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教案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教案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教案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教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

【核心素养】

通过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探究,使学生从微观视角认识物质的变化,并进一步构建学生的微粒观。

【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的第二课时。该节课主要涉及的内容是分子、原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构成。首先分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的不同情况从而揭示出分子的概念,并从中指出分子的构成以及得出原子的概念。该节课使我们对宏观世界的认识延伸到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也是我们研究微观世界的基础,对后面学习原子和离子打下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该节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微观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究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分子的构成。虽然学生已经了解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也能利用微观粒子去解释一些宏观世界的现象,但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以及学生的抽象思维属于刚起步阶段,因此学生对于这节课的学习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再加上刚接触到看不到、摸不着的微观世界时从心理上就会产生畏难情绪,所以对于分子、原子的概念、分子构成的理解上还是模糊不清、理解不能够到位;同时对于初学者来说构建微观粒子模型和微观粒子的规范表达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宏观实验使学生知道分子的概念。

2.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flash动画、投影图片、拖动原子模型等方法使学生知道原子的概念以及了解分子的构成。

3.通过分析、讨论、类比、推理、模型等方法,培养学生将宏观思维与微观思维相结合的方法。

4.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艰难曲折的,并体会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统一性。

【教学重点】

1.分子、原子的概念;

2.分子的构成。

【教学难点】

分子的概念。

【课前准备】

1.课前作业准备

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

2.实验准备

①药品:碘、水、新鲜的馒头片。

仪器: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圆底烧瓶、带铁圈的铁架台、镊子、钥匙、表面皿(3个)。

3.媒体准备

①图片:集气瓶、水、铁锅、酒精分子、湿衣服晾干、分子间有间隔(3幅图)。

②原子模型:氧原子、氢原子、铁原子、汞原子、碳原子、氯原子。

③视频资源:氧化汞受热分解视频(2个)

【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引课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比如:氢气、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而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物质。下面请大家观察这三幅图,说说分子都具有哪些特性呢?

【生】观看图片回答问题。

【师】今天我们进一步来探究什么是分子、原子以及分子的构成。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一组典型的图片复习旧知,引入新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环节二:构建分子概念

【师】首先我们就以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碘为例来完成碘的蒸发实验,在这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一些有关碘的性质。

【提问】这就是碘,请大家观察一下其颜色、状态?

【提问】没错,碘是紫黑色的固体,这是其什么性质呢?

【生】观察实验,了解碘的物理性质。

【提问】对,是物理性质,那碘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

验来了解一下,请大家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用镊子夹住一块湿润的馒头片(其主要成分为淀粉)蘸取少量的碘。

【PPT】背景资料——碘的性质

物理性质:紫黑色的固体。化学性质:碘能使淀粉变蓝。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创设书中没有的宏观实验来帮助学生认识碘的性质,为后续实验做铺垫。

【师】下面我们以这样一套装置来完成碘的蒸发实验:烧杯中老师已事先放好了少量的碘,下面加垫石棉网并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上面固定一个装有冷水的圆底烧瓶。请大家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以下问题:

【PPT】1.碘由固体变为气态的碘蒸气发生了什么变化?

2.由此可知,在该变化过程中碘分子改变了吗?

3.碘的化学性质改变了吗?

【师】我们先点燃酒精灯,请大家注意观察烧杯中碘的变化。

【演示实验】碘的蒸发。

【师】大家看到烧杯中的碘此时已变为了碘蒸汽,老师用镊子夹取一块湿润的馒头片迅速放入烧杯中,请大家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师】实验大家看完了,那这三个问题有答案了吗?下面老师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请小组讨论这三个问题。

【小组讨论】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实验,分析、思考、回答问题。

教学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协作学习、交流的能力。

【PPT】物理变化中:分子不变,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变。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宏观碘蒸发的实验,使学生理解物理变化中分子不变,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变。

【提问】那么大家推测一下:水的蒸发和品红溶于水的变化中它们的分子变了吗?这两种物质的化学性质改变了吗?

【生】分析、思考回答问题。

教学设计意图:对“物理变化中分子不变,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变”知识的应用和检测,加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

【设问】物理变化中分子不变,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变。那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

了吗?物质的化学性质是否会发生变化呢?

【师】我们以氧化汞受热分解为例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首先请大家写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文字表达式和符号表达式。

【生】书写表达式。

【师】这是用电脑模拟的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PPT】1.该变化是什么变化?

2.在该变化的过程中HgO分子发生变化了吗?

3.若HgO分子发生变化,还能保持HgO的化学性质吗?

【生】观看视频资料并思考问题。

【视频】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

【师】为了让大家更清晰的了解该反应的微观过程,老师从刚才的反应中取两个氧化汞分子出来进行慢动作的演示,请大家注意观看。

教学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看微观flash动画,将微观知识宏观化,学生更易理解。播放两个动画视频,是为了使学生不仅从整体的角度来了解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还通过2个氧化汞分子演示的慢动作视频使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

【师】大家都看懂了吗?请你们以四人为一个小组,相互描述一下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并且回答以上三个问题。

【小组讨论】小组交流、合作回答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以及三个问题。教学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协作学习、交流的能力。

【提问】哪位同学愿意跟我们分享一下你们组的描述结果?

