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太极拳散手的训练方法和实战应用

太极拳散手的训练方法和实战应用

太极拳散手的训练方法和实战应用
太极拳散手的训练方法和实战应用

太极拳散手的训练方法和实战应用

太极拳散手的训练方法和实战应用

一、太极散手切入的方式

俗话讲“先下手为强”,这句话表明先动手有利于打击对方。但太极散手讲究后发制人,这似乎与常理相悖,实际上太极散手要求的是后发先至。

太极散手采取“后发制人”的方式与人较量。古谱讲:“求势争来脉。”要取得有利的形势,须先知道对方的意图,待其先出手暴露意图时,我再“有的放矢”,这样做,虽然我后动手,却取得了主动权。因此,太极散手求势之道,始于双方在“打击射程”之外的对峙,进入比拼之前我已全神贯注,以静待动,沉着应战。此时我全身内气运转,含机待发,身形架势根据对方动作变化进行相应调整,等待对方向我进攻。对方上步进身,不管其速度多快都有个时间差。当对方脚要落步时,我已判断准确,计算好量;对方脚刚挨地,我已步随身进,踩到我顺彼背的位置;对方站定出招,我已格闪进身使其打空,趁机运用恰当的招式将彼发出。如果对方能化解我的还击,双方则进入短兵相接阶段。只有敢于把对手放进来近身较量,太极推手才有用武之地。

二、太极散手的近身实战

1.太极运劲的方式

太极拳将千变万化的招式归纳为掤、捋、挤、按、采、挒、

肘、靠八种劲法,进、退、左顾、右盼、中定五种步法,及阴阳变化之术,再将这些内容融入到太极运行方式中。只有懂劲法,知阴阳之理,虚实变化得当,过招时才能运用自如。为了便于说明太极劲法的相生相克,特将四正推手的关系抽象为:捆生捋、捋生按、按生挤、挤生掤,掤克按、捋克掤、挤克捋、按克挤。用劲法赢人,可无招胜有招,实为劲中含招。太极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每一式都需全身各部的运行及配合,欲左先右,欲前先后,相互依托,整体为用。形随劲动,而不是用力出形,这是太极运劲与直接用外力的不同之处。

太极拳的神韵在于内功,内功源于内劲的运用,内劲依靠内气通过太极运行方式实现以意行气、以气运身、气到劲到。

太极运动遵循人体结构运转规律,在意识作用下以丹田运劲,腰带动身体进行螺旋运动,腰向右转带动右腿至脚掌用劲顺时针碾地螺旋缠转向上经胯传导至左腿,促左腿逆时针螺旋缠转,使身体重心沿“~”轨迹从右向左移动,右腿渐渐变虚,左腿渐渐变实。双腿在这种互逆向运转中使身体向右螺旋转动,带动身体右侧向后转,右臂掌逆缠画弧,同时身左侧向前转,左臂掌顺缠画弧。“往复要有折叠,进退要有转换”,当重心移到左腿后,左腿至左脚掌再用劲逆时针碼地缠转螺旋向上经胯促右腿顺时针螺旋缠转,使身体变成左螺旋,重心沿“~”轨迹从左向右返回,左腿渐渐变虚,右腿渐渐变实,身转左螺旋,带动身左侧向后转,左臂掌变逆缠画弧,同时身右侧向前转,右臂掌变顺缠画弧。在这个运行过程中,身体在双脚之间运行了一个反“~”与一个正“~”轨迹,连接成一个“∞”路线,同时,身体在双腿逆向运

转中进行了左右螺旋交替转动,双臂掌各自画了一个顺逆缠连接的螺旋圆弧,这样形成了在腰带领下的全身螺旋缠绕。劲由根节率领梢节运行,可做到全身松而不懈,自行调整中正,抱撑八面。做杨式太极拳的“云手”定步动作,可体验这个运劲感觉。身体重心沿“∞”路线运行,内气在足、腿、胯及身体各部松开协调配合下,依序节节贯穿,连绵不断循环运行,形成整劲。“∞”符号只是太极拳的内在运行规律示意图,并非太极拳的每一式都刻意按照这样一个模式去运作。掌握了太极拳的运劲方法,在散手搏击中就能随心所欲,心意一动劲就进行虚实变化,身体处处可化、处处可打。这种“∞”运行是立体的、全方位的,有时甚至是无形的,其角度及弧形大小随太极拳动作而变化。这种运行方式在体内出现互相对称的反向劲,客观上起到了自行调整身体平衡的作用,在与人交手时保证了身体的中正稳定。

太极不是定向转动,身体随着“∞”路线往复运动中螺旋转动变换方向,左右螺旋的螺旋劲都是向身后侧转、向下旋。“折叠”绕回前时,螺旋劲向上进。这种太极劲受到外力时,在身臂配合下可左右逢源,将来力带向对我用力一侧之外,客观上有助于我螺旋劲脚碾转于地,加强了脚底生根,使身体稳定。返回前时,如千斤顶,劲源源不断将对方推仰,使其足根拔起。另外,太极“∞”往复运行方式产生的来回劲,可迅速、灵活地变化运转方向,在近身纠缠中可顺对手用力方向随时将他放出。

太极散手以防、化为先,化中能打,变劲极快,除了需要运劲连贯外,还必须虚实转换灵活,因此既不允许两腿平均用力支承身体的“双重”出现,又要避免采用虚实分家、棱角分明的弓

箭步,要求屈膝圆裆、松腰落胯,实腿不可全然站煞,虚腿不可完全没劲,全身要能够松、整、圆、活地运动。

有很多太极拳习练者,打拳套路娴熟,也掌握了各式的攻防含义,但实战应用时就不灵验,主要原因是没有把太极招法与全身运劲的方式联系起来,当打拳与运劲脱节,肢体各自为阵用力出招换式动作中断时,往往使对方有隙可乘。

太极拳的行步是“∞”运劲方式的延伸,须上下相随,手、眼、身法、步相合。对方身正力整对抗时,我进不去身,须先化开对方攻击后再向前伸出虚步试探,如可进再随重心移动前腿由虚变实,全身在连绵劲作用下,针对彼力情况变化进身的速度。这种方法运的是长劲,发到对方身上可随意念放远,具有穿透力。如果进身被挡需化,我仍以太极运行方式回旋有余地。如果对抗时看到机会,不运劲就一步到位、抢手就打,这样做用的是身体的局部力,一旦打空往往会成为被打的靶子。这如同电钻要在动力源的旋转及推进中才能打孔,停顿状态则无切削功能。

太极散手配合身法,以弧形上步取势。若得机,抢步直进,劲到即发。若对方败退,我可连续上步,连绊带别,身手相加,不给对方调整的机会,直至取胜。

“有进就有退”,如果对方吃上我实处用力推搡,我坚持不顶的原则,精神放松,身体不紧张,前面掤住来力,保持全身内劲运行柔韧的整架不散,对方就无法推实,就不能把我发出。我借彼推力,后腿弧形退步转身让空对方直力,并趁机打横劲使彼失稳。这样以逸待劳,消耗了对方体力,待对方长时间连续用力攻击能力减弱时,我再适时反击。

2.太极的发劲

只有掌握了运劲的方法,能够运劲,才有劲可发,否则发劲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与对方肢体接触中,“用意不用力”,只有这样才容易感觉到对方力的变化,这是太极“听力”灵敏的原因。当对方右拳打来,我以右腕侧接彼力,在彼前臂上顺其力滚动产生摩擦力,使双方接触部位相“黏”,我前节掤住来力,后节松开,把感应到的彼力和我身体运行连通起来,他有来龙,我有去脉,平时盘架练就的“意不断、劲不断”的功夫有了用场,使身形、步法随彼力进退不丢不顶。“从人则活,随己则滞”,用力会造成肌体紧张,内气运行受阻,运转呆滞,不对彼用力则身形灵活。太极不用力不是没劲儿。彼用力时,我相对用劲调整身中正,保证稳定运行。我不用力,体力消耗小,耐力强,运劲快。我重心沿“~”轨迹运行移向左侧,随着吸气以身臂化开来力,收拢身形5内气聚至中丹田完成蓄劲,取得机势后,随着呼气内气沉至下丹田,腰胯带动左腿向左后抖转骤停,产生的转动惯量使身劲沿“~”弧的切线方向从左向右放出,形成身向后坐、劲向前发的对开的二争力,使我身向左后转与右臂掌向右旋拧成一股整劲,在加速度作用下动量倍增,产生强大的爆发力经右掌发出,直贯着力点。太极柔化走圆,刚发出直,发时出断劲,须劲断意不断,为“补手”或连接下一动作准备。只有在彼成背势时发劲,我才无忧患。没有把握不发,一发必中。太极“曲中求直,蓄而后发”的原理,类似子弹被击发后,炸药产生的能量使弹头沿着枪膛的来复线旋转运行后从枪口直线射出,子弹在螺旋的弹道中前进受到挤压,能量受阻而积蓄增大,突然释放会产生很强

