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神经递质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的类型

神经递质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的类型

神经递质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的类型
神经递质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的类型

2、神经递质、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的类型

神经递质受体激动剂拮抗剂胆碱类:M-受体:M1-M5M:M:

N-受体:N1、N2毒菌碱阿托品乙酰胆碱毛果芸香碱N1:

槟榔碱六烃季胺

氧化震颤素十烃季胺

N:美加明

烟碱N2:

M N:刖毒

杀虫剂

促使Ach释放:蝎毒黑寡妇蜘蛛毒液a-银环蛇毒

Ca2+ Mg2+抑制Ach合成:密胆碱-3 三乙基胆碱

4-吡啶

抑制Ach释放:^=^*1 ^=^*1 -=^1

肉毒毒糸

胆碱酯酶抑制剂:新斯

的明毒扁豆碱腾喜龙

有机磷脂类

河豚毒

单胺类:去甲肾上腺素受多巴胺激动剂:多巴胺拮抗剂:(1)儿茶酚胺:体:左旋多巴AMPT

a去甲肾上腺素 a 1、a 2苯丙胺(安非他氯内嗪

b多巴胺 B 1、B 2明) 氯氮平

c肾上腺素可卡因利血平

(2)吲哚胺:多巴胺受体:哌甲酯(利他灵) 肾上腺素拮抗剂: 5-羟色胺D1—D5受体司来吉米镰刀菌酸

血清紧张素肾上腺素激动剂:5-羟色胺拮抗剂:

5-羟色胺受体:咪唑克生PCPA

5-HT1—5-HT7 受5-羟色胺激动剂:去甲肾上腺素拮

体氟西汀抗剂:

芬氟拉明 a :

MDMA酚妥拉明

LSD B :

去甲肾上腺素激心得安

动剂:心得平

a :心得静

异丙肾上腺素、NE

B : NE E

氨基酸类:谷氨酸门控离子谷氨酸激动剂:谷氨酸拮抗剂: (1) 抑制性氨基酸通道受体:NMDA AP5

类:NMD/受体AMPA酒精

甘氨酸非NMD受体红藻氨酸PCP

( 2) 兴奋性氨基(AMP/受体、KA Y氨基丁酸激动剂:Y氨基丁酸拮抗剂酸类:受体) 毒蝇蕈醇荷牡丹碱

谷氨酸G蛋白耦联谷氨受巴氯芬CGP335348

天冬氨酸体:苯二氮卓类印防己毒素

ACPD受体巴比妥酸盐烯丙基甘氨酸

L-AP4 NMDA S体类固醇甘氨酸拮抗剂:

士的宁

多肽类: 神经肽类阿片肽类受体:阿片肽类激动剂:阿片肽类拮抗剂:阿片肽类K & 3吗啡纳洛芬

胃肠肽类海洛因纳洛酮

激肽类杜冷丁纳曲酮

芬太尼

美沙酮

其他:

前列腺素

组胺内皮源性舒张因子(NO CO)

