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创新实验大赛

创新实验大赛

创新实验大赛
创新实验大赛

动手制作植物细胞模型

作者:李之彤尚店中学初一二班临清市邮编:252662

一、创新实验目的:

1、为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利用身边的材料,动手制作植物细胞模型,加深学生对植物细胞结构的认识,培养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实验仪器及用品:空果冻盒一个,白色果冻两个,粉色果冻一个,杏仁核一颗,绿豆10粒,透明塑料纸一块,挖勺一把。

三、实验装置图及说明:

四、实验操作:

a)取出空果冻盒和透明塑料纸,将透明塑料纸平铺在空果冻盒内。

b)用挖勺将白色果冻取出放入铺有透明塑料纸的空果冻盒内,并用挖勺将其捣碎。(果

冻不要装得太满)

c)用挖勺从粉色果冻中挖出一块形似圆形或橘子瓣形状的果冻。

金点子演讲

挖勺

白色果冻

绿豆

粉色果冻杏仁核

d) 将杏仁核放在白色果冻的一边,另一边放上刚才挖出来的粉色果冻,周围放7-8粒绿豆。

五、图解说明

六、 实验创新点及其意义

1、本实验改进了初一生物课本中“制作动物细胞模型”的实验,用较为常见的材料制作了植物细胞模型,用果冻代替了琼脂,使材料更易得、更易操作,且可食用。本实验以果冻盒作为细胞壁,透明塑料纸作为细胞膜,杏仁核作为细胞核,捣碎的白色果冻作为细胞质,绿豆作为叶绿体,橘子瓣形状的粉色果冻作为液泡,形象直观,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2、实验用具及材料的常见化,使实验可行性提高。通过动手做实验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植物细胞的结构,并增强学习生物的兴趣。

一、创新实验名称 :动物的绕道取食

杜静云 临清市民族实验中学(北校) 临清 252600

二、创新实验目的:

不同动物学习能力不同

三、实验仪器及用品 : 叶绿体 液泡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核 细胞质

小鸡 小狗 小米 狗粮 绳子(长度2米左右) 两个木棒

四、实验装置图及说明

、实

验操作

1、实验前,对小鸡和小狗进行饿处理。(饿1——2天)

2、小组合作,依照图示插两个木棒(标号A 棒 B 棒),两木棒间的距离为1米。(模型展示)

3、在A 木棒上栓绳子,绳子另一端栓小鸡或小狗并绕过B 木棒。(模型展示)

4、在两木棒正前方放置小鸡和小狗的食物,食物距离两木棒中间1.5米。(模型展示)

5、先依照图示对小鸡进行实验,记录小鸡经过多少次尝试后,能够直接绕过木棒获取食物。 (人尽量远离,避免人为影响)

6、再依照图示对小狗进行实验,记录小狗经过多少次尝试后,能够直接绕过木棒获取食物。(人尽量远离,避免人为影响)

7、经过多组同学实验,交流汇总,小狗的学习能力比小鸡要强。

六、实验创新点及其意义

教材中提到了动物有学习行为,而且不同的动物学习能力有不同,教材中只是给了小鸡的绕道取食探究提示,没有设计对照,不足以说明问题,为了证明不同动物学习能力不同,我想对实验进行改进,在对小鸡进行实验的基础上,增添了一组小狗的实验,形成对照。使同学们更能理解不同动物学习能力不同,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

通过学生对小鸡、小狗的管理探究,增加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爱护动物的思想情感。

一、创新实验名称 自己动手制作植物细胞模型

康庄镇第一中学 初一五班 于洋 指导教师 舒高甫

二、创新实验目的

1、为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2、改进课本的实验并进行延伸,利用身边的材料更方便地进行实验。 小米 狗粮

狗粮

3、加深对植物细胞结构的认识,培养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提高科学探究的

能力。

三、实验仪器及用品

桔子一个,新鲜桂圆一个,果冻10个,绿豆6-7粒,透明塑料袋一个,山楂一枚裁纸刀,挖勺、剪刀、250ML烧杯一只、50ML一只、玻璃棒一根。

四、实验装置图及说明

细胞壁

五、实验操作

1、向250ml烧杯中加入200ml开水,将50ml的烧杯放入加开水250ml的烧杯中,再向50ml的烧杯中放入8个果冻,用玻璃棒搅拌均匀,备用。

2、用裁纸刀将桔子顶部划开一个直径约3cm的口。

3、用挖勺将桔子的果肉小心地掏空。

4、将透明塑料袋底部裁成合适的大小,塞入桔子,让其贴在桔子的内壁。将果冻液倒入塑料袋,大约一半满。

5、放入盛冷水200ml的烧杯中,冷冻。

6、待其凝固成胶状,将山楂放在胶状物中央,旁边放一枚剥好的桂圆,周围放6-7枚绿豆。

7、将剩余果冻液倒入(若已经凝固可略微加热),倒满。塑料袋用绳扎紧口,放入冷水中。

8、完成剖面图

细胞壁

六、、实验创新点及意义。

1、本实验改进了初一生物课本中“制作动物细胞模型”的实验,并改进为更为复杂的植物细胞模型制作,用较为常见的果冻代替了琼脂,使材料更易得、更廉价、更易操作,且可食用,利用桔子的圆形外皮作为细胞壁,以塑料袋作为细胞膜,以山楂作为细胞核,桂圆作为液泡,绿豆作为叶绿体,形象直观,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2、实验用具的常见化,使实验可行性提高,使实验可以在家中进行,可以父母与孩子共同操作,享受亲子合作探究的乐趣。

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魏湾镇中学邢立华指导教师丁红霞

一、创新实验目的

利用简易的材料了解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二、实验仪器及用品

不透明的长方形包装纸盒一个,一本书,鼠妇十只,手电筒。

三、实验设计

给鼠妇提供明亮和阴暗两种环境,观察鼠妇对环境的选择。

四、实验操作

1、在纸盒中铺一层湿润的沙土

2、在沙土中央放上相同数目的鼠妇

3、在纸盒的一边盖上一本书,使书的内缘正对纸盒的中线,在盒内制造明亮和阴暗两种环境,如果外界光线暗,可用手电筒照明。

4、静止几分钟,观察鼠妇在何种明亮和阴暗两面的分布情况。

五、实验创新点及其意义

这个实验的亮点就在于就地取材,操作方便,对于农村中学来说,实验条件相对较差,而做好实验既能使我们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还有利于激发我们对生物学习的兴趣,这个实验的材料很简易,每个同学在家都能做,还有利于对鼠妇就地放生,我认为值得大家动手一试!

比较馒头与方便面淀粉含量的高低

刘瑞琪王赟松林镇中学邮编252652

实验目的:比较馒头与方便面的营养价值

实验仪器:两支试管、一个小烧杯、一瓶碘液、一支滴管、一杯生理盐水、一块卫生棉絮、一包方便面、一个馒头、一把药匙

实验说明:切碎的方便面末和馒头沫用药匙取等量分别倒入两支试管内,取等量的唾液分别滴入两支试管,振荡。用滴管吸取碘夜向两支试管中各滴入2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等试管内颜色变白后,再滴入碘夜,观察变化,直至不变色为止。记录滴碘夜的次数。

实验操作:1、将方便面和馒头切成碎末;

2、用药匙分别取等量的方便面末和馒头末装入两支试管;

3、取等量唾液液分别注入两支试管中;

4、用滴管吸取一些碘夜,各滴两滴到试管,振荡、观察;

5、等试管内褪色后,继续滴入碘夜,直到滴加碘夜不变色为止;

6、记录滴加碘夜的次数,并比较,得出结论。

实验意义:通过实验,可以得出方便面中含有的淀粉不如馒头中的含量高。以此来提醒喜欢吃方便面的同学:不要以方便面为主食,还应该以馒头为主食。

一、创新实验名称观察植物细胞

京华中学八年级六班贾宜凡十七班张珂

指导教师:山东临清市京华中学 252600孙东梅张春杰

二、创新实验目的:

见附图一的“目的要求”部分。强调:能科学观察到液泡、细胞膜的存在

三、实验仪器及用品:

新鲜紫色洋葱鳞片叶,新鲜的黄瓜,清水,稀碘液,4%的食盐溶液,镊子,刀片,滴管,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

说明:详见附图一的“材料用具”部分和附图五

四、实验装置图及说明:

详见附图六

五、实验操作:

详见附图二、三。

六、实验创新点及其意义

1、选材独特。

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可见清晰的液泡,即较透明的紫色部分。

理由:

课本45页(详见附图三、四)关于液泡的描述:“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细胞液中溶解着多种物质。西瓜之所以甘甜可口,主要是因为西瓜的细胞液中含有大量的糖分。”但在44页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片中,液泡的界面不明显,45页虽给出了液泡界面,但是模式图,不是实际观察到的!信度不强。

意义:植物细胞的液泡中含有有机酸、生物碱、葡萄糖、色素、水等物质,具有调节细胞内的渗透压、PH,并且植物细胞的颜色除了绿色,其他的颜色都是由液泡内的色素显现出来的,也能为植物细胞提供能量物质。本实验便于直观认识液泡。

2、改进实验过程。

用滴加2%的食盐溶液与滴加清水作对照,可见清晰的细胞膜边界,即细胞壁内的一圈较暗部分。

理由:

课本45页(详见附图三、四)关于细胞膜的描述:“紧贴细胞壁内侧的一层膜,非常薄,在光学显微镜下不容易看清楚,叫做细胞膜。”按教材原先设计的实验要求做,确实看不到细胞膜!

意义:

细胞膜的发现17世纪中叶以后的2个世纪中,细胞学说的发展史已经大体完成。但是唯独对细胞膜的认识还要推迟两个世纪。到1925年,戈特(E.Gorter)和格伦德尔(F.Grendel)提出脂质膜具有双分子层的概念为止,学者们对膜的状况的认识都还是假设,他们都未能观察到细胞膜。虽然这个时期组织标本的固定和染色方法有了进展,甚至出现相差显微镜和干涉显微镜,但仍分辨不出细胞膜来。即使最好的光学显微镜也无法达到这个目的。1930—1950年,随着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发展,当应用这项技术来研究细胞时,才发现细胞的边界膜是一个固体结构的实体,从而证实了细胞膜的存在。

实际上,细胞膜的厚度通常为7~8nm,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在我们实验室里平常使用的光学显微镜下是看不到的。

本实验可看到细胞膜的清晰边界。

总之,本实验可以简便直观的让同学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内有液泡、叶绿体等)、细胞核

探究橙汁饮料中维生素C的含量

张敏松林镇中学邮编252652

实验目的:果汁饮料和水果中的维生素C含量的比较

实验仪器:2支试管、2个小烧杯、一瓶高锰酸钾溶液、一支滴管、一杯清水、一块纱布、一瓶果汁、一个新鲜的水果

实验说明:取等量的高锰酸钾溶液分别滴入2支试管内,将果汁饮料和压制的水果汁分别倒入2个小烧杯,用同一滴管分别吸取果汁饮料和水果汁逐滴滴入2支装有高锰酸钾溶液

的试管内,边滴边观察,记录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时的滴数,并进行比较。

实验操作:1、将水果压制出汁倒入小烧杯;

2、将水果饮料倒入另一个小烧杯;

3、取等量高锰酸钾溶液分别注入两支试管中;

4、用滴管吸取一些水果饮料逐滴滴入一支试管,振荡、观察,记录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时的滴数。

5、清洗滴管,吸取水果汁按上一步骤进行操作;

6、比较两次记录的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意义:通过实验,可以得出水果饮料中含有的维生素C不如水果中的含量高。以此来提

醒喜欢喝饮料的同学:应多吃水果,少喝饮料。

一、创新实验名称探究萌发的种子分解有机物会产生什么

临清市京华中学 252600 指导教师相焕香张友平

实验学生卞维丽汪清旭

二、创新实验目的

本创新实验的目的使实验的器材更简洁、安全、环保。实验的操作更简单,现象更明显。设计了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更具说服力。

三、实验仪器及用品

实验仪器:烧杯带橡皮塞的玻璃管止水夹橡皮管矿泉水瓶

实验用品:澄清的石灰水大豆(煮熟的萌发的)

四、实验装置图及说明

两个矿泉水瓶中分别放入煮熟的大豆50粒正在萌发的大豆种子50粒。瓶盖换成带玻璃管的单孔塞,玻璃管另一侧连接橡皮管管,用止水夹夹住。装置放在温暖的地方一段时间后,把橡皮管的末端放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打开止水夹,用手挤压瓶壁,瓶中的气体就会通入石灰水中,即可观察现象,我们会发现1号瓶中气体不会是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没有二氧化碳产生,2号瓶中得气体使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产生。得出结论萌发的种子分解有机物会产生二氧化碳。

五、实验操作

1、把大豆种子在清水中浸泡4-8小时,分成两等份,其中一份煮熟后冷却,

2、取两个干净的矿泉水瓶分别标上标号1 2

3、把煮熟的大豆种子50粒放入1号瓶,盖上橡皮塞,用止水夹夹住橡皮管的末端。把萌发的大豆种子50粒放入2号瓶,盖上橡皮塞,用止水夹夹住橡皮管的末端。两个瓶子都

放在温暖的地方,过一段时间之后,把橡皮管的末端放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里,松开止水夹,用力挤压瓶子,瓶子里的气体通入石灰水,观察现象。

六、实验创新点及其意义

本实验的创新点:①仪器用具简单、安全、便于操作。仪器用的少了,取材容易,矿泉水瓶比玻璃的安全。用棉花塞住漏斗没法检验气密性,容易导致实验失败,而用单孔塞连上橡皮管容易检验气密性,是实验产物科学明显,说服力强。用手挤压瓶壁把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要比往里倒水简单快捷。②设计了对照试验,使实验结果更具说服力,更科学。③选用矿泉水瓶是废物利用,可以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一、创新实验名称:绿色植物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

(指导教师:朱志珉(临清市民族实验中学),山东临清,邮编252600)

二、创新实验目的:

验证绿色植物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唤起人们的绿化意识

三、实验仪器及用品:

玻璃漏斗2个,饮料瓶2个,烧杯2个,铁架台2个,清水若干

四、实验装置图及说明

2、分别用带有带孔杯盖的等容积烧杯(也可用相同的饮料瓶,在瓶底打出相同大小,相同数量的小孔)向漏斗中以相同速度和角度倒入等量清水。

3、等待几分钟后,通过测量下面烧杯中泥土的厚度得出结论。

4、实验拓展:更换漏斗中的植物,分别用小草和小灌木进行对比,观察下面泥土的厚度,得出不同类型的植物对水土的保持作用不同的结论。

六、实验创新点及其意义

利用简单的实验,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植物在保持水土方面的积极作用。从而引发思考:保持水土,应试怎样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家园,保护已有的绿色植被。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结构》实验 临清市戴湾中学 杨莹 邮编252659

更好的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实验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小刀,镊子,解剖针,干净纱布,吸水纸,洋葱,清水,碘液

实验装置图及说明:

显微镜临时装片

实验操作:

1.“洗”先用清水将盖玻片和载玻片进行冲洗,再用干净的纱布将盖玻片和载玻片擦拭干净。

2.“滴”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红墨水或碘液。

3.“取”即取洋葱鳞片叶,先用小刀在洋葱鳞片叶的内侧横竖划3mmx5mm左右的小格子,,然后用刀片在鳞片叶表皮处沿着窄条垂直的方向轻切两刀(划断表皮即可)。两刀距离不可太宽,否则制片时材料容易卷曲。最后用镊子将两个切缝间的表皮轻轻的撕下来。

