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简述中国香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

简述中国香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

简述中国香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
简述中国香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

简述中国香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

编者注:本文是作者基于当下香文化动辄通道、言之必玄的现状做的一个理性思考,目的是通过对香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脉络的思考,来对香文化有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以期为香文化在今天的落地和造福民众多一些参考;篇幅所限,提纲为主;浅见之处,欢迎交流!

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迄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萌芽于上古,初成于秦汉,发展与隋唐,鼎盛于宋元,广行于明清,回归于现代已成为香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状况的基本写照。特别是在倡导以文化复兴振兴民族大业的今天,香文化必将迎来新的春天。要做好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必须对香文化发展的轨迹进行梳理,只有科学理性地看待香文化的存在,才能更好地找到香文化扎根的土壤,让香文化不断延续深化。

香文化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她依托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而发展.追寻香文化的发展轨迹,香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分为四条主线:

一、随宗教文化而生并延续至今

宗教文化为香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了主导性作用。宗教文化主要指现存的佛教和道教两大主流文化,还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逐渐消除的从祭祀演变而来的以巫师文化为主体的巫教文化。

宗教文化对香文化的传承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催生了社会对香的需求

在宗教文化中,香是必需品。巫教以香祭天,感通神明;香是道家斋醮法坛的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道教以香闻达十方无极世界;佛教以香为佛使,把香引为修持的法门,以至于现在有佛寺处必有香烟,居士之家也必设香案宝鼎。

宗教用香文化的发展也带动了祭祖、拜月和各大传统节日用香习俗的产生

2、形成了香文化的基本体系

宗教用香都有一定的仪式仪轨,从香品的选择、香具的使用、环境场合的打造、上香敬香的礼仪等等都形成了一个文化体系,如道家的太极八香、佛家的行香、跑香、坐香等等。这种文化体系的形成使得文化的延续发展具备了传承性

3、提升了香文化的文化高度

宗教文化以香为媒,以道为终,把香文化和通灵空性、平安祈福的文化相结合,如道教以香灵通三界,供养诸神、传诚达信、召亡返魂、清净身心;佛教认为香与圆满的智慧相通等。这种文化的高度使香文化的传承超越了物质文化的限制,使香文化虽历经战乱贫穷而不灭二、随儒家文化的发展而创新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也是以儒家统治为主导的发展史。作为社会统治的中高级阶层,上至士大夫,下至文人墨客,一直以来是香文化的拥趸和主流阶层,如此也使得香文化无论外因如何变化都能够有一个相对固定的阶层在传承、在维护,这是香文化得以社会化的基础。他们是香文化的体验者和先行者,也是香文化的营销者。正是他们的著书立说,诗词歌赋,让香文化的传播具备了广泛性;儒家把香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让香文化成为了一种立世文化,通过儒家阶层的改良创新,也为香文化的民俗化从另一个层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随医家文化的发展而落地

文化以人为本,宗教香文化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儒家香文化体现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而最直接的人与自己的关系在香文化上的体现就是香的使用与功能,也就是香首先是一种物质,才是一种精神,这是香文化得以民俗化的根本,这取决于医家文化的发展。香具备香料和香药两种属性,香料的效用是通过科技的发展来产生替代的,但香药的功效却是不可替代的。譬如含香除口臭,在今天刷牙就可以了。因为医家中医文化的发展使得香和人的生命直接产生了关联,和人的生活产生了密切的关系,人们从自身立命的角度出发去用香无疑是最具广泛性和社会性的,这是香文化能够普及扎根和传承的主要因素,其中医家文

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四、随物质文化的发展而普及

香是香文化的载体,香是一个有形的存在。当香文化形成以后,香品香具的品类和创新及获取的难易程度就成为香文化普及的关键,否则就是曲高和寡,这就和经济的发展状况也就是物质文化产生了密切的关联,物质文化的发展成为香文化普及的决定性因素

纵观香文化的发展史,也就是宗教、儒家、医家和物质文化的发展缩影,其中前三者创造需求,后者形成商品的市场化。以香文化的第一个高潮秦汉时期为例,其时道教兴起,佛教进入中国的标志---白马寺落成,汉武帝独尊儒术,医家有张仲景、淳于意、华佗,主要论著《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都提出了养生养气的概念并纳入了香料成分,而丝绸之路的开通为域外香料的进入创造了条件

时至今日,香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机遇期,国家政策和经济贸易的发达为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但香文化脉络不清晰、香文化体系不健全和产品文化的不落地同样也让香文化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因为脉络不清,过分夸大了香文化的作用,和宗教文化儒家文化混为一谈,以至于香文化处于一种玄空状态;因为体系不健全,香文化聚焦于一些具象的仪式仪轨,以偏概全,不能反应香文化的全貌,甚至出现以礼充道的普遍现象;而文化与产品的脱离更是当下香文化不能为民所喜、为民所用的关键,因为这种脱离的存在,使得目前的香文化还仅仅是一种小众文化,不能成为普罗大众的民生文化,这和鼎盛于宋元、广行于明清的状况相比都是一种极大的差距,又何谈新时代的振兴呢?对此,需要香文化工作者们的共同努力!

转发是一种功德,评论是一种提升,让我们一起前行!

