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后现代主义建筑

后现代主义建筑

后现代主义建筑
后现代主义建筑

后现代主义建筑

谈后现代主义建筑不得不说起现代主义建筑流派。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批量化生产的大背景之下,建筑亦出现了统一模式:讲求功能和理性;只强调新技术、材料和结构的模子一般的建筑形式。这种被人冠名为现代主义的建筑,一度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人们很快对它发出了批评和攻击,声称在这种生硬外壳的建筑中,缺少人文关怀,对它千篇一律的建筑形式也愈感乏味。

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公开发表,正式拉开了后现代主义建筑流派的序幕。它的起点就意味着另一个的终点,所以现代主义建筑在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就宣告了它的死亡。20世纪60-70年代,便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大肆兴起的时代,它是激进的折中主义,讲求建筑的复杂性、矛盾性。

后现代主义设计在当时被看作是一种对设计新标准的探索,是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改良、补充与发展,在设计上都是基于形式主义的探索。反叛惯常的审美方式,对艺术语言新颖化的追求和不可重复性的认定,是后现代主义设计观的主要特征。

由于后现代主义设计标榜文脉主义、隐喻主义和装饰主义,其设计强调的是感官愉悦,随心所欲,漫不经心。它们运用重叠、折射、片段、导向、调整矛盾、矛盾共存等一系列设计手法来呈现作品的生动和多样变化。

罗伯特.文丘里的主要代表作“母亲住宅”为他奠定了

在后现代主义建筑流派中坚实的基础,也是他理论的直接体

现。母亲住宅在建造手法上汲取了民间建筑的精华:采用传

统坡屋顶;立面应用古典神庙的山花造型;材料也传统而朴

实。但又在其中揉合了复杂的片段,他恰当地处理了简单和

复杂的矛盾关系,成为了这个作品的巨大成功。

他的做法也证明了他是一位“符号性古典主义”的

干将,他既反对光秃秃的明确利落的建筑形式,也批评

只强调回收历史的复旧。他认为要将古典的元素当作“符

号”和“装饰”,符号就成为联系历史,传承文脉的要

素。如文丘里1995年设计的哈佛大学纪念堂,从建筑外

形到材料运用都来自传统,向世人施展了独特的古典魅

力。

与此同时,另外一些设计师则开始寻找如何处理现代和古典之间的“间接”关系,而不是像文丘里那样运用符号的语言。瑞士设计师博塔就是这种“潜伏古典主义”的一位,他是从历史风格中抽取相应的色彩、材质、原料以及结构等方面的构思,再在后现代主义风格中寻找她们的内在联

系,并建立出新的建筑。斯塔比奥罗通达独立住宅是

他的代表作。住宅中实体墙和玻璃格子的形式来源于

当地传统的“干粮仓”,中间有饰面线条,顶部是玻

璃坡顶采光窗的形式,这是他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

博塔在的其它设计中,仍然惯用了几何形式以及对古

典传统形式的重新诠释。

此外,没有隐喻的建筑在后现代主义建筑流派的

拥护者眼中是丑陋、平庸的复制品,所以后现代主义建筑特别注意隐喻在设计中的运用,要增加建筑的内涵。1982年落成的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后现代主义建筑名作),是美国第一座后现代主义的大型官方建筑。楼高15层,

呈方块体形。外部有大面积的抹灰墙面,开着许多小方窗。每个

立面都有一些古怪的装饰物,排列整齐的小方窗之间又夹着异形

的大玻璃墙面。屋顶上还有一些比例很不协调的小房子,有人赞

美它是“以古典建筑的隐喻去替代那种没头没脑的玻璃盒子”。

美国电话电报大楼是1984年落成的,建筑师约翰逊把这座高层大楼的外表做成石头建筑的模样。楼的底部有高大的贴石柱

廊,正中一个圆拱门高33米,楼的顶部做成有圆形凹口的山墙。有人形容这个屋顶从远处看去象是老式木座钟,他是有意继承了纽约老式摩天楼的样式。

位于香港太平山顶峰的凌霄阁,拥有极其好饿视野,它的造型一目了然,也让人产生很多联想:像碗、像船、像张开的帆,它同时还让人联想起中国的传统建筑,像后中的基座、像挑起的屋檐。它的外形是理性与浪漫的交织,这种建筑的阐释实际上就是对中国古代建筑的隐喻。

总体看下来,虽然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洪流只

永远地留在了它所属的那个年代,并不能成为当

今世界建筑中不弃的形式。但正是它终结了工业

化大生产下的单一的建筑模式,它完成了它的历

史任务:唤醒了人们对城市、环境和文脉的尊重;

激发设计师求新、求变化的积极精神;并且带给

后来的人们更多启发;更多的建筑设计流派争相

涌现。

有机设计

“有机设计”的传统是以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 1898—1976)为代表的斯堪的纳维亚地区设计文化共有的特色。后来丹麦发展出新“有机设计”它是以德国的理性主义为特点,将现代主义设计和丹麦本土注重手工传统的设计文化相结合。实际上这一概念的提出,指出了丹麦设计在20世纪60年代的一种新动向。

所谓“有机”(organic)有两层基本的含义:1. 朴实的、简单的、健康的和接近自然的设计;2. 组成设计整体的各个部分像有机物一样相互联系。也可以这样说:类似于生物体的东西,被称为有机的形体,那么在造型上展示曲线,或生物形态的设计就可以理解为有机设计。

“有机设计”就像一个新的风向标,丹麦的设计师们在设计中注重使用木材、玻璃等天然材料,喜欢采用曲线、波浪线、水滴形等柔和的线条赋予设计形体特征。其中以沃纳·潘顿最为杰出的在20世纪60年代设计的“S”型叠椅最具代表性。这是人类设计制造的第一张全塑料一次模压成型的椅子,也是最早的一批塑料家具。他完美地利用了有机的形态,突破了木制家具形态僵硬的束缚。

相应的,有机建筑也成为现代建筑运动中一个独特的派别。这个流派认为每一种生物所具有的特殊外貌,是它由能够生存于世的内在因素决定的。同样的每个建筑的形式、它的构成,以及与之有关的各种问题的解决,都要依据各自的内在因素来思考,力求合情合理。

