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食用菌多糖研究进展

食用菌多糖研究进展

食用菌多糖研究进展
食用菌多糖研究进展

第25卷第5期浙江林业科技Vol. 25 No.5 2 0 0 5年9月JOUR. OF ZHEJIANG FOR. SCI. & TECH. Sep., 2 0 0 5 文章编号:1001-3776(2005)05-0049-05

食用菌多糖研究进展

王丽霞1, 2,杜德清2

(1. 中南林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2.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丽水 323000)

摘要:对食用菌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定性定量分析、活性研究和临床应用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不同食用菌多糖较难鉴别、真菌多糖提取纯化工艺需进一步加强、食用菌多糖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问题,提出真菌多糖的提取工艺和构效关系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食用菌;多糖;免疫调节;生理活性;提取纯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识码:A

食用真菌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最早认识和利用的一类微生物,具有种类繁多、世代短、生物量大、易培养、分布广和营养成分丰富等特点,国内外学者对其营养成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1],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食用真菌中独特的多糖功能成分。据杨革报道[2],真菌的多糖含量在0.48% ~ 0.87%。食用菌多糖是一种很好的免疫调节增强剂,可从根本上提高人体免疫功能,起到扶正固本、强身保健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方面的研究利用进展更为迅速,且正朝抗癌、增寿、强力、益智、美容以及提高免疫力和防止衰老等方向深化。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食用菌中能显著增强癌症患者抵抗力的生理活性物质即为食用菌多糖[3]。食用菌多糖的生理功能、化学结构以及构效关系正成为多糖研究的前沿阵地,取得了很大进展,而多糖分离、纯化和结构测定的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4]。为此笔者对食用菌多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为食用菌多糖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1 食用菌多糖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不同食用真菌多糖的鉴别较为困难,这是因为即使同一属真菌中的不同种真菌所产多糖也不一致(包括多糖种类、多糖结构、分子量大小等)。目前也没有一份较为可靠的不同真菌多糖的图谱(例如能表明结构差别的红外图谱等)。从纯种发酵液(即只用一种已知真菌菌种发酵所得液体)或从已知真菌子实体中提取的多糖可以进行结构和定性、定量分析[5]。

食用菌菌丝多糖分胞外多糖和胞内多糖。对于提取深层发酵液中的食用菌多糖,常规提取一般是首先将菌丝从发酵液中分离出来,打浆处理,然后用热水提取法或其他方法从菌丝中提取胞内多糖,从滤液中提取胞外多糖,一般是把滤液先过滤,再浓缩,最后用有机溶剂沉淀而得到。从多糖水溶液中提取多糖,首先可用透析或超滤等方法去掉小分子物质(单糖、寡糖、氨基酸、短肽、无机盐等),然后设法去掉水分(各种合适的干燥方法、超滤以及有机溶剂沉淀法等)[6]。

根据多糖类物质易溶于热水而不溶于高浓度酒精的原理,食用菌多糖的提取通常采用水煮醇沉(热水提取及酒精沉淀法)的常规方法。其提取工艺流程如图1。

食用菌多糖除常规的水提法外还有一些其它提取方式。据王竟等人报道[7],担子菌的发酵产物中一些具有生理活性的聚合物(主要为多糖类),其分子量一般在1 000 d以上,对于这些发酵多聚物的提取他们采用了超

50 浙江林业科技25卷

图1 食用菌多糖的提取工艺流程

滤浓缩,该法具有效率高、耗能少等特点。他们系统地研究了利用中空纤维超滤器对灵芝发酵液中聚合物的浓缩过程,推导出该超滤器放大的适宜计算公式。结果表明:截留分子量1 000 d的聚砜不对称膜是适于超滤浓缩灵芝发酵液的超滤膜;适宜的超滤条件为操作压力0.2 Mpa,料液温度2 0~3 0℃,循环速度0.22 m/ s;在此条件下超滤200 min,通量及截留率分别稳定在9.1 L /(m2ˇh)和96 %左右,发酵液聚合物浓缩5倍以上,其收率达92.6%。林玉满、鄢春生等人报道了短裙竹荪子实体多糖的酸提取法[5],添加短裙竹荪 (DictyopHora duplicata)子实体干品3%的三氯乙酸,所得提取液经乙醇分级、DEAE-纤维素柱等进一步纯化,得到水溶性多糖 Dd-2 DE,经 SepHadex G-200柱层析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Dd-2DE为均一组份。

2 食用菌多糖的分离纯化

为进一步纯化多糖,对提取的粗多糖分别进行醇析和Sevage法处理去除蛋白。

醇析提纯食用菌多糖热水提取的粗多糖溶于蒸馏水中配成8% ~ 10%浓度,边搅拌边加入一定量95%乙醇,使最终混合液中乙醇浓度达到65% ~70%,乙醇添加完毕后继续搅拌5 min(50 rpm),静置30 min后经4 000rpm离心15 min,收集沉淀物并反复3次醇析沉淀直至得到较纯真菌多糖。适当干燥后采用Sevage法去除蛋白。

Sevage法去除食用菌多糖蛋白其沉淀液的配比为:样品液:氯仿:正丁醇=1:0.2:0.04,

操作时将一定量10%浓度的真菌多糖(经酒精提纯)置适量大小烧杯中,控制温度25℃,按比例加入氯仿-正丁醇混合液,搅拌30 min,再经4 000 rpm离心20 min,分离出水层,浓缩并干燥后即得较纯食用菌多糖。

醇析法不一定能得到纯的多糖,若要得到单一多糖还需要更加精细的方法,例如色谱、电泳、超滤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色谱法。

3 食用菌多糖的鉴别与结构分析

3.1 定性鉴别

3.1.1 食用菌多糖的水解取0.1 g固体多糖,适当粉碎后,加4N硫酸4ml,于100℃水解6 h,配成的最终糖液浓度为5 ~ 10 g/L。

3.1.2 纸层析正丁醇、醋酸、水按4∶1∶5充分混合后,静止可分为二相,其下层溶液作为平衡溶剂,上层溶剂作为展开剂。显色剂用银盐显色剂,即用丙酮将0.1 ml饱和AgNO3溶液稀释至20 ml,边加水边振摇,至生成AgNO3沉淀重新溶解为止;另取饱和氢氧化钠溶液,用乙醇稀释至浓度为0.5 N。显色时将展层完毕后的滤纸条吹干,迅速拖过AgNO3-丙酮溶液,再吹干,然后喷上NaOH-C2H5OH溶液显色。采用下降法展开方式。

3.2 纯度检测

将粗多糖各组分分离后,还要测定所得的各组分是否均一或纯多糖。多糖纯度标准不能用通常化合物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即使多糖为纯品其微观也并不均一。测定多糖纯度方法有功能团分析、比旋光度、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高压电泳、超滤离心分析法等,其中色谱法和电泳法较常用,并需用三种以上的纯度鉴

5期王丽霞,等:食用菌多糖研究进展51

定方法证明才能保证为纯品。其中色谱法常用的有柱色谱和HPLC等。电泳鉴定纯度的方法有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玻璃纤维纸电泳和醋酸纤维膜电泳等[8]。多糖经两种电泳均为单一色带,经凝胶色谱柱层析,流出液均为单峰,可说明它们均为单一组分。

3.3 成分分析

食用真菌多糖分结构多糖和活性多糖。真菌细胞壁中往往含有一种叫几丁质的物质,这是一类聚氨基葡萄糖,属于结构多糖。另一类活性多糖是由真菌菌丝体产生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这类多糖对真菌本身的作用研究较少,一般认为是真菌储存能量的载体之一[9~11]。人们对它们的药理活性研究得较多,我们把这一类多糖称为活性多糖[12]。活性多糖的含量一般采用苯酚-硫酸法或蒽酮-硫酸法测定。

3.4 结构分析

完整的多糖结构分析包括对多糖的一级结构和高级结构的分析。目前能有效分析多糖的一级结构的方法有化学方法、物理方法和生物方法。化学方法是最古老且最经典的,有甲基化分析、Smith降解、过碘酸氧化、三氧化铬氧化法、部分酸水解等;物理方法主要有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气相色谱、质谱、气质联用、快原子轰击质谱、毛细管电泳等;生物学方法主要是利用特异性糖苷酶进行的酶法分析。目前在多糖一级结构的分析中大多采用化学方法与物理方法相结合,可基本阐明某一多糖的一级结构的大致特征。而目前用于多糖高级结构分析的方法主要是物理方法,诸如X-射线纤维衍射、核磁共振、电子衍射等[13]。

