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语文人版(鲁迅作品选读)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

语文人版(鲁迅作品选读)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

语文人版(鲁迅作品选读)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
语文人版(鲁迅作品选读)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

白莽作孩儿塔序 教案

《白莽作<孩儿塔>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为沪教版高二上第二单元的必读课文,该单元是“书话与书评” 专题,旨在让学生学会利用各种书评,遨游书海,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并学习书评写作,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和阅读发现传递给别人,营造书香氛围。本单元另外两篇课文为《无韵之离骚》和《密室的生活》。 二.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炽热、深沉的情感; 2.理解白莽诗作问世的重要意义; 3.了解“序”的一般写法,了解整句散句特点,体会二者结合的效果。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为何高度评价诗作出版的意义。 2.体会整散句结合的表达效果。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白莽简介 白莽(1909-1931),原名徐祖华,一名柏庭,笔名殿夫、白莽、 文雄白、沙菲、洛夫等。浙江象山人。现代诗人,中共党员。 1931年2月7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上海龙华。 代表作《别了,哥哥》、《血字》 2.关于“序” 序,也叫序文、序言、前言。一般写在正文之前的文章,有的作 者自己写的(自序),多说明写书目的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他序), 多介绍或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还有一种写在诗歌前 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 另还有传序、赠序、寿序等。 补充:《琵琶行》诗前小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 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 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 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 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3.鲁迅杂文 杂文:包含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文艺性和辩论性。它把精辟深 刻的说理和形象生动的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尖锐泼辣、 风趣幽默的独特文体。鲁迅是现代杂文大师。 “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 “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鲁迅的写作杂文,倾注了他的最热烈、 最真挚,也最鲜明的政治感情。……对于中国人民的全部热爱和 对于人民敌人的全部情恨。……真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二)文章分析 1.初读课文,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第一段写序的缘由 第二段回忆白莽 第三段欲为亡友遗诗作序,又难以实现 第四段客观而热情地评价《孩儿塔》地创作意义 第五段强调《孩儿塔》出版的价值 第六段交代写序的时间地点作者 2.再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1)在文中找出统领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眼: 惆怅(文眼)文中指忧伤、烦恼、凄凉 2)围绕“惆怅”,梳理作者的情感发展线索: 凄凉、惆怅——更加惆怅——回忆、思念——愤懑——对白莽作品的赞美——对革命文学充满信心

回忆鲁迅先生学案(含答案)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学案 萧红 【学习目标】 1.识记生字词;了解作者萧红及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 2.学习精读的方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品味其含义或作用。 3.学习本文善于从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4.了解鲁迅先生智慧、温和、平易近人的另一面性格,体会鲁迅先生生活平凡、为人宽厚、待友真诚的美好品德。 【学习重点】 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 感悟鲁迅先生真实而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查阅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介绍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人,原名张迺(nǎi)莹,“萧红”是她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1911年,萧红出生于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流浪各地。1932年认识左翼作家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3年,

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2.背景资料 2.了解文体知识 回忆性散文是以散文的基本形态为基础,只是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情进行阐述、回忆描写。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是,时时处处都有“我”的存在,表现“我”的生活经历和感受。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含答案

3.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1.内容:展示胃鲁迅先生的平凡生活,真实再现了一个鲜活生动、立体感人、可敬可爱的形象。 2.写作方法: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展现人物性格。 3.感情:作者对鲁迅的爱戴、敬仰、怀念之情。 自主学习——新知引导 资料概览——拓宽眼界和视野 1.走进作者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作者是萧红(1911-1942),原名张逎莹,黑龙江呼兰(今属哈尔滨)人,中国近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代表有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生死场》《马伯乐》,散文集《牛车上》等。其中《呼兰河传》在香港《亚洲周刊》评的“20世纪华文小说一百强”中位列第九。 2.走进鲁迅 鲁迅,原名周树人,又名周樟寿,字豫才。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代表作有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等。 知识预习 3.生字注音 调羹(gēng)草率(shuài)舀(yǎo)揩桌子(kāi) 咳嗽(sou)校对(jiào)深恶痛绝(wù)疙瘩(gēda)4.读拼音,写汉字 xīn(薪)金疙da(瘩)dié(碟)子zhǚ(嘱)咐轻jié(捷)jié(竭)力忧yù(郁)jiǎo(绞)肉机5.多音字 (wù)深恶痛绝(mǒ)抹杀(lòng)弄堂 恶(è)恶人抹(mò)转弯抹角弄 (ě)恶心(mā)抹布(nòng)弄巧成拙 (jìn)起劲(s huài)草率 劲率 (jìng)劲敌(lǜ)效率 6.通晓词义 (1)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 (2)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 (3)安顿:文中指安稳的意思。 (4)存心:心里怀有的念头。 阅读品悟 7.(1)阅读全文,通过作者选取哪些生活场景,来表现鲁迅先生的性格 涉及到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等生活场景。作者从鲁迅