这种“道法自然”的思想,在建筑设计中的表现,就是要求依照大自然所启示的道理行事,而不是模仿自然。因自然界是有机的,所以取名为“有机建筑”。这个流派认为装饰不应该作为外加于建筑的东西而应该是建筑上生长出来的,要像花从树上生长出来一样自然,它主张力求简洁。

例如这座位于亚里桑州的州立沙漠博物馆,是以沙

漠环境为基础,与周围植被相呼应以及在勾画壮丽景观

的同时合理利用地形等方面的因素。在夏天,随着时间

的变化,仙人掌的外形能产生出变化莫测的光影效果。

它利用了有机的自然植物作为室内的另类装饰手法。另

外这座建筑中的有些墙壁是用废弃的石头砌成,这种无

须加工的材料为博物馆添加了无尽的美感,并使之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它的水资源循环利用和节约原材料等方面,也是生态建筑的典范了。

有机建筑代表人赖特主张设计每一个建筑,都应该根据各自特有的客观条件,形成一个理念,把这个理念由内到外,贯穿于建筑的每一个局部,使每一个局部都互相关联,成为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他认

为建筑之所以为建筑,其实质在于它的内部空间。他

倡导着眼于内部空间效果来进行设计,“有生于

无”。他的代表作“流水别墅”,轻捷地架立在瀑布

之上,挑出的平台与嶙峋的山岩犬牙交错,林木、山

石、流水、建筑、人工物和自然景观互相渗透,相得

益彰。

赖特的“有机建筑”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

在的生态建筑实践,他认为“有机建筑设计没有终结的时候”,它是一个过程。设计是动态的,而非静止,建筑一直持续受到环境及其使用者的影响。在他的著作《自然住宅》中,强调了整体性的重要,即一座建筑必须同基地、周围的环境及使用者结合为一个整体。

正如一个好的有机建筑就仿佛是从大自然里长出来的,并能够引入风景。位于澳大利亚乌洛鲁—卡塔丘塔国家公园文化中心,建于沙丘与灌木林的景观交汇处,建筑主要采用当地古老的橡树为材料,尽量减少对基

地的破坏。它向人们述说着此处土著人的文化及其与

此神圣土地之间的渊源,使建筑本身就成为让人们理

解当地文化的很好载体。

从上我理解到了,有机建筑与后现代主义建筑一

样,它需要装饰,却不需要造做只是凭借有机自然的

引入。它也需要传承文脉,但已不再需要符号的语言

为它说话,它已抓住了传统内涵,本身就是一种表达。

相比较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复杂矛盾它更加单纯朴素,但却仿佛具有生命一般向人们讲述着地域的故事,并与其一同变化、生长。

西方后现代主义建筑艺术特征

西方后现代主义建筑艺术特征 后现代主义的根源: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和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时期,物质生活匮乏,人们对现代化充满渴望。建筑事业同科学技术紧密相联, 建筑师仍持有浓厚的理性主义观点。这是建筑中的现代主义思潮与文学艺术等 门类中的现代主义流派不同的地方。60--7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高度发展,物质丰富了,房荒问题相对解决了。然而,人们感受到工业高度发展带 来的负面效果。环境危机资源危机生态危机社会危机信仰危机等,反倒使人们 在物质丰裕时期产生了新的危机感,社会文化心理随之发生新的重大转变。在 建筑艺术方面,人们的精神要求和审美观念自然和50年代大不相同。此外, 经过70年代的能源危机,许多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并不比传统建筑经济实惠,需要改变对传统建筑的态度。也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反映产业革命和工业化时期 的要求,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越过那个时期,因而现代主义不再适合新的情况了。持上述观点的人寄希望于后现代主义。这是后现代主义建筑产生的社会根 源和思想根源。 出现和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 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和批评。 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提出了一套与现代主义建筑针锋相对的建筑理论和主张,在建筑界特别是年轻的建筑 师和建筑系学生中,引起了震动和响应。到二十世纪70年代,建筑界中反对 和背离现代主义的倾向更加强烈。对于这种倾向,曾经有过不同的称呼,如“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之后”和“后现代主义”,以后者用得较广。 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勒·柯布西耶 如果说1923年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经典著作,那么美国建筑师文丘里于1966年出版的著作《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便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宣