《中国香文化》阅读题及答案

《中国香文化》阅读题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以下的文字,完成1~3题。 “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曾经,香文化在我国古代十分盛行。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香文化伴随中国人特有的政治观、宗教观、文化观、生活观,融于中国传统的哲学体系之中,已逐步由文化现象上升为文化观念。 从香文化历史发展轨迹看,原始的香文化是“神农尝百草,辨识百草香;先民驱虫疫,屡屡起烟霞”。宋代丁谓所著《天香传》中云“香之为用,从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达蠲洁”,说的是用香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用来供奉神明,亦可达到辟秽清洁的目的。我们无法证明史前先民已开始用绿植熏香,但是我们有理由推断,史前先民已开始用绿植熏烟,抗击蚊虫和瘟疫的袭扰。 汉晋时期的香文化是“百姓敬天地,凭香烟缥缈;贵胄玉临风,赖香送温情”。道家思想在汉代的盛行以及佛教传入中国,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一时期香文化的发展。 中国香文化第一次跃进性的发展出现在西汉时期。以汉武帝为代表的上层统治者起了主导作用,王公贵族对香的大力推崇直接带动了对香的使用。但是,香之所以在后世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度的艺术品质,则应归功于历代文人。从杨庭秀的《焚香诗》中可见文人对香的情意:平生饱食山林味,不奈此香殊妩媚。呼儿急取蒸木犀,却作书生真富贵。 隋唐时期的香文化是“三教传天音,把香助冥想;帝王堂前燕,飞羽扬仙烟”。在唐代,对香品的用途有了完备细致的分类:厅堂有堂炉、供炉焚香,卧室有卧炉、熏球焚香,文房有文炉、琴炉焚香,修炼有行炉、压经炉焚香……可以说在唐代已经是专香专用了。正是由于唐代的发展,造就了后来香文化的普及。 宋元明清时期的香文化是“千家香世界,万户尽烟中;天地人三界,无日不缭绕”。宋代之后,不仅佛家、道家、儒家都提倡用香,而且香更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宋代之后,与“焚”香不同,“隔火熏香”的方法开始流行起来,一在元明清时期,开始流行香炉、香盒、香瓶、烛台等搭配在一起的组合香具。对宋以来的文人来说,香已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即使在日常生活中,香也不单单是芳香之物,而已成为怡情、审美、启迪性灵的妙物。 近现代的香文化却是“硝烟乱眯眼,人家尽冷香;一阵香风过,宝鼎又腾烟”,日渐式微。不仅天然香料种类极少,而且谈及香,人们基本上只谈价格、产地、香味,还有人借燃香装点门面,却将香具张冠李戴,种种常识性错误屡犯不止,香文化已成为几近遗失的艺术。错用香具、乱行香礼、漠视香文化,甚至让香文化被商业化引入歧途,长此以往,香文化怎能不走进死胡同?(摘编自《中国香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融于中同传统的哲学体系之中,是香文化由文化现象上升为文化观念的前提。 B.许多上层统治者、部分学者及某些思想流派对香文化的发展都起了不同的推动作用。 C.在我国古代,怡情、审美、启迪性灵是香文化最核心的功效,宋元时期尤为突出。 D.宋代之后,“隔火熏香”的方法替代了“焚”香,组合香具逐渐流行起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对的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二段论述原始的香文化时,先引述相关文献,再进行推断,构成了总分式的论证结构。 B.文章第六段除引述相关文献外,还从用香人群、用香方式、香具等方面对宋元明清香文化加以阐述。 C.文章将近现代香文化和历史上香文化进行对比论述,有力揭示出近现代香文化“日

当代中国香文化的发展状况

当代中国香文化的发展状况 虽然现在的香与香文化还都逊于古代,但随着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品香、用香,并对香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有更多爱香、懂香的人开始致力于对传统香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伴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一步繁荣昌盛,中国香文化也必将焕发蓬勃的生机,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中,展露出美妙夺人的千年神韵。 晚清以来,连绵不断的战争和政局的长期不安,以及西方社会思潮的传入,使中国的传统社会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香文化也进入了一个较为艰难的发展时期。 品香用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奢侈品”,所以香文化的发展特别需要一个安定繁荣的“盛世”环境,而近现代社会的持续动荡,不仅极大的影响了香料贸易和制香行业的发展;也使人们失去了熏香怡情的闲情逸致。 另一方面,近现代中国在科技、军事上全盘落后于西方世界,也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怀疑,开始广泛接受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潮。而在民族危亡之际所开始的对传统文化的反思难免过于偏激,由此而来的矫枉过正的、运动式的批判,使得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精华被混同于糟粕一并否定了。甚至象净心明志、修身养性这样的观念也被当作消极的态度受到了批判。在这种偏激的反思中,具有鲜明传统特征的香文化受到株连也是必然的事情。 同时,随着文人阶层在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上的嬗变,自魏晋以来长期支持推动着中国香文化发展的文人阶层的力量越来越衰弱。在这种情势下,早已融入了书斋琴房和日常起居生活的香文化也渐行渐远,失去了安神养生、美化生活、陶冶性灵的内涵,而主要是作为祭祀仪式被保留在庙宇祭祀之中。 古代的香,所用都是天然香料,而现当代以来,化学香精已成为制香的主要原料。 由于化学工业的发展,在19世纪后半期,欧洲就已出现了人工合成香料(即化学香精)。这些化学香精不仅能大致地模拟出绝大多数香料的味道,而且原料(如石油、煤焦油等)易得,成本价格极其低廉,并能轻易的产生非常浓郁的香味。所以它很快就取代了天然香料,成为现代工业生产中的主要添香剂,在制香行业中同样如此。 较之天然香料,采用化学香精制作的香品价格低廉,自然是厂家愿制,商家愿卖,香客愿买。以至于现在我们在市场上能见到的绝大多数香品都是这类化学香精香。名为檀香、沉香,其实只是使用了有“檀香味”或“沉香味”的化学香精。 化学香精与天然香料相比,虽然香味相似,甚至香气更浓,但就香味品质及安神养生、启迪性灵的功能而言,两者却不可同日而语。很多天然香料被列为上品药材,而作为化学产品的合成香料虽初闻也芳香四溢,但多用却有害于健康。而且,

