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重要性: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依法治国:

1、含义: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的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2、地位: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根本目的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从尊重宪法开始

地位:宪法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1、在内容上:

《宪法》规定:

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如:国家性质、根本任务……

普通法规定:

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

如《劳动法》、《教育法》等

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第一、普通法律是根据宪的制定,是宪法的具体化。

第二、普通法律不能和宪法相违背、相抵触,否则将被视为违宪而被宣布无效。

3、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

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意义:保障宪法的权威性和稳定性,使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健康发展。

宪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

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的最高行为准则。

宪法是一切社会团体和组织以及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在很多人心目中,宪法是高高在上的一部大法,和我们的生活没有太多的关系,你认为呢?

(1)宪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确认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也规定了公民的基本义务。

(2)宪法就在我们身边,它既是我们生活的基本依据,也是我们行为的最高规范。

我们每个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应以怎样的实际行动去维护宪法的最大权威?

(1)我们要树立宪法意识,经常检视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宪法规范,并勇于同违反宪法的行为做斗争;

(2)我们青少年也要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关心国家管理事物。

(3)积极行使公民的监督权。自觉行使对公共权力的监督权,是维护宪法权威的表现

小结

充满活力的经济制度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国有经济:

1、含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的公有制经济。

2、地位: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

3、作用: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设备,积聚着我国最先进的生产力,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担负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的任务。

集体经济:

1、含义:

生产资料归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

2、地位: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作用:(1)体现着共同致富的原则;

(2)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

(3)缓解就业压力;

(4)增加公共财富和国家税收。

非公有制经济

种类:

1.个体经济: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个体经营的私有制经济。

2.私营经济:企业资产属私人所有,存在雇佣劳动关系,以获利为目的的私有制经济。

3.外资经济:包括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经营中境外资本部分、外商独资企业。

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繁荣市场、方便人民生活、解决就业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

各种所有制经济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交融、平等竞争,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

树立法律的权威

你知道什么是“人治”?什么是“法治”?

“人治”轻视法律,谁的地位高,权力大,谁就说了算。

“法治”要求国家的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而改变,要求确立法高于人、法大于权的根本原则——要树立法律的权威

如何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要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确立法高于人、法大于权的根本原则

2、维护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中的权威地位

3、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4、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依法治国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

地位:前提

就是制定出完备的法律,使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章可循。

有法必依

地位:中心环节

就是法律制定出来后,必须遵守和执行。

要求: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武装力量和一切国家工作人员及公民都必须严格遵守法律,严格依法办事,不得违背法律。

执法必严

地位:关键

就是严格执法,要求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行使国家行政执法权和司法权。

要求:

纠正3种错误现象:

违法必究

地位:重要保障

含义:就是对一切违法犯罪行为都必须追究法律责任,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要求: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一切违法犯罪行为遵照法律给于惩处,不容许任何人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怎样树立法律的权威?

4每一个公民都要学会依法办事,依法律己,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维护国家利益。

5青少年更应该从小学法、知法、守法,学会依法办事。

1、依法行政的重要性P81①②③④

2、依法行政的含义

3、依法行政的重心和实质依法治官、依法治权

4、如何有效依法行政

(1)政府管理立法的加强

(2)行政机关依法决策

行政人员依法管理

关注我们的人身权利(公民最基本的权利)

人身权利

保护好自己的隐私权只是维护做人尊严的一个方面,还应该自觉尊重他人的隐私权和他人的人格尊严,也要切实维护好自己的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等

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1)各项事业都在不断发展,制度在不断完善,综合国力在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文化事业正走向繁荣。(2)进入21世纪,我国在发展市场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文化发展等方面又取得了骄人成绩。

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

1、根本原因:我们逐步认识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根据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中国共产党从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全国各族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基本路线:

1、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2、主体:全国各族人民

3、一个中心:经济建设

4、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

坚持改革开放(强国之路)

5、根本途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6、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四项基本原则:(1)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4)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我们也有监督权

一、法律实施和司法公正需要监督

1、法律有效实施的必要性:

(1)国家制定法律,就是要让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有效遵循和执行,成为每个公民行为的基本准则。

(2)再好的法律如果得不到贯彻执行,只能是一纸空文。

2、怎样做到司法公正?

遵循法律程序,对案件进行公平的审理,作出正确的裁判。

3、司法公正的重要性?