【提问】你的回答很正确。那我们刚才提出的这三个问题自然也就不难解答了,谁能来试试?

【生】回答问题。

【PPT】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就改变了。

【师】综上所述,分子不变,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变,分子改变,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就改变了,因此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这就是分子的概念。

【板书】一、分子的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提问】那分子为何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呢?

【师】因为一个分子是不能体现出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比如:一个氧分子是不能体现出氧气的状态和颜色,而大量的氧分子聚集在一起才能表现出它的状态和颜色。

教学设计意图:对分子概念的再认识及拓展。

环节三:分子的构成

【提问】在刚才的氧化汞受热分解的视频中,HgO分子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提问】那么,生成物之一的氧分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

【师】我们在PPT上利用汞原子和氧原子的原子模型来给大家展示它们分子的构成。

教学设计意图:利用原子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的认识分子的构成,使微观知识宏观化。

【提问】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分子是如何构成的呢?

【生】学生分析、思考自己得出分子的构成。

【板书】二、分子的构成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师】由此可知,至少有2个原子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分子。

【追问】若老师问:“一个氧分子是如何构成的呢?”

【提问】对了,若谈到了分子的个数,则也需要说出原子的个数。比如:一个氧化汞分子是怎样构成的呢?

【生】分析、思考、回答问题。

教学设计意图: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

【提问】嗯,点赞,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老师给大家一个惊喜。大家想知道幕布下有什么秘密吗?答案即将为你揭晓。大家看看,这是一个什么微粒呢?对,氢分子,谁能来谈谈它的构成呢?

【提问】那么,当这许许多多的氢分子聚集在一起时,集气瓶中的物质就是氢气。我们接着揭晓答案,这是一个什么微粒呢?对,一个二氧化碳分子,谁能来谈谈它的构成呢?

【生】分析、思考、回答问题。

【师】你今天的表现很好,那当许许多多的二氧化碳分子聚集在一起时这个集气瓶中的物质就是二氧化碳。

【PPT】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而分子、原子聚集构成了物质。

教学设计意图:利用化学资源将微观知识宏观化,构建微观粒子模型并将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联系起来。

【提问】请大家再观察一下我们刚才谈到的这几种分子的微观图示,请问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是否相同呢?

【生】分析、思考、回答问题。

【PPT】有些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大多数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教学设计意图:为后续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分类做铺垫。

环节四:原子的概念

【提问】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请问“在该化学变化过程中,氧化汞分子发生了改变,什么微粒并未发生改变呢?”

【师】对,汞原子、氧原子。由此可知,化学变化中谁是最小的粒子?对,原子。

【生】学生分析、思考问题,自己得出原子的概念。

教学设计意图:进一步挖掘“氧化汞受热分解”的资源,从而得出原子的概念。【板书】三、原子的概念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师】因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因此我们认为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师】现在人们已能利用飞秒(1飞秒=10-15秒)激光技术拍摄到化学变化的中间过程,使化学变化中分子怎样分解为原子,原子是怎样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成为可见,为整个化学及其相关科学带来了一场革命。

教学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问】在以上的学习基础之上,我们来看一下书51页讨论题。首先这里给大家提供的是一个怎样的变化呢?对,氢气在氯气中点燃生成氯化氢的化学变化。请大家来看一下它们所对应的微观图示,氢气、氯气、氯化氢它们分别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物质?那你能谈谈这三种分子的构成吗?

【生】分析、思考、回答问题。

教学设计意图:延伸应用上面所学知识。

【师】那请你依据刚才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以及书中图3-7,利用老师桌上给大家提供的原子模型将该反应的微观过程给展示出来。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动手展示该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

教学设计意图:学生自己动手展示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加深对该部分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提问】好,我看大家都展示完了,哪一组的同学愿意给我们展示一下该反应的微观过程呢?

教学设计意图:再次加深、巩固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核对答案。

【提问】通过大家刚才的展示,请大家回答书中的问题:

【PPT】1.在该反应中分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子呢?

