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山居秋暝》说课

《山居秋暝》说课

《山居秋暝》说课
《山居秋暝》说课

《山居秋暝》说课教案(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唐诗五首》,本课用三课时教读和自读,现在说的是第一课时《山居秋暝》的教读。

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新编语文教学大纲提出:高中语文训练应使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技巧”。高考对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在广东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1~5)册教科书中,对于古典诗歌安排了2个单元,而《语文》(必修3)第四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了解唐诗、宋词、元曲的发展情况及其艺术特点,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欣赏古典诗歌的水平。《唐诗五首》分别选取了五位诗人的代表作品,学习目的是:了解近体诗的发展情况及体例,并理解各首诗的艺术特点及诗人的情怀。《山居秋暝》是第一首诗歌,学习的重点是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四方面了解鉴赏评价古典诗歌的有关知识,并在鉴赏评价的活动中积累初步经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学好这首诗,不仅可以巩固上学期必修(2)第四单元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更可以使学生积累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更好地学习后面四首唐诗,提高对古典诗歌语言的感受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品味诗歌“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表达技巧,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风格。

能力目标:

掌握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

情感目标:

知人论世,理解诗歌中表露的诗人的情怀。

四.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诗歌“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表达技巧,理解诗歌蕴含的诗人的情怀,掌握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这既是教学重点,又是难点。而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认识王维的创作风格,这是教学重点。

五.教法

1.目标教学法: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带着问题去学,有的放矢。

2.朗读教学法:

古典诗歌的诵读与鉴赏是合二为一的。反复吟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3.探究教学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六.学法

1.指导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色彩。

2.指导学生如何透过分析诗歌的形象,感知诗歌的意境,体会“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表达技巧及王维的创作风格。

3.指导学生积累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七.教学程序

环节教学程序设计意图

导入先播放歌曲《相思》,然后问:这首歌里面的歌词“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是谁写的诗句?对,唐代诗人王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山水诗的代表作——《山居秋暝》。通过播放一首用王维的诗歌写成的歌曲来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交代学习目标打开幻灯片,让学生浏览三个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推敲诗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风格特点。

3.掌握“分析意象,品味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明确学习目的,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

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中国古典诗歌大致分为“古体诗”、“近体诗”、“词曲”三类。一般把唐以前的各种诗体称为古体诗,唐代诗歌称为近体诗,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在句数、句式、平仄、韵律方面,近体诗有严格的格律。近体诗又有“律诗”、“绝句”之分,字数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本诗是五言律诗。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凡双句都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可换韵。如本诗的“秋”、“流”、“舟”、“留”。通过剖析本诗形式,从而掌握近体诗的有关知识,了解我国诗歌的发展史,掌握一些名词术语的内涵,这对于正确鉴赏古典诗歌有一定的帮助。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王维,字摩诘,太原人。王维的思想,可以四十岁左右为限,分为前后两期。早年的王维曾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二十一岁举进士,作大乐丞,后由于张九龄罢相等原因,意志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

王维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和诗人孟浩然,继承了东晋诗人陶渊明和南朝诗人谢灵运的诗风,被称为山水田园诗人。王维不仅能诗,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更甚者,他能将诗画结合得妙绝天成。《东坡志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王维山水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知人论世,让学生对作者及其创作风格有个大概了解,并了解相关的写作背景,把作品与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联系起来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诗人的情感。

诵读指导,疏通诗意1.用多媒体展示与诗歌内容相配的画面,并同步放课文录音,让学生朗读诗歌一遍,并纠正字音以及指导如何读准节奏、语气语调。

2.学生依据注释疏通诗意,特别弄清“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语法特点,再次朗读。

3.学生谈初读感受,自由评析,教师点评。将与诗歌内容相配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形象地品味诗歌的意境。另外,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利于记诵,朗读有利于理解,朗读有利于把握意境,让学生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在读中初步感知诗歌大意,为下面的品味、鉴赏打好基础。再次,弄清“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句由于节奏的需要而运用倒装,让学生掌握一些古诗词的语法知识,对于鉴赏诗歌特别重要。

品味鉴赏打开幻灯片,让学生一边阅读诗歌,一边独立思考下列问题,然后分小组展开讨论。

1.首联交代了什么?

2.诗人写了哪些山居之景、山居之人?山中之境的特点是什么?

3.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

4.这首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为什么?

5.从“动与静”关系的角度赏析诗中颔联和颈联的妙处。

6.苏轼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结合本诗颔联和颈联,谈一谈你的看法。

小结:

《山居秋暝》是王维的一首山水诗,写了山中秋雨后黄昏的迷人景色,表现诗人隐居山林,闲怡自适的心境。诗境空明宁静而又充满勃勃生机,动与静完美结合。

通过鉴赏此诗,我们可以积累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先反复诵读诗歌,初步感知感情基调,再联系作者生平经历及创作风格来解读诗歌,紧接着发挥想象、联想,抓住意象来把握意境,抓住抒情、议论性文字进而理解诗歌的内容、主旨,从表达技巧方面赏析诗歌的艺术特点。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性地探究、讨论,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深入领会。同时有利于教师从中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及时反馈信息。