司法公正关系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法律的权威和社会的秩序。

4、法律监督的作用(重要性)

(1)实行依法治国,保证法律有效实施,维护司法公正,需要加强法律监督;

(2)缺少有力的监督,权力就可能会被滥用,就会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

5、法律监督的途径

(1)党的监督

(2)人民群众的监督

(3)社会组织的监督

(4)法律监督检查机关的监督

(5)社会舆论的监督

二、我们行使监督权

1、我们行使监督权的重要性

(1)法律实施和司法公正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关注、支持和监督。

(2)我们可以通过行使监督权来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和国家、集体的利益,与社会生活中的违法和不公正现象作斗争。

2、我们如何行使监督权

(1)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依法通过多种渠道,采用不同形式行使监督权。

(2)采用合乎法律程序和法律规范的。

3、具体合法的方式和途径

(1)向人大代表反映情况的方式

(2)通过新闻媒体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

(3)给有关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或直接向有关人员反映情况

在法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它是正义的

化身,是人民的保护神。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就是关爱社会,关爱民生,关爱我们自己。

我们也有隐私权

地位:隐私权也是公民人身权利的重要内容。

什么是隐私权:

就是公民有隐瞒不危害社会的个人私事、未经本人允许不得将其公开的权利。

公开他人的隐私不具有违法性,不构成侵权?

(1)为社会公共利益和政治利益的需要而公开他人的私事。(2)公民为维护个人权利的需要在必要范围内了解他人的隐私。

我们如何维护隐私权?

当我们的隐私权受到侵害时,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隐私权。

可以自行采用与侵权人协商、请求司法保护等方式,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若因此造成较大的精神痛苦,还有权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我们为什么要尊重他人的隐私权?

(1)尊重他人隐私,不仅符合法律的要求,也是每个公民应有的道德品质。我们只有尊重他人的隐私权,自己的隐私权才能受到他人的尊重。

(2)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尊重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是建设文明社会的重要前提,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怎样尊重他人的隐私权?

(1)树立隐私意识,不干涉他人私事,不打听不传播他人的秘密,矫正不尊重他人隐私的陋习。

(2)强化责任与信誉意识。责任可以保证隐私的安全,信誉可体现对他人的忠诚。

(3)要提高我们的文明觉悟和道德素质。

作为家长,应该以什么方式了解子女的思想动态的?

张玲母亲的做法是不对的。因为日记内容属于隐私,未经张玲允许,其他人不能看。作为家长,了解子女的思想状况是非常必要的,但不能侵犯子女的合法权益。可以采取朋友式的交谈,或找老师了解情况,或找子女的朋友、同学了解情况等。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4年10月23日) 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2015年2月2日)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2015年3月24日)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2016年12月9日)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14年10月23日)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也都没有意义了。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有一条贯穿全篇的红线,这就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管总的东西。具体讲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举出十几条、几十条,但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条。

恩格斯说过:“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推进任何一项工作,只要我们党旗帜鲜明了,全党都行动起来了,全社会就会跟着走。一个政党执政,最怕的是在重大问题上态度不坚定,结果社会上对有关问题沸沸扬扬、莫衷一是,别有用心的人趁机煽风点火、蛊惑搅和,最终没有不出事的!所以,道路问题不能含糊,必须向全社会释放正确而又明确的信号。 这次全会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上的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不是在别人压力下做的。在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要树立自信、保持定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重大课题,有许多东西需要深入探索,但基本的东西必须长期坚持。 第一,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提出来的,把依法治国上升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我们党提出来的,而且党一直带领人民在实践中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决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题中应有之义。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加快法治进程建设法治国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610230614.html, 加快法治进程建设法治国家 作者:胡雪峰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21期 摘要:当前,我国法治建设正步入新的发展时期,为加快其进程,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目标,可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二是积極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三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司法独立的关系;四是大力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保障法律有效实施;五是畅通监督渠道,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六是认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法治文化环境。 关键词:立法;行政;司法;监督;宣传教育。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经过四十年的努力,我国法治建设在逐渐走向成熟的同时,正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加快我国法治建设进程,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目标,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经过调查研究,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目前,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只是还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当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需要的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质量的提高。因此,制定高质量的良法就成了迫切要求,而良法的产生离不开立法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立法的科学化,首先要求所制定的法律必须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能有效地解决社会矛盾,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平衡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这就要求立法者在制定法律之前,要深入社会实践,广泛调查研究,认真分析新情况、新问题,以增强法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立法的科学化还要求所制定的法律应当具有可操作性。要保证立法的科学化,就必须坚持立法的民主化。从内容上讲,立法的民主化是指法律必须体现党和人民的意志,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我们的立法者要有大局意识,要摒弃部门和阶层利益,真正做到为民立良法。从程序上讲,立法的民主化是指在立法过程中要扩大公民的有序参与,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以提高立法质量,让法律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 二、积极推进依法行政,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最严重的违法莫过于政府违法。因此,依法治国首先是依法行政。 基于上述原因,当前,我们应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继续加强行政立法工作,抓紧制定并不断完善各项行政法律法规,着力通过法律来规范政

