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版)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

(完整版)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

(完整版)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
(完整版)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

适用学科 高中地理
适用年级
高中一年级
适用区域 人教版区域
课时时长(分钟) 2 课时
知识点
1.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岩石圈物质循环; 3.山地的形成; 4.河流地貌的发育; 5.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举例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说明地壳运动是如何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
2.运用示意图,解释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教学目标
3.说明河流侵蚀与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4.分析地形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2.掌握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
3.河流侵蚀与堆积地貌的形成。
1.内外力所塑造的各种地貌;
教学难点 2.岩石圈物质循环;
3.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建议】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明确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之间的关系、掌握判断背斜和向斜的 方法、理解河流侵蚀与堆积地貌的形成。
学生学习本节时可能会在以下两个方面感到困难:
1. 教学中可结合本章的引言,补充地质作用的概念,为学生的学习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2. 这部分内容较抽象,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具,(如模型、多媒体动画等)
或引入相关案例(如大西洋的形成等)。从地壳运动特点、对地表形态影响和相互关
系三方面给学生讲解。 3.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需要把各种地貌向学生作全面系统地介绍,而应注意举例加以
分析,也可让学生发现举出身边熟悉的例子和图片,启发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学
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的形成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第1页

4. 教师在山地的形成教学中可考虑通过补充示意图说明断层的组合形态,以便让学生 更好的理解课本中涉及的实例,
5.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地貌形成过程的主线,如分析洪积扇形成时, 泥沙的堆积原因,要抓住“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降低—搬运能 力减弱—泥沙淤积”的因果关系主线进行分析;在讲述河漫滩平原的形成时,注意 把握主要的过程,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河流改道或继续向下侵蚀— 河漫滩被废弃—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知识导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学建议】 有关内外力作用与地貌的考题,要注重以地形与人类活动关系为线索,以环境和发展为核心, 突出考查地质构造判断、内外力作用人类活动的影响。在讲授时要注意结合地质构造和地貌 图,熟练掌握地质构造、内外力作用过程与环节。 四川发生地震后,致使河流改到、滑坡、泥石流,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不断发生变化?
二、知识讲解
知识点 1 内力作用与地貌
【教学建议】
可结合本章引言,为学生补充地质作用的概念。
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主要表现形式及影响: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
水平运动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运动
垂直运动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岩浆活动
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第2页

变质作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4.内力作用与地貌:
(1)褶皱山:岩层在挤压下发生塑性变形而形成的山脉.
(2)断块山: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
(3)火山: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火山.
5.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a.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断裂构造带(海岭、海沟)分
割成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b.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停地运动;c.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是地壳
比较活跃的地带。
(2)板块运动边界类型
分类
板块张裂区
板块碰撞区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消亡边界
运动方向
形成地貌
裂谷、海洋、海岭
高大山脉
海岸山脉、海沟、岛弧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
喜马拉雅山脉
落基山脉、太平洋西部岛
大西洋等
阿尔卑斯山脉
弧、海沟
知识点 2 外力作用与地貌
1.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主要表现形式及作用:
表现
因素
风化作用
温度、水、生物
侵蚀作用
水、冰川、空气等
作用
使岩石发生破碎;为其他外力作用提供
条件 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常 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
第3页

搬运作用 堆积作用
形成侵蚀地貌
风、流水、冰川等 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堆积地貌的
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
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
3.结果: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4.主要的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
风蚀
貌)
侵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 型谷”,使坡碎,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
侵 蚀 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面壑、
蚀 流水
瀑布)
作 侵蚀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

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例:桂林山水)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 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例:挪
(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威峡湾)
冰川沉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沉 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

原(中下游)
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作 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

黄土堆积
拉玛干沙漠的沙丘、黄土高原的
黄土
知识点 3 岩石圈物质循环
知识点 4 褶皱与断层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第4页

从形态上
背斜
向斜
判断 方法
从岩层新
褶皱是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发生弯曲变形,但岩层还是连在 一起的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
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 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老关系上
未侵蚀地

构 造 侵蚀后地
地貌


翼岩层较老
常形成山岭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 地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向斜底部岩性坚硬不 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 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 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 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 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 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 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 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 谷,有时有泉、湖泊
知识点 5 河流侵蚀地貌
1.地概貌念: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2.形式:
概念 对河流的
影响 特别强调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使河床加深,河流 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
向纵深方向发展
河流向横向发展。
伸.长.
加.深.
展.宽.
知识点 6 河流堆积地貌
1.概念: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沉积地貌. 2.类型:山前——冲积—洪积平原
河流中下游——河漫滩平原 河流入海口——三角洲
知识点 7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提供充足水源;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第5页

2.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耕地破碎地区,乡村的规模较小;耕地连片地区,乡村规模较大. 3.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在山区河谷,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 (2)在平原低地,聚落一般沿河成线状分布.
三、例题精析
【教学建议】 此处内容主要用于教师课堂的精讲,每个题目结合试题本身、答案和解析部分,教师有的放 矢的进行讲授或与学生互动练习。
例题 1
【题干】下列各图所示意的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中,主要由于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断层是岩层受到挤压力过大或者张力
作用,使得岩层发生断裂,出现断裂面,并且在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有错动和位移.由题中图
可以看出,①是褶皱,④是断层,两者均为内力作用形成.故选 A。
例题 2
【题干】张家界景区群峰林立,山体陡峭、险峻,其主要岩石类型是( ).
A. 石灰岩
B. 片岩
C. 板岩 D. 石英砂岩
【答案】D
【解析】考查了石英砂岩的地貌特征,在巨厚层石英砂岩中,存在着若干层薄层粉砂质软弱
层,因其抗风
蚀的能力软弱,易于风化剥蚀.有利于群峰林立景观.石英砂岩抗剪强度低,经历多次构造运
动,导致区内不同方向、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断裂或裂隙纵横交错,故山体陡峻.而张家
界山体陡峭、险峻说明有断裂发育.A.石灰岩形成于浅海环境,多溶洞,石林等景观,不符
合题意;B.片岩是变质岩有片状结构,以群峰林立的景观,故不符合题意;C.板岩有板状结
构,难以形成群峰林立的景观,故不符合题意;巨厚层石英砂岩中,存在着若干层薄层粉砂
质软弱层,因其抗风化侵蚀的能力软弱,易于风化剥蚀于群峰林立景观。石英砂岩抗剪强度
低,经历多次构造运动,导致区内不同方向、不同性质、不同规断裂或裂隙纵横交错,故山
体陡峻,故选:D。
第6页

例题 3
【题干】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 D.流水 堆积、流水侵蚀 【答案】B 【解析】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根据材料沙山是由松散沙粒组成,所以判断是长
江流水的堆积作形成的。由于长江的流水堆积作用,在凸岸堆积形成沙山,后又受风力 的侵蚀作用,在沙山上形成垄槽间地形。选项 B 正确。
例题 4
【题干】下图为某地某水平面的岩层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 1-3 题
1.图中丁的地质构造为( )
A.褶皱
B.背斜
C.向斜
D.断层
2.关于图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为良好的储油构造
B.甲有利于储存地下水
C.修一南北向隧道应选址丁处
D.图中岩层为岩浆岩
3.若该地地表甲为谷地,丁为山岭,其成因是( )
A.地壳运动所致
B.内力作用所致
C.岩浆活动所致
D.外力作用
【答案】CAD
【解析】1,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丁处岩层中间最新,而两翼岩层逐渐变老,故为向斜。
2,图中甲处为背斜,它是良好的储油构造,丁处为向斜构造,在此修一南北向隧道,隧道
易积水;图
中岩石具有层理结构,判断为沉积岩。
3,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常被侵蚀成为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岩性坚硬不
易被侵蚀,
反而形成山岭。
四 、课堂运用
【教学建议】 在对课堂知识讲解完,把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以及练习精讲了之后,再用练习进行课堂检测, 根据学生情况建议分 3 个难度层次:易,中,难。
基础
第7页

