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发展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发展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发展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发展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发展

1、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是在风景园林学,地理学和生态学等学科基础上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和土地规划与设计,自然保护,资源环境管理及旅游发展等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并深深扎根于景观生态学,从中不断汲取营养,成为景观生态学的有机构成,属于景观生态学的应用部分,它的发展过程伴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而发展.

2、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趋势:将可持续发展融于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中

●持续发展的3方面理解:

1)持续发展应能与自然和谐共存维护生态功能的完整性,而不是以掠夺自然和损害自然来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

2)持续发展应能协调当前与未来世代发展要求的关系,这就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资源的再生能力;

3)持续发展还应能不断满足人类的生存,生活及发展的需求,使整个人类公平地得到发展,逐渐达到健康,富有的生活目标.

●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特点:利用景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地理学等学科的知识,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协调人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生物与非生物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使景观空间格局和生态特性及其内部的社会文化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达到景观优化利用.

●预测预报功能加强: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具有动态特性,把景观状态作为时间的函数,预测预报规划后景观变化的结果,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生态合理性与实效性更强:

生态合理性是一个合理规范人类生态行为的科学时间概念.

实效性指研究成果能直接或间接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定性向定量模拟发展,方法与技术更新: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等.

三、景观生态规划

1、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与内涵

概念:景观生态规划是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研究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作用,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和对策及建议.

内涵:

◆它涉及景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人类生态学,地理学,社会政策法律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具有高度的综合性;

◆它建立在充分理解景观与自然环境的特性,生态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基础之上;◆其目的是协调景观内部结构和生态过程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生产与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进而改善景观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规划强调立足于当地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条件的潜力,形成区域生态环境功能及社会经

济功能的互补与协调,同时考虑区域乃至全球的环境,而不是建立封闭的景观生态系统;

◆它侧重于土地利用的空间配置;

◆它不仅协调自然过程,还协调文化和社会经济过程.

2、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自然优先原则;持续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多样性原则;综合性原则

两个含义:其一,景观生态规划决策的作出需要多学科专家协同合作;

其二,景观生态规划是在全面和综合分析人口,环境,社会,经济等各种条件下对景观进行的有目的的干预.

3、景观生态规划的步骤:

1)确定规划范围与规则目标

规划目标可分为3类:一类是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而进行的自然保护区规划与设计,第二类是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而进行的规划,第三类是为当前不合理的景观格局而进行的景观结构调整.

2)景观生态调查

景观调查的主要目标是收集区域的资料与数据.

获取资料的手段:历史资料,实地调查,社会调查和遥感及计算机数据库.

包括:1)自然地理因素:地质、水文、气候、生物;

2)地形地貌因素:土地构造、自然特征、人为特征;

3)文化因素:社会影响、政治和法律约束、经济因素

3)景观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分析

景观格局与过程分析对景观生态规划有重要的意义,成功的规划与设计在于我们对规划区景观的

理解程度,因为景观生态规划的中心任务是通过组合或引入新的景观要素而调整或构建新的景观结构,以增加景观异质性和稳定性,而对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做到这一点。

4)景观生态分类和制图

景观生态分类和制图是景观生态规划及管理的基础。根据景观生态分类的结果,客观而概括地反映规划区景观生态类型的空间分布模式和面积比例关系,就是景观生态图。可作为景观生态规划的基础图件。

5)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

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是景观生态规划的核心,其目标以景观生态类型为评价单元,根据区域景观资源与环境特征、发展需求与资源利用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生态特性,从景观的独特性,景观的多样性,景观的功效性,景观的宜人性或景观的美学价值入手,分析某一景观类型内在的资源质量以及与相邻景观类型的关系,确定景观类型对某一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划分景观类型的适宜性等级。

适宜性分析的方法有整体法、因子叠合法、数学组合法、因子分析法和逻辑组合法五类。

6)景观功能区划分

功能区的划分从景观空间结构产生,以满足景观生态系统的环境服务、生物生产及文化支持三大基础功能为目的,并与周围地区景观的空间格局相联系,形成规划区合理的景观空间格局,实现生态环境条件的改善、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规划区可持续能力的增强。 7)景观生态规划方案评价及实施 ◇成本效益分析

◇对区域持续发展能力的分析

Forman 认为,一个合理的景观规划方案应有以下几个特征: ? 考虑规划区域较广阔的空间背景;

? 考虑保护区较长的历史背景包括生物地理史、人文历史和自然干扰; ? 规划中要考虑对未来变化的灵活性;

?

规划方案应有选择余地,其中最优方案应基于规划者明智的判断,而不涉及政策约

束,这样可供选择的折衷方案才清晰、明确。 景观规划中5个必需要素:

时空背景、整体背景、景观中的关键点、规划区域的生态特

4、景观生态规划的类型(上表)

5、景观生态规划的应用

社会和景观利用需求分析 景观的生态特性

规划目标确定和景观功能分区

1. 景观的生态学数据

2. 景观利用的生态优化

景观生态规划与管理建议

景观数据的生态学评价

景观的生态学综合

景观的生态学分析

景观生态学

性的解释

L A N D E

地段和分部门规划与设计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农村景观生态规划

旅游区的景观生态规划

◇自然保护区的规划

△自然保护区的选址原则:

?典型性或代表性。比如原始红松林

?稀有性。四川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

?脆弱性。湿地

?多样性。热带森林

?面积因素。

?天然性。

?感染力。感染力是指保护对象对人们的感官所产生的美感的程度。张家界

?潜在的保护价值。

?科研的潜力。

△根据“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自然保护区设计遵循下列原则:

?保护区面积越大越好;

?一个大保护区比具有相同总面积的几个小保护区好;

?对某些特殊生境和生物类群,最好设计几个保护区,且相互间距离愈近愈好;?自然保护区之间最好用廊道相连,以增加种的迁入率;

?为了避免“半岛效应”,保护区以圆形为佳。

?

△保护区的形状与大小

△保护区内部的功能分区:

?核心区:在此区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受到绝对的保护,禁止一切人类的干扰活动或有限度地进行以保护核心区质量为目的,或无替代场所的科研活动。

?缓冲区:围绕核心区,保护与核心区在生物、生态、景观上的一致性,可进行以资源保护为目的的科学活动,以恢复原始景观为目的的生态工程,可以有限度地进行观赏型旅游和资源采集活动;

?过渡区(实验区):保存与核心区和缓冲区的一致性,在此区允许进行一些科研和人类经济活动以协调当地居民、保护区及研究人员的关系。

?