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范文整理

《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 教学目标: 体会作者字里行间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 把握关键语句、语段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关键语词“惆怅“是怎样统领全篇感情的。 体会作者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前期:反复阅读文本,并结合课前发下的资料进行阅读。 后期:提出你认为最有价值的1-3个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 郁达夫在《怀鲁迅》中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有了 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人们用一面绣着“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旗覆盖 在鲁迅棺木上。“民族魂”,这正是中国人民对鲁迅的最

高褒奖。. 关于鲁迅,我想同学们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那么我们来听听同学们所了解的鲁迅。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今天,老师要讲的是一个爱护青年、接近青年、与青年人心灵相通的鲁迅。 在他56年的生命中,竟有19年时间是做教师的。在学校,鲁迅是一位在学生中找不出一句恶评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鲁迅对青年人、尤其是青年作家,总是热忱地关怀和积极地培养。这也是鲁迅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之一。 31年,白莽被国民党枪杀后,白莽的身影就经常在鲁迅的眼前出现———“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面貌很端正,颜色是黑黑的”,鲁迅久久不能平静,为中国失去这样的英雄健 儿而痛哭。鲁迅悲痛地回忆着和白莽相处的日子,在白莽死去已经五年后的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一日夜里,重病缠身的鲁迅当夜便为白莽的遗诗《孩儿塔》作序。今天我们就来结识鲁迅用他那蘸满深情的笔给我们描绘的这位可爱的青年——白莽,以及他的诗集。 二、解题:关于序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教师版)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教师版)(2018、3) 【学习目标】 1、通过对课文得研读,感受鲁迅先生超群得智慧,广阔得胸襟与可亲可敬得个性品质; 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得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得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鲁迅先生得怀念之情。 【学习重点】 1、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得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得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 1、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得感情世界。 【知识链接】 1、创作背景 鲁迅说过:“想瞧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得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得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得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与发表了许多名篇佳作。在零零总总得鲁迅回忆录中,萧红得《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它不仅就是鲁迅回忆录中得珍品,而且就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得典范,就是敬献于鲁迅墓前得一个永不凋谢得花环。 由于作者萧红就是鲁迅先生得学生,跟回忆对象鲁迅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2、关于萧红 原名张遒(qiú)莹,“萧红”就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得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被誉为“30年代得文学洛神”,也曾被鲁迅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得女作家”。 主要作品有:《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调羹.( ) 草率.( ) 舀.( ) 揩.( ) 咳嗽.( ) 校.对( ) 阖.( ) 碟.( ) 答案:gēng shuài yǎo kāi sou jiào hé dié

6《-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

《白莽作〈孩儿塔〉序》教学设计 (教学案例,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序”的常识及写法、“杂文”的特点及相关要素。 2.引导学生对照“序”之框架,梳理文本,讨论异同的原因。 3.对照“杂文”特点,找关键语句、语段,分析其中内涵。 4.引导学生在朗读文本中体会作者字里行间炽热、深沉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照“序”之框架,梳理文本脉络。 ?教学难点 对照“杂文”特点,找关键语句、语段,分析其中内涵。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课文前“重点聚焦”。 2.课文后“阅读与理解”1-3题。 二、课堂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说起鲁迅先生,我们的耳边一定会响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句话。的确,鲁迅先生对进步青年的关爱是超出常人的。大家知道吗?在他56年的生命中,竟有19年时间是做教师的。在学校,鲁迅是一位在学生中找不出一句恶评的老师。究其原因,是因为鲁迅对青年人、尤其是青年作家,总是热忱地关怀和积极地培养。这也是鲁迅对中国文化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之一。 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一日夜,在左联青年诗人白莽死去五年后,重病缠身的鲁迅手握其遗诗《孩儿塔》,心绪难平,于是当夜便为之作序。今天就让我们走入文本,来结识鲁迅用他那蘸满深情的笔给我们描绘的这位可爱的青年——白莽以及他的诗集;来感悟鲁迅先生在字里行间传递出的爱护青年、接近青年、与青年

