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界面下的回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城市界面下的回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城市界面下的回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城市界面下的回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城市界面下的回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杨文炯

回族研究,2004.01

[关键词] 回族穆斯林族群社区

城市界面下的回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The Changes of Muslim Community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Against an Urban Context-Taking Muslim Communities in Lanzhou ,Yinchuan, Xining and Xi'an Cities as Examples

摘要:本文以兰州、银川、西宁和西安的回族社区为个案,运用都市人类学和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城市的宏观生态背景下分析了西北城市回族社区的不同层面的变迁,提出面对城市的挑战,以文化自觉的方式实现自身传统的现代化是城市回族穆斯林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回族社区;传统文化;城市化;现代化

分类号:C912.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86(2004)01-0058-07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城市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对回族穆斯林社区的地缘、社缘变迁的研究为我们认识回族传统文化及其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提供了一个可视的界面。

一、城市回族社区的变迁:以变应变中的互动与重构

社会学家安布罗斯·金和K. Y. 钱在研究社区时提出三个分析尺度:第一是物质尺度即社区是一个有明确边界的地理区域;第二是社会尺度即在该区域内生活的居民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沟通和互动;第三是心理尺度即这些居民有共存感、从属感和认同感。这三个分析尺度对于我们研究城市回族社区的变迁同样具有意义,但需要补充的是城市社会中的社区变迁往往是在与城市大社会变迁的互动中发生的,社区的社会尺度的变迁还应包括社区人的心

理观念、价值取向的变迁。在本文中将物质尺度的变迁称为社区的地缘变迁,社会尺度的变迁和心理尺度的变迁统称为社区的社缘变迁。回族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的民族之一,也是城市社会中最为典型的聚居型少数民族——“围寺而居”形成都市社会中的“飞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都市社会的大变革推动着回族穆斯林社区的迅速变迁,在城市社会的镜像中我们看到,这种变迁漂浮在城市现代化的急流中呈现出自身难主沉浮而又不能随波逐流的艰难选择——传统与现代化、现代化与汉化、现代化与西化,这似乎是作为都市弱势群体(仅指数量上) 及其以民间文化样式存在着的小文本传统所注定的命运。在这个充满张力、无序、解构、调适、重组的变迁过程中,我们同样看到变迁中的都市回族社区正在以变应变中寻找着自身在流动的城市社会中的重新定位。

首先,从回族社区的地缘变迁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促动了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塑造的城市职能由传统的以政治为中心向以经济为中心的转移,原有的以政治—权力结构为中心的城市布局、城市规划已无法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因此,近20 年来我国各级城市的改建、扩建、重新规划是最引人注目的,由此导致的城市社区地缘变迁成为普遍现象。正如我们看到的在整个城市地缘变迁过程中无数个街坊邻居的熟人世界分崩离析一样,回族穆斯林传统定局模式的变迁也是这个正在隐退的熟人世界的一部分。从聚居型社区走向散居型社区已成为城市回族穆斯林族群社区地缘变迁的必然趋向,社区地缘边界的消逝和开放使传统文化完全裸露在八面来风的城市社会中,带来了回族穆斯林与都市社会的进一步整合。Jamaat 既是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又是文化存在的传统方式。Jamaat 地缘变迁的走势不仅意味着这一“载体”的日益弱化,而且也暗示着文化存在方式的演替。前者预示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文化危机,后者表明精神社区可能将成为都市社会回族穆斯林存在的新方式。它也进一步提示城市回族不得不直面散居的考验,同时提出的问题是城市回族能否经得住散居的考验? 笔者在银川市某住宅小区调查,该小区共居住有8 家回族,他们在长达7 年的小区生活中竟毫不相识,使笔者感受到散居后的“陌生”对族群认同的威胁以及那个原有的街坊邻居的熟人世界解体后如何建构新的族群认同的网络,关键的问题在于社区心理尺度上人们是否还有寻求认同与归属的意识。

其二,从回族社区Jamaat 社缘变迁的微观方面——家庭变迁及族群心理变化来看。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变迁似乎成为回族社区地缘变迁与社缘变迁的缩影与象征。正如社会学研究所揭示的那样,“在一个国家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的变化是家庭制度向夫妇式家庭制度某种类型的转化”[3] 。都市

中的回族家庭也正发生着类似社区地缘变迁的裂变——由扩大式家庭向核心式家庭的演变。据笔者调

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市,回族核心家庭已占回族家庭总数的81 %;在兰州市回族核心家庭已占67. 54 %;在西安市回族核心家庭已占68 %。对于传统的回族社区而言,家庭是回族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之

一。从社会学的视角看,扩大式家庭比核心式家庭更利于传统的保持。对于日益核心化

的回族家庭来说,

更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持和传承,它既没有多代的联合家庭的那种传统文化氛围,又没有可资小孩在潜移

默化的家庭教育中学习传统知识的模仿对象(如家庭中的爷爷、奶奶) ,加之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在传统知识上的割裂,因此,在高度异质性与同质性并存的流动的城市

社会中,日益核心化的家庭作为

文化传承载体的弱化必然给文化传衍带来不利的影响。更为人们所长期忽视的、可能也是一个更为严重的因素,就是以电视为代表的现代媒体作为异文化的携带者的侵入,对作

为文化载体的家庭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内在解构。从人类学的视角看,对于传统的社区—家庭来说,“维持这个空间的是闲聊” ,闲聊——讲故事作为日常闲暇的叙述———在社区人之间、长辈与年轻人之间,是民间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通过这一方式人们不自觉地建构了自己绵

延的社区史和形成了族群的记忆共享。然而,现代媒体的闯入不仅完全挤占了城市人难得的闲聊的时间,而且现代媒体所负载的大众文化取代了民间社会口耳相传的“故事”,成为社区—家庭的公共话语。

曾几何时,在20 世纪80 年代初,当电视开始成为中国人不再奢侈的消费品进入千家万户时,在西北的城乡回族家庭,电视成为老一辈引经据典加以拒斥的首要对象,能否看电视成为社区的敏感话语。甚至到20 世纪90 年代末笔者在兰州参加一对原籍是甘肃河州且都受过高等教育的回族青年的婚礼时,仍然看到他们的新房里没有电视,因为双方的父

母都反对买电视,与此“相映成趣”的是他们的父母给他们买了一台高档的钢琴。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电视已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现代性象征,没有给地方性知识留有一席之地的电视已成为家庭核心化时代孩子的每天必看的启蒙“读本”,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剥夺了父母与孩子更多的相处时间,电视取代了长辈成为孩子的教育者、塑造者。笔者在兰州市调查时,一位回族老人告诉我,他的4 岁的孙子在看了儿童版的《西游记》连续剧后, “阿弥陀佛”随口说来,而回族的清真言不会念。对于一个没有媒介权力的、淹没在现代媒体之大众文化之中的都市弱势群体来说,谁能说这不是一种普遍现象呢?! 作为无孔不入社会控制手段和极具渗

透力的大传统的延伸和覆盖的现代媒体拥有了对一切小传统颠覆的媒介权力。诚如吴予敏先生的研究指出的,“媒介权力是指支配者通过占有、操纵媒介实现对被支配者的信息控制,迫使被支配者在认知行为和价值判断上顺从于支配者的利益要求”,它“通过控制信息载体,

来传播特定的符号—意义体系,建构人们的认知概念世界、价值系统,形成对人们社会行为隐性的支配”,甚至“在极权主义制度的社会里,它发展为符号暴力的控制,直接的精神奴役”。我们不禁要问,被媒介权力支配的核心家庭何以成为小传统传承的载体?然而,我们从另一个视角来看,现代媒体并非是异文化——另类现代性的专利,作为工具价值中性的现代媒体又成

为小传统或地方性知识借以叙述自我、申认自我价值和企图拥有媒介权力的手段。尤其随着电视、VCD、电脑和光碟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廉价化,不同社会亚群体运用这些现代媒体来诉诸自我媒介权力、表述地方性知识或小传统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司空见惯的现象。