2.由此可知,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小结】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化学变化中,反应物的______分解为______,而_____又重新结合成了新的_____,而新的分子聚集_____新的物质。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对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的小结,再次体会分子、原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构成。

环节五:课堂训练

(提示:打开配套习题,互动答题,更快更便捷的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环节六: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了解了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学了这些知识我们就能运用这些微观世界的知识来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还能借助这些知识更深入的研究宏观世界里物质的变化以及微观粒子的构成等。期待着继续与大家一起遨游神秘、美妙的微观世界。

环节七:板书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

一、分子的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二、分子的构成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三、原子的概念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环节八:课后作业

1.请大家上网查阅你所感兴趣的有关分子和原子的资料,下节课我们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2.结合上节课的内容,完成《课题一分子和原子》的思维导图。

3.请完成老师给大家下发的测评练习。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 案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思路: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理解的开始。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组成的观点;接着通过实验与探究得出“分子是持续运动的”的结论,并利用这个结论对一些现象作出具体解释。而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的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理解,没有任何理性的理解。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如演示实验、改进实验、补充实验、设计三维动画等。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激趣──质疑──驱动──反馈四步程序教学法,从而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有,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小的最小粒子,原子能够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提升学生抽象思维水平,学会使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实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实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逐步提升抽象思维的水平、想象力和分析、推理水平;渗透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微观想象的形成。 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问题导思、实验探究、动画揭示微观的直观教学相结合。 教学准备:酒精、浓氨水、酚酞试液、胶头滴管、洒过香水的绢花、大小烧杯、试管、锥形瓶,分子间隔演示仪等等。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一、分子的真实存有。 【激趣】请同学们分组实验,滴一滴医用酒精在纸上、手上或衣服上,并注意观察现象。 【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过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展示】一束洒了香水的绢花 【提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够看见吗? 【播放动画1】无数球状的微小粒子从一束鲜花中持续向四周扩散,飘到画面另一侧小女孩的鼻孔处,小女孩发出声音:好香啊!

《东方明珠》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xx》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上海广播电视塔雄伟壮丽的形象,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xx。 2.上节课,我们已经把课文读准确了,还认识了许多的生字宝宝,还记得吗?来,跟他们打个招呼吧。(开火车读,齐读)一座一个一颗 xxxx广播电视塔 头顶xx脚踩大地巨人 夜晚五光十色非常好看 3.读得真好。上节课,我们只是走马观花地参观了上海广播电视塔,这节课,我们可有足够的时间来好好地欣赏这亚洲第二,世界第四高塔的高塔,她就是——东方明珠。 二、新授 ★学习第一段 1.出示第一自然段:请小朋友先认真读读这一段话,读完后告诉大家,你知道了什么?

2.小朋友可真会读书,那你能按照这样的句式来说吗?东方明珠在(),是一座()。 或者这样说也可以:东方明珠是一座(),它在()。 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来说一说。 3.这段话我们读懂了,那你能读好它吗?(指名读1人) 4.你觉得东方明珠这个名字好听吗?书上用了一个什么词?(美丽) 这么好听的名字,该怎么读呢?(指名读2-3人,男女生读。)师评价(她的名字真好听。这个名字可真美。看来,你也喜欢这个名字。真是个好听的名字。多好听的名字呀!) 5.是啊,这么好听的名字,就让我们美美的读课文的第一段了。 ★学习第二段 1.拥有这么美丽的名字广播电视塔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课文的第几自然段详细介绍了东方明珠? ☆请听老师的读书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数数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你的同桌听听,读得通顺、流利。 2、全班交流,你喜欢哪一句? 出示第二自然段第一句: (1)先出示句子:这座塔,头顶蓝天,脚踩大地,像一个巨人。就请你来读一读。为什么喜欢这句? (2)看见过巨人吗?你是在哪儿看到的?你看到的巨人是什么样子的? (3)是呀,东方明珠这座塔就像巨人一样高大无比。出示图片。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以及分子的可分性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不可分性,形成微观粒子运动的行为表象,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学情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宪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情景激学。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梅花》诗中的“暗香”、物体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与电脑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化学《分子和原子》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课题 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1、从物质结构的微粒性了解分子、原子,知道分子存在的事实。 2、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并用分子观点来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及纯净物和混合物等。 3、用分子观点来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通过学习,形成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物质可分与不可分的辩证统一的思维方法。重 点: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知道分子、原子的特征。 难 点: 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二、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提出问题 实验感知 分析信息 得出结论 运用理解 巩固练习 (一)、导入质疑: 【展示图片】:花香、湿衣服晾干。 【提出问题 1】:为什么会闻到物质的香味?湿衣服会干? (二)合作解疑: 【快乐探究 1】: 取两个 100mL 小烧杯, 分别倒入约 60mL 冷水、60mL 热水,各加入 4-5 粒 品红,静置,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 【展示分子、原子照片】证明分子、原子真实存在,并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提出问题 2】分子、原子真实存在,它们有哪些性质呢? (1)听播放的“分子自述”,得出分子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快乐探究 2】—氨分子运动现象 1. 先取一张滤纸片,滴加酚酞试液,观察现象;再用滴管向滤纸片上滴加氨水,观察现象。 2. 另取两片滤纸片,分别滴加酚酞试液,将一张滤纸片放在表面皿上; 另一张放在试管中, 向一团棉花滴 10 滴浓氨水塞住试管口,对比现象,试解释原因。 【得出结论】:( 2)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我思考,我能行!解决前面问题深化理解: (1) 为什么闻到香啊?…… (2) 品红在热水中扩散的快,说明了什么? 【提出问题 3】品红分子为什么能扩散到水中去呢? 【快乐探究 3】: 量取 10ml 水与 10ml 酒精,然后混合,混合后体积多少? 【得出结论】:( 3)分子之间有间隔 我思考,我能行!深化理解: 1.如右图,医用注射器分别吸入 10mL 的水和空气,用手