△在具体规划设计自然保护区的实践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合理的划定自然保护区各个功能区的边界问题。一般有以下原则:

?核心区。核心区的面积、形状、边界应满足种群的栖居、饲食和运动要求;保持天然景观的完整性;确定其内部镶嵌结构,使其具有典型性和广泛的代表性;

?缓冲区。隔离带,隔离区外人类活动对核心区天然性的干扰;为绝对保护物种提供

后备性、补充性或替代性的栖居地; ?

过渡区。按照资源适度开发原则建立大经营区,使生态景观与核心区与缓冲区保持

一定程度和谐一致,经营活动要与资源承载力相适应。 △ 自然保护区网与生境走廊建设

Noss 等认为,自然保护区的设计与研究集中在单个保护区是不可取的,因为: ? 单个的保护区不能有效地处理保护区连续的生物变化;

? 只重视在单个保护区内的内容而忽略了整个景观的背景,不可能进行真正的保护; ? 单个保护区只是强调种群和物种,而不是强调它们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 ? 在策略上应趋向于保护高生物多样性的地区,而不是保持地区的生物性的自然性与

特征。

因此,Noss 等提出了在区域的自然保护区网设计的节点-网络-廊道模式。一个区域的保护区网包括核心保护区、生境走廊和缓冲带。

四、景观生态设计的原理与类型

景观生态设计与景观生态规划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如果说景观生态规

自然保护区现状分析与评价 目标物种的生态习性分析 影响目标物种的景观因子分析与确定 目标物种对生态环境的要求

景观因子分析与制图

景观适宜性评价标准的确定

景观适宜性评价与制图

核心斑块设计与确定

核心斑块评价指标的确定

潜在核心斑块的确定 缓冲区条件的确定

GIS

GIS

GIS GIS

廊道设计与确定

GIS

廊道需要满足的条件

缓冲区设计与确定

划是从较大尺度上对原有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以及重新配置或引入新的成分,调整或构建新的景观格局及功能区域,那么景观生态设计就是在小尺度上对景观生态规划中划分的功能区域特定功能的实现过程,一般都与具体的工程相联系,以具体的生态技术应用为特征。

1、景观生态设计原理

?共生原理

?多重利用原理

?循环再生原理

?局部控制、整体调节

?因地制宜、近远结合

2、景观生态设计类型

?多层利用的桑基鱼塘系统

?和谐共生的农林复合经营

?综合利用的农、草、林立体景观设计

?循环利用的庭院景观生态设计类型

?景观惟美的园林风景设计

?

3、景观生态规划与景观生态设计的关系

景观生态规划、景观生态设计和景观生态管理构成了景观生态建设,属于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研究。从国内外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实践来看,内容不尽相同。景观生态设计更多地从具体的工程或具体的生态技术配置景观生态系统,着眼的范围较小,往往是一个居住小区、一个流域、各类公园和休闲地等的设计;而景观生态规划则从较大尺度上对原有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以及重新配置或引入新的成分,调整或构建新的景观格局及功能区域,使整体功能最优。景观生态规划强调从空间上对景观结构的规划,具有地理科学中区划研究的性质,通过景观结构的区别,构建不同的功能区域,而景观生态设计强调对功能区域的具体设计,由生态性质入手,选择其理想的利用方式和方向。景观生态规划与景观生态设计是从结构到具体单元,从整体到部分逐步具体化的过程。

浅析城市园林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浅析城市园林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发表时间:2019-09-10T09:35:08.84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作者:杨竣凯 [导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有了很大进展,园林工程建设越来越多。 身份证号码:33018219860816XXXX 浙江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有了很大进展,园林工程建设越来越多。生态规划理念是针对被破坏的自然环境提出的,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和建设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基于此,论述了生态规划理念下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然后从园林景观设计流程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了整体分析。 关键词:生态规划理念;园林景观设计;原则;主要内容 引言 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居住条件随之不断提高。所以,人们对建筑不仅包括基本的居住需求,也包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和居住环境是否具备环保理念等要求。这些要求的提出,使得园林景观的设计不仅应该满足观赏和艺术要求,而且应该满足人们对生态的要求。基于此,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随着时代的变化提出了不同要求,或者将生态理念融入其中,实现人们审美观念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 1 生态理念及设计 生态理念是指人类对于所在居住区域的生态保护意识,主要是指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保护关系。人类作为自然生态中的一部分,应遵循自然生态法则,与生态环境和谐、友善的发展,而非过度开发建设或是根据自身喜好去改造生态环境,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生态三者之间的和谐共生、相互依存,进而实现人类进行生产、建设、改造生态的目的,并将生态资源循环利用。充分利用生态理念引导园林设计,并有效、科学地融入生态设计,使得园林设计由单一的叠山理水、栽植养护、建筑塑景等传统设计,提升为充分考虑当地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使景观设计与生态设计相结合,满足生活、节能、休闲、环保等多功能需求。 2 生态规划理念下园林景观的设计原则 2.1 整体生态功能优先原则 对于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来说,其涉及到的理论内容非常广泛,并且相互联系,如景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生态植物学、生态水文学等。为了使园林景观设计更加科学,相关人员要坚持生态功能优先原则,从关联性和整体性两个角度确定生态功能。在园林景观设计和项目建设中,之所以进行生态规划,是出于对原有生态环境的修复。为了确保生态功能优先原则能够应用到现实中,除了以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等相关的理论为基础,还需要协调好关联性治理和整体性规划两个方面,确保把各种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 2.2 区域性原则 区域性原则指的是在园林景观实际设计中实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通过保护当地传承千年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或者合理保护当地原有的自然风貌,或者合理利用当地的节能材料和绿色植被来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效果。基于生态理念的园林景观设计,在保证其具有一定区域性特点的基础上,在实际的设计环节也应该结合当地的生态系统和地形地貌,以防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可以帮助人们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融入生态理念,进而提高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3 生态设计的原则 将生态设计应用到园林设计中应遵循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艺术美观3个原则,从整体出发,统筹规划,在兼具美观性的同时,充分考虑到当地生态环境的需求。 3 生态理念指导下园林景观设计的实践应用 3.1 乡土树种的生态种植 园林设计中重要的造景手法是通过植物营造,一般采用植物群落、丛植及孤植的形式来表现。因此,园林设计者在种植设计中,首先尽最大可能避免对已有并长势良好的植物进行移植或移除,这也是对设计区域内生态环境的一种保护措施。应优先考虑栽植乡土,如有特殊需求,应充分研究当地地理环境、气候特征等多因素后,选择适应性强,成活率较高的植物种类。最后,需要对大型树木或是枝干茂盛的大树定期进行养护、修剪,促进植物良好、快速地生长,也可避免因自然因素,如雷电、雨雪、大风等恶劣天气,造成树木倒塌或是枝干折断而带来的负面效果。 3.2 在园林景观中进行分散建设 在园林景观中进行生态建设,应该结合公园形式,其中包括绿化带和植被护坡的设计等。园林景观一般分布于城市之间,作用是完善居住者生存环境。在园林景观中建设公园,会将公园逐渐变为绿化城市的装饰品,以充分发挥生态建设在园林景观中的作用。为在园林景观建设中掩盖环境的引燃物,应该对园林进行分散建设,即处理好不同空间中的大小关系、密度容量以及形状大小等,同时应该合理科学布局园林、建设人工环境,尽量追求自然化。建筑空间也应该疏密交错,或者结合多种自然景观。例如,水体景观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可以通过水流的跌宕起伏给人以视觉享受。水体景观的利用也可以增加空气中的湿度,有效调节温度,以便给人以身处大自然的感觉。此外,对生态景观进行分散建设也可以添加锻炼器材、提供足够的锻炼场所。 3.3 保留原有生态环境 原有的生态环境是经过亿万年演化而成的,拥有可以完成自身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具有较强的生态承载力,而在现代环境建设中,忽略原生态的重要性,随意挖、填、埋,破坏原生态的平衡,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因此,在景观规划与设计中,尽可能以原生态环境为基础,巧妙利用原生态景观,保护和发展原生态景观。 3.4 注重经济建设、环境建设以及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平衡 在城市中进行园林景观建设,目的是改善城市面貌,将城市变得更加整洁与美观。国家想要实现长治久安,应该高度重视环境建设,并从城市长远发展角度出发,考虑园林景观建设。对现代城市进行园林景观建设,应该经过反复思考,将基本的规划理念、人们的居住需求以及城市的发展需求等作为导向,以当代美学为依据,将园林景观建设成为一个城市绿色之家。在现代城市中建设景观园林,应该体现出环境的美观。美作为一个评判园林景观建设的标准,应该在实际设计过程中突出美学,强调艺术。同时,园林景观的建设应该突出强调生态与美学的结合,通过合理种植、科学栽树,将现代化城市建设成一个人们最高的精神修养场所。为避免人们的审美疲劳,应该将城市