笔者在兰州、西安、银川、西宁等城市的回族社区调查揭示,城市回族家庭拥有电视已

达99. 7 %,拥有VCD 的家庭已达67. 8 %,家庭拥有电脑的已达8. 4 %。同样,笔者在这些回族社区发现具有鲜明回族伊斯兰文化特色的光盘和软件已有82 种之多(仅就笔者所见的统计) ,从经典的讲解、学读到穆斯林基本知识和礼仪,从儿童的动画片到反映异域伊斯兰文化的故事片,不可谓不具备现代媒体制品的多样性。这些廉价的媒体制品作为文化载体已进入很多回族穆斯林家庭。这些负载地方性知识的现代媒体文本作为传统的发明与借用既是对现代大众文化的抗议又是一种文化自卫手段,更是发展、传播地方性知识的现代工具。亦如社会学家塞缪尔·P·亨廷顿所言的, “现代性不仅可能和传统性并存,而且它本身可以强化传统。它可能使原来存在的文化,例如宗教中的某些重要成分获得新生。现代的发展不止一次地强化了传统,并且给它以新的重要性。举一个人所共知的事例来说明,例如广播和电影,从而使传统文化得到史无前例的传播” 。与家庭对现代媒体的借用相对照的是,也是作为城市回族社区Jamaat 社缘变迁的重要体现之一的,就是作为回族社区中心的清真寺的经

堂教育以及中阿学校的教学中对电脑的引入。笔者在兰州、西安、西宁的社会调查中都看到计算机已是这些传统教育的必备教育工具,满拉和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应用已是必修的课程。特别是年轻的一代阿洪上网获取信息并在网上“传道授业解惑”已是熟能生巧的事情了。如果说电视、VCD、电脑的应用是都市社会弱势群体谋求自身媒介权力的一种表达,那么国际互联网INTERNET 作为信息社会的新新媒体使社会弱势群体实现自身的媒介权力成为可能。据笔者在线调查,始于20 世纪90年代至今,在互联网上回族穆斯林汉文网站或网页已达63 个,成为城市回族人获取传统文化信息的新渠道。更为重要的是,在城市社会的镜像中,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和在线环境,使我们看到在地缘变迁之下正在消失的“围寺而居”的Jamaat 的背影中一个虚拟Jamaat 已隐约可见……

对于现代媒体这一物质技术的借用是一个重大象征,隐藏在这一符号背后的深层

内涵映射出城市回族人的心理观念和价值取向的重大变迁,人们不再像20 世纪80 年代初那样盲目地拒绝电视,而是具有了更为成熟的、积极的价值评判理念。笔者在西宁市某清真寺调查时,该寺阿洪告诉我,当3 年前他从兰州市某寺被聘到该寺当教长时,他把自己已用了多年的电脑放在教长室时,引起了寺管会和坊上的老人们的反对,当他把人们请到自己的房间,在装有阿拉伯文的Windows98 的电脑上图文并茂地演示《古兰经》的诵读和讲解时,迎来了人们的赞誉,老人们说“嗯! 这个电视好”。在笔者调查的当时,该寺已计划利用积累的资金购进3 台电脑用于满拉的教学。因此,我们说凝结在这一现代物质技术背后的是回族人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和进步,而这种变化和进步标志着回族传统社会中现代性的内在生长并为这种生长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正如社会学研究所揭示的, “价值观的转变是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前提条件” ,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 。因为现代化不能引进,真正的现代化本质上是内源性的社会变迁,它不仅是一场物质与制度变迁的过

程,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精神进步和价值观念的更新历程。

其三,从回族社区Jamaat 社缘变迁的宏观方面来看。笔者通过对西北4 个城市的回族社区的调查发现,在Jamaat 地缘结构———物质尺度发生变迁的同时,它的社缘边界———社会尺度和心理尺度也相应地发生着变迁并弥补着由于地缘变迁所带来的文化消耗,以制度创新、功能拓展和社区整合的方式在以变应变中寻找着自身在流动的城市社会中的重新定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表现之一是社区中心清真寺管理制度的创新与功能拓展。一是社区中心清真寺管理模式正在发生变化,由原来的以老年人为主的管理向年轻化、知识化、民主化的管理转变。如1996 年兰州市小西湖清真寺坊寺管会成员选举推行坊民直选就是一个特例;同时,这次选举本坊91. 4 %的家庭参与,显示出社区人强烈的参与意识、归属意识和认同意识。二是清真寺强化服务功能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整合力,如清真寺利用积累的资金奖励本坊考上大学的学生或资助贫困大学生,救助贫困的穆斯林家庭等。三是改革传统的经堂教育,从教学内容到管理方式走向学院化;同时推动穆斯林文化知识的普及,举办成人学习班、妇女学习班、寒暑假的学生学习班等,通过普及文化知识,强化社区的非正式控制与文化认同;尤其以清真寺为中心的女寺—女学的兴起和发展,可视为社区制度创新与功能拓展的典型,它突破了西

北地区回族穆斯林社区传统的男权社会的藩篱,在社区日趋散化和家庭核心化的背景下实现了文化传承角色的的重心从男性到女性的位移,女学的发展不仅强化了文化的传承链,而且

强化了家庭这个已弱化了的文化载体,家庭的强化又硬结了社区的内部结构,从根本上构筑

了文化传承的双轨结构[Jamaat →清真寺(经堂教育男学、女学) →家庭(全体成员) →Jam aat ] 。

表现之二是社区基本服务设施逐步完善。穆斯林幼儿园、穆斯林养老院、穆斯林婚姻介绍所、回民医院的创办成为典型的代表。这些由民间自主建构的基本设施正是在回族社区与城市社会的互动变迁中出现的,同时也顺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推行的城市社区建设这一大趋势。如穆斯林幼儿园、穆斯林养老院的建立是适应回族家庭核心化与家庭传统功能分化的结果;而穆斯林婚姻介绍所的出现又是回族社区地缘变迁的产物。因为传统的婚姻网络———族群内婚是穆斯林族群社会内部结构和族群认同的基础。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快速的城市化产生的地缘疏离和人际世界的陌生化,使原本人口占很小比例的回族穆斯

林完全散化在快速流动的城市社会中,分布于社会的各行各业,从而使原有的以家庭和熟人

世界维持的婚姻网络显得“力不从心”,出现了穆斯林青年找对象难和大龄青年人口逐年上升的社会问题。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在兰州市、西安市、银川市先后出现了12 家穆斯林婚姻介绍所,这些婚姻介绍所不同于城市普通婚姻介绍所的突出特点在于它的社会服务功能远远大于经济功能,所以说这种专门的婚姻介绍所大大硬化了穆斯林社会的婚姻网络和社群的内部结构。这些民间自主建构的基本设施作为社区符号又是民间文化自觉的象征。

表现之三是社区文化建设成为城市回族文化自觉的突出表现。清真寺之外的中阿

学校的建立,穆斯林图书馆的建立、穆斯林民间杂志和报纸的创办[10 ] 、民间学术研究机构的建立以及在线穆斯林网站网页的建立不仅满足了回族穆斯林精神文化的需求,而且通过文化的传播抵御了城市大众文化的风蚀,强化了民族认同的精神圣域,旨在重构城市回族穆斯林社区的社会空间与结构,奠定城市回族社区的精神基础。

表现之四是社区经济与文化整合。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回族社区的经济变迁最为突出,善于经商的回族穆斯林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出现了不少的具有现代企业特质的穆斯林企业和企业家,这些凤毛麟角的企业家不仅突破了长期困惑穆斯林商界的“小商小贩”的怪圈,而且凸现了穆斯林企业家应有的社会使命,他们出资奖励、资助穆斯林大学生,支持、赞助学术刊物、学术会议、学术机构、学术著作的出版以及贫困地区的扶贫和国家重大自然灾害的捐助等,充分彰显了回族穆斯林企业文化的自觉。对此现象,富有代表性的“沙鹏程现象”作了最好的注脚。尤其是这种基于共同的精神文化之上的社区经济与文化的整合、企业与文化的联手,将有力地推动回族社会的整体发展。