的杀伤力。子弹的杀伤力是机械的功能,是固定的,而太极劲是随意变化的。

在太极散手中,内功与拳法是紧密一体的。没有熟练的招法,就无法格斗;没有内劲为“后盾”,拳法也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

太极拳行气运劲所到的身体部位,强度和抗击打能力可得到提高。但太极拳顺其自然,避实就虚,不与对手顶力、硬碰硬,发劲是作用在对手失重部位或薄弱环节,所以顺畅,势如破竹。太极散手该出手时就出手,不可有丝毫犹豫,否则机会稍纵即逝,反被人制。

太极散手落实于打,有机会就出手。对方用力打来,我用螺旋劲可轻易将其力从切线方向化开,并从接触部位钻入,以螺旋劲打向目标。不招不架就一下,“化”与“发”仅在一吸一呼之间完成,这是太极散手克敌制胜的精髓。

3.太极运劲方式在散手实战中的作用

太极化劲方式可以形象地比喻为用一张有韧性的炕席沿两根立柱傲“~”缠绕,我在中间向左前拽,席子往左立轴输送,作用力使右侧的席尾沿右立柱向右后转。这一过程体现了太极拳的“进中有退”、“退就是进”的道理。

这种运行方式可用于太极散手的近身格斗。对方用双掌向我胸部“虎扑”,我已站成左脚在前、右脚在后的侧身步,右前臂到胸前格挡。彼右掌按我右腕背部、左掌按我右肘向我发力,企图将我右臂贴身一齐放出;我用掤劲接住来力,并不与之顶抗,仅黏住来力,肩及后部各关节松开,运行的内劲使身臂具有柔韧性和弹性劲,起到缓冲作用。此刻,我右腿用劲碾地,身体率先沿“~”

向左前方移,使身左侧向前转时将右侧让出空当,使彼推向我支撑身体脊椎中心线的矢向力,经我松柔的右臂向右转发生偏离,这时我身体似立轴转进而右臂被彼推向身后,我右掌在内旋中缠住他右腕,在与彼相向运动中不发生对顶,进中有退,实现了动平衡,达到了以柔克刚的目的。

(1)我右臂感觉到对方双掌已推空、身体前倾失重时,右掌捋彼右腕使其身向后仆出。此时,我虽然不能决定对手如何给力,但是可以通过接触部位“听力”知道他的动态,并根据他的来力调整自己的劲路,“彼不用力,我也不用力,我意在先;彼用力,我也用力,我劲在先”。当他全身力发出时,我用整劲掤住着力部位,随其力的方向转身,轻易就能将他放出。这就是太极的“力从人借,劲从己发"。把对方引进落空,导致他失重,就能“四两拨千斤”。

(2)若对方“虎扑”打空后迅速回撤,我双掌仍“黏”着他右臂“随屈就伸”由于他发力后身成定架,动一处可牵扯全身。此刻我“出奇在转关”,拧身抖转,由捋变按,双掌将全身整劲贯向彼右侧身臂,彼必然翻倒。

(3)若对方“虎扑”打空,已松身后退。我左螺旋转身,左掌变为内旋托彼肘,右掌变成外旋缠紧彼右腕,“固住梢端",顺水推舟,加速送彼回返,彼身直接进退会产生晃动使足跟不稳。我身体沿着“~”轨迹向前移,运行中身旋转劲将彼臂身拧成一体,此刻,我左掌按击他右肘前臂外侧,其右大臂向后斜,使其身蓦然后仰。

通过实践,弄懂运劲原理,练到得心应手,用时便章法清晰。

太极劲法是灵活多变的,如他双掌扑来,见我右臂护胸便改为扑面掌,我以太极左右交替螺旋运劲之法,可左臂逆时针由下向上挑开来掌,右臂甩臂弹掌用右手背扇击彼面门。横力本来就能克竖力,再加上有连绵整劲做后援,转动的单臂可不费劲地挑开对方直进的双掌。

三、太极散手的训练要联系实际

太极拳平时的养身盘架要和散手实战结合起来,如此每天练功既能强身健体,又能使身体总处在“太极状态”,一旦遭到突袭,就会既有实战必有的体能,又有灵敏的反应能力。要得到正确的太极劲法,必须练基本功、练太极拳套路和太极推手,再练散手,久而久之自然能眼到手到、意到劲到。

1.太极散手的接招及还击

举一典型实例。当凶犯右手反握锋利的匕首直刺过来时,没有受过训练的人会出现这几种情况的反应:

(1)不知所措眼睁睁被刺上了。

(2)奋力前扑,用手去夺匕首,结果受伤后失去战斗力。

(3)转身就跑,被凶犯追杀。

以上三种做法都很难逃脱厄运,反应慢了会被刺,还手早了也无效。要解除匕首的威胁,关键在接手的技术,必须掐准对手的“点”。面对这种情况,首先,镇定地注视匕首刺来,虽然匕首离我越近越危险,但“机会往往隐藏在危险之中”。如果我左脚在前,匕首到我身前时我迅速右转闪让,同时用右手从侧面“叼住”对方右手腕内旋用劲下压,左手上托他的右肘,二掌合力顺时针旋拧他的右臂,迫使他身前倾,我就势提右膝猛石盖他右小臂,

使匕首跌落,令他小臂受到重创失去攻击能力,如此方能化险为夷。

另外,还有很多技法,比如,我双手接住对方的右臂,借向右后缠转的反作用力将前面的左脚伸进,再随重心前移进身,由于我双手拧掀其右臂致他身前无遮拦,我提右腿用膝盖直撞对方裆部,便可一招制敌。当然,再好的功夫徒手对付手持凶器的歹徒也处于劣势,如果时间允许应尽量采取有效的处置措施,没有必要冒空手夺白刃之险。

2.太极散手的擒拿与发放

太极散手的拿法不同于传统武术的抓筋拿脉,而是利用肢体在全身运动中缠裹、别挡对方的肢体的方式实施控制,再进行定向打击或使其失重后发放。太极散手“发前有一拿”,指将对手拿至“背势”,再顺劲发放,如此则干脆利落,毫无悬念。

比如,我右手缠紧行凶歹徒的手腕,左掌上托其肘尖成为“支点”,成倒剪臂时成为“杠杆”,彼若用力挣扎手臂就会僵挺,此时我全身抖转发劲,彼臂即刻分筋错骨。这与传统擒拿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至于反擒拿,当彼双手拧我一臂时,我若完全松懈就会被他一拧到底而无法解脱。我应该身臂掤劲不丢,随彼力转身移步,全身随被拧臂保持整劲不丢跟随而动,前后呼应,上下相随,不给背势,彼就无法控制住我。此时他想脱手打,我则在运行中身正、劲整,彼手一松,我就能先打中他。由于对方擒拿用力时身体各部就会形成固定,双臂的旋转幅度肯定没有我全身转动的幅度大,我有过之而无不及,在随彼转中自然解脱,就势反缠拿彼

手或化开即打。这就类似拧毛巾,如果松开一头,另一头永远拧不紧。可见,当对方双手拧我一臂时,我只用臂力抵抗不但无效,反而被己自锁。由此证明,我能化解擒拿,并不是局部被拿部位用力,而是全身整劲运用的结果。

3.太极散手要扬长避短

太极散手要“以己之长克彼之短”,使对方无法施展自己的特长。对方擅长拳击,等他一出拳,我化开即进,黏臂缠身,使他无法出拳,我借其挣力让他失重再放倒他。对于摔跤手,他一抓把,我立即摘打,不给他摔的机会。临场出现踢、打、摔、拿各种打法,不是仅靠纸上谈兵就能解决的,对于突如其来的各种打击必须有下意识反应,随析应变,如果到临场才考虑怎么打,就会挨打了。理论能够指明方向,使习练者少走弯路。只有在明厅指导下,经过长期实践、体悟,才能增长克敌制胜的本领。坦然面对对方,放开胆量,太极散手就可发挥得出神入化、淋漓尽致。