1. 下列成语本意与其所表现的外力作用相对应的是(

A.积沙成滩——固结成岩作用
B.水滴石穿——侵蚀作用
C.泥沙俱下——搬运和堆积作用
D.山崩地裂——风化作用
【答案】B
【解析】A.积沙成滩是沉积作用形成的,故不符合题意;B.侵蚀作用指风力、流水、冰川、
波浪等外力在运动状态下改变地面岩石及其风化物的过程。水滴石穿是长期的侵蚀作用的结
果,故正确;C.泥沙俱下是搬运作用,故不符合题意;D.山崩地裂是内力作用形成的,故不
符合题意。
2. 下列地质现象中,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双选)( )
A.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B.崇明岛的形成
C.江南丘陵的梯田 D. 石灰岩
受热变成大理岩
【答案】AD
【解析】崇明岛从成因上属于冲积岛,是由于长江带来的泥沙不断淤积形成的,而沉积作用
的能量并非来自地球内部。江南丘陵的梯田应属于人类活动所致,而非自然作用,故 B、C
选项是错误的。
3. 下列关于 a 处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聚落规模一般较大
B.聚落会分布在地势比较高的开阔地
C.聚落一般分布在水能丰富的峡谷区 D.聚落一般沿河谷呈狭长带状分布
【答案】D
【解析】图中可以看出,a 处位于黄河上游地区。4.黄河上游多流经峡谷地区,地形不够开
阔,聚落规模一般较小,故 A 项错误。B.a 处位于黄河上游,聚落分布在河谷地带,地势较
低,不够开阔,故 B 项错误。C.水能丰富的峡谷区地形不够开阔,不利于人类的居住和聚落
的发展布局,故 C 项错误。D.受地形影响,a 处聚落一般沿河谷分布,呈狭长条带状分布,
故 D 项正确。
巩固
1. 读“某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 M、P 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M___ ,P___ ;从地形上看,M 处为____,其形成 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图中 a、b、c、d 为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其中环节 b 为___,环节 d 为__;根据水循 环发生的领域,图中 a、b、c、d 各环节共同构成了___循环;如图中森林被砍伐,则水循 环各环节中水量增多的环节是____(填字母)。
第8页

(3)①处岩石的形成是________(地质作用)作用的结果;在图中水循环参与下,①处的 岩石可转化为②处的____ (岩石类型)岩石。 (4)N 处是否适合建水库?其理由是_____。 【答案】(1)向斜青斜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紧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2)水汽输送地表径流海陆间水循环 d (3)内力作用沉积岩 (4)不适合,原因是 N 是断层构造,地质不稳定,影响水库的安全。 【解析】(1)褶皱是因为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力,使得岩层出现一系列弯曲变形,它包括背 斜和向斜.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在内力作用下,背斜形成山岭、向 斜形成谷地;在外力作用下,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裂隙发育,易被侵蚀反而形成谷地、向斜 槽部因受挤压,岩层紧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P 处的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M 处的 岩层向下弯曲,是向斜.此处 P 处形成了山谷,M 处形成山地,原因是:在外力作用下,背 斜顶部因受张力,裂隙发育,易被侵蚀反而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紧实,不易 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2)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和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 水循环包括: 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只发生在海洋,陆上内循环只发生在陆 地,海陆间循 环发生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图中的 a 是蒸发,b 是水汽输送,c 是降水,d 是地表径流。a、b、 c、d 涉及到海陆,所以它们构成了海陆间水循环。 (3)根据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活动上升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可以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 积岩。 (4)隧道、水库建设应尽量避开断层,其中隧道应优先选择在背斜构造中。根据图中的》 附近有岩层错位 是断层构造,地质不稳定,影响水库的安全,因此不适合建水库。 2. 读以下某区域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地质构造是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甲地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___ __。 (2)丁地是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据图判断,该地吸引游人的自然景观可能是________。 (3)如果要在 A、B 两处选一处建水库,以解决甲镇的缺水问题,应该建在何处比较合理? 理由是什么? (4)简述影响该区域聚落形态呈带状分布的自然条件。 (5)图示甲、乙、丙三个聚落中,易发展成较大城市的是________,分析其区位优势。 【答案】(1)背斜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外力侵蚀(溶蚀)作用
第9页

(2)喀斯特地貌 (3)A 处水库宜建在口袋形洼地的狭窄出口处,并且水可以自流至甲镇;若在 B 处建水库 可能淹没甲 镇,并且 B 处上游处于石灰岩地区多喀斯特地貌,地下可能存在溶洞、暗河等,不利于蓄水。 (4)受山地(低山、丘陵)中的河流谷地影响,聚落在谷地中沿着河流呈带状分布。 (5)甲甲地地下平坦开阔;处于河流交汇处,水源丰富;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 【解析】(1)由图可知,根据图中的薪老岩层的分布可知,中间岩层较老,四周岩层较新, 符合背斜地层的非列断序,水源该处的地质构造是背斜;从地貌上看甲地海拔高度低于四周, 地判低是盆地地形,其形成原因是: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被侵蚀而形成低地。 (2)由图可知,丁处是石灰岩地区,石灰岩受流水侵蚀(溶蚀)往往喀斯特地貌发育,形成 各种密斯特出 貌,如石笋、石钟乳、石柱、溶洞、暗河等。所以丁处吸引游人的自然景观可能是陪斯特地 貌景观。 (3)水库宜建在口袋形洼地的狭窄出口处,利用蓄水。若修水库解决某地的缺水问题,水 库宜建在取水 的上游地区,水可以自流到引水到用水点。根据图中岩石性质及地形特征可知,要解决甲镇 的缺水问题水 库应该建在 A 处。原因是:水库宜建在口袋形洼地的狭窄出口处,并且水可以自流至甲镇; 若在 B 处建水 可能淹没甲镇,并且 B 处上游处于石灰岩地区多喀斯特地貌,地下可能存在溶洞、暗河等, 不利于蓄水。 (4)根据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图中的地形是低山、丘陵是山区,聚落易在地势较低的 谷地中沿河呈 状分布。 (5)根据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地形平坦开阔、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的地方 有利于城市发 展。由图可知,图中甲、乙、丙三个聚落中,易发展成较大城市的是甲,原因是:甲地地下 平坦开阔;处 于河流交汇处,水源丰富;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
拔高
1. 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示的地质构造中,A 为 (2)甲、乙两处的山地都是在 作用下形成的。
,B 为

(流水、风力)的
(侵蚀、沉积)
第 10 页

(3)①、②、③、④四处的岩石中属于沉积岩的是

;若要开采坚硬的
岩石作建筑材料,宜选择①处还是②处?
(4)A、B 两处中,最有可能成为自流井的是
处;最有可能成为良好的储油构造
的是
处。
(5)任意采伐 A 处山区的森林将会导致附近河流的泥沙含量
,水旱灾害增加,
甚至可能造成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答案】(1)背斜 向斜;(2)流水 侵蚀;(3)① ② ②;(4)B A;(5)增大 【解析】(1)地质构造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 褶皱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图中有明显的岩层的弯曲,属于地质构超中的褶皱,甲处 岩层向上隆起为背斜;乙处岩层向下凹陷为向斜。 (2) 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 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 坦.甲、乙两处的山地都是位于河流河谷两侧的山地,是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的。 (3) 岩石的形成常见的沉积岩有石灰岩、砂岩和页岩等常见的岩浆岩有花岗岩、玄武岩等。 ①和②有明显的分层分布,属于沉积岩而③和④与若浆活动有关,③为侵入岩,④为喷出岩。 ②处岩石相对更靠近向斜的槽部,受挤压,岩石较坚硬,若要开采坚硬的岩石作建筑材料, 宜选择②处;花岗岩为岩浆岩中的侵入岩,若开采优质花岗岩作装饰材料,宜选择③。 (4) 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具有指导意义.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在向 斜盆地中往往较易找到地下水;隧道、水库建设,则应尽量避开断层。自流井分布在向斜处, 而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5) 河流的泥沙含量增大,森林的涵养水源的功能降低水旱灾害增加在山区甚至可能造成滑 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任意采伐处山区的森林将会导致当地水士流失加剧附。近河流的泥沙 含量增大森林的涵养水源的功能降低水早灾害增加在山区甚至可能造成滑坡和混石流等地 质灾害。 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13 分) 材料 1:青藏高原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如今科学家惊奇地发现这个世界最年轻的高原竟 然以每年 7~30 毫米的速度整体向北和向东方向移动。这种推移变化量很小,属于毫米级 的。下图表示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 材料 2:青藏高原地形与地壳厚度示意图。 (1)材料 1 图中板块 a 是________板块和材料 2 图中________(A 或 B)处的板块一致,雅 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最显著的地质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喜马拉雅山脉岩层中发现有海洋生物化石,可以确定该地有________(岩石)。 (3)据研究,喜马拉雅山现在仍在“长高”,这说明( )
第 11 页