4.“置”即把撕取的表皮置于载玻片的红墨水或碘液中。

5.“展”如果表皮有卷曲现象,用镊子或解剖针舒展开来,使各部分都在一个平面上。

6.“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的一边接触水滴的边缘,慢慢的放下盖玻片这样可避免气泡的产生。

7.“吸”即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水分,但务必使标本浸泡在薄层水分中。

8.“染”将一滴清水加在载玻片上,从盖玻片一边滴清水,另一边用吸水纸吸水。

实验创新点

(1)在第一个步骤中,直接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染液,这样,细胞核容易着色。

(2)在第二个步骤中,先用小刀在洋葱鳞片叶的内侧横竖划3mmx5mm左右的小格子,,然后用刀片在鳞片叶表皮处沿着窄条垂直的方向轻切两刀(划断表皮即可)。这样取下来的表皮整齐规则,易于平放。

(3)在第三个步骤中,染色时间过长,会出现质壁分离现象,用滴管从盖玻片一边滴清水,另一边用吸水纸吸水。

通过以上几项创新,可以看到整个细胞结构比较清晰透明,细胞核染色效果好。

(指导教师:程艳红)

一、创新实验名称观察植物细胞

潘庄镇中学汪清华临清市邮编:252664

二、创新实验目的:镊子夹取洋葱时不沾

三、实验仪器及用品:洋葱鳞片叶、清水、稀碘液、镊子、刀片、滴管、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食用油

四、实验说明:在用镊子夹取洋葱时,洋葱沾在镊子上,不方便把标本放在载玻片上。

五、实验操作: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2.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3.镊子在食用油里蘸一下

4.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测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展平。

5.用镊子夹起载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缓缓放下。

6.染色。

六、创新点及意义:在本实验中,增加了一个环节:第三步,镊子在食用油里蘸一下。这样,用镊子夹取洋葱鳞片叶时,叶片不会沾在镊子上。

练习使用显微镜

山东省临清市老赵庄镇中学段忠岚指导教师:孙秀萍邮编:252653 实验目的:1、练习使用显微镜,学习规范的操作方法。

2、能够独立操作显微镜。

3、能够从目镜的视野中看到清晰的图像,并掌握显微镜成的像是倒像。

实验仪器及用品:显微镜、写有“上”字的玻片、擦镜纸、纱布、清水。

实验装置图及说明:显微镜成的物像是倒像。

实验操作步骤:

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距边缘7厘米左右处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3、转动转换器,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距离)。

4、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通光孔。一只眼注视目镜内,另一只眼睁开。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5、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玻片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6、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

7、一只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实验创新点及其意义: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明确显微镜成的物像是倒像,以及显微镜所要观察的材料是薄而透明的。

实验名称:观察种子的结构

临清市实验中学临清市 252600

一、实验目的:1、认识种子的结构。

2、学习观察种子结构的方法。

二、实验仪器及用品:

浸软的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煮熟嫩玉米、解剖刀、镊子、解剖针、放大镜、滴管、稀碘液。

三、实验装置图及说明:

玉米“种子”实际上是果实,我们所说的“种皮”,实际上由果皮和种皮组成。但在观察种子的结构时,因为材料的限制,我们仅能感悟到“种皮”的存在,且很难将它剥离,将果皮和种皮分开更是难上加难。用稍老一点的嫩玉米可以克服上述难点。将嫩玉米煮熟(内部结构固化,更易与操作),其他如教材所示。

四、实验操作:

1 、剥种皮用镊子夹住大豆,用解剖刀在种脐部位划开一个小口,将大豆种皮剥下,将2片子叶分开。

2 、观察(用放大镜观察)与记录用解剖针正确指出种皮、胚芽、胚轴、胚根、子叶等5项。

3、将煮熟嫩玉米用镊子撕取外面稍厚的一层皮,就是果皮,会发现里面还有一层薄皮,也可以用镊子撕下来,这就是种皮。

4、纵剖玉米种子用镊子夹住玉米种子,沿种子较宽面的正中线纵向切开使其成对称两部分。

5、观察与记录在纵剖面上滴上稀碘液,用放大镜观察。用解剖针正确指出果皮和种皮、胚乳、胚芽、胚轴、胚根、子叶等7项。

五、实验创新点及其意义:

学生亲身感悟玉米“种子”,实际上是果实,我们所说的“种皮”,实际上由果皮和种皮组成。另外观察完“种皮”后,还特别容易将胚挤出来,可让学生感悟胚乳和胚的大小。

临清市实验中学:

指导教师:魏秀芳

创新实验名称:制作肌肉牵动骨运动的模型

(学生赵玉君辅导教师车丽梅临清市青年中学 252667)

一、实验目的 1.认识运动系统的组成,各自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2.尝试制作,提高动手能力

3.有利于“做中学”,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

二、实验用品硬纸板、皮筋、钉子

三、实验装置图及说明硬纸板代表骨、皮筋代表骨骼肌、钉子代表关节

四、实验操作

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边制作边讲解。

说明运动系统的组成包括骨、关节、骨骼肌。通过制作好得模型,展示伸肘和屈肘的动作。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大家看模型,是不是只要有完整的运动器官就能完成动作?——不会,每一个系统不会独立完成各自的功能。

那么运动不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它还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的共同配合产生各种运动。

五、实验创新点及其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通过观察、收集、模拟

制作方法,能体验科学探究活动。

在活动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能真正理解运动系统的组成,各自的作用及关系。

最新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技能创新大赛说课稿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技能创新大赛说课稿学校:兴义市则戎乡中学 参赛教师:马建春 参赛时间:2018年6月13日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早上好! 我是则戎乡中学的马建春老师,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我展示的创新实验是:《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2的内容,同学们都知道,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呼出二氧化碳气体,我们在实验室做实验时需要用到二氧化碳气体时,能不能收集我们呼出的气体,这样就引入该课题。 在课本上,实验是这样设计的,提供实验仪器,(都是玻璃仪器)长颈漏斗、锥形瓶、导管(带橡胶塞)、集气瓶、玻璃片、试剂有碳酸钙、稀盐酸。该实验的不足之处:1、不方便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2、用的都是玻璃仪器,容易破碎3、所用的仪器空间大,耗费大量的药品。因此我对该实验进行改进,我改进 后的实验设计体现5大理念: 1、变废为宝.我使用的仪器是塑料瓶、医院里输液用过的输液管,给动物 打针用过的注射器、我把它们高温消毒后拿来使用。可以循环使用的 橡胶塞、还有平时家里用剩的蜡烛、火机和木条。 2、容易携带,不易破碎,使用方便。 3、多功能.可用于实验室用固体与液体反应制取气体的装置(制二氧化 碳、氢气等)。 4、容易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节约药品,可根据需要气体的多少,选 择不同大小的塑料瓶和注射器。 5、所用药品能就地器材,所用的大理石(石头)就是我在路边捡的。 实验过程:介绍本次实验所需的仪器,连接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向塑料 瓶中装入适量的碳酸钙(块状的石头),塞紧橡皮塞,把注射器里的稀盐酸(适量)推进塑料瓶里,观察实验现象,同时用排空气法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并验满。要求学生完成下列表格:

物理实验方案创新与设计大赛

第一届趣味物理知识竞赛 策 划 书

大学物理实验技能技巧大赛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 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又有用的自然学科,它研究的内容很广泛。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像一个个的迷。当我们把握了必要的物理知识,揭开谜底的时候就会感悟到物理现象是十分有趣的,为推广物理知识,使同学们更好的熟悉物理,了解学习生活,以及科研方面的物理相关知识,体验物理的无穷乐趣,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钻研精神,并让他们学习些课外科技知识,进行些课外科学实验,以激起他们学习物理的热情,培养他们发现并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决定开展此次物理趣味知识大赛。通过这些趣味题目和动手操作,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活动目的 第一:保持我校大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物理科学的探索的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意感及高兴感; 第二:利于我们自己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做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 第三: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加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赖自己的科学素质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