2.通过设计这六组问题,使学生深入地掌握如何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四个方面对诗歌进行鉴赏。

3.设计第二个问题,目的是指导学生鉴赏诗歌时要抓住诗歌中所选用的意象,看描写的景物具有什么特点,诗人写的目的是什么,从而把握诗歌的意境。而设计第三个问题,就是让学生透过正确分析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这两个问题是针对学习目标的第3点。

4.设计第四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古代诗歌中的一种现象:诗的主旨句常放在最后一两句上。指导学生鉴赏诗歌要抓住主旨句,联系作者及写作背景,正确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设计第五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诗歌“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因为古典诗歌中意象常常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来开拓诗境,伟达情感。第六个问题,是让学生认识王维的创作风格,提升对王维诗歌的鉴赏。因为从诗人的创作风格入手去鉴赏,这是一种解题方法。这三个问题的设计是针对学习目标的第2点。

5.通过小结,加深学生对此诗的理解,并从鉴赏此诗的过程中提升到理论性知识,让学生一课一得,提高学生语文应用、审美能力。

拓展延伸打开幻灯片,让学生完成下列迁移练习。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夜阒无人声的幽寂。

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

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2.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下列唐人诗句没有运用动静相称手法的一项是()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当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处?云外一声鸡。

1.诗中用一个“____”字明写山野的“静”意,又用几个诗句暗写山野的静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动与静”关系的角度赏析诗中典型句子。

(三)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问题。

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塘

赵暇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_____,这两首诗都是抒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知识在练习中巩固,问题在练习中发现,能力在练习中提高。这六道堂上练习,使知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深化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鸟鸣涧》《鲁山山行》的题目,就是检查学生对于诗歌“以动衬静”的表达手法的掌握情况。《闻雁》《寒塘》的题目,目的是加深学生认识鉴赏诗歌的一种方法:透过分析意象,正确理解意象的含义,从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六道题都是近几年各地区的高考题,让学生接触这些题目,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对于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解题的思路是怎样。

作业搜集王维的一些山水诗,品味诗人“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说说自己的看法。(字数100字左右)进一步落实课内知识,让学生把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提升学生语文的应用、审美能力。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山居秋暝》说课稿

《山居秋暝》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2.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三、学情分析 学生的古诗文积累普遍不深厚,阅读能力、探究能力普遍不高,喜欢活跃的生动的课堂气氛,按部就班的教学一般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教学设想 教学古代诗歌,一般的程式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串讲全诗、讲写作特点。本教学设 计意在打破这样的程式。如果能让学生在学习《山居秋暝》中体会到欣赏诗歌的流程,将对后面的诗歌学习,起到示范作用。为此,我打算突破原先的那些教学模式,想结合正在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从而使他们对如何鉴赏诗歌有一个初步的框架。因为,在教学中,我发现,现在的学生古典诗歌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他们缺乏对诗歌的直接接触,以前学习诗歌,更多的是听老师的讲解,去 记住老师对诗歌的理解,到最后只是记住了一些诗歌鉴赏的语句,他们不是用自己的内心去感悟一首诗。因此,我打算以《山居秋暝》作为一个突破口,作为鉴赏其他诗歌的一个范本,让学生初步学会怎样去欣赏一首诗,特别是山水诗。 预习时,要求学生制作课件,并进行评比,把好的课件进行展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点,展示优美的画面,名家配乐朗诵,视听结合,以引导学生走进 诗中、进入角色,自己去悟诗、品诗,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使其学会鉴赏 诗词。 本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体现教师“导”的作用,主要采用问题式教学和学 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山居秋暝》教案设计精编版

《山居秋暝》教案设计 设计者:哈二十四中学李恩龙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能力:准确、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作者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优美意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美、发现美、欣赏美 教学重点:欣赏王维诗中的“画”,鉴赏诗歌的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更深层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设想: 本单元以“鉴赏古代诗词”为教学重点,要求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欣赏诗歌的优美意境。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且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 本诗短小精悍,自然清新,诗人通过精炼、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了让人神往的艺术境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充分调动学生审美感受为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感悟、联想、想象,去揣摩语言,品味意境,体会情感。 本诗的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唐代是我国诗歌的鼎盛时代,涌现了一大批诗人及诗歌流派,山水田园诗派就是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流派之一,它的代表人物是王维和孟浩然。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著名的山水诗——《山居秋暝》。 二、诵读 1.请学生读,强调要读出“诗味儿” 2.我们学校的李老师的朗读很不错,我们来听听他是如何读的(多媒体范读) 三、分析鉴赏 1、设问:老师为什么会读得好呢?——①读熟;②把握了诗歌的情感。 2.那么,怎样把握诗歌的情感呢? 首先,我想就要加进自己对诗意的想象和联想 .............——想象诗中所出现的场景,