核苷类核苷类的阻断剂:咖啡因

NO的拮抗剂:L-NAME

7 阿片样镇痛药

第七章阿片样镇痛药 *阿片(opium)即鸦片的简介(来源、用途) 阿片是罂粟科植物罂粟的未成熟蒴果被划破后流出的白色液汁,干燥后呈棕黑色膏状物。→阿片内含多种复杂成分,其中的生物碱具有药理活性。阿片中分离到20多种生物碱,其中的主要成分是吗啡,其它成分尚有可待因(Codeine)、蒂巴因(Thebaine)等。 吗啡是用于临床的镇痛药;可待因镇痛作用为Morphine的1/10,主要用作镇咳药;蒂巴因为半合成镇痛药(阿片样激动剂埃托啡(eterphine)、阿片样拮抗剂纳络酮(nalotone)等)的合成原料。 吗啡于1806年从阿片中分离提取出来,1923年确定了化学结构,1952年完成了合成工作。 *吗啡的药理活性: 吗啡除具有强镇痛活性(显著减轻或消除疼痛)、镇静和欣快作用外,还有严重的副作用。例如治疗剂量时呼吸抑制、血压降低、恶心呕吐、大小便困难、嗜睡等,最为严重的不良反应是吗啡反复使用,易产生耐受性、成瘾性,一旦停药即出现戒断症状,危害极大。 寻找成瘾性小、不良反应少的理想镇痛药成为研发新镇痛药的目标。 *在研究构效关系、开发新镇痛药方面所做的工作: 1、对吗啡进行结构修饰——半合成镇痛药。 2、简化吗啡结构——合成镇痛药和吗啡拮抗剂; ——具有阿片样激动/拮抗作用成瘾小的镇痛药、高效镇痛药。(近年的发展)*阿片受体的外源性配体、内源性镇痛物质、阿片受体 阿片样镇痛药作用机理的研究认为:阿片样镇痛药(Opioid Agents)通过与体内高度特异性受体部位结合后产生药理活性。阿片样镇痛药是阿片受体的外源性配体,与阿片受体相互作用产生减轻剧烈锐痛或钝痛等药理活性。 阿片受体的外源性配体及内源性镇痛物质 阿片样镇痛药(阿片样激动剂、拮抗剂和激动/拮抗剂)是阿片受体的外源性配体;脑啡肽、内啡肽、强啡肽等是内源性镇痛物质。阿片受体与其内源性配体相互作用,除调节疼痛感觉外,还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继1975年发现内源性具有吗啡样镇痛活性的脑啡肽之后,又发现了内啡肽、强啡肽等内源性镇痛物质。)

α受体激动药

精心整理 拟肾上腺素药α受体激动药 一、α1受体激动药 1、去甲肾上腺素 1)药理作用:是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肾上腺髓质分泌少量。主要激动α1受体,对心脏β1受体也有兴奋作用,对β2受体几乎没有作用。 心脏作用: 血管的作用: 床使用) 50%,也不引起肾小球滤过率的改变。甚至对感染性休克的患者利用多巴胺不能利尿,改用去甲肾上腺素虽肾血流低下但仍可迅速改善利尿状态。因此,去甲肾上腺素近年来再次被临床重视。 体内过程:该药起效迅速,停药后1-2min失效,大部分被体内酶代谢。 2)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治疗低血压,特别对于感染性休克高排低阻

者,在充分扩容后应用可显着见效;嗜铬细胞瘤切除后低血压应持续静脉注射一段时间;近年来常与扩血管药物并用,治疗低心排血量或难治性休克。 具体用法:2-4mg,加入500ml水中,每分钟1ml。每小时应该是60ml。如果每小时进20ml,原来的浓度应该扩大3倍,即将2mg的去甲肾上腺素加入170ml的水中或将6mg的药物加入500ml水中,抽20ml一小时用完。 3 改善组织灌注。 4)不良反应:;肾 5)、禁忌症: 等患者忌用。 2 和MAO降解的特性。作用类似去甲肾上腺素, α1受体,对β受体作用弱。长时间滴注可耗尽体内储存的去甲肾上腺素而失效,应改用去甲肾上腺素。 3、甲氧明:只选择性激动α1受体,对其他受体无作用; 只激动小动脉α1受体,很少兴奋小静脉α1受体,所以回心血量不多,血压升高不明显;可反射性促进迷走神经兴奋,故能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成人剂量10-20mg静脉注射。 4、去氧肾上腺素:

性质稳定,作用时间5-10min。 直接激动α1受体,收缩小动脉和小静脉,并稍有促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功能。 对β受体作用弱,升高血压可反射性减慢心率,对心肌应激性小。 主要用于治疗低血压,常用于低血容量休克及血管阻力降低性低血压。也可用于室上性心动过速。 单次静脉注射:40-100μg按血压调整剂量。 二、α2受体激动药 1、可乐定 为选择性α2 激活中枢α2受体: 反馈机制) 抑制脊髓 2受体:产生镇痛作用。 产生较强的镇静作用。 因不阻滞肾上腺素受体,可保持机体正常反射功能。 显效时间:30-60min,峰值时间2-4h。 临床应用:治疗高血压,成人0.1-1.2mg∕d,分次口服。 临床麻醉:麻醉前用药:口服0.2-0.3mg(5μg∕kg)可显着镇静,减少麻醉药及阿片类药物剂量40-50%,还有预防气管插管的心血管副反应等。