据测定活性多糖有纯多糖和杂多糖之分。纯多糖一般是由许多单糖(一般认为10个以上)通过糖苷键连接起来的纯多糖链(可分支也可不分支)。杂多糖除含多糖链外往往含有肽链和(或)脂类成分。如灵芝多糖就是一种含蛋白质25% ~ 30%的蛋白多糖。多糖链是由多个相同或不同的单糖基以糖苷键相连接而成的高聚物。相对分子质量一般较大(从几千到几百万不等)。组成多糖的单糖种类现已发现超过百种。由于单糖构型(L 或D以及异构物的α或β)的不同,糖基环化的方式不同(五元环或六元环),糖苷键连接方式不同(1→2、1→3、1→4、……),有无分支,糖基上羟基被取代的种类、位置和数量等的不同,一级结构可以出现千差万别。因此,有理由这样推测,生物多糖如果是信息的载体,则其所携带的信息数量也决不会比含相同单体数量的多肽链和多聚核苷酸链少。事实上,随着对多糖在生命现象中许多重要性质的不断认识(如细胞间的互相识别就和细胞表面的多糖链结构有关),生命科学工作者已经意识到多糖结构的多样性可能就是它们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基础[14]。

与蛋白质以及核酸一样,多糖的高级结构(二、三、四级结构)也是取决于其一级结构。结构和功能往往有一定的联系,从一些资料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规律[15],即一级结构是β-(1→2)连接的葡聚糖、甘露聚糖、半乳聚糖,它们大都有一定的抑瘤活性;β-(1→3)葡聚糖、半乳聚糖有较明显的抑瘤活性,李荣芷[16]经13C核磁共振分析推断,认为是β-(1→3)多糖链骨架上的多羟基基团对抗肿瘤活性起了重要作用;β-(1→3)为主链的葡聚糖如有(1→6)支链的,有的有抑瘤活性,有的没有抑瘤活性。多糖高级结构的改变常伴有活性的改变,如香菇多糖经某些方式的处理后可从有活性变为无活性。

3.5 构效关系

活性多糖的化学结构是其生物活性的基础。多糖的构效关系就是指多糖的一级结构和高级结构与其生物活性的关系,是当前糖化学和糖生物学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从总体上看,对多糖构效关系的研究很不完善,这可能是因为多糖的结构过于复杂。

就多糖1级结构与其生物活性的关系而言,一方面多糖的糖组成和糖苷键类型对其生物活性有一定的影响,如从菌体中获得的活性多糖一般是由葡萄糖构成的,而且葡萄糖主链上的β-1,6糖苷键是抗肿瘤所必需的。而从高等植物中获得的具有激活补体作用的多糖一般为酸性杂多糖,酸性部分主要为半乳糖醛酸和葡萄糖醛酸。对具有抗病毒活性的硫酸酯化多糖而言,硫酸酯化均多糖的活性大于硫酸酯化杂多糖,且β-1,3-D-葡聚糖和以β-1,3-D-葡聚糖为主的多糖的活性明显高于β- 1,6-D- 葡聚糖。多糖一级结构对其生物活性影响的第二个方面是多糖中的一些官能团。多糖中的官能团的种类或有无对其生物活性有极大的影响,而这些官能团往往可以通过一定的化学方式进行添加或消除,所以多糖中官能团的改造已成为研究多糖构效关系的有力手段。常用于多糖官

52 浙江林业科技25卷

能团改造的方法有降解、羧甲基化、硫酸酯化、乙酰化、烷基化、磷酸酯化、二乙基氨基乙基化、碘化、氨化等。而对不同的多糖来说,不同官能团改选方法对其生物活性的影响各不相同,除了大多数硫酸酯化多糖具有明显的抗生素病毒作用外,其他官能团对多糖生物活性的影响尚无规律可循,这无形之中增加了多糖构效关系研究的烦杂程度和难度。

多糖的高级结构与其生物活性的关系至今尚不十分清楚,但高级结构比一级结构在活性方面起更大的决定作用,对于这一观点的认识则是一致的。有些多糖具有相同的一级结构,但活性大不相同,这主要是由高级结构的差别引起的。

4 食用菌多糖的活性功能研究进展

食用菌多糖在调节生理功能和抗病、治病方面受到了举世瞩目的关注,并得到广泛的应用。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常食食用菌有降低胆固醇,防止血管硬化,有助于儿童生长发育,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和具有较明显的抑瘤活性,还具有降血糖、抗辐射和增强骨髓造血功能等作用。

4.1 免疫调节和抗肿瘤作用

这是大多数活性多糖的共同特性,也是它们发挥其他生理和药理作用(如抗肿瘤)的基础,许多多糖都是哺乳动物的免疫调节剂[17~19]。真菌多糖作为一类免疫增强剂,他们的抗肿瘤作用源与其免疫增强功能[20]。研究认为多糖的抗肿瘤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21]:一是表现为对肿瘤发生的预防,二是对已产生的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多糖在这两方面的作用是很显著的。这也是多糖能够得到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

4.2 抗肿瘤试验

近几十年来,人们做了很多关于多糖抗肿瘤的试验。这些实验有体内的也有体外的,体内试验大部分是在各种动物(大、小鼠,兔等)身上进行,所使用的瘤株也多集中在常用的几个试验瘤株上,如实体瘤S-180\S-37,艾氏腹水瘤,宫颈癌U14,人白血病K582等。香菇多糖、松口菇多糖和羊脾RNA注入荷瘤小鼠内,不仅增强免疫活性,同时使脾、瘤等组织的cAMP增高,且该增高与抑瘤率成正相关[22~23]。可以说,真菌多糖既可以作预防肿瘤的保健食品,也可以在肿瘤发生以后作为治疗肿瘤的辅助药物。

4.3 临床应用

不少多糖已作为抗肿瘤药物用于临床,如香菇多糖已制成抗癌针剂,用于胃肠道肿瘤患者的治疗,日本和我国都已能生产,并已普遍使用[24]。一般与化疗药物(如FT)联合使用,对于复发的胃癌和结肠癌患者的临床4 a跟踪观察,胃癌患者的1、2、3和4 a存活率分别为24.3%,13.0%,9.5%和3.8%。而对照组(即单独使用FT)存活率分别为3.7%,3.7%,0%,0%。对于结肠癌患者单独使用FT的50%存活时间为94 d,而FT与香菇多糖联合用药则使50%存活提高到200 d[25]。银耳及银耳孢子多糖可明显降低高脂大鼠的血清胆固醇水平,作用肯定。具有降血脂抗血栓作用的多糖还有木耳多糖,灵芝菌发酵液[26]等。灵芝多糖能明显降低小鼠心肌组织得脂褐质含量,增加小鼠脑和肝脏组织中的SOD酶活力。

5 存在问题及展望

多糖是当今研究的热点之一,科研人员正致力于从动植物、微生物中发现具有重要活性价值的多糖。食用菌是我国的一大产业,如何充分利用其资源,提高食用菌的附加值,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据研究发现食用菌多糖具有降低胆固醇、防止血管硬化、有助于儿童生长发育、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和具有较明显的抑瘤活性,还具有降血糖、抗辐射和增强骨髓造血功能等作用。现已将不少食用菌多糖作为抗肿瘤药物用于临床,疗效明显。因此对食用菌多糖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开发应用价值。然而,目前食用菌多糖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不同食用真菌多糖的鉴别较为困难,这是因为即使同一属真菌中的不同种真菌所产多糖也不一致(包括多糖种类、多糖结构、分子量大小等)。组成多糖的单糖种类现已发现超过百种,一级结构也

5期王丽霞,等:食用菌多糖研究进展53

因单糖构型(L或D以及异构物的α或β)的不同,糖基环化的方式不同(五元环或六元环),糖苷键连接方式不同(1→2、1→3、1→4、……),有无分支,糖基上羟基被取代的种类、位置和数量等的不同而出现千差万别。目前也没有一份较为可靠的不同真菌多糖的图谱(例如能表明结构差别的红外图谱等),可以在这方面作一些尝试;(2)真菌多糖的提取纯化工艺较为繁多,成本较高,因而需要进一步加强提取纯化工艺的研究;(3)随着对多糖在生命现象中许多重要性质的不断认识(如细胞间的互相识别就和细胞表面的多糖链结构有关),生命科学工作者已经意识到多糖结构的多样性可能就是它们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基础。在多糖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上,食用菌多糖一级结构是β-(1→2)连接的葡聚糖、甘露聚糖、半乳聚糖,有一定的抑瘤活性;β-(1→3)葡聚糖、半乳聚糖有较明显的抑瘤活性,β-(1→3)多糖链骨架上的多羟基基团对抗肿瘤活性起了重要作用,但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因此,研究真菌多糖的提取纯化工艺和构效关系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Jong S C. Medicinal benefits of the gushroom Ganoderma[J]. Adv in Appl Microbiol.,1992,11(4):13-14.