(邓鹏)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建筑学1班邓鹏学号:110350132 一..简介 二.时代背景探究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西方学者提出了"后现代"或"后工业社会"的概念。这个概念明确地表达了与"现代"告别的意愿。从语言的角度说,当一个时代仍然是以它之前的时代来定义时,就说明了它自身特征的不明朗和对前一时代的依赖。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把这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表达得相当细致。他说:"对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西方社会来说,我们的感觉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它处于一种巨大的历史变革之中,旧的社会关系(由财产决定的)、现有的权力的结构(集中于少数权贵集团)、以及资产阶级的文化(其基础是克制和延迟满足的思想)都正在迅速消蚀。动荡的根源来自科学和技术方面,也还有文化方面。......这种新的社会形式究竟会象个什么样子,现在还不完全清楚。......‘后'这个缀语,是要说生活于间隙时期的感觉。"他还说:"后现代时期或者后现代社会不是一个定义,而只是一个问题。 着眼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丹尼尔·贝尔描述了"后工业社会"与"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不同的五个方面:"⒈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⒉职业分布: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⒊中轴原理: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它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⒋未来的方向:控制技术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⒌制定决策:创造新的‘智能技术'。" 在对人口密度和环境状况比较敏感的西方城市,50年代起出现了"郊区化"的运动,人口开始向外流动。其结果是造成了内城衰退或叫"城市中心渗漏"现象。市中心仅仅是工作地点,超过当地居住人口十数倍的上班族白天驾车进城,造成停车和交通疏导的严重问题;夜里返回郊区,将市中心留给犯罪分子横行,使治安状况严重恶化。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郊区的土地也不是无限的。城市的膨胀挤占了乡村或农业文明,农田的外迁有大幅度地缩小了荒野的面积,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了。现有的"分散主义"和"集中主义"城市规划理论似乎都不可能提供现成的解决方案。因此,在70年代前后,各发达国家均提出了内城复苏的建设方案,制订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居民重返市中心。我所谓的"后城市"就是指要在现代城市诸种复杂问题的基础上重建适合工作与人居的市区环境。我们以为,人类城市化过程的这种尴尬局面也是后现代主义建筑产生的背景之一。 三.建筑设计特点分析 现代主义在完成它特定的使命后走下了历史的神坛,后现代主义成为主流设计。究竟后现代主义有什么样的特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 ——以鸟巢、水立方和央视新大楼为例 梁爽祁嘉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5) Post-modernism Architecture in China - The Bird's Nest, Water Cube and the CCTV's new building as an example Liang Shuang Qi Jiahua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055) 摘要:作为一种标志性建筑,奥运场馆的文化意义正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显露出来。面对那些花费巨资兴建起来的各种建筑,我们既可以透过材料、造型、工艺等外观去进行美学审视,也可以超越这些建筑的物质属性,从周边环境、当时国情、设计理念等角度进行关注,解读其中潜藏着的文化内涵。本文力图将这两个方面进行整合,对“鸟巢”、“水立方”、央视新大楼这几个代表性的建筑逐一展开分析,在归纳美学效果的同时揭示其中的文化意义,对这些将载入史册的建筑进行比较全面的解读。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代表性建筑;审美文化解读 Abstract: As a landmark building,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the Olympic venues are being over time, but revealed. Those who spend huge sums of money to build up the face of a variety of buildings, we not only through material, shape, technology, etc. to carry out aesthetic appearance of look, you can also go beyond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se buildings, from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when the conditions, the angle of design ideas be concerned about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se lat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This article seeks to integrate these two aspects, the "Bird's Nest", "water cube," CCTV new building construction each of these representative to analyze, In sum, while aesthetic results reveal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these buildings will go down in history for a more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Key words: post-modernism; representation of architecture; aesthetic and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2008年8月,中国奥运,惊艳世界,与此同时,中国的奥运建筑也引起了世人的广泛瞩目。自申奥成功以来,在北京乃至整个中国掀起的奥运建筑热,在社会上引起过不少的议论。北京作家曾哲在完成长篇纪实文学《觉建筑?奥运2008》后,曾专门撰文指出:“中国的建筑业正处在一个急剧动荡急剧变化的时代,几乎所有的世界建筑观念,在成熟发展变化了数百年后,差不多在一夜之间,涌进了中国。被北京奥运建筑的这一机会,推演到了极至。”【1】北京这座有着数

我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认识

目录 一、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兴起 (2)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概念 (5) 三、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流派 (6) 四、后现代主义建筑主要作品 (7)

我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认识 摘要:后现代建筑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层意思。广义的后现代建筑是指20世纪世界上出现的各种风格的建筑流派的作品,狭义的后现代建筑常常专指在20世纪20年代世界各地形成的现代主义建筑。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风格、流派、代表作品 后现代建筑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欧洲工业革命时期和由此而引起的社会大变革,后现代建筑的产生变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建筑类型用途不断增多,以生产性和实用性为主的建筑蓬勃发展。如博览会场馆、展览馆、医院、园林综合体、博物馆等其次是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并广泛使用。工业革命以后,铁开始用于建筑当中。到世纪后期,钢材代替了铁材。并且水泥也开始渐渐用于房屋建筑中。世纪出现了钢筋混凝土结构,钢材和水泥的应用使房屋建筑出现飞跃的变化再次,由于科技的发展,新型建筑结构及形式不断出现。对数学和力学提出新问题并使之发展,到世纪后期形成系统的结构科学。这样就可以在建筑工程开始之前预先计算出建筑结构的受力程度及状态,作出合理、经济而坚固的楼房结构设计。1889年巴黎建造的高300米的埃菲尔铁塔(图1)就体现现代 建筑结构方面的综合成就。 二十世纪以来的这些变化 ,无论深度还是广度 ,在 建筑史上都是空前的 ,也正是这段时期建筑历史上空前 的建筑革命催生了20世纪的后现代建筑。 一、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兴起 其主要背景是欧洲工业革命导致了现代机器大工业的产生,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审美趣味,新的材料不断发明和应用,在这一条件下,传统建筑在结构和形式审美等方面逐步显出与社会意识形态和发展不同步的现象。现代主义建筑正是在新的历史需求和条件下, 也就是为了机器大工业时代的需要而产图1:埃菲尔铁塔

论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导读] 不仅将这种后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积极运用在建筑设计中,更引领了后现代主义风格在其他设计领域的发展。 牛云华 摘要:20世纪20年代,现代设计在欧美国家产生并发展,此繁荣状态一直持续到20 世纪50年代晚期,建筑界被其垄断。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这种单调冷漠、毫无个性的现代 主义风格已经让市场和设计师们感到疲倦,后现代主义也就应运而生。很多人认为后现代主 义只是现代主义之后的一种设计风格的变换和替代,是对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的否定,其实不然,后现代主义一定程度上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延续和继承、发展和补充。这种设计理念的 进步完善和发展,推动了现代建筑设计的全面发展,对当代中国的建筑设计也产生很深远的 影响。本文通过对后现代主义在建筑设计方面的的发展及影响的介绍,论述了后现代主义对 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中国;建筑设计;影响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词开始被社会学家使用。后现代主义认为, 对于一个给定的文本、符号和表征,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可能性。它被广泛地用于批评理论、 哲学、文学、建筑及其设计领域中。所谓的后现代不是指在时间上现代主义先于后现代主义, 而是说他的艺术风格和理念是继现代主义发展演变而来。后现代主义设计对各方面领域的影 响首选体现在建筑设计领域,而后才拓展到对其他领域的影响。下文将对后现代主义对当代 中国的建筑设计的影响做了简要论述。 一、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概述 美国建筑师文丘里于1966年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提出了与现代主义 建筑相对的一套建筑理念,在世界性的建筑范围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时对年轻的建筑师 和建筑专业学生的影响更是可谓巨大。到了20世纪70年代,这种相悖于现代主义的建筑 理念在建筑界的影响更加深远,建筑行业的人们也越来越倾向于这种建筑设计理念。这就是 后来被人们称为“后现代主义”的理念,被设计师们无限推崇的建筑设计理念。 二、后现代主义的建筑的特征及其发展本源 (一)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