联想我们自己的生活经历。如果换成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猜.”,猜出当时的 景物与画面。 3.学生自由诵读,想象诗中的画面(可以就某一句诗想象,也可以就全诗展开想象)。(猜.) 学生各抒己见,大致会有两个方面:“清新幽美的风景画”和“纯朴自然的风俗画”。引出苏轼对王维的评价——“诗中有画”。 学生在自由想象的过程中,会出现对诗意的不同理解,这就需要注意第二个问题——揣摩品味诗歌中具体的语言、炼字的效果,它到底都可能有哪些含义,你认为哪一个比较好,为什么。如果也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品”。 在这里,可以仔细“品”的词有: “空”:①树木遮住了人的活动,显得空旷。②幽静。可以联系“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等诗句。③心灵的净化。可以联系“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等诗句。这是一种对世俗的无欲无望。 “晚”①天气晚了;②归来的晚;③到了晚秋。(到了“晚秋”似乎不够合适,“晚秋”是萧瑟的,而且山中的溪水是很凉的,“浣女”还在洗衣就不符合生活逻辑了。而且有资料谈到这首诗,说是写于初秋。) “秋”:①从中可以看出季节;②还可以感觉到天气的情况——秋高气爽,空气清凉。 “明”、“照”:一“明”、一“照”,实际上就是在告诉我们,天上是一轮圆月,而不是一弯新月,而且非常澄澈。 “流”:这里表面上是在写水的动,而且发出响声;实际上是在“以动衬静”,有“鸟鸣山更幽”之效。 “喧”:这里不应该解释成“喧闹”,也不应是一个浣女,实际上是一群洗衣归来的姑娘的欢歌与嬉戏。 “下”①莲在渔舟下;②渔舟晚归;③渔民出去打鱼;④渔舟顺流而下(从律诗的对仗要求来看,我个人以为以第三种解释为好,但学生可以保留意见,更欢迎形成文字) 这些词不必逐一都讲,要看学生自己理解的程度,主要是为了提示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 4.同学们在想象的过程中,已经加入了自己对诗歌感情的体验与感悟 ................,而且你也 认为自己加进去的这个感情,就是作者当时的感情。这实际上就是你已经把自己 ...

山居秋暝教案优质课教案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一、导入 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写什么) 1.初读感知课文(自由、放声),把握大意(学生体会,老师解题)A,学生自己理解大意 问题:《山居秋暝》这首诗写了什么? 答案: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B,解题辅助理解 问题: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 答案:山居:隐居在山间。秋:季节,指秋天。暝:傍晚。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2.正音、辩形、释意 暝:ming 傍晚喧:xuan 浣:huan 三、再读课文,领悟内涵(怎么写) 1.找意象(学生讨论归纳) 问题: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傍晚秋景图,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这幅美景图呢?下面大家默读诗歌,找出文

中所描绘的景物。 答案:山,雨,月,松,泉,浣女,渔人 2.品读诗句,领悟内涵(学生感受品读相关诗句) (1)学生谈景物给人的感受 问题:诗中作者写的这么多景物给人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谈谈? 答案: A 首联:山,空气,特点是空旷、清新。(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雨后山林之感受品味空旷清新的韵味) 板书:空山——空旷 雨——清新 问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鱼舟,诗人怎么笔下说是“空山”呢? 答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①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②“空”不仅写出了清幽安逸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 不是山空,是心空。“空”理是佛教的基本教义,王维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世人称其为“诗佛”。“空”是世界的真实本相,诗人参透了佛理。四大皆空,宁静淡泊,超然脱俗。佛理的浸润,使

_山居秋暝_登高_比较阅读实录

2009.2 33 YUWEN JIANSHE 典 型案例 ·典型案例· 《山居秋暝》《登高》比较阅读实录 □ 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 王洪涛 个人简介 王洪涛,男,辽宁省抚顺市新宾高中高级教师,辽宁省骨干教师。曾获“抚顺市素质教育拔尖人才”“抚顺市红烛杯先进教师”“抚顺 市‘九五’‘十五’期间科研先进个人”等称号。2004年担任国家级课题“新课程语文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子课题“清前满族文化”的主持人。在《中学语文》《语文报》等报刊发表文章多篇。教学上主张“尊重学生,尊重作品,尊重作者,做好三个统一”,注重深层次挖掘作品的内涵。 教育观点 给学生一片放飞个性的天空 ——个性化阅读教学散论 俄国作家鲁巴金说:“阅读,就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之下,建立自己的思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目标部分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 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 和批判能力。 ”这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对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有着重要意义。个性化阅读,顾名思义,也就是能读出一些有个性的东西,是与共性阅读相对的,但是再有个性的阅读也应该以文本为基础。教材中的选文,都是优秀篇章,都是作者感情和个性的结晶。从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到体裁的运用,从对生活的思考方式到对感情的表达方式,从审美趣味到语言风格,无不显示出各自的特点。作者的个性总会在其作品中有所体现, 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发现他们不同的创作风格、不同的个性。 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6)世界难题解决了,苏子与客的情绪怎么样?请齐读最后一段。 明确:“客喜而笑”。这与前面的“乐”有本质的差异,“乐”是浅层的感受,而“喜”则是发自内心的愉悦。 板书:喜。 (三)诵读全文,对话苏轼 (1)诵读全文,思考:若时空倒流,你回到宋代,在大街上遇到了东坡居士,结合此文 的学习,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2)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许多同胞在此次灾难中永远离开了我们,许多同胞在此次灾难中成了残疾人,许多同胞在此次灾难中失去了亲人。如果其中就有你的同学,那么现在学习了东坡居士的《赤壁赋》,你是否有更多的话想对他们说?你会怎么说? (3)小结: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四)作业:背诵末三段