二、实现自身传统的现代化是城市回族穆斯林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人类学的视野中,现代化作为一种文化发明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和权力向度,决定这个向度的就是传统。因此,传统是现代化前定的基础和生长点。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传统总是特定民族或社会的传统,因此决定了现代化没有超越特定传统的先验的模式,也没有既定移植或借用的现代化模式,现代化都将被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所解读,表现为具体的、多线的、异质的历史变迁过程。因此,现代化是一个民族的传统合乎逻辑的必然发展,任何其他民族的现代化模式都不能削足适履地装进别的民族文化之中。中国是一个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现现代化,走向繁荣是共同的目标,然而具体的现代化过程又必然具有多样性。正如费孝通教授所指出的:“中国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发展道路,这些道路随区位传统不同而不同,但长期以来就是在动态中存在的,并不是简单的…现代发明?。”]回族穆斯林具有自己的实质性传统(Sub stantive tradition) 即伊斯兰的宗教传统,因此,她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必然以其传统为依归。从20 世纪回族穆斯林的近代化、现代化的历程来看,不论是前半个世纪回族穆斯林新文化运动,还是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的穆斯林文化的复兴,二者在现代化的探索方面一脉相承, “正本清源,返本开新”成为她自身对现代化的追求和模式的选择。事实上这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条通则。回族穆斯林能否顺利地实现自身的现代化,笔者以为主要取决于以下四点。

第一,回族穆斯林传统文化必须面向时代重新开启,以文化自觉的方式塑造传统精神的现代品质,为现代化提供精神资源。传统是现代化的预制,传统的质量往往决定着现代化能否顺利演进。实现现代化是一场文明创建的社会运动,作为一场社会运动不仅要有自己坚实的物质支点,而且还必须有扳动这场运动的精神动力臂。亦如池田大作博士所说的:“生产

力的剩余、社会组织、人的愿望都是建设文明的素材,但它还不是文明应当具备的灵魂。也就是说,即使文明的素材已经齐备,这还不够,还要有更深的前提,即…为什么而建设?这一思想意识。人力资源的动员,设计者的意图,都要从这一问题出发。而看准这一方向,掌握这一方向的智慧,是来自宗教,来自哲学。” 伊斯兰教是回族穆斯林的实质性传统,是回族穆斯林社会的“总理论和包罗万象的纲领”,伊斯兰教拥有一种独特“天职”(Calling)观即“人是安拉在大地上的代治者”,并将这种积极入世的精神熔炼在一神教信仰的终极点上,从而内化为人的主体精神。然而这一传统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实力它的重新开启和现代品质的塑造又取决于文化主体的文化自觉。何谓文化自觉? 按照费孝通教授的理解,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坚守传统”。自知之明是为了增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为适应新环境、新时代而进行文化选择时的自主地位。达到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

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

套与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显而易见,文化自觉在本质上就是文化主体所形成的一种对传统的自主创新与开放借鉴合而为一、互以为力的精神品格,这种自主创新就是对传统的再解读,开掘文化内部的再生能力和创造机制;而开放借鉴就是

文化主体所表现出的“心灵流动”与“移情能力”,即面对“他文化”既不妄自菲薄,又不唯我独

尊的择而取之、为我所用的心态。这种精神品格也就是明代回儒所讲的“不背乎教,亦不泥乎教”;也如19世纪末伊斯兰学者加马鲁丁·阿富汗尼所说的“时代并不是停滞不前的,穆斯林必须把这一点看作是他们教义中富有生机的原则。政治体制、社会理想和智力的表现形式,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穆斯林必须有鉴别地接受一切有益的东西,摒弃他们所厌恶的、对他们不利的东西” 。因此,只有经过文化自觉的洗礼,具有了现代品质的这一传统精神才能成为回族穆斯林实现自身现代化的内在的精神资源。同时,这一传统精神一旦与大社会改革开放

所形成的开放、借鉴、发展的时代精神形成合力,就必然成为回族穆斯林实现自身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动

力。诚如法国的发展理论家佩雷斯所指出的,“思想结构和社会习俗的改变,这种改变不但能够促使实际总产值的增长,而且能够使个别领域的进步变成为整个社会的进步” 。

第二,回族知识分子能否起到在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桥梁作用。传统之现代化是一个文化自觉的历程,这个由传统走向现代化历程的先行者往往是一个民族的知识分子———他们作为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的边际人与文化移民,是传统与现代性的重要媒介。这类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文化特征是他们既是追慕现代性的移情者,但又不是传统的陌生人与决裂者,而

是那种站在历史给予他们的视野上的对传统具有深刻“先见”(正确的前理解) 的人。正如伽达默尔所言的,先见是人理解历史和传统之先决的和合法的条件,先见是我们向这个世界开

放的基础。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具有了洞察历史走势与现代性意识的精神储备,同时,也因

为这个“先见”使他们获得了传统之现代化的合法的话语权力。他对传统的再释读(返本开新是主要方式) 不仅减弱了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的张力,而且社会转型也因为他们拓宽了传统与现代性的对接面而降低了社会转型的成本,从而实现了传统之现代化的内源性开启。不论从欧洲历史上的启蒙运动、文艺复兴和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来看,还是东方“亚洲四小龙”崛起,乃至中国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前夕由知识分子掀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解放的大讨论———这一奠定当代中国现代化精神基础的背景来看,知识分子的这种继往开来的媒介作用在世界现代化历史上几乎是一种普遍现象。回族知识分子是回族文化的良心,由传统走向现代化必须有这样一批筚路蓝缕的先行者。因为“知识分子阶层是民族的…大脑?、社会的良知,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他们是新文化的呐喊者、创造者和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改革者。作为社会支柱的主要部分,知识分子理应是最敏感、又最富有责任心的阶层。正因为如此,知识分子的萎缩是全民族萎缩的象征,每一个历史转折关头的国家…气象?都取决于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 。从明末清初胡登洲创办经堂教育,王岱舆、刘智掀起的“以儒诠经”的文化救亡与文化复兴运动到20 世纪的回族近代新文化运动,我们都可看出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回族知识分子始终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中坚作用。

尤其在20 世纪前半个世纪,从19 世纪末新兴的以“遵经革俗,回到古兰中去”为宗旨的伊赫瓦尼革新运动,到20 世纪初勃兴的办报刊、组社团、改革传统的经堂教育、创办新式的回民学校、提倡学术研究、兴办实业等,在这场近代化的文化振兴运动中,阿洪作为回族穆斯林知识分子———文化的担纲者从运动的发起、组织到领导发挥了重大作用。诚如时人所言:“近代中国回教文化之倡兴,教势之复振,阿洪领导之力也。”这一代阿洪是极具传统洞见和现代意识的知识分子,他们既是思想者也是实践者,正是

他们所具有的这种文化特征———传统与现代性的浑然一体,推动了回族社会由古代向近代社会的转型。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阿洪”并非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阿洪,这里的“知识分子”也并非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阿洪与知识分子是一体的,甚至可以说阿洪比知识分子更具有历史与文化发言人的资格。然而,历史一波三折的客观原因,在20 世纪后期,回族知识分子陷入了严重的队群分裂和人

格分裂,队群分裂就是极端的“两张皮”现象———阿洪与知识分子身份的游离、知识分子与民间社会的脱离与对立;人格分裂就是部分知识分子丧失“以德抗位”的民间立场与文化良心。但是,改革开放以

来,回族知识界呈现出一种文化自觉的征象———回族知识分子“两张皮”的现象出现殊途同归的“合力”迹象和回归民间社会的文化现象,尤其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起到了中坚作用。同时,不容否认的是在当

下回族社会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仍然存在知识分子“滞后”与桥梁作用的缺席事实。

第三,作为小文本传统的回族穆斯林文化的现代化过程必然是与大文本传统的互动过程实现良性互动,避免现代化的中断(Broken modernization) 是现代化顺利演进的

关键。首先从文化的实质来看,回族穆斯林文化的入世性,这一点与大文本传统是契合的。其次,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和法制的建设为各民族文化事实上的平等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其三,尽管回族穆斯林文化传统的实质是宗教性的,但在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这一层面上必定能实现良性互动。其四,市场经济环境下亚文化的城市生存空间进一步扩大。亦如西方城市社会学社区发现—转型论的研究早已揭示的,市场经济推动城市由原来的直生性的大文本传统支配下的意识形态城市向市场、经济与多元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生态性城市转变,这种转变所生成的城市丰富多彩的异质性宽容又为单一的同质性的社区与亚文化———回族穆斯林社区的存在与生长提供了空间。其五,回族社会内部要避免内讧和内耗。因为这种教训在历史上是极为深刻的。