人心灵相通的厚意。 (二)解读文本 1.常识普及(见阅读指导) 《白莽作〈孩儿塔〉序》是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鲁迅为白莽的诗集《孩儿塔》所作的一篇序。 (1)序:指序文,是写在一部书或一篇诗文前面对其写作缘由、内容、体例加以说明的文字。 它同时也是一篇著名的杂文。 (2)杂文:包含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文艺性和议论性。它把精辟深刻的说理和形象生动的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尖锐泼辣、风趣幽默的独特文体。鲁迅是现代杂文大师。 2.理框架,说异同 问题一:第2段介绍了什么内容? 问题二:第四段中究竟有还是无具体的诗集内容? 问题三:概括各段段落大意。 第2段介绍了作者情况;(1931年,白莽被国民党枪杀后,白莽的身影就经常在鲁迅的眼前出现——“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面貌很端正,颜色是黑黑的”,鲁迅久久不能平静,为中国失去这样的英雄健儿而痛哭。鲁迅悲痛地回忆着和白莽相处的日子。)第4段既无也有,序中并未涉及具体篇目,但作者用排比、比喻的修辞句给出了总体评价。之所以如此处理,体现出作者对诗集中每篇的赞赏,作者对诗人白莽创作的肯定。 本文虽名为序,却突破了一般的序文平实介绍的框框,作者没有就诗论诗,而是或叙或议、或抒情,以深沉的强烈的感情,对白莽的诗作了激情昂扬的高度评价,抒发了对革命者的深深怀念之情。 段落大意概括如下: 写序的起由。产生惆怅

3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回忆鲁迅先生课时:第一课时备课人:使用人: 学习目标: 1、完成基础知识,并熟记基础知识。 2、标注段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预习课文,进行知识梳理 一、自主学习 1、看清字形注音。 咳嗽( ) 刊载( ) 深恶( )痛绝碧波 ( ) 翘( )首高屋建瓴( ) 驯( )良胚( )胎 人才济济( ) 炫( )耀字帖( ) 津津( )有味 2、作者名片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二、合作探究 1、本文作者选取了哪些生活场景来描写鲁迅先生? 阅读提示(1、自己默读课文,给全文段落标上序号。2、看哪些段落写的是一件事情。) 2、文中的鲁迅给你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3、如果把第二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倒置,你觉得是否可以?

三、课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调羹(gēng)舀水(yǎo)弄堂(nòng)校对(jiào) B、竭力(jié)绞肉(jiǎo)揩油(xié)铁栏杆(gǎn) C、油腻(nì)干枯(kū)阖家(hé)瞿秋白(q ú) D、不济(jì)干劲(jìng)捆上(kǔn)果戈里(gē)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安顿油炸韭菜薪金 B、忧郁草率脚落希奇 C、祥细保姆烧瓷吩附 D、滕椅抹杀剪刀疙瘩 3、本文作者是,现代著名女作家。其代表作有__________ 、__________,等,她被__________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4、鲁迅,原名__________,又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在发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首次使用笔名“__________”。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 __________(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__________;杂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几乎没有间断的时候”,回答问题。 1、选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请简要概括。 2、文章开头写鲁迅先生的笑和走路,有什么作用? 3、“我”和朋友从鲁迅家出来,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付车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4、选文最后交代“也住到北四川路来”,“每夜饭后必到大陆新村来”,有何深意?