分子和原子及原子练习题

分子和原子及原子的结构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一分子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表示的是一种微观概念,大部分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有些物质直接由原子构成) 2、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一种)微粒。 3、分子的性质 ①分子很小: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肉眼是无法看到的 ②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着:温度升高运动速度加快。 ③分子间有间隔:一般来说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大,固体、液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因此气体可以压缩。 ④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⑤分子由原子构成,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原子构成不同,可分三种情形: a、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不同: b、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相同,但个数不同: c、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个数都相同,但排列顺序不同(高中学习) 4、分子理论的应用: (1)用分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2)用分子观点解释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知识点二原子 1、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用化学方法不能再分) 2、原子的性质 (1)原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2)原子在不断的运动(3)原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4)同种物质的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原子性质不同。 3、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注意: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数目可能改变,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一定不变。 注意:分子一定比原子大吗? 答:不一定! 金属单质 (如:Fe 、Cu 、Al 、Hg ) 5、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非金属固态单质 (如:C 、P 、S 、Si ) 稀有气体 (氦、氖、氩、氪、氙、氡 ) 6、原子的构成: 质子 (带 正 电荷) 体积很小,约占原子体积 的几千亿分之一 原子核(带正电)

6.东方明珠教案(2)

6、东方明珠 教材简析: 东方明珠》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介绍了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的雄伟壮观。全文共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上海广播电视塔的位置和她的没美丽的名字,第二自然段写广播电视塔的雄伟高大,第三自然段写广播电视塔真是一颗美丽的东方明珠。插图反映了上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突飞猛进的新风貌,黄浦江畔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宽阔的外滩马路上车水马龙,高高耸起的广播电视塔给上海这个大都市增添了迷人的色彩。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8 个生字,理解生词。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教学重难点:读背课文,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画有田字格的小黑板。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读法、表演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课程: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认识生字。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了广播电视塔,我们就可以看到更多精彩的电视节目了。在上海有一座广播电视塔,她的名字叫“东方明珠” 。 板书课题:6、东方明珠

齐读课题,正音:明 --- 后鼻音,珠---- 翘舌音 二、看图,简介“东方明珠” 她坐落在上海黄浦江边,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高塔,从上到下共有11 个圆球,就像11 颗绚丽多彩的明珠。晚上,踏上各种颜色的灯都亮了,真是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三、初读课文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三人分自然段读课文,注意正音。 (2)出示生字词认读 东方有广电头了是 3、范读课文 4、领读课文 四、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词,学生反复拼读,指名读,小老师领读。 2、开火车方式读、齐读。 3、书写指导 东:第二笔是“ ” 方:第三笔是横折钩头:第一、二笔不要平写,应这样写“ ” 了:两笔写成。练习:学生对照笔顺提示在书上学生把每个生字写两遍,再评比。

人教版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

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 (参考课时:2课时)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②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③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1.2过程与方法: ①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②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③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②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③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2 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 2.1 教学重点 ①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②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2 教学难点 ①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②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③分子和原子间的区别和联系。 2.3教学易考点 ①分子的性质特点? ②分子和原子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③利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相关现象。

3 专家建议 4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引入情境——进行实验——思考练习 5 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三个50ml烧杯,一个200ml烧杯,胶头滴管,量筒,温度计,玻璃棒。 实验样品:浓氨水溶液,酚酞溶液、酒精溶液、品红溶液。 6 教学过程 6.1 第一课时 在上课之前,以创设情境的方式开始本堂课的教学。可以向学生们设置一些问题情境,例如:1.把一瓶香水带进教室,放在讲台上,打开瓶塞,同学们为什么会闻到香味? 2.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会不见了? 3.衣柜中的樟脑片为什么不翼而飞了?4. 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会变干? 其实,这些问题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他们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于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并用这一没想来解释上述问题。那么,事实是不是如此呢?这些微小粒子到底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 板书: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本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问题: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 一、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 请大家仔细观察以下实验…… 向盛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呢?(提示学生用科学家提出的设想解释) 如果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粒子组成的,那么品红也不例外,组成品红的微小粒子向水小运动,就出现了品红向水中扩散的现象。 科学技术的进步早已证明,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如分子、原子等构成的。现在我们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直接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走原子。 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分子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它有哪些特点呢?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教学设计思路: 在讲《分子和原子》这节课之前,我们只学了氧气和水两种宏观物质。水对我们学生是非常熟悉的,所以我让学生在分析熟悉的水蒸发、糖在水中“消失”、水电解等物理和化学变化时,大脑思维直接与客观存在的事实和现象反复、充分地接触,积极展开想象的空间。在看得见的宏观现象下获得启发,通过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宏观与微观环环相联,物质的微粒观被学生“确认”后,顺理成章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本课学习后,学生能从微观角度去看世界,去理解事物的本质,给学生在今后理解化学问题带来无穷的便利。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我的设想是:多媒体创设情境--诱出新知、活动探究--求新知、反馈练习--解决重点、多媒体演示--导入微观、巩固提升--突破难点、学生小结--知识升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原子的特点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1) 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和实验探究,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意义. (2)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子、原子的认识,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 ★教学模式:实验启发式与课内外探究性学习相结 ★课时安排:一课时 ★仪器与药品:200ml容量瓶、酒精、烧杯、注射器、量筒、胶头滴管、温度计等。药品:浓氨水、水、酚酞、红墨水等。其他教学用具:黄豆、小米、多媒体教学课件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过程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 2.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情感价值观目标: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二、教学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四、学生认知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物理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但是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真正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并通过“生活经验——化学实验——科学技术”的途径帮助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问题1、你能解释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吗?(投影图片)(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宏观生活现象,引发学生感悟“宏观的物质可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并带着困惑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1)走到花圃会闻到花香; (2)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会变干; (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学生观看,思考,并作出猜想:“花香”、水、糖块可能都是由看不见的更小的东西构成的。