浅论现代主义建筑和后现代主义建筑空间

浅论现代主义建筑和后现代主义建筑空间 摘要:本文意在阐述用空间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现代主义建筑与后现代主义建筑。从其产生到发展,再到其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的不同,看空间的不同和空间给人感知上的不同。阐述在建筑风格,建筑形式的改变与空间的改变之间的影响以及联系,并以一些建筑实例加以说明。 现代主义建筑的产生及其发展 现代主义建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产生于十九世纪后期,成熟于二十世纪20年代,在50~60年代风行全世界。从60年代起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已经过时,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基本原则仍然正确,但需修正补充。70年代以来,有的文献在提到现代主义建筑时,还冠以“20年代”或“正统”字样。 1919年,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担任包豪斯校长。在他的主持下,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欧洲最激进的艺术和建筑中心之一,推动了建筑革新运动。德国建筑师密斯·范德罗也在20年代初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阐述新观点,用示意图展示未来建筑的风貌。 20年代中期,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人设计和建造了一些具有新风格的建筑。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宿舍和他的日内瓦国际联盟大厦设计方案、密斯·范德罗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等。在这三位建筑师的影响下,在20年代后期,欧洲—些年轻的建筑师,如芬兰建筑师阿尔托也设计出一些优秀的新型建筑。与学院派建筑师不同,格罗皮乌斯等人对大量建造的普通居民需要的住房相当关心,有的人还对此作了科学研究。1927年,在密斯·范德罗主持下,在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了住宅展览会,对于住宅建筑研究工作和新建筑风格的形成都产生很大影响。1928年,来自12个国家的42名革新派建筑师代表在瑞士集会,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现代主义建筑”一名也四处传播。 从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人的言论和实际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提倡的“现代主义建筑”是要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 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其中包括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型;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对这些建筑观点,有人称为“功能主义”,有人称为“理性主义”,不过更多的人则称为“现代主义”。 在20世纪20~30年代,持有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建筑师设计出来的建筑作品,有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征,如平屋顶,不对称的布局,光洁的白墙面,简单的檐部处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很少用或完全不用装饰线脚等等。这样的建筑形象一时间在许多国家出现,于是有人给它起了一个名称叫“国际式”建筑,当然,这样的称呼是就其某些表面形式而言的。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从西欧向世界其他地区迅速传播。由于德国法西斯政权敌视新的建筑观点,格罗皮乌斯和密斯·范德罗先后被迫迁居美国;包豪斯学校被查封。但包豪斯的教学内容和设计思想却对世界各国的建筑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先是在实用为主的建筑类型如工厂厂房、中小学校校舍、医院建筑、图书

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一..简介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 二.时代背景探究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西方学者提出了"后现代"或"后工业社会"的概念。这个概念明确地表达了与"现代"告别的意愿。从语言的角度说,当一个时代仍然是以它之前的时代来定义时,就说明了它自身特征的不明朗和对前一时代的依赖。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把这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表达得相当细致。他说:"对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西方社会来说,我们的感觉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它处于一种巨大的历史变革之中,旧的社会关系(由财产决定的)、现有的权力的结构(集中于少数权贵集团)、以及资产阶级的文化(其基础是克制和延迟满足的思想)都正在迅速消蚀。动荡的根源来自科学和技术方面,也还有文化方面。......这种新的社会形式究竟会象个什么样子,现在还不完全清楚。......‘后'这个缀语,是要说生活于间隙时期的感觉。"他还说:"后现代时期或者后现代社会不是一个定义,而只是一个问题。 着眼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丹尼尔·贝尔描述了"后工业社会"与"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不同的五个方面:"⒈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⒉职业分布: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⒊中轴原理: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它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⒋未来的方向:控制技术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⒌制定决策:创造新的‘智能技术'。" 在对人口密度和环境状况比较敏感的西方城市,50年代起出现了"郊区化"的运动,人口开始向外流动。其结果是造成了内城衰退或叫"城市中心渗漏"现象。市中心仅仅是工作地点,超过当地居住人口十数倍的上班族白天驾车进城,造成停车和交通疏导的严重问题;夜里返回郊区,将市中心留给犯罪分子横行,使治安状况严重恶化。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郊区的土地也不是无限的。城市的膨胀挤占了乡村或农业文明,农田的外迁有大幅度地缩小了荒野的面积,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了。现有的"分散主义"和"集中主义"城市规划理论似乎都不可能提供现成的解决方案。因此,在70年代前后,各发达国家均提出了内城复苏的建设方案,制订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居民重返市中心。我所谓的"后城市"就是指要在现代城市诸种复杂问题的基础上重建适合工作与人居的市区

西方后现代主义建筑艺术特

西方后现代主义建筑艺术特征

西方后现代主义建筑艺术特征 后现代主义的根源: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和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时期,物质生活匮乏,人们对现代化充满渴望。建筑事业同科学技术紧密相联,建筑师仍持有浓厚的理性主义观点。这是建筑中的现代主义思潮与文学艺术等门类中的现代主义流派不同的地方。60--7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高度发展,物质丰富了,房荒问题相对解决了。然而,人们感受到工业高度发展带来的负面效果。环境危机资源危机生态危机社会危机信仰危机等,反倒使人们在物质丰裕时期产生了新的危机感,社会文化心理随之发生新的重大转变。在建筑艺术方面,人们的精神要求和审美观念自然和50年代大不相同。此外,经过70年代的能源危机,许多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并不比传统建筑经济实惠,需要改变对传统建筑的态度。也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反映产业革命和工业化时期的要求,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越过那个时期,因而现代主义不再适合新的情况了。持上述观点的人寄希望于后现代主义。这是后现代主义建筑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 出现和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和批评。 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提出了一套与现代主义建筑针锋相对的建筑理论和主张,在建筑界特别是年轻的建筑师和建筑系学生中,引起了震动和响应。到二十世纪70年代,建筑界中反对和背离现代主义的倾向更加强烈。对于这种倾向,曾经有过不同的称呼,如“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之后”和“后现代主义”,以后者用得较广。

