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试谈皮亚杰理论与维果斯基理论的比较

试谈皮亚杰理论与维果斯基理论的比较

试谈皮亚杰理论与维果斯基理论的比较
试谈皮亚杰理论与维果斯基理论的比较

试谈皮亚杰理论与维果斯基理论的比较

法学院心理0901 盛翔20090606

众所周知,皮亚杰和维果斯基两位是心理学界的巨人,都为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但由于两位的理论建立的哲学背景不同,接受的文化教育不同及两人的研究方法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学术道路和学术思想。无论哪种理论都有自身的贡献意义和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我们都应该客观得来看待和学习每一种理论。

皮亚杰是当代西方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其心理学偏重于儿童认知,智力或思维发展的研究。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我们可以学习知道,他认为学前期是既稳定又充满巨大变化的时期。他提出学前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前运算阶段,该阶段是从2岁开始持续到7岁左右。(前运算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更多地使用象征性符号思维,心理推断出现,概念的使用也有所增加。)在阐述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时,皮亚杰还指出,语言和思维紧密相关,学前期语言的进步反映了思维方式的一些进步,这种思维方式在较早的感觉运动阶段就可能存在。皮亚杰认为,语言发展自认知进步,而非反之。他认为在感觉运动阶段思维的进步是语言发展必需的,而且在前运算阶段,认知能力的持续增长又为语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在皮亚杰的理论当中,有一个关键性概念,那就是中心化。何为中心化?中心化就是指注意刺激物的某一方面并忽略其他方面的过程。它

是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一个关键成分和局限性。为什么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在要求守恒的任务中会出错?皮亚杰指出,主要原因就是其中心化的倾向阻碍了他们对情景相关特性的注意。此外,他们不能跟随情境表象的变化所伴随的转变序列。(转变:是一种状态变化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皮亚杰,儿童行为的专业观察家,提供了学龄前儿童认知能力的详细描述。其理论的主要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用的途径,以思考学前期阶段的认知能力发展。然而,他的理论是基于对相对较少儿童所进行的大量观察。尽管他的观察富有洞察力并具有突破意义,近期实验研究却表明在某种水平上皮亚杰低估了儿童的能力。根据信息加工理论,认知发展包括人们知觉,理解,记忆信息方式的逐渐改善。随着年龄增长和经验的增加,学龄前儿童处理信息更加有效,也更加精确,他们能够处理越来越复杂的问题。在信息加工理论的支持者眼中,正是这些信息加工过程中量的进步——并不是皮亚杰提出的质变——形成看认知的发展。

下面来看看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点,维果斯基认为,认知发展是社会交互的结果,在社会交互过程中儿童通过指导式参与进行学习,和导师一起解决问题。维果斯基并不像皮亚杰和其他理论家那样关注个体的表现,他更加关注发展和学习的社会性方面。

根据维果斯基的观点,在成人和同伴提供的帮助下,儿童逐渐变得越来越聪明并开始自己解决问题。维果斯基认为,处于发展阶段的儿童与成人和同伴之间形成的合作关系,其本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文化和社会因素所决定的。因此维果斯基的理论与皮亚杰悠着很大不

同。皮亚杰把发展中的儿童看做事年少的科学家,通过自身努力发展处对世界的独立理解;而维果斯基则把儿童看做是学徒,他们从高明的老师那里学习此处文化中的重要技能。根据维果斯基的观点,儿童认知的发展依赖于和他人的交互。他认为儿童认知能力是通过接触那些能足够引发他们的兴趣,但又不是很难处理的新信息而不断发展的。在某一水平下儿童几乎能够,但又不足以独立完成某一任务,但是在更具能力的人的帮助下是可以完成的。维果斯基将这两者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或ZPD。在别人的帮助下进步越快,最近发展区的部分就越大。由他人提供的协助或扶持被称为脚手架。脚手架是对学生学习和问题解决的支持,并鼓励儿童的独立和成长。对于维果斯基来说,脚手架不仅能够帮助儿童解决特定问题,而且对儿童整体的认知发展都起到协助作用。维果斯基关于儿童对世界的理解认识是他们与父母,同伴和社会中其他成员进行交互的结果的观点,不仅受到提倡而且得到大量研究结果的支持。当然,维果斯基理论并不是所有的方面都得到了支持,他对于认知发展缺乏精确的概念界定就受到了批评。另外,他没有说明基本的认知过程是如何形成发展的,也没有解释儿童先天的认知能力是如何形成的。由于他强调的重点是宽泛的文化影响,他没有关注单个的细小信息加工和合成石如何完成的。如果我们要彻底了解认知发展,就必须考虑这些过程,而信息加工理论对这些过程则进行了较为直接的表述。

从皮亚杰和维果斯基各自的理论不难看出,两者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一致性的同时,在诸多方面也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皮亚杰只