教师:那今天就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化学的另一个世界! 【演示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设计意图: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实验继续让学生感知“物质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问题2】请认真观察,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观察实验,交流讨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加入的品红,在水中慢慢的扩散。 【问题3】你认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生认为:品红可能是由更小的看不见的“品红粒子”构成的,这种粒子还在不停的运动。 教师讲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证明了物质确实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构成的。【展示图片】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 生观看图片,并思考图片所表示的意义——宏观物质确实是微观粒子构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的分析,都只是一种推断。只有通过更科学的手段,才能得出更科学的结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的重要性) 环节二、探究分子的基本特征 【资料卡片】水分子自述: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问题4】根据对“水分子自述”的分析,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呢?(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生阅读、分析所给材料,并经过讨论得出下列结论: (1)分子的体积很小;(2)分子的质量也很小。 【演示实验】教材“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1.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生观察,并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A烧杯中无变化,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色。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东方明珠教案

《东方明珠》教案 关于东方明珠的知识 浦东新区陆家嘴的标志性建筑,高468米,列世界第三,亚洲第一。塔体从下而上由塔基、下球、中间小球及环廊、上球、太空仓、发射天线桅杆构成。巧妙地融合了宇宙空间、飞船火箭和原子结构的形象,创造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意境。 塔内设有观光环廊、镭射枪战、梦幻太空城、旋转茶室、餐厅、可容纳1600人的观光平台和高空豪华宾馆。天线桅杆长达118米,供9个电视频道、10个调频频率使用。 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矗立在外滩对面的黄浦江边,犹如一串从天而降的明珠,散落玉盘,与黄浦江对岸的“万国建筑”群相应成辉。东方明珠塔的建筑造型新颖别致,有深厚的东方文化韵味。整个建筑由11个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的球体,从蔚蓝的天空串落到绿茵草地上,寓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妙意境。 塔体由两颗晶莹夺目的巨大圆球和一颗小巧玲珑的小圆球组成。光彩夺目的上球体观光层直径45米,高263米,是鸟瞰全市景观的最佳处所。登上位于90米下球体室外观光廊,263米上球体主观光层和350米太空舱俯瞰上海市容,浦江两岸景色尽收眼底。 上海国际友好城市礼品展、空中邮局、神奇数码照片、各类大型展览等精彩的内容将给您增添更多的乐趣,悬空三根巨大立柱之间的全透明三轨观光电梯,让您可以360度全方位随心所欲地观赏梯外美

景。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东方明珠空中旋转餐厅位于267米上球体,是亚洲最高的旋转餐厅,她以得天独厚的景观优势、不同凡响的饮食文化、宾至如归的温馨服务,傲立于上海之巅,是海内外游客理想的食府。东方明珠塔集观光、餐饮、购物、娱乐、住宿、广播电视发射为一体,已成为上海城市标志性的建筑和旅游热点。 乘上电梯,只需四十秒钟,便可到达263米高的球体内。从这里极目远眺,上海景色尽收眼底:蜿蜒的黄浦江上,巨轮如梭,连绵入海;分列两边的杨浦搭大桥和南浦大桥,如两条巨龙,腾飞于黄浦江上,巧妙地组合成一幅“二龙戏珠”的巨幅画面。 东方明珠游船码头外形犹如一只凌波汲水、展翅欲飞的海鸥,清新自然、富有时代气息。乘坐东方明珠浦江观光游览船沿浦江航行,可以让游客饱览两岸现代化都市风景线。

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案 执教:湖北省荆门市象山中学伍艳萍 指导:湖北省荆门市教研室孟庆宏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学习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三、教学程序