A.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内力作用占主导地位
B.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外力作用占
主导地位
C.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内外力共同作用,不分主次 D.以上说法都不对
(4)珠穆朗玛峰顶部酷似尖尖的金字塔,形成这种山峰外形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板块碰撞
B.冰川作用
C.流水作用
D.风力作用
(5)根据材料 1 图示,从地壳运动方面分析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
【答案】(1)亚欧;A.
(2)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挤压使青藏高原隆起(抬升),同时有河流水的下切侵蚀
作用。
(3)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沉积岩。
(4)A.
(5)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还在继续,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引起的挤压。
【解析】(1)图中山脉是由于印度洋板块 a 及亚欧板块 b 之间的挤压而形成的褶皱山脉-喜
马拉雅山脉。
(2)内力作用方面,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挤压使青藏高原隆起(抬升),外力作用
有河流水的下
切侵蚀作用,形成了雅鲁藏布江谷地。
(3)陆地部分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沉积岩能找到化石。
(4)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内力作用占主导地位,内力作用让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
也起了重要作用
(5)结合图示知青藏高原的移动与印度洋板块向北移动有关。板块运动会造成地壳的弯曲、
断裂、上升、
下沉,并带来地震等灾害。
课堂小结
【教学建议】
此处内容主要用于教师对本节课重点内容进行总结,一方面是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的回
顾,更重要的是针对这节课学生出现的问题再次进行复习提问等,以达到让学生课上掌握的
目的,同时可以对下节课内容进行简单的铺垫,以体现出本节课内容与下节课内容之间的关
系。
1.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及分类
形式 项目 岩层运动方向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第 12 页

影响
对岩层的影响
对地形的影响
举例
相互关系
使地壳物质水平位移,岩 使地壳抬升或下沉
层发生弯曲
常常形成
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
陆变迁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大
西洋的扩张、东非大裂谷
的形成

为主,
运动为辅,两者相伴发生在不
同区域和不同时期,以某一种运动为主。全球而言,水
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2. 岩石圈物质循环
3. 褶皱山




一般形态
岩层向上拱起
岩层向下弯曲
岩层新老关系
岩层中间____,两翼____
岩层中间 ____,两翼。
常见地形
---------
----------
成 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物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更加坚
地形
质易被侵蚀成谷地。
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倒置

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差别侵蚀)
-------------
-------------
4.河流侵蚀地貌
概念 对河流的
影响
溯源侵蚀 向河流___方向的侵蚀
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下蚀
侧蚀
___于地面的侵蚀 垂直于河岸的侵蚀
使河床加深,河流 使谷底___、谷坡后退,
向纵深方向发展
河流向发展。
特别强调
-------------
5.河流堆积地貌(在图中标出)
-------------
-------------
课后作业
第 13 页

基础
1. 不同大陆板块的碰撞挤压会产生高压环境,能够形成某些种类的变质岩。下列能够广泛
出露这类变质岩的区域是( )
A. 喜马拉雅山区 B. 日本太平洋沿岸
C. 新西兰南北岛屿
D. 冰 岛 火
山带 【答案】A
【解析】喜马拉雅山区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交界处,是两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挤压,会产
生高压环境,能够形成变质岩;而日本太平洋沿岸和新西兰南北岛,分别是太平洋板块和亚
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区,但太平洋板块的位置相对低,会俯冲到大陆板块下方,所
以不会形成高压环境;冰岛火山带属于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的张裂区。
2.(1) 图中所示山岭的形成是由于( )
A.背斜形成的山岭
B.向斜形成的山岭
C.岩浆喷发形成的山岭
D.断层形成的山岭
(2)以下地形区中,不是由该图所示构造形成的是( )
A.庐山
B.喜马拉雅山
C.华山
D.泰山
【答案】D A
【解析】(1)读图可知,图中岩层在断裂面两侧发生相对位移,断层岩层上升形成的山岭。
故 D 正确
(2)因为断层形成的块状山地有庐山、黄山、华山等。喜马拉雅山、阿尔身斯山、唐古拉
山是世界著名的
皱褶山系。故 A 正确。 3.读下图,回答问题。 (1)A 处地质构造的中心和两翼岩层的新老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谷地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B 处的地质构造形成谷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3)C 处的地质构造是______,谷地地形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
第 14 页

【答案】(1)背斜;中间老,两翼新;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易被侵蚀。 (2)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岩层受力向下弯曲。 (3)断层;断层面附近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 【解析】(1)根据岩层的弯曲形状及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A 处为背斜,岩层向上弯曲。其 中心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背斜一般要形成山岭,但是由于顶部因受张力,常被侵蚀成 谷地。 (2)根据岩层的弯曲形状及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B 处为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向斜一般 要形成谷地。 (3)从图中可以看出,岩层发生了明显的断裂位移,所以 C 为断层。相对下降的岩体常常 会发育谷地。
巩固
1. 下图为“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 (1)~(2) 题
(1).若此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Ⅰ、Ⅱ、Ⅲ、Ⅳ分别表示地表水、地下水、海洋水、大气水
②从多年平均状况看,参与循环的水量 e=a=b+c=b+d
③c 过程受降水强度、植被、地面坡度等因素的影响
④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了人类活动对 b 环节施加的影响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若此图表示地壳物质循环(提示:c 表示外力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桂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属于Ⅲ类岩石
B.石油和天然气多储藏在Ⅳ类岩石之中
C.Ⅱ类岩石的形成与生物活动有密切关系
D.a 过程可以表示火山喷发现象
【答案】CD
【解析】(1)若此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明确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即可正确作答。
A.①②8④分别表示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海洋水,故 A 选项错误;
B.从多年平均状况看,参与循环的水量 e='a=”b+c+d,故 B 选项错误;
C.c(下渗)过程受降水强度、植被、地面坡度等因素的影响,故 C 选项正确;
D.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了人类活动对(地表径流)环节施加的影响,故 D 选项错误。
(2)若此图表示地壳物质循环(提示:表示外力作用),明确地壳物质循环的关系即可正确
第 15 页

作答。
根据图示关系可知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岩浆、岩浆岩(花岗岩和玄武岩)、沉积岩、变质岩。

A 桂林地区的略斯特地貌属于③(沉积岩)类岩石,故选项错误
B.石油和天然气多储藏在③(沉积岩)类岩石,故选项错误;
C③(沉积岩)类岩石的形成与生物活动有密切关系,故 C 选项错误:
Da 过程可以表示火山喷发现象说法正确,故选项 D 正确。
2.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
(1)甲、乙两地的地质构造是:甲
,乙

(2)甲、乙两地顶部缺失的原因是
,上覆岩层的形成是由于
作用而形成的。
(3)如果要寻找油气资源,最好在
处找;如果要寻找地下水,最好在
处找。
(4) 在 图 中 建 一 条 东 西 向 的 隧 道 , 甲 、 乙 两 处 应 选 择
处,理由