后现代主义艺术设计风格浅析解读

后现代主义艺术设计风格浅析 [摘要]“后现代主义”(Post Modernism是5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主要是美国继现代主义之后出现的前卫美术思潮的总称。它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超越,其概念最早在建筑领域出现,而后扩展到文学艺术的其他领域。 [关键词]现代主义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现代设计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并在欧美等国家流行发展。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是功能主义,主张形式遵循功能(Forms Follow Function。德国现代主义设计大师D·拉姆斯阐述现代主义设计的基本原则是“简单优于复杂,平淡优于鲜艳夺目;单一色调优于五光十色;经久耐用优于追赶时髦,理性结构优于盲从时尚”。这种风格引领了世界范围内的设计主潮。以致战后被称为国际主义风格。1919年包豪斯(Buahus的成立,奠定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它主张以理性主义为出发点,以人类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为前提,强调一种以客观的物性规律来决定和左右人的主观的人性的规律。许多现代主义者,从德国的贝伦斯、格罗佩斯到美国的米斯、赖特、法国的柯布西耶都以重视功能,造型简洁,反对多余装饰,奉行“少即多”的原则作为自己从事设计和创作的依据。但是,现代主义风格的冷漠、单调、毫无个性的设计理念也致使许多青年建筑家与设计师们感到厌倦,急于寻找和发现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从20世纪60年代的波普设计开始,各国设计师们开始了各种各样的反现代主义设计的尝试,运用美国的通俗文化对现代主义设计进行改造,后现代主义设计由此拉开了帷幕。 后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强调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反对简单化、模式化,讲求文脉,追求人情味,崇尚室隐喻与象征的手法,大胆地运用装饰和色彩,提倡多样化和多元化。在造型设计的构图理论中吸取其它艺术或自然科学概念,如片断、反射、折射、裂变、变形等。用非传统的方法来运用传统,以不熟悉的方式来组合熟悉的东西,用各种刻意制造矛盾,如断裂、错位、扭曲、矛盾共处等手法,把传统的构件组合在新的情景之中,让人产生复杂的联想。 一、后现代设计的出现及其发展

现代主义建筑的变异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建筑的变异后 现代主义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现代主义建筑的变异-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奠基人文丘里认为,建筑师应当是保持传统的专家。他提出了保持传统的做法:“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他说:“甚至搞老一套也能获得新的意义。”以非传统的、异化的手法引用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以及古埃及、古代印度等等传统建筑的片断或部件,并将其同各种现代的片断或部件进行拼接,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创作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波特兰大厦》、《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大楼》、《斯图加特美术馆新馆》、《筑波中心》等80年代出现的后现代主义建筑作品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这种特征。在《斯图加特美术馆新馆》的设计中,斯特林将古罗马斗兽场、古埃及神庙等古代元素同构成主义的雨篷、高技派的玻璃墙和管道、大众商业化的室内顶棚等现代元素并置为一体,各种元素不和谐地相互碰撞,制造出一种富有魅力的“杂乱无章”的感觉。《筑波中心》的创作则体现了一种“虚的意象”,建筑师矶崎新将米开朗基罗、帕拉第奥、鲁道夫等人的古典片断同现代的霍莱因等人的结构形式一古脑地引用到设计之中,并且进行了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反向和变异处理:米开朗基罗的罗马市政厅广场原本建在山上,这里变成下沉的;铺地图案的骨式是相同的,但黑白关系却被完全颠倒,等等。“古典而又不纯,又有相反的一面”。(文丘里语)

“后现代主义”这一词汇由建筑艺术领域扩展到了西方整个文化系统。在绘画领域,它包涵了各种各样的思潮和倾向,几乎是80年代以来所有具象回归绘画的统称。以各种异化方式同前现代的绘画发生联系,是其中引人注目的倾向之一,其观念和手法同后现代主义的建筑有很大的相似性。 意大利的卡尔塔绘画运动被史密斯等人看成是建筑艺术的后现代主义在绘画领域的翻版。马里亚尼是这一运动有影响的艺术家之一。他推崇拉斐尔、提香、奎多·列尼及达维特等人的古典艺术,力求创造既博学,又浪漫优美的作品。他的画具有古典式的高雅和细腻之感,同时,又显示出一种令人费解、暧昧模糊的神秘意味。古代和现代、理性和反理性矛盾地结合在一体。古典的感觉被一种与之不同的“句法”所展现,从而获得一种新的异质化的效果。马里亚尼力图向观众证明,在后现代的社会中,古典艺术的传统能同观念艺术和谐共存。 居住在法国的匈牙利画家瑟尔纳斯的作品明显地汲取了卡拉瓦乔的风格。强烈的明暗光影的对照、简朴单纯的色彩、情绪化的环境等手法,均出自于卡拉瓦乔的绘画。但是瑟尔纳斯又表现出与他人的区别。其许多作品没有特定的标题,也没有卡拉瓦乔作品的叙事性,画中的人物相互间缺乏联系,似乎是由于某种“偶然”而相遇在一起,动作和姿势也显得令人费解。此外,在一些作品中,他还有意将人的头部处理得模糊不清。他的画显示出一种富有当代特征的、对传统绘画元素“挑挑捡

