它利于工作顺利地开展,特别是有新的变革政策时,往往先通过自己的小团体来推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实,日本同样也存在着小团体,否则便不会出现团队精神,只不过日本把小团体划归到整个公司,而中国则是出现了内耗和挖墙角。小团体本身并不是什么缺陷,与欧美企业相比,小团体让企业更具有人性。当然,小团体的存在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中国企业在制定决策时,可能由于小团体的存在致使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难以展开或者说需要花费更多的成本。这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无疑给企业生存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但积极的方面在于,能让决策者保持清晰的头脑防止专断的产生,这对于一个成长中的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多变的时局下,小团体可以帮助企业克服急功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