景观规划中的生态设计原则

景观规划中的生态设计原则 景观规划中的生态设计原则 尊重自然显露自然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绿化植被等要素构成城市的宝贵景观资源,尊重并强化城市的自然 景观特征,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有助于城市特色的创造。 古代人们利用风水学说在城址选择,房屋建造,使人与自然达成“天人合一”的境界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参考榜样。 今天在钢筋混凝土大楼林立的都市中积极组织和引入自然景观要素,不仅对达成城市生态平衡,维持城市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以其自然的柔性特征“软化”城市的硬体空间,为城市景观注 入生气与活力。 以人为本体现博爱 环境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社会、经济、艺术、科技、政治等综合手段,来满足人在城市环境中的存在与发展需求。它使城市环境 充分容纳人们的各种活动,而更重要的是使处于该环境中的人感受 到人类的高度气质,在美好而愉快的生活中鼓励人们的博爱和进取 精神。 人是城市空间的主体,任何空间环境设计都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体现出对人的'关怀,根据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 残疾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创造出满足其各自需要的空间,如运动场地、交往空间、无障碍通道等。 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也在随着发生变化,城市景观设计应适应变化的需求。 保护资源节约资源

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 德国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充分利用了原有的砖瓦厂的废弃材料,砾石作为道路的基层或挡土墙的材料,或成为增加土壤中渗水性的添加剂,石材可以砌成挡土墙,旧铁路的铁轨作为路缘,所有这些废旧物在利用中都获得了新的表现,从而也保留了上百年的砖厂的生态的和视觉的特点。