第四: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索,勇于有依据的怀疑,养成尊重现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第五:关心科学发张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准确的科学观,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活动主题: 从生活中感受物理,从物理中理解世界 四、活动名称:兰州理工大学第一届物理趣味知识大赛 五、主办单位: 主办单位:共青团兰州理工大学委员会 承办单位:兰州理工大学理学院分团委、学生分会 协办单位:大学生物理实验中心、科技部 七、比赛日期: 2011年11月 八、比赛地点: 1、初赛(笔试):北村考研自习室 2、复赛(实验操作竞赛):大学生物理实验室

九年级化学实验创新大赛修订版

九年级化学实验创新大 赛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的改进 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在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材中,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会利用实验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教材的第12页安排了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 教材中,对于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是这样来进行探究的: 1、取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2、取一个内壁蘸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两个实验在实际操作时难得到预期的效果。 实验1不足之处: 1.实验现象易受外界温度的影响。此实验是课本上的第一个探究实验,一般在在开学不久后就会做这个实验,九月份的南方白天平均温度还在三十度以上,做这个实验时,往往受天热的影响,加之蜡烛燃烧的产生的较高温度影响,烧杯壁迅速变热烫手了,水汽较难凝结在烧杯壁上。 2.蜡烛燃烧产生的黑烟影响观察。 实验2不足之处: 1.不少同学探究的实验现象不明显。可能是二氧化碳与石灰水接触不够充分,所以看不到明显的现象。 2.实验设计不严谨。有的同学探究的实验现象是烧杯内壁稍稍变得模糊,就回答说:蜡烛燃烧后有二氧化碳生成,因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这也是教材设计实验的本意。然而,有的同学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及疑问,这是不是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热量使烧杯内壁上的水分蒸干,溶解在澄清石灰水里的物质附着在烧杯内壁上,使烧杯内壁

初中生物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方案

初中生物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方案xx市中学生物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 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本课题的实验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P28课外探究实验——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一、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各种营养物质必须足量摄入,缺乏任何一种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现在的中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只吃自己喜欢吃的菜,吃自己喜欢吃的零食,这样势必会造成营养不良,如很多学生刷牙时有牙龈出血的症状,这就是缺乏维生素C导致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到哪些果蔬中含有维生素C,养成常吃新鲜果蔬的生活习惯,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此外,很多中学生喜欢喝果蔬饮料而不喜欢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本实验也对二者的维生素C含量做了简单的比较。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教材中对人体所需的糖类、脂肪、蛋白质以及无机盐等营养物质的重要性有大篇幅的介绍,同时还安排了学生实验,而对于维生素这种人体需要量少但对人体生长发育以及生命活动调节有极其重要作用的营养物质却只做了简单的文字介绍,未在课上用直观的实验去展示。这样编排教材不仅失去了一次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机会,同时也失去了让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识的机会,我认为这是本教材的不足之处。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本实验在苏教版教材中是课外探究实验,我认为应该编排为演示实验,直观性强。通过比较学生日常生活中喜欢吃的果蔬以及果蔬饮料中的维生素C的含量,培养学生多吃新鲜果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实验器材 青椒、橙子、鲜橙多饮料、研钵、纱布、试管架、试管、烧杯、量筒、滴管、高锰酸钾溶液。五、实验原理 新鲜的果蔬中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C可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越高,使一定量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需的量就越少,反之,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越低,使一定量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需的量就越多。 六、实验过程 1. 将橙子和青椒去皮后在研钵中研碎,然后分别用双层纱布将汁液过滤到两个小烧杯中。 2. 配置高锰酸钾溶液,取三支洁净、干燥的小试管,分别注入2毫升高锰酸钾溶液。 3. 取一支洁净、干燥的滴管,吸取第一种汁液,逐滴加入第一支小试管中,边滴、边 振荡、边观察现象,直至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记下滴数。依此类推,将第二种汁 液滴加到第二支试管中,记下滴数,直到三种新鲜果蔬的汁液以及果蔬饮料全部滴加计 数完毕。将三种果蔬的滴数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结论。 讨论:1. 三种果蔬汁液是否都含有维生素C? 2. 果蔬饮料与新鲜果蔬汁液,哪一种维生素C含量更高, 3. 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七、实验结果 三种果蔬汁液都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但褪色所需滴数不同,实验现象非常明显。

化学实验技能大赛

化学实验技能大赛方案 一、大赛目的和意义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系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激发学生对基础化学实验学习的兴趣、引导广大学生崇尚科学,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培养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适应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综合实验能力,进一步提高我系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激发广大学生夯实基础,勤奋进取的实干精神。 二、大赛精神: 脚踏实地,务实求真。 三、主办单位 忻州师范学院化学系 四、承办单位 化学系分团委、学生会、化学化工创新实践基地 五、大赛筹办委员会 主任:范建凤、李永平 副主任:任光明、刘成琪、刘素平 成员:各教研组组长、实验员、赵强、王振、李笑峰、张国荣、学生会干部 六、参赛对象 化学系2012级、2013级、2014级全体学生 七、报名时间2015年4月26-2015年5月5日 八、竞赛时间地点 活动时间:2015年5月5日——2015年5月底 活动分预赛和决赛 预赛:另行通知地点:阶梯教室 决赛:时间:另行通知地点:化学楼实验室 九、活动流程 本届比赛分为筹备与宣传、报名与整理、预赛、决赛四个阶段。具体安排和要求如下: 1、宣传动员工作 (1)化学系宣传部负责前期宣传工作,展出竞赛展板、悬挂条幅 (2)各年级辅导员、组织部、网络部在各个班级为此次大赛的报名做工作。 2、大赛组织工作 (1)赛前:秘书部协助系老师做好竞赛前准备工作。 (2)预赛:联系我系教研室老师出竞赛试题,学习部、实践部负责笔试时考场的布置和考场秩序的维持。 (3)决赛前:及时了解初赛比赛结果,同时向各班公布笔试成绩并对成绩有异议的同学联系查看试卷,最后公布进入复赛学生的名单。 (4)决赛:实践部、学习部、班督部布置考场以及考场卫生,协助老师以及维持秩序。 3、大赛后期工作 (1)以展板、海报、微博、QQ、各班通知等方式以及化学系网站公布获奖名单。 (2)颁发证书以及奖品 十、竞赛大纲:见附表1 十一、比赛活动具体安排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感悟

第十一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论文类别:中学物理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感悟 重庆市铜梁区重庆市巴川中学校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所以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关系到学生学习物理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实验教学是学生真正走进物理,领略物理之美的必要手段。物理实验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学生认知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获得物理知识,学会物理实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科学方法和多种能力如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具有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精神。以下是我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几点感悟。 1.物理实验能提高学生物理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物理学的特点之一就是有趣的,但有趣不是空口说,而是由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在科学之旅这一节,我打破教材和教参的教学建议,这一节我用两节课的时间来完成了大量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理是有趣的。除了教材上有的实验之外,我还增加了以下实验:①自制喷泉:用酒精灯把细玻璃管拉一个很细的锥管,再用两用打气筒把一个烧瓶里的气体抽出一部分后造面负压,再把这个烧瓶倒扣大水中利用大气压便制成了一个喷泉。②利用两张贴得很近的纸利用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给学生演示吹不开的纸。③利用乒乓球及矿泉水瓶演示浮不起来的乒乓球。④利用一节5号电池和一张纸带演示“听话”的电池,叫他不动他不动,叫他向右他不会向左,学生感觉到很神奇。⑤利用一节1号电池和羊绒线演示听话的线线,按如图所示的情况,当你希望a线断的时候你就缓缓的用力拉,直到把线线拉断,当你希望b线断的时候,你就迅速的用力拉,学生再次感到物理的神奇。当然还有其它的一些实验,在此不一一列举。 2.演示实验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并确保实验的可视度。不管是什么实验,不管以前是否做过,不管是易做的实验还是难做的实验,在上课演示之前都必须亲历亲为。在这一点上我有一个教训,在演示凸透镜总成放大的像的实验中,我拿出两个凸透镜分给两个同学,先观察书上的字,再对着窗外的景物观看,结果学生说什么也看不见,我当时还不相信,自己拿过来看,的确如此,事后才发现我在保管室所领取的是今年新买的凸透镜,焦距相当长,从而导致伸着手臂也不能看见倒立的像。在做光学实验,研究光的反射时,