是把研究的关注更多得放在了个体发展上,并且没有强调环境,社会,同伴对个体发展的一个导向性作用。当然,对于每一个事物每一种理论,我们都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来理解学习,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贡献不言而喻,我们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摸索,在前行。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对儿童教育的意义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对儿童教育的意义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维果斯基发展观中的重要理论。就条件而言,维果斯基认为教学要想对儿童的发展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为此,教师必须首先确立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儿童现有发展水平,即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一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儿童在他人帮助下能够达到的发展水平。由于在他人帮助下。儿童表现出了更高的智力水平,与其已经达到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一段差距,维果斯基将这一差距称之为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在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基础上,教学不仅仅跟随儿童已有的发展成果,也不是对儿童的简单机械灌输,而是真正建立起教学与儿童发展之间的桥梁,积极开发儿童的智力潜能。最近发展区意味着儿童在最近的将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包含着儿童发展的潜能,可以用来标志儿童发展的趋势。就像从一颗嫩芽到花朵绽放的过渡是蓓蕾,在一定程度上蓓蕾的发展决定了花开的程度,这蓓蕾中的潜能是教学可以利用的、来自儿童发展内部的积极力量。 在教学中典型的更有能力者是教师,借助教师的帮助,儿童可以完成他独立无法完成的任务,从而表现出可能达到的更高发展水平。也就是说,教师通过在合作解决问题过程中提供帮助可以为儿童搭建“最近发展区”,教师扮演着“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指导、激励、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可以通过提问、鼓励和建议策略进行指导,如在教学中应多表达“这个是什么呢?”“下一步该怎么做呢?”,而不是“这个要放这里”“这个应该是这样的”,要让孩子在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下,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更高水平的方法。如孩子在拼图时,是引导他关注拼图上的图画联系,每块拼图的方向和位置,而不是直接将他拼不好的那一块放上去。 最近发展区的实践是需要教师和孩子之间知识的共同构建。例如,在课堂上将一些贝壳分类,可以按照大小分,也可以按照颜色分,教师发现一个孩子身边有两堆贝壳,一堆答,一堆小,就问他:“你在干什么?”孩子回答说:“贝壳”。教师指着一堆大贝壳说:“对的,这些都是贝壳,但这一堆是——”,这时教师没有急于告诉他答案,而是故意拉长了声音等着他思考,并拿起一个大的贝壳和一个小的贝壳,指着那堆大的贝壳说:你打算把哪个放到这里呢?“哦,那些是大的!”孩子终于把大的贝壳放到大的那一堆去了。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儿童不能完全理解教学的目标,教师也不很确定儿童行为正处于什么水平,儿童在怎样进行构建,但儿童和教师都试图在最近发展区的范围里理解对方,儿童试图理解任务和教师的意图,教师试图理解儿童的思维过程。 对教师来说,为帮助儿童跨越其“最近发展区”,从开始的“不能”变为最后的“能”,提供的最重要的帮助是在恰当的时候、以适宜的方式表现出更高的智力水平或问题解决水平,把儿童当前尚未掌握的高级心智功能及其运作过程完整、正确地展示出来,为儿童的模仿和内化提供可以直接感知和学习的对象。就是在孩子最近发展区内提供一个支架,就能使这个孩子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行

维果斯基与皮亚杰的比较

维果斯基与皮亚杰的比较 文旅学院-学科教学(历史)-宁凯飞 维果斯基与皮亚杰都是20 世纪对教育学和心理学产生影响的两位巨人。但由于其理论建立的哲学背景不同、接受的文化教育不同及两人的研究方法不同, 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学术道路和学术思想。 一、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主要采用历史观点,在社会环境中考察儿童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这一观点强调了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的影响因素,尤其重视语言在这一思维内化过程中所起的突出作用。此外,维果斯基所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拓展了对学生能力的认识,指出教师和成人在儿童认知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一观念对当前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人是建构外部世界只是的能动主体,而非被动的接受者,因此人类智慧的源泉应是主体对客体的动作,也就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从这个角度出发,皮亚杰创立的“发生认识论”,主要研究认识如何发生或起源乃至逐渐发展的问题。按照皮亚杰的观点,个体是凭借认识结构(或图示),通过适应(同化与顺应)和组织这两种机能,才逐渐认识外界事物、适应外界环境,实现认知的发展。而在认知发展阶段中,个体主要经历了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这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