[2] 杨革. 担子菌纲8种真菌的营养成分[J].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2000,19(2):27-29.

[3] 周日宝. 湖南药用真菌的研究[J]. 湖南林业科技,1994,21(3):55-59.

[4] 熊绍员,刘成梅,涂宗财,等. 食用菌多糖的研究进展[J]. 食品科技,2002,(4):18-20.

[5] 林玉满. 竹荪多糖的分离和纯化[J]. 食用菌学报,1995,2 (1 ):21-25.

[6] 于宙,钟洁,吴克. 金针菇多糖的分离和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1998,26(4):5-9.

[7] 王竞,周集体,曹文伟,等. 超滤浓缩担子菌发酵液聚合物的研究.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9,39(3):22-25.

[8] 韦巍. 多糖的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药学分册. 2005,32(3):179-184.

[9] Lospwsky. MS, Dietary F. Current Developments of importance to Health[M]. Westport: Food and Nutrition Press,1995.157-162.

[10] Leegwater, D. C. al. eds. Low Digestibility Carbohydrates[M]. Pudoc Wangeninger Press, 1987. 231-233.

[11] Chandan, R. C. Nutritional and Health Properties[J]. National Yogurt Association.1989(2):41-42.

[12] 藤卷曲正生. New Food Industry[M]. 1995. 112-121.

[13] 赵国华,陈宗道,李志孝,等. 活性多糖的研究进展[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1,27(7):45-48.

[14] 郭春沅. 真菌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J]. 中国食用菌,1999,19(3):31-33.

[15] 林志彬. 灵芝多糖的免疫药理学研究意义[J].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2,24(4):47-49.

[16] 李荣芷. 灵芝抗衰老机理与活性成分灵芝多糖的化学与构效研究[J].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2,23(6):25-26.

[17] Takashi Mizuno, Toshihike Hagiwara. Antitumor Activity and some Properties of Water-soluble Polysaccharides from“Himematsutake”[J]. Biol.

Chem,1990,54(11):55-60.

[18] 黄茂先. 对我国药用真菌的研究发展的浅见[J]. 中国食用菌,1991,10(2):33-37

[19] 张子康. 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程[M]. 四川:四川科技出版社,1984. 58-61.

[20] 曹瑞珍,薛燕,李大力. 抗肿瘤多糖研究进展[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4,19(6):657-658

[21] 刘振英. 香菇多糖对小鼠体内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J]. 兰州医学院学报,1988(1):21-24.

[22] 吴春敏,陈琼华. 毛木耳多糖的分离分析及免疫药理活性的研究[J]. 中国医科大学,1995,10(5):21-25.

[23] 殷勤燕. 灵芝抗肿瘤作用的研究现状[J]. 中国食用菌,1996,15(4):32-35.

[24] 陈书明,王勤,程玉梅,等. 灵芝含氮多糖对动物机体红细胞内SOD活性的影响[J]. 中国食用菌,1994,13(3):20-25.

[25] Zheng,J X.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gy[A]. 1981. 57-61.

[26] 董颖,吴庆夫,李容芷,等. 灵芝多肽的分离检识和抗氧自由基活性研究[J].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3,25(2):33-39.

(下转第56页)

56 浙江林业科技25卷

管,搞好阔叶林发展工程。

4.4 对阔叶林发展工程建设的建议

阔叶林发展工程是一项有利于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有力尝试,为加快阔叶林发展工程,确保阔叶林发展工程的质量,提出如下建议。

4.4.1 阔叶林发展工程应加强对建设成效的监测阔叶林发展工程实施区应设置固定标准样地,对生长量、生物量等因子实行动态监测,为今后阔叶林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确保阔叶林发展工程的质量。

4.2.2 林分结构调整时应适当加大上对层马尾松林的间伐强度阔叶林发展工程应根据实际适当加大对上层马尾松的间伐强度,间伐强度以30% ~ 40%为宜,以减少再次间伐时因马尾松倾倒造成对阔叶树种的伤害;保留上层马尾松300 ~ 750株/hm2,使林分产生复层结构,但要避免借阔叶林化改造之名而过度采伐的现象。

4.2.3 阔叶林发展工程应与森林火灾、病虫害的预防工作相结合通过间伐上层马尾松,透光度增加,有利于阔叶树种的生长,大量的阔叶树种枯枝落叶有利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提高林地土壤肥力;发展阔叶林,使森林结构得到改善,有利于形成生物多样性,隔离和抑制马尾松毛虫的危害和蔓延;木荷(Schima superba)、冬青、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青栲(Cyclobalanopsis gracilis)、杨梅(Myrica rubra)、青冈栎(Cydobaianopsis glauca)、油茶(Camellia oleifera)等阔叶树种含树脂少,不易燃烧,萌芽重生力强,不但能优化林分结构,而且可以变被动防火为主动防火,节约大笔的防火经费,降低病虫害的防治成本。

参考文献:

[1] 陆献峰,葛文宁.从森林健康谈浙江阔叶林的发展[J]. 浙江林业科技,2004(6):54-57.

[2] 蔡良良,蔡霞,朱红伟.淳安县森林经营模式设计[J]. 浙江林业科技,2004,24(2):23-28.

[3] 王希华. 生态风景林构建技术的探讨[]. 浙江林业科技,2003,23(5):61-64.

[4] 邬建国. 景观生态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Construction of Broad Leaf Forest in Shengzhou

HE De-ting,YU Jie-xiang,WU Lin-fa,CHEN Jin-chun,QIAN Sheng-yan

(Shengzhou Forestry Extension Center of Zhejiang, Shengzhou 312400, China)

Abstract: Propositions were offered for construction of broad leaf forest in Shengzhou, Zhejiang province, like streng- thening survey of advantages, and pine forest tending thinning intensity, forest pest and fire control.

Key words: broad leaf forest; transformation, proposition

※※※※※※※※※※※※※※※※※※※※※※※※※※※※※※※※※※※※※※※※※※※※※※※※(上接第53页)

Advance on Study on Edible Fungi Polysaccharide

WANG Li-xia1,2,DU De-qing2

(1. Central South Forestry College, Changsha 410004, China; 2. Lishui Vacational College, Lishui 323000, China)

Abstract: Descriptions were made on advance on studies on extraction,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activity, clinical practice of edible fungi polysaccharide. Relation between extraction technology and function of polysaccharide will be the focus of the future studies.