[思考问题2] 烧杯与烧杯B 哪些条件相同么条件不同? [动画模拟] 氨分子运动扩散接触到酚酞,使酚 酞溶液变红的过程。[板书](2)分子处于不断的运动中。氨分子的扩散实验 浓氨水 酞溶液 氨水与酚酞溶液反应浓氨水酚酞溶液

《东方明珠》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东方明珠》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情感地诵读课文。 2.巩固温习汉语拼音,学会九个生字,理解由生字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候:2课时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课文认识东方明珠塔的宏伟绚丽从而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变化。 第一课时 1.发言揭题 小朋友,你们晓得吗?有了播送电视塔,咱们就可以看到更多的电视节目了。在上海,也有一座播送电视塔,她的名字叫“东方明珠” 一.出示课题:六东方明珠 二.指名认读,齐读。 三.有谁去参观过东方明珠电视塔?你看到些甚么?请你介绍一下。 2.简介“东方明珠” 小朋友们你们看!这就是东方明珠塔。 1.出示多媒体画面:东方明珠

2.老师简介这就是锦绣的上海播送电视塔,也叫“东方明珠”。她在上海的黄浦江边,是亚洲第一、天下第三高塔,从上到下共有十一个圆球,就像十一个绚丽多彩的明珠。晚上,各种颜色的灯都亮了,真是五花八门,锦绣极了。(假设前面小朋友讲到,教师可以不重复。) 三.下面咱们来读课文,看看这锦绣的播送电视塔是怎么样的。 3.初读课文 1.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自由高声诵读课文。要求:目视双行,读准字音。 2.搜检自学情形。 (一)指名分自然段诵读课文。 (二)听课文录音。 (三)教师领读 4.学习本课的生字。 黄浦江边有东方明珠这脚踩大地伟人五花八门特别很是悦目像颗明珠 (一)门生自由拼读 (二)指名读 (三)齐读 1.出示生字认读:了、广、方、东、电。 指名读、齐读 2.自学课后的誊写笔顺。 3.指点誊写。

(一)剖析结构,记忆字型。 (二)照笔顺在书上描红。 (三)门生在三线田字本上写字。(放古筝音乐) 第二课时 1.温习搜检 1.认读生字卡片 2.口头扩词。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一.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有几句话。 二.指名读第一句话。思索:这句话奉告咱们甚么? 出示句式:(什么地方)有(甚么)。 (甚么)在(什么地方)。 门生实习语言 3.指名读第二句话。 (一)“她”指的是谁?(上海播送电视塔) (二)第二句话又奉告咱们上海播送电视塔叫甚么名字?(东方明珠) (三)这个名字好听吗?从这句中谁人词也能看出来?(锦绣) (四)这么好听的名字,咱们该怎样读呢?指点读第二句。 4.齐读第一自然段。 5.男女生竞赛读。 6.尝试背诵。 7.小结:这1自然段奉告咱们上海播送电视塔的位置和锦绣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 备课人:授课时间:总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 四、教学过程:

启发诱导,探索新知1.分子 [思考问题1]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水的 组成,我们知道,水有“三态”的变 化,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生氢气和 氧气。那水有“三态”变化的内在原 因是什么呢?水在通电的条件下为什 么可生成氢气和氧气呢?肉眼看不透 的物质内部到底隐藏有哪些奥秘呢? [播放水分子的自述] “嗨!同学们,我是 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 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在每一滴 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水 分子,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 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 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 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 咧。我想请你们猜一猜:我们这么小, 我们会运动吗?当我们分子聚集在一 起构成水时,彼此之间是否会存在空 隙呢?” [板书](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疑惑,边听、 边思考,从具 体的数字中感 知分子的质量 和体积都很 小;从猜一猜 的问题中引发 探求新知的欲 望。 运用具体的 数字和拟人 化的手法,说 明分子的质 量和体积都 很小,这样有 利于激发学 生的兴趣,同 时提出分子 会运动和分 子之间有空 隙的问题,从 而顺利的过 渡到下一部 分内容的学 习。 【探究活动一】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 动 分组实验一:分组实验二: 分组实验,讨 论、分析实验 条件,归纳、 交流实验现 象。 采用逐步引 导,抽丝剥蚕 的方法将学 习推向深入, 使“分子不断 运动”的抽 象、枯燥知识 氨分子的扩散实验 浓 氨 水 酚 酞 溶 液 氨水与酚酞溶液反应 浓氨水 酚酞溶液

