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浅谈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浅谈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浅谈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浅谈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摘要]教育救国思想和子女教育理念是梁启超教育思想的两大组成部分。在教育救国方面:梁启超否定旧的教育制度,提倡变革科举制度;提出设立师范教育;较早关注妇女权利;阐述幼儿教育重要性。在子女教育方面:他重视兴趣对学习的影响;引导孩子正确学习;培养孩子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孩子树立社会责任观念。其教育救国思想对近代中国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子女教育观念亦可为我们提供借鉴。

[关键词]梁启超;教育思想;教育救国;子女教育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着名的政治活动家,学术文化史专家,同时又是一位思想家。尤其是其教育思想,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理论体系,对近代中国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其着作《变法通议》和《梁启超家书》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对梁启超的教育思想进行阐释。

一、教育救国思想

在长期的实践中,梁启超逐渐认识到教育在国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变法通议》的《学

校总论》、《论科举》、《论师范》、《论女学》、《论幼学》等篇章中,教育救国思想凸显。

(一)否定旧的教育制度,提倡变革科举制度

《学校总论》中,他指出政府将诗赋等作为学堂教授的内容,压抑了人民的思想,学校无法培养大量有真才实学的人。同时分析了兴办学校的重要性:“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1](P40)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教育,要开民智。对士、农、工、商、兵各阶层广设学校,进行职业教育。同时谈到了教育经费的问题,要在教育上投入资金。《论科举》中,他认为变科举是兴学校的前提:“故欲兴学校,养人才,以强中国,惟变科举为第一义。”[1](P60)

(二)提出设立师范教育

他这样论述教师的重要性:“故夫师也者,学子之根核也。师道不立,而欲学术之能善,是犹种稂莠而求稻苗,未有能获者也。”[1](P81-P82)那么师范学校怎样发展呢他认为可以让师范学堂学生担任小学堂教师,用小学堂教学的效果检验师范学堂教学效果。他的这种提倡不仅有利于提高师范学堂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而且有利于提高我国教育的整体水平。

(三)较早关注妇女权利

他认为外国强大的原因之一就是重视女子教育,《论女学》中他谈到:“居今日之中国,而与人言妇学,闻者必曰:天下之事其更急于是者,不知凡几百举未兴,而汲汲论此,非知本之言也。然吾推及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请备陈其义以告天下。”[1](P87)他关注妇女的受教育权利,是时代的先声。

(四)阐述幼儿教育重要性

《论幼学》中谈到:“人生百年,立于幼学。”[1](P100)虽言简意赅,却道出了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他也赞美了西方国家教育儿童的方法。他的重视儿童教育的思想在今天仍有讨论和借鉴意义。

梁启超教育救国的思想,起到了警醒世人的作用:他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引起了爱国人士对教育的反思,加速了科举制度的废除;他的师范教育的思想,为师范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国家教育的发展;他关注妇女权利顺应了女权运动兴起的世界潮流,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迈出了一大步;儿童教育思想提醒人们关心和重视儿童教育,为国家发展做出了长远的打算。

二、子女教育理念

梁启超的子女们个个成才,各有所长,“一门三院士”是梁启超教子有方的有力证明。作为沟通梁启超

和子女们心灵的桥梁的家书是梁启超教育思想的主要载体。梁启超家书的内容涉及一般家庭事务,但更多的是孩子们读书、生活、选择事业等问题。从这些感情充沛、娓娓动听的家书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子女教育理念。

(一)重视兴趣对学习的影响

当梁启超得知女儿对生物学没有兴趣时,立即写信给她。信中这样说:“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你应该自己体察作主……我很怕因为我的话扰乱了你治学线路,所以赶紧寄这封信。”[2](前言,P11)梁思庄看了父亲的来信后,坚持自己兴趣爱好,改学图书馆学,考入哥伦比亚大学,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图书馆学专家。

(二)引导孩子正确学习

强调注意学习的方法:“凡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2](P493)做学问的态度要认真、踏实:“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2](P356)他也提醒孩子们注意学术的专和精,知识的广与博,1921年在给梁思顺的信中说到:“尝告彼‘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彼宜从实际上日用饮食求学问,非专恃书本也。”[2](P294)

(三)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在困苦中不消沉,在逆境中要向上。他告诫子女困境不可避免:“人之生也,与忧患惧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2](P384)同时他强调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困境也可以有积极作用:“处忧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奋,志气强立。”[2](P218)(四)树立社会责任观念

1919年他在给思顺的信中写道:“人生在世,常要思报社会之恩,因自己地位做得一分是一分,便人人都有事可做了。[2](P281)“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2](P333)梁启超号任公,任:即责任,公,即男子,任公之意就是对国家有责任的男子,我们可以体会出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的产生虽然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但不可否认,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之大。面对这样一笔精神财富,我们应该结合当今实际条件,取其精华,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启超着,何光宇评注.变法通议[M].北京:华夏出版社,.

[2]张品兴编.梁启超家书[M].北京:中国文联出

版社,.