城市规划设计中自然生态景观恢复的思考

城市规划设计中自然生态景观恢复的思考 黄灵恩 (台州市建设规划局黄岩规划管理处,浙江,台州,318000) 【摘 要】二十世纪以来,特别是近20 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了文明发展的进程。该文提出了生态恢复的意义,分析了传统景观设计遵循以人为中心的建筑美学观,采用工程开发的方式,忽视自然发生的水文、生物和其他景观模式和过程等一些弊处。阐述了可以通过恢复生态设计和生态景观开发来恢复自然环境。 【关键词】生态恢复;生态景观开发;生态设计 【中图分类号】TU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954(2011)02-0090-02 城市与其周边的自然环境,因城市化和城市扩张而改变面貌,最显著的问题包括:城市周边的面貌改变,自然环境消失;林地、草地面积减少,土地硬底化,不透水面积增加,对城市水循环改变;城市的生物相趋于单纯化,城市周边的林地、草地、水塘等多种形态因城市化而改变和消失,直接影响到城市生物相和生态平衡。 一、生态恢复的意义 二十世纪以来,特别是近20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了文明发展的进程。于此同时,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影响环境,损害和改变自然生态系统,使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持续性受到严重的威协。这主要体现在人们在寻求发展经济和开发自然资源的同时,采取短视行为,忽视了生态系统的支持能力。一方面对有限的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的开采,另一方面又将生产过程的副产品(污染物)大量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使许多原本健康或一些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急剧退化和受损,其中包括江河湖海污染严重、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面积减少、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等一系列生态灾难(ecological disaster),致使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或完整性(integrity)受到越来越大的损害。 自然的恢复的意义在于:恢复和重建被损害的系统,使达到或接近它受干扰前的生态环境状况。自然的恢复可以采用两种途径:恢复生态设计和生态景观开发。 恢复生态设计遵从生态设计哲学,对已退化的地区,如城市废弃地、抛荒地进行生态恢复。在这个环境质量日益恶化的世界,我们必须维持自然的过程。 生态景观开发以自然生态为本,是指将生态过程与建立地形和乡土植物群落结合,模仿相同的自然系统,模仿原生的植物群落、自然地形和生态质量。 二、生态景观开发:自然化的植物群落 传统景观设计遵循以人为中心的建筑美学观,采用工程开发的方式,忽视自然发生的水文、生物和其他景观模式和过程。特别的是,草坪成为植物配置的主体。雨水被迅速收集引导到最近的沟渠或路边地下排水系统,常采用外来引进的不常用植物品种来表达所谓的“自然”,而外来引进品种常经不住自然考验的,或需要大量的资金维护。 注重景观或地区的生态的设计只有经济上强制命令时才被实施。植物被作为某个设计人员的艺术表现,而不是为这个生态社区的居民服务。 乡土树种比非乡土树种更适应当地的环境条件。虽然许多种类大范围出现,但因为土壤、高差、降雨和其他相关因素不同,每个景点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种类也是不同的。在景观设计与规划中,移植的区域乡土树种群落来表达。除了使用群落植被外,适应环境条件,尊重和运用生态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个方面是水循环。虽然传统方法可以用雨水管和河道疏浚有效地快速将暴雨疏散,但正确的生态恢复设计方法是利用自然水文学模式的预防措施,采用生态暴雨利用技术,这种方法包括利用分散的池塘、沼泽地,沟渠渗透,或其他增进自然水循环的方法,增加自然水循环的机会。 设计乡土植物群落有益于不同层次的生物多样性。在景点层次,移植群落为植物种类之间的自然联系提供机会,这在传统设计中是不可能的,因为典型的根茎草排除了竞争,经常割草和使用杀虫剂,以及有限的各种普通庄稼种植,依赖于机械和化学制品的投入,形成人工化的群落。 同样,在传统设计中一些植物种类的生长机会也被当作杂草除去。在景观层次,自然景观提供更丰富多变的群落类型。在草地、道路和房屋的栽培景观内镶嵌恢复和移植系统,在景观中补充自然(即便非原始的)系统。 规划设计应考虑生态过程的动态性和区域场所层次的特定性,在组织这些层次时考虑结构、功能和变化。通过景观和景点植被、水文状况和野生动植物表达组成这些过程的基础以及效果。影响景观生态的首要的文化过程包括经济、美学和污染。 一些关键的概念形成生态规划和设计的基础。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生态开发不能带着能够“重建(rebuilt)”的观念,来验证罕见的和危险的自然系统的破坏。当这些敏感地区遭到开发的威胁时,保存这些地区是唯一的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此外应减缓或限制对敏感系统的开发冲击。这意味承认景观并尽可能的努力避免或缓和不利的环境影响,这包括保护土壤免受侵蚀,尊重水文学模式,并且一开始种植良性植物,不至于侵略和破坏周围自然系统。城郊土地利用模式,应当认识和允许动物在廊道中的自然移动模式,通过保留和创造生态绿道和其他自然联系。保存和恢复自然多样性的价值,与自然群落大小、形状和斑块之间的连接相关。在观念上,大的、连续的斑块和异质的栖息地比单一的同质的栖息地维持更多的种类。 生态开发要求人们在实施中,认识时间因素在系统运作过程中的作用。通常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自然系统的运作与人类系统是不同的。一个森林系统的根本的结构和功能超出人理解的能力,但我们确实知道它们的外形和气味,什么树长在哪儿以及它们的特征是什么。如果我们注意技术手段以及留意其复杂性,我们能够更改现存的景观特征,最后达到按自然的规律,成功地重建“自然”系统。 三、重建自然系统:恢复生态设计 在生态开发中应优先考虑再生资源利用,以及优先考虑废弃地的再生恢复。恢复生态设计益处还包括一些最小规模的生物学过程。对干扰的反应能力和返回到生态平衡的能力主要与生态系统中个体的遗传贡献有关。正是传统景观中的遗传单一性导致植物易受侵袭,遗传性增加生态系统恢复的弹性。这意味着倘若属于当地因子部分的植物汇聚,通过使用150米半径范围内的植物来保持生态类型,虽然这样做不能确保保存。很难知道长满植物的标准苗圃的基因来源。 恢复主要在于使用自然乡土群落的品质和特征,作为景观规划和设计的模型。这些群落是植物连绵区的抽象的组合。然而为了研究、理解、描述和模仿这些系统,必须对此归类。以群落为基础的方法注重于植物组合,因为它们形成了固定的景观自然结构,为其他陆地生命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利用。优势种群是要考虑的最重要的群落要素,因为他们创造的结构为其他群落所共享。优势种群是支配性的因为他们比其他种类利用更多的群落资源。生境的湿度状况、朝向、土壤结构、养分标准以及其他因素,影响何种种类将成为优势树种。这些种群出现的群落反映了局部或区域整体的环境的条件,并反映气候上的、土壤的和养分的变化状况。群落存在的状况的理解有助于生态恢复项目的成功。 自然生态过程所体现的生态效益在传统景观设计是不可能发生的。在水文学,生物学和美学上的受益也是大量的,并常常与传统景观设计效果相反。恢复生态设计的根本是种植群落模式。这个群落基于的方法与传统设计方法不同在于,典型群落的主要植物适应于景点的环境强制,并自然地趋向分组。植被的强调是自然产生的,或者是景点的功能产品同人的使用是关联的。相反,传统景观设计用植物材料的视觉特征来达到某个艺术效果或表达一个设计概念。 “自然的”这个词由于存在的情况不同而有多种定义,如国家公园是“自然的”;而闹市区的停车场是“非自然的”。自然的可以被视作或多或少地远离人的影响一个过程、位置或系统,并且自然甚至可以科学地定量。建议三个集中系统特性的“自然的指数”(indices of naturalness): (一)无人的情况下系统的变化程度; (二)保持现有系统状况需要的栽培数量; (三)在一定范围内当前乡土树种补充与预先安排整套种类的比较。 人的影响对保持生物多样性非常重要。多种的景观往往导致区域层次的更加多样化。不管自然的过程如何进行,无不与人的作用有关,地表水返回地下水位速度与未被改变的生境相同吗?养分在系统内循环吗? 人们喜爱“自然”景观,超过人设计的景观。尽管审美反应受观察者的文化、职业、种族、年龄和家庭环境影响。“自然的”景观,比恢复 (下转第91页)