大致的对应一定的年龄范围,而且每个阶段都以行为的质变为特征。 三、维果斯基与皮亚杰的相同点: 1.理论来源上的共同背景。皮亚杰与维果茨基除了哲学上的背景有较大的 差异外,在心理学背景上则有许多共同性。他们都偏爱机能主义。皮亚杰毕生坚持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并认为科学思想也是生物适应的高级形式,这无疑体现出他的机能主义背景。维果茨基更是把他的理论的研究对象规定为“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过程”。正如布鲁纳所说的那样:“维果茨基的观点从表面上可以称作机能主义或工具主义,或者有点类似於意动心理学。看一下维果茨基在世界心理学中的地位,他实际上超越了杜威—詹姆斯的机能主义。”另外,他们俩都共同偏爱格式塔心理学并寻找各自的超越途径。皮亚杰对格式塔心理学一向评价很高,誉之为“最引人注目的”、“很有启发性的”等等。他曾多次表示,如果他早一点遇到格式塔心理学,他可能会成为他们阵营中的一员。维果茨基把格式塔心理学归於“描述心理学” 的范畴,认为它是“现代心理学极重要的派别”,它强调整体的意义及其自身的特性。 2.大视野的发展观。维果茨基与皮亚杰理论都以儿童为中心,这对心理学 家来说是饶有趣味的。皮亚杰为了解决“传统认识论问题”——即只顾到高级水平的认识或认识的某些最後结果——而追溯认识本身的起源(认识在儿童心理学和生物学方面的开端)。所以他的认识论是一种“发展的”认识论。他们都试图探讨儿童心理机能的构造;都相信发展过程中认知的质的变化;都希望解释成熟的理性知识和科学思维的发展,都采纳发展的辩证法;发展是一个动力学过程。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学习“什么叫最近发展区” 余教授在什么叫最近发展区一文中写道,“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停留在现在发展区的教学,只能阻碍学生的发展。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即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不会转化为会、把不能转化为能的过程。”的确如此,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如奥苏伯尔说的,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教师在教学前首先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要对学生的知识“有底”,如此,才能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走向最近发展区。 意义:而以素质教育为背景的我国当前教学改革则倡导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发展式教学观。这一观点认为,教学的本质是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倡导的教学观恰好与之暗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习与发展是一种社会和合作活动,它们是永远不能被“教”给某个人的。它适于学生在他们自己的头脑中构筑自己的理解。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指导、激励、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维果茨基的教育理论为当前建构主义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从而进一步拓展了教学的含义。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学说中一条重要的信条便是“搭建脚手架”这一概念。儿童依靠成人的帮助搭建起学习的框架,这对儿童的认知与心理发展是最为重要的。而“最近发展区”与“搭建脚手架”之间的关系在支架式教学这一教学模式中得到了最为真切的描述。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它是指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在支架教学中,教师作为文化的代表引导着教学,使学生掌握、建构、内化那些能使其从事更高认知活动的技能,这种掌握、建构和内化是与其年龄和认知水平相一致的,但是,一旦他获得了这种技能,便可以更多地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研究表明:教师帮助学生搭建的“脚手架”是与“最近发展区”密切相关的,在支架教学这一模式中,只有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建的“脚手架”对学生的发展才是最有效的。因此,我们不难看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现代发展式教学观的确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建立新型的因材施教观 然而,无论古今,人们对因材施教的最本质的解读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施行相应的教育”。而当我们通过最近发展区这一理论来透视传统的因材施教观时,就会发现建立新型因材施教观之必要。在维果茨基看来,仅仅依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进行教育是保守、落后的,学习依赖于发展,但是发展并不依赖于学习。有效的教学远远地走在发展的前面,应该超前于发展并引导发展。因此,教育者不仅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而且了解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并根据学生所拥有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寻找其最近发展区,把握“教学最佳期”以引导学生向着潜在的、最高的水平发展。我们曾在上海的一所实验幼儿园观察过儿童摘果子的模拟游戏,孩子们各自挎着篮子,在教师的指导下,跳起来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考点精析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考点精析 2017年安徽教师招聘证笔试公告由中公安徽教师招考网为您提供 参照《2016年安徽教师招聘笔试公告》中详细描述了2016年安徽教师招聘证报考条件、流程、笔试内容等(如下)—— 通过最新安徽教师招聘考试资讯可以了解,《2016年安徽教师招聘笔试公告》,2016年安徽教师招聘考试报名时间为5月30日8:00至6月3日18:00,笔试时间:2016年6月25日上午 9:00—11:00 《教育综合知识》,下午14:00—16:30 《学科专业知识》,安徽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安徽教师招聘|资格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安徽教师资格考试的笔试为安徽统一试卷,面试时间内容由各个县区负责组织面试。 建议考生仔细阅读以下文字,更多中公课程详情,可以点击2017年安徽教师招聘笔试课程查询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维果斯基的理论在教育心理学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考点,尤其是他的最近发展区需要各位考生重点掌握,不管是教师招聘还是教师资格经常考到,主要是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考察考生对最近发展区的理解及理论提出者维果斯基的匹配。下面中公讲师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他的观点。 维果斯基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借助语言实现的。 