九年级化学实验创新大赛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的改进 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在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材中,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会利用实验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教材的第12页安排了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 教材中,对于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是这样来进行探究的: 1、取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2、取一个内壁蘸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两个实验在实际操作时难得到预期的效果。 实验1不足之处: 1.实验现象易受外界温度的影响。此实验是课本上的第一个探究实验,一般在在开学不久后就会做这个实验,九月份的南方白天平均温度还在三十度以上,做这个实验时,往往受天热的影响,加之蜡烛燃烧的产生的较高温度影响,烧杯壁迅速变热烫手了,水汽较难凝结在烧杯壁上。 2.蜡烛燃烧产生的黑烟影响观察。 实验2不足之处: 1.不少同学探究的实验现象不明显。可能是二氧化碳与石灰水接触不够充分,所以看不到明显的现象。

2.实验设计不严谨。有的同学探究的实验现象是烧杯内壁稍稍变得模糊,就回答说:蜡烛燃烧后有二氧化碳生成,因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这也是教材设计实验的本意。然而,有的同学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及疑问,这是不是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热量使烧杯内壁上的水分蒸干,溶解在澄清石灰水里的物质附着在烧杯内壁上,使烧杯内壁变得模糊呢? 这说明学生充分思考了,因为烧杯内壁上蘸有的是少量的石灰水,确实不能排除被蒸干的可能。那么,教材中设计的实验也就存在着不足之处。 科学必须要有严谨性和逻辑性,必须一丝不苟,不能存在模糊认识。对于出现的疑虑必须要弄清楚。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怎样得出正确的结论呢?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教材中探究蜡烛燃烧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的实验做如下改进。 实验用品:1000ml烧杯、石棉网、两块木块、一支蜡烛,一瓶澄清石灰水,镊子

初中生物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方案

xx市中学生物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 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本课题的实验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P28课外探究实验——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一、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各种营养物质必须足量摄入,缺乏任何一种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现在的中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只吃自己喜欢吃的菜,吃自己喜欢吃的零食,这样势必会造成营养不良,如很多学生刷牙时有牙龈出血的症状,这就是缺乏维生素C导致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到哪些果蔬中含有维生素C,养成常吃新鲜果蔬的生活习惯,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此外,很多中学生喜欢喝果蔬饮料而不喜欢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本实验也对二者的维生素C含量做了简单的比较。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教材中对人体所需的糖类、脂肪、蛋白质以及无机盐等营养物质的重要性有大篇幅的介绍,同时还安排了学生实验,而对于维生素这种人体需要量少但对人体生长发育以及生命活动调节有极其重要作用的营养物质却只做了简单的文字介绍,未在课上用直观的实验去展示。这样编排教材不仅失去了一次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机会,同时也失去了让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识的机会,我认为这是本教材的不足之处。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本实验在苏教版教材中是课外探究实验,我认为应该编排为演示实验,直观性强。通过比较学生日常生活中喜欢吃的果蔬以及果蔬饮料中的维生素C的含量,培养学生多吃新鲜果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实验器材 青椒、橙子、鲜橙多饮料、研钵、纱布、试管架、试管、烧杯、量筒、滴管、高锰酸钾溶液。 五、实验原理 新鲜的果蔬中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C可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越高,使一定量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需的量就越少,反之,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越低,使一定量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需的量就越多。 六、实验过程 1. 将橙子和青椒去皮后在研钵中研碎,然后分别用双层纱布将汁液过滤到两个小烧杯中。 2. 配置高锰酸钾溶液,取三支洁净、干燥的小试管,分别注入2毫升高锰酸钾溶液。 3. 取一支洁净、干燥的滴管,吸取第一种汁液,逐滴加入第一支小试管中,边滴、边 振荡、边观察现象,直至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记下滴数。依此类推,将第二种汁

初中物理实验操作技能竞赛试题整理

实验器材:毫米刻度尺、三角板、细线、待测物体(随机给出);电源、导线、开关、线圈(或直导线及导轨)、蹄形磁体;玻璃瓶、水、细管、带 孔胶塞。 试题一1、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1)实验数据记录及分析处理:测量木块长,并将测量结果填入下表 测量硬币的直径,并将测量结果填入下表 1,学习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知道要根据所测温度正确选用适当量程的刻度尺。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和记录测量结果。2.知道练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的方法。3.练习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 2、探究电动机的原理 (1)实验数据记录及分析处理: 小结:体在磁场中受力的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创新实验试题1、给你一个玻璃瓶、水、细管、带孔胶塞,选择器材完成两个实验,分别说明两种物理知识或物理现象。 (2)实验教学指导:

考查了力的作用效果;温度计原理了解和掌握; 试题二 1、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2)实验教学指导: 感受浮力的存在,理解浮力的概念。 ⑵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 2、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焦距 f=_________ 当物距( )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距( )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当物距( )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实验教学指导: (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物体位置的关系,进一步理解虚、实像概念。 创新实验试题 1、请设计并连接电路 实验现象:闭合前门开关,灯亮,电铃响;闭合后门开关,灯亮,电铃响 (2)实验教学指导: 理解并联电路会画简单电路图,能连接简单的并联电路。 试题三 1、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2)实验教学指导: 知识与技能:会调节天平平衡,会使用游码,会用天平测固体的质量。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护仪器的品质和认真实验的态度。 2、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初中生物实验改进与创新的专题研究》

《初中生物实验改进与创新的专题研究》 研究报告 执笔:王乃平 第一部分前言 一、研究背景 实验是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方法,在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改革,要求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更决定了实验的地位与作用。对实验改进与创新,可以使实验更具科学性、有效性、探究性、趣味性、新颖性、简便性和启迪性等特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激发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最佳途径。 1. 实验本身的现状分析。在组织实验活动时,有时会碰到一些影响实验顺利开展的制约因素,如因实验时间、季节的因素而导致实验不能在适当时间内开展;或因实验成本过高、材料不易获得而导致实验无法实施;或因实验技能要求较高而使实验无法面向全体学生,或因实验方法不佳而使实验现象、效果不太明显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师生正常开展实验活动的积极性,需要加以改进才能有利于实验的开展。 2. 实验案例的现状分析。在新课程的指导下,各种教材(人教版、苏教版、苏科版、上海科学教材等)中都提供了大量的实验素材,这些素材各有特色,加之一些优秀教师积极参加课程改革,改进创新了许多实验设计,成果发表在各级各类刊物上,网络上也有较为丰富的资源,国外也有一些与生命现象有关的趣味实验,各种改进与创新的成功案例很多。但这些实验改进创新的的成果缺乏整合利用。学习优秀的实验创新案例是训练创新思维的有效资源。 3. 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教师、学生是实验活动的主体,当前师生开展实验普遍以教材为蓝本,按照教材中的实验步骤完成实验活动,对实施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缺乏质疑的态度,创新的意识比较淡泊,习惯于重复和验证教材中的实验。对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或麻烦”要么回避,要么绕道,失去了训练创新思维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大好机会。加强实验教学的改革,优化实验教学过程能激发师生