作者简介:尚越(1992―),女,河南偃师人,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浅谈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浅谈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摘要:梁启超是中国近代颇有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一代学术宗师,但很少有人把他当做一位教育家来研究。从戊戌变法时期到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先后发表了《变法通议》、《倡设女学堂启》、《教育政策私议》、《论教育当定宗旨》、《教育与政治》等十几篇教育论文,在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许多方面均有论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主张。其晚年又先后在南开大学、清华研究院等多所大学任教和讲学,参与教育实践,因此对近代教育体制、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实践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说他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也不为过。本文从两个方面对梁启超的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和探讨,以就教于史学界同人。 关键词:近代教育; 国民教育; 教育思想. 一、教育之宗旨 梁启超一直强调教育应该有正确的目的。可以说,他是第一位写出教育重要性的教育家。在他的“关于教育的永恒原则”中,文章第一次提出教育必须有目的,他认为人与动物、植物、文明与野蛮最大的区别在于自觉而有目的性的活动。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和复杂的人类活动,它不能没有目的,必须是正确的。他认为任何事物如果没有目的都是可以接受的,而教育也是有目的的[1]。 梁启超在批判传统教育和外交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目标,并随着时事的变化不断完善教育使命。 在1898年的改革时期,梁启超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中国和西方的政治人才。他呼吁以政治科学为基础学习西方。他认为过去的“在中国西部,皮毛,只有运行时间的技能,以及法律的管理,所以方言、数学、制造、武器都是建立起来的,而宫廷的政治是腐烂的。”于是他总结道:“今天的学校,当涉及到政治时,这就是艺术的教义。”因为政治更容易学,也更难学;政治的使用范围更广,艺术的使用也更狭窄。为了使他的州政府不能够做艺术,行政人员,振兴艺术,直耳!……它不是政府的权力让它公开,但是统治者不知道如何使用它,它将永远被其他人使用。 梁启超是教育的目标是“以学为根本”的结论,其主要原因是他认为富裕的西方国家和日本在这方面,他说:“泰西州,第一个重量级的政治学院,也是它的学习。基于公理公法,古希腊和罗马的古代历史被用来作为建国的第一正义。日本的法学院是第一个,而日本的学校在政治上是最重要的。就日本而言,日本的情况是众所周知的,而且也不是十年就能完全改变的。 在学习如何学习的过程中,梁启超在《南方隐藏历史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以“形象”为校本,以《公法公理》为补充,以校核世界;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历史,为了使古代人民统治世界;要利用当前形势,寻求当今世界的治理是很重要的。这样,学者们就知道了当今的制度。他是复古的,他是古老的。古人的系统,今天认为是好的,今天不太好。什么是可行的在今天是不可行的。

梁启超教育思想研究论述

近三十年来梁启超教育思想研究概述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他在匡国济世上施展雄才大略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对子女的言传身教。其渊博的学识和健康向上的思想也润泽在子女身上,不仅悉心培育出了三个院士,还缔造出满门才俊的又一个传奇。 不仅如此,这与梁启超先生对近代的教育也有十分独到的见解,并且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他不仅提出了许多科学的理论,而且付出了许多的努力,为我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所以,近十年来学术界对于梁启超的教育思想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下面,笔者就针对学术界对梁启超教育思想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 一、梁启超的儿童教育观 对于梁启超的儿童教育观的研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可谓颇丰。有许多学者曾经就梁启超的儿童教育观做了很深入的研究与思考。如谢毓洁的《梁启超的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①、刘先飞的《少年新国民:论梁启超的儿童观》②都对梁启超的儿童教育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讨论。以谢毓洁的《梁启超的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一文为例,作者在文中描写了梁启超对于儿童教育的方法及加强对儿童教育的原因,作者在文中认为:梁启超之所以会对儿童的教育如此关心,是因为他认为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原因就是国民没有普及文字阅读,而在先进的西方国家,国民文字阅读的普及率远远要高于中国。 同时,梁启超十分重视女性对儿童教育的作用和影响。他认为妇女的知识水平和素养直接影响到儿童蒙养的效果,而蒙养则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未来与发展。而《少年新国民:论梁启超的儿童观》的作者刘先飞则认为梁启超认为要提高儿童蒙养的质量与水平,就必须要改编蒙学之书,并且指出梁启超极力推崇少儿歌谣,在梁启超的心目中,音乐、诗歌是改造国民品质的重要手段,歌谣可以用来塑造刚健雄壮的国民气质。于是,歌谣作为儿童教育的手段而被梁启超所选中。 梁启超强调要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反对对儿童施加暴力,认为那样不仅对儿童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而且是对儿童人格的不尊重。谢毓洁的《梁启超 ①谢毓洁,《梁启超的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②刘先飞,《少年新国民:论梁启超的儿童观》,《学术探索》,2011年06期

浅谈教师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浅谈教师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单位:鄌郚镇漳河小学 姓名:寇豆豆 2015年11月5日

摘要:我们应该始终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正在成长发展的的鲜活生命体,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灵动地运用评价策略,通过评价理念的准确把握,评价内容的明晰融通,评价方式的灵活选择,评价语的灵活运用,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总体发展,使学生成为充满活力、具有健全人格和鲜明个性、富有创造智慧的人。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有一份独特的力量,学生期待着老师中肯的评价。让个性化的教学评价如种子般播进学生的心田,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慢慢生根发芽,开出自信的花朵,结出成功的果实,绽放生命的光辉。 关键词:主体性;全面发展;因材施教; 浅谈教师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从第一个工作日开始,作为一名新任小学教师就要全面承担对其学生进行教学的责任,履行与多年教龄的老教师们同样的职责。这些工作任务不是为了使其逐渐提高技能和知识而循序渐进地增加的,新任教师是一边全面履行教学职责一边学习提高同时,我们应该遵循“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重视学习”的基本理念。 小学教育是人生接受正规教育的初期阶段,是每一个社会成员为获得生存和发展而必须接受的最低限度的教育。就其对象而言,是面向全体儿童;就其目标而言,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就其内容而言,是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初级阶段和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石,具有“基础性”的特点。 小学教师作为一种专业性职业,由于其服务对象和工作方式不同于中学教师和大学教师,具有自身的专业特性。 从服务对象看,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低,独立自主性较差,在他们进入小学后,会把对父母的依恋迁移到教师身上,对教师形成强烈的依赖感。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这就要求小学教师确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人才观,用自己的高尚品德熏陶学生。 从工作方式看,更强调技艺性。小学教育以综合课程为主。我国《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指出:“适应小学综合性教学的要求,了解多学科知识。”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使用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语言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小学生体验学习乐趣,保护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小学生的广泛兴趣、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根据小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活动;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结合小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小学生主体性,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一与式等教学方式;鉴别小学生行为和思想动向,用科学的方法防止和有效矫正不良行为;妥善应对突发事件。”小学教师应该知道不同年龄的学生适合学习什么,采用什么方法和步骤进行。 乌申斯基曾说过:“在教学中,一切都应该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因而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的个性这个活的源泉流露出来。”小学教师由于各自的基础不同,经历不一,个性也存在着差别,在教育教学、班级管理、人际交往方面表现不一。对自己是一种资源,对别人,甚至小学初任教师群体也是一种资源。尊重不同的个性,充分利用这种差异,进行资源优化、整合,做到优势互补,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就是一种提高。 小学教师不仅在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而且在学生的未来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因为教师作为文化知识占有者、传授者的角色逐渐淡化,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帮助学生自主发现、组织和管理自己的知识体系,师生