《山居秋暝》导学案

阳山中学高一年级语文科“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导学稿(20180223) 课题:《山居秋暝》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李志凌审核人:饶志清 一、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尝试赏析诗歌。 二、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学习难点:透过字面,把握作者含蓄隐晦的情感。 三、学习过程: (呈现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巩固拓展——总结评价) 四、学习方法: 五、时间分配:自主学习交流研讨,展示,点拨: 六、学习内容: 1、知识链接:作者介绍 王维:字摩诘,蒲州人。盛唐山水诗派的代表诗人,与孟浩然并称王孟。15岁起,游学长安,21岁进士及第。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安史之乱时,两京沦陷,他被叛军俘获,被迫接受伪职。两京收复后,以谄贼官论罪。因曾作《凝碧池诗》思念王室,只受到降官的处分。后为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隐居蓝田辋川,以禅悟诗,故有“诗佛”之称。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早年奉使出塞,写有边塞诗,如《观猎》、《使至塞上》等,意气慷慨,情思壮大,都是传诵不衰的佳作。成就最高的是他的山水田园诗,或壮丽雄阔,或清幽恬澹。 其人多才多艺,诗歌而外,兼善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尤以绘画见长,被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作诗能将绘画、音乐之理通于其中,善于运用自然而又准确、精炼、富于特征性的语言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苏轼说:“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书蓝田烟雨图》 ) 他的诗各体擅长,其中以五言律绝成就最高。著有《王右丞集》 28 卷。 2、自主学习 (一)诵读诗歌,给加点字注音: 秋暝.___________ 竹喧._________ 归浣.女____________ (二)解释以下词句 秋暝: 竹喧: 归浣女: 下渔舟:

(完整版)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教学古代诗歌,一般的程式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串讲全诗、讲写作特点。本教学设计意在打破这样的程式。《山居秋暝》属于《近体诗六首》的第一篇,如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欣赏诗歌的流程,将对后面的诗歌学习,起到示范作用。为此,我打算突破原先的那些教学模式,想结合正在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从而使他们对如何鉴赏诗歌有一个初步的框架。因为,在教学中,我发现,现在的学生古典诗歌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他们缺乏对诗歌的直接接触,以前学习诗歌,更多的是听老师的讲解,去记住老师对诗歌的理解,到最后只是记住了一些诗歌鉴赏的语句,他们不是用自己的内心去感悟一首诗。因此,我打算以《山居秋暝》作为一个突破口,作为鉴赏其他诗歌的一个范本,让学生初步学会怎样去欣赏一首诗,特别是山水诗。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制作课件,并进行评比,把好的课件进行展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点,展示优美的画面,名家配乐朗诵,视听结合,以引导学生走进诗中、进入角色,自己去悟诗、品诗,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使其学会鉴赏诗词。 本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体现教师“导”的作用,主要采用问题式教学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当中来,使他们在师生的交流过程中,慢慢感悟如何去欣赏诗歌。 二、教学重点 体会王维诗歌的语言,领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了解欣赏山水诗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配任务,每组就这首诗进行准备,查找资料,做成课件,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好的课件将在课堂上展示,由学生质疑。

部编版(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七单元《山居秋暝》课堂实录

《山居秋暝》课堂实录及反思 一、导入新课 师:中国堪称诗歌的国度,而唐朝则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诗 人群星璀璨,作品浩如烟海……你们听说过诗仙吗? 生:李白。 师:你们知道诗圣吗? 生:杜甫。 师:那你们听说过诗佛吗? 生:王维。 二、带疑初读 师:欣赏诗歌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整体感知,通过含英咀华式的 美美地读,另一种是进行专题分析,进行美美的品。而在诗歌的欣赏 中还有两种常用的方法,一是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指什么呢?是我们在读诗歌前,要了解谁? 生:诗人。 师:对,了解作者,了解作者生平、事迹、思想情感,生活轨迹 等等。由此,我们来把握他创作的时代背景,在那时如何的表情达意。那么,谁来给我们介绍作者王维? 生(向术华):我是来自二组的A1,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山西人。 师:还知道他些什么? 生(向术华):他精音律,善书画,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

师:还知道他些什么吗? 生(张雪琴):我是来自三组的A1,王维还是一位边塞诗人。 师:边塞诗人啦?他带兵打过仗吗?打过,他参加过安禄山的叛乱,当过伪军,但他不是边塞诗人。王维,二十一二岁中进士,非常 有才,早年王维积极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用诗笔写爱情,如《红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写亲情和友情,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其实王维一生坎坷,因为他曾经参加安禄山叛乱,他曾被安禄山 俘虏过,在安禄山营中当过官,因此,安史之乱平叛之后,王维在政 治上得不到朝廷的重用。他还被褒贬到什么地方?我们昨天刚学过 《汉江临眺》。 生:襄阳。 师:楚塞,是边远山区,还好,没像苏轼那样被贬到海南。正因 为仕途失意,他在晚年专诚信佛。后人尊称他为“诗佛”,本文是王维的后期作品,那是王维已经归隐山林,诗中描绘的是他归隐在辋川,辋川在哪?就是现在的陕西省蓝田县辋川镇,他在那里修了一栋别 墅,什么别墅?辋川别墅。就在终南山山下,因此本诗题目叫“山居 秋暝”,借本诗来表达他的情怀和理想,究竟表达他的什么情怀和理 想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山居秋暝》。我们一起来朗读《山居秋暝》。 生:齐读《山居秋暝》。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20.古诗三首—山居秋暝 教案