四、太极散手的实战应用

现以实例说明太极散手的应用。作为天津市公安局的特聘教官,我清楚地记得20多年前发生的一件事。那是仲夏的一个夜间,我在派出所工作后刚睡着,被民警小何叫醒,我

孙式太极拳的练习理论

孙式太极拳的练习理论 1、“三合一拳架” 什么是孙式太极拳的“三合一”,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下吧! “三合一”是拳架、推手、散手三合一,也就是说跳架子就是推手,就是散手,在跳架子时也就同时练了推手和散手。 我在练习中发现拳架的每一式都是推手或散手的精华用法。因此,我认为,练拳架时勤加体会,天长日久,必有感受,在推手和散手时自然就会运用出来。 孙式太极拳的所有的动作和拳架,都是需要经过反复的练习的。 准确地说,就是每一个动作都是武术技击的精华全息元,也就是每一个动作包含了无限的可能性用法。 所以说,初学者应该学一些具体用法,但必须明白,绝对不能仅仅限于这几个用法,随着水平的不断提高,应该突破具体用法而达到对全息元的理解,这样,才能理解为什么“无限胜有限,无招胜有招”、“无胜于有”。 2、“孙式太极拳修炼的三原则” 要练好孙式太极拳,必须把握“三原则”,一是高度协调,在孙式太极拳训练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动作,都要全身高度协调,而且身体和心灵也要高度协调。 在孙式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中,最主要的运动方法就是要锻炼自己身体的协调性。 一旦调性达到高水平,那就会出现德国当代著名学者哈肯的《协同论》中所说的“协调产生新的力量”,在孙式太极拳的修炼中才能产生不可思议的整劲力量。 二是和合凝聚,和合凝聚是一种感觉,从一开始,练习者就应该把握这一点,所有的动作都必须体现和合凝聚。 和即和谐,合即合作,凝聚是力量、感觉、精气神,都要有一种凝聚在一起的感受,绝对不能分散,特别是感觉不能分散。 三是向内收敛,收敛和分散是对立的,所有的动作都产生一种感觉,向内收敛,而不是向外发散。 协调、凝聚、收敛,我认为这就是修炼中国各种功夫,特别是孙式太极拳功夫的根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练成功夫。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1、重视拳架的锻炼 拳架是太极拳功夫的基础,是太极拳的本。所以强调拳先打低架,也就是拳走低架,裆走下弧。因为拳架里有丰富的内涵。 它包括人体整体素质训练的多种要素,如力量、耐力、灵敏、速度、松柔、丹功、意念力、智力、胆量、精神、技巧等多方面的训练。这些方面的训练内涵是其他锻炼项目(如推手、器械)所不能替代的。 所以说,在学习拳架的同时,我们还需要锻炼自身的综合素质。 练架子是长功力的过程,是练“知己”功夫的过程,是推手中不能施展,而在拳架中淋漓尽致地施展,器械锻炼中,各种拿法以及各种手法难以得到锻炼,所以,每天安照要求尽可能地多打几遍拳。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2、单式训练 实质上是发劲锻炼。如果练拳着眼于护身、交手,必须进行单式练习。主要是从拳架中拆出一些认为最实用,最善于施用的招法。这样会很苦、很累,但功力会提高很快。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3、练推手 双方切磋,练推手其实就是听劲、喂劲、化劲、发劲诸手法的练习,切磋各种太极劲力彼此相生相克的关系,从而锻炼知彼

的功夫。 在太极推手中,“知己知彼”是取胜的关键所在。 提高触觉灵敏度,努力扩大自身引化来力的空间,尽可能将来力引向“强弩之末”的境地。练推手要从吃亏入手,着重提高化解来力的功夫,在这个基础上,再练习发劲。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4、器械训练 主要是锻炼臂力、腕力、腿力、腰力以增强自身功力,它是拳架功力的补充。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5、内功的训练 (即:意、气、力的训练) 意 首先是意念,每个式子,每个动作都加上意念,全神贯注,每个动作运行之中都想前面有各种阻力,叫做有敌情观念,也叫有功防意识。(也是我师傅常讲的一人玩二人)。 气 在打太极拳的过程中,要全面发挥人体的呼吸功能,在进行肺呼吸的同时,要重视丹田呼吸(即:腹式呼吸),以便有利于调节和发挥人体潜在的多种功能。 力 丹田力其实就是腰力,丹田的旋转滚动,带动四肢,带动整体运动。丹田运动时人体的调整有特殊的功效。 这三个方面的锻炼,是太极拳内功锻炼的三个重要部分。关键部位,贯穿于上面各种外功,内功的锻炼之中,万不可轻视。 提高功力,不管是外力还是内劲,都要做到外力和内劲的结

练太极拳要注意身法要求

练太极拳要注意身法要求----赵幼斌 (2013-06-02 19:42:49) 转载▼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练太极拳要注意身法要求----赵幼斌作者:武汉太极新手 练太极拳要注意身法要求 赵幼斌 练太极拳讲究身法,要求做到中正、灵活、稳固。身法服务于四肢,手脚运用的效果,同是体现了身法的作用。 太极拳有许多要领规范着身法,如“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腰胯”、“立如平准,活似车轮”等等,这些都相互关联影响着身法的形态和运动质量。 讲身法首先要讲“虚领顶劲”,因为它对身法诸般要领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虚领顶劲”也写作“虚灵顶劲”,又叫“顶头悬”。具体做法是:喉头微后收,下颌稍收提,头顶(百会穴)虚上领,使颈椎拔起松竪,有胸前锁骨与脖后大椎连带向后上移提的感觉。功用是生气势,主精神,蕴灵感,是周身放松的前提。 这里要特别留意“悬”字的概念和感觉,我认为它是对“虚领顶劲”是更准确的表述。“顶劲”有颈椎主动向上竖的意思,做不好脖子容易犯僵,因此“虚灵”就是进一步规定了“顶劲”的状态。反过来也可理解为头顶主动向上领起,让头部主动“悬”起,使颈椎拔展,“顶劲”与“虚灵”感觉同时存在就叫“顶头悬”。实际上,做到“顶头悬”的要领,就等于做到了“立如平准”。 “立如平准”原本为“立如秤准”。但不论是“秤准”还是“平准”,它的一般概念,是把它比喻行拳走架要始终守住一个虚拟的支点或提点,这个虚拟的支点或提点就是“虚领顶劲”。因为:在意识的指导下使头部向上悬、脊椎骨向下节节垂松,就会有一种身体虚挂下沉而又灵活和脚下沉稳的感觉。再着意两肩胛、两胯的放松,会感觉血气贯四稍,肢体绕脊椎中线有激灵感,虚实轻重也会觉的左右可消长自如,“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有杳”的身法灵感就会产生。这就是“顶头悬”起到“秤准、平准”的

学校太极拳队训练计划

学校太极拳队训练计划 - 一、学校开展太极拳运动的重要意义: 中国古老的太极拳,既是武术,又是文化;既是健身术,又是护身术;它既练内(心)又练外(体),精、气、神兼顾;既有养生健身价值,又有艺术欣赏价值,因而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太极拳非常重视加大人体下部运动量,大大有利于避免上盛下虚的“时代病”.太极拳不仅强调肢体放松,而且练拳全过程都要求精神放松,使大脑抑制与兴奋相结合,从而它还有利于心态平衡.所以,针对当今生活方式,练习太极拳是一条非常可靠的身心健康之路.只要天天练太极拳,就可以使你持久地保持身心健康. 太极拳的魅力,已经吸引了整个世界,它不仅是作为中国特有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也是一项世界性的运动项目,欧美、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太极拳的运动.纵观太极拳开展与研究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开展太极拳活动的基本上集中在中老年,尤其是老年人的活动.少有在青少年中开展,特别是在学校开展太极拳的教育几乎没有.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以二零零八年北京奥运会圆满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校确立了太极拳普及教育的实践研究. 二、开展太极拳运动的措施: 1、内容:在线学习《杨氏三十八式太极拳》的基础上,本学期学习《二十四式太极拳》,深化太极拳的演练水平. 2、聘请柴师傅为学校的太极拳队顾问,有计划、循序渐进的对师生进行武德、武艺、武理等方面的训练. 3、选择部分年级的学生进行太极拳教学的试点,总结经验后,逐步地在全校进行推广. 4、确定具体的时间安排: 每周我们安排一节体育课、对试点年级的各班进行基本套路教学; 每周安排一次课外活动时间进行集体的太极拳巩固练习; 每周安排一次课余时间,针对试点年级中部分优秀学生进行提高性练习.同时安排一定的课外活动时间进行练习,使得我校的每一位教师至少掌握一套太极拳的套路,在校每一名学生在初中毕业之前至少都能够学会一套太极拳,增强健身意识,提高健身技能,增强师生身体素质. 4、通过专题教育活动——“阳光体育运动”,强化学生学习太极拳的技能.组织竞赛活动,培植兴趣、提高技能,并通过各种形式激励,发展兴趣特长. -