第四,发展教育,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和保证。21 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质量以及竞争力都将取决于知识的生产能力、知识的

积累能力、知识的获取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知识的创新能力。诚如美国著名企业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所言的:“知识生产力已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知识已成为最主要的工业,

这个工业向经济提供生产所需要的重要中心资源” 。显而易见,知识以人为载体,知识经济时代是以人为本的时代,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个由物质资本主宰的时代向知识资本时代的过渡,伴随这个过渡的是日益强劲的全球化的进程,对于那些知识资本贫困、物质资本贫困的族群而言,有可能永远陷入恒距离落差的现代化陷阱。从城市社会分层来看,受教育水平低、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的知识资本贫困的社群总是因为缺乏竞争力而生存空间小,生活质量低,处于城市社会的边缘地位。从笔者对兰州市、西安市、西宁市的回族调查来看,教育滞后,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偏低是这一族群自身面临的重大问题和制约自身发展的“瓶颈”。也正是这个原因,城市回族的职业领域主要集中在知识含量低的体力劳动的范围。进一步分析西北城市回族社区教育落后的原因,我们发现,家庭知识资源的贫困、小商小贩的生计方式、学校中的文化不适和长期积淀的贫困文化意识是阻碍回族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笔者在西宁市某中学作调查时,该校校长说:“我真想对回族的阿訇说一句话,如果他们再不号召抓教育,那末他们这个民族在30 或50 年不是被同化掉,也是社会最底层、最边缘的人。”这位校长的话并非危言耸听,而是一个可预知的未来事实。

因此,发展教育,提高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当务之急。总之,城市化作为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回族注定要面对城市化过程中的散居的考验和经受传统向现代化转型的阵痛。传统的衍续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因为传统的断流或传统的缺位,现代化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然而,自在的传统如果没有主

体的文化自觉,又必定是死水一潭,因此,以文化自觉的方式实现自身传统的现代化是城市社会中的回族穆斯林族群存在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简介:杨文炯(1967-),男(回族),宁夏灵武人,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西北民族大学语言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化人类学研究.

作者单位:杨文炯(西北民族大学,语言文化传播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参考文献:

[1]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506.

[2]杨文炯.Jamaat地缘变迁及其文化影响[J].回族研究,2001,(2-3).

[3][美国]马克·赫特尔.变动中的家庭--跨文化的透视[M].宋践,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41.

[4]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吴予敏.帝制中国的媒介权力[J].读书,2001,(3).

[6]西里尔·布莱克.比较现代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54-55.

[7]韦伯斯特.发展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2.

[8]殷陆君.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9]杨文炯.女学:经堂教育的拓展与文化传承角色的位移[J].回族研

究,2002,(2):25-31.

[10]杨文炯.文化自觉与精神渴望[J].回族研究,2001,(1):70-75.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872.

[12]费孝通.重读《江村经济》序言[J].北京大学学报,1999,(2).

[13]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

[14]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1997,(3).

[15]赛义德·马茂德.伊斯兰教简史[M].吴云贵,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81.600.

[16]陈冬季.地域文化与经济贫困[J].新疆艺术,1995,(6).

[17]王海光.旋转的历史:社会运动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53.

[18]赵振武.三十年来之中国回教文化概况[J].禹贡,5(11).

[19]彭坤明.知识经济与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

[20]杨文炯.家庭知识资源贫困的代际传承与文化不适[J].回族研

究,2002,(4):62-68.

收稿日期:2003年6月17日

出版日期:2004年2月5日

中国民族民俗期考试题

xx职业教育中心 2010年秋季学期《xx民族民俗》试题 命题教师: xx 专业: ------------班别: --------------姓名--------总分---------- 一、判断题 (判断对的请选A,判断错的请选B,并将你选的答案填在相应的括号内。每题1分,共20分。) 1、中国人口分布呈现东南疏,西北密的格局。() 2、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广,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0%以上。() 3.蒙古族最早见于历史记载是在唐代。() 4、16世纪初,皇太极将“女真”更名为“满洲”。() 5、伊斯兰教不仅影响了穆斯林的生活,也影响着我国许多民族的生活,汉族流行的腊月初八吃腊八粥的习俗就直接起源于伊斯兰教。() 6、旅游虽然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但也会对旅游接待地的民族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导致当地传统道德观念的堕落。() 7、中国的绝大多数民族源于中华大地,并在中华大地上形成和发展,共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8、汉族人口众多,分布面广,自然条件较为优越,再加上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少数民族的影响,使其自然地成为构成中华民族的主体。()

9、满族妇女怀孕后不准坐锅台、窗台、磨台,不许侍奉祖先神,不许参加别人的葬礼等。() 10、自订婚至最后的结合,通常先由男家托媒人往女家说合,获准后即进入认姻亲、相亲、订婚、迎娶等阶段。() 11、握手的顺序是: 先贵宾、老人,后同事、晚辈,先男后女。握手时应注视对方的眼睛,目光闪烁不定是不礼貌的。() 12、满族人将60厘米长、50厘米宽的“祖宗板”置于正屋东墙上,表示对祖先虔诚的信仰。() 13、船家忌说“住”、“翻”,故称“箸”为“筷”,称“帆布”为“抹布”,“停”、“破”也在禁言之列。() 14、福建、浙江沿海一带渔民视妈祖为他们的保护神,中原地区的渔民也信妈祖。()1 15、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以湖笔、端墨、宣纸、徽砚最为有名。制笔、制墨、造纸、制砚等行业的祖师爷分别为: 蒙恬、xx、xx、子路。 () 16、福建永宁县客家人古堡式的圆形土楼住宅,是汉族民居奇观,俗称“围楼”。它具有通风,采光好、防震、防兽、防盗的优点。() 17、寒食节、中秋节、端午节等都是纪念民族英雄以及各地受崇拜的历史人物的纪念性节日。() 18、夏、商时期是汉民族最终形成的时期,汉族在稳定、统一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

浅谈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浅谈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现代的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社会的灵魂,她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有现代先进的文化才能使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大发展,才会使社会全现代的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面的进步。是否拥有现代先进文化,是否代表现代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体现着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并决定其兴衰成败。先进的文化作用于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内驱力,主要显示为以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为主体的精神力量和经科技教育为主体的知识力量。就是要为新的时代建立新的社会价值体系与行为方式,并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从而为新时代的到来提供源源不 断的强大动力。 1、现代先进文化是建设现代社会的内在需要未来的中国,将不仅是一个更加丰足的物质世界,也是一个更加繁荣的文化家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述里,“小康”是仅次于“大同”的人类文明进程,表达了先民们美好的社会理想。如果说在物质贫困的时代,解决肌渴是人的第一需要的话,那么进入此后的社会发展阶段,享受文化生活与物质生活对于人民群众来说是同等的重要,一个文化生活贫乏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只有健康、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满足他们在人格建设上全面发展的需 要。而人民群众充分地享受文化成果,广泛地参与文化活动,其正成为文化的实践主体和创造主体,也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 2、现代先进文化是建设现代社会的精神基石,先进的文化对于现代社会,乃是阳光,是空气,是朝代命脉和精神基石。现代先进的文化建设有其特是的内涵和形式:就是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引导人民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鼓励支持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履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提倡学科学文化知识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消除愚昧,反对封建迷信,全面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3、先进的文化具有对中华民族凝聚力进行有效整合的功能,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根。全面建设现代社会的中国,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任务来抓。把它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 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传统文化是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劳动群众的文化创造结晶,是群众文体的很需要组成部分,具有民族性、民间性等显著的特点。对于传统的文化建设,融地方特色,民族风格的现代群众文化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文化在中国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直接的反映是那些经历了千万年遗承的民间传统节日,中国戏曲和其他至今保留在民间的古老艺术内容和形式。这些曾