白莽作《孩儿塔》序

课题白莽作《孩儿塔》序 教学 目标 1.品味文章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炽热、深沉的情感; 2.理解白莽诗作问世的重要意义; 3.了解“序”的一般写法,了解整句散句特点,体会二者结合的效果。 教材 说明本文虽为序,但没有就诗论诗,而是以深沉强烈的情感,对诗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因此,在了解序言基础上特点的基础上,理解作者选择这一评价角度的意图,成为理解文意,理解情感的关键。文中或叙或议,或抒情或描写,因此品味关键语句的内涵,能帮助学生走近鲁迅,读懂鲁迅。 教材 分析重点理解关键语句“这就使我更加惆怅”在文章中的统领作用,体会作者流露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情感。 难点 1.理解作者为何高度评价诗作出版的意义。 2.体会整散句结合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 1 一.导入:高一的时候,我们学过了鲁迅的文章《为了忘却的纪念》,文章是为了纪念被敌人迫害的五位“左联”,其中作者回忆自己与白莽(殷夫)、柔石在文学事业与生活上的多次交往和感触,特别记叙了他们被捕后的狱中生活以及遇害的情景,既深情地颂扬了革命青年的革命精神与人品,又有力地控诉了反动派屠杀人民的罪行,同时还抒发了作者怀念烈士、憎爱分明、坚信革命一定胜利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白莽作孩儿塔序》。 二.解题:关于白莽关于序 1.序:序,也叫序文、序言、前言。一般写在正文之前的文章,有的作者自己写的(自序),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他序),多介绍或评论本书内容。本文即鲁迅为白莽诗作的《孩儿塔》的序文。《白莽作〈孩儿塔〉序》是是鲁迅为白莽的诗集《孩儿塔》所作的一篇序。 三.文章分析 (一)读第一段并分析 1、这段中集中表现作者感情的词语是什么?什么意思? 明确:伤感、失意。 并板书:“更加惆怅” 2、作者因何而“惆怅”? 明确:料峭春寒的清冷、雨夜独坐的凄凉 明确:插补潜在的两点内因:重病缠身(肺结核病重,只有38公斤,最后的春天)、民族危亡(时值卢沟桥事变爆发前一个春天,日本侵华的阴云密布神州上空,而当局却正忙着“攘外必先安内”,对共产党进行军事和文化的围剿。“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自然要“惆怅”。)3、因何“更加”惆怅? 明确:远道来信的重托。 4、追问过渡:来信要我给白莽的遗诗写序为什么会使我“更加惆怅”呢? 请同学依次朗诵二到三段,大家边听边寻找具体原因。 (二)读第二段并分析 1、这个自然节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回忆白莽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学案设计新人教版20200605296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通过刻画富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理解作者由衷的敬佩之情。 学习过程 一、了解作者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黑龙江呼兰人。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在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开始用笔名萧红),蜚声文坛。主要作品有小说《》《》等。 二、初读课文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调羹.( ) 草率.( ) 舀.( ) 揩.( ) 咳嗽 ..( ) 校.对( ) 阖.( ) 碟.( ) 2.文中的鲁迅留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三、细读课文 本文记叙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请挑选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生活片段。请大家跳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并思考这些事分别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 四、品味语言 揣摩品味下面语句的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1)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2)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3)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五、拓展提升 请以“鲁迅先生,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参考答案 一、了解作者 张迺莹跋涉鲁迅生死场生死场呼兰河传 二、初读课文 1.gēng shuài yǎo kāi ké so u jiào hédié 2.鲁迅先生是一个乐观开朗、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童心未泯、博学广识的人。 三、细读课文 鲁迅的笑:突出“明朗”、发自内心的“欢喜”,可见鲁迅爽朗、平易近人。 鲁迅走路的姿态:突出“轻捷”、快,表现鲁迅先生干练敏捷的性格特征和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坚毅精神。 在鲁迅家做客人(详写):表现鲁迅先生平易近人和待人热情。 鲁迅先生开玩笑:表现鲁迅先生的幽默风趣。 …… 鲁迅带病坚持工作:突出鲁迅先生不顾身体疾病的奉献精神。 四、品味语言 (1)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真诚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 (2)“抓”“扣”“伸”这几个动词,形神兼备地描绘出鲁迅的习惯性动作,体现出鲁迅敏捷果敢、一往直前的性格特点。 (3)鲁迅先生虽然深恶痛绝写字草率,但不怕花工夫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让我们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待青年的赤诚之心。 五、拓展提升 略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回忆鲁迅先生 学习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通过读课文,了解表现鲁迅先生性格特点的几件事情。 3.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 学习鲁迅先生关心爱护他人、坚信科学、勇敢无畏的精神。 学前准备 1. 搜集关于鲁迅先生的各种资料,了解鲁迅先生在我国文化界的影响和成就。 2. 找一些自己能看懂的鲁迅先生的作品来读。 预习提示 鲁迅先生那犀利如匕首的文章和他那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是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但鲁迅先生性格中的另一面,他的随和、亲切,关心和爱护青年人却是我们了解不多的。在这篇文章里萧红女士为我们介绍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整篇文章的笔法很舒散,好像作者面对我们娓娓道来,读起来很轻松。这既是散文的特点,也是萧红的写作风格。作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写了到鲁迅家做客、认真读青年的来信和踢鬼这么几件事情。通过这几件事,使我们对鲁迅先生的性

