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梁启超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及形成

梁启超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及形成

梁启超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及形成

内容提要:

新课程尤其强调文明史观,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角度探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在讲授中国近代史过程中,“民族”、“民族主义”这两个概念无处不在,我最初讲课时常常将其忽视,认为这么简单的概念,还用解释吗?但实际上,一直到高三复习阶段,依然有同学在与“民族”有关的问题上出现理解上的困难。比如:什么是“民族英雄”?什么是“民族资本主义”?怎么理解孙中山的“民族革命”?

针对于此,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蓬勃兴起,涌现出一批伟大的民族主义者,而梁启超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不仅将“民族”一词首先引入我国,较早地将西方关于“民族”、“民族主义”的界说引进思想界,而且将引进传播与创新相结合,赋予“民族”、“民族主义”更科学的理性精神,更具东方特色。针对民族危难加深的严峻现实,他率先提出合汉、满、蒙、回、苗、藏组成一个大民族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中国近代关于民族理论问题的开山之作,对中国民族研究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近代中国面临着满汉之间和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两种民族矛盾,本文围绕梁启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对其民族思想的发展过程作一简单梳理,着重对其产生的背景原因进行分析,藉以反映我国近代民族思想的发展状况,帮助我们加深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

关键词:梁启超民族民族主义

正文:

一、关于民族与民族主义的概念

广义的“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共同体。他最一般的特征,是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生活方式(即有共同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等具体形式)和共同的民族意识、民族情感的人们共同体。而共同的民族意识,民族情感,则是

最主要的特征。①

近代民族不同于以前诸民族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民族的经济市场和经济中心,资产阶级是这种民族经济市场的主角,因此近代民族的形成是同商品经济的普遍发展,统一的国内市场形成并参与世界市场角逐联系在一起的。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也是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逐渐兴起的。

所谓“近代民族主义”,是资本主义市场形成后资产阶级的典型意识形态,是指一个民族中的各分子对本民族的一种体认。具体言之,它是热爱并忠诚本民族的感情和意识,是关于如何处理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利益问题的思想或理论,具有团结本民族绝大多数成员发展本民族利益,抵御外族侵略,捍卫民族之国家主权的强大凝聚力。主要包括民族独立、国家主权、世界竞争。其突出标志是对构成国家要素的国民的重视,以及超越地域、血缘、文化的束缚,强调以国家疆域为界限的大民族主义。这与中国数千年来形成的传统民族主义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中国近代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正处在中国社会面临重大变革,近代民族主义在中国逐步兴起的时代,他们为中国近代民族思想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梁启超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

二、萌芽阶段——戊戌政变前梁启超的民族思想

梁启超于儒家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基础。这使他逐渐形成了传统的民族思想。在万木草堂求学期间,梁启超的知识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再拘泥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范围,把眼光转向了整个世界的发展变化,为其日后思想的进一步开放迈出了第一步。

甲午战败,康梁师徒借此机会在北京组织十八省千余举人,联名“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自强变法的主张,这不仅是维新变法思想从兴起到走向高涨的里程碑,同时也是近代民族主体意识开始萌芽的标志。

从1895到1897年,梁启超一直希望清政府能实行变法,并满怀热情地奔走疾呼。结果强学会被查封,《中外纪文》被禁,在《时务报》也不能自由发表言论,这与梁启超当初的热情形成极大的反差,促使他转而关注中国落后的内因,认为满族的统治是重要原因,对清政府失去信心。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帝国主义各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的危机再一次加深。由于前一阶段活动屡遭打击,梁启超认为清廷已无药可救,将宗旨定为“急进法”,“以彻底改革,洞开民智,以种族革命为本位”②。梁启超在时务学堂的言论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震动,甚至“新旧之哄起于湘而波动于京师”③总体看来,在这一时期,梁启超对近代民族主义还没有明确地认识,更多地受传统“夷夏之辨”思想的影响,只是把“夷”变成了西方列强,把清政府统治的中国视为华夏民族的代表,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变法强国以抵御西方蛮族的入侵。当这种简单的爱国思想遭到打击时,(便激发了他思想深处的传统民族主义思想中的反满意识)狭隘的民族主义便又回到了种族主义的立场,在批判封建专制政府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满思想。这一过程与孙中山等革命派极为相似。但是,因为梁启超始终把抵御外国的

①刘振中/中国民族关系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转引自杨*/民族学概论189页节录

②狄记《任公先生事略》年谱88页

③梁启超《时务学堂札记残卷序》,年谱84页

侵略视为首要问题,希望借助国家力量实现民族的强盛,所以在变法出现希望的曙光时,便放弃了反满的主张,积极参加到戊戌变法的运动中。

梁启超把外患放在首位,但他并没有完全忽视满汉之间的矛盾。他指出“今之言变法者,其弊有二,:……其二,则以为黄种之人,无一可语,委心异族,有终焉之志。”①可见他对当时满族的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政策已有清醒的认识,并且认识到这种民族政策严重制约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因此他试图通过皇帝自上而下地实现“平满汉之界”,而且把这一条作为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②因此认为他对满汉矛盾完全否认是不正确的。

三、发展阶段——从戊戌政变到游历美洲前的民族思想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康梁等先后逃忘到日本,开始了十四年的流亡生活。

1898——1903年,是梁启超思想最为活跃,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时期,他所关注的焦点正是中国的民族主义问题。在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逐渐走向了成熟。