景观生态林建设工程技术规范

附件1:景观生态林建设工程技术规范 为保证平原地区景观生态林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根据国家林业局及北京市相关造林技术规程,结合北京市实施平原地区造林工程任务要求,特提出景观生态林建设工程技术规范。 一、建设范围 以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为主体,以大兴、通州、顺义、昌平、房山5个区为重点,在涉及到的14个区县新城周边、重要生态敏感地区、重要水源保护地、不宜耕作地等地区实施景观生态林建设。 二、建设原则 (一)景观完整性原则 在整体规划布局上,遵循景观生态学原理,充分考虑景观生态林与其他重要生态区域的关系,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土地资源利用总体规划等紧密衔接,打破行政区域界线,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形成功能完整的平原区森林生态体系。 (二)多功能性原则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的需求,结合自然地理条件,在实现景观生态林主导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森林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空气净化、固碳制氧、滞尘减噪、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种功能,建设社会、经济和生态功能最优化的景观生态林。 (三)近自然性原则 根据北京气候和立地条件,按照生态学原理,根据植物生态习性,模仿自然规律,加速发育进程,促进自然更新,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整、稳定健康的近自然森林。 三、建设模式 根据总体规划功能定位、社会需求和立地条件,建设如下两种模式的景观生态林: (一)生态主导型 在距离城镇、村庄、主要道路、河流等较远的平原地区(原则上连续面积应大于100亩),建设以增加碳汇、防风固沙、降尘静噪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为主导的景观生态林。 该模式以带状混交和块状混交的栽植方式为主,乔灌草结合,营造复层、异龄、针阔混交的景观生态林,形成树种丰富、结构合理、稳定健康的近自然森林生态系统。尽量多种植食源和蜜源植物等,增加林内生物多样性;加大高碳汇植物的用量,如刺槐、杨树、椿树、榆、白蜡、柳树等。 原则上在重点地区初植密度为常绿及落叶乔木40-50株/亩,灌木50-80株(丛)/亩,乔、灌木占地比例为8:2,加大地被的种植面积,做到黄土不露天。 (二)景观主导型 在规划新城、住宅小区、村镇周边以及主要河流附近等人员易于到达的区域,建设以丰富景观、美化环境、创造宜居城市为主导功能的景观生态林,同时满足休闲健身、科普教育的社会需求。 该模式以块状混交和自然式组团栽植相结合。其中,在非重点背景区域,采用块状混交栽植,形成景观生态林的主体。在重点景观区域,如主要观赏面及绿道驿站、休闲健身设施等周围,应以自然式组团栽植为主,形成景观生态林的亮点。 初植密度在重点地区原则上为常绿及落叶乔木40-50株/亩,灌木50-80株(丛)/亩,乔、灌木占地比例为8:2,重点观赏节点加大观赏性地被的种植面积,做到黄土不露天。 四、主要技术要求 (一)规划设计

景观生态规划案例

东庄乡景观生态规划 1研究区概况 1.1地理位置 东庄乡位于鲁中地区,泰安市南部。 东庄乡区位图 1.2地质地貌 东庄乡地形东西窄,南北长,地势南高北低,主要地貌类型有低山、丘陵、平原和水面。南部多低山,中部多丘陵,北部多为平原。 1.3气候状况 东庄乡属于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寒暑适宜,光温同步,雨热同季。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和气爽,冬季寒冷少雪。

1.4河流水系状况 境内有较大河流4条,分别为柴汶河、石崮河、北鄙河和故城河。地表水主要源于上游客水和自然降水。 1.5土壤植被状况 东庄乡的土壤土壤类型主要有棕壤、褐土两种类型,其中褐土又有淋溶褐土和潮褐土两种。而且由于复杂地形的影响,土壤也呈现出复杂的垂直分布。 东庄乡植被中林业和栽培作物占有很大的比例。境内森林覆盖率达到44.5%,主要是林木和果树,包括杨树、侧柏、刺槐、板栗树、核桃树、桃树等。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等;经济作物有花生、土豆等。 1.6自然资源条件 境内资源丰富。主要矿产品、水资源丰富。 1.7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东庄乡辖45个行政村,2007年全乡总人口68000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亿元。 1.8环境质量状况 东庄乡风光秀丽,环境优美。境内森林覆盖率达44.5%,虎头山地貌奇特,直界水库景色宜人。

2东庄乡景观生态适宜性和敏感性评价及分区 2.1研究数据来源及处理 2.1.1研究所需资料的收集 东庄乡基本图件与资料包括:东庄乡1:1万地形图及土地利用现状图、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及实地调查资料;宁阳县土壤志。 2.1.2资料的预处理 景观格局空间分析数据库属于空间信息系统,它包括各类图形资料、数字高程模型、表格属性资料、文字或图片等。对于纸质的基础图件,经扫描后在MAPGIS软件中进行光栅文件的数字化,并赋予相应的属性,得到东庄乡1:1万景观类型分布的矢量数据。 2.2景观格局分析 建立格局与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将景观格局数量化,使景观格局的表示更加客观、直观。有3条途径:(1)文字描述;(2)图、表描述;(3)景观指数描述。 FRAGSTATS计算出三个级别上的景观指数: 1)斑块水平(patch-level)指标,反映景观中单个斑块的结构特征,也是计算其它景观级别指标的基础;2)斑块类型水平(class-level)指标,反映景观中的不同斑块类型各自的结构特征;3)景观水平(landscape-level)指标,反映景观的整体结构特征。 将东庄乡2007年栅格数据资料装入到FRAGSTATS软件,设定