20.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品读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诵读课文。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3.对王维思想的了解。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思考: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王维) 二、走近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 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三、诵读: 四、初步感知: 1.这是一副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山居”:山中的居所。“秋暝”:秋天的傍晚。 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2.抓住意象 空山新雨后,时间、地点、天气(背景)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景物:月、松、泉、石(主体)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人物:浣女归、渔舟下(主体)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诗人愿望(抒情)

王孙自可留。 3.发挥想象,联想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范文)山居秋暝 雨说停就停了,村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寺院敲响的晚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里缓缓游动。 偶一抬头,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在了枝头。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一些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流向远方。 溪边。竹林摇响了几声喧笑,月光下,一群长发飘曳的少女提着浣沙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今夜,又有人会被梦中的王子拥进新房。 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水波荡漾的河心,收网的汉子,驾着满仓沉甸的收成穿过夜色,沿流而返。他们知道,无论何时踏进家门,总有一盏灯将温暖到天明。 时光如水,春芳消歇;滚滚红尘,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真的好想做一个隐者,从此万念俱寂,醉卧山间,不究世事。惟把这份淡泊,这份纯美,这份幽静而飘渺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最深处。 五、深入鉴赏 1.讨论:本诗尾联体现了诗人的愿望。尽管这时春芳已歇,为什么诗人还愿意在这里流连?是什么东西吸引着诗人? ★“空山”如何理解? 环境:无人(无达官贵人)、无声(无尘世喧嚣) 心境:空明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归园田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美在哪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句中蕴含了哪几组对比?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课堂实录

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课堂实录 今天在上课之前,我先叫一个同学起来讲一讲律诗的章法,你能够知道多少说多少,胡婷。” 胡婷站起来说:“首联要破题,颔联和颈联的格式应该不同,比如两联里面的动词一般尽量不要放在同一个位置。然后尾联应该有一个总结的作用。” “我发现她说得非常好!有没有同学补充一下?文思泉。” 文思泉补充道:“颈联应该是破题,颔联是承题。” “颈联在前还是颔联在前?” 她连忙纠正:“颔联在前,颔联要破题,颈联承题。然后尾联除了总结,还可以放开一笔。” “你说的放开一笔很准确,就是说尾联即可以就题作结,也可以放开一笔,余韵无穷。那么破题的是哪一联?” “首联!”同学们纷纷说。 “你刚才说是的颔联。那么承题的应该是哪一联?” “颔联!” “那么颈联就应该转了,颈就是脖子,脖子的功能就是转动。一首好的律诗往往不自觉地符合这种规范。前几天我偶尔发现我学生时代写的律诗--那时候我喜欢写诗,主要是写同学闹着玩,我后面坐着一个陕北的同学,他喜欢画画,我就帮他题诗。我发现的这首诗起因很有意思,一天早晨我落枕后,歪着脖子走进教室,大家都笑我,我就题诗一首,名曰《歪脖歌》。” 大家都哄笑起来,我开始读那首诗: 昨夜高枕会南柯,晓起方觉已歪脖。 群筋越轨痛难忍,众人皆哂奈若何! 灞桥柳美皆因曲,李贺文奇波折多。 时风日下须斜看,世人心歪反笑我。 我边读边按律诗章法分析,也讲了不合律之处,课堂上笑声不绝。我顺便读了同时发现的另一首诗: 五月流火已近人,羲和乱日蝉不闻。 经霜松盖有残枝,初发柳条无精神。

周公处处乱笔迹,南柯时时入梦魂。 安得舒臂千万尺,扯将云彩洗凡尘。 “好,我们来看《山居秋暝》。我先问大家一句话,你在看这首诗的时候,觉得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可能在哪一句出现的相对比较频繁?” 我想他们大概会说是首联和尾联,因为首联是破题,而尾联则是结题,结果学生齐声说:“尾联!” “为什么是尾联?” 下面七嘴八舌地说,大意仍然是根据律诗的章法。 “大家说得很好!因为尾联结题,所以往往在尾联出现,这指的是就题结的情况。而且往往出现在第八句。我要问一个同学,你觉得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我叫起了韩利,她说:“它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的一种渴望。” “你从哪儿看出的?” “就是最后一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两句没有提到归隐呀?”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又换句子了?不敢坚信自己是正确的?我不过是问一个理由而已。”我笑了,“‘王孙自可留’里用到了一些典故,这些典故出自什么地方?” “《楚辞·招隐士》。”学生纷纷说,这个注释上是有的。 “大家注意题目,‘招隐士’,这个王孙指作者自己,楚辞中讲山中太冷清了,还是出来作官吧!王维反其道而用之,说还是不要作官好。因此前面的写景,不过是为后面作铺垫,说明山林的景色很好,适合隐居而已。大家看,这个诗我们一下子就读懂了,没什么难的。这么简单的诗,我们再分析一下,看能够发现什么问题。这一首诗每一联,每一句话都有问题可寻,但我们少讲几个,我提几句。首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句诗有问题,我改两个字,就改好了。” 看我给王维改诗,大家都笑起来了。我在黑板上把诗改成“明月林间照,急泉石上流”,然后得意洋洋地问:“改得怎么样?” 下面纷纷议论起来。有同学在下面喊:“先讲讲你的道理嘛!” “好,我就讲讲我的道理。为什么说‘明月林间照’?这个‘林间照’比‘松间照’更准确,山里面恐怕不仅仅有松树吧?肯定也有其他树木呀,怎么能够厚此