15 后现代主义建筑

后现代主义建筑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古典主义、后现代形式主义) ①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由部分建筑师和理论家以一系列批判现代建筑派的理论与实践,从而推动形成的建筑思潮。 ②提倡文脉主义、隐喻主义、装饰主义的基本思想和“双重译码”的标识特征; ③试图创立以非理性的不和谐、不完整、不统一为美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美学。 代表作品:文丘里母亲住宅、费城老年人公寓 后现代主义建筑作为当时西方建筑师探索信息社会建筑发展方向的一种潮流,它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又有一定的局限性。 √建筑流派: 1)隐喻主义: ①针对后现代主义派别中出现的反传统、与环境没有对话、建筑语言贫乏等现象而提出的,是后现代主义的三大建筑流派之一。 ②主张通过运用建筑语言、建筑形象,将建筑拟人化、拟物化,使之产生特有的组合气氛,唤起人们对不同建筑及其片段的种种观感,产生比喻效果。 ③它可以丰富建筑,使其易于亲近和熟悉,使其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隐喻主义不拘泥于后现代主义,将后现代主义向前推进了一步。 代表人物:詹姆斯·斯特林、矶崎新 代表作品:斯图加特美术馆、日本筑波中心 2)文脉主义: ①后现代主义建筑师,重新关注历史文脉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在设计中引入了许多古典建筑元素,试图以新的方式使用历史元素。无论是邻里空间,还是建筑风格,都试图建立与城市历史的关联性。 ②建筑形式看上去古典,但每一个片段常被鲜亮的色彩和夸张的形式等非常规的要素所削弱,将传统元素从“原本文脉关系中撕拉出来”,再以既冲突又和谐的方式组合。历史元素也因此转入了一种新创造的文脉关系之中。 ③认为历史建筑的形式原理和方法事实在产生现代建筑作品的整体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表现出强烈的手法主义倾向。 3)装饰主义: ①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中十分喜爱在建筑立面上附加各种装饰,所谓的装饰主义,正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 ②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并不在意装饰本身与建筑的功能结合,而是注重装饰的构图效果。将建筑立面上的各类构件分为有实际功能的“功能构件”与同建筑功能分离的“非功能构件”。③非功能构件的使用,大大丰富了当代西方建筑的形式语言,表达了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对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净化装饰的一种反叛,也是当代西方建筑走向复杂的一个标志。 √作手法: 1)双重译码: ①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一种创作方法,强调建筑艺术应具有既能与大众沟通又能与建筑师对话的标识特征。 ②除了强调技术与功能,还认为现代建筑的形式应是可以联想的。 ③它是一种有职业根基同时又是大众化的建筑艺术,以新技术与老样式为基础。 双重译码是对现代主义的继续和超越,推动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 代表人物:文丘里、C·詹克斯 代表作品:文丘里母亲住宅、美国新奥尔良市意大利喷泉广场

后现代主义建筑

后现代主义建筑 谈后现代主义建筑不得不说起现代主义建筑流派。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批量化生产的大背景之下,建筑亦出现了统一模式:讲求功能和理性;只强调新技术、材料和结构的模子一般的建筑形式。这种被人冠名为现代主义的建筑,一度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人们很快对它发出了批评和攻击,声称在这种生硬外壳的建筑中,缺少人文关怀,对它千篇一律的建筑形式也愈感乏味。 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公开发表,正式拉开了后现代主义建筑流派的序幕。它的起点就意味着另一个的终点,所以现代主义建筑在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就宣告了它的死亡。20世纪60-70年代,便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大肆兴起的时代,它是激进的折中主义,讲求建筑的复杂性、矛盾性。 后现代主义设计在当时被看作是一种对设计新标准的探索,是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改良、补充与发展,在设计上都是基于形式主义的探索。反叛惯常的审美方式,对艺术语言新颖化的追求和不可重复性的认定,是后现代主义设计观的主要特征。 由于后现代主义设计标榜文脉主义、隐喻主义和装饰主义,其设计强调的是感官愉悦,随心所欲,漫不经心。它们运用重叠、折射、片段、导向、调整矛盾、矛盾共存等一系列设计手法来呈现作品的生动和多样变化。 罗伯特.文丘里的主要代表作“母亲住宅”为他奠定了 在后现代主义建筑流派中坚实的基础,也是他理论的直接体 现。母亲住宅在建造手法上汲取了民间建筑的精华:采用传 统坡屋顶;立面应用古典神庙的山花造型;材料也传统而朴 实。但又在其中揉合了复杂的片段,他恰当地处理了简单和 复杂的矛盾关系,成为了这个作品的巨大成功。 他的做法也证明了他是一位“符号性古典主义”的 干将,他既反对光秃秃的明确利落的建筑形式,也批评 只强调回收历史的复旧。他认为要将古典的元素当作“符 号”和“装饰”,符号就成为联系历史,传承文脉的要 素。如文丘里1995年设计的哈佛大学纪念堂,从建筑外 形到材料运用都来自传统,向世人施展了独特的古典魅 力。 与此同时,另外一些设计师则开始寻找如何处理现代和古典之间的“间接”关系,而不是像文丘里那样运用符号的语言。瑞士设计师博塔就是这种“潜伏古典主义”的一位,他是从历史风格中抽取相应的色彩、材质、原料以及结构等方面的构思,再在后现代主义风格中寻找她们的内在联 系,并建立出新的建筑。斯塔比奥罗通达独立住宅是 他的代表作。住宅中实体墙和玻璃格子的形式来源于 当地传统的“干粮仓”,中间有饰面线条,顶部是玻 璃坡顶采光窗的形式,这是他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 博塔在的其它设计中,仍然惯用了几何形式以及对古 典传统形式的重新诠释。 此外,没有隐喻的建筑在后现代主义建筑流派的

你如何看待现代主义建筑和后现代主义建筑资料讲解

你如何看待现代主义建筑和后现代主义建 筑

你如何看待现代主义建筑和后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领袖人物:格罗皮乌斯 (理想主义)密斯凡德罗(实用主义)勒柯布西耶弗兰克赖特阿尔瓦阿尔托 1、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 ) 1928年,来自12 个国家的42名现代派建筑师代表在瑞士集会,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简称CIAM 。 2、有机建筑现代建筑运动中的一个派别,代表人国建筑师赖特。这个流派认为每一种生物所具有的特殊外貌,是它能够生存于世的内在因素决定的。同样地每个建筑的形式、它的构成,以及与之有关的各种问题的解决,都要依据各自的内在因素来思考,力是美求合情合理。这种思想的核心就是“道法自然” (赖特十分欣赏中国的老子哲学),就是要求依照大自然所启示的道理行事,而不是模仿自然。自然界是有机的,因而取名为“有机建筑”。 3、阿尔瓦?阿尔托芬兰现代主义建筑师,人情化建筑理论的倡导者。他抛弃传统风格的一切装饰,使现代主义建筑首次出现在芬兰,推动了芬兰现代建筑的发展。阿尔托主要的创作思想是探索民族化和人情化的现代建筑道路。他认为工业化和标准化必须为人的生活服务,适应人的精神要求。代表作有:维堡图书馆和帕伊米奥结核病疗养院。 4、彼得?贝伦斯 德国著名建筑师,工业产品设计的先驱,“德国制造联盟”的首席建筑师。他是一代人的宗 师,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密斯和柯布西耶早年都曾在他 的设计室工作过,他对德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他设计的德 1909— 1912 年, 国通用电气公司透平机车间成为当时德国最有影响的建筑物,被誉 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 5、国际建筑师协会(UIA) 1948年6月28日在瑞士洛桑成立。其会员必须是代表一个国家的建筑师协会,