【答案】(1)背斜 向斜(2)外力侵蚀沉积(3)甲 乙
(4)甲 甲地是背斜构造,岩层向上拱起,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地下水沿岩层向两侧渗透,
使隧道较干燥。
【解析】(1)图中甲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乙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
(2)甲、乙两地顶部缺失的原因是受外力侵蚀,上覆岩层的形成是由于外力沉积作用。
(8)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要寻找油气资源最好在背斜甲处找: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
造,寻找地下水,最好在向斜乙处找。
(4)隧道应建在背斜甲处,原因是岩层向上拱起,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地下水沿岩层向两

渗透,隧道不易打出地下水。
3.读某大陆海岸变迁示意图,回答 (1)~(2) 题
(1)引起图中海岸变迁的主要作用可能是( )
A.海浪侵蚀
B.流水沉积
C.风力沉积
D.冰川刨蚀
(2)图中海岸最不可能见到的地貌是( )
A.三角洲
B.海滩
C.沙丘
D.沙洲
【答案】B C
【解析】(1)读图可知,该地区的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推进,主要是由该地区河流携带的泥沙
第 16 页

沉积而成。海 侵蚀海岸线会不断向陆地推进;该地区河流密度大,风力沉积不可能。 (2)该地区河流密度大,说明该地区降水丰富,可以见到三角洲,海滩,沙洲等流水堆积 地貌;不可能见到的地貌是沙丘,因为沙丘属于风力堆积地貌,通常发生在干早地区。该地 区河流度大,说明该地区降水丰富,所以该地区海岸最不可能见到的地就是沙丘。故 C 正确。
拔高
1.下图 为我国某地沿北纬 38.5°所作的地质构造、地貌剖面图,图中一般地势越高地下水
埋藏越深。读图,完成 (1)~(2) 题
(1)对图中四地地质构造成因、地貌外力作用方式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流水侵蚀
B.②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沙砾洪积
C.③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泥沙冲积
D.④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泥沙堆积
(2)图中城市历史上曾是某王朝的都城,该王朝一般会选择在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深的
地方修建皇家陵墓。图中较为理想的地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B
【解析】(1)①地岩石为花岗岩,由岩浆侵入形成,①地地质构造成因是断裂抬升,其侵蚀
地貌并非由黄河干流流水侵蚀形成的;②地为断裂下沉区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洪积扇平
原一般位于出山口处,所以不可能由黄河干流砂砾洪积形成;③地为断裂下沉区域,其上面
覆盖的沙质沉积物是由黄河泥沙冲积形成的;④地为断裂抬升区域,其地貌的成因为风力堆
积。
A.①地岩石为花岗岩,由岩浆侵入形成,①地地质构造成因是断裂抬升,其侵蚀地貌并非由
黄河干流流水
侵蚀形成的。故 A 错误
B.②地为断裂下沉区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洪积扇平原一般位于出山口处,所以不可能由
黄河干流砂砾
洪积形成。故 B 错误
C.③地为断裂下沉区域,其上面覆盖的沙质沉积物是由黄河泥沙冲积形成的。故 C 正确
D.④地为断裂抬升区域,其地貌的成因为风力堆积。故 D 错误
(2)题干中“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深”及材料中所述“图中一般地势越高地下水埋藏越
第 17 页

深可知,②地
最符合要求。
2. 右图为我国亚热带地区某地的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问题。
(1)本图是我国亚热带地区的一幅(平面)地质图,图中所示地质构造为
,理由


(2)图中所示地区的地形为
,该地形的形成原因是
。图中
甲、乙、丙三村中, 村为旅游胜地,因为这里有
地貌,风景优美。若在此村
修建公路,要注意
问题。
(3)如果寻找化石,只能到
村和
村去寻找,原因是

【答案】(1)向斜 中间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
(2)山地 向斜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 丙 喀斯特(岩溶) 塌方渗漏
(3)乙 丙 乙丙两村岩石为沉积岩,可能有化石;而甲村为岩浆岩,不会有化石。
【解析】(1)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地质构造,背斜中间老两边新,向斜中间新两边老。
此图为中间新两边老,故为向斜。
(2)该图根据等高线可知中间高四周低,且海拔高度达到 1000m,故为山地,向斜成山的
原因为槽部受到
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而成为山地。丙处为石灰岩,形成喀斯特地貌最主要的可溶性岩
石为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故可能形成旅游胜地.但施工建设需注意塌方渗
漏的问题。
(3)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可以寻找到化石、煤炭、石油等。被称为记录地球历史的“书
页”和“文字。沉积岩代表性岩石有砂岩、页岩、石灰岩、砾岩故找化石需到乙丙两村。
3.读图回答 (1)~(2) 题
(1)在图中河岸两侧兴建房屋,随着河流的不断发育,
其中有地基被掏空的可能是( )
A.甲、乙
B.甲、戊
C.乙、丙、丁
D.丙、丁、戊
(2)图中河道形态一般出现于( )
A.河源地 【答案】B D
B.上游
C.山区
D.中下游
【解析】(1)乙、丙、丁位于河道的凸岸,凸岸受流水堆积作用;甲、戊位于河道的凹岸, 河流凹岸受流水侵蚀作用,在图中河岸两侧兴建房屋,随着河流的不断发育,其中有地基被
第 18 页

掏空为甲、戊两岸。 (2)从图中形态可看出,河流出现了河湾,这种现象发生在中游以下
第 19 页

高三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复习学案 (1)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复习学案 一、章节结构回顾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二、考点再分析 1、考点一:三大类岩石 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喷出岩:侵入岩: 沉积岩:裸露于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变成碎屑物,然后又变成岩石。 本质:从一类转化成另一类。 特征:两点(理解) 举例: 变质岩:在地壳内部的岩石,在高温和高压条件下发生作用,形成新的岩石。 本质:从一类转化成另一类。 举例: 2、考点二: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本质:和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解题关键:紧扣岩浆的位置,注意变式图。