(完整版)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要点

浅谈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要点 摘要:城市生态公园是保护及改善城市系统的生态基础和生态结构,减少大气污染,改善生存环境,保护自然景观以及物种的多样性。城市生态公园的本质还是公园,可以供游人休息,散步,锻炼身体,享受清新空气。人有亲近自然的天性和权利,城市当中的生态公园,不应该以隔离人的活动为代价,而因适当引导和规范人的活动,使之遵循生态原理,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所。远景设计研究院提出以下几点的要素: 1、城市生态公园设计的指导思想 生态公园是以森林植物与生态环境等自然景观为主体的郊野型公园, 其规划设计应突出自然景观, 而以人文景观为辅。生态公园在整体上应该是点、线、片、面相结合形成的生态植物群体, 并且通过植物、水体、地形、道路、建筑等要素创造森林公园环境和园林景观。在植物配置上, 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形式,使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够各得其所, 充分利用环境因子, 构成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 在景观上应该体现丰富多彩城市风貌, 体现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2、城市生态公园的特征 城市生态公园具有“真”、“健”、“美”的基本特点。 所谓“真”,就是生态公园的建设要体现自然,减少人工雕琢的痕迹,给人们建设真正的自然生态环境。“健”,首先是生态健康,就是生态公园的建设要注重生态效益,要科学的配置,做到防风固沙、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等方面有显著作用;其次是能为人们提供一个旅游、休闲、散步、锻炼、娱乐等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美”,就是景观美学功能, 生态公园是通过绿色植物与建筑、雕塑与绘画的相结合, 营造出自然与意境美。使人们置身其中愉悦心情, 陶冶情操, 提高艺术修养。 3、城市生态公园的景观格局原则 生态优先原则:城市生态公园是建立在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导的城市区域内,它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为目标。因此,其景观规划应服从于生态优先的原则,即城市生态公园的景观格局规划应首先满足“有利于生态保护的设计目标”,其余的使用功能和美学功能应该尽可能地服从和协调于生态设计的要求。 空间异质性和多样性原则:异质性是景观的重要特征之一,景观空间的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是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重要原则。景观多样性是描述景观中嵌块体复杂性的指标,包括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多样性对于景观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准则。 空间异质性依赖于空间尺度,景观中不同斑块的类型与尺度都有不同的变异性和复杂性。空间异质性可以根据其斑块类型的数目和比例、空间排列、斑块形状、相邻板块之间对比度、相同类型板块之间的连接度来形成。 多样性原则不仅讲求的是空间的多样性,也应充分体现在植物品种的丰富性和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特征上,营造丰富多样的植物景观首先依赖于丰富多样的环境空间的塑造,同时也是为各种植物群落营造更加适宜的生境。 生态可协调性原则:生态可协调性原则是指景观格局构成并不是被动的,完全依据现有自然状况、过程以及现有资源条件来营造景观生态的过程,而是可以主动结合生态、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来反复协调以最终达到一个满意方案的过程。

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生态规划理念的实践研究

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生态规划理念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19-11-25T11:15:46.88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4期作者:胡素梅 [导读]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人们对建筑住宅的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 潍坊筑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 262700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人们对建筑住宅的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居住者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园林景观设计逐渐成为满足人们安居环境的有效措施。为充分发挥园林设计在提高居住者对环境要求中的作用,应该在生态理念的指导下对其进行设计。园林景观的重要性逐渐突显出来,不仅体现在观赏方面,同样在艺术与生产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态价值突出。基于此,文章将生态规划理念作为重要研究内容,阐述其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希望能对业内人士有所帮助。 关键词:生态规划理念;园林景观设计;应用;实践研究 引言 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居住条件随之不断提高。所以,人们对城市不仅存在最基本的居住需求,同时也对居住环境和居住环境是否具有生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的提出,使得园林景观的设计不仅应该满足观赏和艺术要求,而且应该满足人们对生态的要求。基于此,不断变化的时代对景观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将生态规划理念融入其中,实现人们审美观念与自然环境的主要结合。 一、生态规划理念概念分析 对于生态规划理念来说,主要就是随着人们节能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而逐渐形成一新的理念思想,而且其对于园林景观设计来说,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性作用与意义。其主要就是在规划中,借助生态学原理,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以及社会条件等,对区域发展开展长期规划工作。再根据实际需求提供出相对合理的规划方案,为后期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且运用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不断提升规划水平,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需要。 二、园林景观中生态设计的原则 基于生态理念的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一)区域性原则 区域性原则指的是在园林景观实际设计中实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通过保护当地传承千年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或者合理保护当地原有的自然风貌,或者合理利用当地的节能材料和绿色植被来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效果。基于生态理念的园林景观设计,在保证其具有一定区域设计个性基础上,在实际的设计环节也应该结合当地的生态系统和地形地貌,以防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可以帮助人们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融入生态理念,进而提高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持续性原则 基于生态理念的景观园林设计应该将长远发展的理念融入其中,通过现代新兴技术加大对绿色资源的改进力度,进而完善人们的居住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应该综合考虑生态的长远发展。如果景观建设资源满足此要求,不管是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方面还是在提高人们居住质量方面,都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综合性原则 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中,要充分结合自然生态、综合社会、美学多个方面去考虑,尊重自然基理,要以人为本,进行综合性的考虑,将景观设计和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在保护自然的条件下同时满足人们对景观和使用的要求。使其既能满足人们对审美、游玩、休闲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的节约成本,用最低的成本达到最高的效益。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提高经济效益。 三、生态规划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一)园林景观的生态种植 园林景观规划过程中,尽量选用可再生的植被及生长良好的本地植物,或选择成活率高且适应力强的外来植物。另外,在种植植被过程中,要合理分配,有效分配外来与本地植被,保证植物健康平稳生长,有效发挥其作用及价值。在园林景观中除了要种植生态植被,还应引进与生态植被相伴生的植物,以便更好地创造园林植被群落,充分体现园林景观的多样性及统一性。主要在丛植、孤植及群植中体现园林景观的生态种植特点。 (二)园林景观的分散建设 园林景观的生态建设形式具有多样性,既有绿化带形式也有公园形式甚至还有植被护坡形式等。园林景观在城市中大大小小角落以各种姿态呈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如果只是一味的集中在建设公园以及人造景观,那么就会使得公园绿化成为城市的装饰,其作用与价值恐难以实现,最终还会使得生态园林无法改善大环境的污染。因此,生态园林必须要实行分散建设,而园林景观设计必须要正确的处理好园林景观要素间的关系。例如,大小和形状、容量和密度、层序和区位之间的关系等。另外,生态园林景观的布局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并且其建筑空间的疏密必须要大致一致,而人工环境要做到自然,适当的增加些其他的景观,例如利用原有水体建设水体景观,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视觉美。不仅仅可以满足人们的亲水需求还可以增加空气中的湿度以及调节气温,契合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理。除此之外,在生态景观建设的过程中还要不断的增加锻炼的场所,以增强人们的体质,使得整个园林景观成为一个健康的自然生态系统。 (三)园林景观的自然标准 园林景观建设虽然属于人工建设景观,始终是以绿色环保为主要思想,以自然化为主要标准,以此更好地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真正有效地提高居民身体健康水平,为广大居民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对于生态园林建设来说,要营造自然场景,种植较多的花草树木等,进而增加绿地面积,以此更好地将生态规划理念运用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例如,在池塘边可以种植小片竹林或是水杉等,由于竹林和水杉比较适应于当前的自然环境,可以合理地借助竹林或是水杉设计园林景观。 (四)园林景观中的植物种类 植物是每个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的主体部分,其中植物品种的多样化能够有效体现园林景观自然生态环境的特点,更是生态规划理念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论文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论文 摘要舒适的环境是人类生活的追求的主题,建筑区景观之美是居民高层次的需求,通过对建设区景观整体和各要素的合理组建,使其具有完整、和谐、连续、丰富的特点。景观舒适度能潜移默化地更新人的观念、提高人的修养、提升人的品质、培养人的情操,这是创造优美居住景观的更高追求。在当今城市的发展中,景观设计越来越体现出它的重要性,需要设计者具有有强烈的责任感,营造人与土地、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不断探寻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新理念与新方法,是我们设计者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景观设计;生态规划;绿地生态 1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区域性 景观生态设计离不开特定的地域和场所,设计景观的主要任务是特定环境中为人们创造特定功能的舒适协调的环境空间。景观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内涵和过程的景观类型,是聚落形态由分散的地域到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的集镇所代表的地区,是土地利用以粗放型为特征、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人文特征的景观[1]。从地域范围来看,景观泛指城市景观以外的具有人类聚居及其相关行为的景观空间;从构成上来看,景观是由地域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从特征上来看,景观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复合体,具有深远性和宽广性。 景观生态规划是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解决如何合理地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以创造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其根本目标是创造一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优化和美化的生态景观。提高景观的多样性和异质性,建立复合生态经济系统,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2]。景观生态规划的目标体现了要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融技术和自然于一体、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以维持景观生态平衡和人们生理及精神健康,确保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健康、安全、舒适。 2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过程的总则 2.1“以人为核心”的设计原则 环境景观建设,是为当地居民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生态的居住地。作为建设区的主体,人对建设区环境有着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要求。具体有生理的、安全的、交往的、休闲的和审美的要求。环境景观设计首先要了解人的各种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对人的尊重和理解,强调对人的关怀。体现在活动场地的分布、交往空间的设置、户外家具及景观小品的尺度等方面,使他们在交往、休闲、活动、赏景时更加舒适、便捷,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生态、更具亲和力的居住区环境。 2.2 园林景观生态原则 建设区的环境景觀设计,要在尊重、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前提下,尽量不破坏自然景观根据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合理使用建设区基地的原生态山水地形、树木花草、动物、土壤及大自然中的阳光、空气、气候因素等,合理布局、精心设计,创造出接近自然的建设区绿色景观环境。 2.3 经济性原则 经济原则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包括经济可持续、环境可持续、人口可持续发展、资源可持续发展等。合理利用成本、费用和空间。力求使用当地材料,因地制宜。不破坏当地的绿色植物生态系统,根据建设区的环境景观,要在保证各项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造价。既要考虑到环境景观建设的费用,还要兼顾到建成后的管理和运行的费用。在建筑设计中大量采用古典园林手法进行仿木、仿竹的装饰等都是偏离了经济效益原则[3]。 2.4 美观原则