后现代主义建筑

后现代建筑的含义是什么?其代表作有哪些? “后现代建筑”是指现代以后的各流派的建筑总称。所以包含了多种风格的建筑。“后现代主义建筑”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和批评。 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提出了一套与现代主义建筑针锋相对的建筑理论和主张,在建筑界特别是年轻的建筑师和建筑系学生中,引起了震动和响应。到20世纪70年代,建筑界中反对和背离现代主义的倾向更加抬头。对于这种倾向,曾经有过不同的称呼,如“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之后”和“后现代主义”,以后者用得较广。 对于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特征,人们并无一致的理解。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现在,一般认为真正给后现代主义提出比较完整的指导思想的还是文丘里,虽然他本人不愿被人看作后现代主义者,但他的言论在启发和推动后现代主义运动方面,有极重要的作用。 文丘里批评现代主义建筑师热衷于革新而忘了自己应是“保持传统的专家”。文丘里提出的保持传统的做法是“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他主张汲取民间建筑的手法,特别赞赏美国商业街道上自发形成的建筑环境。文丘里概括说:“对艺术家来说,创新可能就意味着从旧的现存的东西中挑挑拣拣。”实际上,这就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本创作方法。 代表作 母亲住宅 罗波特.文丘里1964 新国家美术馆 詹姆斯.斯特林 议会大厦 杰弗里.巴瓦 1983 斯里兰卡 戈登社区教堂 菲利普.约翰逊 约翰.伯格 古根海姆博物馆 盖里 佩特罗纳塔楼 西泽.贝利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地位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 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 提出怀疑和批评。 后现代主义建筑简介与理解

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一..简介 二.时代背景探究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西方学者提出了"后现代"或"后工业社会"的概念。这个概念明确地表达了与"现代"告别的意愿。从语言的角度说,当一个时代仍然是以它之前的时代来定义时,就说明了它自身特征的不明朗和对前一时代的依赖。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把这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表达得相当细致。他说:"对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西方社会来说,我们的感觉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它处于一种巨大的历史变革之中,旧的社会关系(由财产决定的)、现有的权力的结构(集中于少数权贵集团)、以及资产阶级的文化(其基础是克制和延迟满足的思想)都正在迅速消蚀。动荡的根源来自科学和技术方面,也还有文化方面。......这种新的社会形式究竟会象个什么样子,现在还不完全清楚。......‘后'这个缀语,是要说生活于间隙时期的感觉。"他还说:"后现代时期或者后现代社会不是一个定义,而只是一个问题。 着眼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丹尼尔·贝尔描述了"后工业社会"与"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不同的五个方面:"⒈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⒉职业分布: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⒊中轴原理: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它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⒋未来的方向:控制技术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⒌制定决策:创造新的‘智能技术'。" 在对人口密度和环境状况比较敏感的西方城市,50年代起出现了"郊区化"的运动,人口开始向外流动。其结果是造成了内城衰退或叫"城市中心渗漏"现象。市中心仅仅是工作地点,超过当地居住人口十数倍的上班族白天驾车进城,造成停车和交通疏导的严重问题;夜里返回郊区,将市中心留给犯罪分子横行,使治安状况严重恶化。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郊区的土地也不是无限的。城市的膨胀挤占了乡村或农业文明,农田的外迁有大幅度地缩小了荒野的面积,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了。现有的"分散主义"和"集中主义"城市规划理论似乎都不可能提供现成的解决方案。因此,在70年代前后,各发达国家均提出了内城复苏的建设方案,制订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居民重返市中心。我所谓的"后城市"就是指要在现代城市诸种复杂问题的基础上重建适合工作与人居的市区环境。我们以为,人类城市化过程的这种尴尬局面也是后现代主义建筑产生的背景之一。 三.建筑设计特点分析 现代主义在完成它特定的使命后走下了历史的神坛,后现代主义成为主流设计。究竟后现代主义有什么样的特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注重人性化、自由化、 后现代主义作为现代主义内部的逆动,是对现代主义的纯理性及功能主义、尤其是国际风格的形式主义的反叛,后现代主义风格在设计中仍秉承设计以人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形成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形成 摘要:历史是在前进的以前的传统风格包括城市格局要保留,新的建筑思想以及建筑,就要有当代的理念、时代的精神来思考,来创造。国际式以后的一个时期则是培育“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进人八九十年代,从髙科技形态、晚期现代主义、乡土主义,到上述的解构主义等,建筑界简直就是一种百花齐放的局面。 关键词:国际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建筑形式 20世纪,伴随着现代化的步伐,国际主义建筑轰轰烈烈地登上了建筑舞台,运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可以得到的钢铁、玻璃、混凝土材料开发出了经济合理甚至达到良好物理性能的“标准化”建筑。其结果,由建筑师们发起的轰动一时的新造型艺术运动。 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 法国的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注重保护自己的历史建筑和文化传统,但近现代的建筑风格却走向了现代主义运用简洁、通透的手法,舍弃了传统建筑的符号。这是因为他和其他的欧洲国家一样就是非常的重视传统,尊重传统,他们对传统的态度就是老的东西一定要保护,但是新的东西是不能循规蹈矩。历史是在前进的以前的传统风格包括城市格局要保留。但新的建筑思想以及建筑,就要有当代的理念、时代的精神来思考,来创造。现代建筑实际上是受到现代艺术的影响,一个是工业化的发展水平,另一个是受到现代艺术发展的影响,也就是说现代的艺术,现代的绘画是领跑现代建筑风格。才有了众多的艺术流投身的建筑设计中去,建筑始终受到科技水平、生产力的影响以及艺术流派的影响是很深的,所以现代建筑与现代艺术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现代主义在欧洲得到蓬勃发展但在中国现代主义并没有被接受。比较被认可的是后现代主义和新古典主义。那么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呢?简单的说就是对古典文化的复兴,对比较有传统文化底蕴城市和建筑韵味的追求。比如美国等一些国家文化历史比较短,所以想要模仿历史悠久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建筑风格,这种情况在我国也存在,我国历史悠久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与文化素质的提高,大众的审美发生了变化开始追求新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居住环境的空间形式。比如喜欢一种贵族文化,也就是拿来显示自己的身份。所以在国内很多地方出现了模仿欧洲古典文化建筑。现代建筑它表现的不单单是去模仿传统的建筑元素或者制式的建筑风格,而是一种完全对自由空间的追求,对自由设计理念的追求,后现代设计是在现代主义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设计,它对现代主义的突破首先是在建筑领域,大分后现代主义设计师同时也是有影响的建筑师。他们认为现代主义只重视功能、技术和经济的影响,忽视和切断新建筑和传统建筑的联系,因而不能满足一般群众对建筑的要求[1]。 二、后现代主义的发展