Key words: edible fungi; polysaccharide; extrac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香菇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进展

香菇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进展 香菇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进展 香菇Lentinusedodes 为担子菌纲伞形科真菌,是世界上第二大食用菌。香菇多糖是香菇中最重要的一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抑制肿瘤、调节免疫、抗病毒和抗氧化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且毒副作用小。香菇多糖的提取常用水提醇沉法、酸碱提取法,但存在提取工艺复杂、溶剂使用量大、时间长等缺点,而且容易造成多糖降解,生物活性降低。本文主要对近年来香菇多糖提取工艺优化研究方面的进展进行阐述。 1.超声波提取 超声波提取法是利用超声波特殊的物理性质,加速介质质点运动、空化作用、振动匀化等以增大物质分子运动频率和速度,增加溶剂穿透力,从而使药效物质加速融人溶剂提高有效成分的得率。 王恒等用超声波辅助法从香菇中提取香菇多糖,通过实验优化确定出香菇多糖最佳提取工艺为超声功率200W ,料液比 35:1,超声时间40min ,香菇多糖提取率为6.72 %。王俊颖等采用超声法浸提香菇多糖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确定的最佳工艺为料水比1 : 25,超声温度60° C超声时间30min , 超声功率300W ,多糖得率为8.72 %。李宏睿等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香菇多糖的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并与单纯的热水浸提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料水比 l:25 ,超声时间35min ,超声功率105W ,热水浸提温度 90 %,浸提时间20min 的条件下,提取效果最好,多糖提取率为13.75 %,比单纯热水浸提法提高6.22%。 2.微波提取 微波辅助提取技术主要是通过调节微波加热的参数,有效地加热物料中的目标成分,对目标成分进行选择性提取。刘小丽等研究微波辅助法提取香菇多糖采用单因素试验对固液比、微波辐射功率、辐射时

食用菌多糖提取

1.6桑黄多糖多糖的生理功能 《本草纲目》中记载桑黄“味微苦,能利五脏、软坚、排毒、止血、活血等”;《神农本草经》中认为桑黄“久服轻身不老延年”;《药性论》记载,桑黄味微苦,性寒,在我国传统中药中用于治疗痢疾、盗汗、血崩、血淋、脐腹涩痛、脱肛泻血、带下、闭经。《药性本草》记载“治女子崩中带下,月闭血凝,产后血凝,男子玄癖”等。 1、抗癌:从桑黄中分离的多糖类物质主要为酸性多糖、蛋白结合多糖,,大多数没有直接抑癌功效,主要是通过免疫调节、抑制癌细胞转移、抗突变、抗血管生成降低肝线粒体中药物代谢酶(如P450等)活性等而起到肿瘤抑制和预防作用。 2、免疫调节:大多数真菌多糖的抗肿瘤作用是作为生物反应调节剂.通过增强宿主免疫调节功能即宿主介导抗肿瘤活性来实现的,而且对正常细胞几乎没有毒性。真菌多糖可通过多条途径、多个层面对免疫系统发挥调节作用。 3、保肝和抗肝硬化:桑黄提取物不仅能保护肝细胞,促进肝功能恢复,而且同时抑制肝脏内胶原纤维增生,改善肝组织结构.呈现出明确的抗肝纤维化效果。 4、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功能::桑黄提取物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抗坏血酸引起油脂氧化的抑制过氧化物和一氧化氮的清除有很好的效果。 5、降血糖:桑黄多糖能够降低血糖,同时减少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天冬氨酸转氨酶。降低血脂,防止动脉硬化,防止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6.预防和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7.桑黄提取物能够完全抑制尿酸,对痛风有良好效果。 8.抗过敏,对过敏性鼻炎、久治不愈的湿疹疗效很好。有关研究表明,桑黄及提取物对人体无毒无害,即使长期大剂量服用亦无任何毒副作用。 1.7其他多糖的生理功能 1.7.1姬松茸多糖的生理功能 姬松茸源自南美巴西,所以称巴西蘑菇.姬松茸是珍稀菇类佳品,其菌蕾肥厚,菌柄肥整,脆嫩滑爽,美味可口,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干品中粗蛋白含量为8.67%,氨基酸总量为9.22%。其中人体必须氨基酸的含量占总氨基酸的50%,多糖含量为6.55%,粗灰分5—7%,粗脂肪3—4%,此外还含有维生素B1、B2。子实体还含有多种具有抗癌活性的多糖成分,尤其是对腹水癌的抑制效果更为显著,还具有治疗痔瘘、增强精力、防治心血管病的作用,深受消费者欢迎,甚至把它作为茶来饮用。

香菇多糖的研究进展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7.Vol.28.NO.05 作者简介:林楠(1981-),女(汉),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功能性食品的研究与开发。 *通讯作者:钟耀广,教授,主要从事功能性食品及食品安全方面的研究。 香菇(Lentinulaedodes)是全球第二大人工种植最为普遍的食用菌[1],由于香菇多糖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提高免疫和刺激干扰素形成等功能,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香菇多糖作为一种辅助药物,其毒副作用小,疗效高,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开发价值。本文试图对香菇多糖的提取、分离方法及其结构、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概括和综述,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1香菇多糖的制备 1.1香菇的预处理 一般用于多糖提取的香菇子实体通常是干品,将 无霉变和虫蛀的优质香菇子实体置于60℃左右的条件下干燥,以利于粉碎[2],粉碎后过20~80目筛。由于香菇的脂肪含量约为干重的2%~4%[3],因此一般不考虑脂肪对香菇提取的影响,但也有研究采用石油醚、乙醇等除去原料中的脂肪成分[4 ̄5]。 1.2香菇多糖的提取 多糖的提取可以采用热水、稀酸、稀碱作为浸提剂。在提取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粗多糖的得率,还要保证不破坏多糖的结构。由于酸对多糖的糖苷键有破坏作用,故一般采用热水和稀碱作为浸提剂。热水浸提的温度一般为90℃~100℃,浸提时间1h~3h,浸提次数为2次~3次,合并浸提液,离心,收集上清液,减压浓缩到适当体积,加入一定量的乙醇静置过夜,离心,收集沉淀物,干燥得粗多糖。碱浸提通常采用NaOH作为浸提液,浓度为0.1mol/L~1mol/L。 为了提高香菇多糖的提取率,减少能源消耗,缩短提取时间,研究者们尝试了一些其它的提取方法。张海容等[6]以香菇多糖为研究对象,对微波法及热水浸提法进行了比较,发现微波法的提取率高于传统热水法,且提取时间可以缩短100倍。念保义等[7]利用超声波辅助热水法从香菇中浸提香菇多糖,不仅可以缩短提取时间,减小料液比,而且提高了提取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董彩霞[8]利用纤维素酶作用于香菇细胞的细胞壁,使之破裂,多糖易从细胞内释放出来,以提高多糖的提取 率。也有研究先采用中性蛋白酶处理香菇粗粉,蛋白酶将与多糖结合的蛋白质酶解,使多糖释放出来,此法与传统工艺相比,提取率提高了40%以上,多糖中杂蛋白 林楠1,钟耀广2,3,*,王淑琴3,刘长江3 (1. 大连轻工业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034;2.上海水产大学食品学院,上海200090;3.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辽宁沈阳110161) 香菇多糖的研究进展 摘 要:香菇多糖是真菌多糖中的一类,是目前最有开发前途的功能食品和药品资源之一。综述了香菇多糖的提取、 分离纯化、结构分析、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概况。关键词:香菇多糖;提取;分离纯化;结构;活性 REVIEWONADVANCEMENTOFPOLYSACCHARIDEFROMLENTINULAEDODES LINNan1,ZHONGYao-guang2,3,*,WANGShu-qin3,LIUChang-jiang3 (1.Col legeofBiologyandFoodTechnology,DalianInstituteofLightIndustry,Dalian116034,Liaoning,China;2.CollegeofFoodScienceandTechnology,ShanghaiFisheriesUniversity,Shanghai200090,China;3.CollegeofFoodScience,ShenyangAgricuturalUniversity,Shenyang110161,Liaoning,China) Abstract:Thepol ysaccharidefromLentinulaedodesisoneoffunguspolysaccharides.Itisregardedasoneofthemostpromisingresourcesoffunctionalfoodanddrugs.Inthispaper,itisreviewedthatthestudiesonextraction,isolationandpurification,structuralanalysis,biologicalactivityofpolysaccharidefromLentinulaedodes.Keywords:Lentinulaedodespol ysaccharide;extraction;isolationandpurification;structure;activity综述 174