对梁启超的印象与看法

对梁启超的印象与看法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读着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惊心动魄而又美丽的晚清中国,好像看到了千千万万个朝气蓬勃可谓是经历丰富,充满传奇。 晚清的中国是一个动荡的中国,同时又是一个剧变的中国,梁启超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不好说他生不逢时,亦不好说他生逢其时。我认为的少年正向我走来…… 在中国近代社会,梁启超是一个不得不说的人物。他从广东新会一直走到北京,从公车上书到护国运动,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都有他的身影。从最早将西方的民权、民主、自由思想系统地介绍到中国,到晚年讲学著书,梁启超的一生梁启超能够成为一个时代的风向标,恰恰是由于这个时代需要像他这样的人物出现,历史从来都是残酷的,它不容你有任何选择,便裹挟着滚滚的洪流匆匆而过。无论是时势造英雄,抑或英雄造时势,历史人物从来都走在时代的最前沿,他们摇旗呐鼓,挥斥方遒,指点江山,历史的进程就在他们的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发生改变。梁启超就是这样一个人物,青年时代协助其老师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谁能想到这次考生的聚会,竟引发了后来的百日维新,从此维新派从幕后走到台前,登上了历史舞台。 历史事件的发生是偶然还是必然?这很难说得清楚。历史上,陈胜吴广起义,就是缘于一次偶然的小事:陈胜、吴广等数百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大泽乡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情急之下,只好发动兵变。但细细思量,在这起事件的背后,其实事件的发生是必然的。秦国的残暴统治必然导致人民的不满,这次起义迅速得到各地的响应,反秦起义如星火燎原。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在中国近代的历史上,事件一个接着一个的发生:戊戌运动、勤王之役、辛亥革命、倒袁运动、护国运动……这些事件的发生并不是单纯发生的,而是一个事件一个事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在历史的洪流中,梁启超无法置身事外,他积极投身于历史潮流之中。梁启超学贯中西,他想用自己的方法为中国探索出一条富强、民主、自由之路,他不遗余力的做着启发民智的工作,并在文学界引发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这一系列的行为对于改变当时的文学风气大有裨益。 纵观梁启超的一生,在政治上总体上是失败的,这可能是由于当时中国严酷的政治环境,也可能因为他被人诟病的“善变”;学问上,他的著述对后来的学术研究,作出的贡献是极大的。

梁启超教子有方

(梁启超画像,来自网络) 梁启超教子有方 梁启超共有九个孩子,个个出类拔萃,其中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三人为院士。梁启超教子有方,概括起来,有三个突出特色: 一是给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梁家子女都受到了很好的学校教育,梁思顺毕业于日本女子师范学校;梁思成先就读于清华学校,后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硕士学位;梁思永先就读于清华学校,后往哈佛大学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梁思忠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陆军学校和西点军校;梁思庄先留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后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梁思达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系;梁思懿,先入燕京大学学医,后又往美国南加州大学学习;梁思宁,先入南开大学学习,后因日本侵华,参军抗日;梁思礼先入美国普度大学,获学士学位,后就读于辛辛那提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

为弥补孩子们国学根底不够的不足,梁启超在家中开设国学训练班,还经常给子女购买图书和各种学习用品。1912年流亡日本多年刚刚回国的梁启超,就为远在加拿大的大女儿梁思顺买《东坡集》《韩柳合集》等。为使二儿子梁思永在考古学研究上有所进步,梁启超亲自为他联系自费参加著名考古学家李济在山西的考古发掘,甚至还和瑞典考古学家斯文赫定联系,让梁思永自费参加其在西北的考古活动。为了让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建筑学上大展宏图,他特意花巨资安排他们到欧洲度蜜月,细心考察欧洲建筑艺术。 二是给子女传输科学的人生理念。作为思想理论家的梁启超,总是从哲理的高度,把人生的一些基本理念,用通俗直白的语言告诉孩子们,希望他们少走弯路。将这些论述概括起来,精华的东西是:做人应该尽兴、理智、随缘。 所谓尽兴,就是将兴趣和能力发挥到极致。梁启超视兴趣为幸福的源泉,成功的基石。他时常教诲子女对生活、对事业要有广泛而浓厚的兴趣,还特别强调支持兴趣持久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希望,希望是成功的阶梯,他一再告诫子女们要对生活充满希望,万万不可悲观。他在家信中说:“我以为一个人什么病都可以医,唯有…悲观病?最不可医,悲观是腐蚀人心的最大毒菌。”梁启超总是告诉子女们要时刻明白自己的性格和能力,不要好高骛远,只要将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了,就应该心满意足。他说:“要各人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人才经济莫过于此。” 所谓理智,就是用理性约束感性。他告诉子女任何时候都要头脑清醒,用自己的智慧去理性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在给孩子们的信中,他说:“青年为感情冲动,不能节制,任意决破礼防的罗网,其实乃是自投苦恼的罗网,真是可痛,真是可怜。”梁启超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处理感情问题上,一定要以理智超越情感,发乎情止乎礼,不可随心所欲。即使是交友,梁启超也希望子女们要理智,他告诫二女儿思庄说:“庄庄多走些地方,多认识一些朋友,性格格外活泼些,甚好甚好,但择交是最要紧的事,宜慎重留意,不可和轻浮的人多亲近。” 所谓随缘,就是对得失顺其自然。梁启超的基本思路是:遇到失败或挫折首先要平静地接受,任其自然;其次要看作是磨练自己的机会,妥善寻求解决的办