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认为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的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他认为人的心理是在好的活动中发展起来的,人的活动对心理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的思维和智力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 二、心理发展观 心理的发展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其中低级心理机能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包括知觉、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情绪、冲动性意志、直观的动作思维等。所谓高级心理机能是以“语言”为中介,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所特有的。他强调,心理发展的高级机能是人类物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强调心理过程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并为这个变化过程确定了一系列的指标。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建构主义比较-文档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建构主义比较 提要: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人类的主动建构。皮亚杰的个 人建构主义更多地强调个人的选择和认知,而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主义则重视社会文化在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从个体走向群体,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这是人类认识活动发展的必然。 1引言 建构主义是解释“知识是什么”和“知识是如何获得”的 种理论模式。它是集哲学的语言意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主义的信息加工理论和社会学的社会互动理论为一体的主流教育学说。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独立于个体之外的客观存在,而是由个人主动建构的。这种个人具有的主观知识本质上是内化了的、再建构了的客观知识,即是客观知识的主观内在表现。建构主义的流派有传统建构主义、个人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之分,但一般都把以皮亚杰为代表的个人建构主义和以维果斯基为代表的社会建构主义看作是建构主义的两大基本流派。本文将对这两大流派进行对比分析。 2皮亚杰的个人建构主义 皮亚杰是认知发展领域里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也是建构主义最重要的奠基人。他所创立的关于学习者认知发展的理论被称为发生认识论,其核心就是研究人的一生中自然逻辑的发展过程。“要充分解释学习是什么,则必须首先解释个体学习者是 怎样进行建构和创造的,而不仅仅是怎样重复和复制的。” (Piaget 1970:704) 皮亚杰认为,学习者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 皮亚杰对建构主义理论的贡献可以归纳为: (1)在皮亚杰之前,学习者一般被看作是没有长大的成年人,只不过是缺乏知识而已。皮亚杰通过研究证明,学习者在思维和认知方法上和成年人有着本质的区别。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皮亚杰主张认知发展不是能够被教的,但他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理论,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复杂而又有规律的儿童心理发展的世界,表现了儿童认知发展的一般模式,为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儿童,促进儿童认知发展提供了理论依。 皮亚杰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反对人为地或无根据地加速儿童的发展。认为以往的教育忽视了儿童与成人认识活动的质的区别,主观地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去教儿童。教师应仔细观察儿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正确判断儿童所处的思维发簪水平,相应地调整教学,使之与学生的水平相适应。 皮亚杰反对那种教师主动教却处于消极状态的教学活动。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探讨,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他们建构知识。同时,为学生设计一些社会互动活动,提供概念的实例,为认知发展过程提供环境资源。 基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教育界提出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主要为活动法、自我发现法、认知冲突法、同伴影响法等。(以下参见吴庆麟《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40页》 活动法——皮亚杰认为智慧发源于动作,而主体的活动(动作)就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也是智慧根本的来源。在教学中实施活动原则,就应该放手让儿童动手动脑,探索外物,获得丰富的逻辑——数理经验,通过反省抽象逐步形成、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对教师来说,强调活动就意味着应着眼于儿童的认知结构发展,而不拘泥于某一事物的精确记忆。 自我发现法——依据皮亚杰理论,儿童自己发现的东西才能积极地被同化,继而产生深刻的理解。要实施自我发现教学,教师要根据儿童认知发展水平来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给儿童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机会,使儿童通过积极的同化和顺应,获取对外界事物的认识。 认知冲突法(失衡法)——是让儿童学习那些与自己已经具有的知识有所不同的新事物。运用该方法,要注意材料引发的认知冲突的适当性,即材料的适度新颖原则,这样才能激发儿童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动机。 同伴影响法——皮亚杰一贯重视儿童之间的互教和相互影响。儿童之间彼此交流看法,可以使他们不断了解他人的观点,在同一认知水平上的其他儿童似乎比成人更能够促进儿童从自我中心中解脱出来。因此,鼓励儿童多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同伴一起活动、一起学习,可以有效促进儿童认知水平的发展。 新皮亚杰理论对皮亚杰理论提出的批评: 1.生物化倾向以及忽视社会文化影响; 2.缺少积极的教育意义;不主张通过学习加速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不重视教育对儿 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3.低估了儿童的综合能力。研究表明,当幼儿遇到困难任务时,他们的认识表现与年长儿童和成人的接近程度比皮亚杰估计的要高;