《中国民俗》试题2及答案 -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中国民俗》期末考试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基本特征是集体性、传承性、_________和_________。 2.通常所说的我国四大传说是指孟姜女的传说、白蛇传的传说、 ______和____________。 3.暗八仙是指韩湘子的笛子、蓝采和的花篮、、、、、、。 二、说出下面几幅图画所暗含的意思(每空2分,共10分) 123

45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概括说明历史上民间歌谣的主要社会作用。 2.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龙生九子”是哪九子,它们在民间文化中是如何体现的? 4.服饰元素包含哪几个方面?以居住地民间服饰为例,分析这些服饰元素所体现的社会观念和民俗信仰观念。(至少3例,须明确居住地)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众多营造热闹场面、渲染喜庆吉祥气氛,具有象征意义的仪式是中国式婚礼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请说出居住地或你熟悉的地方当代婚俗中的仪式的象征意义及缘由(须言之成理,不超过4个,每个5分)。 2.以身边的人、事、物为例,浅析民俗信仰在当代社会的表现方式。(20分,至少4例,须分析其价值)

答案: 一、填空题 1.变异性、服务性 2.《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 3.汉钟离持扇,吕洞宾持剑,张果老持鱼鼓,曹国舅持玉版,铁拐李持葫芦,何仙姑持荷花 二、看图 1.龙凤呈祥 2.福寿双全 3.平(瓶)安如意 5.五福捧寿 三、简答 1.首先,人们可以从这些歌谣中,窥见诸暨的历史演变、风俗人情,不同时期的生产斗争、生活方式及人们对诸种事物的态度和情绪。其次,对现实生活有借鉴和教育意义。民间歌谣有的是人民群众心中情绪的抒发,有的则是某些事物、事件的看法与评价,有的又是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希冀。直到今天,还有许多歌谣在流传着、演化着。一方面说明歌谣本身有强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说明它们还在现实生活中起着教育作用。再次,为今人的文学创作提供丰富的养份。民间文艺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基础,世界上许多伟大的艺术家无不从民间文艺中直接或间接汲取养份,为自己所用,创作出不朽的作品。

现代化与传统

现代化与传统 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总格局下,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传统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而在经济全球化、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交流不断加速的现代化过程中,文化不断拓新,既守护和继承传统又背离传统、走向现代的双向逆反运动,正构成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演变的一大奇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实际反映了人类文化发展的深刻规律。 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劳动创造的产物,也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自己的主观世界的产物。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仅指精神文化,它涵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政法制度、文物典章、宗教信仰、哲学美学和风俗习惯等。在古代,由于交通的隔绝和交往的罕少,人群依氏族、部落分居各地,其后逐渐融合为较大的民族。他们创造了自己的语言文字,相应也创造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了自己的共同的心理状态和共同的风俗习惯,以及种种共同的规章制度,从他们的生存方式包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还升华出他们的宗教、哲学、美学和科学技术。精神文化又可分为带社会意识形态性的文化,如政法制度、道德伦理、宗教哲学和大部分文学艺术等,它们因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动而或迟或早地产生相应的变动;另一类是不带社会意识形态性的文化,如语言文字、科学技术和相当部分的风俗习惯与部分文学艺术(像音乐、舞蹈、美术、雕塑、建筑、杂技、书法及文学中的山水诗、爱情诗中的很大部分),它们虽也因时代的前进而有所变化,却不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文学艺术由于能够为后人继续提供审美的魅力,往往具有更恒久的生命力。在讨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时,注意到上述两类文化的区分是很重要的。因为后者的传统比前者更为稳固。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更多表现为文化积累中的并

中国媒体上的日本和中日关系

中国媒体上的日本和中日关系 ------冷战结束前后《人民日报》日本报道分析 新闻媒体在政治生活和国际关系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新闻媒体,国际事务尤其如此,因为很多东西不是普通人所能亲历的。人们生活的“世界”,除了自己所在地之外,相当一大部分都在报纸上、广播电视里、互联网中。新闻报道不仅具有信息功能,还具有舆论功能。新闻舆论态度鲜明或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舆论,所以媒体的国际报道又影响受众心目中他国的形象。同时,媒体也反映所在国公众的情绪。此外,新闻报道往往产生“设定议程“的作用------新闻话题很快成为公众舆论乃至政府决策者关注的重点。最后,经验表明,媒体既能够对决策的过程施加压力,也常常被官员们用来试探风向、释放烟幕、诱导舆论。总之,新闻媒体是信息的提供者、舆论的制造者、议程的设定者和政策的参与者。虽然受到政治体制、新闻观念、文化背景的影响,各国媒体的运作存在差异,但上述功能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得以表现。 本文试图对《人民日报》的日本报道进行分析。《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中国政治新闻报道最严肃、最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报纸,并且对其它媒体具有引导作用。本文假设,在中国的政治和新闻体制下,媒体国际报道的取向从整体上和《人民日报》具有一致性。这是本文选取《人民日报》的理由。作者在此将选取《人民日报》2001年1-6月的有关报道作为分析对象,这些报道可以被认为反映了本世纪初中国对日本的关注点和态度。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目的,本文会对比同时期《人民日报》对其它两个与中国有着重要关系的国家---美国和俄罗斯---的报道,还会对比1996年、1991年、1986年同期《人民日报》的日本报道,希望以此找出横向和纵向的异同。1996、1991和1986年分别是以5年为间隔期确定的;1996年可以代表90年代中期,1991年可以代表冷战刚刚结束的年代,1986年则可以代表80年代中期;而且它们避开了特殊的年份(即中日战争爆发和结束的重大纪念年份)。本文的资料全部来源于《人民日报索引》和《人民日报缩印本》。 《人民日报》的国际报道按照其索引中的分类,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类是中国外交/对外关系中,有中国-日本、中国-美国、中国-俄罗斯等,主要报道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另一类是国别与地区,主要报道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 社会、文化、外交等各方面,并发表评论、感想等。本文的统计就是按照这些分类进行的。由于新闻报道具有较大的事件引导性,所以本文的分析最能适用于报道所产生的时段,尽管它们对于其他时段的报道可能也具有启发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摘要:人类已进入21世纪,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使我们的现代化和民族精神获得新的生命形 式,是中国文化面临的新的历史选择。中国本身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现代化和民族性、现代化与传统文 化等一系列的关系问题。青年一代是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实践者,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价值 与走向是我们当今学子需要学习和急待解决的问题。这对中国走向世界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传统文化世界文化现代化 近年来,海内外对中国文化走向的讨论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各种观点十分活跃。"新儒学"、"新道学"、"文化中国"说、"新汉文化"圈、"儒家文化"圈、"太平洋时代"说等等。有人甚至认为21世纪将是儒学的世纪,是中国文化、东方文化的世纪。众所周知,进入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的中国开始面对一个日趋发展变化的国际环境,整个世界文化的格局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本身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现代化和民族性、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等一系列的关系问题。 青年一代是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实践者,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价值与走向,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建设,对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优良传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得到体现: (一)重视伦理道德 伦理至上的观念文化与价值取向。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体现着一种泛道德主义的人文特点。这种传统伦理讲求的是在个人修养基础上处理人际关系或社会关系的准则与行为规范,这种准则在理论规范上可用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九个字来概括;行为规范则主要通过礼法或礼制来约束。这种伦理至上的文化特征的派生特点是:①它与宗法制度、专制政治相结合,形成了一整套尊卑分明、等级有序的身份取向制。②道德的法律化,即通过礼制来规范社会行为,形成重礼制、重人治、轻法治的社会格局。③群体本位主义,强调群体的认同。④重名分,重面子的社会习俗与社会心态。⑤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这种道德的养成是为了群体的和谐与有序,即“修己以安人”。⑥重义轻利与重道轻器的价值取向。⑦儒学(经学)独尊并成为官学。这是伦理至上的一种外化。⑧以人为本和人道主义倾向(孔子的仁学、孟子的仁政、墨子的兼爱、佛家的慈悲之心)。⑨追求“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二)倡导和谐统一——以和为贵与中庸保守 中国文化重和谐统一,与西方文化形成强烈反差。中西文化这一重大差异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的不同特性。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农耕文明,表现出一种"静态" 的特征,重视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等。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的和合精神最为典型地体现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中。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因而达到和