湖北省化学实验创新大赛一等奖 - 葡萄糖银镜反应实验的改进

葡萄糖银镜反应实验的改进 湖北省随州市第二中学 罗 瑶 邮编:441300 一、实验目的 证明葡萄糖的分子结构中含有醛基且具有还原性。本实验改进为在常温下制得均匀、光亮的几乎遍布整支试管的银镜。 二、实验仪器及用品 仪器:洁净的试管、胶头滴管 药品:2%硝酸银溶液、2%氨水、5%氢氧化钠溶液、 10%葡萄糖溶液和乙醇的混合溶液(1∶1)。 三、实验操作 1.在一支洁净的试管里加入约1mL2%的硝酸银溶液,逐滴加入2%的稀氨水,边滴边振荡至产生的沉淀刚好溶解为止,所得澄清溶液就是银氨溶液。 2.在新制的银氨溶液中滴入葡萄糖和乙醇的混合溶液2~3滴,充分振荡,再滴入1 滴氢氧化钠溶液,不断地快速振荡,直至出现光亮的银镜为止。 四、实验相关说明 1.试管要洁净(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之一)。否则,只得到黑色疏松的银沉淀,没有银镜产生或产生的银镜不光亮。 2.溶液混合后,振荡要充分(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之二)。加入1滴氢氧化钠溶液时,振荡的目的使使均匀、光亮的银镜几乎遍布整支试管,课堂演示效果更好,药品利用率高,不振荡也可以。 3.加入的氨水要适量(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之三)。氨水的浓度不能太大,滴加氨水的速度一定要缓慢,否则氨水容易过量。氨水过量会降低试剂的灵敏度,且容易生成爆炸性物质。 4.适当的碱性环境有利于银镜的生成,但如果滴加氢氧化钠过量,反应速率太快,产生的银镜会发黑。 5.银氨溶液只能现配现用,不能久置。如果久置会析出叠氮化银、亚氨基化银等爆炸性沉淀物。所以,实验完毕应立即将试管内的废液倾去,用稀硝酸溶解管壁上的银镜,然后用水将试管冲洗干净。

6.氨水的浓度不宜过大,否则容易过量,致使实验失败。氨水的浓度以2%为宜。 7.葡萄糖的浓度大,反应速率快,析出银镜快,但容易出现黑斑,加快振荡速度可以避免出现黑斑。加入乙醇起到降低葡萄糖浓度的作用,使得反应速率适中,容易控制。有乙醇存在时,产生的银镜均匀、光亮。 8.产生的银镜均匀、光亮,就象刷子刷上去的一样,内壁没有黑色颗粒状物质附着,说明不是氧化银,说明葡萄糖的分子结构中含有醛基,表现出还原性。 五、实验改进后意义及价值 我认为改进后的实验有如下优点: 1.化难为易,操作更简单,现象明显,便于推广。经过多次实践证明:无论使教师演示实验还 是学生实验,无一例外均成功。使用此法也可用于不易成功的学生实验---乙醛的银镜反应, 成功率高,重现性好,读者可自行试之。 2.改变实验条件不需加热在常温下制得均匀、光亮的银镜,节能减排。 主要参考文献 [1]有关银镜反应的研究[J]; 实验教学与仪器; 1996年04期; [2]张殷全.还原糖试验与烯醇化的关系[J].大学化学,1990,(05):11-13. 专家点评:本实验化繁为简,把成功率低的实验改进为不需水浴加热,常温下制得几乎遍布整支试管的洁净光亮的银镜,“漂亮的银镜振荡着振荡着就出来了”。 备注:次文发表于《湖北省高中化学新课程专题研讨及中学实验创新汇赛观摩会》材料汇编(高中)参赛时获得湖北省一等奖。

2014中学物理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教案

气体流速对气压影响的实验创新 大树坳中学参赛教师:薛辉执教时间:9月17日 1、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题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四,教材介绍的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学内容安排在液体压强、大气压之后,浮力之前,在单纯对压力、压强认识的基础上向压强差、合力的层面过渡,为后面浮力的学习进行铺垫。2、设计实验的目的: 教材中实验存在如下弊端:①气流产生要人用口吹气,因此,实验气流不平稳,干扰因素多;②进行实验时,无法进行实验和现象解释进行即时分析;③实验进行时间短,现象不明显。因此,有必要设计一个装置能突破以上教材实验存在的不足。 3、实验创新之处: 我们的实验创新之处在于,用电吹风替代口吹,使得实验能源源不断产生平稳气流;实验在进行时能同时对实验进行分析,更便于学生理解,并且实验的进行可以人为控制,能够让学生充分的观察实验现象。 4、实验器材与药品: 实验仪器:光碟、矿泉水瓶、电吹风、硬纸板、泡沫板、泡沫盒 5、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实验装置如图:

6、实验过程: 实验装置制备阶段 ①取空矿泉水瓶一个,从瓶身中间割开; ②取光碟一张,用剪刀刮碟片中央,使得碟片中央刚好可容纳刚刚取的矿泉水瓶瓶口,套紧备用; 实验阶段 实验1:碟片吸纸板实验 【演示】将电吹风套在矿泉水瓶身中,左手握住矿泉水瓶瓶身,使底部碟片靠近纸板,打开电吹风,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碟片吸薄泡沫板实验 【演示】将电吹风套在矿泉水瓶身中,左手握住矿泉水瓶瓶身,使底部碟片靠近薄泡沫板板,打开电吹风,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3:碟片吸薄泡沫盒实验 【演示】将电吹风套在矿泉水瓶身中,左手握住矿泉水瓶瓶身,使底部碟片靠近泡沫盒,打开电吹风,观察实验现象; 注意:实验准备过程中硬纸片、薄泡沫片、泡沫盒的的面积和质量不宜过大。 7、实验结果记录及结论: 实验1、实验2、实验3现象:硬纸片、薄泡沫片、薄膜盒被吸到空中不掉下来。 实验现象解释:实验中,物体顶部的流速大,物体底部的流速小,物体在空中没有掉下来,表明物体受一个向上的力,表明物体底部压强大于物体顶部压强。因此,得出结论,气体中,流速越小压强越大;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结论:在气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位置,压强越大。 8、实验效果 ①实验操作简单,实验的停止时间可以随时控制; ②实验的同时可进行实验分析,更适合课堂教学; ③实验现象明显,说服能力强; 9、自我评价: 我觉得这个实验是可以推广的,具备了以下的优点: 实验气流平稳,实验干扰因素少;实验可控,实验现象明了,实验取材简单。

小学科学实验创新大赛教案设计

小学科学实验创新大赛教案设计 一、实验课题名称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是怎样传播的》 二、参赛教师所在单位及姓名 桑枣一小:周健 三、正文 1、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光是怎样传播的》这一实验课题,选自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的第三课时。光的直线传播是光学的基础,学习光的反射规律、折射规律都要用到光的传播知识,同时也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影子、日食、月食等生活中和自然界的重要现象。因此,本课的实验有助于对以后科学知识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2、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实验原型 教材中原有的实验是:在三张长方形卡纸的同一位置打一个大小约为一枚硬币的小孔,然后把这三张卡纸分别用夹子夹住横立在桌上,每张卡纸之间间隔15 厘米,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卡纸的小孔在同一直线上。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约15 厘米的地方,再放一张没有打孔的卡纸作为屏。把手电筒放置在离自己最近的卡纸前,让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学生就可以在纸屏上观察到光斑。这时,如果将第二或第三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 5 厘米,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离自己最近的卡纸的小孔,学生就不能在纸屏上观察到光斑。实验旨在让学生明白光的传播路线是直线。 实验的不足之处 A. 不直观。白天光线强烈,学生不能直观地看到光的传播路线。 B. 难操作。实验道具难做精确,三孔难以对齐。 C. 不全面。该实验只证明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没有证明其在液体、固体俩种物质形态中的传播路径。 D. 实验器材比较常见,学生对这些天天见到的物体提不起兴趣,不能激发探究热情。 3、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A. 让学生分别探究光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路线,经过反复实验,学生能在这三种物态中直观地看到光的传播路径。 B. 变单一的器材为学生感兴趣的多样性器材,吸引他们的眼球,抓住学生的心理,引起他们的兴趣。 C. 把学过的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让他们解释影子的形成以及玩做手影的游戏,让他们感到科学是一门十分有趣的学科。。 4、实验器材 装水的烧杯、黑墨水、吸管、小棒、垫棉纸的空烧杯、蚊香、打火机、果冻、玻璃砖、激光笔 5、实验原理 让激光笔照射液体、气体、固体,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光的路径,得出光在三种物质形态中都沿直线传播。 6、实验过程