食用菌抗衰老研究进展

食用菌抗衰老研究进展 张智1,焦春伟2,胡惠萍1,潘鸿辉1* (1.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菌种保藏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微生物应用新技术公共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63; 2.广东粤微食用菌技术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070) 摘要衰老已成为当今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国内外抗衰老药物的研究发展很快,但由于化学药物的广泛使用及其毒副作用,研究者已将研究重点转向中药和食药用菌。食药用菌具有天然、营养、健康和多功能的特性,其保健功效的研究已引起广泛的关注,而关于其抗衰老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就目前食药用菌抗衰老的研究进展作一阐述。 关键词抗衰老;食药用菌;衰老 中图分类号Q949.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021(2010)03-0078-04 Advance m ent on Ant-i Agi ng E fficacy of Edi ble and O ffici nal Fungi Z HANG Zhi1,JI A O Chun-w ei2,HU H u-i ping1,PAN H ong-hui1 (1.Guangd ong In st.ofM icrobiol.,Guangdong P rov.K ey L ab.of M icrobial Cu lt u re C oll.&App lic., Guangd ong Op e n L ab.of App l.M ic robiol.,Guangzhou510663;2.Yue w eiEd ible F ung i Tec hn ology Co.L t d.,G uangzhou510070,C hina) Ab strac t A g i ng has becom e one o f the hottest topics that dra w n people attention.T he research o f ant-i ag i ng m ed-i c i ne has been rap i d l y dev e l oped bo t h i n Chi na and abroad.M any researchers had turned t he ir f ocuses t he ir stud i es on Ch i nese trad iti ona lm edic i ne and ed i ble and offi c i nal fung i(EOF)because o f the w idespread use of che m ica l m ed-i c i nes an d t ox ic si d e e ffects.EO F has characteristics o f na t ura,l nutr iti on,hea lth and mu lt-i functi on and the research o f hea lth care e fficacy has been a roused ex tens i ve attenti on.S i nce t here are f ew repo rts about the an t-i ag i ng f uncti on o f E O F,research prog ress on ant-i ag i ng efficacy o f EO F w ere i n troduced in this artic l e. K eywords ant-i ag ing;EOF(ed i ble and offic i nal f ung i);ag i ng 近年来关于衰老的研究以及根据衰老的机制寻找高效的抗衰老药物的研究,已成为当前医药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衰老是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退行性变化,是机体各种生化反应的综合表现,是体内外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衰老产生的确切机制尚未明了,国际上提出一系列衰老学说,包括自由基学说、线粒体DNA损伤学说、衰老端粒学说、免疫学说、内分泌学说等,为揭开衰老机制及开发抗衰老药物奠定了基础。尽管这些学说都各自获得了一些实验证据的支持,但至今仍不能全面解释衰老现象。伴随不同衰老假说的提出,各种抗衰老药物也大量涌现市场,目前食药用菌抗衰老药物已成为研究领域的新宠儿。食用菌是人类食药用的大型真菌。中国已知的食药用菌中多数属于担子菌亚门,少数属于子囊菌亚门,各真菌分别生长在不同的地区及生态环境中。食用菌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其蛋白质含量较高,并含有多种维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2009B080701065) 作者简介:张智男,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食用菌研究与开发。Te:l020-********,E-m ai:l z h angzh i2000@21cn.co m *通讯作者。T e:l020-********,E-m ai:l phhgan l an l v@yahoo.co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57979374.html, 收稿日期:2010-03-19;修回日期:2010-04-26 78微生物学杂志2010年5月第30卷第3期J OURNAL OF M ICRO BI O LOGY M ay2010V o.l30N o.3

真菌多糖的功能

真菌多糖的功能 在国际上,真菌多糖被称为称为“生物反应调节物”,简称“BRM”,按研究表明,药用菌的活性多糖成份β-D(1-73)葡萄糖对异源的、同源的甚至遗传性的肿瘤都有变化。此外,它还具有抗细菌、抗病毒和抗凝聚的作用,提高肝功能和解毒力,提高动物耐缺氧能力和氧的利用率,降低血液的粘稠度,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律,降血糖、镇静、镇痛、平喘、止咳、化痰的功效。 一、多糖对肿瘤的作用 1、多糖对肿瘤的治疗作用不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而是通过增强患者的免疫防御系统,达到防癌抗癌的效果。实验证明,从香菇、黄芪、柏树菌中提出的多糖能增强 T 细胞的功能,使免疫功能低下的动物恢复正常,特别对具有杀伤肿瘤细胞功能的 T细胞 NK 细胞及LAK 细胞有激活作用。 2 、多糖又是免疫 B 细胞活化剂,像黄芪多糖、香菇多糖、柏树菌多糖、灵芝多糖等等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使其产生大量免疫球蛋白抗体,从而增强抗病能力。 3 、巨噬细胞,特别是毒性巨噬细胞对肿瘤的细胞有很强杀伤力,它能合成和分泌肿瘤坏死因子(TNF),使肿瘤出血坏死。多糖类的物质是强大的 TNF 诱导剂,给动物注射多糖第 8 天,TNF 的产生达到高峰,从而发挥抗癌功效。 4 、干扰素(IFN)是机体内自己制造的抗病毒和抗癌物质。柏树菌多糖能够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加进每毫升10-100微克浓度的柏树菌可使正常人产生α干扰素和γ干扰素的分别提高 8 倍和 4 倍。 5 、白细胞介素2(I L-2)为T细胞生长因子,由活化的 T 细胞所产生,即能维护免疫 T 细胞长期存活,又可诱导 T 杀伤细胞及 LAK 细胞的生长,因此成为治疗肿瘤和爱滋病等病毒的最新药物。多糖类药物可激活 T 细胞诱导内源性白介素2 产生,从而避免商品白介素2 的毒性与副反应。还能提高细胞对白介素2 的敏感性,使其能在较低剂量下产生最大治疗效果。 二、真菌多糖对糖尿病和哮喘的作用 研究发现真菌多糖治疗糖尿病是通过两方面发生作用的。二是改变血液循环,使机体胰脏血液循环加快,胰岛 B细胞得到了足够的氧,从而增加了胰岛素的分泌量。另一方面,提高肌肉细胞胰岛素靶细胞受体的功能,使得同样量的胰岛素能发挥更大的效果。有些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内分泌功能检测时,胰岛素的量处于正常范围,其所以会产生糖尿病,主要是胰岛素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的原因。 哮喘患者气管肥大细胞的细胞透性较大,所以致喘物质组织胺容易从肥大细胞中释放出来。哮喘患者服用真菌多糖后,气管平滑肌肥大细胞、细胞膜的创作修复就会加快人。肥大细胞之组织胺释放受到了抵制,从而抑制了哮喘。真菌多糖的抗疲劳作用,现在知道,也是提高细胞生理功能,提高细胞乳酸脱酶的活性实现的。 三、真菌多糖抗病毒抗感染的作用 研究发现,是由于真菌多糖对细胞的作用。真菌多糖可以提高机体细胞的生理功能,修

食用菌市场调研报告

食用菌市场调研报告 前言 食用菌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特别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已成为我国广大农村 和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也是中国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本报告分析了食用菌生产、销售、价格、保鲜技术以及深加工技 术等情况,结合郴州食用菌产业的现状,浅谈了几点关于我市食 用菌产业发展的建议,希望能为促进我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 一点帮助。 一、世界食用菌产业发展概况 近几年来,全球食用菌销量保持持续增长态势。2004年全球 食用菌消费量为1,953万吨,2010年达到3143万吨,年均增长 8.26%。世界主要食用菌栽培品种有双孢菇、香菇和平菇等。其中,双孢菇是欧、美国家的主栽品种,而香菇则在亚洲国家占主导地位。美国、荷兰、法国、西班牙等欧美国家和中国、日本、韩国 等亚洲国家是世界主要的食用菌生产大国,其中中国食用菌产量 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居世界首位。美国食用菌生产的主要品种为双孢菇,还有少量香菇、平菇等其他品种。据美国农业统计 部门统计,2009-2010年产季,美国食用菌总销量为36万吨,总 销售额为9.25亿美元。荷兰、法国、西班牙是欧洲的食用菌主产国,生产的主要品种均为双孢菇,2010年上述三国的产量分别达

到23万吨、14吨和14万吨。日本是亚洲食用菌生产大国,主要 生产品种有香菇、滑菇、金针菇、平菇、真姬菇等,2010年日本 食用菌总产量约为42万吨。韩国食用菌工厂化发展很快,产量居 前的品种分别为平菇、金针菇、杏鲍菇、双孢菇等。1978年韩国 食用菌产量为3万吨,2010年约为20万吨。、 二、我国食用菌产业总体发展概况 (一)我国食用菌总体市场容量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食用菌栽植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 真菌物种资源。据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统计,全国现已查明 真菌种类达1,500种以上,其中已人工驯化栽培成功的有60多种。我国不仅是食用菌生产大国,也是食用菌消费大国,所生产的食 用菌绝大部分用于国内消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发 展迅速,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中国食用菌产量 还不足10万吨,产值不足1亿元,而到2010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达到2261.8万吨,总产值达到1272.7亿元,其规模在种植业中 仅次于粮、棉、油、菜、果而居第六位。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 界食用菌产业大国,香菇、平菇、金针菇、草菇、黑木耳、银耳、滑菇、灵芝等产品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我国食用菌市场需求 旺盛,市场容量不断增加,食用菌产业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 (二)食用菌出口情况 我国食用菌主要是国内消费,出口量不大,但2003年至2008