中国和日本的比较

中 国 和 日 本 的 比 较 经济121班 1223150101 蒙娜

中国和日本的比较 一、社会制度的区别 (一)、总体社会制度区别 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日本:资本主义 (二)、政治制度差异 中国:我国现代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日本:日本实行以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为基础的议会内阁制。天皇为国家象征,无权参与国政。国会是最高权力和唯一立法机关,分众、参两院。内阁为最高行政机关,对国会负责,首相(亦称内阁总理大臣)由国会选举产生,天皇任命。 (三)、政治文化的差异 中国: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最显著的一个特征是国际主义思想。国际主义体现在外交上,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日本:日本主义作为日本政治文化中的重要特征,与中国政治文化中的国际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照。日本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实质是强调大和民族的优越性,主张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国际秩序,不仅排外,且为了本国利益不惜侵略他国。 二、经济体制的区别 中国:从经济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私人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市场经济。 从政治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由政府有力地进行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 从奋斗目标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原则。 日本:第一,政府通过规制对经济实行干预是日本战后经济体制的一个突出特点。第二,政府在工业部门的规制逐渐被弱化。第三,金融系统作为资源集中动员的工具,服务于赶超战略。 三、经济发展模式的区别 (一)、发展模式差异 中国:从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向内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2.从传统成本优势转向技术优势和新成本优势。3.在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巨大压力下形成环境友好型与节约型社会。 日本:日本经济增长的动力: (1)技术进步:吸收和创新使得日本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2)劳动力 (3)企业家精神:日本的企业家除了盈利之外,还积极承担部分社会责任,这使得日本的经济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发展。 (4)政策与制度:日本政府扶植私人企业。

《中国民族民俗》试题卷

《中国民族民俗》期末考试题 一、填空题(共40分,每空1分) 1、成年礼仪又叫做“______”,或“冠礼”,是为成人青少年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______而举行 的仪式,瑶族男孩子的成人礼叫______。 2、___________多见于见面致意和问候、祝贺、感谢以及辞别时的礼俗;交际礼俗有________、 教育、_______和调节作用。 3、满族人将祖宗板置于________,表示对祖先虔诚的敬仰;鄂温克族以_____为图腾。 4、农业生产民俗的核心是_________民俗。_________和________是人类最早开辟的基本交通设 施。 5、鄂伦春族的仙人柱属于_____式民居,傣族的竹楼属于________式民居,中秋节属于_____类节 日,纳西族的骡马会则属于_____类节日。 6、服饰是民俗文化的外在表现,是最______、最_______的民俗现象之一。 7、饮料的主要种类有水、______、酒、______,______蒙古族的主要饮料。 8、“漓江夜捕”属于现代_______生产民俗旅游,“栈道游”、“胡同游”属于______生产民俗旅 游。 9、海外华人尽管身居海外多年,每到春节仍然会聚到一起,用最热闹、最开心的方式来庆贺,这 反映了民俗_______性。 10、“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正是民俗_____性特征的最好写照,“移风易俗” 最有用的特征是民俗的____性特征。 11、中华民族最早的祖先为________和___________。 12、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是____族的___________。 13、古典民间音乐________是维吾尔族的大型音乐套曲,带有_____音乐的韵味,被誉为 __________,世所罕见。 14、_________是南部侗族现存最古老的传统节日,是侗族______社会风俗的遗留。 15、________是最大的彝族聚居区,_______是彝族居住的主要特点。 16、高山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被誉为__________。 17、中国四大名锦是________、南京的云锦、_________和苏州的宋锦。 18、______族被称为“登山唯恐不高,入林唯恐不密”的民族。 二、判断题:(共20分,每题2分) 1、()侗族人民铸造使用铜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素有“铜鼓之乡”的称誉。 2、()藏族大部分人信仰的藏传佛教属大乘佛教,而傣族所崇奉的佛教则为小乘佛教。 3、()血肠是藏族聚居区最常见的典型饮食之一。 4、()红、黄、蓝、白、黑“宁夏五宝”,是指:红指红枣,黄指甘草,蓝指贺兰石,白指滩羊皮, 黑指煤炭。 5、()由于自然条件不同形成的习惯性行为模式,被称之为“风”,由于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 惯性行为模式,被称为“俗”。 6、()诞生礼俗是人生的开端礼,包括婴儿出生前的求子仪式、孕期习俗和婴儿出生后的庆贺生 日,其中以求子仪式为中心。 7、()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以湖笔、端砚、徽墨、宣纸最为有名。 8、()京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 9、()民俗的“新、奇、乐、美”是构成民俗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基础。 10、()中国的民族都源于中华大地,并在此形成发展,共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三、选择题(共20分,每题2分) 1、靺鞨族中的一支黑水靺鞨后发展成为满族和______ A.畲族 B.维吾尔族 C.女真族 D.回族

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影响

【摘要】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不是走传统的西方道路,而是结合中国的国情走适合自己的新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中国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注重的是个人修养、伦理道德中庸和谐、以人为本,这些对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有促进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我们要正确对待。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庸、伦理道德、和谐、以人为本、现代化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华名族智慧的结晶,是世界上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文化,对中国现代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我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它主要包括儒学、道学和佛学思想,其中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儒佛道三家学说丰富多彩,其内容和特征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注重个人德行的修养及社会责任的承担。儒道法三家都强调“内圣外王”,“内圣”就指内心的修养,孔子认为一个人能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仁人,关键在于自己。“外王”方面儒家以“修己”为起点,而以“治人”为终点。提高自身修养的最终目的是要安邦定国,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二者是相互统一的。更具体地讲就是人立于天地之间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完善了自己就要承担起对家庭、国家、天下的责任。个人的道德修养对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历史上才

会出现无数个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人志士。 第二,以中庸为基本处世之道。按照孔子和后世儒家的解释、“中庸”的“中”,有中正、中和,不偏不倚等含义;“庸”是“用”的意思,“中庸“即”中用“之意。所以,中庸意即把两个极端统一起来,采取适度的中立立场,既不能过也不能及。儒家认为中庸之道不但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运行规律,也构成了人们实践必须达到一种境界,它被运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庸成为衡量人们行为的准则。 第三,价值追求上强调重义轻利。重义轻利、以义代利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一大倾向。孔子”罕言利",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荀子认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着辱”;到了汉代,董仲舒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著名命题,以尚义反利的观点发展了如敬爱重义轻利的价值观。这种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塑造了中国人以道德为上、重气节、重人格的民族性格,但另外也压抑了人的物质欲望。 第四,社会关系上注重人伦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传统中国社会是建立在伦理关系的基础上的,社会上的个人不是独立存在的,是处于现实社会关系中的,政治上的君臣关系,家庭中的父子、夫妻、兄弟关系、社会上的朋友关系构成所谓的人际关系。 第五,突出的人文倾向。中国文化具有显著的人文主义特征。人文主义就其狭义来说,一般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对“神文”的反叛思潮,其基本精神是提高人的地位,贬低神的地位。人文主义者谴斥天主教鄙视人的存在,扼杀人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有何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精)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有何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默认分类2007-01-03 18:16:01 阅读973 评论2 字号:大中小订阅 促进: 一、传统文化是塑造当今中国现代文化的一个基础。虽然传统文化的内在理念是向内的,注重心性修养,但这种观念是解释社会与人的关系的一个归依。可以在具体的观念上,吸收西方的向外的思想,加强精神的释放性,但就文化体系的构成而言,传统文化仍应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个基础。如何使传统文化现代化, 这是我们应该加强的一个基础。 二、传统文化以内治外,通过人的心性来规范外部社会,这是一个大的原则,与此相应,它的特殊功用体现在,传统文化具有一整套特殊的思维方法和理论。这些非常全面,思想文化资源异常丰富,它们与现代的科学文化观念结合,是提高科技创新力的一个重要源泉。 三、传统文化还有一个现实的功用,是对当代生活礼仪、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的规范和调节。西方的东西在中国根本不适用,中国重视现世/现世的人情,因此用传统文化来规范和打造新型的社会规范、礼仪, 是很现成也能够产生好的成效的事情。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强调“天人合一”,这是近代以来西方在引导世界潮流的时 候所想不到的。 近代化让人类对自然充满激情和干劲;现代化则让人类对自然极尽疯狂;中国传统文化却会让人类重新恢 复理智,融入、回归自然。