谈谈如何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doc

结合实际,谈一下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途径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同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实践经验的总结。 “法治”与“法制”,虽然仅一字之差,但从内涵上讲,却有重大区别。“法治”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是一种社会意识;而“法制”通常是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的简称,是一种社会制度。强调依法治国,是法治本质特征之一。 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抓好“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这五个方面,即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大 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 司法体制改革,实行政府公务公开,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制度,提高 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二、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健全村 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村民委员会的选举工作,进一步加强 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努力壮大社区居民委员会 工作队伍,切实改善社区居民委员会服务设施,进一步推进和谐社 区建设工作,使社区氛围更加融洽。 三、坚持依法治国,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健全法制,做到“有法可依, 执法必严”,改进行政执法工作,推动行政执法机制不断创新,也 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使民众具有较高的法律知识,树立 较强的法律意识。 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党的领导,是保证国家能够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各项制度和方针、政策能够符合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的根本条件。实行依法治国,能够更好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国家作为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国家,不仅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而且也应当成为实行法治的国家。我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实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必然要求,在党和国家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没有法治理念,法治建

(完整word版)《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第一课时)

职业道德与法律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第 一课时) 一、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2)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3.运用 要求能够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是怎样伴随我们成长,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 中职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他们往往对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难以抵制,以致带来一些不良后果,影响其自身的发展,既要让学生认识违反法律、纪律的危害,又要注意方法上的指导,而遵纪守法教育的最终成果将落实在学生的实践行为方面,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把树立和弘扬“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客观要求内化为青年学生的自觉行动,抵制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为本课重点。 2.教学难点 (见教学重点) 3.结构线索 本课时从属于第三单元“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的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本课时主题“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授课主要使用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案例和情景体验,通过讲述、思考和讨论使学生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纪律的作用以及违反法律、纪律的危害,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三、学情分析 中职生求知欲强,对自己生活的周边世界充满好奇,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生活经验缺乏,难以准确把握社会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分辨是非善恶、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因此,很容易被不良诱惑迷惑,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以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中职生处在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意识直接影响他们的以后的成长。加强法制教育,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培养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尤为重要。 四、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行为导向法、讨论法等。 五、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展示学生乘坐公交车、考试的图片,通过熟悉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思考设置的问题,据此导入新课。(图片内容见课件) 学生观察体味、思考。 【引思明理】 <设置问题> 1.在公交车上、考试的时候需要我们遵守什么纪律?除此以外纪律还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哪些方面? 学生上课要遵守课堂纪律,乘坐公交车要遵守相应的交通法规,外出游玩也要遵守相应的纪律。 引导学生明白,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集体活动,而有集体活动就需要有纪律约束。 2.纪律在我们生活中有何作用? 纪律保证了我们能够更好的学习和生活。 引导学生理解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保证我们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而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引入学习的第一部分) 一、纪律保证我们的学习生活秩序(板书) (一)纪律的定义(板书) 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保证我们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而要求一定社会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看多媒体课件。观察体味、思考 <设置问题> 我们应遵守怎样的上课和开会纪律?你遵守纪律的习惯是怎么养成的? 挖掘学生日常生活情景,唤起内心对知识的感知以及对自身行为的反思,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下) 答案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下) 83分 1、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增强法律文书说理性,推动公开法院生效裁判文书。 正确 2、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严格规范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程序,强化监督制度。 正确 3、目前我国正在逐步适量加大适用死刑的罪名。 错误 4、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政府维护。 正确 5、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正确 6、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错误 7、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正确 8、多年来,尽管党和政府不断强调法治建设,但法治问题依然非常突出。 正确 9、理论界对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及走出目前依法治国的困境等问题,都做了深刻的理论阐释。 正确 10、当前,我国民众普遍缺乏安全感,这与我国的法治制度不够健全、法治环境不够完善没有任何关系。 错误 11、“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这句话出自()。 卢梭 12、()是法治的内在机制。 监督 13、()是制度和规则的权威和成熟的表现形式。 法律 14、()强调党风廉政建设要从具体事件抓起。 邓小平 15、中国共产党能够以其独特的魅力,最后成为执政党,其中三大纪律占了很重要的地位,下面属于三大纪律的是:()。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16、新形势下,党和国家选人用人的标准是()。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17、政府公信力其实质是政权的()。 真实性 18、()是国家权力的主体。