成因特点地表形态实践意义 褶皱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 生的强大挤压力后,发 生的弯曲变形。 背斜-岩层向 上拱(中心老, 两翼新)。 向斜-岩层向 下弯(中心新, 两翼老)。 正态地形:背斜成山;向斜 成谷倒置地形:背斜顶部受 到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 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 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背斜储油、 向斜储水; 背斜处建 地下隧道 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 压力或张力,使岩层发 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 生明显的错动、位移。 上升岩块(地垒)—成山岭 或高地(华山、庐山、泰山) 下降岩块(地堑)—成谷地 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 地) 隧道、水 库选址尽 量要避开 断层;泉 水、湖泊 分布地; 河谷发育 分布区外力作用侵蚀地貌沉积地貌其它主要在湿 润、半湿润 地区流水 沟谷、瀑布、峡谷(V 形谷),黄土高原千 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冲(洪)积扇、冲积 平原、河口三角洲 (有分选性) 喀斯特地貌 溶蚀作用: 峰林、石林、溶洞。 化学堆积作用: 钟乳石、石柱、石 笋。 干旱地区风力风蚀蘑菇、风蚀洼地沙丘、沙垄、黄土高原形成(有分选性) 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冰川 U形谷、冰斗、刃脊、 角峰、峡湾 冰碛地貌(不具有分 选性) 5、考点五: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聚落分布原因 高原地区呈带状,分布于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 河漫滩平原上深切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山区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上,形成明显的条带状,或分布于 山前,或沿河流两岸 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十 富,并淤积有肥沃的土壤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举例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说明地壳运动是如何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 2、识别各种外力作用,解释其对地表的塑造方式; 3、辨认几种基本地貌类型,说出其成因; 4、绘制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解读图片,绘制示意图,尝试通过图来理解地理知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对身边各种自然现象观察的习惯,欣赏各种营造力造就的奇特自然现象。 树立对自然的崇敬心理,爱护自然。 教学重点 1、内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形式; 2、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方式; 3、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 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联系实际直接导入] 同学们好,我们开始上课!今天我们要进入新的章节,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在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新的地理名词“地表形态” 那么,什么是地表形态呢?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先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生 活当中,我们是不是能看到许多美丽而且壮观的景象,比如说高山,大海, 草原,河流、、、、等等。那么,我们把这些能被我们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 的起伏状态就叫做地表形态了,也可以叫做地形或者是地貌。同学们可以看 一下68页,上面有介绍。那么地表形态是怎样被塑造的,塑造地表形态的 力量又是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进入第一节的学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新课学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板书) [过渡] 同学们看标题,这一节我们主要研究的是什么?是力量!那么这个力量到底是什么呢?其实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有很多种,比如人类活动对地表形 态就有影响,人类推平山丘,填堆河谷、修造建筑等等,就使得原来的地表 形态发生了改变。但是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营造地表形态的自然作用,也叫 做地质作用。所谓地质作用就是指地球上由自然动力引起的使地壳组成物 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通称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按其力量来源不同又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接下来,我们 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内力作用。 一、内力作用(板书) [提问] 现在我想请一位同学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请从语文的角度来讲解一下’内力作用’四个字的含义。 [讲解] (学生回答:从语文角度来说,内力作用应该就是内部力的力量起到的作用吧)恩,很好!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地理上的内力作用是怎么一回 事。 1、含义:由地球内部的力量引起的作用———内力作用 2、力量来源(板书) 从刚才那位同学的解释中,我们已经得知,内力,就是内部力量!放咱们地 理中来讲呢~这个内部力量当然就是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而其力量来源呢, 就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产生的热能,我们也可以把这个力量叫做内 营力。这个能量是巨大的,如果大家比较关注时事就知道今年8月30日印 尼火山爆发吧,它就是受到内力作用的影响,当然,那只是一个很明显的表 现,还有一些内力作用进行的很慢,需要很长时间人们才会感觉的到就像案 例一中提到的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一样。需要几千万年的时间。 [讲解] 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大家看书上,有哪些呢?(有学生回答: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和变质作用) 3、内力作用三形式: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和变质运动(板书) 很好!变质作用,简单的说就是岩石在不同于他产生时的环境下,他的成分,结构等往往会发生改变,这种变化的关系,我们就叫做变质作用。 但是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内部,于是不能直接对地表形态进行塑造,而 岩浆作用呢,是指岩浆产生后,在通过地幔或者是地壳上升到地表或是在接 近地表的途中发生的各种复杂变化的过程。所以岩浆作用只有在岩浆喷出地 表后地表后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只有地壳运动对地表的塑造最为重要。现在 我们就一起来看地壳远动。 4、地壳运动(板书) 由内营力所造成的地壳节后的改变,我们就叫做地壳运动。 按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请同学

2020年山东新高考地理模拟猜想专题-地表形态的塑造(详解)

2020年山东新高考地理模拟猜想专题 《地表形态的塑造》 1.某科考队沿图中M、N所示线路对某大型褶皱区进行地质考察,其依次记录的7个观测点信息如下表所示(岩层a—b—c—d由老到新)。据此完成1—2题。 观测点海拔(m) 440 471 500 526 500 477 500 A.背斜山 B.向斜谷 C.背斜谷 D.向斜山 (2).沿M、N方向作地质剖面图(虚线代表岩层弯曲状况),符合乙处地质地貌特点的是( ) A. B. C. D.

2.浮山被称为青岛市的“城市之肺”是青岛市区内海拔最高的山,风景秀丽,地势陡峭,岩石裸露高耸,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巨大花岗岩体就取自浮山。下图示意岩石圈物质循环。据此完成1—3题。 (1).浮山的岩石属于图中的( ) A.② B.③ C.⑤ D.⑥ (2).浮山形成过程中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最可能是( ) A.岩浆喷出——地壳抬升——搬运、沉积 B.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C.岩浆喷出——变质作用——地壳运动 D.岩浆侵入——固结成岩——风化、侵蚀 (3).浮山合理的开发方向是( ) A.建设生态公园 B.建立自然保护区 C.开发高级住宅区 D.大力发展建材业 3.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于河流两侧的地形称为阶地。一般情况下,阶地位置越高年代越老。下图是北半球某河流平直河道段的河谷及两岸阶地的东西向剖面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对河谷地区的判断,正确的是( )

A.该河流的流向为自北向南 B.流水的搬运作用形成了河流阶地 C.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D.三个砂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为a—c—b (2).该地区的耕地和居住地适宜分布的地区及原因是( ) A.分布在河漫滩,离水源较近 B.分布在阶地①,植被丰富 C.分布在阶地②,土壤肥沃 D.分布在阶地③,地势较高 4.近于环形的弯曲河流多分布在平坦的地方。但在黄河河口以下的晋陕交界地区,近似环形的河床却深深嵌入岩层之中,如图示意乾坤湾河道及局部景观。据此完成1—2题。 (1).推测乾坤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上升,地势低洼,河流堆积 B.断裂下陷,地势低洼,河流堆积 C.地壳上升,裂隙发育,河流侵蚀 D.断裂下陷,裂隙发育,河流侵蚀 (2).甲岸地带被当地村民称为“风水宝地”的原因是( ) A.三面环水,利于防御,交通便利 B.水流较缓,方便取水,土壤肥沃 C.河谷地带,降水丰富,热量充足 D.地势较高,利于防洪,光照充足 5.下图为某地河流地貌演变阶段图。读图,完成1—3题。

2017-2019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解析---地表形态的塑造

2017-2019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解析 专题05 地表形态的塑造 〖2019年高考真题〗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千米。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图3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 图3 9.【河流地貌的发育】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 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 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 10.【河流地貌的发育】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河水流量②支流汇入③沿岸地貌④两岸岩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1.【河流地貌的发育】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 A.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C.水位上升,淤积增强D.侵蚀加强,河床加深 【答案】9.D 10.C 11.C