浅谈教学方法与技巧

浅谈教学方法与技巧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门教育人、塑造人灵魂的艺术,对教学艺术的不断追求可以说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有人说,一个成熟的教师,就是一个艺术家。他从事于教学,犹如琴师从事于操练一样。他和缓地触动人类思想感情上的琴弦,刺激之,安慰之,兴奋之,鼓励之。然而,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必须研究并掌握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才行。 教学方法是指师生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教学技巧是指教师巧妙或熟练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 《孟子集注》中讲:“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意思是说,再好的教师,再好的学生,再好的教材,如果不采取好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也难以达到教学目的。有经验的教师常讲:“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这是说做教师的必须要有足够的知识。然而,人们在评论某些教师的教学效果时又有这样的说法:“该教师知识渊博,可就是茶壶里饺子——倒不出来。”这说明,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博深的知识,还必须熟练地、恰当地运用和掌握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传授科学知识,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和完成教学任务。现将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作以介绍,以求和大家共勉。 一、生动活泼的讲授法(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讲授法是教学中应用时间最长,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几乎所有其他的教学方法在运用时都必须与讲授法相配合,才能顺利地进行和发挥应有的功能。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讲授法都是学校教学中既经济又可靠,而且最为常用的一种有效方法。 讲授法的优点是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节省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缺点是,在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少,容易产生依赖思想,容易形成教师满堂灌的僵死局面。在实际的教学中,讲授法又可以表现为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不同

浅谈梁启超的新史学

浅论梁启超的新史学 【摘要】:20世纪初,西方列强加紧灭亡中国的步伐,社会危机不断加深。“个人是时代的产儿,思想是现实的反映”。伟大的思想家梁启超也不例外。梁启超在西学影响下,本着经世致用的根本宗旨,宣传进化论,批判旧史学,对传统史学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倡导“新史学”并以“新史学”理论和方法促进中国史学的变革。“新史学”所论述的史学问题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在世界史学史上完全有理由占有一席之地。像新史学这样对中国史学影响至广至深,在中国史学史上是不多见的。新史学虽有一些片面性影响,但其所倡导的史学贵在创新、良史当看重哲学、史学对于民族命运至关重要等论点,至今仍有深远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梁启超新史学四病二弊民史影响 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新史学》一文。梁启超纵观中外社会历史的进步和现状,联系中外社会历史的进程和现状,联系中外史学之差异,乃大声疾呼:“呜呼,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新史学》之著,吾岂好异哉,吾不得已也。”文章主旨在于批判"旧史学",倡导”新史学”,而其根本目的则在于“提倡民族主义,使我四万万同胞强力于此优胜略败之世界。”梁启超作为一个改良主语者,在他那个时代,经历了太多太多的历史:甲午中日战争,中日马关条约,戊戌变法失败,八国联军侵华失败等等。在民族危难,国人哀婉之际,,那些站在历史潮流前头、面对民族危机的人们,都在选择民族自强之途。梁启超的新史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面世的。 一新史学的历史影响 新史学对20世纪的中国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从古代史学向近现代史学转变的过程中,新史学占有重要地位。五四时期的史学,正是沿着20世纪出的思想主张,与梁启超提出“除心奴”以求真自由的观念以及新民智、新民德的新民理想,有一定的前后继承关系。五四以后兴起的疑古史学,主要是对中国旧史学较为深层次的批判,受新史学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比较新史学和旧史学可以得出几点认识:(1)在内容上,旧史学多偏于政治方面。质言之,就是旧史学眼光,注重朝廷一方面,新史学则注重全部民生。观察点不同,而其作用自迥异也。(2)在历史观上,旧史学主张循环说,新史学则主张进化说。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者,是教人了解现代社会之所以为如此现象,绝不是一朝一夕之故,是由百千万年进化而成。因为要认识现代社会,所以非研究现代历史不为功。研究过去,应用现在,所以期未来之效果。(3)在时间上,旧史学眼光往往局限于有史时代,以及有史时代中某个时期。新史学眼光,是向有史以前时代去推求,而步步向以后时代去推究。故新史学不能单恃书本,必须借助语言学文字学,而于考古学、人类学尤为且要。(4)在空间上,旧史学眼光往往局限于一部,新史学眼光则扩充范围及全部。旧史学所研究之空间范围小,新史学所研究之范围大。(5)在历史的构成上,旧史学以特殊史迹为个人所造成,新史学谓一切史迹,为人类公共合作而成。(6)在价值论上,旧史学往往囿于成见,偏于一种目的,不能恪尽天职。新史学家居于科学地位,不偏不倚,以阐明正义公道,期人类共趋于太平之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梁启超的教育改革思想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康有为的弟子,也是康有为从事变法维新活动的主要骨干和助手。1897年与他人在长沙创办时务学堂,并任中文总教习,这所学堂以培养知识广博的变法人才为目的,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普通学传授经学、诸子学和公理学、中外史治格算之粗浅者,专门学从入学后第七个月开始学习,从公法学、格算学和掌故学三个门类中任选一门。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也坚持保皇立场。但民国成立后他在政治上不再追随康有为,晚年主要从事学术活动。梁启超是近代学术最为渊博的学者之一,著述多达七百余万言,重要的有《饮冰室文集》、《清代学术概论》、《先秦政治思想史》等。 ㈠论培养新式国民 梁启超也像他的老师康有为一样,强调变法是使国家富强的关键,而改良教育又是变法的关键。他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由“力”而趋于“智”,所以他指出:“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针对封建时代只注重培养少数治国精英,对民众则只讲道德教化,乃至实行愚民政策。梁启超提出“开民智”,即普遍提高民众素质,其意义不仅是促进国家富强,而且能促进社会进步。他指出民权来源于民智“昔者欲抑民权,必以塞民智为第一义;今曰欲兴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开民智可以说是由专制走向民主的必备条件。开民智的基本途径自然是兴办教育。他说:“欲求新政,必兴学校,可谓知本矣。” 基于这一思路,梁启超指出:“教育之意义,在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使结团体,以自立竞存于列国之间,不徒为一人之才与智也。”他认为传统教育最大缺点是培养的人缺乏国家观念、公共观念和自治观念,只求个人完善,或者就想升官发财,奴性、作伪、自私、怯懦、麻木是人们的通病。他要求培养的新式国民,应具有独立的人格,权利义务并重的思想,有知识、道德和才干,既能自主、自立,又有团体协作精神。这些主张已显然具有反封建的色彩。 ㈡论变科举、兴学校 梁启超对八股文取士的科举制度也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将八股文取士视为中国锢塞文明之一大根源,结果是“愚其士人,愚其民,愚其王公”。在当时世界以智慧竞争的形势下,“人皆智而我独愚,人皆练而我独闇,岂能立国乎?”只是因为科举是整个传统教育的指挥棒,所以他断言:“欲兴学校、养人才以强中国,惟变科举为第一义。”他还提出了变革科举的三种方案:上策是“合科举于学校”,即废除科举制度,使学校毕业生具有相当于科举及第的身分(如小学毕业生相当于秀才,中学毕业生相当于举人,大学毕业生相当于进士)。中策是“多设诸科”,例如明经、明算、明字(中外语言文字)、明法(中外刑律)、绝域(各国公法)、通礼、技艺、学究(师范)、明医、兵法等科目,以选拔各种专门人才。下策是“略变其取士之具”,即在维持现有科目的情况下,加试一些实学知识,使应试