人民群众 19、政治权力的()问题,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合法性 20、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通过十年的努力,依法行政的目标是建设()。 法治政府 21、依法治国是()法治的路径,它与法治是根本一致的,它是通向法治的必由之路。 实现 22、习近平在政治局第()次集体学习讲话中提到,要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公开的关注和期待。 四 23、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凸显,造成此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 政府职能缺位 24、社会建设实质上要突出其()。 社会性 25、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是为了()。 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6、发展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民主政治 27、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民主政治 28、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 29、国家的最高监督权由()行使。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0、()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1、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有()。 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 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推进严格司法 32、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力()机制。 分工负责 互相配合 互相制约 33、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方面提出的三项任务是()。 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 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 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34、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是要把()有机统一起来。

2018继续教育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国2试题及答案

2018/6/29 下午8:27:42 考试时长: 90分钟 已用时间: 00:12:35 剩余时间: 01:17:24 时间限制:90分钟 离考试结束还剩 1小时 17分 24秒 (到时间后将自动交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 1.()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最高的法律效力。 A.《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3.依法治国主要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关键词上,“三个关键词”不包括哪一项()。 A.道路 B.体系 C.全面 D.法治 4.()报告提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答案待确定,已排除C) A.十六大

C.十八大 D.十九大 5.我国应按照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政法队伍。伍的特征不包括() A.情重于理 B.敢于担当 C.执法为民 D.信念坚定 6.()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法工委内设立法规备案审查室,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履行备案审查职责提供服务 A.2004年 B.2005年 C.2014年 D.2016年 7.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是() A.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B.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C.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D.以上都是 8.简政放权主要是向()放权。(答案待确定,已排除A) A.地方 B.社会 C.市场

9.()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A.服务大局 B.党的领导 C.执法为民 D.公平正义 11.民法典的编纂分几步走() A.一步 B.两步 C.三步 D.四步 12.《民法总则》施行后,《民法通则》将会() A.废除 B.无效 C.被合并 D.有效,但新法优于旧法处理 13.法治保障体系所包括的()因素都属于典型的刚性约束条件。没有下列哪一项() A.队伍 B.经费 C.技术 D.文化 14.在党的文献中首次提到合宪性审查工作的是()。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以法治文化建设推进依法治国 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人民的法治思维,奠定法治国家的坚实根基。 一、法治文化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要素 法治文化是指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和现实环境中生长出来,经过长期社会化过程积淀下来的,人们对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包括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想、法律价值取向等内容。法治文化意味着法治精神得以普遍化地实践和实现,社会活动是按照法治精神实践的方式、过程和实现的结果。 (一)法治文化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精神支柱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民主与法治具有内在统一性,真正的民主离不开法治。法治为民主创造稳定运行的空间,引领民主走向理性轨道,保障民主健康发展。没有法治及相关的意识形态建设,民主政治就无法立足,甚至会走向反面。作为意识形态的法治文化,在法治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法治文化具有规范力,可以内化为公民的个体思想,从而规定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使他们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使社会形成一种有法律且被严格遵守的状态。法治文化的形成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民主政治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文化土壤,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对政治建设具有深远影响。只有培育和形成以法治精神为内核的法治文化,才能更加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二)法治文化是推进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型的根本保障 法律与任何制度性的东西一样,只有经过与之相适应的、反映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的解读,才能为人们所理解,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美国现代化问题研究专家英格尔斯指出,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制度以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化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