中国茶文化的纪录片

中国茶文化的纪录片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 茶文化的开端,起源于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陆羽《茶经》的问世,在晋代、南北朝时期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 着茶文化的萌芽产生。 宋代时期茶文化的兴盛以及明清时期茶文化的普及,铸就了今天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品茶悟道,感受心灵的脱俗,一种惬意,一 种超然物外的感受,是每个品茶人的内心所归。 喝茶是为了让心平静,也就是在心无杂念之中,看杯中茶叶沉浮,细品茶叶的清香。品茶而思,思考事物,品析人世界万物,茶文化 中缺少不了静谧的意境。 茶道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 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 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 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例如自嘉茶的茶 道“品尝甘醇味道,享受天然滋养”,正是品鉴出了茶的自然甘醇 之美感。 茶德 茶德是指茶自身所具备的美德。茶有八德——康、乐、甘、香、和、清、敬、美。“茶德”的概念自唐代从中国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丰富了这些国家的茶文化内涵。 茶精神(茶道精神) 当代中国茶思想或由于立场不同,或由于诉求对象互异,或由于理念差别,故旨趣相差甚远,兹枚举四家略作说明中国的茶道精神:

中华茶艺业联谊会『静、美』;中华民国茶艺协会『清、敬、怡、真』;陆羽茶艺中心『美律、健康、养性、明伦』;高雄市茶艺协会『中庸、俭德、养气、品味』。 茶联 茶联是以茶为题材的对联,是茶文化的一种文学艺术兼书法形式的载体。茶的对联,茶店对联,茶庄对联,茶文化对联,茶楼对联,茶馆对联,等等,都是茶联。以茶为题材的对联,由来已久。例如 茶中店的对联如:“瑞草抽芽分雀舌,名花采蕊结龙团。”雀舌、 龙团都是名茶。如今兴起的网络茶商也有茶联,例如中国高山有机 茶领导品牌自嘉茶的茶联是这样的“烹煎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风娱 自嘉。” 茶书 我国悠久的茶业历史为人类创造了茶业科学技术,也为世界积累了最丰富的茶业历史文献。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专门 论述茶叶的书,而且在史籍、方志、笔记、杂考和字书类古书中, 也都记有大量关于茶事、茶史、茶法及茶叶生产技术的内容。 茶具 现代人所说的“茶具”主要指茶壶、茶杯、茶勺等这类饮茶器具。按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茶人”,按照现代观点,不应纳入器具。 茶画 茶画,在中国茶文化里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广大茶人所青睐,从表达方式上属于传统水墨国画,但是从内容上细分,又可归属于 文人画。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茶艺

中国茶文化简述

中国茶文化简述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 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 现形式。 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 潮州。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 历史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 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 家不可一日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 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

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 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 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 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 种文化模式。 时代性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 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 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 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 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会化 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民族性 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 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 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 拉祜族、纳西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 德昂族、基诺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与喜庆婚礼,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地区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我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文化 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具特 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茶文化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国际性

中国香文化与薰得疗法

中国香文化与薰得疗法 我国自古就有薰香。古人懂得薰香具有美容、祛痛、消除疲劳、排解忧郁之功效。有本书叫《拾遗记》,其中就谈到早在春秋时代的燕昭王二年(公元前585年),波弋国曾进贡过“荃芜之香”。不过,在秦汉以前,中国还没有沉香之类的香料传入,当时焚烧的是些兰蕙一类的香草。到了汉武帝时代,岭南逐渐与中原沟通,南方诸郡纷纷奉献珍奇,香料因此传入中原,从此不再仅仅焚烧香草了。汉武帝的宠妃赵飞燕喜好杂薰诸香,坐处余香百日不歇。魏晋时期,香料已成为宫廷及富贵人家的生活必需品之一了。可见香料之贵重。到了唐宋以后,关于香品、香事、香料制作、焚香方法等方面的著作也多了起来,遂有“茶经香传”之称,品茗与焚香一起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古时的薰香,主要还是焚香,也就是把香料制成饼块,放在一种特制的香炉内焚烧。《红楼梦》就有“宝鼎茶闲烟尚绿”的描述。后以矮桌置炉,用银叶或云母片制成的浅盘盛香,使香不及火,让香气自然舒缓而无烟燥气,即薰香。薰香不似焚香那么浓烈,却香风袅袅,丝丝入骨。难怪贾宝玉步入秦氏卧房时,被那一丝细细的甜香薰得眼饧骨软,连说“好香”。但这种方法仍免不了有明火与烟气的缺陷,而且香味也有限。法国人在十九世纪末发明了用暗火闷烧精油的办法来薰香,使得薰香之道又上了一个层次,也就是现今的薰香。《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中提到的“此系诸名山胜境初生异卉之精,合各种宝林珠树之油所制,名为‘群芳髓’。”其实就是精油。 综上所述,薰香的发展大约可分三个阶段。从原料上分,从香草发展到香料,而后又发展到精油;从方法上分,从焚烧发展到用明火薰香,而后又发展到用暗火薰香。这就是薰香的发展简史。