【素材】《最苦与最乐》对梁启超先生的评价(北师大)

《对梁启超先生的评价》 《最苦与最乐》拓展阅读 巢湖市柘皋中学葛庆国老师 梁启超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影响巨大的人物,但对他的评价却褒贬不一。过去很多人批判他是保皇派和反革命直到近几十年才对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给予正确的评价。我对梁启超先生的评价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奇才,并归纳了他对近现代中国的十四大贡献。 一、梁启超是中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 梁启超先生最早将西方的民权,民主自由思想系统地介绍到中国。促使了国人的觉醒,使国人产生了近代化意识。以戊戌变法为界,中国思想此前是封建正统思想,此后是启蒙思想兴起。他将民权思想引进实务学堂,培养新式人才,开创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新阶段。他的启蒙思想还影响到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具有国际意义。 二、梁启超先生坚决不妥协地反封建专制,倡导民主宪政,开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思想自由化和法律制度化的新时代。 三、梁启超是中国杰出的宣传家。 梁启超先生把报刊作为宣传思想的阵地,先后创办了《中外纪闻》、《实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国闻报》、《大中华》、《申报》等有重大影响的报刊。他的文章反映了当时最科学的思想,广受知识分子的欢迎,影响广泛。他将西方的哲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财政学和法学等当时先进的学科和学说介绍到中国。 四、梁启超是世界史上罕见的社会活动家和杰出的政治家。

梁启超先生是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主将,君主立宪的倡导推动者,革命共和的大力鼓吹者和立宪派领袖。辛亥革命后任进步党党魁,熊希龄主阁时任司法总长兼财政总长。袁世凯称帝,他愤然拒绝重金收买,发表著名文章《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公开讨袁,与蔡锷等组织护国运动。一战后任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会外顾问,极力主张力争国权。他事先探听到日本欲接管山东这一帝国主义图谋,及时将消息传回国内并在报纸上发表,引发了标志中国民主革命转入新阶段的五四运动。 五、梁启超是坚决反帝的旗手。 梁启超组织领导了公车上书反对签定《马关条约》。发表文章《瓜分危言》揭露帝国主义欲瓜分中国的野心。坚决地反对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六、梁启超是中国杰出的教育家。 由于过去对他主要是大力批判,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没引起国人的重视。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是:(1)倡导教育救国,提出培养人才是基础的教育救国论。(2)兴办学堂等教育机构,主张废八股,设立京师大学堂和国内各级学堂。他率先引进西方学制和管理制度,制定教育方针。(3)设立图书馆,他先后设法组建了京师图书馆、北京图书馆、松坡图书馆,组织建立了中国图书馆学会。(4)实地讲学,早年在东莞办学,后任万木草堂学长,主讲于实务学堂。辛亥革命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为清华题写了“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校训。(5)教育以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主张首先教学生做人,次则传授知识,贯彻“立志,爱国,成才”的教育理念。他的九个儿女中有八个出国留学,又都学成归国,其中三个是院士。他在理论和实践上为中国近代教育奠定了基础。 七、塑造国民精神。 梁启超毕生致力于倡导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秀精神,引进西方先进文化。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历史上首先提出改造国民懦弱性的学者,主张塑造新智新力的新国民,只有这样中国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八、梁启超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梁启超先生把当时几乎所有的西方社会科学都介绍到中国并结合中国实际加以推广。他广泛研究中国历史,指出二十四史只是为帝王作谱牒,提出了新的史观。因此我们可以说梁启超先生是中国旧学的终结者,新时代中西结合新文化的开创者,是划时代的文化人物。 九、首创思想解放,反对儒训。 梁启超开创了中国学术的新时代。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第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人并不是李大钊,而是梁启超先生。早在1902年梁启超就发表文章宣传这一学说,李大钊是

梁启超成才之路的教育启示

梁启超成才之路的教育启示 黄秋琳 工商三班 1116103013 摘要: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作为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梁启超对于推动历史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本身的成才之路对现代教育具有典型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梁启超成才;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启示 一、论梁启超成才的主观因素 梁启超从小便天赋过人,颖慧异常且勤奋好学。他热爱读书,涉猎面极广,而且很有针对性和选择性,绝非泛泛而读。他深许康有为的名言:“无专精则不能成,无涉猎则不能通”,对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和新闻学等等都颇有研究。“他求知欲,创新与极强,学一门爱一门,学一门钻一门,一头扎进去,孜孜不倦,务求有心得,有造诣。”(《梁启超评传》P6)他生平著述极多,涉及各个领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留下了一笔丰硕的文化遗产。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问的增长往往有赖于阅历的丰富。梁启超年少时,就已博览群书,游历八方,到县城、省会去观光求学,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但他不甘局限在国内,短短几年间,他便游历了新加坡,澳洲,美洲,考察了多个国外知名城市,并拜会了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他还亲眼目睹了明治维新后日本各个方面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些常人难以做到的丰富阅历,锤炼了他的性格,陶冶了他的情操,使之拥有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 光学理论,而不加以改进和应用,便是纸上谈兵。不同于只知读死书,死读书的孔乙己,梁启超坚持独立思考,善于举一反三,将所学的各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从中顿悟并发掘出新的认识和见解。他身体力行,进行了大量专题性历史研究,从西方诸哲和国学大师,尤其是先秦诸子两方面汲取营养,而后借助早期改良派所用的方法,将西学和中国古典文说有机的融为一体。他用西学改造中学,重建新国学,这对于当时思想还未彻底解放的国民来说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他还综合欧美和日本等国的经验,倡导由政府监督,行政立法,实行小学义务教育。 梁启超之所以取得辉煌的学术成就,得力于他强烈的爱国主义之情、社会责任感和时代感。正是这样的爱国之情时刻激励着他奋发图强,走上政治舞台,为当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奔走呼号,寻找新出路。在《少年中国说》中他曾激扬文字:“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中国现行的高考制度其实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范围和时间。学生花了大部分时间跟着老师的引导,学习与考试科目相关的书籍。由于考试的标准答案缺乏灵活性,导致学生的答案也摆脱不了课本内容的桎梏,他们创新的机会少之又少,于是他们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他们的时间随着作业,考试与