香菇多糖质量标准

正式名:香菇多糖汉语拼音:Xianggu 标准号:WS-291(X-256)-97 拉丁文或英文:Lentinan 主要活性成分:香菇[Lentinus edodes(Berk)sing]子实体提取、精制的多糖。按干燥品计算,含香菇多糖应不得少于%。 性状:类白色或浅黄色粉末;无味,有引湿性。在水、甲醇、乙醇或丙酮中几乎不溶;在L氢氧化钠中溶解。 比旋度取本品,置五氧化二磷干燥器中,减压干燥至恒重,精密称取适量,加L氢氧化钠溶液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含10mg的溶液,依法测定(中国药典),范围在+2~+15之间。 鉴别:(1)取含量测定项下的溶液2ml,加蒽酮溶液(取蒽酮35mg置100ml量瓶中加硫酸溶解,并用硫酸稀释至刻度,即得,临用配制)5ml,振摇混匀,置水浴中加热,应显蓝绿色。 (2)取本品约10mg,滴加水少许研磨,再加水制成每1ml中含的溶液,置匀浆器中制成匀浆液,取10ml,加高碘酸钠溶液[取高碘酸钠(NaIO4)4.28g,加L硫酸溶液。溶解并稀释至1000ml]1ml,摇匀,立即取反应液4ml,以水为空白对照,照分光光度法(中国药典1995年版二部附录ⅣA),在295nm的波长处测定吸收度(A1),剩余的反应液置避光容器中。于3O℃连续搅拌6小时后,取出,测定吸收度(A2)。两次吸收度之差(A1-A2)应为~。 (3)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对照品的图谱一致,在89Ocm-1上附近有弱吸收峰。 检查:酸碱度取本品,加水制成%的匀浆液,依法测定(中国药典1995年版二部附录Ⅵ H),pH值应为~。 特性粘数取本品,置五氧化二磷干燥器中,减压干燥至恒重,精密称取适量,加L 氢氧化钠溶液数滴,使充分溶胀,研磨均匀,在25~30℃放置6~8小时,使完全溶解,制成每1ml中含的溶液,摇匀,依法测定(中国药典1995年版二部附录ⅥG第三法),特

食用菌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

食用菌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桂明英等来源:中国食用菌,2006(5) 随着人们对食用菌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认识的提高以及食用菌生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增加。食用菌育种工作也成为食用菌科技工作者关注的热点之一。现对食用菌育种工作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食用菌的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一、野生食用茵驯化育种 野生食用菌驯化栽培.是食用菌育种的重要内容.栽培的食用菌品种绝大部分是由野生食用菌驯化而来的。例如:阿魏蘑的驯化工作.是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于1983年开始的.当时曹玉清、牟川静、陈忠纯等在研究驯化分布于新疆托里地区的野生阿魏侧耳fP/eurotu~retainel时,对其形态特征、分类地位、氨基酸含量、生活条件(包括营养、pH值、温度、湿度、光照和通风)、菌丝培养特征、驯化栽培等进行了研究。观察到分离的野生菌株K001、K002与K005在培养特征上的差异。1986年他们又在新疆木垒采集到Kill标本.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K005、Klll在子实体外部形态与菌丝培养特征上与阿魏侧耳显著不同。经研究定名为阿魏侧耳托里变种[Pieurotus ervngii(DC.ex. Fr)0ueI.var.tuolie nsis Mou.n var]。他们1983年对 K001、K002、K005菌株驯化栽培中.发现在有无寄主植物阿魏根屑添加在培养基中的情况下.用棉籽壳、云杉木屑、麸皮等原料组成的培养基上都相继长出了子实体.阿魏侧耳及托里变种自此得到推广.首先在新疆开始人工栽培。已成为近年来大面积进行商业性栽培的一种食用菌新品种。其菇体肥大、颜色洁白、菌肉细腻、质地脆嫩、久炖不绵、清爽滑润、味美可口、营养丰富.投入市场后深受人们的青睐。目前我国引进和驯化栽培成功的食用菌已达80多个种。 二、孢子分离育种 单孢分离就是将采集到的孢子群单个分开培养,让其单独萌发成菌丝而获得纯培养的方法。曹裕汉通过对草菇有性分离选育种研究.表明草菇孢子分离菌株在菌丝形态、生长速率、产厚垣孢子能力、出菇、产量等性状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可以在菌丝浓密、气生菌丝多、能产生大量厚垣孢子的菌株中选择到较高产量的菌株应用于生产.解决草菇生产上出现的菌种老化、退化问题:潘保华采用稀释镜检法对金针菇的6个品种.共计l 898个担孢子分离培养.结果检测出144个单孢结实菌株。这些菌株与其它非单孢结实菌株交配.筛选出6个强优组合。这种通过组织分离.而后经出菇或出耳试验,从中筛选出产量高、抗逆性强、遗传性状优良的菌株再进行扩大繁殖的育种方法是目前采用最多的一种方法。 三、食用茵杂交育种 食用菌杂交育种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单倍体交配实现基因重组。杂交育种通过选择适当的亲本进行交配.从杂交后代中选育出具有双亲优良性状的菌株,具有一定的定向性.这种育种方法适用于异宗结合的食用菌。贺建超等以双孢蘑菇176和2796为亲本菌株。通过单孢子杂交育种,经过初筛、复筛和生产性试验.获得一株新的稳定的双孢蘑菇杂交高产菌株。该杂交菌株具有发菌快、出菇早、产量高、颜色白、朵形较大、菌肉肥厚、抗逆性较强等优点。许益财等选择生态、种性等差异较大的长白山野生香菇和栽培品种A3-3为亲本.采用平板稀释法进行单孢分离.单孢萌发及单核菌丝镜检、配对。从中选择优良组合“抚香一号”。该菌株符合育种目标,是一个产量高、菇形圆正、肉厚、内实、抗逆性强、耐高温、遗传性状稳定的优良品种.可在北方作为更新换代的优良新品种:刘宇、陈文良等用杏鲍菇l号菌株和9号菌株通过单孢杂交育种方法选育出杏鲍菇13号杂交菌株.杏鲍菇13号杂交菌株的子实体产量最高.生物学效率达到109.20%。 四、食用茵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是人为利用某些理化因子诱导食用菌遗传因子发生突变.再从多种突变体中选出正突变菌株的方法。诱变育种是获得优良食用菌菌株的常用手段。目前来看对食用菌育种较为有效的理化因子包括60 co、紫外线、离子束、激光、X射线、超声波、快中子、亚硝酸、亚硝酸胍、氮芥、硫酸二乙酯等.研究人员根据各自的实验条件及不同菌种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诱变方法.在食用菌新菌种的选育工作中已取得了不少成果。

食用菌多糖研究进展

微生物专题报告——食用菌多糖功能的研究概况 141201019 微生物学魏华 食用菌作为天然食药资源,营养丰富,含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多糖、维生素等多种成分。食用菌多糖虽然含量比例仅占0.48-0.87%,却具特异的生物学功能活性。如具有抗肿瘤活性;可显著提高巨噬细胞吞噬量,刺激抗体产生,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可降血糖、降血脂;可显著增加脑和肝脏组织中的过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力,抗氧化、抗衰老;保肝、抗辐射等等。 1971 年,Maeda 等从香菇中分离出一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多糖,这个研究发现影响重大,使更多的科学家开始研究真菌中的活性多糖[14]。截至目前,国内外已从食用菌中筛选出200 种有生物活性的多糖。同时,对于多糖的研究不仅只是研究其的生物学活性,更多的是利用生物学手段研究多糖分子的化学结构及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13]。国内对多糖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在研究糖类的作用机理时,紧密与中医药的理论相结合,进展甚快。70 年代以来,我国在云芝、银耳、灵芝、黑木耳、裂褶菌、冬虫夏草、猴头菌和竹荪等中分离得到具有显著生理活性的、单一成分的多糖物质。目前,我国对药用多糖的研究仍多偏重于提取、分离、纯化、和研究药理活性等方面。虽然已有用于治疗癌症的商业化产品,但积累的临床资料仍很缺乏,大部分多糖产品尚处于实验阶段或仅用于保健品,还需重视新兴的糖生物学及工程学,提高研究水平。 1.食用菌多糖的种类 近年来研究报道的真菌多糖,主要有四类,葡聚糖、甘露聚糖、杂多糖、糖蛋白。 1.1葡聚糖 葡聚糖(Glucan),尤其是β(1-3)连接的葡聚糖具有多种活性[15-20]。如从金顶侧耳(Pleurotus citrinopileatus)子实体中分离的多糖,分子量为1.89×104,可能的结构是主链为β(1-3)连接的葡聚糖,支链为β(1-6)连接的葡萄糖[21]。从黑石耳(Dermatocarpon miniatum)子实体中分离的具有抗氧化功能的多糖,主要结构为α(1-4)(1-6)连接的葡聚糖,分子量为1.80×106[22]。从栓菌(Trametes suareclens)中分离的多糖分子量5.0×10 4,主链为β(1-3)-D-Glucan,支链为β(1—6)连接的葡萄糖。从斜顶菌(Clitopilus caepitosus))多糖分子量1.32×106,主链为β(1-3)连接的葡聚糖,支链有较多的β(1-6)连接的葡聚糖链和较少的β(1-4)连接的葡聚糖链,分别连在主链的O-6 位和O-4 位。 1.2甘露聚糖