建设法治国家

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 内容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民主的立法制度.公正的司法制度、公平的市场资源配置制度、严格的执法制度、公正的司法制度和有效的法律监督制度,同时要培养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和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 关键词:依法治国目标中国共产党法制建设科学发展观 标注: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增添了新的内容 一、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临着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期。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在这关键的转轨期间,市场主体的活动,市场竞争秩序的建立,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政府职能的转变、司法的公正等等,都必须依靠公平、有效的法律进行规范、引导、制约和保障。为此,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并把这一宏伟目标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有着深层次的历史背景;是在深刻总结中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在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1999年中国对《宪法》进行了第三次修正,明确在《宪法》第五条增加了一款,作为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是我国首次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公开向世界表明,中国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99年宪法修正案”宣告了人治主义的破产,它标志着人治和专制将随着20世纪的结束和新世纪的到来逐渐退出政治舞台,进入历史的坟墓。应该清醒地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体现了党的意志,而且体现了国家和全民的意志,这是中国法治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将永远载入中国法治建设的史册

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思考

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思考 马捷莎 (北京师范大学法政所,北京100875) α 【摘 要】 探讨中国的法治建设道路,其出发点必须基于中国的现实国情,必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为此,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必须提高全民族的民主意识,扩大民主权利,彰显法律至上,铸成法治精神;必须完善权力制约和民主监督制度;必须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必须借鉴西方法治中具有普适性价值的经验,加快立法进程。 【关键词】 中国特色;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法律至上;依法治国 【中图分类号】 D920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326(2006)01-0080-04 党的十六大提出:“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当今中国,没有法治就没有社会主义,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建立法治国家已经具备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础,因此法治建设被提到历史日程上来。但是在怎样建设法治国家的问题上,人们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其中尚存在将法治抽象化的现象。所谓法治抽象化,表现为过分强调法治的一般性和共性,而又将法治的一般性和共性定位于西方法治理念之上。因此,究竟怎样进行中国的法治建设问题就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探讨中国的法治建设道路,应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即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在法治建设问题上,所需关注的国情主要有二:其一,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其二,由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以及传统法律文化的缺失,中国社会的法治氛围不浓,这是我们进行法治建设所不可回避的现实。因此,中国的法治建设道路必然有别于其他国家,换言之,我们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意识形态的主导,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因此在整个法治建设中必须始终不渝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中国不同于西方法治建设的基本方式。同时,法律至上又是法治建设最基本的价值和理念,没有法律至上,法治只能是天方夜谭。因此,正确处理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法律至上的关系,就成为法治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为此: 第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一方面,这是法治性质之所需。历史上,资本主义建立了相对完备的法治国家,但是其法律体系的阶级性决定了其法治的资本主义性质。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建设高于资本主义形态的法治国家,而党的领导则是根本的政治保证。另一方面,西方国家经历了几百年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孕育了发达的“市民社会”。以市民社会为主导力量,西方法治通过自然演进而日臻完备。中国由于市场经济发育不充分,未能形成强大的市民社会。因此,中国的法治就不能坐等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的自发运演而逐步历炼。在中国的法治建设中,历史主动性将十分突显,而在党的领导下自觉进行法治建设正是历史主动性的鲜明体现。 08 2006年1月 第19卷第1期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Jou rnal of the Party Schoo l of Shengli O ilfield Jan.2006 V o l.19N o.1 α【收稿日期】 2005-11-13  【作者简介】 马捷莎(1947-),女,北京人,北京师范大学法政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测试卷与答案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测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考试前,请考生务必将答题纸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选择题答案请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的或最符合题意的选项。(每小题2分,共44分) 1.温馨家庭,其乐融融,家庭成员各负其责;优美校园,书声琅琅,教学秩序井然;红灯停,绿灯行,人人文明出行…… 有序的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这是因为( ) ①法律只为人们当前的生活服务 ②生活中的矛盾和纠纷需要法律加以调整 ③法律赋予每个人相伴一生的权利和义务 ④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有人认为:自己一不违法,二不犯罪,法律与自己无关。这个观点的错误在于( ) A.否认了青少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 B.没有看到法律为我们提供了自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C.没有看到我国是法治社会,法律无处不在 D.把公民个人同法律密切地联系起来了 3.权利一般是指法律赋予人实现其利益的一种力量,它与义务相对应。下列内容中属于我们享有的权利的是( ) A.我是未成年人,父母有责任抚养和教育我 B.我要自觉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C.年满十八周岁,我必须接受祖国的挑选,依法服兵役 D.父母年纪大了,我们必须赡养和扶助父母 4.下列对法律的理解,观点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每一部法律都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颁布的 B.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尺 C.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治理国家的法律 D.法律为我们的成长提供文明有序的发展空间 5.法律如果推不开特权的门,也一定跨不进人民的心,意思是说( ) ①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②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③任何人只要触犯国家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④只要为党曾经做过贡献,即使违了法,也可将功补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实名制越来越广泛地进入我们的生活。