浅谈小学生教育方式方法

浅谈小学生教育方式方法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也就是说,一个孩子,无论他是多么的顽劣,教师和家长只要用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只要在适当的时机给予这些孩子适当的鼓励和表扬,他们还是会取得或多或少的进步。 我坚信,坏孩子是骂出来的。许多可亲可敬而又可爱的人恰恰长着一张可怕的嘴。有的妈妈从孩子一出生,就在别人面前这样评论自己的孩子:“这孩子太淘气,无法无天,谁也拿他没办法。”这其实是在暗示孩子无恶不作,横行霸道。 有的老师从孩子上学开始,就在班级讲台上对学生评头论足:“你好笨啊,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答不出来,你长的是猪脑子吗?”这样的话从老师嘴里说出来,既伤孩子自尊,又暗示孩子笨得可以。 我班有个倒数第一的学生,在下一次考试中还是考了个倒数第一,我就在寻找表扬这个孩子的理由,终于找到了,这个孩子上一次考试离倒数第二的差距是37分,这次离倒数第二的差距是17分,缩小了20分。于是在考试总结会上我就不要命的表扬这个学生,你看人家,一次考试,离倒数第二的差距竟然缩小了20分,如果你每次考试都能有这样的提升,那么不就你就能超过第一名,就看你敢不敢挑战自己。这一学期来来,我就是以这样的心态密切关注着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结果这个孩子逐步进入了一种忘我的状态,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他的成绩直线上升,你看表扬的力

量该有多强大。试想,如果这个学生第二次还考倒数第一时,我要是来一句,你怎么还是倒数第一!不用多了,就这一句,基本上就可让这个学生再也站不起来了。所以越是对差生,家长越应该用放大镜去寻找他的优点,一句表扬三冬暖,一句批评三春寒。 亲爱的老师和家长们,在不经意间,夸夸我们的孩子吧,他们要受到鼓励才能被激发出兴趣。优秀的家长不仅知道夸奖和鼓励对孩子的帮助有多大,更重要的是他们懂得如何夸奖。往往是那些不愿意思考的家长,自以为知道鼓励这一说,但却总是说“我也夸了,但是根本不管用啊”,这样的家长其实是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鼓励”。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夸奖的背后是多少人在有意无意地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父母表扬、老师称赞、客人夸奖、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对孩子全方位的积极暗示无形中会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上进心,增强孩子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成为一个自信豁达的人,有所作为的人。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称职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一个好家长,一个好老师,能够发掘出孩子的潜能和长项,克服弱点,把孩子带到阳光地带。 表扬用喇叭,批评打电话。知道了夸奖的厉害,我们就要自觉运用这个法宝,掌握夸奖的多种形式,把孩子教育培养成为幸福成功的人。

浅谈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及其贡献

一、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1.“喉舌论”的提出。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表达新闻思想的文章《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在这篇文章中,梁启超提出了著名的“喉舌论”。原文是这样的:无耳目、无喉舌,是日废疾。今夫万国并立,犹比邻也。齐州以内,犹同室也。比邻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措置之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 梁启超进一步认为,中国应该像西方资产阶级国家那样。大力兴办各类型的报纸:“言政务者可阅官报,言地理者可阅地学报.言兵事者可阅水路军报,言农务者可阅农学报。言商政者可阅商会报.言医学者可阅医报,言工务者可阅工程报.言格致者可阅各种天算声光化电专门名家之报。有一学即有一报,其某学得一新义。即某报多一新闻,体繁者证以图。事臣责者列为表,朝登一纸,夕布万邦.是故任事者无阂隔蒙昧之忧.言学者得观善濯磨之益。犹恐文义太不能尽人而解,故有妇女报,有孩孺报,其出报也,或季报,或月报,或半月报,或旬报,或七日报,或五日报,或三E1报,或两日报,或每日报,或半日报”这样“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因此.在当今的环境中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喉舌论”.如何发挥新闻媒体的“耳目喉舌”作用.是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的问题。 2.第四种族。粱启超主张提高报纸的社会地位.它十分赞赏西方报纸为“第四种族”的观点。他曾经说:“清议报事业虽小。而报馆之事业则非小。英国前大臣波尔克,尝在下议院指报馆、记事之席而叹日:‘此殆于贵族、教会、平民三大种族之外。而更为一绝大势力之第四种族也。” 由此,梁启超指出,报馆应该代表国民发表公议.也就是说报馆要代表国民来监督政府。 梁启超所说的“第四种族”.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第四权力”.它的原意就是梁启超所讲的新闻界是早期组成国会的三种阶级——宗教、贵族及平民——之外的第四阶级。1975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法官斯图瓦特(Dotter Stewart)在一次演讲中宣称。根据宪法规定。新闻自由条款包括了对新闻机构的保障.新闻自由条款的作用就是直接保障新闻业.他提出“宪法保障新闻自由的最初目的是要在政府之外建立第四个部门.以监督官方的三个部门。”这就是著名的第四权力理论。 这个理论显然是对新闻媒体的社会地位的一个肯定。也是对新闻自由的一个保障。3.新闻的“两功能”、“四原则”。另外,在梁启超到了El本以后.解读了更多的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资产阶级的新闻理论,使他的思想体系飞跃而形成资产阶级的新闻思想体系。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报馆两大天职说和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原则。 梁启超认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日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日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他认为政府是国民的雇佣,而报馆是国民的代言人。所以报馆可以像“父兄之视子弟”那样来监督政府。这是报馆的一大天职。另外,他还认为.报馆应当发扬“史家之精神,鉴既往.示将来,导国民以进化之途径。”也就是发挥向导国民的天职。这比以前认为报纸是替皇帝“宣德达情”的主张.大大前进了一步。 梁启超提出了衡量报纸好坏的标准,即办好报纸的四条原则.我们也可以借鉴一下。一是宗旨定而高——报纸不能以“牟利”、媚权贵”为宗旨.而要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宗旨:二是思想新而正——报纸要选取别国的新思想来贡献给本国国民:三是材料富而当——要做到知识丰富、全面.而且又要对材料严格选择,是读者“阅一字得一定之益”;四是报事确而速——要准确而且迅速的报道时事,要重视时事报道。这四条原则的论述.说明他对报纸的社会职责和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都有了明确的认识.在当今,仍不失其现实意义。 二、梁启超对新闻学的贡献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研究_杨晓梅