九年级化学实验创新大赛之欧阳语创编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的改 进 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在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材中,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会利用实验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教材的第12页安排了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 教材中,对于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是这样来进行探究的: 1、取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2、取一个内壁蘸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两个实验在实际操作时难得到预期的效果。 实验1不足之处: 1.实验现象易受外界温度的影响。此实验是课本上的第一个探究实验,一般在在开学不久后就会做这个实验,九月份的南方白天平均温度还在三十度以上,做这个实验时,往

往受天热的影响,加之蜡烛燃烧的产生的较高温度影响,烧杯壁迅速变热烫手了,水汽较难凝结在烧杯壁上。 2.蜡烛燃烧产生的黑烟影响观察。 实验2不足之处: 1.不少同学探究的实验现象不明显。可能是二氧化碳与石灰水接触不够充分,所以看不到明显的现象。 2.实验设计不严谨。有的同学探究的实验现象是烧杯内壁稍稍变得模糊,就回答说:蜡烛燃烧后有二氧化碳生成,因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这也是教材设计实验的本意。然而,有的同学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及疑问,这是不是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热量使烧杯内壁上的水分蒸干,溶解在澄清石灰水里的物质附着在烧杯内壁上,使烧杯内壁变得模糊呢? 这说明学生充分思考了,因为烧杯内壁上蘸有的是少量的石灰水,确实不能排除被蒸干的可能。那么,教材中设计的实验也就存在着不足之处。 科学必须要有严谨性和逻辑性,必须一丝不苟,不能存在模糊认识。对于出现的疑虑必须要弄清楚。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怎样得出正确的结论呢?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教材中探究蜡烛燃烧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的实验做如下改进。 实验用品:1000ml烧杯、石棉网、两块木块、一支蜡烛,一瓶澄清石灰水,镊子

第五届全国高中化学实验创新说课大赛:让创新点亮课堂

《让创新点亮课堂——一体化电化学综合创新实验装置》 一、使用教材 本次说课内容是一节复习课,选自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第3节电化学的相关内容。 二、实验仪器 一体化电化学综合创新实验装置、烧杯、石墨电极。 三、实验创新点 1.通用性利用自主研发的一体化电化学综合创新实验装置能够用这一套装置完成课本上所有的有关电化学的实验。实现仪器的多功能性。 2.趣味性本装置为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加入了小灯泡和音乐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简约性整个操作简单方便节省时间。 4.直观性指针指示电流、数字显示电压,读数非常直观。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一节复习的实验探究课,学生对于原电池、电解池的反应原理理解的不够系统,学生主要是机械的记忆。教材上没有关于燃料电池的实验,只给了燃料电池的结构示意图。不够直观、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本节课利用自制的一体化电化学综合实验装置,能够更加直观、便捷、多功能。通过一体化电化学综合实验装置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有关的电化学实验,为学生学习电化学反应原理创设实验情景,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反应原理。 五、实验教学目标 1.对原电池特别是燃料电池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2.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 3.通过积极实验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实验教学内容 1.电解饱硫酸钠溶液和氢氧燃料电池。 2 .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和氢氯燃料电池。 3.甲醇燃料电池实验。 4.金属镁过氧化氢隔膜实验 5.水果电池实验。 七教学过程 1.介绍一体化学电化学综合创新实验装置 本套装置主要是由两个部分组成。左侧的部分是化学反应单元,这两根石墨电极上刻上螺旋槽,便于吸附更多气体。右侧为检测单元。检测单元又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最左边的是一个电流计,右边的是两个电压表。中间的电压表主要是电源的电压,最右边的电压表是测原电池的电压。最下边的两组接口分别是电源的输出端口和原电池的输出接口。整个装置可以看作是一个电源、电流表、电压表、电解池的整合体。

物理创新竞赛参考项目

物理实验创新竞赛参考项目 说明:希望以下竞赛参考项目能够激发同学们的创新灵感,激发积极参与的热情。物理实验中心希望能够通过该形式,为同学们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创造一个条件、一个环境、一个平台。 1.魔力盒:通过多个磁铁的空间布置,将一个物体稳定的悬浮于空中。 2.白光再现全息照相。 3.半导体器件低温和高温特性对比研究:需要得出结论——低温还是高 温对半导体工作有利?提示:什么特性?测量什么?如何测量? 4.风洞:要求有设计图纸,能够提供一定范围内风速可变的实验条件, 并能够给出小模型飞机或者纸飞机的风洞实验数据(如纸飞机的稳定性等)。 5.顺风耳 使用抛物面反射,定向采集远方声音信号,并进行录音、分析、放大、回放。该技术可以应用到体育比赛的录音、电影录音、窃听等领域。6.超声波测速:发射超声波信号,通过测量反射信号与发射信号的时间 差,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并通过小程序快速显示。 7.将水喷至最高 在压力容器中(实验室提供)注水,使用各种加压法,使水喷至最高。 考虑加压的方法、喷水管及喷头的做法等。 8.温差报警装置:使用热电偶等感温传感器,制作温差报警器,报警温 差在1~100℃可调。 9.记忆合金“永动机”的研究制作 10.记忆合金在混凝土拆除中的应用 记忆合金在转变温度附近有非常大的外型的变化,将记忆合金棒在转变温度之下置于混凝土孔中,升温到转变温度之上,记忆合金棒形态变化,因为混凝土孔的约束作用,对孔壁产生巨大的压力,进而造成混凝土的破碎。 用该方法拆除混凝土,安全性高,且记忆合金可以反复使用,操作简单,成本低廉。

11.汽车防爆膜的防紫外线、红外线的性能测量方法 研究测量通过的防爆膜的紫外线、红外线比率,定量评价汽车防爆膜的隔紫外线、红外线的性能。 12.太阳能热水器满水报警装置研究 13.制造彩色的影子 问题:影子都是黑的么?如果不是,那它是什么颜色的?能让影子有颜色么?我们平时看到的五彩缤纷的世界为什么会有颜色? 请设计:让我有一个彩色的影子 提示:请查阅三元色的原理,分析影子形成的条件 推荐器材:3个有光罩的台灯、红、蓝、绿三色底片、一间暗室14.自制自行车里程计 问题:汽车都有里程表,我们能不能给自行车也装个里程表呢?如何将自行车轮的每一次转动自动记录下来并将其转换成公里数?用什么方法可以方便地实现计数? 请设计:用机械或电子的方法将自行车轮的转动变换成公里数并记录下来 提示:从自行车每圈转动与里程的关系、采样方法、记录方式几方面考虑 15.自制一个能测液体密度的杆秤 问题:我们平时遇到的一些液态商品的质量可能同其密度有关,如何才能方便地测出液体的质量呢? 请设计:给你一根杆称,请你添加一些小配件,设计一种方法可以方便地测液体密度 推荐器材:杆秤 16.设计一个能够跟随太阳方向转动的太阳灶 太阳灶如果能够跟随太阳转动,其使用效率将大大提高。请设计并制作出样机。 17.设计一个自动关门装置(不用电机、不用弹簧) 问题:这要考考你们了,自动关门?还是和能量有关啊,不用弹簧要用什么方法才能把开门的能量存起一部分用来关门呢? 18.设计一个不用电池的手电筒