山居秋暝优秀教案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分析意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领会诗歌主旨。?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优美意境。 2.培养鉴赏古诗时展开想象,再造诗歌意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美、发现美、欣赏美。 教学重点: 1.分析意象,品味意境,领会诗歌主旨。 2.进一步学习阅读和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难点:更深层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设想: 本诗短小精悍,自然清新,诗人通过精炼、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了让人神往的艺术境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充分调动学生审美感受为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感悟、联想、想象,去揣摩语言,品味意境,体会情感。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诗歌,把握大意。(写什么) 初读感知诗歌(自由、放声),把握大意(学生体会,老师解题) A,学生自己理解大意

《山居秋暝》这首诗写了什么? (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B,解题辅助理解 “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 山居:隐居在山间。 秋:季节,指秋天。 暝:傍晚。 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三、再读诗歌,领悟内涵(怎么写) 1.找意象(学生讨论归纳) 问: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傍晚秋景图,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这幅美景图呢?下面大家默读诗歌,找出文中所描绘的景物。 (山,雨,月,松,泉,浣女,渔人) 2.品读诗句,领悟内涵(学生感受品读相关诗句) (1)学生谈景物给人的感受 问:诗中作者写的这么多景物给人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谈谈? 明确: A 首联:山,空气,特点是空旷、清新。(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雨后山林之感受品味空旷清新的韵味) 问:“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么笔下说是“空山”呢?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①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 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 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②“空”不仅写出了清幽安逸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 空。“空”理是佛教的基本教义,王维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世人称其为“诗佛”。 “空”是世界的真实本相,诗人参透了佛理。四大皆空,宁静淡泊,超然脱俗。佛理的浸润,使诗人在表达凡情中,有了深邃的意趣,其诗中的“空”境,以丰富的声响色相、物态人迹,展示心意的空灵,将虚实相生的意境艺术推向极妙的境界。“空山”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说课稿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说课稿 老师好,同学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山居秋暝》。根据学生学习能力与课程标准要求。我准备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能力,教师在关键环节实施加以点拨。我准备了一个课时来实施教学。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序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山居秋暝》是国家统编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首诗。唐诗在中国的诗歌是上是辉煌的时期。今天我们学的这一首是初唐诗人王维的后期代表作——《山居秋暝》。王维的山水名篇《山居秋暝》,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诗歌中最重要艺术手法,是用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运用比兴手法,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情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分析古诗词的基础,但是知识还不成体系,更多的是模糊的感性认识。对学生的要求:学生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理解和分析作品,探索作品中蕴涵的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感情世界。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学习现状和课程标准,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诗歌发展史,特别是近体诗的发展情况与体例(如节拍、对仗、押韵等)。

2、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3、了解诗歌的常见表现手法。 4、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诗人的高洁情怀。 2、学生产生追求人生理想境界的动力。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感受诗歌《山居秋暝》的意境,学习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本课学习的难点是:根据诗歌的意境,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二、说教法。 古代诗歌特别是近体诗的鉴赏和诵读往往是合二为一的,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揣摩诗句含义和艺术特色。本课的教学目标在于读懂诗歌的内容与写法,更重要的是通过这首诗的教学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所以我会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引入对比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纵向和横向地理解这一课。通过比较《山居秋暝》与王维另一首诗《鸟鸣涧》的相同点不同点,突出本诗以动衬静的写作方法。我还会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月迹》课堂教学实录

《月迹》 师: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很多吟咏月亮的诗篇,让我们一起找寻月亮在古代星空划过的痕迹吧! 师:月光曾经洒落在李白的床前,有诗为证——(课件出示)(生齐背) P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圆月曾经被李白呼作白玉盘,有诗为证——(课件出示)(生齐背) P 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师:这里的月儿象征着什么呢?(思念)跨越千载,月亮永恒。月亮不仅映照在古人的心中,也摇曳在今人的篇章中,让我们跟随贾平凹寻找他童年的月迹。(P课件出示课题)(B板书课题)(齐读) 师:本文的作者是著名作家,贾平凹,关于他,你们了解多少?(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 P贾平凹(1952—),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他的作品洋溢着乡土气息,