分子和原子优质课教案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执教:赵保乡第一初级中学葛治刚 指导:赵保乡第一初级中学李扶稳【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认识实验与探究,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教学重点】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用品】烧杯(250毫升)、水、品红。烧杯3只(50毫升)、水、酚酞、浓氨水、烧杯(500毫升)1只。 【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现在正是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飘香”? 这一问题与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有关。现在,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 [板书] 第三单元课题2 分子和原子 [师生互动] 师:桂花能够“飘香”,但是我们却看不到桂花“飘香”的过程,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花香粒子很小,我们用肉眼是看不见的。 师:虽然我们看不见花香粒子,但是我们却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它是构成花中具有香味的物质的微小粒子。而实际上,科学进步早已证明:所有的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 [得出结论] 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讲授]分子、原子虽然很小,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直接的观察到它们的存在,并且还能够移动原子。 [图像展示] 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 下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分子由哪些特性。 第二步:合作探究,获得新知 [师生互动] 师: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杯水,我们都能够真实地看到它的存在,科学上也早已

《第三节 “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教案3

《第三节“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掌握香港和澳门的位置、组成等以及“一国两制”政策的含义; 2.使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人多地狭的基本特点; 3.使学生理解港澳与内地的密切联系。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香港和澳门的“身世”和“一国两制”政策的讲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国策教育;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初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香港和澳门概况:位置、组成、人多地狭等; 2.祖国内地与港、澳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 香港经济特点及与内地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东方之珠》,营造学习氛围,激情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知道本节课要掌握什么内容。 探究活动一:特别行政区 1、出示自学问题,学生自学。 学习任务: 1.了解香港回归,香港区旗的含义;澳门的回归,澳门区旗的含义 2.什么是“一国两制”? 3.港澳的位置,组成?面积,人口?人地特点? 4.香港如何拓展生存空间的? 5.谈谈你对寸土寸金的香港拥有大片绿地的看法 2、教师结合课件图片,检测学生学习情况,加深印象,形成记忆。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点拨指导。提问检测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并对其中的问题、疑惑,及时帮助学生解决。

(强调: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探究活动二:港澳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 1、出示自学探究问题,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 1.认识维多利亚港位置,优点。 2.了解香港自由贸易港的含义。 3.港澳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 4.分析香港的经济地位和澳门的产业构成。 5.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香港和祖国内地是怎样具体进行经济合作的? 这种合作模式被称为什么模式? 6.目前,最新的“粤港合作模式”是什么意思?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2、师生一起学习,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利用图让学生在叙述中理解香港与祖国内地的经济合作特点,突破难点,完成学习任务。 活动:认识祖国内地与香港的经济联系。 ⑴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在“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香港提供了哪些优势条件,这种合作模式对双方各有什么好处。(珠江三角洲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而港澳则有丰富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通过香港这个自由贸易港珠三角地区和世界各地进行了贸易往来,同时也促进了港澳地区贸易事业的发展。) ⑵阅读线面的图文资料,说说目前广东省与香港的经济合作模式与“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的主要差异。(“前店后厂”合作模式基本上是一种自发的、小规模、分散的、短线的互补合作,目前广东省和香港的合作模式最大限度的发挥了粤港澳区域合作的联动效应和聚集效应,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⑶从前店后厂到目前的粤港合作模式,反映了祖国内地与香港经济合作方式的变化,请试讨论这种变化的原因。(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如何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提升粤港跨行行政区域之间已经取得巨大成功的“前店后厂”模式,探索符合新时期要求的产业转型升级道路,是摆在粤港澳三地,尤其是广东省面前不可回避的紧迫形势。产业转型升级不仅是广东省产业发展的自身需要,更是粤港澳区域合作的客观要求;而以优势互补为基础、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为特征的粤港澳区域合作,则从多方面为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现实基础。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 黄草中学廖书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应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认识分子和原子(2)通过合作探究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增强我们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合作意识和敢于探索的探究精神 【重难点】 应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准备】 1、准备品红和氨的扩散实验的仪器 2、准备酒精与水的混合实验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一组配乐画,让学生欣赏,设问引入。 (二)展示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应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增强我们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活动1:完成“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结合物理所学,预习加自主阅读,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小组分工:第1-4小组汇报第1题答案,第5-8小组汇报第2题答案)【小结】小结自学成果。 活动2:探究“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 【教师演示】实验3-1,品红扩散实验;学生观察现象 【提问】在静置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学生思考讨论 【讲解】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实验和生活中的现象进行了探究,为了解释这类现象,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 【图片展示】图3-2和图3-3