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维果斯基(外文名Lev Vygotsky,1896-1934)亦有翻译为维果茨基,前联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还写有多篇论文阐述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等观点。 维果斯基的儿童发展观点假设社会互动和孩子参与真实的文化活动,均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在进化过程中,人类的心智能力也因需要沟通而被唤起。其主要观点简述如下: 跨文化差异(cross-cultural variation):因为人们所强调的文化活动以及使用工具的不同,所以在每个文化的高层次心智活动上也会有所不同。 发展的或发生学的方法(the developmental,or genetic method):我们只有借着检视行为的发展或历史,去了解人们的行为,如果想了解某些东西的重要性,我们必须看它是如何发展形成的。 双线的发展(two lines of development):在儿童发展上有两个不同的平面等级发生,那就是自然的线及文化的线:自然的线(the natural line) 指的是生物的成长、物体的成熟,及心智的结构;文化的线(the cultural line)指的则是学习使用文化工具,以及参与文化活动的知觉意识。 较低相对于较高的心智功能(Lower versus higher mental

functions):就像发展的生物与文化的两条线一样,人们的心智功能也可分成较低和较高的心智功能。较低的功能是与其它哺乳类共有的,较高层次的心智活动是人类所独具,包括语言及其它文化工具的使用,来修正引导认知的活动。较高层次的心智活动,在发展的过程中,就会自动重组低层次的心智活动。 文化发展的一般性起源法则(general genetic law of cultural development):任何孩子的文化发展功能,都会出现在两种层面上,第一个是出现在文化或人际间的层面;另一个是在个人或心理的层面。所有具这种社会根源的高层次心智功能都会逐渐化。语言是中心(language as central):语言是最初始的文化工具,人们用来修正行为;这是再重建思想,以及形成高层次、自我规的思考过程中非常有用的工具。 教育引导发展(education leads development):正式的教育以及其它社会化的文化形式,是引导孩子发展到成人的主要关键。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是学习与发展产生假设推测的动力根源。所指的是一个特定的距离—从孩子能独立解决问题,到获得成人或该文化中有能力份子的协助,而完成工作之间的距离。 在各种符号中,最重要的无疑是语言。语言有很多功能,但最重要的功能是把我们的思想和注意从当时的情境中──从刺激作用的那一时刻解放出来。词能代表不在眼前的事物和事件,

维果斯基认知发展观

维果斯基认知发展观 心理学作为一门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研究取向上作为既注重实证主义也不抛弃人文主义的学科以及它的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注定了它要想发展,必须为人类自身发展服务,而对人类了解自身以及个体发展关键的儿童期因其研究的难度和手段上的不足,目前仍有许多难解的谜,而维果斯基所做的开创性的研究以及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对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的影响是深远的。 第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两种工具的使用,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心理机能。 维果斯基认为,由于工具的使用,引起人的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的方式,而不像动物一样是以身体的直接方式来适应自然。这里的工具有两种,一种是物质生产工具,另一种是精神生产的工具,即人类社会所特有的语言和符号。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得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的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 当然,工具本身并不属于心理的领域,也不加入心理的结构,只是由于这种间接的“物质生产的工具”,生产工作和语言的类似性就在于它们使间接的心理活动得以产生和发展。所不同的是,生产工具指向于外部,他引起客体的变化,符号指向于内部,它不引起客体的变化,而是影响人的行为。控制自然和控制行为是相互联系的,因为人的改造自然时也改变着人的自身的性质。 第二,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心理的发展,提出文化---历史的发展观 维果斯基认为发展是指心理的发展。所谓心理的发展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所谓低级心理机能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包括知觉、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情绪、冲动性意志、直观的动作思维等。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这些低级的心理机能是最古老的,是动物和人的共有的。低级心理机能的发展过程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每一种新的较高的心理机能的产生都必须伴随着有机体结构的改变,特别是神经系统的进一步复杂化。所谓高级心理机能是以“语言”为中介,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所特有的。人类个体只有在掌握了人类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各种高级心理机能。在机械记忆上增添了逻辑记忆,在不随意注意上增添了随意注意,在形象思维上增添了概念思维,在再现想象的基础上增添了理论性想象。在低级情绪的基础上增添了各种如道德感、理智感等高级的情感,在冲动性意志的基础上增添了预见性意志。高级心理机能包括观察、随意注意、抽象思维、高级情感、意志等。心理技能由低到高的的原因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是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的。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技能基础上形成了各种特质的心理机能。他强调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也就是说各种机能由于思维(主要是指抽象逻辑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变化、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一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是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的。二是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工

维果斯基

维果斯基 维果斯基(Lev Vygotsky,1896-1934),前苏联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1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沙尼亚夫斯基大学历史哲学系。1924年到莫斯科心理研究所工作。 维果斯基所处的年代,正是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创建的初期。在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各种资本主义思想发生了激烈的斗争。年轻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积极参加了这场斗争,一方面反对唯心主义心理学,另一方面尝试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学。针对行为主义的S-R公式和格式塔心理学的直觉主义,维果斯基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进行了研究,并在1925年发表了《意识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问题》,明确提出研究意识问题对科学心理学的重大意义。1931年撰写重要代表作《思维和言语》,详细论述了他对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与中介结构的理论观点,同时还对皮亚杰关于儿童自我中心言语的观点做了详细评述。此外,还写有多篇论文阐述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等观点。 维果斯基的思想获得了一批年轻心理学家的拥护,鲁利亚和列昂节夫一直追随维果斯基,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因此,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又称“维列鲁”学派。1934年维果斯基因患肺结核逝世,年仅38岁。维果斯基一生留下180多种著作,其心理学思想至今仍有很大影响。 维果斯基所提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亦即随意的心理过程,并不是人自身所固有的、而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受人类的文化历史所制约的。其实现的具体机制是通过物质工具,如刀斧、计算机等,以及精神工具,如各种符号、词和语言等实现的。 高级心理机能不同于低级心理机能的特点是: (1)它们是随意的、主动的,是由主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觉引起的;(2)它们的反映水平是概括的、抽象的,也就是各种机能由于有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3)它们实现过程的结构是间接的,是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4)它们的起源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受社会规律制约的;(5)从个体发展来看它们是在人际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不断发展起来的。 为此,维果斯基特别强调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尤其是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他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另一方面,内在的智力动作也外化为实际动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内化和外化的桥梁便是人的活动。另外,维果斯基在说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他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为此,就要确定儿童的发展水平。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这一思想对正确理解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 维果斯基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七章社会文化历史的心理发展理论 第二节维果斯基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心理发展观 传统的心理维果斯基将人的心理机能分为两大类,一类叫低级心理机能,一类叫高级心理机能。通过阅读教材,弄清什么是低级心理机能?什么叫高级心理机能?两种心理机能各有什么特点? 从起源上看:低级心理机能是自然发展的结果,是种系发展的产物。 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相对于个体来说: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际交往活动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维果斯基指出: 人的心理发展的第一条客观规律是:人所特有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它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 人的心理发展的第二条客观规律是: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可能转移至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 据此,维果斯基阐明了儿童文化发展的一般发生法则:“在儿童的发展中,所有的高级心理机能都两次登台:第一次是作为集体活动、社会活动,即作为心理间的机能;第二次是作为个体活动,作为儿童的内部思维方式,作为内部心理机能”。 教材中列举了儿童指物和随意注意的发生和发展的例子,说明人际交往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这里出现了一个很奇特的新概念:“两次登台”。这是维果斯基为了表述儿童的高级心理机能如何从外部的人际交往向内部的心理活动而使用的形象化语言。儿童的高级心理机能首先产生于社会的人际交往,属外部活动,然后才内化为内部的活动。一外一内,维果斯基把它比喻为“两次登台”。他认为,两次登台是“一条真正的规律”。上升到理论高度,维果斯基这样表述:“人的心理实质乃是移置在内部并成为个性的机能及其结构形式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那么,外部的、社会的东西,是怎样移置到内部的呢?维果斯基认为需要借助于心理的工具——符号,具体地说,即语言。符号是心理发展的中介环节。儿童借助语言符号作为工具,实现由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这种转化的标志包括四个方面,请阅读教材第244-245页。 二、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维果斯基的生平及其心理发展观理论