食用菌多糖深层发酵与提取可行性研究报告

*****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菌蔬果生物多糖深层发酵萃取深加工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建设单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单位地址:**省**县**工业园10号 邮政编码:332100 联系电话: 传真: 编制单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编制时间:二〇一一年四月

序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作为中国科学技术界最权威的香山学术会议破天荒地连续二次就我国生物多糖的发展战略举办论坛。一时权威云集,惠永正教授阐述了中国传统药物与与糖化学和糖生物学的密切关系。他说,中国传统药物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现在已知,许多传统药物的药理活性源于药用植物的皂苷(Saponin),皂苷结构的多样性是由于皂苷中配糖体结构(糖型)的多样性,而配糖体的结构与皂苷的生理活性密切相关。这为从事糖化学和糖生物学研究的工作者提出了课题和广阔的研究空间。 中国中医研究院吴志奎教授认为,多糖或糖缀合物是中国传统药物发挥独特功效的重要物质基础,呼吁糖生物学者应促进中国传统药物的现代化研究。中外学者均认识到对生命过程中糖链生物学作用的阐明,将为菌类治病机理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生物模型,而糖化学研究的进展对药效成分的鉴定和合成是菌类国际化不可缺少的工具。 中国药理学的泰斗、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一级研究员周金黄教授指出:“近年来我们的研究证明:多糖成分是许多菌类药理活性很强的成分。多糖类广泛存在于多种菌类中。多糖也是生命必需的成分,存在于一切细胞结构中,参与生命功能活动。“我们认为21世纪是多糖生命科学的时代,就像二十世纪是肽类,氨基酸与核糖核酸时代。”中国工程院院士、青岛海洋大学校长管华诗也在全国权威的香山会议上指出:“我们不应当忽视科学家们在十年前的预言:今后的数十年将是多糖的时代。对多糖生物功能和结构的关系研究将成为继蛋白质和核酸之后探索生命奥秘的新的里程碑。” 重要提示 什么是“多糖”: 多糖是存在于自然界的醛糖或酮糖通过糖甙链连接在一起的活性多聚物,广泛存在于动物细胞膜,植物和微生物细胞壁中, 是构成生命的三大物质基础之一,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它作为生物效应调节剂,主

食用菌市场调研报告

食用菌市场调研报告 近年来,食用菌产业在增加产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保证安全,食用菌生产开始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接下来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食用菌市场调研报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前言 食用菌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已成为我国广大农村和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也是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本报告分析了食用菌生产、销售、价格、保鲜技术以及深加工技术等情况,结合郴州食用菌产业的现状,浅谈了几点关于我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建议,希望能为促进我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一点帮助。 一、世界食用菌产业发展概况 近几年来,全球食用菌销量保持持续增长态势。XX年全球食用菌消费量为1,953万吨,XX年达到3143万吨,年均增长%。世界主要食用菌栽培品种有双孢菇、香菇和平菇等。其中,双孢菇是欧、美国家的主栽品种,而香菇则在亚洲国家占主导地位。美国、荷兰、法国、西班牙等欧美国家和、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是世界主要的食用菌生产大国,其中食用菌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居世界首位。美国食用菌生产的主要品种为双孢菇,还有少量香菇、平菇等其他

品种。据美国农业统计部门统计,XXXX年产季,美国食用菌总销量为36万吨,总销售额为亿美元。荷兰、法国、西班牙是欧洲的食用菌主产国,生产的主要品种均为双孢菇,XX 年上述三国的产量分别达到23万吨、14吨和14万吨。日本是亚洲食用菌生产大国,主要生产品种有香菇、滑菇、金针菇、平菇、真姬菇等,XX年日本食用菌总产量约为42万吨。韩国食用菌工厂化发展很快,产量居前的品种分别为平菇、金针菇、杏鲍菇、双孢菇等。1978年韩国食用菌产量为3万吨,XX年约为20万吨。、 二、我国食用菌产业总体发展概况 (一)我国食用菌总体市场容量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食用菌栽植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真菌物种。据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统计,全国现已查明真菌种类达1,500种以上,其中已人工驯化栽培成功的有60多种。我国不仅是食用菌生产大国,也是食用菌消费大国,所生产的食用菌绝大部分用于国内消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食用菌协会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食用菌产量还不足10万吨,产值不足1亿元,而到XX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达到万吨,总产值达到亿元,其规模在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菜、果而居第六位。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食用菌产业大国,香菇、平菇、金针菇、草菇、黑木耳、银耳、滑菇、灵芝等产品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香菇多糖提取实验汇报

超声波法提取香菇多糖 研究背景: 香菇多糖的性质:香菇多糖以β~1,3葡聚糖为主,含有少量的木糖和甘露糖,具有抗病毒、抗肿瘤、调节免疫功能和刺激干扰素形成等功能 用途:抗肿瘤药。为化、放疗辅助药。主要用于胃癌、肺癌、乳腺癌。 生产技术状况:因为香菇多糖的用途广泛,提取比较方便,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这方面的研究,是的提取技术方面的大幅度提升。状况良好。 操作过程: 方案设计:香菇多糖的提取 香菇预先烘干→称取干香菇15克→粉碎→圆底烧瓶→200ml热水70℃→超声波发生器(水预热在60℃左右)→提取45min(中间停顿2次,每次5min)→过滤→滤渣→等滤液体积热水70℃→提取30min(中间超声波停2次,每次5min)→过滤→合并滤液→抽滤→滤液→量体积标识贮藏备用 香菇多糖的测定:1.首先去掉香菇多糖溶液中的的蛋白质:采用氯化钙法:将溶液PH 调节至8---9,加热到85℃,加入氯化钙使浓度达5% (w/v),搅拌,冷却至室温,过滤,得脱蛋白多糖液。 2.制作标准曲线:准确吸取1mg/ ml 葡萄糖标准溶液1.0 、2.0 、 3.0 、 4.0 、 5.0ml 置于50ml 容量瓶定容,准确吸取该系列溶液各2ml ,然后加入6%苯酚1.0ml 及浓硫酸5.0ml,摇匀冷却,室温放置20分钟以后于490nm测光密度,以2.0ml水按同样显色操作为空白,横坐标为多糖微克数,纵坐标为光密度值,得标准曲线。 3. 样品的测定:取去完蛋白的样液2ml,然后加入6%苯酚1.0ml及浓硫酸5.0ml,摇匀冷却,室温放置20分钟以后于490nm测光密度。将吸光度控制在0.2-0.8 人员分工:我们分成两组来完成实验,因为有两组待测夜要进行测定。然后标准溶液是由第一大组完成。由于操作比较简单,我们就一起完成。1人对溶液进行去蛋白,2人制作待测液,1人对待测液进行测定,并记录数据。 实验现象:配置待测液时,加入浓硫酸后溶液变成橙黄色。从而可来额定吸光度。(附照片)总结分析