2004年5月 学 术 交 流 May,2004 总第122期 第5期 Academic E xchange Serial No.122 No.5梁启超的教育思想研究 杨晓梅 (哈尔滨学院历史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86) [摘 要]尽管人们对梁启超的认识和了解不在教育方面,但作为中国近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梁启超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颇有见地地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主张。他的教育宗 旨随着时世的变迁不断发展,从戊戌维新时期主张培养政治革新人才到20世纪初培养现代 国民,逐渐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到更广泛、更普遍的人群,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他特别强调女 子教育的重要性,把女子教育同国家强盛联系在一起,这种主张可谓前无古人;他借鉴日本所 制定的学校教育的四个阶段,为近代学制的颁布提供了重要参考;他关于义务教育和教育经 费的见解在中国教育史上也具有开创性。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极大地丰富了近代教育史的内 蕴,也为近代教育制度的完善和国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梁启超;教育思想;教育宗旨 [中图分类号]G40-0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04)05-0166-06梁启超是中国近代颇有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一代学术宗师,但很少有人把他当做一位教育家来研究。从戊戌变法时期到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先后发表了 变法通议 、 倡设女学堂启 、 教育政策私议 、 论教育当定宗旨 、 教育与政治 等十几篇教育论文,在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许多方面均有论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主张。其晚年又先后在南开大学、清华研究院等多所大学任教和讲学,参与教育实践,因此对近代教育体制、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实践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说他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也不为过。本文从两个方面对梁启超的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和探讨,以就教于史学界同人。 一、教育之宗旨 梁启超一直强调教育应该有正确的目的,可以说他是最先撰文论述教育目的的重要性的教育家。他在 论教育当定宗旨 一文中首先提出教育必须有目的,他认为人与动植物、文明人与野蛮人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活动的有意识、有目的。教育是人类一种非常重要而复杂的活动,不能没有目的,而且这种目的还必须是正确的。他认为任何事情没有宗旨都可以苟且迁就,教育没有宗旨是寸毫不能有成的。 首先,梁启超对封建教育的错误目的进行了抨击。中国的传统教育自从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之后,始终将儒学及儒家的经典作为学校惟一的教学内容。隋朝实行的科举制,经过唐代的发展,一直沿用到明、清,前后达1300年的时间,这种制度把学校教 [收稿日期]2004-03-18 [作者简介]杨晓梅(1965-),女,四川威远人,哈尔滨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历史学硕士,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 166

浅谈有效教学模式

论文 浅谈英语课的有效教学模式 作者:闫玉霞 单位:中牟县实验中学 时间:2011-11

浅谈英语课的有效教学模式 河南中牟县实验中学闫玉霞“现在的学生不比以前,他们有个性,有时代的特点,逼迫他们学习以及枯燥无味的讲解根本无用,一个老师能让学生真正地爱上这门学科,觉得自己学习这门课非常有必要,争着抢着要学好这门课,那才算是一个好老师,以这样的理念来备课才是有效的备课”。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新目标英语教材Go for it的推广,教师们已经意识到了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英语学习活动对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重要性,并在使用新教材中进行了有效教学模式的积极实践。 肖成全老师《有效教学》书曾讲,“有人把世界上的教师分为四种。第一种老师讲课能深入浅出,很深奥的道理他能讲的浅显易懂。这是高效教学的老师。第二种老师很有学问,但缺乏好的教学方法,不能把深奥的学问讲的浅显易懂,学生学起来就要费点劲。这是尚能进行有效教学的老师。第三种老师本身学问不深,但却实事求是,把自己懂得东西讲出来,只是教学效益要低一些。第四种老师本身并无多大学问,却装腔作势,把本来很浅近的道理讲得玄而又玄,让人听不懂。这种老师只能是无效的。” 对这一段话我深有感触,我也在不断的思考:在实际英语教学中, 我属于哪一种老师呢?我的课堂用语是否合适?是否多余?我给学生们设置的问题与相关作业是否有效?学生们的学习是否达到最佳的有效效果?带着这些问题,我对自己在英语教学中的诸多方面也进行了深入反思,发现了很多低效甚至是无效教学的情形。 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有效”教学呢?都有哪些模式呢?我认为 一、有效的课前备课 1. 要了解新授课教学要求: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向前延伸:课前一至两天提前发放学案,学生根据学案自主学习。该环节教师应该提出明确的时间要求和任务要求,以提高自主学习的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必要的方法提示和指导。