格认识更加全面。 到鲁迅家做客,写的是极小的事,甚至还算不上故事,只是一些记忆的片断,但是却生动地反映出鲁迅先生的随和、亲切,带着些许幽默、平易近人和对于青年人的理解。读青年人的来信是文章讲的第二件事。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青年人的关爱以及高度的责任心。写得最详细的是第三件事踢鬼。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的唯物主义立场和科学态度,他坚信世界上没有鬼,在遇到“鬼”的时候,决心探个究竟,体现了他一贯的勇敢作风。 几件事情之间没有关联,他的价值在于让我们从这些小事中去深刻认识鲁迅先生的平凡与伟大。从写作上看,当我们在写一个人的时候,要努力突出这个人的特点,包括传神的外貌描写,细小的生活场景和细节描写。实事求是地刻画,不要随意拔高,任意美化或者丑化。把写人与写事紧密结合起来。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巩固字词:听写生字新词并解释词义 嗽济剖殃踌躇明朗深恶痛疾解剖遭殃 变幻无常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自己默读课文,给全文段落标上序号。 2. 想一想,课文讲了鲁迅先生哪几件事情。

201x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回忆鲁迅先生学案新人教版

2019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回忆鲁迅先生学案新人教版 编制教师 总序号 审核人 学生姓名 班级 小组序号 课题内容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 法。 2.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日常生活中的爽朗与温情,以及作者由 衷的爱戴之情。 2.通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通过精读,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 2、能够揣摩和品味重点字词。 学习难点 通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的主要特征。 学法指导 师生讨论和探究,学会精读,把握特征。 1、作者名片:萧红:原名( ),黑龙江呼兰人,( ),代表作有小说(《 》)、 (《 》)等。 2、生字词:看拼音写词语。 k é s òu c ǎo shu ài ti áo g ēng y ōu r án f ēn f ù m ǒ sh ā ( ) ( ) ( ) ( ) ( ) ( ) g ē da sh ēn w ù t óngju é ji ǎo r óu x īn j īn ji ào du ì x ǐ z ǎo ( ) ( ) ( ) ( ) ( )( ) 3、解词:(1)、安顿: (2)、存心: (3)、阖: 4、问题导学: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回忆文章,请概括写出本文写了鲁迅的哪些日常琐事? 1、通读全文,请同学们谈谈此文中的鲁迅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二、探究案 列出我的疑惑