生态景观设计

生态景观设计 【摘要】近些年来国内外大力倡导生态景观的设计理念。本文简要概述了生态景观设计的必要性,总结了生态景观设计中必须遵守的原则,并高度概括了生态景观设计中的重点工作。 【关键词】生态景观设计方法设计原则 前言:近年来,人类越来越能认识到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所以在许多生产活动和一些设计工作都开始与生态理念相结合。我们的景观设计更是一项可以很直观的提现生态理念的工作。生态景观概念很早就已经提出,它一方面是指我们的设计人员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注意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使人、景观和自然三者做到协调发展,并且合理的、有节制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最终构建一个适合人类生存和环境发展的生态景观,而另一方面生态景观也可以是指我们最终设计完成的景观,完全符合生态规律,完整的表现出大自然所固有的景观特点。 1.生态景观设计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对能源的消耗都越来越严重,惨重的后果现在已经慢慢的体现出来,如沙尘暴等现象的增加和资源的短缺。这些严重的后果使得人们逐渐的认识到了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重要性。所以,在这个时代里,生态文化和生态理念被不断的提出,生态在这个时代已经被赋予了及其重要的意义。我们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渐渐的都要贯穿节能和环保的生态思想。 各行各业的生产活动都陆续的与生态的概念相结合,而在我们的景观设计行业当中,也提出了生态景观的概念,生景观设计是具有必要性的。首先,这个时代的大背景下,生态已经成为主流文化,所以就要求我们的景观行业也贯彻生态的思想和文化。在人类的居住环境当中不能缺少相应的景观设计,而在景观的建造于改造当中已经消耗了太多的资源,而且现在还在继续消耗着更多的资源,所以在我们的景观设计就要尽量的减小不必要的消耗。而最近几年由于景观设计技巧和施工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进步,使得我们可以通过巧妙构造方法,合理利用自然环境与资源,实施了生态理念的景观设计,这样就能为保护我们的地球资源和环境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次,就是现今我们景观设计行业的现状也使得提出生态景观设计成为必然。因为,现在生态文化的提倡,使得人们也逐渐把是够符合生态理念作为评价景观好坏的一项重要指标[1],所以,我们的景观设计师在景观的设计中要对于景观的生态理念给予充分的重视。现在在我们现在的景观设计行业中,生态景观的理念成为重中之重,是我们的景观设计人员在设计某一处景观的时候所必须想到,必须贯穿在景观的构造中的一种理念。 2.生态景观设计中必须遵循的一些原则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实例(三个实例)