银行开户、购买火车票、网上开微博等都要使用真实的个人身份信息。实名制的推行() ①是为了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秩序 ②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 ③需要国家建立健全有关公民信息安全保护的法律法规 ④需要公民增强自我防范意识,防止个人信息被盗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下列不属于其特殊性的是() A.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B.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C.对违反法律的人才有约束力 D.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心得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心得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对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首先,建设法治体系。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是依法治国的前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保证法律的有效实施;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权威性;有力的法治 保障体系,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条件;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是保 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保障。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维护社会公正,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 其次,树立法治权威。“法者,天下之准绳也。”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坚持依法治国 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四中全会强调,要“健全宪法 实施和监督,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一方面,就党而言,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另一方面,就社会成员来说,法律红线 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要保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确保权力在法治的框架下运行。 再次,运用法治思维。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这表明,今后的改革将逐步由过去的政策主导型转向法律主导型。要通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发挥法治在治国理政中的基础性作用。要不断推进国家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法治化、规范化,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高度关注,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司法的公正、法治的力量。要用法治思维化解改革风险,用法治方式推进改革有序进行。把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统一起来。 最后,形成法治文化。法治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也是依法治国的具体体现。形成法治文化是一篇大文章,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面来看,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重要内容,要把法治教育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从社会治理的层面看,要把依法解决纠纷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的主要方式,进一步 完善教育、医疗、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从干部考察和选拔层面看,要 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条件,党员干部应该带头遵法守法;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教案-新版.doc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教案 教学内容:课本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纪律,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2.、法律的特点、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3、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4、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 5、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 6、理解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意义; 7、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纪律和法律的有关知识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 一、教师板书课题: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1分钟) 二、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自己看学习目标(2分钟) 三、先学:(时间:10-15分钟) 教师在学生自学期间不要打扰学生的学习确保学生能充分的自学,自学中先学简单容易的,对于有疑问的做出标记但对学习不认真的学生可以提醒督促 学生认真看课本72页-82页的内容,根据下列学习引导自学(时间:10-15分钟) 学习指导 1、纪律是为了维护()利益,保证我们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而要求一定()共同遵守的()。 2、纪律和自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离不开严明的()。另一方面,()是对()的保障。 3、()是维护我们正常生活秩序的重要保证。 4、法律有哪4个显著的特征()( )( )( ) 5.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法律和纪律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两者都要求人们遵守,但违纪( )违法,而违法( )违纪,两者是有区别的。两者的()不同,()不同,()不同。 6.法律的作用( ) 7、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由()制定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体现( )的根本利益,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工具 8、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思想上高度认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青少年要树立( )的意识. 积极学习( ),把遵纪守法转化为自觉的实际行动 9、依法治国的基本概念 (1)治国的两种基本方式:( )治与( )治。

如何让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结合实际谈谈新世纪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以阳明滩大桥为例社会主义法制是按照人民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政权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和执法原则,是人民当家做主和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法制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法治的健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可以用十六个字概括,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核心,执法必严是关键,违法必究就是保障。 “有法可依”就是要建立统一完备科学的法律体系和制度,即立法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及时对各种社会关系进行规范。法律体系应当要求完整科学严谨科学系统;各部门法应当合理划分,彼此协调,共同发挥作用,法律规范应当明确,肯定具体,具有可操作性。阳明滩大桥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在新闻发布会上只字未提塌桥事件,只用大车侧滑下桥来代替整个事件。建委说找不到施工负责人了,发包时是要有合同的,能签订这种合同的最起码得有公路路桥二级资质以上的单位,全国大一点的施工企业也无非就是各省的路桥公司,中铁系统。可见个部门协调不合理,而且没有相关法律来处理这件事,这并不是第一起事件,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起,相关单位也相互推诿,没有及时处理。应该加强法律建设,