阿片受体研究进展

阿片受体研究进展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麻醉科彭章龙 罂粟用于减轻疼痛已有近千年的历史。1803年由罂粟生物碱分离物质出的晶体,被证实是天然阿片的镇痛活性成份,称为吗啡。吗啡的立体化学结构是其与机休特异部位相互作用产生镇痛所必须。通过吗啡、酮唑辛和SKF-10047等一组激动药所产不同药理活性,确定了三种阿片类药物综合征,分别命名为μ, κ和σ原型,由此导致了μ, κ和σ三种阿片受体的发现。后来发现与SKF-10047相关的σ型综合征不能被普通阿片拮抗剂纳洛酮(naloxone)所阻断,因此σ型受体不再被认为是阿片受体家族的成员。δ型受体是由kosterlitz小组在研究内源性阿片肽和内啡肽的效应时发现的。经过近30年的实验室研究,对μ、κ和δ型受体的认识已较清楚,其基因编码已被克隆,这3种受体称为“经典型阿片受体”。最近cDNA 编码一种称之为“孤立阿片”受体,经签定与经典阿片受体有高度同源性,它的结构基团是阿片受体,因此称其为阿片样受体(opioid receptor-like,ORL1)。有药理学迹象表明每种阿片受体存在亚型,以及其他新型、较少了解的阿片受体ε、λ、ι和ζ。本文着重介绍阿片受体研究进展。 一.经典阿片受体 三种经典μ、κ和δ阿片受体被确认后,发现在脑内分布广泛但不均匀。这些受体分布在痛觉传导区以及与情绪和行为有关的区域,集中分布在导水管周围灰质、内侧丘脑、杏仁核和脊髓胶质区。这些复杂的受体可以被不同的激动剂激活,产生不同的生物效应。例如主要分布于脑干的μ受体被吗啡激活后,可产生镇痛和呼吸抑制等作用,而主要分布于大脑皮质的κ受体只产生镇痛作用而不抑制呼吸。然而不同阿片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以及对不同阿片配体结合能力存在差异。阿片受体的内源性配体为脑啡肽、内啡肽和强啡肽,它们分别由不同的基因编码。这些五肽对阿片受体的亲和力不同,但三者均可与一种以上的阿片受体结合。其中脑啡肽对δ型受体有较强的选择性,被认为是其内源性配体。强啡肽对κ 型受体选择性较强,是其内源性配体。μ型受体的内源性配体直到1997年才被发现,称为内啡肽或内源性吗啡(endomorphine)。内源性吗啡在中枢神经系统与μ-阿片受体呈镜像分布,对μ受体的结合力比对δ和κ受体的结合力高100倍。

μ阿片受体激动剂研究进展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Research 有机化学研究, 2015, 3, 44-50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5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75126177.html,/journal/jocr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75126177.html,/10.12677/jocr.2015.31006 Research Progress of μ-Opioid Receptor Agonist Lang Shu1, Qifeng Tian1, Kaiyuan Shao2, Wenxiang Hu1,2* 1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 Pharmacy,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2Beijing Excalibur Space Military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Email: *huwx66@https://www.wendangku.net/doc/775126177.html, Received: Jan. 28th, 2015; accepted: Feb. 6th, 2015; published: Feb. 13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75126177.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In the 1960s, the discovery of new analgesic fentanyl caused the boom of new analgesic study around the world; people began to study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biological activity and other characters of the new analgesic of morphine and fentanyl, which is similar to morphine on struc-ture. Since the 1970s, the existence of opioid receptors and endogenous opioid peptides has been found in the brain; many scholars have begun to study the structure of opioid receptor actively. There are mainly three types of opioid receptors (μ, δ, κ), and wherein, μ receptor protein is the primary receptor site of morphine, fentanyl and other analgesics. Following the discovery of fen-tanyl, many other highly active fentanyl analogs have been found, such as Ohmefentanyl (OMF). Recently, 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gene knock-out of δ-opioid receptor or antagonists can reduce or suppress tolerance and drug dependency—the side effects of μ-opioid analgesics for long-term administration. Keywords Opioid Receptor, Analgesics, μ-Opioid Receptor Agonist, Endomorphins μ阿片受体激动剂研究进展 舒浪1,田崎峰1,邵开元2,胡文祥1,2* 1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湖北武汉 2北京神剑天军医学科学院,北京 Email: *huwx66@https://www.wendangku.net/doc/775126177.html, *通讯作者。