我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认识

我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认识

目录 一、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兴起 (2)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概念 (5) 三、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流派 (6) 四、后现代主义建筑主要作品 (7)

我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认识 摘要:后现代建筑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层意思。广义的后现代建筑是指20 世纪世界上出现的各种风格的建筑流派的作品,狭义的后现代建筑常常专指在 20世纪20年代世界各地形成的现代主义建筑。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风格、流派、代表作品 后现代建筑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欧洲工业革命时期和由此而引起的社会大变 革,后现代建筑的产生变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建筑类型用途不断增多, 以生产性和实用性为主的建筑蓬勃发展。如博览会场馆、展览馆、医院、园林 综合体、博物馆等其次是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并广泛使用。工业革命以后,铁开始 用于建筑当中。到世纪后期,钢材代替了铁材。并且水泥也开始渐渐用于房屋建 筑中。世纪出现了钢筋混凝土结构,钢材和水泥的应用使房屋建筑出现飞跃的变 化再次,由于科技的发展,新型建筑结构及形式不断出现。对数学和力学提出新 问题并使之发展,到世纪后期形成系统的结构科学。这样就可以在建筑工程开始 之前预先计算出建筑结构的受力程度及状态,作出合理、经济而坚固的楼房结构 设计。1889年巴黎建造的高300米的埃菲尔铁塔(图1) 就体现现代建筑结构方面的综合成就。 二十世纪以来的这些变化 ,无论深度还是广度 ,在 建筑史上都是空前的 ,也正是这段时期建筑历史上空前 的建筑革命催生了20世纪的后现代建筑。 图1:埃菲尔铁塔 一、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兴起 其主要背景是欧洲工业革命导致了现代机器大工业的产生,深刻改变了人 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审美趣味,新的材料不断发明和应用,在这一条件下,传

你如何看待现代主义建筑和后现代主义建筑

你如何看待现代主义建筑和后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领袖人物:格罗皮乌斯(理想主义)密斯凡德罗(实用主义)勒柯布西耶弗兰克赖特阿尔瓦阿尔托 1、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 1928年,来自12个国家的42名现代派建筑师代表在瑞士集会,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简称CIAM。 2、有机建筑现代建筑运动中的一个派别,代表人国建筑师赖特。这个流派认为每一种生物所具有的特殊外貌,是它能够生存于世的内在因素决定的。同样地每个建筑的形式、它的构成,以及与之有关的各种问题的解决,都要依据各自的内在因素来思考,力是美求合情合理。这种思想的核心就是“道法自然”(赖特十分欣赏中国的老子哲学),就是要求依照大自然所启示的道理行事,而不是模仿自然。自然界是有机的,因而取名为“有机建筑”。 3、阿尔瓦?阿尔托 芬兰现代主义建筑师,人情化建筑理论的倡导者。他抛弃传统风格的一切装饰,使现代主义建筑首次出现在芬兰,推动了芬兰现代建筑的发展。阿尔托主要的创作思想是探索民族化和人情化的现代建筑道路。他认为工业化和标准化必须为人的生活服务,适应人的精神要求。代表作有:维堡图书馆和帕伊米奥结核病疗养院。 4、彼得?贝伦斯 德国著名建筑师,工业产品设计的先驱,“德国制造联盟”的首席建筑师。他是一代人的宗师,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密斯和柯布西耶早年都曾在他的设计室工作过,他对德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1909-1912年,他设计的德国通用电气公司透平机车间成为当时德国最有影响的建筑物,被誉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 5、国际建筑师协会(UIA) 1948年6月28日在瑞士洛桑成立。其会员必须是代表一个国家的建筑师协会,并符合国际建协会章和细则要求的专业组织。目前会员已逾100个。建协每3年举行一次世界建筑师大会,与建协代表大会同期举行。 6.勒柯布西耶早期的著名的现代主义的住宅建筑是萨伏伊别墅,其典型的粗野主义的住宅作品是马赛公寓,属于象征主义的教堂建筑是朗香教堂。 马赛公寓的建筑特点 (1)“居住单元”,作为组成现代城市的基本单位; (2)“粗野主义”,外墙粗糙不加装饰,造型粗犷豪放; (3) 模度的应用,整个建筑由十五种基本尺寸组成。 后现代主义 是指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由部分建筑师和理论家以一系列批判现代建筑派的理论与实践而推动形成的建筑思潮,它即出现在西方世界开始对现代主义提出广泛质疑的时代背景中,又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到了80年代,当后现代主义的作品在西方建筑界引起广泛关注时,它更多地被用来描述一种乐于吸收各种历史建筑元素,并运用讽喻手法的折衷风格。应该说,美国是形成这股思潮的中心,因此,了解与认识建筑中的后现代主义,也将从思潮中最有影响的一些美国建筑师以及他们的作品谈起 现代建筑与后现代建筑的对比 1)新建筑与传统(2)真理对含义(3)科学对艺术(4)功能对含义(5)空间对场所(6)形式与空间的连续性对不连续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