文字简练,笔墨比较精醇,构思小巧玲珑,能以少胜多。 师:课前多预习了吧!文中有一些生词(课件出示)(生读,齐读) P累累袅袅嫦娥嫉妒锨刃面面相觑倏忽间 师:现在,请同学们回到文中,默读课文,并思考(课件出示)(生默读,师巡视)P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的一件什么事情? 师:现在开始交流吧!(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 P时间:中秋节的夜里 P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 P人物:奶奶、我和弟妹 P事情:寻月亮 师: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这些主要的线索,理清楚了。现在请同桌合作学习,完成表格(课件出示)(生默读,生合作学习,师巡视) P文中的孩子们在哪些地方寻到了月亮的足迹?月亮有没什么变化呢? P 师:开始交流吧!(生答,师随评)(课件随机出示) P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说明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 “学以致用”,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山居秋暝》是一首古典诗歌,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古典诗歌,是语文有效教学的具体体现。 【教材容分析】 本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名篇,诗中景物清新,民风淳厚,意境淡远,诗中有画,犹如世外桃源一般。学习时要重点把握“物”与“我”的完美交融和统一,同时学习其以动衬静的表达技巧。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鉴赏诗歌一题的得分率基本上是最低的,绝大部分表现为答题较乱,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感觉无从下手而干脆不做,所以老师应教给学生一些诗歌鉴赏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感受、品味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的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2)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技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吟诵,让学生感受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歌特点,从而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2)通过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把握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感受诗人高洁情怀。 【教学容】 本课通过诵读品味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的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并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方法。 【教学设想】 1、教学重难点: ①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②学习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把握答题规律。 2、教法学法:诵读、赏读、点拨、练习相结合。 3、教学工具:Powerpoint课件 4、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进程】 一、导语: 【学生活动】以前我们学过他的《鸟鸣涧》、《送元二使安西》,现在请几位同学来试着背诵。 【讲述】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它孕育出了一个灿若明星的庞大诗人群体。其中除了白、杜甫、白居易这三颗才冠古今、风华绝代、光耀千秋的星星外,还有多如恒河沙石的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唐诗的天空熠熠闪光。王维就是其中的一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王维,走近他的诗歌。 二、解题: 1、作者:王维(701—761),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结晶。 2、题目:《山居秋暝》交代时间、地点、事件,属山水田园诗。 三、诵读指导 1、读,明确节奏: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自/可留。 (点拨: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但无论如何,都应按意思划分节奏。) 2.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找出韵脚。 明确:浣(huàn),洗歇(xi?),衰败韵脚有“后”“秋”“流”“舟”“留” 3)每个大组派一个代表进行诵读比赛。 四、理清诗意,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参见板书) 五、欣赏品味: 1、学生思考:诗人写了那些山居之景、山居之人?在景物的描写中体现诗人什么样的理想境界? 明确:诗人为读者描写了一个秋天夜晚山中的情景。 山居之景:明月、松林、清泉、岩石以物芳而明志洁归 山居之人:浣女、渔人以人和而望政通隐 2、学生思考: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样下笔说是“空山”?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山居秋暝》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山居秋暝》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2.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三、学情分析 学生的古诗文积累普遍不深厚,阅读能力、探究能力普遍不高,喜欢活跃的生动的课堂气氛,按部就班的教学一般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教学设想 教学古代诗歌,一般的程式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串讲全诗、讲写作特点。本教学设计意在打破这样的程式。如果能让学生在学习《山居秋暝》中体会到欣赏诗歌的流程,将对后面的诗歌学习,起到示范作用。为此,我打算突破原先的那些教学模式,想结合正在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从而使他们对如何鉴赏诗歌有一个初步的框架。因为,在教学中,我发现,现在的学生古典诗歌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他们缺乏对诗歌的直接接触,以前学习诗歌,更多的是听老师的讲解,去记住老师对诗歌的理解,到最后只是记住了一些诗歌鉴赏的语句,他们不是用自己的内心去感悟一首诗。因此,我打算以《山居秋暝》作为一个突破口,作为鉴赏其他诗歌的一个范本,让学生初步学会怎样去欣赏一首诗,特别是山水诗。 预习时,要求学生制作课件,并进行评比,把好的课件进行展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点,展示优美的画面,名家配乐朗诵,视听结合,以引导学生走进诗中、进入角色,自己去悟诗、品诗,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使其学会鉴赏诗词。 本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体现教师“导”的作用,主要采用问题式教学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4《山居秋暝》课堂实录

《山居秋暝》课堂实录及反思 陈良文 一、导入新课 师:中国堪称诗歌的国度,而唐朝则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诗人群星璀璨,作品浩如烟海……你们听说过诗仙吗? 生:李白。 师:你们知道诗圣吗? 生:杜甫。 师:那你们听说过诗佛吗? 生:王维。 二、带疑初读 师:欣赏诗歌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整体感知,通过含英咀华式的美美地读,另一种是进行专题分析,进行美美的品。而在诗歌的欣赏中还有两种常用的方法,一是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指什么呢?是我们在读诗歌前,要了解谁? 生:诗人。 师:对,了解作者,了解作者生平、事迹、思想情感,生活轨迹等等。由此,我们来把握他创作的时代背景,在那时如何的表情达意。那么,谁来给我们介绍作者王维? 生(向术华):我是来自二组的A1,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山西人。 师:还知道他些什么? 生(向术华):他精音律,善书画,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 师:还知道他些什么吗? 生(张雪琴):我是来自三组的A1,王维还是一位边塞诗人。 师:边塞诗人啦?他带兵打过仗吗?打过,他参加过安禄山的叛乱,当过伪军,但他不是边塞诗人。王维,二十一二岁中进士,非常有才,早年王维积极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用诗笔写爱情,如《红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写亲情和