阿片类药物简介

阿片类药物的简介 一 .分类 1.按化学结构分类分为吗啡类和异喹啉类,前者即天然的阿片生物 碱(如吗啡、可待因),后者主要是提取的罂粟碱,不作用于阿片受 体,有平滑肌松弛作用。 2.按来源分类该类药物又可分为天然阿片类、半合成衍生物(如双 氢可待因、二乙酰吗啡)和合成的阿片类镇痛药。合成药物又分为 4 类:①苯哌啶类( phenylpiperidine derivatives ),如哌替啶、芬太尼等;②吗啡烷类(morphinenans ),如左吗喃、左啡诺(levorphanol );③苯并吗啡烷类 ( bengmorphans ),如喷他佐辛;④二苯甲烷类 (diphenylmethanes ),如美沙酮( methadone ) , 右丙氧芬(dextroproxyphene )、镇痛新( pentazocine ) 3.按受体类型分类可分为μ、κ、δ受体激动剂,该 3 种受体的分子结构已被确定,并 被成功克隆。然而阿片类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分布以及对不同阿片受体配型的结合能力存 在差异。阿片受体内源性配体为脑啡肽、强啡肽和内吗啡肽( endomorphine )。这些五肽 物质 分别有不同的基因编码,对不同阿片受体的亲和力不同。脑啡肽对δ 受体有较强的选择性,强啡肽对κ受体有较强的选择性,μ受体的内源性配体为内吗啡肽,内吗啡肽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与μ受体成镜像分布,其结合力比对δ和κ受体强 100 倍以上。而以前所认为的β内啡肽并不是μ受体的内源性配体。 4.按药理作用分类阿片类镇痛药又可分为激动药(吗啡、芬太尼、

哌替啶等),激动—拮抗药(喷他佐辛、纳布啡等),部分激动药(丁 丙诺啡)和拮抗药(纳洛酮、纳曲酮、去甲纳曲酮等)。 5.根据阿片类药的镇痛强度分类临床分为强阿片药和弱阿片药。弱 阿片药如可待因、双氢可待因,强阿片药包括吗啡、芬太尼、哌替啶、 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弱阿片药主要用于轻至中度急慢性疼痛和癌痛 的治疗,强阿片类则用于全身麻醉诱导和维持的辅助用药以及术后镇 痛和中至重度癌痛、慢性痛的治疗。 二 .作用与临床应用 主要作用就是镇痛镇静、中枢性镇咳、缩瞳、止吐、扩张血管、收缩 平滑肌、抑制呼吸。广泛应用于术前准备、全麻诱导与维持、术后镇 痛、分娩镇痛、局麻强化、慢性疼痛和癌痛治疗。 三.作用机制 通过增加钾离子外流使突触后膜超极化 突触前作用阻止钙再摄取,因而抑制神经递质释放,阿片类药物已 被证明能够抑制许多神经递质的释放,包括P 物质、乙酰胆碱、去 甲肾上腺素、谷氨酸和 5 羟色胺等 阿片类镇痛药作用于中枢神经不同位点,可产生特殊的镇静和兴奋作 用,例如,吗啡兴奋迷走神经核,而抑制仅隔数毫米远的呼吸中枢. 神经元兴奋机制往往是对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抑制 阿片类药物的镇痛作用机制是多平面的:外周神经有阿片受体;阿片 药物可与位于脊髓背角胶状质(第二层)感觉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 合,抑制 P 物质的释放,从而阻止疼痛传入脑内;阿片物质也可作