【解析】以黄河中游某段河道为背景,考察水文特征及流水地貌,整体难度相对较高,这也是选择题中难度明显拔高的一组试题,但也依旧是中规中矩的一组试题,仍然是着重于基本原理的考查。 9.由图以及材料可知,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流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流经黄土高原,黄土土质疏松,极易被冲刷侵蚀,因此含沙量大,该区域是季风气候区,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且变化率较大,因此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正确答案选D。该区域位于河流中游地区,流域内降水较少,加之沿岸工农业取水,所以流量总体不大,而季节变化大,导致汛期泥沙含沙量大,枯水期泥沙淤积,使得河道宽度季节变化大,形成游荡河道,ABC错误。故选D。 10.河水流量可以决定河水对两岸的冲蚀力度,河流流量大导致河道摆动范围大,但黄河小北干河道中段的河水要从上段流入中段,中段的水量比上段的大,所以河水流量不是决定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因素,在中段并没有支流汇入,故①②错;而沿岸地貌及岩性大小会影响河道向两侧侵蚀扩张范围,从区域常识可判断该地位于吕梁山南部,上段及下段均有河流汇入,代表上下段河流入口两处地势较低洼,由于地处黄土高原,河口处淤积物较多,易形成泥沙堆积,导致河水泛滥,河道摆动大,而中段由于没有河道存在,而可能是河道两侧地势较高,为山地的延续,导致中段地势较高,地貌不同,岩性较为坚硬,故河道摆动范围较小黄河小北干流的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故选C。 11.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在潼关处汇入黄河,汇入处位于小北干流的下游,因此渭河的水量和含沙量对黄河下游地区影响较大,不会影响小北干河水量的大小和流速的大小,ABD错误。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小北干流下游区域水位有所上升,上下游地区河水水位差变小,导致小北干流排水不畅,流速降低,泥沙更容易淤积,故选C。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9—11题。 9.【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A.构造运动B.流水C.冰川D.风 10.【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A.地面沉降B.流水侵蚀C.风力侵蚀D.冻融塌陷 1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 A.水土流失B.沼泽化C.土地沙化D.盐碱化 【答案】9.B 10.C 11.C 【解析】9.霍林河上游流经大兴安岭,流速快、泥沙搬运能力强,在出山口位置因地势变得低平、水流速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导学案:地表形态的塑造(1)及答案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导学案:地表形态 的塑造(1)及答案 链接----(2019·新课标Ⅰ卷)图2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6–8题。 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T0 B.T1 C.T2 D.T3 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答案】1.A 2.A 3.D 【解析】 8.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T0>T2>T1,据图可知,平坦面的顺序自高处向河谷依次为T3、T2、T1、T0,说明T2和T1阶段该河段地壳抬升,流速降低,沉积颗粒物粒径减小,因此可推断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径流了间歇性抬升。故选D。 【点睛】沉积物颗粒的大小与流速关系密切。一般来说,河流上、中游因坡降大,流速快,沉积物颗粒大;下游坡降和流速均小,沉积物颗粒细小。河流中心流速大,岸边流速小(特别是凸岸),岸边的沉积物颗粒较中心的小。在时间上,洪水期间因流速大,沉积的物质颗粒粗大;平水期流速小,沉积的物质颗粒细小,结果表现在沉积物垂直剖面中,粗、细沉积物成层分布。 【地表形态的塑造---考点复习】地球面貌与板块移动 1.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运动 方向 ←|→→|←→|← 形成地貌裂谷、海洋、海岭高大山脉海岸山脉、海沟、岛 弧 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 大西洋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 卑斯山脉 安第斯山脉、太平洋 西部岛弧、海沟 示意 图 2. 内容 理论要点①岩石圈不是一块整体,而是被构造带(海岭、海沟)分割成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②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停地运动;③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 图示 解释与运用板块 张裂 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处于生长边界 板块 相撞 ①大陆与大洋板块相撞,形成海沟、岛弧或海岸山脉,如亚洲东部岛弧、北 美洲西部的海岸山脉、马里亚纳海沟处于消亡边界; ②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

推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2.1山地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4.2.1山地的形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 4.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重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火山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识】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形成地表形态的形式有两种,分 别是?(用提问的方式来进行,教师补充答案)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定见过和听说过许多山脉,如我国的五岳、四大佛教名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形成原因是否一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板书)山地的形成

(板书)一、褶皱山 (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 【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我们下面先来了解一下褶皱山的有关知识。 ①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 【指导读书】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什么是背斜、向斜呢? (教师在黑板上用板笔绘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图,并标出受力方向) 【板书】②形态:背斜和向斜 ③褶皱形成过程: 【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 一般情况: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引导】大家请看!有的时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岭变成于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这是怎么回事呢? 受到外力作用的结果。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1、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2、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 为什么坚硬的地壳能够发生褶皱,形成高大的山系呢?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高大的褶皱山的形成与板块运动有关,板块怎么样划分的?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4.10图,各板块的名称、位置、边界类型(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等。 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背离运动:张裂(裂谷或海洋),相对运动:碰撞(高大的褶皱山系) 【课堂练习】 1、判断背斜和向斜最可靠的依据是 A.岩层的弯曲形态 B.地形的起伏状况 C.岩层的坚硬程度 D.岩层的新老关系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检测试题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检测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测控导航 考点题号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2、3、4、5、6、7、9、13、26、27 山地的形成8、10、11、12、14、15、23、26、27、28 河流地貌的发育16、17、18、19、20、21、22、24、25、28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2013年天津文综,6~7题)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中珊瑚礁(岛)分布状况判断,珊瑚适宜生长在( ) A.岛屿周围的浅海 B.有暖流经过的浅海 C.温暖清澈的浅海 D.有河水注入的浅海 2.图中一些珊瑚岛海岸,分布着珊瑚碎屑组成的沙滩。这些沙滩形成于( )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解析:1.C 2.D 第1题,由图可知,珊瑚礁(岛)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浅海地区,由此可推断珊瑚适宜生长在温暖清澈的浅海。第

2题,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珊瑚碎屑组成的沙滩”,由此可以判断这些沙滩是由沉积作用形成的。 (2011年北京文综,8~9题)如图为地处北纬50°附近欧洲中部的某聚落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 ) A.河流形成于距今2 300万年前 B.①处经历了先侵蚀后沉积过程 C.②处地层由下到上是连续的 D.河流③处左岸侵蚀,右岸堆积 4.该聚落( ) A.出现在图中所示断裂产生前 B.坐落在河流冲积平原上 C.自然景观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D.居住区适宜向河滩扩展 解析:3.D 4.C 第3题,从图例及图示中可以看出,河流下切侵蚀到距今2 300万年前的岩层,说明河流形成于距今2 300万年以后,A项错误;根据岩层的形态可以判断出①地经历了先沉积后侵蚀的过程,B 项错误;从图例中标注的岩层年龄可以看出,②地岩层分布是不连续的,C项错误;③处位于河流曲流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的左岸

2019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同步学案:第4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附5 主要植被 Word版含答案

附5 主要植被 学习目标:1.能结合图片等相关资料,识别主要的植被类型。2.了解掌握主要植被的分布、生长特征。(重点)3.理解主要植被与所在区域自然环境的关系。(重难点) [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 一、植被与环境 1.植被含义: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 2.植被分类?????天然植被:森林、草原、荒漠等天然形成的人工植被:经济林、人工草场等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 3.与环境的关系 (1)植物生长过程中,改造其生长的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 (2)稳定植被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3)天然植被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 二、森林 1.热带雨林 (1)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2)特征:全年旺盛生长;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2.常绿阔叶林 (1)分布: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纬度较低的地区。 (2)特征: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4.亚寒带针叶林 (1)分布:亚欧大陆和北美洲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2)特征:针叶林以松、杉为主,叶片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5.红树林 (1)分布:热带和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潮间带,多见于海湾或河口地区。 (2)植物特征?????具有支柱根和板状根具有很强再生能力的呼吸根种子可“胎生”发育可排盐分的腺体 三、草原与荒漠 1.草原 (1)热带 草原? ????分布: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特点:湿季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黄