第五届全国高中化学实验创新说课大赛:Na

《Na 2 CO3和NaHCO3固体热稳定性对比实验的探究与改进》 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Na 2 CO3和NaHCO3固体热稳定性对比实验的探究与改进》。匆忙的生活中我们不经意间忽略了很多美丽的风景,但如果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在可爱的孩子们的慧眼中,我们发现了Na 2 CO3和NaHCO3固体热稳定性的对比这个普通的实验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思索探究和改进之处。下面请跟随我一起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实验探究、实验改进、反思总结等几个方面开启我们的探究与改进之路: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钠的重要化合物是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节知识是通过Na 2 CO3和NaHCO3固体热稳定性的对比,掌握二者之间的性质差异,从而比较全面的了解这种金属,建立钠及其化合物知识之间的网络关系,为学习其他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奠定基础和提供理论模式。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Na 2 CO3和NaHCO3固体的热稳定性对比。 教学难点:Na 2 CO3和NaHCO3固体的热稳定性对比实验的探究与改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Na 2 CO3和NaHCO3固体的热稳定性差异。

【过程与方法】:通过Na 2 CO3和NaHCO3固体热稳定性的对比实验,学生逐步提高对比、推理、归纳的能力,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此实验的探究与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环保意识、绿色化学意识,使学生在科学的进步、知识的完善中体会到成就感。 三、说学情: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Na 2 CO3和NaHCO3的物理性质、其水溶液的碱性等知识,能够用离子方程式对化学反应的本质做出正确的描述。学生喜欢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来研究物质的性质,可以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对比,归纳出实验结论。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实验对比、启发、探究、反思总结等,旨在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学法:实验对比→体验→分析利弊→探究改进,通过思维活动把对此实验的感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五、说实验探究: 【学生实验】:人教版教材方案是将等量的Na 2 CO3和NaHCO3固体分别装在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将可能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创新实验大赛

动手制作植物细胞模型 作者:李之彤尚店中学初一二班临清市邮编:252662 一、创新实验目的: 1、为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利用身边的材料,动手制作植物细胞模型,加深学生对植物细胞结构的认识,培养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实验仪器及用品:空果冻盒一个,白色果冻两个,粉色果冻一个,杏仁核一颗,绿豆10粒,透明塑料纸一块,挖勺一把。 三、实验装置图及说明: 四、实验操作: a)取出空果冻盒和透明塑料纸,将透明塑料纸平铺在空果冻盒内。 b)用挖勺将白色果冻取出放入铺有透明塑料纸的空果冻盒内,并用挖勺将其捣碎。(果 冻不要装得太满) c)用挖勺从粉色果冻中挖出一块形似圆形或橘子瓣形状的果冻。 金点子演讲 挖勺 白色果冻 绿豆 粉色果冻杏仁核

d) 将杏仁核放在白色果冻的一边,另一边放上刚才挖出来的粉色果冻,周围放7-8粒绿豆。 五、图解说明 六、 实验创新点及其意义 1、本实验改进了初一生物课本中“制作动物细胞模型”的实验,用较为常见的材料制作了植物细胞模型,用果冻代替了琼脂,使材料更易得、更易操作,且可食用。本实验以果冻盒作为细胞壁,透明塑料纸作为细胞膜,杏仁核作为细胞核,捣碎的白色果冻作为细胞质,绿豆作为叶绿体,橘子瓣形状的粉色果冻作为液泡,形象直观,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2、实验用具及材料的常见化,使实验可行性提高。通过动手做实验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植物细胞的结构,并增强学习生物的兴趣。 一、创新实验名称 :动物的绕道取食 杜静云 临清市民族实验中学(北校) 临清 252600 二、创新实验目的: 不同动物学习能力不同 三、实验仪器及用品 : 叶绿体 液泡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核 细胞质

九年级化学实验创新大赛

;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的改进 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在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材中,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会利用实验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教材的第12页安排了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 教材中,对于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是这样来进行探究的: 1、取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2、取一个内壁蘸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两个实验在实际操作时难得到预期的效果。 实验1不足之处: : 1.实验现象易受外界温度的影响。此实验是课本上的第一个探究实验,一般在在开学不久后就会做这个实验,九月份的南方白天平均温度还在三十度以上,做这个实验时,往往受天热的影响,加之蜡烛燃烧的产生的较高温度影响,烧杯壁迅速变热烫手了,水汽较难凝结在烧杯壁上。 2.蜡烛燃烧产生的黑烟影响观察。 实验2不足之处:

1.不少同学探究的实验现象不明显。可能是二氧化碳与石灰水接触不够充分,所以看不到明显的现象。 2.实验设计不严谨。有的同学探究的实验现象是烧杯内壁稍稍变得模糊,就回答说:蜡烛燃烧后有二氧化碳生成,因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这也是教材设计实验的本意。然而,有的同学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及疑问,这是不是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热量使烧杯内壁上的水分蒸干,溶解在澄清石灰水里的物质附着在烧杯内壁上,使烧杯内壁变得模糊呢这说明学生充分思考了,因为烧杯内壁上蘸有的是少量的石灰水,确实不能排除被蒸干的可能。那么,教材中设计的实验也就存在着不足之处。 科学必须要有严谨性和逻辑性,必须一丝不苟,不能存在模糊认识。对于出现的疑虑必须要弄清楚。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怎样得出正确的结论呢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教材中探究蜡烛燃烧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的实验做如下改进。 实验用品:1000ml烧杯、石棉网、两块木块、一支蜡烛,一瓶澄清石灰水,镊子 !

生物实验创新大赛

实验: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之间的关系 一、实验在教材中的作用: 现在新教材中,没有专门的《运动》这一章,连运动知识也极少涉及。而在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中,涉及到了运动系统的组成,且有关节的构成,骨骼肌的组成及特性,唯一没有的则是骨的成分及物理特性等知识。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人一生当中身体生长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且骨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我认为让学生多对骨的成分、生长、发育等知识作一些初步的了解是很有必要的,更能体现新课标下生物教学的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如在教学中更进一步让学生知道体育锻炼对骨的生长发育的重要性。有了这一知识,还能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儿童青少年不易发生骨折,而老年人容易发生骨折,从而更进一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去做到关爱自己,关爱他人,且更多地去关爱老年人,如积极锻炼身体、上下公交车不拥挤、扶老人上下车,主动给老人让座等,从多方面去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骨的组成、成分及物理特性是一个重要的知识,这个实验是一个让学生很感兴趣且更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的实验。而且探究骨的成分及物理特性这一实验取材容易,又不特意伤害小动物,更有甚者的是实验效果相当明显,能做好这一实验,可让学生大大地提高对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爱好,而不至于让学生感到生物知识的枯燥乏味,但两个实验分开使学生难

将两者联系起来。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实验中,运用大鱼的肋骨及鸡的翼骨、后肢骨来进行探究,在教学之前,可先布置学生在家就餐鱼和鸡时,注意收集这样一些实验材料,准备在实验课时使用。在做完第二个实验后,将2的骨继续实验1的煅烧并与实验1对比,分析导致现象差别产生的原因。教材忽略了两者的对比,我觉得增加这个过程是有必要的。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更进一步做到了爱护小动物,培养学生热爱生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实验器材: 大鱼的肋骨、鸡的翼骨、后肢骨、镊子、酒精灯、试管、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清水、火柴(打火机)。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骨在酒精灯上燃烧时烧掉了骨中的有机物,剩下的是无机物(粉末状);骨在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中浸泡时,溶解的是骨中的无机物,剩下的是有机物(柔韧且有弹性)。实验说明骨是由硬脆的无机物和柔韧的有机物组成的。骨的物理特性主要表现在硬度和弹性这两个方面。骨中不同成分的含量和骨的物理特性,是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 六、实验过程: 1、骨的煅烧用镊子夹取一段骨,放在酒精灯上煅烧,同时注意观察骨的颜色变化。待骨变得灰白时,将酒精灯移开,轻轻地敲打这根煅烧骨,看结果如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