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海军战略的未来发展

中国海军战略的未来发展

中国作为一个海陆复合型国家,在“重农轻商、重海轻陆”传统农耕文明的影响下,面向海洋、利用海洋的能力被弱化和抑制。随着中国经济结构和社会转型的加速,“内向型经济形态”向“外向经济形态”演变,中国正处于以海洋通道为基础的新兴增长点上。中国“走出去”战略背后承载的是国家强大的硬实力,尤其的日益提升的军事实力。从中国海军组建之初的北洋舰队被迫还击到中国海军主动出使亚丁湾,海军的诞生与壮大成为中国国家战略思维变迁的缩影与脚注,见证了中国经济、政治、军事发展跨越不平凡的时代。2014年,中央军委习近平在亚信峰会上提出普通、平等、包容的亚洲安全观,中国海军在新的安全观影响下,究竟面临怎样的挑战,应该如何进行战略定位,如何立足过去、展望未来,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中国海权观念经历单一到综合、被动到主动的发展

尽管中国具备丰富的海洋和陆地资源,但历代统治者一直以抓好北方地区防务为首要之事,而以海洋这一天然屏障来保护东南沿岸地区的安全,在战略意识上这是属于典型的陆权国家。尽管实施海权战略忽视对陆权的争取与维护,但此时的西方国家受15世纪地理大发现的影响,以及航海技术在文艺复兴后突飞猛进的发展,他们逐渐成为海权国家,并在19世纪后期急速向外扩张,以坚船利炮敲开了东南沿海大门。中国甲午海战之败实乃冷兵器作战意识败于机械化作战意识,传统陆权战略意识劣于近代海权战略意识的结果。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生政权危机四伏。在资源极度匮乏下,毛泽东将海洋看做天然屏障,提出在沿海地区建立“海防前线”战略,为中国内陆发展争取有限空间。随着美苏争霸加剧,我周边国家形势日渐紧张,邓小平提出“经略海洋”战略的构想,在经济上开发近海资源,在军事上发展“近海防御”,这意味着中国海权正式出炉。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风云突变,从两级解体到单极化,再到多极化发展。面临新的国际形势,中央领导人陆续提出新的海权战略主张,即“以维护国家海上战略安全为目标的远海防卫海军战略”。这都体现了领导人对海权思想的不断吸纳,对海洋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

二、海军发展的战略定位:海权意识为国家利益服务

当今全球化加速,人类对地球的认知早已不局限于陆地,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决定了人对海洋必然存在控制欲望,海洋在政治、经济、科技、环保、国防等诸多方面的价值逐渐被重新评估与认识,这些都说明人类必然存在对海权的需求。

(一)海上军事力量是海权保障的基础和前提

马汉认为,海权包括两大部分:海上军事力量和海上非军事力量。海权的核心部分即是海上军事力量——海军。海上非军事力量则是以海外贸易为核心、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海洋设施、工具和手段。

当代西方海军理论家肯?布思将海权与国际形势相结合,把海军的作用设想为“三位一体”,即警察功能、军事功能和外交功能。他还提出要扩展海权的内涵,即突破“海上力量的政治显示”的传统作用、布思还设计了“海权三角模式”。海军是国家向岸上投送力量、控制海洋及沿海水域的基础和前提,唯有国家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才能对外宣示可置信的威胁,成功维护国家主权、保卫国家资源,并在保障国内安全范围之外参与国际维和等行动,彰显国家实力。

(二)信息技术牵引的制海权是成功保证国家海权的关键

西方文明是海洋文明,早在希波战争期间,战略思想就闪现海权意识的光芒。战略大师罗辛斯基就认为凡是知道如何征服及利用海洋的人,海洋就会把此种全力赐给他,即一种“海之权”(Power of the Sea)。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尤其是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军事装备中的广泛运用,现代海战模式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信息技术成为海战成败的关键。美国海军在《2020年海军远景:未来——由海向陆》文件中将“网络中心战”定为核心作战能力,它标识着21世纪海权的作战空间已经涵盖了海、陆、空、天、网五维空间。海权的空间已经从马汉时代的平面走向了冷战后的五维立体。因此,没有对信息的全面掌控就无法赢得制海权,制海权是海权的关键。