现代化,只有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建设我们的和谐社会。 阻碍: 旧的社会制度可以被消灭,但旧时代的许多东西会以文化形式沿袭下来,中国传统文化有五大主流落后习惯,目前仍在我们的社会和政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政治上的专制习惯,二是经济上的轻利习惯,三是权力上的官本位习惯,四是用人上的宗法主义习惯,五是做人上的谦忍习惯。中国目前仍然受着这五大传统习惯的拖累,这五大传统文化习惯与中国的现代化及所要建设的现代制度是格格不入的,他们是中国现代化的绊脚石,中国要成为现代化的强大国家,就必须搬掉这五块绊脚石! 专制习惯有多种表现,现代中国深受这一习惯的损害和耽搁!最严重的就是那场文化大革命... 专制传统是阻碍中国现代化的第一大障碍,第二大障碍是轻利的文化传统,孔子那句经典教导已经成为了国人内心的价值观,“君子取义,小人取利”这使国人总不耻和羞于谈利,一谈利就联想到惟利是图的卑鄙小人,所以时刻不忘君子地说,“先小人,后君子”由于轻利我们过去经历了长期的艰苦朴素的煎熬,由于轻利,我们的国有企业的利益激励机制一直不到位,这严重地阻碍了国企的发展... 阻碍中国现代化的第三大障碍是从封建时代沿袭下来的权力上的官本位习惯,目前中国的官本位问题很严 重... 阻碍中国现代化的第四大障碍是用人上的宗法主义习惯,这也是中国的一大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任人唯亲,造成了我国的人力资源不能按才能优化配置,结果严重损害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第五项中国现代化的障碍是国民做人上的谦忍习惯,谦忍是国人的性格习惯,是传统文化塑造的。由于谦忍,当大使馆被炸,飞机遭撞时,我们以谦谦君子的风度忍让了...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谦忍的结果不是吃亏,就是被竞争所淘汰。中华民族需要

论中国与日本未来的发展趋势

论中国与日本未来的发展趋势 摘要:公元57年(光武帝中元2年),日本和中国即开始交往,光武帝赐以印绶。隋朝,日本派遣“遣隋使”来隋朝的首都长安学习。后来唐朝建立,日本又派遣大量的“遣唐使”,意味学习中国文化。但是在唐朝经历了两国第一次战争“白江之战”后,两国关系就开始有了变化,在后来发生了元日战争(1274年和1281年)、万历朝鲜战争、甲午战争(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和抗日战争(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到20世纪30年代。中日关系 已经你死我活,不共戴天。但在建国初期经历了一段蜜月期,之后中日关系就如同现在一样,摩擦不断。 关键词:中日邻国摩擦主权和平 从古代来思考中日 中日交流,在汉代就有,只是那时候的日本尚未完成统一。在公元三世纪,日本兴起了一个以大和为中心的大国,史称大和国。当时时值我国南北朝时期,大和国兴起以后,曾先后13次向东晋,宋梁等国遣使朝贡,请求册封,应该说在这个时候,中日就已经形成朝贡关系。 统一后的日本,在隋朝,日本就派遣“隋使”来隋朝的首都长安学习,,后来唐朝建立,日本又派遣了大量的“遣唐使”,唐朝时双方使节往来相当密切,密切的原因就是,日本为了学习唐王朝先进的政治模式、经济文化、生产技术等。邦交最高最密切的时期是隋唐时期。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的交往源远流长.公元7世纪至9世纪的隋唐时期,以日本官方派出20余次遣隋唐使为表征,两国的交往出现一个高潮.日 本派出"遣隋唐使"的动机不排除学习隋唐先进文化的因素,但从理性的角度深层 次地分析思考,日本"遣隋唐使"是岛国心态的日本为了打破封闭和孤寂,发展本土 文化、扩展生存空间和加强对外联系方面需要的物化表现形式. 明朝时期,双方交流更为频繁,设计面更光。出科学文化外,还有民间交流和经济交流。 中日战争,在公元659年,中日因为朝鲜半岛三个国家的主权问题,爆发了第一次战争,之后虽然唐朝始终与当时的倭国保持联系,但密切程度已经低于圣德太子起至孝德天皇这段期间与中国隋唐两朝的关系。日本方面担心唐朝对日用兵,未能主动发起大规模的与唐朝密切联系。本天武天皇登基后派遣规模更遣唐使,中日两国历史上最友好和文化交流最密切的时期终于开启。公元16世纪末,日本由丰臣秀吉统一,统一后他妄自尊大,竟要求朝鲜臣服(朝鲜一直为中国藩国)。于是中日在朝鲜展开了一系列会战。后来德川幕府建立后,中日又重现开始建交,而由于中国闭关锁国的关系,中日交往逐渐中断。 到了后来,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而中国仍然在封建主义踏步,日本开始了侵略中国的道路。 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农历甲午年),包括后来的抗日战争,中日的关系已经是你死我活。而中日关系也是有如万年玄冰,万年不化。 中日的发展心态 在中日两国两千多年的交往史中,既有密切的现实联系,又有历史的恩怨,两国关系中的曲折变迁对各自国运兴衰都产生过重要影响,也都证明了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首先我们应正视中日关系。自古

智慧养老康养机构服务运营方案

智慧养老康养机构服务运营方案 第一章方案背景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养老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人口老龄化程度随年增高高,养老问题更是不容忽视。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规模的缩小,城市生活、工作的压力,使得居家养老面临着种种困难。敬老院、老年福利院等老年福利服务机构作为社会养老的一部分,在缓解家庭养老的压力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官方数据显示: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42亿,约占人口总数的11%,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称,,一个国家的老年人口系数达10%以上(60岁)或7%(65岁以上时,标志着这个地区进入老年型。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达1.3亿多,占全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占全国总人口的10%以上。到21世纪中叶将超过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即每4个人中一位老人;我国已成为老龄化速度最快,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有资料显示,我国现有2360多万老年人“独守空巢”。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来临,老年人问题已成为一个世界问题,同样是我国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第二章公司战略与管理 1.1公司文化 1.1.1公司使命 正如公司的价值观所述“真正的用爱关注,真正的用心服务”,本公司致力于为顾客提供最优质的专业服务,使老年顾客感受在温暖、友好、尊重的气氛中提高生活质量、调整生活状态。 在企业内部,我们为员工提供稳定的工作环境、平等的学习、培训和发展机会。我们鼓励员工发挥创新思维,建立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公司的效率。员工将得到同等的关怀、尊重和爱护并将这种感受与顾客分享。 我们致力于长期为公司的股东创造价值,不断改变老年人的退休生活。通过推出高品质的课程、优质的服务为公司、合作伙伴以及客户创造价值。 1.1.2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 公司宗旨:黄昏无限好,唯我新夕阳。 服务宗旨:寸草心献给父母,夕阳情挥洒晚年。 服务理念:真正的用爱关注,真正的用心服务。 企业愿景:最优质的老年服务,最过硬的老年品牌。