中国茶文化形成发展历程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摘要]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与中华民族血脉相连,茶作为饮品出现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一大贡献。茶文化经历了三国前的启蒙,南北朝的萌芽,唐代的形成期,宋代的兴盛期,明清的普及期,以及现代的发展期,几经沧桑,风雨历程,折射出不同时代中国茶文化的审美情趣和价值理念。本问通过对茶文化发展的梳理,茶文化内容的挖掘,揭示出中华民族对茶文化深厚的审美文化意蕴。 [关键词] 茶文化唐宋时期明清时期 当今,世界上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饮用茶,而最早发现茶、饮用茶的是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包括它本身的物质产品,还包括人们对其所赋予的精神文化。凭借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使自然原生的茶发展成为能从中得到启发并且 萌生出精神内涵的文化,从茶由开始的解渴药用功能发展到具有审美意味的饮品,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在广大国民心目中广泛存在。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茶文化从“茶之味”到“人生之味”再到“宇宙之味”,其中蕴含的精神境界不断提升,茶文化既是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遗存,又是世界范围内的现代文化事项。如今,茶文化正在传统和现代的文化交融下影响着人们,为人们发展科技改造世界观提供精神动力。自然而又灵性的茶以平凡而又高雅的方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不同阶层和各个领域,折射出人们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修养。因此,中国茶文化是体现中国人精神风貌和修养境界

的一面镜子。研究茶文化、了解它曾经的辉煌是很必要地。但更要在当今科技发展的时代下探讨它,这样才更有现实意义。 一、唐宋时期茶文化的研究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的历程。早在商周时期我国的巴蜀地区已经开始种茶、饮茶,《华阳国志.巴志》是关于茶叶的很早记载。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饮茶之风开始盛行,这一时期的饮茶活动才开始和文化相联系。西汉辞赋家王褒的《僮约》,两晋时期杜育所作的《荈赋》都是早期中国有关饮茶方面的著作。三国两晋时期一方面饮茶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另一方面文人雅士崇尚啜茗清淡,辨析明理,坐而论道。茶从此与高雅的文学艺术联系到一起,同时,在社会风俗领域也出现了茶的踪迹,如祭祀、婚俗中茶的出现。客来敬茶、以茶会友在当时已开始成为一种社交礼仪。隋朝统一全国之后,南北经济文化空前交融,饮茶风尚传播到了北方,隋文帝为了治疗头疼加持饮茶以至于“天下始知饮茶”。 对茶的研究开始于唐朝,初唐文献中,探讨涉及茶和差事的不是很多。唐中期以后饮茶之风才从社会上层、文人雅士阶层普及到了社会各个阶层。关于茶的记载,对茶的吟诵多了起来。在唐朝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下,茶文化也逐渐由粗放的饮用方式发展上升到了精神层次,中国的茶文化已基本形成。在这一时期中国第一部茶文化专注---《茶经》问世,它是由陆羽所著。该书的内容十分丰富,记载了唐代以前的有关茶的神话、史籍、诗赋、传记、地理等,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萌芽时期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 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在三国以前,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到魏晋南北朝时,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开始走入文化圈,形成了中国茶文化的萌芽阶段。 形成时期唐代,物质基础丰厚,因此在精神文化方面人们也开始了更高层次的追求。中国茶文化在唐朝开始形成,标志就是780 年陆羽著的《茶经》。以后唐代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兴盛时期有唐代的形成基础,中国茶文化在宋代就开始了兴盛发展。尤其是在普通百姓阶层,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这些都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普及时期在经历了唐宋的发展,中国茶文化在明清时期开始了真正的普及。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中国茶文化茶的渊源 (一)茶树原产于中国的西南部 我国是野生大茶树发现最早最多的国家,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及湖北等地,自古以来就陆续发现过不少野生大茶树。早在三国时,《吴普?本草》引《桐君录》中就有“南方有瓜芦木(大茶树)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之说,唐代陆羽《茶经》中就称:“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明代云