孙式太极拳抻筋拔骨功动作练习步骤

孙式太极拳抻筋拔骨功动作练习步骤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孙式太极拳抻筋拔骨功动作练习步骤》的内容,具体内容:孙式太极拳里面有一个动作叫做抻筋拔骨功,这个动作练习起来会比较的复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阅读!第一动1.两脚站立,两臂手心向下向两侧平举,尽量伸展。特别是...孙式太极拳里面有一个动作叫做抻筋拔骨功,这个动作练习起来会比较的复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阅读! 第一动 1.两脚站立,两臂手心向下向两侧平举,尽量伸展。特别是用肩部向两侧缓缓伸展,一边深呼吸,一边伸,尽可能伸去。到受不了时再松下来。两臂仍平举。 两脚用脚尖脚跟转动向两侧同时开步,直到比肩宽一些停住。两脚尖外展成外八形。宽度与自己肩宽相等或稍宽即可。两脚尖朝外成外八字。两腿微曲不可过于下蹲。 2.两臂上举手心向上朝天,上举之手臂和和两腿成一样的角度。成X型。身子由双臂带动向后弯腰,头向后仰看天再看身后。形同伸懒腰。尽量伸展。只到完全不能再伸时再回复原形站立。可反复做多次。所有动作都要气沉丹田腹式呼吸,舌顶上鄂闭口扣齿。 第二动 1.由沙地立竿开始,两脚以脚尖和脚跟旋转而成开步,两脚向外成外八字。两膝微曲,两手在小肚前提起内翻手心向上,紧握手成拳,向腰两侧

拉到成抱拳。抽紧两肋腹式丹田呼吸。两肩尽力向后拉抻。至不能忍受时再松下来。两手变拳为掌,立掌曲腕,五指向上,掌心向前。 2. 由上动开始,两手立掌自腰间缓缓向前推出,五指分开。两臂高与肩平。手心向前。然后两臂向两侧分开,伸直后手心仍向两侧立掌,平直向两边抻拉。尽力抻拉。直至不能忍受再松下来。抽紧两肋气沉丹田腹式呼吸舌顶上颚闭口扣齿。 3. 慢慢放下两臂至两腿两侧,翻手变掌,掌心向上,再握拳重复动作。第三动 1. 接第二动之开步,两脚不动,双手抱拳在腰间向后抻拉结束后,反曲两掌,五指向下,手心向前,缓缓向前推出。尽力抻拉。 2. 向里曲腕,双手中指与大拇指捏紧成钩手。双手钩尖朝上。尽力抻拉。 3. 双臂内旋使双手钩尖朝下,向前用钩尽力抻拉。 4. 分开两臂缓缓向身两边打开,钩尖朝下,至双臂在身两边平举时,尽力曲腕同时尽力抻拉双肩。同时用腹式呼吸,抽紧双肋。只至不能忍受为止再缓缓松下。 5. 平举双钩反手向后旋转,逆时针方向旋转。尽力反手至不能忍受再由原路缓缓旋回,平举双钩,钩尖朝下,再抻拉。 6. 打开双钩,手心旋至向上,五指尽量伸直打开,向身两边尽力抻拉双肩双手。配合腹式呼吸抽紧双肋。至不能忍受为止。缓缓松下来。双臂伸直不弯内旋成手心向下再向身两側抻拉,至不能忍受再松下缓缓直臂垂落双手于身前,再重复。

很经典的太极拳的完整修炼及正确方法

太极拳的完整修炼及正确方法 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直击窍要 赵建宇 第一章:明理篇 一、明确目的 (一)练习太极拳的作用 (二)练习太极拳的目标 (三)练习太极拳的练习方法 二、基本缠丝功是练好太极拳的根基 三、基本缠丝功法歌 第二章:太极拳法 第三章:例举技法 第四章:推荐太极拳理论 第一章:明理篇 一、明确目的 (一)、练习太极拳的作用 练习太极拳能起到什么作用?能达到什么目的?汇总起来分三个方面: 1、起到健全心理健康的作用,陶冶情操。通过练习太极拳的松、柔、轻、缓和刚柔相济,可以化去人们心理上因繁忙复杂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浮躁、郁闷、傲慢、恐惧、轻率、鲁莽等等不良情绪。练习太极拳讲究的是平衡的道理,心平气和,平衡中有起伏,起伏之中保持平和,即中庸之道。太极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意识体操,但它不是简单的体操,它是先有意识(主要是练意识),后有动作,用意识去指挥动作的运动,这里面处处富含哲理,妙趣横生;太极拳是拳术、也是艺术,练起来如行云流水,如波涛跌宕起伏,具有很雅致的欣赏价值,所以通过太极拳的长期锻炼可以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效果。 2、全面增强体质。通过太极拳这种运动方式可以全面提升体质,因为太极拳的要求是由里到外,一动全动;自下而上,由上而下,节节贯串,意念不动,外形寂然不动;意念、内劲一动,外形随之而动,而且要符合阴阳平衡的哲理,从而调动了身体所有机能参与锻炼;因此对于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起到了良好的改善作用,有病的起到了治疗作用,无病的起到了增强体质的作用;肥胖的可以减少脂肪;瘦弱的可以使体格、肌肉健壮;可以增强骨骼的抗压、抗折性能;提高关节的活动性能和韧带的延展性;增强了腿部力量,提高身体平衡能力;尤其是抗感冒等抵抗力的提高尤为明显。(请参阅我的“太极拳的健身价值”一文) 3、武术技击作用更巧妙。太极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舍己从人,“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引进落空合即出,四两拨千斤;物来顺应,沾着不离,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二)、练习太极拳的目标 练习太极拳无论是技击还是健身都是让身体的机能达到空松圆活,化僵为柔,达到积柔成刚的目的。人在婴儿时期肢体是柔软的,但没有搏斗、生产能力。当人们有了生产、搏斗等生存能力后,肢体、劲力又变得僵硬,随着岁月的增长,

24式太极拳分解动作及练习要领

24式太极拳分解动作及练习要领 预备式 一起势 1、左脚开立:首先使左膝放松,身体重心大部份落在右脚上。提左脚向左侧迈出时,其高度以不超过右踝骨的高度为宜,右腿也不要弯屈。要“轻起轻落、点起点落”。 2、两臂前平举:两臂边旋转(劳宫穴找涌泉穴)慢慢向体前平举,与肩同高、同宽,自然伸直,肘关节微屈,肘尖下垂,手心向下,指尖向前。有如要把一根下端踩在脚下、上端系于手腕的橡皮筋拉长扯起似的,动作时可有这样的意念。注意腕关节不要过于松软,不要出现指尖朝下的“折腕”。 3、屈膝按掌:(1)下按的用力和用意,有如要将水面上漂浮着的木板按入水中一样。(2)两臂、两掌不要只是被动地随屈膝而下落,要有主动下按的动作。(3)按到终点时需展掌,舒指,避免手指向上的“坐腕”。本式定势时,要配合呼气下沉,使之有一种沉稳的感觉。 二野马分鬃 (一)左野马分鬃 1、抱手收脚:上体稍向右转(意欲向左,必先右去),右臂屈抱于右胸前,左臂屈抱于腹前,掌心相对,呈右抱球,左脚尖点地(这里的“脚尖点地”是指用脚前掌着地。动作熟练以后,脚尖不必着地,收至支撑脚内侧足弓附近即可),眼看右手。 2、转体上步: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步,脚跟轻轻着地,重心仍在右腿。面向南偏东。 3、弓步分手:上体继续左转,重心前移,左脚屈膝前弓,右腿自然蹬直,成左弓步。两手前后分开,上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下手停于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两臂微屈,眼看左手。面向正东。(二)右野马分鬃 1、转体撇脚:重心稍向后移,左脚尖翘起外撇,上体稍左转。重心移动的过程中,上体要保持正直,不可起伏,移动幅度不必过大。也不可先坐成虚步再转体,造成“断劲”脱节。 2、抱手收脚:收脚时主要是重心前移。当体重已从后腿移到前腿时,就以大腿的力量轻轻地把后脚提起,慢慢地屈膝向前,使脚尖在前脚的内侧落下。“抱球”和“收脚点地”要同时协调完成,不可“球”已抱好而后脚尚未到位。 3、转体上步 4、弓步分手(三)左野马分鬃 1、转体撇脚 2、抱手收脚 3、转体上步 4、弓步分手练习要点: 1、抱球:肩部放松,手指微屈,肘低于肩,腕低于手。屈肘时,上臂与前臂的夹角约120度,手腕、前臂同胸部之间应有20-30厘米的距离,要使能容下一个球的空当,既能抱得住这个球,而又不使球触着身体。 2 、上步:上步时一腿支撑体重,另一腿轻灵地迈出,不可将身体重心过早地前送,整个脚掌一下子踏实,呈“砸夯”状。 3、弓步:弓步四要素:“踏掌”、“弓腿”、“转腰”、“蹬腿”。脚尖与中线的交角成45~60度,两脚调整成介乎“丁弓步”和“川弓步”之间的“人弓步”。前后腿分担体重的比例是:前弓腿约承担三分之二,后弓腿约承担三分之一。弓步时,胯部自然里合,从而使上体正直,腰部放松。脚跟蹬展的整个过程中,脚掌都要贴着地面,不允许出现脚外侧离地的“掀脚”或脚后跟离地的“拔跟”现象。太极拳的弓步,后腿不能象练长拳那样挺劲绷直,但也不可过于放松,使膝部出现较大的弯屈度,显得软化无力。 4、分手:分手时左手手心斜向上,力点在手臂外侧,向左斜上方“靠”出。此时左肩要松沉,肘部要微屈,使左臂保持弧形。分到顶点时,要展掌、舒指,力贯指稍。由过渡运作到完成姿势,属于由虚到实的变化,手指表现为由自然微屈逐渐地展掌、舒指。右手同时向右斜下方分开,直“采”至右胯旁,手心向下,指尖朝前,肘微屈,右臂保持弧形。采到顶点也要求展掌、舒指、坐腕,肩部要松沉。这种“分”的手法运用,就好象要缓缓地把两手间系着的一根线扯直而又不把它拉断似的。 5、眼神:眼神是太极拳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一般规律是:视线随主要动作的手移动,或保持头颈正直,目光平视。要避免低头或歪头,也不要死盯着前手。应把视线不时平移远望,有张有弛。 6、定式: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由“过渡