维果斯基生平 维果斯基(Lev Vygotsky,1896-1934),前苏联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1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沙尼亚夫斯基大学历史哲学系。1924年到莫斯科心理研究所工作。 维果斯基所处的年代,正是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创建的初期。在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各种资本主义思想发生了激烈的斗争。年轻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积极参加了这场斗争,一方面反对唯心主义心理学,另一方面尝试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学。针对行为主义的S-R公式和格式塔心理学的直觉主义,维果斯基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进行了研究,并在1925年发表了《意识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问题》,明确提出研究意识问题对科学心理学的重大意义。1931年撰写重要代表作《思维和言语》,详细论述了他对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与中介结构的理论观点,同时还对皮亚杰关于儿童自我中心言语的观点做了详细评述。此外,还写有多篇论文阐述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等观点。 维果斯基的思想获得了一批年轻心理学家的拥护,鲁利亚和列昂节夫一直追随维果斯基,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因此,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又称“维列鲁”学派。1934年维果斯基因患肺结核逝世,年仅38岁。维果斯基一生留下180多种著作,其心理学思想至今仍有很大影响。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一、维果斯基的经历与维列鲁学派(1896~1934) 1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并在本校实验心理学研究所工作; 1924年,莫斯科心理研究所工作; 20~30年代,形成“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1934年病逝 二、维果斯基的儿童心理学观点 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发展的实质,提出文化—历史发展观 提出教学与发展关系的思想 分析智力形成过程,提出“内化”学说 (一)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1、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工具 2、心理机能的中介结构——历史文化心理机能: 低级机能——生物进化 高级机能——历史发展 (二)探讨发展的实质,提出文化—历史发展观 1、发展的实质心理的发展─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是在环境其教育影响下,在

比较与分析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发展观

比较与分析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社 会文化发展观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比较与分析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发展观学号:151481 姓名:李晨晨专业:课程与教学论(数学) 摘要:本文通过罗列皮亚杰和维果斯基关于发展的一些主要观点,比较和分析皮亚杰和维果斯基关于发展观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加深对发展的理解。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认知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实现意义建构,用图式、同化、顺应、平衡来解释发展过程。 2.发展阶段论: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②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进入智慧发展阶段思维已表现符号性特点,其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等。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具有明显符号性、逻辑性,能进行简单逻辑推演,克服思维自我性等,但思维仍局限于具体事物及经验缺乏抽象性。④形式运算阶段(1l~15岁):儿童总体思维特点能够提检验假设、能监控内省自思,思维具抽象性、逆补偿等。 3.影响发展因素: ①成熟:指机体特别神经系统以及内泌系统成熟。②经验:物理经验(通过简单的抽象活动而获得的直接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主体自身动作协调的经验)。③社会环境:指社会互动和社会传递,主要是指他人与儿童之间的社会交往和教育的影响作用。其中,儿童自身的主动性是其获得社会经验的重要前提。④平衡化: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自我调节发展决定因素。 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两种工具的使用,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心理机能。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对儿童教育的意义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对儿童教育的意义心理学作为一门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科学,研究取向既注重实证主义也不抛弃人文主义,已成为现代重要的广泛被人们研究的学科。在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前苏联卓越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所做的开创性的研究以及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对教育界和心理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维果斯基通过儿童心理与教育心理的研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发展是指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指出教学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由此,他经过论证,形成了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了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性、决定性作用,它重视个体本身的积极作用,强调文化情境的作用,将儿童的发展与环境相协调。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儿童的心理发展,较为全面地阐述了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对当下的儿童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近发展区理论鼓励儿童带着问题学习和主动学习,有助于有效教学。维果斯基曾言,学习应当被融入对日常不断产生的矛盾冲突的解决中。在教学过程中,给儿童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在问题解决中进行学习和探索,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引发他们对问题解决的深层理解,通过问题解决鼓励他们学习,这有助于超越他们现有的知识与技能发展水平,达到新的高度,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 最近发展区理论重视交往在教学中的作用,有助于教师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交往是一切教学的必需要素,师生之间通过沟通协调共同完成教学目标。每个孩子都有主观能力,他们在交往中发现自我,学会合作,形成丰富健康的个性。教师根据交往的重要性设计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创设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往、互动、学习的情景,在互动中帮助儿童,引导他们向潜在的水平发展,这不仅促进有效教学,而且使得儿童在各方面素质得以训练与提升,有助于