浅析中国香文化传承与发展

浅析中国香文化传承与发展 中国香道师汪红泉 摘要:中国香文化传承与发展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丰富和发展,中国香文 化传承首先是需要对其历史不断深入的进行研究,并通过有识之士的挖掘、整理、保护基础之上,培养一大批专业人员对其传承。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变化,广大民众对“美丽中国”的实现有强烈愿望。发展中国香文化对人们体验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有着十分重要助推作用。 关键词:中国香文化传承发展助推体验美好生活 正文: 一、中国香文化 1、中国香文化概念 中国香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围绕不同香气对人的作用及个人的需求,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香品的制作、炮制、配伍与使用而逐步形成的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民族传统、美学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与世界观之独特性的一系列物品、技术、方法、习惯、制度与观念。 香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如香文化的历史;香料的生产、炮制与配伍;香品的开发;香器(制香用的器物)与香具(用香时的工具)的制作与使用;香与宗教;香与各类文化艺术作品等等。 2、中国香文化历史 香的历史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殷商以至更为遥远的先夏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6000多年之前,人们已经用燃烧柴木与其它祭品的方法祭祀天地诸神。 中国的传统用香历史也可追溯至上古以至远古时期,从近几十年考古发现的陶熏炉等文物表明,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先祖们已经开始使用香品了。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也有了“柴”字,指“手持燃木的祭礼”,堪为祭祀用香的形象注释。现有的史料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香料植物有了直接的利用,如焚烧(艾蒿)、佩带(兰),还有煮汤(兰、蕙)、熬膏(兰膏),并以香料(郁金)入酒;古代用香有药用、祭祀庆典、薰衣、宴会、考场焚香案、用香木建筑等。秦汉时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活跃,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也传入了中国。 3、中国传统香文化发展史主要阶段 从现存的史料来看,中国用香的历史可以溯及春秋之前。其发展可概括为:肇始于春秋、成长于汉、完备于唐、鼎盛于宋。中国香文化历经千年风雨,留给民族与历史的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综合历史记载,其发展主要历经了以下几个阶段——香烟始升:萌发于先秦;博山炉暖:初成于秦汉;香光庄严:成长于六朝;盛世流芳:完备于隋唐;巷陌飘香:鼎盛

细说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细说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汉宣帝年间(公元前57年-54年)蜀人王褒所著<<僮约>>,内有" 武阳实茶"及"烹茶器具"之句,武阳即今四川省彭山县,说明在秦汉时期,四川产茶已初具规模,制茶方面也有改进,茶叶具有色.香.味的特色,并被用于多种用途,如药用,丧用,祭祀用,食用,或为上层社会的 奢侈品;像武阳那样的茶叶集散市已经形成了。 春秋战国后期及西汉初年,我国历史上曾发生几次大规模战争,人口大迁徙,特别在秦统一四川后,促进了四川和其它各地的货物交换 和经济交流,四川的茶树栽培,制作技术及饮用习俗,开始向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陜西.河南等地传播,陜西.河南成为我国最古老的北方茶区之一.其后沿长江逐渐向长江中.下游推移,再次传播到南方各省.据史料载,汉王至江苏宜兴茗岭"课童艺茶"汉羡实茶",汉朝名 士葛玄在浙江天山设"植茶之圃",说明汉代四川的茶树已传播到江苏.浙江一带了。江南初次饮茶的纪录始于三国,在<<吴志.曜传>>中,曾叙述孙皓以茶代酒客的故事。 两晋.南北朝(265-587年),茶产渐多,郑羽饮茶的记载也多见于 史册.及至晋后,茶叶的商品化已到了相当程度,茶叶产量也有增加, 部再视为珍贵的奢侈品了.茶叶成为商品以后,为求得高价出售,乃从事精工采制,以提高质量.南北朝初期,以上等茶作为贡品,再南朝宋 山谦之所著的<<吴兴记>>中,载有:"浙江乌程县(即今吴兴县)西二十里,有温山,所产之茶,转作进贡支用."汉代,佛教自西域传入我国,到了南北朝时更为盛行.佛教提倡座禅,饮茶可以镇定精神,夜里饮茶可以驱睡,茶叶又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茶之声誉,逐驰名于世.因此 一些名山大川僧道寺院所在山地和封建庄园都开始种植茶树.我国许多名茶,相当一部份是佛教和道教胜地最初种植的,如四川蒙顶.庐山云雾.黄山毛峰.以及天台华顶.雁荡毛峰.天日云雾.天目云雾.天目 青顶.径山茶.龙井茶等,都是在名山大川的寺院附近出产,从这方面看,佛教和道教信徒们对茶的栽种,采制.传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南

香与中国文化.

香与中国文化 中国文人大多爱香,不知是时刻不可离的香使中国文人创造了迥异于西 方的文化模式和文艺作品,还是因为文人爱香而促进了香文化的发展, 总之,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独特。它既是文人生活中不可 缺少的一个部分,又作为创作的题材融入了文人的大量作品之中。中国的哲学思想与文化艺术中,有一种“博山虽冷香尤存”的使人参之不尽、悟之更深的内涵,或许其中也有香的一部分作用。可以说,文人与香有 着不解之缘,中国文化与香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密切而微妙的关系。 6 o1 L' f6 H1 o, y- ?2 {# c 大约魏晋以后,文人的生活中开始有了“香”这样一位雅士相伴。而文人与香的关系在唐宋之际更是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读书以香为友,独 处以香为伴;衣需香熏,被需香暖;公堂之上以香烘托其庄严,松阁之 下以香装点其儒雅。调弦抚琴,清香一炷可佐其心而导其韵;幽窗破寂,绣阁组欢,香云一炉可畅其神而助其兴;品茗论道,书画会友,无香何 以为聚?……确乎是书香难分了。难怪明朝的周嘉胄慨叹“香之为用大矣!”$ L* [, ^1 c$ S+ E" g- V 既然案头燃香,自然笔下也要写香。古代文人所写关于香的诗词歌赋不 计其数,名家也比比皆是:刘向、李煜、李商隐、王维、白居易、苏轼、 黄庭坚、李清照、朱熹、文征明、丁渭、曹雪芹……其中的许多作品都极为精彩,如苏轼的《和黄鲁直烧香》、陈去非的《焚香》:+ i# m) }8 n0 x6 B" h% l 《和黄鲁直烧香》 四句烧香偈子,随风遍满东南;