这一时期梁启超对民族问题的思考更为深入系统,是他由传统的民族主义向近代民族思想转化的重要阶段。其变化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满汉之间民族矛盾认识更为清楚,深刻揭露了满汉矛盾。梁启超指出,中国自康熙以后日益腐败,“至今日为世界第一病国,则以当时困于满汉之界限之见,急于为满州朝廷谋利益而未为中国国民谋进步也”。③梁启超将满清政府的民族歧视政策的分析可谓十分客观,而且合情合理。由此可见他对满汉矛盾已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梁启超“倡革命排满共和之论”,《清议报》“明目张胆以攻击政府”,号召讨满。直到1902年5月在给康有为的一封信中,他仍然坚持“今日民族主义最发达之时代,非有此精神,决不能立国,……而所以唤起民族精神者,是不得不攻满洲。日本以讨幕为最适宜之主义,中国以讨满为最适宜之主义,弟子所见谓无以异此者”。④

但梁启超此时已不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他攻击的主要对象是当政的满清贵族,而非所有的满族人民,这也正是他在1903年与革命派分道扬镳的根源。

2、对近代民族主义思想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逐渐摆脱了中国传统民族主义思想的束缚。

1901年10月的《清议报》发表了梁启超的《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这是他提出民族主义的最早的文字。文章中他对西方近代民族主义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并结合当时中国的情况,进行了颇为深入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从欧美各国发展的历史中,梁启超深切感受到民族主义的重要性。“自十六世纪以来,欧洲所以发达,世界所以进步,皆由民族主义所磅礴冲击而成”,“今日欧洲之世界,一草一木,何莫非食民族主义之赐”。他盛赞民族主义为“世界最光明,最正大、公平之主义也”。⑤

①梁启超《变法通议》《梁启超选集》第12页

②梁启超《变法通议》,合集/文集之一/80

③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1901 文集之五

④《梁启超年谱长编》第286页

⑤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选集184-191

1902年梁启超发表了著名的《新民说》,第一次对民族主义作了概念铨释。他说,民族主义是“各地同种族,同言语,同宗教,同习俗之人,相视如同胞,务独立自治,组织完备之政府,以谋公益而御他族是也”。①可见它的民族主义关已经突破了传统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束缚,主张国内各民族平等相处,建立民族国家,共同抵御外族的近代民族主义思想。

3、如何实现民族主义以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在这个途径问题上梁启超也发生了180度的转变,从由上而下变为由下而上。

政变以前,梁启超一直将希望寄托在清政府,包括张之洞、李鸿章、陈宝箴以及主张变法的光绪皇帝。1899年2月,梁启超发表了《爱国论》,阐述民与国的关系。他说在欧洲,国民以国为己之国,以国权为己之权;而中国人“以国为君相之国,其事其权,其荣其耻,皆视为度外之事”,他认为,国政就是“民自治其事”,“民权兴,则国权立”②。不久,他进一步指出,“应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他把近代各国之间的竞争归结为“国民竞争”,呼吁“以国民之力,抵他人国民竞争之来侵略”,③这标志着梁启超自下而上实现民族主义理论的确立。

梁启超进一步对如何实现自下而上促进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进行了思考,形成了以民权思想为政治理论基础的“新民理论”。在洋洋十万余言的《新民说》中,他列举了“我之所未及”的十六个方面,主要有公德、国家思想、进取冒险精神、权力思想、自由、自治、自尊、合群、毅力、义务思想等。④他认为只要照此做下去,提高中国人的个人素质,就可以实现民族主义的目标。

对构成国家要素的国民的重视,是近代民族主义的突出标志。梁启超“新民思想”体现了他逐渐向近代的民族思想过渡的趋向。

四、民族思想的最终确立——1903游美以后

1903年是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最终确立的一年。这一年,中国的思想界发生了标志性的转变。在留日学生和革命党人的推动下,排满思潮迅速兴起,成为时代的主流。而梁启超对国际、国内社会的变化进行冷静地分析后,结合在美洲考察的体会,合进一步的学习,再次放弃了反满的口号,“不复言种族革命”,进而提出了明确的“大民族主义”。

1903年2月到12月,梁启超游历美洲,这期间他考察了美国和加拿大两国的政治、历史和社会状况,发表了《论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在文中,梁启超在介绍伯伦知理国家主义思想的同时,结合中国的现状,阐述了他对民族主义的理解,从而最终确立了近代民族主义思想。

在此之前,民族和国家对梁启超来说几乎是同一个东西,在他的文章里似乎可以彼此替换使用。中国要建立的新的国家必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他认为中国从传统上就是由汉、满、蒙、回、藏等多民族组成的,而且在各民族融和的过程中,各民族的先进成分互相交流、吸收,从而推动华夏文明的不断发展壮大。此他提出“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大民族主义”是指“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他认为

①梁启超《新民说》

②《爱国论》文集之三69-73页

③梁启超《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势及中国前途》文集之四60页。

④梁启超《新民说》,专集之三。

在当前的中国应提倡“大民族主义”,合全国之力建立统一的国家。主张以国家之力抗拒外族,而不应在国内宣扬狭隘的种族主义斗争。①

“大民族主义”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梁启超终于冲出了中国传统民族主义观念的束缚,确立了以“民族国家”为中心,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为基调的近代民族主义观念,成为一个清醒的民族主义者。

小结

民族主义思想是近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内容,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在中国近代史上非常有代表性。他不同于康有为,虽然认识到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但却因此而一味否认满汉矛盾;也不同于孙中山、章太炎等,为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而过分夸大满汉之间的矛盾,甚至不惜违背历史事实,虽然起到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加革命的作用,却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团结不利。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也提出了“五族共和”,但要比梁启超晚了近十年。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中,从产生、发展到最终确立,围绕反满问题发生了多次反复,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原因,充分体现了其民族思想逐渐走向成熟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发现,在其起伏跌宕的多变生涯中,自有其少变与不变在,其中爱国诚心正是其万变所系之宗,梁启超民族思想变化的根源正是由于他那颗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

①梁启超《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政治学说》,《文集》之十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