浅谈孙式小架太极拳养生

浅谈孙式小架太极拳养生 李国华 孙式小架太极拳为杨有俊老师在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的基础上,根据中医阴阳五行、人体经络理论,结合师承、家传和个人数十年习武、授拳、点穴、为人治病的实践经验精心编排的太极拳。流传于镇江、苏州、南通、泰安、徐州、广州等地。正宗传人有谈万麟、史超、李振华、邱军、包信春等。 杨有俊(1924~2008年)河南商丘人,出身于武术世家,为民国武术家“盖黄河”吴志超入室弟子,兼从王元志、王永年等名师学习,深得武术内、外家之精髓。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经岳父名医刘玉山介绍,得缘与太极大家张祚玉先生游,尽得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之真传。一生嗜武,精勤不懈,研摩参悟,终臻化境。编有孙式小架太极拳、太极形意八卦九宫缠丝掌、太极形意八卦对练套路等,编著《孙太极套路(小架)》、《孙式小架太极拳与养生》等。诚为当代难得的太极大家。 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系太极宗师孙禄堂晚年集太极、形意、八卦于一炉所造之拳。以“进退相随、虚实转换、动作敏捷圆活,犹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每左右转身以开合相接(尤志心语)”为特点,其卍字手型为太极拳中独有。该拳重螺旋内劲,行拳时全身处处上弦,立身中正,处处注重平直圆。该拳由孙禄堂在镇江秘传一代儒医陈建侯,再传于张祚玉。再后有周德良、陈九皋、孔小安等传其拳。是镇江人值得骄傲的武术瑰宝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孙式小架太极拳是孙氏太极三十六手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极具技击和养生功能。 现浅谈孙式小架太极拳养生。 一、练习该拳的准备运动方法,可以强健筋骨、肌肉,提高人体平衡能力。孙式小架 太极拳有一整套完备的准备运动方法,它包括肩、肘、腕、胯、膝、踝的运动,即通过一定方向的转动,使这项部位的肌腱、韧带、筋膜、关节囊、滑膜等结缔组织得到有效的拉伸和运动,从而使这些部位的筋骨得以强健,确保行拳时这些部位的筋骨皮,自如而有弹力,不易发生扭伤,使学习该拳的身体基础得到保证。这是因为人体有一个贯通全身的筋系统,上述部位是这个系统中的节点所在,对它们的锻炼,起着连接周身筋经的作用,全身的气血得到有效畅通,使以波动和震荡的方式在筋组织中传导的力,传导更加顺畅,及时向下一肢节传递和延伸,从而完成力的传达。这便是传统武术中所谓“外炼筋骨皮”。其实如果将上述训练方法的速度减慢到可与腹式呼吸相配合,进行练习,也完全可以起到“内炼一口气”的作用。这些部位的强健,增强了人体肌肉力量和神经传导系统的平衡能力,可避免不必要的跌伤。 二、身、手、步法的运动变化,带动手、足三阴三阳和任督而脉的贯通和气血运行, 起到提高脏腑功能和强身健体的作用。该拳手法多而变化丰富,如招式中有双剪手、车轮手、十字手、开合手等,手型有剪刀手、龙招手、叼手、卍字手等,拳型有金刚拳、豹拳等,毕竟是集太极、形意、八卦之长的拳种,手法多变可想而知。其中尤以卍字手最具特色,为他式太极拳所无,其精妙变化,正是“四两拨千斤”,被誉为“王手”。手法运动的丰富变化,促进了手三阳、三阴经的和谐运动,促进了心、肺、小肠、大肠、三焦的强健。步法有丁八步、半弓步、内扣步等等,步法的运动变换,促进了足三阴、三阳经的通达和谐,使肝、胆、脾、肾、胃、膀胱功能得到加强。身、手、步的协调运动变化,使人身十二经络、任、督二脉及全身经络得到促进,从而带动五脏六腑的康健、和谐,起到却病延年的功效。大家知道,人体有一个经络系统,它是联结脏腑和各经络肢节,沟通内外、运行气血的通道,脏腑通过经络把人体诸窍连成一个整体。脏腑的病变,通过经络,把信息传导与四梢、体表。气血是人体生命的动力和源泉,血来源于气,

太极拳内劲功力训练法

太极拳内劲功力训练法刘嗣传 一代太极大师陈照奎先生曾说:“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顶用,关键是出功夫。”这里讲的“功夫”就是内劲功力。从所周知太极拳除养生外,还具有较强的技击作用。技击正是靠内劲功力来达到其目的的。像张三丰祖师名垂千古,杨氏三代在近代威显武林,陈家沟也不乏继往开来之人,这都是靠内劲功力显名创派,提高知名度的。因此太极拳讲究功夫与技巧,功力是技术的基础,而技巧又是内劲功力发挥得恰到好处的保证。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技击,必须培植内劲功力。如果训练内劲,达到具有随心所欲的高强功力,加之配合以无极和太极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 技。 太极拳内劲功力是考查一个拳手的必检之课,是衡量一个太极技击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一个太极拳手必须精通一门(一式)太极拳,并融合多式太极拳或其他拳术之精华,互相吸收,方能成为高手。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正因为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传统武术)积淀后,经智者、高手、贤哲们编创,把太极阴阳学说全面地结合于人身、肢体的运动。太极拳内劲在内不在外,它是在长期通过意识统率下,使呼吸与动作相结合锻炼,在精神意念贯注之中,体内形成的一种既沉重又轻灵,既刚硬又柔软的劲力。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内劲是通过技击性专项训练,即在技击攻防意识的指挥下,配合呼吸,全身做各种调和有序动作,动作曲伸有一定方向和作用点、线,在不同情况下,能快能慢,空间路线可长可短(通常是走圆弧形),动作幅度可大可小体位或正或斜,均可整劲骤发。这种可刚可柔的太极内劲,练时运劲柔和,而发落到点则刚强。因此,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内劲质量的刚,不是硬、蛮、呆的无变化的拙力之刚,是积柔成刚,刚柔相济。正如《拳经》曰:“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此“刚”是随机随势迅速地将隐蓄于体内的全身之力聚于一点,在刹那间迅如奔雷地爆发出来,这种力不是发后断劲的,而是变柔和之力继续运动。 太极拳的这种内劲是在内力松柔的基础上,经过有规律的长期训练获得。当具有了一定的刚力基础,再把内劲功力过渡到动作自然、轻松的技巧之中。长时间的习练柔化运动,久而久之便练得棚劲弹力随心用,胸腰叠化随气行。 我们再看看武术的一般劲力。它也是通过肢体的运动表现出来的一种力。这种力量也是在意识支配下,通过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有序化的配合而产生的。意识支配是指神经呼吸和肌肉的控制,有序化的配合是指对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按照武术技击动作的一定顺序和规格,同时起动同步运行,同时到达一定部位。太极拳的内劲,正是按照这一劲力原理,通过由内及外的训练培养出来的,它不同于外家拳由刚硬、直出、快猛、吐气开声等训练方式而获得的劲力。太极拳是由缓慢、轻松、柔和、曲旋,并通过走螺旋、划圆疑难、腕缠丝、胸腰伸长叠化而由内到外产生劲力。太极内劲特别注重内中意识的锻炼,主张“用意不用力”,意念神经的指导又有独特的运行路线,再配以肢体的圆运动,练就一种混圆一体的圆匀力场。活动在这个圆匀力场内的身体就是一个不凹不凸的太极体,且是应付一切外来侵入的变化无端的圆形体。时时慢练心悟,突出以柔化、借力、粘走化发的攻防意识,形成以棚、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为主要特色的劲路,加以灵活多变的和、眼、身劲、步的同步习练,从而显示出太极拳独到的攻防技击特色。 太极拳内劲中的刚发,是在得机得势时,即“中实”之后的突发,这时内劲的来源是靠