不是文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 万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斓斑;/ ?/ N% a$ m% t' Q1 H3 S 一炷烟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 《焚香》 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 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 1 C- N( j; P2 W2 i: V0 C 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 t0 Q$ J( \. @+ @) ` 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 y) }) x# ~3 T; i9 n 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 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 世事有过现,熏性无变迁; 应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 Z2 @( d7 \9 m, ` 李清照的很多诗词也都写到香,其中就有千古名作《醉花阴》(词中“瑞脑”即龙脑香;“金兽”即兽形铜香炉):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6 K8 J: x, [7 @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E# E, p" Z) a0 f5 E+ j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3 L! H1 W; L7 J3 z k7 D* q7 O: F6 n 香对文人的意义,明朝屠隆的一段话可算是一个很好的概括:“香之为用,其利最溥。物外高隐,坐语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悦神。四更残月, 兴味萧骚,焚之可以畅怀舒啸。晴窗搨帖,挥尘闲吟,篝灯夜读,焚以 远辟睡魔,谓古伴月可也。红袖在侧,秘语谈私,执手拥炉,焚以薰心

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

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寒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为点茶法并

浅析中国香文化传承与发展(同名16761)

浅析中国香文化传承与发展(同名16761)

浅析中国香文化传承与发展 中国香道师汪红泉 摘要:中国香文化传承与发展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丰富和发展,中国香 文化传承首先是需要对其历史不断深入的进行研究,并通过有识之士的挖掘、整理、保护基础之上,培养一大批专业人员对其传承。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变化,广大民众对“美丽中国”的实现有强烈愿望。发 展中国香文化对人们体验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有着十分重要助推作用。 关键词:中国香文化传承发展助推体验美好生活 正文: 一、中国香文化 1、中国香文化概念 中国香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围绕不同香气对人的作用及个人的需求,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香品的制作、炮制、配伍与使用而逐步形成的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民族传统、美学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与世界观之独特性的一系列物品、技术、方法、习惯、制度与观念。 香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如香文化的历史;香料的生产、炮制与配伍;香品的开发;香器(制香用的器物)与香具(用香时的工具)的制作与使用;香与宗教;香与各类文化艺

术作品等等。 2、中国香文化历史 香的历史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殷商以至更为遥远的先夏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6000多年之前,人们已经用燃烧柴木与其它祭品的方法祭祀天地诸神。 中国的传统用香历史也可追溯至上古以至远古时期,从近几十年考古发现的陶熏炉等文物表明,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先祖们已经开始使用香品了。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也有了“柴”字,指“手持燃木的祭礼”,堪为祭祀用香的形象注释。 现有的史料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香料植物有了直接的利用,如焚烧(艾蒿)、佩带(兰),还有煮汤(兰、蕙)、熬膏(兰膏),并以香料(郁金)入酒;古代用香有药用、祭祀庆典、薰衣、宴会、考场焚香案、用香木建筑等。秦汉时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活跃,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也传入了中国。 3、中国传统香文化发展史主要阶段 从现存的史料来看,中国用香的历史可以溯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史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史 三国以前茶文化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 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晋代茶文化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两 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 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况下, 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 代酒之举。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 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 干饭、果饼和茶饭便可以。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以有,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饮茶 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骚乱,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学相当流行。玄学是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主要是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 经义。玄学家大都是所谓名士,重视门第、容貌、仪止,爱好虚无 玄远的清淡。东晋、南朝时,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暂时的满足, 终日流连于青山秀水之间,清淡之风继续发展,以致出现许多清淡家。最初有清谈家多酒徒,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 玄学家喜演讲,普通清谈者也喜高谈阔论。酒能使人兴奋,但喝了 多了便会举止失措、胡言乱语,有失雅观。而茶则可竟日长饮而始 终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态平和。况且,对一般文人来讲,整天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 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录,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诸类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从发现了茶的其他价值后才有了独立的 名字“茶”。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茶类植物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药用功能是不难为人们所发现的。然而,由一般 性的药用发展为习常的专用饮料,还必须有某种特别的因素,即人 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巴蜀地区,向为疾疫多发的“烟瘴”之地。“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故巴蜀人俗常饮食偏辛辣, 积习数千年,至今依然。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气,解热毒。久服成习,药用之旨逐渐隐没,茶于是成了一种日常饮料。 中国人从何时开始饮茶,众说不一,西汉时已有饮茶之事的正式文献记载,饮茶的起始时间当比这更早一些。茶以文化面貌出现, 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唐代茶文化开始形成,宋代茶文化达于兴盛。明、清茶文化已经普及。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 “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 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 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 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 茶诗不计其数。 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 从“嚼”到“饮” 中国是茶的发祥地,从公元前的周朝初期就开始吃茶叶了。《诗经》云:“采荼薪樗,食我农夫。”东汉壹居士写的《食忌》说:“苦茶久食为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唐代储光羲曾专门写过《吃茗粥作》。清代乾隆皇帝多次在杭州品尝名茶龙井虾仁。慈禧