试谈皮亚杰理论与维果斯基理论的比较

试谈皮亚杰理论与维果斯基理论的比较 法学院心理0901 盛翔20090606 众所周知,皮亚杰和维果斯基两位是心理学界的巨人,都为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但由于两位的理论建立的哲学背景不同,接受的文化教育不同及两人的研究方法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学术道路和学术思想。无论哪种理论都有自身的贡献意义和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我们都应该客观得来看待和学习每一种理论。 皮亚杰是当代西方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其心理学偏重于儿童认知,智力或思维发展的研究。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我们可以学习知道,他认为学前期是既稳定又充满巨大变化的时期。他提出学前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前运算阶段,该阶段是从2岁开始持续到7岁左右。(前运算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更多地使用象征性符号思维,心理推断出现,概念的使用也有所增加。)在阐述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时,皮亚杰还指出,语言和思维紧密相关,学前期语言的进步反映了思维方式的一些进步,这种思维方式在较早的感觉运动阶段就可能存在。皮亚杰认为,语言发展自认知进步,而非反之。他认为在感觉运动阶段思维的进步是语言发展必需的,而且在前运算阶段,认知能力的持续增长又为语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在皮亚杰的理论当中,有一个关键性概念,那就是中心化。何为中心化?中心化就是指注意刺激物的某一方面并忽略其他方面的过程。它

是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一个关键成分和局限性。为什么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在要求守恒的任务中会出错?皮亚杰指出,主要原因就是其中心化的倾向阻碍了他们对情景相关特性的注意。此外,他们不能跟随情境表象的变化所伴随的转变序列。(转变:是一种状态变化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皮亚杰,儿童行为的专业观察家,提供了学龄前儿童认知能力的详细描述。其理论的主要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用的途径,以思考学前期阶段的认知能力发展。然而,他的理论是基于对相对较少儿童所进行的大量观察。尽管他的观察富有洞察力并具有突破意义,近期实验研究却表明在某种水平上皮亚杰低估了儿童的能力。根据信息加工理论,认知发展包括人们知觉,理解,记忆信息方式的逐渐改善。随着年龄增长和经验的增加,学龄前儿童处理信息更加有效,也更加精确,他们能够处理越来越复杂的问题。在信息加工理论的支持者眼中,正是这些信息加工过程中量的进步——并不是皮亚杰提出的质变——形成看认知的发展。 下面来看看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点,维果斯基认为,认知发展是社会交互的结果,在社会交互过程中儿童通过指导式参与进行学习,和导师一起解决问题。维果斯基并不像皮亚杰和其他理论家那样关注个体的表现,他更加关注发展和学习的社会性方面。 根据维果斯基的观点,在成人和同伴提供的帮助下,儿童逐渐变得越来越聪明并开始自己解决问题。维果斯基认为,处于发展阶段的儿童与成人和同伴之间形成的合作关系,其本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文化和社会因素所决定的。因此维果斯基的理论与皮亚杰悠着很大不