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就是要做保证法律效力的普遍性和有效性,即尽量排除和拒绝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随意性偶然性和腐败现象;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和组织都不能超越宪法和法律特权。对在阳明滩大桥事故中有责任的部门单位要严惩。 “执法必严”就是确保严格公正的执法和司法。司法机关应当独立公正的行使司法权,不受其他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体的非法干预。要加强执法、司法队伍的建设和对他们工作的监督,防止他们滥用权力。对这次塌桥事故中违法部门进行调查,不能因任何私人原因而放过。 “违法必究”就是对一切违法犯罪行为都要按照“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给予处罚。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容许任何组织和个人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加强法制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切实做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让阳明滩大桥的事情不再发生,让国家的更加富强。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

(2016·聊城学业考)我为发展进言参与家乡建设 由聊城市新媒体委员会主办的“我为聊城发展进一言”征文活动,自2015年12月13日启动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全国产生强烈反响。聊城市民及在外工作的聊城人纷纷围绕聊城的民生与发展,畅所欲言,建言献策。“聊城应增设公立幼儿园”“社区不妨设立邻里援助站”等,一条条满含热情的建议,一篇篇见识独到的征文,源源不断地汇聚到聊城市新媒体委员会。 (1)开展“我为聊城发展进一言”征文活动有何重要意义?(至少答出四个方面) (2)大河通过微博建言:“要避免‘毒蔬菜’走上百姓餐桌,有关部门 必须加强‘种植源头 ....’管理。”请你跟帖,提出几点具体的建议。(至少答出三条) 答案:(1)①拓宽了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途径;②有利于公民行使监督权(批评权、建议权)、保障人民当家作主;③有利于健全法律监督制约机制,防止腐败和权力被滥用;④有利于促进国家机关加强廉政建设,督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格依法办事,防止违法乱纪现象出现;⑤有利于促进国家机关提高决策水平和办事效率;⑥有利于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等。(其他答题角度,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至少答出4个角度) (2015·菏泽学业考)漫画:

请你运用法治的相关知识,谈谈对这幅漫画的认识。 答案:(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2)作为执法人员,必须严格执法、公正执法、不徇私情。公正是法律的生命线。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只有严格执法、全民守法,才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16·曲靖学业考)阅读材料,结合《思想品德》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5年11月1日,刑法修正案(九)正式施行。把国家考试中作弊,校车、客车严重超员、超速,虐待老幼病残,在微信、微博发布假消息等常见行为列入了刑事处罚范围。 材料二201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宪法宣誓制度,相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应当公开进行宪法宣誓。这彰显了宪法权威,维护了宪法尊严,体现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将“法治中国”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1)材料一中体现了对公民哪些权利的保护?(至少3项)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加快法治国家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法治国家建设 发表时间:2016-11-22T09:51:28.750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18期作者:王磊 [导读] 在分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做好的工作的基础上,指出需要处理好的关系。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州 450000 摘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迫切要求。在分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做好的工作的基础上,指出需要处理好的关系。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治国家;建设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做好的工作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近些年来,在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同时,也必须看到,我们国家的法治状况并不理想,与国家事业相比,与人民期待相比,我国的法治建设还有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多头执法,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突出,这些问题违背了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只有认真研究和分析我国法制建设中急需要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才能将依法治国工作扎扎实实地加以推进。 (一)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完善立法体制 依法治国首先必须切实维护宪法的权威。依法治国就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就是依宪行政。要坚持依法执政,必须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尊重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保证宪法在全社会的贯彻实施,切实维护宪法的权威,弘扬宪法精神,立法是实行法治的首要环节。没有立法活动,就没有法律制度,就没有法治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并不意味着立法工作的终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必须适应这种新形势带来的新变化,继续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立法工作只能加强,要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二)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弛则国乱国衰。当前,行政执法仍然是法律运行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能仍然是依法行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确保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与权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来行使国家和人民赋予的执法权,严格依法办事。“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深化执法体制改革”。 (三)严格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司法公信力 司法是国家的一项重要职能。我国宪法和其他相关法律对司法制度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定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奠定了中国特色的司法制度,保障了司法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作用和功能。司法公正是司法制度的灵魂和生命线,是评价社会是否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标准,更是检验是否实现依法治国、建成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司法是最终的、最具权威的纠纷解决方式,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机关能否做到公正司法,能否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现实社会中,司法不公、枉法裁判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司法机关公正的社会形象。特别是最近几年暴露出的一些冤假错案,更是让司法机关的公信力严重受损。严格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已是司法机关的紧迫任务。 (四)加强公民的法治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观念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最重要的社会基础。必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目前,我们要大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让人民了解和掌握这个法律体系的内在特征、本质、形成的光辉历程、重大意义,真正熟悉法律体系的层次、部门规范及其各项法律制度,真正掌握法律的武器,自觉运用法律,监督法律的有效实施。只有积极推进法治教育,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素质,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让每个公民都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自觉在法律框架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才能使法律得到切实遵守,才能够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真正落到实处。 二、需要处理好的关系 (一)正确处理好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削弱甚至否定党的领导的倾向,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全过程,落实到依法治国的每个环节。同时,各级党组织和每个党员都要坚持依法办事,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坚决防止和克服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等现象。要真正懂得: 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法律又是党执政的合法依据,社会主义法治是巩固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所以,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又要改善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执政。 (二)正确处理好我国法治经验与借鉴外国法治文明的关系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法律制度,是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历史传统以及所处地理环境紧密相关的。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适应中国的国情。我国是一个缺少民主法治传统、经济文化又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大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且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样的国情条件下,如何建设法治国家,是一个历史性难题,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使法治建设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要求。 (三)正确处理好法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任务非常艰巨,必须经过长期的努力和不懈的奋斗,必须在继续加强立法工作、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同时,要着力解决有“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问题。在加快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有些人为了尽早实现个人富裕,不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扰乱市场秩序;有些地方为了发展,搞政绩工程,钻国家法律政策的空子,影响了国家法制的统一;有些地方则打着发展的旗号,不断侵害人民的利益;等等,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必须加以纠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的法治原则。如果现有的法律法规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依照法定的程序来修改,绝不允许突破法律法规另搞一套。我们的法律体系是适应我国现阶段国情的,我们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果都是坚持民主法治的结果。没有民主法治就没有改革开放的成果,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丢失。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本身就是发展的应有之