2、作者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了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细节描写,加以分析。 我的知识网络图 三、训练案 语文主题阅读(一) 回望钱学森卞毓方 一次,是在中科院一位朋友的办公室。我去时,朋友在欣赏一卷《钱学森手稿》。这一套手稿,分两卷,五百多页,是从钱学森早期的手稿遴选出来的。我拿过来翻了翻,与其说是手稿,不如说是艺术品。无论中文、英文,大字、小字,计算、图表,都工工整整,一丝不苟,连一个小小的等号,也长短有度,中规中矩。钱学森的手稿令我想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进而想到他的唯美人格。如是我闻:在美国期间,钱学森仅仅为了解决一道薄壳变形的难题,研究的手稿就累积了厚厚一大摞,在工作进展到五百多页时,他自我感觉是:“不满意!”直到八百多页时,才长舒一口气。他把手稿装进牛皮纸信封,在外面标明“最后定稿”,继而觉得不妥,又在旁边添上一句:“在科学上没有最后!” 对我来说,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如下的几句老实话。回顾学生时代,钱学森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我在北京师大附中读书时算是好学生,但每次考试也就是八十多分;我考去上海交大,并不是第一名,而是第三名;在美国的博士口试成绩也不是第一等,而是第二等。”八十多分,第三名。第二等,这哪里像公众心目中的天才?然而,事实就是事实,钱学森,没有避讳,倒是轮到世人惊讶,因为他们已习惯了把大师的从前和卓越、优异划等号。 钱学森的天才是不容置疑的。麻省理工的学子曾对他佩服不已。有一回,钱学森正在黑板上解一道十分冗长的算式,有个学生问了另一个与此题目无关、但也十分困难的问题,钱学森起初不予理会,继续在四个十英尺长、四英尺宽的黑板上,写满了算式。“光是能在脑袋中装进那么多东西,就已经够惊人了,”一位叫做哈维格的学生回忆,“但是更令我们惊叹的是,他转过身来,把另一个复杂问题的答案同时也解答出来!他怎么能够一边在黑板上计算一个冗长算式,而同时又解决另一同样繁复的问题,真是令我大惑不解!”

白莽作孩儿塔序练习

白莽作孩儿塔序练习 1、作者第一节说“惆怅”,请问作者因何惆怅和更加惆怅? 2、作者误引自己曾写的一篇文章题目(《为忘却的纪念》),原题应是。 3、第二节作者回忆白莽,采用了和的描写手法,表现了白莽的性格,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4、“我的记忆上,早又蒙上许多新鲜的血迹’”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格?含义是什么? 5、作者说自己“不懂诗”,真的不懂吗?为什么要这样说? 6、对于白莽的诗“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可是实际说了吗?说了什么? 7、第四段说“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其中“比方”是什么意思? 8、本文语言含蓄而深沉与其使用比喻象征手法有关,请举例作简要说明。 9、说说第四段各个喻体的含义。 答案: 1、作者惆怅的原因是:时局动荡,身患疾病,加之春雨绵绵,感时伤怀。“更加惆怅”的原因是:提及亡友白莽,自己不懂诗。 2、为了忘却的纪念 3、外貌和情态;乐观爽朗;对白莽深深的怀念 4、借代;含义是许多和白莽一样的革命者又被反动派杀害了。 5、不是。这样说表明作者对当时的一般诗人所写的“圆熟简练,静穆幽远”的所谓“新诗”的不认同;当然也表现了作者的谦逊。 6、因为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使作者不能尽情评价白莽的革命诗篇。实际上说了。在下文用了一组排比句对白莽的诗即将产生革命效果表达了由衷的赞赏。 7、“比方”这里是“比较”(或“同日而语”、“相提并论”)的意思。 8、如文章开始写道:“春天去了一大半了,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淅淅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这既是写自然气候,更是写一种令人窒息难忍的政治气候。这里就用了象征的手法。还比如:第四段,“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这一组排比句同时又是比喻句,既非常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白莽诗歌呼唤光明鞭挞黑暗的巨大作用,又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革命者无限崇敬赞赏的激情。(只要举出一例就行) 9、微光:比喻白莽的诗给广大民众带来冲破黎明前黑暗的光亮。响箭:白莽的诗吹响了战斗的号角,具有鼓动性。萌芽:白莽的诗比喻在冰冷的世界中透露出春天的信息,给人带来了希望。第一步:是赞美革命者的勇敢和开拓精神。爱的大纛:表现了对革命者无限的爱,激励人们团结战斗彻底打碎旧世界。憎的丰碑:他的诗记载了敌人的罪恶,记录了人民对反对派的憎恨好像铭刻的碑文。别一世界:指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阵营。

新编【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学生版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学生版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学习过程: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1、创作背景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鲁迅和萧红之间的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是敬献于鲁迅墓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环。 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2.关于萧红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 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主要作品有:《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3.关于鲁迅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文章和,请说说自己对鲁迅本人及他的作品的了解。 (二)自读课文,做好预习批注。 1、标明本文的18个小节。(每小节以自然段之间所空一行为标志) 2、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默写在下面)三、课堂探究(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1、从文题《回忆鲁迅先生》可以看出这是一篇的散文。 2、本文作者选取了哪些生活片断来描写鲁迅先生?(写出四个即可) 3、其中上面所写的哪个生活片段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从中能看出鲁迅的什么性格特征? 4、提起鲁迅,我们总会觉得他是一位大文豪,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但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请谈谈你的体会。(可从他对待亲人、朋友等方面的态度来考虑)(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