梁启超之教育方式浅谈

父亲 —浅谈梁启超之家庭教育 梁启超(1873年-1929年)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从公车上书到维新变法,梁启超先生引领了那个时代的政坛,其与时俱进,远见卓识的身影早已深入人心。然,培养出“一门三院士”的他,同时是一位合格的父亲,其教育方式值得我们探讨和学习。 在生活上,先生无微不至地关爱着孩子。思成车祸的那次,他真是急坏了,守在身旁,呼唤着:“思成,你醒醒,大夫一会儿就到,你不会有事的。不要紧,别害怕。”可是他心里却念叨着:医生怎么还不来?医生快来吧!只要让我孩子活下来,哪怕落下残疾我也认了。有这样悉心照顾的父亲,孩子怎么可能会有事。另外,关于思成和徽因的婚礼,先生对他们的婚事事无巨细,一一操心。他觉得孩子们在国外,可以从美国到加拿大,按西方风俗,在教堂举行仪式,婚后赴欧洲旅游,同时考察国外建筑,然后回国举行国内婚礼。他对孩子的爱既有传统特色,又有现代意识,虽然操办一切,却始终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意见,这是相当难得的,至少在100多年后的今天,其开明程度也是很多家长难以企及的。还有,我们知道在思成和徽因赴美读书期间,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因政而亡,先生的信中溢满温情,足以让孩子重燃希望。他告诫思成:“徽因遭此惨痛,唯一的伴侣,唯一的安慰,就要靠你,你要自己镇定着,才能安慰她。……林叔叔的女儿就是我的女儿,……她要鼓起勇气,发挥她的天才,完成学业,将来和你共同努力,替中国艺术界有点贡献,才不愧为林叔叔的孩子……”先生之关怀备至,从儿媳身上可见一斑。 在精神上,先生循循善诱地引导着孩子。徽因和思成毕业在即,国内社会却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两人不知所向时,先生以他的博大和通达排解了孩子们的苦恼:“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则甚?一面不可骄傲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而于社会总有多少贡献……各人自审其性之所近若何,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贡献于社会,人才经济莫过于此。”先生可谓精神向导,随缘又不放任,自律又不苛求。 在学业上,他高标准地要求孩子,为了弥补孩子国学根底不足,他每个假期专门为子女授课,为他们讲:“国学源流”,讲“前清一代学术”,讲《孟子》、《墨子》等。思成生病住院疗伤期间,还为其安排了学习计划,“吾欲汝两月中取《论语》、《孟子》温习暗诵,务能略举其辞,尤于其中有益修身之文句……可益神志,且助文采也。更有余日读《荀子》则益善。《荀子》颇有训诂难通者,宜读王先谦《荀子集解》。”梁思成后来回忆道:“我非常感谢父亲对我在国学演习方面的督促和培养,这对我后来研究建筑史打下了基础”。 先生为孩子们的成材提供可能的一切条件。1912年流亡日本多年刚刚回国的梁启超,就为远在加拿大的大女儿梁思顺买《东坡集》《韩柳合集》等。为使二儿子梁思永在考古学研究上有所进步,梁启超亲自为他联系自费参加著名考古学家李济在山西的考古发掘,甚至还和瑞典考古学家斯文赫定联系,让梁思永自费参加其在西北的考古活动。为了让梁思成和徽因在建筑学上大展宏图,他特意花巨资安排他们到欧洲度蜜月,细心考察欧洲建筑艺术。 梁启超,这位合格的父亲,以他无所不在的思想情感力量,潜移默化地引领者梁家下一代的人生道路。在风雨如晦,时局维艰,学术研究难以为继的情势下,梁家后代却薪尽火传,成为不同学科的顶尖人物。 是的,一位伟大的父亲。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述论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述论 摘要:面对国势衰落、民族危亡的形势,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的梁启超,充分认识到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倡导教育救国、教育兴国,主张废科举、改革封建教育制度,主张建立近代学校教育制度,高度重视师范教育与女子教育。同时,梁启超突破了洋务教育人才观的思想局限,提出了培养具有近代政治意识和道德品质“新国民”的教育目标。梁启超在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一、教育救国、教育兴国 梁启超生活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他带着拯救国家民族危亡的强烈责任感去研究中外民族兴衰史,他发现国家兴亡与民众素质高低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他提出了教育救国、教育兴国的主张。他多次指出:“夫教育为立国之根本”,“今日为中国前途计,莫亟于教育。”[1] 在《学校总论》中,他指出:“世界之运,由乱而进于平。胜败之原,由力而趋于智。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智恶乎开?开于学!学恶乎立?立于教!” [2]梁启超把“育人才”、“开学校”和“变科举”都看做是“开民智”即提高人民文化教育水平的主要手段,认为它们是实行维新变法的根本所在。所以,在《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中,他就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2]总之,在梁启超看来,只有变法,改科举,兴学校,育人才,才能开民智,使国家富强,摆脱民族危机。 二、废科举、改革封建教育制度;兴学校、建立近代教育制度 梁启超是一名举人,本是科举制度的受益者,但同时也遭受过科举制度的磨难,对科举制度的陋习和烦琐的程式有着深刻的感受,亦深刻认识到科举制度与社会发展的矛盾。他指出:“八股取士,为中国锢蔽文明之一大根源,行之千年,使学者坠聪塞明,不识古今,不知五洲,其蔽皆由此。”[2] 因此,他极力主张变革科举,说:“欲兴学校,养人才,以强中国,惟变科举为第一义。”[2] 同时,他在《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中,他列举八股取士的危害,他说:“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 [3],梁启超不仅要求改革科举,还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即“合科举于学校”;“多设诸科,与今日帖括一科并行”;“一仍今日取士之法,而略变其取士之具。”[4] 这些主张无一不反映了梁启超废除科举、改革封建教育体制的主张。在不久之后的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这虽不是梁启超个人的行为,但他改革科举制度中作出的贡献,是值得我们汲取的。 三、“趋变求新”的教育理论与“新民教育”的教育实践 梁启超在教育理论方面是激进的,是“趋变求新”的,而在他具体教育实践中,主要就是他的“新民教育”。他在《论新民》一文中对“新民”的解释是: “新民云者,非欲吾民尽弃其旧以从人也。新之义有二:曰,淬历其所本而新之;二曰,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二缺一,时乃无功。”[7]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造就国民”培养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民”。他认为中国之弱在“人才乏绝”,而“欲振中国,在人才”。但人才必须是“新民”,“新民”必须具有新道德、思想、新精神。 梁启超的教育言论丰富而广泛,绝非短短数千言、寥寥几个条目所能包含的,本文以上述三个层面阐对其教育思想进行了阐述,意在说明梁启超在近代教育转型时期所起的筚路蓝缕的开创作用。从教育实践上看,梁启超或许无法与张謇、蔡元培、陶行知相比,但他在近代教育制度的开创和教育理论的建立方面,可谓先行一步,独领风骚。尤其是梁启超突破了洋务教育人才观的思想局限,提出了培养具有近代政治意识和道德品质新国民的教育目标从而把晚清教育改革提高到普及国民教育的高度上,贡献极大,影响深远,亦非他人可比。正如现代学者所誉:“梁启超堪称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奠基人” [8]。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