太后则喜用樟茶鸭欢宴群臣。云南基诺族至今仍保留着吃凉拌茶的 习俗。 从生煮羮饮到饼茶散茶,从绿茶到多茶类,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制茶,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各种茶类的品质特征形成,除了茶 树品种和鲜叶原料的影响外,加工条件和制作方法也是重要的决定 因素。 茶之为用,最早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羮饮。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如云南基诺族至今仍有吃“凉拌茶”习俗,鲜叶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大蒜、辣椒和盐等作配料,再 加入泉水拌匀;茶作羹饮,有《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习惯。三国时,魏国已出现了茶叶的 简单加工,把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这是制茶工艺的 萌芽。 自唐至宋,贡茶兴起,成立了贡茶院,即制茶厂,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唐代蒸青做饼已经逐渐完善,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 宋代,制茶技术发展很快,新品不断涌现。北宋年间,做成团片状的龙凤团茶盛行。龙凤团茶的工序中,冷水快冲可保持绿色,提 高了茶叶质量,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由于夺走真味,使茶香受到 极大损失,且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现。 在蒸青团茶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时还出现了对散茶的鉴赏方法和品质要求。 这种改革出现在宋代。由宋至元,饼茶、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并存。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下诏废龙团兴散茶,使得蒸 青散茶大为盛行。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 缺点。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经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炒青茶逐渐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 趋完善,在《茶录》《茶疏》《茶解》中均有详细记载。

中国香文化

中国香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文 化被忽视了,这就是香文化。 中国用香的历史久远,陪伴着中华民族走过了数千年的兴衰风雨。它邀天集灵,祀先供圣,是敬天畏人的体现,又是礼的表述;是颐养性情,启迪才思的妙物,又是祛疫辟秽,安神正魄的良药。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平民百姓、僧道大道,无不以香为伴,对香推崇有加。 炉热情暖,青烟翠雾之中,不知引发了多少灵感,增添了多少热情,降息了多少怒火,带去了多少祝福。它启迪英才大略的智慧,濡养仁人志士的身心。 香,物虽微而位贵,它是中华文化无形的脉搏。 香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全新的命题,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折 射出华夏文明的灿烂光辉。 香之为用,其利最溥。 物外高隐,坐语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悦神。 四更残月,兴味萧骚,焚之可以畅怀舒啸。

晴窗摹帖,挥尘闲吟,篝灯夜读,焚以远辟睡魔,谓古伴月 可也。 红袖在侧,秘语谈私,执手拥炉,焚以熏心热意,谓古助情 可也。 坐雨闭窗,午睡初足,就案学书,啜茗味淡,一炉初热,香 霭馥馥撩人。 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戛指,长啸空楼,苍山极目, 未残炉热,香雾隐隐绕帘,又可袪邪辟秽,随其所适,无施 不可。 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 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 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 我岂不清友,天今心醒然。 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 事有过现,熏性无变迁;应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 北宋陳與義的《焚香》明窗延靜書,默坐消塵緣。即將無限意,寓此一炷煙。當時戒定慧,妙供均人天。 豈不清友,于今心醒然。 悠然凌空去,縹緲隨風還。世事有過現,熏性無變遷。 香,灵动高贵而又朴实无华;玄妙深邃而又平易近人。 它陪伴着中华民族的历代英贤走过了五千年的沧桑风雨,走出了华夏文明光耀世界的灿烂历程。它启迪英才大德的灵感, 濡养仁人志士的身心,架通人天智慧的金桥,对中国人文精