(三)“以海制陆”的战略构想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

当制海权成为海权的核心时,现代海权的实施也必然依靠与其他制权的无缝对接而形成效能倍增态势。美国在《21世纪海上力量合作战略》中对“以海制陆”思想如此阐述:海上干涉和控制路上事务是“以海制陆”的最终目标。

三、中国海军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安全环境杂化与软、硬实力并举

中国必须发展自己强大的海权,用以维护自身利益,保卫地区的稳定与和平,从而实现大国应有的担当。中国海军是中国海洋战略力量的关键,更是中国发展自身强大海权的关键。海权是海军运用的结果,是海军战略的产物;海军是海权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实现海权的根本条件。但目前海军发展不仅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安全环境,而且自身也还存在短板。

(一)日益复杂的安全环境对海军发展形成牵制

中国陆海邻国众多,地缘政治环境复杂多变,周边安全环境形势严峻。中国所处的安全环境呈“北稳南动、西缓东急”的态势。在外部安全众多威胁中,尤以西方军事强国为甚。21世纪以来,快速崛起的亚太新兴经济体冲击着传统的以美国为首的全球力量体系,美国2008年后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逐渐把强化亚太战略作为其国内经济复活的关键和外交事务的重心。2011年成为美国重返亚洲战略进入实质性阶段的第一年,某些亚洲国家企图在“骑墙”战略中获益。美国重返亚洲的动机十分明显,它想一边分享亚洲经济高速增长的收益,一边遏制中国的崛起及对美国造成的所谓的威胁。美国于2011年力推的TPP在2014年北京APEC会议召开期间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举动彰显了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意图。

(二)中国海军战略意识被动

中国海军自建立起,始终是作为陆军的附属军种,其主要作用是掩护和配合陆地作战,扩大陆地防御纵深,不是作为一支独立军种去为夺取制海权采取作战行动,更谈不上海上兵力的投送。这种战略意识和定位导致海军建设发展滞后,具体表现在:一是海军舰艇结构不够均衡,战场生存能力存疑。二是海军兵力编制不够合理。各舰队分割至不同海域,违背集中兵力这一军事兵法准则;舰队被迫压缩于第一岛链内,难以有效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海军防御意识被动制约了中国海权的发展。当然,随着2012年9月25日“辽宁”号航空母舰加入海军战斗序列,同年11月26日中国航母舰载机成功起降,中国海权以及中国海军已经进入航母时代,意味着海军结构正在由以潜艇为中心向以大型水面舰艇为核心转变,由近海防御型的黄水海军向远海攻防型的蓝水海军转变。

(三)中国海军发展的战略转型:蓝水战略下的软硬实力并举

2008年,随着中国海军远洋护航行动的开展,解放军报评价说这是“我国首次使用军事力量赴海外维护国家战略利益,是我军首次组织海上作战力量赴海外履行国际人道主义义务,也是我海军首次在远海保护重要运输线安全。”当2008年被誉为中国海军“元年”,其“蓝水战略”也预示着未来海军发展必须强化海权意识,主权作为,把海军的战略发展提高到维护国家利益的国家战略层面。外以文化、外交彰显海军的软实力,内以提高海军远洋作战的硬实力,全面推进海军的现代化建设。软实力在“大战略”层面上表现为一种维护国家利益的战略智慧,而硬实力才是软实力发挥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具体来说,海军建设需要做到,一是优化海军的力量结构。海军力量结构是通过海军下辖不同功能军舰舰种构成的调整来体现,而海军的战略取向及其能力又是通过这样的力量结构来发挥作用的。二是提高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海军整体作战效能。今年来,发生的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以及已经席卷全球的新军事革命雄辩地说明,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是否拥有先进的信息化作战能力。而这种信息化作战能力在海军军种得以体现为形成整体作战效能,且能与其他军种作战形成无缝对接,真正达成一体作战的能力。

从“海防赛防之争”到“蓝水战略”,中国经历了由陆权到海权的转变,海军发展也经历了由封闭到开放的波折过程。中国必须集中力量推进海军建设,提高国防资源使用效益,将有限的国防资源合理地配置于海军建设,建立国家占有主导地位的海权。海军发展对未来中国新军事变革,维护海洋权益,保障国家利益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