杨氏太极十三刀刀谱 hao

杨氏十三刀 十三刀,刀谱为十三式,动作分解为三十八式。它是杨氏传统刀,动作保留了传统刀的特点,而没有减也没有加一个动作,练习时间为2-3分钟。在练习中,它突出了的特点,舒展中正,柔中寓刚,圆活饱满,沉稳浑厚。在动作和运动上也体现了刚柔相济连绵不断,对爱好者在继承太极传统文化上也是一套难得的传统的太极文化。 杨氏太极十三刀动作名称13句刀诀: 1 七星跨虎交刀式 2 腾挪闪展意气扬 3 左顾右盼两分张 4 白鹤展翅五行掌 5 风卷荷花叶内藏 6 玉女穿梭八方势 7 三星开合自主张 8 二起脚来打虎势 9 披身斜挂鸳鸯脚 10 顺水推舟鞭作篙 11 下势三合自由招 12 左右分水龙门跳 13 卞和携石凤还巢 杨氏太极刀刀谱:①②③④ 第一组: 七星跨虎交刀式 1上步打拳。①左脚开步;②转身摆刀握拳;③上步曲步打拳。 2 退步撑掌①右脚向后退步;②两手微向外膨;③做腿转腰收掌;④虚步撑掌(正东,左脚微调整活步) 3 弓步交刀。①转腰合手;②上步交刀(正东)。右手握刀,左手开 第二组:腾挪闪展意气扬 4 弓步斜刺。①提膝分刀(微向东南);②弓步刺刀(弓步东南、刀尖东北)。 5 弓步平刺。①转腰带刀;②上步虢刀;③弓步刺刀(平刺,东北)。 6 弓步撩刀。①转腰绕刀;②上步绕刀;③弓步撩刀(东南,左手四指贴在刀面上)。 7 换步推刀。①左脚微微提起稍向前跟步,右脚向后退步,刀微向下沉;②做腿收脚提刀;③上步弓步向正东方向推刀。 第三组:左顾右盼两分张 8 独立劈刀。①转身跟步合手;②回身独立劈刀。 第四组:白鹤展翅五行掌 9 弓步撩刀。①落脚上步绕刀;②再上步撩刀(方向正东,刀部要平) 10架刀推掌。①转腰、绕刀、撇脚;②上步绕刀;③弓步架刀、推掌。(方向正东) 第五组:风卷荷花叶内藏。(1.转身负刀 2.提膝后刺) 11 转身扎刀。①扣脚转身;②向东北方向撤步;③提腿独立向东北方向扎刀。刀身要平,虎口向上,刀 背向上。 第六组:玉女穿梭八方势 12 缠头劈刀。①弓步推掌(东南);②上步缠头;③弓步劈刀(西南)。 13 弓步平推。①收脚收刀,横在胸前;②弓步平推刀(西南)。

练习太极拳的主要过程其要点

练习太极拳的主要过程及其要点 练习太极拳和其它体育项目一样,要经过一个由生到熟、由熟到巧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太极拳有独特的运动特点和风格,只有充分体现出这种风格特点,使每一姿势动作符合要领,才能更好地收到增强体质的功效。 大致说来,练太极拳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应该在姿势(完成式)、动作(过滤式)上打好基础,把拳套中的步型、步法、腿法、身法、手型、手法、眼神等基本要求弄清楚,做到姿势正确,步法稳定,动作舒展、柔和。第二阶段,注意掌握动作的变化规律及其特点,做到连贯协调,圆活自然。第三阶段着重练习劲力的运用和意念、呼吸与动作的自然结合,做到动作轻灵沉着,周身完整统一。 在全部锻炼过程中,不管哪一阶段、哪一步,都要注意保持“心静”、“体松”两个基本要领。心静、体松是太极拳运动特点所决定的最基本的要求,它对于其它要领的掌握起着保证作用,应该贯注于练太极拳的全过程。“心静”就是指思想集中,精神贯注,做到专心打拳。“体松”是指身体各部位保持运动中的自然,排除不必要的紧张。正确运用这两个要点,有利于掌握太极拳的其它要领,体现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提高健身和医疗的效果。因此有人把“松”“静”两点作为打好太极拳的基本条件。 在练习太极拳的不同阶段,对“松”“静”这个基本要求的掌握也是从低到高,逐步加深体会的,它和技术练习的要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两个方面不可割裂对待。

下面把练习太极拳的主要过程及其要点,简述如下。 第一阶段 属于打基础阶段,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一)端正 打太极拳首先要注意姿势正确,特别要保持上体自然正直,腰脊中正,两肩、两胯自 然放松,不可俯仰歪斜,或耸肩膀、扭胯。其它部位也要按照要求切实做好(参照前“对身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部分)。忽视任何一个部位的要领,必然牵其它部位,造成错误定型和错误动作。例如姿势中臀部外突,必然牵连腰部和胸部前挺,腹肌紧张。因此,初学阶段要抓住姿势“端正”这一环节,不可贪多求快,潦草从事。这样做开始阶段可能刻板一些,初练起来灵活性稍差,但只要抓住了“身法”中的主要矛盾,其它问题,以后容易解决。 (二)稳定 要使上体端正舒适,必须首先保持下肢稳定。步型、步法既是姿势当中的一部分,又是整个姿势的基础。经验证明,很多人下肢不稳,并不完全出于力量不足,而多数是由于步型、步法不当。如果步子过小过窄,或脚的位置、角度不对,以及变换动作时虚实不清,势必造成身体重心不稳。因此必须把步型、步法的要求弄清楚,可以单练各种桩步和步法,先把身体重心的变换找清楚。这样既利于培养下肢的支撑力量,又能把主要步型(弓步、虚步、仆步、独立步等)、步法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及练习方法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及练习方法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迈步必跟,退步必撤,每转身必以开合动作相承接,因此有人叫它开合活步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迈步必跟,退步必撤 练习时要舒展圆活,进退相随、上下一致,无左右歪斜的形体,全套练之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全身放松,不僵不滞,进行中无起伏,要各式相连贯,要一气哈成。无论动作的虚实变化,速度要均匀,不可忽快忽慢,更不可有停顿的地方。 在练拳过程中始终要保持自然,要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万不可努气(拙力),由于中正平稳,所以才能不前俯不后仰,不左歪不右斜,这些在练拳以前,从思想上就应该注意。 孙式太极拳的练习,讲究自然协调,协调就要求我们周身各部位达到统一。 孙氏太极拳特点提要: 首先,孙氏太极拳所依据的最高理论指导是孙禄堂先生的“太极拳之名称”,该文揭示了太极拳的特质,也是太极拳区别于其他拳术的分水岭。由于孙氏太极拳的理论依据不是“太极拳论”,也不是“太极拳图说”,因此,孙氏太极拳的理论依据与陈杨武吴各家太极拳都不相同。这是孙氏太极拳极为重要的一个特质。 其次,孙氏太极拳的无极式、太极式与其他各家的太极拳都

不同,孙禄堂先生明确指出无极式与太极式是拳术的基础,因此这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现象。孙氏太极拳的创立要晚于陈杨武吴几家太极拳,这时候孙氏太极拳在这个拳术的技术基础上的特立,反映出孙氏太极拳对太极拳技术基础的改造,所以孙氏太极拳一出现,就卓然独立,自成一家。 第三,孙氏太极拳的步式结构及其步法特征不同于陈杨武吴几家太极拳,孙氏太极拳的步式架构以孙氏三体式为基础,步法特点是活步、身随步动、足下藏身、进步必跟、退步必撤。拳术之法大者有五:手眼身法步,其中最重要者是步法,步法是五法中之根本。孙氏太极拳步式、步法的特点反映出孙氏太极拳对太极拳的关键技术的改造。 第四,孙氏太极拳的身法特征不同于陈杨武吴几家太极拳,孙氏太极拳的身法特征是进退相随、舒展圆活、快慢间一、圜研相合。其身法融合进了孙氏八卦拳的特征。身法在拳中的作用是规定了劲力的特征,同样在这个极为重要的技术上孙氏太极拳不同于陈杨武吴各家太极拳,反映出孙氏太极拳对太极拳技术体系的改造。 第五,以开合手连接各式。这也是孙氏太极拳的一个特点,其周身劲路的运行特征尽合于此式中。 于是,研修孙氏太极拳者,就不得不问: 1、为什么孙氏太极拳的最高理论依据是“太极拳之名称”?为什么孙氏太极拳依据的理论与陈杨武吴各家皆不相同? 2、为什么孙氏太极拳的无极式、太极式要与陈杨武吴各家都不相同?