(2)温带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低。 2.荒漠:分布于气候干旱地区,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忍耐干旱的形态和结构。 [自主诊断] 1.植被就是指植物。( ) 2.人工植被与天然植被的自然特征完全相同。( ) 3.所有森林中,热带雨林的垂直结构最丰富。( ) 4.针叶林中的针叶叶片特征主要是抗寒冷。( ) 5.热带草原上没有树木。( ) 6.荒漠植物的生命活动周期都很长。( ) 【提示】 1.×植被是指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 2.×人工植被的种类较天然植被的种类少。 3.√热带雨林树木高大茂密、种类丰富、垂直结构丰富。 4.×针叶林中针叶叶片可以抗寒抗旱。 5.×热带草原上也会存在一些乔木或灌木。 6.×荒漠中也会存在一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 [合作探究·攻重难] 看一看,只有满眼的长着奇异板状根的参天大树,不可思议的老茎杆上的花果、巨叶植物,根本看不到湛蓝的天空;低头望一望,眼前到处是苔藓、藤萝等。密不透风的林中潮湿闷热,脚下到处湿滑。叮叮作响的小溪、飞泻的瀑布无处不在;参天的大树、缠绕的藤罗、繁茂的花草树木汇聚成一座座美丽又绿色的大迷宫,让人寸步难行……” 【思考交流】 1.这位探险者所游历的是哪种森林?其主要特征有哪些? 【提示】探险者游历的应是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植被高大茂密,生物种类繁多,常见茎花、板根现象,垂直结构复杂。 2.探险者所游历的森林主要分布在什么气候区? 【提示】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教学设计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整体上把握内、外力作用及岩石圈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变化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山岳的形成和发展来理解、掌握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塑造方面的作用过程,以及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交通运输)的影响。该部分教材以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为例,具体解释了内部地貌的演化过程。为了让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在褶皱山和断块山部分,教材先剖析了褶皱和断层的发育过程,然后具体介绍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过程。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该部分还以交通运输为倒,分析了山岳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 课程标准中要求结合实侧.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并根据本地条件进行地质、地貌的野外观察。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山岳的形成,是上节所学内容的具体应用,教学时要注意与案例相结合,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野外考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维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以山岳为例.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断块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举例说明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典型山岳案例的分析及对当地典型地貌的实地考察、学习和探究,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山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进一步理解人地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自然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对山岳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探究,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来分析常见的地表形态及其成因。 学习重点、难点:背斜、向斜的特征及其判别;地形倒置的成因;断层的特征及其形成的地貌;火山的形态特征;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二、教学思路设计 本节课教学以山岳地貌演变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知识系统为依据,以培养学生观察、实践、分析和归纳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学设计中注意了“四个结合”,即: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传授文化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相结合;优化教学过程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三、课堂教学实录 【课前准备】 1、教师: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准备褶皱(背斜、向斜)、断层、火山的模型、常见地貌的景观图片或影片资料。制作褶皱、断层的形成动画,火山喷发的影视资料。指导学生野外观察当地的典型山岳地貌。准备实验材料。 2、学生: 课前学习:预习本课知识,并记录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课前资料搜集: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山岳的类型、成因及褶皱、断层的类型、成因和火山喷发等方面的知识。搜集资料,包括野外考察所拍照片、手绘简图及采集的标本等。还要搜集本地区地形特点及分布等方面的资料。观察褶皱、断层、火山的模型。 野外观寨:学生分组对当地的典型山岳地貌进行野外考察,观察褶皱(背斜、向斜)、断层的特点,对典型断面、景观要拍照或绘出简图,并要注意采集标本。野外考察时要注意安全。物体受力实验:把一根木辊(树木的枝条也可)放在桌面上,在其两端慢慢用力向木棍中间挤压,仔细观察发现,木辊向上拱起的顶部首先破裂。

鲁教版地理必修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 ②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掌握地壳的组成。 ③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 ④褶皱、断层与地貌的关系,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⑤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2、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课本插图和多媒体演示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位置、范围、结构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②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简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三大岩石的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 ②通过对地质构造意义的学习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提高科学素养。 【重点难点】 ①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②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 ③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 【讲授过程】: 情景创设 地球上地貌各种各样,千奇百怪,读第一节P27的四幅图,看看分别属于什么地貌类型?大家还知道有哪些地貌类型? 归纳引入:地球有四大圈层,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提问: 1、阅P26图,指出岩石圈的范围,并说明岩石圈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结合2-1-1图) 承转:人类活动受地表形态的影响,而岩石圈是形成地表形态的基础,因而,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岩石圈的具体情况。 一、岩石圈 快速阅读一、二两部分内容,试设计本部分内容的知识框架:

专题五 地表形态的塑造(试题部分)

专题五地表形态的塑造 探考情悟真题 【考情探究】 考点内容解读要求5年考情预测热度 考题示例考查点 岩石圈物质循环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 物质循环过程 Ⅱ2018北京文综,4,4分 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 过程及地质作用 ★★☆ 内力作用与地貌说明地貌及其景观的主要 特点;结合实例,解释内力 和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 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 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Ⅲ 2017北京文综,36(2),6分考查内力作用与地貌 ★★★2016北京文综,4,4分 考查火山的形成和板 块运动 外力作用与地貌Ⅲ2015北京文综,4,4分考查喀斯特、冲积扇 等地貌特征及成因 ★★★2015北京文综,5,4分 地质灾害Ⅱ2019北京文综,36(1),8分考查地震多发的原因 和主要危害 ★★☆ 分析解读本专题几乎每年都考,考查频率极高,分值约为4~8分。多以具体自然地质、地貌现象为情境,以示意图的形式出现,综合题往往直接呈现实际地貌。预计未来北京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还将加强,重点考查内容依旧集中在内力作用与地貌、外力作用与地貌,会给出新的自然地质、地貌情境,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预计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考查会加强,可能与内力作用、地貌的知识点混合考查。 【真题探秘】

破考点练考向 【考点集训】 考点一岩石圈物质循环 山东青岛的马山石林是由直径约1米,高约30余米的柱状玄武岩组成,笔直挺拔,排列紧密,恰似一片密林(图Ⅰ)。图Ⅱ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数字表示地质作用,甲乙丙丁表示三大类岩石。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图Ⅰ 图Ⅱ 1.(2019北京东城期末,15)马山石林的主要岩石类型是图Ⅱ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B 2.(2019北京东城期末,16)马山石林在地表易受到的地质作用是图Ⅱ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⑥ 答案C 下图为黄土高原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3.(2019北京房山一模,7)图中() A.甲处为向斜山,乙处为背斜谷 B.图中沟谷主要由风力侵蚀形成 C.大理岩的形成和岩浆侵入有关 D.黄土层形成的年代晚于花岗岩 答案C

高中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达标检测卷(含答案)

高中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达标检测卷(含答案)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9年3月22日,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我国科学家张兴良、傅东静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在国际上公布了该团队在湖北省宜昌长阳地区的地下岩石中,发现了大量的寒武纪古生物化石.该重大发现对解开“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下图示意岩石圈物质(其中甲为岩浆,丁为变质岩)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富含大量寒武纪古生物化石的应为 A.甲B.乙C.丙D.丁 2.下列地质作用及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形成,对应正确的是 A.①—印尼火山喷发B.②—岩浆岩的形成 C.③—煤炭的形成D.④—华山的形成 小明一家暑假去青海旅游,在柴达木盆地吉乃尔湖附近发现了著名的“水上雅丹”地貌群,大片的砂岩地貌“漂浮”在盐湖中,其形态与北侧陆地上的雅丹群一致,水中部分雅丹出现不同程度的坍塌现象(下图).小明查阅有关资料得知,因为吉乃尔湖水面抬升,逐渐淹没北侧的雅丹群,才形成了目前这片“水上雅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小明发现雅丹垄脊两端高度差异大,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上覆岩石物质组成差异大B.向阳端植被护坡作用明显 C.迎风端风力侵蚀强度较大D.当地风向风力年际变化大 4.推测水上雅丹出现坍塌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风力侵蚀B.湖水侵蚀C.雨水冲刷D.游客攀爬 下图示意滨海某花岗岩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岩石朝向海洋的一侧,主要遭受 A.风化作用B.波浪侵蚀C.洋流侵蚀D.化学溶蚀 6.图示花岗岩景观的形成过程是 A.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作用 B.岩浆喷发——外力作用——地壳抬升 C.岩浆侵入——外力作用——地壳抬升 D.岩浆喷发——地壳抬升——外力作用 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甲、乙两地建有养殖场.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学案

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学案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内力作用 1、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_______________产生的热量。 2、 表现形式:___________、岩浆活动和___________。 3、 地壳运动分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水平运动对地表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 垂直运动对地表的影响是___________。 二、外力作用 1、 能量主要是来自地球外部的_________________。 2、 主要表现形式为______、_______侵蚀和_______。 3、 外力作用使地表起伏趋于__________________。 4、 外力与外力作用表现形式的区别。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 岩石圈三大类岩石为_____、______、______。 2、 地壳物质循环图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下列地区中,容易被侵蚀的是( ) A .植被茂密的山区 B .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 C .湿润多河流的山区 D .第四纪冰川覆盖的高山区 5、下列人类活动影响地表形态趋利避害的是( ) A.荷兰人民围海造田 B.澳门人民大面积填海造陆 C.湘、赣人民围垦洞庭湖、鄱阳湖,使其面积大规模缩小 D.在坡度大的山体上修建梯田 6、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内部的岩浆,经过① 过程,形成A 岩,A 受到 作用,形成B 岩 (2)、A 和B 岩石,在 条件下,发生③ 作用,使原来岩石的成分、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一种新的岩石C 岩。 (3)、各类岩石深入地壳以下发生④ 作用,又成为新的 。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注意:地形与地质构造的区别。(分类归纳)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基础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2节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鲁教版