友情,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其实王维一生坎坷,因为他曾经参加安禄山叛乱,他曾被安禄山俘虏过,在安禄山营中当过官,因此,安史之乱平叛之后,王维在政治上得不到朝廷的重用。他还被褒贬到什么地方?我们昨天刚学过《汉江临眺》。 生:襄阳。 师:楚塞,是边远山区,还好,没像苏轼那样被贬到海南。正因为仕途失意,他在晚年专诚信佛。后人尊称他为“诗佛”,本文是王维的后期作品,那是王维已经归隐山林,诗中描绘的是他归隐在辋川,辋川在哪?就是现在的陕西省蓝田县辋川镇,他在那里修了一栋别墅,什么别墅?辋川别墅。就在终南山山下,因此本诗题目叫“山居秋暝”,借本诗来表达他的情怀和理想,究竟表达他的什么情怀和理想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山居秋暝》。我们一起来朗读《山居秋暝》。 生:齐读《山居秋暝》。 师:同学们读得不是很有感情,大家想不想听老师朗读? 生:想。 师:播放《山居秋暝》mp3音频朗读。 师:我们再读《山居秋暝》。 生:齐读《山居秋暝》。 师:同学们对最后两句读得感情不够到位,范读“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孙”指谁? 生:作者。 师:对,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此处指诗人自己。“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用典,这是诗人对《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诗意的反其义而用之,是说春天的芳华虽歇,秋景也佳,隐着自可久留。 三、合作探究置疑探读 师:学习诗歌要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今天我运用另一种方法学习诗歌,那就是意境赏析法。诗歌主要抓“景”和“情”,看诗歌写了哪些景,抒发什么情。意境赏析法即是对作品自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分析。今天我们学习从品味关键语句入手,对诗歌中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意境赏析。赏析的格式是:句子+什么写法+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评价。我先给同学们一个范例:我喜欢的句子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初晴图。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其清新、宁静,淡远之境如在目前。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

《山居秋暝》教案

《山居秋暝》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认识王维创作后期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学难点: 品味诗中所描写的山村景色,体会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二、近体诗简介 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他们的区分源于唐代,分为律诗和绝句:1.律诗 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2.绝句 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我们学习的《山居秋暝》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览古》是绝句。 三、诗歌朗读指导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四、介绍王维及《山居秋暝》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维能诗善画,一个人能画画又会做诗歌,是挺了不起的一个人,他的本领其实还不止这些,你们知道吗?(任太乐丞,音乐上有着非凡的天赋) (老师可以介绍一个小典故:有人藏有一幅“奏乐图”,在谁都不知道奏的是什么曲子的情况下,王维看了看画,仅仅凭画中演奏人物手的姿势,便断定弹的是《霓裳羽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

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 师: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每一首诗就像是一卷充满意境的山水画,今天就让我们起走进这诗画的世界吧!(P课件出示课题:《山居秋暝》《枫桥夜泊》)(B板书课题) 师:谁来读一读课题(生读)(P课件标红:暝)“暝”是什么意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P课件标红:泊)这个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停泊)所以,“泊”这个多音字在该诗题中应该读——(bó),它还有一个读音——(pō)。 师:一起再来读一遍题目(齐读)现在,谁能用自己话说说诗题的意思?(生答,师随评,师引导:1.秋天的黄昏时终南山上的景色; 2.夜晚时,把船停泊在枫桥边。)明诗题,再读一遍,感受不一样(齐读) 师:比较两首诗的诗题:你发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 P相同之处:都是写秋天的景色。 P不同之处:时间不同(“暝”——半晚;“夜”——晚上) 地点不同(“山居”;“夜泊”)。 师:通过诗题的比较,我们发现同样是写秋天的古诗,两位诗人却选择了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那么描写的景物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先不急着回答,先让我们走进第一首诗:《山居秋瞑》。 师:本诗的作者是王维。关于王维,你了解过多少?(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

P了解《山居秋暝》的诗人:王维,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字摩诘,号“摩诘居土”。苏轼称赞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师:苏轼称他为“诗中有画”,在这首诗中,诗人将展现一幅怎样的秋天暮色下的美丽画卷呢?(课件出示) P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师:先自己读一读本诗,当然是有任务哟!(课件出示)(生默读,生圈画,师巡视) P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边读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圈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师:谁先来读一读?(生读,师随评)(课件出示)读诗,要留意停顿,这样诗读起来才有韵味。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我们可以按“2-3”格式来停顿(课件出示)(生读)(齐读) P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