实例一沧州市景观生态格局规划 一现状景观生态格局分析 1 生态格局概况 通过对1995、2000、2005三个年份TM影像的解译,得到各年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1995-2000年,沧州市城镇规模总体扩张较小,比较显著的是在东部临海地区工矿用地的增加较多,以及在现港城地区出现建设用地;而林地面积有所减少,且区域零散分布;盐碱地得到一定程度的利用和改善,主要是用做一般农田,以及部分用于城镇建设;部分滩涂湿地资源开始出现退化现象。 总体而言,沧州市属于生态良好地区,但由于重度盐碱化等各方面原因,东西部覆被条件存在明显差异,其景观格局有一定的改善空间,主要是中部耕地和草地类型过于集中,降低了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度,属于脆弱生态系统;东部地区虽有南大港、管养场、杨埕等众多湿地资源,而景观格局未成体系。因此,需构建适合沧州市本底条件的生态安全格局。沧州景观生态格局呈现明显的人工化较重、分布较为广泛的态势。在今后的生态格局构建中,开发过程应注重提高质量而非数量;生态建设同样应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有序地扩大数量。 图9 沧州市1995年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 图10 沧州市2000年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 图11 沧州市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土地利用现状将于2006年12月底解译完成)2景观生态指数计算 根据沧州市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和遥感影象图,作了景观格局指数测算,针对本市实际情况选取以下指数进行测算和分析: (一)景观异质性指数 可采用类型图数据,通过斑块的组成和配置来研究。具体选用的指标有: 多样性指数:是指景观元素或生态系统在结构、功能以及随时间变化方面的多样性,它反映了绿地景观类型的丰富度和复杂度。 Shannon多样性指数SDI=-∑[Piln(Pi)],每一斑块类型所占景观总面积的比例乘以其对数,然后求和,取负值; 均匀度指数:该指数反映景观中各斑块在面积上分布的不均匀程度,表明景观各组成成分分配得越均匀。 SEI= SDI/ SDImax =-∑[Piln(Pi)]/ln(n),当SEI趋近于1 时,景观斑块分布的均匀度也趋于最大。 (二)景观单元特征指数 直接反映景观中某一景观类型斑块大小的指标是斑块面积。斑块面积包括斑块总面积、斑块平均面积、最大斑块面积、最小斑块面积、斑块面积极差、斑块面积中值、斑块面积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斑块面积偏态系数、最大斑块指数等。 斑块总面积:是景观中某类景观斑块面积的总和。反映该类景观类型斑块大小的整体水平;斑块平均面积:MPS,反映该类景观类型斑块大小的平均水平; 斑块分离度:表示各类景观斑块个体分布的分离程度; 斑块密度:指各类景观在单位面积上的斑块数; 类型斑块密度:反映某一类景观斑块的分布情况,值越高,该类景观的破碎化程度越大。

现代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与可持续发展浅谈(一)

现代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与可持续发展浅谈(一) 内容摘要现代城市是一个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如何维持并促进其不断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本文旨在通过对现代新的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概念的解释以及对景观规划与生态规划之间关系的比较,阐明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生态规划和可持续发展间的可协调性与一致性。 1.前言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产物,又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极易受到人为的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干扰。近几十年来,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就我国城市目前的环境状况而言,问题十分严峻,在一些城市地区,污染已相当严重,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以环境为体,经济为用,生态为纲,文化为常。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景观设计方法去指导改变城市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市域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建设一类生态高效的产业,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体系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空间环境,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规划方法。 2.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现代城市是一类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在生态过程上是耗竭性的,其最大特点就是人口的高度密集;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全的和开放式的,主要体现在需要其它生态系统的支持(如农业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需要人为的输入大量的能源与物质,同时,城市中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排泄的大量废物,也不能完全在本系统内分解,还需要其他生态系统(如农田、海洋等)中处理消化。 城市在自然界占有很小的一部分空间,却集中了大量的人口、交通和信息流,建立了大量的人工设施,并生产破坏城市环境的污染物质,改变了原来的生态平衡,造成城市物理环境的变化,如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土壤板结等。城市生态系统中,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不断影响着人类自身,他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形态,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同时,其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引发公害。 3.城市景观与空间设计的特点 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它包含有大量的物质构成因素和若干子系统,是人类活动的物质载体。城市景观与空间形态是人们的主观意愿的物化表现,凝聚着人类的智慧、情感、想象力和理想的追求。城市景观空间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人的主观意愿引导着城市景观与空间的建成,并对已存环境施加影响力;城市景观与空间向人们传递着无限的信息,支持人们的活动,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 城市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城市景观与空间形态的演化受到“空间”和“时间”两个向度的影响,即在任何一个时间片段,人们都可以获得创造城市景观与空间的各种物质要素;同样,任何一个正在营造的城市景观环境又不得不考虑时间的意义:“过去时”的历史延续,“现在时”的应用意义和“未来时”的理想追求。城市景观的本质是人们主观意愿的一种物质表达,反映了人们不同时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正确合理的城市景观设计规划理念本质上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并不矛盾,反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4.现代城市景观与生态规划的关系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它的主题是地理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它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已经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

景观生态规划课件

景观生态规划课件 1.景观生态原理 1、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概念: (1)广义概念: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即将广泛意义上的生态学原理,包括生物生态学、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等各方面的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及知识作为景观规划的基础。 在这个意义上的景观生态规划,实际上是景观的生态规划,其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在19世纪下半叶,苏格兰植物学家和规划师PATRICK GEDDES(1854—1932)的“先调查后规划”和美国景观之父OLMSTED及ELIOT等在城市与区域绿地系统和自然保护系统的规划。直到20世纪60年代MCHARG的《设计结合自然》的景观规划途径,当然也包括80年代迅速崛起的景观学在规划中的应用。 (2)狭义概念:基于景观生态学的规划,也就是基于景观生态学关于景观格局和空间过程(水平过程或流)的关系原理的规划。

早在1939年德国地理学家就提出景观生态的概念,经过80年代到90年代很多专家学者的工作,被美国、欧洲等地主广泛接受。从此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较新的交叉学科,其在景观和土地的评价、规划、管理、保护和恢复中日益被认识和重视。 2.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发展历程 2.1孕育期(十九世纪下半叶-1960以前) 主要发展的概念:自然系统的思想、生态概念、开放空间系统等 ·1865年,GEORGE PERKINS MARSH的《人与自然》,首次用科学的观点提出了快速的土地的开发利用给自然系统带来的影响,从而告诫城市和土地规划师应谨慎对待自然系统。 ·FREDERICK LAW OLMSTED(1822-1903),美国景观规划设计师之父。1866年BROOKLYN公园提出景观系统。1881年波士顿绿地系统。 ·PATRICK GEDDES(1854-1932),提出科学的景观调查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