《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Teaching plan of Bai Mang's preface to baby t ower

《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 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 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 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 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目标:学会借助资料,理解课文,品味语言的方法。理 解关键语句所凝聚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在课文中的作用。提高 注重关键语句品味在阅读中的重要性的认识。体会作者字里行间 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理解关键语词“惆怅 “是怎样统领全篇感情的。体会作者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印发《为了忘却的记念》节选及关于鲁迅、白 莽的背景资料。学生充分预习,利用印发的资料通读课文,质疑。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第一课时导入关于 鲁迅,我想同学们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那么我们来听听同学们 所了解的鲁迅。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 使用的笔名。检查学生对原有的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今天,我 们要讲的是一个爱护青年、接近青年、与青年人心灵相通的鲁迅。在他56年的生命中,竟有19年时间是做教师的。在学校,鲁迅 是一位在学生中找不出一句恶评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学生版)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学生版)(2018、3) 【学习目标】 1、通过对课文得研读,感受鲁迅先生超群得智慧,广阔得胸襟与可亲可敬得个性品质; 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得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得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鲁迅先生得怀念之情。 【学习重点】 1、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得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得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 1、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得感情世界。 【知识链接】 1、创作背景 鲁迅说过:“想瞧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得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得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得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与发表了许多名篇佳作。在零零总总得鲁迅回忆录中,萧红得《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它不仅就是鲁迅回忆录中得珍品,而且就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得典范,就是敬献于鲁迅墓前得一个永不凋谢得花环。 由于作者萧红就是鲁迅先生得学生,跟回忆对象鲁迅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2、关于萧红 原名张遒(qiú)莹,“萧红”就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得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被誉为“30年代得文学洛神”,也曾被鲁迅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得女作家”。 主要作品有:《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调羹.( ) 草率.( ) 舀.( ) 揩.( ) 咳嗽.( ) 校.对( ) 阖.( ) 碟.( )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得一项就是( )

《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学设计

《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时间:2020-05-11 我要投稿 《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鲁迅先生的文学常识,体会鲁迅先生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梳理文章思路,学习本文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品味具有代表性的通言,分析人物品质。 3、学习鲁迅先生忘我工作的精神,感受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 重点:梳理文章思路,体会鲁迅先生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难点:品味具有代表性的通言,学习本文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一:文章导入 分析: 1目的:我希望能够做一个开场白,因为鲁迅先生已经学了太多次了。让学生对他有一个了解就好。 2原则:我希望能做到直观性。使用图片或者影像。

3方法:如果有作者和鲁迅的照片放上就好了。或者鲁迅对作者的照顾,以及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尊重。 4正文: 初中课文中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很多,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鲁迅:《少年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周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阿累:《一面》 臧克家:《有的人》 今天一起学习: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 作者简介 1名:萧红,原名张乃莹。 2时:(1911—1942) 3地:黑龙江呼兰人 4评:中国现代女作家。 5作: (1)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2)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蜚声文坛。 (3)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二:初读课文,理解感知 (一)字音字形 1学习方法:

(1)课后内容 (2)课下注释中加拼音的内容 (3)课文中比较难写的内容。 2具体字词 筵会虔诚紊乱肋膜掠夺抽屉草率 解剖遭殃噢的一声阖一阖眼睛校对 舀揩碟捆咳嗽调羹绞肉薪金 洗澡悠然吩咐抹杀疙瘩深恶痛绝不以为然 3词语解释: 【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筵(yán)会】即“宴会”,指宾主在一起饮酒吃饭的聚会(指比较隆重的)。 【窘(jiǒng)】①贫穷。②为难。③使为难。课文采用的是第二种解释,难堪。 【旷代】当代没有人比得上。 【听子】用镀锡或镀锌的薄铁皮做成的装食品、香烟等的筒子或罐子。 【踌(chóu)躇(chú)】①犹豫。②得意的样子。课文中用的是第一种解释。 【抹(mǒ)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也作“抹煞”。 【紊(wěn)乱】杂乱;纷乱。 三:理清楚文章思路