2020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情况调研报告

2020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情况调研报告由中国食用菌商务网、食用菌市场部发起并组织完成的、备受行业期待和关注的“XX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情况调研报告”在10月9日-12日江苏连云港举办的“全国第十一届菌需物资博览会暨食用菌工厂化发展论坛”上权威发布,得到与会者的认可。 产业 __发布的《XX-2022年中国食用菌市场行情调查及投资可行性评估报告》显示,XX 年食用菌工厂化产品年产量达 152 万 t,比 XX年的 99万t 增长了54.0%,比XX年的 65 万t增长了134.0%。XX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年产量达到204.97万吨,比XX年的152万吨增长了34.8%。XX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年产量为183.59万吨。 XX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产品日产量达5 079.9t ,比 XX年的3 183.1 t增长了59.5%,比XX年的1 712.8 t增长了196.6%。XX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产品日产量达到6159.24吨,比XX年日产量5079.9吨增长21%;XX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日总产量6133.96吨,较XX 年6159.24吨减少25.28吨,降幅为0.4%。 随着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快速发展,生产技术日趋成熟,管理手段不断完善,工厂化生产中生产原料配比更加科学、生物转化率显著提高,使工厂化企业的单品种日产能得到提高。据统计,XX年工

厂化日产能达到20吨以上企业有68家,相比XX年的53家增加了15家,增长率为28%。 近几年,食用菌工厂化年总产量和日总产量以XX年为节点,XX 年和XX年的产量都有所下降,这与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式和食用菌市场的需求变化以及各企业的技术创新等有关。 XX年金针菇日产量2568.34吨,较XX年的2679.61吨有所减少。杏鲍菇日产量2075.38吨,较XX年的1831.52吨下降了10%。双孢菇557.9吨、海鲜菇195.8吨、白玉菇279吨、白灵菇61.5吨,其他菇类如秀珍菇、茶树菇、虫草花等品种日产量均在20-30吨左右。 据本次调查统计,XX年关、停、并、转的企业数量为55家,主要原因是市场效益不好、成本上涨、技术人才缺乏。 XX年新建、扩建项目191个,主要生产品种有金针菇、杏鲍菇、海鲜菇、秀珍菇等。减产企业40家,主要是金针菇生产企业。 内容仅供参考

食用菌多糖研究进展

第25卷第5期浙江林业科技Vol. 25 No.5 2 0 0 5年9月JOUR. OF ZHEJIANG FOR. SCI. & TECH. Sep., 2 0 0 5 文章编号:1001-3776(2005)05-0049-05 食用菌多糖研究进展 王丽霞1, 2,杜德清2 (1. 中南林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2.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丽水 323000) 摘要:对食用菌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定性定量分析、活性研究和临床应用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不同食用菌多糖较难鉴别、真菌多糖提取纯化工艺需进一步加强、食用菌多糖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问题,提出真菌多糖的提取工艺和构效关系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食用菌;多糖;免疫调节;生理活性;提取纯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识码:A 食用真菌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最早认识和利用的一类微生物,具有种类繁多、世代短、生物量大、易培养、分布广和营养成分丰富等特点,国内外学者对其营养成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1],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食用真菌中独特的多糖功能成分。据杨革报道[2],真菌的多糖含量在0.48% ~ 0.87%。食用菌多糖是一种很好的免疫调节增强剂,可从根本上提高人体免疫功能,起到扶正固本、强身保健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方面的研究利用进展更为迅速,且正朝抗癌、增寿、强力、益智、美容以及提高免疫力和防止衰老等方向深化。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食用菌中能显著增强癌症患者抵抗力的生理活性物质即为食用菌多糖[3]。食用菌多糖的生理功能、化学结构以及构效关系正成为多糖研究的前沿阵地,取得了很大进展,而多糖分离、纯化和结构测定的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4]。为此笔者对食用菌多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为食用菌多糖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1 食用菌多糖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不同食用真菌多糖的鉴别较为困难,这是因为即使同一属真菌中的不同种真菌所产多糖也不一致(包括多糖种类、多糖结构、分子量大小等)。目前也没有一份较为可靠的不同真菌多糖的图谱(例如能表明结构差别的红外图谱等)。从纯种发酵液(即只用一种已知真菌菌种发酵所得液体)或从已知真菌子实体中提取的多糖可以进行结构和定性、定量分析[5]。 食用菌菌丝多糖分胞外多糖和胞内多糖。对于提取深层发酵液中的食用菌多糖,常规提取一般是首先将菌丝从发酵液中分离出来,打浆处理,然后用热水提取法或其他方法从菌丝中提取胞内多糖,从滤液中提取胞外多糖,一般是把滤液先过滤,再浓缩,最后用有机溶剂沉淀而得到。从多糖水溶液中提取多糖,首先可用透析或超滤等方法去掉小分子物质(单糖、寡糖、氨基酸、短肽、无机盐等),然后设法去掉水分(各种合适的干燥方法、超滤以及有机溶剂沉淀法等)[6]。 根据多糖类物质易溶于热水而不溶于高浓度酒精的原理,食用菌多糖的提取通常采用水煮醇沉(热水提取及酒精沉淀法)的常规方法。其提取工艺流程如图1。 食用菌多糖除常规的水提法外还有一些其它提取方式。据王竟等人报道[7],担子菌的发酵产物中一些具有生理活性的聚合物(主要为多糖类),其分子量一般在1 000 d以上,对于这些发酵多聚物的提取他们采用了超

富硒食用菌的研究进展

富硒食用菌的研究进展 凌宏通1,宋 斌23,林群英3,李泰辉2,曾振基1 (1.梅州市微生物研究所,广东梅州 514071;2.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菌种保藏与 应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070;3.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广州 510650) 摘 要 富硒食用菌是一类有价值的药用/功能性食品。从食用菌的富硒特性、富硒食用菌的营养成分、药理作用及生产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富硒;食用菌;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 Q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7021(2008)04-0078-07 Advances i n Selen i u m2Enr i ched Ed i ble Fung i Study L ING Hong2t ong1,S ONG B in2,L IN Qun2ying3,L I Tai2hui2,ZENG Zhen2J i1 (1.M eizhou Inst.of M icrobiol.M eizhou514071;2.Guangdong Inst.of M icrobiol.Guangdong Prov.Key L ab.of M icrobial Cult.Collect.&Applict’n.Guangzhou510070;3.S.China B otanical Garden,Acad.S inica,Guangzhou510650) Abstract Seleniu m2enriched(SE)edible fungi were valuable officinal/functi onal f oods.SE characters of edible, nutriti onal compositi on,phar macol ogical activities,and the p r oducti on techniques of SE edible fungi were su mmarized in this article. Keywords Seleniu m2accumulati on;edible fungi;industrializati on 硒(Se)是人与动物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当稀少和分散,主要以重金属硒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研究发现,硒具有维持人类机体抗病能力,保护眼组织、肌肤、心脏和肝脏,防止体内产生毒性物质等重要功能,人体的贫血、冠心病、大骨节病、糖尿病、癌症等多种疾病都与人体内缺乏硒元素相关[1~3]。目前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着硒摄入不足的问题,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因此,研究安全、高效的补硒保健品具有重要的意义[4]。目前,饮食中生物有机态硒元素的来源主要是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但要向动、植物中直接添加硒元素十分困难。相比之下,许多食用菌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糖及其他生理活性成分,能提高人体免疫力、抗衰老、抗肿瘤等能力,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而且有较强的富硒能力,能够通过菌丝细胞内物质代谢的转化,将无机硒结合到大分子活性物质(如蛋白质和多糖)上,转化为蛋白硒和多糖硒等有机形态的硒,从而弥补天然食用菌中的硒含量很低的缺点。因此,利用微生物学原理,发酵或培养出富硒食用菌产品,开发出成本低廉的有机硒制品已成为研究的新热点[5]。本文对近年来食用菌富硒研究进行了回顾,旨在为今后开发利用研究提供参考。 1 食用菌的富硒能力 研究表明,食用菌具有富硒能力且富硒能力不同。尚德静等[6]通过研究金针菇F lamm ulina velutipes(Curtis)Singer、香菇L entinu ls edodes (Berk.)Pegler、猴头菇Hericium erinaceus(Bull.)  收稿日期:2006-12-26  作者简介:凌宏通 男,工程师。主要从事食用菌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A06020222,E05202480);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04B20101005,2005B20901027,2006B20201042) 3通讯作者 87微生物学杂志 2008年7月第28卷第4期 JOURNAL OF M I CROB I O LOGY July2008Vol.28No.4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