最新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工作意见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传播法治文化,推动法治实践”为主旨,科学规划、整体推进、注重特色、开拓创新,通过有重点、多层面、全方位地开展法治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法治文化建设内涵,打造法治文化精品,增强干部职工群众的法治理念、法治精神,为全力推进“平安、法治”建设,努力实现冲刺全国百强、建成中等城市和实现全面小康“三大目标”,提供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撑。 二、目标任务 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通过三年的努力,力争在“六五”普法工作结束时,使全市的法治文化建设机制更加健全、设施更加完善、载体更加优化、产品更加丰富,法治文化融入到经济社会及公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法治文化产品和品牌。充分发挥法治文化在法治建设中的教育、熏陶、示范、引导作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依法办事水平进一步提升,全体公民信仰法律、遵守法律、服从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提高,使我市的法治文化建设走在市先进行列。 三、工作措施 (一)深化法治文化建设认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党和政府理国执政理念的生动体现和集中反映,是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相适应,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核心,全体公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所持有并遵循

的心理意识与行为方式,是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灵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全市公民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自由平等意识、公平正义意识,普遍养成崇尚法治权威、依法办事的习惯,真正使法治成为广大公民的自觉意识和主动追求,有利于为法治建设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有利于创造具有浓郁特色,体现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强化法治文化理论研究。创新法治建设论坛建立举办机制,组织引导理论界和法律工作者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法治文化建设理论研讨,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科学内涵,探索法治文化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行业文化相互融合的有效途径,改进法治文化的传播方式,力求把法治文化的内涵要求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三)加快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按照主题鲜明、格调高雅、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制定加强各类法治文化设施的建设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推动全市建设不同类型、不同特色、不同规模的法治场馆、法治文化公园、法治文化广场、法治画廊、法治文化街区及法治文化景观等法治文化阵地。全市将统筹协调,整合利用社会资源,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共同建设四个法制教育基地、一个法治文化公园、一条法治文化街。每个镇(街道)建设一个法治文化长廊,每个村建设一个法制宣传专栏。将法治文化作为发展公益文化事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全市各级要利用办公楼大厅、走廊、服务窗口等公用区域,精心打造法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