中国民俗文化试题

15级选修课——《中国民俗文化》测试 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本次测试采取开卷形式,答题时可以翻阅课堂笔记,但不可以查阅手机。 2.考试时切勿交头接耳,不允许小组讨论。.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1.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什么文化为主体的文化?() A.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 B.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 C.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 D.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农家文化 2.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以下哪部著作() A.《国语》 B.《左传》 C.《战国策》 D.《史记》 3.下列哪个节日不属于中国传统节日() A.元宵节 B.清明节 C.七夕节 D.复活节 4.节日风俗的产生,直接相关的观念是:() A.自然崇拜 B.原始信仰 C.灵魂崇拜 D.迷信 5.生命降生仪式称为:() A.洗三 B.满月 C.周岁 D.抓周 6. 在中国的书法工具中,被称为“文房四宝”的是哪四样书法工具?() A.笔、墨、纸、砚 B.棋、琴、画、书 C.琴、棋、茶、书 D.棋、茶、书、墨 7.中国民居建筑所具有的共同民俗特点是:() A.设有堂屋 B.聚族而居 C.设有神龛 D.设有照壁 8.我国南方气候炎热,潮湿多雨,故南方民族多采用:() A.碉楼石室 B.井干式建筑 C.四合院 D.干栏式建筑 9.下列几位人物中不属于“诸子百家”的是:() A.孔子 B.韩非子 C.墨子 D.子婴 10.下列几项中不属于春节民俗活动的是:() A.扫尘 B.请灶神 C.年夜饭 D.赛龙舟 11.我国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起源于:()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12.“图腾”一词源于()方言。 A.古印度 B.古埃及 C.古印第安 D.古巴比伦 13.中国人最为崇尚的颜色是:()A.白色、红色 B.红色、黄色 C.黄色、黑色 D.红色、黑色 14.最先创造并使用“囍”这个字的人是:() A.朱熹 B.欧阳修 C.王安石 D.王羲之 15.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食料为主。 A.植物性 B.动物性 C.杂物性 D.自然性 16.“五谷”之说逐渐形成的习俗,是指()这五种粮食作物。 A.米、麦、黍、稷、菽 B.稻、麦、谷、稷、菽 C.稻、麦、黍、豆、菽 D.稻、麦、黍、稷、菽 17.牛奶与下列哪一种食物不宜同时食用:( ) A.苹果 B.巧克力 C.蜂蜜 D.红茶 18.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称为() A.窑洞 B.四合院 C.天井式瓦房 D.大围楼 19.“风水学”中民居的择地大忌是() A.门前有河 B.门后靠山 C.坐北朝南 D.门前有路 20.“草原之舟”——勒勒车是()特有的交通工具。 A.朝鲜族 B.回族 C.蒙古族 D.傣族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5分) 1.我国唐代文学史上,被称为“诗家三李”的是哪三位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古人所说的“三纲五常”,其中“三纲”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民俗是产生与流传于一个民族的大众生活的世代相袭的文化现象,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四个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 课号:053H03ATS课程名称:中国文化史改卷教师: 学号:姓名:得分: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摘要: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延续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便是在经济高 速发展的中国现代社会中,中国传统文化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也是无可替代的,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 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与现代化的冲突也是非常明显的。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 中的两重性也变得日益重要。 关键字: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儒家 1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四个显著的特征: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

日本与中国发展的历史关系概要

日本与中国发展的历史关系概要 钓鱼岛事件从去年的九月份发生到现在大半年的时间,这短短的一个时间区间,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的曲曲折折,作为在亚洲一个区域发展的两个国家,未来的发展究竟什么才是它的主题或者说是主流呢?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要对一个事物未来的发展脉象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明白事物发展的趋向,就需要了解一个事物发展的来龙及其现在的状态.在这样一个理论建立的前提上,事物是历史的一种联系的关系,现在的决定未来,过去的决定现在,也就是因果论,也就是说,事物发展是在绵延在因因果果之间的横向联系之中.当然,特殊因素的介入,是否会是事物的发展脱离一般事物的发展规律,是否这样地规律就是正确的,这也同样是一个疑问,可是我们姑且假设认为这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或许有人会说这样的论述有什么价值呢,是不是臆想主义呢?可我相信,有人会明白这样事物存在的价值,当然这是题外话。下面我们进入主题。笔者从中日之间历史探究某种事物存在的联系,为了探究影响中日两国之间关系的因素,也许笔者不会遵循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发生的时间。当然即使这样,你也会发现我们所论述的主线在哪,只是不太明显罢了. 中国经历了战国时期的孕育,终于在公元前221年,由秦统一纷争格局的局面,开启了中国的大一统时代.经过当政者一系列制度和政策的实施,中国的社会已经初步具备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而同时期的日本处于怎么样的一种社会状态呢?从历史教课书上我们可以看到日本进入封建社会是在大化革新之后,应该是在中国唐玄宗时期,正逢中国社会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 那么我们就推测日本诸岛正处于奴隶社会时期,各地区之间正处于纷乱的战争状态.从中日历史上来看,秦汉时期,由于使用工具的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虽然有,但毕竟不太频繁,因此隔海相望的中日之间发生发生深刻的联系,两个社会群体之间进行深层次的文化,经济甚者是制度上的交流是不现实的,仅仅出现了’徐福东渡扶桑”的传说故事. 也就是说,在政治制度上,中国比日本先进很多,同时也以为着在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上也远远领先于日本.为什么要论述这样的一个问题呢?笔者想要表达的是一个地区政治的组织形式代表着本地区社会生产调整的状态的最佳模式,请大家记住这个观点,后面笔者还会再次论述这样的一个问题.进入唐朝时期的中国,在法律儒家化上达到了技术了思想体系的成熟,并且这样的成熟不仅仅体现在对人们思想道德观念上的影响,而且对人们日常的经济生活的行为方式也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乃至整个国家机器及国家政治组织形式,统治思想也深受其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就是生产关系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威力.从这样的一个角度来看,中国社会的力量的变革完全源自于内部力量的发展推动的结果,中国社会是一个内源性的社会.从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孕育,从秦汉封建制度的建立,到隋唐封建制度的全面完善,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政治制度的全面地成熟完善的内源性发展模式,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程.笔者再次考察基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从荷兰第一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启蒙,到二战之后资本主义制度全面建立,或者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全方位推广,也经历了五百年的时间,当然科技的进步导致人类文明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的多元多样化,是在封建社会无法比拟的.笔者再次比较英美的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英国是一个内源型的资本主义国家,从17世纪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到19世界建立世界霸权,用了也近两百多年的时间.而美国来说,我们从制度起源来说,美国应该是一个外源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不是靠本身地区力量发展成一个全新的政治制度的国家,其实依靠英国的制度移民,参考法国资本主义学家的理论建立的一个国家,它的政治制度的行为模式的开端沿袭了英国的传统,在政治制度的设计上采取了三权分立的学说来设计自己政治模式,所以美国是一个外源性的国家.从英国和美国的发展史来看,外源性和内源型的国家究竟是否会强大,是不是内源性的依靠本土力量发展起来的政治制度就会有越于外源性靠移植它国政治制度的国家呢?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搞明白,因为它在研究中日之间关

中国民族民俗知识要点21题及答案

中国民族民俗知识要点21题 1.什么是民族? A.狭义概念:指人们在一事实上的历史发展阶段所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如汉族。 B、广义概念:包括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如古代民族、现代民族,或者用以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民族,如中华民族。 2、中华民族; 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总称。 3、什么是民俗?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习的传承性事象(包括思想和行为),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传达室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4、民俗的四大特性; A、社会性和集体性 B、类型性和模式性 C、稳定性和变异性 D、传承性和播布性 这四者之间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5、民俗的范围; 包括:居住、饮食、服饰、生产、交换、交通、婚姻、家庭、村落、结盟、岁时、节日、丧葬、信仰、风尚、礼仪、禁忌等方面的民间风俗习惯。

6、导游员、旅游者对目的地的风俗习惯应持的正确态度: 应持尊重其“保护和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的态度,入乡问俗、入乡问禁、入乡随俗。 7、识记中国民族的名称: 汉族 其他55个民族: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畲族、傈族、仡佬族、拉祜族、东乡族、佤族、水族、纳西族、羌族、土族、锡伯族、仫佬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景颇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保安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高山族、珞巴族。 8、中国民族的人口结构及少数民族的含义: 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汇总资料,截至1990年7月1日零时,我国大陆人口为1***68万余人,其中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2%,其他55个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8%。因为他们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小,所以称为少数民族。人数最多,最少的少数民族分别是壮族、珞巴族。 9、中国大陆人口超过千万和不足一万的民族: 人中超过千万的民族:汉族、壮族; 人口在一万以下的有:门巴、鄂伦春、独龙、塔塔尔、赫哲、高山、珞巴等7个民族。 10、中国民族的分布状况特点: 中国人口的分布呈现东南密,西北疏的格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