浅谈皮亚杰与维果斯基发展观的异同

浅谈皮亚杰与维果斯基发展观的异同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两位心理学家的“儿童心理发展学说”为当代认知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者理论至今仍在学术界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对教育教学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同为认知派心理学家,二者理论在存在众多相通之处的同时,又有很大的不同。 一,皮亚杰主要观点 皮亚杰在他的发生认识论的基础上,将生物学的原则和方法引入到人类发展的研究中,形成迄今为止最具影响力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他的发展理论体现了建构主义思想。在他看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对周围环境的操纵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促进了起内部结构的不断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在原有信息的基础上加上新的事实和思想,而是涉及思维过程的质的变化。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是一种研究认识的结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心理起源的学说,其主要研究内容是知识的起源、形成及其构成的心理机制。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其中图式是起点和核心,是指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在皮亚杰看来,它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受三个基本过程影响的:同化、顺应和平衡。主体之所以会对环境因素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是因为主体的图式不同。图式最初来自遗传,并在以后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改造,逐渐丰富起来,也就是说,低级的动作图式,经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形成新的图式。同化与顺应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两种形式。平衡是指同化作用与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儿童每遇到新事物,在认识过程中,总是试图用原有的图式去同化,如果成功,就得到暂时的认识上的平衡。反之,就产生了皮亚杰说的不平衡状态。儿童就做出顺应,调整原有图式或创建新图式去接受新事物,直至达到认识上新的平衡。儿童心理的发展就是个体通过通话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个体也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的,从而使心理结构不断变化、创新,形成不同水平的发展阶段。皮亚杰将数理逻辑作为划分儿童逻辑思维发展工具,把儿童心理分为以下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思维阶段、具体运算阶段以及形式运算阶段。每一阶段思维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前一阶段思维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二,维果斯基的主要观点 世界众多的心理学家之中.维果斯基的学说独树一帜.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为指导想,从批判关于人的心理及其发展的生物学观点出发,主张把历史研究作为建立人类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提出“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制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受社会规律的制约,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认知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维果斯基重视儿童和所处社会的相互作用,认为社会文化环境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维果茨基认为人的智力结构和思维过程来自和其他人的社会交往,儿童的一切复杂心理活动的形式都是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儿童的知识,思想,态度价值观都是在周围人们帮助下形成的.认知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他们将外部社会活动不断内化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心理结构的过程。在认知发展过程中成人及其他有能力的同伴能够促进儿童达到“最近发展区”(儿童现实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状态,使儿童心理发展潜能得以最大发挥。 维果茨基的“历史文化理论”主要涉及“活动、文化工具以及内化”三个方面的内容。活动是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的中心概念,把儿童与其养育者及同伴之间的共同活动视为儿童发展的社会源泉。他将人的心理机能区分为两种形式: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他认为人所特有的高级心理机能是以社会文化的产物——符号为中介的。通过运用工具和符号,人才有可能实现从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维果茨基强调,文化提供的各种工具支持思维,认为所有高级心理过程均借助于心理工具(如语言、符号、记号等)得以实现,成人在与儿童的活动过程中,将这些有用的工具传授给儿童,儿童再将它们内化并作为中介因素在其高级心理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

维果斯基

维果斯基对于心理学思想的主要贡献之一,是强调有社会性意义的活动对人类意识的影响的重要性。维果斯基认为社会环境对学习有关键性的作用,认为社会因素与个人因素的整合促成了学习。社会行为是一种能够帮助解释意识变化的现象,并能建立起一种使行为与思想相统一的心理。 社会环境通过它的“工具”影响到认知;工具是指它的文化物品及它的语言和社会机构。认知发展源于在社会交互作用中文化工具的使用,源于将这种交互作用内化和心理转换的过程中。维果斯基的思想是一种辩证建构主义的理论,因为它强调人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介是发展与学习中的关键机制。 维果斯基的最有争议的观点是所有的高级心理功能都来源于社会环境。这是一个很有力量的声明,有很多的事实来支持它。语言过程可能是最有影响的。维果斯基认为在心理发展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掌握传播文化发展和思想的外部过程,即掌握语言、计数和写作之类的方法。一旦这个外部过程被掌握,下一步就是运用这些符号来影响思想和行为,以及对思想行为进行自我管理。在自我管理中使用内部言语的重要功能。 尽管这样的论述给人以深刻印象,维果斯基的理论似乎有些过于强悍。研究证据显示,年幼的儿童在他们有机会从所处的社会文化中学习这前,就已了解很多这个世界运作的方法。儿童也似乎有获得某种概念的生理性预设机制(如:理解做加法可以使数量增加),这是不依赖于环境的。尽管社会学习影响到知识的建构,但是那种宣称所有学习者是源于社会环境的论点似乎过于夸张。虽然如此,我们理解学习者的文化是很关键的,在解释学习和发展的时候需将之考虑进去。 启示: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看上去并不难理解,有社会性意义的活动对人类意识有很大影响,既是将人们的意识放之于社会的背景中,似乎是为如何建立人类意识指出了一条道路,将“人类的自我意识”这个词条进行分解,便是人类意识和自我意识,人类意识在众多流派哲学家中并没能被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框架,不像星系反而像是流沙,大抵社会活动只能是对个人自我意识的参考与影响。理论最具争议的是“所有的高级心理功能都来源于社会环境”,判断题中太过绝对的话往往是错的,且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认为事务的矛盾规律都是相对统一的,大抵可以理解成事物规律都不是绝对的。尽管有许多事实支持这样的理论,但反正法终究比不可穷尽的枚举法更令人信服,然,我并不是站在这一理论的对立面上,而是,我不觉得这一理论也许只是为了加强语气而使用的一个程度副词让这句话变得有争议的价值:生物学角度上思维的发展基于神经元这一基本单位,但倘若心理功能形成发展独立于社会且不说科学性至少我认为是是没有意义的。对于这一理论,且认为是略霸道的,但不可否认有社会性意义的活动的确会是影响人们意识的一条明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