孙存周传授孙氏拳基本功练法

孙存周传授孙氏拳基本功练法 孙存周强调练基本功练要练的准确、坚实、明白。孙存周把基本功浓缩为无极式、三体式、劈拳、崩拳、单换掌、懒扎衣。孙存周说:“练技击有三个台阶,第一步是基本功,把基本功练通了,浑身都是拳。但到了这一步也还是个拳匠。还不能称师。第二步是知拍,与人对打,感应确切,应对自如,如是才出得来节奏。一般人不易做到,到了这一步可以称师。第三步是拳与性合,遇敌制胜,尽情尽性,喜怒哀乐因拳而出,皆能制敌,则可称家。如今能至是者极少。最终至木呐虚无,动静无兆,制敌于不觉中,如家严也。” 孙存周根据自己的切身实践认为,传统武术若得真传是完全不需要添加拳击练习的。也无需十年、八年才出门。孙存周认为形意拳比拳击更精简实用。孙存周自己的实践是仅随父亲苦练三年,便闯荡江湖,未遇敌手。孙存周认为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出在对基本功的掌握,孙存周还认为,很多名家、老师所以练、用脱节,平时练的东西,对抗时大多用不上。尤其是一些名家,把拳路都快练成杂技了,看起来很有功夫,但是一打起来,就全没了。一是对基本功掌握的不准确。二是实战练习少,距离感差,不知拍。三是体力不足。四是意不知毒。五是志不能坚。这些都与拳术练习的方法有关。因此,从这时起孙存周已开始深入系统地研究拳术的教学教法问题。提出“学习拳术,门派之见,实属万不可有。然选择拳术,首戒标奇立异。若二三其志,尤易误入歧途。但既经选择之后,尤应继循正轨,所谓探骊得珠,贵得其窍。坚持习练,持之以恒,不特真诠可得,且其成功亦指日可待。 孙家拳的劲是各派拳术中最锐利的,渗透力极强,当你还没有什么感觉时,里面已经受伤。孙存周教的拳架子更低,其鹰熊合演几乎是贴着地皮练,鹞子翻身的束身几乎是团成了一个球,但不能有低头、猫腰、撅屁股之嫌。八卦掌走转起来行如奔马,劲力也非常浑厚。若说孙式拳有明师,刘树林老师无疑是一位。刘树林是孙存周先生的弟子,因为现在练拳,孙式拳的要领依然无法做到,依然是事倍功半。练套路其实不是目的,练拳得有干货,所谓干货则是说得练真正的功夫,而不是花架子。刘树林老师推荐的入门功夫包括无极桩和马步云手,其次就是劈拳步和定步崩拳。主要是无极桩和马步云手,无极桩的目的是静心、活气血、训练头、颈、腰、跨、腿、脚等部位使其达到孙式拳的要求、进而达到心无所思、意无所动、浑浑噩噩、空空洞洞、一气浑然的境地。马步云手目的是训练整劲,使周身一体,要练到随手一拨一般人就能出去的地步,这种训练方法才是真正的练功夫,到了这一步就有了一定的功夫了,再开拳势必事半功倍,单纯太极拳套路练习,水分太大,难以出功夫。无极桩和马步云手练成了,方可进行劈拳步、定步崩拳和太极拳的训练。 孙氏太极拳的基本规矩如“九要”、“内开外合”以及“两肾相磨”都是来自孙禄堂先生对所习形意拳、八卦拳基本规矩的总结和提炼,关于“九要”的内容在孙禄堂先生的《形意拳学》和《八卦拳学》中皆有说明。关于“内开外合”在《拳意述真》“述李奎元先生言”一节中有相关论述。“两肾相磨”这个词虽然未在孙禄堂先生的著作中出现,但是其意及其状态在《八卦拳学》中有详细论述。孙氏太极拳中的虚实转换两肾相磨之理来自八卦拳。孙氏拳即是技巧更是功夫,尤其是对于初习者更是要从功夫做起。练功夫是枯燥和艰苦的,对于初学者练功夫要过五关,这五关就是酸、热、涨、沉、空。初练三体式,大腿奇酸难忍,最终抖动不止,每次犹如上刑。但要坚持,站到后来,手臂与大腿都奇酸难忍,说明对路。练三体式,开始是大腿酸,后来是手臂与大腿一起酸,说明你的劲力开始均匀。转八卦,则正好相反,开始是两膀发酸,到后来两膀与腿一起酸,说明你练对了。太极拳开始

杨式太极拳步法的练习方法和注意事项

杨式太极拳步法的练习方法和注意事项 杨式太极拳步法的练习方法和注意事项 如何迈太极步,即如何做到“迈步如猫行”?宜注意以下几点(兹以传统杨式太极拳右弓步之后迈左步为例): 1、坐腿转腰胯。重心自右脚涌泉穴略后移至右脚跟,腰右转,收右胯,撇右脚,渐渐坐实右腿(重心100%在右脚),右膝与右脚尖上下相应,臀部与脚跟齐平。 2、一动无有不动。当以右脚跟为轴外撇时,合左胯;当右脚掌一着地,左脚跟应随之离地外展,以便身法、步法相随,动作顺达。 3、肩胯相合。腰右转时,肩在转,胯也应同时右转。如果腰肩转而胯不转,则成了扭腰,因此说转腰胯比转腰更为确切。 4、内劲潜转。腰胯右转时产生的内劲,经腿、膝至脚跟,象钻头似的右旋入地,右腿稳固了,迈左步方能做到轻灵、稳健。 5、两肩齐平。腰胯右转时,不应出现右肩低、左肩高的现象,以免破坏立身中正。 6、点起点落。提左脚不要蹬地而起,不要擦地拖起,也不要全脚掌同时离地;而是脚跟外侧先离地,然后脚掌内侧离地,犹如从泥浆中轻轻地、慢慢地将腿拔起。点起点落是迈太极步的规律之一。 7、旋踝转腿。提右脚时,左腿(膝)应内旋;左脚前伸时,左

腿(膝)要外旋。当然,其旋转的幅度,要比旋腕转臂小得多,不要做得太明显。 8、以腰带脚。腰胯略右转(约15度),带动左脚提起,以利于移动腿松柔、自然。 9、提脚莫高。左脚不要提得过高,以免牵动自身的重心,离地不宜超过一拳,但也不可拖地,脚尖自然下垂。 10、虚腿放松。提脚伸腿,均以大腿带小腿,左踝关节、膝关节和左腿肌肉应放松、自然。 11、脚走弧形。左脚提起后,不要直向前迈,应略近(不是靠拢)右踝旁前伸,呈弧线状;但也不要做作,使弧度太大。 12、轻轻出步。右膝微屈,以最小的力使左脚前伸。 13、敛臀。左脚前伸时应敛臀,切切不可突臀或扭臀,以影响身法中正。 14、松胯。左脚前伸应与腰胯左转同时开始。左胯松开,使胯关节周围较紧的韧带松弛,腿膝则灵活,迈步会轻灵;另外,松胯后又可以使迈步开阔,以确保左弓步两脚的横向距离。 15、实腿送虚腿。右腿坐实,重心稳定,但左脚前迈时,右腿微微下蹲(当然不能太过,以免造成起伏),送左脚软着地。 16、脚趾引领。出左脚时,宜用脚趾将腿领出去,有拉长动作的意念,而不是向前跨出去。 17、边伸边落。左脚前迈时,应边伸边落,当左腿伸直(非挺直)时,脚跟正好着地,切莫在空中伸直后再慢慢着地。 18、自然伸直。左腿伸直时,不可呈笔直状态,关节应略为弯曲,以免大腿肌肉紧张和影响腰胯转换。