【小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活动3:探究“分子性质之一: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显示数据】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kg 一滴水中大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这些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地数,也都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得完 【提问】从这些数据可以推测出分子有什么特征? 【小结】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活动4: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分子的另两个性质 【学生实验】按表格内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把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得出的结论写在相应的表格内 【教师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巡视学生实验情况 【相互交流】互相讲解自己的实验成果 【小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分子间有间隔(通常情况:气体分子间隔>液体分子间隔>固体分子间隔) 【联系生活实际】1、结合我们生活实际,举出哪些实例可以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2、哪些可以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四)学以致用 解答课堂导入提出的问题,呼应开头。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收获和困惑。 (六)练一练,我最棒 抢答,习题见课件。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 一、化学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1:知道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学会运用分子和原子观点来解释一些现象。 核心素养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核心素养3: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的认识,能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抽象思维。 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 三、教学方法:问题------探究------讨论 四、学习方法: 观察------思考------分析讨论------演绎推理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来到美丽的北中,花香鸟语,感觉很好,可为什么没看到花,却闻到花香? 糖溶于水时,糖不见了,水却变甜了。这又怎样解释? 展示一组由远及近的图片,带领学生进入微观的世界: 你看见了什么?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同学们可能要问,这些微粒是什么?他们是什么样?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分子和原子。 板书: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投影]不同物质放大后的图像,强调随着放大倍数的增加,我们能清晰看到分子的结构。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分子很小,小到什么程度呢?我们以水分子为例来说明。 板书:分子的性质-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观察与思考] 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 [得出结论] 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虽然很小,但都是真实存在的。 分子的质量体积这么小,还有其他性质吗? 猜想:分子可能是不断运动的; 【教师展示一】 向盛有40毫升酚酞溶液的D烧杯中加入少量的蒸馏水,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将D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观察几分钟 改进实验:铁树开花,描述现象。 学生解释现象,为什么棉花会变成红色? [思考问题1] 烧杯A与烧杯B哪些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 [动画模拟] 氨分子运动扩散接触到酚酞,使酚酞溶液变红的过程。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

课题2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开始的。在第一、二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会以燃烧、分解、化合、扩散、蒸发、溶解、热胀冷缩等化学、物理学概念来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加以解释。但对物质的内在变化及其原因却很少接触。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在进行分子、原子抽象的概念、原理性教学,我试图以在自然界司空见惯的水变化的现象和简单、趣味的实验作为串联知识,带动研究的主要线索,学生在分析熟悉的水蒸发、天下雨、下冰雹、糖在水中“消失”、水电解等物理和化学变化时,大脑思维直接与客观存在的事实和现象反复、充分地接触,积极展开想象的空间,在看得见的宏观现象获得启发下,通过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理解化学想象的本质,宏观与微观环环相联,物质的微粒观被学生“确认”,顺理成章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本课学习后,学生能增添一个“心眼”去看微观世界,去理解事物的本质。给学生在今后理解化学问题带来无穷的便利。 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想:将一个个明确的、具体的知识点、技能点和能力发展点“溶解”于实际之中,进行情景化处理。将分子、原子、物质微粒性、微粒运动性、微粒可分和不可分性等裸露的化学知识包装在以水的变化为线索的问题情景中,围绕着“物质变了,其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微粒怎么变?用微粒的观点怎么解释变化?”的化学问题,所设置的有真实背景,纵向独立,横向递进的驱动性问题:《不解之谜》──水为什么会“跑”,《趣味实验》── 铁树开花来推进学习,让学生在问题或任务驱动下展开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活动。 二、设计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学生熟悉的素材设计的探究活动,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STS三条内容线索拧成一股,学生解释着人类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的各种化学现象,回答着各种现实的化学问题。不断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自然界,从现实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从丰富的实际中“结晶”出来,建构着学生科学的知识体系、技能体系和能力体系,体现化学素质教学的建构观。 课题2 分子和原子教案 主讲教师付启贵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原子的 概念和特性。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生活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分子和原子(讲义及答案)

? ? ? 一、知识点睛 分子和原子(讲义) 1.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 。 2. 分子 (1) 分子的性质 ① ; ② (温度越高, ); ③ 。 (2) 分子的定义 分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水由 构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①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 ; 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 。 ②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 变化时,分子 本身不变, 不变;在发生 变化时, 分子种类发生变化, 改变。 3. 原子 (1) 原子和分子的关系 可以构成分子。 有些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如 1 个氧分子由 2 个 构成;有些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如 1 个水分子由 2 个 和 1 个 构成。 (2) 原子的性质(与分子的性质相同) (3) 原子的定义 原子是 中的最小粒子。 在化学变化中, 可分, 不可分。 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汞由 构成。由原子 构成的物质, 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 原子的结构 ? ? ?(带正电) 原子(不显电性) ? (带正电)? (不带电) ? ?(带负电) 在原子中, 数= 数= 数。

(5)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②; ③;④; ⑤;⑥。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a.先排层,后排层; b.第一层上最多排个电子,第二层上最多排 个电子; c.最外层上不超过个电子(电子层为1 时不超过 个)。 (6)相对原子质量 由于原子质量的数值太小,书写和使用都不方便,故 国际上统一采用相对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A r)= 它是一个比值,单位为,省略不写。 相对原子质量≈+ 。 二、精讲精练 1.根据分子的性质解释下列问题。 (1)肉眼无法看到分子,我们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进行观测。 (2)春暖花开,花香四溢。 (3)酒香不怕巷子深。 (4)香水、汽油密闭保存。 (5)液化石油气能压缩在钢瓶中。 (6)40 mL 水与40 mL 酒精混合后的溶液体积小于80 mL。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