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

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讨论、点拨,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2、通过品读、体验,感悟作者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关键语词“惆怅“是怎样统领全篇感情的。 2、体会作者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并赏析由此而形成的音乐美。 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复习高一课文《为了忘却的纪念》导入,并关注相关时间: 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2月7日夜或8日晨,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 1933年2月7-8日,鲁迅先生用饱含血泪的笔,带着无限悲愤的感情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纪念性文章。 1936年3月11日,鲁迅写下了《白莽作《孩儿塔》序》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 二、解题:关于白莽关于序 1、白莽(1909——1931年),原名徐祖华,一名柏庭,笔名殷夫、白莽、文雄白、沙菲、洛夫等。浙江象山人。现代诗人,中共党员。1927年4月间被捕;同年被释放后入同济大学读书。1927年加入“太阳社”。从事共青团工作。1929年,再度被捕,后又获释。1930年春加入“左联”,经常为刊物《萌芽》、《拓荒者》、《巴尔底山》写稿。1931年1月17日,跟其他23位革命同志一同被捕,2月7日被秘密杀害于龙华,时年仅22岁。主要作品有《别了,哥哥》、《血字》、《孩儿塔》、《伏尔加的黑浪》、《一百零七个》等。他是我国早期无产阶级诗人。其诗多取材革命斗争,格调新颖,境界开阔,气魄雄浑,声调激昂,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战斗气息。 2、《白莽作〈孩儿塔〉序》是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鲁迅为白莽的诗集《孩儿塔》所作的一篇序。 3、序:序,也叫序文、序言、前言。一般写在正文之前的文章,有的作者自己写的(自序),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他序),多介绍或评论本书内容。本文即鲁迅为白莽诗作的《孩儿塔》的序文。 4、孩儿塔是一种塔形的类似于房屋的平顶建筑物。高约2米,1米5见方,成正方形。四周没有门,南北向各开一个1市尺大小的正方形小窗。窗口离地面较高,在外面窗下有个土台。塔内向下挖有两米多深的土坑。早间乡间习俗,凡两周岁以下的死婴不作单独埋葬,用布裹住往“塔”的窗口向内一丢就算了事,故而名之为“孩儿塔”,其实就是一座砖砌的坟。这种“塔”浙东一带较多。 5、补充资料:孩儿塔——白莽

《回忆鲁迅先生》学案

回忆鲁迅先生 设计人宿银娜审核初一语文组时间2018.03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日常生活中的爽朗与温情,以及作者由衷的爱戴之情。 教学过程 一、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请同学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迅速浏览课文,进行圈画 1、总结课文共写了几个有关鲁迅的片段并加以概括。 2、这些片段,生活场景,让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鲁迅,作者是通过哪些细节,哪些字词来描写的?让我们从先生的笑声开始吧 二、感悟平凡鲁迅之中蕴含的不平凡: (感悟真人鲁迅)如果说体贴、明朗的笑、幽默体现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然而在文章的最后部分似

乎品出了异于常人的鲁迅,有些感动,我们仿佛又看到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 请学生们再细细品读挖掘文字背后的鲁迅,在那些看似平凡的言行中是否蕴含着不凡之处。 三、深入探讨,回味悟旨,学习写法 1、深入探讨鲁迅:伟人→凡人→真人 2、同学可发表质疑 3、学习作者看似随意,但倾注满腔真挚,善用细节等生活琐事勾勒出真实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师总结:阅读鲁迅的著作,我们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让我们亲临到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精神,他的关心、扶持青年人和热爱祖国、支持革命是寓于平凡而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或许正如人们所说,伟大正是寓于这种平凡之中吧。 四、作业: 1、观察和自己比较亲近的人的行为举止,采撷具有个性的生活细节,体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2、上网浏览,增进对鲁迅的了解。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2)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鲁迅先生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说说你心目中的鲁迅先生。 (学生发言,教师提示)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

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思考:文中的鲁迅留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四)深入研读讨论 1、作者作者选择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现鲁迅的性格的? 学生阅读、讨论,教师小结: 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形成某种断裂,有些片断即使倒置似乎也无碍于文章的连贯。这就表明,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凡属作者感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