第二节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学习目标:1.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重点) 3.掌握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形成的典型地貌。(重点难点 ) 一、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 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名称:A 为欧亚板块、B 为太平洋板块、C 为印度洋板块、D 为美洲板块、E 为非洲板块、F 为南极洲板块。 (2)板块的边界类型:图中M 为消亡边界、N 为生长边界。 (3)据图填写下表: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层倾斜、弯曲,甚至是断裂的情形。 2.主要类型: ①褶皱:图中A 、B 处水平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其中A 处叫背斜。B 处叫向斜。 ②断层:图中C 处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断层的类型及特征如下表所示:

1.火山活动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多种火山地貌。 2.地震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 (1)褶皱山的形成反映的是地壳运动中的垂直运动。( ) (2)华山是典型的褶皱山。( ) (3)火山喷发是地壳运动中的岩浆活动的具体体现。( ) 【提示】(1)×褶皱是在地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力作用下发生的岩层弯曲,因此褶皱山体现的主要是水平运动。 (2)×华山是因断层活动而形成的断块山。 (3)√火山喷发是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在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而形成的。 (1)六大板块中哪个板块几乎全部位于大洋上?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都属于欧亚板块吗? (2)在板块边界一般形成什么样的地形? (3)试分析红海、地中海、大西洋未来变化趋势及原因。 【提示】(1)太平洋板块。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2)在消亡边界形成高大的山脉、高原、岛弧、海沟等。在生长边界形成海岭、裂谷、断层等。 (3)红海、大西洋的面积会不断扩大,因为它们处于板块的生长边界,板块处于不断张裂中;地中海的面积会不断缩小,因为它处于板块消亡边界。 [归纳总结]板块运动及形成的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具体分析如下表: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专题复习教案

专题三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高考重点:一、从考查内容来看:侧重于内、外力作用及板块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二、从能力要求来看:综合运用板块学说,分析地表形态的形成,能辩证地看待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及影响。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读图能力、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三、从命题形式上看,多以各种示意图、景观图、模型图等形式出现。 命题趋向:1.在选择题上,也可能出现题组形式,由常规单题的地形类型、地形区,向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组合方向延伸。 2.在综合题上,综合性可能会更强,如向对等高线的考查延伸;单纯描述地形特征试题的分值、要求和难度可能降低。 知识要点 测试要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及特点 1.地球的圈层结构:从地心向地表依次为地核、地幔和地壳。 2.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地壳:厚度不均匀(平均厚度17Km,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3Km,大洋地壳厚 度5-6Km),由各类岩石组成。 (2)地幔:莫霍面到古登堡面(地下2900Km深处)之间;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 可塑性物质组成,称软流层,是岩浆重要发源地。 岩石圈是由软流层以上的地幔与地壳构成的。 (3)地核:2900Km以下至地心。 测试要点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1.岩浆岩的形成:地幔中的岩浆上升或喷出、冷凝形成侵入岩(花岗岩)或喷出岩(玄武岩)。喷出岩的气孔构造明显(岩浆喷出后冷凝的速度快,气体溢出后形成的)。 2.沉积岩的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沉积岩的两个特征:岩层(层理)和化石(包括生物的遗体和遗迹),分别被称为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3.变质岩的形成: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的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例:石灰岩是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 4.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①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②各类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都能形成沉积岩。③各类岩石在变质作用下都能形成变质岩。④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再生成岩浆,回到地球内部。 测试要点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1.褶皱: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力,使得岩层出现一系列弯曲变形,它包括背斜和向斜。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在内力作用下,背斜形成山岭、向斜形成谷地;在外力作用下,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裂隙发育,易被侵蚀反而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紧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2.断层:岩层受到挤压力过大或者张力作用,使得岩层发生断裂,出现断裂面,并且在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有错动和位移,形成断层。下降岩层会形成谷地(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上升岩层会形成断块山,通常伴有陡崖(华山、庐山和泰山)。 3.外力作用的几种情况: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风力堆积形成沙丘和沙垄(风力作用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表现显著)。冰川地貌常有冰川U谷、刃脊、冰斗和角蜂(欧洲的地貌大多受到冰川的作用)。海蚀地貌常有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柱、海蚀平台和海蚀拱桥(通常分布在石质海岸)。(特别注意:黄土高原的形成是风力堆积作用,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人类活动也是属于外力作用

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授课建议] 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 4.外力作用能量来源

风化使地表岩石由坚硬变得松动、破碎、易被侵蚀,形成散落的碎屑,在搬运过程中不断发生堆积,结果使下层的碎屑物质被压紧、固结形成新的岩石。新的岩石出露地表后再次发生上述过程,如右图所示: 2.外力作用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 分析某一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 (1)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②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主要表现为流水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着。

3.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的区别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深度探究] 1.分析流水堆积地貌、风力堆积地貌与冰川堆积地貌的差异。 提示:(1)从地表形态上看:流水堆积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总体比较平坦,而冰川堆积地貌多呈波状起伏。 (2)从堆积物质上看:流水堆积和风力堆积的物质分选性较好,冰川堆积物则大小混杂在一起,无分选性。 2.如何根据风力堆积物判断盛行风向。 提示:(1)根据沙丘判断风向。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如下图: (2)根据堆积物的大小判断风向。堆积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即风向,如下图。 风向 3.影响流水侵蚀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河流径流量、河流流经地区的地形特征、植被覆盖程度等。如积雪融水量或降水强度大、地势起伏大、植被破坏严重等会导致流水侵蚀作用大。 7.岩石的分类 沉积岩 变质岩 火山岩 8.岩石圈物质的循环 9.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 10.褶皱的形成 11.断层的形成 12.地质构造

高中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测试题(含答案)

高中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测试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 A .地球内部的热能 B .重力能 C .潮汐能 D .太阳辐射能 2.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对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的破坏作用叫( ) A .固结成岩作用 B .搬运作用 C .侵蚀作用 D .风化作用 读 “31.5°N 纬线上某地地形剖面图” (横坐标表示经度)。 3.图中N 湖泊水面与M 山峰的相对高度,较大值多出现在(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4.图中X 海域与Y 高原,分别位于( ) A .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B .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 C .非洲板块亚欧板块 D .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 5.下列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 ) A .岩浆岩 B .石灰岩 C .大理岩 D .花岗岩 6.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示意图。读图,若图示区域河流两岸的地质条件相似,则 ( )

A.a河段以沉积作用为主,b河段以侵蚀作用为主 B.c河段附近地区不易发生洪涝灾害C.河口附近的岛屿更容易和e岸相连 D.a、b、c三处适合兴建水电站的是c处 读“地理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7.导致图示景观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流水B.冰川 C.海浪D.风力 8.图示景观照片显示的当地主导风向为( ) A.东南风B.西北风 C.东北风D.西南风 “血迹石”是约三亿多年前,海水中一些具有钙质硬壳骨骼的海生生物的遗体,在沉积期间,与海水中的氧化铁和氧化锰成分发生作用,形成的一种奇特岩石。“千人石”为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侏罗纪喷发的岩浆凝结而成。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9.与“血迹石”和“千人石”成因类型相同的是( ) A.花岗岩和石灰岩 B.大理岩和砂岩 C.石灰岩和玄武岩 D.砂岩和片麻岩 10.关于“血迹石”和“千人石”的形成,叙述正确的是( ) A.“血迹石”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B.“血迹石”的形成经历了外力作用和地壳运动等过程 C.“千人石”中一定会有化石 D.“千人石”的形成经历了变质作用和冷凝作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