中国香炉文化

中国香炉文化 中国的香炉文化源远流长,香炉同佛教盛行有着密切的关系。佛家认为,香与人的智慧、德性有特殊的关系,妙香与圆满的智慧相通相契,修行有成的贤圣,甚至能够散发出特殊的香气。据经书记载,佛于说法之时,周边毫毛孔窍会散出妙香,而且其香能普熏十方,震动三界。故在佛教的经文中,常用香来譬喻证道者的心德。 佛家还把香引为修持的法门。其中最著名的是《楞严经》中的香严童子,据经中记载,在楞严法会上,香严童子叙述自身得悟的因缘,就是以闻沉水香,观香气出入无常而悟道。 东汉时,随着佛教的传入,以焚香供祀神佛,寄托人们的情感和祈愿,已成为一种文化活动。其后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佛家用香的风习不变,而且不断得到强化和发展。如今更是有佛寺处必有香火,居士之家也必设香案宝鼎。 中国文人与香有着不解之缘,古时官宦人家,多讲求焚香,既增强生活情趣,又可作为一种门第身份的象征。所谓沉睡熏陆,宴客斗香,以显豪奢。香炉也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之物。 大约魏晋以后,文人的生活中开始有了“香”这样一位雅士相伴。“香”的悠然、高雅赋予了文人生活的感悟,和心灵的寄托。因此古人常以此吟诗弄月,且文清细腻,留下了许多传之后世的佳作。 “日照香炉生紫烟”,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千古传流,作品描写庐山香炉峰上,初日映照,紫烟氤氲,瀑布高挂,飞流奔腾,展示了盛唐气象和时人对香炉的偏爱之情。 而到了宋代,人们远无唐代的豪情与狂放。政事与文事之外,他们更多的是追求生活的雅趣。北宋著名诗人陈与义在《焚香》中写道:“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香。”无限心意怀情,寓寄一炷香中,香已经完全渗透内化到人的精神之中。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及现状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茶文化的内涵 从广义上讲,茶文化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 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 精神和社会的功能。 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茶文化包括茶的历史、茶的著作、茶的传说以及人们在饮茶、品茶中的学问,还包括茶在人际 交流和文化交流中的特殊作用和意义……这些博大精深浩如烟海而独特清新的人文景观日益充 实和丰富着茶文化的历史画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亮丽风景。可以肯定的说,中国是最早发现茶和使用茶的国家。 2、“茶”字及饮茶习惯的由来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得更加清 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茶”字从“荼”中简化岀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如现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汉时曾 是刘欣的领地,俗称“荼”王城,是当时长沙国13个属县之一,称为“荼”陵县。在《汉书?地 理志》中,“荼” 陵的“荼”,颜师古注为: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这个反切注音,就是现在 “茶”字的读音。从这个现象看,“茶”字读音的确立,要早于“茶”字字形的确立。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因而在语言和文字上也是异态纷呈,对同一物有多种称呼,对同一 称呼又有多种写法。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随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岀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尔后,茶叶从中国不断传往世界各地,使许多国家开始种茶,并且有了饮茶的习惯。 3、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 的关系。 ①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 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岀之。茶以物质形式岀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②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 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③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概括了 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茶经》。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一个空前的高度,

简述中国香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

简述中国香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 编者注:本文是作者基于当下香文化动辄通道、言之必玄的现状做的一个理性思考,目的是通过对香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脉络的思考,来对香文化有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以期为香文化在今天的落地和造福民众多一些参考;篇幅所限,提纲为主;浅见之处,欢迎交流! 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迄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萌芽于上古,初成于秦汉,发展与隋唐,鼎盛于宋元,广行于明清,回归于现代已成为香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状况的基本写照。特别是在倡导以文化复兴振兴民族大业的今天,香文化必将迎来新的春天。要做好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必须对香文化发展的轨迹进行梳理,只有科学理性地看待香文化的存在,才能更好地找到香文化扎根的土壤,让香文化不断延续深化。 香文化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她依托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而发展.追寻香文化的发展轨迹,香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分为四条主线: 一、随宗教文化而生并延续至今 宗教文化为香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了主导性作用。宗教文化主要指现存的佛教和道教两大主流文化,还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逐渐消除的从祭祀演变而来的以巫师文化为主体的巫教文化。 宗教文化对香文化的传承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催生了社会对香的需求 在宗教文化中,香是必需品。巫教以香祭天,感通神明;香是道家斋醮法坛的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道教以香闻达十方无极世界;佛教以香为佛使,把香引为修持的法门,以至于现在有佛寺处必有香烟,居士之家也必设香案宝鼎。 宗教用香文化的发展也带动了祭祖、拜月和各大传统节日用香习俗的产生 2、形成了香文化的基本体系 宗教用香都有一定的仪式仪轨,从香品的选择、香具的使用、环境场合的打造、上香敬香的礼仪等等都形成了一个文化体系,如道家的太极八香、佛家的行香、跑香、坐香等等。这种文化体系的形成使得文化的延续发展具备了传承性 3、提升了香文化的文化高度 宗教文化以香为媒,以道为终,把香文化和通灵空性、平安祈福的文化相结合,如道教以香灵通三界,供养诸神、传诚达信、召亡返魂、清净身心;佛教认为香与圆满的智慧相通等。这种文化的高度使香文化的传承超越了物质文化的限制,使香文化虽历经战乱贫穷而不灭二、随儒家文化的发展而创新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也是以儒家统治为主导的发展史。作为社会统治的中高级阶层,上至士大夫,下至文人墨客,一直以来是香文化的拥趸和主流阶层,如此也使得香文化无论外因如何变化都能够有一个相对固定的阶层在传承、在维护,这是香文化得以社会化的基础。他们是香文化的体验者和先行者,也是香文化的营销者。正是他们的著书立说,诗词歌赋,让香文化的传播具备了广泛性;儒家把香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让香文化成为了一种立世文化,通过儒家阶层的改良创新,也为香文化的民俗化从另一个层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随医家文化的发展而落地 文化以人为本,宗教香文化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儒家香文化体现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而最直接的人与自己的关系在香文化上的体现就是香的使用与功能,也就是香首先是一种物质,才是一种精神,这是香文化得以民俗化的根本,这取决于医家文化的发展。香具备香料和香药两种属性,香料的效用是通过科技的发展来产生替代的,但香药的功效却是不可替代的。譬如含香除口臭,在今天刷牙就可以了。因为医家中医文化的发展使得香和人的生命直接产生了关联,和人的生活产生了密切的关系,人们从自身立命的角度出发去用香无疑是最具广泛性和社会性的,这是香文化能够普及扎根和传承的主要因素,其中医家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