阿片受体

阿片受体广泛分布,在神经系统的分布不均匀。在脑内、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阿片受体密度高,这些结构与痛觉的整合及感受有关。边缘系统及蓝斑核阿片受体的密度最高,这些结构涉及情绪及精神活动。与缩瞳相关的中脑盖前核,与咳嗽反射、呼吸中枢和交感神经中枢有关的延脑的孤束核,与胃肠活动(恶心、呕吐反射)有关的脑干极后区、迷走神经背核等结构均有阿片受体分布。在脊髓胶质区、三叉神经脊束尾端核的胶质区也有阿片受体分布,这些结构是痛觉冲动传入中枢的重要转换站,影响着痛觉冲动的传入。肠肌本身也有阿片受体存在。 分布及类型 阿片受体体内至少存在8种亚型。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至少存在4种亚型:μ、κ、δ、σ。吗啡类药物对不同型的阿片受体,亲和力和内在活性均不完全相同。阿片类药物可以使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多巴胺及P物质等神经递质减少。阿片类作用于受体后,引起膜电位超极化,使神经递质释放减少,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而产生镇痛等各种效应。阿片受体现在可以分为μ、δ、κ、σ四种,每一种受体都有不同亚型。镇痛药能作用于阿片受体,然后作用于内源性镇痛物质。一般,吗啡是μ、κ、δ三种受体的激动剂,对三受体亚型的作用强度依次减弱。1993年,Yasuda,Meng等报道成功克隆了κ-受体。近来研究表明κ受体有多个亚型。除了经典的κ1外,还存在κ2和κ3亚型。人脑和胎盘组织中有分布。κ- 受体参与镇痛,且与神经内分泌及免疫调节有关。此外,κ受体也调控喷他佐辛样脊髓镇痛、镇静和瞳孔缩小。κ-阿片受体由380个氨基酸组成,同样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 作用机理 内阿片肽能神经元→释放内阿片肽(脑啡肽)→激动阿片受体→通过G蛋白偶联机制→抑制AC→Ca内流↓、K外流↑→前膜递质(P物质等)释放↓→突触后膜超极化→阻止痛觉冲动的传导、传递→镇痛。外源性阿片类也可作用于阿片受体从而发挥镇痛作用。

药物-纳洛酮-阿片受体拮抗药

纳洛酮 【临床应用】 1.用于拮抗阿片类药物复合麻醉术后的呼吸抑制或阿片类药物过量引起的呼吸抑制。 2.用于促醒(如阿片类药物复合麻醉术后、急性乙醇中毒、安眠药中毒、休克等)。 3.用于对麻醉性镇痛药成瘾者、吸毒成瘾者的催促戒断综合征的试验性诊断。 4.用于急性阿片类药物过量的诊断。 5.亦可用于急性呼吸衰竭、老年性痴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 【药理】 1.药效学本药为阿片受体拮抗药,本身几乎无药理活性,但对阿片样物 质和内源性阿片样物质有特异性拮抗作用,能竞争性拮抗阿片受体μ、δ和κ,对巴比妥类药物引起的呼吸抑制无对抗作用。本药通过对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内啡 肽和脑啡肽的拮抗而发挥兴奋中枢神经、兴奋呼吸、抑制迷走神经作 用,能使血中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水平升高,使血压上升, 从而完全或部分纠正阿片类物质的中枢抑制效应(如呼吸抑制、镇静和低血压)。动物试验表明,本药能改善大脑皮质氧的供应,增加神经细胞的电活动。 阿片类药(如吗啡)中毒者小剂量(400-800μg)注射本药后,2分钟即可逆转其作用,对抗呼吸抑制等中枢抑制症状,对阿片类药物急性中毒治疗较有效。对阿片类激动拮抗药喷他佐辛中毒需较大剂量才能对抗。 对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美沙酮、哌替啶、尤其是二乙酰吗啡)依赖者,肌内注射本药可激发严重戒断反应,结合用药史和尿检结果,可确认为阿片类成瘾。但本药鉴别试验为阴性者,不排除有阿片依赖为阳性的可能。 本药还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升高动脉压,改善组织的血液灌注, 增加心肌血流,有助于缺血心肌的保护;稳定溶酶体,降低心肌抑制因子作用。 本药为纯阿片受体拮抗药,不具有其他阿片受体拮抗药的“激动性”或吗啡样效应,不引起呼吸抑制、拟精神病反应或缩瞳反应。用药后未见耐药性、生理或精神依赖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