太极拳的完整修炼及正确方法

太极拳的完整修炼及正确方法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的瑰宝,常练太极拳能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下面我们学习一下太极拳的练习方法吧! 练习太极拳的作用 1、起到健全心理健康的作用,陶冶情操 通过练习太极拳的松、柔、轻、缓和刚柔相济,可以化去人们心理上因繁忙复杂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浮躁、郁闷、傲慢、恐惧、轻率、鲁莽等等不良情绪。 练习太极拳讲究的是平衡的道理,心平气和,平衡中有起伏,起伏之中保持平和,即中庸之道。 太极拳现在被人们当做太极操练习,但其并不是简单的体操,它是有意识,后有动作的,用意智慧动作。 练起来如行云流水,如波涛跌宕起伏,具有很雅致的欣赏价值,所以通过太极拳的长期锻炼可以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效果。 2、全面增强体质 通过太极拳这种运动方式可以全面提升体质,因为太极拳的要求是由里到外,一动全动;自下而上,由上而下,节节贯串,意念不动,外形寂然不动;意念、内劲一动。 外形随之而动,而且要符合阴阳平衡的哲理,从而调动了身体所有机能参与锻炼;因此对于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

吸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起到了良好的改善作用。 练太极拳能提高身体免疫力,女人练习太极拳能补气养血,减少面部皱纹,调节女性内分泌失调。 有病的起到了治疗作用,无病的起到了增强体质的作用;肥胖的可以减少脂肪;瘦弱的可以使体格、肌肉健壮;可以增强骨骼的抗压、抗折性能;提高关节的活动性能和韧带的延展性;增强了腿部力量,提高身体平衡能力;尤其是抗感冒等抵抗力的提高尤为明显。 3、武术技击作用更巧妙 太极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舍己从人,“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引进落空合即出,四两拨千斤;物来顺应,沾着不离,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练习太极拳的目标 练习太极拳无论是技击还是健身都是让身体的机能达到空松圆活,化僵为柔,达到积柔成刚的目的。人在婴儿时期肢体是柔软的,但没有搏斗、生产能力。 当人们有了生产、搏斗等生存能力后,肢体、劲力又变得僵硬,随着岁月的增长,年龄越大就越笨拙。当作用力向你施压时,你的第一反应就是抗争,这也是僵直的表现,这些表现是自然的产物,是很自然的事情。 然而,自然界的变化却是阴阳对立和相互统一而发生变

杨式13刀

杨式太极刀又称十三势刀,是杨家太极拳械中的著名器械之一,它是以太极拳的方法、要求、风格、特点和应用来进行培训的刀术。该刀法刀式不多,但式式均能衫,化人攻人尤为神妙,有砍、剁、_戳、划、刮、撩、扎、捋、劈、缠、扇、拦、滑等十三字块和砍剁、刺扎、戳豁、撩腕八种刀诀。杨式太极刀颇为深奥,可惜迄今得正传的太少了。杨式太极刀保持了刀术套路矫健,勇猛的特色,但又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其动作速度柔和平稳,行云流水,动作劲力内劲饱满,刚柔相济,动作气势中正舒展,敏捷轻灵,动作衔接进退相随,开合相接,适合大众学练和养生健身的需要,符合竞赛的规范化要求。 一、杨式太极刀概述 杨式太极刀和太极剑一样,是由太极拳发展而来的,具有太极拳练习的一般特点和要求。但是,太极刀和太极剑也有区别,如“剑重轻灵,刀求稳重“,“刀如猛虎,剑似飞凤”,“刀走黑,剑走青”(即刚猛与轻灵之别)等说法。太极刀较为威猛,而太极剑更显潇洒,在手法和运用方面也有区别。如太极刀与太极拳、剑的运动,都是圈,而刀法运行的圈,“缠头过脑”为其突出特点。缠头刀,即手举过头,刀尖下垂,刀背从肩外贴脊背向身后缠绕。 过脑刀是举刀高过头,或转身,或转刀,使刀从头顶绕过,但刀背不贴脊背。缠头过脑,攻防兼备,配合腰功,能使出几倍于手臂的力量。和太极剑

相比,太极刀作为健身和陶冶性格的手段,不如太极剑那么普及,但其技击威力较强,在冷兵器时代,刀的运用比剑广泛,故而为习武之重要器械。 太极刀的形状、尺寸、选材、制作,都有一定要求。就形状而言,有实用刀和练习刀两类。 “实用刀”,即古代战场使用及练武之人防身手,多为椭圆盘形,故称“刀盘”,也有其它形状的。 据说,杨家过去所用太极刀,都是环首的实用刀,特别是杨澄甫先师,对实用刀进行了改革实验,将护手做成S形(或如意形),下部向后弯曲,保护手指,上部向前弯曲,可用大拇指按住护手增大劈砍力度,也可挡住对方刀刃并施以弯折之力。“练习刀”,即用于学习、表演或健身的刀,木制、刚制均可。其形制,可以和实用刀一样,但是为了增强观赏效果,现多用刀身较宽而扁薄轻巧的钢制表演刀,弹性好,挥舞发力时,刀尖可抖动有声,闪光悦目,用于格斗,则显软薄。 练习刀的护手亦称“刀盘”“刀格”,刀端亦称“刀首”,有环者即称“刀环”。端部装饰物一般为彩绸,称为“抹头”,亦称“刀袍”。实用刀各部位的名称与此类似。 太极刀亦称“十三刀”,是以十三字刀法命名,或者说杨式太极刀的套路用

传统太极拳训练及方法

文章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7715569311.html, 文章地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7715569311.html,/thread-1844-1.html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武术项目。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卓著的强身键体功效,锻炼精气神独特风格,以柔克刚的技击特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传统太极拳训练方法分以下六个阶段进行(注意,这里说的是传统太极拳)。 第一阶段,训练太极拳正确的动作姿势与运动方向。正确掌握太极拳姿势与运动方向,是演练太极拳的初步阶段。首先需要严格按照太极拳中正放松的要领,训练太极拳姿势方向的准确性,动作处处走弧型,需要用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的外三合要领来检查姿势的规范性;运动时要求做到步法正确,手法清楚,身法中正和顺,眼法顾盼有度。其次,需要正确掌握动作运行路线的准确性。保证太极拳运动中顺遂的路线和姿势的严谨定向。以轻灵柔和的运动形式,巩固太极拳姿势和方向的整体协调性、运动连贯性、动作一致性。从而为下一阶段太极拳独特的身法训练打下严格基础。 第二阶段,训练太极拳内外两种身法。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项目,其身法独特,融合了有形可见的外在身法、严密细腻的内在身法两部分内容。太极拳外在身法清晰可见,指在运动中的动态身法特点,主要有:虚领顶劲,尾闾中正,连绵柔和,上下相随,松肩坠肘,腰胯松活,裆劲圆整。演练者在掌握正确姿势和方向后,需要一定时间和运动量来掌握巩固这些身法特点,这个阶段的技术可由少积多,逐一严格掌握,日日用功,水到渠成。太极拳内在身法细腻含蓄,运动时不易观察,指太极拳运动锻炼五脏六腑时所必须掌握的身法内容,主要有:两肋松合,肩胛松落,舒筋拔骨,脊椎领落,命门聚放,肩胯抽换。在理解掌握外在身法要领的基础上,更需要科学训练这些提高和改善内脏功能的内在身法要领。首先,演练者要培养自己动态中两肋的运动习惯,再使肩膀与两胯筋窝松活,进而锻炼脊椎骨以命门处为中心点上下舒展,同时严格锻炼两腰放松状态下主宰被动的四肢这一太极拳独特运动习惯。逐渐达到太极拳锻炼人体五脏六腑的效果。 第三阶段,训练太极拳的基本内劲系统。传统太极拳运动,具有轻灵柔和圆转自如的特点、四两拨千斤的技击原则、内外兼修的健身功效。这些都是高质量内劲运动的表现形式和效果。太极拳内劲训练系统的训练方法不可缺少。“力出于骨,劲蓄于筋。”内劲就是身体整体弹性力和放松状态下重力畅通无阻的传递力量训练,太极拳内劲训练,需要首先训练以下两种太极拳运动时对整体力量的传递形式。其一,严格太极拳论所说“其跟在足,发于腿,主宰于腰,通于背,行于手指”的要领,进行肌肉放松和周身筋络舒展状态下,身体重力的反弹训练。跟起跟落的运动训练,是理解和掌握太极拳内劲系统的初步方法,其训练关键,在于保证身体重力下降与上升时传递通畅无阻,从根本上提高整体重力的传递速度与质量。其二,特别针对两腰主宰的运动习惯,通过严格不懈的身法要领。有效训练和提高身体关节韧带的弹性功能。而且,使其与内脏顺动和协一致。这个时期,需要严格按照太极拳轻灵柔和放松舒展的特点,感知和提高动态下肌肉均匀放松能力,谨慎调控和尽量避免因局部肌肉紧张而造成僵硬的习惯,从而有效增加伴随腹腔压力而迅速产生的松柔绵弹的内劲,训练瞬间内劲速度传递质量。 第四阶段,意气训练。传统太极拳行功心解有“意气君来骨肉臣”一语,如何科学解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